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一

一、单项选择

1、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发现法”的是( B )

A、杜威

B、布鲁纳

C、赫尔巴特

D、根舍因

2、学习策略方面看,有的学生善于运用形象思维,有的学生倾向于抽象的理论思维,这体现了学习方式带有明显的(C)特征

A 、灵活性

B 、稳定性 C、个性化 D、多样性

3、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推行( A )教育。

A、素质B、全球化C、义务D、应试

4、90年代以前,我国中小学教材是由( C )

A、各学校自己开、发编写

B、北京教育出版社统一编写

C、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编写

D、教育科学出版社统一编写

5、传统的教学大纲强调( D )。

A、学生的学B、为终身发展打基础C、建立多元评价体系D、教师的教

6、(C )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

A、生成性目标

B、形成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7、要开发( C )课程,各学科课程的标记必须消失。

A、广域

B、相关

C、融合

D、活动

8、关于课程组织的原则,以下不是泰勒提出的准则是(D )

A 、连续性B、顺序性C、整合性D、跳跃性

9、( A )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性因素。

A 、教师

B 、课程专家

C 、学生

D 、家长

10、新教育坚持( B )中心说。

A 、教师 B、学生 C、教材

11、提出“功用分析”课程目标的是:(A )

A、查斯特

B、布鲁纳

C、赫尔巴特

D、根舍因

12、( B )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

A 、独立性 B、主动性 C、体验性 D、探究性

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课程结构的调整上,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为(B )。A、选修课B、必修课

14、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C )开始自行设计课程。

A、吉林 B、黑龙江 C、浙江 D、辽宁

15、此次课程改革将儿童( A )的培养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强调儿童在其中反思、创造。

A、实践能力B、记忆能力C、思维能力D、创造能力

16、对(A )的重视一向是我国教育的传统。

A、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B、过程 C、方法 D、体验

17、(D)于学科课程相对。

A 、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活动课程

18、(B )课程内容的选择的取向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人”。

A、课程内容即教材B、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C、课程内容即活动

1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 、三级课程是一个管理概念,因此,国家课程是最高级最重要的。

B、课程改革还不成熟,其管理权力的下放一定会出现“一放就乱”的局面。

C 、国家课程就是国家的责任,国家可以完全不管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D、三级课程在总体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都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

20、根舍因首创:( B )

A、发现法

B、范例教学理论

C、要素主义的课程论

D、结构主义的课程论

21、(A)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A、问题意识

B、批判意识

C、怀疑意识

D、创新意识

22、在学习经验的组织方面,以下只有( D)不是泰勒提出的指标。

A、继续性

B、程序性

C、整体性

D、跳跃性

23、(A)课程与教学目标期待学生的学习结果。

A、生成性取向

B、行为取向

C、表现性取向

24、最早实行选修制的是(A )

A 、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二、多项选择

1、纵观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体现的基本课程改革理念是:(ABCD )

A、注意基础学力的养成。

B、注重信息素养的提高。

C、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养成。

D、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2、我国进行的课程改革也是在( A C)的时代背景下,为了中华民族复兴而进行的一场伟大的变革。

A、知识经济B、计算机技术C、信息化D、全球化

3、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后,可以将我国现在的课程方案理解为(ACD)。

A、课程计划B、教学计划C、课程标准D、教科书

4、课程标准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应该具有如下的性质:(ABCD)

A、可评估性

B、可理解性

C、可完成性

D、可伸缩性

5、当前的课程管理体现出( ABC )等趋势。

A、民主化

B、规范化

C、弹性化

D、整合化

6、以下符合课程管理概念的是(ABD )

A、分级管理

B、多个主体

C、手段多样

D、管理全面

7、属于夸美纽斯教学思想的有(ABCE )

A、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B、兴趣与自发原理

C、直观性教学原则

D、教育性教学思想

E、班级

8、杜威的思想主要体现在( ABC )

A、对传统教学论的批判

B、经验的含义与知行统一

C、反思思维与问题教学

D、兴趣与自发原理

9、凯洛夫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 ABCD )

A、强调双基和系统学科知识的掌握

B、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C、教学过程的认识本质论

D、共产主义教学目的论

E、兴趣与自发原理

10、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代表人物有( ABC )

A、赞科夫

B、根舍因

C、布鲁纳

D、杜威

E、查斯特

11、台湾学者黄政杰综合各种课程定义的主张,将其归结为几种类型( ABCD )

A、学科

B、经验

C、目标

D、计划

E、活动

12、课程与教学关系中,“包含模式”的情形有( AB )

A、大教学小课程

B、大课程小教学

C、课程、教学相对独立

D、课程与教学互为反馈

E、课程统御教学

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都是围绕人的培养来设计和确定的,这一培养目标也是(A )和( B )思想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基础教育担负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

A、邓小平的“三个面向”

B、江泽民的“三个代表”

C、党的“四项基本原则”

D、党的“改革开放策略”

14、世界各国的课程管理大致有几种模式(ABC )

A、中央集权型

B、地方分权型

C、混合型

D、校本开发型

15、地方课程是(C D )

A、是沟通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桥梁

B、是联系学生与社会的纽带

C、密切学生与社会实际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D、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

16、在课程编制中,出现以下(AB)形式的课程目标的取向。

A、认识目标

B、行为目标

C、展开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7、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从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出现(ABC )不同的取向。

A、课程内容即教材

B、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C、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D、课程内容即社会生活

18、下列属于范例教学过程结构阶段的有( ABD )

A、范例的阐明个的阶段

B、范例的阐明类的阶段。

C、范例的检验假设阶段

D、范例的掌握规律阶段

19、课程论在当代主要有以下几个课程论流派( ABCDE )

A、要素主义的课程论

B、结构主义的课程论

C、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论

D、斯腾豪斯的课程论

E、人本主义的课程论

20、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类型有( ABC )

A、独立模式

B、循环模式

C、包含模式

D、渗透模式

E、对比模式

21、台湾学者黄政杰综合各种课程定义的主张,将其归结为几种类型( ABCD )

A、学科

B、经验

C、目标

D、计划

E、活动

22、认为“课程是计划”的学者有(ABCD )

A、麦唐钠

B、斯腾豪斯

C、薛勒

D、布拉特

E、泰勒

三、简答

1、简述瓦根舍因的教学思想。

答:瓦根舍因首创范例教学理论。

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三个特性,即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在教学要求上达到了四个统一,即教学与训育的统一,问题解决的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在教学程序上遵循四个阶段:一是范例地阐明“个”的阶段,也就是要以典型事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二是范例的说明“类”的阶段,主要是进行归类、推断、认识这一事物的普遍特征;三是范例地掌握规律的阶段,要求对事物提高到规律性的认识,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四是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关系的切身体验阶段。

2、简述古特莱德等人提出五种不同水平的课程。

答:五种不同水平的课程分别是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经验课程

3、课程标准的作用是什么?

答:是教材编写、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4、简述新课程结构调整的原则。

答: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可以说,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我们全面领会和理解新课程结构的三把钥匙。

5、简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答:它们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即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而教育目的又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才能实现。同时,二者又必须通过教学目的转化以及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课程与教学对立统一与一体。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的融为一体。

6、简述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答:1、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2、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3、注重内容的基础性;4、应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7、简述要素主义的课程论。

答:要素主义(Essentialism)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早期主要代表人物有W.C.巴格莱、I.L.坎德尔、R.芬尼和T.布里格斯等。1938年2月,巴格莱等人在新泽西州大西洋城成立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标志着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的形成。巴格莱在会上提交论文《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作为该团体的理论依据。该理论产生源于对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儿童中心”课程的反思。该流派认为,儿童中心的课程难以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而教育和课程应当将人类文化要素传授给下一代。课程应当以文化要素为基础,而不是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因此,要素主义课程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重视传统的学科课程。

8、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有哪些超越之处?

