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国开作业公共政策概论-第8章 本章自测95参考(含答案)

国开作业公共政策概论-第8章 本章自测95参考(含答案)

题目: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

选项A:政策执行

选项B:政策问题建构

选项C:政策评估

选项D:政策制定

答案:政策执行

题目: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出版作为标志。

选项A:《政策执行与评估》

选项B:《执行》

选项C:《公共政策学》

选项D:《奥兰克计划》

答案:《执行》

题目: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

选项A:保罗·A.萨巴蒂尔

选项B:米歇尔·希尔

选项C:艾莫尔

选项D:托马斯·戴伊

答案:保罗·A.萨巴蒂尔

题目:自上而下模式是以()为基础的。

选项A:古典的行政模式

选项B:组织理论

选项C:现代行政模式

选项D:行动理论

答案:古典的行政模式

题目:在自上而下研究途径中政策被视为高层决策者的()。选项A:手段

选项B:财产

选项C:工具

选项D:权威

答案:财产

题目:自下而上研究途径以()为出发点。

选项A:组织中的个人

选项B:组织

选项C:领导者

选项D:政府

答案:组织中的个人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1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一至第四章之后 题目:请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讨论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于集体讨论相结合。要求每一位学员都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的例子。 2.个人的讨论提纲。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教师根据每一位学员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一位学员评分。要求能够完整准确地指出决策方案应包括的内容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充分证明其观点。 案例 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案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们对保障城市生活无着 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给予极大关注认为这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方面。《关于进一步 完善〈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提案指出我国2003年8月1日起实施了《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保障了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大量流浪乞讨人员不断涌入城市救助对象难以界定给城市治安、交通、市容环境卫生带来较大压力。提案建议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限制有组织的乞讨或强乞恶讨行为切实负起责任积极做好返乡救助对象的安置工作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人员的盲目流动加快立法步伐完善配套法律法规明确公安、城管、民政等部门的相关职能相互配合依法办 事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有效管理在保护流浪乞讨人员权益的同时也体现法规对广大群众权益的尊重。 一、个人讨论提纲结合上述例子我认为决策方案应该包括 (1案例目的是什么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 (2实施的机关是什么民政部门负责、相关部门相互配合 (3体现的原则是什么自愿、救济、帮助的原则彰显出政府为民负责的态度 (4基本的措施是什么成立救助站、积极做好返乡救助对象的安置工作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人员的盲目流动。加快立法步伐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5条件要求是什么以民政为主其他部门协助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对管理人员有明确的要求对流浪人员也有条件界定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12日的旧条理同时废止。 二、小组讨论提纲 1、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完善社会救助。 2、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依法办事综合治理。 3、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对管理人员有明确的要求对流浪人员也要有条件界定。 4、遵循自愿、救济、帮助的原则彰显出政府为民负责的态度以民政为主。 三、讨论后结果得出如下的结论 决策方案应包括下面的具体内容 第一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大量流浪乞讨人员不断涌入城市救助对象难以界定给城市治安、交通、市容环境卫生带来较大压力等是建议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的重要原因。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企业 B. 政府 C. 社会组织 D. 个人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A. 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 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 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 权力 B. 权威 C. 公共 D. 利益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的分配。 A. 限制性 B. 强制性 C. 利益性 D. 权威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的集中反映。 A. 社会需求 B. 公共权力 C. 集体利益

D. 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 系统性 B. 层次性 C. 超前性 D. 整体性 7.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 倾斜性 B. 合法性 C. 系统性 D. 权威性 8.“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提出的。 A. 史密斯 B. 伊斯顿 C. 西蒙 D. 拉斯韦尔 9.指出“公共政策”即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的是学者()。 A. 伍德罗·威尔逊 B. 米歇尔·哈蒙 C. 罗伯特·达尔 D. 药师寺泰藏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选择 B. 综合 C. 分配 D. 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A. 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国开大学《公共政策概论》网上形考任务试题与答案

国开大学《公共政策概论》网上形考任务试题 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公共政策是()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参考答案:政府 2: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参考答案:利益 3: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 参考答案:公共政策主体 4: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参考答案:大众传媒 5: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参考答案:目标群体 6:()构成政策系统运行的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过程。 参考答案:公共政策环境

