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土地开发整理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土地开发整理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土地开发整理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土地开发整理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XX市XX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规划设计报告

编制单位:XXXX水利土地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1)

1.1XX市概况 (1)

1.2项目区概况 (1)

1.2.1 工程位置与范围 (1)

1.2.3 水文 (1)

1.2.4 气象 (1)

1.2.5 土壤、植被 (2)

1.2.6 土地利用现状 (3)

1.2.7 项目区内交通现状 (3)

1.2.8 社会经济状况 (4)

1.3项目经济评价 (4)

1.4土地权属调整 (5)

第二章项目规划设计目标 (5)

2.1项目类型及承担单位 (5)

2.1.1项目类型 (5)

2.1.2项目承担单位 (5)

2.1.3项目主管单位 (6)

2.2项目规模 (6)

2.4项目建设实施期限 (6)

2.5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6)

2.6规划设计任务 (7)

第三章项目分析 (8)

3.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 (8)

3.1.3 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8)

3.2项目可行性分析 (9)

3.2.1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潜力分析 (9)

3.2.3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 (9)

3.2.2社会认识度 (13)

3.3公众参与分析 (13)

第四章项目规划设计 (14)

4.1规划设计依据 (14)

4.1.1法律法规、土地整理相关政策 (14)

4.1.2行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 (15)

4.2项目区工程布局 (15)

4.3.1土地利用布局 (15)

4.3.2工程布局 (15)

4.4工程规划 (16)

4.4.1 土地平整 (16)

4.4.2农田水利规划 (19)

4.4.2 田间道路 (23)

4.4.5其它工程 (23)

4.5整治后土地利用结构 (23)

4.6工程量汇总 (26)

第五章投资预算 (28)

5.1编制原则 (28)

5.2投资预算依据 (28)

5.3总投资及年度投资 (28)

5.4取费标准和计算方法的说明 (28)

5.4.1 工程施工费 (28)

5.4.2 其它费用 (29)

5.5XX市XX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估算表 (31)

第六章效益分析 (42)

6.1社会效益 (42)

6.2生态效益 (42)

6.3经济效益 (42)

6.3.1效益计算 (43)

7.3.2费用计算 (44)

7.3.3静态投资回收期计算 (44)

第七章施工组织设计 (44)

7.1施工条件分析 (45)

7.1.1自然条件 (45)

7.1.2社会经济条件 (45)

7.2施工计划与程序 (45)

7.2.1 土地平整工程施工 (46)

7.2.2 水利工程施工 (46)

7.2.3 道路工程施工 (47)

7.3质量管理 (47)

7.4施工进度管理 (48)

第八章项目组织实施与管理 (48)

8.1组织管理 (48)

8.2项目管理制度 (49)

8.2.1 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 (49)

8.2.2 实行项目工程监理制 (49)

8.2.3合同管理制度实施 (49)

8.2.4 资金管理 (49)

8.2.5项目实施管理 (50)

第一章项目概况

1.1XX市概况

1.2项目区概况

1.2.1 工程位置与范围

项目区位于XX市泉山办事处XX村南部,开发规模46.22公顷。

1.2.3 水文

项目区地表水资源量相对丰富,项目可以利用项目区周边XX水库及新建塘坝为基础,供给周边的耕地。项目区以耕地、荒草地为主,土壤质地粗,有机养分少,肥水易流失,易干旱,通气性能差,养分释放强度大,田间持水量在34%(重量比)以内,降雨入渗强度为15mm/h左右,地表水平均总硬度为2.50毫克当量/升,总碱量2.91毫克当量/升,PH值7.1,水质较好,符合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要求。

项目区所在区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85mm,多年平均径流深217.7mm,地表水资源量较为丰富;项目区属风化裂隙水、构造裂隙水地区;根据《XX市水利区划》,地下水多年平均可开利用模数为9.0万m3/km2。

1.2.4 气象

项目区地处XX半岛西部,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各季气候特点,冬季以偏北风为多且大,冬长干冷,雨雪稀少,春季风大空气干燥,蒸

