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形成

1、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历史时期是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2、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因:人类社会劳动大分工,城市的产生与人类技术的进步和阶级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3、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历史上将由“采集”和“狩猎”向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演讲,称为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4、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当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人们需要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于是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劳动分工。此时,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逐渐发展为城市。所以,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5、发达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第二节城市的概念

6、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差别:P4

7、城市的设置标准:P5

8、城市的类型:P6

9、城市的布局形式:P7

第三节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10、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古代城市发展阶段和近现代城市发展阶段,以18世纪末蒸汽机为界。具体见P9

11、近现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和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P13

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城市的集中发展有利于发挥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弊端是环境污染和交通困难。

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卫星城镇,分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

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城市区域协同发展的典型现象是,在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条件优越的地区,大、中、小城市连绵发展,形成巨型城市群或城市带。典型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城市连绵区”、“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12、城市未来发展趋势:P22

13、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P28

第四节城市化

14、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过程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它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也包括了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前者是直接的城市化过程,后者是间接的城市化过程。P32

15、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虽然有多个指标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水平,但能被普遍接受的是人口统计学指标,其中最简明、资料最容易得到、因而也是最常用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指标。它的实质是反映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16、城市化的阶段规律: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1979在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所经历的轨迹后,把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P33),

并将城市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城市化水平较低和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的中期加速阶段和进入高速城市化以后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

17、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18、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即受着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等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首先表现在为城镇人口提供商品粮,其次表现在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第三是农业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谅,第四是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第五是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19、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P36

20、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P37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城市规划的概念

1、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城市规划行政:P38

3、城市规划的地位:城市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城市规划是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4、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规划的基本作用,就是通过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城市规划,合理安排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利用,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从而使城市的各项构成要素相互协调,保证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有序发展。主要的是综合和协调作用、控制和引导作用。P40

6、城市规划的意义:城市规划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在城市空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制定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相关政策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

第二节城市规划体系

7、城市规划体系: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城市规划行政体系和城市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体系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其中,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城市规划行政和城市规划运作提供法律依据。

8、城市规划法规体系:P44

9、城市规划行政体系:P45

10、城市规划运作体系:P46

第三节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关部门的关系

11、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只是在地域范围的大小和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方面有所不同。(中国空间规划层次: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

12、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张中长期计划是城市规

划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城市规划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及中期计划的依据。

13、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从总体上和本质上看,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目标是一直的,都是为了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4、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未来行动进行规范化的系统筹划,是为有效地实现预期环境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手段。

15、城市规划行政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在地方人民政府设置的分管不同事物的多个行政主管部门中,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是平行的职能机构。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

1、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的关系:城市发展战略包括的内容既宏观又全面,而城市建设发展战略是为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着重在城市建设领域提出相应的城市建设的目标、对策,并在物质空间上相应作出的全局性、长期性的谋划和安排。

2、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主要内容:

(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发展条件,原则确定城市发展目标;

(2)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3)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4)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

(5)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第二季城市性质与规模

3、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担负的主要职能。

4、城市性质的确定:

(1)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一是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分析,就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去研究,认识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

(2)分析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确定城市性质,就是综合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及其特点,明确它的主要职能,指出它的发展方向。在确定城市性质时,必须避免两种倾向,一是以城市的“共性”作为城市的性质;二是不区分城市基本因素的主次,一一罗列,结果失去指导规划与建设的意义。城市性质确定的一般方法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

(3)城市性质的表述:城市性质一般从行政职能、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三方面来表述。

5、城市规模:城市的规模,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6、城市人口调查分析和预测(P52):

(1)城市人口的构成和素质:人口年龄构成(意义见P53);人口性别构成;人口家庭构成;人口劳动构成;人口的产业与职业构成;人口的文化构成

(2)城市的流动人口

(3)城市人口的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的平均增长率

(4)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

7、人口的劳动构成:

(1)基本人口:指在城市主要职能部门(基本经济部类)从业人员,如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不属于地方性的行政、财经、文教等单位中就业人员。它不是由城市的规模决定,相

反,却对城市的规模其决定性的作用。

(2)服务人口:指在为当地服务(从属经济部类)的企业、行政机关、文化及商业服务机构中就业人员。它的多少是随城市规模而变动的。

(3)被抚养人口:指未成年的、没有劳动能力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口。它是与就业人口相关的。

第三节城市用地布局

8、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用地布局是城市规划最核心的内容,是指城市土地使用结构的空间组织及其形态。

9、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注》将城市用地划分为10大类、46中类和73小类。10大类城市用地及其代号分别为: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水域和其他用地(E)。(P56)

10、城市用地评定与城市用地现状分析:P58

11、城市用地布局结构与形态: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就是城市各种用地在空间上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形态则是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12、城市布局规划:(P58)

第四节城市道路交通

13、城市道路交通:

(1)城市综合交通:所谓城市综合交通涵盖了存在于城市中及至城市外围与城市活动有关的各种交通形式。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佳通可分为城市对外交交通和城市交通两大部分。(2)城市交通系统:通常把以城市道路交通为主体的城市交通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动态功能关系。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城市道路系统(交通行为的通道)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行为的控制)组成。

