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设想方案_盛伟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设想方案_盛伟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设想方案_盛伟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设想方案_盛伟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设想方案

盛伟 1 臧欣 1 杨晓峰 1 王铁 1

1.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邮编:210061

摘 要

本文中所阐述的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将应用物联网技术将区域站点组成相对独立的网络,迅速上传收集的区域数据;同时将区域数据快速上传到省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在上传到省气象灾害预警中心时,可根据无线GPRS、3G、卫星等系统状况,应用物联网技术在最短的时间、用最有效的方式,自动搜索最佳传输方式。建立移动气象感知台,自动组网,自动收集当地资料,智能接入气象灾害监测网。

根据收集处理的气象监测信息,及时分析加工,应用数值预报等天气预报新技术,及时制作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预警产品。同时,根据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种类,及时制作各级政府需要的气象灾害决策服务信息、对策建议和人民群众需要的灾害预警信息、灾害防御措施等服务产品。

关键词:物联网气象自动站;SINK节点;异构传感器网络;移动气象感知车

1. 前言

江苏处于中纬度过渡带、海陆相过渡带和季风气候过渡带相重叠的地区,是典型的气象灾害频发区,气象灾害种类较多,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因此,有效组织应对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害及减轻灾害影响已成为省政府工作重点,并上升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工作的具体体现。作为气象部门的职责,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预报准确率、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建设精细化预报体系已成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江苏气象现代化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全省已建成6部国际先进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3部L波段高空测风雷达,1050个自动气象站等先进探测手段,初步建立了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建成了预报智能化业务平台,对提高我省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财力、物力、人力等限制,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密度不够,很多重大气象灾害如短时强降水、瞬时大风、冰雹、龙卷甚小尺度天气现象等,是由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引起,时空尺度非常小,目前10公里分辨率的监测站点无法准确及时的捕捉到。特别是重点区域,局限性更大,危害也更大。此外,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实时传输能力、预

警信息处理发布、防御决策、公共气象服务等尚欠完善。

通过本系统的建设,可以建立重大气象灾害(短时强降水、瞬时大风、冰雹、龙卷等)综合观测应用系统,形成面向行业和全社会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台风、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质量提高5%-10%,局地强对流天气预警发布时间在0.5小时以上,气象预报、警报的公众覆盖率达95%,气象服务的综合能力显著提高,气象灾害对GDP的影响率在现有水平上降低20%。江苏气象业务现代化及其气象服务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目标。

2.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总体组成

如图1所示,本系统工程设想由物联网气象自动站、公众有线数据网、2G/3G公众蜂窝网、省气象信息收集处理系统、预报服务产品分析制作系统、省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系统以及移动气象感知车等组成。

物联网气象自动站是对现有大尺度栅格站点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灵活加密布置而形成的新型站点。图2是对省内区域站点实施加密布置的示意图。

加密布置的物联网自动站根据实际需求可以是廉价的单要素,也可以是多要素,布点尺度可以是100m、500m、1km不等,如图3所示。

各物联网自动站通过汇聚网关,根据本地广域网条件可以选择公众有线数据网、2G/3G 公众蜂窝网接入到远程省气象信息收集处理系统。在因重大灾害造成地面广域网瘫痪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进入传感网覆盖区的移动气象感知车,经由卫星信道接入到省气象信息收集处理系统。图4是移动气象感知车应用示意图。

图中移动气象感知车是应急通信车,装有移动汇聚网关,用于与车附近的传感器网进行自动通信。它具有卫星、2G/3G公众蜂窝网、无线宽带城域网三种通道,可以根据本地广域网情况智能选择,以降低综合使用成本。

气象灾害监测站的数据经广域网传送到省气象信息收集处理系统和预报服务产品分析制作系统,并被及时分析加工,应用数值预报等天气预报新技术,及时制作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预警产品。同时,根据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种类,及时制作各级政府需要的气象灾害决策服务信息、对策建议和公众需要的灾害预警信息、灾害防御措施等服务产品,送往省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系统。

省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系统,图5所示,通过短信、卫星DAB数据广播、北斗数据广播等多种发布方式,发送到手机、LED大屏、DAB接收、北斗等数据接收终端上,满足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公众对各种预警信息的需求。