答:1、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的国民素质。 2、教学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课程标准在关注知破学科中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4、教学大纲强调师的教,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5、教学大纲以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尺度,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6、教学大纲对教师的教学和教材的特色化和区域化起着束缚作用,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9、怎样理解新课改的培养目标体现了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

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新课程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新课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新课程确定并重视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新课程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倡导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四、辨析

1、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几乎就是知识点的罗列,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为此,教师可以脱离教材,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教学。

答:错。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呈现主要是依赖罗列教学要点的指令方式,并不对内容目标的实施和操作提供具体指导、安排具体机会。

2、杜威的教学思想强调以“学生”、“经验”、“做中学”为中心,具有现代意识,可以指导我们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

答:错。杜威强调以“学生”、“经验”、“做中学”为中心,使教学研究及实际教学从课堂教学、书本知识和教师这三个中心转移到儿童身上,儿童成为教学研究和教学实际活动的中心。在教学思想发展史上,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儿童成为教学的中心,促成了教学理论的变革,具有现代意识。但,教学是师生互动的

双边活动,而杜威教学思想否定了教师、教科书和课堂教学的作用,基本否定了传统教学方法,导致教师作用的降低、学生不能掌握系统的

3、掌握学习是以个别学习为基础,伴之以经常的、及时性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的帮助。

答:错。“掌握学习”是一种新型的个别化教学实践,它既不悖于集体教学,也不是纯粹的个别化教学,而是在集体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个别化教学。

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与个别的矫正性的帮助”。教学过程的每个步骤都必须通过评价来判断其有效性,并对教学教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和调整,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他所需要的特殊帮助。

4、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要加强学生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抛弃传统教学大纲中以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

答:错。新课程理念中,强调情意因素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凸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三者同时构成了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师教育如果放弃自己的传统优势,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成为失去“家园”的弃儿,“走出城墙但不应放弃城里的家”,教师教育全面拓展必须是建立在自己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师范教育”的“城墙”曾经割断了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但也起到了遮风蔽雨的“保护伞”作用,今天可以走出城墙的代价是失去保护伞,“师范”的城墙不应成为今天教师教育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羁绊。教师教育院校的核心战略应当是巩固传统优势,积极拓展生存空间,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进行教学。`

五、论述

1、如何理解课程的整合?请结合实际说明通过何种方式能实现课程的整合? 答:课程整合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五、论述

1、如何理解课程的整合?请结合实际说明通过何种方式能实现课程的整合? 答:课程整合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例如:眼前有两杯水,都是半杯,把它倒在一起,就成了一杯,也就是说,我们腾出了一个空杯子。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进行这样那样的整合。课程也是这样。依据对人的认识,对知识的认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的认识,我们可以进行课程的整合。通过课程整合,我们会发现,可以腾出许多时间和空间,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活动余地,提高学生的生命活动质量、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由于师本教育体系带有实施的分散性和思考的主观性,进行整合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生本教育体系有明确的服务主体,它要受学生综合学习状况的检验,因而课程整合是必要的和可能的。

现在我们以小学语文的写作为例。小学语文的写作,首先要会写字,写正确的字;其次要懂得词语,还要会布局谋篇,表情达意。针对这些,作为传统课程,主要是认字,写字,词语解释,造句联系,教类型写法,读什么写什么的“读写结合”。然而,整合的思考则是:教导学生认好字,写好字;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进行自主的写作实践。其他环节则要么是不必要的,要么是可以精简的,要么是不必现在就教的。

这样一来,用于教师教的部分就大大缩减了,而学生拥有充分的自由去学,去读去写,做他需要做的事情。这样做,教得少了,学得多了,效果却更佳。在这个问题上,生本体系与师本体系相区别之处就在于,教师真正要硬性要求的,只不过是写好字,而如何写作,写作的所需的知识与素质,全由学生在阅读和自己的

写作实践中解决。教师这时当然也要指导,但指导的目的性、指导的重点和强度,都是与过去完全不同的。

2、试比较斯腾豪斯课程理论与泰勒原理,谈谈读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启迪?答:泰勒是行为目标的创始人。泰勒原理为课程的设计与编制提供了研究范式,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并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形成了一个体系完备的操作模式,将课程理论推向了一个重要阶段。但是,泰勒原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情感、审美这样的一些重要的目标很直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课程编制的各项基本问题按直线或排列是错误的,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各个问题间会发生相互作用。与泰勒不同,斯腾豪斯主张课程编制可以规定教师要做的事情以及规定要处理的教学内容,关键的是,教师不能把这些规定看作教育的目的或结果,用以评价学生的成绩,而是在处理这些事情和内容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持一种审视、研究、批评的态度,从而引导其不断深入发展。这样看来,斯腾豪斯实际上是用一种一般的发展目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取代了行为目标,把教师从被“防备”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斯腾豪斯明确指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⑧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斯腾豪斯提出了“教师是研究者”的命题。启迪:课程改革往往蕴含新理念、新方法,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也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这些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可以说,“课程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课程改革的保证。

3、述评杜威的教学思想,结合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谈谈杜威教学思想给我们的启迪?

答:杜威强调活动教学、启发式教学、实用主义教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使教学研究及实际教学从课堂教学、书本知识和教师这三个中心转移到儿童身上,儿童成为教学研究和教学实际活动的中心。在我们今天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实施教学改革,建立“第二课堂”中,具有很大的借鉴、探讨的价值。也说明,如果不固执偏见,公正地对待杜威的教育思想,人们确实可以从他的思想中借鉴到好多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如:在讲到怎样对待学生的兴趣时杜威指出:“兴趣不应予以放任,也不应予以压抑。压抑兴趣等于成人代替儿童,这就减弱了心智的好奇心和机敏性,压抑了创造性,并使兴趣僵化。放任兴趣等于以暂时的东西代替永久的东西。兴趣总是一些隐藏着的能力的信号;重要的事情是发现这种能力。放任兴趣就不能从表面深入下去。它的必然结果是以任性和好奇代替了真正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人类文明的必然要求。只有当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候,社会生活中才有平等、民主可谈。否则,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专制与不平等的温床与土壤。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自由的活动,包括脑的活动和手的活动。只要可能,就让学生通过做而学,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就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兴趣。所以,杜威的教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教育给予了很大的启迪。

4、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此次课程标准编制的理论基础与视点的?

