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夜光藻在我国近岸海域分布及影响

夜光藻在我国近岸海域分布及影响

夜光藻在我国近岸海域分布及影响
夜光藻在我国近岸海域分布及影响

夜光藻在我国近岸海域分布及影响

海洋101 陈家莹 101005

摘要:夜光藻是我国沿岸低盐海域浮游生物种群的主要组成者之一,由夜光藻大量繁殖引起的赤潮是中国沿岸的常发性赤潮,约占我国常发赤潮的50%。夜光藻在中国整个近海可以大量采到,而在河口附近水域的数量更多。是世界性的赤潮生物,也是我国沿海引起赤潮最普遍的原因种。夜光藻曾在南海、长江口外海域多次引发赤潮。本文主要介绍夜光藻主要分布及形成的赤潮影响

关键词:夜光藻南海长江口赤潮

引言:

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隶属甲藻门(Pyrrophy-ta),横裂甲藻纲,环沟藻目,夜光藻科。其个体大小范围为340~2200μm,具有营养繁殖和两性繁殖两种生活史。夜光藻赤潮在我国的许多近岸海域比较普遍,持续时间不等,有的一两天就消失,有的则可持续长达20多天。许多学者曾经对发生于我国沿海的夜光藻赤潮进行过相关的报道和分析。而夜光藻的繁殖与环境变量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对于通过一般监测手段得到的环境变量的变化数据,我们需要从中提取关于赤潮的有用信息,探索赤潮发生规律。

一、夜光藻的形态特征

夜光藻藻体近于圆球形,游泳生活。细胞直径为150-2000μm。细胞壁透明,由两层胶状物质组成,表面有许多微孔。口腔位于细胞前端,上面有一条长的触手,触手基部有一条短小的鞭毛,靠近触手的齿状突出横沟退化的痕迹,纵沟在细胞的腹面中央。细胞背面有一杆状器,使细胞作前后游动。细胞内原生质淡红色,细胞核小球形,由中央原生质包围。细胞质内有大量液泡和发光颗粒。当虫体受到外界刺激时,能发出闪光。

二、夜光藻的繁殖特性

夜光藻的营养细胞均可进行二分裂和核分裂。二分裂进行时体内有很丰富的食物泡,分裂平均历时约6~7 h。1991-1992年对青岛湾夜光藻种群的生态调查中发现,在3月下旬,调查海区发现有较大数量的二分裂个体,随后夜光藻的种

群密度迅速增加,至4月达一年的最高峰。二分裂与夜光藻种群数量年变动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在数量峰值时二分裂比例最大,其变化趋势与种群数量一致,对于二分裂个体观察也发现二分裂最终总能形成新的营养细胞并生长发育。夜光藻种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核分裂个体,比例最高可达 5.3%。核分裂过程中细胞形态出现变化。首先触手消失,细胞外形呈圆球形,食物泡消失,核质仅靠细胞膜,有些隆起,然后核一分为二。夜光藻核分裂按2n (n<=10)方式进行。由核分裂而产生的单鞭毛配子相结合的机会很小,虽然结合子可以变化和发育,最终不能发育成正常的营养细胞而死亡。

三、我国沿海夜光藻赤潮概况

(一)、夜光藻赤潮在南海的时空分布:

根据表1统计,夜光藻赤潮的持续时间基本在7d之内,平均持续时间是310d。与南海全部类型赤潮事件平均持续时间(515d)相比,夜光藻赤潮的持续时间较短。根据已有研究,近10a南海全部类型赤潮事件平均持续时间比前10a 的平均持续时间延长了1倍多。其原因之一是赤潮引发生物种发生更替所致。近10a主要由棕囊藻、锥形斯氏藻、中肋骨条藻引发赤潮,这些种类的赤潮大多持续时间都较长,而前10a,主要由夜光藻引发赤潮,夜光藻赤潮持续时间总是较短。夜光藻赤潮大部分发生于珠江口及邻近海域,与南海全部赤潮事件大部分发生于该海域是一致的。南海赤潮多发生于珠江口及邻近海域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和海域海水质量状况所造成的。南海夜光藻赤潮的平均持续时间为310d,短于其它类别的赤潮。近10a南海赤潮事件平均持续时间比前10a延长了1倍多,其原因之一就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种类发生了更替。绝大部分南海夜光藻赤潮发

生于珠江口及邻近海域,主要是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海域海水质量状况所造成。(二)、长江口附近夜光藻分布

由表 1。夜光藻丰度的季节变化总体上表现为冬秋季低而夏春季高的特征,特别是 2002 年春季夜光藻丰度极高,最高丰度达 48576.00 ind/m3。夜光藻出现率表现为 2002 年春夏季显著高于其它年份和季节。例如 2002 年春夏季出现率分别为96.30%和 88.46%,远远高于其它季节。从丛生指标看,夜光藻爆发时有明显的集群性,特别是 2002 年春季,丛生指标达到 19309.12。其次是1959 年夏季,为 163.24。一般而言,该种在秋冬季聚集强度值较低,呈现均匀分布的特征。

