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

气﹥V

﹥V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r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r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反思:

§(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内能的定义

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过程

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热能)

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温度、状态变化

物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则内能减少。(不能逆说) 三、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四、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讲:P 129 空气压缩仪)

1.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大。 a.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

b.2.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会减小,气体膨胀做功。 内能→机械能 3.做功是通过内能和其他形式能的转化来实现了内能的改变。 思考: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大或减小,除此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小结:

★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 ★反思:

§(2) 内能

★课程内容

1

、 热传递

2、 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法的比较

3、 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区别及联系 ★重点——热传递

★难点——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区别及联系 ★过程 一、热传递

1.2.3.方向: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由高温部位传给低温单位。 (两个物体) (一个物体) 高温物体放热,内能减小。 低温物体吸热,内能增大。

4.热量(Q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

(注意:热量不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获得)

①热量是过程量,不是物体具有的。

②单位:焦耳(J)

二、两种方法的比较(做功和热传递)

1.相同点:(1)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2)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2.不同点:(1)做功——能量转化

热传递——内能转移

(2)做功:内能变化量是通过做功多少来恒量。

热传递:内能变化量是通过吸(放)热的多少来恒量。

三、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区别和联系

1.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会增大。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联系

2.内能是状态量,热量是过程量。

1.温度是状态量,不能传递;内能是状态量,可传递。

区别

2.热量是过程量,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获得。

注意:状态量——是物体具有的;过程量——不是物体具有的。★小结:

★作业——

★反思:

§(1)比热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比热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刻苦精神.

课程内容

1、探究物体吸热的多少是否与物质本身有关

2、比热容

★重点——比热容

★难点——比热容

★教具——完全相同的两个电热水壶

★过程

引入:用电水壶烧水

①烧半壶、满壶开水所需时间——所需热量不同,与m有关。

②同样一壶水烧成温水、开水吸热的多少相同吗——与升高的温度有关

说明物体吸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质量,升高的温度,物体本身。

一、探究:物体吸热的多少是否与物质本身有关

1.猜想

2.设计实验

3.进行实验

结论

二、比热容(c)

①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

②单位:

③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

同种物质的比热一定,不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④比热容表

(1)水的比热容:C

物理意义:1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为×103J

(2)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状态有.关。

如:冰和水

(3)常见的金属的比热容大小关系。

C

铝﹥C

﹥C

﹥C

★小结:

1、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热的概念。

2、把质量相同的铝块、铜块、铅块放到沸水中加热,当沸水再次沸腾后,取出金属块,并把它们放到石蜡块上。它们都能使石蜡熔化,那么哪个金属块熔化的石蜡多呢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反思:

部分学生对比热容这一概念理解的不够好,不会用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性解释有关现象。还得加以理解性的说明。

§(2)比热容

★课程内容

1、 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实际意义;

2、热量的计算 ★重点——热量的计算

★难点——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实际意义 ★教具—— ★过程

三、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实际意义

1.水升高一定温度时,需吸收的热量较多;降低一定温度时,能放出的热量较多。

2.

四、热量的计算1.

2. 注意:C 与Q 、m 、无关,这只是一个计算式。

3.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热损失,则有Q 吸=Q 放(热平衡方程)

例、把200g的铅块加热到98℃,然后投入到12℃的80g的水中,混和后的温度为18℃,若不计热损失,请求出铅的比热容。

解:Q

放=C

m

(t

0铅

-t)=C

×200×10-3kg×(98-18)℃

Q

吸=C

m

(t-t

0水

)=×103×80×10-3kg×(18-12) ℃

∵Q

=Q

∴C

=×103J

★小结:

★作业——

★反思: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内能的利用

§热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热机中能量的转化

(2)知道四冲程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个工作过程的异同,学习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这些内燃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技术进步在工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内容

1、内燃机

2、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3、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

★重点——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难点——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

★教具——模型、挂图

★过程

一、热机: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叫热机。

二、内燃机

(一)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1.冲程——活塞从气缸的一端运行到另一端。

2. 吸气→压缩→做功→排气

(汽油与空气)(机→内)(内→机)(废气带走内能)

