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四十二章:冲和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四十二章:冲和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

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原文注音】

dào shēng yīyī shēngèr èr shēng sān sān shēng wàn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

wàn wùfùyīn ér bào yáng chōng qìyǐwéi h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rén zhī suǒwù wéi gūguǎ bùgǔ ér wáng gōng yǐ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

wéi chēng gùwù huò sǔn zhī ér yì huò yìzhī ér sǔn

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rén zhī suǒ jiào wǒyìjiào zhī qiáng liáng zhěbùdé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

qísǐ wújiāng yǐwéi jiào fù

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

【白话译文】

道是万物化生的总原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二气相交而生第三者,如此生生不息,便繁衍了万物,因此万物禀赋阴阳二气的相交而生,这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生成新的和谐体,始终调养万物。

人所厌的是孤、寡、不谷,而侯王却以此自称,那是因为得道的侯王深明道体的缘故。

任何事物,表面上看来受损,实际上却是得益;表面上看来得益,实际上却是受损。

因此,人生在世,应顺道而行,不可仗恃自己的力量向大自然逞强,否则定得不到善终。

前人教给我这个道理,如今我也拿来教别人,并以此作为“戒刚强”的基本要义。

[逐句译文]

道生一(自然生就阴阳未判一气混元),

一生二(一气混元激活了时间与空间),

二生三(在时间与空间中产生了能量),

三生万物(能量的互相转换产生了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有负阴而抱阳的特性),

冲气以为和(阴阳互动是走向和谐的根本)。

人之所恶(人们所厌恶的),

唯孤寡不谷(莫过于“孤”、“寡”、“不谷” ),

而侯王以为称(而侯王却把它作为自己的称谓)。

故物或损之而益(因此万物或是因为减损反而获得增加),

或益之而损(或是因为增加反而导致减损)。

故人之所教(前人的谆谆教导),

我亦教之(我们也用来教育后人)。

强梁者不得其死(努力培养栋梁之才的人精神是不死的),

我将以为教父(我们将以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

[场景解释]

本章第一段话,说到一、二、三这几个数字,这并不是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冲气以为和”。

这里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从多元论的宇宙观发展为一元论的宇宙观,这是值得称道的。冯友兰说:“老子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这里说的有三种气:冲气、阴气、阳气。

我认为所谓冲气就是一,阴阳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数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说,有了阴阳,很多的东西就生出来了。那么冲气究竟是哪一种气呢?照后来《淮南子》所讲的宇宙发生的程序说,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轻清的气上浮为天,重浊的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轻清的气就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

在阴阳二气开始分化而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中的气就叫做冲气。‘冲’是道的一种性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四章)。

这种尚未完全分化的气,与道相差不多,所以叫冲气。也叫做一。”

冯先生的这一分析是很有见地的。在本章后半部分,老子讲了柔弱退守是处事的最高原则,谦受益,满招损,这也合乎辩证之道。

[读后感想]

此章道德经相对应的故事暂时没有想到,可以看看以下的小故事

解签

一个年轻人去寺庙里求签。他很虔诚地敬香,跪拜佛像,然后抽签。一位老和尚站在一旁。

忽然,年轻人欢喜地大叫一声:“谢谢佛祖!”他起身,对老和尚深鞠一躬:“法师,麻烦您给我细解一下这个签,行吗?我知道,这是上上签呀!它怎样指引我去争得成功呢?”

良久,老和尚说:“你现在是做什么的?”年轻人羞赧地揉揉鼻子,说:“一直居无定所,东奔西跑的。”老和尚又问:“那么,你追求什么样的成功呢?”年轻人一下

来劲了:“我想经商呀,白手起家,像李嘉诚、比尔·盖茨那样,做一番大事业。”老和尚问:“如果不成呢?”年轻人说:“我曾经想参与保险业,从保险推销员干起,逐步做到总裁……”老和尚笑了:“你很有志向呀,不过,这个也不成怎么办?”年轻人想了想:“说实话,我最初想当作家,写一两本书,畅销全世界,争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老和尚点点头,问:“刚才,你说自己居无定所,东奔西跑,是什么意思?”年轻人说:“因为我这几年失业几次,不得不常常在外奔波,寻找一份工作糊口呗。”老和尚问:“能糊口了吗?”年轻人惭愧地揉揉鼻子:“唉……不过,我不时能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接济。”老和尚宽容地笑了:“我无意反对世人追求成功的心情,但是,生存先于成功、大于成功——佛祖根本就不是为了帮助一个连基本生存都没有解决的人去凭空追求成功的。”

年轻人显然很震惊,问:“那么,这个上上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老和尚笑答:“依我看,它是说你的生活就要安定了。相对你的目前而言,它的确是上上签。”

何为高僧?