春季长江口夜光藻的最高丰度可以达到48576.00ind/m3,出现率为96.30%。该种在春季有明显的集群性,其它季节聚集强度指标值较低。盐度是影响夜光藻的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长江口夜光藻适温范围较窄。仅仅在 15—20℃之间有较高的数量。

在长江口,夜光藻往往生活在在长江径流和外海水形成的河口锋水域。因而是暖温性近海种。近年来在春季,长江口夜光藻数量明显增多,夜光藻数量的年间变化特征可能与长江口富营养化相关。夜光藻赤潮的爆发就是长江口海域富营养化的结果之一。

(三)、辽宁近海夜光藻分布

根据1989~1998年辽宁近海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区的夜光藻赤潮发生时浮游植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密度和夜光藻密度呈正相关,在每次夜光藻赤潮发生前均有一个浮游植物的繁殖高峰,且以硅藻类中的丹麦细柱藻、海链藻、园筛藻、角毛藻、尖刺菱形藻、奇异菱形藻为主。1989年以来,

在辽宁近海观测到的有数据记录的赤潮10次,其中夜光藻赤潮6次

如下表:

三个夜光藻赤潮发生区域(石城岛海域、王家岛海域、辽东湾)和一个未发生赤潮区域,赤潮发生前后的夜光藻密度与浮游植物数量、叶绿素含量变化如图1。由图1可以看出,每次夜光藻密度的峰值前均有一个浮游植物和叶绿素同步的峰值,随着夜光藻密度的增大,浮游植物数量呈下降趋势,其后夜光藻密度也随之衰减。这是由于适宜的环境条件(无机氮和无机磷等)使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一方面为夜光藻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另一方面,浮游植物的骤增,消耗营养盐,使水体营养物质日渐贫乏,从而抑制了藻类的生长,使高密度繁殖的夜光藻因水体饵料缺乏,环境条件的恶化而衰败。

四、总结

夜光藻不是有毒甲藻,它的主要危害表现在夜光藻暴发性增殖后大量累积死亡,在其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使流行区水体的溶解氧含量降低,呈

现缺氧状态;另外,由于它大量繁殖并形成赤潮后可大量黏附于鱼鳃上,从而阻碍鱼类呼吸,导致鱼类窒息死亡。这不仅给渔业造成巨大损失,而且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夜光藻是我国赤潮发生的主要藻种之一,研究它的生理生态特性及相关环境因子对其生长繁殖规律的影响,对探讨夜光藻赤潮成因、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夜光藻赤潮的发生是物理、化学、生物和气候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在众多的影响要素中,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富营养化是夜光藻赤潮发生的首要物质基础。为防止夜光藻赤潮的发生,首先就是要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减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陆源污染物质向海洋的排放,同时加强科学的海产养殖和管理,建立生态养殖的新理念,防治海产养殖业的自身污染;其次,对于重要的经济海区,特别是养殖海区,可以进行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比如对已经遭受严重有机污染的底泥进行疏浚,改善底质条件,缓解水体污染;同时,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加大对赤潮爆发表征因子的监测,减少夜光藻赤潮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郗艳娟,吴新民,郑向荣,闫丽,慕建东,张兵;赤潮生物夜光藻及其相关海水理化因子研究;河北渔业;08,2010,

[2] 吴瑞贞,林端,马毅;南海夜光藻赤潮概况及其对水文气象的适应条件;台湾海峡; 2007.11,04,26

[3] 董婧,王文波,刘海映;辽宁近海浮游植物与夜光藻赤潮的关系;水产科学; 2000.01;19,01

[4] 徐兆礼,长江口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年间变化和水域富营养化趋势;海洋与湖沼;2009.11;40,06

[5] 周成旭,吴玉霖;夜光藻的繁殖;海洋与湖沼;1994.03;25,02

[6] 国家海洋局. 1980年度监测发现的我国近海赤潮统计表; 1981年度监测发现的我国近海赤潮统计表;2000年度监测发现的我国近海赤潮统计表[EB/OL].

[7] 梁松,钱宏林.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的研究[A].梁松,钱宏林,需时耕.南海资源与环境研究文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 189~195.

