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1陈春花正确理解管理和树立正确的

1陈春花正确理解管理和树立正确的

《中国管理10大解析》读书会精彩点评之一——

编者按:二期精鹰工程第九模块课程的内容之一是《中国管理10大解析》读书分享。全体精鹰学员分为10个组,分别对此书其中一章内容向大家交流分享读书的感悟和收获。而该书作者陈春花教授,则针对大家的分享内容进行点评和延伸阐述。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分享到陈春花教授的精彩点评,我们将她点评的精要内容进行整理,并分期连载。当然,为了更好地理解陈春花教授的管理思想,以助于构建一个清晰正确的管理观,我们建议大家抽时间阅读《中国管理10大解析》原著,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正确理解管理和树立正确的管理观

——陈春花(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我当年写《中国管理10大解析》主要源于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我听到很多质疑,说管理理论没有用,说理论跟实践的差距太大。西方组织跟中国组织差距很大,虽然他们的很多理论讲得都很对,但是没办法用。我教《组织行为学》这门课16年了,一直听到以上这种论调。管理理论在西方被证明是对的,经过300多年的企业发展史,他们创造出全世界最庞大的财富,他们的人均产出效率是极高的。大家认为西方的理论拿到中国来不好用,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们在管理行为上是错误的,我们要解决在中国怎样应用这些理论的问题。

第二个原因,我一直认为中国企业、中国员工,包括我们所有的人都在很努力地工作,我自己的工作时间就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我们很多员工也长达十几个小时,每个人都很疲惫,可是这么辛苦地工作,我个人认为我们产出结果并不理想。2006年我看到一组数字,中国人均劳动力产出只有美国人均劳动力产出的4.4%,只有德国的5.5%。我们是一群非常勤奋的人,有学习力,又很有智慧,但是我们的产出跟别人比较起来却非常低。原因到底在哪里?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管理的效率太低,我们很多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但真正的有效产出大概只有3—4个小时,其他 8—9个小时是无效的,是浪费的。所以,我

下决心,一定要找出我们管理效率低下的症结所在。

正确理解管理

要研究和解决管理的有效性问题,首先我们要正确地理解管理本身。

如何正确地理解管理,我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个层面是定义的理解,管理最奇特的地方在于,把同样的人和同样的资源交给不同的管理者,你会看到他们所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我分别给10个人10万块钱,你会发现他们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奥秘所在,也是管理之所以重要的原因。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让人和资源结合在一起产生最大效果,对管理者最大的挑战就是他有没有能力让事情是有效的。你能不能够让所有人、所有资源因为你的存在而有效?这是管理最有技巧的地方,也是他最有价值的地方。当你从事管理的时候,你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很高的要求,因为是你决定这群人的价值,所以彼得·德鲁克在定义什么叫管理者的时候,他讲得非常清楚:管理者本身是没有绩效的,他的绩效取决于他的上司和他的下属。当他的上司和他的下属都有绩效的时候,管理者就有了绩效。

管理者就是决策的制定者,如果对这点理解不透彻,我们做管理决策的时候就一定有困难。大家一定要非常清楚地理解,管理者做决策的时候,他最主要的是要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举个例子来讲,如果我要来判断一个人力资源总监的管理做得好不好,我的方法非常简单,我会先问人力资源总监,你下面几个人力资源经理的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是什么?我记下他的答案,然后我就找人力资源经理,问他你认为你这个岗位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是什么?如果这个总监和经理两个人所说的是一致的,那么人力资源总监就是合格的,如果不一致,那么这个人力资源总监就是不合格的。

刚才大家讲执行,我非常同意,但是只有上下认为重要的事情是一致的,才会有执行力。如果上下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并不一致,那就一定不会有执行力。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你要做的就是告诉下属,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管理并没有大的事情,就是对一个一个细节的安排,然后让这些细节上下达成一致。

对管理第二个层面的理解是,管理是一门学问,它是有规律的。所谓学问就是你能够找到它的规律,能够举一反三。你学会了100个概念,能够倒背如流,

如果不能举一反三,就还不能够说是有学问,只能叫做“有概念”。你可能只记得一个概念,其他的都不记得,但是你能够把其中的规律找出来,并能触类旁通,不断地复制,那么这个人就是有学问。

我们一定要找到管理的规律。比如说人力资源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就是:所有人辞职的真正原因都不是辞职本人所说的原因,这就是规律,你做人力资源就要懂这个规律,就不要对辞职的人做很多离职的研究,然后根据他离职的原因做改进,那是没有太多意义的。因为真正的原因他根本不会告诉你,他告诉你的原因都不是他辞职的真正原因。你很努力地分析离职的原因,但一定还是有很多人会辞职。你要是懂得这个规律,就不要过分去分析辞职的原因,而是分析员工能够留下来的原因,并加以改善和巩固。

