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成都七中高2023入学考试文综试题(2.14)

第I 卷

本卷共有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24.考古人员在河南安阳的洹北商城手工业作坊遗址中发掘出了用于熔铜的陶质鼓风嘴、带有铜渣的坩埚残块、半成品骨器、制骨废料、磨石、制作陶器的陶垫、制作箭杆的石质取直器以及六口大型水井等。这反映了()

A.商代的青铜铸造技艺精湛B.石骨工具不再发挥主导作用

C.商代手工业分工尚未成熟D.商代复合型手工业生产模式

25.两汉时期,郡、县长官(太守、县令长、县尉、县氶),即所谓“长吏”由中央任命,而“少吏”或“掾吏”等各种性质的大多数佐理官员,由长官从平民中自由任用。据此可知,这一做法()

A.有效抑制了地方的豪强大族B.拓展了平民参与政治的途径

C.激化了诸侯国与中央的矛盾D.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26.表为南朝开国皇帝信息简表,这反映出当时南朝()

A.士族政治日渐式微B.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C.面临北方军事威胁D.以军功为选官标准

27.唐高宗时期,大臣刘晓评述当时士风专注“驱驰于才艺”,以致出现“朝登科甲而夕陷刑辟”的情况,并认为“日诵万言,何关理体;文成七步,未足化人”。这实际上()

A.提倡关注官员文化素质B.提出了复兴儒学的希冀

C.要求反思当时选官制度D.主张以科举来引导士人

28.南宋叶适说:“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如此)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叶适意在说明,宋代()

A.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B.理学败坏社会风气

C.王安石变法策略失当D.政治风气因循保守

29.清代外销瓷大部分是根据欧洲市场的需求定制宗教题材或家族纹章的瓷器,大约从康熙晚期开始,订购商大多只从景德镇购买白瓷,在广州指导监督画工完成图案绘制后烧制出釉上彩绘瓷器,形成融汇中西特色的广彩瓷器。由此可知

A.瓷器销售被十三行所垄断B.外商管理政策影响瓷器制作

C.广彩瓷器是官窑瓷器代表D.交通条件造成对外贸易不便

30.19 世纪60 年代,有官员上奏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但遭到驳斥,认为是“道学鸣高”,故作危言耸听之论。这表明当时()A.“用夷变夏”风气渐开B.复古守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

C.“满汉之争”斗争激烈D.轻视科技传统观念依然盛行

31.《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 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

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32.1928 年6、7 月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六大指出,在苏区今后的任务是:“发展苏维埃根据地,夺取新的区域,巩固新的区域,这种区域是要成为更大发展基础的”“最大限度的发展正式的工农革命军红军” “彻底的实行土地纲领”等等。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彻底纠正了党内“左”和右的错误

B.解决了党内关于革命道路认识上的分歧

C.基本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做法

D.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问题

33.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7月,武汉地区先后创刊、复刊的报刊达140余种。主要分两种。这一现象()

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B.表明国民党放松战时舆论控制

C.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有关D.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发展需要

34.1955 年,新中国外交部制定了《培养外交干部十二年规划》,1958 年又制定了以“通用语言为主,提高质量,增加数量,补齐语种”为中心任务的《十年规划》等培养外交人才的措施,初步健全了外交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新中国外交部这些举措旨在()

A.强化“一边倒”外交方针B.拓展与美英等国建交新途径

C.践行“不结盟”外交政策D.扩大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局面

35.经济学家费孝通于20 世纪80 年代提出来两种经济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是指苏南的苏州、无锡等地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发展的方式;“温州模式”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方式。这两种经济模式()

A.都是面向海外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B.都较为依靠基层政府力量大力扶持

C.都适应了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需求D.都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成果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 题—第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3题—第46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41.(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货币在海外流传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朝鲜北部曾出土数量丰富的战国明刀和布币。秦汉以后的古钱币在日本更是大量出土,包括半两钱、五铢钱、开元通宝等,总计超过15 种。越南、柬埔寨等邻国,自古以来一直使用中国钱币,越南最早铸造的“太平兴宝”铜钱,就是仿造唐宋钱币而铸成。东南亚各国,在唐宋时期也采用中国钱币作通货。公元9 世纪中叶,波斯湾的锡拉夫就通行中国方孔圆钱。中国钱币在非洲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也大量出现。

——据张忠山主编《中国丝绸之路货币》材料二中国近代货币统一进程大事简表

材料三2009 年7 月 1 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正式启动。2016 年10 月1 日,人民币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篮子,人民银行已与35 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在全球23个国家或地区指定了人民币业务清算行。

——据中国人民银行《2021 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货币海外流通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政府统一货币的举措,并分析阻碍货币统一的原因。(12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5 分)