14、城市对外交通规划:铁路、公路、港口、航空港。P60

15、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P65

16、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1)满足组织城市各部分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

(2)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

1)道路的功能必须同毗邻用地的性质相协调

2)城市道路系统完整和通畅,交通均衡分布

3)要有适当的道路网密度和面积率

4)道路系统要有利于实现交通分流

5)要为交通组织和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6)道路系统应与城市对外交通有方便的联系

(3)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

(4)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17、城市道路分类:

(1)按道路等级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2)按道路功能分类: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

18、城市干道网类型:p69

(1)方格网式道路网:是最常见的一种道路网类型。适用于地形平坦的城市。

(2)环形放射式道路网:以广场为中心组织城市空间布局的规划手法。放射性干道有利于市中心同外围市区和郊区的联系,环形干道又有利于中心城区外的市区及郊区的相互联系。

(3)自由式道路网:通常是由于城市自然地形变化较大,道路结合自然地形呈不规则状布置而形成的。

(4)混合式道路网:在同一城市中存在几种类型的道路网。常见的方格网加环形放射式的道路系统是大城市发展后期形成的效果较好的一种道路网形式,如北京。还有一种常见的链式道路网,是由一两条主要交通干道作为纽带(链),好像脊骨一样联系着各类较小范围的道路网而形成的。常见于组合型城市或带状发展的组团式城市,如武汉、兰州等城市。

19、城市道路衔接原则: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性让交通性、适当分离。

20、城市交通枢纽:可分为货运交通枢纽、客运交通枢纽及设施性交通枢纽。(P71)

21、道路红线宽度: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线,即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界线。(P73)

第五节城市居住用地

1、居住用地:居住用地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是城市的第一功能。

2、城市居住用地的选择与分布:

(1)居住用地的选择(P75)

(2)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1)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P75)

2)居住用地的分布:两种基本方式:集中布置和分散布置(P76)

3、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P76)

4、居住区的用地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地。

5、居住区的规模:P78

6、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3)以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第六节城市工程系统(P84)

第七节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P91)

第八节城市更新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P97)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第一节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1、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2)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

(3)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协调城镇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5)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的提高

(6)正确引导小城镇和村庄的发展建设

(7)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8)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9)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10)增强城市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

第二节城市规划的制定

2、城市规划编制层次:当前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可以概括为“两阶段、五层次”的体系:两阶段是指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和城市详细规划阶段。五层次是指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规划纲

要、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三个层次和详细规划阶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层次。

3、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是引导区域城镇化与城乡合理发展,协调和处理区域中各城市发展的关系和问题,合理配置区域土地、空间资源和基础设施,使区域内的城镇形成布局合理、结构明确、联系密切的体系。它是区域内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体系。

4、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任务:包括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订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内城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指导区域内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5、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P107

6、城市总体变化编制的任务:主要包括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知道城市合理发展。鉴于城市发展的过程性,城市总体规划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修订。

7、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的任务和主要内容:P107

8、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P108

9、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任务和主要内容:P115

10、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行政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合理性原则

(3)效率性原则

(4)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

(5)政务公开的原则

11、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应注意处理的几个关系

(1)城市规划的严肃性与实施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关系

(2)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的关系

(3)公共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4)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

12、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基本制度: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基本制度是规划许可制度。即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依法审批的城市规划和有关法律规范,通过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通称“一书两证”),对各项建设用地和各类建设工程进行组织、控制、引导和协调,使其纳入城市规划的轨道。P120

13、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主要内容:就城市规划实施要求来看,主要管好城市规划区内土地的使用;其次是管好各项建设工程的安排;第三是加强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内容分两个层面,即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工作内容和具体管理内容。

(1)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

1)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

2)建设项目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协调

3)建设项目与城市交通、通讯、能源、市政、防灾规划和用地现状条件的衔接与协调

4)建设项目配套的生活设施与城市居住区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衔接与协调

5)建设项目与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和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保护规划、城市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等相协调

6)交通和市政设施选址的特殊要求

7)珍惜土地资源、节约使用城市土地

8)综合有关管理部门对建设项目用地的意见和要求

(2)建设项目用地规划管理

1)核定土地使用性质

2)核定土地开发强度

3)确定建设用地范围主要是通过审核建设工程设计总平面图确定

4)核定土地使用其他规划管理要求

(3)建设工程规划管理(P130)

14、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1、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主要包括:

(1)城市土地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1)对建设工程使用土地情况的监督检查

2)对规划建成地区和规划保护、控制地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2)对建设活动全过程的行政检查

(3)查出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P134)

(4)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合法性进行监督检查(5)对建筑物、构筑物使用性质的监督检查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资料

