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3-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案01

3-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案01

3-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案01
3-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案01

第3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基本目的。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重点讲述了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主要目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应引导学生探究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二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重点掌握的重要概念包括: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主权在民”。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中国历史纳入世界历史大范围考查的同时,应注意让他们理清本单元三个重要文献间的渊源关系。

【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史料和课本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其他信息,比如导言、“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图、表等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教会学生把握史料和各种信息的内容和主旨,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可以通过复习提问武昌起义前后的基本史实入手,然后过渡到组织大纲制定和南京临时政府建立的话题。

【新课探究】

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背景

1《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制定与通过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为尽快结束各省分散混乱局面及彻底推翻清朝统治,革命党人加快了组建统一中央政府的步伐。1911年12月2日,各省代表联合会决定由专人起草一个政府组织大纲以作为新政权建立的法律根据。次日,《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草成通过。

大纲具体规定了政府的组织构成和职权划分原则。参议院为立法机关,由各省都督所派之参议员组成,其职权为议决暂行法律、政府预算、税法及币制等;临时大总统由各省代表选举产生,拥有统治全国、统率海陆军、经参议院同意宣战媾和缔约、任免官员及设立临时中央裁判所等权力;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大纲主要借鉴美国宪法的有关精神,在政权组织形式上采用总统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告废除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它不仅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法律依据,而且影响到以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制定。由于时间过于仓促,加上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纷争,大纲的缺陷也相当明显,如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没有充分体现“三权分立”原则,对司法权的规定极为单薄。

2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12月29日,在17省代表正式选举中,刚从海外归来的孙中山以绝对优势当选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他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这是一个以革命党人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权,不仅政府的立法权和行政权主要掌握在革命派手中,而且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无一不带有革故鼎新、移风易俗、发展资本主义、“尽扫专制流毒”的新精神。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目的

“世界上历来的宪政……都是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从英、法、美等国的民主化进程看,都有一个将民主理念转变为法律性文献的过程,而1912年的南京临时政府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对资产阶级革命派来说,制定一部宪法、通过法律将一些最基本的民主原则和理念固化为全社会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刚性规定,这不仅是反对旧制度、巩固新政权的需要,而且是民主政治诉求的终极目标。

当然,《临时约法》的出台还有着更现实更直接的目的──那就是以法律手段约束即将出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维护民主革命成果。关于袁的崛起及其在辛亥革命期间的种种表现,高中必修Ⅰ中已有详尽介绍,教师可以三言两语带过,将侧重点放在革命党人的防范措施上。

作为晚清政坛实力派代表,袁世凯一向以开明务实著称。拥有强大武装且深谙政治斗争经验的他不仅受到旧官僚、立宪派和部分倾向稳健的革命党人的同情,而且深得列强的赏识与支持。因此,在其恩威并施、“打”、“拉”结合的政治、军事攻势下,“南北议和”以革命党人的妥协宣告结束也就不足为奇了。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帝宣布退位。次日,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对袁有所警惕的他在辞职咨文中提出了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临

时约法》三项附加条件。老辣的袁世凯略施手腕(结合“历史纵横”的素材讲解),便使孙中山“调虎离山”的意图落空。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以约法限制其权力、“套虎于网”,也就成了革命党人捍卫民主共和制度的最后一道防线。

3月11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原先的组织大纲相比,《临时约法》的主要变化有三:其一,政府组织形式,由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以削弱总统权力。其二,在权力关系上,扩大参议院权力以增强对总统的抗衡。其三,规定严格的修改程序以防止约法遭到破坏。三大变化无一不体现革命党人试图以此束缚袁世凯,把中国纳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运行轨道的良苦用心。

由于涉及政治体制的相关概念、原则较为抽象难懂,教师应注意讲清总统制与责任内阁制的区别,既解决本课难点,也为下一单元“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的教学作准备。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内容

1.根据孙中山民权主义学说,规定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为了防止帝国主义的侵略,规定了中华民国领土的范围;

3.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

4.依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义务。

5.规定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则。

(第一,关于国家制度和主权。《临时约法》在“总纲”中开宗明义宣布,“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同时明确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22行省,内外蒙古、西藏和青海”。