夜光藻在我国近岸海域分布及影响

夜光藻在我国近岸海域分布及影响 海洋101 陈家莹 101005 摘要:夜光藻是我国沿岸低盐海域浮游生物种群的主要组成者之一,由夜光藻大量繁殖引起的赤潮是中国沿岸的常发性赤潮,约占我国常发赤潮的50%。夜光藻在中国整个近海可以大量采到,而在河口附近水域的数量更多。是世界性的赤潮生物,也是我国沿海引起赤潮最普遍的原因种。夜光藻曾在南海、长江口外海域多次引发赤潮。本文主要介绍夜光藻主要分布及形成的赤潮影响 关键词:夜光藻南海长江口赤潮 引言: 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隶属甲藻门(Pyrrophy-ta),横裂甲藻纲,环沟藻目,夜光藻科。其个体大小范围为340~2200μm,具有营养繁殖和两性繁殖两种生活史。夜光藻赤潮在我国的许多近岸海域比较普遍,持续时间不等,有的一两天就消失,有的则可持续长达20多天。许多学者曾经对发生于我国沿海的夜光藻赤潮进行过相关的报道和分析。而夜光藻的繁殖与环境变量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对于通过一般监测手段得到的环境变量的变化数据,我们需要从中提取关于赤潮的有用信息,探索赤潮发生规律。 一、夜光藻的形态特征 夜光藻藻体近于圆球形,游泳生活。细胞直径为150-2000μm。细胞壁透明,由两层胶状物质组成,表面有许多微孔。口腔位于细胞前端,上面有一条长的触手,触手基部有一条短小的鞭毛,靠近触手的齿状突出横沟退化的痕迹,纵沟在细胞的腹面中央。细胞背面有一杆状器,使细胞作前后游动。细胞内原生质淡红色,细胞核小球形,由中央原生质包围。细胞质内有大量液泡和发光颗粒。当虫体受到外界刺激时,能发出闪光。 二、夜光藻的繁殖特性 夜光藻的营养细胞均可进行二分裂和核分裂。二分裂进行时体内有很丰富的食物泡,分裂平均历时约6~7 h。1991-1992年对青岛湾夜光藻种群的生态调查中发现,在3月下旬,调查海区发现有较大数量的二分裂个体,随后夜光藻的种

1藻类学 整理

藻类学 1.绪论 1.藻类学的概念是什么? 2.藻类是什么?如何定义的? 3.藻类的起源是什么? 4.藻类在植物学分类系统上处于什么位置? 3.藻类可以分为几大类? g藻类学家根据细胞学和形态学特点, 将现已发现的约3 万种藻类分成11个门, 分别称作蓝藻门、红藻门、隐藻门、甲藻门、金藻门、硅藻门、黄藻门、褐藻门、裸藻门、绿藻门和轮藻门。 4.藻类主要生长在哪里? 5.藻类的细胞结构是怎么样的? 6.藻类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7.藻类的生殖方式有哪些? 7.什么是有毒藻类? 8.藻类有什么经济价值? 9.藻类有什么生态利用价值? 10.藻类有什么药用价值?有什么医学效果? 11.藻类有什么生理学意义? 12.藻类研究进展如何?研究前景如何? 13.目前,有哪些新技术应用于藻类的研究? 我国藻类的研究进行得怎么样? 什么叫赤潮? 引起赤潮的藻类有哪几种? g在这些藻类中, 大约330种能引发赤潮, 其中我国海域发现有127种, 目前已确认为30种在我国沿海各地引起过赤潮, 其中频率最高的是夜光藻、中助骨条藻和囊毛藻种类。 引起赤潮的藻类分为两大类,其作用机制分别是什么? 通过研究, 人们发现能形成赤潮的藻类分成两类, 一类不能产生毒素, 而是通过异常增殖或者聚集而导致海面出现赤潮现象的藻类。由这类藻类引起的赤潮的主要危害是水体严重缺氧导致鱼虾贝类难似生存, 引起海洋食物链局部中断。另一类是能分泌毒素的藻类, 这些毒素包括麻痹性贝毒、神经性贝毒和下痢性贝毒等三大类, 其中的一部分能直接杀死鱼虾贝类, 另外一些能通过食物链引起人体患病、腹泻或中毒死亡。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赤潮损害中毒事件大都是由这类藻类引起。 有毒藻类可分为哪几类?其毒害机理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g在赤潮发生的整个过程中, 其主要控制因素是什么? 如何监测、监视和预测、预报赤潮的发生?

赤潮案例分析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赤潮案例分析 院(系、部)名称:理化学院专业名称:应用化学学生姓名:李静亚学生学号:1011090308 指导教师:宋士涛 2012年 4 月18日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2012年我国深圳南澳海面出现较大面积赤潮,深圳南澳海面现较大面积夜光藻赤潮:靠近岸边的海面已变成赤红色,受污染的海面约有一个足球场大。海面上漂浮着大量垃圾,海水也泛着阵阵恶臭。2012年4月10日,深圳市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到深圳东部海域南澳月亮湾进行水样化验,认定这里出现的较大面积红褐色物质是由一种名叫“夜光藻”的藻类大量繁殖所导致的赤潮。数天前在大梅沙西部也出现小范围赤潮。 1.赤潮的污染来源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有人为因素引起的,但不一定是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主要有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有特殊物质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 1、B 12 、 铁、锰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引发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特别是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而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海洋开发、水产业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 ?全球海运业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气候变暖导致赤潮发生。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