42.(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掌握近现代世界史》中中国史内容简表

注:《掌握近现代世界史》涵盖了1900年以后的世界历史,中国史的选材大量引用中国流亡人士的回忆录、自传等。

——摘编自张利娟《30 年来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近现代中国形象》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旧递嬗之际,作为清代官学核心的国子监也不得不改办新式教育,终至完全按照新式学堂规制来办学。科举制度废除后,国子监并归学部,除原有礼仪职能仍予保留外,教育职能则完全归于新式学校。徒有学校之名而无教育之实的地方官学(府州县学)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职能愈益清简,惟余尊孔之象征意义。除一小部分地方官学的原有设施被改建为学堂或新式教育机构外,未能在急剧变革的社会中从制度上实现整体转型。在面临危机和挑战的情况下,传统之学未能和西学实现真正的融通,清代官学也未能实现同西方新式教育的对接与契合,而是在惯性作用下沿着既有方向在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加速走向了消亡。——摘编自霍红伟《清代官学在近代教育转型中的改制与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对官学近代教育转型的主要举措。(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的官学近代教育转型。(9 分)

4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05 年,李惠堂出生于香港,受英国足球氛围的影响,自幼酷爱足球,回到广东五华县后,他以院中袖子作足球,苦练不辍,球技大增。1923年,李惠堂参加第 6 届远东运动会,并获得冠军,国足因此被日媒誉为“铁军”。1936 年,李惠堂率队出战柏林奥运会,因经费紧张,球队克服艰苦的食宿条件,沿途义赛募资,最终在柏林奥运会中0:2 不敌欧洲劲旅英国队。赛后,欧媒纷纷发文称“中国队水平不亚于欧洲各国”。自此以后,欧洲多国邀请中国队访赛交流。1942 年,日军诱逼李惠堂为伪满洲国“十周年纪念” 作表演,他几经辗转回到家乡支援抗日,义赛募资,教济民众。1976 年,在联邦德国发起的世界球王评比活动中,李惠堂与贝利、马修斯等名将一起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

——摘编自赵峥《战争与体育:“球王”李惠堂与全面抗战时期的足球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惠堂成长为“球王”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足球的贡献。(7 分)

高2023届入学考试文综历史参考答案

24—28. DBACD29—33.BA DCD34—35. DC

24.D

【详解】根据“用于熔铜的陶质鼓风嘴、带有铜渣的坩埚残块、半成品骨器、制骨废料、磨石、制作陶器的陶垫、制作箭杆的石质取直器以及六口大型水井等。”可得出这一作坊中有生产各种东西,体现出复合型的生产模式,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青铜技术高,排除A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是否占据主导,排除B项;材料不能判断是否成熟,排除C项。故选D 项。

25.B

【详解】由材料“各种性质的大多数佐理官员,由长官从平民中自由任用”可知,佐理官员由“长吏”自由从平民中任用,这一做法拓展了平民参与政治的途径,B 项正确;“有效抑制”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封国问题,排除C项;材料只是论及地方官吏的任用问题,无法得出其对政府行政效率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6.A

【详解】从材料的内容可知,南朝时期的几位皇帝出身都较低微,并不是出自名门旺族,这反映出士族政治有所衰落,A 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的趋势,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军事威胁,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帝王的出身,并不是选官,排除D项。故选A 项。

27.C

【详解】根据材料“士风专注‘驱驰于才艺’”,“出现‘朝登科甲而夕陷刑辟’的情况”可知科举应试好尚文词,崇尚进士,带来不良风气,这是反思当时选官制度,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弊端,不是提倡关注官员文化素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复兴儒学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是反思科举制,不是主张以科举来引导士人,排除D项。故选C项。28.D

【详解】根据材料“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如此)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及所学知识可知叶适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批评,认

为制度僵化,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政治风气因循保守,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科举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理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王安石变法,排除C项。故选D 项。

29.B

【详解】清代的外销瓷在景德镇购买白瓷,在广州完成绘彩,形成融汇中西特色的广彩瓷器,这主要是因为清朝逐渐推行一口通商政策,因此瓷器制作出现了流程分离,B 项正确;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广彩瓷器的地位,排除C项;广彩瓷器的产生不是因为交通要素,排除D项。故选B项。

30.A

【详解】由材料“但遭到驳斥,认为是道学鸣高,故作危言耸听之论”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自然科学的先进性,主张学习西方用外来文化改造中国传统的东西,呈现出“用夷变夏”的风气,A项正确;“但遭到驳斥”说明已经萌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且“居于统治地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满汉之争”强调满族与汉族的争辩,材料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技艺的斗争,排除C项;“盛行”不符合史实,19 世纪60 年代兴起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31.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期,帝国主义在华享有特权,袁世凯的活动违背民主政治要求,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民主革命任务艰巨,D项正确;1912 年,清帝宣布退位,君主专制已被推翻,排除A项;当时军阀统治的重要基础是帝国主义的支持,而材料反映了帝国主义在华仍然享有特权,说明军阀统治并未完全丧失基础,排除B项;材料中虽涉及帝国主义,但不能说明其势力异常强大,排除C项。故选D 项。

3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材料“发展苏维埃根据地”“最大限度的发展正式的工农革命军红军”“彻底的实行土地纲领”等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基本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做法,C 项正确;“彻底”表述绝对,排除A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1935 年,遵义会议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33.D