树立正确的管理观

我倡导的管理观是: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管理是一种分配,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针对“管理只对绩效负责”这一点,我发现我们在管理中经常出现一些误区,未能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是功劳和苦劳。我们很多人都认为我有苦劳就行了,还说什么我虽然没有什么功劳,但我有苦劳,我没有苦劳我还有疲劳,我实在没有疲劳我最后还有肺痨,我把病都给你了。大家要清楚,当这种逻辑存在的时候,组织的绩效就被伤害了。我告诉各位,苦劳不会产生绩效,只有功劳才会产生绩效,因此我们不能过分强调苦劳。

第二是态度与能力。现在很多人在管理当中喜欢看态度,认为态度决定一切。我很郑重地告诉各位,态度的确是决定一切,但是如果态度不能转化为能力,态度就没有任何意义。态度是很重要,但是真正产生绩效的实际是能力,光态度好但没有能力,那没有用。我个人觉得中国管理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看态度太多,看能力太少。甚至常常听到有人这么说,这个家伙是有能耐,可是我不喜欢他的态度,然后就把他干掉,这是严重违背“管理为绩效负责”原则的。我很希望各位端正态度,但是更要贡献能力,产生绩效。

第三是德与才。德和才,你到底要哪一个?我每次问这个问题得到的回答

都是要德才兼备,挺贪心的。我一直认为中国德才兼备的人很少。如果一个人德才兼备的话,那就不是你管他而是他管你了。所以你要接受和容忍下属的“德才未必兼备”,接受他会犯错误这个现实。

我们讲德的概念实际上是从道德延伸出来的,我们传统的道德概念是人性本善,而西方是人性本恶。西方的整个管理理论就是基于人本恶而产生的,他们的管理很有效。我们是性本善,但我们的管理反而效率不高。为什么?因为我们发现一个人犯错误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人还是好人,所以错了就错了,不会去追究他的责任。管理学的基础是经济学和行为学。经济学说人的本性是私和贪,行为学说人的本性懒和惰,我们的本性几乎是一样的,这是人性的弱点,正是有这些弱点,我们才可以激发他成为英雄,我们才可以激发他能够成为一个有价值的、高尚的人,才能把管理的价值体现出来。如果他已经是一个纯粹的、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就轮不到你管了。

我告诉各位,德是一个自我控制、自我修养的过程,是一个自律的概念。德不是管理的因素,你没办法管理一个人的德,你只能管人的行为。但是有两点我要特别提醒大家,否则你们会有误区,以为不用管品德了。在两种情况下关注德比关注才更为重要,要做到德第一而才第二。一是招聘的时候,品德是排在第一位的,才干可以培养,而品德是无法培养的;二是提拔、晋升的时候,品德排第一。不能只是凭他的才干提拔,更要凭他的品德提拔,因为品德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而不是才干产生更大的影响。在以上两种情况之外,才干比品德重要,因为只有才干才会有绩效,德也要转化为才,才有绩效。

管理是一个分配的过程,分配权利、责任和利益,责、权、利三者分成等边三角形的管理才会有效,只要长短不一就会出现问题,三者一定要相等管理才会有效。

最后一条管理观是“管理要服务于经营。”我们谈管理是服务,是指管理要为经营服务,而不是为下属服务。为什么管理要为经营服务呢?因为经营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要选择对的事做。管理是什么呢?把事做对。比如说你的经营战略是低成本,是薄利多销,在这种情况下,你在管理中的核心是什么?就是管成本、管规模。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都是薄利多销的,但是我要问的是,这些企业的成本管理和规模管理水平够不够?如果不够,这个经营战略就不会实现;如果你说我

不做薄利多销,我做产品领先,那你就得管理好品质、管理好品牌;如果做服务,那就要管理流程,如果说要做定制经营,那就要做柔性化管理。

管理要做什么是由经营决定的,而不是由管理者决定的。TCL今天要不要做流程再造,那取决于我们现在的经营在做什么,如果是由服务创造最大价值的,那么流程再造就是必须的;如果是用低成本的概念,薄利多销的话,流程再造就不对了。为什么?你的管理水平不能超过了经营水平,当管理水平超过经营水平结果就是亏损。所以我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们的亏损有可能是因为管理水平太高导致的。我们一定要了解,管理一定要跟经营匹配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由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中心杨军整理)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读书笔记 摘要: 一、引言 二、管理的定义与目标 三、管理的基本原理 四、管理的方法与技能 五、管理的实践与应用 六、总结与反思 正文: 【引言】 在我国,管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各种资源,以实现既定目标。陈春花的《管理的常识》一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对于提升个人的管理素养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本文将对这本书进行读书笔记式的梳理与总结,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管理的定义与目标】 管理是一种协调和整合的过程,它通过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使组织中的成员能够协同合作,共同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的目标包括: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促进员工发展、实现组织战略等。 【管理的基本原理】 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动态原理、效益原理。系统原理要求我们将组织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分析;人本原理强调员工的积极

