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环节一、熟悉课文

1.背诵课文

2.消灭错别字

每个同学选5个你认为最容易写错的字,相互交流。

学生反馈:輮、砺(再接再厉)、舆、跬、锲、镂(缕/屡/褛)、驽(弩)、螯(蛰/蛩/鳌)、鳝(蟮/缮)。

老师追问:“而致千里”“无以至千里”的“致/至”,你是如何区分的?

3.检查名句默写

如果让你选两句来设置情境式名句默写,你会选哪两句?仿照下面示例,自定情境,出一道题。

【示例】荀子认为君子的本性与常人无二,他们比常人突出是因为善学会学,《劝学》中体现这一主张的两个句子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环节二、依文设题

(一)命题指引

1.先在文本中各处做标记(拍一张图现场做示范),标注出相应的命题点,命题点的总数量应该不少于17个。

2.每道题要有答案和解析过程,有陷阱设置,有评分点,有赋分参考等。

3.题号、分值、题型、题干表述与新高考卷保持一致,出六道题——10、11、12、13、14、17题。

4.第10题句读判定题的文本素材不能太长,但语意要相对完整,停顿数量设置为三处,并附上译文。

5.第11题、12题四个选项考查内容与原文顺序一致,四个选项长短不能悬殊,追求信息量对等,各选项考查的内容不能与其它题目有交叉或重复。

(二)命题示例

10.下列语言片段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标示,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

【参考答案】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

【命题说明】由于课文中的句子编者已经通过标点符号标明了句读,所以选了《劝学》中课文内容之外的句子。因为是起始命题,所以选的文本短,句子结构简单,理解上没有什么难度。本题学生断错的情况可能集中在“名曰射”后。

【参考译文】西方有一种树,名字叫射干。树身长四寸,生长在高山之巅。

11.下列对文中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如《论语》中就多次提及君子,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江、河,这里特指长江、黄河,“去来江口守空船”、“三万里河东入海”里的也是。这里“江河”是泛指比较大的河流。

C.跬步,古代称人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这里将跬步和千里相比较,形容跬步虽小,但积累起来作用却大。

D.驾的本义是把车套在牲口身上,使之拉着走。这里形容里程,指一天的行程。“驽马十驾”是指劣马拉车走十天的路程。

【命题说明】

近几年新高考卷的11题有三大特点:

一是与课文关联越来越紧。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选文中“劝”字“鼓励、劝勉”的意思,《劝学》的“劝”也是这个意思,选项在解释时,还联系了课文《兼爱》中“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意思,这三处的“劝”词义相同。

二是文化常识与词语辨析兼顾。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中高考题四项中,有两项考的是古代文化常识(“寡人”“百乘”,这两个词分别在课文《齐桓晋文之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出现过),两项考的是词语意思辨析(“蔽”“国门”),比例相当。

三是注重词语的语境义,检测辨析运用的能力。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中C、D两项的“具臣”和“诬说”两个词语,就要根据原文语境分析才能判断。如“具臣……具体就是指高赫”,脱离语境没有办法确定。

这道题答案是B。“江河”考的是古今词义演变中的词义扩大现象。《劝学》中“江河”用的是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但是“去来江口守空船”中的“江”指的是“湓江”。课文《琵琶行》中有提示,如“明年秋,送客湓浦口”,“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认为学习是贯穿君子一生的大事。接着用了青“青于蓝”、冰“寒于水”等比喻形象地论证了学习对于人成为君子巨大作用。

B.荀子认为人的天性无差别,差别主要在于后天的习得,并且进一步点明了学习的方法是“善假于物”,即要善于利用外物和客观条件。

C.为了使说理和议论更加通俗形象,荀子使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观点后面的三段都用了比喻,如用“木受绳则直”来论证“金就砺则利”。

D.本文说理层次分明,逻辑严密,重点突出。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等方面展开论述,强调了专一的重要。

【命题说明】

这道题在高考命题中至少有这样六个特点:⑴按照选文内容顺序设置选项顺序;⑵每个选项的字数基本一样;⑶严格依照原文的意思,叙述非常客观;⑷错误只有一处,而且很小,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C 项: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这一项只错在“世人”陈述对象上,原文是“好事而穿凿者”。

⑸以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决定事件走向或结果的关键词语为命题的契机;⑹以关键词语的语境意义为考查重点。

