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宋明理学和心学

宋明理学和心学

宋明理学和心学

宋明理学和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学派,它们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重要学派,它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来认识世界。而心学则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为应该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不断地观察和思考,才能逐渐认识事物的本质。他提出了“四书五经”的学习方法,即通过学习经典来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朱熹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被称为“朱子学”。

心学的代表人物是王阳明,他认为人类的心灵是可以自我完善的,只有通过不断地修炼和实践,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他提出了“致良知”的概念,即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王阳明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被称为“阳明心学”。

宋明理学和心学都强调了人类的自我完善和提高,它们都认为人类的认识和行为应该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宋明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的思想也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道德水平,为社会的

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理学与心学之争

理学与心学之争:朱熹与王阳明的教育目的论辨析 学号:20090401001 姓名:岑玉玲班级:09公管 摘要:自学派诞生之日起,学派之争便应运而生。每一次的辩论都会带来学术的大爆炸,继而百花齐放,使文化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文章从理学与心学的学派争辩述起,简述了朱熹与王阳明的教育思想,进而对其中两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论做一些简要的辨析和评述。所述程度皆较浅,希冀得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借鉴意义的结论。 关键字:朱熹王阳明教育目的论“明人伦”“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陆九渊之间的学术争论,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公案。自南宋鹅湖之会至明清一代一直争论不休。其中陆九渊的心学传至明代,经王阳明的发展,形成一个比较精致的哲学体系,世称“陆王心学”。 一、理学与心学的学术之争 朱陆本人及其门人前后有六次争论,反映了朱陆在本体功夫论方面的分歧点。其中鹅湖之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朱、陆双方辩论的“为学之方”,表现出朱熹与陆九渊在哲学上的基本分歧点。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着重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陆九渊则认为读书不是成为圣贤的必要途径,要求圣人之道须“先发明人之本心”因

而不主张多做读书穷理的功夫。讨论中,陆九渊提出“先立乎其大”为出发点。认为自古以来圣人相传的“道统”只是“此心”。主张只有认识“本心”,才犹如木有根,水有源。朱熹认为先于物而存在的“理”在人的心中。在他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社会上儒家道德伦理。他认为把握“理”就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就是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并不是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 二、朱熹与王阳明教育思想简述 1、朱熹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的。其的教育主张可以归纳为:教育的主要作用是“改变人的气质”;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圣人的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教育的内容是小学“教之以事”,“大学是穷之其理”。其中,“存天理,灭人欲”不仅是朱熹教育目的、作用的表述,更是其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2、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心即理”、“致良知”是他的哲学思想核心。王阳明的教育主张也可归纳为:教育的主要作用是“学以去其昏蔽”;教育目的是“明人伦”——通过“致良知”的方法实现教化目的“圣人之学,唯是致良知而已”;教育的内容是凡有助于“求其心”者,皆可学之。

简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简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发展脉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一、宋代理学的发展 1.陆九渊的兴起 陆九渊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心学”思想,主张“童心论”,强调人的本心是不变的,是万物的本源。 2.王守仁的兴起 王守仁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阳明学”思想,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成为南宋时期理学的中心人物。 3.朱熹的崛起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理学”思想,将儒学发展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四书五经”、“八字命理”等。 二、明代理学的发展 1.王阳明的兴起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阳明学”思想,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成为明代理学的中心人物。 2.张载的兴起 张载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天体运行论”和“吾心即宇宙”等思想,将哲学与宇宙观结合在一起。 3.朱熹的批判 明朝中期,朱熹的理论受到了王安石、苏轼等人的理论的批判,

他们对朱熹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提出了“格物致知”思想,将哲学发展为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宋明理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 了中国哲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2.宋明理学对现代哲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发展也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中 国现当代的哲学,宋明理学中的思想资源被广泛地运用到了现代哲学 研究之中。 拓展: 除了以上简要介绍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进一步拓展宋明理学的相关内容: 1.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 宋明理学中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中,这些思想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思想,也为现代 哲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宋明理学的方法论 宋明理学中的方法论主要体现在“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等思想中,这些思想通过实践和反思,探究了真理;在方法论上也提供了 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宋明理学的历史地位

2021届新高考历史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 思想 哲思明理——宋明理学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政治条件: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为巩固政治局势,需要整顿人心;统治者重文轻武,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有利于儒学的发展。 2.物质条件: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科学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思想条件:魏晋南北朝以来,出现了儒学、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的