第二,关于人民的权利和义务。根据“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原则,仿照西方宪政民主传统,约法明确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家宅、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居住、迁徙、信仰等自由,有请愿、陈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的权利;承担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第三,关于国家的政治体制。依照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三权分立原则,约法规定:参议院为立法机关,有权选举总统,议决一切法律、政府之预决算、税法、币制,受理人民之请愿,对总统的否决权行使复议权,对于总统的谋叛行为及国务员的失职违法行为拥有弹劾权。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统帅全国海陆军,任命文武官员,其中国务员及外交使节的任命、宣战媾和缔约、宣告大赦等须经参议院同意。辅佐总统的国务员包括国务总理及各部部长,由总统任命但对参议院负责,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须经其副署方能生效。法院是司法机关,由总统和司法总长分别任命的法官组成,法官依法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和其他部门干涉,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组织特别法庭审讯。

第四,关于约法的性质。“宪法未施行以前,本约法之效力与宪法等”的规定,赋予约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

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

1.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现内阁制;

2.为了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参议院的权力;

3.为了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4.增加“人民”一章。

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地位与影响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它宣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从此,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临时约法不仅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而且也寓意含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作用。临时约法主要缺点是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它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局限性

1)、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

2)、没有采取地方分权制,不利于民国的巩固;

3)、没有贯彻五权宪法的理论。

(约法的制定与颁布反映了革命党人以法律为武器对付袁世凯、维护革命成果的正义愿望,具有现实针对性。对约法的重视、贯彻与实践也体现了以孙中山为首的新生革命政权具有较强的法治观念及自觉的宪政意识。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临时约法》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一块光辉的里程碑。它不仅第一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而且第一次用法律方式赋予了国民广泛的民主权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遭到彻底否定,“平等”、“自由”的民主口号得到肯定与确认。尽管日后袁世凯能够依仗一时的权势将约法撕毁,但其复辟丑剧最终却不得不在人民的反对声中草草收场。究其原因,与约法促进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共和大义,深浃人心”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

《临时约法》集中体现了革命党人全力追求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努力方向──“在政治体制上效法欧美,建立一个真正的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近代民主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制定颁布的最重要的法律文献,它不仅直接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而且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方向;它不仅直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且推动了中国宪政运动及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此外,约法对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局限性。

《临时约法》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实现人民的基本权利缺乏确实的保障;对责任内阁制的规定尚不完备;现实需要的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义色彩”,损害了立宪的严肃性;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仅凭一纸约法就要捆住袁世凯手脚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以至于约法最后成了一纸空文。)

思考:《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及《中华人们共和国宪法》之间的异同

1.1787宪法和临时约法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都是规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立法,司法,行政),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则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这是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

2.制定的原则和指导思想不同,1787是自由民主,人权,独立。临时约法是三民主义(民权,民族,民生)。人民宪法是社会主义理论。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孙中山有着密切的联系,孙中山多年在躲避清政府的追击,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他认为在西方列强当中美国是最强大的国家,然而美国的强大在于他的宪法适合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中华临时约法有许多地方和美国宪法有着相同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什么民主原则?“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规定我国政体为责任内阁制的共和制度。

思考:试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其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有何不同

(1)制定机关不同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制定机关是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临时约法》则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建立的参议院制定通过的。

(2)法典性质不同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虽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但本质上仍是政府组织法;《临时约法》则是具有根本法性质的宪法文件。

(3)政治体制不同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以美国宪法为蓝本,规定总统制的政治体制;《临时约法》以法国宪法为蓝本,规定以责任内阁制为中心的政治制度。

(4)人民权利自由规定不一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并未规定人民的权利自由;《临时约法》则弥补了这一缺憾,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义务。

四、问题解答

【探究的主要问题】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解题关键:研读教材,理解、概括基本内容。

思路引领:涉及国家性质、人权、政治体制以及约法的性质四方面。

答案提示:基本内容包括:关于国家性质,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规定人民权利和义务(平等、自由);规定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宪法未施行以前,本约法之效力与宪法等”。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题关键:分析《临时约法》的反封建意义。

思路引领:性质、影响。

答案提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是否定封建专制的重要法律成果;促使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蓝本;在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学思之窗】

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所规定的国务员与临时大总统、参议院之间的关系,你能看出主要在哪些地方体现了责任内阁制吗?

解题关键:从材料中提取国务员监督和约束总统的有效信息。

思路引领:行政、立法及任免三方面。

答案提示:主要在行政(辅佐、副署)、立法(出席参议院)以及国务员任免(国务员免职须交参议院覆议)三方面体现了实行责任内阁制,即议会内阁,总理负责,试图把袁世凯置于责任内阁的监督和约束之下。

回顾高中历史必修Ⅰ辛亥革命相关内容,说说责任内阁制是怎样监督和约束总统的。

解题关键:了解监督和约束总统权力的措施。

思路引领:国务员的任免及职权。

答案提示: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对议会而非对总统负责;国务员受参议院弹劾后,临时总统应免其职,但得交参议院覆议一次;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项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必修5《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

