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常见虾病

常见虾病

一、虾病

(一)病毒性虾病:南美白对虾以病毒病为主,造成的损失也最大,当以预防为主。

1.白斑综合症:白斑病毒感染。病虾胃空,头胸甲和腹甲易剥离,甲壳剥离后对着光线看可见白斑(与细菌性白斑不同),体表粘附污物。

本病也可能是细菌(弧菌)或其它原因(如营养缺乏造成应激)引起。症状上略有区别:细菌性白斑的头胸甲剥离后,对着光线看,甲壳完好;病毒性白斑的甲壳剥离后,对着光线可见白点。虽然二者可能同时发生,但病灶很少重叠。

2.红体病(桃拉病毒病):体表淡红色,尾扇变红色,游泳足浅红(有的不红);胃空,甲壳变软,大多在蜕壳时死亡。慢性期则虾贶表面出现多重损坏性黑斑,能正常摄食。3.黄头病:黄头病毒感染。不规则地游动于水面,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为淡红色。此病多发幼虾及50~70天龄虾。

4.杆状病毒病:感染对虾杆状病毒。生长缓慢、厌食、不脱壳,鳃部附着污物,肝胰腺变白。

5.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感染。病虾上浮或悬挂水的表面,游动缓慢、厌食,虾体翻转、腹部朝上,体表甲壳出现白色或褐色斑块,肌肉不透明,多在蜕壳或蜕壳后死亡。慢性期病虾额剑变形弯曲,体表及鳃上粘附污物。

(二)细菌性虾病

1.红腿病: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感染。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呈红色,头胸甲及鳃区呈黄色,多在池边慢游或打转,厌食。

2.烂鳃病:弧菌或柱状曲桡杆菌感染。鳃丝呈灰白,肿胀变碎,然后从尖端基部溃烂,坏死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呼吸困难而亡。

3.烂眼病:非01群霍乱弧菌感染。行动迟缓,常潜伏不动,眼球首先肿胀、由黑变褐,随后溃烂脱落,仅留眼柄。

4.荧光病:弧菌感染。发病初期病虾的鳃、头胸部、腹部的腹肌在黑暗处发荧光,断触须,摄食少或停止,池边缓游,反应迟钝。

5.肠炎病:感染嗜水气单胞菌或摄食某些藻类中毒引起。消化道明显变粗,呈红色,肠胃空,有液体或黄色脓状物。

6.褐斑病(甲壳附肢溃疡病):弧菌或单胞菌感染。体表和甲壳上有黑褐色溃疡斑,溃疡边缘呈白色,中央凹陷,严重时可侵蚀至甲壳下的组织。

7.丝状细菌病:丝状细菌侵入引起。病虾体表或鳃表面伸出许多丝状体。

8.肌肉白浊病:由高水温、低溶氧或弧菌侵入引起。病虾腹部有白色斑点,或整个腹部皆

为白色,行动反常,在水面活动或跳出水面。

(三)真菌性虾病

1.黑斑病:由真菌及细菌感染引起。由真菌引起的鳃为深黑色,传染性强,大量死亡;细菌引起的鳃为黄色或鲜褐色,以后慢慢变黑。

2.水霉病(白毛病):多因受伤感染水霉菌。体表着生白毛,成棉绒状。

3.霉菌病:多发淡水虾的虾苗阶段。初期尾部及附肢基部着生不透明的白色小点,逐步扩大到全身。发病高,死亡严重。

(四)寄生虫病

常见寄生虫,除虾疣虫、切头虫分属甲壳动物和扁形动物外,其他都是单细胞的原生动物。1.虾疣虫:甲壳动物,雌雄异体,雌虫略呈扁椭圆形,雄虫比雌虫小数倍,附着雌虫腹部。虾、蟹都易感染,寄生鳃腔中,使鳃部隆起如疣状,揭开鳃盖可见虫体。

2.切头虫:扁形动物,寄生虾的腹部沟缝和体节的缝穴处,有时寄生鳃部。在低倍下可见虫体的5个触角、精巢和吸盘,运动时可伸缩,拉长时如线形或月牙形,遇附着物吸附变短。此虫主要寄生淡水青虾、螯虾,遇盐水即脱落。

3.微孢子虫(白浊病):孢子呈球形、卵圆形或茄形,寄生血液、肌肉组织、内脏中,使病虾呈乳白色、不透明,俗称牛奶虾、棉花虾。

4.波豆虫:鞭毛虫类,虫体近三角形或近球形,寄生幼虾全身。

5.虾簇虫:常见原虫,种类多,,主要有线簇虫和头叶簇虫,一般危害不大。常寄生消化道中,肠道可变白色,在高倍显微镜下可见虫体,线簇虫由2—8个连成并子体;头叶簇虫呈不规则叶状突起。

6.拟阿脑虫:纤毛虫类,虫体呈葵花籽形,前端尖,后端钝圆,多寄生越冬亲虾的血淋巴液中,使血淋巴呈乳白状混浊。

7.吸管虫和莲蓬虫:均为纤毛虫类。吸管虫前宽后窄,前缘中部凹下,左右两角各伸出一束透明的吸管;莲蓬虫呈莲蓬状或球状,前端有20—50根放射状触手,柄很长,柄基固着。总之,固着类纤毛虫(聚缩虫、累枝虫、单缩虫、钟形虫等)大量寄生时,虾的鳃、体表、附肢等呈黑色,体表被灰黑色绒毛状物。

(五)丝状藻类(浒苔、刚毛藻、水云等)附着病:体表附着丝状藻,严重者在全身体表(包括眼球)都长满藻类。

蓝藻中毒:微囊藻繁殖过量,水体透明度降至20厘米以下,藻类死亡产生毒素。

(六)营养性疾病

1.蜕壳障碍症

2.痉挛病:缺乏钙、磷、镁和B族维生素,水体透明度过高引起。病虾躯干弯曲,背部弓起,僵硬,无力弹跳。

3.软壳病:投饵量和换水不足,缺乏磷、钙,蜕壳异常。甲壳薄而软,体色灰暗,活动力差。

二、螯虾

1.螯虾瘟疫:腹部两侧壳较薄的部位、附肢关节处的肌肉组织产生白色的斑点,有的个体表皮和肌肉变为棕色,肉眼可发现病灶周围有棕色的菌丝延伸至水中。菌丝体产生游动孢子,感染其它个体。

2.霉菌病:伤口周围和受感染的卵上有大量的菌丝生长,部分病灶部位有黑色斑点。3.红点病:一系列真菌感染引起,入侵虾体表和鳃,可见火烧样的斑点,直径1厘米左右,中间呈棕黑色,具鲜红的边缘,造成螯虾大量死亡。