局面。北宋儒学家既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是由道家学派宗教化而来,于东汉末年在民间兴起。“三教并行”体现了唐文化的兼容并包,虽冲击了儒学地位,但并未改变其正统地位。 二、主要思想观点

宋明理学继承了孔孟思想的道德伦理、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同时又把孔孟儒学向高深广的方向发展。高即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深是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是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三、影响 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4.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材补遗] 宋明理学的影响

?探究1宋明理学的特点 史料一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 ——《河南程氏遗书》史料二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思考] 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和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的不同。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解读]史料一说明“二程”主张万事万物来源于“天理”,在社会中,“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史料二说明王阳明强调“致良知”。 [试答]方式:“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区别: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史料三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宋明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理学的创立 1.背景 (1)唐末五代时期长期分裂和混战,使传统的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不利于政治的稳定。 (2)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学家革除时弊、重建儒学道德的目的,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4)宋代学者抛弃汉唐师古学风,敢于疑经改经。 2.思想来源:儒学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基本特征:把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二.理学的成熟(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⒈理气论:以二程 ..学说为主,部分吸收张载思想 (1)理是根本,理先于气。 (2)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离不开气。 (3)万物皆有理,终归于一,就是太极(客观唯心论) 2.修养诊:以本体论 ...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1)区分教育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 (2)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3)仁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光明磊落,仁民爱物。 (4)仁者境界毫遁求精神自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 ...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1)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道 (2)认为秦汉以来的帝王都是无道之君,导致政治黑暗。 (3)认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其关键是“正君心” 三.理学的发展(发展为心学) 1.心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2)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2.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 (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主张用自己体验而不是逻辑思辨论证此命题,即逻辑思辨论证此命题,即“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3)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3.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世称阳明先生) (1)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2)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3)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五:宋明理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五:宋明理学 万献初撰(宋时磊纂集资料) 在国学学术发展史中,儒学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先 秦诸子学百家争鸣时期,儒学是诸子中创立早而影响大的一个学派。两汉时期,儒学以经学的形 式占据学术思想的主流地位,一度形成“独尊儒术”的局面。到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以老庄思想 为骨架的玄学的浸润与改造。隋唐时期,儒学则受到佛教的全面冲击,儒家经典虽然也得到重视 与研究,但再也难看到汉代经学大一统的繁盛局面了。 中国学术发展到唐宋之交,诸多因素导致了一场深刻的学术思想大变革,形成了全新的学术形态,这就是“理学”。就学术思想而言,理学的主旨就是要在更高更深的意义上回归先秦儒学。 正如薛明扬所说,理学的学术思想变更旨在解决两大问题:其一在儒学内部,要扬弃和超越汉唐 时期的经学形态;其二在对抗外来思想文化方面,要否定和超越佛教所宣扬的思想价值。[1]要实 现这样重大的思想转型,理学是以掀起讨论“道、理、气、心性”等哲学命题的学术思潮来进行的。理学也称“道学”,萌芽于唐末,形成于北宋,极盛于南宋,绵延于元明两代,清中叶之后 逐渐衰落,其影响经久而深远,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一、道学思潮的初兴 儒学自东汉末年衰落后,在佛、道昌盛的魏晋南北朝三四百年间日见消沉,除了社会历史方面 的原因外,儒学在学理上缺乏像佛道两家那样缜密的思辨性,尤其是在认识论、宇宙论等方面缺 乏理论的体系性,因此要战胜佛道而重树儒学权威,就必须在理论建构上多下功夫,这就是理学(道学)产生的重要前提。 唐代前期的儒家学者治经学,还是沿用汉代学者的治学方法,重在对典籍的训诂和校正,章句 之学仍旧盛行。唐中叶,啖助、赵匡、陆淳等的“春秋学派”打破“疏不破注”的成规,开始舍 传而求经的本义。中晚唐时期,韩愈、李翱、柳宗元等人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佛道两家发起挑战,力图用新的解读方式来振兴儒学的权威地位。韩愈(768-824)首倡儒家道统论,推尊孔子,排 斥佛道,他在《原道》中提出儒家“道统说”,认为道德虚而仁义实,道德出自仁义,实行仁义 才是道德的实际内容,由此列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这样一个实存 的儒家道统。李翱(772—841)在《复性书》中论“性情”与圣人之关系,认为性善而情恶,需 要通过消除情欲来恢复善性,强调修身,极重视小戴《礼记》的《中庸》篇。这些思想,为理学 的产生打下了理论基础。 唐末农民起义、五代十国的战乱,分裂割据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思想混乱。北宋王朝重建 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迫切需要稳定的社会结构和秩序,需要重申儒家的等级、名分制度,需 要重建儒家的礼制、纲常和伦理规范,儒学的复兴可谓势在必然。于是,宋初掀起一场声势浩大 的儒学运动,进而形成理学(道学)完备的理论体系,使之成为与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并立的经