3. 几种网络传输架构

3.1 物联网网络传输架构

图6描述了采用蜂窝网接入时的物联网网络传输架构,最底层是传感网络层,面向传感数据业务流量较低、节点和网络生命周期要求较长的传感节点组网互联,主要解决不同区域、不同应用类型下的节点感知、组网需求,具有随机布设、自治组网、可裁剪、抗毁、动态网络等特点。中层为移动通信网络层,底层传感网的数据信息通过固定或者移动SINK节点,借助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进行传输,解决底层传感网传感数据业务流量较小、资源受限的问题,以及传感网的中远程覆盖,并实现与底层网络的协同、融合,提供高速数据传输。中层网络中的移动汇聚网关,负责将底层传感网络的信息汇聚处理,并由移动通信网络传输给不同级别的信息中心,实现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传感信息互相协同,从物理空间上大大拓展了传感网的应用范围,实现无线传感网与现有网络的融合。高层IP网承载无线传感器网络相关应用业务,实现基于无线传感网的M2M业务,从而更好地拓展其应用领域。SINK节点也可实现基于多网融合的对WLAN/以太网/蜂窝网的无缝接入与自适应切换,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与可靠性。

3.2 传感网网络架构

考虑到网络覆盖范围、可伸缩性能以及成本等方面,传感网拟采用二级异构网络架构。传感网络中的传感器节点由低能量节点(普通数据采集节点)和高能量节点组成。采用分簇的二级拓扑结构,低能量节点作为簇成员,高能量节点作为簇头,簇头之间形成高速骨干网。每个簇成员采集的数据通过多跳路由到达簇头节点,簇头节点对数据进行压缩处理后通过骨干网络将数据包发送至网关(汇聚网关)。为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网络中可配备多个备用

网关节点,当主网关节点出现故障时备用节点可自动接管起工作。传感网络结构如图7所示。

图7 传感网络结构

低能量节点采用干电池供电,体积小、成本低、功能单一,高能量节点采用蓄电池或太阳能电池供电,硬件资源较为丰富、功能强,除完成数据采集、融合和路由传输功能外,加入IP摄像头可升级为视频监控节点。网关(SINK节点)视原有基础设施情况以及到控制中心的距离接入传输网络(可能是有线网络、WLAN或者蜂窝网),将数据传送至控制中心。异构传感器网络与普遍研究的同构网络相比,存在节点异构、链路异构、能量异构等差别,需要采用不同的节点模型、能量模型与度量标准。国外学者研究表明,采用多级异构网络形式,在高能量节点占总节点数的10%的情况下,可以使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延长到原先的5倍以上。

3.3 应急通信网络架构

当遇到灾害天气,有线接入、蜂窝接入均不可用时,可以采用移动气象感知车,通过卫星链路实现气象信息传输。在这里移动气象感知车除了自身作为移动气象站外,还可以与气象传感网配合,作为提供卫星链路接入功能的移动传感网关,提供更大范围气象信息采集与发布。高能量节点之间的通信距离可达1000米以上,通过多跳传输(假设跳数≤5),移动气象感知车可以与10KM*10KM范围内的气象传感器节点取得联系,提供更加精确的气象信息。网络结构如8图所示。

图8 卫星应急通信网络

4. 结论

通过本系统的研制和应用,必能为我省乃至全国创建高密度、精准化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提供可行的复制模式,为全省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供硬件保障条件。

带动我省高精度、高准确性气象传感器,高效、灵活、低功耗气象专用无线传感网络,高可靠性多通道汇聚网关、预警信息接收终端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促进气象行业物联网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在减少突发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等方面,将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郜凌云1、2王永会1、张广梅3 ;基于WebGIS 的气象监测技术集成与应用;维普网/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2年第9期总390期;发布日期:2012-11-03

[2] 吴丽红1、陈平华2;武汉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分析平台设计与实现;龙源期刊网/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18期;

[3] 王玉平1、王喜莲2、刘孝清3;强化气象灾害防御的应急处置;《北京农业》/2011年36期;

[4] 彭云峰1;我国气象灾害及其应急管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鲁旭1;严卫2;气象灾害评估理论体系探讨[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记者 冯丽俐1;气象灾害拟短信预警[N];昆明日报;2010年

[7] 石河1;干旱:美国最严重的气象灾害[N];光明日报;2010年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冀政办[2012]2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的原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加快实现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时临近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有效衔接,健全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至30分钟发出,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一)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海洋、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等监测系统以及雷达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按照共建共管、代建共享的原则,加快推进交通和通信干线、输电线路、水利工程、林区、旅游区、重点经济区、渔业作业区和海上养殖区等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资源、气象、水利、林业等部门联合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着重推进北戴河、曹妃甸、渤海新区等区域海洋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设,提高对环渤海和海上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制订实施全省防治山洪地质灾害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规划,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加

国办发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意见(国办发[2011]33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1〕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但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够强、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较突出。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三)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加强交通和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和旅游区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海上、青藏高原及边远地区等监测站点稀疏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台风、风暴潮易发地气象、海洋监测网络布点,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强化粮食主产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墒情和地下水监测设施。加强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提升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支撑能力。 (四)强化监测预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乡村、江河流域、水库库区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在台风、强降雨、暴雪、冰冻、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要加密观测、滚动会商和准确预报,特别要针对突发暴雨、强对流天气等强化实况监测和实时预警,对灾害发生时间、强度、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区域等进行科学研判,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要建立