【详解】1937 年11 月到1938 年7 月是全面抗战时期,这一时期武汉地区围绕抗战救国出现了大量报刊,这一现象有助于动员民众,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1937 年9 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国民党无关,排除B项;材料现象无法证实其与相持阶段到来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3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新中国外交部的举措旨在扩大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局面,D项正确;1956 年以后,中国与苏联等国关系逐渐恶化,排除A项;B 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 项表述与材料所述时间明显不符,排除。故选D项。

35.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上述两种发展模式都是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的发展模式探索,都适应了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需求,C 项正确;上述两种发展模式,以国内市场为主,同时面向海外市场发展,排除A项;苏南模式较为依靠基层政府力量扶持,温州模式强调市场化发展,排除B项;上述改革都是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的发展模式,并非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

41.【答案】(1)特点:时间早,历史悠久;范围逐步扩大,由周边国家向海外扩散;受丝路贸易推动的影响;具有国际支付功能;影响巨大。(8 分,任答4 点即可,其它表述符合题意要求可相应给分。)

(2)举措:制定币制条例;集发行权于中央;以纸币取代铸币。(4 分,任答2 点即可。)原因:列强经济侵略与特权,外国银元大量流通;中央政府权威不足,信用不够;地方割据势力强大;长期的战争,导致政局动荡,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传统经济占统治地位,民族工业发展受制。(8 分,任答4点即可。)

(3)意义: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公正性,稳定国际经济秩序等。(5 分,3点)

42.【答案】论题:近30 年来,英国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随着国际局势巨变而跌宕起伏。阐述:30 年来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由暗复明、乍明还暗,左右摇摆。从四个版本的变化可以看出,有关中国的叙事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版本随着年代变化增加了新的中国史内容。从内容分布来看,教科书将中国史内容放在国际关系章节中讲述,如中日、中美、中苏关系等;聚焦于中国现代的政治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教科书叙事的重点;后期增加对孙中山、蒋介石、邓小平等领袖人物执政时期的政策有较为详尽的介绍。英国历史教科书有关中国的内容带有一定程度的偏见,在英国历史教科书的叙事中,每提及中国,总说“共产主义中国”,带有意识形态的渗透,史教科书引用材料很多来自流亡到英国的中国人所写的自传、回忆录,具有局限性。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强大的经济实力已逐渐转化为政治实力,作为全球性大国地位日益彰显,英国不得不更关注和理解认识中国。

45.【答案】(1)国子监变为新式学校,不再具有尊崇地位;国子监并归学部,教育和管理职能丧失;地方官学职能简化,未实现整体转型。(6 分)

(2)积极:冲击了传统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推动了思想解放;在客观上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和教育体制的转型。(4 分)

局限性:未能主动顺应近代历史发展潮流,促进教育转型;未能实现传统官学与西方新式教育有机融合,割裂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加速了传统教育的消亡,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5 分)

46.【答案】(1)民族危机激发爱国情怀;西风东渐营造足球氛围;勤学苦练球技日渐精湛;率队参赛获得卓著战绩。(8 分)

(2)参与抗日救亡活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7 分)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成都七中高2023入学考试文综试题(2.14) 第I 卷 本卷共有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24.考古人员在河南安阳的洹北商城手工业作坊遗址中发掘出了用于熔铜的陶质鼓风嘴、带有铜渣的坩埚残块、半成品骨器、制骨废料、磨石、制作陶器的陶垫、制作箭杆的石质取直器以及六口大型水井等。这反映了() A.商代的青铜铸造技艺精湛B.石骨工具不再发挥主导作用 C.商代手工业分工尚未成熟D.商代复合型手工业生产模式 25.两汉时期,郡、县长官(太守、县令长、县尉、县氶),即所谓“长吏”由中央任命,而“少吏”或“掾吏”等各种性质的大多数佐理官员,由长官从平民中自由任用。据此可知,这一做法() A.有效抑制了地方的豪强大族B.拓展了平民参与政治的途径 C.激化了诸侯国与中央的矛盾D.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26.表为南朝开国皇帝信息简表,这反映出当时南朝() A.士族政治日渐式微B.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C.面临北方军事威胁D.以军功为选官标准 27.唐高宗时期,大臣刘晓评述当时士风专注“驱驰于才艺”,以致出现“朝登科甲而夕陷刑辟”的情况,并认为“日诵万言,何关理体;文成七步,未足化人”。这实际上() A.提倡关注官员文化素质B.提出了复兴儒学的希冀 C.要求反思当时选官制度D.主张以科举来引导士人 28.南宋叶适说:“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如此)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叶适意在说明,宋代() A.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B.理学败坏社会风气 C.王安石变法策略失当D.政治风气因循保守 29.清代外销瓷大部分是根据欧洲市场的需求定制宗教题材或家族纹章的瓷器,大约从康熙晚期开始,订购商大多只从景德镇购买白瓷,在广州指导监督画工完成图案绘制后烧制出釉上彩绘瓷器,形成融汇中西特色的广彩瓷器。由此可知 A.瓷器销售被十三行所垄断B.外商管理政策影响瓷器制作 C.广彩瓷器是官窑瓷器代表D.交通条件造成对外贸易不便 30.19 世纪60 年代,有官员上奏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但遭到驳斥,认为是“道学鸣高”,故作危言耸听之论。这表明当时()A.“用夷变夏”风气渐开B.复古守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

