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诊疗思维(1)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诊疗思维(1)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诊疗思维(1)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诊疗思维

颈部转移癌是指癌细胞从原发肿瘤转移到颈部淋巴结或其他组织器官,其中60%-80%的颈部转移癌来自于上颈部或头颈部的原发肿瘤,例如口腔、喉咙、喉咙头部、甲状腺、鼻窦、鼻咽、食管和肺等位置。然而,对于一部分颈部转移癌病人,原发灶却难以明确,这为临床的诊疗带

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病理学检查

颈部转移癌病人首先需要进行颈部淋巴结活检,确定是否存在淋巴结

转移病灶。如果确诊转移癌,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等

病理学检查方法能够进一步鉴定转移癌的类型、分级和特异性标志物,以了解该肿瘤来源和是否存在其他部位的原发灶。

二、图像学检查

颈部转移癌病人应进行头颈部的全身性影像学检查,包括颈部彩色多

普勒超声、颈部CT、胸部X线、胸部CT、骨扫描和经颅血管成像。这

些检查能够确定是否存在其他转移病灶,也能发现并排除原发肿瘤来

源于肝、胃等其他部位的可能性。

三、全身评估

颈部转移癌病人应接受一系列全身评估,包括甲状腺功能检查、全身

电解质和功能性检查、免疫学和风湿学检查等,以排除恶性淋巴瘤和

其他转移疾病的可能性。还需要了解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病史。

如存在烟酒过量等危险因素,应积极加强干预措施。

四、治疗策略

对于颈部转移癌病人中原发灶不明者,治疗策略则需要根据患者的状态、转移病灶的位置和数量、患者的治疗意愿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通常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最佳的治疗方案选择。

总之,颈部转移癌原发灶不明的病人需要进行病理学、影像学和全身评估等多方位的检查取证。治疗方案需要个体化,结合多种治疗手段进行包括术后、放化疗等多方位的综合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疗效。

不明原发灶颈部转移癌的诊断和治疗

不明原发灶颈部转移癌的诊断和治疗 张智显 【摘要】不明原发灶颈部转移癌原发灶的检出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 质量.目前颈部转移癌原发灶的检测以传统检查方法为主,近年来全内镜检查随机活检、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激光介导荧光内镜和基因检测等技术提高了原发灶的检口率.根据淋巴结转移部位、病理类型、N分期等对不明原发灶颈 部转移癌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现重点对不明原发灶颈部转移癌的传统和新近发展 的诊治方法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0(016)010 【总页数】3页(P1491-1493) 【关键词】颈部转移癌;不明原发灶;诊断;治疗 【作者】张智显 【作者单位】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昆明650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37.91;R73-37 大部分颈部转移癌可通过临床检查及各种辅助检查找到原发灶,但是 2%~9%的患 者经过全面仔细检查后仍然无法发现原发灶[1],此类患者查寻原发灶的过程是费时、费力的,中位生存期却大约只有 8个月[2]。对于此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尚无大型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因此存在很多争论。

转移癌虽容易明确诊断,但寻找原发灶则有困难。原发灶隐匿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 素有关:[3]①机体免疫机制控制了原发灶,原发灶自行消退;②原发灶太小,不能被目 前的检查方法所发现;③原发灶位置隐匿,暂时不易被发现;④原发灶恰位于放射野内,在转移灶放疗的同时被控制;⑤原发灶在颈部软组织内,颈清术时被一并切除或虽未 被切除;⑥转移癌的生物学特性与原发灶不同,使原发灶尚未发现,患者就死于转移癌。不明原发灶颈部转移癌(unknown primary cervicalmetastatic carcinoma,UPCMC)的定义包括:①一个或多个颈部肿块经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诊 断为癌;②没有恶性肿瘤病史或不明病灶手术史;③没有明确的某器官系统相关症状;④没有原发肿瘤的临床和实验报告证据。 对 UPCMC的传统检查应强调下列几点:①某些特殊类型转移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 和免疫组化结果往往可以提示肿瘤的来源,如乳头状腺癌具有甲状腺腺泡细胞特征 可以诊断肿瘤来源于甲状腺,降钙素阳性的转移性腺癌多为甲状腺髓样癌;甲胎蛋白 阳性的转移腺癌则往往来源于肝脏,癌胚抗原阳性的转移性腺癌则应注意胃肠道肿 瘤来源的可能[4]。②颈部转移性低分化鳞癌尤应注意鼻咽癌的可能,特别是鼻咽癌 高发地区患者。超过 90%原发于头颈部的鳞状细胞癌转移到咽后淋巴环[5]。③根据转移癌的部位进一步缩小检查范围:颈深上淋巴结及中颈淋巴结转移,主要考虑来 自头颈部;而下颈淋巴结受累时,原发灶往往位于锁骨以下[6]。朱德茂等[7]认为,应 根据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结果,再针对性行临床检查并进行综合分析。周艳明等[8] 分析 106例不明原因颈部转移癌病例后认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区域与原发灶部位 存在一定规律,可用于指导原发灶的排查和治疗。 在探究原发灶的过程中病理学的检测起着关键的定性及导航作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激光介导荧光内镜、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等的灵活选用使 UPCMC的检出率大为提高[9]。 3.1 随机活检和扁桃体切除活检在内镜检查过程中,所有可疑部位均应行活检。对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诊疗思维(1)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诊疗思维(1)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诊疗思维 颈部转移癌是指癌细胞从原发肿瘤转移到颈部淋巴结或其他组织器官,其中60%-80%的颈部转移癌来自于上颈部或头颈部的原发肿瘤,例如口腔、喉咙、喉咙头部、甲状腺、鼻窦、鼻咽、食管和肺等位置。然而,对于一部分颈部转移癌病人,原发灶却难以明确,这为临床的诊疗带 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病理学检查 颈部转移癌病人首先需要进行颈部淋巴结活检,确定是否存在淋巴结 转移病灶。如果确诊转移癌,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等 病理学检查方法能够进一步鉴定转移癌的类型、分级和特异性标志物,以了解该肿瘤来源和是否存在其他部位的原发灶。 二、图像学检查 颈部转移癌病人应进行头颈部的全身性影像学检查,包括颈部彩色多 普勒超声、颈部CT、胸部X线、胸部CT、骨扫描和经颅血管成像。这 些检查能够确定是否存在其他转移病灶,也能发现并排除原发肿瘤来 源于肝、胃等其他部位的可能性。 三、全身评估 颈部转移癌病人应接受一系列全身评估,包括甲状腺功能检查、全身 电解质和功能性检查、免疫学和风湿学检查等,以排除恶性淋巴瘤和 其他转移疾病的可能性。还需要了解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病史。

