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教师版(NETS·T-2008)

关键词: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教师版ISTE NETS·T

秦炜炜译

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

1. 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创造力[1]

教师能够运用其学科知识,通过教学、学习和技术提高自身在面授或虚拟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创意与创新能力的经验。

(1)能够提升和支持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与独创能力并为学生树立典范。

(2)能使学生积极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探究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3)能够运用协作工具促进学生反思,从而了解(reveal)和澄清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思考,设计与创造性过程。

(4)能够通过与学生、同事以及他人在面对面或虚拟学习环境中共同学习而在协作知

识建构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2. 设计、开发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经验与评估工具

教师能够设计、开发和评价融合了现有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真实的学习经验与评估以优化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学习从而使NETS·S-2008中所规定的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得到发展。

(1)能够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设计或调整有关学习经验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创造力。

(2)能够开发技术化的学习环境从而使所有学生能满足他们各自的好奇心,能使学生

自主设定教育目标、管理学习和评估学习过程,最终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3)能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和数字

化工具与资源的使用能力。

(4)能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与技术标准相一致的多种多样的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并能利用评估结果和数据支持教学与学习。

3. 树立数字化时代学习与工作的典范

教师应成为全球化与数字化社会中创新型专业人士在知识、技能和工作过程方面的典型代表。

(1)能够熟练使用技术系统,并能将现有知识熟练地迁移到新技术和新情境中去。

(2)能够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与学生、同事、家长以及社区成员展开协作以促进学

生的成功与创新。

(3)能够使用多种数字化媒体形式与学生、同事、家长就有关信息和思想展开有效地

交流与沟通。

(4)能够有效运用现有的和新兴的数字化工具查找、分析、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以支

持研究和学习。

4. 提升数字化时代的公民意识与素养为学生树立典范

在不断演变的数字文化中,教师能够理解全球性和本土化的社会问题以及自身的责任,并在他们的专业实践中表现出合乎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

(1)能够提倡和教授对数字化信息和技术的安全、合法以及符合道德规范地使用,包

括对版权、知识产权和适当的文件来源的尊重,并为学生树立榜样。

(2)能够运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策略为学生提供平等使用适当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机

会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3)能够提升有关技术和信息使用的数字化时代的礼仪与社会交往的责任感,并为学

生树立榜样。

(4)能够运用数字化时代的交流和协作工具与其他文化背景的同事和学生进行交流合

作以发展自身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全球意识。

5. 参与专业发展、提升领导力

教师能够通过对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实践,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并在其所在学校和专业共同体中展现出较强的领导能力。(1)能够参与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学习共同体以探究技术的创造性应用,进而促进学生学习。

(2)能够通过预见技术融合发展(technology infusion)的趋势,参与共同的决策、社

区构建以及发展他人的领导能力和技术技能展现出较强的领导能力。

(3)能够定期评价和反思当前的研究和专业实践从而有效地使用现有的和新兴的数字

化工具和资源,进而支持学生的学习。

(4)能为教师职业和自己所在学校与社区的效力、生命活力与不断发展贡献力量。

附件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T-2008)英文版

NETS For Teachers 2008 Standards[2]

1. Facilitate and Inspire Student Learning and Creativity

Teachers use their knowledge of subject ma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to facilitate experiences that advance student learning,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both face-to-face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Teachers:

a. promote, support, and model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inventiveness.

b. engage students in exploring real-world issues and solving authentic problems using digital tools and resources.

c. promote student reflection using collaborative tools to reveal and clarify students'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and thinking, planning, and creative processes.

d. model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by engaging in learning with students, colleagues, and others in face-to-face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2. Design and Develop Digital-Age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Assessments Teachers design, develop, and evaluate authentic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assessment incorporating contemporary tools and resources to maximize content learning in context and to develop the knowledge, skills, and attitudes identified in the NETS?S. Teachers:

a. design or adapt relevant learning experiences that incorporate digital tools and resources to promote student learning and creativity.

b. develop technology-enrich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that enable all students to pursue their individual curiosities and become active participants in setting their own educational goals, managing their own learning, and assessing their own progress.

c. customize and personalize learning activities to address students' diverse learning styles, working strategies, and abilities using digital tools and resources.

d. provide students with multiple and varied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assessments aligned with content and technology standards and use resulting data to inform learning and teaching.