3.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活塞往反运动两次,曲轴(飞轮)转动两圈,燃气对活塞做功一次。

4.汽油机工作时,只有在做功冲程中,活塞靠燃气推动的,其它三个冲程中,活塞的运行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

(二)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

不同点汽油机柴油机

构造火花塞喷油嘴

收入气体汽油与空气空气

压缩程度较大(压缩体积)

点火方式点燃式压燃式

特点小巧笨重

★小结: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3题

★反思:

§热机效率

★课程内容

1、热值

2、热机中的能量损失

3、热机的效率

4、其他效率

★重点——热机的效率

★难点——热机中的能量损失

★过程

四、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五、热值(q)

1.定义:1kg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叫热值。

2.热值是表示燃料燃烧的特性。

3.单位:J/kg J/m3(指气体)

4.放热公式:Q

放=qm或Q

=qv

六、热机中的能量损失

1.燃料未完全燃烧。

2.废气带走大量的内能

3.克服摩擦做功

4.散热损失

七、热机效率(η)

η=

1.提高热机效率的措施

2.让燃料尽量充分燃烧

3.废气回收利用(利用废气加热物体)

4.减少摩擦

5.减少热损失

八、其它效率

1.电热器η= 消耗的电能

2.太阳能热水器η= 获得的太阳能

3.炉子的效率η= 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小结:

★作业——

★反思: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1)电荷 摩擦起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荷,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2.知道原子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流的产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课程重点(内容)

1、 电荷

2、 原子结构

★难点——摩擦起点的实质

★考点——①电荷;②原子结构。

★教具——玻璃棒、塑料棒、绸、皮、细小物、塑料尺、验电器 ★过程 一、电荷

1.带电体的性质: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3.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4.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 5.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工作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铂片张角的大小反映出带电荷的多少 6.电荷量——所带电荷的多少

简称:电荷;字母:Q ;单位:库仑(

C ) 如:摩擦的橡胶棒带10-7二、原子的结构 1.宇宙→物质→分子→原子2.元电荷——e=×10-19C

3.摩擦起电

※4.电荷守恒定律

例1、一金属块带正电,原因是金属原子的( C )

A.核电荷数增加,核外电子数目不变;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摩擦起电

B.核电荷数比核外电子数增加多些;

C.核外电子数减少,核电荷数不变;

D.核外电子数比核电荷数减少多些。

例2、用丝线挂着a 、b 、c 三个很轻的小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时,都能互相吸引,那么这三个球中( B ) A.只有一个带电

B.肯定有一个不带电,另两个带异种电荷

C.肯定有一个不带电,另两个带同种电荷

D.三个都带电

例3、用带电体去靠近吊在细线上的绝缘小球,有什么现象但接触后立即又被推开,又是为什么

分析:吸引——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 排斥——绝缘小球带上同种电荷 ★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小结 ★反思:

§(2) 电荷 摩擦起电 ★课程重点(内容)

1、 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2、 导体和绝缘体

3、 自由电荷

4、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5、 静电的利用和防护 ★难点——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考点——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教具——验电器 ★过程

四、导体 绝缘体 常见:玻璃、陶瓷、橡胶、塑料、空气、油、干木头…

a b c

五、自由电荷

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绝缘体中几乎没有。

正离子(如 H+)

自由电荷负离子(如 O2-)

自由电子(e)

金属导电——靠大量的自由电子

摩擦起电

六、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接触带电

感应起电

七、电中和:等量异种电荷放在一起,完全抵消。

带电体的性质

八、判断带电的方法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

验电器

九、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危害:引起火花、击穿电子元件

防止:用导体输入大地(如:运油车有链拖地、地毯里有金属丝)、降低湿度利用:静电织绒(让布带电)、除尘(烟囱里装带电网)

★小结:引导学生总结

★反思:

§(1)电流和电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什么是电流、电路和电路图.