答:此次课程改革,以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不用说,这种改革需要“理论先行”,需要种种层面的研究积累。

编制课程标准的认识前提是,从知识论、社会文化论、学习论等等的角度作出理论思考,明确课程构成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内涵,以及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我们认为编制课程标准的若干基本视点是:

(一)课程目标的分解与落实。课程编制的第一个实践课题就是设定“课程目标”——教育目的与目标的明确化、具体化,而课程目标往往表现为“学力目标”。所谓“基础学力”(或“基本能力”)就是预期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最低限度的国民素质要求。一般作为课程标准编制的前提就是首先界定各学年阶段应当达到的“基础学力”或是“基本能力”,然后再设定学科或“学习领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生存”的命题。“生存能力”所强调的是活生生的生存智慧。这意味着学生应当形成“能动的学力”而不是“被动的学力”;“充实的学力”而不是“贫弱的学力”。“学力”有两层含意,一是指业已习得的现实的学习能力;二是指潜在的未来的学习能力。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课程内容的精选与组织。体现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发展性的有效策略就是界定“核心知识”。所谓“核心知识”系指“所有的人拥有的普遍经验,和赋予我们生活以意义的人类存在所不可或缺的条件”。这种“核心知识”实际上反映了它们在人生旅程中的顺序。这些“核心知识”基于人类的共同经验,有助于整合传统的科目;有助于学生理解种种学科知识所拥有的关联性;有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基础教育学校应当围绕“核心知识”设计“学科”或“学习领域”,渐次复杂地螺旋式展开,形成统整的课程。

(三)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教学环境原本是“人工环境”。教学环境的设计不是简单的“物的教学情境”的设定,而是包括了教师的自我变革在内的“人的教学情境”——“对话场”或“关系场”的设计。“学”与“教”彼此不可分割、相辅相成。教学环境的优化需要教师关注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化”。信息化教学媒体的运用和“信息教育课程”的开发,使得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教室中心”的局限,不仅有助于理解各门学科的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信息能力”,即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程序设计和评价的能力。二是“生活化”。教学不能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现代学生多的是虚拟体验、间接体验,却少有自主的“生存”体验。现代教学如何“回归生活”、“贴近生活”,在各门“学科”或“学习领域”中引导学生积极地汲取“生活体验”、“自然体验”、“劳动体验”、“参与社会的体验”等等直接体验,显得越发重要。直接性的体验活动将会促进学习动机,使之习得自主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有助于领悟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

(四)评价指标的拓宽与分层。课程评价突出两个方面的要求:学生评价和课程实效评价。现代兴起的智力理论都否定单一智力的看法,主张人类的心智能力是多元的,包括了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肢体运动智力、社交关系及内省智力等等,因此,“评价指标”也应当是多元的,而不能仅仅限于传统的教学评价所偏重的智育或学科知识的评价。除知识技能之外,尚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行、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兴趣特长、方法和习惯等方面,旨

在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课程实效评价”可以通过“学生评价”进行,也可以借助“教学分析”进行。这种评价牵涉学校整体规划(学校的年度计划、年级班级计划)层面、教材层面、教学过程层面的评价。

5、什么是生成性和表现性课程与教学目标?在课程与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两种目标模式?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而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

表现性目标: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的种种遭遇中每一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表现性目标则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生成性课程”它把“课程”看作是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特别是通过与教师、同伴的交往互动逐渐生成和建构起来的某种东西,如学习的“经验”或“体验”等,按这种课程观,课程实际上是以“活动”或“过程”的形式而存在,因此,这种课程是开放的、灵活的、动态发展变化的。

要把握“生成性课程”的性质与内涵,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必须把“课程”当作动词使用,看作“学习经验”(包括学习的经历与体验)的总体,才能理解课程的生成性。若把“课程”当作名词使用,理解为“教材知识体系”,自然就不会有所谓生成的课程。2.生成性课程并不排斥“教材”的使用,只不过它对“教材”的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在预成性课程中,“教材”就是课程本身,而对生成性课程来说,教材只是供学生建构、创造学习经验的一种媒介、素材或工具。同样,生成性课程也并不排斥教学“计划”“方案”的使用。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生成、建构、创造有价值的学习经验,教师在教学之前制定教学活动的“计划”或“方案”,是完全必要的,因为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课程的创造不可能“无”中生“有”,只能“有”中生“有”。这里所讲的“有”不仅仅包括“教材”“教学活动方案”,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倾向、个性特点的了解,对学生行为意义的敏感与理解,对普遍性、长期性教学目标的宏观把握等,这些都是生成课程的基础。3.仅有“预设”,不见得就有良好的“生成”,课程的动态生成(也即有价值的学习经验的获得)是有条件的。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既不取决于教材上写了些什么,也不取决于教师教了些什么,而是取决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际上做了些什么,取决于学生是如何与教材、教师、同伴及周围的环境交往互动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具有充分的交往互动(特别是对话与交流);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参与学习;学习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时候才有“学习经验”的生成,才有“课程”的创造。4.对于课程的生成与创造而言,尽管在一定的程度上,它取决于“教学设计”或“教学预案”的质量,但无论“教学设计”或“教学预案”有多么完备、教师对教学的准备有多么充分,都取代不了教师在课堂实践中的即兴发挥与临场应变,所谓“教学机智”的运用即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言的。在教学中,存在许多模糊的、不确定的灰色地带,影响学生学习的许多变量是教师控制不了的。这看起来是个弱点,其实是个优点,因为它为教师在课堂实践中的即兴发挥与自主创造留下了空间。

表现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应用

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表现性学习的选题及教学安排上着重体现了以下特点:

整体性与局部性相结合。选题的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同时,不回避选题的独立性,对学科中重点内容、重要篇章有所侧重。

实践性与学科性相结合。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考虑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建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把课题与开放性长作业结合起来。

开放性与层次性相结合。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具有开放性;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内容具有开放性;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经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及结果都具有开放性。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差异,课题设计具有丰富的层次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同一个课题上都可以获得自己相应的成功。

规划性与生成性相结合。根据整个高中阶段的学生特点、课程特点对研究性学习作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同时,更多考虑研究性学习的生成性,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性。每一个课题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研究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对研究课题,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方式。同时不排斥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一些课题中还安排有指导性的操作框架。

《课程与教学论》二

一、单项选择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要以( A )经验为主。

A、间接

B、直接

2、( D )是课程改革的统帅,认清它,对于我们把握课程改革是很重要的。

A、课程改革手段B、课程改革途径C、课程改革目标D、课程改革评价

3、我国的课程标准框架中的第一部分是:( B )

A、内容标准部分

B、前言部分

C、课程目标部分

D、实施建议部分

4、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早在19世纪,( D )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就曾阐述过。

A 、泰勒B、布鲁纳C、杜威D、斯宾塞

5、关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正确的是( C )

A 、课程资源是指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图书馆、实验室等,不包括知识、技能等。

B、只有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持,而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则不需要课程资源。

C、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D 、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没有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

6、以下不属于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直接途径的是( C )

A 、做实验B、教学参观C、看书D、到自然界观察

二、多项选择

1、传统的学习方式有以下弊端( ABCD )

A 、过于强调单一、被动、灌输知识

B、学生形成被动、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

C 、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丧失

D 、难于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难于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国外课程评价的改革的特点(ABD )

A、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B、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

C、只强调过程性评价。

D、从重视结果的评价走向过程和结果并重。

3、理想型档案袋主要由( ACD )构成。

A、作品产生说明

B、教师的详细说明和对学生的观察。

C、系列作品

D、学生的反思记录。

4、下列可以做为“真正的评价”的手段包括( ABD )

A、演讲

B、读书笔记档案袋

C、标准化测验

D、论文写作

5、新课程推进中,学习方式转变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ABCD )

A、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

B、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

C 、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巧

D 、教师不明确自己学习方式转换中的角色意识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内涵如下( ABC )

A 、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

B、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C、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D、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所实施的课程

7、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包括( ABCD )

A、创新能力

B、实践能力

C、批判能力

D、怀疑精神

三、简答

1、新学习方式的基本教育理念是什么?

