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学——水文、地貌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水文——自然地理环境中,水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性。

2、水分循环——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有机体内的水,不断蒸发和蒸腾,化为水汽,上升至空中,冷却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在一定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球表面。降落于地表的水又重新产生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变化。水的这种不断地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运动过程。

3、河流——陆地表面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泄水凹槽。

4、河流流速——是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5、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的体积。

6、河网密度——是指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内河道的长度。

7、地下水——就是埋藏在地面以下,土壤、岩石空隙中的各种状态的水。地下水包括气体状态、固体状态、液体状态等形态。而液体状态的地下水又可分为润湿状态、薄膜状态、毛细管状态和自由重力状态等。各种状态的地下水是彼此互相联系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8、地下水的蓄水构造——地下水的蓄水构造,是指由透水岩层与隔水层相互结合而构成的能够富集和贮存地下水的地质构造体。

9、矿化度——一升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及化合物(不包括游离状态的气体)的总量,就叫总矿化度,简称矿化度。以g/L表示。

10、胶结作用——地下水中的矿物质在颗粒之间的空隙内沉淀下来,把松散堆积物胶结成致密的坚4固岩石,这种作用称为胶结作用。

11、潮汐——潮汐是海水位周期性涨落的现象潮汐是地球自转及日月引力所致。一般一个太阴日有两次涨落,白天的称潮,晚上的称汐,合称潮汐。

12、引潮力——天体的引力与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旋转时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组成的合力

13、密度流——密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差异而引起的海流

14、赤道潮——潮汐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并以赤道为对称,故称为赤道潮(或分点潮)。

15、潮流——是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周期性水平流动。随着涨潮而产生的潮流,称为涨潮流;随着落潮而产生的潮流,称为落潮流。6、洋流:是海水沿着一定方向的大规模流动,也称海流。

16、海水盐度——是1000g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叫盐度(绝对盐度)。单位为‰或10-3。

17.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海水的质量,其单位是g/cm3,但习惯上使用的密度是指海水的比重,即是指一个大气压下,海水的密度与水温在3.98℃时蒸馏水密度之比。因此在数值上密度和比重是相等的。海水的密度状况,是决定海流运动的最重要因子之一。

18、海洋资源——指来源、形成和存在方式均直接与海水或海洋有关的资源。

19、水资源——在广义上,水资源是指水圈中水量的总体。但是海洋水因其含有较高的盐分而难以利用,所以通常说的水资源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0、海洋化学资源——是指海水中所含的大量化学物质。

21、海洋动力资源——是指海水运动可以产生巨大的动力资源。

22、海洋矿产资源——又称海底矿产资源。包括海滨、浅海大洋盆地和洋中脊底部的各类矿产资源。

23、顺地貌——原有的褶曲构造未经破坏或轻微破坏时,构造形态与地貌形态基本上是一致的

24、河床——河床是河谷中最低的常年载有流水的部分。

25、河漫滩——河漫滩是高出河床的平坦谷底,但洪水期可淹没,故又称为洪水河床。大型河漫滩也称为河岸冲积平原。

26、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又称岩溶)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而成的一种奇文现象,总称为喀斯特。

27、分水岭——在一个水系范围的集水区域称为流域,每个流域之间的分水高地称为分水岭。

28、荒漠——是指气候干旱,地表缺水,植物稀少及岩石裸露或沙砾覆盖地面的自然地理景观。

29、磨蚀作用——是冰川中所挟带的岩块,以巨大的动压力研磨冰床基岩的一种作用。

30、融冻扰动——尚未冻结而含水的融土,在上部季节冻土及下部永冻层的挟逼下,发生塑性变形,造成各种褶曲,称为融冻扰动。

31、断层海岸——断层构造线与海岸线平行,断层直接通过海岸带,岸线挺直,海崖峻峭,水下岸坡急陡。

32、海蚀作用——波浪、潮汐及沿岸流等对海岸带的破坏作用,总称为海蚀作用

34、台地——台地是高出当地平原的高地。相对高度小于l00m的称为低台地,大于l00m 的称为高台地。

35、崩塌——是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坠落的现象。它广泛出现于山坡、河湖岸及海岸上,是一种突发性的灾害。

36、水土流失——是当流水对土壤、风化壳或碎屑堆积物的侵蚀量(值)超过允许侵蚀量(值)时,称为水土流失。

37、沙漠化——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过程。

二、填空题

1、河流的水情要素主要包括水位、流速、流量、泥沙、水化学、水温和冰情等。

2、整个水分循环过程包括了蒸发、降水、径流3个阶段和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5个环节。

3、较大的河流可分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等五个部分,河源是河流的发源地。河口是河水的出口处。上游、中游、下游是从河源到河口之间的三个河段,它们有着不同的水文地貌特征。

4、水系特征主要包括河长、河网密度和河流的弯曲系数。

5、根据干支流分布的形状,可进行水系分类,主要可分扇状水系、羽状水系、平行状水系、树枝状水系、格状水系5类。

6、河流泥沙运动的形式可分滚动、滑动、跳跃和悬浮。

7、地下水的来源有渗透水、凝结水、岩浆逸出水。

8、岩石与水的贮容、运移等有关的性质,称为岩石的水理性质。它主要包括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等。

9、硬度可分为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

10、成规模可以利用的地下水主要有: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11、在潮汐现象中,水位上升叫涨潮,水位下降叫落潮。涨潮至最高水位,称为高潮;落潮至最低水位,称为低潮。

12、潮汐类型可分为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三种类型。

13、就地月系统来说,存在着两种运动,即地月系统绕其公共质心的运动和地球的自转运动。

14、由于日、月、地球具有周期性的运动,故潮汐现象也具有周期性变化。15、潮汐的日变可分为半日周期潮和日周期潮。

16、潮流的运动形式,可分为回转流和往复流。

17、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在南半球则呈逆时针方向流。

18、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形成东北季风漂流,夏季,北印度洋盛吹西南季风,南赤道流向西流去,遇陆地,分两支。

19、根据冰川的形态、规模和发育条件,现代冰川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

20、由于海水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水文特征的不同,从区域范围上可分为洋、海、海湾、海峡等,它们共同组成了海洋。

21、根据海底地貌的基本形态特征,可分成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三个单元

22、海水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溶液。它所包含的物质可分为三类:溶解物质、气泡、固体物质。

23、海水中盐分的来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河流从大陆带来;二是海水中的氯和钠由岩浆活动中分离得来。

24、海水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温度、密度、水色、透明度、海冰等

25、海水运动的形式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洋流。

26、海洋资源是指来源、形成和存在方式均直接与海洋或海水有关的资源。

27、水资源的特性包括循环性、有限性、时空的分布不均匀性、用途广泛性、不可代替性、经济上的两立性。

28、世界海洋中面积最大的地貌单元是大洋盆地。波浪按成因分类可分为风浪和涌浪。

29、影响地貌的主要因素有营力因素、构造因素、岩石因素和时间因素。

30、外力地貌可分为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和海岸地貌等。

31、构造地貌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导而成的地貌。按其规模从大到小,可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全球构造地貌;第二级为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级为地质构造地貌。

32、营力是地貌形成的动力,它又分为内营力和外营力二种。

33、平原的构造成因有二类:第一是堆积平原,第二是侵蚀平原。

34、大陆边缘在地貌上由陆向洋分成三个部分,即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

35、火山按形态成因分为锥状火山、盾状火山二大类36、地貌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37、外营力主要是由地外太阳能所引起,它产生岩石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海洋作用、生物作用等。