7:国内政策环境中的文化环境不包括() 参考答案:精英文化 8:荷兰经济学家()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参考答案:科臣 9:()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参考答案:管制 10: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参考答案:《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11:()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参考答案:政策议程 12: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地位。 参考答案:枢纽 13: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是()。 参考答案:可行性评估 14: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理论前提是决策者是()。 参考答案:经济人 15: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 1973 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出版作为标志。 参考答案:《执行》

国开作业《公共政策概论》形考任务1参考(含答案)823

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 公共政策环境特征是指公共政策环境在政策运行过程中表现出各自 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多样性与复杂性。任何一项公共政策从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都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二,动态性与稳定性。一般说来,环境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公共政策一旦形成并实施,就会反过来对产生它的环境发生反作用,从而引起环境的变化。但是,在一定时期和特定领域,公共政策环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稳定性既通过这一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稳定体现,同时又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和相关制度的稳定性体现。 第三,确定性与突发性。虽然公共政策环境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但正如哲学里说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一样,公共政策环境的变化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而体现出确定性。诸如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它们的数量、质量和发展变化的趋势是决策者在事先可以预料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出乎意料的,突发的,这些往往出乎决策者的预料,尤其表现为自然因素的突发事件。

第四,交叉性与定向性。交叉性是指各环境相互发生作用作用,这就把环境看成一个系统,系统里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的要素,甚至是整个系统的。而定向性是指特定的政策环境是对特定领域或特定地区的公共政策产生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影响作用。 第五,主观性和客观性。主观性是说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本身各方面的能力与修养构成公共公共政策环境的一部分,因此使公共政策环境体现出主观性;客观性是指除决策者本身因素之外的一切因素构成的公共政策环境的一部分,这些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认为改变的,因而使公共政策环境体现出客观性。 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影响 第一,政治环境。公共政策的政治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公共政策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等情况的总和。主要包括基本的阶级状况、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结构、政治文化、国家法律完备程度、军事与国防状态情况等。 政治环境与公共政策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政治环境是公共政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决定和制约着公共政策的特性和功能,居主导地位,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治环境。具体说来,政治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点:(1)政治环境的现实需要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前提:也就是说,一切公共政

国开作业《公共政策概论》形考任务1参考(含答案)085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2005年3月21日, 兰州大学张正春教授到圆明园游玩时偶然发现湖底正在铺设防渗膜,随即于3月24日向《人民日报》记者打电话告急。经过《人民日报》的披露,其他媒体纷纷跟进, 国家环保局于3月1日叫停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 并要求立即补办环境评价审批手续。至此一系列的事件开始浮现在公众面前,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公布之后召开的第一个听证会、环保总局首次点名批评不负责任的环评机构、首次公开敏感项目的环评报告等。 在此事件中, 媒体为政府依法公开行政与公众理性参与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官民良性互动的样板。公众能够充分地参与公共事件,更加信任政府,提高了政府的威信, 行政的效率和人民的满意度也会大大提高, 而且在圆明园事件中又体现了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复杂化关系及矛盾,即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环保、水利、文物、园林之间, 代表不同利益和价值观的公众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媒体以其影响力表达民众呼声,形成媒体舆论,并促使社会话题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制定一项政策必经由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 再提升到政府议程, 通过政府议程制定出合法化的公共政策这样一个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 媒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快捷性促进政策制定的高效化; 多元性提高公共政策的合理化;开放性增进民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同感;交互性激发民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热情。媒体的含义及作用媒体一词来自拉丁文,音译为媒介, 意为两者之间。它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和

工具。 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传统媒体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包括户外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新兴媒体如IPTV 、电子杂志等。本文所说的“媒体” 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信息的物理载体(即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 如书本、挂图、磁盘、光盘、磁带以及相关的播放设备等;另一层含义是指信息的表现形式(或者说传播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媒体有着传递信息、协调管理、教育娱乐功能, 同时还具有监测社会环境传承文化的社会功能。 媒体也肩负着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媒体的社会责任, 可以分为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公共政策的介绍及其性质公共政策是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 是公共管理的手段, 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是利益关系的调节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策领域, 公共政策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但是,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价值相关性;合法性;权威性;强制性;多功能性。从动态的角度来看, 公共政策有一个生命过程, 即政府过程, 制定一项政策必经由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 再提升到政府议程, 通过政府议程制定出合法化的公共政策这样一个过程。即政策制定阶段为:公共问题的产生; 政策问题的确认; 政策议程的建立; 政策规划; 政策合法化。 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有效地利用媒体,使其对公共政策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国开电大公共政策概论形考任务2参考答案