发量大,降雨少,经常春旱,夏季高温,雨水集中,洪涝灾害天气较多,秋季常常旱涝交替出现。气温、降水、蒸发风向等气象要素年内年际变化较大。

项目区内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全年平均气温12.8℃,寒署变化显著。年照总时数2500-2800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195天。充裕的光热资源,基本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

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05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份。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164毫米。项目区水文地质条件好,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好。

1.2.5 土壤、植被

项目区内土壤以棕壤土、褐土为主,分布广泛。成土母岩为片麻岩,土层薄,厚度多在30—60cm间,质地粗,有机养分少,肥水易流失,易干旱,但通气性能好,养分释放强度大,田间持水量在34%(重量比)以内,降雨入渗强度为15mm/h左右,有机质为0.73%,全氮0.0497%,碱解氮57.34ppm,总碱量2.91毫克当量/升,PH值7.1,水质较好,符合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要求,适宜种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等。土地地类为荒草地,树木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且为天然生长,主要有羊胡子、黄草、狗尾草。

图1-1 项目区荒草地

1.2.6 土地利用现状

XX市XX村土地开发项目涉及46.22公顷土地,土地地类包括旱地、荒草地等,耕地经过多年利用,土壤肥力流失,荒草地杂草丛生,浪费了土地资源,因而土地开发整理势在必行。土地地类情况详见下表:

表1-1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

单位:公顷

1.2.7 项目区内交通现状

项目区所在XX村道路网络已初步建成,XX村与周边各村庄已有田间道路相连;但项目区内的已有的生产路普遍狭窄简陋、路面坑洼不平,支离破碎,附属设施不完善,一遇雨天便泥泞难行,给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要。

图1-2 生产路

1.2.8 社会经济状况

项目区位于XX市泉山办事处XX村,该村共290户1100人,农村劳动力660人,耕地面积108公顷,粮田面积95公顷,粮食总产894吨,花生总产53吨,果品产量60吨。

至2011年底,泉山办事处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9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617万元。项目区所在的XX村的农村经济总收入3844万元,农村经济净收入486万元,人均收入8600元。项目区所在镇(办)村经济条件较好,农民收入较高,就业渠道较多。

1.3 项目经济评价

根据项目主要工程内容和规模及有关定额进行投资概算,完成项目工程建设共需投资150.0033万元,2012年当年完成投资。新增耕地4.67公顷,新增耕地率10.10%,

每年通过农业生产种植可增加效益11.98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为13年。

1.4 土地权属调整

项目区土地权属为XX市泉山街道办事处XX村集体所有,权属现状与登记发证情况一致,土地权属合法,界址清楚,无争议和纠纷。耕地整理,荒草地开发为耕地后,将及时对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变更。

第二章项目规划设计目标

2.1项目类型及承担单位

2.1.1项目类型

该项目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2.1.2项目承担单位

XX市国土资源局。

2.1.3项目主管单位

XX市国土资源局。

2.2项目规模

项目区位于XX市泉山办事处XX村,土地开发整理面积46.22公顷,整理农用地25.11公顷,荒草地开发面积21.11公顷,可新增耕地面积4.67公顷,新增耕地比例10.1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结构主要由土地平整、农田排水沟、田间道路工程及防护林工程组成。概算总投资150.0033万元,计划3个月实施完成。

2.4项目建设实施期限

本项目建设实施期限为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建设工期为3个月。

2.5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总原则是按照土地整理规划与水利、农业等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达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目的。

结合当地生产传统和习惯,在工程技术上可行、经济合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兼顾的前提要求下,统一布置,综合治理。以节水增效为中心,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的生产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与所在区域的工业、农业、城镇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农业区划等规划相协调。水资源的利用考虑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当前和长远的需要。

综合考虑土地开发整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划及其布局,搞好排灌系统建设,采取农业综合节水技术体系,保持在一个水文周期内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科学布置排水沟,满足排水要求,解决旱不能灌、水土流失的问题。

为适应农业机械化生产,搞好项目区内、外交通、生产道路建设。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工程规划尽可能地增加耕地并集中连片,以田块为单位进行设计,实际使用时可以根据土地承包和组织形式以及农民的耕作习惯和市场需要,按照所选择的作物对相关田块进行适当调整。

土地平整,要综合土地平整工程,合理调配土方,减少工程投资。

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工程项目的实施同步进行,不断提高项目区管理水平,实现项目区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6规划设计任务

