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研究

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研究

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研究

当前,智障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重,如何有效地为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

了众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方法。

一、采取个性化教育

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采取

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在教育中的价值,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增强

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例如,针对自卑的学生,需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如通过鼓励,表扬等方式增强

其自信心。同时,针对学生个别特点,引导学生完成符合自身意愿的学科学习和社交活动,使其收获更多的成功体验,增强对自己的信仰。

二、培养正确的自我认知

智障学生往往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甚至出现自卑、受挫、自闭等不良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育者应帮助智障学生以科学、客观、正确的方式认识自己,增强其对自

我价值的认可,从而保证其心理健康。

具体而言,需要加强对智障学生自我意识的训练,让他们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弱点

和优点,并能理解这些特点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其能够在社会交往和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态度,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智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缺乏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

努力为他们创造不同的社交活动和交往方式,让智障学生能够主动介入到社会化的行为

中。

通过社会化活动,可以增强智障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能

够鼓励智障学生参与到人际交往中,增强其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认知,为其心理健康

的成长奠定基础。

四、关注对学生情绪的救助和疏导

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往往会对智障学生的生活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需

要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积极关注智障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疏导情绪和减轻压力。

具体而言,可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借此释放压力、纾解情绪。同时,家长也应注意培养孩子内心的情感能力,引导其掌握应对压力、情感疏

导等方法,从而保证其心理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更加复杂和困难,但只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就可以更有效地改善其心理状态,提升整体的生活质量。希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能

够开展更加全面、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特殊儿童的心理学论文

浅谈特殊儿童的心理学论文 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特殊儿童的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特殊儿童的心理学论文篇一 《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生活日趋全球化和复杂化的背景下,作为需要被保护的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从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殊儿童自身调适能力、特殊教育教育关爱特殊学生和改进教学活动等方面探讨了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食品不健康、化学药物泛滥或遗传因素等的影响,我国的特殊儿童数量在不断地增长。我们所说的特殊儿童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盲、聋、哑或智商上的智障儿童,还包括不同类型的问题儿童,比如多动儿童、自闭儿童或者学习能力缺陷儿童等。由于他们生理或心理上的种种缺陷或障碍,会使得他们的心理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健康的问题。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注重对特殊儿童障碍、技能的恢复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帮助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 特殊儿童群体中的孩子除了生理上存在某种缺陷,还有许多孩子在言行举止、情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异常,长期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就会演变成心理疾病,比如多动症、自闭症、强迫症等。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如下。 1.存在睡眠问题及躯体化症状。通常情况下,睡眠问题在儿童群体中很少出现,但是特殊儿童往往有较大的心理压力,有时会出现失眠、梦魇等睡眠问题。另外,有些特殊儿童因为焦躁、不安等情绪会表现出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消化不良、头疼、腹痛等。

弱智学生社会适应中的心理障碍及教育对策的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书

弱智学生社会适应中的心理障碍及教育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 出处:南京市教研室 作者:南京市长江路小学附属银城双语幼儿园巫蓉 一、选题依据 根据《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七期(2007年度)课题指南》“特殊教育研究”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将《弱智学生社会适应中的心理障碍及教育对策的研究》确定为我校在“十一五”期间重点研究的课题。选择这个课题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1、心理教育在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国内外研究趋势。 国外特殊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内教育的改革,我国特殊教育的研究迫切需要进行。以往培智学校的研究特点重在如何让智障儿童学到更多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很少关注弱智儿童社会适应中的实际发展需求以及对弱智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代弱智学校的课程改革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从教师单一的教知识到针对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与生活能力及生存所需要的技能。但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上还较为落后,因此我校此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我们的研究旨在满足智障儿童自身发展需要,我们的智障儿童认知活动和感知觉都有严重缺陷,导致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低,心理健康度低。“弱智学生社会适应中的心理障碍及教育对策的研究”是针对智障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智障学生的要求,培养发展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最大限度的融入社会,主动参与社会,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学生适应性,适应社会,适应现在生活,适应未来生活。 培智学校未来的发展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实践、生活中实践、社会中实践。现在的学生智力障碍趋向于重度,旧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本研究的特点是针对弱智儿童的特点确立的,注重了研究的基础性,操作性,实践性,课程中注重情趣化、社会化、综合化,符合现代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

