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稳态与环境知识体系 完整版

稳态与环境知识体系 完整版

高中生物全套精品教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分课时,很全的详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科学家访谈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2.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了解本模块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以及主要栏目设置; 4.了解与本模块相关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了解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品质,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本模块的主要知识内容、结构体系、栏目设置 教学难点:对与本模块相关的科学观念的了解 难点突破:例证 教学方法:谈话、例证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教程: 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高中生物必修课中,学生的认知对象是生命系统──包括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认知目标就是理解不同层次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这一认知目标的达成,三个必修模块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就本模块来说,主要是在个体和群体水平揭示生命系统的稳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稳态的实现离不开系统内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即自我调节)。 初中阶段侧重于让学生了解生命现象,高中阶段侧重于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生命世界从细胞到个体,从个体到群体,以至生态系统,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有着自身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规律。《分子与细胞》模块侧重于使学生在细胞水平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遗传和进化》模块侧重于使学生在基因水平认识生命系统的发生和发展;本模块则侧重于使学生在个体和群体水平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生命系统是开放系统,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流、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这就决定了生命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生命系统的动态变化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否则就会解体,导致系统的崩溃。也就是说,稳态是生命系统能够独立存在的必要条件。生物体内的各种代谢过程,都将维持自身的稳态作为目标。稳态的维持*的是生命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本模块中关于这种调节机制,在个体水平上重点阐述人和动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在群体水平上主要阐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可见,就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来说,本模块具有其他模块不可取代的价值。 深入理解稳态、调节、环境等核心概念稳态的概念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之一,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人体内环境的研究。1857年,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C.Bernard, 1813—1878)首先指出,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直接生活于其中的外环境,也就是身体的内环境。虽然机体的外部环境经常变化,但内环境基本不变,从而给细胞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理化环境。贝尔纳认为,“内环境的稳定是独立自由的生命的条件。”失去了这些条件,代谢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细胞的生存就会出现危机。1926年,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B.Cannon, 1871—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3 稳态与环境《高中生物课本中“抗体”知识的梳理》

高中生物课本中“抗体”知识的梳理 本专题以抗体为出发点,联系了高中教材中多个章节的知识点,如免疫、遗传的物质基础、生物膜系统及细胞工程、动物代谢知识等。以该知识点为专题进行复习,不仅可以进一步熟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加强对课本知识的横纵向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对于培养分析、综合、应用等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一、知识体系: 二、知识解析: (一)抗体的定义: ●产生:抗体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 ●特性: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功能:具有免疫功能 ●化学本质:球蛋白(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产生紫色反应) (二)抗体的结构: 组成抗体的基本元素是C、H、O、N等,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基本单位――氨基酸,各种氨基酸通过缩合方式形成肽链,抗体是由4条肽链构成的蛋白质,4条肽链通过一定的化学键连接,再折叠、盘曲形成的空间结构就是抗体。(三)抗体的合成与分泌: 1.抗体是分泌蛋白,其合成及分泌是在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进行的,合成部位是在效应B细胞内的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与其合成及分泌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注意掌握各细胞器所起的作用);其合成及分泌的途径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分布到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如唾液、泪、尿、乳汁等)中;该物质出细胞的方式为外排作用。 2.抗体的合成要受到相应基因的控制,控制其合成的基因为真核细胞基因,其结构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非编码区对编码区的表达起调控作用,编码区包括内含子和外显子。3.基因控制抗体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场所、原料、条件、过程等)