夕阳西下,寺庙里,一群小和尚围着老方丈席地而坐。

老和尚手持一把扇子悠然自得地摇着,小和尚唧唧喳喳,问老和尚道:

“师父,什么样的人才能是高僧、是智者啊?我们都想做高僧,做智者呢。”

老方丈眯着眼,微笑着望着这群小和尚,笑道:

“达摩祖师有一大群弟子,其中三弟子和小弟子两个人最受尊敬,被你们称为高僧、智者、大师……总之,当时能用的称谓都用上了。忽然有一天,达摩祖师让这两个弟子云游四方,普度众生,两名弟子欣然而应。于是,两个人就一起下山了。

“后来,两个人都做了不少好事。当然,也都受到了不少赞誉,只是两个人在助人时的性格迥然不同。三弟子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地帮助着别人,只要别人有需要,他都绝不吝啬。小弟子就不一样了,他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了。于是,很多人都认为小弟子喜欢偷懒……同样是高僧,对三弟子的评价总远远比小弟子多。

“二十年过去了,达摩祖师圆寂了。他的弟子们都继承了他的遗愿——行善助人,普度众生。这时,三弟子的名声盖过了小弟子,在所有弟子中最为响亮。“又十年过去了,三弟子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别说帮助别人,甚至连自己都需要人照顾了。此时,众人忽然发现,身边助人的僧人越来越多了,都十分年轻,且都有一个习惯,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了。于是,众人就想到了那名早年成名的小弟子。

“不久后,人们果然发现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这些年轻僧人都尊称那名小弟子为师父。”

说到这,老方丈顿住了,问小和尚们道:“知道最后人们为什么喊达摩祖师的小弟子为高僧、智者了吗?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深山里又去干什么了呢?”

“去教弟子啦。因为他教了好多弟子呀,这些弟子都能在他老的时候继续帮助别人呀。”小和尚们唧唧喳喳着。

“这不是主要原因。”

“那主要原因是什么呀?”小和尚们眨着眼睛,问老方丈道。

“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山上,是去休息了,去快乐了。真正的高僧,真正的智者,应该懂得休息,懂得享受快乐。一个僧人,连自己都快乐不了,休息不好,就是连自己都没有度好。既然连自己都没有度好,又怎么去度人呢?”

“所以啊!做个真正的高僧,首先应该懂得快乐,先度自己再度别人。”

小和尚们似懂非懂,却做醍醐灌顶状。

看着小和尚的样子,老方丈哈哈大笑。小和尚们也笑了,瞬间,小和尚们发现:这一刻,自己也成了高僧。

道是万物化生的总原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二气相交而生第三者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注音版】 知(zhī)人(rén)者(zhě)智(zhì),自(zì)知(zhī)者(zhě)明(míng)。 胜(shèng)人(rén)者(zhě)有(yǒu)力(lì),自(zì)胜(shèng)者(zhě)强(qiáng)。 知(zhī)足(zú)者(zhě)富(fù)。强(qiáng)行(xíng)者(zhě)有(yǒu)志(zhì)。 不(bù)失(shī)其(qí)所(suǒ)者(zhě)久(jiǔ)。 死(sǐ)而(ér)不(bù)亡(wáng)者(zhě)寿(shòu)。

【译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能够知足而淡泊财物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能够自强不息的人才能算是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失“道”顺其自然的人才能够长久,而能够真正死而不忙者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句