38、陆地上的流水有三种形式:片状流水、沟谷流水和河流流水。

39、搬运方式有四种:推移、跃移、悬移和溶解质搬运。

40、河漫滩类型有三种:河曲型河漫滩、汊道型河漫滩、堰堤型河漫滩。

41、在河谷中常见的假阶地有四种:构造阶地、冲积锥、洪积扇阶地、滑坡

阶地、泥流堆积阶地。

42、三角洲类型按其生成的主要作用力可分为三类:河流型、波浪型和潮汐型。

43、喀斯特作用的因素: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岩石因素。

44、风蚀作用包括风的吹蚀和磨蚀。

45、风沙搬运的形式,依风力、颗粒大小和质量不同,有下列三种形式,即悬移、跃移和蠕移。

46、费道洛维奇根据气流和沙丘形态形成关系的成因原则,把沙丘划分出四种基本的动力类型:①对流型、②信风型、③季风—软风型、④干扰型。

47、沙丘的移动受到风向、风速、沙丘高度、沙的含水量和植被等多种因素影响。

48、沙丘的移动方式:①前进式;②往复前进式;③往复式。

49、黄土地貌可分为三大类:即沟谷地貌、沟间地貌和潜蚀地貌。

50、冰蚀作用方式有挖蚀和磨蚀二种。

51、海岸又称为海岸带,其范围从陆向海由三个部分组成:后滨、前滨、近滨。

52、海蚀作用的方式有:冲蚀、磨蚀和溶蚀等。

53、海蚀地貌有:海蚀洞(穴)、海蚀拱桥、海蚀崖、海蚀平台和海蚀柱。

54、泥沙横向运动后所形成的地貌有:海岸平衡剖面、海滩、下水沙坝和离岸坝。

55、海滩又可分为砾石海滩、沙质海滩和淤泥质海滩。

56、泥沙流有三个要素:容量、强度、饱和度。

57、泥沙纵向运动形成的地貌:湾顶滩、沙咀、拦湾坝、连岛坝。

58、珊瑚礁地貌类型有:岸礁、堡礁、环礁三种

59、以海岸地貌形态成因及组成物质为指标,分出四种海岸类型:即山地海岸、平原海岸、台地海岸、生物海岸。

60、山地按高度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等4种。

61、平原按成因可分成二大类:即堆积平原、侵蚀平原。

62、海底地貌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裾、深海平原等。

63、沙横向运动形成的地貌有:海岸平衡剖面、海滩、水下沙坝、离岸坝。

64、崩塌主要发生在暴雨、冰雪融化季节,因为此时岩土体大量吸收水分,负荷急增,同时又减少了岩土体内部的摩擦力,因而最易崩塌。

65、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

66、滑动面是由岩层层面、片理面、节理面、断层面、堆积层的分界面及地下水含水层的顶、底面等构成。

67、泥石流运动时水和固体稠成一个整体,大石块在泥浆中呈悬浮状态,作等速运动,液固两相无垂直交换,属层流性质,故又称层流性泥石流。

68、在沟谷中发生的泥石流地貌,可分为上、中、下游三区。其中的上、中游为侵蚀区,下游为堆积区。

70、水土流失是一种高频率低能的灾害性现象,被列为世界第一号环境问题。

1.

71、防治沙漠化的措施有工程防治、化学固沙、植物治沙。

72、一般大于25°度的坡度是超过允许侵蚀量的坡度。

73、滑坡壁是滑坡体下滑后,在后缘出露的滑动面,其坡度很大,一般在60°-80°以上?

74、石流地貌下游以堆积为主,堆积物呈若干长条形的砾石垄岗,与泥石流流向成平行排列?

三、简答题:

1、研究水量平衡有何重要性?

(1) 通过水量平衡研究,可以对研究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做出评价。

(2) 水量平衡分析是水资源研究的基础。

(3) 水量平衡法是现代水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之一。

(4) 水量平衡法是揭示人与环境间相互影响的方法之一。

2、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

(1) 水循环永无止境。

(2) 水文现象在时间变化上既具有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

(3) 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

3、个蓄水构造体需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第一,要有透水的岩层或岩体所构成的蓄水空间;

第二,有相对的隔水岩层或岩体构成的隔水边界;

第三,具有透水边界,补给水源和排泄出路。

4、地下水流系统与地表水系相比,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l)空间上的立体性;

(2)流线组合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3)流动方向上的下降与上升的并存性。

5、地下水按岩土的贮水空隙的差异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种?

(1)孔隙水:在堆积物和岩石孔隙中流动的地下水;(2)裂隙水:在堆积物和岩石裂隙(如节理)中流动的地下水;(3) 岩溶水:存在于可溶性岩石孔洞内的地下水。

6、上层滞水具有哪些特征?

(1) 分布范围不广,水量小;

(2) 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

(3) 补给源为大气降水或地表水;

(4) 以蒸发、下渗或向隔水层边缘流散的方式进行排泄;

(5) 动态变化不稳定,具有季节性,只能作暂时性和小型供水水源;

(6) 易受污染,故作饮用水时应注意防止污染。

7、承压水具有哪些特征?

承压水的埋藏条件,决定了它具有如下特征:

(1) 承压水具有一定的压力水头;

(2) 补给区与承压区不一致;动态变化较稳定,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3) 补给条件较差,若大规模开发后,水的补充和恢复较缓慢;

(4) 水质随埋深变化大,有垂直分带规律,但不易受污染。

8、据泉水出露性质和泉水补给来源给泉分类。

(l)根据泉水出露性质可分为上升泉和下降泉;

(2)根据泉水补给来源可分为上层滞水泉、潜水泉和承压水泉。

9、为什么大陆冰川比山岳冰川流动慢?

冰川运动的速度比河流缓慢得多,一般来说,冰川的流速只有河流的几万分之一,是不能用肉眼觉察到的。此外,冰川运动的速度因受冰川部位、厚度和地形坡度影响而不同。冰川的底部和两侧因与冰床摩擦,流速较慢;冰川的中部和上部因阻力小,流速较快;冰川在雪线的部分,因厚度大,冰体温度较高,可塑性增强,故运动速度快于其他部分;在坡度影响下,冰川在陡坡流速大于缓坡。

冰川的运动具有显著侵蚀地面的作用和巨大的搬运、堆积能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巨大的石头被冰川搬运走,这些石头称为“冰漂砾”冰川的地质作用可以分为刨蚀作用和锉蚀作用。刨蚀作用和锉蚀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一些冰斗、悬谷,有些冰川可以将一个小山包削平。

10、海洋表面盐度分布有何规律?

海洋表面盐度分布规律为:

①从亚热带海区向高低纬递减,形成马鞍形;

②盐度等值线大体与纬线平行,但寒暖流交汇处等值线密集,盐度水平梯度增大;

③大洋中的盐度比近岸海区的盐度高;

④世界最高盐度(>40×10-3)在红海,最低盐度在波罗的海(3×10-3~10×10-3)。

11、简述潮汐的成因?

(1)引起海洋潮汐的内因是海洋为一种具有自由表面、富于流动性的广大水体;而外因是天体的引潮力。即是说,在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具有自由表面而富于流动性的广大水体——海洋中便产生相对运动形成了潮汐现象。(2)天体的引力与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旋转时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组成的合力,叫做引潮力。它是引起潮汐的原动力。

12、世界大洋表层环流结构的特点有哪些?

(1) 以南北测归线高压带为中心形成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 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

(3) 南半球中高纬海区没有气旋型大洋环流,而被西风漂流所代替;

(4) 在南极大陆周围形成绕极环流(自东向西流);印度洋海区,由于季风的影响,洋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呈反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13、海洋资源的包括类型。

海洋资源可分为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动力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四类。

14、水资源有哪些特性?

循环性、有限性、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用途广泛性、不可代替性和经济上的两立性。

15、列举出5种海洋植物。

硅藻、红藻、蓝藻、褐藻、甲藻。

16、水资源保护的目的是什么?

水资源保护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水源,增辟水源,节约用水,加强管理,提高用水效率

17、简述新生代褶皱山地有哪些特征?

(1) 是现代世界上规模最大、地势最高的山地;

(2) 山体构造复杂,褶皱和断裂都十分强烈山体褶皱多为倒转褶皱、平卧褶皱和大型的逆掩断层推覆体;

(3) 山地新构造运动活跃,上升速度快。

18、裂谷不论在构造和沉积上都有哪些独特之处?

(1) 裂谷区地壳运动强烈,断裂升降或水平活动均十分明显;

(2) 裂谷构造复杂,沉积层厚度大而且夹有火山熔岩,裂谷构造一般呈复式地堑或次级的地堑地垒系;

(3) 裂谷区地热值高。

19、大陆架的主要地貌特点哪些?

(!) 是一片向海缓倾的浅海海底平原(平坦面),但它分级下降,又称为水下阶地。

(2) 大陆架上有许多大致垂直于海岸的溺谷,如我国沿海、欧洲北海南部、北冰洋四周等都有溺谷存在。

(3) 在大陆架的外缘往往分布着高起的堤脊,称为陆架边缘堤。

20、单面山按其形态与构造的关系可分为哪三种?

(1)多重性单面山(复合单面山),即在一个大型单面山内存在多级的小单面山。

(2)弧形外向单面山,主要分布于构造盆地外围,单斜崖向外倾,如巴黎盆地外侧的单面山。

(3)弧形内向单面山,主要分布在穹窿构造的内侧,单斜崖向内倾,单斜脊向外倾。

21、简述三角洲形成条件

(1)河流动力减弱;

(2)泥沙来源丰富;

(3)海洋动力较弱;

(4)口外海滨区水浅。

22、阶地有哪几种类型?