居民点的形成居民点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城市的形成城市是成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商业和手工业和聚集地就形成了城市。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1.产业结构 2.人口规模 3.居住形式的聚集密度 现代城市的含义 1.人口数量 2. 产业结构 3.行政管辖的意义 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要求 2.社会形态和城市布 局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4. 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城市布局的变化1.出现了城市的仓储用地以及对外交通用地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及内容不断变化3.出现商务贸易活动的区域4.城市类型也不断增加 城市化的内涵: 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历史过程1.初级阶段2.中期阶段3.稳定阶段田园城市理论主要论点:1.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城市土地应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2.城市与乡村应结合,有乡村生活的气息及环境3.应机制和控制城市喜迎人的磁性 4.城市应拥有一整套公共绿地系统卫星城发展阶段 1.第一代卫星城——卧城 2.第二代卫星城——半独立的卫星城 3. 第三代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 典型城市代表:密尔顿?凯恩斯城《雅典宪章》 理论提出:1933年8月召开的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的主题是“功能城市”会议发表了《雅典宪章》,又称为《城市规划大纲》 主要论点: 1.城市与周围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与乡村彼此同为一体,而各位构成区域单位的要素” 。 2.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人们的居住工作交通与游憩(城市四大功能)。 3.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股建筑。 4.城市规划要以区域规划为依据,要冲居住着的要求出发,进行功能分区。 马丘比丘宪章 理论提出:1977年12 月在秘鲁以雅典乡长为出发点,总结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游憩是二战后城市发挥在那和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演变,渣网了城市规划经一部发展的方向,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 主要论点: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 城市规划工作特点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2.城市规划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5.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实践性——要付之实现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目的1.掌握规划的依据2.认识规划对象3.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方法 1. 现场踏勘或在观察调查 2. 抽样貂蝉或者问卷调查 3.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4.文献资料的运用调查研究的工作阶段 1. 现场踏勘 2.资料收集及整理 3.分析研 究 城市规划纲要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 要人生无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 原则,该阶段对总体规划需要确定的主要 目标、方向机内容刚提出原则性意见。 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由城市人 民政府组织制定。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规 划年限,一般为20 年,近期规划一般为 5 年。详细规划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用地的属性 1. 自然属性 2.社会属性 3.经济属性 4. 法律属性 城市用地的价值 1.使用价值(地形地貌……) 2.经济价 值(土地出售价值……)影响低级承载力 大小的因素: 1.地下水 2.地下为可溶性岩石防震措 施: 1.确定地震烈度 2.避开强地震地区 3.采 取适当得抗震措施城市用地的水文与水文 地质条件利:城市水源地、可发展水运、 满足城市造景需要、改善城市气候条件、 稀释污水排除雨水美化环境;弊:洪水, 冲刷河岸,泥沙淤积);地下水的组成: 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城市用地的气候 条件太阳辐射: 1 .主要能源2.影响建筑日照间距,通 风,遮阳3.影响城市规模、布局城市用 地的地形条件: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 结构形态和空间布置、影响城市属相设计 及制高点选择处理、影响城市小气候形 成、影响通讯和电波、坡度的影响城市用 地的分类根据城市用地功能不用,按《城 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范, 分为10 大类、46 中类、73 小类居住 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 地、道路高粗昂用地、绿地。分为四类 居住用地比重: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 用地的比例为20%-32% 居住用地人居指标:18-28 mV人居住用 地分布影响因素:自然条件、交通运输条 件、工业性质 居住用地布局形式:集中式(布局紧凑, 各部分联系方便,节约基础设施)、分散 式(适应地形变化或工业性质的要求)、 轴向布置工业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则 1.有足够的用地面积 2.职工居住用地应 分布在卫生调价较好的地段上3.应保持 集中、紧凑、互补妨碍4.企业之间应取 得较好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协作工业用地 与居住用地的位置 1.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垂直布置 2.工业 用地与居住用地平行布置3.工业用地与 居住用地混合布置旧城工业布局存在的问 题 1.工业用地面积小 2.缺乏必要的交通运 输条件,交通混乱3.功能不合理,污染 大4. 工厂的仓库、对唱不足5. 工业布 局混乱,缺乏生产上统一安排6.有地厂 房不符合生产要求旧城工业的调整措施: 留、改(改变生产性质、改革工业和生产 技术)、并、迁公共设施的分布规划要求 1.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的配置 2.公共设 施要按照与具名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该服 务半径,小学服务半径一般为500m o 3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城 市交通规划4.根据公共设施本省的特点 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5. 考虑城市 尽管组织的要求6.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并 注意建设顺序全市性主要公建用地原则: 1.符合公建本身的功能要求 2.符合城市 规划对公建位置的要求仓库按使用性质分 类 1.储存仓库2 .中专仓库3.城市供应仓库 4.收购仓库 城市绿地的功能与作用1.提高城市自然生 态质量2.有利于环境保护3.提高城市生 活质量,调试环境心理4.增加城市地精 的美学交过5.增加称呼四经济效益6.有 利于城市防灾城市绿地分类 1.公共性绿地,特点,群众性,为休息而 设2. 专用性绿地3.私有性绿地城市绿 地系统构成 1.点状绿地 2.带状绿地 3.契形绿地 4.环 状绿地 城市郊区的功能1.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郊区是城市衍生地 3.郊区是城市的供 给地4.郊区提供市民游憩基地 5.郊区 是城市的发展用 地6. 协同市区发展经济按城市性质分类 1. 工业城市 2. 交通港口城市 3. 商贸城 市4.科研教育城市5.综合性中心城市6. 县城7. 特殊职能城市按城市人口规模 分类 1.大城市50-100 万人 2.中等城市20- 50 万人3.小城市20 万人以下4.特大 城市100 万人以上 自然环境的利用 1.平原地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城市规 划布局比较紧凑,但应避免城市布局单 调:1.挖池堆山,形成制高点;2.建筑 高低搭配得当;3.形成比例恰当的广 场、接到、建筑群; 2.丘陵地区:结合自然,采用分散和集中 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利用地势布局,依山 建筑,层层跌落,强化三度空间。高处布 置市中心或主要建筑群 3.河湖水域:利用水景组织秀丽的城市景 色结合城市工程设施,组织城市景观规 划:结合防洪、排涝工程、护坡、考虑城 市艺术布局历史遗迹、人文景观的利用: 保留、改造、迁移、拆除、恢复合理的城 市干道网密度 合理的干道网密度为2-3 km/平方公里 间距一般为600m—1000m 道路按三级划 分: 1.城市主干道 2.城市次干道 3.支路停车 场分类 1 .配建停车场2.公共停车场 港址选择 1 .在河(海、湖等)边,并且对水深有 要求2.岸边形状及陆地情况要满足共嫩 高要求3.避开桥、堤4.与城市应有方便 的联系5.有发展的可能国际民航机场遇 城市的距离一般不超过10公里。航空港 ——城市联系的交通组织1.专用高速公 里,使机场与城市间的时间保持在30 分 钟以内2. 高速列车3. 专用铁路4.地 铁5.直升飞机城市水源分类 1 .地下水源:潜水、自流水、泉水2.地 表水源:江河湖海等给水管网规划 1 .树枝状管网特点:管网省,但供水不 安全2.环状管网特点:供水安全,但 管网不经济排水方式 1 .合流制雨水及污水合一排放2.分流 制雨水及污水各自排放污水处理厂的用地 选择 1.设于地势较低处 2.布置与城市下游地 带3.离开生活区,并设隔离带居住区规 模的影响因素 1.公共福利设施的经济性及合理的服务半 径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3.行政管 理体制4.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 用地规模都有很大的影响居住区规模 用地规模:50-100 公顷人口规模:5 万人为宜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结构布置原 则:1.经济合理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2. 管理方便3.以天然地界及城市主干道为 界4.不同类型的建筑影响不可忽视居住 区的卫生要求安静的环境:影响因素 1 .城市交通噪声 2 .工业生产噪声3.人 群产生的噪声4、减少污染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形成 1、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历史时期是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2、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因:人类社会劳动大分工,城市的产生与人类技术的进步和阶级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3、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历史上将由“采集”和“狩猎”向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演讲,称为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4、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当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人们需要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于是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劳动分工。此时,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逐渐发展为城市。所以,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5、发达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第二节城市的概念 6、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差别:P4 7、城市的设置标准:P5 8、城市的类型:P6 9、城市的布局形式:P7 第三节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10、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古代城市发展阶段和近现代城市发展阶段,以18世纪末蒸汽机为界。具体见P9 11、近现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和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P13 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城市的集中发展有利于发挥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弊端是环境污染和交通困难。 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卫星城镇,分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 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城市区域协同发展的典型现象是,在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条件优越的地区,大、中、小城市连绵发展,形成巨型城市群或城市带。典型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城市连绵区”、“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12、城市未来发展趋势:P22 13、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P28 第四节城市化 14、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过程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它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也包括了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前者是直接的城市化过程,后者是间接的城市化过程。P32 15、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虽然有多个指标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水平,但能被普遍接受的是人口统计学指标,其中最简明、资料最容易得到、因而也是最常用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指标。它的实质是反映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16、城市化的阶段规律: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1979在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所经历的轨迹后,把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P33),