2.知道什么是电源和用电器.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流的产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连接电路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连接电路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2.通过“根据电路画电路图”的训练,使学生不怕重复,不厌其烦,从而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

★课程重点(内容)

1、电流的形成

2、电路的构成

3、电路图

★难点——电路图

★考点——电路图

★教具——电源、灯泡、导线、二极管

★过程

演示实验图

一、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

1.电流有强、弱,还有方向

2.物理学中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

3.二极管:单向导电性

二、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组成。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常见电源:干电池、学生电源

2.用电器——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装置

小灯泡:把电能转换为光能和热能

电扇:把电能转换为机械能

3.开关——控制电路通、断的装置

4.导线——输送电能的装置

三、电路图——用电学元件符号表示电路的链接情况的图叫~

1.电学元件符号

画本节课实验电路的电路图

电流方向(电源外部、内部)

3.

画电路图注意

①用统一规定的元件符号;②导线横平竖直;③呈长方形,布局均匀;

④元件不能画在拐角处;⑤图与实物要一一对应。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电路是由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组成的.

2.有电源,并且电路闭合时才有电流.

3.会连接简单电路.

4.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5.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6.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电源正极→用电器→负极”.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反思:

§(2) 电流和电路

★课程重点(内容)

1、 电流方向的确定

2、 电路的三种状态

3、 由实物图画电路图,由电路图连实物图 ★难点——认识短路

★考点——①电流方向的确定;②由实物图画电路图,由电路图连实物图。 ★教具——电路板

★过程

一、电流方向的确定

1.电流——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方向同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相同 电流方向同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相反 电源外部“+”→“-”

2.电路中电流方向 电源内部“-”→“+

” 3.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二、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有电源的闭合电路 三、电路的三种状态

1.通路——有电流,用电器工作。

2.开路(断路)——无电流,用电器不工作。

3.短路——

4.由电路图连实物图

例1、用两根导线,一节干电池设法使一只小灯泡发光,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是( A C D )多选

例2)、

L 2都发光

发光,L 2不发光

C.电源损坏 灯丝被烧断

例32

源的正负极

例4、用箭头标出电路中电流方向

例5、依电路图,用笔画线连实物图。

例6

断开时,电路处于 通路 状态;

S 1

S 2

★小结: ★反思:

§(1)串联和并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

2.会读、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3.知道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的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用实验的方法了解串、并联电路的区别,从而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举出生活、生产中简单串、并联电路的实例,培养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和兴趣,逐步养成遇事必思,见问必究的良好习惯.

2.在学生探究串、并联电路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实验,执着探究的精神. ★课程重点(内容)

1、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定义、特点。

2、 生活中的电路

★难点——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特点。

★考点——识别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过程

1.2.L 2 L 1

1.定义:各用电器并排,两端分别连在一起,再接入的电路叫~

2.

例1、如图a 、b ,分析L 1、L 2的连接方式。

例2

能”

例3时需同时工作,你认为符合要求的电路图是( A )

例 要使L

例5 2、 电路设计 ★难点——设计电路

★考点——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判断方法 ★教具——电路板 ★过程

一、判断串联、并联的方法

方法一:定义法 顺序:首先判断是否短路→再判串、并 方法二:电流路径法 联→画出等效电路图 方法三:拆除法(断路法)

(b)

例1、电路如图。只闭合S 1, 都不亮 ;

只闭合S 2, L 1亮 ;只闭合S 3, L 1和L 2串联都亮 , 只闭合S 1、S 2, L 1和L 2并联都亮 ;

同时闭合S 1、S 3, 电源短路,L 1 L 2都不亮 ; 同时闭合S 2、S 3, L 1亮 ;

同时闭合S 1、S 2、S 3, 电源短路,L 1 L 2都不亮 。

例2、电路如图。 只L 1亮,闭合 S 3(或S 2 S 3) ,断开 S 1 S 2(或S 1) ;只L 2亮,闭合 S 1(或S 1 S 2),断开 S 2 S 3(或S 3) ;L 1、L 2串联,闭合 S 2 ,断开 S 1 S 3 ;L 1、L 2并联,闭合 S 1 S 3 ,断开 S 2 。 三、设计电路

例3、医院安装呼叫电铃,使各病床的病人可单独呼叫,只要一按床头的开关,值班是的电铃就响,且与该病床相对应的指示灯亮,请在图中画出正确的连接。

例4

S

单刀双掷开关 ★小结:

★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是有强弱的.

