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音乐要素音乐要素基本知识

音乐要素音乐要素基本知识

音乐要素音乐要素基本知识
音乐要素音乐要素基本知识

音乐被称作是“声音的美妙组合”。为了给入门者引路,本章用浅显易懂的词句探讨作曲家组合自己的乐音所使用的6要素。大致熟悉这些要素,有助于你理解为什么某些时代的某些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听起来与其他时代的其他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差异如此之大,例如,为什么莫扎特与斯特拉文斯基如此不一样。

这6要素是:节奏(Rhythm)、结构(Texture)、曲式(Form)、旋律(Melody)、音色(Tone Color)、调性(Tonality)

节奏

《韦氏大词典》将节奏定义为“音乐的一个方面它包括了与乐音向前进行有关的所有因素(如重音、节拍和速度)”。“进行”在这里是个关键词,节奏即是音乐的进行。实际上,节奏这个词是由希腊字“rhein”即“流动”衍生出来的。呼吸有节奏,潮水的涨落、钟表的滴答声以及火车车轮的咔哒声也都有节奏。J.S.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具有“鲜明、有力的”节奏。

我们用脚拍打出的就是节奏,它是“曲调的快慢缓急”。《鸳鸯茶》(Tear for Two)一曲,用脚打出的节拍不同于美国民主党在总统提名大会上百所不厌的《幸福的日子重现》(Happy Days Are Here Again)的节拍。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的节拍也不同于水手歌的节拍。拍子的频率、规律性和持续长短有所不同。格利高利调式圣歌具有“自由节奏”,其音乐的节奏是紧跟着语言的节奏的。像维瓦尔第的《四季》和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那样的巴洛克时期作品,节奏平稳清晰。20世纪音乐的突出特色之一是,在匈牙利的巴托克和俄罗斯的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的作品中,采用了民间的、标新立异的“乡村”(peasant)节奏。巴托克的《怪异的满洲官吏》(Miraculous Mandarin)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Rite of Spring)的节拍,是在莫扎特的奏鸣曲或舒伯特的交响曲中从未听到过的。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在像《月光》(Clairde lune)这样的作品中引进了一种流动的节奏,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的乐曲有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方向。

节奏的一个要素是节拍(meter),它的定义是“系统地测定和安排的节奏”。作曲家可选择二拍、三拍或四拍等等。既是教授又是作家的马克利斯(JosephMachlis)在《音乐欣赏》( The Enjoyment of Music)中提出了几个常见例子,譬如;当唱“一闪,一闪,亮晶晶”时,你可以听到并感觉到一/闪、一/闪中的一/二、一/二的节拍。

节奏的另一个要素是速度(tempo)。节拍说明什么是重音,但并未说明奏出这些重音的速度是多快或多慢。作曲家在总谱上标上符号,告诉演奏者应当用多快或多慢的速度演奏该乐曲。他们一般使用传统的意大利文的单字或词。其中最常见的是:

广板(Large)

非常缓慢庄严而缓慢的(Grave)

慢板(Lento)慢速

柔板(Adagio)

行板(Andante)中速

小行板(Andantino)

中板(Moderato)

小快板(Allegretto)适当快速

快板(Allegro)快速

很快的快板(Allgero molto)非常快速

活泼的、轻快的(Vivace)

急板(Presto)

最急板(Prestissimo)

怎样运用节奏对音乐的影响极大。

结构

旋律是横向的,音符一个接着一个。“结构是附加在这个音符线上的东西。取得结构的一个方法是使用和声(harmony)。一个人不能给自己的声音配上“和声”,他需要一位朋友与他一起唱,或者需要一把吉他来弹拨。你如果在淋浴时歌唱,就必须与一位朋友一同淋浴才能有和声。和声使乐曲具有深度;这很像透视法使绘画作品具有深度一样。旋律是一连串乐音,而和声却是同时响起的乐音,过去认为最相关的乐音,而实际上是悦耳的相关乐音的一种结合。

和弦(chord,,即同时发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在和声中扮演重要角色。和弦不仅涉及到每个和音以及每个和音同它所配合的旋律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涉及到和音的律动和彼此的关系。当和弦“向前进行和发展”时,在一个和音引导出其他和音时便能感觉到它的影响。以单一旋律为主、有和弦伴奏的音乐叫作“主音音乐”(homophonic),这个词源于希腊文“homophonos”,意即“齐奏”。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许多音乐作品(如贝多芬和李斯特的音乐作品)是主音音乐。但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大部分音乐作品(如帕莱斯特里纳和巴赫的音乐作品)却不是主音音乐。

在用旋律加和弦构成的音乐作品中,和弦往往是由“协和”(consonant)音――即听起来悦耳的、平和的、不刺激人的、稳定的乐音――所组成的。但是,和弦也可以用音级不断变化、确实刺耳的乐音――即“不协和的”、“活跃的”、“不平稳的”乐音所组成,这种不协和的和弦被作曲家用来制造紧张状态,而协和的和弦则被用来缓解这种紧张状态、从一个和音到另一个和音的前后律动,就是和声的全部内涵。

在主音音乐中使用和声是结构的一种类型,但它不是唯一的类型。使用“复调”(counterpoint),又名“对音符”(即“一个音符对一个音符”的技巧)这一古老的音乐技巧,也可以创造结构。在这种音乐中,取得深度靠的不是给一个旋律增加和弦,而是使一个旋律与另一个旋律叠置起来,从而让人能够同时听到这两个旋律。唱《三只盲人》(Three Blind Micwe)等轮唱歌曲便是采用了简单的复调法。如果同时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运用这一技巧创作出来的音乐叫作“复音音乐”(polyphonic),“poly”的意思是“许”。巴赫被人们一致公认为复调法之王(这并不令人惊讶,因为他是其他许多方面之王),尽管他1685年才出生,那时复调I法已经存在几百年了。事实上,当时首先在意大利,然后在欧洲其他地方,复调法正开始被单一旋律加和弦的主音音乐所补充和/或接替。老是聚集在歌剧院里的意大利人发现。与多旋律复调法相比,歌唱家和听众都更喜欢配上和弦的单一旋律。

复调技巧使人们找出和领会巴赫等作曲家(或者不断涌现并在20世纪创立了回归巴赫学派的近代巴赫/巴洛克式的作曲家)作品中的一个强烈旋律,比找出和领会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单旋律作品中的旋律难得多。在复调法音乐中,仔细聆听一套乐器奏出一个曲调,别的乐器(或“声部”)同时奏出第二个,也许还有第三个曲调,你可以辨认出和跟上这些不同的曲调,它们就在那里。

但是,对更习惯于旋律加和弦那种和声的人而言,需要经过训练和有耐心才能找出它们。当然,复调法的爱好者坚持认为,在他们那种音乐中很值得努力去找出曲调来(无论你对巴赫的第一印象如何,如果你今心致志只听他一个人的作品,要不了几周,你就会成为一个狂热的爱好者,终生不悔。他的最后一部作品《赋格艺术》(The Art od the Fugue)被认为达到了复调法的顶峰。不过,他的4首管弦乐组曲听起来更有意思)。

通过复调法或和声获得深度就叫作赋予音乐以“结构”。这大概是因为“横向的”音符串(在复调法中,一个旋律和另一个旋律同时奏响)和‘纵向的”音符串(在和声中,旋律有和弦伴奏)交织在一起,恰似经纬线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了布的结构。

还有第三个词,既非复音音乐复调法,也非旋律加和弦的主音音乐。它就是“单音音乐”(monophonic)。“mono”的意思即是“一”.这是一个声部的简单音乐――你可以在淋浴时独自唱出一串音符,上千人也可以同时唱出同一串音符。没有和弦,因此也没有和声;没有同步的第二个旋律,因此也没有复调法。 1000年前的所有音乐都是单音音乐,包括公元1000年左右的基督教音乐,这种音乐的顶峰是格利高利调式圣歌。

规则手册中没有说,作曲家在作曲时只能使用这3种技巧之一。一首作品的一部分可以用主音音乐结构写成,而下一部分则可重复这个旋律并附加上一个新的旋律,从而发展成为复音音乐结构。音乐的组合就像织物一样,可粗可细。在巴赫使复调法完善这段期间,到复调法随着20世纪回归巴赫运动而重新出现这段期间,复调法并未消失。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作曲家也采用复调法,只不过复调法在他们的音乐中不占主要地位。

曲式

第五个因素是作曲家选择的‘建筑”形式,即曲式。很明显,音乐需要一定的结构,那些组成旋律的音符、节奏及和声不可能平摆浮搁在那里,等待神灵去召唤。音乐上的每一时期都体现了特定的音乐形式,反映出时代的特色、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作曲家的技巧和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听众的欣赏品味。

这些结构或模式可以是严谨的,也可以是自由的。作品采用严谨的曲式并不说明作曲家缺乏想象力或独创性,如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就是如此。问题不在于采用什么曲式,而在于赋予曲式什么内容。对于业余音乐爱好者来说,那些作品模式、结构或曲式不正规的音乐不但难以跟上思路,而且不容易理解,这个道理就同我们欣赏抽象派雕塑和无韵诗时的情形一样。

一些主要的曲式名称,如交响曲,因其仍在流行,所以人们一般都知道,但一些较古老的曲式人们则比较陌生。在文艺复兴时期,声乐作品远比器乐作品重要,它的主要曲式包括经文歌(motet)和牧歌(madrigal)。在巴赫所处的巴洛克时代,人们特别注重以管风琴、