赤潮的成因、危害及防治

赤潮的成因、危害及防治 摘要:赤潮的发生呈现出频率增加、规模扩大、新的赤潮藻种不断出现、有毒赤潮比例上升及危害程度日益严重的趋势,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对于赤潮发生机制及危害防治的研究已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从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三个方面阐述了赤潮的危害。针对赤潮的危害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如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种植水生高等植物等措施。 关键字: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1]。赤潮及有害赤潮发生趋势概述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2],赤潮历史记载及其成因与危害美国、中国、日本、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近年来,赤潮的发生呈现出频率增加、规模扩大、新的赤潮藻种不断出现、有毒赤潮比例上升及危害程度日益严重的趋势,对于赤潮发生机制及危害防治的研究已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已发现的赤潮生物有330多种,其分布极为广泛,几乎遍及世界各个海域[3]。赤潮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海洋浮游微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海洋中的4000余种浮游藻类种,约有300种能够导致赤潮,其中70多种能够产生毒素。中国沿海的赤潮生物有148种,其中43种曾引发过赤潮。 1.赤潮的成因 l、海洋污染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沿海地区人口的膨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地表径流将大量陆源污染物质排人海洋,海洋遭受严重污染,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海水中大量氮、磷、微量元素和有机营养物质的增加,为赤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离子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5]。铁、锰螯合剂在一定的剂量下,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藻类急剧增殖。用无机营养盐培养裸甲藻时,加入酵母提取液或土壤浸出液和维生素B12时,简裸甲藻和光亮裸甲藻生长都特别明显。 2、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盐度在26%~ 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 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由于海域径流、涌

微藻化感作用及化感物质在赤潮演替中的作用

92 海洋科学/ 2011年/第35卷/第2期 微藻化感作用及化感物质在赤潮演替中的作用 Effects of allelopathy and allelochemicals in algal suc-cession 冀晓青1,2, 韩笑天2, 白 洁1, 郑 立3, 俞志明2 (1.中国海洋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2. 中国科学院 海洋研究所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071; 3. 国家海洋局 第一海洋研究所 海洋生态研究中心, 山东 青岛 266061) 中图分类号: Q178.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96(2011)02-0092-07 近年来, 随着海洋微藻群落生态和种群生态研究的深入, 微藻群落组成的演替及种间关系愈来愈受到重视, 成为现代海洋浮游植物生理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研究的热点[1-3]。微藻群落演替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 涉及的驱动因素比较多, 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而不同微藻种类对胁迫环境的适应能力又有差别, 需要应用新的技术方法进行研究。过去, 由于人们大都从外部环境影响因素角度, 采用传统的短期或长期的定点、定期生态调查方法和辅以生物测试法, 研究分析介质中营养盐变化与微藻种类更替的相关性, 忽视微藻本身内部环境的作用[4-5], 故难以从机理上阐明其演替的本质。了解微藻群落内部种内和种间关系的变化规律和作用机制是阐明微藻群落演替和赤潮爆发机制及其演替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 种间关系是微藻生物种群、群落研究的核心内容, 也是海洋环境生态学和赤潮科学研究最关键和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2,6]。微藻间的种间关系主要是种间竞争、互利共生等, 大量研究显示, 种间竞争是决定微藻群落形成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也是研究微藻种群更替、赤潮爆发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7-8]。但迄今为止, 微藻优势种在浮游植物群落里完全占优势的机制尚没有一个完整的解释。近些年的研究表明 [9-11] , 微藻化感作用的种间竞争已成 为其群落结构变化和赤潮演替最为重要的因素。 1 我国微藻种间关系研究概况 广阔的海洋中生活着无数的浮游植物群落, 当一种或多种浮游植物在群落中占据绝对优势时, 往 往会爆发赤潮灾害。赤潮是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极其严峻的生态灾害和社会经济问题之一[12-13]。20世纪70年代末, 我国对赤潮的研究逐渐系统起来[14], 继197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持的关于渤海湾赤潮专项研究后, 由国家科技部通过的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 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基本阐明了东海春季大规模东海原甲藻赤潮形成的机制, 并发现东海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重要赤潮原因种逐渐由无毒的东海原甲藻赤潮, 发展为有毒的亚历山大藻赤潮和米氏凯伦藻赤潮[15]。而在1999年6月8日至6月19日胶州湾赤潮发生过程中, 亦出现了赤潮优势种聚生角刺藻(Chaetoceros socialis )和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 )种群演替现象[16]。2005年4月东海米氏凯伦藻(Karewnia mikimotoi Hansen)在中肋骨条藻赤潮消散后成为优势种[15]。赤潮灾害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变化过程[17-18], 关于赤潮的发生机制, 邹景忠等[19-20]、 周成旭等[21]研究认为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重要因素。黄晓航等[22]研究海洋原甲藻的N 营养生理特征时, 认为海洋原甲藻的特殊生理特性使其易于形成赤潮造成危害。李瑞香等[5]研究东海两种赤潮生物的围隔实验时得出结论, 认为营养盐丰富情况下, 中肋骨条藻在竞争中取得 收稿日期: 2010-01-12; 修回日期: 2010-04-2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06053); 国家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2010CB428706); 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40821004);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MESE-2008-02) 作者简介: 冀晓青(1983-), 女, 山东泗水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微藻化感作用研究, E-mail: jixiaoqing1216@https://www.docsj.com/doc/2014813891.html,; 韩笑天, 通信作者, 副研究员, E-mail: xthan@https://www.docsj.com/doc/2014813891.html,