雷电的监测和预警的定义

雷电的监测和预警 雷电监测原理 雷电监测是指利用闪电辐射的声、光、电磁场特性来遥测闪电放电参数(时间、位置、强度、极性电荷、能量等。)云闪(IC)和地闪(CG)发生时辐射频谱范围极大地电磁场,地闪回击辐射电磁波的功率频谱密度峰值在(4-10)KHZ之间,云闪主要在1MHZ以上。在初始击穿和通道建立过程中,主要产生甚高频辐射LF和甚低频辐射VLF,电磁辐射覆盖整个放电过程,排除地面传导率、电离层变化,以及地形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距离上采用不同的频带探测闪电过程是空间极轨卫星和声学传感器进行探测。 局域的闪电监测系统是由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闪电探测探头和一个定位监控中心组成。闪电监测系统是一个网络系统,它覆盖的区域范围越大,信息传输的技术和方式越先进,定位精度就越高。从闪电监测资料的应用考虑,地闪监测精度对于雷电防护非常重要,在云闪监测系统中,根据雷暴过程的发展趋势做出临近预报。 雷电定位 雷电定位主要利用闪电回击辐射的声、光、电磁场特性来遥测闪电回击放电参数,确定雷击点位置和相关参数。确定落雷点位置一般有三种方法:定向定位(DF)、时差定位(TOA)和近几年发展的综合利用DF和TOA的复合定位方法。 定向定位是利用2个及以上探测站以正交环形磁场天线同侧定落雷点,2个探测站获得2个方位角,用球面三角交汇确定落雷点;时差定位又称基于GPS同步的闪电三维时差定位技术,它通过检测落雷点电磁波信号峰值到达探测站相对时间差,在球面上建立双曲线3个探测站能产生2条双曲线,其交点即为落雷点。此方法精度高,但当监测站小与3个时它却无能为力。为了既保证定位精度又对与监测站多少无限制,出现了时差磁方向综合定位方法,其原理是2个测站时差确定1条曲线,任一站的磁方向给出1个磁场方向,交点决定落雷点。随着微处理存贮技术以及GPS和数字处理技术DSP的发展,闪电定位也从单一采用定向法(DF)单站定位发展到采用定向和时间差(TOA)联合法(MPACT)的多站定位,对地闪的定位精度有了很大提高,对甚高频段闪电(云闪)的探测一般采用窄带干涉仪定位法(ITF)或者三维时差法。 当探测站既能测量雷电方向角,又能测量雷电波到达时间称为综合定位系统,又称闪电探测和测距系统(缩写为LDAR)。采用雷电监测系统,能够准确、及时、直观地检测到雷击点,准确有效地对雷电进行定位、定性、定量。该系统是一个大面积、全自动、实时性雷电监测网,它由雷电探测站(DTF)、中心处理站(PA)、用户终端站(NDS)和通讯网络组成雷电探测站探测和处理雷电电磁波脉冲信号,并采用GPS技术对雷电脉冲进行高精度(ns级)时间标定。中心处理站高速处理各探测站传送的雷电原始信号,并将处理好的雷电信息立即发送给用户终端站,用户终端站根据拥有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电力系统观测目标数据库(ODS)和雷电信息数据库(LDB),将雷电的发生、发展以及雷击事故分析迅速展现在生产调度与分析人员面前,为雷电的监测和防治提供高新技术手段。 雷电监测的意义 开展雷电监测的意义是,通过建设全国雷电监测网实时监测雷电的发生、发展及消亡过程,提供雷电灾害预警信息,服务于雷电灾害的防护。通过统计我国雷电日、雷电密度分布图,为我国雷电防护工程提供科学参数。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变电站综合监控系统方案完整版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变电站综合监控系统方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变电站综合监控系统方案 通信12k1 裴蕾 121903030117 一、物联网简介 物联网 ,英文名称叫“TheInternetofThings”(简称 IOT).通俗地讲 ,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是通过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2005 年国际电信联盟 (ITU)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 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 ,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 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 (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电力物联网是实现电力系统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在一个电力物联网系统中,有两种站点,一种是监测中心(MonitoringCenter),另一种是监测站 (MonitoringStation).远动终端 RTU(RemoteTerminal Unit)工作在监测站,主要用于对监测数据进行采集 ,并把数据以规定格式通过串口发送至监测中心.监测中心从各监测站收集监测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电力物联网实现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监测信息的组织与存储问题.解决数据存储与管理问题的数据库理论和技术发展极为迅速, 应用也非常广泛.以关系型为代表的三种经典 (层次、网状和关系型 )数据库[3]在商务和管理