拨弦古钢琴和古钢琴为主要乐器演奏的音乐,曲式主要为帕萨卡利亚舞曲(passacaglia)和赋格(fugue)。

古典派作曲家主要感兴趣的是独奏类奏鸣曲、交响曲、弦乐四重奏和协奏曲。而浪漫派作曲家则发展出交响诗和短小抒情的钢琴小品,如前奏曲和波兰舞曲(polonaise)。现在,让我们暂时对“曲式”进行一番细致的观察吧。

柯普兰在50年代写过一本名叫《如何欣赏音乐》( 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的书。他在书中描述了我们所能遇到的有关曲式方面的名词。他说,一部长篇小说可以分为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和第四卷,在音乐中我们将之称为乐章(movement)。书的每一卷由若干章组成,作曲家将其称为段(section)。一章也许有100个段落作为更小的单位,音乐的段也有更小的单位,但没有类似的术语。书的段落由句子组成,柯普兰把乐曲中的类似句子的单位称为“乐思”(music idea)。最后,小说家使用的是文字,作曲家使用的是音符(note)。

音乐界人士喜欢说,不论采用什么曲式,音乐作品结构的基本法则是重复和对比,与“统一和变化”(unity and variety)。

现在,我们来讨论相当于小说中章的部分――一音乐作品的段,我们用A和B作为段的名称。由此构成的曲式分为二段式和三段式两种。

在由二段式写成的作品中,每个段可以重复,细心的听众可以首先听到A段,然后是A段的重复,随后是B段,然后B段的重复,即A-A-B-B的曲式。在二段式曲式中,B段通常是对A段略加变奏产生。在1650~1750年间,用这种二段式曲式写成的作品占很大的比重,其中包括成千上万的键盘器乐小品。17世纪的组曲(suite)由4至5个这类作品组成,每个作品是一种特定类型的舞曲,如阿勒曼德舞曲(allemande)、库朗舞曲(courante)、萨拉班德舞曲(sarabande)和基格舞曲(gigue)等。在排行榜中提到的作曲家中,库普兰出版过4集二段式曲式的键盘器乐小品。

在三段式曲式的作品中,作曲家的典型作法是首先出现A段,然后是B段,然后再回到A段,即A-B-A的曲式。这里的B段和二段式曲式中的B段不同,它和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次出现的A段可以和第一次出现时完全一样,也可以是它的变奏。典型的三段式作品如海顿和莫扎特的小步舞曲(minuet)。

从一开始,这样或那样的重复就在古典音乐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柯普兰把音乐结构中的重复分为五种类型:完全重复、对称式重复、变奏式重复、赋格式重复和发展式重复。

二段式和三段式曲式分别是完全重复和对称重复的范例,帕萨卡利亚舞曲和沙松获曲(chaconne)代表了变奏式重复,赋格、大协奏曲、圣咏前奏曲、经文歌和牧歌代表了赋格式重复,奏鸣曲代表的则是发展式重复。

我们会遇到许多这种“基本的”曲式――从交响曲到某种称作“主题与变奏”的东西,以及诸如前奏曲和交响诗等(自由)曲式。为本书的目的,“曲式”一词还将包括诸如歌剧(opera)、神剧(oratorio)、弥撒(mass)和清唱剧(cantata)等声乐艺术形式。

旋律

第二个要素是旋律或曲调,它是由连续演奏的一些音符所造成的。旋律是该曲子所要表达的意思,但20世纪的一些乐曲例外。即使在今天,旋律仍然是大部分人想要听的东西。从技术上讲,人们可以创造出两个音符的旋律,我们从布谷鸟和北美鹑(bobwhite)的叫声中可以听到两个单音,一个接着一个。人们不用任何其他声音,也不用任何伴奏,就可以哼出、唱出、吹出这两个音来。旋律历来以一个特定的音为中心,这个直是起始点、核心点和结束点,曲子中的其他音都与它有联系。作曲家为其作品的起点所挑选出的那个中心音叫作“主音”(tonic见本章“调性”一节)。

掌握某些音乐作品中的旋律比另外一些容易。与海顿的交响曲的古典旋律相比,舒曼的交响曲的浪漫旋律更加热情奔放,抒发个人感情。创作一首成功的(甚至伟大的)作品不必采用很强的旋律,但是动听的、容易哼唱的旋律,总会给予普通的外行听众更多的欢乐。许多没有研究或分析过音乐的人,很容易被擅长旋律的作曲家所吸引,例如本书入选排行榜上最卓越的曲调制作者之一的柴科夫斯基。与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和20世纪的一些作曲家相比,古典作曲家和浪漫作曲家都使自己的旋律更容易上口。长旋律线比短促的旋律容易掌握。例如,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其旋律的重复就比亨德密特的多得多。

音色

古典音乐所使用的每一件乐器都有自己的音色。例如,长笛(flute)的声音(或“音色”)与大号(tuba)大不相同,即使这两样乐器演奏完全一样的音符。假设一个管弦乐团中有20件各不相同的乐器――从小提琴到低音提琴、从小号(trumpet)到大号、从短笛(piccolo)到巴松管(bassoon)――作曲家面对的音色,就像美术家调色板上的色彩一样多。这些音色在配器法中起重大作用,配器法就是为管弦乐团作曲的方法。

本书排行榜上最优秀的配器家之一是俄罗斯浪漫主义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他说:“配器法是作品灵魂的一部分。一首为管弦乐团想出的作品,是离不开某些音色的。”配器法还涉及各种乐器的音量、音域、它们一起演奏时听起来如何,甚至还涉及它们能演奏得多快这类的技术问题,管弦乐团那一章有关于配器法的更详细地介绍。

音乐界人士有时喜欢把各种音质等同于特定色彩。竖笛(clarinet)能发出一种类似柔和色调(也许是蓝色色调)的声音,而小号发出的声音则像火红的色调。从这里再进一步,就可以联想到和那些色彩相似的不同情感。例如,音乐学家艾尔森(Arthur Elson)提出了下列的对应:

小提琴――表现所有情感

中提琴――表现浓浓的愁思

大提琴――表现所有情感,但比小提琴所表现的更加强烈

短笛――表现狂欢

双簧管(oboe)――表现质朴的欢乐和悲怆

小号一一一一现大胆、勇武和骑兵渐近的声音

大号一表现力量,也可能是粗扩

英国管(English horn)――表现朦胧的愁思

竖笛――在中音区表现流畅和温柔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更注意音色,因为重点已从“绝对”(absolute)音乐转移到“标题”(program)音乐,即讲述故事、描绘心境或事件的音乐上,而作曲家在给听众的铅印节目单上确实讲述了这样的事件。如果浪漫派作曲家想让你听到大海汹涌澎湃、鸭子呱呱叫、情人“对话”,或者想像出打败恶龙的超凡胜利,他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或者有可能得到的乐器的不同声音。因此,柏辽兹、李斯特和理查?施特劳斯这些19世纪注重标题音乐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比古典主义作曲家海顿或莫扎特更关心音色。这些古典主义作曲家谱写“纯”音乐或“绝对”音乐,也就是为音乐而音乐,或“仅仅是音乐而已”。此外,就像节奏、旋律、结构或音乐的任何其他要素一样,一些作曲家强调音色,只是因为他们的天资将他们引向那里,或者因为他们试图摆脱过去的经验和常规,或者因为他们富于幻想。要用音乐去表现一头怒吼的雄狮或一个鸦片烟馆,需要一些想象力。

调性

任何行业都有行业里的行话。品酒家说他的“嗅觉具有权威,但不咄咄逼人”.站柜台的人会大喊“汉堡八十六”(即都卖光了)。足球运动员有“一双好手”、’‘一双快脚’和一付“好头脑”。而五角大楼里的将军则让他的“武器系统”具备“基本的作战性能”。音乐界也不例外,我们要讨论的第六个因素就是“调性”。它将把我们带到不同的目的地,其中包括不协和音(dissonance),这一点我们刚才已有简单的论述。

“他以不协和音著称。”我们听到人们评论一个作曲家。

“他信守作品的调(key)。”我们听到人们评论另外一个作曲家。

“他的作品充满了多调性(polytonality)的特点,虽然有时接近无调性(atonality),但他从未完全放弃调性。”这是对第三位作曲家的书面评论。

尽管对音乐学院的年轻学生而言,这些话简单得如同儿语,但对我们中的有些人来说,恐怕还得经过一番解释才会明白到底什么是调性。本书虽是一本浅显的入门读物,但我们仍需接触调性的概念,这也许正是入选作曲家的作品为什么彼此大相径庭的原因,故事要从公元前500年的毕达哥拉斯及其理论计算关系的概念讲起。它与作品的“调”有关,如德沃夏克的《弦乐小夜曲》(Serenade for Strings)又称为“E大调弦乐小夜曲”。

我们最好从一根拉紧了的弦开始讲起。当这根弦受到拨动时,它会发出固定领率的声音,即发声时,这根弦的每秒振动次数相等。钢琴的最低音每秒振动30次,最高音每秒振动40次。不论琴弦长短,经拨动后它所发出的声音和其一半或两倍长的琴弦发出的声音几乎一样,这两根或短或长的弦分别发出高于或低于第一根弦所发出的声音,但三根弦的音却是相同的。钢琴上的一个音,如C音,即能在键盘的高音部找到相同的高音己也能在低音都找到相同的低音C。

数百年前,西方作曲家把一根弦的长度分成12段。虽然你在小提琴上看不出来,但却能在钢琴上找到代表这个12个音的7个白键和5个黑键,这12个健代表了传统西方音乐使用的12个音。每个键,不论白键还是黑健,都与相邻的键相差半音。