宋明理学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是中国明代思想家朱熹和王阳明所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被称为“宋明理学”。 1. 心学:心学,又被称为“阳明心学”,是王阳明所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心学强调人的内心意识对于道德行为的决定作用,认为人之本心即为善,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干扰而偏离了本心。修养心性、悟道德、实践善行是心学的核心。 2. 心即理:心即理是坚持一元论思想的中心观念,即认为人的心和理念是不可分割的。心指的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心灵活动,而理指的是客观规律和真理。宋明理学认为心即理,即人的心和理念是与天地万物相通的,通过心性的改造和修养可以达到与道德理念的一致。 3.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宋明理学强调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它认为人应该将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验证知识的正确性。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并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 4. 性即善:性即善是宋明理学的核心主张之一,即人的本性即为善良。人的心性本身具有善良和正直的本质,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干扰和误导。因此,通过修养心性和回归本心,就可以实现善行和道德的体现。 5. 致良知:致良知是宋明理学倡导的一种悟道德、认识真理的能力。良知指的是人的良知或本能感觉,它是人的心灵中具备

辨别善恶的能力。通过修养心性、回归本心,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从而实现对道德真理的认识和实践。 6. 知行合道:知行合道是心学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指的是将知识与行为结合,实践与道德一致。只有将道德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道,实践道德的真谛。 7. 理气论:理气论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学说之一,它强调了理和气之间的关系。理指的是客观的原则和规律,气指的是事物本身的具体形象和特性。理气论认为,理是因气而存在,而气则是理的具体体现。只有理气相合,才能形成完整的事物。 总之,宋明理学是中国明代哲学家朱熹和王阳明创立的一种哲学体系,强调心性修养、知行合一、性善思想等,主张通过回归本心、达到善行和道德境界。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宋代理学的内容(一)

宋代理学的内容(一) 宋代理学的内容 引言 宋代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宋代达到了 巅峰。本文将介绍宋代理学的内容,围绕其核心观点展开阐述。 一、理学与道学的融合 •理学是宋代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道理联系。•道学强调道德修养与人伦关系,是理学的实践与应用。 •两者相互结合,形成了宋代理学独特的思想体系。 二、格物致知与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观察事物本质,来获得知识与智慧。 •知行合一主张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追求学以致用。 格物致知 •观察事物表象背后的本质。 •将观察到的事物归纳为一般规律。 •通过对规律的理解来获得知识。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知识要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经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丰富、完善知识。 三、理气、君道与臣道 •理气是宋代理学的重要观点,强调天理与人事之间的关系。•君道与臣道指导着君臣之间的行为准则和人伦关系。 理气 •理代表着天地间的规律和道理。 •气是事物的能量和力量。 •通过理气的理解,人可以掌握自然规律和社会道德。 君道与臣道 •君道指君主应该恪守的道德准则。 •臣道指臣子应该忠诚遵从的行为原则。 •君臣应相互尊重、忠诚合作,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四、心学与道德修养 •心学是宋代理学的重要思想流派,注重道德修养。

•心是人的核心,是与天理相合的本原。 •通过修养自己的内心,达到与天地之间的和谐。 致良知 •强调人们应该用良知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准则。 •只有明辨是非、善恶,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结论 宋代理学将理学和道学融合,在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理气、君道与臣道、心学与道德修养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内容。它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和心学