如存在烟酒过量等危险因素,应积极加强干预措施。 四、治疗策略 对于颈部转移癌病人中原发灶不明者,治疗策略则需要根据患者的状态、转移病灶的位置和数量、患者的治疗意愿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通常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最佳的治疗方案选择。 总之,颈部转移癌原发灶不明的病人需要进行病理学、影像学和全身评估等多方位的检查取证。治疗方案需要个体化,结合多种治疗手段进行包括术后、放化疗等多方位的综合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疗效。

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的临床诊断

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的临床诊断 陈金影;蔡虎;徐清华 【摘要】原发灶不明转移癌是一类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转移性,但是无法明确原发位点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原发灶不明转移癌是最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位列第4.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的治疗以经验性化疗为主,患者预后普遍较差.明确肿瘤的原发部位,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缓解患者焦虑情绪,从而提高生存率和改善生存质量.目前临床用于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的方法主要有临床评估、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分子检测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并已逐渐应用于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的临床诊断.本文就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的临床诊断方法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期刊名称】《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年(卷),期】2017(009)001 【总页数】6页(P67-72) 【关键词】原发灶不明转移癌;分子诊断;基因检测 【作者】陈金影;蔡虎;徐清华 【作者单位】杭州可帮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1188;杭州可帮基因科技有 限公司,浙江,杭州311188;杭州可帮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1188 【正文语种】中文 原发灶不明转移癌(carcinomas of unknown primary,CUP)是指一类经病理 学检查证实为转移性,但是经过详细检查和评估仍不能确定原发位点的恶性肿瘤。

大约有15%的癌症是由于转移灶的症状而被发现。通过临床、影像和病理诊断可 以明确大部分的原发位点,但仍有1/3的转移癌原发位点不明,即真正意义上的CUP[1]。世界范围内,CUP大约占所有新发癌症的3%~5%,位列最常见的 十大癌症之一,死亡率排名第4位。CUP中位诊断年龄约为60岁,男性发病率 略高于女性[2⁃4]。瑞典的一项研究发现2.8%的CUP患者存在家族遗传性[5]。CUP具有病史短,非特异性全身症状;80%的患者有腺上皮分化;约30%的患者出现3~4个器官累及;预后差等临床特征[6⁃7]。 大部分的CUP在肿瘤发生转移后,原发灶仍然很小,无法通过现有技术被检测, 有时尸检也未能发现原发灶;或者转移后,自身免疫系统消除了原发灶;或者因为之前的手术无意中切除了原发灶(如因感染而行子宫切除术切除了子宫癌,或因为各种原因“黑痣“被切除),未进行组织学检查[8⁃9]。原发灶通常较小(<2 cm),通过尸检,大概55%~85%可以找到原发灶[10⁃11]。最常见原发位点有肺、胰腺、肝胆、肾脏、肠、生殖系统和胃,一般转移至肺、淋巴结、骨头、大脑及一些不常见位点[12⁃13]。CUP可转移至身体任何部位,因此无法通过转 移模式来确定原发灶。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CUP可分为分化较好的腺癌(50%)、分化不良或未分化的腺癌(30%)、鳞癌(15%)、肉瘤、黑素瘤和 神经内分泌肿瘤等[10,14]。儿童患者若出现CUP,大部分为胚胎性恶性肿瘤[2]。本文对CUP原发位点诊断的临床意义、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等方面综述 如下。 在现有癌症诊疗体系中,明确原发位点仍是进行标准化治疗的基础。目前对于CUP患者的治疗,通常采用广谱化疗药物,如紫杉醇联合铂类或者吉西他滨联合 铂类。由于经验性化疗缺乏针对性,化疗效果欠佳,预后差,并且副作用较大,患者生存质量明显下降[15⁃16]。一项荟萃研究显示CUP患者接受化疗后中位生 存时间为4.5个月,一年生存率为20%,五年生存率仅4.7%[17]。

【226】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的诊断和治疗

【226】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的诊断和治疗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是一类经详细检查后肿瘤原发部位仍不清楚的异质性肿瘤。过去的四十年里,我们对于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的认识有了重大转变。 首先,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使我们对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的诊断变得更为自信。再者,组织病理结果,扩散类型和血清标志物能够区分出一些预后明显良好的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亚群。最后,随着新的免疫组化标志物的出现和诊断性病理检查的进步,我们可以根据肿瘤的免疫组化的类型确定其组织来源,从而假定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的原发灶。 另外,最新研究主要是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在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中的应用。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一度被视为特殊类型的肿瘤,人们假设,无论其来源是什么,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的生物学特性相同,临床都表现为快速进展和播散。 来自德克萨斯大学的Varadhachary博士在NEJM上发表了一篇综述,回顾了过去三十年中所有II期实验性试验的研究结果,目的是在假设临床表现的差异对治疗方案或生存没有重大影响的前提下,探索出有效的适用于所有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的标准化疗方案。 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特异性的了解加深,我们对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的认知也有了变化。人们现在认为,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的特征与其假定来源肿瘤相同,采用已知肿瘤的处理方案治疗某些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的亚型能够获益。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甚至可以作为根据患者基因突变选择个性化治疗的标志。

还不清楚有哪些生物学事件可以导致无法确定转移癌的原发部位。研究发现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中出现的染色体异常,微血管密度,非整倍体和基因过表达都不具有特异性。 一项研究通过基因测序发现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患突变率很低(18%),磷脂酰肌醇3- 激酶,PI3K-AKT通路,MEK途径,受体及下游效应分子突变分析也并未发现新的突变。此外,要开展临床试验证实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与其类似来源的转移性疾病临床表征相同也存在很大的障碍。 临床评估 CT扫描 国家综合肿瘤中心和国家健康机构临床影像学指南推荐,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基线胸部、腹部、骨盆增强电脑断层扫描(CT)是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的检查标准。 目前,表现为孤立腋窝淋巴结腺癌病变的妇女如果乳房X光和超声的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应进行乳房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 检查没有发现乳腺肿块的患者乳房切除术发现肿瘤的概率极低。 有创检查如纤支镜,胃镜,肠镜等仅适用于有临床症状且影像学和病理异常能够提示肿瘤来源的患者,无临床症状,临床和病理学未见异常的患者不适合使用有创检查以确定肿瘤来源。 PET-CT检查 肾功能不全或不能摄碘的患者可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造影(PET)