大多数读者都知道,7个白键分别是由字母表上的前7个字母的名称命名的,从A到G。每个突起的黑键有两个键名。当它处于比白键高的位置时,称为升半音(Sharp),反之称为降半音(flat)。因此,在键盘图上升C和降D是同一个黑键。对此,没有什么难于搞清的,正如你左边的邻居是史密斯先生,而右边的邻居是琼斯太太一样。

这个键盘图还说明,钢琴上的五个白键,即A、C、D、F、G,它们的右侧都有一个升音的黑键,而其他两个,B和E,则没有。两个毗邻键之间的音差仍是半个音高,不论它们是白白、白黑还是黑白相连怕永远不会出现黑黑相连的情况)。因此,A键(白键)和B键(白键)之间相差一个全音(whole-tone),因为中间有一个黑键。而E键和F键,虽同为白键,但只相差半音(half-ton

e),因为中间没有黑键。

排行榜上每一位作曲家的作品都使用了钢琴上这12个键所代表的12个音中的几个或其全部,以及比它们更高或更低的12个音。从传统上说,西方作曲家没有更多的音可供支配。

对此没有固定的法则,只是这习惯性的问题。正如美国足球场的扬地长度为100码,垒球两垒之间的长度为90码,而加拿大足球场地的长度又不同一样,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同类型的音阶。阿拉伯的音阶有17个音,印度则把一个全音分成四个四分之一音,而不是两个半音。如果愿意,作曲家可以用十分之一音进行创作。小提琴可以把它演奏出来,但钢琴却不行,除非按照要求订做。

但西方文化中不存在十分之一的音。我们的音乐体系采用的是7个白键和5个黑健代表的12个音,并按音阶(scale)使用。

音阶由一套相连的音组成,连续地排在一起,呈梯子的形状,从最低到最高音。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学校里唱过七音音阶,即do-re-mi-fa-sol-la-ti(或si)-do。这组熟悉的音阶由7个不同的音组成,从“do”到“ti”,然后又回到“do”(第二个“do”由长度正好是第一个“do”的一半的弦”所发出,稍后我们将开始的“do”称为“主音”,前后两个“do”则相距一个“八度”(octave)。

一个音阶仅选择了12个音中的7个(如果加上重复的那个,则是8个)。这种由“do-re-mi-fa-sol-la-ti-do”构成的音阶叫作“自然音阶”(diatonic scale)(而由12个音组成的音阶叫作“半音音阶”[chromatic scale],我们稍后再讨论)。排行榜中提到的作曲家大多数采用自然音阶,而不是半音音阶进行创作。

透过这种简单明了的讲解,我们说明了作曲家用12个音进行创作的原理。在使用这12个音中的“do-re-mi-fa-sol-la-ti-do”自然音阶时又产生出“调”和“调性”的问题。如果作曲家将其中的一级音阶相对另外一组音阶使用就会得出不同的音的组合(当然,还会出现更为不同的组合,因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一些作曲家采用半音音阶进行创作)。

一位钢琴家从白色的C健开始弹奏,并且只用7个白键,我们会听到我们熟悉井区会唱的“do-re-mi-fa-sol-la-ti-do”自然音阶。由于他选择了C作为起点,并且只用这几个键弹奏一个曲调。加上和弦,那么这首曲子就是“C大调”乐曲。C大调和其他调不同,仅包括白

键,如果他仅弹奏白键,那他就是“完全忠于调性”,他没有“放弃”或“失去”调性。他的作品将以他选择的音阶的第一

个音为中心,在本例中,就是C。这个C音是“主音”(tonic)。在近300年的西方音乐发展史中,所有事件都是围绕着选择主音以及主音与其他音的关系而发生的。

“调性”指的是属于一个调的和弦与和声内的这种关系。我们刚才的作品仅弹奏了属于C大调的和弦与和声,因此我们的作曲家已“建立了调性的感觉”。

有关C大调的问题就谈到这里。现在,我们假设作曲家或钢琴家想用另外一个调创作第二首乐曲。他回到键盘旁边,这次他从白色的G键开始。为了试听效果,他从那个白键开始弹起,并且只用相连的白键,直到下一个G健为止。do-re-mi……这次音阶不大好听,有一个音符不对,有点儿“走调”(off key)。通过试验,钢琴家发现他必须用升F黑键替换F白馒,这样才能弹奏出和谐的“do-re-mi-fa-sol-la-ti-do”来。一旦完成了这种替换,他使用的便是G大调了。

他用这种组合弹出的新曲调和他用C大调弹出的老曲调不同。即使他现在用了7个C大调琴键中的6个,但第7个是不同的。并且他是从G音,而不是C音开始。现在他有了新的中心音,或者说“主音”,并往返于新的音阶范围之内。

我们可在钢琴上进行一番试验。我们可以从12个琴健中的任何一个开始,不论它是黑键还是白键。通过替换黑键的方法,我们可以再现我们所熟悉的自然音阶“do-re-mi-fa-sol-la-ti-do”。你会发现,当你从D音开始弹奏自然音阶时,需要动用两个黑键进行升音,从A音开始时需要3个,从E音开始时需要4个,从B音开始时需要5个。在各个音调的音阶中,作曲家利用不同的音符进行组合,尽管它们仍是12个音中的7个,但开始的位置不同,因此彼此的关系也不同。

实际上,我们不需要真的进行试验,获得自然音阶的方法是协调键盘上全音与半音之间的关系。我们从键盘图上可以看到,如果认C音开始,音阶的梯子是这样排列的:全音(C到D)、全音(D到E)、半音(E到F)、全音(F到G)、全音(G到A)、全音(A到B)和半音(B到C)。

这种全音和半音的音阶排列顺序是希腊人发明的,是数百年来人们使用的音阶排列方法中的一种。它是欧洲文化中的“大调”(major)音阶,是17世纪以来西方音乐的基本音阶,并最终由巴赫做了永久性的确定。我们可以不进行替换试验,只要按照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的规律,不论从哪个音开始部可以弹奏出这种熟悉的音阶。在钢琴上试奏时,你会听到这种“大调”音阶不论从低到高,还是从高到低,均可以实现。

然而,大调音阶只是在17到19世纪的西方音乐中起主导作用的两种音阶(或调式[modes])中的一种。另外一种音阶是小调(minor)音阶(包括三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它同样基于7个白键和5个黑键,但全音和半音的排列顺序不同。更为特殊的是它与大调音阶的不同点在于第一和第三个音符之间的半音数量。在三种小调音阶中,有一种音阶的前三个音步的顺序是:全音、半音、全音(前面提到,大调音阶的前三个音步的顺序是:全音、全音、半音)。一般来说,大调音乐抒发的是幸福、安详的情感,小调音乐则带有悲伤、忧郁和困惑的情绪。

区别一部作品属于大调还是小调,取决于它是以大调音阶还是小调音阶为基础。在这两种调式作为调性基础得以确定以前,西方音乐的基础是八种音阶,即所谓的“教会调式”(church modes)它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大调或小调调式(教会调式的八种音阶中的每一种都包括C大调音阶,即钢琴的白键,但只限于一个八度之内,并且以D、E、F、G四个音中的同一个音开始和结束)。

音乐家们费了很大工夫研究主音和属音(dominant),即所选音阶的第一个和第五个音之间的心理效果。从主音开始,并且包括第三个和第五个音在内的三音和弦叫主音和弦(tonic chord)。1600~1900年之间创作的绝大多数音乐作品采用的都是属于某一种调的主音和弦,主音与属音之间的关系是调性的基本表现,因此是一种令人满意的声音,即“协和音”。

19世纪来20世纪初,排行榜上的一些作曲家脱离了以音调或调性为基础的音乐,进行不同音型组合的尝试。这种音乐类型中的某些作品对当时的听众来说极其刺耳,即使到了今天,尽管我们已经习惯了大多数这类作品,但其中仍有些令人难以接受。

当作曲家完全摆脱了调性的概念、不再围绕主音进行创作之后,便在其作品中产生了“不协和音”。例如,我们的钢琴家或作曲家本想打算使用C大调,但乱了阵脚,引进了C大调音阶以外的黑键半音,因此他听到了刺耳和“走调”的声音,没有完全“忠于调性’。也许,他们为了增加乐曲的变化,而加进少量的不协和音;也许,他们为了达到标新立异的目的,而加进大量刺耳和可怕的不协和音。另一方面,如果他仅用7个白键,那么便达不到“变化的效果”。变化音(chromatic tone)也叫变化和弦,是作品调性以外的音。如果作品是C大调的,那么任何一个黑键都是变化音(“chromatic”一词源于希腊文,意为“染色”)。数百年来,作曲家们用偏离主调的变化音为他们的作品增加色彩和变化。巴赫和莫扎特在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采用过这一方法,肖邦、舒伯特和瓦格纳在浪漫主义时期也运用了这一技法。作品中出现一些变化音不会改变音乐的基调,少量的不协和音也不会干扰听众欣赏音乐。

