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经方三辨——大承气汤(中医大家叶橘泉经验)

经方三辨——大承气汤(中医大家叶橘泉经验)

经方三辨——大承气汤(中医大家叶橘泉经验)

导读:

叶橘泉(1896—1989),著名中医临床家、

教育家、中药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

称院士)、一级教授。叶橘泉先生在70多年

的医药生涯中,为成千上万的患者解除过病苦,

向众多的学生传授过医术,其医德人品,堪称

楷模。推送选取叶橘泉先生“经方实验三辨录”

的经方详辨一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宝贵的

学术思想及经验。

//////////

大承气汤(《金匮要略》)作者/叶橘泉

【组成】

大黄 9~24g(后下),厚朴 6~15g,枳实 9~15g,芒硝 6~12g (冲),加水先煎厚朴、枳实,去渣后加入大黄,再煎5~10 分钟,去药渣后加入芒硝溶化后,1 日分 2~3 次温服。大便通畅后则可停服。

一、辨证

腹部胀满且发硬,按之坚硬或疼痛。大便干结,多日不解。发热

出汗,头痛且胀,身体沉重,烦躁不安。重者甚至出现谵语神昏、意识模糊等症状。舌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实。具备“痞、满、燥、实、坚”等五证作为大承气汤证之诊断依据。

二、辨病

1.粘连性肠梗阻。

2.急性胰腺炎。

3.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

4.急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症。

5.急性肝炎。

6.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

7.脑血管意外。

三、辨体质

体质较强,体格中等或健壮。

【慎用或禁忌】

孕妇或产后血虚者,平素胃肠虚弱者,年老体弱者,或外有表实证者,均当慎用或禁用。

【临床加减应用】

1.粘连性肠梗阻:加赤芍、红藤、木香。

2.急性胰腺炎:加四川大金钱草、柴胡、蒲公英根。

3.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加败酱草、薏苡仁、牡丹皮。

图:薏苡仁

4.急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加四川大金钱草、郁金、乌梅。

5.急性肝炎:加石打穿、蒲公英根、黄芩。

6.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加接骨木、威灵仙、木瓜。

7.脑血管意外:加丹参、槐花、龙胆草。

作者七十年临证医案与心得

【急性胰腺炎】

朱某,男性,57岁。1964 年3 月初诊,家属代诉称其昨晩参加宴会,吃了许多油腻莱肴,喝了数杯60°白酒,回家后又进食了1 小袋油炸花生米和2 杯黄酒。至深夜患者自觉上腹部疼痛,且逐渐加剧,并时而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次日凌晨,患者被送到南京市内的江苏医院(现为南京肿瘤医院)急诊室,测体温为39.2℃,血胰酶1800 单位,白细胞14500/mm3,中性粒细胞91%,值班医师诊断其为急性胰腺炎。医师在问诊时了解到,患者曾有抗生素过敏史,与家属商量后决定不给患者使用抗生素,而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此时已是凌晨5 点多,医师把患者转入内科病房给其做静脉点滴。当天一早,病房医师来门诊中医科邀我去病房会诊。

诊患者神志尚清,颜面潮红,烦躁不安,口干欲饮。按其腹部偏

硬,稍重按患者即诉疼痛。大便已4 天未解。舌质偏红,苔薄黄腻少津,脉沉迟带弦。证属阳明腑实证,按脏腑辨证此为中焦湿热,阻塞胰管,不通则痛,治以清热利湿,解毒通便,选用大承气汤加味:大黄12g(后下),厚朴9g,枳实9g,芒硝9g(冲),四川大金钱草 30g,柴胡 9g,蒲公英根15g。

患者服药后排了2 次大便,症状有所缓解,上腹部疼痛减轻,热度亦降至37.6℃。次日再给其服用大承气汤去枳实,加败酱草,另外,将大黄与芒硝的剂量做了调整:

大黄6g(后下)。厚朴9g,芒硝6g(冲),四川大金钱草30g,柴胡9g,蒲公英根15g,败酱草12g。

第2 剂服用后,大便完全通畅,上腹部疼痛等诸症消失,体温恢复正常。测定血象,除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仍略高以外,血胰酶已恢复正常。我关照病房医师可以停服中药,再住院数日即可出院。

按:本例患者发病后及时住进医院,加之其有抗生素过敏史,所以辨证选用大承气汤加減,使患者的急性胰腺炎得到了治愈。

众所周知,急性胰腺炎是急腹症的一种,是因暴饮暴食等因素导致胰酶在胰腺內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組织水肿、出血的炎症反应。临床上有—部分重症患者可能会出现胰腺坏死、继发腹膜炎及休克等症状,这种类型的患者病死率比较高。有条件的情况下,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应尽量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经方三辨——大承气汤(中医大家叶橘泉经验)

经方三辨——大承气汤(中医大家叶橘泉经验) 导读: 叶橘泉(1896—1989),著名中医临床家、 教育家、中药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 称院士)、一级教授。叶橘泉先生在70多年 的医药生涯中,为成千上万的患者解除过病苦, 向众多的学生传授过医术,其医德人品,堪称 楷模。推送选取叶橘泉先生“经方实验三辨录” 的经方详辨一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宝贵的 学术思想及经验。 ////////// 大承气汤(《金匮要略》)作者/叶橘泉 【组成】 大黄 9~24g(后下),厚朴 6~15g,枳实 9~15g,芒硝 6~12g (冲),加水先煎厚朴、枳实,去渣后加入大黄,再煎5~10 分钟,去药渣后加入芒硝溶化后,1 日分 2~3 次温服。大便通畅后则可停服。 一、辨证 腹部胀满且发硬,按之坚硬或疼痛。大便干结,多日不解。发热