按阶地的组成物质可将阶地分为4类:

(1) 侵蚀阶地;

(2) 堆积阶地;

(3)基座阶地;

(4) 埋藏阶地。

23、简述纵向沙丘的成因。

纵向沙丘的成因有多种:1) 由草丛沙堆发展而成;2) 由新月形沙丘演变而成;3) 由大气卷轴涡流(水平轴)的作用所成;4) 由地形控制而成。

24、黄土的有哪些特性?

(1) 黄土是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土状堆积物,颗粒细小,质地均一;

(2) 结构疏松,透水性较强;

(3) 黄土成分中,碳酸钙的含量较高;

(4)黄土无层理,但垂直节理发育。

25、述红树林生长环境

(1)它要求适宜的水温:25℃~28℃为适宜水温,最冷月平均温度>20℃;

(2)它要求生长在淤泥质海滩:这种底质含有高水分、高盐分、大量硫化氢、钙质以及缺氧环境,植物残体处于半分解状态,有利于红树林的生存。淤泥质海滩富含有机质,利于红树林生长;

(3)要求处于低能环境:如河口、海湾、潟湖等无波浪作用或作用微弱的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红树林种子幼苗的生长。

26、简述珊瑚生长的环境条件。

(1)要求生长在暖水中:最适宜水温为25℃~30℃,下限为18℃,上限为36℃。

(2)要求有充足的光照:珊瑚主要与虫黄藻共生,才能生长良好。虫黄藻是一种植物,它要进行光合作用,就需要有充足的光照条件。

(3)有适当的盐度:珊瑚可在27‰~40‰的盐度中生长,最适宜盐度是36‰。

(4)要求水体运动更新:不断扰动或运动的水体含有较多的溶解氧和饵料,有利于珊瑚的生长。

(5)要有适宜的附着基底:一般坚实的基底,利于珊瑚的固着生长。泥沙质底质容易被波浪和水流掀动,不利于珊瑚的固着。

(6)要有较高的透明度:清晰透明的海水利于珊瑚生长,相反,浑浊的水体,由于含有大量的悬浮物质(泥沙),不利于珊瑚的呼吸与生长,甚至会令其窒息死亡。

27、崩塌的防治有那几种?

(1) 在崩塌可能发生的危险区,要作详细的调查和预防措施。

(2) 对正在发展中的崩塌,一般以避绕为主,或以隧道通过。

(3)对表层不稳定的岩土体,可采用清挖、锚固、网包及拦挡等加固工程。

(4) 开采地下水前要认真勘察,合理布井和建井,严格控制抽水降深和排水强度。

(5)对已出现的喀斯特塌陷洼地,应按不同情况和要求,采用填、堵、跨越、灌浆、围封和加盖等工程。

28、简述滑坡形成的主要条件

(1) 具有产生滑坡的斜坡坡度不须太大,在岩石上的约30°-40°,在松散堆积层上的只须20°以上即可。

(2) 岩(土)体内存在滑动面这些滑动面是由岩层层面、片理面、节理面、断层面、堆积层的分界面及地下水含水层的顶、底面等构成。

(3) 地下含水量大地下水可使岩(土)体重量增加,加大滑动力,减小抗滑力,导致滑坡的产生。所以滑坡概率最多出现在雨后和冰雪融化季节,因为此时地下水量最大。

29、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一)气候因素:主要通过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来实现。在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有利于物理风化作用的进行。温度变化的频率比温度变化的幅度更为重要。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也大。降水量大小在化学风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地形因素:地形起伏、切割程度影响风化的强度、深度和保存风化物的厚度及分布情况。在地形高差很大的山区,一般风化的深度和强度大于平缓地区,但因斜坡上,岩

石破碎后很易被剥落、冲刷而移离原地,所以风化层一般都很薄,颗粒较粗,粘粒很少;在平原或低缓的丘陵地区,由于坡度缓,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动都比较慢,风化层容易不被保存下来。特别是平缓低凹的地区风化层更厚。……

(三)地质因素: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直接影响风化的速度、深度和阶段。深色矿物比浅色矿物易风化;粗粒岩石比细粒岩石易风化;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比单矿物岩石易风化;粒度相差大的和有斑晶的比均粒的岩石易风化;有断裂、裂隙、节理、层理的岩石易风化。

29. 水土流失有那些危害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破坏土地,减少耕地面积

(2)土地肥力降低,生产力下降

(3)水库、湖泊和河床淤浅,水利工程效益降低或消失

(4)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生活贫困

30、形成滑坡的影响因素

1、斜坡形态的改变

2、大气降水火地下水的改变

3、震动

4、人类活动

31、影响径流的因素

1、气候

2、流域下垫面

3、人类活动

32、影响风化壳发育的主要因素

气候条件、地貌条件、岩性、时间

四、论述题

1、试述水分循环的地理意义。

(1)水分循环对于全球性水分和热量的再分配起着重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大气循环相互联系而发生,从而影响了一地气候的主要方面——降水与气温。

(2)水分循环具有物质“传输带”的作用,而且又是岩石圈表层机械搬运作用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中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化学元素迁移的强大动力。

(3)在水分循环过程中伴随产生了各种常态地貌和河流、地下水、湖泊等等。

(4)水分循环也是生物有机体维持生命活动和整个生物圈构成复杂的水胶体系统的基本条件,起着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的纽带作用。

总之,水分循环有如自然地理环境的“血液循环”,它沟通了各基本圈层的物质交换,促使各种联系的发生。水分循环过程同时起着水文过程、气候过程、地形过程、土壤过程、生物过程以及地球化学过程等作用。

2、洋、海、海湾、海峡,与海洋有何关系?

由于海水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水文特征的不同,从区域范围上可分为洋、海、海湾、海峡等,它们共同组成了海洋。

(1)洋是世界大洋的中心部分和主体部分,它远离大陆,深度大,面积广,不受大陆影响,具有较稳定的理化性质和独立的潮汐系统以及强大洋流系统的水域。世界大洋分为4个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每个大洋都有自身的发展史和独特的形

态。

(2)海是靠近大陆,深度浅(一般在二三千米之内),面积小,兼受洋、陆影响,具有不稳定的理化性质,潮汐现象明显,并有独立海流系统的水域。根据海被大陆孤立的程度和其地理位置及其它地理特征,可将海划分为地中海和边缘海。地中海又可划分为:陆间海和内陆海。

(3)海湾是海洋伸入大陆的部分,其深度和宽度向大陆方向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处海角之间的连线或湾口处的等深线作为洋或海的分界线。海湾的特点是潮差较大。

(4)海峡是连通海洋与海洋之间狭窄的天然水道。如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等。其水文特征是水流急,潮速大,上下层或左右两侧海水理化性质不同,流向不同。

(5)地球上广大连续的咸水水体的总称为海洋。地球上陆地全部为海洋所分开与包围,所以陆地是断开的,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而海洋却是连成一片,各大洋相互沟通,它们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可以充分地进行交流,形成统一的世界大洋,使海洋具有连续性、广大性,成为地球上水圈的主体。

3、影响潮汐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1) 天文因素影响下的潮汐变化,有

1)潮汐的日变:可分为半日周期潮和日周期潮。2)潮汐的月变:可分为半月周期潮和月周期潮。3)潮汐的年变和多年变;可分为年周期潮和多年周期潮。(2) 地形对潮汐的影响以上只考虑天文因素对潮汐的影响,实际上潮汐还要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各地海水对天体引潮力的反应,视海区形态而定。潮汐是一种受迫振动,当受迫振动周期与海水本身的自然振动周期相接近时,便会产生共振,反应就强烈,振动就特大,否则相反。而海水振动的自然周期与海区形态和深度有密切关系,故各海区对天体的引潮力反应也不同。

4、试分析影响潜蚀作用的因素

(1) 气候的影响水量多、流速快,潜蚀作用愈明显。所以,气候愈潮湿,潜蚀作用愈强烈。虽然温度升高会减少水中CO2的溶解量,从而减弱溶蚀作用,但潮湿气候有利溶蚀作用,一是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度加快,二是潮湿地区生物茂盛,腐植土深厚,微生物分解枯枝烂叶,放出大量CO2。

(2) 岩石性质岩浆岩主要由硅酸盐组成,难溶于水,变质岩除大理岩外,也难溶于水。

化学沉积或生物沉积的碳酸盐类岩石(灰岩、白云岩和泥岩)、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等)和氯化物岩石(如石盐和钾盐)便成为地下溶蚀作用的主要对象。