《韦氏大辞典》对不协和首的定义是“不协调音色的混合”,用在音乐方面对,《韦氏大辞典》补充说,它是“一种刺耳的音程”(“音程”[musical interval]指两个音之间的音差)。有些音同时演奏时很悦耳,有些则不然。这种现象不取决于人的观念,而在于不同音的每秒振动次数凑在一起时是否协调,不协和音的反义词是协和音。有些音的组合可以称为“完全的”协和音,有些是“不完全的”协和音,有些则是不协和音。这就是几个音同时演奏时的效果:完全悦耳、不完全悦耳和不悦耳,而不悦耳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稍微不悦耳、不悦耳、很不悦耳、非常不悦耳,乃至令人无法接受。我们刚才提到,有的音乐家为了增加对比和紧张的效果而在音乐中加入一些不协和音。例如,注重旋律的浪漫派作曲家经常使用一些不属于作品调性的和弦。而排行榜上的某些20世纪作曲家则有意挑选不协和音,强调不协和音,用音乐界的行话来说,他们以不协和音“著称”(这类作曲家有俄罗斯的斯特拉文斯基、匈牙利的巴托克和德国的亨德密特,他们当时都很擅长此道)。因此,第一次听他们的某些作品时有加尖叫,甚至到了第二次、第三次时仍有这种感觉。当然,如果一个小孩从小到大一直都听这种音乐,就不会认为它们是尖叫了。

为什么天才的作曲家要创作这种难听的音乐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并不认为它们难听。而且,他们需要创造紧张的气氛,因此不得不比他们的前辈迈出更大的步伐。

不协和音在文艺复兴时期曾十分活跃与流行,而帕莱斯特里纳(1525年出生)是小心谨慎地运用不协和音的典范,他是我们排行榜上第一位出生的作曲家。与他同时代的一些作曲家对不协和音的使用更加大胆。后来,莫扎特(1756年出生)超过了他们,李斯特(1811年出生)超过了莫扎特,20世纪的“新音乐

”作曲家们又超过了李斯特。排行榜上入选的几位20世纪作曲家不是以不协和音作为武器的杀人汪,他们有自己的意图,有自已组织和声与音调的方式。然而,他们的创作方法和创造出的作品有别于“正统音乐”。

事实上,他们中的很多人不比帕莱斯特里纳更大胆,他们不过是对开始于16世纪中期共一直延续至今的音乐体系进行试验而已。协和与不协和是对听众的耳朵而言的,因此具有相对性。帕莱斯特里纳时代认为十分大胆的作品到了舒伯特时代就不值得一提了。我们以舒伯特的著名歌曲之一《魔王》为例,这是一首为歌德的同名诗谱写的叙事歌曲,它讲述了父亲带着儿子在森林中骑马狂奔,以逃避用手指杀人的魔王的故事。

父亲用低音演唱,男孩用高音演唱。音乐的主体是一个调,然而魔王演唱时却用了另外一个调,并且一段一变,以营造紧张气氛,男孩在诗中曾三次叫喊“爸爸!爸爸!”,而在歌中,男孩的声音每次都比钢琴的高音高出半音。音乐界的人士告诉我们说,令耳朵最不舒服的声音是以半音之差同时发出两个高音。舒伯特有意用这种不协和的高音来突出气氛。

排行榜中的早期20世纪作曲家对音乐进行的试验,与当代艺术家和建筑家们所做的试验不同。有人说当代艺术家的绘画令人生厌或极其愚蠢,而传统建筑师则认为现代派建筑不顾眼。 19世纪和20世纪(或16世纪中的)那些具有开创性的作曲家并不满足于重视过去,他们想让音乐向各个不同方向发展。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家都想这样做,而他们也确实开辟出了许多道路。

有些人从民歌中发现了“新的(通常是非常古老的)音阶,而实际上它们已经在乡村存在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之久。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就是这种类型的作曲家,他们发现的音阶有些和他们自己国家的音阶十分接近,而有些则来自西班牙和答里岛。

有些人曾尝试使用类似远东地区的微分音程(microtone)。

有些人试图像印度人一样,把一个全音分4份或者6份。尽管钢琴无法演奏它们,但其他乐器却可做到。

有些人格守调性;即所谓的“忠于调性”,但却扩展了调性的涵义。他们的作品同时使用两个调,结果导致“双调性”(bilonality)一词的出现。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和普罗科菲耶夫均进行过此类探索。

有些人同时使用两个以上的调,创作“多调性”(polytonality)音乐。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就是这些试验者中的几位(舒伯特、瓦格纳、弗朗克和其他一些作曲家为了追求对比效果,从一个调迅速切换到另外一个调,但从未同时使用过一个以上的调)。

有些人拓展了调性的概念,不用7个全音,而用12个半音,但他们的作品仍以一个“最主要的”音(比如A音)为基础,虽然他们的乐曲称不上是A大调的乐曲,但仍逃不出“类

似A大调’的范畴。乐曲的调仍然存在,只是不那么明显而已。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和亨德密特即属于此类作曲家。

有些人仅使用由全者构成的音阶。德彪西在创作印象派作品时就使用了这种方法。从而改变了19世纪传统音乐的方向。

有些人,正如第一章讨论过的那样,向“无调性”音乐方向发展,不使用任何调。其中有一种全新的无调性音乐体系叫作“十二音列”(tweleve-tone serial music)。它使用钢琴上传统的12个音,但重新调整和重复使用,结果产生出一系列完全不同的和弦,人们从他们的作品中找不出任何主音。斯特拉文斯基曾在这方面进行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本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些电子音乐、机遇音乐或偶然音乐(aleatory)以及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ete),又使本世纪头25年所进行的那些令人“震惊”的试验相形见细,显得苍白而又不那么大胆了。

音乐的基本要素

音乐的基本要素 教学目标: 一、能在聆听与感受音乐作品的过程中,用简短的话说出节奏、旋律、音色、和声、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二、能主动探索音乐的欣赏过程,并在全班交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对比、合作、探究、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在进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时,我们总是感觉到学生的鉴赏水平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对音乐的基本要素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在启始课后,我设计了这堂以音乐的基本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为重点的常规课,补充了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后面 的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音乐,根据感受选择相应的词语。(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写出相应词语的序号。) (1).欢快活泼

(2).优美抒情 (3).雄壮有力 (4).悲惨凄凉 音乐 (1)《乱红》(钢琴与笛子)音乐 (2)《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音乐 (3)《江河水》音乐 (4)《喜洋洋》 2.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3.导题:为什么会这么选择呢? 二、表现与感受 (一)节奏与旋律[ 1.请同学把下面这一部分内容表达出来。 2.节奏问题:假设这是音符,好听的音乐,少了什么?——节奏 3.旋律 (1)有了节奏,数字变成了什么?——旋律 (2)旋律的进行:上行、下行、平行、波浪型(举例说明)4.探讨:旋律能脱离节奏单独存在吗?反过来呢? (二)和声 1.出示《欢乐颂》曲谱,比较不同处。(有和声) 2.演唱,体验和声。学生唱《欢乐颂》高声部,老师唱低声部。

欣赏 (1)歌曲《音乐故事》(蝌蚪合唱团演唱)(和声饱满时用手势引导学生) (2)民乐曲《春江花月夜》主题(感受乐曲的意境美)(3)管弦乐曲《第五命运交响曲》主题(感受乐队的磅溥气势) (三)音色 1.聆听歌曲《蜗牛与黄鹂鸟》(童声) 问(1)属人声中的哪一类? (1)假如用男中、男低来演唱,表现出来的意境合适吗?2.人声的分类。(学生回顾) 3.听辨音色(分组抢答)笛子、二胡、长笛、小提琴、唢呐、大提琴、小号、古筝等。 4.聆听乐器音色。(学生不太熟悉的)单簧管、双簧管、短笛、大管、大号、 圆号等。 (四)速度与力度 1.对比欣赏《隐形的翅膀》与《保卫黄河》。 问题;速度与力度能不能换一下? 2.请用演唱来证明。 (五)调式、调性、织体等。(在以后的课堂中再学习) 三、巩固。

音乐教案《音乐要素》

音乐教案《音乐要素》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材分析:这是人类音社高中《音乐》课本第一单元第二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介绍了音乐要素节奏、旋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以及中国历史歌曲《长城谣》。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节奏和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目的 明确学习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并以欣赏和学唱声乐作品《长城谣》入手,引导学生运用节奏和旋律知识,体会和感受其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感性体验和理性知识相结合,更多地从音乐的表现手段入手,分析理解作品。 教学过程(找教案? (一)导入新课 、学习音乐要素的知识的重要性,

了解节奏和旋律要音乐中的作用,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 2、有重点地简述节奏和旋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并作必要的解释和提问。 (二)欣赏音乐作品《长城谣》 、导言:运用节奏和旋律要素,感受不同节奏的组合和旋律线的进行,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的不同情感。 2、简介作品:歌曲《长城谣》是流行于我国抗战时期的一首优秀作品,刘雪庵曲,潘孑农词,作于1937年,原是潘孑农所编电影剧本《关山万里》中的主题歌,后因“八·一三”上海爆发战争,影片未拍成,但此曲却风行全国。写法上和《孟姜女》一类传统民歌相近,具有浓厚的叙事特点,典型的五声调式。 3、播放歌曲录音后,请学习讲述歌曲表达的基本情感(悲愤,感情深切)。 4、再次播放歌曲欣赏,提出分析作品曲式结构,旋律线进行的要求。 5、请学生作分析作品的具体回答(宫调式、四乐句、单二段体曲式结构),