1.定义:由单个B细胞经多次无性繁殖(即克隆)形成的细胞群所产生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特点)。2.相关技术手段: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培养 3.制备过程:详见本文第一部分“知识体系” 注: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中要涉及到两次筛选,两次筛选的目的是不同的: (1)第一次筛选:B淋巴细胞在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可得到三种类型的融合细胞,即B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成的融合细胞、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骨髓瘤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成的融合细胞,第一步筛选的目的是从三种融合细胞中把杂交瘤细胞筛选出来。(2)第二次筛选: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B淋巴细胞不只是一种,融合后可得到多种杂交瘤细胞,本次筛选的目的从多种杂交瘤细胞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再进行细胞培养。 4.应用:①疾病诊断、治疗、预防;②单克隆抗体的商品化;③正在研究用单克隆抗体治疗癌症(生物导弹) 三、例题解析: 【例1】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毒素是抗体 B.抗体都能被蛋白酶水解 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解析] 抗体是由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形成的效应B细胞分泌产生的,抗体是抗毒素和凝集素的统称,其化学本质是球蛋白,因此能被蛋白酶水解。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如风湿性心脏病。 [答案] C 【例2】下图甲表示某种病毒先后两次感染人体后,人体内抗体产生、病毒增殖与疾病程度变化曲线图。分析回答:(1)a、b、c中表示疾病程度的曲线是_____,表示抗体产生的曲线是_______。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稳态、环境与调节是现代生命科学核心理论之一。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的知识点你掌握了多少?接下来店铺为你推荐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一起看看吧!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必背知识点(人教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液: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由(占2/3)和(占1/3)构成注意:①“体内”指与外界环境不能直接相通的内部环境; ②人体内环境仅仅指细胞外液构成的环境;细胞内的液体统称细胞内液; ③细胞内液≠细胞液(特指液泡内的液体); ④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官腔内的液体都不属于人体内环境。 2.细胞外液主要包括(位于血管)、(位于淋巴管)和(位于细胞间隙),绘制它们相互联系的概念模型。 注意:①血浆与血液、血清的关系: 血液=血浆+血细胞;血浆=血清+纤维蛋白原 ②全身所有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一般组织细胞如肌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胰腺细胞等都等生活在中; 血细胞主要生活在中;淋巴细胞主要生活在中;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中;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中。 2.细胞外液中的成分 血浆是由(占90%),其余包括(占1%)、 (占 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和激素等) 特别提醒:通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来源记忆它们所含有的成分: 血浆成分的主要来源有: ① ② ③ 组织液成分的主要来源有: ① ② 淋巴成分的主要来源有:① 注意:①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含量少于血浆。 ②细胞内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DNA和RNA等一定不属于内环境 ③细胞分泌的外分泌液如唾液、胃液、胰液、泪液、汗液等一定不属于内环境。 3.细胞外液(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其大小主要取决于。 注意: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和的含量有关;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源自其中的和。人体血浆中渗透压约为 KPa。 (2)酸碱度:细胞外液中PH,主要由缓冲物质如和等离子调节。人体血浆中pH接近。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左右。