(3) 地质构造的影响裂隙越多、节理越多、延伸愈远、开口愈大愈有利溶蚀作用的进行。

(4) 地壳运动地壳上升或下降皆有利于潜蚀作用。构造运动相对缓慢地区,潜水面比较稳定,有利于地下水长期作用,因而溶洞、峰林和溶蚀洼地发育,构造运动相对强烈的山区,包气带深厚,落水洞和溶斗发育。如果构造运动呈快、慢的周期性交替,或者,地壳有过几次交替的上升和稳定,则形成多层溶洞。

5、论述海底扩张及板块运动说

该学说应用海底扩张及板块运动理论,解释了大陆及大洋的生成及其演变过程。该学说认为:大洋生成的前期出现板块分裂,产生大陆裂谷,如东非裂谷。以后随着裂谷的扩大,形成了狭长的海洋,如红海。再后,海底不断扩张,海洋扩大成为广阔的大洋,如大西洋、太平洋。在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过程中,大陆也可能下沉,成为海洋,如现代各大洋中存在的海底高原,即为沉没时的陆块。如果二板块互相靠拢时,海洋则逐渐收缩,如欧亚板块与

非洲板块之间的古地中海西部,缩小至现代的地中海。最后,当二板块发生碰撞时,海洋则消失,变为新大陆,如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古地中海东部,变为现代的喜马拉雅山大陆。由此可见,海底扩张与板块运动是大陆与大洋生成、发展或消亡的主要力量。

6、试述冰川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冰蚀地貌的影响大陆冰川作用的中心区,冰蚀强烈,地面岩石裸露或半裸露,现代风化层很薄,加上寒冷的气候,对动植物生长与繁殖极为不利。但冰蚀湖盆区,却有利于水上航运的发展,如北美洲的五大湖区是沿岸许多城市的交通枢纽。又如北欧的冰蚀湖,往往有水道相通,或开凿运河后使湖泊相连,成了水道网的一部分。不少湖盆内还堆积了厚层的泥炭层,可作为工业燃料开采。

山岳冰川的冰斗湖、U谷中的冰蚀湖盆等,由于水头落差大而可建立水电站,如阿尔卑斯山的一些水电站。山岳冰川的冰川谷又是优良的天然水库库址,那里的水质好,流量稳定,成为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如我国天山上的天池,祁连山酒泉以南的观山海子等。同时水库周围环境优美,是旅游胜地。高纬地区的峡湾,湾宽水深,极有利于交通,也是一些重要港口和城市所在地,如挪威首都奥斯陆就是建立在峡湾顶上的。

(2) 冰碛地貌的影响更新世的大陆冰川的冰碛地貌面积大,分布广,如今欧洲的英、荷、德、波、俄等国广大地区都是冰碛地貌地区,其中欧洲大平原实质上就是由各种冰碛丘陵及冰水平原组成。土地的组成物质较粗,以沙砾为主,透水性强,丘陵只适宜于林业、果园或牧地,丘间平地或冰水平原,才是农业所在地。在丘陵中,终碛垄和蛇形丘又常常成为公路或铁路的天然路基。例如由圣彼得堡到赫尔辛基的铁路就是建立在终碛垄之上的。又如在中欧,串通威悉河、易北河、奥得河、维斯瓦河的东西走向的运河,也是以终碛垄之间的低地作为修筑运河的地形基础的。

7、试述生物海岸的生态环境、效益与保护。

红树林海岸及珊瑚礁海岸不但是一种特殊的海岸类型,而且在生态环境、科研和应用上都有重大意义。

(1) 科研意义:珊瑚礁是海洋的生物礁,礁顶位置在低潮面附近,它的位置与年龄可作为地壳(或海面)升降运动的有力证据。

珊瑚礁的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

①珊瑚礁(岸礁)有削弱波能及保护海岸的作用,岸礁部位相当于水下岸坡的上部,波浪进入岸边之前,必须通过岸礁带,这样波浪就逐步消能,海岸便得到保护。

②珊瑚岛是海洋中的绿洲,这里生物繁盛,不仅有茂盛的植物,而且带来繁多的鸟类,以及由鸟粪堆积而成的磷矿

③珊瑚岛还有着美丽的海洋风光,不论水上或水下都可成为良好的旅游资源

④水下珊瑚礁区,是海洋生物最活跃的生长与繁殖场地

⑤地质时代的化石珊瑚礁,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是良好的储油层。

⑥珊瑚体本身具有较大艺术欣赏价值,可作为装饰品和艺术陈列品。某些种属可以人药,礁体还可烧制石灰,成为建筑材料。

⑦珊瑚礁岛屿具有重要的国防及军事意义。

(2)红树林海岸环境与效益

1)红树林具有防风、防浪及护岸促淤作用:红树林是海岸的绿色屏障,因它根系发达,树冠茂密,故不但有防风、防浪,保护海岸的作用,而且还有减弱潮流,促进淤积和加速海岸扩展的作用。又因它的促淤作用较强,所以使河流的人海泥沙量减少,使河口航道及

港口比较通畅。

2) 生态环境好,生物产量高:红树林海岸生态环境良好,不但可调节海岸带气候,而且成为生物的聚集地。

3) 红树林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3)生物海岸资源的破坏与保护

1) 珊瑚礁岸礁被挖掘:被挖掘的岸礁主要用来烧制石灰及建筑原料。岸礁破坏后,海水加深,波浪作用增强,海岸迅速后退。

2) 红树林被大量砍代:据1994年统计,我国现有红树林(海岸)面积约230km2。过去数十年来曾经遭受大量砍伐。

3)生物入侵导致珊瑚、红树林破坏:肆虐上海崇明岛的可怕入侵生物——互米花草,因其具有固沙促淤作用,20年前从美国引进,由于缺少天敌,互米花草目前已成为整个崇明海滩的绝对霸主,导致鱼类、贝类因缺乏食物大量死亡,水产养殖业遭受致命创伤。

4) 加强生物海岸的管理、保护和研究:为了保护好珊瑚礁及红树林海岸的生态环境,首先应加强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

5) 加强生物海岸的管理、保护和研究:为了保护好珊瑚礁及红树林海岸的生态环境,首先应加强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

8、影响海岸地貌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1)波浪作用:对海岸地貌发生作用的是浅水波,它在变形过程中,一方面对海底及岸边发生侵蚀或堆积;另一方面因波浪折射而造成海湾处波浪能量的辐散,产生堆积;而在岬角处因波浪能量的辐聚而发生侵蚀

(2)潮汐作用:潮汐对海岸的作用有三方面:一是影响海岸带的作用范围及作用强度。二是影响海岸带地貌类型的发育,三是潮流流速影响海岸带的侵蚀与堆积。

(3)沿岸流作用:沿岸流是与海岸平行的水流,它在风浪推动下沿海岸一定方向流动,而且有一定速度,可侵蚀晦岸或造成堆积。

(4)风力作用:风吹过海面时,把能量传递给海水,产生波浪以及海岸的增水或减水,从而造成海岸的侵蚀或堆积。因此不同的风向、风力强度和吹程.对海岸地貌的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风的吹扬作用,还成为海岸风沙地貌发育的主要动力。

(5)河流作用:河流每年直接输入海洋的泥沙有17000亿吨,另外还有大量的溶解质。这些泥沙大部分堆积在海岸带,它不仅直接堆出三角洲平原,而且还为其他海岸堆积地貌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6)生物作用:海岸带生物繁茂,生物的生长和遗体堆积,对生物海岸地貌的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如贝壳堆积可形成贝壳堤海岸:红树林生长成为红树林海岸;珊瑚礁堆积成为珊瑚礁海岸等。

(7)海平面变动和地壳运动的影响:海平面变动或地壳运动均影响着海岸带的范围、轮廓、侵蚀与堆积。

(8)岩石及地质构造的影响:岩石和构造会影响海岸的侵蚀速度和形态。如软弱岩石和构造破碎带易被侵蚀,造成海湾及低平的海岸;坚硬岩石的海岸则难以侵蚀,多成为岬角和高陡的海岸。构造线与海岸线交角不同时,会造成不同的海岸类型。

9、泥石流有那几种类型?如何防治泥石流?

(1) 类型:

1) 粘性泥石流

2) 稀性泥石流

(2) 防治:

治理泥石流可从生物和工程二方面着手,从长期和根本上看,应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

生物措施主要在可能发生泥石流的范围内外做好护林造林工作,这样既可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保持水土,减少固体物质的积累。对已经发生的泥石流区,也能把地表堆积物稳定下来。

工程措施,当生物措施尚未生效时,局部和短期内仍须使用工程措施。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来做:

(1)蓄水工程

(2)谷坊及拦沙坝工程

(3)排导沟工程

(4)停淤场工程

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在我国四川、云南和北京等地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0、简述水土流失原因?