性和创造性对组织发展的重要性;动态原理要求我们关注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管理策略;效益原理则强调管理活动要追求效益最大化。 【管理的方法与技能】 管理的方法与技能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计划是明确目标、确定途径的过程;组织是将资源合理分配、建立有效协作关系的过程;领导是激发员工积极性、指导员工实现目标的过程;控制是衡量实际绩效与目标差距、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的过程。 【管理的实践与应用】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方法。例如,在制定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因素,确保目标的可实现性;在组织中,要注意部门间的协同,以及人员的合理配置;在领导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团队精神,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在控制环节,要关注绩效评估,及时调整策略。 【总结与反思】 总之,《管理的常识》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管理学知识体系。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管理的内涵,掌握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

陈春花管理观后感

陈春花管理观后感 篇一:《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让管理发挥绩效的7个基本概念前言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 第一章什么是管理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的理解 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第二,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应该训练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原因和责任。 例子:机修修机器、总装员工乱丢垃圾。 第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清晰的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第四,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

二为一;第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对绩效负责的管理观 第一,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只有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 只有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态度必须转化为能力才会产生绩效 才干才产生绩效,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产生绩效 人都会犯错误,所以我们不能够在品德上下赌注,管理所要做的就是让人没机会犯错 第二,管理是一种分配,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 第三,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来决定;管理水平不能够超越经营水平。管理解决的三个效率 第一,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手段是分工;科学划分工作元素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

与员工经常沟通 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职责范围 第二,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和等级制度的结合; 韦伯组织管理的原则约定:权力是组织而非个人。组织管理的核心就是让权力从个人的身上回归到职位上,也就是组织本身上,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效率才会得到。 当权力是职位的含义的时候,就要求权力表现出专业能力,简单地说也就是权力需要承担职责,没有职责的权力是不存在的。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与等级制度的结合。 第三,使个人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个人创造组织环境,满足需求,挖掘潜力。管理要解决企业的三个问题:1、如何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2、如何使组织效率最大化;3、如何使个人效率最大化。 我要强调的观点是劳动效率、组织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与领导的自问 什么是管理?管理是每个管理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从根本意义上解决效率的问题,德鲁克精辟的阐述了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性就是成就。什么是常识?即普通知识,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而《管理的常识》一书是把这两个词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这个创新与超越的时代,管理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需要,通过《管理的常识》这本书,让我很清晰的认识到只有把管理变成一种常识,管理工作才能事半功倍。深入书中几个模块知识的学习,我深有感触,不禁对自己进行了两个问题的发问。 一、管理有没有标准?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就意味着管理是有迹可循的,是存在标准的。陈春华教授把管理的基本规律定为: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对这一观点我颇为认同,现今管理仿佛步入了一个误区:当工作产生了问题,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对问题先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明确责任,然后再解决问题,看似正确的步骤,等这一系列下来,往往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处理时间,及时性大大降低。很多问题可能经历过一次就不会再犯,这样管理者要不断的面对新的问题找新的原因,增加工作的同时降低工作效率,所以一开始就没有必要对一些一次性问题在查找原因一步步进行分析上面浪费时间,因此对于销售,尤其是销售出的产品出了问题之后,正确的是一开始就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先把问题及时尽早的解决完成,再去考虑出现的原因等一系列其他的问题,这样不仅为客户留下良好的负责任的印象也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至于原因责任人等一系列的分析,完全可以放在内部解决。我认为只有对待那些反复发生的问题才有分析原因总结经验的必要,而一个好的管理者,是不存在反复问题出现的情况的。 管理的另一个标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我们往往是很愿意管理别人的,但反过来想我们是不愿意被别人管束的。组织中人与人很难平等,只能公正(接下来会详谈这里不细说),这注定以人为管理方向即使因材施教也是很难行的通的,而管事则相对简单的多,管理所要做的事情是让人没有办法犯错,因为正如作者所言,管理所面对的人,不能够用道德来评价,只能够用行为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评价,因此工作中对一个人管理的好坏不是对他这个人的评判,而是他做事效率的评判、做事正确率的评判等等,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就必须明确管理的都是事情而不是人。 管理最根本的标准是做到让下属明白什么最重要,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合二为一。我们所做的管理如果不能让下属明白,那便是无用功,无效的管理。只有先让下属明确什么是现阶段最重要的,才能让他们找到工作的目标,而管理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工作,共同实现组织目标,因此管理的重点不是找能够胜任工作的人,而是让现有的人能胜任工作,这才是一个的管理者必备技能,胜任工作的根本就是听得懂你在说什么让我怎么做,所以下达任务就必须让员工十分的明确。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在工作的过程中,我阅读了陈春花教授的《管理的常识》这本书。这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者的角色、管理的基础、管理的过程、以及管理的关键,让我对管理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管理的定义和目的。管理是通过协调资源,使组织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管理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追求效率或者利润,而是通过协调资源,使组织能够更好地实现其使命和目标。这让我意识到,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提升。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管理者的角色和职责。管理者是组织中负责制定决策、分配资源、协调活动和实现目标的人员。他们的职责包括规划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制定预算和计划,招募和培训员工,监督和评估工作绩效,以及与外部环境保持。这让我意识到,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承担起领导和指导员工的责任,同时也要对组织的整体绩效负责。这本书还介绍了管理的基础和过程。管理的基础包括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流程和系统等。管理的过程则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个阶段。这些阶段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管理的基本