2.知道电流的单位是安培,比安培小的单位还有毫安和微安.

L

3.知道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4.能正确读出在电流表的示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电流的效应来研究电流的强弱,提高学生用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连接电路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电流表的读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准确读数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连接电路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在学生对电流表读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课程重点(内容)

1、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

2、怎样连接电流表

★难点——正确使用电流表

★考点——正确使用电流表

★教具——电路板、电流表

★过程

一、电流(I)

1.定义: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

2.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 A

3.常见的电流(见小资料)

铭牌上的标记电流——即用电器正常工作电流

二、电流表——测量电流强弱的仪表

1.符号

2.量程

0A~

0A~3A 1A

3.接线柱

4.

②电流从“+”接线柱(红)流入,从“-”接线柱(黑)流出

③被测的电流不能超过最大量程,且测I时先要试触

④绝不允许不经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两极

5.读数:采取“4”舍“5”记“6”收(这是针对估读数)

※ 6.电流定义式:I=Q/t (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s

A C

★小结:

1.可以用电流来表示电流的强弱.

2.正确连接电流表:电流表与被测用电器要串联;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进,“-”接线柱出;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不要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3.正确读出电流表的读数.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板书设计 ★反思:

§ 串、并联的电流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式实验,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在实验过程中,巩固连接电路的训练.

3.正确使用电流表,识记使用规则.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2.通过学习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对实验结论的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精神.

2.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同学的协作精神. ★课程重点(内容)

1、 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2、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难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考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教具——电路板、电流表 ★过程

一、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实验:A =

I B = →I A =I B =I C I C =

结论: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注意:无论用电器是否同一规格,只要串联,通过它们的电流相等。 类比:水流

实验: I

A

=

I B = →I

A

=I

B

+I

C

I C =

类比:水流

例1

A.测量的点不同

B.出现短路

C.甲读数错误

D.乙读数错误

例2、如图电路,当开关S闭合,电流表A

1

的指针偏转了量程的2/3,电

流表A

2

偏转了量程的3/4,所用电流表为实验室双程电流表,求通过灯泡L

1

L

2

的电流各多大

已知:L

1

与L

2

并联

求:I

1

I

2

解:由分析可得,A

2

使用小量程,

A

1

使用大量程。

则 I=2/3×3A=2A I

2

=3/4×=

所以通过L

2

的电流为

通过L

1

的电流为I

1

=I-I

2

==

例3、如图,三个电流表的读数分别为I

1

、I

2

、I

3

,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A )

﹥I

2

﹥I

3

=I

2

+I

=I

2

=I

3

﹤I

2

﹤I

例4、开关S

小”或“不变”)

例5、根据电路图连实物图。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L1

L2A

1

A2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了解热量的概念。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本章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重点研究。依据教材的编写安排可以把本章内容分成两部分:内能的本质、内能的改变。其中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验证物质微观结构从而给出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从研究内能的改变过程中了解物质的吸热特性——比热容的不同,并能利用其进行热量计算。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现象等。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和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状态,为学习分子的热运动奠定了基础;学习了机械能及其转化,为研究内能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比热容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由于本章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给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比热容、热量的综合计算,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1.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现象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转换法,将微观问题转换为宏观的外在表现来研究,是突出这一重点的关键。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时,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应该在探究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类比法将“比热容”与“密度”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比热容与密度一样,都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第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两部分内容是下一节学习物体内能的基础。这一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观察扩散现象去间接感知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用乒乓球与弹簧组成的模型来配合讲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最后,让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汽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分子很小,只有通过对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分析间接去了解,本节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从而领会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并使学生借助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感知的事实。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 气﹥V 液 ﹥V 固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 ﹥r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 ﹤r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13.2(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 内能的定义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过程 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热能) 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温度、状态变化 物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则内能减少。(不能逆说) 三、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四、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讲:P 129 空气压缩仪)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物理 全册优质教案