2020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科综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是古代世界唯一一个能够借助非常有限的基础性条件就得以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并绵延悠久 的国家。西周已具备的“条件”是 A. 通用的表意文字系统 B. 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 C. 普及的儒家意识形态 D. 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文字。西周时期出现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这种文字的特质就是汉字非拼音的特点,该特点使其容易克服方言的差异和其他更大的语言障碍,有利于汉民族意识的强化,符合材料中“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的含义,故A项正确。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是秦统一之后推行,故B项错误。儒家意识形态确立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时期,故C项错误。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是在秦统一之后实行,故D项错误。 2.下图所示是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护臂。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它 A. 证实了汉代丝织技术的西传 B. 体现了汉代的天人感应观念 C. 展示了汉代蜀锦的工艺流程 D. 反映了汉代长途贩运的兴盛 【答案】B

3.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一立国态势的转变 A. 根源于游牧民族的式微 B. 得力于世界市场的出现 C. 受制于东南部地狭人众 D. 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变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的社会经济的变动。汉唐时期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而两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同时海外贸易发达,出现了宋代“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态势,这一转变说明经济重心的转移以及商业重要性的提高,故D项正确。两宋时期游牧民族不是式微,相反是强大,故A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出现是新航路开辟之后,故B项错误。东南部地狭人众显然不是材料中论述的主题,故C项错误。 4.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代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这主要反映出 A. 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 B. 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 C. 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 D. 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 【答案】C 5.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 A. 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B. 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 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因应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 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答案】A 6.1915年,英美烟草公司揭露华人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甚至很多零售商都宣称不再销售其产品。作为反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则将英美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高2023届高三下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立足本土、深耕沃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时代进步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形成了天下为公、四海一家、民惟邦本、德主刑辅、礼义廉耻、选贤任能、革故鼎新、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等一系列价值理念,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其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于国家制度、运用于国家治理,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为中国人乃至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对于当代中国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需要勇于并善于借鉴,不断推陈出新。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人的眼里,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细胞,家庭是国家和谐安定的基础;家庭秩序是国家秩序的前提和保障,家齐才能国治。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国家治理与家庭治理息息相关,家庭伦理与爱国情怀高度一致,强调正确对待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族和国家利益。这一价值内涵已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 德主刑辅是我国古代基本的治国方略,其发端于西周“明德慎罚”的观念。孔子继承这一思想,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倡导为政以德。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主张前德而后刑、大德而小刑、务德而不务刑的观点,确立德主刑辅的法制原则。德法共治的基本原则,蕴含着法治与德治辩证统一的思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系统的治国理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论语》的“礼之用,和为贵”和“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无不蕴含着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理念,体现了对和谐、和平的珍视。这些价值理念发展至今,可理解为与邻邦之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妥善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它们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滋养着中国外交理念的根脉,并运用于国家治理实践,凝练为传之后世的治国理政经验和制度。 (摘编自张剑伟《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 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如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这一水利工程是() A.灵渠B.都江堰C.郑国渠D.白渠 2. 结合所学判断,下面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科技成就是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梦溪笔谈》() A.简仪的发明B.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C.造纸术的改进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 A.棉纺织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B.自然经济基本瓦解 C.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D.民族工业日趋成熟

4. 建国初,我国实际施工的重点工程有150项,其中军工企业4个,冶金工业20个,化工企业7个、机械加工企业24个,能源工业企业52个,轻工和医药企业3个。这反映出当时我国工业建设的重点是() A.发展重工业B.建设改善民生的轻工业 C.改变工业布局地域的不均衡D.实现工业各部门协调发展 5.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其全文刻在石头上,石头上部刻着两个人,坐着的是神,站着的是汉谟拉比,意思是神把法典交给人间的统治者,让他去执行。这可以用来说明《汉谟拉比法典》() A.强调公平公正B.宣扬了君权神授 C.重视经济发展D.体现了人文主义 6. 公元前4世纪晚期,雅典城邦原有的观剧津贴被大幅削减,城邦日常开支和军费也要通过征收财产税等方式来筹集。对此,演说家伊索克拉底说:“当我还是一个 孩子的时候……每个人都想享受由财富带来的荣耀。而现在,每个人都要辩称自己并非富人,就仿佛富裕是世界上头等的罪恶一样。”上述材料反映出() A.城邦的公民精神在弱化B.富人对民主制更有信心 C.富人的经济负担在减轻D.穷人被排挤出城邦事务 7. 公元前272年,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被征服的意大利人没有罗马公民权,而公民权意味着占有土地的权利和机会且具有排他性。约公元前124年,“拉丁官员法”的颁布使得意大利人在拥有本土权利的前提下,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这一转 变 A.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B.有利于罗马帝国的形成 C.消除了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D.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 8. 在西欧中世纪,封臣对封君的义务主要有:每年自备鞍马,为封君服40天的骑 兵役;封君被俘,封臣要提供赎金;对封君的政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封君则负有保护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维持其生活衣食无忧的责任和义务。这说明封君与封臣之间 A.不利于社会发展B.经济上相互制约 C.形成了严格等级D.体现出契约关系