框架。这让我意识到,管理需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过程和步骤。 这本书强调了管理的关键在于人。在组织中,人是最大的资源,也是最重要的资产。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及如何满足员工的需求和期望。这让我意识到,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员工的成长和发展,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和沟通渠道,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 《管理的常识》这本书让我对管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提升。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承担起领导和指导员工的责任,同时也要对组织的整体绩效负责。管理的关键在于人,我们需要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知识和经验将对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猎人笔记》读书笔记 《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作品控诉了腐朽的农奴制度,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感情。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后感范文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后感范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后感1 “管理”两个字确实看起来非常抽象且空洞,但读完陈春花老师写的《管理的常识》,虽说是“常识”,却蕴含丰富的内容,精辟的见解,化“抽象”为“具体”,化“空洞”为“饱满”,助你慢慢领悟“管理”的真谛所在。作为管理者,《管理的常识》一书值得好好读读,可以在工作中做为理论与行为衔接的对照思考,将会使你进一步认识到———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1、什么是管理的基本规律 陈老师把“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作为管理的基本规律,是因为我们在管理中常常犯错误,常常忘记了管理这一条基本的规律。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喜欢评判对错,但是管理上的对错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管理是要解决问题的。在我们的管理中,为什么效率非常低,陈老师认为,原因在于很多人做出决定,不是马上去执行,而是去评判对错。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有时遇到问题,管理者一般会要求寻找原因和责任,而忽视了去“面对事实,解决问题”,这样将来这个问题可能经历了不会再犯,但如果不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下次遇到新的问题,就不知道如何马上去解决,也不会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 2、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管理是服务,最直接的意义就是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面对事实,解决问题”最终服务于经营。管理与经营是管理者需要具备的两种能力,经营能力就是选择正确的事做,管理能力就是把事做正确,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营是第一位的,管理是第二位的。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

《管理的常识》 陈春花教授讲述写《管理的常识》一书的原因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对两件事情其实是耿耿于怀的。 那么,第一件事情是,我们所有人的工作时间实际上是,应该说是比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工作时间要长的,我自己的统计应该是大部分中国人的平均工作时间是超过10个小时的,包括我在内,也包括在座各位在内。但是我们人均产出的这个数字其实是比较低的,中国人均劳动力的产出只有美国人均劳动力产出的4%,但是我们的工作时间是2倍于他们。 而另外一个结果更让我们觉得比较痛苦,就是我们的人均收入,其实也只有美国人均收入的4%,就是我们的工资只有美国人均收入的4%。可是我从来没有承认我们中国人不够聪明,或者没有能力。 第二件事情是,其实我们经历了30年,我们所有人其实都受过很多管理的培训和学习。虽然这30年来我们的进步非常大,可是有一点我们却没有太大的改变,就是我们每个人对于企业的增长或者利润的贡献都没有变的,大概是美国人的六分之一和三分之一。这个数字这十几年来都没有变,换个说法就是,我们在这个部分都没有多大的进步。所以我一直在问,为什么我们30年来获得这个巨大的改变,但是我们每个人所付出的价值巨大,获得却没有很明显的改变,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那么我会认为整个经济的进步是源于我们做了很多的资源投入,我们用很大量的资源投入获得了经济的增长。而另外一方面我会认为,我们在管理上没有太大的贡献。因为管理的贡献是用同样的资源产出更多,让每个人获得更高的绩效和收益,这是管理要做的事情。但是在这个地方,我认为是没有做到。所以,这两个事情就导致了我一直专注于一个课题的教学,教育,或者研究。其实这个课叫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它,也都学过它。然后在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基础上,很多人都有过训练。但是为什么我前面说过的两个问题还存在呢?那么这里面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你们没有很认真的去理解管理要产生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所以,我就在这个时间,在我们每个人已经很努力但是绩效并改变并不明显的情况下,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回归到管理的最基本的问题上面来解决,所以我才觉得要写一本关于管理常识的书。 那么,这本书所探讨的概念其实是最基本的概念,每个概念我说出来各位都会觉得非常的浅显和非常的简单。什么叫管理,什么叫组织,什么是领导,什么是激励,怎么样做计划,如何做决策,怎么样去设定组织结构,一共有七个。那么,这七个最基本的概念,我相信每一个做管理的人都会经常遭遇到它,也经常会动用它。 我们不要把理论和实际操作分开,我自己有一个很明确的观点就是,理论如果不成为常识,其实是没有真正的理论的价值。当理论成为常识的时候,也就是所有人通常的认识,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管理的理解 很多时候不是员工的素质不行,更不是企业文化不行,在大部分效率低下、内部无法协同的组织中,由于对管理常识的误解所导致的因素占了绝大多数。 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绝大部分人都感觉自己已经非常努力地工作,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第二,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陈春花管理的认知