4.腐壳病:由分解几丁质的细菌感染,使甲壳变黑,被逐渐侵蚀,有时病灶深入组织内部。

5.假单胞菌病:受感染个体反应迟钝,附肢不停抖动,造成大量死亡。

6.诺卡氏菌病:虾尾部肌肉结节黑化,为革兰氏阳性菌。

7.原生动物病:以阿米巴样或孢子样阶段的形态感染螯虾,外壳呈现橙色斑点,显微镜检查可在肌肉和消化管内发现大量的厚壁孢子。

8.吸虫病:主要由复殖吸虫等感染,一般不会造成死亡,可使生长停滞,造成的伤口引发细菌感染。无明显外观症状,通过切片可发现大量虫体节片。防治办法主要是消灭螺、蚌。9.涡虫病:涡虫寄生在淡水甲壳动物附肢的关节、头胸甲与尾部的连接处、鳃部和口器等部位,肉眼可发现5毫米左右的水蛭样的虫子。一般不影响生长,但其它病原体更易感染,也影响商品价值。

10.白尾病:感染微孢子虫,尾部肌肉逐步变为瓷白色,尾部僵硬,造成大量死亡。操作过程受伤和亲虾投放时引起。投放时可用盐水消毒。

11.杆状病毒病:无明显外观症状,仅使生长迟缓,肝脏内可发现大量病毒颗粒。

罗氏沼虾

1.幼体暴发性疾病:感染细菌。趋光性减弱,腹部弯曲,体色发白,后变红沉于池底。在幼体表面或附肢上粘附许多聚缩虫及污物。

2.烂尾病:相互残食受伤,感染细菌。尾扇有水泡,边缘溃烂,残缺不全,甚至整个尾扇被噬掉,还出现断须、断足。多发生于越冬亲虾池。

3.丝状细菌病:毛霉亮发菌和发硫菌附着虾体附肢、附肢刚毛、鳃丝,使呼吸受阻。常与聚缩虫同时发生。

三、海水对虾疾病

(一).病毒病

1.白斑病毒病:虾停食、胃空,甲壳内表面出现白斑,后期腹部变白,有的体色微红,甲壳易剥离。180C以下为隐性感染,水温20~260C为急性暴发期,流行于我国沿海和东南亚各国。

2.肝胰腺细小病毒病:甲壳表面有大量黑色斑点,有的甲壳变软,腹部肌肉变白。严重时肝胰腺变白、萎缩、坏死。主要危害中国对虾(感染率70~80%)、墨吉对虾、斑节对虾、万氏对虾等。我国和东南亚、墨西哥湾、澳洲都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二).细菌性虾病

1.红腿病(红肢、败血病):弧菌感染。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变红,头胸甲鳃区多呈黄色。多在7~10月发病。

2.幼体菌血病:感染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体色不透明,趋光性差。急性感染群体,在静水中沉于水底,死亡快;病程慢的群体,其体表和附肢上可黏附许多单细胞藻类、固着类纤毛虫或有机碎屑等污物。

3.烂眼病:病原为非01群霍乱弧菌。眼球肿胀,逐渐由黑变褐,随即溃烂,严重者整个眼球烂掉,仅剩眼柄。细菌侵入淋巴后,变菌血症而亡。

此病多见于河口低盐区或未进行清淤消毒的虾池,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易感染,7~10月发病,8月最多。

4.甲壳溃疡病(褐斑病):感染弧菌、假单胞菌和黄杆菌。甲壳发生溃疡,形成褐色的凹陷,凹陷的周围较浅,中部较深。越冬亲虾病后除体表的褐斑外,附肢和额剑也烂掉,断面也呈褐色。

镰刀菌病的病灶主要在头胸甲鳃区,且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本病的位置分散。中国对虾的越冬中后期最流行,危害较大。

5.黑鳃和烂鳃病:感染弧菌和假单胞菌。头胸甲鳃区呈黑色,揭开头胸甲肉眼可见鳃丝呈灰色或黑色,质地脆、肿胀,从尖端向基部坏死,有的发生皱缩和脱落。7~9月高温期多发病。

(三).真菌性病

1.丝状细菌病:病原为毛霉亮发菌、硫丝菌、屈桡杆菌(细菌)。严重侵害的虾,头胸甲鳃部变为黑褐色,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

2.镰刀菌病:镰刀菌寄生在头胸甲鳃区、附肢、体壁和眼球等处,被寄生的组织因黑色素

沉淀而呈黑色,鳃组织坏死,故称“黑鳃病”。中国对虾越冬亲虾的头胸甲鳃区感菌后,甲壳坏死、变黑、碎裂、脱落。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和分生孢子,与细菌引起的褐斑病、黑鳃病相区别。

3.幼体真菌病:病原为链壶菌、离壶菌,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细长、弯曲、分枝、不分隔。寄生在虾卵和幼体,引起大批死亡,已死的虾卵和幼体很快长满菌丝。

(四).寄生虫病

1.微孢子虫病:不同种类的病原感染,症状各异。墨吉对虾、中国对虾肌肉上寄生的微孢子虫,使肌肉变白浑浊、不透明、失去弹性,称为“乳白虾”或“棉花虾”;墨吉对虾卵巢感染后,背甲呈橘红色。在高倍镜下可见到孢子或孢子母细胞,与病毒、弧菌和肌肉坏死病引起的肌肉变白相区别。

在广东、广西是一种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虽然是慢性病,但整个养殖周期感染率达90%,累计死亡率达50%以上。

2.拟阿脑虫病:病虾无特殊症状,仅在额剑、第二触角及鳞片的前缘、尾扇的后缘和其它附肢有不同程度的创伤,有的有褐斑。晚期,血淋巴中充满大量虫体,呈白浊色,鳃和其它组织可受到严重伤害。在显微镜下可见虫体呈葵花籽形,前端略尖、后端钝圆。发病和死亡高峰在1月,从12月到次年3月亲虾产卵前都可发病。

(五).楔形藻病:一种附生的硅藻—楔形藻附着于虾卵和幼体的体表,肉眼可见金黄色绒毛,失去透明性。

(六).非生物性疾病

1.幼体畸形病(棘毛萎缩病):在虾卵孵化过程中,水温过高过低,或在短时间内水温变化大于50C以上;或因重金属中毒、溶氧不足,使幼体变为畸形。用烧杯从育苗池幼体游动异常或不活泼,或下沉水底;附肢变形,刚毛、尾棘弯曲,有的萎缩或残缺不全。