学生分析歌曲旋律线的进行,并作不同旋律线表达不同情感的比较。 6、教师小结:上行旋律往往表现高涨、激动、紧张的情绪,有渐强的趋势。下行旋律可将紧张的情绪松驰,表现出抒情、宁静、悲伤的情感,有渐弱的趋势。平行的旋律则有沉思、叙事的意境。 (三)学唱歌曲《长城谣》 、学唱歌曲。提示:用所感受认识到的三种旋律线的进行,唱出不同的情感和强弱趋势。 2、教师演唱歌曲第二段,并将结尾的下行旋律55613·53211-----||改为上行旋律556132|1------||试唱,请学生作不同旋律线进行表达的情感比较(上行更激昂、高涨)。 3、教师归纳:旋律要素对音乐作品的作用和影响。 (四)音乐作品中节奏的分析和比较 、试分析歌曲中第二、三乐句节奏的松紧,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和影响。

音乐四要素

有四种基本要素: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这四种要素是作曲家创作的素材,听音乐的人如果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错综复杂的节奏、旋律、和声及音色有相当的认识,要想对音乐内容得出一具比较完整的概念,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节奏与节拍 节奏包括节拍(metre)和速度(tempo)两个概念,前者是指音乐规律性的强弱交替的运动,即拍点的组合,后者是指这种律动的速率。 节拍是按拍号要求相隔一定时间反复出现重音的模式,或者说,它是固定的强弱音循环重复的序列。每一种节拍都由时值固定的单位构成,这种节拍单位叫做拍子(time)。拍子的时值可以是四分音符、二分音符,也可以是八分音符。节拍通常用分数来标记,分子表示每小节中单位拍的数目,分母表示单位拍的音符时值,例如2/4,它的含义是"每小节有两拍,每拍是四分音符",或简单地说"每小节有两个四分音符"。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拍子:偶数类,有2/2(每小节有两个二分音符)、2/4、4/4、4/8(每小节有四个八分音符)等,这些偶数节拍是对称的,带有行进的特点;奇数类,有3/2(每小节有三个二分音符)、3/4、3/8、6/4、6/8、9/8等;它们听上去带有旋转性,因此常常和舞曲有关。在乐谱上标记节拍的方法,除了上面这些2/4、3/4以外,还有小节线,这短短的垂直线,将音符隔成一个个有规律的强弱交替的单位,看起来很直观。通常小节线后面的第一拍是强拍,如2/4,这是进行曲常见的节奏,它是一强一弱的交替,而3/4,如圆舞曲,则是一强两弱的交替。假如拍数超过三个,则会出现两个不一样的强拍,如4/4,是强-弱,次强-弱;6/8,是强-弱-弱;次强-弱-弱。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节奏概念,音乐还可以不是这样的,除去民间音乐中自由的形态不算,许多作曲家为了给人以新鲜感,偏偏要打破节奏中的规律性,在该出强拍的地方闪过去不出现,而在弱拍位置却重重地来一下子,让听者出乎意料。请听Stravinsky作于1913年的芭蕾舞音乐《春之祭》。 这部舞剧描绘的是史前人原始祭祀的情景,其疯狂而野蛮的音乐风格曾让人大为愤怒,甚至引起了音乐史上空前绝后的剧场骚乱。 速度是指节拍的速率。它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慢、快和适中。速度术语一般记在乐谱开头,它大多是意大利语(也有时采用本国语)。常用的速度标记如下: 慢速类: Large 广板 Grave 非常缓慢庄严而缓慢 Lento 慢板 Adagio 柔板 中速类: Andante 行板 Andantino 小行板 Moderato 中板 快速类: Allegretto 小快板 Allegro 快板 Allgero molto 很快的快板 Vivace 活泼的、轻快的 Presto 急板 Prestissimo 最急板 速度是音乐节奏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样是三拍子,用快速,会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而用慢速,就会获得优雅、闲适的效果。通常快的节奏是比较令人兴奋的,它和我们激烈运动时的心跳、呼吸相对应,而慢的节奏则使人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一股地说,表现激动、兴奋、欢乐、活泼的情绪,是与快速度相配

[整理]音乐有四种基本要素

[整理]音乐有四种基本要素 音乐有四种基本要素: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这四种要素是作曲家创作的 素材,听音乐的人如果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错综复杂的节奏、旋律、和声及音色有相当的认识,要想对音乐内容得出一具比较完整的概念,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节奏与节拍节奏包括节拍(metre)和速度(tempo)两个概念,前者是指音 乐规律性的强弱交替的运动,即拍点的组合,后者是指这种律动的速率。节拍是按拍号要求相隔一定时间反复出现重音的模式,或者说,它是固定的强弱音循环重复的序列。每一种节拍都由时值固定的单位构成,这种节拍单位叫做拍子(time)。拍子的时值可以是四分音符、二分音符,也可以是八分音符。节拍通常用分数来标记,分子表示每小节中单位拍的数目,分母表示单位拍的音符时值,例如2/4,它的含义是 "每小节有两拍,每拍是四分音符",或简单地说"每小节有两个四分音符"。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拍子:偶数类,有2/2(每小节有两个二分音符)、2/4、4/4、4/8(每小节有四个八分音符)等,这些偶数节拍是对称的,带有行进的特点;奇数类,有3/2(每小节有三个二分音符)、3/4、3/8、6/4、6/8、9/8等;它们听上去带有旋转性,因此常常和舞曲有关。在乐谱上标记节拍的方法,除了上面这些2/4、3/4以外,还有小节线,这短短的垂直线,将音符隔成一个个有规律的强弱交替的单位,看起来很直观。通常小节线后面的第一拍是强拍,如2/4,这是进行曲常见的节奏,它是一强一弱的交替,而3/4,如圆舞曲,则是一强两弱的交替。假如拍数超过三个,则会出现两个不一样的强拍,如4/4,是强,弱,次强,弱;6/8,是强,弱,弱;次强,弱,弱。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节奏概念,音乐还可以不是这样的,除去民间音乐中自由的形态不算,许多作曲家为了给人以新鲜感,偏偏要打破节奏中的规律性,在该出强拍的地方闪过去不出现,而在弱拍位置却重重地来一下子,让听者出乎意料速度是指节拍的速率。它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慢、快和适中。速度术语

音乐的构成三要素

音乐的构成三要素 来源:IPI埃派舞艺作者:一粒豆 今天咱们来分享些乐理知识。有朋友问怎样才能听懂音乐。一方面多听是关键,另一方面就是需要知道一些乐理知识。这次我们来了解下音乐的构成要素。 关于音乐的构成要素,有多种说法,有说“三要素”,有说“六要素”,还有说“七要素”,今天我们谈谈“三要素”的观点。 贝多芬有一句引人深思的名言:“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究竟以哪些手段达到这样强烈的效果呢?归纳起来主要是音乐的语言、音乐的结构和音乐的谐和性。 音乐的语言主要是指旋律,音乐的结构包括了节奏、曲式的因素,而音乐的谐和性主要是指和声。因此,人们常把“旋律”、“节奏”、“和声”作为音乐最主要的构成要素。音乐美学家们认为:“占首要地位的是没有枯竭、也永远不会枯竭的旋律,它是音乐美的基本形象;和声带来了千姿百态的变化,它不断提供新

颖的基础;节奏使二者的结合生动活泼,这是音乐的命脉,为多样化的音色添上了色彩的魅力。” 【旋律】 旋律是由连续演奏的一些音符所造成的,旋律是音乐所要表达的意思,它是人们想要听的东西。作为“三要素”中最为重要的旋律,它有如下一些功能: ●旋律能模拟自然,如流水、鸟鸣等等。 ●旋律也能反映生活,如它可以表现钟表店里的挂钟、闹钟、小钟和怀表。 ●旋律能描绘钟表店里的工匠边吹口哨边开发条的场面。 ●旋律还可以表达感情,这是旋律最擅长的功能。 ●旋律同样可以塑造形象,这是对前三种功能的一种综合。 【节奏】 节奏是旋律的骨架,是音乐的一个方面,它包括了与乐音向前进行有关的所有因素(如重音、节拍和速度),它是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节奏的律动来自生活,如走路、游泳、打夯、锄地,人体中的脉搏、呼吸、心跳,运转的机器等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节奏的因素。虽然节奏有着纷繁的种类,但归纳起来不外乎长、短、长短结合三类。 【和声】 和声是指音乐中同时发响而又相互谐和的不同高低的音相结合所构成的多声部。和声的运用,能够使主旋律具有立体感,它可以不断提供音乐发展的新颖基础。和声往往是由“协和”音,即听起来悦耳的、平和的、不刺激人的、稳定的乐音所组成的。

音乐的基本要素试题

音乐的基本要素 一、音的产生:发音体振动产生音 二、音的性质:音高、音值、音强、音色。※ 音高:发音体每秒钟振动次数的多少(即频率)振动次数多音则高,振动次数少音则低。 音值: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 音强: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 音色:发音体的质地、形状、发音方法、泛音的多少而决定的。 音符:用来记录不同长短的音的进行符号。分单纯音符和附点音符。 单纯音符: 附点音符:在单纯音符的后边加上一个或两个小圆点这个小圆点的作用是增加该音符时值的1半。 三、音乐基本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多种要素才能表现出来。 1、旋律 2、节奏: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节 拍是音乐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规律地重复进行。我国传统音乐称节拍为“板眼”,“板” 相当于强拍;“眼”相当于次强拍(中眼)或弱拍节奏型有:

