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赤潮案例分析

赤潮案例分析

赤潮案例分析
赤潮案例分析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赤潮案例分析

院(系、部)名称:理化学院专业名称:应用化学学生姓名:李静亚学生学号:1011090308 指导教师:宋士涛

2012年 4 月18日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2012年我国深圳南澳海面出现较大面积赤潮,深圳南澳海面现较大面积夜光藻赤潮:靠近岸边的海面已变成赤红色,受污染的海面约有一个足球场大。海面上漂浮着大量垃圾,海水也泛着阵阵恶臭。2012年4月10日,深圳市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到深圳东部海域南澳月亮湾进行水样化验,认定这里出现的较大面积红褐色物质是由一种名叫“夜光藻”的藻类大量繁殖所导致的赤潮。数天前在大梅沙西部也出现小范围赤潮。

1.赤潮的污染来源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有人为因素引起的,但不一定是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主要有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有特殊物质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

1、B

12

铁、锰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引发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特别是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而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海洋开发、水产业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

?全球海运业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气候变暖导致赤潮发生。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

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2.赤潮的机理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无定论,但是赤潮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达到一定的密度,否则,尽管其他因子都适宜,也不会发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环境条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有些鞭毛虫类(或者假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但是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使某些赤潮生物过量繁殖,便形成赤潮。大多数学者认为,赤潮发生与下列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一、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副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据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在海水中加入小于3mg/dm3的铁螯合剂和小于2mg/dm3的锰螯合剂,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没有铁、锰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适合的温度、盐度、PH和基本的营养条件下也不会增加种群的密度。其次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生物急剧增殖。如用无机营养盐培养简裸甲藻,生长不明显,但加入酵母提取液时,则生长显著,加入土壤浸出

时,光亮裸甲藻生长特别好。

液和维生素B

12

二、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盐度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由于径流、涌升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

硅藻的大量繁殖。这些硅藻过盛,特别是骨条硅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这些硅藻类又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藻急剧增殖,从而又形成粉红色的夜光藻赤潮。据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三、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随着全国沿海养殖业的大发展,尤其是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自身污染问题。在对虾养殖中,人工投喂大量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

由于养殖技术陈旧和不完善,往往造成投饵量偏大,池内残存饵料增多,严重污染了养殖水质。另一方面,由于虾池每天需要排换水,所以每天都有大量污水排入海中,这些带有大量残饵、粪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它形式的含氮化合物物,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这样为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物环境,使其增殖加快,特别是在高温、闷热、无风的条件下最易发生赤潮。由此可见,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也使赤潮发生的频率增加。

3.后果

一、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二、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贝毒,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贝毒中毒症状为: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

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赤潮毒素引起人体

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据统计,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贝类中毒

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4.赤潮的防治与监测

从现有条件看,一旦大面积赤潮出现后,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加以制止,对于一些局部小范围防治赤潮的方法,虽实验过多种,但效果还不够理想。主要是利用化学药物(硫酸铜)杀灭赤潮生物,但效果欠佳,费用昂贵,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不太好;有的采用网具捕捞赤潮生物,或采用隔离手段把养殖区保护起来;有的正在实验以虫治虫的办法,繁殖棱足类及二枚贝来捕食赤潮生物等等。这些方法均在实验中,还未取得较大的突破,从发展趋势看,生物控制法,即分离出对赤潮藻类合适的控制生物,以调节海水中的富营养化环境将是较好的选择。

日本科学家发现人工养殖的铜藻藻体、江篱藻体等海藻在茂盛期,可以大量吸收海水中的氮和磷,如果在易发生赤潮的富营养化海域,大量养殖这些藻类,并在生长最旺盛时及时采收,能较好的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的程度。此外利用动力或机械方法搅动底质,促进海底有机污染物分解,恢复底栖生物生存环境,提高海区的自净能力,也是一种比较好又实用的方法。利用粘土矿物对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和粘土矿物中铝离子对赤潮生物细胞的破坏作用来消除赤潮,也取得了好进展,并有可能成为一项较实用的防治赤潮的途径,因为利用粘土治理赤潮具有很多优点,目前已证实的有:对生物和环境无害,有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净化作用;粘土资源丰富,且是底栖生物和鱼贝类幼仔的饵料,操作简便易行,可以大范围使用。当然,开展赤潮有关形成机理和预测、防治应用技术的研究,是标本兼治的良策。

目前,在防范赤潮工作方面,有些国家正在建立赤潮防治和监测监视系统,对有迹象出现赤潮的海区,进行连续的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引发赤潮环境因素的消长动向,为预报赤潮的发生提供信息;对已发生赤潮的海区则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切实控制沿海废水废物的入海量,特别要控制氮、磷和其他有机物的排放量,避免海区的富营养化,是防范赤潮发生的一项根本措施,已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重视。此外,随着沿海养殖业的兴起,避免养殖废水污染海区,很多养殖场已建立小型蓄水站,以淡化水体的营养,在赤潮发生时可以调剂用水,与此同时,改进养殖饵料种类,用半生态系养殖方法逐步替代投饵喂养方