ESMO 指南:原发灶不明肿瘤的诊疗

ESMO 指南:原发灶不明肿瘤的诊疗 原发灶不明癌症(cancers of unknown primary site,CUPs)是一类转移性肿瘤的统称,该类肿瘤无法通过常规诊断方法确定原发性癌灶的位置。原发性不明癌症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 3%~5%。目前尚未发现该类型肿瘤所共有的生物学特征。 不过,最新证据已经表明:即使在原发性肿瘤静息的情况下,肿瘤细胞本身的转移性特质、循环肿瘤细胞的位置特异性转化、转移部位的致癌性诱导等多种因素均可能促使肿瘤的转移性扩散。 诊断 原发灶不明癌症的诊断需要借助病理学评估。根据病理学特征,可以讲原发灶不明癌症分类为:(1)高度和中度分化腺癌、(2)低度分化癌(包括低度分化腺癌)、(3)鳞状细胞癌、(4)未分化肿瘤、(5)神经内分泌分化性癌。 免疫组织化学主要用于确定原发灶不明癌症的起源组织、排除化疗敏感性和可治愈性肿瘤(例如淋巴瘤和生殖细胞肿瘤)肿瘤标记物检查:某些生殖细胞肿瘤会分泌特殊的胎儿蛋白(α-fetoprotein, AFP)、人类绒毛膜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β-HCG),可做为诊断及治疗的参考依据,同时也是完成治疗后追踪的重要检查之一。(图 1)。如果检查结果确诊是癌或腺癌,建议男性患者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免疫学染色或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女性患者进行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免疫学染色,以排除激素敏感性肿瘤并进行特殊治疗。 角蛋白(keratins)CK7 和 CK20 染色可能会提供原发性癌灶的位置信息,嗜铬粒蛋白 A CgA (chromogranin A)和突触小泡蛋白(synaptophysin)染色主要用于判断神经内分泌分化(表 1)。CK7,卵巢、肺和乳腺癌阳性,胃结肠、前列腺阴性。 CK20,用于胃肠道腺癌、卵巢黏液性癌阳性。鳞癌、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KI-67,(细胞增殖标志指数)数值越高,肿瘤增殖越快,恶性程度越高。 目前,基因表达分析实验已经进入临床医疗市场,主要用于确定原发灶不明癌症的起源组织。这些实验有助于确定患者原发性肿瘤潜在的发生部位。然而,尚不得知原发性肿瘤特异性治疗方式是否对转移瘤有效,仍待进一步验证。 表 1 原发灶不明癌症患者活检组织的常规免疫组织学检查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怎样治疗?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方法, 治疗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应该吃什么药。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怎么治疗? *一、西医 *1、治疗 已查明原发部位的转移癌,按原发部位癌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原发部位不明的转移癌,为控制继发癌的发展,以延长患者生存期,可以考虑采取积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继续查找原发灶。 1.一般治疗原则 (1)颈内静脉上区鳞状细胞癌尤其低分化癌转移,应考虑为 原发鼻咽部的隐匿癌,按鼻咽癌进行根治性放疗。 (2)颈内静脉中及下区较低分化的鳞状细胞转移,可考虑为 舌根或梨状窝隐匿癌,行包括该区的根治性放疗;孤立的高分化 鳞状细胞癌转移,宜行颈淋巴结清除术。必要时,合并前述治疗。孤立的转移性腺癌或恶性黑色素瘤,均可考虑颈淋巴结清除术合并化疗。 (3)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根据病理类型,考虑采用适当化 疗或放疗。原发灶不明的颈内静脉区转移癌,特别是颈中及上区

转移癌经上述治疗后,有20%~50%的患者可获3年生存率。少数5年以上生存。转移性鳞状细胞癌治疗效果较好,腺癌甚差,尤其锁骨上转移性腺癌,极少长期控制。 长期生存者,其相关因素可能是:①放疗病例,转移癌可能与隐性原发灶同被包括在射野内,为放疗所控制;②转移癌可能即为原发癌,如鳃裂源癌或颌下腺鳞状细胞癌;③原发性癌长期处于非活动状态。 2.颈淋巴结清扫术 (1)适应证与禁忌证: ①适应证:口腔颌面部某些恶性肿瘤,临床出现淋巴结转移而原发病灶已被控制或可以彻底切除者;口腔颌面部某些恶性程度较高或易于发生转移的恶性肿瘤,虽临床尚未发现可疑的淋巴结转移,仍应考虑此手术;已证实颈部为转移癌,但未发现原发灶,颈部转移灶迅速扩大者。 ②禁忌证:原发灶不能切净,也不能用其他治疗方法控制者;已发生远处转移或转移灶已侵及颅底者;转移灶与颈部主要器官已有粘连,或全身衰弱年老患者,或颈浅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已有转移者,此手术应慎重考虑。 (2)类型选择:颈淋巴结清扫术有3种划分标准。 ①根据有无淋巴结临床转移划分: A.颈选择性清扫术(elective neck dissection):应用于cNO患者,即临床未发现有转移转移淋巴结,但根据原发灶情况

从一个病例看颈部肿块的诊疗思路

从一个病例看颈部肿块的诊疗思路 颈部复杂的解剖层次,精细的组织结构,以及胚胎发育、淋巴回流等特点,且自胸腹腔及头颈部等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亦可转移至颈部,导致颈部肿块来源复杂,生物学特性各异,常涉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颌面外科,内、外、儿科等诸多学科。颈部肿块诊断比较困难,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主诉】 男性,42岁。主因“发现左颈部肿物2个月”就诊于普通外科,普通外科以“颈部肿物”拟手术切除收入院。 【印象诊断】问题:依据主诉,主要考虑什么诊断?诊疗思维:颈部肿物常依据病理分为先天性疾病、炎性病变、肿瘤三大类。在颈部肿物的诊断中,患者年龄和发病时间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 关于发病年龄:接诊颈部肿物患者时,首先应考虑的是患者的年龄段:儿童(15岁以下)、青壮年(16~40岁)、中老年(大于40岁)。每个年龄段均应考虑先天性疾病、炎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的发病可能。年轻患者中先天性或炎性肿块发生率较高,而超过40岁的患者,尤其伴长期的烟酒史、体重减轻、恶液质者更需要警惕颈部转移癌的可能。 关于发病时间:Skandalakis提出的“7”的规律:即发病时间在7天以内的多为炎症,发病在7周~7个月的多为肿瘤,发病在7年以上的多为先天性畸形。对颈部肿块的初步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该患者为中年男性,发病时间2个月,肿瘤的可能性比较大。 知识点 1.“KITTENS”颈部肿物分类法(Pasha分类): (1)K(先天性):鳃裂囊肿,囊性水瘤,畸胎瘤,表皮样囊肿,甲舌囊肿,喉气囊肿。 (2)I(感染或医源性):细菌或病毒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

