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考作文考古素材——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高考作文考古素材——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2022年高考作文最新考古素材---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目录:

01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02三星堆考古札记⑬|三星堆片段

03千年文物再证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分支

04三星堆遗址考古再“上新”

正文:

01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谈到三星堆遗址,常用“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来描述。将时钟回拨至上世纪20年代末,广汉太平场(今南兴镇)的燕道诚淘浚溪流,在溪底发现璧形石环数十枚及石圭、玉琮等,就此意外揭开了三星堆考古大发现的序幕。

沿着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时间轴线,1934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那一年,由时任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的美籍学者葛维汉带队,在广汉太平场月亮湾进行了三星堆的首次发掘,出土器物及残件600余件。虽然此次发掘只有约短短10天,但意义重大。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文物部门重新启动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三星堆考古发掘者根据历年所获资料,将属于同一遗址群的各地点统一命名为“三星堆遗址”并首次进行了分期研究,使人们对三星堆遗址的认识从无序走向有序。

时间来到了1986年,由于砖厂工人取土,于当年7月和8月先后发现1、2号“祭祀坑”,随后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青铜面具、青铜人像、青铜神树、金面罩、金杖、大玉璋、象牙等珍贵文物千余件,其中以青铜器为大宗。相关专家认为“多数文物前所未见,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青铜文化面貌,也由此掀起了一个国内外探索三星堆的热潮”。

从1986年三星堆遗址1、2号“祭祀坑”的考古发掘吸引世界关注,到2019年11月重启祭祀区的发掘,时隔30多年,引发了不少公众疑问:“为什么要隔这么长?”

就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告诉记者:“主要是因为没发现相关线索,但在这30多年间,围绕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

确实,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万娇在其2020年9月出版的《从三星堆遗址看成都平原文明进程》一书中,详细梳理了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及考古工作,其中,从1987年到2014年共有15个重要时间点,考古工作包括对三星堆王城的初步认定完成、青关山台地发现“宫殿”基址等。

“非常奇妙、非常独特”

是中华文明组成部分

5月28日下午,在广汉举行的“中华文化全球推广三星堆推介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胡冰介绍了新发现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的最新文物出土情况。“2020年9月至今,34家科研机构、高校系统开展祭祀区考古发掘工作,初步确定了祭祀区的分布范围、堆积状况和年代。目前,3、4号坑内象牙提取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将对象牙下文物进行提取;5号坑已完成西北区域除圆形金箔片之外的其他文物提取,基本确认到达坑底,下一步将局部开展实验室考古;6号坑正在进行坑壁以及‘木箱’的整体提取工作;

7、8号坑正在发掘坑内填土及灰烬堆积。现已提取出土象牙、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文物上千件。”胡冰说。

出土文物一次次更新,犹如打开了三星堆遗址的考古“盲盒”,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关注。

5月30日下午1点多,三星堆遗址4号坑现场负责人许丹阳和几位工作人员“特别激动”,都在盯着“青铜扭头跪坐人像”的提取。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这位“95后”小伙子告诉记者:“这是我参与4号坑发掘以来,印象最深的一次。提取文物后,我们观察到扭头跪坐人像造型非常特别,呈跪坐姿态,双手为‘合十’状,头扭向身体右侧,头上还连接了一个长条形铜器,这也是三星堆遗址首次发现此造型的青铜器,可以说是此次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而此前发布的青铜顶尊人像造型同样奇特:跪姿、双手叉指合拢,头像大眼咧嘴,表情夸张、神态虔诚。相关专家评价认为,青铜顶尊人像将三星堆独特人像造型与尊造型相结合,彰显了三星堆与中原商王朝的紧密联系,描绘出三星堆虔诚而神圣的祭祀场景,展现了三星堆独特的信仰世界。

“三星堆非常奇妙、非常独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全球推广三星堆推介会”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这样描述三星堆。

“独特”也是踏进三星堆博物馆看到馆内文物的观众的第一反应。“看到青铜大立人像,我已经感到很神奇了,但看到后来的青铜纵目面具、青铜戴冠纵目面具等展品时,真的是一次比一次震撼。”5月28日上午,特意选了工作日到博物馆参观的王梅(化名)说自己“被震住了”,她没想到观众会这么多。

在孙华看来,三星堆的独特体现在三星堆遗址既是包含了3个延续的考古学文化的典型遗址,也是有别于中原文化的古蜀文化中心都城,并且在城市规划建设、宇宙观念和宗教崇拜上有自己创造的独特城址。

“比如,三星堆古城的城市规划蕴含着法象天汉的思想,对以后古蜀王国历代都城的规划影响很大,在紧接三星堆古城之后出现的成都金沙遗址、古蜀国最晚的开明王朝的都城成都遗址均可找到印迹。而且,古蜀国的都城规划思想,在秦灭巴蜀后并没有消失,而是被整合入秦汉文化体系中。在秦统一后营建的大咸阳、西汉长安城乃至于隋唐洛阳城等,都还可以见到此类规划思想的孑遗。”孙华说。

实证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发展

随着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考古成果的陆续公布,“这些成果如何解释”备受学界关注。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新发现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价值内涵,同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知。他强调说,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三星堆文化的特质,那就是以地域特征为主导的多元文化面貌。”在“中华文化全球推广三星堆推介会”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雷雨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说,“三星堆遗址的文化遗存首先以地域特征为主并深深烙上了其他地区的文化印记,这体现了三星堆文化的开放性、吸附性及其吸纳能力。”

他进一步举例说,首先,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对其产生极大影响。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镶嵌有绿松石的铜牌饰、铜铃、玉器当中的玉戈、玉璋,老百姓使用的陶盉、觚形器,都是受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商代时期,三星堆的青铜容器,如青铜尊、青铜罍,以及青铜铸造技术,尤其是范铸技术也都源于商文化。至于那些怪异的、以前在其他地区不曾见过的青铜器,也有大量来自商文化常见的纹饰,如云雷纹、兽面纹、回纹等。

其次,位于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也是三星堆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虽然分属不同年代,但两地的玉锥形器的相似度很高。

“目前的一个推测是良渚文化覆灭后,一部分良渚先民到了中原,这样,文化因素又从中原辗转到了川西地区。”雷雨说,“还有值得关注的是三星堆遗址城墙的夯筑技术,稻作和早期灰白陶传统,都源于石家河文化。”

在王巍看来,三星堆既有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独特的文化面貌,同时又与夏商王朝关系密切,学习借鉴了夏商王朝的礼制,比如玉器、牙璋、玉戈等为代表的仪仗制度,商王朝时期的青铜容器代表的礼器制度等。“由此可见,三星堆对外来文化既吸收借鉴,又创新发展。尤其冶金技术传到三星堆,发展成为青铜人像、青铜神树这样的铸造技术,是了不得的发明和创造。古蜀文明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又创新发展,所以才如此发达并呈现出浓厚的色彩。”王巍说。

许丹阳告诉记者,可以用更宽广的视野去看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新发现。“比如玉璋、玉戈等在其他地区及其他文明中,也有发现;再比如青铜尊、青铜罍,也是受到了其他区域的影响。虽然说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器物的造型是独特的,铸后切割开孔技术也是独特的,但从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与技术的维度来看,应该是受到了中原地区的影响。”许丹阳说。

孙华认为,三星堆文明是在中原文明、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虽然三星堆是后发展起来的,但是它长期延续、特征最为鲜明,既有学习和模仿,也有创造和发展。“可以说是多种文化的聚汇,之后又汇入秦汉文化,影响着中华文明。”

有哪些谜底

尚未揭开

2021年5月18日下午,孙华应邀在南京师范大学做了题为“探索古蜀文明的密码——《从三星堆埋藏坑看古蜀文明》”的报告。

关于“埋藏坑”的说法,孙华表示,在埋藏坑的性质问题上,学界的基本认识已经集中在“祭祀坑”和“埋藏坑”两个方面。“祭祀坑说”认为,这两个坑是三星堆人特殊祭祀活动的遗存,这是学界最普遍的主流认识;“埋藏坑说”则认为,这是三星堆发生重大变故后毁坏神庙陈设的埋藏。“根据此次考古新发现,也许会在该问题上有新的推进。”孙华说。

三星堆祭祀区的新发现有助于解决一些长期悬而未解的学术问题,这是学界的共识,比如有望厘清最基本的年代问题和性质问题。“过去我们只发现了两个坑,这次新发现从两个坑增加到8个坑,并且对周围进行了详细的勘探,有助于复原当时‘神庙’或‘祭祀区’内部的空间,对完整认识当时的礼仪空间、宗教思想,乃至于反映的宇宙观念,都提供了重要资料。”孙华说。