(1) 自然因素

(1)土壤性质土壤性质包括土壤的渗透性、抗蚀性和抗冲性。如果土壤的渗透性强,抗蚀、抗冲性能好,则雨水渗透较多,地面径流会大量减少,冲刷作用减弱。如果土壤胶结性能好,则抵抗雨滴和径流冲刷破坏能力也会加强。相反,如果土壤结构松散,抗冲抗蚀性能弱,则会产生较强的侵蚀。

(2)气候因素雨水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当降雨量超过土壤人渗量时,即产生地表径流与土壤冲刷。降雨量及降雨强度越大,对地面的打击和冲刷作用也越强,水土流失也越加严重。

(3) 植被因素植被具有保护地面、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具体表现在:①枝叶截留降雨,避免雨滴对地面的直接打击;②枯枝落叶、根茎和草被等都可阻滞地表径流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对地面的冲刷;③植被的腐殖质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雨水的人渗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和增加土粒胶结力,加强抗冲性与抗蚀性;④削弱风速,防止风蚀作用。所以植被覆盖度越大,土壤侵蚀越轻。

(3)地形因素地形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地形高度的影响,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地形不高的低丘陵及台地地区,因为这里风化壳厚,有利于冲沟和崩岗的发展。②坡度的影响,土壤侵蚀和重力崩塌与地形坡度成正比。

2.社会因素

(1)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导致对植被的严重破坏。

(2)森林管理不善,遭受人为的严重破坏。

(3)不合理的开荒和垦殖。

(4)建设工程过后,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11、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局限?

美国学者戴维斯在1899年创立了地貌侵蚀循环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戴维斯第一次把流水侵蚀地貌的演变概括为简单的模式。图的横坐标代表侵蚀基准面,1~5代表随时间推进分出的几个阶段。纵坐标代表海拔高度,上部曲线上的BDFHK为各阶段的分水岭高度,下部曲线上的ACEGJ为各阶段的谷地高度。他设想流水侵蚀循环开始阶段,地面从0处被构造运动迅速抬升至B,该时段内虽然河谷下蚀速度也逐渐增强,但河流下蚀速度跟不上地面

抬升速度。到抬升运动结束时(图上1处),分水岭和谷底之间相对起伏逐渐增大(AB线段即代表区域相对起伏程度)。地面抬升运动停止以后不久一段时期内,河流下切仍强烈,而分水岭受蚀速度较弱,结果岭谷起伏程度达到最大(图上2处的CD线段)。此后,谷底因接近侵蚀基准面,故河流下蚀作用大大减弱,但是由于水系发展,支流增多,促使了地面的剥蚀,分水岭高度降低速度超过了谷底下切速度,整个地面高差起伏向着趋于和缓的方向发展(图中CD>EF>GH)。当地貌发育达到阶段4以后,残余分水岭的侵蚀和河谷的下蚀都进行得非常缓慢,地势起伏非常和缓,形成一个微微高出海平面的波状起伏平原,戴维斯称之为准平原。戴维斯根据流水侵蚀地貌发育过程中的地表形态特征,提出了“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地貌发育顺序的概念。幼年期地貌相当于图中的0~2阶段,壮年期地貌相当于图中2~4阶段。戴维斯认为,当河流泛滥平原上发育了自由曲流就标志河谷达到了壮年期。老年期地貌相当于图中4阶段以后的地貌发育期。如果地面再次抬升,将重复上述1~4阶段地貌发育过程,所以他把流水侵蚀的演变称为侵蚀循环。各区域从幼年期发展到老年期所需要的实际时间的长短可以有很大差别,这决定于地表被抬升的高度、侵蚀的强度以及基岩的抗蚀强度等。

戴维斯的地貌侵蚀循环模型简明、实用,在说明地貌发育问题时,考虑到了地壳运动和外力主导因素——流水作用,指出地貌发展的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具有地貌发育的相对年代含义,并指出了地貌发育的阶段性。他不仅回答了当时地貌学家所提出的问题,而且也满足了整个科学界对一般地貌学原理的要求。

但这一学说运用了极为漫长而又不确定的地质时间尺度和演绎推理方法,因此在分析流域地貌发育时,还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地壳运动的强度和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地壳上升或下降幅度与速度也具有多变性,地壳运动不可能同侵蚀循环周期完全相符。

(2)在地貌的长期发展总趋势中,短期发展变化可能有偏离长期发展趋势,用简单图示不能反映短期内地貌发育过程的实际。

(3)在长期的地貌发育过程中,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条件是变化的,因此流水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尤其是外力组合状况都要发生相应变化,地貌也不一定循着同一方向演化。

(4)在地壳上升的同时,河流就开始下切等等。

12、根据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岩溶发育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四个阶段:

幼年期:从上覆地层上迭置下来的河流还保持了原来的基本流路,地面上出现许多石芽和溶沟以及少数漏斗。

青年期:河流进一步下切,河流纵剖面逐渐趋于均衡剖面。漏斗、落水洞、干谷、盲谷、溶蚀洼地广泛发育,地表几乎完全转化为地下水,原来的河流全部消失,只有主河仍然存在。

中年期:地表河流受下部不透水岩层的阻挡,或者地表河下切侵蚀停止,溶洞进一步扩大,溶洞顶板坍塌,许多地下河又转变为地上河,有大量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和峰林形成。

老年期:当可溶性岩层的不透水层广泛出露地面时,地表水流又发育起来,出现了泛滥平原,平原上残留着一些孤峰和残丘,这时岩溶地貌发育进入老年期阶段。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学——水文、地貌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水文——自然地理环境中,水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性。 2、水分循环——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有机体内的水,不断蒸发和蒸腾,化为水汽,上升至空中,冷却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在一定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球表面。降落于地表的水又重新产生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变化。水的这种不断地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运动过程。 3、河流——陆地表面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泄水凹槽。 4、河流流速——是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5、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的体积。 6、河网密度——是指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内河道的长度。 7、地下水——就是埋藏在地面以下,土壤、岩石空隙中的各种状态的水。地下水包括气体状态、固体状态、液体状态等形态。而液体状态的地下水又可分为润湿状态、薄膜状态、毛细管状态和自由重力状态等。各种状态的地下水是彼此互相联系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8、地下水的蓄水构造——地下水的蓄水构造,是指由透水岩层与隔水层相互结合而构成的能够富集和贮存地下水的地质构造体。 9、矿化度——一升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及化合物(不包括游离状态的气体)的总量,就叫总矿化度,简称矿化度。以g/L表示。 10、胶结作用——地下水中的矿物质在颗粒之间的空隙内沉淀下来,把松散堆积物胶结成致密的坚4固岩石,这种作用称为胶结作用。 11、潮汐——潮汐是海水位周期性涨落的现象潮汐是地球自转及日月引力所致。一般一个太阴日有两次涨落,白天的称潮,晚上的称汐,合称潮汐。 12、引潮力——天体的引力与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旋转时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组成的合力 13、密度流——密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差异而引起的海流 14、赤道潮——潮汐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并以赤道为对称,故称为赤道潮(或分点潮)。 15、潮流——是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周期性水平流动。随着涨潮而产生的潮流,称为涨潮流;随着落潮而产生的潮流,称为落潮流。6、洋流:是海水沿着一定方向的大规模流动,也称海流。 16、海水盐度——是1000g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叫盐度(绝对盐度)。单位为‰或10-3。 17.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海水的质量,其单位是g/cm3,但习惯上使用的密度是指海水的比重,即是指一个大气压下,海水的密度与水温在3.98℃时蒸馏水密度之比。因此在数值上密度和比重是相等的。海水的密度状况,是决定海流运动的最重要因子之一。 18、海洋资源——指来源、形成和存在方式均直接与海水或海洋有关的资源。 19、水资源——在广义上,水资源是指水圈中水量的总体。但是海洋水因其含有较高的盐分而难以利用,所以通常说的水资源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0、海洋化学资源——是指海水中所含的大量化学物质。 21、海洋动力资源——是指海水运动可以产生巨大的动力资源。

超详细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精华版)

自然地理学问点归纳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状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进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点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显现和进化的缘由:光照条件,稳固的宇宙环境,相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护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猛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究阶段的开头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头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胜利; 23,我国航天事业的进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XX 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爱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来线和南北极圈:23°2和6′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定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定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定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自然地理学基本知识总结