3. Model Digital-Age Work and Learning

Teachers exhibit knowledge, skills, and work processes representative of an innovative professional in a global and digital society. Teachers:

a. demonstrate fluency in technology systems and the transfer of current knowledge to new technologies and situations.

b. collaborate with students, peers, parents, and community members using digital tools and resources to support student success and innovation.

c. communicate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ideas effectively to students, parents, and peers using a variety of digital-age media and formats.

d. model and facilitate effective use of current and emerging digital tools to locate, analyze, evaluate, and use information resources to support research and learning. 4. Promote and Model Digital Citizenship and Responsibility

Teachers understand local and global societal issue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an evolving digital culture and exhibit legal and ethical behavior in their professional practices. Teachers:

a. advocate, model, and teach safe, legal, and ethical use of digital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including respect for copyright,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appropriate documentation of sources.

b. address the diverse needs of all learners by using learner-centered strategies providing equitable access to appropriate digital tools and resources.

c. promote and model digital etiquette and responsible social interactions related to the use of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d. develop and model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global awareness by engaging with colleagues and students of other cultures using digital-age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tools.

5. Engage in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Leadership

Teachers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practice, model lifelong learning, and exhibit leadership in their school an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by promoting and demonstrating the effective use of digital tools and resources. Teachers:

a. participate in local and glob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o explore creative ap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b. exhibit leadership by demonstrating a vision of technology infusion, participating in shared decision making and community building, and developing the leadership and technology skills of others.

c. evaluate and reflect on current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on a regular basis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existing and emerging digital tools and resources in support of student learning.

d. contribute to the effectiveness, vitality, and self-renewal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and of their school and community.

当前各国科学教育的课程

当前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体现了它的综合国力、竞争潜力及国际地位。然而,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人员的培养都必须扎根于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同时,基础教育是一项“明天工程”,今天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将决定明天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社会质量和国家前途。这问题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工业国在经过五十年代的恢复休整后,于六十年代进入了工业发展的高峰。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对各方面、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标准也不断提高。工业界对本国的教育状况开始表现出普遍的不满,纷纷要求改善教育质量,尤其要求提高学生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质量,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七十年代以来,国际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内失业率的持续上升,也引起了政府、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一时间,教育改革、特别是科学教育的改革成了西方各国的热门话题。同时,一些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国家,一方面受到西方先进教育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了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摆脱对西方的依附,也开始了对基础科学教育的改革。所以,科学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其中比较系统并对世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当数美国和英国的科学教育改革。 美国历来以它的高科技称霸世界,但美国中小学存在的许多严重问题,包括教学质量的低劣,与之很不相称。一些有识人士指出:“我们正在培养一代科学和技术文盲的美国人。”他们提出:“科学、数学和技术将成为教育今日儿童面对每日世界的基础。”因而科学教育的改革一直是美国历次教育改革的重点。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的一份教育报告“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次改革拉开了序幕。在大大小小的众多改革项目中,“2061计划”是一个引人瞩目的长期改革方案,它的第一篇报告《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首次提出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在“2061计划”与其他项目的基础上,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于1995年底正式推出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英国国家课程》是1988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教育改革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改变了英国长期以来在中小学中没有统一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的状况,以法令的形式为英国公立中小学设立了必修课程及国家标准。这是英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对世界教育界的改革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在《国家课程》中,科学首次与英语和数学一起并列为中小学的三门核心课程,可以说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重大改革。《英国国家课程》自1988年开始发布后,曾先后做过多次修改,最近一次的重大修改开始于1999年。新版本的《国家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从2000年8月起实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的巴黎会议上指出:“从小就为和平学习科学知识是所有人受教育的权利的一部分,科学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培养自身的科学能力和造就富有进取心的和有知识的公民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日益重视科学的社会会在更大的范围内需要科学的最广泛普及,以使人们深入了解科学和恰当地调整公众对科学及其应用的见解及态度。各国政府应极其高度重视改进各级的科学教育。提高公众对科学的认识和促进科学的普及。面对变化的形势,需要采取措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目录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三、教学评价 四、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正文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