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解释】自古以来,凡是得到道的都发生了变化:天得道而明亮,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灵验,河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统治者得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 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 【解释】天下万物产生于能看得见的“有”,而“有”却产生于看不见的“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二章 塞①其兑②,闭③其门④;挫⑤其锐⑥,解其纷⑦,和其光⑧,同⑨其尘⑩,湛?兮似或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 禁止脱离了大道而违背自然法则的行为,禁绝门户之见、逾越感性认识、通过抽象而趋向是道(循道循理循法);挫其锋锐戾气,化解其错综复杂的矛盾纷争,联合统一无数有限真理的总和(合)就是无限真理,任何有限真理都具有无限真理的成分、微粒,无限接近无限真理,清澈透明啊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是为玄同。(玄德而玄同于大道。大道虚无,大道空无,玄同而空无,玄同而虚无。空无:指虚无之境,道的代指;谓一切事物的本体与归宿。空无:类空宇宙中,介于绝对的无和有之间的类,是动态的无和静止的有,二者的统一。空无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它揭示了世间万物,所共同拥有的一种属性——空无性。广义空无性:没有时空限制,一切事物都处于无(隐价)和有(显价)的叠加态中。虚无: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道”(真理)的本体无所不在,但无形象可见;谓清静无欲,无所爱恶;清虚之境。不可得,空之异名也。空:空虚,虚无;虚静之性。空虚:空无;空旷冥漠;亦喻朝廷;豁达;没有成见。)是以,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是以,玄同为天下贵。 注释 ①塞:禁止。 ②兑:通“脱”,脱离。 ③闭:关,禁绝,停止,结束。 ④门:门户,指耳鼻口眼等感觉器官,也指门户之见。 ⑤挫:(1)(形声。从手,坐声。本义:折断;摧折) (2)压下去,降低。(3)(3)失败。(4)挫伤,折伤。(5)使减小规模或降低程度。” ⑥锐:(1)(形声。从金,兑声。本义:芒)锐,芒也。――《说文》。段玉裁注:“芒者,草耑也。” (2)锋锐戾气。戾气:中医学中有戾气一说,是和正气相反,和邪气相对应的。戾气,有些用法中可以解释为暴戾之气的意思,即一种残忍,凡事要做得狠,偏向走极端的一种心理或风气;可以看作杀心重,或杀气的近义词,但更指向广泛一些,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偏爱杀戮残害,比如动不动破口大骂,或对一些小的坏事偏向于非常严厉处罚;同时所指对象也不一定是一些真正的罪行严重,也可能指心地非常黑暗的人。 ⑦纷:(1)众多,杂乱:~~。~繁。~杂。~飞。~纭。五彩缤~。~乱。~扰。~争。(2)五彩缤纷的现象。 ⑧光:(1)光大。(2)光明,明亮,明。见小曰明,见微知著是知常明事理。知常曰明,遵守真理法则(规律)称作明。(3)景物。(4)光彩;光荣;荣誉;荣耀;荣光。(5)色泽;光彩。(6)空。”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音版】 五(wǔ)色(sè)令(lìng)人(rén)目(mù)盲(máng), 五(wǔ)音(yīn)令(lìng)人(rén)耳(ěr)聋(lóng), 五(wǔ)味(wèi)令(lìng)人(rén)口(kǒu)爽(shuǎng), 驰(chí)骋(chěng)田(tián)猎(liè)令(lìng)人(rén)心(xīn)发(fā)狂(kuáng), 难(nán)得(de)之(zhī)货(huò)令(lìng)人(rén)行(xíng)妨(fáng).