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和心学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与心学一、北宋的儒学复兴与理学奠基二、张载“关学”及其“气本论”形成的理学体系三、程颢、程颐与理学体系的完成四、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与《四书集注》五、王阳明心学体系一、北宋的儒学复兴与理学奠基(一)宋初三先生的复兴儒学胡瑗,字翼之,通称安定先生、一生苦读经书,聚徒讲学,与孙复、石介同学于泰山,立志平生为复兴孔孟儒学而献身。孙复,字明复,今山东人,在泰山聚众讲学,被称为泰山先生。石介,字守道,号徂徕,人称“徂徕先生” 。“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苏轼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一一“乌台诗案”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二)周敦颐的“濂学” 为理学奠基周敦颐,字茅叔,今湖南人,因家乡有濂溪,曾在庐山下建濂溪书堂,被称为濂溪先生,其所创学说称为“濂学” 。他是北宋理学的先驱和开创人,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甚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阶段。 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说,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 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朝人,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拓展: 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再一次腾飞与发展,儒家思想已渐渐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 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这些发展演变: 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宋明理学: 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1、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 ①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②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2、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①代表人物: 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即北宋五子; 南宋:朱熹、陆九渊; 明代:王阳明。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②主要派别: 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 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

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字数4776阅读22735评论29喜欢79 朱熹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朱熹生活的年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他早年不支持抗金,后来又主张抗金恢复国土。至南宋败势已难挽回,他就不再谈论抗金问题了。(背景) 他的理论体系具有这样一个鲜明的特点:鼓吹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他大力鼓吹唯心主义,就是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加强对农民的统治。并且他还大力宣扬韩愈的道统论,他的哲学成为从南宋到明清的正统的官方哲学。 一、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的基本观点认为理是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并且是事物的根本,在事物之先。他所讲的理的内容主要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则,把封建道德标准绝对化、永 恒化、神秘化,赋予自然世界以道德的意义,加以条条框框的束缚。“理在事先”就是朱熹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有点类似与柏拉图的理型-现实论,但是有明显有所不同。因为他还提出了,虽然每种事物都各有各自的理,但这些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个最根本的整体的理的内容。他称这个最根本、整体的理叫做“太极”,太极中最主要的是仁、义、理、智这种封建社会的道德规则。他将仁义理 智这些道德属性分别对应春夏秋冬,说成是自然界四时变化的固有规律,强调其永恒的性质。太极包含万物之理,万物分别完整地体现了整个太极。太极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万物只是他的分别的整体体现。他为了说明 这个思想,引用了佛教的概念,以“月印万川”类比。 据他所言,理是第一性的,是创造物的根本;气是第二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材料。截然区分了形而上和形而下。他认为,从事物来讲,理气是不相离的;但从根源上来说,理在气先。这是一种逻辑上的在先,而非时间上的在先。他认为每一具体事物虽然都具有那整个的理,但是各物所禀受的气不同,因而整个的理在各个 具体事物上表现出来时,受到气的粹驳的影响,就有偏有全。“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前面一句是说方付 与万物之初,理同气异;后一句是说,万物得气之后,理受气影响,表现有昏又明,有开有塞,故理近气异。朱熹说思虑营为都是气的作用,也就是说心也是气 的作用,心以气为存在条件,产生于形体之后,更在理之后。朱熹说“心之理是

关于宋明理学的六个讨论

关于宋明理学的六个讨论

1.试述韩愈对儒学复兴的主要贡献 韩愈为复兴儒学做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是宋儒兴复儒学的前驱。韩愈对儒学发展的探讨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揭露佛道理论之虚妄;另一方面力图恢复儒学的"内圣外王"之道,以应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韩愈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主要是为后世儒学发展奠定了致思方向,而非对具体的儒学理论作出圆融的解答。 韩愈一生所致力于的是儒学复古运动。自汉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一直被奉为经典。由于唐朝自立国以来就遵循兼容佛、道两教的国策,造成儒、佛、道“三教”并立,其间又矛盾交错的局面。以韩愈为首的士大夫,决心挽救世风,以重新振兴儒家精神和经典伦理道德的形式来挽救社会危机,这就是韩愈所领导的“儒学复古运动”的兴起原因。 韩愈所提倡的复兴儒学,并不是单纯地恢复古礼,钻研儒家古代典籍,而是在吸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提出了儒家的新思想新理论,这就是道统论。韩愈的道统论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的心性哲学,以维护大一统为目的的政治哲学,以弘扬自我、

性情三品说。王安石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人性论成果,形成了他的“善恶由习”的人性论。他的人性论给传统人性论注入了新的内涵,开拓了新的境界,因而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张载《西铭》的主要内容与核心价值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颖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

2023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5篇

2023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5篇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设计篇一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 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 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 心学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 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 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 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 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 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 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三、“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讲述了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