等事务型的应用领域中取得了很大成功 .但是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占用内存大 , 数据存取速度较慢 .而电力物联网系统不仅要维护和存储大量的实时数据 ,而且对数据及其处理具有严格的时限性 .在数据通信方面, 目前电力系统已颁布了一系列的电力通信协议 ,如 IEC60870-5、IEC60870-6等[4]. 但随着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 ,这些协议已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二、系统概述? 传统的变电站监控系统受传统理念和技术的影响,各个子系统都是孤立的,很难做到多系统的综合监控、集中管理,无形中降低了系统的集成度和可用性,增加了系统的管理成本。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的使用,让远程、实时、多维、自动的智能变电站综合监控系统成为迫切需要。 变电站物联网监控与管理系统以“智能感知和智能控制”为核心,通过各种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全站主要电气设备、关键设备安装地点以及周围环境的全天候状态监视和智能控制,以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生产、变电站安全防范、事故报警和责任追溯等要求。 TIP3000智能变电站综合监控系统以物联网为核心技术,通过监测、预警和控制三种手段,对全站主要电气设备、关键设备、安装地点以及周围环境进行全天候状态监视和智能控制,完成各子系统的信息集成,实现集中管理和集成联动,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生产的要求和变电站安全警卫的要求。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方案(最新)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方案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但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够强、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较突出。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x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x年,建成功能齐

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三)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加强交通和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和旅游区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海上、青藏高原及边远地区等监测站点稀疏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台风、风暴潮易发地气象、海洋监测网络布点,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强化粮食主产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墒情和地下水监测设施。加强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提升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支撑能力。 (四)强化监测预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乡村、江河流域、水库库区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在台风、强降雨、暴雪、冰冻、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要加密观测、滚动会商和准确预报,特别要针对突发暴雨、强对流天气等强化实况监测和实时预警,对灾害发生时间、强度、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区域等进行科学研判,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要建立

雷电防护在线监测系统解决方案

雷电防护在线监测系统解决方案 目录 ◆————————————方案背景◆————————————方案提供商◆————————————系统介绍◆————————————系统架构图◆————————————典型应用◆————————————系统特点◆————————————系统推荐组配◆————————————设计依据 (一)方案背景 雷电是一种复杂的大气物理现象,它由带电荷的云-云(或云-地)或云内瞬时产生强大放电电流所产生。雷电灾害是全球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之一。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建设高层建筑物的日益增多,雷电灾害危害程度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我国的雷电防护在线监测系统技术是从80年代末开始发展起来的,主要由气象、电力、电信、民航、部队等部门建设和使用,这些系统

在雷电及对流性灾害天气过程的监测、人工影响作业指挥、雷电防护等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方案提供商 北京方大天云(fandasky)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气象与环境监测的行业领先者,方大天云具有深厚的硬件与软件技术示例。企业先后获得“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北京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并拥有多项产品专利与软件资质。公司以在线式监测系统为核心,研发、销售气象与环境传感器、自动气象站、环境监测站等设备,形成了“FAMEMS”、“FANDA”、“SKY”等核心系列品牌的在线实时观测系统产品,并为众多行业退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业务涵盖气象、环保、交通、航空、农业、林业、水文、电力及研究院所等行业。 (三)系统介绍 FAMEMS900雷电防护在线监测系统是一套基于地面电场仪和闪电定位网的雷电监测和预警系统,能够实时计算显示云对地雷击的发生时间、位置、雷电流幅值和极性等雷电参数,并以雷击点的分时彩色图清晰地显示出雷电的运动轨迹,有利于在大范围内实时监测雷电的发生、发展和成灾情况。 FAMEMS900雷电防护在线监测系统由中心站和分布在不同地方的数个在线时差探测站组成。当被监视的区域内发生雷云对地放电时,中心站根据各时差探测站获得的闪电放电