①通过对项目区荒草地等未利用土地的利用现状的详查,分析项目区土地开发整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确定项目的规划目标、方案和项目设计提供基本依据;

②确定项目规划原则、指导思想、方针、目标、任务;

③分析项目区基本情况,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布局;分析项目区开发整理新增耕地潜力,包括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④提出项目规划总体方案,同时对项目区土方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林网工程等提出规划设计标准和要求,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用地分区等;

⑤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计算,依据土地利用方向对用水量、可供水量进行预测并对水资源平衡进行分析论证;

⑥依据工程总体布置,对生产道路、排水系统、土方工程、田间防护工程进行单项工程设计;

⑦编制工程投资估算,确定项目投资规模,结合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析,论证项目规模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

⑧提出项目实施管理方案,说明组织机构设置、项目实施管理方案、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等;

⑨制定施工组织方案,合理配置人力、机械资源,制定施工计划等。

第三章项目分析

3.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

项目实施后,整理农用地25.11公顷,新增耕地4.67公顷,增加耕地比率为10.10%。符合《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XX省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XX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指南》鲁国土资发[2010]110号等相关文件的要求,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特别是土地开发整理,符合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要求。同时,该项目在保护林草植被、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均作出了相应规划,项目符合《农业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水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

3.1.3 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项目内地势高低不平,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难以保持长期稳定。荒草

地需开发整理为耕地以后,方可进行农业生产利用。项目区原有旱地及新增耕地完善好农业基础设施之后,才能提高灌溉能力,提高地力,使土地利用的限制因素得以克服,促进发展高产、高效生态农业。

3.2项目可行性分析

3.2.1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潜力分析

项目区新增耕地来源主要为荒草地,部分来源于田坎的整理。通过对21.11公顷荒草地的开发及5.8公顷田坎的整理,新增耕地面积4.67公顷,新增耕地比例10.10%。

3.2.3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

1)灌溉方式

项目区经开发整理以后,根据灌溉水源位置,结合以往的灌溉经验,本项目区灌溉方式,采用泵站提水、管道输水的灌溉模式。

2)灌溉设计保证率

项目区涉及XX市主要经济发展区域,以小麦、玉米等旱作物为主,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

3)需水量

a 灌溉制度

据项目区内作物种植现状和当地综合农业区划资料及当地群众的作物种植习惯、丰产经验及农作物的经济效益,考虑项目区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面的发展方向,确定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拟定灌溉制度时,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代表作物。

b 灌溉标准

项目区主要以旱作物为主,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

c作物耗水量

作物耗水量包括叶面蒸腾和颗间蒸发,与气候、土质、作物生长情况、产量、施肥等多种因素有关系,详见表3-1:

表3-1主要作物生长期耗水量表

d作物灌溉定额的确定

参照项目涉及村目前的种植制度和今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以冬小麦、夏玉米等两种典型作物来确定灌溉定额。根据《XX省低山丘陵区节水灌溉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XX省水利科学研究院,1994)、《农业节水模式研究与示范》(XX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等,2000年)、《低压管道灌溉》(XX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等有关低山丘陵区冬小麦和夏玉米灌溉制度的研究成果,结合本项目区的实际情况,确定项目区冬小麦和夏玉米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时的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见表3-2、表3-3)。

表3-2 冬小麦灌溉定额分析表

表3-3 夏玉米灌溉定额分析表

根据规划,参照项目区涉及村目前的种植结构及今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以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一年两熟,采用两种作物来确定灌溉定额。冬小麦、夏玉米的净灌溉定额分别为M1=187.6 m3/亩,M2=71.88 m3/亩。根据当地的种植情况,冬小麦、玉米种植比例为100%、100%,项目区设计典型年的综合净灌溉定额为:

M

总净= M

1

×α

1

+ M

2

×α

2

=259.48(m3/亩)

式中:M

总净

---综合净灌溉定额,m3/亩;

α

1、α

2

—分别为冬小麦、玉米的种植比例。

M

总毛= M

总净

/η=355.94(m3/亩)

式中:η---灌溉水利用系数,管道输水为0.9,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9,则η为