《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 第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5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体裁是小说。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必修3已涉及小说单元,已帮助学生掌握了分析人物和环境的方法,本单元是高中必修课小说教学的最后一个单元,单元目标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所以,本课的鉴赏既要求我们对之前所掌握相关知识与能力进行回顾巩固,也要求学生在把握情节、探究主题的能力上有所突破。 第二、学生学情分析: 从之前学生鉴赏小说的情况来看,学生读完小说文本之后的阅读体验与小说主题之间落差较大,而且,根据本次月考小说阅读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学生探究小说主题的能力有所欠缺,与主题相关的选择题和主观题得分都不高,所以,教会学生如何探究小说主题已具有必要性。同时,在此之前,学生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祝福》等小说篇目时已经初步掌握了对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的理解与分析方法,而且学生已在第一课时中通过初读课文对内容有了整体感知,也通过第一课时梳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了文章情节,这为我们在这节课中进一步深入探究小说主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教学目标: 以学生的学情为起点,以教材特点和单元目标为终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探究出小说主题,更深刻地理解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由别里科夫的死因入手探究出小说主题,总结出“结”求“解”的方法;通过回顾鉴赏过程,明确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第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小说主题。 2、教学难点:总结出“结”求“解”的方法;明确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 第五:教学策略 本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我采用的是教师导读,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三环双线的教学模式。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梳理文脉,这是在第一课时完成的。再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精读探究,探究过程中,在准确把握学情起点、明确终点目标的前提下,为学生搭建了探究死因、分析人物、挖掘环境三个台阶,引导学生以默读、个读、齐读等方式深入研读文本,一步一步走向终点,探究出主题。最后,再总结出鉴赏方法。让学生不仅掌握了有关这篇小说的知识,还形成了探究小说主题的能力。 第六: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七:教学程序及设想: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文(由《“老掌柜”难舍芭蕉扇》导入)。 转眼间夏天过去了,还记得当初夏日炎炎的时候,咱们教室头顶上那几把电扇为咱们立下了汗马功劳,相信每位同学都有吹电扇的经历吧?可是,对于电扇,有个人是这样看的:“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3-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习题01

第3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选择题 1.为稳定局势,革命党人决定筹建临时政府,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该文献主要借鉴哪国宪法精神()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日本 解析:根据美国宪法中的有关精神,该大纲决定设“临时大总统”“参议院”“行政各部”等组织机构,尤其是总统制的要旨,体现得更明显。 答案:A 2.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的分立、制约平衡”这一原则的内容是() A.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国内各个民族一律平等 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权 解析:三权分立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 答案:C 3.某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C.它特别规定实行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 D.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C项表述不正确。 答案:C 4.“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下列对该条文的评述,错误的是() A.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共和制度 B.具有革命性和民主性 C.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D.直接目的在于加速清王朝的灭亡 解析:《临时约法》制定于1912年3月,此时清王朝已经灭亡,故D项说法错误。

答案:D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这是因为它() ①否定了君主专制统治②在法律上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③体现了革命派的建国主张 ④是中国近代民主化的一座丰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解析:①②③④从意义、影响和地位等不同角度正确阐释了《临时约法》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临时约法》既知规定人民权利义务,而于地方制度,付之阙如,徒沾沾于国家机关,此所谓合九州之铁铸成大错者也。 因为我以为这个执行约法(注:《临时约法》),只有一年半载的事情,不甚要紧,等到后来再鼓吹我的五权宪法,也未为晚。 ——孙中山 (1)据材料指出孙中山认为《临时约法》有何不足之处。 (2)为维护《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孙中山于辛亥革命后主要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这反映了《临时约法》在孙中山心目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答案:(1)地方制度不完善;没有贯彻五权宪法的理论。 (2)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国民革命运动。 地位:《临时约法》是民国的标志,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作为临时宪法,共四章21条,内容规定:(1)行政机关是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行政各部;立法机关是参议院;司法机关是临时中央审判所。 (2)中央行政机关实行总统制。依据该大纲的规定,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材料二在修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基础上制定完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主要内容是:(1)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中华民国领土为22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3)实行资产阶级三权分立,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4)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这是亘古未有的大事,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5)规定保护私有财产。 (1)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相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哪些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即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2、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3、学习本文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利用插图及文本找“套子”。 2、理解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别里科夫为什么能辖制全城? 2、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找出表现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生活及思想方式,从而更深刻地探究其时代意义。 2、研究性学习,联系实际,扩展作品丰富的内涵,启发学生多维思考作品折射出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 咱们同学中有没有参加过葬礼的?你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心情一般都是非常哀伤与悲痛的,可是生活中就有这么一个人,他的死却使人觉得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我们不禁要问,他生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人们对于他的死会有如此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打开多媒体) 二、教学过程,质疑讨论: 1、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他生前的照片,谈谈“别里科夫”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谈谈自 己的感受。 (让学生结合插图找出别里科夫身上有形的套子) 有形的套子主要指生活方面的: ●衣着打扮:晴天穿雨鞋和棉大衣,带雨伞;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黑眼 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着耳朵眼。 ●生活习惯:把雨伞、表、削铅笔的小刀都统统装在套子里;一坐上马车, 总要支起车棚;睡觉蒙头;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2、除了加在别里科夫身上有形的套子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套子存在,下面同学们再