考核任务形式:调查报告 考核内容: 主题: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字数在800—1000字之间)(25分) 考核要求: 1.认真学习《公共政策概论》第六章—第九章内容,选择一个比较熟悉又有实用价值的问题。 2.综合运用相关理论、方法、知识。 3.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可以查阅有关文献,可以到网上搜索资料,也可以发调查问卷或召开座谈会等,但必须注明资料来源。凡资料详实、来源清楚的至少可以得及格分;凡资料不实,来源不清的为不及格。 4.必须使用Word修改功能,以保留原始修改记录。不得抄袭,抄袭者成绩为不及格。 答案: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

国开作业《公共政策概论》形考任务1参考(含答案)719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主体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环境、把握环境,并了解各种优势和弊端,预测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和政策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尊重和适应政策环境。可以说,政策环境对于政策的基础性影响是全方位的,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一般来说,政策环境的现实需要是政策制定的前提,政策环境的性质决定了政策的性质,而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具体来说,根据上文对国内国外环境的分类,每一类别对公共政策环境都有很大的影响。 1 自然地理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与公共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内容与方向,为公共政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可能的选择空间。在一定层面上,我们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是公共政策的前提条件。世界各国拥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导致世界各国形成不同类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差异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制约着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2 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决策的影响是立体式的,贯穿于公共决策的始终。经济社会环境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基础,同时又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经济社会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最基本的环境条件,同时也为公共决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公共政策主体总是依据本国、本地区的经济状况、利益矛盾、资源分配等因素来制定和推行适当的公共政策。

因此,政府要想制定出合理的政策方案,并使其取得预期效果,首要的和根本的一条就是从本国或本地的实际情况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可以说,经济社会环境是一国或地区的公共决策的最重要的依据。 3 政治法律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在政治法律环境中,对公共政策直接影响最强的是政治制度。 政治法律环境同时影响了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公共决策本身的合法性,二是公共政策所处的政治法律环境的法制化状况。只有两个条件都满足了,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 4 文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文化环境贯穿于公共政策全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决定着公共政策执行的认同感和执行效力,构成政策评价所依据的重要标准。文化环境,特别是政治文化环境,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为公共政策的执行提供了必要的精神动力,也是政策评估的重要依据。 5 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在全球化进程难以回避的今天,公共政策的国际环境因素变得越发重要。各国或地区在制定经济社会政策时,必须考虑世界经济局势的发展变化,以使公共政策适应并能够利用国际政策环境。一般来说,国际政策环

2022年1月83国开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2年1月83国开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试 题及答案 A.权威性 B.合法性 C.系统性 D.倾斜性2.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 A.史密斯 B.西奥多•罗威 C.威廉•邓恩 D.德罗尔3.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 A.公共责任 B.公共利益 C.公共服务 D.公共道德4.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 A.政策评估 B.政策执行 C.政策方案规划 D.政策终止5.萨巴蒂尔认为 (B)是宣传联盟能够形成的关键要素。 A.组织建设 B.信仰体系 C.法律体系 D.领导者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BCD)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整合 C.分配 D.落实7.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环境因素主要有(AB)。 A.政策环境因素 B.文化环境因素 C.主观因素 D.客观因素8.麦克唐奈和艾莫尔根据政策工具所欲求的目标,将政策工具分为(ABCD)。 A.命令型工具 B.激励型工具 C.能力建设型工具 D.系统变迁型工具9.以下分析方法属于利益分析方法的是(BC)。