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电功 新课引入 出示如图甲、乙所示的电表,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说出它们的作用与使用规则;再出示如图丙所示的仪表,观察这个仪表,你对它了解多少?知道它的哪些相关信息?从学生的疑惑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电能 活动1: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电池?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活中不同型号的干电池、手机、数码相机中使用的锂电池,它们属于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活动2:让学生从物理走进生活,讨论、交流,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消耗电的用电器?能否说出它们的能量转化?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电风扇、白炽灯、空调、冰箱等,这些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3: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试着说出电能的概念和单位。 归纳总结:(1)电能:电流所具有的能量。(2)单位:电能常用的单位是千瓦时,符号是kW·h(俗称“度”);在物理学中电能更常用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W·h=3.6×106J。

探究点二:电能的计量 活动1:走进生活,让学生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出在你的家庭中是如何计量每个月消耗的电能的?你知道这些电能是通过什么单位计量?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师归纳总结:电能的测量工具是电能表,往往以度为单位,1度=1kW·h。活动2: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交流讨论说一下,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表,说出如何读出电能表的示数,如何计算出这个月消耗的电能? 根据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 (1)电能表的示数,最后一位是小数位,单位是kW?h (2)月末的电能表示数减去月初电能表的示数,即为一个月消耗的电能。 活动3:出示电能表,让学生结合课本P88的内容,说出如图所示的电能表铭牌所代表的含义。 归纳总结:“220V”是说这个电能表应该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10(20)A”是说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A,额定最大电流为20A。“50Hz”是说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中使用。“3000r/kW·h”是说,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上转盘转过3000转。 探究点三:电功 活动1:自学课本P90,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电功? (2)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根据小组之间阐明的观点,归纳总结得出: (1)电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也可以说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电功的符号是W。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电功率教案

《电功率》 教材首先通过将不同功率的用电器分别接在电路中工作时,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不同,使学生通过实验直接比较出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不同。认识到铝盘转过的圈数直接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多少,而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则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快慢。使学生直观地建立起“电功率”的概念。然后认识电功率的单位,通过小资料介绍常用“家用电器的电功率”,进一步强化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不同,其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而后介绍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相关知识,最后说明电功率的测量,为下一节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的公式 t W P ,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P=UI。 3.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电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 2. 通过实验,探究在不同电压下,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关系,使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 —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灯泡、可调电压的电源,开关、导线、多媒体课件等。 , 一、新课引入: 展示课件: 1、观察动画,分别把灯泡和空调接入电路,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快慢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2、观察铭牌的图片,想一想,灯泡上的“25 W”和空调上的“1060W”的字样是什么意思 二、知识讲解: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

14.2热机效率教学设计 清水河镇中学:陈龙美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使学生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燃料热值的含义。 难点:计算热机的效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那么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能把内 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吗?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本课我们学习14.2 热机效率。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我能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我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我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我能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22-2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22“燃料的热值”部分,建立热值的概念,知道燃料热值的含义,知道热 值的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常见物质的热值。 2.阅读课本p23“热机的效率”部分,知道热机效率及能量的流向,会利用公式对热机 效率进行计算,明确提高效率的必要性和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 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1.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的。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 一 运动的世界 1、运动的相对性 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 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2、长度的测量 选: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开始测量 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 看:测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 记:记下数值和单位 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 1.00 cm. 3、长度单位换算 1Km=103m 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 例:45μm=4.5?10-5m 0.23dm=2.3?107nm 4、速度的计算 公式:v=s/t 其中:(1)计算时将s 和t 的单位化成m/s 或者km/h (2)式中三个物理量应对应于同一个物体 (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景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 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了回声。若 汽艇以100m/s 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是多远? 解:5秒内人走的路程为: S 船=V 船t=100m/s ?5s=500m 5秒内声音走的路程为:S 声=V 声t=340m/s ?5s=1700m 如右图可知:他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S= (S 船+ S 声)/2=1100m 5、平均速度 严格按公式v=t s 来计算,切勿利用V=221V V +来计算。 例:汽车在长100m 的公路上行驶,前50m 的速度为20m/s,后50m 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 这100m 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 解:前半段时间为:t= v s =s m m /2050=2.5s 后半段时间为:t=v s =s m m /1050=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t s =s m 5.7100=13.3m/s [应用练习] 1.小明同学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 (选填“运动”、“静止”) (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 ______的。 (2)小明对公共汽车的驾驶员来说是_____的,这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 (3)小明对马路上的行人来说是________的,这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