回到课本上找一找,看看课本上别里科夫的形象是怎样描述的? (在课本上找出加在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还有无形的套子) 无形的套子主要指思想方面的: 喜欢歌颂过去;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 子来。” (师)所有的这些特征都表明他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形象,首先是他古怪的行为方式。无论什么天气,他出门的时候总是套着雨靴,带着雨伞,穿 者暖和的棉大衣,其次是他偏执的心理特征,他想给自己安上一个精神外壳, 缩回过去,缩回古代,免受现实生活的刺激;他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一切新事 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常规以外的东西。让我们觉得别里科夫不止 是具有怪癖,简直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了。他的语言套子似乎是最为“标准” “规范”的了。那句著名的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响彻他的一生,成 了他的生活态度。这一套子禁锢着他,一直到死也没有解脱。 3、老师有一个疑问: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因为他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生和进步的事物,因循守旧,保守反动。 4、我们都说爱情的魔力是神奇的,可以使冷酷的人变得温柔,使绝望的人又重燃希望之火,那么当神奇的爱情从天而降砸向别里科夫的时候,有没有打破这个套子呢? (找同学复述爱情情节) 华连卡是一个快乐活泼开朗的,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人物,敢想敢说敢做,如骑车事件,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力量;相比较而然别里科夫则是一个封闭、怀旧、胆小多疑、性情孤僻的人,这样两个水火不相容的人,他们的爱情注定会以悲剧收场,就连爱情之剑都无法射穿裹在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可见这个“套子”实在是顽固不化,已经不能让他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了。 5、他不仅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还扩大套子的外延,去套他周围的人、学校以至全城都被他辖制了十几年,他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为什么他的威力会那么大呢?请同学找一找相关的段落。 “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我们说整个城市的人们是被一种恐惧笼罩着,就连别里科夫也是时时刻刻生活在一种恐惧当中,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恐惧使他的同事们敢怒不敢言。而恐惧产生的根源是渗透在人骨子里的奴性和漠然,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环境: (多媒体投出背景介绍) 这篇小说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

装在套子里的人 说课稿

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设计 本课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了四篇中外优秀小说,要求学生把握小说的文体特点,学习小说的三要素。尤其要学习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特色语言。要求在小说文体的特点理解上,结合小说的情节和环境描写来综合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理解人物与小说情节和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准确理解各种风格流派的语言特点,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言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学生一般较容易理解“套子”的含义,但是对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对小说语言的讽刺效果则难于全面准确地理解。本课教学,将力求从这些方面入手指导学生阅读。 三、教法、学法设计在具体教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注意了利用小说的线索——“套子”,从文体分析入手,以人物形象解剖为主,联系语言特点,展开了对本课的阅读教学活动。通过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的互动,让学生多读、精读、巧读、多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多向分析:如分析华连卡姐弟的形象、分析别里可夫的社会意义等。学生活动有100字的内容概述训练,有形象思维再现训练——素描别里可夫画像。课后作业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但却可以做得非常个性化,尊重了学生思维个性的发展。本课时没有在课前介绍写作背景,是想尊重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体现从人物表象到深层含义的逐步深入理解,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我探究的快乐,摆脱惯性思维的羁绊,更加及时、深刻地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教学程序安排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了对小说文本语言的关注。引入初中课文《变色龙》,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形象的回忆,引导学生类比别里可夫。 整个教学过程由三部分组成: (一)、联系别里可夫和“套子”的关系,“套子”和本小说三要素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1、作者也巧妙地刻画了“套子”式的外貌、思想特征,细腻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个性化人物形象;2、是“套子”下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毁了他的美好爱情,是“套子”的约束限制了他的发展,禁锢了他的思想,促成了他的毁灭,对“套子”的外延逐层拓展,串连起个性人物的悲剧人生;3、作者对“套子”作用的夸张描述,展示了典型环境的社会沉疴。(二)、四、深化研习,拓展提高,体会典型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从分析学生体会人物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华连卡姐弟的形象意义上下手,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与小说线索“套子”、小说环境的关系,同时通过华连卡姐弟俩的分析,强化德育效果。 (三)细化分析,从语言品味的角度深入认识小说的魅力,加深对小说表现力的体会,巩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反观自身,认识自我,自己是否也装在一些不该装的套子里,又该如何