网格化的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功能设计与实例研究

网格化的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功能设计与实例研究 摘要:随着电力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供电质量可靠性指标的要求日益提高供电 可靠性,保证主网安全运行是电网发展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灾 害对电力生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由于架空输电线路范围广,变电站设备多次暴露 在自然环境中。一旦暴雨、雷电、冰雪等气象灾害来临,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将 面临巨大考验。线路跳闸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电力系统供电安全生产。 关键词:网格化;电网气象;监测预警;实例 引言 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的实质是分析气象信息与电网故障的相关性研究是分析不 同数据或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出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或非 相关性,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关系强度。如完全相关和不完全相关, 最后可以建立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关系转换模型。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在对网格气象数据和网格设备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网格气象监测预警系统以电网气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各种气象要素 对电网设备的影响,如受大风影响的架空线路、受强降雨影响的车站和房间分析,结合以往电网事故造成的气象条件数据,包括什么样的气象条件造成事故的因素、发生的事故种类、事故的影响等信息,决定未来气象条件下是否存在电网故障的 风险,从而达到电网气象监测和预警的目的。 1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系统构建方案 (1)系统建设目标 1.获取各种形式的气象源数据,如自动气象站、雷达估测降水量、基于网格 的精确预报等,实现对灾害性天气的精确监测和预报。 2.建立基于gis系统的网格气象平台,显示气象数据、地理数据和网格设备数据,直观显示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范围,准确定位灾害性天气影响的网格设备。 3.加强气象资料在每年汛期电网日常工作中的应用,通过系统分析汛期可能 受暴雨天气影响的重点防洪设备,使运行维护人员在重点检查、勘察、抢修中更 有针对性,故障排除和补救。 (2)系统建设原则 系统的规划和建设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实用性建设,坚 持实践第一,具有可扩展性和前瞻性;二是采用气象部门和电力部门的标准和规范,紧密衔接基础业务;三是先进性与适用性的统一;四是加强服务建设,保证 应用效果,加强电网指挥决策服务支持能力。 基于地理关系模型:系统基于完整、系统、准确的地理关系模型,以地理信 息数据为底层基础数据,将各类气象探测数据、预报数据、行政区域、电网基础 设施基础数据附加到地理属性上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地理 信息载体复杂的空间气象信息、属性数据和业务信息通过地图系统以地理的形式 直接显示出来。面向对象和所见即所得的设计和操作方法:系统以面向对象的方 式提供各种操作方法,采用“面向对象的操作方法”和“所见即所得的操作接口”。 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和可视化技术的特点,以图形和动画的方式面对用户,信 息的表达更加直观高效,摆脱了用户不得不面对的大量枯燥的表格和文本信息, 从中可以进行数据挖掘,实现可视化、直观的显示。 围绕决策服务,不断完善各种气象探测基础设施,不断强化探测时空密度,

雷电灾害现状风险评估实施方案

雷电灾害现状风险评估实施方案 二〇一四年一月

1立项依据 1.1总体说明 雷电灾害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突发性、多样性、复杂性、破坏性和选择性等特点,会引发火灾、爆炸、建筑物损坏、信息系统瘫痪等安全事故。它可导致整个建筑物(其构成部分及内部装臵)和公共设施受到损害,同时也可以使设备发生故障,尤其是电气及电子系统,这些损害及故障甚至可能会影响建筑物周围及其附近区域。 为防御雷电造成的灾害,国家和各级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防雷减灾的法律法规,补充修订了多项雷电防护技术标准和规范,对油、气、煤等易燃易爆场所的雷电防护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强化对雷电灾害的风险管理,最大限度降低雷电灾害风险。 1.2油田公司现状 2013年新疆油田公司共检测防雷接地点34323个,接地电阻值不合格点191个,合格率99.44%;重点站库二次检测防雷接地点4871个,不合格点14个,不规范点61个,合格率99.71%。 现场发现的问题主要是: 1、检测的接地电阻值超标。 造成检测的接地电阻值超标是由于有些设施安装的防雷接地装臵使用的年限较长,接地体腐蚀老化严重,导致接地阻值超出最大允许值,如油罐、管道接地的阻值要求小于10欧姆。 2、设施无接地或接地不合规范要求 根据《油(气)田容器、管道和装卸设施接地装臵安全检查规范》(SY5984—2007)要求,在检测过程中发现个别储油单罐

无接地或接地不合规范要求,如准东采油厂、采油一厂、彩南作业区的部分探井的60方储罐没有做接地或只做了一个接地点(规范要求:油罐必须作防雷接地,接地点不应少于2处)。 3、设施接地装臵的引下线与接地体断裂 由于设施接地装臵受地质影响发生下陷、地面施工等造成接地装臵的引下线与接地体断裂。 4、引下线的断接卡螺栓尺寸小或单螺丝连接 部分油罐和计量站存在断接卡连接螺栓偏小和单螺丝连接问题(规范要求:油罐接地引下线应设臵断接卡,断接卡应用2个大于等于M10的螺栓连接)。 5、引下线的断接卡被封埋在不符合规范、断接卡。 6、各单位普遍存在油罐上罐扶梯入口、油罐采样口处、装臵区、泵房、罐区入口、进站口、天然气站等处设臵的人体静电消除器,不是本安型人体静电消除器。 7、部分生产装臵中控制系统操作室没有设臵防静电地板,没有对仪器仪表控制系统采取综合的防雷措施。如在电源系统安装电涌保护器(SPD)。 1.3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第三十四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物联网智能环境监测系统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 术》 综合报告 题目:智能环境与物联网技术 专业: 学号: 姓名: 提交日期:二О一六年六月 摘要