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为(wéi)腹(fù)不(bù)为(w éi)目(mù), 故(gù)去(qù)彼(bǐ)取(qǔ)此(cǐ). 【译文】 “五色令人目盲” 五光十色让人眼花缭乱。这里的五色,指的很多比如说金银珠宝、华丽的衣服等等。 “五音令人耳聋” 靡靡之音令人失去心智,为什么说耳聋那?老子在这里是说圣人之治,不要迷恋五音,这里给大家讲个故事,商代有一个叫师涓的乐师,他专门收集、整理乐曲,并能奏出一手动听的乐曲。一次,残暴的纣王把师涓抓来,要师涓专门为他演奏。可师涓奏出的乐曲都不和纣王的口味,纣王威胁要杀死他。他冥思苦想,创造出一种名叫靡靡之乐,北里之舞”的歌舞来应付纣王。纣王听了很高兴,免师涓一死。从此,纣王整天陶醉在这种“靡靡之乐”的歌舞中,不用心去治理国家,不久被周武王打败了。可以说纣王没有听到老百姓的申述和疾病中的呻吟。只是举例说明这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四章:不盈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四章:不盈【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 帝之先。 【原文注音】 dào zhōng ér yòng zhī huò bù yíng yuān xī sìwàn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 wù zhī zōng cuò qí ruìjiě qífēn héqí guāng tong qí 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合其光,同其 chén chén xī sì huò cún 尘。湛兮,似或存。 wúbùzhī shuí zhīzǐ xiàng dì zhī xiān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白话译文】 道”本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尽。它是那么深厚博大,好像是万物的祖先。它不露锋芒,它以简驭繁,在光明的地方,它就和其光,在尘垢的地方,它就同其尘。 不要以为它是幽隐不明的,在幽隐中,却还俨然存在。 像这样的道体,我不知它是从何而来,似乎在有天帝之前就有了它。 [逐句译文]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挫其锐(压制锋芒), 解其纷(解脱纷扰); 和其光(和顺光辉), 同其尘(混同尘垢)。 湛兮(高深莫测啊), 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 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场景解释] 思想的放荡 把“道”喻为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是对其神秘性、不可触摸性和无限作用的最直观和最形象的譬喻。哲理的揭示,只有扎根于形象,才会使蕴含的丰富性、概括性、抽象性和外延性得到能动和富于想象力的发挥,老子对道的这种不拘常规的描述方式,给予后来道家人物自由放荡的思想和行为以先导和启迪意义。 最引人深思的例子,是对庄子作品中深邃的哲理发挥和艺术形象想象力的极度夸张的影响。《庄子·德充符》写了好几个奇丑无比的得道之士,如断脚的叔山无趾,生着瘤子的瓮大瘿,弯腰驼背又没有嘴唇的支离无胯,等等。可这样的人,偏偏国君看其顺眼,男人们乐于相处,女人们甚至争着相嫁。究其缘由,就因为这些人悟道天然,形显而德美,内在的道德美胜过了外在的形体丑。《庄子》一书中,像这样用放荡的思维和古怪的事例来阐说道理的篇章,可谓比比皆是。他说厉鬼与西施“道通为一”,说中央之帝浑地被人为凿出“七窍“而丢了命,诸如此类,都体现出这种特征。 老子说:“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关系的谐合,追求个人的生活方式、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与道、自然、天地相契合的最高境界。刘伶的这种惊世骇俗的言行,正是对世俗和礼教的唾弃,正是把自己的精神、肉体融合到自然广大深厚怀抱里的一种实践。 “越名教而任自然”,这是魏晋名士的名言。对现实礼教的鄙弃,对自然天性的追求,使得思想放荡、性格不羁的他们,在世俗的眼中总是显得那么奇异怪诞、格格不入。那个临刑前还要弹奏一曲《广陵散》的嵇康,就是一个敢于怀疑和批判的思想放荡者。他竟然对一向被视为“凶逆”的管叔、蔡叔给予新评价,认为其“未为不贤”,只是“不达圣权”而已;不仅如此,他还无法无天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诸如此类,他都表现出一种独立不羁的人格精神,千载而后,仍让人不能不感叹敬佩。 [读后感想]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紧接上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用而勿用,勿用而用之后,便提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作为“用道而不为道所用”的更进一层说明。在这里首先要了解“冲”字与“盈”字是对等性的。“冲”字在《老子》这一章句中的意思,应该作为冲和谦虚的“谦冲”解释。换言之,冲,便是虚而不满,同时有源远流长、绵绵不绝的涵义。如果解释“冲”便是用中而不执一端或不执一边的意思,也可以相通。总之,知道道的妙用在于谦冲不已,犹如来自山长水远处的流泉,涓涓汩汩而流注不休,终而汇聚成无底的深渊,不拒倾注,永远没有满盈而无止境。如果了解道的冲而不盈的妙用,它便如生生不已,永无休止,能生万物的那个想象中的宗主功能一样,就可应用无方,量同太虚。 能够做到冲虚而不盈不满,自然可以顿挫坚锐,化解纷扰。然后参和它的光景,互同它的尘象。但它依然是澄澄湛湛,和而不杂,同而不流的若存若亡于其间。倘使真能做到这种造诣,完成这种素养,便无法知道它究竟是“谁”之子?似人而非人,似神而非神,实在无法比拟它像个什么。假使真有一个能主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注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注解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 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1]。 【注释】:

《道德经》注音版第六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六十七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注音版】 天(tiān)下(xià)皆(jiē)谓(wèi)我(wǒ)道(dào)大(dà),似(sì)不(bù)肖(xiào)。 夫(fū)唯(wéi)大(dà),故(gù)似(sì)不(bù)肖(xiào)。 若(ruò)肖(xiāo),久(jiǔ)矣(yǐ)其(qí)细(xì)也(yě)夫(f ū)! 我(wǒ)有(yǒu)三(sān)宝(bǎo),持(chí)而(ér)保(bǎo)之