出汗,头痛且胀,身体沉重,烦躁不安。重者甚至出现谵语神昏、意识模糊等症状。舌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实。具备“痞、满、燥、实、坚”等五证作为大承气汤证之诊断依据。 二、辨病 1.粘连性肠梗阻。 2.急性胰腺炎。 3.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 4.急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症。 5.急性肝炎。 6.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 7.脑血管意外。 三、辨体质 体质较强,体格中等或健壮。 【慎用或禁忌】 孕妇或产后血虚者,平素胃肠虚弱者,年老体弱者,或外有表实证者,均当慎用或禁用。 【临床加减应用】 1.粘连性肠梗阻:加赤芍、红藤、木香。 2.急性胰腺炎:加四川大金钱草、柴胡、蒲公英根。 3.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加败酱草、薏苡仁、牡丹皮。

图:薏苡仁 4.急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加四川大金钱草、郁金、乌梅。 5.急性肝炎:加石打穿、蒲公英根、黄芩。 6.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加接骨木、威灵仙、木瓜。 7.脑血管意外:加丹参、槐花、龙胆草。 作者七十年临证医案与心得 【急性胰腺炎】 朱某,男性,57岁。1964 年3 月初诊,家属代诉称其昨晩参加宴会,吃了许多油腻莱肴,喝了数杯60°白酒,回家后又进食了1 小袋油炸花生米和2 杯黄酒。至深夜患者自觉上腹部疼痛,且逐渐加剧,并时而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次日凌晨,患者被送到南京市内的江苏医院(现为南京肿瘤医院)急诊室,测体温为39.2℃,血胰酶1800 单位,白细胞14500/mm3,中性粒细胞91%,值班医师诊断其为急性胰腺炎。医师在问诊时了解到,患者曾有抗生素过敏史,与家属商量后决定不给患者使用抗生素,而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此时已是凌晨5 点多,医师把患者转入内科病房给其做静脉点滴。当天一早,病房医师来门诊中医科邀我去病房会诊。 诊患者神志尚清,颜面潮红,烦躁不安,口干欲饮。按其腹部偏

胡希恕的六经辨证观6寸电子书word文档

胡希恕的六经辨证观: 一、何谓经方 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经方之含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有效方剂;一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本书所谓之经方,是指后者。 二、张仲景是经方杰出之传人 考《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之专着和有关方剂理论之专着,如《汤液经法》32卷。这些书虽皆亡佚,但从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里可以窥见有关治疗原则、治疗方

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之理论论述。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已经建立了指导实践的基本理论。直至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着《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炉,将亡佚书籍中的经方保留下来。故后世尊该书为“方书之祖”,赞经方为“对病真方”。从而为方剂学之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经方运用的指导理论是辨证施治 要想正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何谓辨证施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即《伤寒沦》与《金匮要略方论》)就是辨证施治的典范。考《伤寒沦》,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因此,在《伤寒论》中,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又有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实施之运用方法。 先说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

《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辩,如论中第7条(条文序号均依宋本《伤寒论》。下同)。“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虚实之辨;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表里之辨;第l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是寒热之辨。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六经和八纲是辨证的一股规律。 何渭八纲?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

经方的经验与教训麻黄细辛附子汤案

经方的经验与教训麻黄细辛附子汤案 展开全文 这里所谈的经方,是指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杨绍伊称仲景书、本为《广汤液论》)中应用的古方。经方组织严谨,疗效很高,历经千余年而不衰。用之得当,效如桴鼓;用之不当,祸不旋踵。兹介绍应用经方的点滴经验与教训,以就正于同道。 麻黄细辛附子汤案 患者男性,40岁,干部,于1978年1月2日来涪陵县中医院就诊。患者1月前去石沱乡下工作,酒醉后感冒头痛,恶寒发热。服药未效,复增声音嘶哑。继又数更医,与服清热利咽剂及黄连阿胶汤等,仍不见效。 刻诊:声音沙哑如公鸭低鸣,兼见:恶寒,微热,肢冷,气短,腰痠膝软,舌淡胖苔白厚,脉沉。由于患者素体肾阳不足,感寒后又不忌酒肉,治虽及时,却一再失当,邪从足太阳膀胱经入客足少阴肾经,形成实中夹虚的两感证。 诊断:暴喑。辨证:阳虚感寒,阻塞脉道。治以助阳解表,温经化痰。 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麻黄五钱、北细辛一钱、附片八钱(先煎1小时)、京半夏三钱、陈皮二钱、桔梗二钱、浙贝三钱,1日半1剂,水煎日3服。服1剂后声音即出,2剂后喉爽声亮,3剂后寒热亦除。随访1年喑未复发。 1.1病非单一,兼病兼治。 一般来说,伤风感冒,一剂可愈,如果只有头痛、恶寒、发热、苔白、脉浮紧等太阳伤寒证为主,只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散寒就行了。又如病偏一经,只有肢冷,气短声嘶、腰痠膝软、舌淡胖,脉沉或沉弱等少阴阳虚证为主,也只用四逆汤温壮少阴阳气也治得其宜。现在既有伤寒表证又有少阴里证,两者都很明显,所以宜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既温壮阳气,又解表散寒,以收表里兼治之效。 1.2治病莫拘执,病变法亦变