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 初三是初中学生在校的最关键一年,学生的学习任务艰巨。学习的时间紧,还要进行九科竞赛,面临的压力很大。今年的两位新搭档,我们之间还需要磨合,针对现实的情况,对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作出如下的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今年要严格按照教务处的要求,进行六步四检的课堂改革。在教学中自己少讲,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的习惯,计算能力,思维能力。 二、学生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三个班级的物理教学工作,对这些学生我并不了解。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他们的性格、姓名、学习的情况。这些学生在初二进行的是六步四检的教学模式,我也要进行教学的改革。九年级内容繁多,时间很紧,对学生来说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平时要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学的策略,及时的让学生接受自己。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学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的六章内容。主要包括为:第一部分是内能以及内能的利用。具体内容分为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热机以及热机的效率和能量的转化比热容和效率的计算。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且难度比较大(例如:比热容的概念及计算和效率计算的相关问题)。作为中学物理热学部分的重点内容,在新授课中一定要注意节奏,力争保证全体学生理解,别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掉队。第二大部分为电学内容。具体内容分为电流和电路、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率、电与磁。与上一部分内容相比,电学内容相对较难一些,也是中考中的必考和重点内容,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一定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电学的公式及概念)、相关计算。扎实基础再进行拓展练习,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教学目标 今年教学的任务艰巨,成绩的压力很大,我们三人会共同努力,定会实现我们全县前二的目标。 五、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课标要求,明确做到哪些内容是考点,哪些是难点。坚持提前一周备课,备实用可行的教案,课件,学案。 2、坚持同科备课,加强各教师间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坚持并摸索适合我们物理教学的磨课方式。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存在的不足,提高课堂效率。 3、做到分层教学:在课堂上做好培优辅差,在达标题的设计上注意分层,要有拔高,力争做到优生吃好,差生吃饱。 4、严格管理。教学中抓住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物理知识的储备。严格管理学生,抓紧课上的每一秒钟,洞察一切。对于违纪的学生进行教育批评,帮助学生成长。 5、研究中考,了解并把握中考试题和中考命题的趋势。平时多做山东省的物理中考题,及时写出试题的分析,多做总结。及时的反思教学。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2019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学习过程】 一、了解分子运动论 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热现象:物体温度的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等。这些热现象的解释,都涉及到热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是人类长期探索的问题,直到17世纪和18世纪期间,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热现象是由物质内部大量微粒的运动引起的,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分子运动论。到19世纪建立了能量的概念,人们又逐渐认识到与热现象相联系的能量——内能,用分子运动论和内能的观点,可以解释很多热现象。 分子运动论主要内容为:1、物质有分子组成;2、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探究学习:扩散现象 猜想:打开香皂盒闻到香味,说明香气的分子发生了。下面我们再来通过讨论实验来体会分子是运动的。 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观察到现象。 上面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即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举出几个例子,看谁观察得细致。 通过所举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扩散能发生在体和体之间、体和体之间。 科学家们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mm深。这说明扩散也可以在体和体之间发生。 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一滴墨水,比较两杯中墨水的扩散现象有什么不同。 想想议议: 1) 2)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 气﹥V 液 ﹥V 固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r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r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反思: §(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内能的定义 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过程 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热能) 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温度、状态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18.1电能电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能的转化的角度认识电能,了解电能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2.知道电能的单位和符号。 3.认识电能表,知道电能表上参数表示的意义,会读电能表,会通过电能表计算家庭 电费。 4.能利用电功的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电能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用理论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电流大小、电压高低和通电时间有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提高 学习物理的兴趣。 2.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1度电的认识,培养学生节约用电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电能表的读数。 2.电功的计算。 教学难点 对电功概念的理解及利用电功公式进行计算。 课前准备 电流表、电压表、电能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出示如图甲、乙所示的电表,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说出它们的作用与使用规则;