2.白黑斑病:对虾腹部每一节两侧甲壳的侧叶上对称地出现一个白色斑块,斑块近椭圆形,但不规则,有的白斑变为黑斑或白黑斑共存;有的虾头胸甲两侧、第二触角鳞片、额角、尾扇等也会出现白斑。

本病可能是环境或饲料引起的虾体自身的生理性反应。主要危害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也曾感染。

3.肌肉坏死病:对虾腹部第4~6节肌肉变成白浊色,不透明,严重者坏死区扩大到整个腹部。病因可能是水温、盐度等环境异常,溶氧长时间不足,或水质污染等。

微孢子虫和弧菌也可引起肌肉变白和不透明,应注意区别。

4.痉挛病:开始肌肉痉挛并向腹部弯曲,严重时尾部紧贴在头胸部的腹面,身体僵硬,失

去游泳力,侧卧池边水底,有的伴随腹部肌肉变白,不透明,这类病虾会死亡,轻者可治愈。7~9月发病,可能是环境异常或高温季节投喂腐败食物

四、南美白对虾

1.病毒病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又称侏儒畸形综合症)

病原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为平均直径22微米的含单股DNA的细小病毒。

症状典型的慢性病。初期,幼虾触须红色,摄食量少,生长缓慢,大小不整齐。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短沟对虾等易感染。

2)单核膜多角病毒病

病原为具包含体的杆状病毒,不同地理品系的该病毒体的特性和大小不同。厄瓜多尔南美白对虾的该种病毒大小为79纳米×337纳米。

症状摄食量锐减,生长缓慢,肝胰脏和中肠腺中有四角形或多角形的包含体(见于粪便中)。流行为急性高死亡率疾病。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幼体和幼虾,尤其是糠虾期。

(3)呼肠类病毒病

症状呼肠类病毒病常伴有其他病(如霉菌和细菌等)。病虾行动迟缓,抗应激性差,附肢尖端破损发黑,鳃发黑,有镰刀霉斑,体色灰白。

流行REO-Ⅲ见于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REO-Ⅳ仅见于中国对虾。

4)淋巴器官液泡化病毒病

病原为披膜病毒科包膜的RNA病毒—淋巴器官液化病毒(LOVV)。该病毒体直径52纳米~54纳米;核壳约30纳米,含4个多肽,分子量分别为70、60、38、37。

症状无明显外部症状。电镜观察发现,淋巴细胞质中有大量病毒颗粒,使细胞内呈液泡化。流行美州和夏威夷等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地方,都有这种病。

(5)弹状病毒病

病原为对虾弹状病毒。它呈弹型,含ssRNA,45纳米×160纳米, 形态类似某些鱼类的弹状病毒,可在鱼类细胞株上复制。

症状淋巴器官肥大,为正常对虾的8倍~10倍。

流行只从蓝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体内分离到该病毒,但斑节对虾也有类似病症。

(6)桃拉综合症(又叫红尾病)

病原为桃拉综合症病毒(TSV)。它为直径30纳米~32纳米的二十面体,壳体有3个主多肽(分子量分别为49、36.8和23)和2个次多肽(51.5和52.5)。

症状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恢复期)。亚急性或急性期:病虾体呈淡粉红色,尾扇

和腹肢发红。亚急性期:对虾多在蜕皮时死亡(这可能是蜕皮时大个体对虾死亡多的原因之一。壳薄坏死,肠空而无食,蜕皮时易患此病。慢性期:壳发黑,具多个斑点。

流行为幼虾期的疾病。主要出现在放养14~40天(0.05克/尾~5.0克/尾)之间,但也感染大个体虾。

2.细菌性疾病

(1)弧菌病

病原弧菌属,革蓝氏阴性,氧化酶阳性,具运动性,呈杆状。育苗期间主要为哈氏弧菌,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和解藻元酸弧菌等。幼虾和食用虾养殖期间主要为副溶血弧菌、解藻抗酸弧菌、哈氏弧菌和创伤弧菌。

症状病虾的症状类似缺氧,常游动水表面和池边,海鸟常到水面捕虾,池中有发光的虾。副溶血弧菌和解藻元酸弧菌引起病虾附肢变红(又称红腿病)。弧菌还引起鳃丝肿胀、变脆,然后从尖端向基部溃烂。溃烂鳃丝和尚未溃烂的组织交界处形成一条黑褐色分界线(又称烂鳃病或黑鳃病,但不同于铁离子沉积引起的黑鳃病)。有的病虾体变白,尤其是头胸部、腹部发荧光,又称弧光病。

流行所有养殖虾都患弧菌病。

(2)坏死性肝胰脏炎

病原这种杆菌个体小、革蓝氏阴性、感染肝胰脏上皮细胞,具两种不同的形态:一为杆状立克次氏体型,大小为0.3微米×9微米,无鞭毛;二为螺旋型,大小为0.2微米×2.6微米~2.9微米,基轴有8根鞭毛,螺旋顶端有1根~2根鞭毛。

症状厌食,肠空,生长慢,壳软,肌肉松弛,鳃黑,腹肢和尾肢黑色,肝胰脏灰白色,软而水肿,中央充满水。

流行仅见美洲对虾、南美白对虾、蓝对虾、加州对虾、褐对虾、白对虾。长期高温(29℃~31℃)和高盐(20~40)时发病严重。

(3)分枝杆菌病(对虾结核病)

病原为瘰疬分枝杆菌、偶发分枝杆菌。

症状肌肉、卵巢、心、鳃等具黑色区域,甲壳上具突出不规则的黑点

3.真菌病

病原主要为卵菌纲链壶菌目链壶菌科的链壶菌属和离壶菌科离壶菌属。前者的菌丝长而分枝,不分隔,有许多弯曲。菌丝吸收虾体营养,很快长满虾体,待吸收殆尽时,宿主体表的菌丝形成游动的孢子囊原基,生出排放管寄生宿主体外。排放管顶端形成顶囊,内形成游动孢子,排放到水中。游动孢子具有两条鞭毛,在水中游动片刻后,即附着在对虾卵或幼体

上,失去鞭毛,生出被膜,成为休眠孢子。休眠孢子经过短时间休眠后,再萌发成新的菌丝。离壶菌的排放管顶端开孔处直接放于水中,不形成顶囊。有时,和海壶菌属也引起对虾幼体的真菌病。

症状主要寄生在卵、幼体和早期仔虾上。受感染者游动不活泼,之后下沉于水底,不动,停止发育,24小时后突然大批死亡。死亡者身上长满菌丝(毛状),并感染弧菌等细菌。流行感染各种对虾,在育苗期尤甚。