××××××××××××××××××××·×××·×·×××· 3、节拍:强拍和弱拍的均匀交替。节拍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叫做“拍子”,正常的节奏是按照一定的拍子而进行的。 2/4 强、弱3/4 强、弱、弱4/4 强、弱、次强、弱 节奏2/4 ×××××∣××××××∣×××××∣××∣ 节拍强弱规律强弱强弱强弱强弱 4 5、速度:音乐进行的快慢。 6、和声 7、调式 当堂练习: 1、(09年高考基本能力38题)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要组建合唱队,准备要挑选合唱队员。(1)小黄积极报了名。经过考查,音乐老师指出他跑调,跑调的是他没把握准(填音名、音色、音高)。 (2)------(填伴奏、领唱、指挥)是合唱队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任务是组织合唱队进行艺术上的再创造。 2、(07年高考基本能力)42.在小波的生日晚会上,“小艺术家”小华用现场的8只高脚酒杯自制了“水钢琴”(如下图),并用竹筷为他演奏了一曲《祝你生口快乐》,博得了全场同学的喝彩。“水钢琴”由低到高的音高顺序是从____到____(填杯子序号),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紧接着小华又在高脚酒杯中换上了果汁,制作了“果汁钢琴”,再次演奏了《祝你生日快乐》。这次,听起来声音较前者“浑厚”,说明了“水钢琴”和“果汁钢琴”声音的_______不同。(填音高、音强或音色)。

音乐的基本要素试题

音乐理论(二) --之音乐要素 知识回顾: 1、(09年高考题)《歌唱祖国》这首歌伴随着新中国几代人的成长,时唱时新。默唱乐谱,将歌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填写在对应的音符下 2、(08年高考题)键盘乐器是指具有键盘装置的乐器,常见的有钢琴、风琴、手风琴等。键盘由一系列按音阶排列的黑白键 组成,右图一组键盘中黑键的位置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⑦ D.①③④⑤⑦ 3、用阿拉伯数字1、2、3、 4、 5、 6、7代表七个 基本音级的乐谱是() A、古琴谱 B、琵琶谱 C、五线谱 D、简谱 4、按顺序说出下列简谱音符的名称() 1— 2 3 A、全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 B、二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 C、二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 D、全音符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音乐要素的相关知识。 2、加强练习,掌握音乐要素的各种练习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知识梳理: 一、音的产生:发音体振动产生音。 二、音的基本要素:高低、长短、强弱、音色。 高低:发音体每秒钟振动次数的多少(即频率)振动次数多音则高,振动次数少音则低。 长短: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 强弱: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 音色:发音体的质地、形状、发音方法、泛音的多少而决定的。 三、音乐形式要素: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曲式、织体等。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多种要素才能表现出来。

1、旋律旋律亦称曲调。简单地说,不同的音高和不同时值的单音的连续进行就构成旋律。严格地说,旋律是用调式关系和节奏节拍关系组合起来的,具有独立性的许多音的单声部进行。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和重要基础。 2、节奏: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节拍是音乐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规律地重复进行。我国传统音乐称节拍为“板眼”,“板”相当于强拍;“眼”相当于次强拍(中眼)或弱拍 节奏型有:××××××××××××××××××××·×××·×·×××· 节拍:强拍和弱拍的均匀交替。节拍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叫做“拍子”,正常的节奏是按照一定的拍子而进行的。 2/4 强、弱3/4 强、弱、弱4/4 强、弱、次强、弱 拍号2/4 节奏×××××∣××××××∣×××××∣××∣ 强弱规律强弱强弱强弱强弱 3 4 5、和声:和声包括“和弦”及“和声进行”。和弦通常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乐音按一定的法则纵向(同时)重叠而形成的音响组合。和弦的横向组织就是和声进行。 6、调式:音乐中使用的音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这些音以一个音(主音)为中心构成一个体系。 五声调式: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民族调式:六声调式:五声调式加4或7。 七声调式:五声调式基础上加入两个偏音。 西洋调式:大调式、小调式 7、曲式:音乐材料的排列形式,也就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布局。 8、织体:多声部音乐作品中各声部的组合形态(包括纵向结合和横向结合关系)

音乐的四种基本要素

音乐的四种基本要素 音乐有四种基本要素: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这四种要素是作曲家创作的素材,听音乐的人如果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错综复杂的节奏、旋律、和声及音色有相当的认识,要想对音乐容得出一具比较完整的概念,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节奏与节拍节奏包括节拍(metre)和速度(tempo)两个概念,前者是指音乐规律性的强弱交替的运动,即拍点的组合,后者是指这种律动的速率。节拍是按拍号要求相隔一定时间反复出现重音的模式,或者说,它是固定的强弱音循环重复的序列。每一种节拍都由时值固定的单位构成,这种节拍单位叫做拍子(time)。拍子的时值可以是四分音符、二分音符,也可以是八分音符。节拍通常用分数来标记,分子表示每小节中单位拍的数目,分母表示单位拍的音符时值,例如2/4,它的含义是 "每小节有两拍,每拍是四分音符",或简单地说"每小节有两个四分音符"。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拍子:偶数类,有2/2(每小节有两个二分音符)、2/4、4/4、4/8(每小节有四个八分音符)等,这些偶数节拍是对称的,带有行进的特点;奇数类,有3/2(每小节有三个二分音符)、3/4、3/8、6/4、6/8、9/8等;它们听上去带有旋转性,因此常常和舞曲有关。在乐谱上标记节拍的方法,除了上面这些2/4、3/4以外,还有小节线,这短短的垂直线,将音符隔成一个个有规律的强弱交替的单位,看起来很直观。通常小节线后面的第一拍是强拍,如2/4,这是进行曲常见的节奏,它是一强一弱的交替,而3/4,如圆舞曲,则是一强两弱的交替。假如拍数超过三个,则会出现两个不一样的强拍,如4/4,是强-弱,次强-弱;6/8,是强-弱-弱;次强-弱-弱。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节奏概念,音乐还可以不是这样的,除去民间音乐中自由的形态不算,许多作曲家为了给人以新鲜感,偏偏要打破节奏中的规律性,在该出强拍的地方闪过去不出现,而在弱拍位置却重重地来一下子,让听者出乎意料速度是指节拍的速率。它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慢、快和适中。速度术语一般记在乐谱开头,它大多是意大利语(也有时采用本国语)。常用的速度标记如下:慢速类: Large 广板 Grave 非常缓慢庄严而缓慢 Lento 慢板 Adagio 柔板中

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与音乐语言的理解

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有哪些? 音乐艺术对人类情感的直接表现是其他艺术门类所不能比拟的,奇妙的音响组合越过了理性的认识和理解而直沁人们的心扉,非语义性和非具像性的纯粹形式表现使得音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甚至使人产生迷惑。所以,音乐审美的理论研究总是显得较为复杂和难以深入。然而,作为人的精神创造物,音乐无非是人自身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反映,是经验性地利用声音材料,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和适应人的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形式;是可以从形式表现的内部探讨其运动规律,从而整体把握音乐美的。如果说音乐表达情感意义是抽象的,那么音乐表现手段则都是具体的。音乐形式的构成材料是声音,声音组织的方式、方法、原则都是很实在的。在诸多音乐表现因素当中,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等是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段。 【旋律】又称曲调,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音的线条。它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是音乐的灵魂。 【节奏】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由于不同高低的音同时也是不同长短和不同强弱的音,因此旋律中必须包括节奏这一要素。 【节拍】强拍和弱拍的均匀的交替。节拍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叫做"拍子"",正常的节奏是按照一定的拍子而进行的。 【速度】快慢的程度。为使音乐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必须使作品按一定的速度演唱或演奏。 【力度】强弱的程度。音的强弱变化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音区】音的高低范围。不同音区的音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音色】不同人声、不同乐器及不同组合的音响上的特色。通过音色的对比和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 【和声】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结合。和弦进行的强和弱、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以及不稳定、不协和和弦对稳定、协和和弦的倾向性,构成了和声的功能体系。和声的功能作用,直接影响到力度的强弱、节奏的松紧和动力的大小。此外,和声的音响效果还有明暗的区别和疏密浓淡之分,从而使和声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 【复调】两个或几个旋律的同时结合。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肘间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 【调式】从音乐作品的旋律与和声中所用的高低不同的音归纳出来的音列。这些音互相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倾向性。而调性则是调式的中心音(主音)的音高。在许多音乐作品中,调式和调性的转换和对比,是体现气氛、色彩、情绪和形象变化的重要手法。 如何正确理解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的各种要素互相配合,具有千变万化的表现力。旋律尽管是音乐的灵魂,但其它要素起了变化,音乐形象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在一定条件下,其它要素甚至可起重要作用。 音乐语言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审美活动。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即感知、体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音乐的最基本要素是节奏和旋律。 1、节奏: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 2、曲调:曲调也称旋律。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 3、和声:和声包括“和弦”及“和声进行”。 4、力度:音乐中音的强弱程度。 5、速度:音乐进行的快慢。 6、调式:音乐中使用的音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这些音以一个音为中心构成一个体系 7、曲式:音乐的横向组织结构。 8、织体:多声音乐作品中各声部的组合形态 9、旋律:声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 音乐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人声类和器乐类两大类。 一、人声类 1、独唱 一种声乐演唱形式,由一人单独演唱,常用乐器伴奏,亦有用人声伴唱者。因性别和各人的条件、音色不同,又可分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等独唱。 2、齐唱 齐唱是指一个歌唱集体,大家都唱同一个旋律,也就是单声部的群唱。 3、重唱 是声乐演唱形式之一。指两个以上的演唱者,各按自己所分任的声部演唱同一乐曲。 4、合唱 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常有指挥,可有伴奏或无伴奏。 二、器乐类 1、独奏 一人演奏一件乐器,称“独奏”。如手风琴独奏、钢琴独奏等。 2、齐奏 1)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演奏者,用相同的乐器,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奏同一曲调,2)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演奏者,用各种不同的乐器,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奏同一曲调, 3、重奏 每个声部均由一人演奏的多声部器乐曲及其演奏形式。 4、交响乐、协奏曲 1)交响乐 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其不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总称。2)协奏曲 协奏曲形式通常是指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独奏协奏曲”。 欧洲音乐发展历程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历经了上千年的历史与沉淀。 475年至1450年——中世纪 这时期的音乐主要为宗教类型的音乐与世俗音乐。 1450年至1600年--文艺复兴 音乐史上的文艺复兴起始于1450年左右。那时一批有才华的音乐家云集在勃艮第宫廷,显示出一派歌乐升平的气象,被称为“法兰德斯乐派”。此时音乐家们主要使用一些日益改进的弦乐器如诗琴,记谱已经使用点线组合的形式,称的上是今天五线谱的鼻祖,到十六