家父徐建五,生前常对我说:“治病莫死板、凉散不效改温散,温散不效改凉散。并说纠正温散易,纠正凉散难。”这话通过实践后,才有较深的感悟。本例酒后感冒、发热,酒性热,初医可能认为是热性感冒用凉散治疗无效;继医见症增声嘶又用清热利咽,也属凉药,又无效;三医已经发觉病与少阴经有关,但误认为是少阴病阴虚阳亢证而用黄连阿胶汤,仍无效。既然“凉散”不效,(加上现证的分析)就改“温散”,果然收到效果。 再者,我想对于“凉散”、“温散”的“散”字,能否改为“法”字,以扩大其意义;再把攻补的内容加进去,成为如下句子:“治病莫死板,凉法不效改温法,温法不效改凉法;攻法不效改补法,补法不效改攻法。” 1.3经方严谨,也可加减 从前不少老医生在使用经方时,往往原方不动,不敢增减一味。正如清·陈修园所说:“所谓经方是也,其药悉本于《神农本经》,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故后之医生,不敢越雷池一步。 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精神、生活的改易,医药发展等因素,促使医生在使用经方时应该有所加减变化。事实上,从张仲景开始,经方应用,一直在有条件的发展变化着。 例如:杨绍伊辑复的《伊尹汤液经》把桂枝汤列为《汤液》原方,而把桂枝汤加饴糖的小建中汤方,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等,列为仲景论广或仲景遗论方,又如把麻黄细辛附子汤列为《汤液》原方,而把该方去细辛加甘草的附子麻黄汤列为仲景遗论方。可见在仲景应用经方时期已经有加减了。 至于历代医家加减应用经方的例子很多,常用的如:(1)阳气虚损,加人参、黄芪,或加大枣、黄芪、甘草。(2)邪气偏盛,加当归、独活、防风。(3)阳虚痰气郁滞,加桂心、半夏、茯苓、香附、白芍。(4)阳虚寒重,加人参、白术、干姜、防风等。 1.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家父曾对我说:“读书要由少到多,应用要由博返约。”又说

胡希恕经方医案【读《叶橘泉经方临床之运用》有感】

《胡希恕经方医案【读《叶橘泉经方临床之运用》有感】》 摘要:“中医的主要特色是辨证论治,以及辨症求‘证’,论治施‘方’,方证相对,疗效卓著”,在“方意解说”中,先生以药释方,“药证”与“方证”结合的思想体现地淋漓尽致,在“适应标的”中,先生收罗《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主治条文,明确该方的“标的”,使经方临床有方向,有目标,更可以扩展运用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然对医家而言,一部《伤寒论》也可治天下。盖良相与良医,异曲而同工而已。从古至今,注解、阐释、发微《伤寒论》的医家,如过江之鲫,蔚为大观。而由此衍生出的各家各派,源远流长并独树一帜。有如登泰山之巅,有曲径通幽而上者,有大道拾级而上者,有索道滑翔而上者,殊途而同归都会在山顶有一览纵山小之眼界。然而路上的风景各异,唯有亲历者方可得知,这便是习医者为何要学习钻研各家学说之缘由。条条大路通罗马,唯有路漫漫其修远想,上下而求索矣。欲穷千里目,更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中国现代伤寒学术史上三座高峰,以“谨守病机派”的胡希恕先生为代表,以“脏腑经络派”的刘渡舟先生为代表,还有就是以“方证药证派”的叶橘泉先生为代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希望能通过《叶橘泉经方临床之运用》这本书,领略中医大家叶橘泉先生的风采,激励更多的习医者能够通过学习先生的学术思想,使自己的中医学事业更上一层楼。 本书是叶橘泉先生“方证三书”中的一本,最能体现先生经方研究中的“方证”思想。全书方以类聚,以代表方为首,共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姜附汤类、泻心汤类、五苓散类、柴胡汤类、白虎汤类、葛根汤类、半夏汤类、理中汤类、芎归汤类、消导方类、杂方类等十三章,搜集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中的重要方剂共计一百三十余则,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每方下列方名、组成、调剂及用法、方意解说、适应标的、运用范围、诸家经验等项,详细阐述了经方如何运用于临床。 在“方意解说”中,先生以药释方,“药证”与“方证”结合的思想体现地淋漓尽致。如在“桂枝汤”的方意解说中:“桂枝、生姜均为兴奋药、健胃药,能使血行旺盛,诸脏器机能亢进……姜、枣又兼矫味药,并有调和营卫、滋养强壮的意味”;在“茵陈蒿汤”的方意解说中:“茵陈蒿为著名的黄疸专药,有清凉、利尿、胆道消炎、清利胆汁之作用。栀子亦为利胆、消炎药。大黄为世所公认的健胃泻下药”等。“有是证用是药”,则用是药必能疗是证,这种药证对应的思想贯穿始终。在“适应标的”中,先生收罗《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主治条文,明确该方的“标的”,使经方临床有方向,有目标,更可以扩展运用。在“运用范围”中,先

跟诊倪海厦老师心得 中医学习笔记

跟诊倪海厦老师心得(by 方亮医师)中医学习笔记 在国外汉唐中医就是神话一样的存在,愈重病,起沉疴,彰显中医疗病的巨大魅力,本文讲述方亮医师跟随倪海厦师的跟诊心得,其传统中医思维下的理法辨证及处方用药,师仲景古法,药简力专,值得医者借鉴学习。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极不情愿地登上了从佛洲回多伦多的飞机,飞机在高空翱翔,我的心又回到跟诊在老师身边的日子里,数周以来,亲眼看到经方出神入化的治病威力,看到许多濒临死亡的患者被老师信手捻来的几味药救回来的笑脸,也看到一桩桩一件件因激素,化疗和手术摧残饱受痛苦而冤枉丢了性命的案例。肃然惊起,原来中医可以做到如此,暗自庆幸有机会来到桃花岛学到正统的中医。说来汗颜,学医从医至今十多年,书是翻了几本,病人也看了不少,其实心知肚明,辨证之法实在不通,临证治病,仅凭浅薄经验,乱枪打鸟是无上法宝,以所知一切有效之法并用,以求有效,一旦得效,则以为得法,雕虫小技视为至宝,现在想来无地自容。入宝岛,岂能空手而归,就把我一些粗浅的体会说来与大家分享:一、知常达变看老师人纪录影时,经常听到老师说何为正常人,当时觉得这些都是常识,未加重视。到了老师看诊现场才知道正常人定义的重要。西方医学为什么拥有大量先进的高科技设备,建立了庞大复杂的医学理论,仍然常常会漏诊、误诊,