2023年中考四川省成都市历史试卷(word版,有答案)

2023年成都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 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清楚,并用2B铅笔正确地填涂考号。 2.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汉武帝时期,朝廷在长安兴办太学,设立教授《诗》《书》《礼》《易》《春秋》的五经博士,地方也建立郡国学校,推广儒学。这一做法() A.解决了王国问题B.促进了思想凝聚C.保障了经济繁荣D.延续了百家争鸣 2.如图是北魏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母亲文昭皇太后祈福而雕刻的浮雕,图中孝文帝及其随从的衣冠器物均有明显的汉族风格。这一风格能够佐证当时() 图1 A.经济的发展B.艺术的高超C.民族的交融D.军力的强盛 3.唐朝时,颜真卿以造诣超群的书法艺术闻名天下,他的作品具有“端正劲美,雄浑敦厚”的特点。下列作品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 B C D 4.北宋时,苏轼曾写道:“余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日行千畦(小块土地),较之佝偻(弯腰)而作者,劳佚(逸)相绝矣”。由此可见,“秧马”的使用有利于()A.普及小麦种植B.形成养马习俗C.增强垦荒能力D.提高劳动效率

5.清朝建立后,制定并执行“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的民族方针。下列举措中最能体现这一方针的是() A.设西域都护府B.设立军机处C.实行金瓶掣签D.设置中书省 6.要探究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我国文物的破坏情况,需要重点考察的地 点位于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图2 7.洋务运动期间,四川总督丁宝桢在成都创办了四川机器局。该企业 一律不用洋人,由中国的技术人员负责生产和技术工作。这样做主要是 为了() A.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B.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C.增强企业发展自主权D.革新生产组织形式 8.如图展现了近代台湾人民反日斗争的历程,这一历程反映出() 图3 A.台湾军民反殖民统治的决心B.西方列强“以华制华”的政策 C.台湾是中国反抗侵略的中心D.台湾军民粉碎了日本侵华野心 9.1912年,曾兰女士以“光复神圣之女权”为宗旨,创办了四川第一份妇女报纸《女界报》(如图)。这说明当时四川() 图4 A.近代报刊业已领先全国B.平等自由思想逐渐传播 C.广大民众读报风尚盛行D.社会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10.毛泽东曾回忆说:“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看书,看《新青年》; 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他如此青睐《新青年》,是因为该杂志提倡() A.师夷长技B.变法图强C.实业救国D.民主科学 11.国民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是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的直接传承。它们都坚持() A.三民主义B.君主立宪C.反帝反封建D.人民民主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高一历史 满分: 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计15道小题,共计45分) 1. “如果把夏商时代的方国联盟比喻为一堆相互间没有太多联系的马铃薯的话,那么周代的封邦建国则是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一比喻说明周代的封邦建国() A.具有地方分治的特征 B.实现了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 D.促使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2. 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说明() A.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 B.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 C.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D.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 3.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其中管辖西藏和台湾地区的机构分别是() A.行都指挥使司台湾省 B.行中书省台湾府 C.驻藏大臣台湾办事大臣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4. 山西太谷曹家是一个商业经营很成功的家族集团,其商业版图不仅雄踞大半个中国,更一度横跨亚欧大陆,东到日本,北到莫斯科,西到巴黎、伦敦。曹家把国内的茶叶、布匹输往国外,商号达640多家,资产高达1200万两白银,雇员达37000人。这种情况出现于() A.战国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5. 下表为《明代阁臣入阁前之相关个人和仕宦履历统计表》,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①阁臣的选拔比较重视科举出身②明代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发达 ③品秩高级的官员才能进入内阁④能力强的官员可以承担批红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 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7. 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记载:“英国之制,相二人,一专司国内之政,一专司外国之务。此外大臣……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入学检测历史试题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入 学检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最厚处达6米,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这表明北京人() A.已经会使用火B.具有爱美意识C.使用磨制石器D.结成群体生活 2. 在对良渚遗址的发掘中,清理了一个编号为H11的大型灰坑,坑内的填土可分 三层,其中第一层和第三层均为灰黑色土,浮选出大量炭化稻谷遗存,经分析该灰坑中共填埋约12240千克稻谷,很可能是粮仓失火后倾倒烧毁稻谷、灰烬等废弃物的场所。这一发现能实证() A.当时贫富差别的悬殊B.中国早期农业的发展 C.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D.最早奴隶制国家诞生 3. 在中国古老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创造发明,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对这些传说理解正确的是() A.毫无可信度,都是虚假杜撰B.确有其人,都是真实存在 C.从中可以了解一些历史信息D.古代发明家都是杰出帝王 4. 将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这一政治制度确立是在()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5. 下图是出土的甲骨文(局部),经过对有文字的甲片进行清洗缀合,上面有25个 清晰的甲骨文字,这25个文字讲述了是否以及怎样对“母”进行祭祀。由此可知,