(zhī)。 一(yī)曰(yuē)慈(cí),二(èr)曰(yuē)俭(jiǎn), 三(sān)曰(yuē)不(bù)敢(gǎn)为(wéi)天(tiān)下(xià)先(xiān)。 慈(cí)故(gù)能(néng)勇(yǒng);俭(jiǎn)故(gù)能(néng)广(guǎng); 不(bù)敢(gǎn)为(wéi)天(tiān)下(xià)先(xiān), 故(gù)能(néng)成(chéng)器(qì)长(cháng)。 今(jīn)舍(shè)慈(cí)且(qiě)勇(yǒng); 舍(shè)俭(jiǎn)且(qiě)广(guǎng); 舍(shè)后(hòu)且(qiě)先(xiān); 死(sǐ)矣(yǐ)!夫(fū)慈(cí)以(yǐ)战(zhàn)则(zé)胜(shèng), 以(yǐ)守(shǒu)则(zé)固(gù)。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最好的版本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最好的版本 上篇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

《道德经》注音版第四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四十二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音版】 道(dào)生(shēng)一(yī),一(yī)生(shēng)二(èr), 二(èr)生(shēng)三(sān),三(sān)生(shēng)万(wàn)物(wù)。 万(wàn)物(wù)负(fù)阴(yīn)而(ér)抱(bào)阳(yáng), 冲(chōng)气(qì)以(yǐ)为(wéi)和(hé)。人(rén)之(zhī)所(suǒ)恶(è), 唯(wéi)孤(gū)、寡(guǎ)、不(bù)谷(gǔ),

而(ér)王(wáng)公(gōng)以(yǐ)为(wéi)称(chēng)。 故(gù)物(wù)或(huò)损(sǔn)之(zhī)而(ér)益(yì), 或(huò)益(yì)之(zhī)而(ér)损(sǔn)。人(rén)之(zhī)所(suǒ)教(jiào), 我(wǒ)亦(yì)教(jiào)之(zhī)。 强(qiáng)梁(liáng)者(zhě)不(bù)得(dé)其(qí)死(sǐ), 吾(wú)将(jiāng)以(yǐ)为(wéi)教(jiào)父(fù)。 【译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无”,“道”生“有”“有”生“万物”这里的有及是“一”,“一”生“二”,“二”生“三”注这里的“三”不是指的数字三,在古代三可以代表很多。“一”是阳,“二”是阴,阴阳和合生化万物,也就是“三”生万物了。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1-5章(王弼本)》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1-5章(王弼本)》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道德经1-5章(王弼本) 先秦-老子 第0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0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0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0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0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对照翻译: 第01章: 道可道,非常道。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 无,是天地的开端。 有,名万物之母。 有,是万物的根源。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第0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出来了;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延伸阅读

《道德经》第四章原文、翻译(译文) 注释及延伸阅读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注释] ①冲:通盅(chong),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②有弗盈:有,通又。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

④宗:祖宗,祖先。 ⑤锉其兑:锉(cuo):消磨,折去。兑(rui):通锐,锐利、锋利。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⑥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a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湛”、“沉”古代读音相同。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夫执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执一国之量者,不能成国;穷力举重,

不能为用。故人虽知万物治也,治而不以二仪之道,则不能赡也。地虽形魄,不法于天,则不能全其宁;天虽精象,不法于道,则不能保其精。冲而用之,用乃不能穷;满以造实,实来则溢。故冲而用之,又复不盈,其为无穷亦已极矣。形虽大,不能累其体;事虽殷,不能充其量。万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渊兮似万物之宗乎?锐挫而无损,纷解而不劳,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德不能过其载;天怀其象,德不能过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道沖而用之,或似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夫道沖然至無耳,然以之適衆有,雖天地之大,山河之廣,無所不遍,以其無形,故似不盈者。淵兮深眇,吾知其為萬物宗也,而不敢正言之,故曰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人莫不有道也,而聖人能全之。挫其銳,恐其流於妄也。解其紛,恐其與物構也。不流於妄,不構於物,外患已去,而光生焉,又從而和之,恐其與物異也。光至潔也,塵至維也,雖塵無所不同,恐其棄萬物也。如是而後全,則湛然其常存矣,雖存而人莫之識,故曰似或存耳。