4.寄生虫和共生体

(1)微孢子虫病(棉花虾)

病原主要为3属4种:八孢虫属、微粒虫属和匹里虫属。寄生在南美白对虾中的为孢子虫。桃红对虾八孢虫母孢子直径8.5微米~13.6微米,内含8个孢子,鲜孢子梨形,(4.7~6.8)微米×(3~4.2)微米,极管粗细一致。寄生于肌纤维间、心脏、生殖腺和神经组织。对虾八孢虫母孢子直径7微米~12微米,小孢子(2.5~4.7)微米×(2.0~3.5)微米,大孢子(5.5~8.2)微米×(3.5~4.2)微米。极管近端粗,远端细。寄生于血管的平滑肌、前肠、生殖腺、心脏。奈失微粒虫鲜孢子2.5微米×1.5微米,寄生于横纹肌。对虾匹里虫母孢子内含16至几百个孢子虫。主要寄生于横纹肌中。单孢子虫主要寄生在肝胰脏中。

症状有3种微孢子虫感染横纹肌,使肌肉变白、混浊,不透明,失去弹性(又称棉花虾)。对虾八孢子虫使卵囊肿胀,变白。单孢子虫使肝胰脏肿胀,发白。

流行流行广,各种对虾均可感染。

(2)固着类纤毛虫病

病原为缘毛目固着亚目中的纤毛虫,如钟形虫、聚缩虫、累枝虫等。虫体后端有柄,柄的基部附着在对虾体上。

症状固着类纤毛虫以细菌和有机碎屑为食,以对虾体表和鳃作为生活基地(属共柄动物)。待大量附生时,对虾体上具一层灰黑色绒毛状物,游动缓慢,摄食能力低,早晨常浮于水面,不易蜕皮,严重时大批死亡。这些毛状物中,除了纤毛虫外,还有藻类、有机污物等。

流行世界性流行。传播途径有二:沉淀物多的旧蓄水池中有大量纤毛虫,用水时,进入虾池;卤虫等活饵料中有大量纤毛虫,投饵时带入虾池。应采取消毒措施,把住以上两关。

常见虾病防治方法

虾类病防控常识 根据《2019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8年我国虾类养殖产量409万吨,约占水产养殖总产量的8.2%,其中主要养殖品种有南美白对虾、克氏原螯虾(小龙虾)、青虾、罗氏沼虾等。近年危害我国养殖虾类的主要疫病和新发疫病有6种,其中病毒性疾病4种、细菌性疾病1种和真菌性疾病1种。为普及这些重要疫病知识,宣传防控措施,我们组织编写虾类疫病相关知识和防控常识,供有关方面参考。 1.2.1白斑综合征 白斑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危害养殖虾类的病毒性疾病,是我国一类动物疫病,目前我国主要虾类养殖地区均有该病流行。 【病原】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属于线头病毒科,白斑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杆状,外观如一个粗棒状的线团,一端露出线头。该病毒大小为(80~120 )纳米×(250~380 )纳米,核酸类型为DNA。 【流行特点】白斑综合征病毒可感染虾类的卵、幼体、仔虾、稚体和成虾等。养殖水温在20~30℃时均会有病毒感染发生。易感品种包括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和克氏原螯虾等养殖虾类。经口感染是养殖对虾中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和传播的主要途径。该病毒也可经对虾的卵进行垂直传播。对虾摄食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的甲壳类会导致病毒进行水平传播。 【临床症状】白斑综合征暴发时,患病虾行动异常,弹跳无力,漫游于水面或伏于池边水底不动,并很快死亡。患病虾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甲壳上出现白点,直径小于3毫米,或连成片。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病虾甲壳上仅有少量或几乎没有白斑。在患病的群体中,虾的颜色变化很大,主要呈淡红色或粉红色。

患病中国对虾头胸甲部位出现的白斑 患病南美白对虾出现红体和白斑症状 病虾体表出现白斑症状 病虾头胸甲甲壳上的白斑 1.2.2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是一种危害养殖虾类的病毒性疾病,是我国二类动物疫病,该病在我国对虾养殖地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流行。【病原】病原为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角对虾浓核病毒属。病毒无囊膜,呈二十面体状,颗粒大小20~22 纳米,核酸类型为DNA。 【流行特点】该病毒可感染对虾卵、幼体、仔虾、稚体和成虾各生长阶段。

虾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案

虾类常见疾病 一:对虾白斑综合症 对虾白斑综合症是由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复合体引发的一种综合性病症 流行情况 白斑病全国各地都流行,病程急,一般虾池发病后2-3天,最多也不过7天可使全池虾死亡。危害性极大。病虾小者体长4厘米,大者7-8厘米以上。白斑病主要是水平传播,经口感染。 病症及病理变化 病虾一般是停止摄食,空胃,行动迟钝,离群,很快死。病虾体色往往轻度变红或暗红或红棕色,部分虾体的体色也不会改变。病情严重的虾体较软,白色斑点扩大甚至连成片状。有严重者全身都有白斑。头胸甲很容易剥离。病虾的肝胰脏肿大、糜烂。电180--3712--8119 诊断 镜检头胸甲白斑清晰可见 防治 预防:(1)彻底清塘,生石灰25ppm

(2)防治苗种带毒,避免购买疫区种苗 (3)定期泼洒Em8调水王300ml/亩·米或Em6浓缩原液250ml/亩·米,每15天泼洒一次 治疗(1)全池泼洒五黄精华液200ml/亩·米 (2)同时内服参福康+高能免疫VC+高效免疫多糖+正大肽白金连用4天 二、桃拉病毒病 桃拉综合症病毒 流行特点:主要感染南美白对虾,主要发生在虾的蜕皮期,主要是水平传播。症状:甲壳变软,身体从尾扇开始发红,发红部位逐渐前推,病虾不变软,病情后期身体出现黑斑。肝胰脏水肿,发白。 防治: 预防:(1)彻底清塘,采用强氯精5-10ppm浓度或生石灰25ppm (2)防治苗种带毒,避免购买疫区种苗, (3)定期泼洒Em8调水王300ml/亩·米或Em6浓缩原液250ml/亩·米,每15天泼洒一次 治疗:(1)全池泼洒五黄精华液200ml/亩·米或水产保护神250ml/亩·米或安底福100ml/亩·米拌饵投喂 (2)同时内服参福康+高能免疫VC+高效免疫多糖+正大肽白金连用4天 三、红体病 应激性红体 应激性红体常发生于高温多雨的夏季。 症状:养虾水体中各种理化因子(水温、盐度、pH值、氨氮及亚硝酸盐等)突变时,南美白对虾出现触须变红、尾扇尖部变红等。有时捕捞、施药等也会出现