由于这是一篇议论性文本,学习重点在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论证,所以以对文章观点和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的解读为重点来设置选项。

【参考答案】

C.这道题解说正确,但举例错了:“木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都是比喻论证,这两句在语段中的地位是同等的,都是论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论据。

13.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4分)

⑵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分)

【命题说明】

高考文言文阅读用来翻译的句子,一般有以下特点:

⑴体现传主形象或观点态度的句子。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⑵交代主要事件的句子。⑶文言实词和文言用法特点比较集中典型的句子,因为这些容易作为评分关键词或要点。⑷句子长短不一,语境相对完整,语脉连贯通顺的句子。高考4分题的评分是“3+1”,平时训练可以设置为“4+1”。

【参考译文】

⑴它的弯曲合乎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能使它变直,是因为用火烘使它变成这样的。

⑵雕刻如果中途停止,即使像在朽木上刻图那么容易也难成;雕刻如果不停止,即使在坚硬如金石般的刀剑上刻图案也能成。

【评分参考】两组句子评分点分别设为:⑴中(合乎)、槁暴(晒干)、挺(使之变直)、輮(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⑵锲(刻)、不折(不能成事)、不舍(不停止)、镂(雕刻,雕成)

14.这篇文章的对比手法用得好。请在最后一段中找出三组,结合文意概括说明。(3分)

【命题说明】新高考卷文言文阅读最后一道简答题的命题特点大致有四个:⑴答题区域范围小,很好找到对应的句子;一般不涉及全文范围。⑵要求理解文意,能够用自己的话转述或概括。⑶一般给出事件或评价的结果,让考生概括过程或列举原因。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第14题: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⑷赋分为3分,有时是一点一分,有时是根据原文意思综合理解,整体赋分。如2023年新高考卷考查的就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属于综合性理解。

【参考答案】

以劣马的坚持胜过良马的一跃、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的败与成、无力的蚯蚓和强健的螃蟹的不同境遇做对比,(2分)突出了坚持和专一对于学习的重要性。(1分)

《劝学》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劝学》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劝学》是人教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 课文,该文集中反映了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教材地位)《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如果学生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 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掌握背诵的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 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荀子“思想”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虽然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在课前一定要认真落实好产。 《劝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

【新教材】6.10.1 劝学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10.1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一文中,作者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文质优美,写法独特,其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情感教育,劝勉学生勤奋学习的好材料。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通假字等,把《劝学》安排在本单元,对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 理清思路,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合理论证的能力,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荀子对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以及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品读经典,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积累文言文知识。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1、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荀子的生平和历史地位。 2、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荀子的思想。 3、自读课文,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一、导入: 《荀子》名句导入新课: 1.不诱于誉,不恐于诽。(出自《荀子·非十二子》) 【释义】不为虚名所诱惑,不为诽谤所吓倒。 2.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出自《荀子·不苟》)

【释义】庸:平常的。意思是:日常的言论一定要守信用,日常的行为一定要谨慎。 3.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出自《荀子·强国》) 【释义】不胜:不如。时:季。意思是:做事按月计算不如按日计算,按季计算不如按月计算,按年计算又不如按季计算。意在警戒人们要珍惜时间。 4.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选自《荀子·荣辱》) 【释义】为人处世,先想到道义然后再考虑利益的人是光荣的,先考虑利益然后再想到道义的人是可耻的。 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出自《荀子·劝学》) 【释义】蓬草生长在丛麻中,用不着服就长得挺直;白沙混杂在黑泥里,就会和泥一个颜色。 6.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出自《荀子·荣辱》) 【释义】赠人以美好的言辞,比布帛更能温暖别人;而用恶语伤人比用矛戟刺人伤得还要深。 以上这些名句都出自我国古代经典著作《荀子》,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选自《荀子》中的一篇课文——《劝学》。 二、文学常识: 1.荀子(板书要点)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人称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2.《荀子》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荀子自己所写。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解题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内容研读: (一)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10《劝学》《师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学理念、依据】 (一)新课标解读指出,“整合"是学习任务群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不仅要在课程内容方面整合,还要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围绕核心素养,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新课标第6个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目标与内容: (1)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 (2)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3)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教材分析】 《劝学》《师说》选自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是新课标第6个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单元之一。要求以“学习之道”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两篇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各有异同。前者讲学习的重要性、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强调要“善假于物",要积累、要坚持、要专一等,核心就是“学不可以已”,随时随地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后者围绕师道展开,反对“耻学于师",强调要重视传统的师道,尊重老师,学习儒家之道。两篇文章论述的重点虽然不同,但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1劝学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劝学 荀子教我们如何做君子 荀子所论述的君子文质彬彬、风度翩翩,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风范,无论在政治舞台还是在世俗生活中,都是人们的楷模,其言行举止道德功业为世人树立了光辉典范。荀子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伟大贡献之一就在于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给世人构建了一个丰富、完整而鲜明的“君子”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集中体现了荀子毕生所追求的人性美学理想,而且最终也使之发展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东方多民族共同的理想人格的象征。 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 ——《荀子·君子》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显著的贡献。 《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五十岁游齐,为稷下学宫祭酒(学宫的最高长官)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励学习的箴言。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另外,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外界改造才能变得有礼。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 关于“性恶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认为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认为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冯友兰说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

