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中生物必修③稳态与环境基础知识

高中生物必修③稳态与环境基础知识

高中生物必修③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概念:

1、体液:生物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3、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叫做组织液,也叫做细胞间隙液。

4、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5、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二、填空:

1、所有的生命系统都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体液包括两类:(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

(渗透压)、(酸碱度)、(温度)三方面。

4、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值为(7.35-7.45);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

一般维持在(37o C)左右。

5、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

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6、细胞和内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

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三、问答:

1、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①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液是淋巴细胞和吞噬shi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②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透过毛细血管壁进

入组织液,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组织液中的细胞代谢产物等物质

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

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淋巴液中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

胞,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经过左右锁骨下的静脉汇入血浆。这

样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完成一个循环。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答: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概念:

1、神经调节:是指在中枢神经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

出的规律性应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

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神经冲动: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

也叫神经冲动。

4、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

节,称为体液调节。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调节。

5、激素调节: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除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由内分泌

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6、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

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7、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粘膜,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是体液中的杀菌细胞和吞噬细胞,它们并不针对特定病原体,而

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这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8、特异性免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当病原体越

过前两道防线进入人体后,就由专门对付这种病原体的免疫细胞

进行清除,这叫做特异性免疫。

9、抗体:专门抗击某种病原体的蛋白质叫做抗体。

10、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

11、体液免疫:淋巴细胞中的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杀死病原体,这叫

做体液免疫。

12、细胞免疫: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杀死病原体,

这叫做细胞免疫。

13、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

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二、填空: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

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3、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4、神经元之间兴奋地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5、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组成了许多神经中枢,

其他神经中枢有(下丘脑)、(小脑)、(脑干),低级神经中枢是(脊髓)。

6、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

息分子)。

7、胃酸到达小肠,使小肠分泌(促胰液素),(促胰液素)随血液到达胰

腺,引起(胰液的分泌),用来消化食物。

8、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多少,又受到(垂体)和(下丘脑)的调节。

9、免疫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特异性免疫起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免疫系统除了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

10、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神经调节的主要内容是(反射);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调节);

免疫调节分两类即(特异性调节)和(非特异性调节)。

11、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调节)。

三、问答:

1、人脑有哪些高级功能?

答:人脑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怎样调节血糖?(即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

功能是什么?

答: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

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

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3、激素调节的特点?

答: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

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4、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但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5、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怎样协调?)

答:①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概念:

1、向光性:在单侧光照射下,植物朝着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叫做向光性。

2、植物激素:即生长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

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3、极性运输:在植物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

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说只能单方

向运输,称为极性运输。

4、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叫做植物生长调节剂。

二、填空:

1、植物体内的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

(乙烯)等。

2、生长素类似物有(生根粉)、(--萘乙酸)、(2,4—D)等。

生长素有(吲哚乙酸IAA)、(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

3、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

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4、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主要合成部位是植物

的(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5、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三、问答: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答: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植物激素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吗?为什么?

答: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3、生长素、赤霉菌、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植物激素的作用?

答:①生长素在浓度低时促进植物生长,在浓度高时抑制植物生长;

②赤霉菌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③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促进细胞分裂;

④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⑤乙烯主要是促进果实成熟。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概念:

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2、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4、迁入率:指在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5、迁出率:指在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6、种群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的比率。

7、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8、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

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9、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10、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1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

演替。

12、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

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做初生演替。13、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做

次生演替。

二、填空: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2、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J型曲线);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

增长曲线呈(S型曲线)。

3、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5、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三、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大致要经过几个阶段?

答:大致经过一下六个阶段:

①裸岩阶段;②地衣阶段;③苔藓阶段;

④草本植物阶段;⑤灌木阶段;⑥森林阶段。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概念:

1、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叫做生态系统。

2、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

系统,即生物圈。

3、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叫做食物网。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

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5、生态农业: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

系。

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

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

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7、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物理信息的来

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8、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会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称为化学信息。

9、行为信息:动物的行为特征,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某种信息,

称为行为信息。

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

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

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

1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

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二、填空:

1、生态系统分类图: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四部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

3、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4、太阳的能量被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

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5、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

6、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要是通过(食物链)来完成的。

7、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

能力表现为两方面(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三、问答:

1、能量流动的特点?

答: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

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②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一般来说,在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

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不同点?

答: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方向的流动,不能循环。

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有哪些种类?