从著名的出土文物青铜大立人像手里握的是什么到是否会有文字发现,从如何理解几座“祭祀坑“的关系到三星堆究竟起源于哪里,从古蜀文化在文明交流中如何吸收融合为己所用到是否会有新证据出现支持远距离贸易……三星堆还有许多谜题待解。

正如许丹阳所说:“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中出土了很多之前未见过的器物,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新问题,比如新出土的器物是怎么制作的,产地在哪里,祖型是什么,谁在使用……我们抱着这样的好奇心去探索,但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做基础性的整理与研究工作。”

令人振奋的是,本次三星堆考古发掘工作秉持“课题预设、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理念,展现了中国考古理念和考古技术的新进步。在考古现场,记者发现,距工作舱不远处,就设有应急检测分析室、微痕物应急保护室等,实现了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无缝对接。

“三星堆祭祀区考古现场发掘估计能在10月前结束,但之后的整理,需要的时间可能不只七八年。”孙华说。

链接

三星堆文化

涉及更大范围

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家文物局指导四川省开展大规模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陆续发现三星堆古城、月亮湾小城、仓包包小城、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仁胜村墓地等重要遗迹,不断明确三星堆遗址分布范围、结构布局。

考古工作者陆续在成都平原、重庆涪陵长江沿岸、嘉陵江流域、涪江流域、大渡河流域发现三星堆文化或略晚于三星堆文化的相关遗址,逐步廓清了三星堆文化分布范围,也揭示了三星堆文化与中原地区夏商文化的密切关系。

链接

三星堆龙造型

龙的造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在中国境内有大量的发现,是中华文明具有标志性的造型之一,并在后世被解读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三星堆把龙的造型装饰到跪坐人头上所顶的青铜大口尊的肩部,并且它比一般的铜尊肩部装饰要大得多,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这是三星堆文明在吸收、借鉴其他区域文明因素的同时,发挥创造力的突出表现。

延伸阅读

多科技手段集成应用

此次考古发掘,协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形成考古、保护与研究联合团队。考古工作者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考古现场保护棚、使用多功能考古发掘操作平台、建设考古现场文物应急保护实验室等,在多学科、多机构的专业团队支撑下,构成了传统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实现了考古发掘、系统科学研究与现场及时有效的保护相结合,确保了考古工作高质量与高水平。

既有文明关联印证

又有奇异独特彰显

新发现的三星堆文化“祭祀坑”达6座,其出土文物提供了更具完整性的资料,丰富了古蜀文明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了古蜀文明作为中华文明重要一极的地位。(见图①②③)

(责编:岳弘彬、郝江震)

02三星堆考古札记⑬|三星堆片段

李明斌,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

(一)

两个小长假的考验。

“3·20”直播过后的第一个双休日,三星堆博物馆就经受了第一波大观众量的考验。4月初的清明三天小长假,三星堆博物馆迎来了湖水般涌入的观众:第一天,1.5万,第二天,2万,第三天,近2万人次。屡创三星堆博物馆1997年建成开放以来的观众到馆人数新高,超过历年任何一次黄金周单日观众量。

因返回三星堆,列席国家文物局领导调研座谈,亲见三星堆博物馆东外公路上井然有序的观众排队长龙。据博物馆同事介绍,这次观众排队到大马路上和进园区后、入馆前再排长队的罕见情况,令他们有点措手不及,同时又喜出望外。长龙般的队伍,让人既赞叹三星堆的超级魅力,又钦佩观众的文明和耐心。

与此同时,三天小长假在给三星堆博物馆带来了运行压力,也带来了意外惊喜:博物馆纪念品商品里有关三星堆的书籍、图册全部卖空,博物馆文创库存频频补货……观众的“冲动型”消费和购买力,提醒了博物馆得赶紧提前备货,并开发新的品类。

位于三星堆博物馆园区东南向、浏阳路东北边有一块巨大的空地,当地人称“三星堆大草原”,起初我以为只是个笑谈,没成想手机地图上一查,还真是有这个名。想必是从历来有诙谐、幽默感的当地人口碑中演化而来。

在这处曾铺满青草的空地上,十几台平整地面的推土机不停地来回穿梭,为即将到来的五一节做准备。果然,这处可容纳数百辆车子的临时停车场,在新冠疫情以来第一个实质意义上可全面正常出行的五一小黄金周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央视报道,三星堆博物馆5天共接待8万人次观众,同比增长360%,又创新纪录。

相信随着三星堆考古新发现的面世、新成果的公布和新馆建设的实施,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三星堆,体验灿烂的古蜀文明,感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3月20日,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上,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考古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形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03千年文物再证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分支

目前,国家文物局已经确定将“川渝地区巴蜀文明化进程研究”作为“考古中国”的重大项目。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三星堆文物曾先后出展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这种对话的方式,能够让人们更好地感受文化的碰撞和一种情感共鸣的同时,也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中国浩如烟海蔚为壮观的文物群体中,三星堆文物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造型夸张的青铜面具、高达3.95米且技艺精湛的青铜神树、流光溢彩的金杖……这些文物都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珍品。

此次,从三星堆此次出土的眼部有彩绘的铜头像、华丽的金面具、精美的牙雕、青铜神树等文物,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中原二里头文化、商文化的影子,明显受到中原夏商文明的影响。

02 改革红利深度释放,文物艺术品将备受追捧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着十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星堆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角,但已可见一斑。

文物艺术品因为承载着文化和艺术内涵,价值不仅永远不会遗失,相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放大其价值,甚至远远超出其价值本身,这也是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人热爱收藏的根本所在。

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改革红利的深度释放将全面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在新富豪群体和增量资金的不断加码下,文物艺术品的文化属性和金融属性将更加凸显。

文物艺术品收藏不仅能体现收藏者的社会地位,丰富其自身的文化知识,在改变人们物质生活档次的同时,也让人们获得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盘活文物艺术品市场,也可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更强劲动力。因此,未来文物艺术品将备受投资者和收藏家的追捧。

03 收藏是为文化而藏、为艺术而藏,更是为社会、为国家而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富人阶层的数量急剧增多,未来还将持续增加。财富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责任和遗产安排,这是不可避免的。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投资回报率大幅降低,全球股市、债市跳水,新兴财富群体和增量资金开始转投艺术品市场水到渠成。而艺术品资产也由于其隐蔽性和价格的不确定性,因此成为富人在资产配置中税收筹划和代际传承的最佳选择之一。

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我国亦如此。

艺术品收藏不仅可以很好地传承文化和艺术,也可以更好地向世界宣扬和展示我国文化。正印证了那句:收藏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不是为自己收藏了,而是为社会、为国家收藏。

(二)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尤其在四川。

三星堆考古研究基地的伙食,想必给曾在此就餐的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就是其中之一。

距离发掘现场约5公里的考古研究基地,位于广汉市郊,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队员的食堂。在本年度发掘工作之初,来自国内其他城市的发掘参与单位也曾一度在此用餐,后由于发掘人员快速增加,基地食堂已容纳不下,不得不另行安排他处用餐。

食堂在研究基地侧后方,有大小不一的三个用餐空间,外带一露天交流区,更外侧则是一片待征用地。看到有几只个头不大的黑山羊悠然地吃着草,问何用之有?唐飞院长笑答:年底打牙祭。此事甚好,遂记下了。

室内配餐间开敞、明亮,碗筷消毒柜整齐排列在取菜台左侧,体现管理者的用心。食堂最多可供70人左右同时用餐。

几次蹭饭下来,深为大厨的厨艺折服:夫妻肺片、回锅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鱼香肉丝、水煮肉片、泡儿菜……凡川菜经典者,无一不曾在该食堂出现,并为就餐者一扫而光!后来得知,盖因研究基地聘得当地一戴姓知名大厨。

每次到基地用餐,因每一道菜都无比好吃而大快朵颐,我都会在不觉间超量。曾微信好友自嘲曰: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是每每到此长半斤。因为,“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实在是太好吃。

(三)

博物馆新馆方案呼之欲出。

在四月初的座谈会上,有识者指出,新馆 3.5万平方米的规划面积能否满足观众需求并提升观展体验?能否让新出土的文物都能得到很好的展示?要否为未来的发展预留适度的拓展空间?