学生心理障碍教育与对策研究精品文档4页

学生心理障碍教育与对策研究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存在着交互作用,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其它几方面素质的水平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对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并达成教育目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从目前和今后的社会发展来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元化,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没有团结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有没有健全的人格,都是成为人才的必需素质。 二、学生心理障碍形成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引导的缺失。陈旧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家庭不稳定等因素都是这一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 (1)家庭教育中的片面性。只重视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并任意加重负担、盲目投资,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灌输给了孩子成绩好是唯一目标。万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焦躁不安等不良心理状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挫败感、厌学等,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心理障碍。 (2)家长对于学生心理状态的漠视。有些家长对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知识了解较少,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引导孩子,不能民主平等的与孩子沟通交流,使孩子容易与家长形成敌对状态,造成逆反心理,对于孩子健康的心理发展不利。 (3)家庭关系的紧张、气氛的不和谐也是造成孩子不良的心理因素的重要原因。 2.学校教育的片面引导。学校和老师的观念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很

大。 (1)学校教育的片面性。多少年来,单纯的把升学率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片面地抓学生智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严重损害学生全面、高素质发展。 (2)教师在教育方法上存在问题。区别对待所谓的“好、坏学生”,不能平等民主的与学生交流,不能给学生理解和尊重,甚至讽刺和体罚学生,都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学生极易产生自卑、逃避、逆反等不良心理行为,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多元文化的交织、网络不良文化的充斥、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的加深等社会因素不可避免地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加之学生涉世不深、认知水平不高、识别能力低等问题都导致了在与主流文化的碰撞、对抗过程中,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难以应付、抵制调整相应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迷失、焦虑、消极、冲动、偏激等心理障碍。 三、应对策略 如何正确对待学生心理问题并有效地预防、干预和矫正各种心理障碍,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探索出一条合理有效的教育对策来合理应对。 1.转变教育观念及发展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所以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第三章器官缺陷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2) 第二节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5)

第三节肢体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8) 第四章发展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0) 第二节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2) 第三节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4) 第四节多动症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五章超常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六章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单亲、离异、重组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7) 第二节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9) 第三节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21) 第四章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方法 第一节箱庭疗法 (23) 附录 附录一何侃简介(26)附录二华国栋简介(27) 附录三方俊明简介(28)附录四应用行为分析法ABA(29)附录五感觉统合疗法(31) 附录六多动症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33) 附录七积极心理学(35) 附录八音乐疗法(37)

第一章绪论【课堂内容】 一、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 狭义和广义 二、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分类 残疾儿童、问题儿童、超常儿童 三、对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态度 四、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形成 (一)先天(二)后天

五、异常儿童的发生率难以制定 六、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形式 (一)特殊教育学校 (二)普通学校等机构附设的特殊教育班 (三)普通学校的普通班 七、特殊教育的过程 1、预防 2、诊断 3、教育与训练 4、就业培训 八、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体系 (一)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早期教育 (二)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基础教育 (三)有特殊需要青年的高等教育 九、特殊教育的原则 早期教育原则、补偿教育原则、个别化教育原则、系统教育原则 十、特殊教育的发展史 遗弃时代、嘲笑时代、慈悲时代、保护时代、教育时代 十一、特殊教育发展趋势 九点 【补充内容】 ※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三)教育实践缺乏科学性 1、个别化倾向 2、医学化倾向 3、课程化倾向 4、德育化倾向 (四)就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够 (五)社会大系统缺乏整合 第二章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课堂内容】 第一节一般方法 一、心理教育法 (一)认知改变法(二)榜样示范法(三)实际锻炼法(四)情感陶冶法 二、心理咨询法 (一)经典心理疗法(二)集体心理疗法(三)积极心理疗法 三、行为矫正法 四、家庭疗法 第二节特殊方法 一、游戏疗法