常常不是过度治疗就是更本不知从何入手,究其原因就是被一大堆细枝末节的信息所蒙蔽,因果颠倒,反而忘了什么才是正常人,忽略了人的本能反应,既然不知何为正常,又怎么知道何为不正常,自然动手即错。大道至简,老师本从于内经的论述制定了正常人的标准,很简单:1、一年四季一日四时额凉手足温(体内能量运行正常,阴阳平衡之象)2、胃口好,饮食能自制(胃气平),食之有味(脾气充)3、睡觉容易入眠、能通宵(心肝血足),汗出正常(心气衡),睡时体表冬暖夏凉(表阳固密)4、大便每日晨起一行(肠道功能好)5、小便淡黄一天5-7次、睡时不小便(肾气旺)6、白天精神好,体力足(肺气足)7、脉一息四、五至和缓有力,春弦夏洪秋浮冬沉,寸脉大于尺脉,男子右脉大于左脉,女子反之(阴平阳秘)。凡此七条,过与不及皆为病象。天下的疾病古往今来,千变万化,现代医学发展不过短短百余年,所立病名足以万计,能治之病却寥寥无几。反观中医之妙,就在于执简奴繁,关键就是老师所说的读图之法,明白了人的正常之象,异常之处也就了了分明了,犹如高明的修车师傅,只用听就大致知道问题所在。反身再看曾经学过的中医四诊十问,恍然大悟,原来道在其中。二、精确诊断,明辩阴阳中医的最高境界唯“阴阳”二字。所有中医诊断法的目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最简单的方法,获得最有效的信息,分清阴阳。为此,老师搏缆内经仲景之学及后世诸贤之书,

中医-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

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

•经方、仲景书的主要理论是八纲,而《内经》主要理论是经络脏腑,是明显不同的两大理论体系。 •仲景书辨证施治依据症状反应,《内经》治病方式方法主要为审因论治。用《内经》的治病方法注释仲景书,会造成对《伤寒论》原文认识错误。 •仲景书所论的脉诊内容皆为八纲理论,无脏腑经络概念,与《内经》是不同的脉诊理论体系。 第一次听经方大家胡希恕讲课是1966年冬,题目是:“基于仲景著作的研究试谈辨证施治”,当讲到“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时,使我感到震惊,同时亦不理解。 笔者反复阅读胡希恕笔记,不断深入研究其学术,才渐渐理解了其中的含义。此观点横空出世,有划时代的意义,指引一代又一代后人越来越认识到经方的分量。这是胡希恕继承和弘扬经方的重要贡献。 学术背景 《伤寒论》传世一千多年以来,一代一代人前仆后继问道,却未能读懂,原因何在呢? 人们不断探索考证出其中最主要原因之一是误读传统,正如山东中医药大学李心机教授在《中国中医药报》撰文所说:“尽管业内的人士都在说着《伤寒论》,但是未必都认真地读过和读懂《伤寒论》,这是因为《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误读传统是多方面的,其中核心的误解是:张仲景据《内经》撰写了《伤寒论》和六经。 胡希恕师承于王祥徴。王祥徵讲《伤寒论》脱离脏腑理论,以八纲释《伤寒论》,这为胡希恕打下读懂《伤寒论》的主要基础。后来,胡希恕经过多年临床并反复读《伤寒论》和《内经》,及古今医家注释,渐渐体悟到:用《内经》的理论来解读仲景书,无论如何也解释不清、读不懂,原因在仲景书的主要理论与《内经》的理论根本不同。因此,他提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 胡希恕提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有充分的学术依据,这些依据可详见于胡希恕的笔记和论著中,笔者择其要论述。 《伤寒论序》不是张仲景所写 后世之所以认为张仲景据《内经》撰写了《伤寒论》,主要依据是流行于世的《伤寒论序》,又称《张仲景自序》,又称《张仲景原序》。此序刊出后,就倍受质疑,且越来越多

经方三辨——麻杏石甘汤(中医大家叶橘泉经验)

经方三辨——麻杏石甘汤(中医大家叶橘泉经验) 导读: 叶橘泉(1896—1989),著名中医临床家、 教育家、中药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 称院士)、一级教授。叶橘泉先生在70多年 的医药生涯中,为成千上万的患者解除过病苦, 向众多的学生传授过医术,其医德人品,堪称 楷模。推送选取叶橘泉先生“经方实验三辨录” 的经方详辨一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宝贵的 学术思想及经验。 //////////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作者/叶橘泉 【组成】 麻黄 3~12g,杏仁 6~15g,石膏 12~30g,甘草 3~9g。以上 4 味,以水共煎,先煎麻黄,去上沫,入诸药,再煎,去渣,1日分3次温服。 图:杏仁

一、辨证 发热喘咳,时而咳嗽剧烈,痰液黏稠。口渴欲饮,有汗或无汗,或有鼻塞鼻煽。咽痛头痛,面目浮肿。舌尖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数或浮数。 二、辨病 1.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 2.鼻黏膜炎,副鼻窦炎。 3.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炎。 4.急性结膜炎,角膜溃疡,眼睑麦粒肿。 5.小儿外感咳喘,百日咳,麻疹并发肺炎,遗尿。 6.痔疮,睾丸炎等。 三、辨体质 体质较好,体格健壮。颜面轻度浮肿,皮肤较为粗糙,痰液及鼻涕均偏黏稠。口渴欲食冷饮,常觉口苦口干。 【慎用或禁忌】 肺气虚弱或风寒外袭所致的喘咳者应慎用或禁忌本方。 【临床加减应用】 1.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加葛根、防风、穿心莲。 2.鼻黏膜炎,副鼻窦炎:加鹅不食草、苍耳子、辛夷。