答: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大多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他包括学习的动机、态度和方法等。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要素,学习方式具有普遍性、相对稳定性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之后对学习效果发生直接的影响。

2、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的基本途径?

答: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七个方面的基本途径:

①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与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②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

③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

的合理建设和使用。

④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此确定编制课程教学计划的依据。

⑤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人才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利用这些资源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聘请各领域的专家或有一技之长的人担任校外辅导员,组织参观、游览、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建立各种实践基地、教育基地等。

⑥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比如校际之间对各自的资源进行登记整理,然后以一定的形式建立资源数据库,并建立方便管理、查阅、使用的共享机制,以达到校际之间课程资源互补效应和增量效应。类似的共享方式可以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之间进行,还可以学校与各种社会公益机构,如图书馆、少年官、博物馆、科技馆之间进行。

⑦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广大同行交流和分享;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

3、你认为教学过程应该包括那些要素?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三构成、三影响”,三构成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影响包括:方法、目的和环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师生关系是双向的、平等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构成要素和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相互作用的。

4、按课程类型,通常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分为哪些方面?

答: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办学理念和资源条件,各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学校的校本课程可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发展性课。下面试分述之。

①必修课程

所谓必修课程,就是国家规定的学习课程。即三级课程中的国家课程。按理讲,学校不能去更动它。但是,学校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条件,进行修正或更改,成为具有自

己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②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主要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在我校表现在课程超市上。它包括健身、博知、怡情、励志、广行五类。健身课程如艺术体操、足球、篮球等课程。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如诗词鉴赏,中外名著欣赏,中国对联、名胜古迹游考、网页信息浏览等。怡情课程是指愉悦性情、丰富情感体验的课程。一种是艺术怡情,如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舞蹈表现等课程。另一种是休闲怡情,如摄影、摄像、围棋、集邮等课程。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增强学生意志力的课程。如“从辅仁走向世界的钱钟书”,心理调适、耐挫折训练,交际交往等。广行课程是指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它以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如电脑维修、网页制作,社会新闻采访、校园交际英语1000句、肥皂的制作、酒酿的制作等等。

③发展性课程

发展性课程是指拓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它在必修课程上提高要求,增加难度,以培养研究性、创造性的人才为目的,重视学科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学习的研究性。这类课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加深学科知识的深度,旨在拓宽学生学科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如各学科知识竞赛辅导,还有如“数学建模”、“学习方法论”等课程。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课程,如科技小发明、机器人制作、学术小论文的撰写、创造性思维训练等课程,这类课程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5、在课程选择与组织的过程中,要解决那几个方面的问题?

答:在课程选择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1、影响的因素,非常多,有微观和宏观因素;2、选择依据,课程目标;学生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需要;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3、选择依据: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适应学生特点;注重内容基础性;贴近社会与学生生活。在课程组织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1、组织准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2、呈现方式:纵向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

6、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答: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1)信息技术教育;(2)研究性学习;(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4)劳动与技术教育。

四、辨析

1、没有教学过程的矛盾存在,教学就不能称其为教学。

答:这句话是正确的,教学过程得以展开是由教学过程的矛盾和动力决定的。(1)教学过程是由三种主要的矛盾贯穿其中,是在三种矛盾的作用才能完成整个教学的过程。它们是: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没有教学矛盾过程,就没有教学活动的产生。(2)教学过程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动力,这些动力主要是由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构成。内部动力是指启动教学过程的力量来源于教学主体,即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爱好等,也就是学习的动机。外部动力是指启动教学过程的力量是外部发起的,如外部的奖励、社会要求等。没有动力,就启动为了教学过程,也就是没有教学。

2、班级课堂问题行为都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行为。

答:错。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

产生原因:课堂问题行为不单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行为,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综合起来,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教师的因素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教师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教师的教育失策会导致学生产生问题行为。教师的教育失策主要表现为:错误的观念指导、管理失范和教学水平低下。(1)教师错误的观念(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会导致错误的行为,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有的教师把追求升学率作为教学的指导方向,把分数作为唯一的目标,这样教师会重智轻德,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灌输,学生丧失主动性,会对学习产生厌倦、腻烦心理,严重者产生对抗性行为。有教师视学生为无情感、无个性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忽略学生的情感,这会使学生产生被忽视的心理。还有的教师不能正确看待师生关系,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对学生耳提面命,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致使他们产生问题行为。(2)管理失范教师在课堂上的管理失范表现为两种极端行为:一是放弃管教的责任,采取不闻不问的立场,放弃学生,不能使课堂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学环境,学生也因缺乏指正的机会而出现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二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出过度敏感的反应,动辄对学生大加训斥,甚至滥用惩罚,学生很容易与教师发生摩擦,从而导致行为失范。此外,教师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低下,容易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威信的降低,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2.学生的身心因素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大量是有学生的身

心因素引起的,如性别上的差异,生理上的障碍,心理上的缺陷。相对女孩来说,男孩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产生外向性问题行为。女孩的外向性问题行为则要少一些。学生生理上的障碍容易使学生产生问题行为,如学生视、听、说方面的障碍,学生发育期的紧张、疲劳、营养不良等。心理缺失也是构成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它主要反应在焦虑、挫折和性格等方面。如,焦虑会使学生灰心丧气、顾虑重重,挫折会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学生个性发面的问题也会导致问题行为,过于内向的学生会产生退缩性行为,过于外向的学生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3.环境因素环境影响包括家庭、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第一,家庭因素。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自制力差,极易冲动,容易产生对抗性逆反行为。父母不和、经常打闹的家庭的孩子,在课堂上会表现出孤僻退缩、烦躁不安。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容易造成孩子的自我中心,放荡不羁,促使孩子产生问题行为。第二,大众媒体。现在正处于信息时代,但是大众媒体也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一些暴力、色情等低级庸俗的内容激发学生去效仿,这些行为能延伸到课堂上。第三,课堂内部环境。课堂内部环境,诸如课堂内的温度、色彩、课堂气氛、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

由此可见,学生仅仅是产生班级课堂问题行为的一个原因。不能把班级课堂问题行为都归到学生自身的问题行为,对学生是不公的。

3、教学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

答:教学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教育艺术与一般的艺术相比,既有其共性,又具有其特殊性。有共性是我们把教学称做艺术的依据,起特殊性则是我们认识教学艺术本质的依据。教学和艺术用相通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把教学简单地等同于艺术,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具有特殊性。

(1)、教学艺术创作、表现和欣赏的特殊性。在教学创作中,创作的主体是教师,创作的构思主要通过备课体现出来的,创作的内容是表达教学内容的方式和方法,创作的最终产品是成功的教学活动。

(2)、教学艺术的审美功利性。教学艺术具有审美功能,没有美就谈不上不艺术。教学艺术必须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取得教好的教学效益。审美在这里作为教学的手段,从属于教学效益,以教学效益为其取舍标准。因此,教学艺术不能为艺术而艺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将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益的美,只是流于形式的花架子,毫无生命力。

4、“量的研究”注重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这是课程研究唯一可以使用的研究方法。

答:这种说法是错的。20世纪70年代前,课程研究领域主要采用量的研究,即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的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课程理解范式的兴起,量的研究渐次为质的研究所代替,它揭示了量的研究的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的个别性和独特性。课程研究内容是课程开发和理解的统一,因此课程研究的方法论是多元的,使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互补与整合。