高中生物课程内容建构及“稳态与环境”模块的分析

高中生物课程内容建构及“稳态与环境”模块的分析 作者:余自强 摘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各个模块构建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知识结构体系是根据系统生物学的思想构建的。这个体系以“系统”为核心概念,以“稳态”、“环境”和“调节”三个科学通用概念把生物个体和系统水平的要素、行为、稳定和发展等问题统一起来,以系统分析及模型和数学方法等作为主要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稳态与环境”模块知识结构科学方法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标准》)在课程结构上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中包括设置了“稳态与环境”这个必修模块。对这种新颖的设计,有许多教师不理解,也有一些教师从科学性和合理性方面提出了质疑。本文谨就此开展一些讨论。 一、生物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的建构 1959年,布鲁纳(Jerome S. Bruner)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他的结构主义课程的思想。他主张:“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自此以后,课程内容要结构化,成为课程专家的普遍追求。 (一)生物课程内容结构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高中生物课程以生命的基本特征来组织内容,这也是传统的普通生物学的学科结构。但是,我们现在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是现代课程论认为课程体系要反映学科体系,但不等同于学科体系。它除了考虑学科体系外,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社会需求。生物学科的内容包括由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组成的理论体系,及其隐含的学科思想和方法。因此,生物课程的内容既可以根据知识理论体系建构,也可以根据学科思想和方法建构,二者各有其合理性。二是20世纪后半期发生的“生物学革命”,使生物学的“范式”发生了改变。库恩(T.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说:“科学革命以后,教科书和它们提出的历史传统必须重写”。例如,已故陈阅增先生主编的《普通生物学》,就打破了传统的普通生物学学科体系,根据当代生命科学从微观到宏观的发展,“按生命的主要结构层次,从低层到高层安排。”[1] (二)构建生物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的思路 课程内容结构体系构建的依据,是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学方面的关系。逻辑关系指学科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心理学方面的关系指按照编者所理解的学生认识发展,把课程内容加以组织的关系。对科学课程而言,一般的倾向是在高年级采取逻辑结构的体系,在低年级以心理学结构的体系为主。我国的课程向来关注知识体系,因此构建高中生物课程的思路,按我国的国情只能取前者。 按逻辑关系构建课程体系,又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例如:(1)可以按形式逻辑的方法,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2、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血糖平衡的调节 9、体温调节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本基础知识填空及参考答案(人教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2.多细胞生物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内环境 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转换 1.概念:血浆细胞內液 内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淋巴 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共同构成体液,其中含量较多的是细胞内液,占到2/3 。营养物质通过 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氧气通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进入机体细胞;代谢废物(CO2、尿素等)主要通过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系统排出体外。(P8图) 2.体内大多数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说明生命系统起源于原始海洋,血浆成分: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此外还有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相比,主要差异为:前者蛋白质含量更高。 4.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 (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取决与溶液浓度,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浓度越低渗透压越小。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取决于Na+和Cl-。37℃时,血浆渗透压为770 kPa ,与0.9%的NaCl等渗。当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因为吸水过多而破裂,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会因为失水过多而死亡。 (2)pH:血浆pH为7.35-7.45,与HCO3- 、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37℃左右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稳态与环境知识梳理生物知识点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梳理 NO.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体液 细胞外液 (内环境) 淋巴 细胞外液=内环境 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2.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 心肌细胞生活在 3. 4.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a.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似,实质都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b.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c.三者共同构成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5.细胞外液的成分总结: ①水(血浆中含有90%~92%的水) ②气体,其中以氧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 ③各种无机盐离子,其中以Na +,Cl -,K+,Ca2+,HCO3-和HPO42-的量较多 ④有机化合物,如脂质、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 ⑤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 ⑥细胞代谢的废物,如氨、尿素等。 注意:内环境中不应该存在的成分有血红蛋白,载体蛋白,呼吸酶,转氨酶,消化酶 6.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7.在人体内环境中,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 液体是 血浆包括 8.氧气浓度最高部位:肺泡,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 CO2浓度最高部位:组织细胞,组织液,血 浆,肺泡 9.渗透压(770KPa) ①.渗透压的概念:简单地说,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②.渗透压的大小: 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反过来,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溶液渗透压越低; ③.影响渗透压大小的因素: 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10.酸碱度( 7.35-7.45 ) 血液酸碱度的调节,在缓冲物质的调节下始终维持在7.35-7.45之间; 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11.①当酸性物质增加时(乳酸[HL]过多时) 乳酸+ NaHCO3——→乳酸钠 +H2CO3 H2CO3——→H2O+CO2呼吸运动排出 ②当碱性物质增多时(如[Na2CO3]) Na2CO3 + H2CO3——→2NaHCO3肾脏排出 ③稳态的维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体液共同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12.①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②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有直接关系的四种系统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1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血浆的PH :7.35-7.45 体温:37OC 左右 渗透压:血浆37OC 渗透压770kPa 左右 血糖正常范围:0.8-1.2g/L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内环境稳态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 3、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中的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维持。人的血浆渗透压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血浆是一个缓冲体系,存在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比如:血浆中乳酸过多可以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从而中和掉乳酸,维持酸碱平衡。 温度:37度左右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淋巴管堵塞,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困难,组织液增多 2、局部代谢过于旺盛:组织液代谢废物增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多 3、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4、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 5、肾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重点知识:1、内环境成分问题: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血浆蛋白在血浆中是内环境成分。呼吸酶是细胞内的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脂肪酶是胰腺的外分泌腺细胞分泌到肠道中分解脂肪的酶,不属于内环境。。神经递质需要经过突触间隙(组织液)所以是内环境成分;抗体是体液免疫中的浆细胞产生的分泌蛋白是内环境成分,各种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发挥作用是内环境成分。载体是物质跨膜运输时的载体蛋白在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无机盐离子如H+ Ca2+ 等是内环境成分。纤维蛋白原在血浆中,是内环境成分。

2023年高考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全册完整版)