1-7章 1、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地壳的组成物质、产状、成因及其分布规律;地壳运动及其所引起的各种构造变动和发展规律;地壳的发展历史和生物演化规律;地质学在生产中的应用。 2、岩相: 答: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也就是沉积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岩性和古生物方面)及其生产环境的总和。 3、整合接触: 答:当地壳处于相对稳定下降情况下形成连续沉积的岩层,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不缺失岩层,这种关系称整合接触。 4、不整合接触: 答:由于地壳运动,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相连续的岩层,这种关系称不整合接触。5、岩层产状: 答:指岩层的空间位置而言。为了确定倾斜岩层的产状,必须用产状三要素,即走相、倾向和倾角。 6、上盘和下盘: 答:如果断层面是倾斜的,位于断层面以上的岩块叫上盘,位于断层面以下的岩块叫下盘。如果断层面是直立的,则往往以方向来说明。如断层的东盘和西盘、左盘和又盘。 7、上升盘和下降盘: 答:从运动角度看,无论是上盘还是下盘,都是一侧上升一侧下降,也可以都是上升或都是下降的。在实际工作中,是根据位移的相对关系的来判断上升和下降的。相对上升的岩块

叫上升盘,相对下降的岩块叫下降盘。上升盘和上盘,下降盘和下盘并不完全一致,上升盘可以是上盘,也可以是下盘,同样,下降盘可以是下盘,也可以是上盘。 8、地貌学 答: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貌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 9、崩塌形成条件 答:(1)地质条件(2)地形条件(3)气候条件(4)地震因素(5)人为因素 10、坡积裙 答:在坡面流水作用下,从坡地到平缓的坡麓地中堆积下的沉积物,叫做坡积物,坡积物围绕坡地形成的地形,形似衣裙,叫做坡积裙。 11、下切侵蚀和侧方侵蚀及其作用 答:河流侵蚀按方向分可分为下切侵蚀和侧方侵蚀。下切侵蚀是河流垂直地面向下的寝室,其效果是加深河床或沟床。侧方侵蚀又称旁蚀,是河流侧向侵蚀的一种,这种侵蚀的结果是使河岸后退,沟谷展宽或者形成曲流。 12、壶穴 答:是指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其深度可达几十米。壶穴多是在瀑布下方,由湍急水流冲磨河床基岩而成。 13、自由曲流 答:自由曲流又称迂回曲流,它常形成在地壳下沉的宽广的冲击平原地区,河谷宽阔,河床不受河谷的约束,能较自由地迂回摆动。 14、河漫滩的二元沉积结构 答:洪水期河漫滩上水流流速较慢,环流从河床带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主要是细沙和黏土,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这颗行星及其自然环境的科学,涉及的 范围包括地球表面特征、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植被 和动物等。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知识点,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简要概括。 地球的形状和尺寸 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行星,经过测量,其赤道周长为40075 公里,而极径则为6357公里。这意味着地球的直径在赤道上为12756公里,在两极处则为12714公里。由于地球并不是完全的球体,而是稍微扁平了一些,因此偏离赤道越远,地球越扁平。 地球上的气候带 地球的气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高度、纬度、地形和海 洋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从极地气候到 热带气候各不相同。在赤道附近,气候通常很热,因为太阳垂直 照射,而在两极附近,则非常寒冷。

地球上的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指生物体和它们所处环境的综合体,范围从地球上 的森林到沙漠等多种不同的环境。生物群落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森林、草原、沙漠和海洋生态系统等。每种类型的生物群落都 与不同的气候和地形特征相关联。 地球上的地形和地貌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物理特征,例如山脉、平原、丘陵和峡谷等。而地貌则是指由内部和外部力量形成的地形特征,如火山、 陨石坑和峡谷等。这些地貌可通过地震、火山爆发和风化等自然 过程形成。 地球的水文循环 地球上的水文循环是指水的循环,开始于海洋蒸发,然后通过 蒸发的水形成云,最终形成降雨或雪等的形式下降到地面上。其中,雨水或融雪回流到河流、湖泊或地下水库中,并最终返回大海,从而完成了整个水文循环。

地球上的土壤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上植被层,由岩石经过风化和侵蚀形成的。它们包括一定的有机物和水分,通常用于种植作物和其他植被生长。土壤的质量和类型取决于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地球上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一种自然现象,如地震、台风、火山爆发和洪水等,它们对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这些灾害通常在地球上某些特定的 区域更常发生,对人类和当地社区造成巨大影响。 总结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多个方面,主要涉及地球表面 特征、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等。这些知 识点紧密相连,并相互影响,必须综合考虑才能全面了解地球自 然环境的特点和特征。

地理知识点汇总

地理知识点汇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和其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包括自 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分支。地理学是一门既综合性、又交 叉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多的联系和交叉,所以掌 握地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来汇总一些常见的地理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 1. 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它的半径在赤道处是6378.14公里, 在两极处是6356.75公里。 2. 地球的自转是从西向东,每天转一圈,也就是一天24小时。而地球的公转是绕着太阳转,一年365天。 3. 地球上分布着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洋 和北极洋。 4. 地球上还存在着七大洲: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 5. 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它的长度为6650公里。而最大的河 流是亚马逊河,它的流域面积达到772万平方公里。

6. 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它的最低温度可以达到-89.2℃。 7. 地球上有很多的山脉,最高的是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高度达到了8848米。 8. 地球上的气候类型有很多,常见的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沙漠气候、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等等。 9.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非常丰富,主要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等。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 1. 今天的人类已分布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大多数人居住在亚洲、非洲和欧洲这三个大洲。 2. 世界上主要的宗教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 3. 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治体制和权利制度,主要有民主制、独裁制、君主制等。 4.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些文化和风俗习惯与各自的历史、地理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32学时知识点 1、地理环境的分类;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分类;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划分。 2、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包括哪些;物质组成、能量组成和要素组成具体又包括什么。 4、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概念、特点、分类;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分类;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的概念,各自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的概念。 5、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6、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任务)。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太阳活动的概念和对地球的影响; 2、研究月球的意义; 3、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 4、地球自传的地理意义;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章地壳 1、地壳的组成从微观到宏观概括哪些:元素、矿物、岩石;地壳元素丰度前两位的是:O、SI;主要造岩矿物前两位的是:石英和长石;按成因把岩石分为三类是: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 2、矿产资源的概念、特点和合理利用; 3、地壳运动的概念和按照向量的分类; 4、地质构造的概念和分类;世界主要地震和火山带的分布?如何应对地质灾害? 5、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6、地质年代的单位有? 7、城市规划中地质条件的分析。 第三章大气 1、大气的组成,大气按温度随高度变化的结构划分; 2、试结合当前的大气污染问题分析大气污染形成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3、主要气象要素包括? 4、大气凝结物的类型;降水的类型; 5、气候的概念、天气的概念、气团按温度的分类、锋的类型;大型空气涡旋主要包括:气旋和反气旋。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的气团有: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寒潮天气的特征,梅雨天气过程。 6、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因素:辐射和热力因素、环流因素、下垫面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7、城市小气候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8、城市规划中气候条件和气候资源的分析评价。 第四章水 1、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模式分类;水循环的意义;

自然地理高中知识点(汇总7篇)