式,以期自然增殖有益藻类和浮游生物,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赤潮是局部海域因浮游生物突发性地大量增殖和高密度聚集(几百万~几千万个赤潮生物/ml海水)而使海水变色发臭的异常现象。它是海洋严重污染的结果。赤潮的成因首先是携带大量无机营养盐和有机物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所引起的海水富营养化,它是赤潮形成的物质基础。

(1)关于赤潮的治理方法,据报道已有多种,如工程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学的方法。物理法——粘土法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方法是撒播粘土法。利用粘土微粒对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去除赤潮生物,撒播粘土浓度达到1000mg/L时,赤潮藻去除率可达当65%左右。有报道称在小型实验场去除率可达95%~99%。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在鹿儿岛海面上进行过具有一定规模撒播粘土治理赤潮的实验。1996年韩国曾用6×104T粘土制剂治理100km2海域赤潮。

(2)化学除藻法是利用化学药剂对藻类细胞产生的破坏和抑制生物活性的方法进行杀灭控制赤潮生物,具有见效快的特点。最早使用的化学药剂是CuSO4,易溶于水,在使用过程中极易造成局部浓度过高而危害渔业,同时在海水的波动下迁移转化太快,药效的持久性差,也易引起铜Cu的二次污染,有机化合物在淡水除藻中具有药力持续时间长、对非赤潮生物影响小等优点,用有机化合物杀灭和去除赤潮生物也已有相关的报道。目前已有多种化学制剂用于赤潮生物治理的实验研究:如硫酸铜和缓释铜离子除藻剂、臭氧、二氧化氯以及新洁尔灭、碘伏、异噻唑啉酮等有机除藻剂。

(3)生物学方法治理赤潮的办法主要是有三个方面,一是以鱼类控制藻类的生长;二是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盐以及藻类;三是以微生物来控制藻类的生长。其中由于微生物易于繁殖的特点,使得微生物控藻是生物控藻里最有前途的一种控藻方式。这些杀藻微生物主要是包括细菌(溶藻细菌)、病毒(噬菌体)、原生动物、真菌和放线菌等五类。多数溶藻细菌能够分泌细胞外物质,对宿主藻类起抑制或杀灭作用,因此通过溶藻细菌筛选高效、专一,能够生物降解的杀藻物质是灭杀赤潮藻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目前来说比较现实的方法就是利用海洋微生物对赤潮藻的灭活作用,及其对藻类毒素的有效降解作用,可使海洋环境长期保持稳定的生态平衡,从而达到防治赤潮的目的。

(4)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

①应重视对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提高污水净化率。

②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

(5)为了减缓由海水养殖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要采取以下措施:

①根据水域的环境条件选择一些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种,并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控制养殖面积。

②进行多品种混养、轮养、立体养殖,尤其是鱼、虾、贝、藻混养,建立生态养殖系统。

③提高养殖技术,改进饵料成分及投饵技术,使其有利于养殖生物的摄食,减少残饵,减轻水质和底质的污染。

④不能将池塘养殖的污水和废物直接排入海水,应采取逐步过滤等办法加以处理。

(6)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如在水体富营养化的内海或浅海,有选择地养殖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红毛菜、紫菜、江篱等大型经济海藻,既可净化水体,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利用自然潮汐的能量提高水体交换能力;可利用挖泥船、吸泥船清除受污染底泥,或翻耕海底,或以粘土矿物、石灰匀浆及沙等覆盖受污染底泥,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7)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种类的引入

要制定完善的法规和措施,防止有毒赤潮生物经船只和养殖品种的移植带入养殖区。

在工作态度方面,勤奋敬业,热爱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

赤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无定论,但是赤潮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达到一定的密度,否则,尽管其他因子都适宜,也不会发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环境条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有些鞭毛虫类(或者假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但是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使某些赤潮生物过量繁殖,便形成赤潮.大多数学者认为,赤潮发生与下列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赤潮的历史记载 赤潮是一种灾害性的水色异常现象。人类早就有相关记载,如《旧约·出埃及记》7:17-21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耶和华这样说,我要用我手里的杖击打河中的水,水就变作血,因此,你必知道我是耶和华。 河里的鱼必死,河也要腥臭,埃及人就要厌恶吃这河里的水。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你对亚伦说,把你的杖伸在埃及所有的水以上,就是在他们的江,河,池,塘以上,叫水都变作血。在埃及遍地,无论在木器中,石器中,都必有血。 摩西,亚伦就照耶和华所吩咐的行。亚伦在法老和臣仆眼前举杖击打河里的水,河里的水都变作血了。 河里的鱼死了,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吃这河里的水,