精读徐大椿《道德经注》:道可道第一

精读徐大椿《道德经注》:道可道第一 上经 道可道第一道可道,非常道【常者,本然之谓。道本无名,指为道者,非道之本名。所谓“强名之曰道”,非道体常然之称也】【译文】常,是“本然”的意思。“道”原本没有名称,而后被人命名为“道”,不是说“道”本来就叫“道”这个名称。老子在下文也说“强名之曰道”,可见“常道”一词的意思,是指“本然”之道,即指道之本体,而不是指“常然”之道,即不是指道之本体的固定称谓或通常称谓。名可名,非常名【此指有形之物。言凡物之成形者,即有名,乃人之强加以名,非物有本然之名也。如天地日月之类,岂必一定当名为“天地日月”乎?夫有形之物,其名尚皆强加,况无形之道,而加以“道”之名,岂道之本体乎?此二句乃全经之大旨,见道之不可以言语形容,而人当以意会也】【译文】这句话指有形之物,是说凡有形之物都可以命名,但不过是人为强加给它们的名称,并不是说它们本然地、必然地就叫那个名称。比如,天地日月之类的有形之物,难道就一定应该叫做“天地日月”吗?这样看来,有形之物的名称尚且是人为强加的,何况是“道”这个无形之“物”呢?人们给无形之道强加了“道”这个名称,难道就足以指代“道”的本体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话是《道德经》整本书的主旨,也是理解这本书的关键。“道”的本体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和描述的,所以人们应该用意会的方式去明道体道,而不是被书中的言语、称谓和概念所束缚。【明论】《道德经》开头这两句话的含义十分玄妙,能从各种角度进行阐释。但是,徐大椿仅仅从称谓和命名的角度切入,而没有展开叙述其深刻内涵,并不是他不懂这两句话,而只是为了由浅入深地解读这本书而已。徐大椿解读第一章的内容,几乎都是从称谓、命名等语言逻辑的角度去展开阐释和辨析,风格有点类似于他在《道德经注序》中的对《道德经》成书过程及内涵的解释。他这样的解读,十分通俗易懂,能够让读者瞬间明白书中词句的含义,并跳出市面上很多注解者的那种神神叨叨的思维陷阱。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可以用言语描绘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有了空间,才开场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才开场孕育万物。 译文: 所以,假如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化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假如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低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假如世间的人都认为自己能分辨什么是美的东西,不是好事;都以为自己能分辨什么是善的东西,也不是好事。这些都是从自我好恶出发去界定美丑善恶,就会制造出很多冲突!有和无相比照而生,难和易相比照而成。长和短相比照才形成,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也都是因比照才形成这些概念。 所以圣人就是顺天之道而为,以身作那么。效法道化育万物,做利益一切众生之事,从不推辞;孕育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心中没有任何傲慢;做了许多积功累德之事,却从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其积累的功德就不会消

失,受益的众生会永远铭刻在心。假如有自夸居功之心,其功德就会很快地抵消掉。 第三章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那么无不治。 译文: 不刻意推崇贤者,使百姓不去争邀功名;不特意抬高稀有贵重物品价值,使百姓不起盗贼之心夺利;不常呈现那些引起贪心私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治国的方法是:使百姓虚心学习常怀感恩之心,让百姓温饱安居乐业;减弱百姓争名夺利的志向,增强老百姓的体质。要常引领百姓返璞归真,不要学那些世智辩聪、爱好耍心机的人,没有欺诈之心,没有争名夺利的贪欲;使那些所谓的那些“智”者不敢胡作非为。用道法自然、循道而为,那么没有不能治理的事情! 第四章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虚而不满,里面所蕴涵的内容和运用的领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道博大渊深,看起来好似是万物万有的总头。 通过不断打磨锋锐突出局部,解读分析^p 意见分歧局部;交融各方光芒闪亮局部,就会形成共同观点,与万物同踪迹。 多么清澈呀,似乎存在一样。我不知道什么时候生出道、演化出道,不知道如何传下来的,只知道它出如今天帝之前。 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国学宝典《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译文注释

国学宝典《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译文注释 [原文]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④,冲气以为和⑤。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⑥,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⑦。 [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相互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假如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假如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育我,我也这样去教育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解释]

1、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肯定无偶的。 2、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3、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冲突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4、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5、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相互冲突交和而成为匀称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6、孤、寡、不谷:这些都是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 7、教父:父,有的学者解释为“始”,有的解释为“本”,有的解释为“法规”。有根本和指导思想的意思。 [引语] 这一章的前半局部讲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这是继四十章之后,又一段关于“道”的根本原理的重要论述。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混而为一”的“道”,对于千姿百态的万物而言,“道”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段话是警诫王公要以贱为本、以下为基的。对后一段内容,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段文字与上一段讲的原理关联不上,疑为三十九章文字错移本章。另一种说法是两段前后虽然不相亲密关联,但意义仍相近。这是讲冲突的双方既是对