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一直是语文教学传统名篇。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高三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背景。 2、熟读课文,分析结构。 3、了解沙皇统治下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 教学重点:了解背景,熟记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理清层次并准确概括层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小说,塑造了行侠仗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花和尚鲁智深;聪明敏感的千金小姐林黛玉;温柔善良的水生嫂;受封建压迫的苦命的祥林嫂;可悲可叹的孔乙己;中举发疯的范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都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

印。今天,我们还要学习这样一位被时代烙印了的人——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 二、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_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称。著有《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姚内奇》。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 三、背景介绍:19世纪末。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了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 ___,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钳制日益加深,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_在这种禁锢的比罐头还严密的_度下,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_,而且出现在知识界,契诃夫的《套中人》描述的 ___一个人物形象。 四、疏通字词: 1、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 【设计意图】《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采用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力求创新,特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和重点: 1、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难点突破: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兴趣盎然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设计提要】 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并交流。 三、写出“结案报告”并交流。 四、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它的现实意义。

【设计实施】 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意图]明确学习内容,识记必要的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操作] 1、关于作者契诃夫:他的成就、作品、小说风格和创作特点。 2、写作背景(略) 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意图]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在合作互动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民主讨论中积极创新,从而为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打好基础。 操作] 板书:自杀?他杀? ----“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 2、导语激趣,引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03年春天,沙中高二153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调查涉及四个选题: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要求:6人一组,讨论决定其中的一个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 3、学生讨论、合作。

3-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案01

第3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基本目的。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重点讲述了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主要目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应引导学生探究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二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重点掌握的重要概念包括: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主权在民”。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中国历史纳入世界历史大范围考查的同时,应注意让他们理清本单元三个重要文献间的渊源关系。 【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史料和课本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其他信息,比如导言、“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图、表等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教会学生把握史料和各种信息的内容和主旨,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可以通过复习提问武昌起义前后的基本史实入手,然后过渡到组织大纲制定和南京临时政府建立的话题。 【新课探究】 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背景 1《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制定与通过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为尽快结束各省分散混乱局面及彻底推翻清朝统治,革命党人加快了组建统一中央政府的步伐。1911年12月2日,各省代表联合会决定由专人起草一个政府组织大纲以作为新政权建立的法律根据。次日,《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草成通过。 大纲具体规定了政府的组织构成和职权划分原则。参议院为立法机关,由各省都督所派之参议员组成,其职权为议决暂行法律、政府预算、税法及币制等;临时大总统由各省代表选举产生,拥有统治全国、统率海陆军、经参议院同意宣战媾和缔约、任免官员及设立临时中央裁判所等权力;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大纲主要借鉴美国宪法的有关精神,在政权组织形式上采用总统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告废除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它不仅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法律依据,而且影响到以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制定。由于时间过于仓促,加上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纷争,大纲的缺陷也相当明显,如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没有充分体现“三权分立”原则,对司法权的规定极为单薄。 2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12月29日,在17省代表正式选举中,刚从海外归来的孙中山以绝对优势当选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他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这是一个以革命党人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权,不仅政府的立法权和行政权主要掌握在革命派手中,而且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无一不带有革故鼎新、移风易俗、发展资本主义、“尽扫专制流毒”的新精神。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目的 “世界上历来的宪政……都是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从英、法、美等国的民主化进程看,都有一个将民主理念转变为法律性文献的过程,而1912年的南京临时政府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对资产阶级革命派来说,制定一部宪法、通过法律将一些最基本的民主原则和理念固化为全社会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刚性规定,这不仅是反对旧制度、巩固新政权的需要,而且是民主政治诉求的终极目标。 当然,《临时约法》的出台还有着更现实更直接的目的──那就是以法律手段约束即将出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维护民主革命成果。关于袁的崛起及其在辛亥革命期间的种种表现,高中必修Ⅰ中已有详尽介绍,教师可以三言两语带过,将侧重点放在革命党人的防范措施上。 作为晚清政坛实力派代表,袁世凯一向以开明务实著称。拥有强大武装且深谙政治斗争经验的他不仅受到旧官僚、立宪派和部分倾向稳健的革命党人的同情,而且深得列强的赏识与支持。因此,在其恩威并施、“打”、“拉”结合的政治、军事攻势下,“南北议和”以革命党人的妥协宣告结束也就不足为奇了。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帝宣布退位。次日,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对袁有所警惕的他在辞职咨文中提出了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临