A.政治学分析法 B.经济分析方法 C.阶级分析方法 D.伦理学分析法10.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中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 A.理想化的政策 B.执行机构 C.目标群体 D.政策环境三、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20分)11.执政党: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 核心力量,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团体,是以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政治 集团利益为核心,以拥有或参与国家政权为目的组织起来的统一思想与行 动的政治组织。 13.知识化:是指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被人们吸收、创新,转化利用,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 史过程。知识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则义成为知识化的重要载体。 14.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财政策的货币成本和总的 货币收益量化进行比较,废方法使用统一的价值单位来衡量所有凼素,通 常以货币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衡量成本和收益。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5.公民参与的必要性。 答:具体包括二个层面:第一,既有的规范性法律政策体系,如宪法、基本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国家政策等。这些凼素规定并保障了公 共政策系统中权力和资源的分配,保证了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协调性、规 范性和科学性,同时影响新政策的原则方向。(3分)第二,涉及实际政治 权力分配的国家政权制度,如整体制度、国家结构形式、议会制度、政党 制度、选举制度、舆沧控制制度、决策制度等。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决 策主体的构成、民众参与决策的机会及深度,也会影响政府决策内容的偏好。(4分)第二,国内政治形势及特定时期的政治人物。任何国家及政府 在特定的时期邯有其特定的奋斗目标。(3分)17.公共利益区别于共同利 益的基本特征。

国开作业《公共政策概论》形考任务2参考810

公共政策的调查报告 实习目的: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学习,要求把所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了解现在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政策发展问题。同时也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实习内容:通过对农村一些现状的了解,对农村公共设施的观察,以及对农村公共政策的了解,加上与一些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交谈及“农村公共事业与公共政策”问卷调查的填写结果,综合以上,对现在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政策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实习总结:本次实习共有两部分,分别对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问卷调查,调查各有四部分内容,经过调查总结,得到以下结论。 一:新农村政策与税费改革 农村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新农村也并不等同于漂亮整齐的别墅农村或少数几个有质量的示范村庄。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新农村”的正确理解是使建设新农村这项任务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一旦理解出现严重偏离,必将在实施过程中给农村工作带来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我们的农村经济还是相当脆弱的,农民尤其经不起折腾,而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如此紧迫,也已经浪费不起时间、花费不起代价来瞎折腾了。改革需要冒险,需要超常规,但并非是急躁冒进。我们必须谨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革命而不是一场运动,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的客观规律性决定了它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培育生长过程。因此,

建设新农村应该是一个中长期目标而非一个短期目标,是一场革命而非一场运动。 农村税费改革本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政策,是为农民谋求福利的,必然会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可是当上级政策对自己不利时,作为政策执行者的下级政府,就会违背上级的政策精神,使政策名存实亡,目标落空,从而损害广大农民的利益。长此下去,这种危害是十分巨大的,政府在政治上会失去信任,导致政治体系中公信力的丧失,政府在以后的改革中将会不得不求助于强制性措施来继续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的执行效果将因此而大打折扣。 农村税费改革的制度性缺陷还表现在其缺乏相关的配套性改革,农村税费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相关问题的配套改革,如建立包括金融、价格、收入、就业、教育、保险、保障等体制在内的公正的城乡宏观政策环境、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工业化、以现代科技和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等。农村税费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上述方面的问题,没有相关的配套改革,对税费改革所产生的问题没有相应的制度来解决,只能是出现问题之后,再去寻找解决方法,这样的制度设计明显滞后,缺乏系统性,事实上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这样势必影响政策执行的力度。 此外,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税费体制规范,农民负担减轻,农民对税费改革的关注会越来越少,将转移到自身的发展问题上来。在缺乏相关

国开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在线形考(形考任务2)试题及答案

国开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在线形考 彬考值务2曲题及答案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五章至第六章之后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五、论述题(共2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荷兰经济学家()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萨拉蒙 B.罗威 C.林布隆 D.科臣 [答案]D 2.第W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 A.公共责任 B.公共利益 C.公共服务 D.公共道德 [答案]A 3.()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管理 B.强制 C.管制 D.限制 [答案]C 4.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A.功能论证 B.小论证 C.二级论证 D.一级论证 [答案]B 5.卡%.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理解公共政策》 D.《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6.麦克唐奈和艾莫尔根据政策工具所欲求的目标,将政策工具分为()0