再出示如图丙所示的仪表,观察这个仪表,你对它了解多少?知道它的哪些相关信息?从学生的疑惑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电能 活动1: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电池?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活中不同型号的干电池、手机、数码相机中使用的锂电池,它们属于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活动2:让学生从物理走进生活,讨论、交流,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消耗电的用电器?能否说出它们的能量转化?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电风扇、白炽灯、空调、冰箱等,这些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3: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试着说出电能的概念和单位。 归纳总结:(1)电能:电流所具有的能量。(2)单位:电能常用的单位是千瓦时,符号是kW·h(俗称“度”);在物理学中电能更常用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W·h=3.6×106J。 探究点二:电能的计量 活动1:走进生活,让学生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出在你的家庭中是如何计量每个月消耗的电能的?你知道这些电能是通过什么单位计量?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师归纳总结:电能的测量工具是电能表,往往以度为单位,1度=1kW·h。 活动2: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交流讨论说一下,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表,说出如何读出电能表的示数,如何计算出这个月消耗的电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分子热运动》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由物质的构成、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内容也是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的三个方面。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直径约在10-10m数量级,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永不信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分子都在无规则运动;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所以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也叫热运动;由于固体和液体分子间距离较小,存在较大的作用力,所以固体和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对外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缩小时,对外表现为斥力;气体分子间距离很大,几乎没有作用力,所以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教学难点是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 能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及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认识到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验证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利用弹簧的弹力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教学难点是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课前准备 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板、烧杯、红墨水、水、胶头滴管、两个铅柱

新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案

新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案 【篇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盘县断江镇中学瞿正权 目录 第十三章热和 能 ....................................................................................................... .. (1) 第1节分子热运 动 ....................................................................................................... (1) 第二节内 能 ....................................................................................................... . (3) 第三节比热 容 ....................................................................................................... (4)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 用 ....................................................................................................... (7) 第一节1热 机 ....................................................................................................... . (7) 第一节2 热 机 ....................................................................................................... (8) 第二节热机效 率 ....................................................................................................... .. (10) 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 (10) 第十五电流和电 路 ....................................................................................................... .. (15)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 【篇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目录 第十三章热和 能 ....................................................................................................... .. (1) 第1节分子热运 动 ....................................................................................................... (1) 第二节内 能 ....................................................................................................... . (3) 第三节比热 容 ....................................................................................................... (4)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 用 ....................................................................................................... (7) 第一节1热 机 ....................................................................................................... . (7) 第一节2 热 机 ....................................................................................................... (8) 第二节热机效 率 ....................................................................................................... .. (10) 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 (10) 第十五电流和电 路 ....................................................................................................... .. (15)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电 子 教 案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重点和难点】 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教学设计思路】 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教学准备】 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教学过程】 (一).声波的产生 1.声音的发生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 ?演示实验:(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十三章内能第十八章电功率 第1节分子热运动第1节电能电功 第2节内能第2节电功率 第3节比热容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第4节焦耳定律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第1节热机第1节家庭电路 第2节热机的效率第2节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3节安全用电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二十章电与磁 第1节两种电荷第1节磁现象磁场 第2节电流和电路第2节电生磁 第3节串联和并联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第4节电流的测量第4节电动机 第5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第5节磁生电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 第1节电压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 第2节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第3节电阻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第4节变阻器第4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1节能源 第2节欧姆定律第2节核能 第3节电阻的测量第3节太阳能 *第4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第4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内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能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及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认识到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验证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利用弹簧的弹力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 分子热运动 【教学难点】 1).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出无法感知的事实。 2).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 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板、烧杯、红墨水、水、胶头滴管、两个铅柱和钩码、弹簧和橡胶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了解人类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验人类探究宇宙和认识物质组成的过程2.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教学课时: 1 课时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宇宙浩瀚无边,有无穷的秘密等着我们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渴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交流能力,想像能力. 强调地球只是太阳的九大行星之一,指导学生观察插图10.1—2,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10.1—2,强调银河系很大,穿过也要十万年的时间.指导学生观察插图10.1—1,强调宇宙很大.物质是运动的,举例(包括化学生物方面的运动),强调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初步建立学生的物质世界观. 二、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举例:分糖、分醋.着重帮助学生构建分子的物理模型和概念.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概括能力.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推测原因.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阅读课本,对“任何物质都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 进行讨论,参照图10.1—3 思考. 思考:水、冰、水蒸气都是由什么分子组成,为什么它们在物理性质上有那么大的区别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阅读课本,学生描述插图10.1—6 中的类比 三、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让学生了解它们在宏观均区别是由于微观结构不同造成的.知道水的态变化的特殊之处。 四、原子结构抓住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相似这一特点展开,质子和中子能在太阳系中找到对应结构吗?突出物理学的对称美。 随着老师对原子结构的介绍,思考它的哪些部分跟太阳系相对应.用乒乓球模拟原子的结构。 提出问题:纳米指的是什么?纳米技术又指的是什么?生活中还遇到哪些与纳米有关的事物.了解