四月最后一个星期天,为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调休,是个上班日。我刚从川东出差返沪第二天下午,接到通知,邀赴川参加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概念设计方案咨询会。

从会上获悉,四川省文物主管部门在2019年下半年三星堆考古勘探明确会有重要考古发现时,即启动新馆建设工作程序,通过国际竞赛方式向全球建筑设计师(机构)征集概念方案,此招“先手棋”,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根据竞赛公告规则,新馆概念方案征集,经数次评审,已推荐出较好方案。

由于三星堆博物馆卓有成效的组织工作,本次咨询会议高效务实。各参会专家在实地查看选址用地和充分发表意见的情况下,对所议方案的在地文化体现、对原有建筑的理解、呼应以及与现有博物馆园区的友好关系表达等主要方面,优中选优,综合评判,整体达成咨询意见。同时,结合观摩三星堆遗址和祭祀区发掘现场,会议有针对性提出应适当增加建筑面积,因应后续新出土文物保护、展示之“刚需”;还提出了博物馆定位建议,利于长远之规划发展。

04三星堆遗址考古再“上新”

人民网

本报成都3月20日电(记者杨雪梅、王明峰、宋豪新)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会上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祭祀坑”。“祭祀坑”平面均为长方形,规模在3.5平方米至19平方米之间。目前,3、4、5、6号坑内已发掘至器物层,7号和8号坑正在发掘坑内填土。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成都平原北部沱江支流湔江(鸭子河)南岸。遗址分布面积约12平方公里,核心区域为三星堆古城,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四川盆地目前发现夏商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中心性遗址。据了解,此次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进一步展示了三星堆遗址和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推动三星堆文化研究深入开展。《 XX 》( 2021年03月21日 02 版)

三星堆遗址:有多少谜,还没解开?

发掘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3月29日,“金属探测反应强烈”的8号坑已掘至灰烬层,后续或有更多珍贵文物亮相。这是继35年前两大“祭祀坑”发掘出千余件文物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又一次惊艳世人。据“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3月20日通报,新近发现的6座“祭祀坑”内,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祭祀坑”考古现场三星堆是四川盆地目前发现的夏商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中心性遗址。1986年,1、2号“祭祀坑”出土青铜神像、青铜人像、青铜神树、金面罩、金杖等珍贵文物千余件,其中不少造型独特、前所未见,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青铜文化面貌。陈德安曾任三星堆考古工作站站长二十多年,其间主持过1、2号坑发掘工作。2019年12月,3号“祭祀坑”现世,他当时已退休,听到消息后仍赶往现场。得知3号坑填土和出土过重大文物的2号坑类似,陈德安就断言,“会有大器物”。

“这次发掘让三星堆与黄河、长江流域同时期文化的关系更为清晰。”陈德安近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三星堆文明不是独立起源的原生文明,而是深受夏商文明技术、礼制影响,并与长江中下游文明产生了互动。初步来看,新出土文物为此提供了新的证据。

与此同时,仍有一些谜团待解。与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年代接近的殷墟遗址(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公元前1319年—前1046年)已有成熟的文字系统,为何三星堆仍未见文字?

青铜技术从中原传入成都平原后,三星堆这么多工艺高超的艺术品是在哪儿制作的?其原材料从哪儿获得?这些尚待进一步发掘、研究来求证。

金面具残片“没有证据证明三星堆与古西亚、埃及等地有文化交流”学界普遍认为,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与中原夏商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三星堆遗址中由玉琮、玉璧、玉戈和牙璋演变成的仪仗用具和青铜尊、青铜罍、铜铃等,都是中原地区的风格。这些风格的遗物,基本上是在夏王朝后期都城二里头遗址形成,有相当一部分被商王朝所继承。

此次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口尊、方尊等器物,都是商代常见的青铜器,尽管它们在具体纹饰上有所差别。更为直观的是,新出土文物的“鸮”形尊,系三星堆首次发现,而在远在千里之外的殷墟遗址,同样有“鸮”形尊。

“这次最新发掘出来的部分文物,都和商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陈德安告诉澎湃新闻。

比如,三星堆早期的青铜器,和早商二里岗文化、殷墟初期的青铜器、河北藁城商代青铜器风格相近;特别是一些包括兽面在内的青铜器、玉石器和建筑基址的做法,更接近早商二里岗文化;比三星堆更早的良渚风格玉石器,也出现在了三星堆、金沙遗址中。

“当然,这些青铜器、玉器的联系不是成品的流动,而是礼仪观念和技术的输入。”陈德安称,这也说明从早商二里岗文化时期到晚商殷墟文化时期,古蜀与商王朝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之间存在交流,除了商王朝的政治、礼仪影响了蜀地以外,他们还有技术、资源方面的交往,如青铜器冶铸和玉石器生产。

陈德安称,古蜀文化对外交往中有向东向北两条路线,向东是从三峡地区进入南阳盆地,再到中原地区;向北是通过随枣走廊进入南阳地区,再到中原地区。他解释,中原文明同时影响着古蜀和长江中下游文明,而成都平原和长江中下游之间又有互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三星堆文明”。“在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交往中,夹在中间的巴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陈德安认为,商代的巴民族在蜀与商王朝的交往中起到媒介或驿站的作用。

按照不同风格,陈德安将三星堆遗址中的青铜器分为三类。“第一类风格接近早商的二里岗文化到晚商的殷墟文化,第二类则具有长江中下游和成都平原文化共有的一些因素,最后一类则是纯粹的本地特色,比如风格独特的青铜面具、纵目面具、青铜大立人像、神树、金面具等。”陈德安说。

也正是纵目面具、大立人像等“明星”文物的奇特外形,让一些网友将三星堆文明和域外文明联系起来。“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没有证据证明三星堆与古西亚、埃及等地有文化交流。”陈德安称,古代的自然宗教产生于自然现象,古人看到自然现象是相同的,崇拜的对象也相同,他们塑造的神灵有相同或相似的方面,也很正常,“文化联系要看文化的基因,不是看表面现象。”

三号坑器物露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祭祀器物被集中掩埋,专家猜测系“掌权者更迭”导致此次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注意到,三星堆的大部分器物都曾被砸坏或烧损,此外8号坑发现表面平整的五块石板、被火烧过的土块,而4号坑和3号坑里出现灰烬以及碳屑。三星堆遗址发掘执行领队冉宏林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根据这一系列现象猜测,这些器物或许都来自另一个祭祀场所,因某种原因建筑被烧毁,房屋倒塌后器物被转移分坑掩埋于此。

此前,不少学者根据三星堆遗址1、2号坑判断,这些坑是一次性形成的,属于“亡国器物掩埋坑”。但此次最新发掘的4号坑被证明属于商代晚期,比1、2号坑更晚,这意味着这些坑的形成有先有后。

“大家倾向于认为这里是古蜀国从殷墟早期到晚期的一个祭祀物品埋藏区。”陈德安告诉澎湃新闻,8号坑中发现了建筑物构件等,一些坑中还可能包括烧燎产生的灰烬,这进一步说明了三星堆遗址6个坑的形成,有可能是宗庙被废弃后将庙里的器物迁出,在庙外以某种仪式的形式砸坏烧燎后埋下的,“大家还是比较倾向认为从庙到坑的过程行为具有仪式性,属于祭祀坑”。

陈德安猜测,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现前述现象,或是缘于掌权者发生变化后,新任掌权者将前任掌权者的祭祀器物集中掩埋。他认为,三星堆文化影响范围颇大,成都平原、重庆涪陵长江沿岸、嘉陵江流域、涪江流域、大渡河流域等都发现了与其相关的遗址,这些地方活跃着不同的部族。

“三星堆是古蜀国的政治中心,有不同的部族在这个政治舞台上掌过权——虽然大家可能都来自同样的始祖,但在宗庙祭祀时仍会选择血缘更近的先祖来祭。”陈德安认为,正因如此,新一代掌权者推翻前代政权后,或将其用过的祭祀器物“毁掉”。“也不是说随随便便就烧了、砸了、埋掉,而是会举行特定的仪式来替换宗庙祭祀器物。”陈德安称。

器物被破坏后掩埋,这也为修复工作带来了难度。文物修复大师杨晓邬有“三星堆文物修复泰斗”之称,虽然他已退休多年,修复工作由“徒弟”们接班,但最近一段时间,他仍忍不住去发掘现场转悠。“每件文物氧化锈蚀程度不一,修复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会耗费很长时间。”杨晓邬说,1、2号坑出土的文物,部分至今还未修复。