浅谈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全面把握,因人而异 全面了解学生和研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和首要条件。每位智障儿童的智力迟滞程度不同,个性特点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家长和学校应针对每位不同学生的情况为其选择适合他读书成长的班级。只有在适合他的班级里学习,他才能真正适应生活方式,适应生活态度,适应社会角色,适应社会活动能力,适应社会法制与道德观念,从而更好地发展。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在适应能力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同样,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一定较高。因此因人而异的选择一个合适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对于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2.及时鼓励,树立自信 智障儿童天生就有自卑的心理缺陷,他们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受到伤害,所以作为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避免正面的批评教育,以减少不必要的消极刺激,使学生逐步建立自信心,使他们能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消除自卑感。 教师平时可在课堂教育中经常穿插《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同学、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良好心理素质。当然在培养的过程中要给与较多的鼓励,才能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说,班主任要在班上常常开展评比活动,可以把学生分为不同的队伍,每个星期都来比一比哪个队能做到遵守纪律,并给优胜者以物质和精神奖励。 3.培养兴趣,稳定情绪 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生理健康,更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而不良情绪则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危害,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精神错乱、行为失常等。而智障儿童的情绪天生就比正常儿童不稳定,比较暴躁,容易冲动,所以更加加剧了心理健康问题,在这方面要付出比正常儿童多几倍的努力。 对于智障儿童的心理教育,一定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教师的爱能点燃学生进取之火,要用爱唤醒他们心中微薄的力量,多赞扬、多鼓励,充分让学生感受到爱。教师还需要耐心去教导每一位智障儿童,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肯定他、帮助他、理解他、信任他、让他逐步消除情绪障碍,以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 同样,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能够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增强生活情趣。教师可以给学生听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读一些能理解的故事、诗歌、看一些有意义的电影电视等,都可以培养智障儿童的高尚品质和美德行为,这些均有稳定情绪的作用。这样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爱好,进行多方面的娱乐活动,使其在孤独烦闷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自我娱乐,达到放松身心,消除烦恼的目的。 4.与人交往,挖掘潜能 那些生活在没有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中的智障儿童,常常显示压抑、敏感、难于合作的特点。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中生活的智障儿童,则以注重学习与成就、乐于与人交往和帮助别人为主流,可见,人的心态与性格直接受到与别人交往和关系状况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可适当地组织学生们参加运动会、文艺汇演、义务劳动、去商店实际购物等活动,不仅使学生们拓宽了视野,也使他们在社会、在他人面前找回了自信,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增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的机会。

浅谈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智障儿童由于先天遗传或疾病等因素,造成身体上的缺陷从而导致自卑孤僻情绪不稳、倔强固执、以自我为中心情绪、意志行为与人格特征等方面较普通儿童有很大差异,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不加以疏导矫治,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心理畸形发展,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和家庭的幸福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所以,应及时干预。 关健词:智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 一、特殊教育学校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目前国内特教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课程上没有统一印发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部分学校没有设置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与运作不够完备,心理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且专业水平有待提高;途径单一,缺乏智力落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材,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康复标准尚待探讨;很多学校不具备拥有国家认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或教育部门认证的心理健康教师,无法开展常规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接待心理咨询等工作。相当一部分特需儿童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许多家长的文化水平偏低,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二、智力障碍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身体缺陷 身体健康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对任何人都适用。多数智障儿童不仅智力低下,身体也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由于身体上的缺陷,常导致智障儿童自卑、孤僻、不合群等心理问题。 2、缺少家庭关爱

智障儿童给一个家庭带来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很多家长都无法接受这样的 现实,不能很好的面对这个智障孩子。智障儿童和家长相处的时间非常少,导致 长期缺乏父母亲情的抚慰和关怀,无法体会家庭的温暖。还有些家长会更会把自 己的怨气直接发泄在智障儿童身上,动则打骂是家常便饭。长期压抑的家庭生活 使这些孩子找不到安全感 ,滋生了其蛮横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缺乏社会关注 智障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目前社会上对这一弱势群体存在着认识不足、关 注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有些人甚至会对智障儿童歧视,大部分有智障者的家庭感到 很自卑,对他们的康复更是没有信心,因为家长的自卑和信缺乏,他们不愿意送智 障儿童到特殊教育学校去接受教育,导致智障儿童的康复、教育存在着很多困难,另外,各种传媒很少关注智障儿童,媒体也很少对智障儿童的生活或学习进行报道。由于智障儿童社会接纳度低,被社会公众关注少,智障儿童只能生活在现代社会的 边缘,随着年龄的增长,抛弃感愈加强烈,对未来缺失信心,意志消沉等心理问题随 之产生。 三、针对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加强学生的常规教育 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目的,不是其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而是其自身发展的 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例如:智力有没有得到开发、行为有没有得到矫正、自我 服务水平得有没有得到提高等等。首先,学校应仔细观察每个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每个学生的问题都有其特殊性,从而对症下药,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纪 律标准,全面开展监管工作来约束拥有不同矛盾的学生,通过长期的规范管理, 学生们的心理障碍以及不规范行为能够得到质的改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也会相 应提高。其次,学习应该充分利节假日,加强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学生从自我做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最后,日常教育必不可少,逐渐增 强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从源头上保障学生们的安全健康成长。 2、学校与家长共同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及辅导对策