国内外标准化教育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分析-模板

国内外标准化教育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分析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标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由于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对于促进科技商业化、促进商业和贸易、推动创新等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而各行各业对高质量的标准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标准化教育作为贯彻标准化理念的有效手段,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世界上许多标准化机构和国家也开展了相关的标准化教育活动,如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标准化教育组、欧盟、韩国、日本等。标准化教育不仅仅提高了大众的标准化意识,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标准化理念和知识,更有助于通过一支高水平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建立,提高产业和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1国外标准化教育发展概况 国际及地区组织标准化教育发展概况 由于推进标准化教育能带来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越来越多的标准机构和教育机构逐渐意:识到这一特点,因此标准化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二国际标准化组织认识到教育机构在提:高标准化意识和认识标准化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开展了大量标准化教育培训工作。20XX年,专门针对高等院校设立了高等教育奖,对开展标准化活动的先锋教育机构进行奖励。该奖项:从20XX年开始每两年颁发一次,要求参评院校应有两年以上开发标准化课程或培训项目的成功经验。另外,ISO还组织参与了各类国际标准化教:育会议和学术研讨活动,包括国际标准化教育合作组织年会和世界标准合作学术周/学术日会议,以方便各国利用以上交流平台,对标准化教育问题进行探讨。20XX年,工SO制定《20XX-20XX年战略规划》。该规划确定了标准化教育的战略地位,为ISO 开展标准化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该战略规划中第6个目标明确指出,要将标准化内容纳入教育课程,并提出了要加强信息交流、制定教材、召开会议、开展培训、设立奖励机制等具体措施,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 ISO 的战略目标。同年,ISO 与瑞士日内瓦大学合作开设了为期两年的标准化、社会规范和可持续性发展硕士学历教育课程。在 19 门必修课程中,与标准化直接相关的课程包括5 门:协调标准、管理体系标准、合格评定、标准的国际政治经济学、风险管理

美国教育技术思想发展研究

美国教育技术思想发展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发端于美国。自20世纪初视觉教学兴起至今,教育技术在美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实践领域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近百年的历程中,美国教育技术始终走在全球教育技术发展的前沿,不但持续拓展着教育技术学科的实践领域,同时也孕育出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技术思想和理论体系。不断丰富的教育技术思想和理论体系,一方面是美国教育技术实践发展的产物和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巩固和提升美国教育技术在全球领先地位的重要推动因素。美国现代教育技术思想的发端有其特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以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为代表的近代欧洲直观教学理论的产生和传播为美国视听教学理论的孕育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土壤,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为教育技术领域在美国的诞生创设了实践背景,而桑代克的科学学习理论和杜威的“实验主义”教学思想则成为美国现代教育技术思想的直接启蒙;20世纪20年代,视听教学理论作为直观教学思想的延续应运而生,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是这一时期教育技术思想的主要代表;二战后,传播学、心理学、一般系统论的引入,使视听教学领域摆脱了媒体为中心的导向,促成美国教育技术思想观念从视听媒体观向教学系统观转变,形成了“视听传播”的领域定义与理论体系,在加涅、巴纳锡等学者的努力下,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逐步成熟,成为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与学习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学习科学这一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形成与发展,教育技术领域成为学习科学与信息技术交

汇融合的重要领域,以建构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学习科学改变了传统学习观,信息技术能够为深层学习创设技术丰富的学习环境转变了传统媒体技术观,教学设计理论与教学研究方法也发生了新的转向。美国教育技术观念与思想的变革是该领域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发展与美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系统思想是教育技术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的基础和基本方法论。在学习理论不断深入影响下,教育技术思想从技术控制学习者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中心论逐步转 向为学习者自我控制技术分享教学信息的学习环境建构论。奉行开放的态度、注重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的应用是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完整word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一、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 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72课时,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和“机器人入门”,各36课时,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强调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通过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及作用的直观操作体验,感受编程思想;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而高