《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

《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 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这五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本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体裁是小说。本单元作为高中必修课小说教学的结末单元,对总结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小说的习惯至关重要。在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小说的三要素等内容已分析得非常的细致。因此本课既是对中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对小说学习的一个总结。 2、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文在教材体系中所处地位和单元提示中的要求,我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夯实字音字形基础知识;概括小说情节;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从小说三要素和塑造人物的手法入手分析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别里科夫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人物关系单纯,情节简单,因此学生对情节的概括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对于小说的人物性格及主题把握,却很难做到准确深入。故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为: (1)对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分析 (2)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二、说学情: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在高一下半学期必修3(第一单元)已学过《林黛玉进贾府》、《祝福》等小说,学生对小说已有一定了解。并且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学习中比较透彻而深入的学习了小说的三要素,这就为本课教学时学生自主赏析小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小说的情节性比较强,学生很感兴趣,因此要借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3、我教授的班级是普通班的十四班,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课堂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因此虽已学过但并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在本课教授时,注重对旧知识的回顾,既要大胆放手的让学生自己去赏析,又要及时引导、补充,指出学生的思维盲区。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最全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 本课教材重点讲述了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以及《临时约法》制定的主要目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应引导学生探究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二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应重点掌握的重要概念包括: 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 "主权在民" 。 由于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临时约法》等主要内容在初中教材、高中必修1和必修3中已经出现过多次, 如何避免陷入"炒冷饭 " 的僵局 , 如何发掘学生新的兴趣点 , 也就成为本课教学的关键。教师在引导学生将中国历史纳入世界历史大范围考察的同时 , 应注意让他们理清本单元三个重要文献间的渊源关系。 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 (一)《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制定与通过。 回顾武昌起义、各省独立响应等史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为尽快结束各省分散混乱局面及彻底推翻清朝统治, ‘革命党人加快了组建统一中央政府的步伐。1911年12月2日, 各省代表联合会决定由专人起草一个政府组织大纲以作为新政权建立的法律根据。次日,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草成通过。 大纲具体规定了政府的组织构成和职权划分原则。参议院为立法机关, 由各省都督所派之参议员组成, 其职权为议决暂行法律、政府预算、税法及币制等; 临时大总统由各省代表选举产生, 拥有统治全国、统率海陆军、经参议院同意宣战娟和缔约、任免官员及设立临时中央裁判所等权力; 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 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大纲主要借鉴美国宪法的有关精神, 在政权组织形式上采用总统制。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告废除封建帝制,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它不仅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法律依据, 而且影响到以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制定。 由于时间过于仓促, 加上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纷争, 大纲的缺陷也相当明显, 如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 没有充分体现"三权分立" 原则, 对司法权的规定极为单薄。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12月29日, 在17省代表正式选举中, 刚从海外归来的孙中山以绝对优势当选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 他在南京宣誓就职,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这是一个以革命党人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不仅政府的立法权和行政权主要掌握在革命派手中, 而且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无一不带有革故鼎新、移风易俗、发展资本主义、" 尽扫专制流毒 " 的新精神。 (三)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目的。 "世界上历来的宪政……都是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 颁布一个根本大法, 去承认它, 这就是宪法。" 从英、法、美等国的民主化进程看, 都有一个将民主理念转变为法律性文献的过程, 而1912年的南京临时政府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 对资产阶级革命派来说, 制定一部宪法、通过法律将一些最基本的民主原则和理念转化为全社会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刚性规定, 这不仅是反对旧制度、巩固新政权的需要, 而且是民主政治诉求的终极目标。 当然, 《临时约法》的出台还有着更现实更直接的目的一一那就是以法律于段约束即将出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 维护民主革命成果。关于袁的崛起及其在辛亥革命期间的种种表现, 高中必修I中已有详尽介绍, 教师可以三言两语带过, 将侧重点放在革命党人的防范措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