浅谈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及辅导对策 摘要:根据智障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智障儿童有着特殊的心理健康情形,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是促进智障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在智障儿童心理辅导中,需要教师关注个别差异,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成转化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探究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关键词:智障儿童;心理问题;辅导对策 智障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脑部发育不良或受损,在适应行为方面存在不同的缺陷,他们在常识、判断推理、理解、记忆、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发展迟缓并有困难。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会导致学生情绪、行为及生理异常,智障儿童有经常性的情绪波动、紧张焦虑、恐惧退缩或冷漠无情、自卑孤僻、敏感多疑、离群、暴力等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让智障学生融入常规的校园生活,学校应积极开展学生心理问题及辅导对策的研究。因此,本文从个案研究出发,阐述了不同模式的心理辅导效果,并针对智障儿童心理辅导问题,提出了几点辅导策略。 一、不同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研究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应发挥好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作用,通过不同辅导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以促进智障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 1. 个案研究模式 个案研究可以针对某个学生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关注和研究,这是最直接、最简单的研究方法,便于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深度开展;个案辅导教学要针对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寻求多种、多变的辅导策略,能够在确定个案对象后,制定研究方案,收集个案对象祥实的资料、开展辅导、做好小结。

案例:康康,男,13岁,智商38,中重度智力残疾。各学科老师均反映康 康近期上课时常常摸生殖器,老师们提醒后,他会有情绪激动的表现,有时候会 在地上打滚,不肯起来。对康康的行为进行评判和分析,这是性行为异常,情绪 问题。教师选择个案辅导,明确告诉他这种行为是羞耻、不允许的行为,告知康 康男女两性的区别。在收集资料时,老师发现康康父母均为外来务工人员,平时 忙于工作,不能悉心照顾他,在家通常是看电视打发时间,家庭教育十分缺失。 在开展个案辅导时,一方面请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在学校里, 由班主任牵头告知每一位任课老师一经发现康康的不良行为,立即制止,如果他 有改变,就给予鼓励表扬。个案辅导一周,老师们坚持督促,康康能够在老师提 示下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情绪问题不能很好地控制,会无缘无故亢奋,跑出教室,老师及时咨询了精神科医生,通知家长,并将其转诊至相关医疗机构,家长积极 配合药物控制情绪。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康康情绪逐渐平稳。 小结:智障儿童道德行为规范意识较低,自控力差,特别是年龄较大的男孩 有玩弄外生殖器的行为,此案例中康康开始主要表现为青春期的性行为异常,通 过个案研究辅导教师干预后得到改变。在辅导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等因素影响,教师们对其情绪异常行为难以有效矫正,于是通过个案转介的形式,经过医教结 合的方式,最终解决了学生的情绪问题。针对智障儿童的个体差异,实施格言辅 导教学,能够针对不同智障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辅导策略,以促进 智障儿童的心理辅导。 1. 团体辅导模式 团体心理辅导对象处于同一心理发展水平,他们能在辅导中易找到归属感与 被接纳感,从而更有安全感,同时学习模仿多个成员的适应行为,摆脱孤独无助 的困扰。 案例:学校丰富的社会资源可成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场所。组织有意 义的互动活动。引导学生想一想:活动时可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把自己精心 排练的节目表演给大家看,说说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营造和谐的活动氛围,学 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智障学生生理上的缺陷影响了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导致情绪、行为、人格等方面的问题。比如:学习焦虑孤独感强烈、好责备自己、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个体因素、父母教养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轻度智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改善与提高。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并随之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仅也不再局限于过去的身体健康,而是“身心”两个方面。具体说:”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显然,“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就是指“心理健康”。作为一名智障孩子的老师,我更加关注于智障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为此,浅谈几点个人的粗浅认识和做法。 一、认识智障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教育,是学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智力残疾是某些学生的先天不幸,依照“健康”的科学内涵,他们生来就与“健康”无缘了,他们生理方面的不健康一智力残疾,是我们教育者无法改变的,可是从提