环境与所有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而物联网技术也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开始被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本文主要针对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智能环境利用各种传感器技术,移动计算,信息融合等技术对空气环境,海洋环境,河,湖水质,生态环境,城市环境质量进行全面有效地监控,通过构建全国各地环境质量的检测实现对全国范围内的环境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和综合分析,建立全国性的污染源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为采取环境治理措施和污染预警提供更客观,有效的依据。 关键字:智能环境物联网技术传感器

目录 1引言 (4) 1.1 物联网简介 (4) 1.2智能环境研究的目的和背景 (4) 2需求分析 (4) 2.1智能环境功能需求分析 (5) 2.2各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1大气污染监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2海洋污染监测子需求分析 (5) 2.2.3水质监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4生态环境检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5城市环境检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3其他非功能需求分析 (6) 2.3.1可靠性需求 (6) 2.3.2开放性需求 (6) 2.3.3可扩展性需求 (6) 2.3.4安全性需求 (6) 2.3.5应用环境需求 (6) 3详细设计 (6) 3.1各环境监测子系统解决方案 (6) 3.2智能环境监测系统结构图 (5) 3.2.1各子系统环境监测拓扑结构图 (6) 4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设想方案_盛伟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设想方案 盛伟 1 臧欣 1 杨晓峰 1 王铁 1 1.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邮编:210061 摘 要 本文中所阐述的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将应用物联网技术将区域站点组成相对独立的网络,迅速上传收集的区域数据;同时将区域数据快速上传到省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在上传到省气象灾害预警中心时,可根据无线GPRS、3G、卫星等系统状况,应用物联网技术在最短的时间、用最有效的方式,自动搜索最佳传输方式。建立移动气象感知台,自动组网,自动收集当地资料,智能接入气象灾害监测网。 根据收集处理的气象监测信息,及时分析加工,应用数值预报等天气预报新技术,及时制作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预警产品。同时,根据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种类,及时制作各级政府需要的气象灾害决策服务信息、对策建议和人民群众需要的灾害预警信息、灾害防御措施等服务产品。 关键词:物联网气象自动站;SINK节点;异构传感器网络;移动气象感知车 1. 前言 江苏处于中纬度过渡带、海陆相过渡带和季风气候过渡带相重叠的地区,是典型的气象灾害频发区,气象灾害种类较多,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因此,有效组织应对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害及减轻灾害影响已成为省政府工作重点,并上升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工作的具体体现。作为气象部门的职责,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预报准确率、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建设精细化预报体系已成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江苏气象现代化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全省已建成6部国际先进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3部L波段高空测风雷达,1050个自动气象站等先进探测手段,初步建立了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建成了预报智能化业务平台,对提高我省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财力、物力、人力等限制,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密度不够,很多重大气象灾害如短时强降水、瞬时大风、冰雹、龙卷甚小尺度天气现象等,是由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引起,时空尺度非常小,目前10公里分辨率的监测站点无法准确及时的捕捉到。特别是重点区域,局限性更大,危害也更大。此外,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实时传输能力、预

企业物联网安全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

企业物联网安全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带来的滞后性等缺点已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生产安全正成为一个工业和学术界的热点。 物联网的出现,弥补了上述情况的不足,利用物联网全面感知、可靠传递和智能处理等特性,可以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充分利用物联网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物联网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在于安全事故的提前预警,在事故发生之前能够做出及时的处理。而物联网技术恰恰能解决这一问题,其应用可以使安全生产具有先知、先决的预计能力,能显著提高企业全方位安全防范能力。 文中根据当前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实际生产安全问题,由北京旭航电子新技术有限公司提出了一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综合解决方案企业物联网安全综合监控系统,以下将分别从系统的整体设计、功能实现以及应用实例等方面对系统进行综合介绍。 1企业物联网安全综合监控系统设计企业安全监控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多业务的综台信息系统。它既是多系统的复杂组合。又是统一而完整的复杂系统。从不同角度或是不同层次来划分,可以将系统划分成不同的体系结构。系统将各种安全监控设备和人们周围的网络联系在一起,正如图1所示。 该系统主要由基于传感器网络的物联网中继、网关设备、基站、普通手机、笔记本、台式PC机、IPAD手持终端等组成。这些集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物联网接线板可以自主形成一个多跳的网络,连接在其上的各种安全监测传感器通过传感器网络及有线网络向中继发送数据,再通过CPM服务器处理以比较直观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同时在系统数据库中保存记录。同时设备本身的状态信息等也可以传输到服务器,便于管理。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终端设备远程登录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各种安全情况。并能随时查看并及时预警安全问题,避免安全事故的发

2020气象灾难预报监测方案

2020气象灾难预报监测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提升我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水平,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组织机构 组长:(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 潘家利(市气象局局长) 成员:4个区政府,市发改、财政、规划、国土资源、环保、民政、农业、林业、水务、海洋和渔业、统计、三防办等部门。 三、实施步骤 (一)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20xx年完成) 市政府成立以分管气象工作的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气象局局长为副组长,公安、民政、环保、国土资源、交通运输、 1 / 6