《裝在套子裏の人》 教學目標 1、瞭解契訶夫及其作品。 2、學會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方法。 3、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の複雜性及其社會典型性。 4、學習領會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の運用。 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別裏科夫是怎樣一個人及這個人物の典型意義。 2、學習抓住肖像、語言、行動和心理活動の描寫來刻畫人物の方法。 3、理解領悟以諷刺手法來刻畫揭露醜惡事物の表現手法,品味語言の諷刺意味。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本單元是我們非常喜歡の小說單元,前面已經學過幾篇小說,相信同學們對鑒賞小說會有一定の心得,請同學們思考該如何去鑒賞一篇小說? 可以從小說の三要素入手。分別為典型情節、典型人物、典型環境 本篇小說の故事情節我們在本課前已經研究完成,關於典型環境文中很少涉及,所以這節課主要任務是研究人物形象。 二、作者及作品相關內容簡介 1、契訶夫(1860-1904)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1860~1904)是十九世紀末俄國傑出の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舉世聞名の短篇小說巨匠和劇作家,是歐美三大短篇小說家(世界短篇小說之王,法·莫泊桑、俄·契訶夫、美·歐·亨利)之一。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說《第六病室》,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凡卡》、《帶閣樓の房子》、《裝在套子裏の人》,劇本《櫻桃園》等。他の作品取材極為廣泛,對地主、官吏、資產階級、小市民、知識份子、工人和農民都作了非常真實而深刻の描寫。他の藝術特點在於以簡練の手法,幽默の筆調,從平凡の日常生活事件裏反映出重大の社會問題,特別是揭露了沙皇政府對人民の殘酷壓榨和剝削,諷刺庸俗腐朽の市儈習氣,同情被侮辱與被損害の“小人物”,但局限於表達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思想,帶著明顯の抑鬱哀傷の色彩。 2、寫作背景 19世紀末期の俄國正是農奴制度崩潰、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沙皇專制極端反動和無產階級革命逐漸興起の時期。沙皇政府面臨著日益高漲の革命形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沙皇政府の忠實衛道士,也極力維護沙皇の反動統治,仇視和反對一切社會變革。 作者寫這篇小說就是為了揭露和諷刺這種人醜惡の本質。

小说单元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1、教材位置及特点 教学大纲中规定,高中生应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考纲中亦规定高中小说第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中外文章、文学作品,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单元课文包括《祝福》、《边城》、《荷花淀》、《装在套子里的人》四篇小说。本单元欣赏我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开创于五四时期,它继承我国古代小说的优良传统,又吸收西方小说的创作经验,富于民族特色和现代意识。外国小说反映了世界各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各种流派,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家。训练重点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的语言。作为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小说单元的起始单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本单元的教学无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小说的习惯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装在套子里的人》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文的特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A、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基本特点。 B、学习课文中运用的表现人物形象性格的写法(侧重在肖像、语言、 行动、心理方面)。 C、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分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能力和表达能力。 3、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结合高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A、分析小说主人公性格特点,品味作品清新质朴、秀雅隽永的语言风格。 B、分析小说的景物描写,体会它在刻画人物,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二、说教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

简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简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它的出台,是中国近代宪政史上的重要一页,也是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随后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法于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11日公布施行。《约法》分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附则等7章56条。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 约法作为中华民国最高法律,体现了资产阶级“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主要借鉴美国宪法的有关精神,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它还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全国的立法权属于参议院;国家机构体制上,规定实行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项,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它的颁布是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带有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它不仅具有现实的进步意义,在中国宪政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I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直接产物,它以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学说为指导思想。民权主义是孙中山国家学说的核心,其基本内容是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实现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共和制度。《,临时约法》使民权主义所确立的政治方案和原则通过法律的形式进一步具体化。 《临时约法》确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它以根本法的形式宣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死刑,确认了中华民国的合法性。它规定了国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肯定了辛亥革命的积极成果,更广泛地宣传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思想。 《临时约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和组织原则。依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临时约法》采用责任内阁制,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院行使行政权力,参议院是立法机关,法院是司法机关,并规定了其他相应的组织与制度。 《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宪法中一般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人民享有人身、财产、居住、信教等项自由和选举、被选举、考试、请愿、诉讼等权利。这些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积极成果,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标榜的民主精神。 《临时约法》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它以法律的形式破除了清王朝束缚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桎梏,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同时也清楚表明《临时约法》的资产阶级性质。 《临时宪法》也有其局限性: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没有采取地方分权制,不利于民国的巩固;也没有贯彻五权宪法的理论。 《临时约法》是根据当时条件下交出政权的急迫需要,违反关于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高中语文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即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2、学习小说中幽默讽刺的手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腐朽事物的辨识能力,张扬创新个性。

【教学重点】 1、认识沙皇政府忠实卫道者们的反动腐朽的本质。 2、理解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 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2、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找出表现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生活及思想方式,从而更深刻地探究其时代意义。 2、研究性学习,联系实际,扩展作品丰富的内涵,启发学生多维思考作品折射出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契诃