美国下一代科学标准NGSS

自1996年由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简称NRC)颁布第一部科学课程标准至今的十多年以来,科学教育研究一直是美国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国家研究理事会(NRC)、美国科学教师协会(NSTA)、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达成机构(Achieve)[1]相继成为开展科学教育实证研究的重要支持者。随着社会的变革,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K-12年级科学教育以较大的冲击。美国在世界格局中下降的竞争优势、美国学生在国际科学教育评测中较为落后的学业成绩,以及学习科学的理论变革促使美国教育界对科学教育的不断反思。?通过基于标准的科学教育研究,2010年7月NRC公布的《K-12科学教育框架(草案)》,以及1年后正式出版的《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领域概念和核心概念》(以下简称《框架》)标志着美国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已初步完成,如今即将面世的《新一代K-12科学教育标准》(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NGSS,以下简称《标准》)则是该轮教育改革的标志性成果。今年5月,达成机构的官方网站(https://www.docsj.com/doc/4d14278073.html,)以在线方式公布NGSS的内容以向公众征求意见。本文结合达成机构及NSTA官网(https://www.docsj.com/doc/4d14278073.html,)上的具体内容,介绍美国《新一代K-12科学教育标准》的制定过程和内容概要。 ?NGSS的制定过程——从《框架》到《标准》 先有《框架》再出台新标准,这是美国《新一代K-12科学教育标准》制定中的两个核心步骤。 首先由NRC根据1989到2011年期间汇集的近十几年来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及经验的一系列研究文献,制定新的科学教育纲领性指导建议,即2011年由NRC 正式出版的《框架》,其中以概念描述的方式明确规定了K-12年级所有学生应该学习的具体内容。第二步则在达成机构的管理下开展K-12年级科学教育标准的制定,该标准将拥有丰富的内容和实践指导,以贯穿学科和年级的方式组织,为所有学生提供具有国际化基准的科学教育。 NGSS以《框架》为基础,为学生的大学学业和职业需求做准备。NGSS的制定由国家和多个科学、科学教育、高等教育和工业方面的相关机构合作完成。由国家认可的科学、科学教育、商业和工业领导人组成的咨询委员会提供对《标准》的评论和指导建议。作为必要的制定过程,《标准》将会经历众多相关机构部门对两个公共草案的评阅,允许所有与科学教育相关的人员有机会了解和熟悉《标准》的制定过程。 NGSS的内容概要 3个维度(Three dimensions)

美国教育技术十大经典著作

美国教育技术十大经典著作 内容编辑:张汇芬 /网上发布; 2009-2-2 /已经查看:330646次
1.《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Jonassen, D. H. (Ed.) (1996). (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是由美国密苏里大学信息科学与学习技术 学院终身教授大卫·詹纳森(David Jonassen)博士担纲主编,由来自以美国为 主的世界10多个国家的近百位顶尖教育技术学家主笔的大型手册, 它于1996年由 迈克米兰出版公司(Macmillan Publishers)首次出版。后来,美国教育传播与技 术协会(AECT)获得了电子版本的有限传播权,AECT 的所有会员都可以在线 浏览 AECT 网站上的电子版。 在与美国同行的交流过程以及网络浏览美国大学教育技术学教学网站中,笔者了 解到本书是美国同行的重要参考书,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必读参考 书。最近,在与詹纳森的 E-mail 交流中获悉,本书的修订版本已经完成,新版增 加好几章内容,预计在今年秋季,印刷本与 CD-ROM 将有 Lawrence Erlbaum 公 司出版发行。 第一篇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基础 (10章) 共包括:先驱者的声音:教育技术学的早期讨论;行为主义与教学技术学 ;系统 探究及其教育应;学习外传:学习与媒体的传播研究传统;心理学的认知维度; 迈向教育技术学的社会学;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与传输的意义;作为鲜活环境 的媒体:教育技术学的生态心理学 ;批评理论与教育技术学;后现代与后结构主 义理论等; 第二篇 硬技术:媒体相关研究 (5章) 共包括:电视学习研究;关于新兴技术以及借助新兴技术的研究;远程教育;基 于媒体的传播;虚拟现实; 第三篇 软技术: 教学与信息设计研究 (10章) 共包括:视觉素养、教育游戏与模拟:探索(研究)范式的技术;教学设计的基 于条件模型;智能导师系统:过去、现在与未来;认知教学模型;以用户为中心 的教育超文本/超媒体设计;适应性教学系统;主动学习的丰富环境;基于技术的 学习:作为认知工具的计算机的应用;图书馆与信息中心信息接入技术; 第四篇 教学信息设计研究 (10章) 共包括:视觉信息设计与学习:静态与动态呈现的作用;文本设计;听觉表示与 语言实验室;多通道沟通:多媒体的理论与研究基础;Mathemagenic 活动的控 制;产生式学习:过去、现在与未来;反馈研究;学习者控制与教学技术学;教 学技术与态度的变化;合作与技术的应用; 第五篇 教学策略研究 (1章) 共包括:工效学与学习环境 ;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第一张图: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对一个学科育人价值的高度提炼,是通过学科学习,学习者不断建构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四个,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意识:我们处在信息大爆炸的信息时代,信息的增长并不直接提