猫抓病,梅毒,不典型分支杆菌感染,泛发性淋巴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粉瘤,颈深部间隙感染或脓肿。 (3)TT(中毒或外伤性):血肿。 (4)E(内分泌性):甲状腺囊肿或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异位甲状腺,甲状旁腺囊肿。 (5)N(肿瘤性):原发性肿瘤或肿瘤颈部转移,甲状腺癌,淋巴瘤,血管瘤,涎腺肿瘤,颈动脉瘤,神经源性肿瘤,脂肪瘤等。 (6)S(全身性):肉芽肿性疾病,颈部蛤蟆肿,川崎病等。 2.skandalakis对颈部肿块的诊断总结出一条“80%规律”: (1)对于非甲状腺的颈部肿块,有约20%属于炎症、先天性疾病;而其余80%属于真性肿瘤。 (2)对于属于真性肿瘤的患者中,又有约20%属于良性肿瘤,80%为恶性来源;同时与性别有关,女性约占20%,男性占80%。 (3)在颈部恶性肿瘤中,有20%为颈部原发,而绝大多数为来源于头部和全身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转移灶(占80%)。 (4)颈部的转移灶有80%来源于头颈部(锁骨上),20%来源于人体躯干部位(锁骨下)。必须引起重视的是颈部所有的转移癌中仍有约20%的患者尽管进行了临床、影像学、细胞学及实验室检查,最终甚至至死仍未找到原发病灶,称为隐匿性原发癌,发生率2.6%~9%。 【问诊】 问题:根据主诉,在问诊中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临床思维: (1)肿块特点:病程长短,肿物最初生长部位,生长速度,有无疼痛等。 (2)诱因:炎性——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史,鼻窦炎症,中耳炎等病史,宠物或其他动物接触史,疫区旅游史,是否接触过结核病患者。肿瘤——皮肤病变切除史,家族遗传史,放化疗史,其他肿瘤相关病史。 (3)伴发症状或有意义的阴性症状:发热、鼻后滴漏,流涕,咽

不明原发灶颈部转移癌治疗失败原因和对策

不明原发灶颈部转移癌治疗失败原因和对策 彭汉伟;曾宗渊;陈福进;崔念基;魏茂文;郭朱明;伍国号;张诠;杨安奎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 【年(卷),期】2004(31)14 【摘要】目的:分析不明原发灶颈部转移癌(unknown primary cervical metastatic carcinoma,UPCMC)的治疗方法和失败原因,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探 讨111例UPCMC的临床资料、治疗和转归,比较和分析不同治疗组的颈部控制率、原发灶治疗失败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全组原发灶出现率为10.8%(12/111),颈部控制率为36.9%,5年生存率为41.4%;影响预后的因素为颈部控制情况、N分期、原发灶控制情况;颈部控制率的影响因素为N分期与是否全颈放疗.结论:UPCMC应以放疗为主,部分放疗不敏感的N1、N2病例可采取放疗加手术的综合治疗;颈部以全颈放疗为佳;对潜在原发灶的治疗推荐采取选择性放疗. 【总页数】4页(P800-803) 【作者】彭汉伟;曾宗渊;陈福进;崔念基;魏茂文;郭朱明;伍国号;张诠;杨安奎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科,广州市,510060;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 心头颈科,广州市,510060;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科,广州市,510060;中山大学 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广州市,510060;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科,广州 市,510060;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科,广州市,510060;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头颈科,广州市,510060;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科,广州市,510060;中山大学肿 瘤防治中心头颈科,广州市,510060 【正文语种】中文

原发灶不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原发灶不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前言: 原发灶不明肿瘤(CUP)指已经病理证实为转移性肿瘤,但无法发现原发部位的肿瘤。该类型肿瘤,具有侵袭性强的特点,转移方式难以预测,患者死亡率高。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CUP的发病率占所有肿瘤的2.3~5.0%。发病后,早期确诊并给予治疗,是延长患者寿命的主要途径。为改善预后,本文于本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CUP患者中,随机选取34例作为样本,阐述了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观察了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CUP患者34例作为样本,患者资料如下:性别:男/女=20/14,年龄(43.25±10.54)岁,所有患者均已经病理诊断确诊为CUP,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方法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此外,临床同样应将18F-FDG PET/CT全身性影像学诊断技术应用到疾病的诊断过程中,方法如下:(1)准备18F-FDG PET/CT诊断仪,18F-FDG为显像剂。(2)放化纯95%、放射性浓度370GBq/L。(3)诊断