甲骨文() A.可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B.是夏朝时期成熟的文字 C.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D.与现代的汉字完全一致 6. 《国语·齐语》中记载:铁金属用来铸造农具,然后用土壤来试验是否合用。这种耕作方式最早出现于() A.夏朝B.春秋后期C.西周D.商朝 7. 西周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侯”。公元前323年,韩、赵、魏、燕、中山等五个诸侯国国君同时称“王”。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社会衰败B.经济发展C.民族交融D.周王室衰微 8. 《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这说明() A.国家统一趋势加强B.各诸侯国和平相 处 C.诸侯之间势力均 衡 D.完成了全国的统 一 9. 孔子认为只有统治集团的贤明,才能够实现“爱民、惠民、使民于义”,若实行暴政,必然会导致天下大乱,最终丧失政权。这体现的孔子思想是() A.有教无类B.为政以德C.兼爱非攻D.无为而治 10.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出,各引一端,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这一思想文化繁荣局面被称为() A.诸侯争霸B.思想勃兴C.百家争鸣D.学术辩论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 学年度高一 历史模拟试题 考试时间:90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共30 题,每题 2 分,共60 分) 1.文献中以神话传说形式记载下来的上古史事,多有对方国时代的“用兵无已,并兼无亲” 以及“血流飘杵”等惨烈战况的描述,而在新石器晚期的考古遗址中多有人骨凌乱叠放、身首异处、人骨散乱等景象的发现。由此可见 A.没有遗址辅证的传说必然有争议B.上古神话传说与历史遗迹存在互证 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D.上古神话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2.“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这是对先秦时期中国两种思想流派的叙述,这两种思想流派是 A.儒、法B.儒、道C.儒、墨D.道、法 3.秦汉政府在以文书命令的形式下达某项行政事务时,往往会明确告诉下级完成期限,这个期限通常被称为“期会”或“会日”。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B.官僚政治受到冲击 C.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D.集权统治不断强化 4.如图,在山东沂南县一东汉大墓,出土一块汉画像石(图为该画像石拓片),表现的是豪强地主田庄的“丰收宴享,饱饫烹宰”场景,左侧是粮仓。据此可知,当时 A.国家政治相对清明B.休养生息政策成果显著 C.农民生活比较富裕D.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 5.长沙马王堆汉墓(约为文帝时期)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篇年表,采用“秦—张楚”的纪年顺序,而司马迁的《史记》中也采用“秦楚之际”的纪年表述,但只把项羽列入帝王本纪,而把陈胜列入世家。东汉班固的《汉书》则将陈胜和项羽都统一编入列传之中。对此变迁的合理解释是 A.史家对秦末史实的考证不断接近真实 B.司马迁对农民起义军有着同情和认可 C.儒家思想的正统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 D.传统史学体例和编年方式逐渐规范化 6.北魏太和九年颁行《地令》,共15条。《地令》第1条前部,第2、4、5、7、8、9、10、13、14诸条款,都有关于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地令》第3条后款规定各户原有桑田“不在还受之限”,第6条规定“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这表明当时 A.土地国有与现实存在冲突 B.自耕农经济出现了衰退 C.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废弃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7.隋文帝废除北周以《周礼》为蓝本设立的六官制度,建立“三省六部”制,顺应了国家行政权力分化的趋势。三省中掌“军国政令,草拟制诏”的是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 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 战国时《管子》中有:“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荀子》中说:“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体现了当时 A.兼并战争下各派思想激烈交锋B.社会转型思想文化趋于融合 C.法家思想被各诸侯国普遍采用D.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主流思想 2. 《诗经》三百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相符,形式也多是整齐的四言诗,涵盖的地域极广,体系完整且内容丰富。因此有学者推测,《诗经》应当是周王朝通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据此可知,《诗经》() A.创作方法受到广泛认同B.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C.体现对区域文化的整合D.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端 3. 两汉时期,朝廷大力修建各类祠堂,主要有宗族祠堂、显宦名哲祠堂等,民间亦盛行立祠之风。这些祠堂规模宏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用来祭祀祈福、纪念缅怀和昭德劝来。汉代祠堂的兴盛 A.丰富了儒学思想的内涵B.促进了祖先崇拜观念的普及 C.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影响D.便利了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 4. 南宋时,朱熹对《吕氏乡约》的内容稍加修改,定名为《增损吕氏乡约》。开篇指出:“事亲能孝,事君能忠。夫妇以礼,兄弟以恩,朋友以信。能睦乡邻,能敬官长,能为姻亲。与人恭逊,持身清约,容止庄重,辞气安和。衣冠合度,饮食中节。凡此皆谓之德”。《增损吕氏乡约》的推行() A.确立了理学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实现了乡约与法律合流D.阻碍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5. 明代东林书院刻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 关心。”顾宪成认为:“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这反映了明代 A.知识分子深受政治压迫 B.八股取士日益束缚思想 C.士大夫的济世安民情怀 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价值观 6.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在广州延聘外语人才,翻译外文报刊资料和著述借以了解“夷情”和世界,先后编成《澳门月报》《华事夷言》《四洲志》等。这一做法 A.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B.发展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C.探寻了富国强兵之道D.改变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7. 1896~1898年间,“读书人无不喜阅”《时务报》,主要撰稿人梁启超“名重一时,士大夫爱其语言笔札之妙,争礼下之。”对此,西人创办的《字林西报》评价说, 读报开始成为中国人的“习惯”。这反映出当时() A.白话文已普及开来B.新式教育成效显著 C.变法社会动员充分D.士人危机意识突出 8. 辛亥革命以“反满”为革命号召,革命后社会改革的重心从朝廷转向人民,反传统则首当其冲。这说明当时中国 A.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B.深谙西方国家富强之道 C.实现人民解放任重道远D.继续坚持在传统中求变 9. 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贯彻 到史学研究中,把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分为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创造了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构建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得到传播B.历史研究成为民国时期的显学C.各行各业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弊端D.学术研究与国际前沿紧密结合 10. 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 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A.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