“从这次发掘情况来看,很多祭祀器物被敲碎,甚至焚烧,然后埋在坑里,层层夯土,毁坏很严重。有的就干脆被烧变形了、熔化了。”杨晓邬称,比如最新出土的残金面具,已是“半熔化”状态。据他介绍,此前他带着徒弟修复“青铜神树”,共花了7年时间。

五号坑象牙雕刻残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三星堆与金沙文明曾经“并存”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同在成都平原,仅相距约50公里,因为不少出土文物风格近似,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常被学界所关注。此前,因三星堆仅发现了1、2号两个坑,不少考古学者判断系三星堆发生“内乱”,居民匆忙将文物掩埋到坑里后,然后迁都至金沙,导致三星堆文化消失。而此次发掘中新出现的一些证据则推翻了这一“假设”。

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保管部主任黄玉洁告诉澎湃新闻,从三星堆遗址最早的1、2号坑到最近几个祭祀坑出土的文物来看,其和金沙遗址具有非常多的相似性,这一点毫无疑问。“比如这次最新出土的这件残金面具,就和我们金沙遗址的金面具,风格非常接近,古蜀人以最尊贵的黄金做成面具,然后在祭祀仪式中使用,将其作为人、神沟通的媒介。”黄玉洁称,这从侧面进一步反映三星堆和金沙这两个遗址文化上的一脉相承、吸纳融合。不过,也需要意识到,两个遗址之间出土的文物有相同性,也有不同之处,“金沙是在继承三星堆文明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扬和一些改变”。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日联合北京大学对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个坑的73份炭屑样品使用碳14年代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对年代分布区间进行了初步判定,其中4号坑年代最有可能是在公元前1199年至公元前1017年,也就是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左右。这印证了三星堆新发现的4号坑碳14的年代区间属于商代晚期。

金沙遗址博物馆遗产保护与研究部副主任郑漫丽认为,金沙文明兴起的年代距今约3200年,“三星堆尤其是4号坑现在公布的年代分布,有助于我们去清楚地认识到三星堆和金沙祭祀活动开展的时间,实际是有一段并存的关系。”郑漫丽称。

“三星堆和金沙的关系,并不是一个地方作为政治中心完结了,另一个地方才兴起。”陈德安告诉澎湃新闻,三星堆是古蜀国重要的政治中心,“贯穿了整个商代”,而金沙则很有可能作为“次中心”存在,“从三星堆分裂出来的”。“而这个次中心到底是因为‘内部斗争’导致的分裂政权,还是三星堆古蜀国主动向成都平原南部发展特意设置的结果,

或者是其它什么原因,则有待进一步研究。”陈德安称,原来将三星堆、金沙作为两种近似文明的说法,“现在来看是不大对的”。两者文化传承基因是一样的,器物形制几乎一致,因此都属于商代以三星堆为政治中心的古蜀文明。

陈德安介绍,周灭商后,三星堆、金沙的商代蜀文化架构被西周文化打破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在以金沙遗址为中心的成都地区的西周文化遗存中看得比较清楚。从西周开始,古蜀文明的中心在金沙,成都作为地域政治中心的时间也要从这时算起。

“三星堆新近发掘的文物和新的发现,会对后续厘清三星堆和金沙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更多实物例证。”黄玉洁告诉澎湃新闻,这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成都平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古蜀文明晚期之间的文化发展脉络。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祭祀坑布局位置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三星堆遗址中的象牙可能来自本地同1986年的三星堆遗址发掘一样,此次发掘也在多个坑中发现了“象牙”。而在金沙遗址中,同样出土了数以吨计的象牙,且根据检测,这些象牙来自亚洲象群。

黄玉洁告诉澎湃新闻,象牙被有规律地摆放在坑中,这很可能反映了其在古蜀人的祭祀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能是古蜀人献给神灵的重要祭品。黄玉洁称,成都平原早期河流泛滥成灾,而象牙在古人眼中有镇X水中精怪的作用,因此用象牙祭祀可能是古蜀人在精神上的寄托。

黄玉洁介绍,金沙遗址中出土的一件玉璋上,刻画了一个古蜀人肩扛象牙祭祀的场景,这也为考古学家研究古蜀人当时的祭祀活动,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物研究资料。而三星堆遗址2号坑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像,双上一上一下,手掌合拢似握有物品,有学者就猜测这是古蜀人双手紧握象牙祭祀的场景。

这些象牙来自哪里?此前曾有学者认为,这些象牙或是通过与印度等地文明的贸易而来。对此,黄玉洁称,仅金沙遗址就曾出土数以吨计数的象牙,从外地交流而来不太现实,因此遗址中的象牙或来自本地象群。

据她介绍,古蜀时期的气温应该比现在要高,当时文献中也曾记载中原地区有大象的存在。此外,考古人员在金沙遗址还发现了大量极占优势的草本植物遗存,这意味着在当时,至少成都平原一带可能还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温暖气候,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大概2摄氏度。

黄玉洁称,成都平原目前已出土了有大象牙齿、下颚骨以及象牙,虽然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大象身体其他部分,但考古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以后还会不会发现更多的证据目前尚未可知。

能否发现文字?“三星堆工厂”在哪?

三星堆遗址中出现大量青铜器、玉器等文物的8个祭祀坑,形成年代与位于河南安阳的晚商殷墟遗址相近。殷墟因出土甲骨文而闻名于世,但三星堆遗址迄今尚未发现文字。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此前表示,对于此次三星堆遗址发掘,其最期待的便是能在出土的青铜器上找到文字。

3月20日的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新闻通气会上,考古队领队冉宏林回应了许多人都关心的三星堆是否发现文字的问题。他说,现阶段三星堆考古勘探没有发现确切文字,但在陶器上发现了相关刻画符号,“我们倾向于相信三星堆遗址是有文字的”。

金沙遗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称,在三星堆的时代,中原文明也是才出现文字,所以彼时三星堆可能还没有文字。但在三星堆以后的文化中,比如“十二桥文化”,或者说“金沙时代”的人,应该掌握了文字,因为他们跟周人有接触。

有专家猜测,之所以三星堆现在还没有发现文字,或是因为古蜀人都把字写在比较容易损毁的器物上,比如木器、纺织品。此次发掘中的确发现了“丝绸的痕迹”,其出现在祭祀坑的灰烬层里,以及部分青铜器周边,似是用作包裹。

同样没有踪影的还有三星堆“青铜器作坊区”。三星堆修复大师杨晓邬告诉澎湃新闻,不同于中原,三星堆青铜器制作时没有“模具”,而是一件一件地单独打造,因此包括“纵目面具”在内的不少青铜器文物都有“补铸”痕迹。

“(青铜器)铸造完后,或是有一些破损,或是铜水没有到达,但重新铸造费时、费工,古蜀人就干脆用补铸的方法来进行修补。”杨晓邬说,这也能说明,三星堆青铜器铸造是在当地或附近某个“工厂”完成的,尤其是一些大件青铜器,很难从成都平原以外的地方运来,但“工厂”究竟在哪,“还没有找到”。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接下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手工业作坊区,尤其是青铜器的作坊区。”此外,还要寻找相关的祭祀场所、古蜀王墓葬区等。

据澎湃新闻了解,3月29日,正在发掘中的8号坑陆续发现表面平整的五块石板和被火烧过的土块,以及椭圆形的碳化木料。考古人员推断,8号坑是第一个与祭祀建筑有明确相关的遗存。但真正的祭祀场所在哪里,尚无定论。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三星堆文明真的消失了吗?

3000多年以前,三星堆古城可能发生了一个神秘事件,几千件宝器被砸毁焚烧,并有规则地埋于地下。由于没有文字记载,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后世的考古专家伤透了脑筋。三星堆文明,是随着这些器物的埋藏,也同时消失了吗?