0.81;

e 农业灌溉需水量

项目区开发整理后旱地面积18.75公顷,项目区灌溉需水量为

355.94x15x18.75=10.01万m3。

4)可用水量

项目区可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有降水、地下水、地表径流, 按照大的类别区分,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

1.地表水及其可利用量

项目区地表水为水库拦蓄的地表径流量可利用量。

据《XX省水资源评价》径流深等值线图,查得项目区平均年径流深R=103mm。

由《XX省水资源评价》年径流变差系数Cv等值线图,查得规划区Cv=0.62,偏差系数Cs=2.5Cv,查PⅢ曲线,经计算得不同保证率的径流量,见下表3-4。

表3-4 项目区地表径流量计算成果表

根据分布水库位置、工程规划措施、水库拦蓄水量、水库控制灌溉面积等条件,结合近几年的实际拦蓄灌溉情况,则年可供水量为:

W=8.46万立方米。

2.地下水可利用量

项目区地下水源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采地下水设计的原则是设计水平年使地下水相对稳定且采补平衡。地下水的补给量主要为大气降雨入渗。

降水入渗补给量是指当地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数量。按下式进行计算:

Pr=0.1pαF

式中:

Pr------年降水入渗补给量,万立方米;

p-------年降水量,mm;

α------年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与岩性和降水有关。

F-------计算区面积,平方公里。

根据《水资源科学实验与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及灌区地下水埋深等资料,并参考有关规划设计成果,降水入渗补给系数采用0.25。项目区计算面积0.75平方公里,年降水量按多年平均降水量685mm计算,相应年入渗补给水量为Pr =0.1×685×0.75×0.25=12.84万m3。

项目区总供水量为21.3万方。

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项目区水资源平衡保证率为75%时,项目区作物灌溉需水量为12.23万m3,可利用水量为27.27万m3,可以很好地满足项目区用水需求。项目区的建设,有利于农业效益的发挥,以保证当地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

3.2.2社会认识度

XX市近年来高度重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开展,作为转变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工作来做,派出大批得力干部深入实际调研,深入工地组织指导,使农民群众的认识普遍提高,这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3公众参与分析

在项目的规划设计论证过程中,充分征求了各部门和村民的意见和建议。为了解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农业生产和市场情况以及村民对土地开发的态度,国土资源局派相关人员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显示,村集体及村民普遍支持本项目的实施,认为项目的实施能有效的增加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

规划设计过程中,国土部门及工程设计人员现场实地调研,广泛听取当地政府、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方面人员和项目区村民的意见,结合项目区实际,本着尊重实际、尽可能满足群众意愿和方便施工的原则,对各方合理意见和建议做了相应采纳。项目施工采取公告制,在施工前将项目批准情况以公告形式张贴至每个村,让当地群众了解项目工程规划内容和批复情况。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是解决当今土地浪费、耕地不足,土地利用率不高问题的一个途径。XX市市政府也给予高度关注,并在政策上的给予支持。从公众参与政府支持角度来看,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大,实施前景较好。

第四章项目规划设计

4.1规划设计依据

4.1.1法律法规、土地整理相关政策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⑶.《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⑸.《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⑹.《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

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

4.1.2行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

⑴.《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

⑵.《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⑷.《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150288-99

4.2项目区工程布局

4.3.1土地利用布局

项目区总体布置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区,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其它工程。

本项目开发土地类型主要是对21.11公顷荒草地的开发,整理土地类型为项目区原有的25.11公顷的农用地,新增耕地4.67公顷,根据土地适宜性分析结果,开发整理后的耕地主要用于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4.3.2工程布局

(1)土地平整

根据项目区地形、地势特点,综合考虑田间机械化耕作及当地耕作习惯等因素,田块以生产路和排水沟分割:每条生产路原则控制单侧田块,每条排水农沟汇集单侧田块渍水,整个项目区以田间道作为交通的骨架,以原有河沟作为排水的骨干,另外在田块间灵活布设农沟。田块间为田间道及排水沟,田块间还有生产路及农沟分布。

项目区中以丘陵地形为主,土地平整强度除受地形地貌、灌溉水源和灌排水情况的影响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向,就本项目而言,土地平整采用局部平整方式,不搞统一化,根据地形、面积、空间结构特点将项目区划分成若