对虾7种常见疾病的防治

对虾7种常见疾病的防治 1、目前对虾主要的病毒性疾病有几种?如何进行防治? 当前对虾的主要病毒性疾病有“白斑病”及“桃拉症”,防治的方法为:①种苗须经过病毒检测确定无毒后,才能进入养殖环境;②投喂优质的全价饲料,并在饲料内添加0.2%“多糖”、0.1%“人参皂甙”及稳定型0.2%Ve;③每5-7天向养殖流水作业本全池泼洒“溴氯海因”0.5-0.6ppm或“二溴海因”0.3ppm1次;④养殖季节内,每15天全池泼洒“季胺盐络合碘”1.5ppm;⑤经常在养殖水体内使用生物制剂,以保持水环境的稳定。 2、对虾附肢发红是何原因?如何进行防治? 对虾附肢发红的症状是由弧菌感染造成的,又称为“红腿病”,防治的方法为:①对虾放养前,须采用生物、物理及化学的综合法进行清塘处理;②在高温季节,定期向养殖水体泼洒“光合细菌”及活化沸石粉,其用量分别为2-5ppm 及10ppm;③全池泼洒“一元clo2”0.8-1.0ppm;④全池泼相当于“二氯海因”0.6ppm或“溴氯海因”0.5ppm; ⑤在外泼药物的同时,内服“虾毒灵”或“迪芬克利”,其添加量分别为1%及0.2%。 3、对虾丝状细菌病发生的原因?如何进行防治? 丝状细菌病发生主要与养殖环境的水质及底质有关,通常当地水呈富营养化时极易发生,防治的方法为①保持水质

及底质的清洁,放养前必须经过彻底清塘;②放养密度切勿过大,并适当增加换水量;③饲料内应增加特殊的由动植物胆固醇合成的“脱壳素”,以促使对虾正常蜕皮及生长;④全池泼洒“季胺盐络合碘”1.0-1.5ppm;⑤全池泼洒茶粕,其用量为12ppm,待病虾脱壳后大换水。 4、对虾肠炎病的发病原因?如何进行防治? 肠炎病主要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导致,防治的方法为①首先全池泼洒“二溴海因”0.3ppm,待3天后全池泼洒“硝化细菌”1.0ppm;②在饲料内添加“肠炎停”,其添加量为1%,连续投喂3-5天即可。 5、对虾黑鳃病症状?如何进行防治? 其症状为病虾外观鳃区呈一条黑色带,镜检时可见鳃丝局部或弥漫性坏死,防治的方法:①采用“臭氧复合制剂”全池泼洒,其用量为0.5-0.8ppm,连续泼洒2次,相隔3天后全池泼洒“光合细菌”5ppm;②饲料内添加稳定型0.2%Ve,连续投喂7-10天;③若须控制水体藻类,应采用“螯合铜”,其用量为1.2ppm,以避免无机铜盐对鳃部的损伤。 6、对虾常见的固着纤毛虫有哪些?如何进行防治? 对虾在虾苗阶段的固着纤毛虫主要为钟形虫,而在养成阶段主要为聚缩虫,此病在有机质多的水中极易发生,防治的方法为①全池泼相当于“纤虫净”0.8-1.0ppm,隔天后全池泼洒“一元col2”0.8-1.0ppm;②全池泼洒“螯合铜” 1.2ppm;③在养殖阶段经常采用“光合细菌”改良水质。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是一种常见的海水养殖虾种,由于它们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口感好等优点,被广泛地养殖于亚洲各国。然而在养殖过程中,南美白对虾也会受到多种病害的影响,影响着养殖效益,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白斑病 白斑病是一种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南美白对虾罹患白斑病时,身体上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白色斑点,而且身体显得虚弱,抵抗力下降,会影响到养殖效果。 防治措施: 1.疫苗预防:常常在对虾幼苗液化过程池和育苗池中加入病毒金龟子进行预防。 2.饲养管理:养殖者需要及时清理饲料残留,保持水质清洁,添充营养饲料,增强对虾的健康免疫系统。 3.水质管理:定期进行水质检测,适时增换新水,减少对虾间过度挤压等进一步强化环境消毒以提高水质安全性。 二、石斑病 石斑病是一种虾躯干表面因寄生虫或细菌感染而形成的病变,南美白对虾罹患石斑病时,体表会出现水疱,此外疾病逐渐加剧后虾体表面还会长出褐色瘤块,严重时还会造成虾体夭折。 2.药物防治:可使用氧氯化磷等药物短时预防对虾鳃壳细胞呼吸道病的病原体。 3.环境管理:通过增进环境条件改善水质,安排科学饲料配方,合理控制水体条件等维护水体均衡性。 三、黑球菌病 黑球菌病是一种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病害,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也时有发生。当南美白对虾罹患黑球菌病时,其身体表面会出现红色显芒,表皮会逐渐剥落,同时身体亦会变得虚弱,增加死亡率。 1.疫苗预防:在抗生素防治黑球菌病前期,可先通过疫苗预防来消除病原体。 3.药物防治:通过使用卡邦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抑制和消除病原体,防止疾病发生。

虾病

由于近几年海水养虾受病害影响较大,因此采取了海虾淡养的方式,以求避开虾病的影响,但并不是海水虾放入淡水养殖就不发病,只不过改变了环境,切断了病原某些传播途径,而减少了虾的发病机会。如果防病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同样可以发病,造成养殖失败,所以海虾淡养的防病工作同样重要。 一、病毒性疾病 1、白斑综合症 目前,我国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对虾病毒病为白斑综合症(即皮下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病)。病原: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或称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HNBV)。 症状:不摄食,空胃;游泳无力,反应迟钝;甲壳内表面有白色或淡黄色斑点,头胸甲尤其明显,有的呈花斑状,甲壳易剥离;体色呈红色。 防治: 对虾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海水虾放入淡水中养殖也同样有可能发生病毒病。主要是加强健康管理,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和进行综合预防。 (1)彻底清污消除:清污后每亩用生石灰120-150公斤或漂白粉25公斤(含有效氯30%)进行消毒; (2)放养无特定病原感染的高健康虾苗(SPF)并控制放养密度; (3)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毒的水源,传染性流行病发生时,养殖池不应大量交换水; (4)如发现虾池带病毒但尚未发病,应采取增氧措施,保证溶氧不底于5mg/l;在饲料中添加0.1%-0.2%稳定性好的维生素C及免疫增强药物;全池泼洒强克101(即超碘季铵盐)药物,对消除红体症状效果较好;(5)保持虾池环境因素稳定,池内藻相稳定,减少惊扰;(6)使用药饲,防止出现细菌、寄生虫等并发疾病。 2、托拉综合症 病原:托拉病毒(TSV)