埃及遍地都有了血。 赤潮发生时,海水变得黏黏的,还会发出一股腥臭味,颜色大多都变成红色或近红色。在日本,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记载。1803年法国人马克·莱斯卡波特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渤海湾等近海海域中,曾出现大面积的红色潮水,人们称这种现象为“赤潮”,赤潮的出现不适无缘无故的。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赤潮是伴随着浮游生物的骤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现象。本来是渔业方面的用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水面发生变色的情况甚多,厄水(海水变绿褐色)、苦潮(按即赤潮,海水变赤色)、青潮(海水变蓝色)及淡水中的水华,都是同样性质的现象。构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很多,但甲藻、硅藻类大多是优势种。 当发生赤潮时的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细胞/毫升。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内湾,自春至秋均有发生。随着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增加而出现了富营养化,在东京湾、濑户内海、有明海等赤潮频繁发生。赤潮有时可使鱼类等水生动物遭受很大危害,这是由于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鱼鳃,引起机械障碍,和它们死后分解,迅速消耗氧气,水中氧气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质等造成的,〔尤其是裸甲藻属(Gymnodinium)和Olisthodiscus等为害甚大〕。一般以为是由于水

不流动、富营养化、日照量增大和水温上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关于赤潮成因尚没有定论,科学家们认为,赤潮是近岸海水受到有机物污染所致。在正常的情况下,海洋中的营养盐含量较低,这就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有些鞭毛虫类(或者甲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但是,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主要是食品、造纸和印染工业)和农业废水流入海洋后,再加上海区的其他理化因素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时,赤潮生物便会急剧繁殖起来,便形成赤潮。 赤潮的危害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贝毒,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

赤潮的基本知识

【赤潮的基本知识】 伴随着浮游生物的骤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现象。本来是渔业方面的用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水面发生变色的情况甚多,厄水(海水变绿褐色)、苦潮(按即赤潮,海水变赤色)、青潮(海水变蓝色)及淡水中的水华,都是同样性质的现象。构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很多,但鞭毛虫类、硅藻类大多是优势种。当发生赤潮时的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细胞/毫升。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内湾,自春至秋均有发生。近年,随着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增加而出现了富营养化,在东京湾、濑户内海、有明海等赤潮频繁发生。赤潮有时可使鱼类等水生动物遭受很大危害,这是由于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鱼鳃,引起机械障碍,和它们死后分解,迅速消耗氧气,水中氧气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质等造成的,〔尤其是裸甲藻属(Gymnodinium)和Olisthodiscus等为害甚大〕。一般以为是由于水不流动、富营养化、日照量增大和水温上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赤潮与历史记载】 赤潮是一种灾害性的水色异常现象,也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人类早就有相关记载,如《旧约?出埃及记》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河里的水,都变作血, 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了”。赤潮发生时,海水变的黏黏的,还发出一股腥臭味,颜色大多都变成红色或近红色。在日本,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记载。1803年法国人马克? 莱斯卡波特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赤潮的典型特征】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

赤潮说明文阅读答案

赤潮说明文阅读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赤潮说明文阅读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赤潮是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赤潮》...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赤潮》说明文阅读材料 ①人类早就有赤潮相关的记载。如《旧约出埃及记》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河里的水,都变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了。"日本,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记载。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②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它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

梨甲藻等,引发赤潮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③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为因素引起的。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④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赤潮的发生,不仅给近海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会破坏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破坏海洋中生物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另外,大量的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⑤赤潮的治理方法有工程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生物学的方法。物理法中有一种国际公认的撒播粘土法,利用粘土微粒对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去除赤潮生物。化学除藻法是利用化学药剂对藻类细胞产生的破坏和抑制生物活性的方法进行杀灭控制赤潮生物,具有见效快的特点。但在使用过程中极易造成局部浓度过高而危害渔业,且药效的持久性差。生物学方法治理赤潮的办法主要是有:一是以鱼类控制藻类的生长;二是以水生高等植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