赤潮生物夜光藻及其相关海水理化因子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0.08.020 赤潮生物夜光藻及其相关海水理化因子研究 郗艳娟,吴新民,郑向荣,闫丽,慕建东,张兵 (河北省水产研究所,河北秦皇岛066000)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发生暴发性增殖或高度集中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叫赤潮生物。发生赤潮时如果只有一种赤潮生物占绝对优势,称为单相性赤潮,如果两种生物共存占优势,称为双相型赤潮。赤潮的形成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其机制仍在探索中。大量研究表明,氮和磷是赤潮生物的主要限制营养物质;在环境影响因素方面,当水温上升,盐度下降,有利于适低盐性赤潮生物的繁殖,此外,水文和气象条件对赤潮的发生和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之,赤潮生物的增殖是与各个环境的综合作用密切相关的。夜光藻赤潮是由夜光藻大量繁殖所引起的,已成为全球性的海洋灾害。据报道,在日本、印度、泰国、南非、法国等地均有规模不同的夜光藻赤潮发生。夜光藻是我国沿岸低盐海域浮游生物种群的主要组成者之一,由夜光藻大量繁殖引起的赤潮是中国沿岸的常发性赤潮,约占我国常发赤潮的50%。夜光藻赤潮持续的时间变化很大,有的可持续长达20多d,甚至几个月,有的一两天就消失。夜光藻不是有毒甲藻,它的主要危害表现在夜光藻暴发性增殖后大量累积死亡,在其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使流行区水体的溶解氧含量降低,呈现缺氧状态;另外,由于它大量繁殖并形成赤潮后可大量黏附于鱼鳃上,从而阻碍鱼类呼吸,导致鱼类窒息死亡。这不仅给渔业造成巨大损失,而且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夜光藻是我国赤潮发生的主要藻种之一,研究它的生理生态特性及相关环境因子对其生长繁殖规律的影响,对探讨夜光藻赤潮成因、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1夜光藻的形态特征 夜光藻属于甲藻门、裸甲藻目、夜光藻科。细胞呈圆球形,两侧对称,具一层厚表膜。口缘标志出身体中线,胞口在口缘基部。有1个自胞口区生出的触手和1根短的纵鞭毛;触手的缓慢运动使虫体在水中旋转并捕获食物;鞭毛细小,能摆动帮助摄食。细胞质线由中央原生质块生出、分枝而又吻合、横贯于原生质之间并与身体周围相连。细胞质线之间有半液状细胞质液,此液pH值为3,含有铵盐类,其密度低于海水,因此虫体的比重轻于海水。细胞质无色或同色,有时在体中央呈黄色。细胞质内有大量液泡和发光颗粒。当虫体受到外界刺激时,能发出闪光。夜光虫营全动物营养,可吞食大至桡足类幼虫大小的任何浮游动物。繁殖方式为二分裂和复分裂,以出芽方式产生蜂涌子(同形配子)以进行有性生殖。当夜光藻大量密集时呈粉红色,繁殖过盛并密集在一起可形成赤潮。 2夜光藻的食性 夜光藻靠吞噬其他浮游植物和菌类生存和繁殖。夜光藻的摄食方式较特殊,其摄食时触手末端粘住食物颗粒并不断颤动,然后移向口沟,将食物吞噬入胞内,其食物成分有碎屑、小型浮游动物、桡足类卵和各种浮游植物,食物颗粒大小相当于其本身体积的一半以上。食物颗粒在胞内消化时间为(4.5?2.4)h,不易消化的残余物,逐渐向口沟方向移动,然后口沟扩大排出。国内学者[1]在20e的恒温实验室内,利用扁藻、叉鞭金藻、三角褐指藻和巴夫藻4种饵料,用消毒海水对夜光藻进行了室内人工培养的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4种不同饵料中的夜光藻生长有着明显的差异,以扁藻为饵料的夜光藻增长最为迅速,而其他3种饵料下生长不明显,甚至呈下降的趋势,因此,室内培养的夜光藻捕食具有选择性。因为 ) 44 )