干坡度土地平整单元区,单元区内土地平整的填挖方尽可能限制在本单元区内部,追求单元区内土地平整的统一化;推高填低,尽可能做到挖填平衡,相邻单元区之间平整后的高差作为相邻梯田的高差。

(2)农田水利工程

项目区以自然沟壑作为主要排水沟,根据实际需要,项目区内设立农沟连接主要排水沟进行排泄。布设农沟总长为8333m,分别与河沟相连,成为较完善的排水体系。

依据项目区灌溉水资源情况,按照“以库水、河流水保丰,拦蓄、雨洪补源”的原则,规划新建塘(拦水)坝1座,加固塘坝1座,新建泵站2座,铺设管路5463m,通过泵站提水、管道输水到田间进行灌溉。

(3)道路工程

为了便于项目区农业生产和耕作需要,根据项目区现有交通情况,以原有道路体系为基础,重新规划布置项目区的田间道路体系。道路规划考虑了项目区与周围现有道路的连接和进出村庄方便,尽量减少占地面积,采取路、排水沟结合配置,道路宽度和密度按实际需要而定。

项目区道路设田间道和生产路,田间道主要连接项目区与外界的交通联系;生产路是在布设田间道基础上,结合农田耕作需要进行布置的。

规划田间道675m,生产道7369m。

(4)其他工程

为保护和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在项目区田间道路边种植绿化苗木。项目区共布设冬青球75株,白皮松30株,作为田间道路边的绿化用。

4.4工程规划

4.4.1 土地平整

土地平整采取局部平整的方式,以梯田田块为单元进行计算。同时尽量保持平整单元内的挖填方平衡,以减少运土工程量。

其主要步骤如下:先除去表面杂草,确定梯田的方向及大小;其次计算梯田及排水沟的尺寸及其开挖土方量;再将此开挖土方运至填筑土方段;最后以梯田为单元进行平整。具体采用1.0m3挖掘机、74kw推土机相结合的作业方法,开发整理出耕地,

使全部耕地活土层深度不少于60厘米,耕作层达到30厘米以上。项目主体工程为梯田修筑,梯田沿等高线不止,田面宽度根据地形条件而定,一般在10-60米之间,田坎为自然沙土培筑,梯田内侧设排水沟。

1.表土剥离量

为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表层土壤资源,在土地平整过程中,将对田块表层土进行剥离。表土剥离基本原则是:将表层30cm厚的种植土转到耕地的一端堆积。待土地平整后将种植土还原。规划设计对于挖填深度小于30cm的田块和原地形较平坦的老耕地,不进行表土剥离;对于挖填深度大于30cm的田块,为保证表土层合理利用,都应进行表土剥离,表土剥离的厚度视该地区的土层厚度而定。

2土地平整工艺流程

根据土地平整工程的作业环境、施工量、施工机械配套等因素,根据项目区施工组织设计,土地平整首先修筑田间道路,便于施工期间施工机械和运营期间农业机械的通行;然后平整土地,根据机械工作效率、同时考虑地形、地貌的限制,修建水平梯田,这道工序采用推土机和人工相结合作业。

3平整设计

本项目采取以梯田田块为平整单元的局部平整方案进行土地平整、其主要步骤如下:确定梯田的方向及大小;计算梯田及内侧排水沟的尺寸及其开挖土方量;讲开挖土方运至填筑土方段,以梯田为单元进行平整;对田坎进行人工夯实。

A 项目区土地平整的基本要求:

⑴紧密结合田间沟渠、路、林等全面规划,避免造成返工和浪费;

⑵增加土层厚度,加大土壤肥力,增加有机质含量;

⑶紧密结合当年生产,平整一块收效一块,不影响农业生产;

⑷地形复杂平整工作量大的土地分阶段进行,先低标准,后高标准,最后达到设计要求;

⑸实现平整方案最优,工程量最小;

⑹田块的布置依地形、权属而定,不求完全一致。

本项目土地平整的主体工程为梯田的建筑,采用机械作业的办法,通过梯田断面设计,确定不同条件下梯田的最优断面。要求适应机耕和灌溉;保证安全与稳定;最大限度地省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