部编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劝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文言议论性散文。该文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在人教版教材中,主要选取《劝学》中的四个段落来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并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 《劝学》作为一篇古代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一自然段),运用设喻的方法,论证了三个分论点(第二、三、四自然段):(1)学习的意义,即为什么学习;(2)学习的作用,即学习的重要性;(3)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即如何学习。 《劝学》作为一篇古代散文,共291个字。该文蕴含深邃的哲理,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全文句式整齐,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句法严密,善用比喻。文章整散结合,节奏和谐,容易记诵。 二、编者意图 该文选自人教版必修3的第三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该单元收录《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等四篇课文。单元提示指出: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并琢磨文章理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通过学习《劝学》一文,了解荀子的议论性散文的特色及其蕴藏的思想,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三、练习分析 《劝学》的“研讨与练习”部分,设计了四道练习题。通过对练习题的分析,教师既可将其作为教学前的参考,又能在教学后检测学生在学习后所达到的学习效果,从而确立基本的教学目标: 1.明确本文的论点及论证过程,并能背诵全文。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之间的联系。 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生僻字。 4.对荀子观点的补充与发展。 四、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但只停留在简单的文言学习层面。进入高中阶段,对学生文言句式的掌握及用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在学习《劝学》时,学生在必修1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环节一、熟悉课文 1.背诵课文 2.消灭错别字 每个同学选5个你认为最容易写错的字,相互交流。 学生反馈:輮、砺(再接再厉)、舆、跬、锲、镂(缕/屡/褛)、驽(弩)、螯(蛰/蛩/鳌)、鳝(蟮/缮)。 老师追问:“而致千里”“无以至千里”的“致/至”,你是如何区分的? 3.检查名句默写 如果让你选两句来设置情境式名句默写,你会选哪两句?仿照下面示例,自定情境,出一道题。 【示例】荀子认为君子的本性与常人无二,他们比常人突出是因为善学会学,《劝学》中体现这一主张的两个句子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环节二、依文设题 (一)命题指引 1.先在文本中各处做标记(拍一张图现场做示范),标注出相应的命题点,命题点的总数量应该不少于17个。 2.每道题要有答案和解析过程,有陷阱设置,有评分点,有赋分参考等。 3.题号、分值、题型、题干表述与新高考卷保持一致,出六道题——10、11、12、13、14、17题。 4.第10题句读判定题的文本素材不能太长,但语意要相对完整,停顿数量设置为三处,并附上译文。 5.第11题、12题四个选项考查内容与原文顺序一致,四个选项长短不能悬殊,追求信息量对等,各选项考查的内容不能与其它题目有交叉或重复。 (二)命题示例 10.下列语言片段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标示,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

【参考答案】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 【命题说明】由于课文中的句子编者已经通过标点符号标明了句读,所以选了《劝学》中课文内容之外的句子。因为是起始命题,所以选的文本短,句子结构简单,理解上没有什么难度。本题学生断错的情况可能集中在“名曰射”后。 【参考译文】西方有一种树,名字叫射干。树身长四寸,生长在高山之巅。 11.下列对文中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如《论语》中就多次提及君子,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江、河,这里特指长江、黄河,“去来江口守空船”、“三万里河东入海”里的也是。这里“江河”是泛指比较大的河流。 C.跬步,古代称人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这里将跬步和千里相比较,形容跬步虽小,但积累起来作用却大。