答: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有三类:

①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

②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性外激素等。

③行为信息。如:蜜蜂跳舞、孔雀开屏等。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概念:

1、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

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

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二、填空:

1、我国人口的发展目标是:2010年,人口总数(不含港、澳、台)要控

制在(13.6亿)以内;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

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15亿)左右。

2、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1/3),我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不足

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3、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两种(就地保护)、(易地保护)。

三、问答: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①全球气候变化;②水资源短缺;③臭氧层破坏;

④酸雨;⑤土地荒漠化;⑥海洋污染;⑦生物多样性锐减。

2、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价值?

答:有以下三方面价值:

①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

②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

③对人类有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

高中生物必修③稳态与环境基础知识

高中生物必修③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概念: 1、体液:生物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3、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叫做组织液,也叫做细胞间隙液。 4、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5、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二、填空: 1、所有的生命系统都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体液包括两类:(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 (渗透压)、(酸碱度)、(温度)三方面。 4、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值为(7.35-7.45);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 一般维持在(37o C)左右。 5、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 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6、细胞和内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 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三、问答: 1、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①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液是淋巴细胞和吞噬shi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②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透过毛细血管壁进 入组织液,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组织液中的细胞代谢产物等物质 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

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淋巴液中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 胞,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经过左右锁骨下的静脉汇入血浆。这 样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完成一个循环。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答: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概念: 1、神经调节:是指在中枢神经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 出的规律性应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 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神经冲动: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 也叫神经冲动。 4、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 节,称为体液调节。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调节。 5、激素调节: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除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由内分泌 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6、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 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7、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粘膜,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是体液中的杀菌细胞和吞噬细胞,它们并不针对特定病原体,而 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这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8、特异性免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当病原体越 过前两道防线进入人体后,就由专门对付这种病原体的免疫细胞 进行清除,这叫做特异性免疫。 9、抗体:专门抗击某种病原体的蛋白质叫做抗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c.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 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d.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 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 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H+ + HCO3-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一)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一)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问稳态 一、内环境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2/3)和细胞外液(1/3),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各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体内细胞液体环境 血细胞(如红细胞、白血浆

注:(1)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组织液、淋巴,但是并不是只有这三种,还有脑脊液等。 (2)单细胞生物没有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的成分:①营养成分:O 2、H2O、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等。②产物:激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淋巴因子、血浆蛋白等。③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3、常见的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只能存在于细胞内或细胞膜上的成分:血红蛋白、糖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胞内酶(如呼吸酶)及核酸等。(2)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如消化道、呼吸道、尿道、输精管、输卵管、子宫等),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