五、论述

1、谈谈新课改中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答:学习学科教育学理论知识并与教育教学实际充分结合;当然也包括发展完善学科教育学的工作。具体做法是: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的专业是学科教育学,按现在中国教师教育的具体方式,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把学科教育学列为教师职前培养即高等师范学校学科教育专业的专业课,这虽然是不言而喻的,却在许多情况下没有得到清晰的表述。比如,认为教师是所谓“双专业”──既是有关科学学科专业的,又是教育学专业的──这仍然存在否定教师的工作是专业的倾向,而且与实际不符,因为按这一思路,从事科学学科研究(在现代条件下,从事与中小学学科,如数学、物理、语文等相应的科学学科有关的工作只能是该门科学的研究工作)是专业工作,从事教育学研究(在现代条件下,从事教育学的工作只能是教育学的研究工作,因为中小学教师已被排除在教育学专业之外了)是专业工作,双专业既不是科学学科专业,又不是教育学专业,因此,就是没有专业,而实际上,中小学教师的确既不是科学学科专业的研究者,又不是教育学专业的研究者。再比如,在高等师范学校中把科学学科课程作为学科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个别学校竟然把某些科学学科的基础课程当作专业课程,现在也有把普通教育学、一般心理学课程当作专业课程的。这些都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为这与一般常识不符:高等学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为使人才专业化,就要开始上专业课;而学生由于知识和能力等的准备不足,不可能直接学习专业课,为使学生能够学习专业课,要先为他们开设专业基础课;但是才入学的学生还不具备直接学习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和能力,所以应先为他们开设基础课。既然学科教育学事实上是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就应明确地强调:学科教育学是高等师范学校学科教育专业的专业课。在笔者看来,科学学科课程和普通教育学(即“教科书”教育学)、一般心理学(即“教科书”心理学)课程都是学科教育专业的

基础课,把基础课的内容作为专业提出当然与实际不符了。当然,现在这种情况已不多见,许多高等师范学校都安排了大量的学科教育学课程作为主要专业课。

第二,把学科教育学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会与职前培养重复吗?当然不会,因为学科教育学的内容非常多(前述数学教育学研究的诸多理论就说明了这一点),不可能在职前培养的有限课时中完成,更重要的是,有一些学科教育学课题必须在有了实际教育教学经验时才能深入进行。所以,在教师培训中把学科教育学列为主要专业课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当然,要与职前培养即高等师范学校中的学科教育学课程做一致性规划:不要重复、不要有重要的遗漏,要逐渐加深、反复进行。笔者认为,在中国现阶段,一般所说的“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十分重要的是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学科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即设计出前述“一致性规划”,更加重要的是具体设计、真正落实。笔者曾就数学教育专业的数学教育学课程初步探讨了这种职前和职后的“一致性”设计,并在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中进行工作,一些出版社开发的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这种一致性要求。这些相当初步和零散的工作目前当然还不能解决教师教育一体化这一大课题,但无疑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第三,关注并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学科教育学专业理论指导。现在的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与已经逐步展开的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使中小学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是学科教育学的理论准备不足、实践能力不够。一句话,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够。当然,新的课程改革也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现专业化的机遇,因为对于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来说,学科教育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其实践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结”,教师必须将其打开,才能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为此目的,应特别关注并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学科教育学指导,包括有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教学活动实践的学科教育学探讨,特别是在实际的学科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这就回到前一点──必须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加强学科教育学专业课特别是它的实践性知识方面的培训。

2、思考一下你身边有哪些课程资源,结合实际分析如何更好的利用它们。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例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按这两者的意思,可以进一步阐释:教师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教学行为,所可能运用的所有资源就是课程资源。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是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就成了教学行为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只有资源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教学行为把资源融入教学之中,教学依赖于资源,

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就是重要的教学行为。

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课程资源,如校外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和乡土资源等。校内课程资源中的教科书和其他教材,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教学辅助材料等也是预成性课程资源,它们也是在该课程教学活动之前就形成了(准备好)的。生成性资源指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形成课程资源,这是一种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直接关系的课程资源,这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及其教学的新的理解,包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的创造性理解,特别包括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互动)而产生的对课程及其教学的师生双边影响,它们是教师实施课程,实现课程目标的非常重要而有效的课程资源,通常人们说的“学生也是课程资源”指的就是这种情况。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而是教师进行教学或教学准备时一种可能运用的资源,资源的多少和质量都依赖于教师的开发即课堂发挥。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经的开放性。类型的开放性是指不论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应是开发与利用的对象;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应加以开发与利用;途经的开放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经或方式,应探索多种途经或方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2)经济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具体包括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和学习的经济性。开支的经济性是指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佳效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那些不需要多少经费开支的课程资源,不应借口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而大兴土木,不计高昂的代价。时间的经济性,是指应尽可能开发与利用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而不能一味地等待更好的条件或时机,否则会影响新课程的实施。空间的经济性则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就地取材,不应舍近求远,好高骛远,校内有的不求诸于校外,本地有的不求诸于外地。学习的经济性,是指尽可能开发与利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资源,如果引入的课程资源枯燥难懂,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还可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3)针对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相应的课程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开发与利用的针对性及其有效性。(4)个性原则。尽管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

学科和教师,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是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采,扬长避短,扬长补短,突出个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没有个性,也就失去了创造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就会流于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这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需注意的问题。

以科学为例谈谈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学校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的课程资源和教室外的课程资源两类,包括实验室、科学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及其配备资料、各相关学科教材,学校建筑、花草树木、生物角、科技景点等。

学校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经和方式有:1,注意校藏书刊的结构(增添科技藏书),更新科学教育设备;2,充分利用校内土地,开辟科技、劳技教育基地(如百草园、气象站、饲养园地等);3,在校园内设计并建立科技景点(如太阳钟、风力发电机、科技雕塑等)4,利用在科技方面有特长的教师,积极开发有关的校本课程。5,不同学科的交叉互动(渗透)。

家庭与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家庭也存在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家庭课程资源利用开发的途经和方式有:1,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并提高其利用率;2,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3,家长尽可能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进行社会实践。

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科技工作者、工厂、农场、田园、科技实验基地、高新企业、植物园、动物园、科技场馆(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农技站)、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

社区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经和方式有:1,开展改善社区环境的科技活动;2,与社区科研、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共建科技活动场所,开展现场科技教学活动;3,聘请科技人员和专家担任学校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聘请家长中的科技工作者定期向学生作科普讲座;4,组建学生科技团体、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普宣传和实践活动。

大自然课程资源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对大自然开放,可以说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实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2 专业:教育管理(本) / 课程与教学论人气指数:18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小学教育等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 2.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和————。 3.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 ——、——或设备。 4.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三种类型。 5.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 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一一——、手 势、面部表情、——和体态等来表达。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后面的括号内,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正”或“误”) 1.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 2.杜威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 ) 3.比较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法国。( ) 4.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 5.教学评价不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隐性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是什么? 3.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4.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举例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2.试述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试卷代号:115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小学教育等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8年1月 一、填空题(共6小题,共lo分) 1.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 2.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 3.工具媒体 4.对抗 5.功能目标 6.副语言眼神 二、判断题(共5小题,共10分) 1.错 2.错 3.对 4.错 5.错 三、简答题(共4小题,共40分) 1.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汁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眼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检查与评价学习效果阶段。 4.教学艺术的特征 (1)教学艺术的创造性。(2)教学艺术的形象性。(3)教学艺术的情感性。(4)教学艺术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一.填空题 1.()()(),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2.()中的()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3.()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4.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的()教育。 5.()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 6.博比特的()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7.永恒学科大致有三大类:()()()。 8.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指()和()的动力。 9.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0.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分析()分析。 二.选择题 下列选择题中有的是单选题,有的是多选题,请将所选择的答案的序号字母填上空格多选题的答案多于标准答案则扣分。 1.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A ?全班上课B.班内分组教学C?多媒体教学D.班内个别教学 2.教学媒体分为()。 A ?单项教学媒体B.双项教学媒体C.自学媒体D.传递媒体教学 3 ?讲授法的类型()。 A .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演 4. 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 A.益智功能 B.健体功能 C.美育功能 D.养德功能