升我们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重点反应一个人对于信息敏感度、信息价值判断的综合能力与品质。 计算思维:其内涵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主要表现为“形式化、模型化、自动化和系统化”四个方面。其一,形式化。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关键要素,分析要素间的关系。其二,模型化。建立信息处理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三,自动化。探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实现解决问题方案的自动化运行。其四,系统化。形成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将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现代社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信息社会责任:其内涵表现在社会成员需要正确理解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关系,遵守其中的规则与要求,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担负起信息社会成员的责任,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并以积极开放的心态,理性判断,

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简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4d14278073.html, 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简析 作者:赵映红 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6期 摘要:为适应未来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教育竞争力,美国于2013年出台了《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简称NGSS),NGSS提出了三维整合的框架体系。NGSS是新世纪美国基础科学教育改革的新举措,新标准强调科学探究向科学实践的转变,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美国科学教育标准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6-0151-01 《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是在《k-12年级科学教育的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和核心概念》(简称《框架》)的三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面向K-12年级阶段共同制定的全国性教育标准。该标准是对1996年版《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简称《标准》)的改革和发展,称为《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GSS呈现了美国基础科学教育的新愿景,是美国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的标志性成果,将成为21世纪美国进行科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一、《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的研制背景 伴随科学教育与国家在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力的关系愈加紧密,基础科学教育先后历经了注重课程开发的第一次改革浪潮和以课程标准改革为核心的第二次改革浪潮。[1]美国制定了 旨在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2061计划”和“LASER行动”,先后出台了《科学素养的基准》和《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用以指导和规范基础科学教育改革。而《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向《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的发展,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变革,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 K-12年级科学教育以较大的冲击,美国在世界格局中下降的竞争优势、美国学生在国际科学 教育评测中较为落后的学业成绩,以及教育理论的变革迫使美国科学教育不断反思、向前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的编制过程 NGSS的制定分“两步走”:第一步由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根据近十几年来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及经验的一系列研究文献,制定新的科学教育纲领性指导建议,并发布了以概念描述的方式明确K—12年级学生应该学习的具体内容的《框架》;第二步由美国成就 公司组织26个参与州的相关专业人员在《框架》的基础上共同制定标准草案并确定最终的NGSS,NGSS以贯穿学科和年级的组织方式,给出更为具体和详实的内容和实践指导,两个文献相辅相成。所以,NGSS的制定是多方面的相关机构通力合作完成[2],其中41人编写委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 四、课程教学内容小学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真机、电视机、磁盘、光盘、照相机、雷达、计算机等。(2)从外观上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3)比较熟练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4)初步了解承载信息的几种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5)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2)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方法。(3)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1)学会使用基本的绘图工具;(2)学会绘制图形。(3)学会给图形着色。(4)学会编辑修饰图形。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1)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2)学会文章编辑、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3)学会插入图片、艺术字(美术字)和表格。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1)了解有关网络的基本常识。(2)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下载并保存有用信息。(3)学会收发电子邮件。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了解多媒体素材类型。(2)学会一种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编辑简单的多媒体作品。(3)学会展示多媒体作品。*模块七LOGO绘图(1)学会用LOGO基本绘图命令绘制基本图形;添加颜色;并组成组合图形。(2)