据介绍,现在看到的三星堆城市格局最终形成于三星堆文化晚期,但不久这个城市就被废弃。随着三星堆1、2号坑的发掘,尤其是出土文物均有毁坏的痕迹,众多迹象表明,三星堆文化末期发生重大变故。因此产生了几种三星堆王国消亡原因的假说。主要包括外族入侵说、洪水灾变说,以及内部冲突导致衰亡的说法。

北京大学教授孙华:是不是由于敌对国家攻下了三星堆这个都城,烧毁它的宫殿神庙,把里面好的东西砸毁给埋藏起来。但是一般来说,如果是毁其宗庙,随便挖个坑埋了就是了。但这些坑挖得规规整整,而且还有方向性,方向都一样,而且跟城的方向,跟那些大型建筑的方向也都是一样的,就不太像是敌对国家的行为。

洪水肆虐导致城毁一说,考古专家并未在遗址中发现洪水留下的沉积层。而内部冲突导致亡国一说,可以从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找到蛛丝马迹。碳14的断代技术显示,三星堆遗址进入了相对衰退期时,从三星堆脱胎而来的成都金沙遗址兴起。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发型大致分为辫发和笄发两大类。有学者认为,三星堆古城至少存在两个族群,大立人像为笄发,意味着该族群代表着神权阶层,而辫发者掌握着世俗王权。金沙遗址出土的小立人像,造型风格和三星堆青铜立人像几乎完全一样,然而它的发式却是辫发,头上戴着太阳光环,腰里插着权杖。这表明辫发一族向南迁徙到金沙后,同时掌握了神权和王权。而三星堆,则可能毁于两个族群的内部冲突。

北京大学教授孙华:如果是自己国家在一次突然的内部冲突中,失火破坏以后的这样一个埋藏行为,那么它就必须是同时的。如果通过这次考古发掘,我们把所有的东西都能够发掘出来,就可以证明或者否定我们过去提出的种种推测。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雷雨:现在一下子(又)发现6个,一共就是8个坑了。而且这些坑还有年代的早晚,有一些坑还有打破关系,也就是说晚期的坑把早期的坑破坏了,显然年代的差距还不小。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地方还有早期的先人的坑,年代差距已经大到

这种地步了。金沙遗址距离三星堆遗址约40公里,这里出土了一件金冠带,同样以人面、鸟、鱼、箭一组图案,与三星堆金杖的图案相似,进一步印证金沙遗址是对三星堆遗址的传承。据介绍,金沙文化延续了五百多年,直到战国时期,公元前316年秦灭蜀,金沙遗址被彻底废弃。盛极一时的三星堆文明,最终融入中华文明的历史篇章。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五5.1“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素材

第五单元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 第1课“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 素材 震惊世界的两个“祭祀坑” 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由沉寂到蜚声海内外,最主要的还应归功于1986年夏天两个震惊世界的“祭祀坑”的发现。坑中文化含量极高的出土物,仿佛是经过高度浓缩的古蜀文化信息库,一经发现和揭示,立即引起轰动。 …… 1986年夏天对于四川乃至中国考古学界都是一个特殊的年份。7月18日上午8时许,砖厂工人杨远洪、刘光才发现了著名的“一号祭祀坑”。 …… 发掘工作从7月18日持续到8月14日,这是27个怎样令人难忘的日日夜夜啊!考古发掘工作者仿佛是在梦中游历了古蜀王国最华美精致的殿堂。考古学家们都很清楚,一个人一生能够遇到一次这样的发掘即算荣幸,因为它在顷刻间推开了一扇通向古蜀文明的大门,那些琳琅满目的古蜀器物喷涌着出现在考古现场:闻所未闻的、精美到极点的青铜器、玉器、金器,造型奇特的风格,难以理喻的埋藏方式……这一切把在场的所有人都震住了。我曾经仔细观察过一张“一号祭祀坑”被揭露以后拍摄的照片,那是一张从长方形坑的坑口方向拍摄的全景,照片中那些散布于褐黄色泥土或灰白色(少许显蓝黑色)动物骨渣中的器物数

不胜数,弯曲发白的是象牙,光滑斑斓的是玉璋、玉戈,铜人头像和铜面具则显示出金属特有的沉重质地。它们的分布又非想象中的杂乱无章,看得出是经过事先分类,然后才倾倒入坑的。一号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根长达142米的金杖。从照片上看,它就像一条金黄色的蛇所褪下的皮,因为被包裹在中间的木棍已因碳化而消失,只留下一具闪闪发亮的外壳,像是努力地在向我们证明着什么。 整个发掘过程几乎是在极度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虽然当时正值盛夏,酷热难当,白天有烈日,晚上有蚊虫,但考古学家们好像把这一切都忘了,只是感觉到从未体验过的兴奋和过瘾。就在“一号坑”发掘清理工作结束的当天,另一个更加惊人的消息传来:砖厂工人又在距“一号坑”东南仅30米处发现了“二号坑”! 这真是一次锦上添花、漆上描彩的大惊喜、大发现,仿佛是上苍的格外恩赐。二号坑不光比一号坑出土器物多二倍(一号坑出土420件,二号坑出土1300件),而且器物以罕见的大中型青铜礼器为主,反映出古蜀国强大的国家力量和高超的铸造工艺。当二号坑表面的夯土被揭示和清理以后,67根完整的象牙像钢琴的琴键一样清晰地映入发掘人员的眼帘。象牙以下,则是沙丁鱼罐头一般的满满一坑青铜器、玉器、金器和石器。那尊著名的“青铜大立人像”出土时,在不算太宽的坑沿上,三四个人并排站在一起,连同坑下的三个人,一共是六七双手把这个庞然大物轻轻地托了起来。尽管这尊青铜大立人像出土时已从腰部残断并分置两处,但它沉甸甸的分量我们依然能够感知。这是目前世界上发

2021届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九:三星堆

时政热点9 三星堆考古挖掘 热点材料: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四川,广汉,三星堆。一场正在此间进行的考古发掘,再次令热搜为之沸腾。金面具残片、鸟形金饰片、青铜神树、精美牙雕残件……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目前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专家咨询组组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看来,值得关注的不仅仅是精美的 出土文物。 此次考古发掘运用了很多新的技术和设备,把原先的田野考古发掘变为了实验室考古发掘,相当于把整个发掘现场搬进了实验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举例道,“在恒温恒湿的玻璃方舱内,通过电子显微镜、三维激光扫描和三维摄影建模等,就可以不间断地发掘、发现、记录那些细小的遗存现象。 3D打印技术已经应用了一段时间了,在文物修复中也得到了较多应用,但用在对刚出土的青铜器的保护上,据我所知,这还是第一次,可以有效避免可能对青铜器带来的损坏。这种创新型应用,值得点赞。 与《文化生活》对接: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经济政治的基础性作用 •增强对中华文化自信,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现代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与《生活与哲学》对接 •运用意识能动作用谈三星堆考古发掘 •1)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类可以通过“思维的眼睛”解开自然界之谜 •2)人能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3)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奋进:三星堆考古发掘

青铜神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4f19231866.html, 青铜神树 作者:张馨月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5年第12期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这是张爱萍将军对“三星堆遗址”的称赞。发现“三星堆遗址”可谓石破天惊,从中出土的文物无一不是稀世之宝,出自其中的“青铜神树”更是其代表性文物之一。 青铜神树出土于1986年,共有8棵,属于夏代晚期的青铜器。其中一号神树高达3.96米,拥有3层枝叶,每层均有3根树枝,树枝上接有由青铜铸就的花果,或上翘,或下垂,姿态各异,惟妙惟肖。每一根树枝上,均站立着一只鸟,总共9只,其原型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鸟”。神树的下部,悬吊着一条巨龙,龙头朝下,龙尾朝上,姿态雄伟。 出土的二号神树仅保留着下半段,其余部分则形态不明。在保留尚好的下半部分,由3条树根组成的底座上,各拥有一个跪坐人像,人像双手前伸,似乎正托着什么东西,可见二号神树与一号神树的造型截然不同,但由于其余部分损毁严重,二号神树的全貌究竟为何,至今不得而知。而其余6棵神树,同样因为损毁严重而无法复原。 事实上,形态完整的一号神树在刚出土时,同样有多处损毁,由于长期处于被夯实的土层中,其变形十分严重,树干断成了;3;段,树枝则断为;18;段,鸟、龙、花果的碎片更是难以计数。如此严重的损毁,自然就为修复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以至于从出土的1986年到10年后的1996年,一号神树的修复工作才得以完成。 青铜神树的形态精密细致,吸引了无数考古学家的注意,据研究,这8棵神树的原型均应出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当中的神树,由于其余几棵神树的形态尚不可知,因此考古专家只确定了一号神树的原型;:扶桑。 扶桑学名朱槿,本是一种观赏性植物,但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在上古时期,扶桑是生长在东方的太阳树,在远古传说中,天上有10个太阳,每一个太阳都是一只通体发光的神鸟,每一天都有一只太阳神鸟从扶桑树上升起,其余;9;只则栖息在树上,故扶桑也被称为“太阳神树”。那时,崇拜神树是人类的重要信仰和习俗,因此,以“太阳神树”的原型扶桑铸就的青铜神树,无疑是上古时期的一件祭祀器物。在“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其他文物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祭祀器物,青铜神树也不例外,这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丰富的精神信仰,也说明在上古时期,人们对祖先、神灵的崇拜和祭祀看得尤为重要。 青铜神树的出土,对考古学家探寻中国上古先民的精神世界和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其现收藏于四川省三星堆博物馆,成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素材积累】高考语文作文优质素材:第一期