A.命令型工具 B.激励型工具 C.能力建设型工具 D.系统变迁型工具 [答案]ABCD 7.萨拉蒙认为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是()。 A.慈不足 8.鲁善活动的狭隘性 C.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 D.慈善组织的业余性 [答案]ABCD 8.威旋.N.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政策问题划分为()0 A.结构平衡 9.结构优良 C.结构适度 D.结构不良 [答案]BCD 10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包括()0 A.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 B.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 C.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D.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答案]ABCD 10.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提出的推动社会问题加速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包括()0 A.政治领导者 B.危机事件 C.抗议活动 D.传媒曝光 [答案]ABCD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1.公共政策工具:是在特定的政策环境下,政策主体选择的、用以影响政策客体、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和途径。 12.志愿失灵:大部分现实问题严重限制、制约了志愿者组织的有效性。志愿者组织对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不适用的。在实践中,最大的志愿组织可能蜕变为官僚组织而与政府组织趋同,这将使其效率和效力大打折扣,即出现志愿失灵。 13.正式议程:又称为政府议程(governmentalagenda),科布和爱尔德认为,正式议程是由那些引起公共官员密切而又积极关注的问题组成的。政府议程是行动的程序,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活动过程。 14.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该方法是指基于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相关的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者,从不同角度讨论相关的政策问题,在短时间内激发大量新构想的方法。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5.政策工具的特征。 答:(1)自愿(自主)性工具 自愿性工具的核心特征是:它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的作用。相反,它在自主治理的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 (2)强制性工具 强制性工具也叫指令性工具,它控制或者指导目标群体的行动。

2023年3月国开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3年3月 国开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C)。 A.安德森 B.格斯顿 C.德瑞 D.林布隆 2.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B)。 A.重视感性 B.重视理性 C.领导者的能力 D.正确的政策问题 3.认为政治文化主要有地区型、依附型和参与型三种类型的是学者(D)。 A.古德诺 B.德罗尔 C.托马斯·戴伊 D.阿尔蒙德 4.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 A.公共责任 B.公共利益 C.公共服务 D.公共道德 5.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 A.事实判断 B.价值判断 C.经济效益判断 D.社会效益判断 、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6.头脑风暴法需要遵循的原则有(ABCD)。 A.人员的选择应该具有针对性 B.保持开放性 C.适时把握讨论的度 D.确保结果的整合 7.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包括(ABCD)。 A.系统性与互动性 B.联动性与定向性 C.复杂性和多样性 D.稳定性与突发性 8.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BD)。 A.效果 B.目标 C.价值 D.方案 9.按照政府内容的合法、合理程度,我们可以将政府利益分为(BCD)。 A.公共利益

B.正常利益 C.超常利益 D.失常利益 10.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其定义内容包括(ABCD)。 A.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分配 B.分配的内容是价值 C.分配是面向全社会的 D.分配的行为与结果具有权威性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1. 社会问题: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镜框,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 12. 政治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构成及运行的组织制度,即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以使政权得以运作的规则体系,它具有权威性、阶级性、党派性的特征。 13. 多数规则:所谓多数规则,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则。 14. 知识化:是指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被人们吸收、创新、转化利用,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知识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则又成为知识化的重要载体。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5.简述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的两大特征。 答: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其具备以下两大特征: 一是具体性,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绝大部分是把同级党委和人大所制定的政策具体化; 二是补充性,对党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政策尚未涉及的领域,行政机关制定出一些补充性的政策规定。 16.简述政策对象不服从政策的原因。 答:(1)政策与流行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比如,对公平与效率的不同理解,会对政策执行产生重要影响。 (2)政策违背了政策对象的利益。如果一项政策被认为对自己无益或者会影响自己的既得利益,则可能出现政策对象抵制政策而牟取自身利益的行为。 (3)由于政策对象对政策不了解,或者对政策做了错误的理解和解释;以及政策本身还可能存在着缺陷。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出现政策对象的不服从现象。 17.公共政策终止可能遇到的障碍。 答:(1)心理上的抵触。 (2)组织的持久性。 (3)反对势力的联盟。 (4)法律上的障碍。 (5)高昂的成本。 五、论述题(25分) 18.试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 答案一: (一)创建阶段。公共政策学的创建和两次政策争论及一次学术讨论会有关。 (二)形成时期。西方公共政策学进入正式形成阶段的标志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叶海卡·德罗尔写出了被称为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 (三)自我批判时期。第一,加强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问题的研究。第二,加强政策效率和比较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第三,开展政策信息多元化方面的研究,强调政策学家与政治家合作。 (四)拓展新的研究方向时期。20世纪90年代,西方公共政策的研究主要表现出两种趋势。一种趋