症状:病虾红须、红尾,体色变为茶红色;胃肠道红肿,不摄食或少摄食,空胃;活动能力明显减弱,反应迟钝,在水面缓慢游动,捞离水体后即死亡;部分病虾甲壳与肌肉易分离,久病不愈的病虾甲壳上出现不规则的黑斑。该病发病迅速,死亡率高,一般虾池发病后10天左右大部分虾出现死亡,发病虾规格以6-9cm居多,发病时间一般在养殖后的30-60天,环境剧变更易发生此病。防治:同白斑综合症 二、细菌性疾病 在对虾养成中常见的细菌病有红腿病(红肢病、败血病)、烂腮病、褐斑病等,要通过目检、镜检确定病原,对症治疗。 病症: 附肢变红,头胸甲鳃区呈黄色。病虾在浅水处或池边缓慢独游,厌食,血淋巴混浊、凝固慢或不凝固,镜检可见许多运动活泼的短杆状细菌,患褐斑病的虾甲壳有黑褐色的褐斑。细菌性疾病为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一般可以通过药物治疗,但近年来由于细菌病常引起病毒病的发生,形成并发症而难以治愈,增加了其危害性,因此对细菌病的预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细菌病的防治方法主要采用内服外消的方式,即内服药饵外部水体消毒的方法。水体消毒药物有漂白粉(漂白精)、二氯异氰尿酸钠、生石灰、二溴海因、强克101(超碘季铵盐)、聚维酮碘等,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每隔半月使用一次,施药时选择晴天、打开增氧机。内服药饵所用药物有:复方新诺明、氟派酸、氟苯尼考等抗菌药物,不同药物使用量不同,通常使用量按0.1%-0.3%添加,每月投喂一疗程,每一疗程5-7天。 三、红体症 目前,我市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经常出现“红体症”,容易引起养殖者的恐慌。引起南美白对虾的红体症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对虾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托拉综合症病毒、细菌等都有可能出现体色变红的症状,但当养殖环境恶化时也会引起南美白对虾的体色变红。所以,当虾池中个别虾体出现红体症状时,应从多方面寻找原因,再针对主要原因对症下药或采取综合处理措施来控制病情的发展。

常见虾病

一、虾病 (一)病毒性虾病:南美白对虾以病毒病为主,造成的损失也最大,当以预防为主。 1.白斑综合症:白斑病毒感染。病虾胃空,头胸甲和腹甲易剥离,甲壳剥离后对着光线看可见白斑(与细菌性白斑不同),体表粘附污物。 本病也可能是细菌(弧菌)或其它原因(如营养缺乏造成应激)引起。症状上略有区别:细菌性白斑的头胸甲剥离后,对着光线看,甲壳完好;病毒性白斑的甲壳剥离后,对着光线可见白点。虽然二者可能同时发生,但病灶很少重叠。 2.红体病(桃拉病毒病):体表淡红色,尾扇变红色,游泳足浅红(有的不红);胃空,甲壳变软,大多在蜕壳时死亡。慢性期则虾贶表面出现多重损坏性黑斑,能正常摄食。3.黄头病:黄头病毒感染。不规则地游动于水面,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为淡红色。此病多发幼虾及50~70天龄虾。 4.杆状病毒病:感染对虾杆状病毒。生长缓慢、厌食、不脱壳,鳃部附着污物,肝胰腺变白。 5.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感染。病虾上浮或悬挂水的表面,游动缓慢、厌食,虾体翻转、腹部朝上,体表甲壳出现白色或褐色斑块,肌肉不透明,多在蜕壳或蜕壳后死亡。慢性期病虾额剑变形弯曲,体表及鳃上粘附污物。 (二)细菌性虾病 1.红腿病: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感染。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呈红色,头胸甲及鳃区呈黄色,多在池边慢游或打转,厌食。 2.烂鳃病:弧菌或柱状曲桡杆菌感染。鳃丝呈灰白,肿胀变碎,然后从尖端基部溃烂,坏死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呼吸困难而亡。 3.烂眼病:非01群霍乱弧菌感染。行动迟缓,常潜伏不动,眼球首先肿胀、由黑变褐,随后溃烂脱落,仅留眼柄。 4.荧光病:弧菌感染。发病初期病虾的鳃、头胸部、腹部的腹肌在黑暗处发荧光,断触须,摄食少或停止,池边缓游,反应迟钝。 5.肠炎病:感染嗜水气单胞菌或摄食某些藻类中毒引起。消化道明显变粗,呈红色,肠胃空,有液体或黄色脓状物。 6.褐斑病(甲壳附肢溃疡病):弧菌或单胞菌感染。体表和甲壳上有黑褐色溃疡斑,溃疡边缘呈白色,中央凹陷,严重时可侵蚀至甲壳下的组织。 7.丝状细菌病:丝状细菌侵入引起。病虾体表或鳃表面伸出许多丝状体。 8.肌肉白浊病:由高水温、低溶氧或弧菌侵入引起。病虾腹部有白色斑点,或整个腹部皆

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细菌性疾病

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细菌性疾病 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养殖物种,由于其生长速度快、产量高、肉质鲜美 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青睐。养殖过程中常常遭受细菌性疾病的困扰,导致虾苗死 亡率增加,产量下降,给养殖户带来了经济损失。本文将介绍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几 种细菌性疾病,包括白头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炭疽病和溶血性弧菌病,并阐述其病原、症状、防治方法等相关知识。 一、白头病 白头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之一,由白头菌(Vibrio harveyi)引起。白头病主要通过水体、饲料和虾体表面的感染途径传播。患病虾体表面呈现出白色头 部病斑,腹部呈现透明状,并有强烈的腥臭味。虾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死亡率显著增 加。 防治白头病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水质管理,避免污染源的进入;对水中的细菌进行消 毒处理,以减少传染病菌的数量;加强虾苗的管理,提高其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急性肝胰腺坏死病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是一种由弧菌(Vibrio spp.)引起的严重细菌性疾病。该病主要通过水体传播,尤其是养殖水体中其它坏疽性疾病的密集发生地区。 患病虾体表面出现棕褐色的病斑,虾苗活动力下降。虾苗肝胰腺组织出现坏死、溶解,严重时可导致虾苗死亡。 防治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关键措施是保持养殖水质清洁,避免水体感染坏疽菌;选择 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养殖,提高虾苗的免疫力;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控制细菌的传播。 三、炭疽病 炭疽病是由炭疽菌(Vibrio alginolyticus)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疾病。该病主 要通过感染虾体的创伤途径传播,如外伤、其他疾病导致的损伤等。 患病虾体出现黑色溃疡,伴有脱皮、昏睡、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虾苗死亡。 四、溶血性弧菌病 溶血性弧菌病是由溶血性弧菌(Vibrio vulnificus)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细菌性疾病。该病可通过水体传播,也可通过食物传播,对人体有较强的致病性。