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重点中学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重点中学高考历史三诊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 传说尧舜时代的“诽谤之木”,柱上那一条弯钩,方便百姓“上书”,原来立于“大路交衢”,在谤木上数落“王恶”,诽谤官府,均不得治罪。汉代重树诽谤木转立于皇宫门前,“以表王者纳谏”,后更以石代木,雕龙饰物,改称华表,威风凛凛。从“谤木”到“华表”的演变() A. 说明了先秦时期专制王权尚未形成 B. 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古代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C. 说明了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得到加强 D. 体现了从先秦到秦汉时期政治转型的完成 2. 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A. 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 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 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 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3. 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上述文字意在说明() A. 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 B. 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C. 行政不统一影响政府的运转效率 D. 机构重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4. 王夫之认为:“未有马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道之可有而且无者多矣。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这一观点() A.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 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 C. 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 D. 体现了朴素的唯物思想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 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一、未知 1. 许倬云指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早期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茹毛饮血,到渐渐懂得栽种、畜牧和群居,发展出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出现这一变化的关键原因是() A.早期国家的形成B.城市邦国的建立 C.农耕畜牧的产生D.阶级分化的出现 二、单选题 2. 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下列承载着古埃及文明历史的文字是 A.甲骨文B.腓尼基文字C.楔形文字D.象形文字 三、未知

3. 下图为古代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殖民据点分布示意图。导致古希腊人这一殖民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A.较发达的社会分工B.复杂的管理系统 C.较高的劳动生产率D.自然条件的限制 4. 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匹配合理是 A.A B.B C.C D.D 四、单选题

5. 在中世纪的欧洲,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当时称之为“撤回忠诚”。这反映了欧洲领主和附庸关系的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具有双向契约特征 C.带有严格等级性质D.领主附庸地位平等 五、未知 6. 公元12世纪初期,法兰西东北部的琅城市民为取得城市的自治权,先后通过赎买、起义等方式,最终取得成功。这一事件() A.表明天主教统治地位的衰落B.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C.推动法国封君封臣制度瓦解D.加剧了当地王权与教权斗争 7. 年代尺是较直观呈现历史时空的方式之一。观察以下年代尺(如图2),方框内应填写的是() A.阿拉伯帝国B.俄罗斯帝国 C.笈多帝国D.亚述帝国 六、单选题

2022届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2届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 文综历史试题 24.鲁国为周公封国,周之最亲莫如鲁。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未葬,王室派人向鲁国“求赙”。公元前717年,周境内发生灾荒,王室向鲁国等国“求籴”。公元前697年,周王室向鲁国“求车”。这反映了当时 A.分封宗法,渐趋崩溃 B.天子式微,礼崩乐坏 C.井田瓦解,铁犁牛耕 D.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25.表1是岳麓书院藏秦简的部分记载,由此可推知,当时秦 表1 A.实行严刑峻法统治 B.中央集权趋于强化 C.不断加强君主专制 D.县有重要行政地位 26.曹魏景元四年,蜀汉后主刘禅面对司马氏强大的军事压力,主动献降。司马氏将蜀汉的军政实力派人物和有声望的士人,一律迁往中原。据《华阳国志·大同志》记载,随后主刘禅迁往北方的就有三万家之多。“蜀人北迁”这一做法旨在 A.促进民族融合 B.发展北方经济 C.重构中原秩序 D.瓦解地方势力 27.宋代官方文书中新增了札子等形式,其书写主体一般是身兼官职的文人,他们既关心社会民情,又会与同行、民间相商;主张“文以载道”。据此可知,札子的出现折射出宋代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理学思想的兴起 D.商品经济的繁荣 28.明清时期,国内市场上的商品布绝大部分是农家自用有余而拿来交换的。即使在棉织品的集中产区松江等地,为市场而生产的织户,也多是为买而卖,以换取粮食、日用品,或缴租还债。由此可知,当时