一、研究背景: 赤潮的定义: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发的一种生态异常,并造成危害的现象。 现状:有害赤潮肆虐于我国和世界各国沿海,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海洋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有记录的赤潮有300多次,发生次数以每10年增加3倍的速度上升,2000年以来赤潮事件每年都达到了几十次;赤潮发生规模也呈急剧扩大的趋势,1998 年至今,每年都发生了面积超过1 000平方米的特大赤潮,其中有几年赤潮面积甚至达到上万平方公里,前后持续时间将近一个月,世界罕见;与此同时,有毒、有害的赤潮原因种也在不断增加,甲藻等有害种类已成为我国赤潮的主要原因种。这些趋势充分表明了我国赤潮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2009年我国近海共发生赤潮灾害792起,平均每年发生 79.20 起,而其中又以2003~2007年间赤潮发生的次数最高;而从2000~2003年,我国赤潮灾害发生次数呈上升趋势,2003年达到最高,为119次。2004~2009年赤潮发生次数有逐步下降,但仍远远高于2000年的次数。 在时间上,又对2000~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记录的117起大型赤潮灾害事件进行统计分析(见图 2 ),发现我国近海赤潮灾害多发生在5月、6月和8月,3个月共记录赤潮事件91起,占赤潮灾害发生总数的77.78%。 从图上可以看出5月的赤潮发生的次数最多。6月份为34起,8月份15起。

从空间角度看,我国四大海域均有赤潮灾害发生(见图 3)。在 2000~2009年内的任何一年,我国东海发生赤潮的次数远远多于其他3个海域,南海次之,渤海第三,黄海最少。 2000~2003年,我国东海发生赤潮的次数逐年递增,在2003年之后的两年赤潮发生数有所下降,且基本稳定;2006年和2007年赤潮发生数又有所增加;2007年后才呈现下降趋势。 危害:1、2,赤潮频发给我国沿海造成了严重的生态、资源、环境问题和重大的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因赤潮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有的年份可达 10 亿元以上。而有些有害赤潮生物能产生毒素,经贝类或鱼类累积后危害食用者的健康和生命,调查表明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这两类主要的藻毒素污染普遍存在于我国沿海,在近年有记录的贝毒事件中,就有有几百人中毒,数十人死亡。 3、4,然而,上述这些损失和影响也只是我国沿海赤潮危害的冰山一角,因为赤潮频发预示着我们的海洋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可能已经或者正在遭到破坏,而生态环境一旦失衡恶化就很难在短期内恢复。近年来在渤海、东海等海域都发现了水母比往年发达、而鱼虾资源减少的现象,这很可能与基础饵料改变、甲藻类赤潮生物的异常增殖而使食物链演变有关。生态系统的这种异常改变将是非常危险的,就像“沙尘暴”在向不利于人类居住的方向演变一样,赤潮频发的危险信号是这些海域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

高中地理 赤潮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赤潮知识点总结 赤潮 又名红潮(不全是红色),是一种水华现象。它是海洋灾害的一种,是指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尤其以夏季为盛。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气温高;②静水;③静风;④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危害: (1)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2)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造成破坏 (3)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食用海产品) 预防: (1)控制污水入海量,防止海水富营养化。 (2)建立海洋环境监视网络,加强赤潮监视。 (3)改善水质和底质生活环境。 (4)减缓海水养殖业自身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治理: ①喷洒化学药品直接杀死赤潮生物或喷洒絮凝剂,使生物粘在一起,沉降到海底。 ②通过机械设备把含赤潮海水吸到船上进行过滤,把赤潮生物分离。 ③用围栏把赤潮发生区域隔离起来,避免扩散。 注:重点把握其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预防是关键。 典例分析 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③城市近岸海域 ②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 3.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1-3:A、D、D; 解析: 1.由题干知赤潮易发生在20-30C的温度范围内,我国南方纬度低,热量条件好,适宜赤潮生物的生长。城市近岸海域向海洋排放大量废水为赤潮生物提供了生长必须的营养。我国北方及乡村近岸海域在温度及营养供应上不利于赤潮生物生长。故A正确。 2.夏季海水温度高,陆上处于汛期入海径流量大,带来大量养盐类,谊赤潮生物的繁殖。D正确。 3.洋流可扩大污染物的污染范围。寒流能降水表层海水温度,减缓赤潮生物的生长速度,进而降低赤潮危害。D正确。 规范演练 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赤潮的原因

赤潮的原因 近年,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一些城市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海水中,导致水质富营养化,再加上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引发赤潮。下面就由告诉大家赤潮的原因吧! 赤潮的原因 1、气候原因 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海流缓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赤潮的发生,如气候异常是厦门海域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 2、生物原因 引起赤潮的生物主要是甲藻、硅藻,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细菌等。这些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在适宜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赤潮生物以几何级数繁殖,在2d~3d内即可形成大规模赤潮。从1986年至今,厦门海域已发生十几次赤潮,除了1987年5月11日~25日在厦门西海域发生的短角弯角藻赤潮,由“厦门赤潮调查研究”协调组预报并自始至终跟踪监视、监测外,其余十几次赤潮都是待赤潮发生并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被发现。 3、化学原因 赤潮的发生与海域的富营养化密切相关,海水中的营养盐(主要