对虾养殖11种常见病害

对虾养殖11种常见病害 1、暴发型流行性虾病 病虾症状主要表现为肝胰脏萎缩,中肠腺浑浊。有的病虾体表无明显病变,但体色趋向灰绿色,腹部常呈暗蓝色。游动缓慢,有时潜栖池边,摄食减少,胃内不饱满。严重时急性发作,行为异常,绕圈翻滚,最后虾体弯曲颤动死亡。 对虾养殖:幼虾培育之幼虾收获 2、红腿病 患病的对虾,活动能力减弱,多数沉于水底不动,食量大减,个体消瘦,肌肉与甲壳之间空隙加大。头胸甲心区上方由原来的青色透明变为白色,后期变为淡橘红色,形状似三角形。腹部游泳肢先变红,以后步足、尾扇也呈红色。进行镜检,可发现虾的血液中有大量杆状细菌,凝聚时间明显减慢,红细胞数量减少。 3、烂眼病 又叫瞎眼病。病虾行动迟缓,翘首匍匐于池底或水草上。不时浮于水面作无方向乱游,或漂浮于水面,以自身为轴作旋转翻滚。全身肌肉由无色透明逐渐变为白色不透明。眼球肿胀,由黑色变为褐色,进而溃烂。另外,测定血凝时间,正常对虾为1分钟左右,而病虾需要3分钟以上。大多数病虾在1周内死亡。 4、褐斑病 发病初期,虾腹部背面或头胸甲两侧出现褐色斑点或小的孔穴。

继之发展为带褐色的腐蚀区,形成直径约1~5毫米,中心凹陷的圆形褐斑。由于甲壳被破坏,病菌侵入,新壳与旧壳粘连,常在脱壳困难时死亡。 5、白斑病 发病初期,病虾甲壳上可见白斑,以头胸部最多,腹部次之,有时输卵管末端也有。至后期,由白斑转为黑斑,病虾离群独游,泳动力减弱,直到死亡。 6、黑鳃病 虾的鳃部由红色、棕色变成黑色。呼吸困难,致使虾体消瘦,游动停滞,直至死亡。 7、真菌病 病菌侵入后,其菌丝充满体内。通过镜检,可看到病体的触角、头胸甲边缘等均有分枝的菌丝,不仅受感染的虾体很快死亡,而且传染很快,危及全池。 8、缘毛类纤毛虫病 这是由原生动物缘毛类纤毛虫附生引起的病害。而且常与细菌或其他原生动物同时发生,影响鳃丝的气体交换,降低病虾对缺氧的忍耐能力,容易造成死亡。 9、软壳病 病虾甲壳软而薄,体形消瘦,活力减弱,生长缓慢。由于吃食少,池底的残留食物增多。 10、气泡病

浅谈青虾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浅谈青虾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青虾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水产品,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青睐。青虾的生长过程中也会面 临各种病害的威胁,这些病害对青虾养殖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研究和掌握青虾常见病害 及其防治技术对于保障青虾养殖安全、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虾常见病害 1. 白点病 白点病是青虾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其病原体是白点病毒。患病的青虾体表会出现白色 小点,严重时虾体会呈现白斑、蜕皮等症状。白点病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水体和器具传播,容易引起批次性大面积死亡。 2. 厌氧性细菌病 厌氧性细菌病是由厌氧性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水体传播。患病的青虾体表 会有被覆黑褐色细菌和虾壳溃疡。 3. 白身病 白身病是由白身病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其主要症状是虾体变白,对青虾产业造 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4. 菌病 菌病主要是由真菌感染引起,患病的青虾体表会有白色菌丝的症状,并且患病的虾在 行动时会显得异常迟缓。 二、青虾病害防治技术 1. 建立健康养殖环境 保持养殖水体清洁卫生是预防青虾病害的关键。定期清理池塘淤泥,做好废水处理, 保持水质清洁。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卫生。 2. 选择健康优良的种苗 在青虾养殖开始之前,要选择健康、无病无害的种苗。购买种苗时要选择正规养殖场 的产品,避免病害通过种苗传播。 3. 合理投喂

合理投喂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手段。要根据青虾的生长周期和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配置饲料,控制好投喂量,避免过度饲喂。 4. 加强免疫防治 加强青虾的免疫防治是预防常见病害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添加免疫增强剂、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方式提高虾体的免疫力,增强其抗病能力。 5. 定期排病 定期对青虾进行排病是预防病害的有效措施。一旦发现饲养的青虾有病害症状,应立即进行隔离和治疗,以免病害扩散。 6. 科学用药 在养殖过程中,如果出现病害,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原体特点,科学选择药物治疗。同时要根据药物的使用说明和养殖标准,确保用药安全。 7. 提高养殖管理水平 做好养殖管理工作是预防青虾病害的关键。养殖户要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加强对养殖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及时处理水质问题和养殖环境。 通过对青虾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的认真学习和掌握,可以更好地预防病害的发生,保障青虾的生长健康。还可以提高养殖效益,促进青虾养殖产业的发展。希望广大养殖户能够加强养殖管理,科学合理地预防和治疗病害,共同推动青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浅谈青虾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浅谈青虾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青虾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海产品,是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水产品之一。然而,在青虾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疾病问题,影响青虾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本篇文章将主要介绍青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预防和治疗技术,以帮助养殖户更好地管理青虾。 1. 白点病 白点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在青虾养殖过程中十分常见。病虫寄生在青虾体表,引起虾身上出现大量白点,严重时会导致虾体不健康、生长缓慢、死亡等。 预防措施:青虾饲养密度不宜过大,饵料要新鲜,尽量避免将病虫、病菌等带入养殖水体。此外,早期发现虾体上有白点,应立即将患病虾隔离治疗。 治疗技术:选用马拉硫磷、氧氟沙星等药物进行治疗,处理后的青虾放置到清洁的水体中恢复。 2. 溶藻菌病 溶藻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细菌病,在青虾养殖中也较为常见。病菌侵染虾体,引起虾体发生坏死、体表溃烂等症状。 预防措施:确保养殖水源的洁净卫生,尤其要防止大量有机物的污染和积累,以保证养殖水体的清洁。另外,定期检测青虾的健康情况,及时发现病害隐患并采用防病措施。 治疗技术:对患病的青虾进行隔离处理,采用醋酸克霉唑、环丙沙星等药物进行治疗。 3. 黄变综合症 黄变综合症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是青虾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患病的青虾体色变黄,虾体生长缓慢,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4. 尾脊癣病 尾脊癣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主要影响青虾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严重时可能导致虾体坏死、死亡等。 预防措施:定期检查和清理养殖场和养殖设施,保证养殖环境的卫生和洁净。另外,要避免大量使用化学药物,由于药品滞留可能带来更大的环境危害。