高一音乐 音乐的基本要素教案

课题:音乐的基本要素 教学年级:高一(或高二) 教学目标: 一、能在聆听与感受音乐作品的过程中,用简短的话说出节奏、旋律、音色、和声、速度、 力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二、能主动探索音乐的欣赏过程,并在全班交流。 教学重点与难点: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对比、合作、探究、练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在进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时,我们总是感觉到学生的鉴赏水平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对音乐的基本要素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在启始课后,我设计了这堂以音乐的基本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为重点的常规课,补充了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后面的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音乐,根据感受选择相应的词语。(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写出相应词语的序号。) (1)欢快活泼(2)优美抒情(3)雄壮有力(4)悲惨凄凉 音乐(1)《乱红》(钢琴与笛子)音乐(2)《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音乐(3)《江河水》音乐(4)《喜洋洋》 2.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3.导题:为什么会这么选择呢? 二、表现与感受 (一)节奏与旋律 1.请同学把下面这一部分内容表达出来。 3 3 3 2 3 6 5 3 2 3 6 5 2.节奏 问题:假设这是音符,好听的音乐,少了什么?——节奏

3.旋律 (1)有了节奏,数字变成了什么?——旋律 (2)旋律的进行:上行、下行、平行、波浪型(举例说明) 4.探讨:旋律能脱离节奏单独存在吗?反过来呢? (二)和声 1.出示《欢乐颂》曲谱,比较不同处。(有和声) 2.演唱,体验和声。学生唱《欢乐颂》高声部,老师唱低声部。 3.欣赏 (1)歌曲《音乐故事》(蝌蚪合唱团演唱)(和声饱满时用手势引导学生)(2)民乐曲《春江花月夜》主题(感受乐曲的意境美) (3)管弦乐曲《第五命运交响曲》主题(感受乐队的磅溥气势) (三)音色 1.聆听歌曲《蜗牛与黄鹂鸟》(童声) 问(1)属人声中的哪一类? (2)假如用男中、男低来演唱,表现出来的意境合适吗? 2.人声的分类。(学生回顾) 3.听辨音色(分组抢答) 笛子、二胡、长笛、小提琴、唢呐、大提琴、小号、古筝等。 4.聆听乐器音色。(学生不太熟悉的) 单簧管、双簧管、短笛、大管、大号、圆号等。 (四)速度与力度 1.对比欣赏《隐形的翅膀》与《保卫黄河》。问题;速度与力度能不能换一下?2.请用演唱来证明。 (五)调式、调性、织体等。(在以后的课堂中再学习) 三、巩固。 1.聆听《春节序曲》(片段),你能听到哪些音乐要素? 2.学生分组回答。 四、音乐的欣赏过程 1.说说你欣赏音乐时有怎样的心理过程。 2.音乐的欣赏过程: 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审美评价

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

任何乐器的演奏都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那就是:演奏者,作品和乐器.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互相结合,形成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构成音乐的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 Pop Music(popular music)是指流行音乐,也有人说是主流音乐,较为普遍,广为流传,通俗及大众化。歌曲较容易明白因为是流行音乐,要迎合大众。 R&B的全名是Rhythm & Blues,一般译作"节奏怨曲",也有译成“节奏蓝调”的。广义上,R&B可视为“黑人的流行音乐”,它源於黑人的Blues音乐,是现今西行流行来和摇滚来的基础,Billboard杂志曾介定R&B为所有黑人音乐,除了Jazz和Blues之外,都可列作R&B,可见R&B的范围是多麼的广泛。近年黑人音乐圈大为盛行的Hip Hop和Rap都源於R&B,并且同时保存著不少R&B 成分。 早期的Rock and roll和R&B分别不大,同样渗入很多黑人音乐元素。例如,它们都会将一节中的重拍放在第二和第四拍,做出节奏感强的新鲜效果;也会多次重覆某些节奏和乐句。在和弦编排上,Rock’n’ Roll亦特别选用了以第一、第四和第五音为根音的和弦,并编出十二小节为一组的方式循环贯穿歌曲。以一首G 调的Rock and roll为例,它的第一和弦(G和弦)、第四和弦(C和弦)和第五和弦(D和弦)就是组成其音乐部份的主要元素。 电结他、低音电结他、鼓和键琴是Rock and roll的主要演奏乐器。随著扩音技术的进步,电子结他能以更大更清晰的声量播放,配合Rock and roll愤怒而不忸怩的歌词,达到更刺激的听觉效果。 Rock Music(Rock and roll)是指摇滚乐,摇滚乐发展出众多的子类型音乐。摇滚乐可说是由爵士、蓝调、乡村及西部歌曲等多种歌曲所交织而成的新音乐,但最多的元素仍取自於蓝调。唱摇滚乐并不须要一定得表现出太多的歌唱技巧,接近撕吼的歌唱方式使得情绪可以全然的喧泄。 Punk(庞克)是摇滚乐中重金属的一种。70年代末期在英国出现了一种充满了当时年轻人的叛逆文化,广受当时的年轻人的欢迎。但说实在的,当时的庞克音乐实在只有暴力和愤怒,没什麼深度,而且每一首歌都非常短。也十分简单,但旁可庞克也可说是许多音乐的先驱。

《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教案

《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聆听音乐、实践音乐活动,探究、实践音乐要素的表现方式,初步分析音乐作品,从而体会作品所表达的音乐情绪,理解其音乐语言。 2、学会聆听,感性认识音乐作品的美的同时,学会用理性的角度去欣赏音乐,使学生产生对传统音乐作品、古典音乐作品的兴趣,并开始尝试自主探究、分析音乐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聆听、对比、参与音乐活动(一起击打伴奏节奏型、课堂小游戏),展开音乐联想和想象,体会各音乐要素的不同表现形式带来的不同音乐情绪。 2、通过联系相关文化、历史实际等,引导学生理解《轻骑兵序曲》中暗合的“马蹄声”节奏型。 三、知识与技能: 1、认识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织体、旋律、调式、和声等音乐要素,体会其表现方式(各自的或相互结合的)所表达出来的不同音乐情绪。 2、认识欧洲“加洛普舞曲”风格,并理解其中暗合了马蹄声的节奏型。 3、初步尝试联系其他相关文化知识探究音乐风格形成

原因。 教学重点: 一、聆听音乐作品,认识音乐要素,感受《轻骑兵序曲》三个主题不同的音乐情绪并通过音乐要素的不同表现方式体会音乐中所蕴含的音乐情绪,理解其音乐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联系其他相关文化知识初步探究影响音乐风格的形成原因。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进入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的学习。那么,这“聆听”是怎么听的呢?边看书边听音乐是聆听吗?边走路边听音乐是聆听吗?这就说明“聆听”是要静下心来专注、仔细地听。 (一)聆听主题,循序渐进结合不同音乐要素感受音乐情绪。 教师:接下来,我们就先来“聆听”一段旋律,请同学们说说这段旋律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慢速弹奏《轻骑兵序曲》的C主题。 生:悠扬、舒畅等。 教师加快速度弹奏同一旋律,请同学们继续聆听(课件2),说说看又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会感受到这样

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

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 旋律: 一连串乐音的有组织地进行,一般处于多声织体的上方声部,它包含有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调性等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旋律的音域取决于演唱的人声声部或演奏的乐器。传统的旋律都是通过把某一调式体系所包含的乐汇加以运用处理而成,跳幅不大,而且,除非是为了特殊的表情目的,否则旋律最后的音总是结束在主音上,因此它们的调式或调总是可以判明的。 在现代音乐中,旋律的概念有很大变异,它不一定就是一个可以立刻记得住、能够琅琅上口的“曲调”,它可能有很大幅度的跳动。但是,听多了、熟悉了就会理解,实际上许多“非曲调性”的现代旋律,是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的。 例如,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慢板乐章主题: 和声: 和弦的结构、进行和关系。和声的单位是和弦。和声“进行”的最小因素由两个和弦构成。在大小调体系中,主和弦(Do、Mi、Sol或La、Do、Mi)是调式的和声中心。当它的前面是属和弦(S0l、Si、Re或Mi、#S0l、Si)时,它的主和弦身份十分显著;当它的后面是下属和弦(Fa、La、Do或Re、Fa、La)时,则有力地加强了对调性的肯定。 这三个和弦是一个调的主要和弦。由于它们之间包含音阶中所有的音,因此足可以为任何保持在这个调内的旋律配置和声。传统的和声语言是:主(Ⅰ级)──下属(Ⅳ级)──属(Ⅴ级)──主(Ⅰ级)。 节奏: 音乐中音符时值长短的模式。节:长短之别;奏:有章法地发生、实现。音乐的节奏是指声音的强弱、长短的配合、对比、反衬、连续等千变万化的组织形式。节奏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它可以表明乐曲的风格,如进行曲、圆舞曲等。 节拍:由拍子的数量、拍子的时值和重音所决定的一种节奏的骨架,是音乐在小节和乐句中的划分,在歌曲中长短音节的模式。传统音乐中常常使用有规律的节拍单位,节拍变换的频率较小,而在某些现代音乐中,各种节拍的模式往往是交替使用。 速度: 音乐进行的步伐。速度大致分为快速、中速、慢速。在音乐表现中,一般表现激动、欢快的