城市规划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专业基础课。通过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思想的学习,掌握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明晰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更深入了解现代城市规划的本质。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思想史的学习,掌握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机制及其思想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的原因,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思想体系及其演变,城市发展认识、城市规划发展的认识和方法论的演变。 四、与各课程的关系 与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等课程有紧密联系。 五、教材与重要参考书 1.Hall, P., Cities of Tomorrow 2.郭彦弘,1992,城市规划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Hall, P., 1975,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邹德慈和金经元译,1985,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Howard, E.,1898,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邹德慈和 金经元译,1987,明日的田园城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情报所5.McLoughlin, J. B., 1968,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A Systems Approach, 王凤武译,1988,系统方法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Mumford, L.,1961, The City in History,倪文彦和宋俊岭译,1989,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六、任课教师 1、孙施文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研究与发展战略。 2、张冠增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研究与发展战略。 七、学时分配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注:“课程(群)类别”和“课程性质”中用“√”标记选项。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 《城市规划概论》是测绘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理论选修课程。该课程主要内容为城市以及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城乡规划专业发展主要理论、我国城乡规划法律以及主要专业规范、城市用地分类规范以及城市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等内容。了解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的主要程序、内容,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及城乡规划编制基本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掌握城市宏观发展战略研究要点与内容,城市总体规划必须满足城市的各项功能和居民对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方面需求的原则;掌握城市规划必须从国情国策出发,符合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总体综合效益等原则;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作用、编制内容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本教学内容 (一)绪论2学时 (二)城市和城市规划概述8学时 1、城市规划发展史回顾2学时 2、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简述2学时 3、城乡规划法简介2学时 4、城市规划主要编制规范内容概述2学时 (三)城市规划的任务以及规划编制体系4学时 1、城市规划编制体系1学时