教育、水务、农业、卫生、安监、林业、海洋渔业、民防、三防、海事、通信、供电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市气象局配合。 时间节点:20xx年12月前完成。 (二)加强气象监测网络建设(20xx年完成) 1.加快推进交通、旅游景点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在本市23个镇自动气象站的基础上,在假日海滩、观澜湖高尔夫球场、海文高速路、万绿园、南港码头、龙桥高速、永庄、火山口公园等地新建8个能见度、降水、气温、风向、风速、湿度等六要素监测站。 2.加强农村、旅游景区、重点项目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灾害监测预警。在东山、长流、三江、大坡四镇,观澜湖高尔夫球场、假日海滩、火山口公园、五公祠、万绿园等旅游景区,美兰机场、大学、桂林洋高校区等重点项目及雷电多发区域布设雷电监测仪,开展雷电监测业务,为临近预警预报业务提供资料保证。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承办,市发改委、财政局配合。 时间节点:由市政府协调安装场地,相关单位和部门给予配合,20xx年3-4月完成选点;5-6月,由市财政局组织设备采购招标工作,市气象局协助;7-9月完成安装场地建设(包括场地清理、铺设地下管网、防雷网、预埋件等);10-11月,市气象局安装调试仪器,信息资料实现各部门共享;12月,组织验收。 资金预算:195万元 六要素监测站:5套×18万元/套+3套×9万元/套=117万元 雷电监测预警仪:6.5万元/套×12套=78万元 2 / 6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 布工作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气象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晋政办发[2012]4号 【发布部门】山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2.01.18 【实施日期】2012.01.1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 (晋政办发〔2012〕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为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信息发布工作,有效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作用,提升全社会防灾避险能力,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

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健全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发布通畅,为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目标任务。全省建成比较完善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显著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达到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预警信息发布时效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农村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与预报预警能力 (三)推进气象灾害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加快推进自动气象站、气象卫星接收、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等系统建设,完善气象灾害立体监测网;加强交通干线、输电线路沿线、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林区和旅游区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站布设;强化粮食主产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区旱情监测;加强人口密集区及其上游高山峡谷地带的气象、水文、地质联合监测;加强农村、林区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灾害监测;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和手段,加强森林草原致灾因子监测;加强对主要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分辨率、高精度的综合连续监测;建立气象灾害监测综合分析

网络技术在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应用

网络技术在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应用 网络技术因其自身具有实时性、远程监控、精确度高以及安全可靠等优势,不仅能提升气象灾害预警的准确度与时效性,还可在灾害发生时为引导救灾、转移人员提供准确的信息,争取宝贵的防灾减灾时间,被广泛应用到气象灾害监测领域中,得到认可、好评,并在气象灾害监测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文章主要分析了网络技术在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应用,希望能为气象灾害预警提供借鉴。 标签:网络技术;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应用 网络技术是一种通信网与互联网的延伸与拓展,主要是集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气体感应、红外感应器与全球定位技术为一体,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并通过网络传输互联的方式采集、计算、处理数据信息,从而实现对物的感知、识别与控制,形成高智能决策。因此在气象灾害预测系统中应用网络技术,对提前预测气象灾害的发生,提高监测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 网络技术的概述 1.1 无线传感技术 无线传感技术的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由点对点传输、数据处理单元以及连接传感控制器组成。作为远程自动获取信息的先进技术,无线传感技术是通过协议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框架,对采集信息处理后,经无线电波传输到各节点中,其监测点的覆盖范围不会受到有限网络的限制,具有覆盖范围广泛的特性,已被广泛应用到环境监测与保护、医疗护理、军事以及商业等领域中,获得认可与支持。 1.2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称为RFID与电子标签,是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对象信息的一种技术,由3部分组成:标签、芯片与耦合元件。该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在设备系统运行的过程中,标签进入磁场时,会自动接收解读器输出的射频信号,通过感应电流的方式将采集的能量存储到芯片中,因其具有识别效率高、稳定性以及识别速度快的优势,在图书馆、门禁系统以及食品安全溯源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1.3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称为毫微技术,是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结合的产物,主要以研究结构尺寸在0.1~100nm内材料的性质与应用为主。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在网络中进行连接与交互,拓宽网络技术使用领域,对气象灾害的精细化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配电房开闭所物联网综合监控系统

... . . 配电站所物联网综合监控系统 技 术 方 案 --基于Tip3000核心平台的智能环网柜、高压开关柜、保护开关、母线电缆无线测温、环境、有害气体以及腐蚀电缆气体、安防、消防火灾、灯光、风机、除湿机控制以及图像监控的开闭所综合监控系统