前,患者需禁食4~6h,伴有高血糖者,应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降血糖,待血糖值达到4.5~11mmol/L时,方可给予诊断。(4)平静状态下,以5.5~6.6MBq/kg的剂量,给予18F-FDG显像剂注射,患者饮水200~00ml。(5)嘱患者于安静、避光环境下静卧60min,排尿,给予PET/CT诊断。(6)自颅顶至大腿中上段给予低剂量螺旋CT扫描,电压120kV、电流110mA,转速0.7s/周,速度29.46mm/s,矩阵512×512。(7)给予PET放射扫描,矩阵256×256,床位6~7个,采集时间1.5~3.0min。 1.2.2 治疗方法 确诊后,应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给予放化疗。例如:原发灶不明肿瘤中的颈部转移癌治疗方法如下:(1)针对转移灶位于单侧且较大者,应于根治术前给予放疗,放射剂量50Gy/5周,隔2周后手术。(2)应根据肿瘤所处的位置,对照射野进行设计。如肿瘤位于下颈部及锁骨上,肿瘤放射剂量应为60~70Gy/6~7周,中间挡铅2~3cm,于双侧下颈及锁骨上区联合野照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4例患者的疾病检出率 2.2 34例患者的治疗效果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外科诊治指南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外科诊治指南 颈淋巴结分区 头颈部淋巴组织丰富,淋巴结组群较多,当前国际学术交流多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的颈部淋巴结分区法,建议国内亦采用这一分区。为便于掌握, 现将国内以前一直沿用传统的颈部淋巴结分组法与其对应关系说明如下(图1)。 Ⅰ区(Level Ⅰ):包括颏下三角及下颌下三角的淋巴结群,又分为A(颏下)和B(下颌下)2 个亚区。 Ⅱ区(Level Ⅱ):前界为茎突舌骨肌,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上1 / 3,上界颅底,下界平舌骨下缘。主要包括颈深淋巴结群上组, 以在该区中前上行向后下的副神经为界, 分为前下的A 亚区和后上的B亚区。 Ⅲ区(Level Ⅲ):前界为胸骨舌骨肌外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1 / 3, 下界为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平面(环状软骨下缘水平),上接Ⅱ区,下接Ⅳ区。主要包括肩胛舌骨肌上腹以上的颈深淋巴结群中组。 Ⅳ区(Level Ⅳ):为Ⅲ区向下的延续,下界为锁骨上缘,后界胸锁乳突肌后缘下1 / 3 段。主要包括颈深淋巴结群下组。 Ⅴ区(Level Ⅴ):即颈后三角区及锁骨上区。前界邻接Ⅱ、Ⅲ、Ⅳ区后界,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以环状软骨下缘平面(即Ⅲ、Ⅳ区分界)分为上方的A 亚区(颈后三角区)和下方的B 亚区(锁骨上区)。包括颈深淋巴结副神经链(脊副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群(颈横淋巴结)。

Ⅵ区(Level Ⅵ):带状肌覆盖区域,上界为舌骨下缘,下界为胸骨上缘,两侧颈总动脉为其边界,包括颈前深、浅淋巴结群。 Ⅶ区(Level Ⅶ):为胸骨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的上纵隔区。 除上述淋巴结分区外, 与肿瘤转移有密切关系的头颈部淋巴结还有枕淋巴结、耳后淋巴结、耳前淋巴结、腮腺淋巴结、面淋巴结、面深淋巴结、舌淋巴结、咽后淋巴结和颈外侧浅淋巴结等。 2 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2.1 颈淋巴结转移的检查 2.1.1 临床检查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查体,并结合病史。由于检查者临床经验的差异和颈深淋巴结群相对深在的位置, 使得该方法在颈部cN0 的判断上误差较大, 准确性及精确性都较差。一般而言,参照原发灶部位的区域淋巴结引流特点,结合临床触诊,淋巴结直径大于1.5cm、质地偏硬、固定或与周围组织黏连者视为阳性,尤其对于呈持续长大、经抗感染治疗体积无明显缩小者,更应视作淋巴结转移。 2.1.2 影像学检查目前CT、MRI、B 超、PET、SPECT 等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为临床颈部淋巴结的检查提供了相对客观的方法。CT 和MRI 对高位或深在部位的淋巴结、手术后瘢痕或放疗后纤维化导致的触诊困难的淋巴结以及对侧小的转移淋巴结的检查有较重要的意义。 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影像学诊断指征包括大小、边界、密度、内部结构、形态、数目及有无包膜外侵犯。CT 增强扫描为常用而有效的检查方法,可辅以超声成像和MRI。 2.1.2.1 CT 增强扫描的诊断标准 (1)大小:对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尚有一定争议, 目前比较公认的标准是: 对于口腔颌面部鳞癌, 以≥8mm 作为Ⅱ~Ⅳ区淋巴结的CT 诊断阈;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对较小,可以最小径≥5mm 作为诊断阈。以淋巴结大小作为诊断指征均有假阳性及假阴性的可能。 (2)密度和内部结构:淋巴结的密度和内部结构较淋巴结的大小更具诊断意义。正常淋巴结密度均匀,强化程度近似或相当于肌组织。肿瘤转移淋巴结可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密度明显高于肌组织; 淋巴结边缘强化、中央低密度或淋巴结内钙化等。皮质不均匀强化, 髓质内出现不规则低密度区(囊性变)是可靠的诊断转移癌的指征。转移淋巴结钙化在头颈癌的原发灶中多见于甲状腺乳头状癌、骨肉瘤等和恶性淋巴瘤放疗后。 (3)形态和数目:正常或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一般呈肾形,长径与短径之比近2 :1。转移淋巴结多呈球形,长、短径相近。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在淋巴引流区发现3 个(或以上)成群的淋巴结,即使每个淋巴结的最小径较小,在5~8mm 之间,也应警惕淋巴结转移之可能。 (4)包膜外侵犯:影像学检查应着重观察转移淋巴结有无包膜外侵犯,为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参考。在增强CT 扫描中, 包膜外侵犯表现为淋巴结边缘不完整、模糊,有不规则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外侵明显的肿瘤尚可侵犯周围重要结构如胸锁乳突肌、颈内动静脉等。转移淋巴结越大,其侵犯至包膜外的可能性越大。对于颈总(内)动脉,如果肿瘤包绕3 / 4周以上,则高度提示颈动脉受侵,术前需做好充分的动脉切除和(或)重建准备。 2.1.2.2 MRI 的诊断标准

原发不明转移癌

原发不明转移癌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化疗科许立功 概论 一、定义:凡经病理确诊的转移性实体瘤,通过详细病史﹑体检﹑胸部X线﹑血尿常规和大便隐血检验未 能明确其原发解剖部位,则可诊断为原发不明转移肿瘤。 二、发病情况: 发病率:3%~4%,6%(8万-9万/年,USA) 男女比例:5:4 发病年龄:中位年龄65岁,10% < 50岁 原发灶情况:25% ——生存期中发现,70% ——死后尸解中发现 三、原发灶不明的原因: 检测手段尚不够充分病理采样不足原发灶已去除肿瘤广泛转移致使原发灶难以辨认肿瘤播散方式特殊原发灶太小发生原发灶自发消退 四、病理学 病理类型:腺癌﹑未分化癌>3/4 鳞癌﹑肉瘤﹑恶黑﹑神经内分泌癌 原发灶部位:1/4―膈上, 3/4 ―膈下