自然地理高中知识点(汇总7篇) 自然地理高中知识点第1篇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自然地理高中知识点第2篇 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1、地理环境的分类;自然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划分: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3、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任务):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⑤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 4、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由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相互交织组合形成。边界: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是一种具有一定过渡区间的渐变界限。(1)界限划定在一个巨大的空间范围。(2)界限划定在较小的空间范围。(3)不作硬性规定,视研究问题的性质有相应的变化。 5、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分类: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研究的对象: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学科。 6、自然地理组成:(1)物质组成:对流圈: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水圈: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沉积岩石圈:地壳的上层,主要由沉积岩构成,包括火成岩和变质岩等岩类。生物圈:地表生命有机体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2)能量组成:太阳辐射、地球内能以及潮汐能等等。(3)要素组成:地质、地貌(固体地壳的表面形态)、气候(长期的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水文(最活跃)、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派生的自然体,也是一个组成要素)和生物(行星地球的特殊物质)。 7、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格局。特点:(1)分层性(圈层构造特性)(2)交织性(四个基本组成成分相互重叠、相互渗透,彼此交织为一整体)(3)集中性(在海陆表面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最为集中)(4)综合性(最鲜明的体现是自然综合体的形成)(5)差异性(自然综合体的地域分异显著,海陆表面这种地域差异现象尤其鲜明)(6)多级性(可划分为一系列不同等级的结构单位)。分类: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8、空间结构: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结合方式)。分类;①组成结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实质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反映。)②地域结构: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实质上是自然地理环境地或差异的基本反映。)时间结构:维持着空间结构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 9、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l)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2)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4)人类聚居的场所。 10、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局部的、在有限时间间隔内的各种物理过程的总称。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太阳射电等。影响:①形成“范·艾伦辐射带”地球磁层,保护地球生物;②干扰电离层;③产生磁暴、极光等;④影响降水、气温。 11、研究月球的意义;由于月球具有几乎没有大气层,没有磁场,弱重力场和稳定的地质构造等特征,所以从月球上发射深空探测器比在地球上要容易得多。因此,未来的月球基地不仅可以作为一个天然的发射平台,还是一个理想的太空探测的中转站。①理想的对天观测和对地监测站;②人类资源补给的新生长点;③天然实验室与特殊材料生产基地。 12、地球形状意义:(1)当平行光线射到地球表面时,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各不相同。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热量状况有关的自然现象也具有纬向地带性分布特征。(2)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圆球体,当它受到来自一个光源的照射时,就必然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从而产生昼夜现象。大小意义:①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大气圈。②没有现在这样的大气圈,就没有海洋和河湖,没有风,没有生物。 13、地自转传的地理意义;①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②产生自转偏向力;③地方时不同;④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都有密切关系。 1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③昼夜长短变化与极昼极夜现象以及天文五带;④产生四季更替和二十四节气。 15、地壳的组成从微观到宏观:元素、矿物、岩石;地壳元素丰度前两位:O、SI;主要造岩矿物前两位:石英和长石;岩石分为三类(成因):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 16、矿产资源:赋存在地壳中的,具有开采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有用岩石、矿物和元素的聚集体。特点:⑴数量的有限性;⑵分布的不均衡性;⑶赋存状态的复杂性。合理利用:⑴建立合理的经济模式: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式;⑵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⑶积极寻找新的矿源;⑷开发替代资源。 17、地壳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按照向量的分类: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旋扭运动。 18、地质构造;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岩层产状和构造形态的改变称为地质构造。分类: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19、世界主要地震和火山带的分布: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东非火山带、大西洋海底隆起火山带。 20、如何应对地质灾害:(地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2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①地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裂谷、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相互独立的构造单元,称之为板块;②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区域,板块接合处则是相对活动的地带;③刚性的板块在软流层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驱动板块运动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地幔物质的对流,其中地幔上升流导致板块分离,下降引起板块汇聚;④板块可以增生也可以消减。 22、地质年代的单位:宙、代、纪、世、期、时。 23、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和杂质等。大气按温度随高度变化的结构划分;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大气污染形成原因:自然原因(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水蒸发、植物花粉传播等);人为原因(工业生产、生活染少各种交通工具排放的烟、粉尘、废气等)。措施:1)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调整产业结构;2)加强科学规划,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3)改革生产工艺过程,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物的无害处理;4)加强监测,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进行有效的污染治理。 24、主要气象要素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降水、水平能见度。 25、大气凝结物的类型;云和雾。降水的类型;①对流雨: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上升,冷却凝结形成积雨云而降雨,常伴随雷电现象,又称热雷雨;赤道常年可见,我国夏季常见;②地形雨:暖湿气流沿山地迎风坡抬升冷却凝结而降水。山地迎风坡常形成多雨中心,而背风坡则由于焚风效应,降水少,成为雨影区。③锋面雨(气旋雨):冷暖气团相遇,暖湿气流沿锋面抬升凝结成雨。降水范围广、时间长。在温带很常见;④台风雨:可产生强度极大的降水。夏秋季常见。26、气候: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天气:某地区短时间内大气过程和现象的综合。即短时间内风、云、降水、温度和气压等气象要素连续变化的综合现象。气团按温度的分类:气团温度高于流经下垫面温度的,称为暖气团;气团温度低于流经下垫面温度的,称为冷气团。锋的类型;①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②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③准静止锋:很少移动或移动速度很慢的锋;④锢囚锋:两条移动的锋相遇合并所形成的锋。大型空气涡旋主要包括:气旋和反气旋。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的气团有: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寒潮天气的特征:剧烈降温、大风和降水天气现象。 27、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地球轨道要素变化)和热力因素、环流因素、下垫面因素(地极移动、造山运动、

自然地理知识点汇总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的。可以说自然地理学是以地球表层自然系统为研究对象的。 地动的运动及其环境效应: ①地球自转的环境效应: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球自转产生了地方时;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 ②地球公转的环境效应: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地球的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运动对地球表面温度调节、生命孕育有重要意义。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特征:垂直分层,水平分异,立体交叉,多级嵌套。 岩石圈 1、岩石圈:地球圈层之一,包括整个地壳和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 2、岩石圈的组成:化学元素组成,矿物组成(石英,云母)岩石组成(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3、沉积岩:是由地表的松散堆积物经压实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4、沉积岩的分类: 1)碎屑岩类:由碎屑物经胶结而成。按成因可分为火山碎屑岩和正常碎屑岩两种。火山碎屑岩是介于火山岩与普通沉积岩之间的过渡岩类。正常碎屑岩是指母岩机械风化的碎屑经胶结物胶结而成的岩石。 2)黏土岩类:由大量黏土矿物和其他细微物质组成.泥质结构,是介于碎屑岩与生物化学岩之间的过渡类型。 3)生物化学岩类:绝大多数的生物化学岩是在海相或湖相环境中由化学或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物质组成的,具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成分较为单一,种类繁多。 5、褶皱:岩层的弯曲现象 6、地震:大地发生突然的震动 7、局地构造地貌:在大地构造格局与区域构造背景下,主要由于局地构造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地貌。 8、局地构造地貌分为:①褶曲地貌:单斜地貌、背斜谷和向斜谷、背斜谷和向斜山、顺向河与次成河、穹窿地貌②断层地貌③火山地貌 大气圈 1、大气的成分:氮、氧、氩、二氧化碳、臭氧、甲烷等 2、大气圈的结构: (1)垂直分层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归纳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归纳 自然地理是关于地球自然现象的学科,旨在研究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方面的现象和规律。在自然地理中,有许多的基础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本文将就自然地理领域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对自然地理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一、地形和地貌 地形和地貌是自然地理的两个核心概念,承载着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和演化过程。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起伏状况等,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形态的全貌或整体构成。在自然地理学中,对地形和地貌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的形状和尺寸:根据地球形状不同,其自转过程也是独立的。地球的周长是40075公里,其顶点在赤道,两极距离为12713公里,赤道直径为12756公里。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主要可以分为四层,分别是地球核心、地球地幔、地球地壳和地球大气层。此外,还有板块结构和地壳矿物等部分。 3、地球的形态:地球表面主要分为海洋和陆地。陆地主要分为高原、山地、平原、丘陵、河流和湖泊等。 4、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公转、倾斜和迁移等现象的发生,会导致地球的日照、季节、温度、气候等变化。

5、地球的风化作用:地球表面的岩石、矿物、植物受到风、水、土壤等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的变化等。 二、气候和大气层 气候和大气层是自然地理中的两个关键内容,涉及到地球的气候特征与变化及其原因。在自然地理学中,对气候和大气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类型:主要可以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 等类型。人们可以通过气候的温度、降水等参数进行区分。 2、气象因素:主要包括气压、风向和风力、气温、湿度、降水、雾、霜、雪、露、云、雷电、风暴等因素。 3、大气层的结构:地球大气层主要由五个层次组成,包 括对流层、平流层、分层、中层、热层等,每一层次的特点、厚度和含气成分都不同。 4、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地球自身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人类活动中,如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和人类生活等的行为,以二氧化碳排放等活动影响极大。 三、水文地理 水文地理是研究地球水文现象和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洋等领域。在自然地理学中,对水文地理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地表水的形成:包括降雨、融雪、融冰以及地下水和 湖泊等水源。

大一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自 然现象、地理事物和地理规律。作为大一的学生,学习自然地理 学的基础知识对于了解地球的奥秘以及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至 关重要。下面我将对自然地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以供参考。 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是一个类似于椭球的球体,在地理上通常以一个理想的球 体来进行研究。地球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地 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和海洋底部。地幔是地壳 与地核之间的区域,主要由固态的岩石组成。地核是地球的中心,有内核和外核两部分,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则主要是液 态的铁和镍。 二、地理经度和纬度 地理经度和纬度是用来确定一个地点具体位置的坐标系统。地 理经度指的是东西方向上的位置,通过经度线来测量,以本初子

午线(0°经度线,通过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作为起点,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地理纬度指的是南北方向上的位置,通过纬度线 来测量,以赤道为起点,向北为正,向南为负。 三、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 地球有三种运动:自转、公转和章动。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 线旋转,完成一圈约为24小时,是白天和夜晚交替的原因。公转 是指地球绕太阳作椭圆形轨道运动,一个公转周期为365天左右,是一年的基础。章动是指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和摇摆运动,导致地 球不同地区季节的变化。 季节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离太阳较远时为冬季,离太阳较近时为夏季。同时,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导致太阳直 射点的位置不断变化,这也影响了各地的气候和季节变化。 四、地球上的气候和气象系统