图:苍耳子 3.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炎:加棉花根、杏仁、鱼腥草。 4.急性结膜炎,角膜溃疡,眼睑麦粒肿:加野菊花、黄芩、蒲公英。 5.小儿外感咳喘,百日咳,麻疹并发肺炎:加银杏、黄芩、鱼腥草。 6.小儿遗尿:加桂枝、黄芪、饴糖。 7.痔疮,睾丸炎:加槐花、黄柏、土茯苓。 作者七十年临证医案与心得 1.小儿百日咳 孙某,男,9岁。起初为感冒发热,第2 天即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痰结喉內,不易咳出,时而痰中带血,口渴欲冷饮,略有出汗。以上症状至今已有3 周多。诊得患儿体格较壮,面目浮肿。舌尖偏红,苔薄黄,脉浮数。 根据发热喘咳、痰黏口渴、有汗面肿等症,给予麻杏石甘汤,处方: 麻黄 6g,杏仁 9g,石膏 12g,甘草 6g。

叶橘泉用经方经验:胆病

叶橘泉用经方经验:胆病 叶氏用经方临床治病经验 一、胆囊炎,胆结石 临床上,胆囊炎常与胆结石同时存在,亦有因感染而引起胆囊炎而无结石者。其症常突然发作右上腹疼痛(胆结石则常为阵发性绞痛),放射至右肩胛部。其急性发作常伴有恶寒,身热,血中白细胞增高,恶心,呕吐,或出现黄疸等症状。慢性者常时发右上腹疼痛,口苦,泛恶,纳呆等。胆囊炎,胆结石大体属于中医的“胁痛”,“胃脘痛”之范畴。 叶氏认为胆囊炎、胆石症在治法上要着眼于“通”,但患者并不全是实症,因本病缠绵不愈,以致正气虚弱,在此情况也要注意“调补”。特别要以保护脾胃,健脾和胃为基础,在适当的时候佐以舒肝利胆,脾胃运化得力,气机调畅,湿热得以清化,则肝胆得经通利,便于结石排出。临证时叶氏也多加用六君子汤、保和丸、丹栀逍遥丸等。因此,是“攻”还是补,得辩证论治。 叶氏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指出治疗本病的几个经验: ①一般患胆囊炎,胆结石的患者,女性多见,尤其是40岁以上的风险更大,其人体型偏肥胖,有慢性便秘的习惯。 ②一般来说对于泥沙样结石或直径小于1厘米的结石,服中药易排出。结石直径大于2厘米,无论有无临床症状,建议手术摘除,因长期下去,会有癌变的危险。 ③从结石分布位置看,胆管和总胆管的结石,以中药排最佳,肝管的结石,特别是毛细肝管的结石治疗比较复杂,患者体质不加以改变,治疗也不易彻底。改良饮良习惯,减少动物脂肪摄取量,增多植物纤维食品,这样可遂渐减少肝内结石的形成。 ④即使胆囊内的结石直径小于1厘米,对于久病或高龄患者,胆囊功能低下者,中药排石有时也不易成功。 ⑤如有条件,最好先经现代医学明确诊断,结石的大小,所在部位。对于胆囊炎,胆石症在急性发作时属于急腹症,特别是对重症患

【名老中医论经方】叶橘泉:大青龙汤

【名老中医论经方】叶橘泉: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 (一)处方组成 麻黄四钱,杏仁三钱,桂枝二钱,石膏五钱,甘草、生姜各一钱,大枣三钱。以上七味,用水共煎,先煎麻黄,去上沫,入诸药,再煎,去渣,一日分三次服。 (二)原典记载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伤寒论太阳病中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金匮痰饮篇》)。 (三)辨证要点 本方主症为发热,恶寒,无汗,身疼痛,脉浮紧,口干烦躁,以表实、里热、有水气为目标。 (四)辨病范围 1、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及其他急性热病之初期,头痛,关节痛,发热烦躁者。 2、急性眼结膜炎,角膜炎,头痛,眼球胀痛伴表热实证烦躁者。 3、脑膜炎,急性关节炎,丹毒,急性肾炎,浮肿,腹水等。 4、皮肤病,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皮下充血,瘙痒剧烈者。 5、高血压,浮肿,口渴,头痛,脉浮紧者。 (五)医案举例 李某,男,37岁,初因感冒咳嗽,后成支气管肺炎,气急咳嗽,胸痛,痰中带血,热盛,夜间谵语。诊得,脉弦紧,高热无汗,咳嗽气急,咳痰含有铁锈色,胸胁痛,两颧绯红,烦躁,径予太青龙汤加鲜竹沥半杯,是夜大汗淋漓,竟成分利而解,诸症悉减,病家惊为神奇。中医中药有如此功效,叶先生思之,肺炎固有“分利解热”之转归,但此项转归的生理机转,现代医学上未说明其原理,本方是否有促进“分利解热”之作用,有待于日后中西医结合的努力。相信不久,对于促进生理机转反应的中医药疗法,当有大白之日。