《劝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学设计 【所用教材】 《语文》必修上册,2019 年版。 【教材分析】 《劝学》为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该单元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单元之一。单元要求以“学习之道”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劝学》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是一篇文言议论散文,主要探讨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终身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学会学习”等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当引导学生结合当下的学习生活,思考古人的观点、态度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为我所用,助力自己的成长。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高一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学过了不少文言文,对文言文知识有了一定积累,具备了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次教学的开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劝学》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所学的第一篇古代议论性散文,高中阶段对文言句式的掌握及用法有较高要求,学生对部分虚词用法、文言句式的掌握不到位,因此,教师要注意从简到难来循序渐进地展开文言文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句的意义和用法,梳理积累连词“而”的语义关系; 2.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证方法,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3.结合学生自身独特的学习体验,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之道”。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论证思路。 【教学方法】 思维导图法,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任务1:理解文本,积累文言 一、导入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词语,这两个成语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走进《劝学》,看看这些词语的具体含义。 二、课前预习检查 1.教师在PPT出示去掉标点符号的课文原文,抽学生朗读,老师引导学生纠正读音,注重节奏、强弱和韵律。 2.教师范读课文。 三、读懂文意,理解文本 1.学生采用圈点批注法,结合注释与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梳理积累课文的文言知识,自主完成本课的文言词句数据库(表 1-1),老师适当补充。 2.请四位同学将自己预习时整理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自行画在本子上。教师查看学生整理的文言文语言现象。学生采用思维导图梳理的文言知识点,如图1:

《劝学》高一语文教案

《劝学》高一语文教案 《劝学》高一语文教案1 一、基础字词 1.识记字音 喉咙(hóulóng)战栗(lì)清澈(chè)憎恨(zēng) 翡翠(fěicuì)栖息(qī)蔚蓝(wèi)崛起(jué) 2.识别字形 3.分辨词义 闪烁·闪耀 闪烁:着重指光亮忽明忽暗,明暗不定。可以说“闪烁不定”。闪耀:着重指光彩耀眼。可以用于忽明忽暗地四射,或非忽明忽暗地四射。 优美·幽美 都有美的意思。“优美”是好而美,可以指环境,也可以指动作。如“这个跳水运动员的动作很优美”。“幽美”主要指环境幽静而美好,如“这里环境幽美”。 二、文学常识 江河,原名于友泽。北京人。1971年高中毕业。任北京胶刃厂工人。职业作家。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三、经典句段 我和春天一起写这首诗/和你,和更多的人一同唱这支歌/海水和冰块猛烈相撞,船冲向浪头/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 点拨:这些诗句有力地体现了作者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与执著追求。 问题导引 1.诗中的“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 提示:诗中的“你”和“我们”都是青春的象征,指年轻有为、有着激情和斗志的青年一代。 如诗中所说的“你热情、开朗、像四月的阳光/想象的云朵在疾风中飘扬/

寻找着美好的声音/爱情的震颤,庄稼的波涛,金属的鸣响/走向辽远的地方,放出喉咙里的力量”等都是青春的标志,是青年人的特点。 2.为什么“我们”要“一起奔腾”?请列举诗句举例回答。 提示:诗人在第4节诗中用了一系列的问句,如“我们又将给大地留下什么呢”“我们的手臂又将收获什么”“我们死去和诞生的地方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的劳动、创造还有什么意义”等充分表现了青年一代——在拥有“青葱的愿。 《劝学》高一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难点: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思辨与表达单元教学设计及《劝学》与《师说》群文阅读教学 一、单元解读 (一)单元整体分析 本单元的整体思路就是“思辨与表达”。以“学习”为话题,共选择了6篇文章,其中两篇古代论述文,三篇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和一篇外国作家作品。6篇文章有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意义的,有论证学习的外在条件的,每篇在论证手法、论证思路、说理的思辨性、论证内容的丰富性等不同方面会给学生以写作的借鉴。 (二)选文内容解读 1.课文内容分析(逐篇简析) 《劝学》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方法的问题,文章采用大量事例和比喻论证的手法,层次清晰,论据翔实,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论证的手法。 《师说》是作者韩愈针对当时社会上重视门第而忽略从师学习的社会风气,进行批判性,提出了学习需要从师的观点。 《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同志写于1942年2月的一篇针对党内出现的“八股文”进行批判的文章,文章犀利透彻,分析问题一针见血。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针对当时文化输出上的“完全送去”和文化输入上的“全盘接受”等不良现象进行批判的文章,并据此提出了文化继承上的“拿来主义”,文章于幽默的语言中寓以辛辣的讽刺。 《读书:目的和前提》德国作家黑塞的作品,在本文中作者结合自身经历和体验,对读书的目的和读书的前提作出了明确的阐释。文章不乏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句子,值得学习品味。 《上图书馆》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诗人王佐良的作品。文章回忆了几段自己在图书馆学习的经历,思考读书之于精神成长、之于人生的意义。文章在深情的回忆中有深刻的思考,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所启发。 2.教材编写意图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议论文的写作,但是这些都是浅显层面的了解,对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思维都缺少系统的掌握。本单元将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论述文整合在一起,每篇文章都富有自身的论证特色,从不同层面给学生以启发。 三、单元目标 (1)精读文本,沉潜文本,体会不同时代、国度、作家的不同语言风格。 (2)学习一些论证艺术,并将之运用于日常的论述文写作中。 (3)掌握学习方法,热爱学习,学会学习,让学习丰富生命。 学习思辨,让论证更深刻 ——《劝学》与《师说》群文阅读教学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同学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已经进入了正规的学习状态。我们学识字,学算术,学英语,学舞蹈,学画画……直到现在,乃至未来,我们一直都需要学习。 那么大家思考过没有,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今天我们通过两篇关于学习的古代论述散文,一起来梳理我们学习的意义和方法问题。同时,借助这两个文本,我们需要借鉴到有价值的论证方法,以期对我们的论述文写作有所启发。 任务一:通读文本,疏通文意