陈春花管理的认知 陈春花是一位伟大的管理者,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思考,从而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管理理念,并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陈春花管理认知的理论出发,讨论他的管理认知特点,以及他的管理实践,从而分析他的管理成果。 首先,陈春花的管理认知是建立在运筹学和实践科学的基础上。他强调思考问题和制定政策的重要性,强调管理活动的运筹性和实践性。他指出,管理活动必须依靠系统性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从客观性的角度进行,必须充分考虑受影响的各方,以及运用各种资源实现协调管理。此外,他还认为,管理认知还要求企业管理者具有有效沟通的能力,能够做出全面考虑的决策,以实现企业的目标。 其次,陈春花管理的认知在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企业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并把它作为企业发展的理念。他主张重视 员工的技能、素质和能力,以及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以促进企业的发展。此外,他还强调企业要建立正确的管理机制,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最后,他还倡导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和实际情况,注重企业管理的实效性,实现企业整体发展的统一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陈春花的管理认知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使他在企业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为当代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并受到广泛的认可。陈春花的管理认知应该继续引领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为企业创造和实现更大的价值。

综上所述,陈春花的管理认知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其理论出发点和实践应用都影响着企业管理的未来。通过运用陈春花的管理认知,企业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的高效、健康的发展。

陈春花组织管理读后感

陈春花组织管理读后感 读了管理专家陈春花的一段管理论述,颇有触动,其实,单从字面理解,我想公司的每位同仁都能感觉到,具有绩效清晰、严谨公平制度的企业肯定比考核不清楚、奖罚不分明、制度不严谨的企业更具发展前景,这是管理的问题。说到管理,有人认为管理是把事情管好,因为管理是一门学问,不谈对错,谈的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我认为如果向深度挖掘,其实管理并非管事而是管人,我想就此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企业的发展靠的是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员工是冲着企业来的,但是能留下来发展成为好的员工,则是因为有好的管理者。顶用的管理者一定会培养出一群能干的员工;相反,不顶用的管理者手下一定是庸才居多,所以,管理最难也是最关键的地方则是“对人的判断”,管好了人,用好了人则事半功倍,管理应该是艺术,而非科学。管理是门实践的艺术,就像弹钢琴,读再多琴谱,上再多的课,看再多的演奏,不亲自动手弹永远不会弹,而管理者的通用性不强,不像医生、电工、飞行员等技术工种,可以通用在很多单位任职,成功的管理者则无迹可循。 人尽管有共性,但恰恰是人的个性才形成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企业,管理是个绝对“因人施管”的活。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被所有人都看好,年龄、学历、专业及人品都优胜的候选人,可是一上岗愣是不顶用;一个很不起眼,甚至有明显毛病的非候选人居然能做出让所有人吃惊的业绩,不仅不同管理者之间不能通用,就是管理者本人,

昨天的成功都不能保证明天还会成功,其实管理者也是人,是人就会变,家庭不顺、思想波动等原因都会影响到管理者的表现。 顶用的管理者是“用”出来的,并非选出来的。“伯乐选马”有时候是一种境界,一种目标,世上就很难有把人看准的伯乐,选人的对错往往同用人的对错分不开,而且我认为后者更重要。因此与其说选对了人,还不如说是日后用对了人。人是最能适应环境的动物,在一个好的领导手下,一般的管理者也会越干越能干;相反,在一个差的领导手下,优秀的管理者也会越来越平庸。这就像烧砖,本来是好坯子,可是火候不当,就会烧成次品。 为什么说用人比选人更重要?因为企业是追求效率的,在有限的成本、时间和空间内,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做到尝试所有可能的人选,也不可能做到完美的匹配,决定胜负的关键在于:看谁能把手下人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成本,使他们的工作发挥到极致,使他们从一般的管理者变成顶用的管理者。一个事必躬亲的领导不可能培养出善于决策的下属。就像独生子女一样,从小到大在家长过度的呵护下成长,所有决定都是别人代做的,长大了自然不能够担当。 在领导的心中,就应该认定,你所选的管理者是最好的,剩下的就是怎么用的问题了,管理者一旦选定,你就必须从心里相信他是最好的。何谓最好?第一,首先相信他的忠诚。让他承担做事的责任,就必须给他相应的权利,除了合理的流程和制度的监督外,尽量不用人监督人。否则,就是在怀疑他的诚信。第二,他的能力最适合目前这个职位。要让他自己相信:他是最好的。让一个管理者相信他是最