必修3《稳态与环境》复习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通过细胞膜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2)体液的组成: (3)内环境: ①概念:相对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练习: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组织细胞:组织液 (2)血细胞:血浆 (3)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②主要组成之间的关系:(如上图) ③功能: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体液 (内环境)

2、稳态 (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调节机制 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调节途径 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4)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特别提示】 ①稳态不是绝对稳定,而是相对稳定。 ②稳态主要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起辅助作用,另外,免疫调节也起作用。 ③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2023年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2023 年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学问点总结 一、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生命系统的构造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显微镜的使用:先低后高,不动粗焦〔调到高倍镜后再不能转动粗准焦螺旋〕 3.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根本区分: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4.细菌、蓝藻的构造模式图〔略〕 5.大量元素:C、H、O、N、P、S、Ka、Ca、Mg 等。 微量元素:Fe、Mn、Zn、Cu、B、Mo 等。 根本元素:C、H、O、N。最根本元素:C 6.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态存在:自由水〔约95.5%〕和结合水〔约4.5%〕, 二者可以相互转化。水是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7.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为ATP、主要能源物质为葡萄糖、生物体最好的储能物质是脂肪 8.糖类由 C、H、O 组成,包括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糖原〔动物〕〕。 9.酶的特点:专一性、高效性。激素作用的特点是:特异性、高效性 10.鉴定以下有机物的试剂及现象: 淀粉:碘液——变蓝复原性糖〔如葡萄糖〕:斐林试剂〔加热〕——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苏丹Ⅳ染液——红色 11.蛋白质根本组成单位:氨基酸。元素组成:C、H、O、N,大多数蛋白质还含有S 氨基酸构造通式:必需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连接在同一个C 上形成:氨基酸分子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CO—NH—或—NH—CO—,不能省略“—”〕相连而成。 二肽:由 2 个氨基酸分子组成的肽链。三肽:由三个氨基酸组成。多肽:n≥3 公式:脱水缩合时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蛋白质构造的多样性的缘由: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挨次不同 12.核酸:由 C、H、O、N、P 组成,包括 DNA 和RNA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课时:1课时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具备独立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但是还不能将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他们已经在物理、化学的学习中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知识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非常有助于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的分析。 二.教学内容分析: 该节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第三节内容.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本节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组成1.能量流动的过程;2.能量流动的特点;3.能量流动的现实意义。这三部分环环相扣,只有弄明白能量在生物群落中流动时的去路,才能更好的理解在各个营养级之间能量流动时的特点,虽然学生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与生态系统能量有关的相关知识,比如细胞呼吸、光合作用及种群间的关系等,但是没有把这些知识构成一个系统,所以本节知识的处理上有必要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学习的目的之一是用于指导实践,所以只有很好的理解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才能正真应用于生活实践当中。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前面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种群和群落等知识内在联系从宏观方面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形成一个网络体系,能更深入的理解彼此关系,同时通过能量流动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的图示分析为后面的物质循环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学习打好基础,并使学生明白我们国家为何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植被的破坏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三.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食物链说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通过模型的构建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3.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学科:生物 授课年级:高二 设计者:王雪 所属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授课时间:15分钟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3.说明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使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和推理的 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学生进一步深化普遍联系的观点; 2、通过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明确“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应自觉保护生态。 二.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本小节内容包括两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该专题最重要的内容。 本节是在种群和群落的基础上,讲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又衔接生态系统的功能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探讨的主要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的变化,而在第五章则既要继续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也要研究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的“问题探讨”,研究的是土壤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引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隐含着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节正文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两部分内容,主要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在初中阶段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食物网有基础性的认知,对于深入学习本节课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内容更容易接受。 2.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学生更易于接受,并且讲授方式符合高中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四.教学策略 讲授和提问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 五.设计亮点 1.与初中有关于生态系统的知识相连接,完成知识的迁移。 2.增加小组讨论,使学生更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3.最后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2.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分析生物必修3苏教版