气候是指地球某一地区长期合理的天气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和海洋流等。地球上的气象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地球表层构成的。 大气圈是地球围绕着它自己的中心旋转时所带动的大气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和外层。水圈是指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各种水域如海洋、湖泊和河流等。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居住区域,包括陆地和水域。地球表层则是指地壳和地壳上的各种地理要素。 五、地球的内部和地质现象 地球的内部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地球的内部结构决定了地球上的地质现象。地质现象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壳运动等。地震是由地壳发生蠕变和位移引起的地球的振动。火山喷发是地壳下岩浆充满岩腔而猛烈喷发形成的现象。地壳运动是指地壳的隆升和下沉,地形的变化。 六、地球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相关现象的学科,可以分为人文 地理和自然地理两大类。而自然地理是关于地球自然环境和自然现象 的研究,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总结和归纳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学的知识点。 1. 地貌与地质过程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不同形状的特征,是地球表面经过长期的地质过 程所形成的。地质过程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力量作用于地壳,使其 发生各种变化,包括构造变化、岩石变化、以及地震、火山活动等。 地貌与地质过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和地球上的 不同地貌类型。 2. 气候与气象 气候是指特定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因素。气象是研究短期天气变化的科学,包括大气层的组成、气象要素 的观测与分析等。了解气候和气象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天气变化、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等。 3. 水文与水循环 水文是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贮存等现象的科学,水 循环是指地球上水的不断流动和循环过程。水文和水循环的研究对于 我们了解地球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更好 地保护和管理水资源。

4. 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理学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稳定的生态系统, 包括生物圈、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等概念。生物地理学则是研究生物 在地球表面不同地理区域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的科学。学习生态系统 和生物地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分布规律、生态平衡的 维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5. 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地球自然环境中产生 的灾害事件。灾害管理是指对自然灾害进行预防、减轻和恢复的过程。学习自然灾害和灾害管理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提前预警和应对自然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指满 足当前需求而不危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学习环境保护和可 持续发展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推动可持续 发展理念的实施,保护地球家园。 总结: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学的知识点包括地貌与地质过程、气候与 气象、水文与水循环、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理学、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 以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些知识点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 的自然环境及其相关现象,为保护地球、应对自然灾害和推动可持续 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还有岩石圈和冰雪圈。研究内容主要有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陆地、海洋、大气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和物质运动过程;与人类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相互作用。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全球气候及其变化特点及规律;(2)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大尺 度自然地理过程和格局;(3)区域自然地理过程的内在联系;地域分异规律;(4)区域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5)自然地理规 律的综合集成及其应用等。 (1)全球气候及其变化特点及规律;(2)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大尺 度自然地理过程和格局;(3)区域自然地理过程的内在联系;地域分异规律;(4)区域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5)自然地理规 律的综合集成及其应用等。二、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层空间的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动物、微生物和人类社会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总体,它们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制约着人类的发展进程。三、地理环境的要素1、气候:在地理环境中气候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气候就不会有地理环境,所谓气候,简单地说就是气和天气。气候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天气和气温。它们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或一年的平均气温、降

水量、相对湿度以及风力风向、大气稳定度等气象要素的统称。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量、风力风向、气压、太阳辐射、云和雾、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地理学中的气候通常都是指多年平均气候而言。气温也叫气象要素,指一定时间和地点内大气冷热程度的综合。气温是描述气候特征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气温是自然气候的基础要素。气温是构成气候的主导因素。水文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文:自然界的水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它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但是,它又是一种既神秘又复杂的物质。 (1)自然地理环境的主体是气候、水文、地貌,以及地表形态,它们的状况决定着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的规模和性质。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包括了地球的构造、地理环境、地理过程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将对自然地理学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学科。 一、地球的构造 地球是一个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的大型行星。地壳是地球外部最薄的一层,包括了陆地和海洋,它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地壳的厚度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陆地的地壳较厚,海洋的地壳较薄。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中最大的层次,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地幔的温度高于地壳,同时也是地壳的主要来源之一。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内层,它由液态铁合金组成,温度非常高。 二、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是指地球上的地壳被分割成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相互移动并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质现象。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壳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目前,有7个主要板块和数个次要板块,它们包括了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三种形式:板块的聚合、板块的分离以及板块的滑移。 三、地球的气候 地球的气候是指地球上一定地理范围内长期的天气状况,它受到降水、温度、湿度、风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气候常常通过气候要素来

描述,其中包括了降水量、温度、湿度、风速等。地球的气候分为热 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三个主要区域,不同气候区域的特点和 气候现象有很大的差异。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科学家们通过气象观测和气候模型等手段来研究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四、地球的水循环 地球的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的不断循环与再生过程。水循环包括了 蒸发、凝结、降水、融化等多个环节,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 上的水资源。在水循环中,太阳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得地 球上的水蒸发并升华为水蒸汽,然后再凝结为云或雾,最终以降水的 形式返回地球表面。地球上的水循环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关键之一,它影响着降水分布、水资源的分布以及地球气候的变化等。 五、地球的地理环境 地球的地理环境包括了大气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以及人类活动 的影响等。大气环境是指地球周围的空气层,它包括了大气的成分、 结构和运动等。水环境是指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了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生物环境是指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存在, 它与地球的气候、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地理环境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了环境污染、资源开发、土地利用等方面的 问题。 综上所述,自然地理学涉及到地球的构造、板块构造理论、气候、 水循环和地理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其地理特征多样且丰富,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丘陵、盆地等。本文将就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理面貌。 一、高山地形 中国拥有众多高山,主要包括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和大兴安岭等。其中,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分别位于中国西部和西北部,是中国重要的山脉系统。大兴安岭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最长的山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带针叶林带之一。 二、平原地貌 中国的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的平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黄河流域是中国的“母亲河”,其下游有广大的黄土高原,其中包括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产区。 三、河流湖泊 中国的河流众多,主要包括长江、黄河、珠江等。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河流。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经过九个省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灌溉基地。珠江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河流,发源于广西,注入南海。

中国也拥有众多湖泊,主要包括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鄱阳湖位于江西省,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亚洲最大的湖泊之一。洞庭湖位于湖南省,有着独特的湿地景观。太湖位于江苏省,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也是重要的旅游胜地。 四、丘陵地带 中国的丘陵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丘陵地带地势较平坦,海拔相对较低,多为花岗岩、石灰岩等构成。丘陵地带具有丰富的水源和土壤资源,适宜农业发展。 五、盆地地形 中国的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四川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盆地,位于中国的西南部,被群山环绕,气候温和,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地势低洼,气候干旱,被誉为“中国最后的一片净土”。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之间,地质构造复杂,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 综上所述,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多样丰富。无论是高山地形、平原地貌、河流湖泊、丘陵地带还是盆地地形,都构成了中国独特的自然景观。这些地理特征不仅给中国带来宝贵的资源,还赋予了中国独特的自然之美。通过对中国地理的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欣赏和保护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可以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个部分。其中,自然地理不仅是地理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理科生必修的学科之一。而本文将着重讲解高中自然地理中的知识点,通过清晰的归纳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一、地球和地球运动 1、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并非完全是一个球,而是呈现一个略扁的椭球形,其赤道半径比极半径要长。 2、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沿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和自转偏向现象。其中,昼夜变化是因为地球自转造成上一半地球相对于太阳是白天,下一半地球相对于太阳是黑夜;自转偏向现象则是指地球自转时会受到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从而使得地轴在空间中不断摇摆,导致自转轴对北极星的指向发生改变。 3、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指的是地球绕着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地球公转是造成四季交替的根本原因。 4、地球的倾斜度:地球的倾斜度是指地轴线相对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角。地球的倾斜度的大小是23°27'左右,是导致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区域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大气圈和气候

1、大气圈的组成:大气圈是指地球周围的气体层。它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组成。 2、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从地面开始则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电离层。不同层次的空气温度、气压、密度等特征也各异。 3、气候类型的分类:世界上的气候类型可以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亚寒带气候等6种。 4、气旋和反气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系统是自然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描述大气运动特征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天气形成的原因和气候演变的过程。 三、水文地理和地形地貌 1、水循环:地球上的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而水循环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指水分从地球上被蒸发、升华、降水、透地渗漏等途径,最终又重新回归到水环境中的过程。 2、自然地貌的类型:地球上的地形地貌非常复杂,可以分为高山地区、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地地区、溪、河流水系和海岸线等多种类型。 3、地壳运动:地球内部不断运动,不断形成新的地形地貌。地球内部的运动可以分为板块构造运动和火山地震等活动。 四、生态地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