腺癌﹑未分化癌:肺―30%,胰腺―20%,胃肠道﹑肝胆﹑肾﹑乳腺﹑卵巢﹑前列腺相对少见 鳞癌:头颈部﹑肺多见 宫颈﹑阴茎﹑肛管﹑直肠﹑食道少见 病理分类(光镜) 1.低分化肿瘤(5%,4000/年,USA) 2.高﹑中分化腺癌(60%,5万/年,USA) 3.鳞癌( 5%,4000/年,USA) 4.低分化癌( 30%,25000/年,USA) 五、临床特征 病程较短,大多<3个月病情发展快转移症状明显,原发症状大多缺乏 转移方式不典型大多对系统治疗不敏感预后较差 六、临床表现 症状:局部:疼痛﹑肿胀﹑咳嗽 全身:厌食﹑体重下降﹑疲劳﹑不适﹑发热 体征: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腹水,肝肿大 七、转移情况

转移部位:肝﹑肺﹑骨和淋巴结多见 转移数目:单个(40%),≥3个(30%) 转移方式不典型: 例:Virchow淋巴结转移――原发灶多位于膈上 胰腺原发――骨转移比通常多3倍,并且比肝转移常见 肺原发――骨转移比通常少10倍 前列腺原发――骨转移比通常少见 八、诊断要点 目的:明确原发部位 分辨出能有效治疗的类型 明确转移范围以便选择治疗方式 程序:病史:过去史﹑肿瘤史 体检:乳房﹑直肠﹑外生殖器﹑妇科 病理:首选活检,以利于常规病理﹑免疫组化﹑电镜﹑基因分析1 实验室:生化检测﹑肿瘤标志 特殊:内窥镜﹑影像学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 原发肿瘤不明的转移性癌是指通过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可以证实为转移癌,但病史和临床表现不能提供原发肿瘤的证据。在原发肿瘤不明的转移性癌中,腺癌占40%,原发肿瘤可能为:肺、胰腺、胃肠道、胆、肝、肾、乳腺、前列腺、甲状腺、肾上腺以及生殖细胞的肿瘤;未分化癌占40%,几乎任何部位皆可发生;鳞癌占13%,主要来自肺、头颈部、食管、宫颈、膀胱等部位的肿瘤;其它类型的肿瘤占7%。 [诊断标准] 原发肿瘤不明的转移性癌其诊断必须满足以下条件:通过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证实肿瘤是转移性恶性肿瘤,而不是原发肿瘤。既往无恶性肿瘤病史。 [治疗方案] 1.手术: 对单个的转移性病灶可行手术切除,可起到治疗和诊断的目的。 2.放疗: 对脑转移性肿瘤可行全脑照射,对骨转移性肿瘤也可局部放疗,头颈部肿瘤如不能手术也可放疗,以缓解症状、减轻痛苦、延长生命。 3.化疗: 根据病理和所推测的肿瘤选择化疗方案。腺癌来源于消化道和肺组织较多,鳞癌来源于肺、头颈部较多,未分化癌来源于肺、淋巴系较多,可选择相应的化疗方案(参见各有关章节)。对怀疑是来源于乳腺、前列腺的肿瘤,可试行内分泌治疗。 [疗效评价标准] 1.可测量的病变 完全缓解(CR):肿块完全消失,时间持续≥1个月。 部分缓解(PR):肿块缩小≥50%,时间持续≥1个月。 测量可采用双径,也可单径测量。 (1))双径测量:指肿块的两最大垂直径的乘积。 单个病变:肿瘤体积缩小≥50%, 多个病变:多个肿块的体积之和缩小≥50%。 (2)单径测量:线状肿块长度缩小≥50%。 无变化(NC):肿块缩小<50%,或增大未超过25%,未出现新的病变。 进展(PD):一个或多个病变增大≥25%,或出现新的病变。 2.不可测量的病变 CR 所有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时间持续≥1个月。 PR 肿瘤大小估计减少≥50%,时间持续≥1个月。 NC 病情无明显变化,时间持续≥1个月,肿瘤大小增大估计<25%,缩小<50%。 PD 出现新的病灶,或原有病变增大估计≥25%. 3.骨转移 CR 经X线及扫描等检查,骨转移性病变完全消失,时间持续≥1个月。 PR 溶骨性病灶部分缩小,钙化或成骨性病变密度减低,时间持续≥1个月。 NC 骨转移病变无明显变化,时间持续≥2个月。 PD 出现新的病灶,或原有病灶增大。 [预后评估]

原发不明颈转移癌

原发不明颈转移癌 关于颈部原发灶不明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原发灶不明颈部转移癌努力寻找原发灶而不得的无奈结论 关于颈部原发灶不明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定义原发灶不明转移癌(WHO定义)是指有组织病理学证实的 淋巴结转移或远地转移,而在常规检查中无法确定原发灶部位的不同种类疾病的总称。 原发灶不明颈部转移癌(Davidson定义)一个或多个颈部肿块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诊断为癌;没有恶性肿瘤病 史或不明病灶手术史;没有明确的某器官系统相关症状;没有原发肿瘤的临床和实验室证据。 关于颈部原发灶不明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定义这两个定义要求经过详细全面的头颈部和全身检查,包括仔细的体检、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鼻咽、喉、气管、食管、胃等内镜检查(行可疑部位活检)和某些 麻醉下的检查,如全上呼吸道消化道内镜检查,检查范围包括鼻咽、口腔、口咽、下咽、喉、食管、气管支气管等,结果均为阴性,缺乏诊断原发肿瘤的证据。 关于颈部原发灶不明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颈淋巴结分区与转移率LevelⅠ:ⅠA:颏下三角淋巴结转移率:0%(前正中线至二腹肌前腹与舌骨下缘之间的区域)ⅠB:颌下三角淋巴结转移率:2.3% (下颌骨上缘、二腹肌前腹与颌下腺后缘间的区域)LevelⅡ:颅底至舌骨下缘(颈深上淋巴结)ⅡA:颌下腺后缘至颈内V后缘转移率:44.4%转移率:74.2% ⅡB:颈内V后缘后至胸锁乳突肌后缘 LevelⅢ: 中颈淋巴结