陈春花的《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陈春花的《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领导是一种管理职能,而非单指领导者。领导是借助影响力发 挥作用的而不是职位。如前文中所说,组织中的人与人公平而非平等,追求平等只会让人养成不主动去担当的习惯,甚至让人学会去 偷懒。如果我们需要员工贡献,管理者就必须做到公平而不是平等,制定相应的激励与处罚制度,诚然金钱是最重要的激励措施,但这 里的激励不单单指金钱,更多是一种满足感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毕 竟人是需要认可的,相对的,处罚也要及时,只有及时的处罚才能 让人认识到工作的失误,有利于下次工作中自主意识的去更正。 组织如同军队,面对激烈的市场行业竞争,需要队伍中每个士 兵的努力。没有不好的士兵,只有不好的将军。不管是什么样的员工,工作的绩效取决于领导者的管理水平,而不是员工的水平,因 此管理者需要作出合适的领导行为,针对不同的员工,管理者需要 运用不同的管理风格。管理者需要对每个人的分工作出具体的定义,明确的划分。只有当管理者对任务明确分工后,才能更好的进行领导,让员工找到工作的目标和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工作效率最终 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 最后合格管理者的领导是和下级员工保持正式的沟通的,什么 是正式的沟通,就是正常的工作状态下的沟通,而非情感上的沟通。一个管理者在工作时间内和下级的沟通是必要的,这不仅可以相互 探讨问题交换意见,了解员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更 可以让员工认为自己是被管理者重视的,意见和建议是能被领导听

取的,增加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的同时,接下来遇到问题也会更愿意去和管理者进行分享,让管理者的工作进行的更顺畅。 书中陈春花教授提出的观点还有许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通过两个问题的自问让我对接下来的管理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管理者只有把这些理论变成常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变化也不是一夕间完成,这是一个实践的慢慢的改变过程,唯有一步步坚持下去才会收获成效。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刘学兵 读过陈春花教授《管理的常识》,认为陈教授独到之处在于,他把管理总结的就像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样,就像数学中的公式和定理一样,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到我们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现将从书中学到的一点总结如下: 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管理是一种决策,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管理中最怕的就是下属去揣摩领导的意图,这说明领导的指令不清,往往忙了半天,工作结果却不一定符合标准。好的管理是靠指令去做更多的事。只有上下岗位都做相同的事,说明这个单位的管理是合格的,但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做不到的,所谓的没有执行力和效率就是这个原因。领导有时喜欢把自己变得复杂和不易理解,以显示自己卓尔不群,真正的管理只能凭指令做事,不能凭经验、情绪和情感做事。 二、管理没有对与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是以结果评价,不是以对错评价,一定要追根到底能否解决问题、获得结果,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喜欢评判对错。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取得绩效,如果让企业亏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不管有什么委屈,有多大约束,有多少无奈,这个责任给了你,你就得承担。在我们的管理中,为什么效率非常低,陈教授认为,原因在于很多人做出决定,不是马上去执行,而是去评判对错。人会犯错误,但对错在管理中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你证明自己是正确的,领导是错误的,也于事无补,最重要的是做事情的结果。 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管理的重点是管事,同时也要理解人和尊重人。管理不是管人,如果你不懂得理解人和尊重人,那么你一定不懂得管理。很多管理的问题就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他们并没有清晰的指引应该做什么事情,所以只有凭着兴趣、情绪或者感情做事,这样的做事方法一定是无法评级以及无法控制结果的。界定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管理。 四、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 管理没有对错,但有好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个人目标和组织目

陈春花目标管理心得体会

陈春花目标管理心得体会 目标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一位优秀的管 理者来说,目标管理不仅是自己工作的重要工具,更是对整个企 业发展的关键。陈春花,是一位出色的企业管理者,她在多年的 从业经历中,积累了许多目标管理的心得体会,这些心得体会不 仅能够帮助她自己更好地完成工作,还能够指导其他人更好地实 现目标。下面,我将结合我自己的理解和陈春花的实践经验,来 分享一下陈春花目标管理心得体会。 一、设定明确的目标 设定目标是目标管理的第一步,目标必须要具有明确性、可度 量性、量化性和可验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目标管理的 效果。针对每个具体的目标,需要设定明确的时间节点、参与者、工作量和实际达成情况,并设置有效的监控机制,随时跟踪目标 完成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例如,某企业的销售目标是每月增长10%,那么具体的目标可 以是:在截止日期内,每个销售人员要完成100万元销售额;要 在每周五提交销售报告,同时落实并调整销售策略。