2、城市用地分类1学时 3、城市发展战略1学时 4、城市用地结构1学时 (四)城市规划编制6学时 1、城镇体系规划 1.5学时 2、城市总体规划 1.5学时 3、控制性详细规划 1.5学时 4、强制性规划内容 1.5学时 (五)城市规划的实施2学时 1、规划管理内容1学时 2、案例介绍1学时 (六)课程总结2学时 拓展教学内容 学生可与测绘学院相关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将城市规划概论的基本认识融汇其中。四、学时分配表 五、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讨论、答疑等。 六、考核与成绩评定 1.本课程为考查课程。课程考核方式应与教学内容和过程相对应。 2.本课程执行测绘学院课程成绩评定规定:课程成绩单中“平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40%,“期末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60%。

重庆市二级风景园林师 考试大纲

重庆市二级风景园林师 《园林植物与生态》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总体说明 一、考试性质 符合《重庆市风景园林师资格认证办法》,并报名申请重庆市风景园林师资质评审的各类人员,均应参加本课程的考试,考试合格成绩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指定参考书《园林植物与生态》编制而成。 二、评价目标 考察学员在园林植物分类、城市环境与生态、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管理、园林植物造景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注重学员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 1.正确理解园林植物与生态的有关概念、原理和论断。 2.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明辨是非。 3.应用有关理论、原理、观点和方法,综合认识、分析有关园林植物配置、造景、城市建设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三、课程特点 《园林植物与生态》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涉及的基本知识面广,实践技能性强。包括了园林植物、城市环境与生态、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管理、园林植物造景等内容,重点在知识的系统性及其实践应用。 四、学习要求 在系统学习各章内容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园林植物、城市环境与生态、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方法,熟悉常见园林植物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以及应用特点,系统掌握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手法,能融会贯通、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综合分析各类绿地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管理各类城市园林绿地。 1.理论知识方面 熟练掌握园林植物、城市环境与生态、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管理、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重庆地区常见园林植物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了解城市环境的特点、宜居城市在园林植物与生态方面的要求,掌握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管理的程序、方法,掌握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原则、主要园林绿地类型的植物造景设计要点。 2.能力、技能方面 掌握园林基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调查、生态分析方法,能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掌握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管理的方法及技术规范,掌握园林植物造景的常用手法、主要园林绿地类型的植物造景设计要点及园林植物造景设计的意境营造方法。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管理各类城市园林绿地。 第二部分考核要点与要求 一、园林植物基础知识 (一)考核知识点 1.园林植物生长发育 2.园林植物应用分类 3.园林植物与主要生态因子 4.重庆地区主要园林植物及其特点 (二)考核要求 1.掌握:(1)基本概念:植物学名,双名法,顶端优势,热带植物,温带植物,耐寒植物,阳性植物,阴性植物,旱生植物,湿生植物,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酸性土植物,碱性土植物,维管植物,种子植物,高等植物;(2)园林植物个体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相关性;(3)常用植物分类单位涵义;

《城市规划概论》重点复习

1.城镇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翻译:工匠们在建造城市的时候,每边丈量九里,一边开三个门,城内九条东西向大街,九条南北向大街,每条街都是车轮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城市左边设置祖庙,右边设稷坛,前边是外朝办事的地方,后面是市场交易地,市与朝各占百步见方。) 3.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4.隋唐长安城由宇文恺设计 5.城规之父——希波丹姆——米列都城 6.乌尔城特点:该城有城墙和战壕,面积约88h㎡。人口约30000-35000人。乌尔城平面呈卵形,王宫,庙宇以及贵族僧侣的府邸位于城市北部的夯土高台上,与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区间有高墙分割。夯土高台共七层,中心最高处为神堂,之下有宫殿,衙署,商铺和作坊。乌尔城内有大量耕地。 7.田园城市的概念(定义):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树,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8. 1 2 3 动态性。 总的来说:《雅典宪章》针对当时无计划、无秩序的发展过程导致的各种城市问题,提出理性的功能分区和简单的机械联系,强调物质空间的描述,追求完善的终极状态,属于城市规划理论的无序性向纯理性阶段的转变。《马丘比丘宪章》签于《雅典宪章》引导下的城市改造中,城市活力的丧失,提出城市空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城市的动态特征。属于由《雅典宪章》的纯理性向人性化阶段的转变。 9.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种类型,一定意义上说,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个最小单位。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 10.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所谓“零碳城市”,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环保型城市,也可称“生态城市”。当然,要做到真正的零排放是不可能的,但它作为人类环保的一个理想和目标却是积极的、现实的。 11.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制的理解: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制的理解必须从两个维度展开,第一,从城乡规划的专业角度来看与核心法的关系如何;第二,从一般性法律规范角度来看,该法律规范属于哪一类。 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关系,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稳定地永续、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体制运行的意义:就在于保证特定规划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实现,因此,规划目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参考