转移率:30.1% (舌骨下缘至环状软骨下缘) 关于颈部原发灶不明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颈部淋巴结分区与转移率LevelⅣ:LevelⅤ:下颈淋巴结(环状软骨下缘至锁骨上缘)转移率:7.7%颈后三角淋巴结(上界:颅底,下界:锁骨上缘,前界: 胸锁乳突肌后缘,后界:斜方肌前缘)转移率:25.1%ⅤA:颅底至环状软骨下缘ⅤB:环状软骨下缘至锁骨上缘LevelⅥ:颈前淋巴结(前界:前正中皮下,后界:颈动脉鞘前方,上界:舌骨下缘,下界:胸骨切迹)LevelⅦ:转移率:0% 上纵隔淋巴结(胸骨切迹至主动脉弓上)转移率:0% 关于颈部原发灶不明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关于颈部原发灶不明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关于颈部原发灶不明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关于颈部原发灶不明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疾病诊断诊断原发灶不明颈转移癌,首先设法查找原发灶,经过全面检查仍然无法找到才能下结论详细询问病史(颈部包块+伴随症状)↓全面的头颈部和全身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原发灶明确70-80%原发灶不明颈转移癌20-30%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可疑部位活检) 关于颈部原发灶不明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详细询问病史颈部恶性包块:典型特征单侧颈部无痛性包块,进行性增大(单侧占90%);通常向同侧引流,部分中线结构如鼻咽、软腭、扁桃体、舌根和咽后壁肿瘤向双侧(对侧)引流;最常受累部位Ⅱ区LN(约占70%),其次Ⅲ区约20% 伴随症状:鼻塞:鼻咽、鼻腔、鼻窦肿瘤咽痛、吞咽痛:软腭、扁桃体、舌根、下咽和声门上肿瘤放射性耳痛:舌、扁桃体、口底、下咽和喉部肿 瘤声嘶:下咽、喉、甲状腺和上中隔肿瘤听力下降:鼻咽、耳部、岩骨肿瘤颅神经麻痹:鼻咽、鼻窦、腮腺深叶和颈静脉孔肿瘤

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诊治指南(2023年版)要点

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诊治指南(2023年版)要点 摘要 原发灶不明肿瘤(CUP)和多原发肿瘤(CMP),因其临床异质性高、发病率低、循证医学证据的相对匮乏及临床疾病认识的相对局限,目前诊疗仍面临巨大挑战。随着对疾病影像学、病理学、基因特点等认识的不断深入,多学科的协作和发展,以及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针对性探索正在不断地更新对这部分患者治疗的理念和手段。本指南的制定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CUP和CMP患者诊疗的原则和纲要,为患者提供从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流程规范化指导。 原发灶不明肿瘤 1 原发灶不明肿瘤的诊疗总则 1.1 概述 原发灶不明肿瘤(CUP),也称原发不明肿瘤、不明原发肿瘤、隐匿性XX 癌,是指转移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而治疗前经过详细病史询问﹑体检和各项检查均未能明确其原发病灶。原发灶不明的原因可能有:检测手段尚不够充分,病理组织采样不足,原发灶已去除,肿瘤广泛转移致使原发灶难以辨认,肿瘤播散方式特殊,原发灶太小,原发灶自发消退

等。 1.2 流行病学 CUP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2%~10%。 1.3 原发灶不明肿瘤诊断的书写建议 1.4 原发灶不明肿瘤的MDTtoHIM诊疗模式 1.5 原发灶不明肿瘤的MDTtoHIM讨论结果模版 2 原发灶不明肿瘤的诊断原则 2.1 疑似原发灶不明肿瘤 2.2 上皮源性肿瘤、非特定部位 2.3 局限性腺癌或非特异性癌 2.4 鳞癌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性鳞癌,应根据肿瘤出现的部位进行相应检查评估。

2.5 肿瘤标志物谱 AFP:AFP是目前唯一推荐在临床常规使用,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的肝细胞癌标志物。 PSA:PSA是目前前列腺癌最理想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常用于前列腺癌筛查、分期及预后评估、疗效判断、复发监测;尤其老年男性应常规检测PSA。 HCG:游离的β-HCG是生殖细胞肿瘤特异性标志物,与肿瘤恶化程度密切相关,年龄≤40岁、怀疑生殖细胞肿瘤时必查。 CA12-5:CA12-5是上皮性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标志物,是目前卵巢癌预测和疗效监测应用最广泛的肿瘤标志物,浓度升高程度与肿瘤负荷及分期相关。 2.6 放射诊断 原发灶不明肿瘤放射诊断以CT为主,建议增强扫描,包括颈、胸、腹、盆部。近年来多参数MRI(mp-MRI)检查,包括常规平扫图像、弥散加权图像(DWI)和动态增强MRI(DCE-MRI)在肿瘤诊断、鉴别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对一些组织器官肿瘤的检出和鉴别有更

人机对话考试题库耳鼻喉科练习5含答案

耳鼻喉科练习 一.单选题(共55题,每题1分) 1 •下列哪一条不是原发部位不明转移癌的诊治要点: A. 上颈部肿块,特别是低分化癌转移,应考虑为原发部鼻咽部的隐匿癌,按鼻咽癌进行治疗 B. 对原发部位不明的颈部转移癌,采用边积极治疗,边查找原发病灶的原则 C. 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一般缺乏原发灶所产生的症状体征 D. 肿块位于上颈部者,原发灶可能来自鼻腔、鼻窦、咽喉、舌等部位 E. 颈部肿块,针吸活检证明是转移癌,即行局部肿块切除术 2 .鼻窦炎发病的关键部位是 A .中鼻道 B .半月裂 C .中鼻甲 D .钩突 E.窦口鼻道复合体

F 列哪项不适宜手术? 3 .鼻息肉的检查中,下列哪项是错的 A. 呈荔枝肉状半透明状 B. 有柔软感 C .多为多蒂、广基 D.很容易出血 E .上颌窦息肉可向鼻咽及咽部脱垂 4 .治疗Wegener 肉芽肿宜采用 A. 手术治疗 B .放射治疗 C .化学治疗 D.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配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E .手术治疗辅以化学治疗 5 .母亲怀孕早期哪些因素与先天性非遗传性聋无关 A .患风疹 B .流感 C .腮腺炎 D.应用耳毒性药物 E .耳部撞伤 6 .结节性甲状腺肿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有一定适应证, A. 伴有功能亢进

B. 疑有癌变 C .病程长 D.胸骨后甲状腺肿 E .有压迫症状 7 .对于鼻出血,以下哪项处理是错误的 A. 一时找不到出血灶,可先试行前鼻孔填塞 B. 凡有血出血,应立即行后鼻孔填塞 C .较轻的出血可用局部止血药 D.发现固定的出血点,可用烧灼或冷冻止血 E .局部止血的同时,全身应用止血药 8 .声门梭形闭合不全见于 A. 单侧喉上神经麻痹 B. 双侧喉上神经麻痹 C. 单侧喉返神经麻痹 D. 双侧喉返神经麻痹 E .喉上、喉返神经麻痹 9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特征不包括 A•咽鼓管功能障碍为主要的发病原因 B. 可有耳闭塞感等症状 C. 鼓室内可有积液