目录 1 概述3 2 系统总体设计5 2.1系统总体架构5 2.2软件架构设计6 2.3网络拓扑设计8 3 系统功能设计10 3.1功能结构图10 3.2智能环境监测子系统10 3.3电缆无线测温监测子系统10 3.4环网柜远动子系统11 3.5高压开关柜监测子系统11 3.6继保开关(刀闸)监测子系统12 3.7设备控制子系统12 3.8安全防护子系统13 3.9视频监控子系统13 3.10火灾报警及消防子系统18 3.11门禁控制子系统18 3.12联动配置子系统19 3.13巡检管理子系统(可扩展)20 4 系统功能特点22 5 系统主要设备及参数24 5.1HT510智能配电房一体化监控装置24 5.2HT501站端监控主机(机架式设备)26 5.3有线红外测温仪29 5.4无线测温传感器29 5.5高速高清网络摄像球机30 5.6环境传感器(大气压力、雨量传感器等不再介绍)32 5.7智能空调遥控器36

5.8红外双鉴探测器37

1概述 供电公司配电房开闭所由于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等原因,具有分散、地理环境情况变化多端、覆盖面广、用户众多,容易受用户增容和城市建设影响等特点。开闭所的监控对配电自动化管理、线损分析、负荷预测、电力需求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传统的解决方案就是分别安装环网柜、开关柜、变压器等监测设置,以及报警、视频以及环境监控等系统等,但是这些系统具有如下问题: 1、很多装置没有联网,只是在本地监测和控制; 2、联网的各系统之间独立运行,形成监控“孤岛”现象,无法有效的进行管理,也达不到安全管理的效果。 3、目前配电站所有门锁都采用机械锁,也就是说随便配一把钥匙可将各设备室的门全部打开,从而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方面,外来人员用借到的钥匙就可随心所欲开启任何房门,也无法记录开启时间,这不仅可能出现物品被盗,甚至可能开错设备室的门而误入带电间隔,出现人员伤亡的事故。另方面,当钥匙丢失了时,更是存在前面所述的安全隐患。 4、目前配电站的巡视都是通过手工记录的方式进行,会出现代签、统计费时费力,无法做到实时监控和管理。 5、多系统并存不但增加了投资成本,后期的维护成本也大大增加,并且多个厂家的设备同时运行,也会产生扯皮现象,浪费业主的时间和精力。 电科恒钛根据开闭所实际情况,结合多年的变电站和开闭所的运行管理的经验,采用Tip3000核心技术平台和HT500系列智能监控终端,实现了智能环网柜DTU运行监控、高压开关柜带电显示、电流电压等负载运行监控、母线测温检测,电缆测温监控、环境监控、安防监控、采暖通风、灯光、风机、除湿机控制等功能,并可以通过增加设备扩展智能门禁、SF6、02、H2S,O3等有害气体在线监测等功能。实现动力环境各数据的检测与设备控制,实现动力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 布工作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气象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宁政办发[2011]134号 【发布部门】南京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1.10.26 【实施日期】2011.10.2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 (宁政办发[2011]134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信息发布工作,有效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作用,全面提升防灾避险能力,最大限度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1〕131号)等文件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健全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目标任务。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时临近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有效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缩小预警信息发布“盲区”。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实现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更加准确、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应急联动更加有效、公众防灾避险能力显著提高的目标。 二、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三)推进气象灾害综合观测网络建设。统筹规划布局,加强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气象、水利、农林、民政、海事、国土资源等部门联合共享的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完善气象灾害综合观测网络,实现对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精度连续监测。健全沿江河湖库、水利工程、重点林区、旅游景区、经济开发区、生态保护区以及交通、通信、供气沿线地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体系,重点强化灾害防御敏感行业和灾害易发区的监测设施建设,加密气象观测和土壤水分、雾霾等监测设施布点,实现观测覆盖更加精细。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加强森林火险监测。加强应急移动观测和通信保障系统建设,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 (四)加强并完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评估工作。开展气象灾害调查,加强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及致灾机理研究。各级政府要组织做好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

灾害性天气预警和预防制度(2020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灾害性天气预警和预防制度 (2020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灾害性天气预警和预防制度(2020新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加强和规范矿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贵州省省气象部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等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制度。 1.3工作原则 1.3.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原则。

1.3.2各有关小组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 1.3.3坚持预防为主、防灾与救灾并举、以防为主的原则。 1.3.4坚持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原则,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浪费,形成应急合力。 1.4适用范围 1.4.1本预案中的重大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台风、暴雨、下击暴流、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龙卷风等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涉及公共安全的气象灾害。 1.4.2与气象条件相关的有毒大气成分扩散、传染病流行等公共安全事件。 1.4.3本制度适用于矿内重大气象灾害(含与气象条件相关的公共安全事件,下同)的监测、预报预测、警报等应急工作。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组织机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