是N、P)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存在,直接影响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这些化学因素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厦门海域属轻度富营养化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和无机磷年平均比值约为45∶1(原子比),由于大多数浮游植物生长繁殖过程中基本是以16∶1的恒定比值自海水吸收无机氮和无机磷,因此,对于厦门海域来说,无机氮比较丰富,而无机磷相对较贫乏,无机磷成为厦门海域浮游植物繁殖的限制因子。理论上讲只要控制无机磷的排海量就可减少海域赤潮的发生,但由于厦门海域底泥中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磷和无机磷,在适宜的理化条件下,有机磷可转化为无机磷并溶入海水中,以满足浮游生物繁殖的需要。从对厦门海域进行多次观测的分析中可发现,在发生赤潮前以及赤潮初期,海水中无机磷含量仍相当高。因此,尽管市有关部门已采取措施大量减少磷的排海量,但目前仍无法控制海域赤潮的发生。 4、环境原因 由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化肥,生活中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使排放出来的各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及养殖污水中都含有N和P。这些污水未经处理源源不断地流入江河,最后汇入大海,便使海洋中N和P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生物大量繁殖。所以,环境污染造成的海洋水体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赤潮案例分析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赤潮案例分析 院(系、部)名称:理化学院专业名称:应用化学学生姓名:李静亚学生学号:1011090308 指导教师:宋士涛 2012年 4 月18日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2012年我国深圳南澳海面出现较大面积赤潮,深圳南澳海面现较大面积夜光藻赤潮:靠近岸边的海面已变成赤红色,受污染的海面约有一个足球场大。海面上漂浮着大量垃圾,海水也泛着阵阵恶臭。2012年4月10日,深圳市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到深圳东部海域南澳月亮湾进行水样化验,认定这里出现的较大面积红褐色物质是由一种名叫“夜光藻”的藻类大量繁殖所导致的赤潮。数天前在大梅沙西部也出现小范围赤潮。 1.赤潮的污染来源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有人为因素引起的,但不一定是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主要有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有特殊物质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 1、B 12 、 铁、锰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引发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特别是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而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海洋开发、水产业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 ?全球海运业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气候变暖导致赤潮发生。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 一、赤潮成因 1、人为原因:化学原因。营养性污染物来源: 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岸农业生产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积累于土壤中,随江河排泄于海洋或湖泊; 陆地水体周围牧业活动; 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现代化工发展,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和污水(日常生活淘米、洗菜、洗衣、洗澡、排泄物冲洗的生活污水也含有较多的氮和磷。特别是含磷洗涤剂的使用,使生活污水含磷量很高。)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近海过度海水养殖向水域投放饵料,导致海湾、浅海区营养物质增多。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有较多的有利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氮和磷 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 2、自然原因: (1)地形:海湾、浅海海域相对封闭,水体交换能力弱,自净能力差;形状或轮廓,如渤海湾C形海湾,喇叭形海湾。 海温和盐度。 (2)气候水文气象:干旱少雨,光照足;风力小;海流缓慢;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加速生物新陈代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气候异常:如温室效应 (3)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藻类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 二、危害 1、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2、赤潮对海洋渔业(养殖业、捕捞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1)赤潮生物吸收阳关,遮蔽海面,水体中植物光合作用受阻而死亡。 (2)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3)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4)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可能随食物链转移引起人类中毒或死亡。 三、防治: 预防方法: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工业及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严防污染及富营养化; 农业生产限制使用化肥、农药;禁止生产洗涤剂企业生产含磷洗

我国近十年赤潮灾害总体状况

我国近十年赤潮灾害总体状况 魏祥振 (大连海洋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中国大连 116023) 摘要:综述了我国近十年赤潮的发生概况,赤潮的时空分布状况及赤潮带来的经济损失状况。并展望了接下来赤潮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近十年发生概况时空分布损失 1.赤潮概述 赤潮又叫红潮,是一种局部海区浮游生物异常繁殖,集中死亡,使海水恶化的一种海洋现象。 1.1赤潮引发生物 目前已知能够引发赤潮的生物除红色中缢虫为微型浮游动物以外,其余全是浮游植物,全世界范围内已报道的超过330种,其中80余种为有毒种。 我国海域辽阔,物种丰富,通过对我国近海赤潮生物调查资料及有关文献统计:分布于我国近海的赤潮生物有148种,其中有43种引发过赤潮,其中甲藻(20个属,70个种)和硅藻(22个属,65个种)居多。在我国引发过赤潮的43个种中,链状亚历山大藻、多环旋沟藻、链状裸甲藻等28种引发种为有毒种。图1-1为赤潮原因种统计分布图[1]。 图1-1赤潮原因种统计分布图 1.2赤潮灾害成因 1.2.1 赤潮产生的原因 近海水体环境相对封闭,海水交换能力差,河流入海口,营养盐丰富,加上水温、海流、潮汐、气压、水温等自然条件影响,致使近海水体环境较为适合赤潮生物异常繁殖。 目前日益剧烈的工业生产活动及不科学渔业养殖活动,导致近海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形成了适宜的藻类异常繁殖的水体环境,进而致使近年赤潮发生异常频繁。 1.2.2 赤潮的危害 赤潮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海洋渔业的破坏,赤潮生物在生长及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容易导致鱼类窒息死亡;其次,对海洋生态破坏较为严重,赤潮生物死亡分解过程中,释放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最后,某些赤潮生物会产生毒素,这些毒素在鱼虾贝类中富集,并最终通过食物链传递危害到人类。