统编版高中语文《劝学》《师说》优质课教学设计

探究“学习之道” ——《劝学》《师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指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任务单的完成,了解跟《劝学》《师说》有关的一些文学常识,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梳理思维导图,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把握文章的说理逻辑思路,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3.辩证地思考作者的观点,真正领会学习的重要性,理解古人有关学习的观点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 辩证地思考作者的观点,理解古人有关学习的观点的当下现实意义。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建议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围绕课程标准“思辨类阅读和表达”学习任务群,围绕“学习之道”的主题选择了6篇文章(《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前四篇以议论为主,思辨性较强;后两篇兼有议论和记叙。 《劝学》《师说》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的两篇议论文,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除了疏通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重点句式外,我们还应结合这两篇文章的特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的要素、论证方法的使用等知识,帮助学生搭建议论文的框架,为议论文写作做准备。 另外,这两篇文章是论证“学习之道”的文章,我们还应配合单元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作者的观点,真正领会学习的重要性。 (五)课前学习任务单 借助互联网等途径搜集关于荀子和韩愈的资料,完成人物履历表。

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 而为师”,并写下了《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 和正确途径,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 二、过程设计 活动一: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交流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熟读两篇课文,做到初步疏通文意。 2.壳上活动: (1)了解关于议论文的一些基本知识,在班里交流。 (2)搜集关于“学习的名人名言和名人事迹,在班里交流。 活动意图:让学生自主归纳梳理两篇文章的文言字词句,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二:绘制思维导图,理解论证思路 教学提示: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从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角度思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绘制,然后组与组之间交流,逐步修改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 1.小组合作,绘制《劝学》的论证思维导图。 2.小组合作,绘制《师说》的论证思维导图。

第六单元“学习之道”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书山有径,学海无涯—— 第六单元“学习之道”教学设计 一、单元任务框架 二、单元任务说明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是社会阶层的共同话题,也是个人发展的终身话题。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然后知不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等先贤智慧,到当今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可以说,“学习”常说常新,人们总是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这是一个客观真实的学习情境,由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内容和新问题引发思考、辨析和探究。 本单元以“劝学”新说为主任务,目的是贯串各类文本、连通古今学习的一般规律,又突出新时代新生活中学习的新内容、新方向、新问题、新方法,综合了阅读理解与分析、评价与质疑、讨论与辩论、探究与发现等学习活动。 三组学习活动中,第一组重点关注学习的意义和一般方法,如从师、读书等,其中不仅有阅读,还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来感悟、体验。第二组涉及学习的态度,既要拿来,又要借鉴,对待古代和外国文化,吸纳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第三组着重于眼前的变化,即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学习内容与空间,学会梳理与探究,进而能完成自己的“劝学”新说。 三、单元素养目标: (一)语言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劝学》和《师说》,积累“已、中、假、绝、嘉、贻等文言实词和“而、焉、所以、也”等文言虚词; 2、阅读《拿来主义》《反对党八股(节选)》,鉴赏其生动活泼、准确形象的语言特点,丰富语言积累。