生物必修三模块《稳态与环境》教材分析 姓名:许慧陕西省渭南市杜桥中学邮编:714000 摘要:本文对苏教版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以下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首先是对《稳态与环境》知识发生发展结构的分析,接着阐述了本模块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再针对本模块的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建议和学法指导,以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稳态与环境建构主义教学建议学法指导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3个层次构成。高中生物课是高中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科目,根据生物科学素养的社会需求和生物学科发展的现状,将内容分化为6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习模块,有3个必修模块和3个选修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知识结构,内容发生发展过程、模块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搞好本模块的教学进行阐述。 1、模块和单元知识结构分析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六部分。而原大纲中“生命活动的调节”(必修第一册)“生物与环境”和“人与生物圈”(必修第二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选修)4个单元的内容,跨越原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可见新课标的教材编写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生物学以生命的基本特征为框架来整理和概括生物科学事实,这样虽然容易被理解,但是科学事实本身和若干科学事实的简单堆砌毕竟还不等于科学。因此新教材调整了编写思路,依据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的思想,其核心是追求课程内容结构化,而生物学科的内容包括由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组成的理论体系,及其隐含的学科思想和方法。因此,生物课程的内容既可以根据知识理论体系建构,也可以根据学科思想和方法建构,两者各有其合理性。在新教材的编写中各个模块都兼顾了知识理论体系和科学思想方法。 “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知识结构体系是根据系统生物学的思想构建的。以“系统”的概念将“稳态”“环境”和“调节”三个科学通用概念统一起来,因为稳态是系统的状态,调节是系统

《稳态与环境》易错知识判断

《稳态与环境》易错知识判断 1、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2、不同的感受器具有不同的适宜刺激,所以刺激的种类不同,刺激发生兴奋的所需强度也不同。 3、吞噬细胞具有识别作用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浆细胞不具有识别作用。其余淋巴细胞均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4、生根率是生根的枝条占总枝条数的百分比,平均生根数指总根数除以生根的枝条数。 5、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在于使子房膨大,所以不影响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才能改变染色体数。 6、分解者分解获得的初级消费者粪便的能量来自于生产者。 8、静息电位只与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有关,动作电位的大小只与细胞内外钠离子浓度有关。 9、艾滋病主要通过唾液、食物和昆虫传播。 10、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原因最可能是载体的分布所造成的 11、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可以采用的措施有将水稻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或者处于较高的温度下这两种措施都于赤霉素有关。 12、如右图种群a和b之间是竞争关系,且竞争强度有强到弱,a种群为“S”型增长 1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同的生物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14、就生态系统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15、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使能量最大限度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6、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与细胞、个体与个体、种群与种群之间的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7、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属于利用信息传递的生物防治方法。 18、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19、小龙虾侵入一个新的环境导致该地农田受到危害,但成为人类的美味,不属于生态入侵。 20、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21、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22、剧烈运动积累了乳酸、碳酸,肌肉感到酸胀,并随排尿使这些物质排出而症状消失。 23、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24、顶芽合成的生长素是通过极性运输向下运输到侧芽部位的。 25、渗透压感受器和水平衡的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 26、人体内胰岛素降低血糖主要是促进组织细胞对糖的储存来实现的。 27、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血浆运输到作用部位。 28、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的代谢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9、图甲幼苗横放后,1、2出起始浓度变化为图乙。

生物知识点二十

生物知识点二十 高考生物知识点归纳3 一、要建立学科知识体系,抓住重点。 按教材顺序一起来梳理一下,希望同学们在梳理的过程中可找到自己的知识擅长处与薄弱处,抓住学习重点。 1.必修 1:分子与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学当然要研究"细胞"了,所以第一本教材便紧紧围绕"细胞"这一中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组成细胞的分子:此部分需掌握的内容主要为六大化合物的分布、结构、主要功能、及鉴定方法。 (2)细胞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及功能)、细胞核此部分需掌握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3)细胞代谢(细胞中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统称细胞代谢) ①物质的跨膜运输:细胞代谢伴随着物质的输入与输出该部分需掌握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实例。 ②ATP:细胞代谢伴随着能量的**或吸收,而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的能量形式是ATP。 ③酶:细胞代谢需要酶的催化该部分包含的考点主要有酶的化学本质、酶的作用特点、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④两种重要的细胞代谢: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4)细胞的生命历程: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癌变 2.必修 2:遗传与进化 具有遗传现象是生物的重要特征,在遗传中又存在着变异,变异的积累使生物产生进化,第二本教材的内容设置主要围绕着遗传、变异、进化这三个主题,而其中的遗传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1)遗传部分: ①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结果及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组合定律在解题中的应用 ②伴性遗传 ③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减数** 亲子代之间遗传物质的桥梁细胞为雌雄配子,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便是可形成雌雄配子减数**。 ④遗传的分子基础--DNA:主要包括DNA的复制、DNA上遗传信息的表达(转录、翻译),它们构成了体现生物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中心法则。 (2)变异和育种: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及特点、各种育种方式的原理及优缺点 (3)生物的进化 3.必修 3:稳态与环境