赤潮的成因、危害及防治

赤潮的成因、危害及防治 摘要:赤潮的发生呈现出频率增加、规模扩大、新的赤潮藻种不断出现、有毒赤潮比例上升及危害程度日益严重的趋势,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对于赤潮发生机制及危害防治的研究已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从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三个方面阐述了赤潮的危害。针对赤潮的危害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如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种植水生高等植物等措施。 关键字: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1]。赤潮及有害赤潮发生趋势概述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2],赤潮历史记载及其成因与危害美国、中国、日本、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近年来,赤潮的发生呈现出频率增加、规模扩大、新的赤潮藻种不断出现、有毒赤潮比例上升及危害程度日益严重的趋势,对于赤潮发生机制及危害防治的研究已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已发现的赤潮生物有330多种,其分布极为广泛,几乎遍及世界各个海域[3]。赤潮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海洋浮游微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海洋中的4000余种浮游藻类种,约有300种能够导致赤潮,其中70多种能够产生毒素。中国沿海的赤潮生物有148种,其中43种曾引发过赤潮。 1.赤潮的成因 l、海洋污染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沿海地区人口的膨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地表径流将大量陆源污染物质排人海洋,海洋遭受严重污染,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海水中大量氮、磷、微量元素和有机营养物质的增加,为赤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离子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5]。铁、锰螯合剂在一定的剂量下,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藻类急剧增殖。用无机营养盐培养裸甲藻时,加入酵母提取液或土壤浸出液和维生素B12时,简裸甲藻和光亮裸甲藻生长都特别明显。 2、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盐度在26%~ 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 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由于海域径流、涌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赤潮形成条件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赤潮形成条件 一、知识讲解 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有:阳光强烈,温度较高,风力较弱,海水交换受阻,潮流缓慢,海域封闭。 人为原因: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二、例题分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佛山建筑陶瓷源于“石湾陶瓷”,有上千年的历史,沉淀了大量的文化。早在明清时期就享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石湾以“陶”为主,有“南国陶都”之称。陶瓷产业是典型的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行业。在陶瓷的生产中燃料成本约占30%,陶瓷产业的废气、二氧化硫及工业粉尘的排放量均居各行业中的前列。佛山陶瓷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佛山陶瓷的技术装备国内领先,但与陶瓷强国意大利、西班牙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材料二右图所示区域河网纵横,三江汇集,八口入海。珠江口是我国赤潮频发的海域之一,赤潮实质是水体富营养化。 (1)据图简述佛山地理位置特点。 (2)根据材料一简述广东佛山瓷砖产业发展的瓶颈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简析珠江口水域赤潮频发的原因。 【答案】(1)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地处亚太经济发展活跃的东亚及东南

亚的交会处,东倚广州,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 (2)①资源瓶颈:一方面是能源紧缺;另一方面是瓷土资源紧缺。②环保门槛不断提高,而多数企业家的环保观念不强,不注重环境保护,对环保方面的技术改造投入不够。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投入不足,缺乏研发能力;大部分企业缺乏自主开发能力。另外,佛山也缺乏国际知名的品牌和企业,从而导致佛山陶瓷在市场上未树立应有的品牌和价值。④出口阻力越来越大。 (3)自然原因:①珠江三角洲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有利于赤潮生物大量繁殖; ②温度高的封闭海湾,与外部水域交换较少,水循环更新较慢。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大,严重污染了养殖海域;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珠三角为区域背景考察区域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及环境问题的成因。 【详解】(1)地理位置应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交通位置等方面分析,读图佛山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处于亚热带;地处广东中部,南部距离南海较近,距离港澳地区较近;东亚和东南亚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 (2)本题考察区域产业发展的问题。根据材料陶瓷产业耗能大、耗水多、污染大、附加值低,本区域位于我国珠三角地区能源、原料短缺,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严重;同时因为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生产规模较小,科技落后,品牌价值较低。(3)本题可从赤潮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从自然角度,该区域地处低纬度,热量丰富,水温较高,利于藻类植物的繁殖;地处峡湾,水域封闭,流动性差,污染物不易扩散;从人为原因分析,该区域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生活污水、农业废水、工业污水排放量大,水污染严重,海水养殖使营养物质增多,易产生水体富营养化。