2009级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规划概论》课程 复习题 一基本概念 1.居民点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城市(城镇) 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1.字义上的理解 “城”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 “市”是交易的场所。但是有防御作用的墙垣并不是城市,仅是市集也不能称为城市,因此,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最初是由剩余产品交换的商市而产生的 ·西周奴隶社会,出现的“宫市”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 ·春秋末叶到战国时期,打破“宫市”,出现了各阶层共同享用的“市” ·汉长安城设有集中的九市;隋唐长安城设有集中且规模很大的东市和西市 ·北宋中叶以后,汴州出现了店铺密集的商业街,城市集中的“市制”也逐渐废弃·现代城市“超市”兴起,以合理的服务半

径布置商业网点,方便居民生活 2.现代意义上的理解 “城市”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非农业人口),产业结构(农业、工业、第三、第四产业经济比例),行政(政治、经济、文化职能)的意义。 3.城市化水平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1.城市化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指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4.城市群

城市规划概论_复习题_FXT232237_1101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3、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4、城乡发展:是指区域内城市、乡村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及发展状况,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城镇体系的发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的整体发展水平。 5、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关系建设对土地的需要,对一定时期内一定行政区域范围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的总体战略部署。 7、城市环境保护:是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未来行动进行规范化的系统筹划,是为有效的实现预期环境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手段。 8、城市规划的专题研究:是针对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面对或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 9、地租:报酬或收益,本质是土地供给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向土地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时所索取的利 润。土地价格:是土地供给者向土地需求者让渡所有权时获得的一次性货币收入。 10、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在当前或近期拟开发建设地段,以满足修建需要为目的的进行的规划设计,包括总平面布置、空间组织和环境设计、道路系统和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等。修建性详细规划应满足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并为下一层次建筑、园林和市政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11、城市交通规划:是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目标,设计达到该目标的策略,制定和实施计划的过程,包括确定城市交通政策、城市客货交通组织、道路交通流量分配等主要内容。城市交通规划必须同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密切结合、相互协调。交通规划应为决策提供足够的决策信息。 12、城市对外交通运输:是指以城市为基点,与城市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运输的总称,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 13、城市绿化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14、城市规划编制:目的是为了实施,即通过依法行政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把制定的规划逐步变为现实。 二、选择题 1、后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主要体现为( C )。 A.绝对分散 B.绝对集中 C.相对分散 D.相对集中 2、城市的不同发展时期与主导产业是什么( C )。 A.前工业、工业、后工业社会主导产业依次为第一、第三、第二产业 B.前工业、工业、后工业社会主导产业依次为第二、第一、第三产业 C.前工业、工业、后工业社会主导产业依次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D.前工业、工业、后工业社会主导产业依次为第三、第一、第二产业 3、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或实践活动是( B )。 A.西谛的工业城市 B.柯布西埃和他分别在1922年发表的“明天城市”和1931后发表的光辉城市 C.欧文、傅立叶和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D.奥斯曼所进行的巴黎改建 4、下列哪个不属于城镇体系特点( A )。 A.依赖性B.关联性C.开放性 D.层次性 5、代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是( C )。

城市规划概论考试重点样本

城市规划原理( 考点) 注: 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画图题 第一篇 1.”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 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2.埃及公元前25 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城为长方形, 用墙分为两部分, 墙西为贫民居住区, 挤满250多个小屋; 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 面积与贫民区相同, 有10~到11个大院, 墙东路南为中等阶层的居住区。 3.P 007 卡洪城平面图( 绘) 4.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过程,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口职业的转变, 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 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 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②产业结构的转变, 工业革命后, 工业不断发展, 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 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 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农村的多雨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 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 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城市拥有比较集中的用地和较高的人口密度, 便于建设较完备的基础设施, 包括铺装的路面、上下水道, 其它公用设施, 能够有较多的文化设施, 这与农村的生活质量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城镇化也成为城市化, 因为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 均以第二, 第三产业为主, 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同。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5.城镇化发展的S型曲线( 绘) P 013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 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 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 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 城镇化的速度加快, 在不长的时间内,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一部分工业人员又转向第三产业。 6.春秋战国《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 匠人营国, 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7.周王城平面想象图 (绘) P019 8.邺城功能分区明确, 结构严谨, 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 道路分级明确。 9.曹魏邺城平面 ( 绘) 021 10.公元前 5 的古希腊城邦时期, 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 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 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11.乌尔城复原图( 绘) 026 12.田园城市理论: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028 13.《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联系033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 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 这个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这个大纲集中地反映了当时”