第一期:《春晚》最新时评 一舞醉青绿:《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 “青山绿水,自与今朝长是醉。”《千里江山图》卷以青绿设色,描绘出祖国的锦绣山河。 舞台上,舞者长裙曳地,挥袖生风,舞出山水相依之感。“青绿腰”一出,更是引得观众惊叹连连。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青绿”的端庄、沉静和冷冽,在春晚的舞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一眼三千年:青铜大面具带来古蜀问候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笼罩在迷雾之中的古蜀王国,留给世人无尽的遐想。 春晚舞台上,《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张国立携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现场发布了三星堆出土文物青铜大面具,再现了“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古蜀风采。 一步天地间:《忆江南》演绎诗画山川 “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江南风光,永远都是文人墨客心中放不下的羁绊。 纸伞开合之间,水墨画卷扑面而来。伴随着冯远征所吟咏的《富春》,一幅时空穿梭、古今辉映的“富春山居图”映入观众眼帘。樵夫山中采薇、渔夫江上泛舟,宁静淡泊、超脱自然的精神情怀跃然画上。“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经过濮存昕声情并茂的演绎之后,苏轼的诗词更添一番韵味,也将节目推上了高潮。 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将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合璧团圆。节目采用电影化的拍摄手法,运用多种特效手段,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在传统山水画意境之中融入歌舞等演出形式,以清雅洗练的笔墨描绘初秋时节富春江一代的山川景色,带给观众“一卷在手,江山无限”的沉浸式美感体验,更充分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张力和无限魅力。 看到这些春晚里的节目,你的“DNA动了”没?

“热热闹闹,心心念念,穿过岁月,团团圆圆……”在《欢乐吉祥年》的歌声中,舞蹈演员生龙活虎,舞台效果梦幻璀璨,720度穹顶空间尽显科技与艺术融合之美,喜庆气氛被直接拉满,虎年春晚揭开序幕。 年光如箭去,新日同添岁。 望同一轮弯月,纾解满心乡愁,传一脉文化,承千年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国传统乐器的声音刚柔并济,袅袅余音环绕,《只此青绿》在春晚古朴大气的舞台背景映衬下,与《千里江山图》跨越古今对话,将中华传统之美娓娓道来。 青山绿水,从古老画卷里流淌,随如云般的水袖舞动,身姿婀娜又兼具力量,静而不郁,动而不惊,蕴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如许多网友所言:随便一截就是一张壁纸,美得惊心动魄。 创意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如泼墨山水画般古韵淡然,中国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结合现代科技诗意再现。这幅画的深意不仅在于黄公望高超的笔墨技法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更在于画中富春江两岸山清水秀、宁静祥和的景象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心中向往的家园。 苏轼、陆游等千古文人俯仰在富春山水间,吟咏胸怀;渔父、樵夫舟行在笔墨画卷里,歌吟唱答,或高雅,或旷达,或洒脱,或高迈,诗、书、画、印、歌尽在山水长卷中,好一派唐风宋韵,好一派盛世景象! 借诗抒怀,华夏风骨今犹在,东方风来满眼春。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一笔一墨糅进我们的文化血脉,一字一句诵千年风雅。 三星堆舞蹈《金面》登场,威严的青铜大立人像、神秘的青铜面具……舞蹈演绎诡谲瑰丽的古蜀故事,文物记录下中华民族前行的脚步,无声诉说厚重的历史,解答人类文明“何以中国”。 同根同源,是谓同胞,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刻进基因里的使命,一台晚会谱出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 婉转动听的歌曲唤人耳目一新,古典乐器的伴奏妙音飞花,古诗词的吟咏赓续文脉…… 悠久醇厚的文化传承凝结数千年的岁月积淀,被春晚里的这些节目所触动的“DNA”,是对往日时光的铭记与怀念,是对民族血脉的眷恋与归属,更是华夏儿女融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独有的家国情怀。

2021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三星堆考古

2021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三星堆考古 1986年夏季,四川广汉一位砖厂职工在取土时,于距地表深两米之处挖开一角,意外露出十余件石器,由此“三星堆祭祀坑”向世人揭下了她神秘的面纱。 三十四年时间一晃而过,2020年9月6日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宣布重启发掘,半年后,这次考古成果的陆续公布让这个神秘的文明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3月20日,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再曝重大发现,现已出土黄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全世界为之震惊,并在网上引发刷屏浪潮。 三星堆“拆盲盒”,拆得越多越自信 “躺了千年,盼望与你相见;看了千遍,守望古蜀桑田。”连日来,随着三星堆遗址再次启动发掘,6个新坑、3000多年前的丝绸、500多件重要文物,掀起了全网的三星堆文化热,神秘的古蜀文化“沉睡三千年,一醒天下惊”。【据专家介绍,三星堆遗址是迄今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文化、古城、古国遗址,三星堆一经问世便获举世瞩目,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自不待言。】 近几年来,历史、考古、文化成为了“自带流量”的热门词汇。故宫上元夜,流光溢彩的灯会惊艳全国;《国家宝藏》里,前世今生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我在故宫修文物》,从《如果国宝会说话》到《典籍里的中国》,文化节目只要一开播,就如“预订了热搜”一般,

瞬间火遍全网。【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这些案例都是我们时评的老朋友了,都是文化传承的案例典范】 跳出综艺的视野,我们发现文化的火热早已走进生活。中国的传统节日越过越红火,年轻人酷爱着古风音乐和汉服,文化和旅游紧紧的结合在了一起……我们似乎正在迎来一个属于文化的潮流时代,而且大家喜爱的这些文化大多来自于中华传统,取材于华夏文明。这股“文化热潮”和突飞猛进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或许,在物质条件不是那么丰盈的过去,出于对经济发达的向往,我们曾忽略过本国文化的美好和魅力。而在“中国已完全可以平视世界”的现在,当我们带着平等的目光重新欣赏世界文化之美时,才蓦然发现,原来我们就身处在富饶的文化之乡,原来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是如此的灿烂辉煌。在关于三星堆的热烈讨论中,我们看到无数网友真诚的赞叹和对文物的关心。大家自愿化身“国宝守护人”,将对历史的崇敬、对文化的自信、对民族的认同寄托在了青铜神树上、黄金面具上、象牙制品上,让自豪和热血沸腾了千年时光。【通过对三星堆的考古,我们每个人也许都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浪漫想象,感受到“三星伴月堆,至西十五里”的历史判断,感受到“东有扶桑,西有若木”的大胆猜想。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次考古,亿万国人都能获得丰厚的精神滋养,从而提升文化自信,更坚定地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浩瀚的中华大地上,可能还有更多的“三星堆”等待着我们唤醒。它们或许藏在黄河中游、仰韶文化里,或许守在夏商起源、偃师二里头里,或许等在长江流域、盘龙城遗址里,或许存在吴越历史、河姆渡文化里。商鼎周彝、战国错金、秦俑汉陶、晋帖唐画……它们和三星堆文化一样,守望者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等待着苏醒绽放,等待着惊艳世界。【有人说,考古工作者的双手正一步步复原、唤醒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文明传奇。其实,他们不只是唤醒了沉睡的古蜀文明,

三星堆奇幻之旅答案6.19

三星堆奇幻之旅答案6.19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共同的瑰宝。 “走进三星堆,读懂中华文明”主题活动于2021年5月28日在三星堆博物馆成功举办,融合了多种沉浸式体验的“三星堆奇妙夜”,带领海内外嘉宾实现了一场穿越3000多年的时光旅行,向国际社会展示了神奇的三星堆文化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魅力。通过现代艺术语言,深入挖掘文物本身的故事、所属历史阶段的故事,在活态展示中准确阐释三星堆的中国古蜀先民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观念,以及对浪漫、美好的极致追求,以多种形式向全球传播三星堆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对世界文明的重要意义。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千里聚于此,只缘三星堆。”2021年6月8日,“古蜀之光”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大展在上海奉贤博物馆举行。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是古蜀文明的典型代表,其所在的成都平原与上海所处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早在数千年前就有了文化上的联系,为长江流域开放、创新、包容的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次展览让巴山蜀水与江南水乡实现了一次跨越千里的友好握手,积极推动地区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博物馆之间的友好互动和共同发展,为宣传和展示中华文明、提升博物馆行业整体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举办三星堆文化相