2020年耳鼻咽喉科(综合练习)真题精选

2020年耳鼻咽喉科(综合练习)真题精选 [单项选择题] 1、原发灶不明的颈转移癌诊治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一般缺乏原发灶所产生的症状或体征 B.多数为鳞癌,少数为低分化癌等其他类型癌 C.对原发部位不明的颈部转移癌,采用边积极治疗边查找原发灶的原则 D.活检确诊是转移癌,行局部肿块(转移癌)切除术 E.颈内静脉上区鳞状细胞癌,特别是低分化癌转移,应考虑为原发鼻咽部的隐匿癌,按鼻咽癌进行根治性放疗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原发于胸、腹腔各部位的肿瘤的颈部转移瘤,应根据原发灶的情况进行放疗和化疗 [单项选择题] 2、乳突根治后数天发生面瘫,下列哪一项处理错误()。 A.应用大剂量激素治疗 B.应用神经营养药治疗 C.应用抗生素 D.立即抽出术腔内填塞纱条 E.立即行面神经探查术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经撤出填塞物、应用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等治疗后,多数能恢复 [单项选择题] 3、女,21岁,反复左侧颈部脓肿形成10年,曾5次切开引流。检查:甲状腺左侧颈部瘢痕,其间可见小孔,挤压后有白色分泌物外溢。颈淋巴结不大。最可能的诊断是()。 A.甲状腺左叶结核 B.鳃裂囊肿感染 C.喉气囊肿感染 D.甲状舌管囊肿感染 E.颈淋巴结核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病史及体征可诊断

[多项选择题] 4、鼻腔生理功能有()。 A.呼吸功能 B.排除代谢物功能 C.保护功能 D.共振功能 E.吸收功能 参考答案:A,C,D,E 参考解析:鼻腔生理功能有呼吸功能、保护功能、共振功能、吸收功能、嗅觉功能、反射功能 [单项选择题] 5、喉上神经起源于()。 A.副神经 B.舌下神经 C.舌咽神经 D.颈丛 E.迷走神经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喉上神经起源于迷走神经 [单项选择题] 6、蝶窦手术最危险的并发症为()。 A.脑脊液鼻漏 B.外展神经损伤 C.颈内动脉破裂出血 D.海绵窦损伤出血 E.颅内感染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毗邻颈内动脉,损伤可致致命性大出血 [多项选择题] 7、扁桃体的血供描述正确的是()。 A.腭降动脉 B.腭升动脉 C.面动脉扁桃体支 D.咽升动脉扁桃体支 E.颈内动脉扁桃体支 参考答案:A,B,C,D 参考解析:扁桃体的血供包括腭降动脉、腭升动脉、面动脉扁桃体支、咽升动脉扁桃体支

湖北耳鼻咽喉科模拟题2021年(25)_真题-无答案819

湖北耳鼻咽喉科模拟题2021年(25) (总分100,考试时间120分钟) A1/A2题型 1. 某患者,右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下端可见一瘘孔,有干酪样物挤出。术中见瘘管与梨状窝相通。其诊断应是: A. 甲状舌管瘘 B. 第一鳃裂瘘 C. 第二鳃裂瘘 D. 第三鳃裂瘘 E. 以上都不是 2. 惟一能明确诊断气管闭合性损伤的体征是 A. 呼吸困难 B. 局部剧烈疼痛 C. 颈部皮下气肿 D. 声音嘶哑 E. 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3. 开放性气管损伤所特有的临床表现是 A. 呼吸困难 B. 声音嘶哑 C. 皮下气肿 D. 气体逸出 E. 空气栓塞 4. 患者,男,27岁,10年前因颈前包块并皮肤瘘口行手术治疗。术后诊断为甲状舌管囊肿。近5个月于颈前偏左、喉上方出现鸽蛋大的包块,囊性。近半月突然增大并疼痛,触痛明显。包块随吞咽上下移动,可能是 A. 囊性水瘤 B. 甲状舌管囊及瘘管 C. 亚急性甲状腺炎 D. 颈部淋巴结炎 E. 甲状舌管瘘管合并感染 5. 创伤引起的颈动脉瘤多发生于 A. 颈总动脉 B. 颈内动脉 C. 颈外动脉 D. 颈外动脉分支 E. 颈动脉分叉处

6. 颈浅部炎症不包括 A. 痈 B. 丹毒 C. 蜂窝组织炎 D. 炭疽病 E. 颈淋巴结结核 7. 颈深肌群不包括 A. 颈长肌 B. 前斜角肌 C. 中斜角肌 D. 后斜角肌 E. 胸骨甲状肌 8. Skandalakis总结的颈部包块的发病规律是 A. 80%是炎症性包块 B. 肿瘤中80%是良性 C. 恶性肿瘤中80%是淋巴结转移 D. 淋巴结转移的恶性肿瘤中,80%原发部位来自锁骨下 E. 80%的良性肿瘤为甲状腺瘤 9. 颈侧切开术适用范围包括 A. 鼻咽癌切除术 B. 咽侧间隙肿物切除 C. 扁桃体良性肿瘤切除 D. 部分喉癌的手术治疗 E. 鼻咽纤维血管瘤的切除 10. 某患者,左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及舌骨水平处可见一包块,其上有一瘘孔,触诊,有一索状物指向耳部,耳屏处亦可见一瘘孔,可有干酪样物挤出。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 甲状舌管瘘 B. 耳前瘘管 C. 第一鳃裂瘘 D. 第二鳃裂瘘 E. 第三鳃裂瘘 11. 治疗气管闭合性损伤的原则是 A. 保守治疗 B. 暂时无须用药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C. 立即行气管切开术解除或防止呼吸困难 D. 保持呼吸通畅,修复气管损伤,防止气管狭窄 E. 尽早行气管探查术,并对损伤行必要的修复 12. 发现颈部包块后,不正确的处理是 A. 注意其位置,大小 B. 检查其硬度、活动度 C. 检查皮肤情况,有无破溃、瘘管及压痛 D. 注意是否随吞咽活动 E. 不检查全身其他器官 13. 与甲状舌管囊肿发病有关的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