浅谈近年我国赤潮的发生概况及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2014813891.html, 浅谈近年我国赤潮的发生概况及防治措施 作者:侯静胡成丽 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06期 赤潮是指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赤潮作为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一直威胁着我国的海域和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赤潮仍持续不断发生,据国家海洋局对赤潮的监测分析,发生较大面积赤潮的海域主要为:渤海湾、长江口外海域、浙江舟山北部、浙江中部渔山列岛至台州列岛、浙江台州外侧海域、辽东湾芷锚湾海域、江苏连云港海州湾海域、江苏南通外海海域、山东日照、海阳至乳山附近海域等。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赤潮发 生次数 119 96 82 93 82 68 68 69 55 73 46 赤潮累 计面积 14550 26630 27070 19840 11610 13738 14100 10892 6076 7971 4070 注:根据国家海洋局每年对赤潮监测的数据做出上表 根据上表所示,2007年—2013年以来我国赤潮的发生次数及赤潮累计面积较2007年前比均有所改观。每年的监测数据表示,赤潮灾害高发区仍然集中在东海海域,高发期在每年5-6月。7年间引发我国海域赤潮的优势生物种类不断增加,并且种类有所变化。 2007年主要为:无毒性的中肋骨条藻、角毛藻、具齿原甲藻和具有毒害作用的米氏凯伦藻、棕囊藻、链状裸甲藻、亚历山大藻等。 2008年主要为:无毒性的具齿原甲藻(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夜光藻和对养殖生 物有毒害作用的米氏凯伦藻、血红哈卡藻、卡盾藻等。 2009年主要为:夜光藻、赤潮异弯藻、中肋骨条藻、米氏凯伦藻和具齿原甲藻等。 2010年主要为:东海原甲藻、夜光藻、中肋骨条藻、锥状施克里普藻、红色中缢虫、米 氏凯伦藻、赤潮异弯藻、多纹膝沟藻、角毛藻、海洋卡盾藻、红色赤潮藻、尖刺伪菱形藻、利马原甲藻、链状裸甲藻、螺旋环沟藻、裸甲藻、球形棕囊藻、旋链角毛藻、隐藻。

赤潮现象

渤海湾潮汐水文知识 赤潮知识:是由于海水中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异常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赤潮作为一种灾害,历史上早已出现过,但直到现在才变得比较严重。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实际上,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的,它可因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颜色。如夜光藻、中缢虫等形成的赤潮是红色的,裸甲藻赤潮则多呈深褐色、红褐色,角毛藻赤潮一般为棕黄色,绿藻赤潮是绿色的,一些硅藻赤潮一般为棕黄色。1937年厦门西港所发生的浮动弯角藻和尖刺菱形藻赤潮,水体黄褐而略带绿。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色潮的统称。赤潮由于发生地点的不同,有外海型和内湾型之分,有外来型和原发型之别,还有因出现的生物种类的不同而有单相型、双相型和多相型之异。人们很早就发现了赤潮现象。中国古籍和西方《圣经》都有记载。日本于公元732年记录了相模湾和伊豆内海发生的赤潮现象。达尔文在“贝格尔”号航海记录(1831-1863)中记述了巴西、智利海面由角毛藻引起的赤潮。中国在1933年记录了发生在浙江镇海、定海和台州一带的夜光藻赤潮,这次赤潮造成当地贝类大量死亡。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城市污水和工农业废水大量排放入海,赤潮现象与日俱增。在日本,1955年以前仅记录了5次,而时过10年后的1965年,一年中就发生了44次,1976年竟高达326次。我国也不例外,60年代以前,仅记录了4次,70年代记录了20次,80年代记录了75次,进入90年代,赤潮更是频繁发生,仅2000年我国近海共发现28次。2006年10月末,渤海湾天津、黄骅附近海域出现大规模赤潮,经鉴定,其生物种类为球形棕囊藻。据有关专家介绍,渤海海域在这个季节发生棕囊藻赤潮在近年尚属首次。由于滨州各部门坚强了海洋执法力度,至今末发生赤潮现象。 天文潮汐知识:天文潮于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使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分别产生的周期性的运动和变化的总称。固体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弹性—塑性形变,称固体潮汐,简称固体潮或地潮;海水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海面周期性的升降、涨落与进退,称海洋天文潮汐,简称海潮;大气各要素(如气压场、大气风场、地球磁场等)受引潮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如8、12、24小时)称大气潮汐,简称气潮。其中由太阳引起的大气潮汐称太阳潮,由月球引起的称太阴潮。因月球距地球比太阳近,月球与太阳引潮力之比为11:5,对海洋而言,太阴潮比太阳潮显著。地潮、海潮和气潮的原动力都是日、月对地球各处引力不同而引起的,三者之间互有影响。大洋底部地壳的弹性—塑性潮汐形变,会引起相应的海潮,即对海潮来说,存在着地潮效应的影响;而海潮引起的海水质量的迁移,改变着地壳所承受的负载,使地壳发生可复的变曲。气潮在海潮之上,它作用于海面上引起其附加的振动,使海潮的变化更趋复杂。作为完整的潮汐科学,其研究对象应将地潮、海潮和气潮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但由于海潮现象十分明显,且与人们的生活、经济活动、交通运输等关系密切,因而习惯上将潮汐一词狭义理解为海洋潮汐。我国沿海潮汐类型有多种:渤海湾以半日潮为主,但秦皇岛、北戴河、黄河口、莱州湾等地为全日潮;黄海为半日潮;东海以半日潮为主;但台湾海峡及台湾沿岸以全日潮为主;南海多为混合潮。 从广义说:渤海湾的潮汐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海水作周期性的升降运动,白天的涨落叫潮,晚上的涨落叫汐,合称潮汐。渤海湾潮汐涨落现象平均以24小时50分(天文学上称为一太阳日)为一周期。潮汐分为三种类型:半日潮、全日潮、混合潮。潮汐既有日周期、全日周期,又有半日月周期的变化,滨州沿海属于半日潮范围,每月的初一、十五的潮汐其潮差最大,称为大潮;阴历的初八、二十三的潮差在半月中最小,称1.20m,多年平均潮差为2.20m,涨潮历时4—6小时,落潮历时6∽10小时。 风暴潮知识:风暴潮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 平常潮位的现象,称为风暴潮。风暴潮根据风暴的性质,通常分为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和由 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大类。台风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其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凡是有台风影响的海洋国家、沿海地区均有台风风暴潮发生。风暴潮是一种