关活动对于弘扬中华文化的积极作用。 2、结合材料,运用联系多样性的知识,分析如何开展三星堆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的发展。 3、请为扩大三星堆文化的影响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解析1、(1)开展“走进三星堆,读懂中华文明”活动,有利于让文物活起来,展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2)联袂举办文物展览活动,有利于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3)多种形式的三星堆文化相关活动有利于持续推动三星堆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1)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等。要注重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多种形式传播三星堆文化对世界文明的重要意义。(2)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三星堆文化交流中要恰当运用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注重外部条件和有利条件,促进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动文化事业共同发展。 3、(1)有序做好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文物修复和文物保护工作。 (2)加快建设三星堆国家遗址公园。(3)开办三星堆文创馆,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 本题以“走进三星堆,读懂中华文明”主题活动为主题设置问题,要求考生从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角度回答问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

三星堆的启示

三星堆的启示 作者:霍巍 来源:《中华瑰宝》2022年第05期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随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六个新祭祀坑的考古发现,三星堆已经成为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考古名角”,上了春晚,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也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我们不禁要问,在中国众多的考古发现当中,为何三星堆会如此引人瞩目?它究竟带给人们哪些启示?有哪些谜团未解?我们又应当如何去看待和理解三星堆? 三星堆的考古发现是世界级的,完全可以列入世界著名考古发现之列。学者李学勤先生曾经指出,“三星堆发现的重大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估计。实际上,这一发现在世界学术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与特洛伊或者尼尼微相比”,“它的价值和作用应当站在世界史的高度上来认识”。这是对三星堆文明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极其深刻的阐释。从世界文明史上看,特洛伊和尼尼微在早期欧洲文明起源过程中都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遗址,它们的发现和发掘,对于整个西方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形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三星堆的发现,不仅改写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改变了中国青铜文化既有的面貌,也是中国文明对于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所以才具有和世界级的考古发现同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重要地位。 但是,由于三星堆带给人们太多过去从未知晓的青铜神像、大量的象牙、刻有神秘图案的玉器、黄金面具和金杖等器物,尤其是在三星堆遗址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破土发掘以来,世人对于三星堆青铜文明的关注热度再度提升,各种猜测和解释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三星堆是太空人留下的遗迹、三星堆是外来文明、三星堆是西方“西亚文明共同体”和古代三星堆王国之间“神学战争”的产物…… 所以,如何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们认识三星堆文明,同时也认识中国与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成为严肃的考古学家们的责任。 认识三星堆的三个维度 笔者曾多次指出,认识三星堆有三个重要的维度。第一,从古蜀文明的维度来看,三星堆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就考古发现而论,从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及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史前新石器时代文化当中,都可以找到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它们可能是三星堆文化的源头之一。而在文献典籍当中,同样可以看到两个和三星堆文明关系密切的古代书写系统,一个是中原文化系统,西周时就有对“蜀”的记载,《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时,“西土八国”之中有蜀人参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黄帝与其妻嫘祖之子昌意娶了“蜀山氏女”,降居若水,后来封其支庶于蜀。另一个是巴蜀文化系统,《蜀王本纪》《华阳国志》都记载古蜀时期先后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各世代,从蚕丛氏开国至开明世为秦所灭(前316年),古蜀各世数王虽然远离中原王朝,被中原诸侯视为“椎结左衽”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作者: 来源:《党员生活·中》2021年第04期 时隔35年,成都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上新”,6座祭祀坑的发掘被网友戏称为“拆盲盒”。截至目前,出土了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型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金面具等文物使得神秘、浪漫而又瑰丽的古蜀文明一度震惊世界。虽然此次考古成果还有待于发掘完成后对文物进行整理和研究,但是琳琅满目的文物已经吸引了海内外目光。它们既自成一体又与其他地域文明有紧密联系,力证这里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半张金面具后,古蜀人身影若隐若现 此次出土的文物中,最先引起公眾关注的要数5号坑内的半张金面具,是目前已知全国最大金面具残件。 金面具原与象牙等物件重叠在一起,皱得厉害,当它被送进实验室清理干净并展开后,考古人员才发现这是半张抛光得非常漂亮的金面具。有着三角鼻梁、方形的面部、宽大的耳朵和镂空的大眼,其重量约280克,若完整肯定会超过500克。根据测量,它的宽度约23厘米,高度约28厘米,厚度很厚,不需要任何支撑就可独自立起。经检测,其含金量约为85%,含银量在13%到14%,还有其他杂质。目前,该文物正在进行初步修复。 在1986年发掘的两个祭祀坑中,发现了多个金面具和青铜面具,它们硕大的耳朵、前凸的眼睛、咧到耳根的大嘴被戏称为外星人。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表示,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尊、青铜罍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与黄河流域一致,表明三星堆具有中华文化的共同属性。而青铜立人、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等造型奇特的文物,则表明古蜀文明灿烂辉煌的个性。 考古学上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古蜀人来自哪里?这是一个目前无解的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的说“三星堆”居民来自岷江上游,是沿江而来的羌人,有的认为是原本住在重庆、长江三峡的巴人,有的说他们是世居山东、苏北的东夷人,还有的认为他们原本是失国的夏朝人,因为战争西迁入蜀,甚至还有专家认为,三星堆人是古彝人的后代,也许此次考古能为古蜀人之谜提供新的线索。 同样神秘的是如此繁荣的“三星堆”文明为何突然消失?是被敌人消灭还是遇到了自然灾害?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表示,他曾跟发掘工作人员确认过,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考古带给青年人的思考(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考古带给青年人的思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3月20日,三星堆遗址再曝重大发现,新挖掘的6个祭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这些文物精美奇谲,见证了5000年前古蜀王国的鼎盛发展,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灿烂辉煌。从出土的青铜器、金杖、海贝中,我们可推断彼时古蜀文化已与中原文化交流融汇,古蜀国先人与印度、中亚乃至两河流域的文明都有了接触。 参与此次三星堆遗址发掘及保护的工作人员约200人,其中有150多人为“90后”。这群年轻人学养深厚,精力旺盛,不辞劳苦,展示出“新考古人”的风范。此外,中央电视台对遗址挖掘连续4天直播,各网络平台也开展立体式报道,网友的热情关注和激烈讨论让与三星堆有关的词条屡登热搜,“三星堆表情包”“三星堆连拆六盲盒”等文创产品“反应”迅速、层出不穷…… 2020年,钟芳蓉以676分考取北大考古系;假如她刚从三星堆遗址挖掘现场回来,要去参加活动,请你为她从下列场景中选择一个,完成写作。 ①“三星堆•全球文化巡展”巴黎站,为全世界热衷于中国文化的观众做一场演讲。 ②重回母校,在高三50天誓师大会上,以优秀毕业生代表的身份对高三学生做一个发言。 ③“‘创意四川•文化中国’2021云上文化产业博览会”的活动现场,为现场及网上的小伙伴儿做一个演说。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1.审材料。 材料聚焦“三星堆遗址发掘”这一事件,第一段侧重展现三星堆遗址所代表的古蜀文化与中化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推知当时文明交流融合的盛况;第二段侧重展现年轻一代“新

三星堆再醒惊天下

三星堆再醒惊天下 时隔三十余年,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重启挖掘,巴蜀文明的神秘面纱又轻轻揭开了一角。 3月20日,三星堆遗址重大考古新发现揭晓:2019年底至2020年间,新发现6座“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玉琮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三星堆是什么?那些前所未见的文物背后蕴藏着一段怎样的历史?三星堆的新发现,将在多大程度回答著名考古学家童恩正提出的问题: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否仅局限于黄河流域? 考古發掘正在进行,6座坑内不乏稀世珍宝 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介绍,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规模从3.5平方米至19平方米不等,平面均为长方形。 1986年,三星堆首次大规模发掘,举世震惊。近400件一级文物在1、2号“祭祀坑”显露真容。35年后,三星堆考古发掘再次启动,新发现6个“祭祀坑”均在1、2号坑附近,包含大量珍贵文物。目前500余件已出土文物,还只是三星堆考古发现的冰山一角。 目前,3、4、5、6号坑内已发掘至器物层,7号和8号坑正在发掘坑内填土。 5号坑面积是所有坑里最小的,只有3.5平方米,但却是出土金器最多的一个坑。其中,一张黄金面具备受关注。