二、有效的沟通和分享 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沟通和分享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节。为了让目标的实施更加顺利,需要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够理解清楚目标设定的背景、目标的意义和实现的重要性。同时,也需要及时地与所有人分享已经实现的目标和成果,这样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目标进度,调整策略和加强协作。 三、适时的反馈和激励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及时的反馈和激励是非常重要的。目标的反馈可以帮助人们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补救措施,避免陷入无限延期和浪费时间的局面。目标的激励则可以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更有动力地投入到工作中来,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四、持续的改进和升级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陈春花教授的《管理的常识》是一本非常实用的管理书籍,它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深入剖析了管理的本质和常识,对于广大管理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在书中,陈春花教授首先强调了管理的重要性。她认为,管理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对于管理者来说,掌握管理的常识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管理的核心是什么?陈春花教授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关于人的管理。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和潜能,让每个人都能做出卓越的贡献。因此,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应该懂得如何激励员工、引导员工、支持员工,让他们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然而,管理的常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组织、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目标都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陈春花教授在书中详细介绍了管理的核心概念和方法,包括沟通、决策、执行等环节。但是,她同时也强调了灵活性和适应性。管理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不能生搬硬套理论或者模式。 除了管理的核心概念和方法,陈春花教授还通过介绍一些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案例,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管理的艺术性和实践性。这些案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成功的管理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领导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管理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管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管理不仅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艺术。管理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管理理论和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同时,我也认识到,管理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管理的精髓。 陈春花教授的《管理的常识》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管理的本质和常识,还可以提高我们的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管理的知识和技巧,也深刻认识到了管理的重要性和挑战性。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管理的知识,为个人和组织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我也认为这本书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都有启示和帮助。无论是初入职场的新人还是经验丰富的管理者,都可以从中获得有用的知识和技巧。同时,这本书也可以作为一本常备的参考书,随时查阅和学习。

陈春花管理第一节心得

陈春花管理第一节心得 当我再次阅读这本书的第一节的时候我有了另一番感受,再次看它的时候,我会将陈老师书中讲到的一些内容与方法结合到自己在工作中,但部分内容我还是没办法真正体会与领悟,就浅谈一下我的几点认知: 一、对于管理的理解 同陈老师说得一样,我对管理最初的定义与理解其实就是“管人管事”,而陈老师对管理重新做了以下五点说明: 1、管理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2、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3、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4、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5、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对于以上这五点内容,我还是非常认可与赞同的,关于第二点解释中,陈老师说到这么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好“人都会犯错误,但对错在管理中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你证明自己是正确的,领导是错误的,也于事无补,最重要的是做事情的结果”,这句话其实和我们企业宣导的“我们需要的是工作结果,而不是听滔滔不绝地解释没有完成的理由”,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取得绩效,如果让企业亏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所以,管理是以结果评价,不是以对错

评价,一定要追根到底能否解决问题、获得结果。 二、管理是将“权、责、利”合理分配 基于责任所做的权力与利益分配,就是最合理的管理行为。我们在日常管理中可能常常没有做到这三点的平衡,常常忘记了去分配责任,如果没有责任,人就无法真正的激发出能力和热情,也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唯有把责任分配下去,让每一个成员承担其他责任,管理才会发挥实际的功能,再加上我们给予的责任相适应的资源和分享,管理的想能就会发挥出来。 三、应该适应领导者的风格而非改变他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就是这样,领导者的风格是很难改变的,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不要寄希望于领导者作出改变,事实上他们真的是很难改变,我们可以做的是调整环境和条件,让环境和条件适合领导者的风格。作为下属,更应该以任务为中心,而不需要在调整与上司的关系上花心思。 四、员工的绩效由管理者决定 陈老师最后的结语篇我觉得写得非常精辟,她说管理者要学会向下负责,而向下负责的核心是发展下属,简单地说就是发挥下属的长处,尽量避免下属的短处,要不断地自问“我怎样做才能使下属成长并能够顺利工作”,其实我发现我们领导就是这么做的,他会给我们的团队提供清楚的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