A.民间纺织业发展有限 B.工商业发展环境宽松 C.农民生活的普遍贫困 D.商品交换活跃程度低 29.晚清重臣张之洞曾支持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办强学会和《时务报》,起初张之洞非常赞赏《时务报》,号令所有湖北的官员人手一份,要懂得西学;但是看到梁启超鼓吹民权时,张之洞认为违背了名教的“君君臣臣”。张之洞的态度说明了他A.提倡实业救国 B.支持君主立宪 C.鼓励全盘西化 D.囿于中体西用 30.晚清民国时期福建安溪有一种茶商,专做南洋买卖,在山设茶庄,茶件托厦门代配出口,由茶栈负保险责任,直接输出到南洋一带。安溪茶叶产销现象说明了当地A.经济向近代化转型 B.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C.对外贸易规模扩大 D.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31.1912年,临时参议员在讨论国会组织法时,曾有人提出蒙古、西藏、青海等边远地区只需选出参议院议员,众议院不必有其议员。但该提议遭到多数人的反对,最后通过的法案规定,对这三个省区均设有参、众议员专额。这反映了当时 A.民权观念深入人心 B.国家统一成为民众呼声 C.中华民族意识增强 D.议会政治成为社会共识 32.1935年,陕西子长县成立苏维埃政权,将地主韩厚福的7垧地分给了韩银厚。次年,苏维埃政权一时撤离,韩银厚被迫退回分得土地,又向韩厚福租了8垧半地耕种。后来边区政府成立,韩厚福要求韩银厚退租,而韩银厚只返还了1垧半地。韩厚福不服,诉至边区高等法院,但遭驳回。判决 A.符合当时边区政府的土地政策 B.调动了社会各阶级抗日积极性 C.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 D.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度 33.1951年3月起,新中国开始对职工实行劳动保险;1952年7月,全国各级事业单位实行公费医疗制度;1953年春,各私立学校的教职工与高校学生也开始享受公费医疗。这些政策 A.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完善 B.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特征 C.揭示国民经济成分重大改变 D.加快大规模经济建设全面开展 34.图3是画家程十发1956年创作的中国画。描绘了工农兵大家庭齐聚一堂,正在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2023届高三下学期入 学考试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8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 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8 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6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0 分。 1.贫铀弹在爆炸中有很多238 92 U残留,其半衰期极为漫长且清理困难,所以对环境的污染严 重而持久。设238 92 U发生α衰变形成新核X,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238 92 U的比结合能小于新核X的比结合能 B.该衰变过程的方程可写为238 92U+4 2 He→242 94 X C.衰变反应中的α射线在几种放射线中电离能力最弱 D.2个238 92 U原子核经过一个半衰期后必定有一个发生衰变 【答案】A 【详解】A.重核衰变较轻质量的核时, 比结合能变大,238 92 U比结合能小于新核X的比结合能,A 正确; B.该衰变过程的方程应写为238 92U→234 90 X+4 2 He ,B错误; C.衰变反应中的α射线在几种放射线中电离能力最强,C错误; D.半衰期是大量原子核衰变的统计结果,单个原子核的衰变时间无法预测,D错误; 故选A。 2.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取得成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在火星上首次留下国人的印迹。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后,顺利被火星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经过轨道调整,探测器先沿椭圆轨道Ⅰ运行,之后进入称为火星停泊轨道的椭圆轨道Ⅱ运行,如图所示,两轨道相切于近火点P,则天问一号探测器()

A.在轨道Ⅱ上处于受力平衡状态B.在轨道Ⅰ运行周期比在Ⅱ时短 C.从轨道Ⅰ进入Ⅱ在P处要加速D.沿轨道Ⅰ向P飞近时速度增大 【答案】D 【详解】A.天问一号探测器在轨道Ⅱ上做变速圆周运动,受力不平衡,故A错误;B.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知,轨道Ⅰ的半径大于轨道Ⅱ的半长轴,故在轨道Ⅰ运行周期比在Ⅱ时长,故B错误; C.天问一号探测器从轨道Ⅰ进入Ⅱ,做近心运动,需要的向心力要小于提供的向心力,故要在P点点火减速,故C错误; D.在轨道Ⅰ向P飞近时,万有引力做正功,动能增大,故速度增大,故D正确。 故选D。 3.如图所示,B、M、N分别为竖直光滑圆轨道上的三个点,B点和圆心等高,M点与O点在同一竖直线上,N点和圆心O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45°现从B点的正上方某处A 点由静止释放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经圆轨道飞出后沿水平方向通过与O点等高的C点,已知圆轨道半径为R,重力加速度为g,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A、B B.C到N的水平距离为2R C.小球在M点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3mg D.小球从N点运动到C 从A点到N点 )1 cos45 2mv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