【诗歌鉴赏】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诗歌鉴赏】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 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 且成。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注释 、建言:立言。 2、夷道若?:夷,平坦;?,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3、大白若辱:辱,黑垢。一说此名应在“大方无隅”一句之前。 4、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偷,意为惰。 5、质真若渝:渝,变污。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 6、大方无隅:隅,角落、墙角。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 7、善贷且成: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辅助之意。此句意为:道使万物善始 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译文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 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 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 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赏析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引用了十二句古人说过的话,列举了一系列构成矛盾的事物双方,表明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关系,它们彼此相异,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 有统一性,从矛盾的观点,说明相反相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这里,老子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各自“闻道”的态度: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漠不动心、将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 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 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音版】 载(zǎi)营(yíng)魄(pò)抱(bào)一(yī),能(néng)无(wú)离(lí)乎(hū)? 专(zhuān)气(qì)致(zhì)柔(róu),能(néng)如(rú)婴(yīng)儿(ér)乎(hū)? 涤(dí)除(chú)玄(xuán)览(lǎn),能(néng)无(wú)疵(cī)乎(hū)? 爱(ài)民(mín)治(zhì)国(guó),能(néng)无(wú)为(wéi)乎(hū)? 天(tiān)门(mén)开(kāi)阖(hé),能(néng)为(wéi)雌(cí)乎(hū)? 明(míng)白(bái)四(sì)达(dá),能(néng)无(wú)知(zhī)乎(hū)? 生(shēng)之(zhī)、畜(xù)之(zhī)、 生(shēng)而(ér)不(bù)有(yǒu),为(wéi)而(ér)不(bù)恃(shì), 长(cháng)而(ér)不(bù)宰(zǎi),是(shì)谓(wèi)玄(xuán)德(dé). 【译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身心一致持之以恒的遵循自然规律,能否不偏离方向?这里的“营”的意思是身体健康的意思,“魄”这里指的是精神魂魄的意思,前句“载营魄”的意思就是“营”与“魄”能够不分离么?“抱一”

这里的“一”在古代的时候一能够产生任何数字,因为他是最小的数字。所以这里的“一”代表自然。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专气”的意思是把能量聚在一起。“致柔”这里的柔是达到极 柔和的状态,“专气致柔”就是把水平集合在一起,内部很和谐协调,从而达到柔和的状态。“柔”不是柔弱无力。太极拳以柔制刚,专心 把水平聚合到一块发挥出很大的力量,就是说当你把水平聚合到一起 是否能达到婴儿般,婴儿能够专气,所以婴儿特别柔,但是哭的时候 声音特别的洪亮,能够吸引大人的注意。(长期调气可长寿身体健康)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排除一切杂念苦心专研,能否做到没有纰漏、瑕疵吗?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爱国治国,能否做到“无为而治”吗?(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思想、言行,能否以阴柔自居吗?(就是告诉人们应该谦虚)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清楚明白四方内外的事物,能够做到“无知,无欲”吗?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之畜之”的意思就是把上述的六个方面贯彻于事物的创始和 发展过程中。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搜索万事万物的奥妙,而不 据为已有。施于人而不要持有恩。领导人民而不是主宰。 “是谓玄德”把上面的做到这就是玄德,“玄”是玄妙的意思。 这么做也就是遵循“道”的行为,所以称之为“玄德”。

《道德经》注音版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音版】 道(dào)可(kě)道(dào),非(fēi)常(cháng)道(dào), 名(míng)可(kě)名(míng),非(fēi)常(cháng)名(míng). 无(wú)名(míng),天(tiān)地(dì)之(zhī)始(shǐ), 有(yǒu)名(míng),万(wàn)物(wù)之(zhī)母(mǔ). 故(gù)常(cháng)无(wú)欲(yù),以(yǐ)观(guān)其(qí)妙(miào),

常(cháng)有(yǒu)欲(yù),以(yǐ)观(guān)其(qí)徼(jiào). 此(cǐ)两(liǎng)者(zhě)同(tóng)出(chū)而(ér)异(yì)名(míng), 同(tóng)谓(wèi)之(zhī)玄(xuán),玄(xuán)之(zhī)又(yòu)玄(xuán),众(zhòng)妙(miào)之(zhī)门(mén). 【译文】 此章为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话,那么它就是平常的“道”但如此章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名”如果要用语言来表述的话,那就是平常的“名”但是如此章所说“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名”也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名”](这里有些人会误解说明一下,意思也就是说:“道”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但是本章所表述的并非普通的“道”)“无名”的“无”本章所表述的是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有名”的“有”本章所表述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所以,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就是告诉大家以后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下面的句子更好“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