夜光藻有性繁殖研究进展_宋书群

第36卷第9期2016年5月生态学报ACTAECOLOGICASINICAVol.36,No.9May,2016基金项目: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5015?1,201105021?03);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2?106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6136,41276124);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4DQ029)收稿日期:2013?12?21;一一网络出版日期:2015?一?一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phytoplankton@163.com DOI:10.5846/stxb201312212994 宋书群,李才文,孙军.夜光藻有性繁殖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16,36(9):一?一.SongSQ,LiCW,SunJ.ProgressonstudiesofsexualreproductioninNoctilucascintillans.ActaEcologicaSinica,2016,36(9):一?一. 夜光藻有性繁殖研究进展 宋书群,李才文1,孙一军2,3,? 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一2660712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天津一3004573天津市海洋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天津一300457 摘要:夜光藻是全球最主要的赤潮生物之一,也是我国近海常见的浮游甲藻三根据营养方式分为异养的红色夜光藻和混合营养的绿色夜光藻,前者广泛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近岸水域,后者仅分布于热带西太平洋二阿拉伯海二阿曼湾和红海三夜光藻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过程三少部分营养细胞自发转变为配子母细胞,启动了有性繁殖三每个配子母细胞可形成大量配子,具有横沟二纵沟和2根鞭毛,形态与裸甲藻接近三配子两两融合形成合子,合子不经过休眠孢囊阶段直接发育成新的营养细胞三目前,对配子母细胞形成的调控机制二合子发育的影响因素的认识还存在分歧三研究发现,营养细胞经过一定次数的二分裂后都会转变为配子母细胞,而配子的存在能够中止此过程,使营养细胞继续进行二分裂三因此,有性繁殖可能通过产生新个体对种群增长做出贡献,还可能通过释放配子维持无性繁殖,进而促进种群增长三配子在相模湾水域全年都有分布,其丰度峰值与营养细胞丰度峰值同步或提前出现,配子的大量出现可能是赤潮形成的必要条件三对有性繁殖的研究佐证了夜光藻在甲藻的系统进化中处于较为古老的地位三此外,本文还简单介绍了研究夜光藻有性繁殖的主要方法,回顾了国内的夜光藻研究,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三 关键词:夜光藻;生活史;有性繁殖;配子母细胞;配子 ProgressonstudiesofsexualreproductioninNoctilucascintillans SONGShuqun1,LICaiwen1,SUNJun2,3,? 1KeyLaboratoryofMarineEcology&EnvironmentalScience,InstituteofOcean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Qingdao266071,China2CollegeofMarineandEnvironmentalSciences,Tianji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ianjin300457,China3TianjinKeyLaboratoryofMarineResourcesandChemistry,Tianji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ianjin300457,ChinaAbstract:CurrentknowledgeaboutsexualreproductioninNoctilucascintillansisreviewedinthispaper.Noctilucascintillansisoneofthemostprominent redtide organismsfoundinallChinesecoastalwaters.Therearetwoforms,pinkNoctilucaandgreenNoctiluca.Theformerisheterotrophicandbroadlydistributedintemperateandsub?tropicalcoastalwaters.Thelattercontainsaphotosyntheticsymbiontandcansurvivewithoutanexternalfoodsupply.ItismainlylimitedtothetropicalwestPacific,partsoftheArabianSea,theGulfofOman,andtheRedSea.ThecompletelifecycleofN.scintillansconsistsofbinaryfissionandsexualreproduction.Asmallfractionoftrophontstransformintogametogeniccells,whichundergotwosuccessivenucleardivisions.Theproductsofnucleardivisionmigratetothecellsurfacewithasmallamountofcytoplasmandfurthersynchronouslydividesixtoeighttimes.Alargenumberofgametes,whichpossesssomenoctilucid?likecharacters,suchasatransversegroove,alongitudinalgroove,andtwoflagella,arereleasedfromthemothercellghost.Thezygote,whichresultsfromthefusionoftwoisogametes,givesrisetominisculetrophonts,whichundergo网络出版时间:2015-08-26 14:35:09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sj.com/doc/2014813891.html,/kcms/detail/11.2031.Q.20150826.1435.012.html