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想必对作者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契诃夫作品的讽刺韵味,令人捧腹的幽默语言你们一定还记忆犹新吧。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一篇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解题: 1、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90年代是他创作的旺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 2、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19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19世纪末期,俄国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历史】3.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测试(新人教版选修2)

[高中历史]

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历史:3.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测试(新人教版选修2) 一、选择: 1、“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下列对该条文的评述,错误的是()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说课稿(获奖)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说课稿(获奖) 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这五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本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体裁是小说。本单元作为高中必修课小说教学的结末单元,对总结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小说的习惯至关重要。在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小说的三要素等内容已分析得非常的细致。因此本课既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对小说学习的一个总结。 2、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高考考纲对小说阅读和本文在教材体系中所处地位和单元提示中的要求,我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括小说情节;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从小说三要素和塑造人物的手法入手分析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别里科夫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人物关系单纯,情节简单,因此学生对情节的概括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对于小说的人物性格及主题把握,却很难做到准确深入。故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为: (1)对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分析 (2)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二、说学情: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在高一下半学期必修3(第一单元)已学过《林黛玉进贾府》、《祝福》等小说,学生对小说已有一定了解。并且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学习中比较透彻而深入的学习了小说的三要素,这就为本课教学时学生自主赏析小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小说的情节性比较强,学生很感兴趣,因此要借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3、我教授的班级是宏志小班十三班,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课堂气氛活泼有余,爱动嘴,不爱动手,,因此虽已学过但并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在本课教授时,注重对旧知识的回顾,既要大胆放手的让学生自己去赏析,又要及时引导、补充,指出学生的思维盲区。

《装在套子里的人》精品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 说课 学校提出了“三六一”互动教学模式,在我看来,其意义的核心在于尊重教育规律,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根本,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合作力,探究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断是互动,这里的互动,我个人认为,主要的意思在于学生是显性的动,老师是隐性的动,学生的背后是老师,老师来指挥、引导、助推学生动起来。 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讲得唾沫飞溅,学生在下面恹恹欲睡,其实不是一堂好课。我们现在的课堂是老师讲最少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动,结果学生有最大的收获,这样的课才达到了高效课堂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准备本学期强力推动学生作读书笔记,以读书笔记为抓手,让学生动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较为简单的课文,但语言较为诙谐幽默,思想性较强,强调一种社会批判功能,征对当下对语文的要求,语文课应是一当生命的课堂,而不是一种政治的说教,所以我们把这一课主要作为我们培养学生批注能力的训练课,同时理解人物形象,表达对自由生命的推崇和追寻,对时代发出呼唤。 教学目标: 1、学习批注的方法、能结合课文进行简单的批注。 2、掌握小说鉴赏的方法,分析课文中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像。 3、在把握形像的基础上,理解人性,发出对生命自由的歌颂。 第一课时 介绍十种批注方法: 1、知识性批注。对文章中的背景材料以及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进行的批注。如对《桂林山水》中桂林的地理位置及山水奇特的成因的批注便属此类。这类批注可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查找资料获得,可适用于理解一些文本的时代背景、写作缘由,它可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训练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联想性批注。在阅读过程中由此及彼联想到的词句、名言俗语、诗词歌画、逸闻趣事等进行的批注。如由《林海》中的“万古长青”联想到万众一心、万水千山、万紫千红,由“一碧千里”联想到翠色欲流、万古长青,由“红豆酒”想到“红豆诗”。这类批注可丰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感悟性批注。阅读作品时对自己产生的独特的感受、理解、体会进行的批注。如有学生由张思德的事迹(《为人民服务》),体会到“生命的最大意义在于活着奉献,死得其所。”这类批注方法对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学生的类比思维是很有效的,教师可利用一切文本对学生进行此种训练。 4、赏析性批注。即对自己认为好的词句篇段进行欣赏、分析的批注。如对“武松一步一步埃下冈来”(《景阳冈》)的“挨”字,结合武松酒酣之后赤手空拳打死猛虎后,批注到“这个挨字是走字的意思,但比用走字准确而传神地写出了武松空手打死老虎后精疲力竭、走路非常吃力的样子。此种批注方法着重用于对优美词句段的分析,教师可结合文本中的重点词句来指导学生进行欣赏、分析,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5、创造性批注。运用逆向思维、类比思维、多元理解论对文章中的材料进行批注。如学习《将相和》一文,批注到“如果赵国没有蔺相如,那么,当亲王没有诚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时,赵国的大臣们会……”此类批注方法,依赖于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文本阅读环境,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6、朗读性批注。对作品朗读时的语气、语调、感情等进行的批注。如对《草原》第一自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