核心素养之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核心素养之生态系统的 结构教案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课堂教学设计

抛出问题,引出生态系统的类 型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小到一块培 养基,大到我们所生活的地球,称之为 生物圈.你都知道哪些生态系统呢生态 系统如何分类呢 思考 让学生带着疑 问,增强求知 欲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 1.都有哪些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阳光、温 度、空气、水份、土壤等. 提问:生物是怎样从无机环境中获 得物质和能量的 2.生产者:自养生物,能把无机物制 造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的生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此外还有硝化细 菌、蓝藻、光合细菌. 提问:所有的生产者都是植物吗 植物都是生产者吗 特例:菟丝子,是植物,不是生产者 3.消费者:异养生物,以活体生物的 现成有机物为食物获取能量的生 物. 组成: a.主要是捕食动物 b.寄生植物:寄生菟丝子 c.寄生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 菌等 d.病毒: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等 提问:动物都是消费者吗 结合“思考与 讨论”中的问 题,学生分组进 行讨论,并在讨 论之后派代表 发言交流,并构 建生态系统的 模型,相互展 示、交流和评 判. 思考 思考 通过观察大自 然中的生物和 了解各种生物 的作用,学生 更加热爱大自 然、培养对生 物现象探究的 兴趣. 学会质疑,增 强学习兴趣 引出生态系统 的另一个组成 成分:分解

蚯蚓、蜣螂、秃鹫等不属于消费 者. 4.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中有机物 获取能量的生物. 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 和腐生动物. 同化类型:异养型. 者. 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关系读图、识图 学会读图、识 图 理解、记忆 理清生态系统 四个组成成分 之间的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提问: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 虾、小虾吃泥巴(泥巴指的是浮游植 物).”此谚语包含了几种生物是生 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他们之间以什么 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食物链: 浮游植物→虾米→小鱼→大鱼 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大 型肉食性动物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 费者)(三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 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 思考回答问题 引起学生的思 考 老鼠为杂食性动物,他能吃多种植物、思考过渡

2023年高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3年高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要建立学科知识体系,抓住重点。 按教材顺序一起来梳理一下,希望同学们在梳理的过程中可找到自己的知识擅长处与薄弱处,抓住学习重点。 1.必修 1:分子与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构造和功能的根本单位,生物学当然要研究"细胞"了,所以第一本教材便紧紧围绕"细胞"这一中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组成细胞的分子:此局部需掌握的内容主要为六大化合物的分布、构造、主要功能、及鉴定方法。 (2)细胞构造:细胞膜、细胞质(各种细胞器的构造及功能)、细胞核此局部需掌握各局部的构造和功能。 (3)细胞代谢(细胞中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响统称细胞代谢) ①物质的跨膜运输:细胞代谢伴随着物质的输入与输出该局部需掌握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实例。 ②atp:细胞代谢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而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的能量形式是atp。

③酶:细胞代谢需要酶的催化该局部包含的考点主要有酶的化学本质、酶的作用特点、影响酶促反响速率的因素。 ④两种重要的细胞代谢: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4)细胞的生命历程: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癌变 2.必修 2:遗传与进化 具有遗传现象是生物的重要特征,在遗传中又存在着变异,变异的积累使生物产生进化,第二本教材的内容设置主要围绕着遗传、变异、进化这三个主题,而其中的遗传局部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1)遗传局部: ①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结果及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基因别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解题中的应用 ②伴性遗传 ③遗传的细胞学根底:减数分裂 亲子代之间遗传物质的桥梁细胞为雌雄配子,遗传的细胞学根底便是可形成雌雄配子减数分裂。 ④遗传的分子根底--dna:主要包括dna的复制、dna上遗传信息的表达(转录、翻译),它们构成了表达生物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中心法那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