长江口夜光藻_Noctilucascintillans_年间变化和水域富营养化趋

第40卷 第6期 海 洋 与 湖 沼 Vol.40, No.6 2009年11月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Nov., 200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90511005号。徐兆礼, 研究员, E-mail :xu_zhaoli@https://www.docsj.com/doc/2014813891.html,, xiaomin@https://www.docsj.com/doc/2014813891.html, 收稿日期: 2008-11-25, 收修改稿日期: 2009-01-19 长江口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 )年间 变化和水域富营养化趋势* 徐 兆 礼 (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上海 200090) 提要 根据1959年和2002年在长江口海域28°00'—32°00'N, 122°00'—123°30'E 海域4个季节8个航次海洋调查资料, 分析长江口夜光藻丰度的平面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同步的温度资料进行曲线拟合, 构造数学模型, 计算最适温度。结合夜光藻分布特征、生态类群, 比较不同年间夜光藻丰度变化趋势, 分析长江口富营养化趋势对夜光藻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夜光藻出现率和平均丰度均表现为春季丰度极高而其它季节较低。例如春季长江口夜光藻的最高丰度可以达到48576.00ind/m 3, 出现率为96.30%。该种在春季有明显的集群性, 其它季节聚集强度指标值较低。盐度是影响夜光藻的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长江口夜光藻适温范围较窄。仅仅在15—20℃之间有较高的数量。通过曲线拟合计算, 其丰度和温度的函数关系符合Yield Density 模型。进一步通过极值计算得出, 夜光藻最适温度为17.53℃。在长江口, 夜光藻往往生活在在长江径流和外海水形成的河口锋水域。因而是暖温性近海种。近年来在春季, 长江口夜光藻数量明显增多, 夜光藻数量的年间变化特征可能与长江口富营养化相关。夜光藻赤潮的爆发就是长江口海域富营养化的结果之一。 关键词 夜光藻, 富营养化, 最适温度, 最适盐度, 长江口 中图分类号 S932.7 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 )赤潮发生在我国非常广泛。在渤海的辽河口(周遵春等, 2002)、东海(Tang et al , 2002)和南海(黄伟建等, 1993; 黄长江等, 1996)等水域都有发生。在我国, 早期所发生的赤潮中, 夜光藻赤潮较多(周名江等, 2001)。例如, 1988年6月在长江口发生1400km 2夜光藻赤潮, 使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环(周名江等, 2001)。由于长江口海域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和索饵场, 因此研究夜光藻种群在长江口海域数量分布和变化动态, 对于认识长江口夜光藻赤潮的形成机制, 保护长江口生态系统和渔场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往对夜光藻的研究, 仅仅限于某一区域和某一时间的研究(董婧等, 2000; 黄长江等, 1997; 谢健等, 1993)。夜光藻被认为是南海大鹏湾重要的赤潮生物, 因而对其赤潮爆发成因有较为详细的研究(Qi et al , 1996)。相比之下, 对长江口夜光藻的研究不够全面。较重要的仅有徐兆礼等(2003a)采用数学模型研究长江口夜光藻和其它浮游生物之间数量关系; 蒋晓山(1992)对长江口夜光藻赤潮发生过程的描述。有报道显示, 国际上, 在热带印尼沿海(Sidabutar et al , 2000), 在温带的韩国沿海(Kim, 1997)和德国北海(Fock et al , 2002)都发生过夜光藻赤潮, 显示出夜光藻能够广泛地适应不同的温盐环境。然而, 目前关于夜光藻生态适应的数量分析研究较少。尤其在长周期变化过程中, 有关该种分布和丰度变化的研究仅见Uhlig 等(1990)对北海夜光藻赤潮的观测。在科学上, 如果对长江口夜光藻数量变化特性认识不足, 势必削弱对其成因的了解, 也不利于对夜光藻赤潮的深入研究。为此, 本文以不同年代夜光藻数量变化为对象, 探讨该种在长江口水域长周期变化和赤潮成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