音乐教案-音乐要素(高一年级)

音乐教案-音乐要素(高一年级) 音乐教案-音乐要素(高一年级) 教材分析:这是人类音社高中《音乐》课本第一单元第二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介绍了音乐要素节奏、旋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以及中国历史歌曲《长城谣》。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节奏和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教学目的明确学习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并以欣赏和学唱声乐作品《长城谣》入手,引导学生运用节奏和旋律知识,体会和感受其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感性体验和理性知识相结合,更多地从音乐的表现手段入手,分析理解作品。教学过程(.fwsir.)(一)导入新课1、学习音乐要素的知识的重要性,了解节奏和旋律要音乐中的作用,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2、有重点地简述节奏和旋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并作必要的解释和提问。(二)欣赏音乐作品《长城谣》1、导言:运用节奏和旋律要素,感受不同节奏的组合和旋律线的进行,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的不同情感。2、简介作品:歌曲《长城谣》是流行于我国抗战时期的一首优秀作品,刘雪庵曲,潘孑农词,作于1937年,原是潘孑农所编电影剧本《关山万里》中的主题歌,后因“八·一三”上海爆发战争,影片未拍成,但此曲却风行全国。写法上和《孟姜女》一类传统民歌相近,具有浓厚的叙事特点,典型的`五声调式。3、播放歌曲录音后,请学习讲述歌曲表达的基本情感(悲愤,感情深

切)。4、再次播放歌曲欣赏,提出分析作品曲式结构,旋律线进行的要求。5、请学生作分析作品的具体回答(宫调式、四乐句、单二段体曲式结构),学生分析歌曲旋律线的进行,并作不同旋律线表达不同情感的比较。6、教师小结:上行旋律往往表现高涨、激动、紧张的情绪,有渐强的趋势。下行旋律可将紧张的情绪松驰,表现出抒情、宁静、悲伤的情感,有渐弱的趋势。平行的旋律则有沉思、叙事的意境。(三)学唱歌曲《长城谣》1、学唱歌曲。提示:用所感受认识到的三种旋律线的进行,唱出不同的情感和强弱趋势。2、教师演唱歌曲第二段,并将结尾的下行旋律55 61 3·5 3211-----| | 改为上行旋律556132|1------|| 试唱,请学生作不同旋律线进行表达的情感比较(上行更激昂、高涨)。3、教师归纳:旋律要素对音乐作品的作用和影响。(四)音乐作品中节奏的分析和比较1、试分析歌曲中第二、三乐句节奏的松紧,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和影响。2、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草桥结拜”和“抗婚”两段乐曲片断,请学生作节奏的比较认识。教师可将两段乐曲的节奏的松紧,作反向调换试唱,学生再作比较,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节奏在音乐中作用的认识。3、教师小结:表现婉转、抒情、优美沉思的情感,节奏比较松,音的时值长一些,音与音连接较松驰。表现激动、紧张的情绪,节奏紧密,音值短的,音的连接紧凑。(五)教学总结音乐要素节奏和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不同的节奏结合和旋律的进行,表达情感是不一样的。学习音乐

音乐要素音乐要素基本知识

音乐被称作是“声音的美妙组合”。为了给入门者引路,本章用浅显易懂的词句探讨作曲家组合自己的乐音所使用的6要素。大致熟悉这些要素,有助于你理解为什么某些时代的某些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听起来与其他时代的其他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差异如此之大,例如,为什么莫扎特与斯特拉文斯基如此不一样。 这6要素是:节奏(Rhythm)、结构(Texture)、曲式(Form)、旋律(Melody)、音色(Tone Color)、调性(Tonality) 节奏 《韦氏大词典》将节奏定义为“音乐的一个方面它包括了与乐音向前进行有关的所有因素(如重音、节拍和速度)”。“进行”在这里是个关键词,节奏即是音乐的进行。实际上,节奏这个词是由希腊字“rhein”即“流动”衍生出来的。呼吸有节奏,潮水的涨落、钟表的滴答声以及火车车轮的咔哒声也都有节奏。J.S.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具有“鲜明、有力的”节奏。 我们用脚拍打出的就是节奏,它是“曲调的快慢缓急”。《鸳鸯茶》(Tear for Two)一曲,用脚打出的节拍不同于美国民主党在总统提名大会上百所不厌的《幸福的日子重现》(Happy Days Are Here Again)的节拍。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的节拍也不同于水手歌的节拍。拍子的频率、规律性和持续长短有所不同。格利高利调式圣歌具有“自由节奏”,其音乐的节奏是紧跟着语言的节奏的。像维瓦尔第的《四季》和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那样的巴洛克时期作品,节奏平稳清晰。20世纪音乐的突出特色之一是,在匈牙利的巴托克和俄罗斯的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的作品中,采用了民间的、标新立异的“乡村”(peasant)节奏。巴托克的《怪异的满洲官吏》(Miraculous Mandarin)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Rite of Spring)的节拍,是在莫扎特的奏鸣曲或舒伯特的交响曲中从未听到过的。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在像《月光》(Clairde lune)这样的作品中引进了一种流动的节奏,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的乐曲有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方向。 节奏的一个要素是节拍(meter),它的定义是“系统地测定和安排的节奏”。作曲家可选择二拍、三拍或四拍等等。既是教授又是作家的马克利斯(JosephMachlis)在《音乐欣赏》( The Enjoyment of Music)中提出了几个常见例子,譬如;当唱“一闪,一闪,亮晶晶”时,你可以听到并感觉到一/闪、一/闪中的一/二、一/二的节拍。 节奏的另一个要素是速度(tempo)。节拍说明什么是重音,但并未说明奏出这些重音的速度是多快或多慢。作曲家在总谱上标上符号,告诉演奏者应当用多快或多慢的速度演奏该乐曲。他们一般使用传统的意大利文的单字或词。其中最常见的是: 广板(Large) 非常缓慢庄严而缓慢的(Grave) 慢板(Lento)慢速 柔板(Adagio) 行板(Andante)中速 小行板(Andantino) 中板(Moderato)

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音乐语言.doc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音乐艺术的实践包括创作、演奏(演唱)和欣赏三个方面。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有着复杂的心理过程。欣赏音乐包含着感官欣赏、情感欣赏和理智欣赏的三个阶段,要想拥有完美的音乐享受,欣赏者应该具有一定的音乐知识,首先应该懂得、了解音乐语言,即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 音乐的基本要素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互相结合,形成音乐中常用的“形式要素”,如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音区、和声、曲式、调式、织体等。 一、旋律 旋律也称曲调。“曲调”一词曾见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有曲调先有情”。因此,使用哪个词汇都是可以的。旋律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即音高、速度、力度等所组成,按一定序列组织起来运行的单声部线条。在音乐作品中,旋律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它可以反映音乐内容、音乐风格、民族特征,从而引起心理上的共鸣。因此,旋律被认为是音乐的灵魂和重要的基础。 听一首你从未听过的乐曲,你首先听到的是不是旋律?最后留给你的印象最深是否也是旋律?你的回答将会是肯定的。所以说,旋律在音乐作品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旋律既然那么吸引人,它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作曲家凭空想象出来的吗?不是,旋律也和其它音乐表现手段一样,都是源于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艺术实践。 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音调是无穷无尽的。如,当我们听一首音乐作品时,你会立即感到它是悲哀的,或是欢快的。这就是你所听到的音乐旋律和你平时在生活中已熟悉的音调,在你脑海中联系起来的结果。如,叹气时的一声“咳”,就是从高音到低音的滑行。那么,音乐作品中的哭泣、悲伤和叹息是怎样表现的呢?一般来说,旋律的去向是下行的。如河北民歌《小白菜》,歌曲中每一小节都是下行旋律,哼唱中会感觉到它是悲痛的哭泣,即使没有歌词也会感受到这一旋律不是欢快的。 在音乐中也有美好的联想,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呈示部中,在轻柔的弦乐震音的背景上,长笛吹出了优美动听的鸟叫般的化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田园风味的引子,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的动人画面。 在旋律的进行中,由于音高的走向而形成的各种直线或曲线被称作“旋律线”。这些形态各异、规模不同的旋律线,有时平衡流畅,有时奔腾跳跃。旋律线按一定的规律形成旋律型。如果一条旋律线自始至终呈上升趋势,那么就可能使音乐保持某种紧张情绪。如果旋律线从高点出发逐渐呈下行曲线,便会产生逐渐放松的感觉。如果旋律线趋于平缓,则会产生宁静的气氛。对旋律线的观察分析,要注意从音乐作品整体出发,并与其它音乐要素联系起来考虑。在欣赏中如若很好的掌握作品的旋律线,就可以很好的将作品的情感和音乐的整体印记于心。 旋律音程是旋律进行、发展的基础。按旋律音程的进行方向,可分为平行、上行、下行几种。歌曲中常见的旋律型很多。如同音重复型、环绕型、波浪型、级进型、跳进型等。当然,每一段旋律都不是使用某种单一的旋律型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