总结起来,青虾养殖中发生的病害多种多样,养殖户需要加强疾病防控和管理,保证养殖水源、环境以及饲料等的卫生和洁净。一旦发现青虾身上出现症状,应立即采取对应的预防措施或治疗技术,以便快速控制和消除病害,确保青虾的健康和产量。

淡水虾类疾病

淡水虾类疾病 淡水虾类是广泛分布于淡水水域的一类重要经济动物,其肉质鲜美、养殖成本低,备受消费者喜爱。然而,淡水虾类疾病的发生与传播给 养殖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将对淡水虾类疾病的病原、防控措施 以及对养殖业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淡水虾类疾病的常见病原 淡水虾类疾病的发生与多种病原体的感染密切相关。下面将分别介 绍几种常见的淡水虾类疾病及其致病菌。 1. 白点病 白点病是淡水虾类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由原生动物白点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引起。受感染的虾体表会出现小白点,严重时会出现虾体溃烂的情况。 2. 褐斑病 褐斑病又称为硬壳病,是由寄生虫褐斑孢子虫(Achlya klebsiana) 引起的。病虫寄生在虾体外壳上,导致虾体表面出现褐色斑点,并最 终引发虾体溃烂。 3. 白霉病 白霉病是由真菌白微霉(Saprolegnia spp.)引起的淡水虾类疾病, 主要出现在淡水虾体表面的软组织上。受感染的虾体会出现白色软组 织疱疹,严重时可能导致虾体死亡。

二、淡水虾类疾病的防控措施 为了减少淡水虾类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养殖户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 控措施。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防控方法。 1. 定期检查水质 水质是淡水虾类健康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养殖户应定期检查水质,并合理调节水体的温度、pH值、溶解氧等环境参数,以维持适宜的生 长环境,减少病原体的滋生。 2. 加强养殖管理 养殖户应加强对养殖过程的管理,包括定期清理养殖池、清除废料,加强消毒等。同时,注意控制饲料的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水质 恶化,导致虾类易受病原菌感染。 3. 合理选用虾苗 在购买虾苗时,养殖户应选择健康的虾苗,并避免引入携带病原的 虾苗。此外,应保证虾苗生长环境的卫生,避免虾苗过度拥挤,减少 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三、淡水虾类疾病对养殖业的影响 淡水虾类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给养殖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和市场 风险。首先,养殖户在治疗和防控疾病上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增加 了养殖成本。其次,淡水虾类疾病的暴发可能导致大面积的虾体死亡,进而影响市场供应与价格稳定。

罗氏沼虾一些常见病及其防治

罗氏沼虾一些常见病及其防治 1.丝状细菌病 病原菌为丝状细菌(Leucothrix)。 丝状细菌寄生于罗氏沼虾幼体和稚虾的体表,如幼体附肢的刚毛,稚虾的肋部,鄂足等处。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幼体,稚虾的患病部位可发现这种细菌。当虾体寄生大量丝状细菌时,就发生大量死亡。 治疗方法:将患病虾放入2、5、10g/m3的高锰酸钾溶液中药浴1h或1g/m3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3h均有疗效,但高锰酸钾能使患病的虾大量死亡。此病的发生与水质不良有密切关系,当发现有大量丝状细菌时,大量换水,能抑制丝状细菌病的发生。降低虾密度,仔细清池是预防罗氏沼虾稚虾发生丝状细菌传染病的最有效措施。 2.黑斑病 本病由分解甲壳质和腐屑的细菌Benekeasp.所引起。有时伴随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和极毛杆菌(Aeromonas)。发病初期病灶处是较小的褐斑,以后病灶处逐渐溃烂,变为黑色。细菌腐蚀被破坏了的甲壳下面的组织,最常被细菌感染的部位是鳃丝,腹部腹面的肌肉,尾节和步足。病情严重的个体卧于池边,只有腹足和鳃盖在运动。 在沼虾养殖过程中,黑斑病是一种最常见的疾病。疾病发生的过程,首先是甲壳遭到破环,其次是分解甲壳和腐屑的细菌侵入,最后是一种致命的淡水藻状菌(Phycomycetous)的侵入,蔓延和发作,引起沼虾死亡。

用呋喃西林(Furanace)可以治疗此病,但效果不稳定。预防措施主要是小心搬运,防止甲壳损伤;降低虾的密度;不同水体的虾不要互相混养。黑斑病不宜化学药物进行预防。 3.细菌坏死病 本病的病原没有确定。可能是几个属的细菌。此病主要发生于罗氏沼虾幼体,患病的罗氏沼虾幼体的附肢,尤其是触角的腹肢发生坏死。细菌首先集中侵袭1-2个附肢,然后很快使幼体发生死亡。突然的温度变化和操作不慎均可降低幼体的抗病力。幼体密度过大(100尾/L),投喂没消毒的饲料均可引起细菌坏死病的发生。 素(2IU/m3)、链霉素(2g/m3)合剂,红霉素0.65g /m3,呋喃西林7g/m3均可治疗此病。预防措施是仔细进行日常镜检,可用抗菌素预防,对幼体要减少温度和其它因素和刺激。 4.枝虫病 病原体是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累枝虫(Epistylis)。病情严重的沼虾,在体表经常有绒毛状物。在显微镜下可发现带柄的累枝虫。沼虾幼体遭到累枝虫的侵袭,会严重妨碍其摄食。硫胺奎宁和醋酸均可治疗此病,但以醋酸较为常用。将患病的沼虾在2×10-8醋酸溶液中药浴1min,大部分累枝虫即被杀死。有报道,水的硬度为300g/m3时,累枝虫大量发生。另一些学者认为,累枝虫的突然蔓延与水中有较多的细菌和有机物有关。因此,大量换水,降低水的硬度,减少有机物和细菌的数量可预防此病发生。此病在沼虾养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