5.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 A.均衡性 B.双向性 C.综合性 D.选择性 6. 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以归结为()。 A .教师中心 B .学生中心 C .书本中心 D .课堂中心 7.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 A.整体结构 B.中观结构 C.宏观结构 D.微观结构 8. 下列那一选项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提出的课程层次()。 ①理想课程②文件课程③理解课程④实施课程⑤经验课程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9. 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 A.朋友关系 B.业务关系C?学习关系D.伦理关系E.情感关系 10. 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A.导向功能 B.评价功能 C.激励功能 D.调节功能 三.判断题 1.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轮的基本任务之一。() 2.现代教学论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 3.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4.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 5.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的过程。()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学媒体的作用。 2.教学环境有哪些功能?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一.填空题 1.()()(),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2.()中的()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3.()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4.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的()教育。 5.()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 6.博比特的()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7.永恒学科大致有三大类:()()()。 8.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指()和()的动力。 9.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0.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分析()分析。 二.选择题 下列选择题中有的是单选题,有的是多选题,请将所选择的答案的序号字母填上空格多选题的答案多于标准答案则扣分。 1.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A.全班上课B.班内分组教学C.多媒体教学D.班内个别教学 2.教学媒体分为()。 A.单项教学媒体B.双项教学媒体C.自学媒体D.传递媒体教学 3.讲授法的类型()。 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演 4.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

A.益智功能 B.健体功能 C.美育功能 D.养德功能 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 A.均衡性 B.双向性 C.综合性 D.选择性 6.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以归结为()。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书本中心 D.课堂中心 7.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 A.整体结构 B.中观结构 C.宏观结构 D.微观结构 8.下列那一选项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提出的课程层次()。 ①理想课程②文件课程③理解课程④实施课程⑤经验课程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9.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 A.朋友关系 B.业务关系 C.学习关系 D.伦理关系 E.情感关系 10.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A.导向功能 B.评价功能 C.激励功能 D.调节功能 三.判断题 1.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轮的基本任务之一。() 2.现代教学论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 3.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4.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 5.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的过程。()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学媒体的作用。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B卷及答案

**学院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B卷)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考试类型:考试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作为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基本标志的著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2.下列哪部著作被西方社会认为是“课程论”诞生的标志。() A.《课程论》 B.《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 C.《儿童与课程》 D.《理解课程》 3.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下面认知目标中属于最高层次的是()。 A.口头解释几何概念后,学生能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B.面对一份污染报告,学生能提出检验其中结论的方法 C.学生能推测出容器中的空气抽出后对容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D.学生阅读文章时,能区分出观点和事实 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具体是()。 A.专心审思练习巩固 B.预习学习练习复习 C.预习练习实践巩固 D.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5.为了使学生加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许多学校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A.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B.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C.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D.成人本位综合课程

6.师生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业务关系 B.伦理关系 C.情感关系 D.管理关系 7.现代教学论所说的“三中心”不包括 ( )。 A.活动中心 B.经验中心 C.社会中心 D.儿童中心 8.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 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9.主张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是()。 A.读书指导法 B.发现法 C.暗示法 D.实习法 10.“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美国教育家()。 A .裴斯泰洛齐 B. 卢梭 C. 福禄倍尔 D. 杜威 二、多选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1.课程与教学关系中,“包含模式”的情形有()。 A.大教学小课程 B.大课程小教学 C.两者相互交叉 D.两者循环联系 2.课程与教学的基础包括()。 A.历史基础 B.文化基础 C.社会基础 D.心理学基础 3.行为性目标的特点是( )。 A.目标明确、具体 B.可操作性强 C.容易评估 D.突出了课程目标体验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4.复述策略包括()。 A.画线 B.抄写 C.做记录 D.批注

7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 A.《怎样编制课程》 B.《课程》 C.《课程编制》 D.《理解课程》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著作() A.《潜在课程论》 B.《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C.《现代课程论》 D.《实践:课程的语言》 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其中“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A.教师 B.学生 C.教材 D.环境 4.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论》 D.《教育漫话》 5.“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 A.教学的教育性 B.教学的直观性 C.教学的循序渐进 D.教学的因材施教 6.那些在课程变革过程中被学校和社会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称为“虚无课程”。这是思考课程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由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他是()A.古德莱德 B.艾斯纳 C.斯腾豪斯 D.奥利瓦 7.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教育经验 1

C.组织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 8.与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相匹配,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有意义学习 D.解决问题学习 9.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包摄范围上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被纳入较高的上位观念,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这类学习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结合学习 10.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曾对讲解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展开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但一般的看法是,课堂教学应以() A.发现式学习 B.讲解式教学 C.合作学习 D.自主式学习 11.与传统教学论中那种只注重智力或知识的发展相比,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 A.一般发展 B.特殊发展 C.全面发展 D.个性发展 12.人本主义教育家在教育目标上为之心仪的目标是() A.创造性发展 B.潜能的发挥 C.人格的完善 D.自我实现 13.斯腾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实际是追求()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工具理性 14.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示范 B.显示 C.展示 D.口述 15.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 A.奥苏贝尔 B.赞科夫 C.布鲁纳 D.皮特斯 16.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 2

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 1、被认为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着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的原理》? C、《怎样编制课程》? D、《儿童与课程》 ?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泰勒? D、泰罗? 3、“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 A、观察? B、审议? C、实践? D、规定 ? 4、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A、技术兴趣? B、解放兴趣? C、实践兴趣? D、价值兴趣?

5、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6、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着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学记》? 7、提出“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 D、罗杰斯 ? 8、学习过“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儿童,通过学习“菱形”这一概念,知道了“菱形是四边形一样长的平行四边形”,这种学习是奥斯伯尔所提出的(?)? A、尚未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总结学习 9、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随着后天经验的增长,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越是从中得到满足,这是奥苏伯尔所提出的(?)?