《老子》经典名句及译文解析(共110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解释:至高的品性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老子·道经·第八章》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解释: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非常大的器是不需要雕琢之工的;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 ——《老子·德经·第四十一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释: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高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解释:做事情如果到结束时仍如开始时那么慎重,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 ——《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解释: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老子·道经·第三十三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解释: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老子·道经·第五章》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解释: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 ——《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释:不置身其中方能观察事物全貌;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而能得

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老子·道经·第二十二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释: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老子·道经·第五章》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解释: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不会花言巧语,巧言善辩的人不一定善良。 ——《老子·德经·第八十一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解释: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 ——《老子·道经·第三十六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解释:正直的人像屈服,灵巧的人像愚笨,有口才的人像迟钝,指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显露自己。 ——《老子·德经·第四十五章》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解释: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释:人必须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的原则是服从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 ——《老子·道经·第二十五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解释: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 ——《老子·德经·第五十六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

《老子》第二十二章 qǔ曲zé 则 quán 全, wǎnɡ 枉 zé 则 zhí 直, wā 洼 zé 则 yínɡ 盈, bì 敝 zé则xīn 新, shǎo 少 zé 则 duō 多, duō 多 zé 则 huò 惑。 shì 是 yǐ 以 shènɡ圣rén 人 bào 抱 yī 一 wéi 为 tiān 天 xià 下 shì 式。 bù 不 zì 自 jiàn 见, ɡù故mínɡ 明; bù 不 zì 自 shì 是, ɡù 故 zhānɡ 彰; bù 不 zì 自 fá 伐 ,ɡù 故 yǒu 有 ɡōnɡ 功; bù 不 zì 自 jīn 矜, ɡù 故 chánɡ 长。 fū 夫 wéi 唯bú 不 zhēnɡ 争, ɡù 故 tiān 天 xià 下 mò 莫 nénɡ 能 yǔ 与 zhī 之 zhēnɡ 争。 ɡǔ古zhī 之 suǒ 所 wèi 谓“ qǔ 曲 zé 则 quán 全” zhě 者, qǐ 岂 xū 虚 yán 言zāi 哉! chénɡ 诚 quán 全 ér 而 ɡuī 归 zhī 之。 【解释】委屈才能保全,弯曲才能伸直,低洼才能充盈,破旧才能生新,少取才有收获,多取反而迷惑。因此圣人用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和模式。不固执己见,才能看的分明;不自以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才显得有功,不自高自大才能保持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就没有人能争得过他。古时所说的委屈才能保全等话,怎么能是空话呢!真正能全部得到它。 《老子》第二十三章

xī希yán 言 zì 自 rán 然。 ɡù 故 piāo 飘 fēnɡ 风 bù 不 zhōnɡ 终 cháo 朝, zhòu 骤 yǔ雨bù 不 z hōnɡ 终 rì 日。 s hú 孰 wèi 为 cǐ 此 z hě 者 t iān 天 dì 地。 t iān 天 dì地s hànɡ 尚 bù 不 nénɡ 能 j iǔ 久, ér 而 kuànɡ 况 yú 于 rén 人 hū 乎 ɡù 故 cónɡ从shì 事 yú 于 dào 道 zhě 者, tónɡ 同 yú 于 dào 道; dé 德 zhě 者, tónɡ同yú 于 dé 德; shī 失 zhě 者, tónɡ 同 yú 于 shī 失。 tónɡ 同 yú 于 dào 道zhě 者, dào 道 yì 亦 lè 乐 dé 得 zhī 之; tónɡ 同 yú 于 dé 德 zhě 者 ,dé 德 yì 亦 lè 乐 dé 得 zhī 之; tónɡ 同 yú 于 shī 失 zhě 者, shī 失 yì亦lè 乐 dé 得 zhī 之。 xìn 信 bù 不 zú 足 yān 焉, yǒu 有 bù 不 xìn 信 yān 焉。 【解释】少说话是合乎自然法则的。所以,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整天,是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的狂风暴雨)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于人呢所以凡是从事于道的人:求道的就与道相同。求德的就与德相同,求失的就与失相同。与道相同的人,道也乐意得到他;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意得到他;与失相同的人,失也乐意得到他。不值得信任的,当然就有不相信的事情发生! 《老子》第二十四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