(六)汤头歌诀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叶桔泉图书作者:叶桔泉马永华等编著

《中医师承学堂》刘观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师承学堂》刘观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师承学堂》刘观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知道合方:合方临床三十年得失录》贾春华主编2019 《日本汉医古方派研究》贾春华著2019 《知道金匮:临证三十年质难录》贾春华著2019 《刘保和抓主症用方传承录》曹丽静主编,刘保和审定 《刘保和西溪书屋夜话录讲用与发挥》刘保和著,曹丽静整理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日]大塚敬节著,王宁元译 《金匮要略研究》[日]大塚敬节著[日]山田光胤校订,王宁元、孙文墅译 《胡希恕经方医学:经方表证》马家驹著 《胡希恕经方医学:六经入门讲记》马家驹著 《金匮“辨病—方证—主证”传讲录》何庆勇著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中日录音增补版)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日录音增补版) 《六经辨证解温病:胡希恕温病条辨讲义》胡希恕著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精要版)冯世纶主编 《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胡希恕注按,冯世纶解读 《六经八纲读懂金匮要略》冯世纶、张长恩主编 《胡希恕越辨越明释伤寒》(第二版) 《胡希恕伤寒论授课笔记》胡希恕口述,单志华整理 《胡希恕金匮要略学习笔记》(第二版)胡希恕传授,段治钧编著 《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第三版)冯世纶、张长恩主编 《胡希恕病位类方证解》冯世纶、张长恩主编 《经方方证传真:胡希恕以方类证理论与实践》冯世纶、张长恩主编 《胡希恕伤寒论方证辨证》(第二版)陈雁黎主编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经方用药初探》冯世纶主编 《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冯世纶主编 《走近胡希恕:胡老弟子跟师追忆与经方医学传承纪实》(彩图画册版)马家驹主编 《胡希恕医论医案集粹》(第二版)段治钧、冯世纶、廖立行主编 《胡希恕讲仲景脉》(第二版)段治钧编著 《跟师胡希恕辨析五十证》陈雁黎著 《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胡希恕撰著,陈雁黎主编 《胡希恕经方精义笔录》段治钧编著 《叶橘泉临证直觉诊断学:辨证、辨病、辨体质七十年心得》叶橘泉著 《叶橘泉方证药证医话》叶橘泉著 《叶橘泉点滴经验回忆录》叶橘泉著 《叶橘泉经方临床之运用》叶橘泉著 《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叶橘泉编著 《叶橘泉近世国药处方集》叶橘泉编著 《叶橘泉现代实用中药》叶橘泉著 《叶橘泉实用经效民间单方》叶橘泉编著 《叶橘泉食物中药与便方》叶橘泉编著 《中医师承实录——我与先师的临证思辨》余国俊著 《我的中医之路一位当代名医的治学与师承历程》余国俊著 《余国俊中医师承讲记》(《我在美国讲中医》修订增补版)余国俊著 《经方大师传教录——伤寒临床家江尔逊杏林六十年》江尔逊著《我的脉学探索》金伟著 《朱文锋中医辨证学讲课实录》朱文锋著 《朱文锋中医诊法学讲课实录》朱文锋著 《疑难病辨治回忆录》熊继柏著 《方证相对:伤寒辨证论治五步》刘观涛著

我自学中医十年的感受和经验(四)

我自学中医十年的感受和经验(四) 七、再学经方 从罗大伦那里得知圆运动是彭子益抄自黄元御的理论后,我就找黄元御的书来看。当时黄元御的书不像现在这么多,就一本中医药出版社的《黄元御医学全集》,随着黄元御热起来,这个版本的书很快就脱销。慢慢就出现了像《四圣心源》这样拆开来的版本。 当时有个叫泥巴匠的人,把整本黄元御的书都转化成电子版,是精校的文本。特意要提他,是因为很感谢他提供了电子版,让我在某个阶段的折腾省了不少时间。写这篇文章之时,我搜了下他的博客,看样子他在中医方面早已停滞不前了。 黄元御是个销售型人才,写的东西非常有煽动性,他的前言写得都是非常有煽动性,让你能够对中医充满激情,也会让你相信,这天下就黄元御读通了四大经典。即使就是注解,也会随口就批庸医,读起来酣畅淋漓。所以接触了黄元御的人,虽然学不通,但很难放弃。 黄元御的理论,比现在搞经方理论的人强百倍不止,他是真做到了把当时的理论都整合在一起了,理论完美,结构清晰,不像现在某些人所谓中西一统、古今一统只是东拼西凑。 但他这种完美,其实也离临床越来越远。黄元御的初级的中医临床知识,应该是来自他的堂兄黄德静,学会了基本的临床知识之后,再自学了四大经典。这时候的他,大量的时间精力就用在构建他的理论体系上,临床经验有多少就不得而知。 至于现在流传的给皇帝看病的传说,遇秋认为,疑点颇多:像黄元御这么自负的人,居然没把给皇帝看病这么重要的事情写到他的书里。另外,既然眼瞎了不能做官,那么御医也是公务员,换个职业,难道皇帝就不介意了? 黄元御的理论虽然很完美,但实用程度堪忧。一是他自己的医案很少,二是之后的医家很少提他,很难找到他的资料。三是他的徒弟慢慢不见踪影了。 有个说法是麻瑞亭为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我还拿他的书来研读

经方三辨——小青龙汤(中医大家叶橘泉经验)

经方三辨——小青龙汤(中医大家叶橘泉经验) 导读: 叶橘泉(1896—1989),著名中医临床家、 教育家、中药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 称院士)、一级教授。叶橘泉先生在70多年 的医药生涯中,为成千上万的患者解除过病苦, 向众多的学生传授过医术,其医德人品,堪称 楷模。推送选取叶橘泉先生“经方实验三辨录” 的经方详辨一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宝贵的 学术思想及经验。 ////////// 小青龙汤(《伤寒论》)作者/叶橘泉 【组成】 麻黄3~15g,桂枝6~15g,半夏9~15g,芍药9~24g,细辛3~9g,五味子9~15g,甘草6~12g,干姜3~18g,水煎服。 图:五味子 一、辨证

恶寒发热,咳嗽喘息,呼吸急迫,咳痰甚多,多呈白色泡沫样或水样稀痰,舌苔薄白或水滑,脉弦。 二、辨病 1.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 2.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3.百日咳,肺炎,胸膜炎。 4.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5.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6.急性结膜炎,泪囊炎。 7.皮肤湿疹,水疱疹。 8.关节炎。 三、辨体质 体质与体格中等,颜面及上半身浮肿,心窝部常能听见振水音。 【慎用或禁忌】 外感风热、痰热内蕴者或肺阴虚之干咳无痰者应慎用或禁忌本方。 【临床加减应用】 1.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加防风、葛根、黄芩。 2.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加棉花根、款冬花、地龙。 3.百日咳,肺炎:加杏仁、一点红、鱼腥草。 4.胸膜炎:加全瓜蒌、橘络、参三七。 5.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加鹅不食草、苍耳子、辛夷。