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1、管理就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就是最重要的 2、管理不谈对错,指示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3、管理就是“管事”而不就是“管人” 4、衡量管理水平位的唯一就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5、管理就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管理就是一种分配(利益、权益、责任)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经营:做正确的事) (管理:把事做正确) 1、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来决定 2、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经营水平管理就是一种分工权利归属于组织而非个人激励要以团队精神为导向有效管理的第一个特征:时间管理 第二个特征:系统思考(认知到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第三个特征:培养人 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 企业的管理内容包括: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与文化管理计划管理:回答资源与目标就是否匹配的问题 目标管理实现的三个条件: 1、高层强有力的支持 2、目标要能够检验 3、使目标清晰计划管理的对象就是资源,资源就是目标实现的条件; 流程管理:解决人与事就是否匹配的问题 流程管理:1、打破职能习惯 2、培养系统思维习惯 3、形成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组织管理:回答权利与责任就是否匹配的问题关键:专业化、分权战略管理:解决企业核心能力的问题战略管理包括: 有利于学习与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 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 文化管理:解决企业持续经营的问题一家企业的文化之根源,就是企业领导人的思维因果与管理方式的体现。人事制度——人的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什么就是组织: 组织就是为目标存在的,组织里的人与人就是不平等的组织的存在时为了实现目标,组织管理的存在时为了提升效率 1、公司不就是一个家(组织中我们就是用目标、责任、权利来连结,而不就是以情感来连结 的) 正式组织:运用权力、责任与目标来连结人群的集合 非正式组织:用情感、兴趣与爱好来连结人权的集合 2、组织必须保证一件事就是同一组人在承担(就是否存在同一个事情有两组人在做,同一个 责任由两组人在承担) 3、在组织中人与人公平而非平等(组织强调服从,而非平等) 4、分工就是个人与组织连结的根本方式

陈春花管理学著作精华解读之管理的常识

01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推荐语:让管理者不再折磨别人,也不再折磨自己 我是陈春花,很高兴《管理的常识》这本书的解读版与大家见面了。《管理的常识》这本书其实是我众多作品当中最畅销的一本书。我想它畅销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它可以跟大家去讲述管理最基本的一些概念,一些常识性的认识。而这些常识性的认识恰恰就是我们最容易犯错的一些地方。所以,我知道它畅销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不是因为我写它。 我写这本书,其实是因为我看到在管理当中一些非常好玩的现象,而这些现象让我觉得,如果理论上不清楚,可能我们在行为上的偏差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比如说,我发现大家一直都很在意下属的能力。其实如果你看过这本书可能就明白:下属的能力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个下属的直接上司能不能让他产生绩效。 比如说,我们常常看到公司内部有人员流动,大家看到人员流动会非常紧张。可是如果你看这本书就会明白,流动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如果我们问自己,其实我们自己就很想流动,不想固定在一个岗位上。 比如说,你也会看到,我们有些时候努力了很久都不会有绩效的结果。然后我们就会问:是不是我们的运气不好?其实如果你真的学习就会知道,绩效的产生在更大程度上是源于工作、工作岗位,以及上司对你的支持。你的努力也很重要,可是这些支持同等重要。 这些东西的组合其实才可以帮助到我们把管理的绩效做出来。然后更多的一些现象是大家会认为说,组织的绩效其实是跟每个人关联度很高。可是我今天也要正式的告诉大家说,组织的绩效其实最重要关联度高的其实是管理者。如果我们管理者胜任,其实我们就可以让本不可以胜任的人可以胜任。我想这恰恰就是管理最大的魅力。 可能正是源于对这些问题的一些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我就萌生了一个念头:我是不是应该给大家写一本书。这本书就是把管理最基本的概念写清楚,让大家回归常识去认识它,然后让这些常识能够帮助到我们,不要在实际工作当中产生太大的偏差。所以,就有了《管理的常识》这本书。

陈春花管理学著作精华解读全集《管理的常识》《领先之道》等10本书

《管理的常识》 01管理:丈量管理的五个标准 德鲁克先生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在此基础上,陈春花教授进一步指出,管理是一种常识,需要我们很清晰的理解,才能真正帮助我们在实践中获得成效,因此,有了《管理的常识》这部重要作品。陈春花教授在《管理的常识》中表达了她对管理的五点理解,我们可以用这五点作为标尺,来量一下自己有没有在做管理。 标准1 :做到让下属明白什么最重要 第一个标准是,管理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管理,并没有真正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比如,你作为老板或上司,有没有责备过你的员工或下属,说他们怎么连你的话都听不懂,甚至责备员工无法领会你的意图,反过来,你作为员工,有没有抱怨过你的老板,抱怨老板就是不讲你能听明白的话。 我们常常称张瑞敏是一名非常出色的首席执行官,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细节,他的确能让海尔员工很清楚的知道,在哪个阶段,什么样的事情和做法是最为重要的。比如,80年代他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员工,不能在车间随地大小便,这个直截了当的表达在我们今天看起来都有点不太好意思说,可他就是一定要讲的很清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质量。 我们再来看看,30年后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极大挑战,张瑞敏直接告诉海尔人,这个时候,海尔不变就得死,还是这么直接的表达,在我们的文化里,我们甚至很多时候会很避讳说这个字,可张瑞敏必须要把这个说清楚,不然大家怎么知道今天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呢?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海尔能一直在成长。 标准2 :能否直面现实,解决问题 所以,紧接着的第二个标准是,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这是陈春花教授非常希望大家能懂得的关于管理的第二件事情。 陈春花教授在新希望的管理逻辑也是如此,新希望处于传统的农业行业,可是必须去接受互联网时代这个现实。当时代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时,任何企业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