国开期末考试1838《公共政策概论》机考试题及答案(第60套)

国开期末考试《公共政策概论》机考试题及答案(第60套) (试卷号1838,整套相同,祝同学们取得优异成绩!) 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1、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A】:权威性 【B】:合法性 【C】:系统性 【D】:倾斜性 答案:D 2、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社会组织 答案:A 3、将公共政策导向、协调、控制和改造这四个重要功能整合起来就是()。【A】:政策主体能力 【B】:政策能力 【C】:政策过程 【D】:政策功能 答案:B 4、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 【A】:党政二元结构 【B】:两党制 【C】:议会负责制 【D】:总统负责制 答案:A 5、认为政治文化主要有地区型、依附型和参与型三中类型的是学者()。【A】:古德诺 【B】:德罗尔 【C】:托马斯•戴伊 【D】:阿尔蒙德

答案:D 6、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A】:公共政策客体 【B】:目标群体 【C】:思想库 【D】:政策目标 答案:B 7、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 【A】:社会问题 【B】:目标群体 【C】:个人问题 【D】:集体问题 答案:B 8、在政治法律环境中,对公共政策直接影响最强的是()。 【A】:政治文化 【B】:法律 【C】:政治制度 【D】:执政党 答案:C 9、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 【A】:系统性 【B】:互动性 【C】:全球性 【D】:复杂性和多样性 答案:C 10、首选的政策工具是()。 【A】:经济性工具 【B】:自愿(自主)性工具 【C】:强制性工具 【D】:混合性工具 答案:B 11、()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

公共政策概论(谢明)详细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公共政策:公共权威部门特别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 2.应该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 科学角度: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了解社会与经济,政府与环境,问题与回应,政治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专业角度: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政治角度: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素材,促使政治意识提高,完善政治制定过程,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3.全民公决:公共政策重要的表现形式。指公民对重大问题投票作出决定。 优点: 基于平等原则,使每个公民都有参与政策制定的权利。 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政治责任感。 缺点: 关注自身利益,忽略国家利益,不能使国家利益达到最大化。 简单多数通过办法,少数人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成本过高。花费时间长,不适合迅速作出决定。 政府只执行结果,易推卸责任,造成决策失误。 4.公共政策的作用: 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管制功能。 5.公共职能:政治职能,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 经济职能,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 文化职能,对文化事业实施的管理。 社会职能,出政治经济文化职能外政府必须承担的其他职能。 6.公共利益遵循的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7.公共政策分类: 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 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 8.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有何区别? 物质性政策是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利给予受益人;象征性政策对人们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物质性影响。 9.政府收入主要有哪些形式? 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企业运行收入、国有财产收入、行政司法收入、其他收入。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形考任务1 考核内容: 主题: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25分)考核要求: 1.联系实际的案例。 2.成绩由两部分组成,资料占30%,内容占70%。 3.字数不少于1000字(其中案例内容不超过300字)。 教师根据考核要求评分。要求能够体现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充分证明其观点。 参考答案: 资料: “爆竹一声辞旧,桃符万象更新。”这是一千多年前五代十国就已经流传的一幅春联。从那个时候起,燃放烟花爆竹就己经成为成为春节辞旧迎新的特有习俗。出于安全,环保等因素的考虑,自1992年广州首先“禁放”开始,目前,全国280多个城市相继出台了类似的法规,就连华人众多的美国纽约市,也在1996年发布了禁放令。发布禁令容易,可是要真正改变千百年来的根深蒂固的风俗却很难,很多地方禁放多年,可逢年过节也没能消除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于是,有的城市又选择了开禁,而有的城市恰恰相反,不仅坚持禁放,而且还加大了惩处力度。 分析: 政策环境在决定和制约公共政策的同时,也受到公共政策对其产生的能动反作用。公共政策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实质上来讲,该系统就是“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的全过程,它通过不断调整来实现与环境的功能耦合,同时通过自身的特性来影响环境的优化提升。制定公共政策,就是为了正确认识和合理发挥这种能动作用,充分利用政策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抑制不利因素,以适度改造环境,达成既定目标。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通过一系列公共政策,转变职能,界定产权,通过对经济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和再分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释放了企业生产力,重塑了经济社会环境,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