图:苍耳子 6.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加白茅根、薏苡仁、泽泻。 7.急性结膜炎,泪囊炎:加穿心莲、谷精草、白菊花。 8.皮肤湿疹,水疱疹:加蝉蜕、蒺藜子、荆芥。 9.关节炎:加威灵仙、络石藤、羌活、独活。 作者七十年临证医案与心得 1.急性支气管炎 范某,男,40岁(1937年,由弟子介绍来诊,是其亲戚)。患者主诉为咳嗽气急咯血。诊得患者无肺结核病史,体格壮实,发热恶寒,咳逆甚剧,除咳出水样泡沬痰以外,还频频咯血,或痰中夹血。患者自觉头痛且重,脉浮数。此乃小青龙汤证,故处方小青龙汤加石膏汤。 麻黄9g,桂枝6g,半夏9g,芍药12g,细辛3g,五味子12g,石膏15g,甘草6g,干姜3g。 弟子显惊讶状,若疑惧麻桂姜辛等不敢服,因嘱在我处暂住,当日煎服中药,1剂后当即咳喘著减,血止而痰涎亦著减,连服3剂愈。 余因谓某弟子曰:此乃急性支气管炎,其人内有水饮,剧咳而咯

经方三辨——大青龙汤(中医大家叶橘泉经验)

经方三辨——大青龙汤(中医大家叶橘泉经验) 导读: 叶橘泉(1896—1989),著名中医临床家、 教育家、中药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 称院士)、一级教授。叶橘泉先生在70多年 的医药生涯中,为成千上万的患者解除过病苦, 向众多的学生传授过医术,其医德人品,堪称 楷模。推送选取叶橘泉先生“经方实验三辨录” 的经方详辨一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宝贵的 学术及临床经验。 ////////// 大青龙汤(《伤寒论》) 作者/叶橘泉 【组成】 麻黄6~18g,桂枝6~12g,杏仁9~15g,石膏18~30g,甘草6~12g,大枣3~6枚,生姜3~9片,水煎服。 图:大枣 一、辨证 发热恶寒,无汗烦躁,头痛身痛,喘咳浮肿,口渴欲饮,脉浮紧。 二、辨病 1.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

2.支气管炎,肺炎。 3.急性结膜炎,角膜炎。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5.高血压病。 6.急性关节炎。 7.急性肾炎。 8.荨麻疹,丹毒,腮腺炎。 9.汗腺闭塞症。 10.妇女月经不调。 三、辨体质 体质较好,体格健壮,肌肉较为发达,颜面略有浮肿。此方多用于中青年患者。 【慎用或禁忌】 体质虚弱、恶寒出汗、肢体不痛、脉细弱或沉细者应慎用或禁用本方。 临床加减应用 1.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加防风、黄芩、白芷。 2.支气管炎,肺炎:加棉花根、鲜竹沥、鱼腥草。 3.急性结膜炎,角膜炎:加野菊花、鱼腥草、穿心莲。 4.流行性脑脊膜炎:加芦根、金银花、连翘。 图:金银花 5.高血压病:加连钱草(唇形科植物江苏金钱草)、车前子、钩膝。 6.急性关节炎:加羌活、独活、接骨木、威灵仙。 7.急性肾炎:加薏苡仁、泽泻、白茅根。 8.荨麻疹,丹毒,腮腺炎:加牡丹皮、紫花地丁、板蓝根。

传承经方的名医群2

传承经方的名医群2 祝味菊( 1884-1951 ),浙江绍兴人。先祖世代业医,弱冠进蜀,先随宿儒刘雨笙授读医经,1917 年四川招收军医,祝氏投考入学,攻读二年,后赴日本考察医学,翌年回国。1926 年赴上海,初未行医,考察近年,深感时医缺少良法,遂开诊。1929 年秋,祝氏治愈某医断为“ 误投辛燥,法按不救” 的危笃病人,从此医名大噪。祝氏在上海曾任新中国医学院实习导师及附设新中国医学研究院院长、新中国医院院长。著作有《祝氏医学丛书十种》,其中付梓行世的有《伤寒新义》、《金匮新义》、《诊断纲要》三种。1948 年,由祝氏口述,陈苏生笔录,整理成《伤寒质难》一书,影响甚大。祝氏擅长辛温法,尤以使用大量附子为特点,一般 12-18 克,多则 30-45 克。时有“ 祝附子” 之雅号。其用附子每与磁石、牡蛎、枣仁、远志、茯苓等潜阳安神药并用,经验独特。 吴佩衡(1886-1971) ,四川会理人。曾任云南省中医师分会理事长。1948 年创办云南私立中医药专科学校,并任校长。建国后历任云南中医学校校长、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云南分会副会长。早年从师学习时方,中年以后致力于仲景学说的研究和推广,临床擅用经方大剂,常采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扶阳散寒之剂治疗许多阳虚阴寒病症。对中药附子的临床应用能突破常规用量,功效显著。著有《伤寒论条解》、《麻疹发微》等。有《吴佩衡医案》传世。 徐小圃( 1887-1961 ),名放,上海人。得其父杏圃之传,后又虚心吸取各家之长,特别是祝味菊运用温热药的经验,深入钻研《伤寒论》,从而形成了重视顾护阳气的学术思想和擅用温热药的用药的特点,临证屡用峻剂以起沉疴,名躁上海。他认为,阴为体,阳为用,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动力,在病理状态下又是抗病主力,而在儿科尤为重要。因此,他特别强调小儿机体特点是“ 肉脆、血少、