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着眼,我们教育者只能也必须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入手,对智障孩子实施心理疏导,对其行为加以矫正,以减少和避免这些学生从“生理残疾”走向“心理残疾”,从而使他们不断地趋于"健康”。这是我们从事培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把它放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高度去认识,去探索。 二、抓住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智力缺陷,导致智障孩子的认知活动-般表现得比较迟钝。他们的大脑神经通常有一种情性,心理上缺乏需要、追求和期待,因而感知觉的主动选择功能较差,知觉速度缓慢,知觉范围小,注意力分散,思维水平低,语言能力发展缓慢,甚至没有。能进行语言沟通的孩子大多发音不准,发音困难,口齿不清。他们的个性特征表现为:依赖性强,惰性严重,做事不能持之以恒,在情绪上表现为易变化,多冲动,行为难以控制,遇事敏感多疑甚至”牛劲到底”。 三、积极探索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教师引领学生向每一个新的起点迈进的同时,每时每刻都要善于发现和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每个教育环节中渗透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做他们生活、情绪、行为的表率。 1.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智障学生由于普遍存在生理缺陷,听觉、感知和心理发展的渠道不畅通,他们往往胆小害怕......而我们创造一个优美、怡人的

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研究

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智障学生的关注也日益增加。在过去,人们往往忽视了智障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难。随着心理学的进 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智障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始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有效地开展智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智障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智障学生由于智力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往往难以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问题。 他们很容易被外界的压力或变化所影响,而难以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这就需要在心理 健康教育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智障学生在社交和情感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困难。由于他们的智力水平较低,很难理 解他人的情感和沟通需求,因此也容易在社交中遭遇困难和挫折。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智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受到他人的歧视和排斥。这种情况容易给他们的心理健 康带来消极的影响,导致他们在情感上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 针对智障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措施,来帮助他们更好地 理解和应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 因为智障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特殊性,所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采取一 些专门的方法和措施。下面就针对智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进行一些简要的探讨。 情感教育 智障学生在情感方面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他们很难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 也很难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需要进行一些情感教育,帮 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他们更好 地理解和体验情感,从而减少因为情感问题导致的心理困扰。 社交技能培训 智障学生在社交方面往往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他们很难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关系。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一些社交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会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方式,让他们更好地学会与他人相处,从而提高他们 的社交能力。 心理调适训练

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究及解决对策

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究及解决对策作者:王苗苗李欢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年第12期 〔摘要〕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人格三个方面。本文主要从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解决对策等三方面进行探讨,对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智力障碍;心理健康;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12-0017-03 一、问题的提出 智力落后儿童的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也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我国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健康教育,在生理健康教育方面已较呈体系,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没有与正常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发展[1]。2002年,美国AAMR在智力落后的定义中指出:智力落后是一种障碍,其特征是在智力功能以及适应性行为两方面有显著限制,表现在概念性、社会性和实践性适应技能方面的落后[2]。其中已经提及了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这些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可归纳为情绪、行为、人格三方面。 (一)情绪问题 智力障碍儿童智力水平较正常儿童低,社会适应困难、学习能力低下,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面临失败,有学习焦虑;在人际关系上,易产生退缩,从而导致孤独感;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责备自己,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自信心;缺乏独立性,情绪易波动。张福娟、江琴娣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对上海市331名10~16岁(四至九年级)的轻度智力落后学生与正常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作比较研究,结果发现:轻度智力落后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在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等五方面较为突出[1]。 (二)行为问题