汗液、尿液、消化液等)均不能看做内环境,因而其所含物质也不可看做是内环境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2、渗透压: (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主要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有关,即与溶液浓度有关,溶液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溶液浓度越低,渗透压越低。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主要四Cl+和Na+有关)、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与K+浓度有关。 3、酸碱度: 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 NaH2PO4 4、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温度:37℃左右。 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稳态、环境与调节是现代生命科学核心理论之一。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的知识点你掌握了多少?接下来店铺为你推荐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一起看看吧!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必背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必背知识点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考点一】达尔文父子的实验: 1、实验结论: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苗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苗尖端下面。 2、实验推测: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考点二】波森·詹森的实验 1、实验结论: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可穿过明胶由苗尖端向下传递。 【考点三】温特的实验 1、为了排除光对实验的影响,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的; 2、温特在实验过程中,用放过苗尖端的琼脂块代替苗尖,这样就可以区分,对幼苗生长产生影响的是苗尖端本身还是苗尖端中的化学物质。 3、实验结论:苗尖中存在一种能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 【考点四】后续的科学实验结论 1、用显微镜观察单侧光照射下,弯曲生长的幼苗,背光面的细胞要比向光面细胞长得多,说明背光面的细胞生长得快。 2、向光性原因: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苗尖端的生长素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致使背光一侧生长的快,出现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 3、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一种小分子有机物—吲哚乙酸,是细胞内由色氨酸合成的。 【考点五】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 1、实验原理: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果不同。在生产及实验中经常使用2,4-D,它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生长素的类似物。 2、实验设置:1号和2号烧杯分别装不同浓度的2,4-D溶液;3号烧杯内装蒸馏水; 3、实验观测指标:每天测量这些枝条上根的总长度; 4、绘制坐标曲线: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长度或总长度; 【考点六】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类激素 1、促进植物生长的三种激素是生长素类、赤霉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脱落酸、乙烯与植物的衰老、成熟、对不良环境发生响应有关。 2、试一试五大类激素与相应的主要功能: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必背知识点(人教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液: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由(占2/3)和(占1/3)构成注意:①“体内”指与外界环境不能直接相通的内部环境; ②人体内环境仅仅指细胞外液构成的环境;细胞内的液体统称细胞内液; ③细胞内液≠细胞液(特指液泡内的液体); ④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官腔内的液体都不属于人体内环境。 2.细胞外液主要包括(位于血管)、(位于淋巴管)和(位于细胞间隙),绘制它们相互联系的概念模型。 注意:①血浆与血液、血清的关系: 血液=血浆+血细胞;血浆=血清+纤维蛋白原 ②全身所有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一般组织细胞如肌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胰腺细胞等都等生活在中; 血细胞主要生活在中;淋巴细胞主要生活在中;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中;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中。 2.细胞外液中的成分 血浆是由(占90%),其余包括(占1%)、 (占 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和激素等) 特别提醒:通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来源记忆它们所含有的成分: 血浆成分的主要来源有: ① ② ③ 组织液成分的主要来源有: ① ② 淋巴成分的主要来源有:① 注意:①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含量少于血浆。 ②细胞内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DNA和RNA等一定不属于内环境 ③细胞分泌的外分泌液如唾液、胃液、胰液、泪液、汗液等一定不属于内环境。 3.细胞外液(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其大小主要取决于。 注意: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和的含量有关;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源自其中的和。人体血浆中渗透压约为 KPa。 (2)酸碱度:细胞外液中PH,主要由缓冲物质如和等离子调节。人体血浆中pH接近。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左右。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重点知识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重点知识 稳态与环境这一内容是高中学生学习生物必修三课程的难点内容,里面有哪些重点知识需要深入理解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重点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重点知识(一)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5.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6.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7.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8.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其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10.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越是位于能量金字塔顶端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而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体内的有害成分却越多。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重点知识(二)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生态功能)、直接价值。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2、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血糖平衡的调节 9、体温调节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分章知识点归纳整理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一、植物的激素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发现过程 ①达尔文实验结论: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 ②拜尔实验结论:尖端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 ③温特实验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部 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①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②运输: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单向。 ③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 ...: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①根的向地性;②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 解除方法为:摘掉顶芽。 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补充: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4.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①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②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③防止落花落果。 备注: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例如α-萘乙酸,2、4-D) 2、其他植物激素 激素种类合成部位作用 赤霉素(GA)主要是未成熟的 种子,幼根或幼 芽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 片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与果实的衰老与脱落 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促进果实成熟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 点归纳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的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考点: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5、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 O2、CO2 等 调节物质: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等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⑴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大,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射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人体摄取了过量水分而产生脱水低钠症的中毒征状);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等。 ⑵血浆的酸碱度:7.35---7.45 调节物质:缓冲物质: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复习知识梳理

必修3《稳态与环境》复习学问梳理 第一单元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其次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通过细胞膜干脆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2)体液的组成: (3)内环境: ①概念:相对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练习: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组织细胞:组织液(2)血细胞:血浆 (3)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②主要组成之间的关系:(如上图) ③功能: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 (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整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改变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调整机制 经典说明: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整和体液调整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 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整机制。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体液 (内环境)

(3)调整途径 反馈调整: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整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整方式叫做反馈调整。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加的调整。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整。 (4)意义:维持内环境在肯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特殊提示】 ①稳态不是肯定稳定,而是相对稳定。 ②稳态主要通过神经调整,体液调整起协助作用,另外,免疫调整也起作用。 ③人体维持稳态的实力是有肯定的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改变过于猛烈或人体自身的调整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二、体温调整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的来源: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 4、体温相对恒定的缘由: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5、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器官: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另还有立毛肌) 散热器官:皮肤(与皮肤中血管、汗腺的活动有关) 6、体温调整过程: 7、调整方式: 寒冷环境下:神经—体液调整,其中以神经调整为主;燥热环境下:神经调整。 8、调整中枢:下丘脑