((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 一运动的世界 1、运动的相对性 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2、长度的测量 选: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开始测量 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 看:测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 记:记下数值和单位 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 1.00 cm. 3、长度单位换算 1Km=103m 1m=10dm=100cm=103mm=106m=109nm 例:45m=4.510-5m 0.23dm=2.3107nm 4、速度的计算 公式:v=st 其中:(1)计算时将s和t的单位化成ms或者km,则省n倍力,即F=f n, 其中f为阻力(包括物重、滑轮重、摩擦等),所以若不计滑轮重 和摩擦,则有F=Gn 费距离情况:省了n倍力就要费n倍距离,即s=nh 3、做功及效率的计算 做功:W=FS,其中若F与S垂直则力F不做功 效率的计算:(1)有用功(对目的物所做的功):W有=Gh (2)总功(力F所做的功):W总=FS(其中:s=nh) (3)效率η= W有W总

4、功率:做功的快慢;P=Wt 例1:.在水平路面上,某人用300牛的水平拉力,拉着重1200牛的车30秒内前进了10 米。在这一过程中人对车做功的功率是( ) A.40瓦 B.100瓦 C.400瓦 D.3000瓦解:W=FS=300N10m=3000J P=wt=3000J30s=100w 选B 例2、如右上图示用一滑轮组拉着重8×104牛的汽车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汽车所受阻力为车重的0.03倍,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求: (1)拉力F为多少牛? 80%=0.03GSF3S 得F=1000N (2)若汽车移动的速度为0.2米秒,1分钟内拉力做了多少焦的功? W=FS=F×n(vt)=1000×3×(0.2ms×60s)=3.6×104J [学法指导] 把握力臂的概念;区别用用功及总功 理解省力则费距离 初三物理总复习八分子动理论 [学情分析]对本章的掌握情况较好,基本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应用到解释实际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及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 3、认识宏观热现象与分子热运动的联系质子(+) [教学内容、方法与步骤] 原子核(+)夸克 一、物质的组成 中子(不带电) 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而原子 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转 二、分子动理论 1、分子间存在间隙;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运动——温度越高则热运动越激烈;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学法指导] 解有关分子热运动的题目时注意:分子是肉眼看不见的,则如看到尘士飞扬并不能表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作业布置]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课时同步教案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课时同步教案汇总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学习过程】 一、了解分子运动论 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热现象:物体温度的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等。这些热现象的解释,都涉及到热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是人类长期探索的问题,直到17世纪和18世纪期间,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热现象是由物质内部大量微粒的运动引起的,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分子运动论。到19世纪建立了能量的概念,人们又逐渐认识到与热现象相联系的能量——内能,用分子运动论和内能的观点,可以解释很多热现象。分子运动论主要内容为:1、物质有分子组成;2、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探究学习:扩散现象 猜想:打开香皂盒闻到香味,说明香气的分子发生了。 下面我们再来通过讨论实验来体会分子是运动的。 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观察到现象。 上面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即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举出几个例子,看谁观察得细致。 通过所举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扩散能发生在体和体之间、体和体之间。 科学家们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mm深。这说明扩散也可以在体和体之间发生。 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一滴墨水,比较两杯中墨水的扩散现象有什么不同。 想想议议: 1) 2)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这是一个铅块,我们知道它是由组成的,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那么为什么铅块没有飞散开?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呢?(学生讨论) 是分子间的引力作用使铅分子聚合在一起的。 [演示实验]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如图(a)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