2022年中医医院肿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肿瘤科建设与治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条为指导和强化中医医院肿瘤科标准化建设和科学治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肿瘤科建设与治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肿瘤科治理者强化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治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治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肿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治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在肿瘤根本诊疗技术根底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肿瘤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治理部门应强化对中医医院肿瘤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强化对肿瘤科的标准化建设和治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诊治质量和诊治平安。 二、根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园地、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证肿瘤诊疗工作的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开设专业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应开设病房〔原则上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总床位数的3%〕,有条件的二级中医

医院可以开设病房。 第八条中医医院肿瘤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医治室,各地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利,爱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平安防护及医院感染治理要求。 第九条中医医院肿瘤科应依据诊治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肿瘤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根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中药离子导入仪、电针医治仪、微波热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配备射频医治仪、介入医治设备、体腔热灌注医治仪等设备。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诊治质量及诊治平安。 依据本科室情况,制定中医特色医治〔如外治及非药物医治〕等肿瘤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标准及相关治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肿瘤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不低于70%,并依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中医医院肿瘤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根本均衡。对于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中医医院肿瘤科医生应接受过标准化中医肿瘤专科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完整审核版)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 一、何谓经方 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经方之含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有效方剂;一是指汉代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本书所谓之经方,是指后者。 二、仲景是经方杰出之传人 考《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之专著和有关方剂理论之专著,如《汤液经法》32卷。这些书虽皆亡佚,但从现存最早的《黄帝经》里可以窥见有关治疗原如此、治疗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之理论论述。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已经建立了指导实践的根本理论。直至东汉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炉,将亡佚书籍中的经方保存下来。故后世尊该书为“方书之祖〞,赞经方为“对病真方〞。从而为方剂学之形成和开展奠定了根底。 三、经方运用的指导理论是辨证施治 要想正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何谓辨证施治?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即《伤寒沦》与《金匮要略方论》)就是辨证施治的典。考《伤寒沦》,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因此,在《伤寒论》中,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又有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实施之运用方法。

先说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 《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辩,如论中第7条(条文序号均依宋本《伤寒论》。下同)。“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虚实之辨;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表里之辨;第l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是寒热之辨。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六经和八纲是辨证的一股规律。 何渭八纲?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在表里中间,还有一个半表半里,按数而论,应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所以习惯上仍简称为八纲。 表和里与半表半里: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躯壳。假如病邪集中地反响于此体部时,便称为表证。里是指人体的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道。 假如病邪集中地反响于此体部时,便称为里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假如病邪集中地反响于此体部时,便称为半表半里证。以上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固定病位的反

倪氏中医跟诊心得 - 倪海厦(汉唐中医学院院长)

倪氏中医跟诊心得 - 倪海厦(汉唐中医学院院长).txt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放得下的是曾经,放不下的是记忆。无论我在哪里,我离你都只有一转身的距离。倪氏中医跟诊心得 跟诊心得 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极不情愿地登上了从佛洲回多伦多的飞机,飞机在高空翱翔,我的心又回到跟诊在老师身边的日子里,数周以来,亲眼看到经方出神入化的治病威力,看到许多濒临死亡的患者被老师信手捻来的几味药救回来的笑脸,也看到一桩桩一件件因激素,化疗和手术摧残饱受痛苦而冤枉丢了性命的案例。肃然惊起,原来中医可以做到如此,暗自庆幸有机会来到桃花岛学到正统的中医。 说来汗颜,学医从医至今十多年,书是翻了几本,病人也看了不少,其实心知肚明,辨证之法实在不通,临证治病,仅凭浅薄经验,乱枪打鸟是无上法宝,以所知一切有效之法并用,以求有效,一旦得效,则以为得法,雕虫小技视为至宝,现在想来无地自容。 入宝岛,岂能空手而归,就把我一些粗浅的体会说来与大家分享: 一、知常达变 看老师人纪录影时,经常听到老师说何为正常人,当时觉得这些都是常识,未加重视。到了老师看诊现场才知道正常人定义的重要。西方医学为什么拥有大量先进的高科技设备,建立了庞大复杂的医学理论,仍然常常会漏诊、误诊,常常不是过度治疗就是更本不知从何入手,究其原因就是被一大堆细枝末节的信息所蒙蔽,因果颠倒,反而忘了什么才是正常人,忽略了人的本能反应,既然不知何为正常,又怎么知道何为不正常,自然动手即错。 大道至简,老师本从于内经的论述制定了正常人的标准,很简单: 1、一年四季一日四时额凉手足温(体内能量运行正常,阴阳平衡之象) 2、胃口好,饮食能自制(胃气平),食之有味(脾气充) 3、睡觉容易入眠、能通宵(心肝血足),汗出正常(心气衡),睡时体表冬暖夏凉(表阳固密) 4、大便每日晨起一行(肠道功能好) 5、小便淡黄一天5-7次、睡时不小便(肾气旺) 6、白天精神好,体力足(肺气足) 7、脉一息四、五至和缓有力,春弦夏洪秋浮冬沉,寸脉大于尺脉,男子右脉大于左脉,女子反之(阴平阳秘)。 凡此七条,过与不及皆为病象。 天下的疾病古往今来,千变万化,现代医学发展不过短短百余年,所立病名足以万计,能治之病却寥寥无几。反观中医之妙,就在于执简奴繁,关键就是老师所说的读图之法,明白了人的正常之象,异常之处也就了了分明了,犹如高明的修车师傅,只用听就大致知道问题所在。反身再看曾经学过的中医四诊十问,恍然大悟,原来道在其中。 二、精确诊断,明辩阴阳 中医的最高境界唯“阴阳”二字。所有中医诊断法的目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最简单的方法,获得最有效的信息,分清阴阳。为此,老师搏缆内经仲景之学及后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