支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课程理念

https://www.docsj.com/doc/4d14278073.html,/jiaoyuleibie/base/02-62.htm 以科学探究为核心 棗——支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课程理念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任长松 一、未来社会的特点 二、未来社会所强调的素质 三、课程应强调些什么 四、课程改革需要哪些相关 支持 美国全国科学教育标准与评价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Assessment)自1992年5月召开首次会议以来,用4年的时间,经过认真研究,于1996年初推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这一过程中,征集了一大批科学教师、科学家、科学教育家,以及对科学教育甚表关注的许许多多其他方面人士。为唤起公众对有关科学教育改革的种种问题以及对科学教育标准的性质和内容的讨论,仅向公众介绍有关情况的报告等活动就举行了150多次。1994年5月,预印稿分发,供批评和审议。在此基础上出台的修改稿作为官方正式文献,有40 000份于1994年12月分别散发到全国18 000人手上和250个小组中,供各地讨论审查。1996年初推出这一最后文本。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是在美国科学教育多年改革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吸取了“美国2061计划”等科学教育研究与行动计划的精华和当今美国科学教育实践领域的大量优秀经验,在内容、结构、思想上都值得研究。本文仅摘要介绍这一国家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上的贡献,供我国课程教材编制人员参考。 一、未来社会的特点