赤潮基本知识

海洋环境科学 第八章赤潮科学研究 一. 赤潮概述 1.赤潮大多数发生在富含营养物质的内海、河口、海湾或有上升流的水域,尤其以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或者自身污染严重的海水养殖区发生频率最高。 2.赤潮发生机制随水温等环境因子呵斥潮生物种类而异,一般春夏为盛发期,但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冬季也有发生赤潮。南海虽然终年可见但3-5月发生频率最高;甲藻赤潮多见于夏季。 二.赤潮分类 单相型赤潮:发生赤潮时由在浮游植物细胞总量中占绝对优势的(80%以上)的单种赤潮种生物引发 双相型赤潮:当赤潮发生时有两种共存的赤潮生物占优势 复合型赤潮:有三种或者三种以上赤潮生物组成的并且每种的细胞密度都站浮游植物总细胞数的20%以上 我国单相型赤潮较常见 三.赤潮的判断(我国常用) 感官指标:海水水色以及色度,海水表底层溶解氧变化,海水PH值突变,海水出现腥臭味或者粘状物等,其中以水色及色度为常用指标。 凡是植物性赤潮时,白天水体表层溶解氧均达过饱和状态,饱和度可达110%~200%,表层水的PH异常增高,一般为8.3以上时可判断为赤潮 生态学指标: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浮游植物均匀度(J),叶绿素a和赤潮生物密度 四.赤潮甲藻孢囊分类学研究 孢囊:赤潮的种源,失去鞭毛和游泳能力的不动细胞,能在不良环境下沉于底泥中,一旦环境适宜,孢囊即大量萌发成营养细胞,密集于海面上从而形成赤潮。 分类:暂时性孢囊&休眠性孢囊 孢囊形成一般受温度、营养盐和其他因子地影响。 裸露阶段:萌发前一刻细胞内含物常从孢囊壁收缩,沟和其他体形特征开始形成;萌发孔打开后,原生质经阿米巴运动流出萌发孔,纵鞭毛可能正好在萌发前或者萌发后几分钟内形成,跟着横鞭毛发育。常需要一天才能形成壳版。 五.分子生物学在赤潮藻识别中的应用 免疫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 六.有害赤潮生物的种群动力学

赤潮现象的发生与控制

赤潮现象的发生和控制 张婷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近十几年来由于沿岸地区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工农业废水排入大海,造成海洋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我国的几大海域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赤潮灾害。这些赤潮的发生,都造成了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渤海中就曾发现了大规模的海蛰等海洋生物的死亡带。赤潮发生以后,受害最严重的是近海养殖业,。例如1989年我省黄骅沿海发生的大规模赤潮,据不完全统计,仅对虾养殖业一项就损失达1500余吨更为可怕的是赤潮不仅能引起鱼虾类的大量死亡,还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引起人类的食物中毒,危害极大。 关键词:赤潮水产养殖生物净水絮凝剂 Occurrence of Red tide phenomenon and the control methods Zhang Ting Plant protect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Over the last decade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coastal areas, a large number of waste water into the sea, resulting in the continuous deterioration of the natural marine environment. A few of our waters are varying degrees of red tide disaster, the occurrence of red tide, caused massive death of marine life. Once found in the Bohai Sea with the death of massive jellyfish and other marine life. Occurrence of red tide, the victims of the most serious offshore aquaculture. Such as a large-scale red tides the our province the Huanghua coastal occurred in 1989, according to incomplete statistics, only the shrimp farming industry a losses of more than 1500 tons more frightening is that the red tide can cause massive death of fish and shrimp, but also through the delivery of the food chain to cause human food poisoning, great harm. Key words:Red tide Aquaculture Flocculant Biological water purification 1.引言 赤潮是由于海域环境条件的改变,促使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赤潮主要发生在近海水域.又称红潮。 近十几年来由于沿岸地区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工农业废水排入大海,造成海洋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致使我国沿海海域赤潮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赤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赤潮的发生与海洋的污染密切相关。携带各种有机物和无机营养盐的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入海,导致海区富营养化,是诱发赤潮的基本原因。如果海水中还有一定数量的铁、钴等微量元素,再遇到合适的气温、盐度、光照等自然条件,赤潮就很容易产生。 赤潮产生的危害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而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着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害呼吸,导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和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再次是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鱼、虾、贝的大量死亡。 赤潮的治理方法从现有条件看,一旦大面积赤潮出现后,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加以制止,对于一些局部小范围防治赤潮的方法,虽实验过多种,但效果还不够理想。主要是利用化学药物(硫酸铜)杀灭赤潮生物,但效果欠佳,费用昂贵,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不太好;有的采用网具捕捞赤潮生物,或采用隔离手段把养殖区保护起来;有的正在实验以虫治虫的办法,繁殖棱足类及