浙江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5年浙江大学822地理信息系统全套资料 温馨提示:点击蓝色字体查看原文 ◇资料构成 本专业课考试科目的全套资料主要包括: 1.历年真题 本全套资料提供浙江大学822地理信息系统1998-2000,2003,2004,2010考研真题。最新真题由于官方未公布而无法取得,我们正在通过各方面途径收集,如有会第一时间补发给学员。 ·浙江大学2010年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 ·浙江大学2004年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 ·浙江大学2003年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 ·浙江大学1999年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试题不完整) ·浙江大学1998年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 ·浙江大学2000年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 注:考研真题或答案如有补充,会第一时间予以上传,并在详情中予以标注,请学员留意。 2.指定参考教材 浙江大学822地理信息系统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地理信息系统》(刘南、刘仁义,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材:《地理信息系统》(刘南、刘仁义,高等教育出版社,PDF版) 3.兄弟院校历年考研真题精选 本全套资料提供的兄弟院校历年考研真题部分,提供其他同等高校历年考研真题详解,以便学员复习备考。所列的高校考研真题非常具有参考性!这部分内容包括: ·北京大学1998—2007年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 ·南京大学2000—2008年地理信息系统试题 ·北京师范大学2004—2006、2008年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 ·首都师范大学2007—2012年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 ·浙江农林大学2008—2011年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均含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2007年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2—2007年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 4.教学资源 为便于考生复习备课,特提供老师授课讲义。具体包括: ·成都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系统》教学课件(PDF版)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精品课程资源、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精品课程资源 5.其他相关精品资料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word版,共7页) 附注:全套资料尤其是真题会不断更新完善,待更新完善后会及时上传并予以说明标注,学员可下载学习!

北京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分析调研资料

《城市规划概论》结课作业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 告 姓名:康一林 班级:规132 学号:201301020223 成绩:————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北京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位于华北平原北端,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早在周朝时期,就是燕国和蓟国所在地,北京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北京拥有的名胜古迹有: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县,是中国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该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爱,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宫东西款750

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城墙上开有四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四座角楼,角楼有三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是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他利用昆明湖和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天安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或首都北京市区中心,面临长安街,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天安门原是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举行了开国大典并被设计入国徽,墩台上的城楼大殿东西宽9间,南北深5间,用95之数,是取帝王为“9”,“5”至尊,至高无上的含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我国名胜古迹的破损, 它们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八达岭长城是中国长城的杰出代表,明代长城的精华地段。虽经受几百年来风霜雨雪的侵蚀,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而今仍显雄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多年来,八达岭长城景区的历任管理者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使八达岭长城焕发出其独有的魅力。 一:八达岭长城 1.维修长城保护长城 1952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提议“保护文物,修复长城,向游人开放”,从此,长城的保护和利用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罗哲文等专家多次到八达岭长城实地考证、勘测,提出了科学严谨的修复方案,开始了解放后长城的保护维修工作。1984年在邓小平“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下,掀开了长城保护修缮新的一页。特别是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后,特区投巨资对长城进行抢修和对关城进行复建。按照《威尼斯宪章》的要求,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持文物的真实性,使之完整地传给后代,从1953年至今,他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八达岭长城进行多次修复。到目前为止八达岭长城对外开放的长度为3741米,游览面积由原来618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9348平方米。附墙台及空心敌楼21座,垛口1252座。修 复后的八达岭长城及关城 再现了历史的原貌,从而 也使长城得到了科学的保 护。 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在遗产的宣传上,八达 岭特区办事处专门设立宣 传科和对外联络中心,通 过媒体,以大旅行社、大 学校、大企业工会为重点 对象,以公路和城市公交 车辆为重点流动广告载 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八

高校大学期末成绩分析

期末成绩分析 一、总述 2014年11月份我专业进行期末了考试,然而时间总是很快地,经过一个短暂的假期,我的学生们也拿到了自己的大学成绩!对于成绩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不管分数代表着是你在大学的付出,还是意味着你懒散等。这份成绩都是值得我们好好总结的。 二、期末成绩总体概括 (一)总体挂科情况分析 我专业共7个班,其中理科班3个,文科班4个,共有277人,本学期共有三门考试课和八门考察课,这五门考试课是:建筑施工组织、工程经济学、建筑工程设计,八门考查课是:建筑结构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学、建筑工程AUTOCAD、建筑设备工程计价、建筑电气工程计价、装饰工程与计价、城市规划概论,共挂科137人次。 从以上情况和对以往成绩比较分析来看,我们可以形象的看出我专业挂科人次还是比较多的,这些挂科的同学,占据我专业接近二分之一的人数,面对他们成绩的不及格我做以下几点原因分析: 1.这些同学学习基础都比较差,再加上平时并没有认真