未来的工作环境以变化快、技术新、系统由计算机控制、办事采用新方式为特点。所以未来的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员不能不在进行做中学,不能不在阅读和领会新知识中继续接受教育,没有这种本领就会落伍。 二、未来社会所强调的素质 有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高级的技能,因而要求人们得会学习,会推理,会创造性思维,会做决策,会解决问题。了解科学、了解科学中的种种过程是掌握这类高级技能的一种根本性途径。 工商业界所需要的新就业者是那种善于学习、善于推理、思维具有创造性、能决善断、会解决问题的人。 未来社会将会越来越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判断进行思维的能力、在集体中协同工作的能力、有效地运用技术的能力、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等。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试题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翻译)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doc 的翻译 地理FOR LIFE 1994年国家地理标准 K-4 生活地理 国家地理标准1994(希腊文K-4) 六要素的地理和十八地理课程标准 我们必须意味着,每件作品是中央和必要的:我们必须以这种方式看待这个世界。元素,我们的意思是,每件作品是一个构建块的整体。每一个重要的元素包含一些地理课程标准。每个标准提供了一组在地理上获悉的人的思想和方法,需要知道和了解。 在空间方面的世界 地理研究关于他们的信息映射到空间范围内的人,地点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地理上知情的人知道和了解... Geography Standard 1: 地理标准1: How to use maps and other geographic representations, tools, and technologies to acquire, process, and report information from a spatial perspective 如何使用地图和其他地理陈述,工具和收购的技术,工艺,和报告信息从空间的角度 到四年级结束时,学生知道和理解: 1。的地理陈述-比如地图,手套,图形,图表,航空和其他的照片和卫星产生图像的特点和用途 2。的工具和技术-如参考作品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和用途 3。如何显示在地图上的空间信息和其他地理陈述 4。如何使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和技术 因此,学生能够: A.识别和描述的特点和目的的的地理陈述,工具和技术,例如能够: 检查各种地图,以确定和描述他们的基本元素(标题,图例,主要方向, 中间的方向,电网,主要的相似之处,经络,规模) 解读航空摄影或卫星生成的图像定位和识别的物理和人性化功能(如山脉,河流,植被区,市,水坝,水库) 设计由学生选择的信息,显示在地图上,用符号解释在一个关键 B.显示空间信息的地理陈述,例如能够: 阅读叙事,然后创建一个示意图来说明的叙述(例如,使地图显示一个家庭的鸭子让路雏鸭的运动或阅读威尔德的小房子系列地图Ingalls家庭生活) 报告的区域中的数据二者的二维格式(例如,通过使用比例在地图上绘制的符号)和一个三维的格式(例如,每个区域上层叠的柜台数目比例) 构造图或图表显示空间信息(例如,建立一个条形图在美国的一个州五大城市的人口比较) C.使用地理陈述,工具和技术,例如能够回答地理问题: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教师版(NETS·T-2008) 关键词: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教师版ISTE NETS·T 秦炜炜译 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 1. 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创造力[1] 教师能够运用其学科知识,通过教学、学习和技术提高自身在面授或虚拟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创意与创新能力的经验。 (1)能够提升和支持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与独创能力并为学生树立典范。 (2)能使学生积极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探究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3)能够运用协作工具促进学生反思,从而了解(reveal)和澄清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思考,设计与创造性过程。 (4)能够通过与学生、同事以及他人在面对面或虚拟学习环境中共同学习而在协作知 识建构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2. 设计、开发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经验与评估工具 教师能够设计、开发和评价融合了现有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真实的学习经验与评估以优化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学习从而使NETS·S-2008中所规定的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得到发展。 (1)能够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设计或调整有关学习经验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创造力。 (2)能够开发技术化的学习环境从而使所有学生能满足他们各自的好奇心,能使学生 自主设定教育目标、管理学习和评估学习过程,最终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3)能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和数字 化工具与资源的使用能力。 (4)能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与技术标准相一致的多种多样的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并能利用评估结果和数据支持教学与学习。 3. 树立数字化时代学习与工作的典范 教师应成为全球化与数字化社会中创新型专业人士在知识、技能和工作过程方面的典型代表。 (1)能够熟练使用技术系统,并能将现有知识熟练地迁移到新技术和新情境中去。 (2)能够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与学生、同事、家长以及社区成员展开协作以促进学 生的成功与创新。 (3)能够使用多种数字化媒体形式与学生、同事、家长就有关信息和思想展开有效地 交流与沟通。 (4)能够有效运用现有的和新兴的数字化工具查找、分析、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以支 持研究和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 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 解读一: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美国教育信息化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愈演愈烈,但归根结底是知识、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以及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要素,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推进教育信息化提升本国竞争力,世界各国纷纷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通过信息化带动教育改革创新。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走在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前列,成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要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大力推动信息化教学深入应用与管理信息化,反映了我国追赶教育信息化国际先进水平的决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是:到2020 年,全面完成《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次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随着我国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动国际化”是不可避免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实践需要全球视野、开放思维和战略眼光。 首先,必须积极展开对国外教育信息化情况的研究,了解世界发达国家数字化学习环境发展的态势,明确自己在全球所处的位置和状态,进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立足国家实情,发挥自身优势,推动自身发展。 其次,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间更加广阔而深入的信息文化互动,不断提升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力。 第三,跟踪当前国际上新兴技术和学习支持的发展趋势与应用概况,全面考察技术对学习、教学和研究所带来革命性影响。 调研设计 由于国外信息化调研更加侧重对全局性、典型性和前瞻性的发展和规划的把握,本调研研究主要包括:国外教育信息化规划、教育信息技术新发展、国际教育信息化趋势分析三大核心部分。 首先,国外教育信息化规划调研综合考虑了国情、文化、地区方面的因素,希望从多个角度借鉴他国的发展经验。比如选择了教育信息化发达但与我国文化差异很大的美、欧地区国家;教育信息化发达国家,但文化背景与我国比较类似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国家,地区、民族差异较大,国情与我国较为相似的印度、巴西等国。 其次,教育信息技术最新发展主要以最近数年《地平线报告》为风向标,旨在确立并阐述可能会对各种教育组织机构中教学、学习、研究或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技术。同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