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的研究

“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时代,随着社会的多元发展,人们价值观观念的更新,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家庭是社会基本元素,同样也发生着巨大的变迁,各种特殊的家庭不断出现,随着越来越多的特殊家庭的子女进入学校,带来了许多新的情况,因此如何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是我们面对的新的课题。 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因素。学生的发展和教育都与环境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有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罪犯,都有他们不愿去回忆的童年往事。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取决于每个家庭的幸福状况。而特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由于这些孩子过早地失去了正常的父母之爱,过早地承受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其智力、性格、情绪、意志的良好发展受到压制或扭曲,并造成学生学业成绩下降,思想道德品质下滑,而且也导致行为异常和心理偏常。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可低估的不利因素。 我校属于农村九年制学校,随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一些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家庭的破裂,家长出外务工,贫富差距拉大,等等一系列问题在我校所处的地区十分普遍。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课题研究的目的:教育“以人为本”,展开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的研究是人文教育精神的体现。我校此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在教师心目中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针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异常心理行为特征进行预防和矫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并总结出一些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经验,希望能对学校和整个中学教育都有一些积极作用。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也到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离婚不再是什么新鲜事情,不同家庭的贫富差距拉大,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一些特殊家庭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其次,学生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满意的心境,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也是促进学生正确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形成的重要途径。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各校都应把它列入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计划中去。 对于教师来讲,通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的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不断的充实自己,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达到与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近几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之一。各学校纷纷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甚至搞科学研究。聋生是社会的一员,由于其心理的复杂性及发展的不平衡性,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难度非常大。目前很多聋校对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摸索出了一些对聋生的教育方法,但是聋生毕业后到社会上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目前聋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据公安部门统计出现上升趋势。各地区各学校教育也有不平衡性,聋生心理的差异性,都需学校重视对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课题的意义及研究价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聋生是整个学生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使聋生克服心理障碍,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是我们的教育任务,也是我们研究本课题的目的。1、心理健康教育是聋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聋生由于听觉障碍,心理出现偏差表现,表现出一些不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如爱占小便宜,喜欢拿别人的东西,说谎,欺辱同学,认识问题片面、学习主动性差、偏激等。在生活上不能正确对待自身的生理缺陷而是怨天尤人,遇到困难和挫折,缺乏毅力和恒心,难以调整自我情绪,容易产生理想破灭的失落感。深入了解聋生每个成长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通过采取采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生逐步认识自我,辨别真与假、善和恶、美和丑,使他们能客观地看待问题,正视现实,不主观、不偏激、不固执,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矛盾,能有效地认识、适应和克服,在意志、性格、品德等方面更健康地发展,使聋生能够健康全面的成长。2、心理健康教育是补偿聋生心理缺陷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能优化聋生的心理素质。聋生由于听觉障碍,性格表现为依赖性强、固执、任性、多疑、激动、焦虑、烦躁甚至自残等。学习上表现为不能专心听讲、厌学、对考试成绩关注性差;在交往上表现为自卑感强,缺乏自信心,爱冲动且发脾气。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现状,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生逐步认识自我,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聋生克服心理障碍,成为合格社会公民,是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通过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使他们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较高的道德水平。从而不做违法犯纪的事情。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通过对聋生有计划地施加影响,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因素和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毅力、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从而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优化认知品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培养耐挫折能力,使学生学会适应,学会发展,塑造良好个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聋生克服心理障碍,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四、本课题的研究内容:1、聋生心理需求障碍的探索和研究。2、聋生认知障碍的探索和研究。3、聋生学习障碍的探索和研究。4、聋生社会交往障碍的探索和研究。5、聋生的青春期教育探索。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以班主任为骨干,任课教师参与,学校支持,家长配合,请专家讲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弱智学生生理、心理开展的规律和特点,使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动智障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开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 关键词: 倔强敏感多疑真心真爱表扬鼓励和谐环境表现时机康复练习智障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特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交流沟通,智障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智力障碍学 生的身心健康开展,导致了智力障碍学生的人格、性格、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智障学 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弱智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使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动智障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开展和整体 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 一、智障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倔强 自卑孤僻、敏感多疑的心理问题,导致智障学生大多生活在自己的猜想和观察里,一般按自己的推测来判断他人或者周围环境, 不能很好地听取他人意见或建议,从而形成倔强的性格特点.比方周铮珍,女, 12岁,汪营白果人,常斜着眼睛看人,弱智,就读于利川市特殊教育学校培智四班.她的不良心理问题表现:有自闭症倾向:上课经常紧抱书包,或单独发愣,下课经常一个人在另一处玩. 自控水平太差,经常撕自己的 衣服,课本和作业本等.总是去“拿〞别人的东西, 还要归罪于别的同学,喜欢惹事生非,打人. 〔二〕、敏感多疑 由于自身的缺陷而导致的自卑孤僻,智障学生总是处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通常通过自身的观察、猜想判断身边的变化以及他人的言谈举止, 敏感多疑的心理问题也 相对应产生.即使是老师的准确引导和同伴的善意提醒, 他们也不能准确对待.比方 周铮珍就敏感多疑,且心理脆弱,喜自言自语,喜欢一个人玩,常在校园中单独游逛或 独坐在楼梯及校门口. 二、智障学生的教育方法 〔一〕、倾注真心真爱 教师应重视特殊儿童,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由于这些特殊儿童常常由于不同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拟孤僻,心理比拟脆弱.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实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协助时, 老师应即时伸出援助之手协助学生,使学生不成熟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适时表扬鼓励 对待周铮珍这类特殊儿童,只要表现某一良好现象时即时予以表扬, 且对她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给予强化:或给予一个亲切的抚摸动作,或给一颗糖果等物质鼓励,或点点头示意表示赞赏,或肯定与信任的微笑.一次,我在操场上看见周铮珍主动为蒲婷凤系鞋带,我没有去惊动他们,而是用自己的拍下了那一幕!在那周的班队活动中我就组织了一次 ?团结互助?的主题班队活动,在“我身边的好人好事〞环节中,出示了周铮珍主动为蒲婷凤系鞋带的那一幕,同学们看到了都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我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鄞州区特殊教育中心课题组 摘要心理的健康发展能促进智障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本研究在对智障学生心理问题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培智学校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建立了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探索了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并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对智障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推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了智障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证明了智障儿童通过教育,他们的心理素质也能得到提高。 关键词智障儿童心理健康心理辅导活动 一、课题的提出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人的素质基本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层结构。在三者关系中,生理素质是物质载体,是心理素质的自然基础。心理素质是人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从生理素质发展为社会文化素质的中介。心理的健康发展,可带动生理素质和各项社会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客观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贞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