的复习、按时完成练习等,且考前也没有认真的复习,导致考试成绩不及格。 2.面对建筑工程计价这门课程,文科班男生挂科较多,但这些男生,都比较认真,老师的布置的作业也都能及时完成,也许是学习方法不对,再加上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总是事倍功半;平时上课集中力不强,课上吸收的东西不多,且吸收之后,课下也难以消化。导致成绩不理想。 (二)原因分析 以上几种分析都是简单概括,可以让我们比较快速的了解情况。通过以上的总体分析,我也从中发现了许多问题,也试图分析了一下原因。 原因一:作为大三学生,刚刚从大一、大二的学习压力走过来,许多同学还在继续把大学看做成是解放的天堂,还没有认识到大学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甚至大部分同学都还抱有“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心态上课。 原因二:在这个学校的学生相对于其它高校来讲,大部分同学基础是比较的薄弱的,一下子很难适应我校的教育方式,许多同学很难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 原因三:我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惰性,面对大三的课程表并不能合理有效的安排时间,大部分空闲时间,男生都通过游戏等来解决,女生则是通过一些没有营养的言情小说或者是睡觉来解决这大部分空闲时间。

《城市规划概论》 考试试卷A

《城市规划概论》考试试卷(A卷) 学校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120分钟闭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190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城市规划法律____________________。 A.《城市规划法》 B.《住房和城市规划法》 C.《城市公共卫生法》 D.《城市建设法》 2.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于______年施行。 A.1955年 B.1990年 C.1992年 D.1989年 3.城市用地划分为_______大类。 A.4 B.10 C.43 D.78 4.城市防灾工程系统,主要有消防工程、防洪工程______和人防工程等组成。 A.防盗系统 B.防风工程 C.抗震工程 D.防沙工程 5.在居住区规划中,新区建设的绿地率不应低于______% ,旧区改造不宜低于是25%。 A.50 B.40 C.35 D.30 6.居住区级合理服务半径,指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公共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一般为_____ A.800-1000米 B.550-900米 C.800-1200米 D.550-1000米 7.居住区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_______米,回车场地面积不小于12米×12米。 A.150 B.180 C.100 D.120 8.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大城市的道路网密度以_______为宜。

A.6-8km/km⒉ B.5-8km/km⒉ C.4-6km/km⒉ D.5-10km/km⒉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城市规划 2.战略性发展规划 3.城市性质 4.城市流动人口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城市规划运作体系是什么? 2.城市用地构成有哪些? 3。城市对外交通规划有哪些内容?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提纲 1.什么是城市,其基本特征主要有哪些? 城市: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基本特征: 人口特征:密度高,规模大,城市居民从事第二、三产业为主; 经济特征:产业结构以二、三产业为主,体现较强的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 职能特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相应的管理职能; 建设特征:城市生产、生活等物质要素的集聚强度高,建设规模、密度大。2.世界上的城市主要有哪几种类型(规模、职能、布局形式)? 按人口规模分类: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 按职能分类:首都、直辖市,省、自治区中心城市,工矿城市,交通枢纽、港口城市,特殊智能城市,一般县市; 按布局形式分类:块状布局城市、带状布局城市、星座状布局城市、组团状布局城市、大都市连绵区。 3.影响城市产生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方面(城市形成时期的经济社会特点)?4.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新的特点? 5.简述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特点,并举例说明其协同的进程。 6.简要说明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㈠城乡不分—城乡对立—城乡融合; ㈡城市随产业高层次化而呈螺旋上升式发展及二者间的互动; ㈢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7.试结合城市化的进程阐述其动力机制是怎样起作用的。 ①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首先表现在为城镇人口提供商品粮;其次,表现在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第三,农业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第四,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第五,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②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③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性服务的增加,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性设施;二是消费性服务的增加。 8.城市规划及其特点是什么?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特点:综合性、战略性、政策性、地域性、实践性。 9.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⑴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是 “点”与“面”的关系;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要相互配合,协同发展。 ⑵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二者间关系密切的是有关生产力 布局、人口、城乡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发展计划。 ⑶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规划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合理利用 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⑷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浅析人文地理学与城市规划

浅析人文地理学与城市规划 摘要:作为地理学下的一大分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基于与城市规划上共同的对人地关系上的探讨上,本文主要讲述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分支学科与城市规划的密切联系以及人文地理学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人口地理文化地理历史地理城市地理村落地理城市规划应用 前言: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大至历史遗迹、人类社会的发展,小至我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人文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其的核心是人地关系,而城市规划旨在运用一系列科学手段合理安排利用土地为人类创造出赖以生存的良好生活空间与条件。在人地关系上,两门学科的相关联程度很高。 1.为什么人文地理学与城市规划有密切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所谓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制定适宜城市整体发展的计划,从而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并进一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

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工作。 从定义上可以看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为城市规划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基于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等客观条件才能因地制宜的做出适宜的城市规划。 2.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城市规划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是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而这种关系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下面简要介绍下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自古以来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与城市规划之间存在着的相关联性。 2.1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在西方渊源很长,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2可能论 可能论也称或然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2.3适应论 通过文化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会有个长期的适应过程。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所限制,人类社会对环境也有利用的可能。这里对城市规划思想已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2.4生态论 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而不是单单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更进一步研究到了人类和自然的可相互感染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