稳态与环境知识梳理生物知识点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梳理 NO.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体液 细胞外液 (内环境) 淋巴 细胞外液=内环境 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2.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 心肌细胞生活在 3. 4.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a.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似,实质都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b.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c.三者共同构成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5.细胞外液的成分总结: ①水(血浆中含有90%~92%的水) ②气体,其中以氧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 ③各种无机盐离子,其中以Na +,Cl -,K+,Ca2+,HCO3-和HPO42-的量较多 ④有机化合物,如脂质、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 ⑤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 ⑥细胞代谢的废物,如氨、尿素等。 注意:内环境中不应该存在的成分有血红蛋白,载体蛋白,呼吸酶,转氨酶,消化酶 6.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7.在人体内环境中,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 液体是 血浆包括 8.氧气浓度最高部位:肺泡,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 CO2浓度最高部位:组织细胞,组织液,血 浆,肺泡 9.渗透压(770KPa) ①.渗透压的概念:简单地说,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②.渗透压的大小: 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反过来,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溶液渗透压越低; ③.影响渗透压大小的因素: 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10.酸碱度( 7.35-7.45 ) 血液酸碱度的调节,在缓冲物质的调节下始终维持在7.35-7.45之间; 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11.①当酸性物质增加时(乳酸[HL]过多时) 乳酸+ NaHCO3——→乳酸钠 +H2CO3 H2CO3——→H2O+CO2呼吸运动排出 ②当碱性物质增多时(如[Na2CO3]) Na2CO3 + H2CO3——→2NaHCO3肾脏排出 ③稳态的维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体液共同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12.①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②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有直接关系的四种系统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1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血浆的PH :7.35-7.45 体温:37OC 左右 渗透压:血浆37OC 渗透压770kPa 左右 血糖正常范围:0.8-1.2g/L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2、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4、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5、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6、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7、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9、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0、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1、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2、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3、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14、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生长的快。 2、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3、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清单

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清单 高中生物必修3复双基知识清单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是指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 胞外液又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不同体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血浆通过毛细血管 动脉端进入组织液,组织液再从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而淋巴液则经过淋巴循环最终汇入血浆。 3、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细胞与外界 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的成分和含量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其中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血浆的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血浆的酸碱度在7.35-7.45之间,可以通过调节HCO3-和HPO42-等物质来维持稳定。 6、稳态是指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 7、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不同系统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不同的贡献,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包括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系统,而间接参与调节的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神经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而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是指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新的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并作出应答的过程。 3、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反射活动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如果反射弧中的任何环节受损,反射就无法完成。 兴奋是指动物组织或细胞感受到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以电信号形式传导,也称为神经冲动。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形成的原因是K离子外流,通过协助扩散实现。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形成的原因是Na离子内流,也是通过协助扩散实现的。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刺激部位两侧会出现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新人教版必修3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内液(2/3) 1、体液 细胞外液(1/3) (又称内环境)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 1、血浆::水90%,无机盐约1%,蛋白质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 ○ 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区别::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细胞外液的理化 渗透压:溶液渗透压的大小:溶液浓度越高, 溶液渗透压越高 性质: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主要Na +和Cl -决定 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 pH 为7.35~7.45 温度: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 C ) 1、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①维持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 (脑和脊髓) :神经元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 和腺体) 特点: 双向传导 基本形式:神经冲动(电信号) 静息时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时电位:外负内正 过程:静息电位→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局部电流 电流流动方向:膜外由未兴奋流向兴奋部位 膜内由兴奋流向未兴奋部位 a) 突触的结构 b) c) 特点 : S 、W 、H 、V 如图是完整的反射弧和突触结构 1、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2、常见的动物激素 细胞体: 突起 树突: 轴突: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前后膜间的间隙(组织液) 突触后膜 突触小泡 释放递质 兴奋→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刺激 单向传递:由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单向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内环境稳态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 3、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中的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维持。人的血浆渗透压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血浆是一个缓冲体系,存在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比如:血浆中乳酸过多可以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从而中和掉乳酸,维持酸碱平衡。 温度:37度左右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淋巴管堵塞,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困难,组织液增多 2、局部代谢过于旺盛:组织液代谢废物增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多 3、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4、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 5、肾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重点知识:1、内环境成分问题: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血浆蛋白在血浆中是内环境成分。呼吸酶是细胞内的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脂肪酶是胰腺的外分泌腺细胞分泌到肠道中分解脂肪的酶,不属于内环境。。神经递质需要经过突触间隙(组织液)所以是内环境成分;抗体是体液免疫中的浆细胞产生的分泌蛋白是内环境成分,各种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发挥作用是内环境成分。载体是物质跨膜运输时的载体蛋白在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无机盐离子如H+ Ca2+ 等是内环境成分。纤维蛋白原在血浆中,是内环境成分。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梳理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梳理 LT

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植物激素:是指在植 物体内 一定部 位合成, 并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 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生理作用的微量化 学物质。 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见右图 思考: ⏹实验①(与黑暗情况下对照)说明什么?植物生长具 有向光性。 ⏹实验①与②对照说明什么?植物向光弯曲生长与尖 端有关。 ⏹实验①与③对照说明什么?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 部位在尖端。 实验③与④对照说明什么?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 ⏹达尔文的推论是:胚芽鞘的尖端不仅具有感光作用,

而且可能会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并从顶端向下传送,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导致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不均匀,使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试验:见右图 实验结果: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 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 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向下运输,促使胚芽鞘下部某些部位的生长。3、郭葛的试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4、三个实验结论小结: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三、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附: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