在1、2号坑的发掘中,曾经就出土了6件金面具,可5号坑新出土的这个金面具,虽只有半张,却格外厚重,与众不同。 “发掘时并不知道它是什么,只知道它是一大块金箔片。”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队副领队、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于孟洲说,因为它褶皱非常厉害,而且是翻过来放的,大家猜什么的都有。 带着种种疑问和悬念,这块最大的金箔片被带到了文保修复实验室。粘裹着的土和附着物取掉后,金箔片被一点点展开,再经过清洗,金面具的形象慢慢显露出来。 方形面部、镂空大眼、三角鼻梁,还有宽大的耳朵——面具风格与此前三星堆出土的黄金面罩和金沙大金面具风格十分相似。虽只有半张,但比完整的金沙大金面具还要大,宽度约23厘米,高度约28厘米,而且颇有厚度,不需要任何支撑,就可以独自立起来。 “在古蜀文明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金器,而且都跟宗教祭祀相关,象征着某种权力和身份,这与在国内同一时期其他遗址中主要以玉器、青铜器作为祭祀品相比非常特殊。”雷雨说,此前在三星堆遗址中就发现了金面罩、金杖、金箔饰、金料块及金箔残片等多种金器,不仅种类丰富,而且量多体大,体现了古蜀人的金器崇拜。 三星堆昭示长江与黄河流域同属中华文明母体,证明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 由于文献记载缺乏,人们对于古蜀国一向知之甚少,直到“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重现人间,这道神秘的面纱才得以揭开。

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上新”屡上热搜 “文化自信”金句素材更撩人! 【热点事件】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3月20日,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再曝重大发现,现已出土黄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全世界为之震惊,并在网上引发刷屏浪潮。有专家认为,此次考古发现堪比著名的秦兵马俑,将中华文明史至少提前了1000 年。据红网舆情中心(红网智库)监测系统数据显示,截至3月23日14时,全网相关信息共80万余条,其中微博话题#三星堆遗址考古重大发现#阅读量已达11.1亿次,讨论达12.8万。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考古过程全程直播,网友可以实时见证考古过程。网友热情关注和激烈讨论也让与三星堆有关的词条屡屡登上热搜。 “三星堆上新”掀起网友考古热的背后,除了三星堆遗址文物本身所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外,也反映了国民对国家文物发掘、保护、传承的重视,折射当今国民文化自信的提高。 角度一文化自信。一个拥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民族,其文明必定是持久、厚重、包容的,其自身主体性一定是鲜明、强烈、稳固的,三星堆遗址正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如上特质。 角度二文化传承。关乎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历史脉络的探寻,对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理解,对中华文明世界贡献的把握。考古发掘,有利于我们传承中华文化,有利于我们建设国家。 角度三文化创新。考古方式创新。团队首次使用了3D打印技术,先利用3D扫描仪搜集大口尊的形态数据,用3D打印出一模一样的石膏模型。在模型上制作好硅胶保护套后,再给真正的大口尊穿上,使用套箱方式提取文物。 【热点语言】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 3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能抱残守缺、复古守旧,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高考高频主题之“文化自信” 主题速读&对接高考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没有高质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正处在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在对外交流中会受到外来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因此国人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元的。如此情境下,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弘扬、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高考作文命题肩负“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使命,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积淀”“国家认同”也关涉“文化自信”,这就使得“文化自信”这一主题成了高考作文命题的热点主题之一。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让学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从德、才、识、量多方面引导品德修养的提高,典型地彰显出文化自信的内涵。2019年高考北京卷大作文题①“文明的韧性”,直击中华文明,旗帜鲜明地要求考生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等角度谈认识;上海卷作文题“寻找中国味”,以倾听和接触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音乐为切入点,引导考生寻找、品味“中国味”,感受中华优秀文化之美,增强考生

美丽的三星堆作文500字(通用20篇)

美丽的三星堆作文500字(通用20篇) 美丽的三星堆作文500字(通用20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丽的三星堆作文500字(通用2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丽的三星堆作文篇1 今天阳光明媚,我们来到了广汉的三星堆博物馆。那里树木茂盛、鲜花盛开、空气清新,美丽极了,给炎炎夏日带来凉爽。 在导游阿姨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博物馆的综合展厅和青铜展厅。导游阿姨说,博物馆展出的都是3000多年前古蜀国的东西,代表了3、4千年前古蜀国的文化。出土文物有陶器、玉器、青铜器。展厅里最吸引我的是五大国宝,有1米多长的金杖,在木杖的外面套了一层薄薄的金外套,几千年过去了还是那么光彩夺目;玉璋是第二件国宝,它全身乌黑发亮,平整而光滑,让我们为古蜀人高超的玉石制作技术而惊讶;第三件国宝是通天神树,它是一件青铜艺术品,它高约三米,分成三层,每层有三只金乌站在三根树枝上,古人把太阳鸟称为金乌,真是个奇怪的名字呀!还有两件国宝分别是青铜面具(又叫千里眼顺风耳)和青铜大立人,据导游阿姨说,千里眼顺风耳还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面具呢。古蜀人真是太了不起了! 除了五件国宝,青铜鸡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是我最喜欢的文物。它是一只公鸡,做得就跟现在的鸡一模一样,神气的鸡冠,发光的羽毛,优雅的姿态,威武极了! 你知道三星堆为什么叫三星堆吗?是因为出土文物的地方有三个土堆,据说那是天上掉下的三颗小星星,所以叫三星堆。 三星堆真是个神奇的地方,我还想去游一游,看一看。 美丽的三星堆作文篇2 今天是星期天,我可高兴了,因为前几天妈妈答应过我今天要带我到三星堆博物馆去玩,我盼呀盼,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高考作文考古素材——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2022年高考作文最新考古素材---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目录: 01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02三星堆考古札记⑬|三星堆片段 03千年文物再证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分支 04三星堆遗址考古再“上新” 正文: 01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谈到三星堆遗址,常用“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来描述。将时钟回拨至上世纪20年代末,广汉太平场(今南兴镇)的燕道诚淘浚溪流,在溪底发现璧形石环数十枚及石圭、玉琮等,就此意外揭开了三星堆考古大发现的序幕。 沿着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时间轴线,1934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那一年,由时任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的美籍学者葛维汉带队,在广汉太平场月亮湾进行了三星堆的首次发掘,出土器物及残件600余件。虽然此次发掘只有约短短10天,但意义重大。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文物部门重新启动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三星堆考古发掘者根据历年所获资料,将属于同一遗址群的各地点统一命名为“三星堆遗址”并首次进行了分期研究,使人们对三星堆遗址的认识从无序走向有序。 时间来到了1986年,由于砖厂工人取土,于当年7月和8月先后发现1、2号“祭祀坑”,随后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青铜面具、青铜人像、青铜神树、金面罩、金杖、大玉璋、象牙等珍贵文物千余件,其中以青铜器为大宗。相关专家认为“多数文物前所未见,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青铜文化面貌,也由此掀起了一个国内外探索三星堆的热潮”。 从1986年三星堆遗址1、2号“祭祀坑”的考古发掘吸引世界关注,到2019年11月重启祭祀区的发掘,时隔30多年,引发了不少公众疑问:“为什么要隔这么长?” 就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告诉记者:“主要是因为没发现相关线索,但在这30多年间,围绕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 确实,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万娇在其2020年9月出版的《从三星堆遗址看成都平原文明进程》一书中,详细梳理了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及考古工作,其中,从1987年到2014年共有15个重要时间点,考古工作包括对三星堆王城的初步认定完成、青关山台地发现“宫殿”基址等。 “非常奇妙、非常独特” 是中华文明组成部分 5月28日下午,在广汉举行的“中华文化全球推广三星堆推介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胡冰介绍了新发现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的最新文物出土情况。“2020年9月至今,34家科研机构、高校系统开展祭祀区考古发掘工作,初步确定了祭祀区的分布范围、堆积状况和年代。目前,3、4号坑内象牙提取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将对象牙下文物进行提取;5号坑已完成西北区域除圆形金箔片之外的其他文物提取,基本确认到达坑底,下一步将局部开展实验室考古;6号坑正在进行坑壁以及‘木箱’的整体提取工作; 7、8号坑正在发掘坑内填土及灰烬堆积。现已提取出土象牙、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文物上千件。”胡冰说。 出土文物一次次更新,犹如打开了三星堆遗址的考古“盲盒”,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关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