二枚贝来捕食赤潮生物等等。这些方法均在实验中,还未取得较大的突破,从发展趋势看,生物控制法,即分离出对赤潮藻类合适的控制生物,以调节海水中的富营养化环境将是较好的选择。日本科学家发现人工养殖的铜藻藻体、江篱藻体等海藻在茂盛期,可以大量吸收海水中的氮和磷,如果在易发生赤潮的富营养化海域,大量养殖这些藻类,并在生长最旺盛时及时采收,能较好的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的程度。此外利用动力或机械方法搅动底质,促进海底有机污染物分解,恢复底栖生物生存环境,提高海区的自净能力,也是一种比较好又实用的方法。利用粘土矿物对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和粘土矿物中铝离子对赤潮生物细胞的破坏作用来消除赤潮,也取得了好进展,并有可能成为一项较实用的防治赤潮的途径,因为利用粘土治理赤潮具有很多优点,已证实的优点有:对生物和环境无害,有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净化作用;粘土资源丰富,且是底栖生物和鱼贝类幼仔的饵料,操作简便易行,可以大范围使用。 1.关于赤潮的治理方法,据报道已有多种,如工程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学的方法。物理法——粘土法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方法是撒播粘土法。利用粘土微粒对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去除赤潮生物,撒播粘土浓度达到1000mg/l时,赤潮藻去除率可达当65%左右。有报道称在小型实验场去除率可达95%~99%。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在鹿儿岛海面上进行过具有一定规模撒播粘土治理赤潮的实验。1996年韩国曾用6×104t粘土制剂治理100km2海域赤潮。2、化学除藻法是利用化学药剂对藻类细胞产生的破坏和抑制生物活性的方法进行杀灭控制赤潮生物,具有见效快的特点。

赤潮形成的原因

赤潮形成的原因 由于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繁多,它们爆发性生长所需的条件各异,因此赤潮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是在《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1)—中国海洋学会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究会论文集》中提到赤潮形成有一个共识——即赤潮生物的存在与水体污染(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海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水文气象、海流、海况等是形成赤潮的自然因子,在海水交换较差的内湾、叫封闭的海湾交汇面、封面及排污口附近沿海、海水有上升流的海域等,君可成为赤潮形成的条件。 总体而言,赤潮的频发与下面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1)海洋污染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沿海地区人口的膨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地表径流讲大量陆源污染物质排入海洋,海洋遭受严重污染,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而海水中大量的N、P、微量元素和有机营养物质的增加,为赤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提供了的物质基础 在养殖区,由于年复一年的在那里养殖,部分饵料的下沉和鱼类粪便排泄物日长月久的在海底沉积,富营养化程度极高,N、P比重严重失调(正常为15:1),就像海底埋藏有定时炸弹,一旦气候反常有适宜赤潮生物爆发性增殖的条件,赤潮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2)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 赤潮生物的快速生长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这些环境条件包括合适的温度和盐都、充足的光照等,有人推测,近年来的赤潮频发也可

能和全球气候的变化有关,比如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海水温度异常变化。此外,风、潮汐、海流等因素也有利于赤潮生物向某个方向聚集,造成了局部区域的赤潮形成 (3)过度的海产养殖 很多的沿海水域已经形成了密集的海产养殖产业。但缺乏科学和规范的管理,导致了养殖密度过高,过量的投饵和排泄物的增加使得养殖海区有机污染加剧,造成了海洋的富营养化。这是养殖海域赤潮发生频率较高的根本原因之一 (4)赤潮生物的异地传播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海上航运业的繁荣。频繁的国际航运导致了船舶在时间各港口间穿梭,而这些船舶在各港口不断的纳入和排放压舱水,导致大量海水的异地搬运,从而造成了不同赤潮生物种类的异地传播,使得世界各地新的赤潮种类不断出现。 现在先从具体的赤潮生物种类来分析赤潮频发的原因 (引自《中国沿海甲藻孢囊与赤潮研究》) (1)米氏凯伦藻 1998年春在中国东南沿海爆发,给沿海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它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赤潮藻类。此次赤潮发生的原因可归纳为一下几方面: 当厄尔尼诺活跃年时,中国沿海3月~4月上旬的降水量大幅减少,同时副热带高压强盛,东南季风较强,有利于浮游生物聚集于沿海水域

赤潮有哪些危害

赤潮有哪些危害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赤潮,赤潮给人们以及海洋生物带来很多的危害, 破坏生态平衡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破坏渔业和水产资源 赤潮是如何破坏鱼、虾、贝类等资源的:

1.破坏渔场的饵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展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

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贝毒,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贝毒中毒症状为: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赤潮毒素引起人体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据统计,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贝类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赤潮的形成对人们是有很大的危害的,具体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请到详细了解,更多的海洋灾害小知识尽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