(二)课堂验收及展示: 1、疑难词句存在问题展示,学生互相解答;整理出疑难语句汇编。

示例:原文段: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文段论点:学习要持之以恒 原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改后文段:“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文段观点:学贵在坚持,有恒方能有成。 改后方法:引用论证 学生活动2、①查阅相关资料,为班级制定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为主题的辩论赛策划书及海报。 ②了解辩论赛的规则及相关要求,准备资料。 学生活动3、撰写《劝学新说》,抒发自己对“学习之道”的体悟。 课堂验收及展示: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教材定位】 《劝学》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学习这两篇文章时,要通过熟读课文,找出并推敲文中的名句,并在此基础之上把握两篇课文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劝学》选自《荀子》,劝,即鼓励的意思。荀子通过这篇本章表达了自己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注意把握整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析并概括荀子从哪些角度去探讨了学习这件事。同时,注意分析本文的论证特色,学习荀子的论证技巧。 【素养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虚词,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并背诵全文。 2.了解荀子的生平、成就,及其思想主张,积累文化常识。 3.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并掌握本文的论证手法 【教学方法】 点拨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时代的快速发展,人类的多元融合,让“终身学习”的理念大步跨进了新纪元。从小我们就受到“学习使人进步,知识改变命运”的熏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劝学》,看看荀子对于学习的看法。 二、知人论世 1.了解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了解《荀子》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全书一共32篇,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案 教材分析: 《劝学》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里的第一篇文章,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诸子的散文各具特色,而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其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道理。通过对《劝学》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可以领略荀子散文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接触过议论性散文,掌握了一些阅读和欣赏的方法,不足之处在于知识的储备和方法技巧的掌握是零散的,鉴赏能力较弱,作品构思、选材、语言和表现手法的精妙借鉴很少。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持恒”“专一”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重要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2、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式。 教学方法 提问法、诵读法、练习法 教学设想 1、课前让学生结合《同步作业》以及课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2、一个课时 3、利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朱熹《劝学诗》导入 2、问:大家还知道哪些关于“劝学”的名言警句? 明确: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时人尊称他“荀卿”。曾到齐国游学,后三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恶的本性。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其思想被称为集先秦诸子之大成。 2、解题——“劝学” “劝勉人们学习” 3、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 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荀子在教育目的上与先哲保持一致,即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圣人”。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与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荀子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使人的本性改变,他十分强调教育的作用和后天的学习。

《劝学》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能力。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全文的翻译及背诵,文言词语的积累。 2、比喻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 学习全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研习一、二、三段 一、自主学习 1、知人论世之荀子 中文名:荀况 别名: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时代:战国末期赵国 出生日期:公元前313年逝世日期:公元前238年 职业: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主要成就:儒家代表人物,辞赋之祖 代表作品:《荀子》共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数为荀子的著作,少数出于门人之手。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我们在高中还将学习他的《天论》 著名弟子:李斯、韩非 2、解题 查字典明确《劝学》的“劝”应是劝勉的意思,这是“劝”的本义。劝学即勉励

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培养高尚的品德。二、3、目标导航,自由阅读 (1)、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重点字音强调: 槁 gǎo暴pù 砺lì 参省cān xǐng 知zhì明须臾yú跂qì 舆yú 生xìng 蛟jiāo 跬kuǐ骐qí骥jì 驽nú 锲qiè 镂lòu螯áo 鳝shàn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尝试理解文章大意,画出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并思考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不可以已 二、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1读第二段,讨论出本段的重点字词并尝试翻译(注意:虚词“而”、重点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2、指出本段论述的事物。 思考:题为《劝学》,论述开始却不谈学习,是离题万里,还是别有用意?讨论后回答。 别有用意,通过各种具体事物形象的比喻论证,来说明学习的意义。 3、齐读第三段,结合注释小组内总结字词(重点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并疏通本段文意。 4、第三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是哪一句话?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通过学习、见、闻、陆、水等方面来展示要借助学习弥补不足,后天学生的重要性的道理,进而说明作者观点 三、重点讲解 1、重点字词、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2、论证方法及思路 四、当堂训练 1、背诵课文一、二、三段,能准确无误默写。 五、作业 1、整理本节课所学实、虚词。 2、预习第四段并整理重点字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