A、成功驱力? B、自我提高驱力? C、附属驱力? D、认知驱力? 10、下列属于行为控制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是(?)? A、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 B、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 C、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设计模式? D、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 11、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操作条件反应”和(?)?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实物强化” D、“奖励强化” ? 12、“学生将通过陈述而证明已掌握了五个逗号规则的知识,并能在逗号被删除的句子中正确插入逗号。”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属于(?)? A、行为目标? B、普遍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 13、课程开发以当代社会的需求为基点、强调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的优先性,此种课程观是(?)?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1 15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注意事项 一、将你的学号、姓名及分校(工作站)名称填写在答题纸的规定栏内。考试 结束后,把试卷和答题纸放在桌上。试卷和答题纸均不得带出考场。监考人收完 考卷和答题纸后才可离开考场。 二、仔细读懂题目的说明,并按题目要求答题。答案一定要写在答题纸的指 定位置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三、用蓝、黑圆珠笔或钢笔(含签字笔)答题,使用铅笔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 )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A.泰勒 B.艾斯纳 C.杜威 D.斯坦豪斯 2.分组教学制中对学生的分组主要有( )、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 A.能力分组、作业分组 B.年级分组、能力分组 C.作业分组、年级分组 D.能力分组、差异分组 3.结课的形式有多种,下列项目中有一种提法,一般是不会采用的,即( )。 A.归纳式 B.回味式 C.拓展延伸式 D.故事启发式 4.典型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是指( )。 A.分组教学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制 D.开放课堂 5.“学习化课程”体现的是( )。 A.融合课程的理念和形式 B.课程整合的理念和形式 C.隐性课程的理念和形式 D.选修课程的理念和形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6.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五个层次。 7.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 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一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一交替的办法进行 教学的组织形式。 8.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与评价目的、收集和 ______——和反省与评价。 9.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的基础知 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一素质。 10. CIPP模式中的成果评价,即要____、解释和____课程方案的成绩,并协助决 策者决定课程方案是否应该终止、修正或继续。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1.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12.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 试题及答案 (2)

. 全国2008年7月自考试题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2.“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 ( ) A.塔巴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B.惠勒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C.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D.坦纳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3.奥苏伯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 ) A.包摄性较广的原则与包摄性较弱的原则 B.说明性组织者原则与比较性组织者原则 C.上位学习原则与下位学习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与综合贯通原则 4.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 ) A.情感领域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D.思想领域 5.“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 ) A.对“解放理性”的追求B.对“普遍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C.对“实践理性”的追求D.对“科技理性”的追求 6.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 ) A.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B.学校课程的价值问题 C.社会生活的价值问题D.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各自的价值问题 7.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

A.课外活动B.课堂 C.游戏D.提问 8.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是课程评价专家 ( ) A.斯克里文B.斯太克 C.普罗沃斯D.莱斯 9.教材中介绍了四种典型的评价模式,其中“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是( ) A.差别模式B.回应模式 C.外貌模式D.目标达成模式 10.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 ) A.总结性评价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D.内在评价 11.美国80年代以来倡导的“卓越教育”实质上体现了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即 ( ) A.多元主义价值观B.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 C.精英主义教育理念D.主体教育观 12.以下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是( ) A.实例式教学B.非指导性教学 C.范例教学D.程序教学 13.我国当下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 ( )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 14.进入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内容的取向发生了重要转变,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研究 ( ) A.如何设计课程B.如何实施课程 C.如何理解课程D.如何评价课程 15.美国课程论专家查特斯所提倡的课程开发方法被称为( ) A.活动分析B.工作分析 C.目标分析D.过程分析 16.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 )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主罗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2.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3.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4.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5.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论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价值与实施条件。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范围不全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范围 1、在西方,夸美纽斯最早使用“课程”一词。1657年,他为泛智学校设计了三类课程,期 望在泛智学校,学生“可以学习当前和将来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学科。”课件夸美纽斯是把课程理解为一切学科,这是从教学活动的角度理解课程的。 2、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的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 值》中多次使用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该词源于拉丁语“currere”。”“rurrere”是动词,意为跑;“curriculum”是名词。原意为”跑到“。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 3、课程: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 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 4、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与教育是一致的,意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狭义的 教学则指学校教学,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是从教育概念中分化出来的。具体而言,狭义的教学就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5、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包含关系、相互独立关系、交叉关系、循环关系、 6、杜威的课程理论: A、提出了课程与学习者的关系问题。 B、提出了以经验为本质的课程观。 C、提出了实施 课程的新的方式。由于时代和科学的局限,杜威的许多思想和观点在今天看来是有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杜威在上述几个方面的贡献是划时代的,对课程本身都是有根本性意义的。 课程研究的专门化学科时期 7、虽然课程的发展与研究有一个丰富而漫长的过去,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从教育 学中相对独立的分离出来,却是20世纪初的事情。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被认为是第一本专门讨论课程的著作,也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之后,随着专注于课程问题研究的课程论专家的出现及课程研究专著的相继出版,各科课程研究方式方法及理念的改变,使课程研究渐趋科学化和专门化。课程论在20世纪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不是偶然的。一方面,课程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已经具备了建立自己体系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美国20年代以科学和效率为主要追求的课程改革运动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8、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集课程研究 科学化之大成,成为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和里程碑式的人物,代表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之后,课程研究流派纷呈,标志着一个课程研究专门化学科时期的到来,在20世纪早期的课程科学化运动中,博比特和差特斯是主要代表,他们的课程理论为科学化的课程研究以及泰勒的课程原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泰勒及其“泰勒原理” 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研究的集大成者。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贡献,他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分”、“当代教育评价之父”“泰勒原理”被公认为是里程碑式的课程研究范式,因此太累是课程理论成为专门、独立学科时期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泰勒原理”是由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基本环节构成。 就“泰勒原理”的历史贡献来说。首先,“泰勒原理”力图有效控制课程开发过程,是课程开发成为一种理性化、科学化的普遍被采用的程序模式,起吐出的贡献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库

第一章绪言 一、名词解释 《大教学论》 《普通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学科基本结构 八年研究 二、简答题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2.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3.课程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论述教学论的历史演进过程。 2.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课程 学科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七艺 学制 形式教育 实质教育 知识本位课程 儿童本位课程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学科”和“课程”之间的关系。 2.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3.试比较现代课程与古代课程的异同。 4.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三、论述题 1.述评当代各种课程形态。 2.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名词解释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取向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二、简答题 1.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2.行为性目标有何优点? 3.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4.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5.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6.选择小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三、论述题 1.评述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一、名词解释 课程实施 课程计划 课程评价 决策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二、简答题 1.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是什么? 2.简要回答课程实施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3.你是如何理解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这一命题的? 4.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简要回答课程评价的主要功能。 6.简要回答课程评价的主要过程。 7.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三、论述题 1.试评析西方主要的课程评价模式。 2.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用课程评价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 一、名词解释 校本课程 活动课程 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二、简答题 1.比较校本课程与活动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异同?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一) 1选择题: (D )1.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_________ A.经济危机B.八年研究C.科学测验运动D.社会效率运动 ( D )2.美国教育学者_________的著作出版是独立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A.泰勒B.查特斯C.布鲁纳D.博比特 ( A ) 3.作为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_________ A.《课程》 B.《什么是课程》 C.《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理论》 ( B )4.博比特在1924年出版_________ A.《课程》B.《怎样编制课程》C.《成绩测验的编制》 D.《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B )5. 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称为_________ A.过程分析B.活动分析C.目标分析D.工作分析 ( A )6.美国著名课程专家__________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A.泰勒B.查特斯C.布鲁纳D.博比特 ( D )7.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价值取向是__________ A.学生兴趣B.学科兴趣C.实践兴趣D.技术兴趣 ( D )8.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是 A.泰勒B.费尼克斯C.布鲁纳D.施瓦布 ( C )9.“教师作为研究者”是________提出的著名观点。 A.泰勒B.施瓦布C.斯腾豪斯D.吉鲁 ( B )10.在西方,________最早提出了“课程”这个概念。 A.卢梭B.斯宾塞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