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启示-心理健康论文-医学论文

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启示-心理健康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儿童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认为儿童是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与自身缺陷有关,还与生活环境有紧密联系。为此,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构建以家庭、学校为主的微观系统,构建沟通家庭、社区、学校的中间系统,形成以社会支持为主的宏观系统来得到保证,提高质量。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一、生态系统理论简介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systems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分布伦纳(Bronfenbrenner)提出的发展心理学范畴的个体发展模型,强调个体发展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之中,个体发展受到自身与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布朗分布伦纳认为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影响着人的发展,并强调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影响源。发展中的个体处于直接环境(如家庭)和间接环境(如社会文化环境)等几个相互嵌套的环境系统之中。根据其对个体影响程度,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每一系统与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发展都会波及其他系统,进而影响个体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微观系统(microsystem)是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这个系统随儿童年龄的成长而逐渐变化,由最初的家庭扩展到社区、学校等,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最直接、最明显。中间系统(mesosystem)指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如果各微观系统之间能形成较强的积极联系,中间系统的发展也能实现最优化。外层系统(exosystem)指儿童未直接参与其中却能对其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如父母工作环境。宏观系统(mascrosystem)指儿童生存发展所处环境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如社会文化价值观、法律法规。

《职业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职业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 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针对性的重要举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带着憧憬跨入21世纪,但社会的变革、观念的更新、市场的竞争、就业的压力也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他们有的人由于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所致,学习成绩欠佳,中考失意,产生自卑,,由于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高的期望给他们造成了过重的压力和困扰。职业学校学生由于社会偏见和竞争压力,心理健康表现令人担忧。 从目前现状看来,许多中职院校学生存在各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荒废学业而沉溺网游;不思进取反以差为荣;违反纪律以寻求刺激;面对挫折一蹶不振甚至自寻短见等等。据目前媒体报道的青少年犯罪案例中,其中中职学校学生所占比率居高不下。而这些问题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引起: 1、自身心理的矛盾冲突。许多学生选择就读中职学校,主要由于中考失利、在初中阶段成绩相对较落后或者家庭经济状况较贫困,在进入中职院校后,由于生活、学习方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对原有的心理结构造成一种冲击,这个阶段的中职学生心智处于尚未成熟的发育初期,

往往对于这个冲击缺少自我判断能力,从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2、不良社会行为的影响。由于中职学校的特殊教学性质,学生可在求学期间不同程度的接触到真实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些不良社会行为在这个时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最终导致违反学生行为准则、学校规章制度行为的出现。 3、教师队伍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学校较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分领导、教师的教育思想有偏差,观念落后,只是简单的进行技能操作传授,未能切实做好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这无疑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如何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呢?除了办学规模、结构、设施以及课程设置的模式等因素外,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学生的心理素质,一个学生的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先决条件。然而,中职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却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问题。由于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的变革、观念的更新、市场的竞争、就业的压力、也无疑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很大的冲击。他们中的许多人心理素质极差,甚至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如:缺乏理想和追求,对前途感到渺茫;不喜欢学习,成绩欠佳;不能很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冲突不断;经常受到抑郁、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不良情绪的困扰;情感脆弱、意志薄弱、自制力差;酗酒、逃课、早恋、上网吧、甚至悲观厌世等等。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也将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工作和事业。本课题就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提出来的,旨在探索出适合对中职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困扰学生的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