(A )11. 杜威创造性地确立了四个教育哲学命题,下面哪一项的叙述不准确? A.生活即教育 B.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 C.教育是社会的过程 D.教育即生长 ( C )12.实践性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 A.实践B.调查C.审议D.实验 (A )13.从本质上看,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是对_______的追求。 A.实践理性 B.学术理性 C.技术理性D经验理性. ( B )14._______是“概念重建主义”的代表。 A.博比特B.吉鲁C.施瓦布D.查特斯 ( C )15.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对_________的追求。 A.技术兴趣B.实践兴趣C.解放兴趣D.都不对 ( C )16.在教育史上,首位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________ A.泰勒B.斯腾豪斯C.拉特克D.夸美纽斯 ( A )17.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________ A.夸美纽斯B.拉特克C.赫尔巴特D.杜威 ( A )18.1632年,________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A.《大教学论》B.《爱弥儿》C.《普通教育学》D.《理想国》 ( A )19.现代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是________ A卢梭B.斯宾塞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 (B )20.______在《爱弥儿》中明确提出了“儿童权利宣言”,确立了儿童在人类社会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 A.赫尔巴特 B.卢梭 C.夸美纽斯 D.孟德斯鸠 二、填空题: 1.孔子定“六艺”以教学生,“六艺”可以被看作是我国(分科课程)的雏形。 2.(博比特)和查特斯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试题与答案一、填空 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评价和其他要素。 2、教学模式的结构应该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 3、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的、收集和选择作品和反省与评价。 4、目前,新的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级构成。5 、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6、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化教学模式。 7、辛德等在1992 年归纳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它们是忠实观、互动调适观和生成观。 8、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9、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 10、课程设计,指按照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11、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12、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 研究法。 13、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14、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是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 1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16、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 1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副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和体态等来表达。 18、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3)--《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卷A卷及参考答案

河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在课程教学方面,总结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之大成,提出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教育教学原则的教育专著是( ) A.《学记》B.《论语》C.《大学》D.《中庸》 2、教师中心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罗杰斯 B.论语 C.赫尔巴特 D.杜威 3、经典的课程开发模式是( )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情景模式 D.惠勒模式 4、中国古代的六艺属于( ) A.经验课程B.综合学科课程C.科目本位课程D.学术中心课程 5、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八年研究B.活动分析C.解放兴趣D.科学主义 6、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教育家是( ) A.巴班斯基B.维果茨基C.凯洛夫D.列昂节夫 7、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 A.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8、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是( ) A. 内在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9、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10、 文纳特卡制的创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鲁姆 C.华虚朋 D.瓦根舍因 11、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12、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体现教育价值的是( )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13、以学习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去达成小组共同目标,并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教学评价主要指标的教学策略是() A.合作学习策略 B.活动性策略 C.生活性策略 D.教学互动策略 14、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具有这种课程取向的课程类型称为( )

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全国2012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博比特、查特斯等人于20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课程开发理论被称为( ) A.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B.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C.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 D.泰勒原理 2.下列不属于 ...“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 ) A.结构性 B.实践性 C.专门性 D.学术性 3.下述不属于 ...施瓦布提出的三种课程审议艺术的是( ) A.实践的艺术 B.准实践的艺术 C.折中的艺术 D.整合的艺术 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5.下列不属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是( ) A.实验教学论 B.发展性教学论 C.发现教学论 D.范例教学论 6.杜威所倡导的教学是( ) A.教育性教学 B.问题解决教学 C.发现教学 D.情境教学 7.以下关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20世纪初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 B.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与核心 C.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 D.被看作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8.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 跃过程,这三类表征系统不包括 ...( ) .

A.行为表征 B.言语表征 C.符号表征 D.图像表征 9.以下关于学习层级理论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是以已经习得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B.学习较为复杂的、抽象的知识技能,是以较为简单、具体的知识技能为基础 C.前一层级的学习为后一层级的学习做好准备 D.教师设计教学时,通过分析后一层级学习的结果确定学生的内部条件,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10.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是( ) A.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B.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范例的使用 C.教学范例的编制和先行概念的使用 D.即时强化的策略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11.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 A.发现学习 B.程序教学 C.最近发展区 D.先行组织者 12.“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一课程目标属于( )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3.在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中,“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指的是( )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 D.综合课程 14.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属于学科课程中的( )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儿童中心课程 15.持有课程创生取向的学者会认为,教师的角色是( ) A.课程消费者 B.课程执行者 C.课程开发者 D.教书匠 16.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施的具体过程称为( ) A.课程变革 B.课程实施 C.课程计划 D.课程采用 17.课程知识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这一观点属于课程实施的(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一.填空题1.()()(),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2.()中的()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3.()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4.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的()教育。5.()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6.博比特的()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7.永恒学科大致有三大类:()()()。8.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指()和()的动力。9.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0.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分析()分析。二.选择题下列选择题中有的是单选题,有的是多选题,请将所选择的答案的序号字母填上空格多选题的答案多于标准答案则扣分。1.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容()。A.全班上课B.班分组教学C.多媒体教学D.班个别教学2.教学媒体分为()。A.单项教学媒体B.双项教学媒体C.自学媒体D.传递媒体教学3.讲授法的类型()。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演4.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A.益智功能B.健体功能C.美育功能D.养德功能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A.均衡性B.双向性C.综合性D.选择性6.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可以归结为()。A.教师中心B.学生中心C.书本中心D.课堂中心7.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A.整体结构B.中观结构C.宏观结构D.微观结构8.下列那一选项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提出的课程层次()。①理想课程②文件课程③理解课程④实施课程⑤经验课程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① ③④⑤D.②③④⑤9.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A.朋友关系B.业务关系 C.学习关系 D.伦理关系 E.情感关系10.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A.导向功能B.评价功能C.激励功能D.调节功能三.判断题1.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轮的基本任务之一。()2.现代教学论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3.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4.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5.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的过程。()四.简答题1.简述教学媒体的作用。2.教学环境有哪些功能?3.研究性学习具有哪些主要特征?4.课程的分类标准是什么?五.论述题1.论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2.试述综合课程在全国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六.材料题材料一: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的顺利开展并且获得优异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二:05级中文班的同学在九小见习时,九小的王进老师向他们面授教学技巧,王:“教学有多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效果,但是我们选择哪种教学方法的时候应根据教学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教学方法的优选因素。”问题:1.结合材料一,说说教学方法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谈谈选择教学方法应考虑哪些因素?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这次见习的心得体会,围绕《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知识谈谈自己对教学技能的认识或对教学方法的看法。答案一.填空题1.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2.《礼记》,《学记》3.《大教学论》4.军事,文雅5.布鲁纳6.《课程》7.理智训练的容理智训练的方法理智训练的工具8.教学过程运行发展9.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教师课程实施评价对学生课程进行评价10.教学背景教学任务学习者二.选择题1.C2.ABC3.ABCD4.ABCD5.ACD6.ACD7.BCD8.A9.BDE10.ABCD 三.判断正误1.√2.X(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3.X(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是的表现)4.√5.X (探索——失败——纠正——再探索)四.简答题1.①辅助师生的教与学②提供学生训练或实践的机会③有利于发现学习④有利于个性化教学⑤有利于教学互动2.①益智功能②体健功能③美育功能④美德功能 3.①发挥主体性,促进学生相应的发展②通过合作和协商,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③提供探究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④个性与性的统一4.①以培养目标为标准②以课程容或围为标准③以学生在课程中的主要学习方式为标准④以管理方式为标准⑤以课程开发为标准五.论述题1.论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要点:(一)目标分解①进行学习需要和兴趣的分析②进行学习任务选择③进行学习任务的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