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劝学复习教案

劝学复习教案

《劝学》复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使用日期

目标: 1.背诵、默写全文 2.累积文中已、直、彰、绝等重要词语 3 .正确翻译文章

重难点: 1.累积文中重要文言现象2.试试运用《劝学》中的比喻手法

一、实词

( 1)解说词语

①学不可以够已

()②木直()中绳③金就砺()则利④锲()而舍之

⑤而闻者彰()⑥假()舆马者⑦而绝()江河⑧非能水()也

⑨无以致()千里⑩吾尝跂()而望矣

( 2)找出通假字并解说

①輮认为轮()②知明而行无过()③君子生非异也()④虽有槁暴()( 3)古今异义

①博学古义()今义()②帮凶古义:()今义:()③专心古义:()今义:()④黄泉古义:()今义:()( 4)词类活用

①輮认为轮()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其曲中规()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⑤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⑥专心一也()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⑧故木受绳则直()⑨积善成德()( 5)一词多义

利:①金就砺则利()②非利足也()③便利在此月,六合正相应()

④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⑤非兵不利()⑥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二、虚词

而 (1) 吾尝整天而思矣()(2)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三、特别句式

(1) 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 輮认为轮()

四、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五、作文链接

《劝学》中的比喻灵便多样,运用自如。论述看法、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

反面设喻;有的独自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比较;有的只设喻而

把道理隐含此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使文章显得有条有理,生机盎然。学生

在谈论文中可试试运用。

《劝学》复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班 级

姓 名

使用日期

目标 : 1.背诵、默写全文 2.累积文中 惑、师、耻、族等 重要词语 3 .正确翻译文章

重难点 : 1.累积文中重要文言现象 2.领会正反论证写作技巧

一、解说词语

( 1)孰能无惑( ) ( 2)吾进而师( )之 ( 3)而耻( )学于师

( 4)句读( )之不知( 5)士医生之族(

) (6)君子不齿(

二、通假字

1 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

)2 或师焉,或不焉 ( )

二、古今异义

( )

( )

( )

(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

( 2)是故弟子不用不如师古义 ) 今义 ) ( 3)是故无贵无贱 古义 ( )

今义 (

古义 (

今义 (

(4)今之大家

三、 一词多义

1 师( 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 )

( )

( ) (2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吾进而师之

2.传( 1)传道受业解惑也 ( )(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 3.惑(1)惑之不解 ( )( 2) 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惑矣( )( 3)惑而不从师 (

4. 道(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3)于是废先王之道 ( )

( 4)从 郦山下,道芷阳间 行( )( 5)有碑仆道( )

5.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2)而耻学于师 ( )

( 3)于其身也 (

)( 4)皆出于此乎 ( ) ( 5)不拘于时 ( )

四、 词类活用

( 1)则 群聚而笑之 ( )(2)其下贤人也亦远矣 ( )( 3)吾进而师之 (

) ( 4)小学而大遗 ( ) ( 5)惑而不从师 (

(6)而耻学于师 (

) 五、文言句式

( )

( )

( 1)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 3)而耻学于师

( 2)不拘于时

(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5)今其智乃反不可以及

六、 把下边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不遗,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七、作文链接

在韩愈的谈论文中, 《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和畅达一类的,但在平和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概。这类气概的形成,有多方面的要素。第一是理论自己的说服力和严实的逻辑所

形成的夺人气概,其次 正反对照论证手法的应用,如 第 2 段一连用了二个对照,结语都是批评土医生不重师道的恶劣民风,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在谈论文写作中,能够试试运用这类正反对照论证的方法。

《劝学》复习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班级姓名使用日期

目标: 1.背诵、默写全文2.累积文中望、横、凌、和等重要词语 3 .正确翻译文章

重难点: 1.累积文中重要文言现象2.领会主客对答的传统表现手法

一、实词

1.要点字词

( 1)七月既望()( 2)白露横()江( 3)纵()一苇之所如( 4)凌()万顷之茫然(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6)渺渺()兮予怀( 7)倚()歌而和()之( 8)正()襟危坐( 9)知不行乎骤()得

2.通假字

(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以相属()

3. 古今异义( 1)斗牛古义(

(3)茫然古义()( 2)山川相繆()(3)举酒属客(

)今义()( 2)白露古义(

)今义()

)( 4)举匏尊

)今义()

4.一词多义

( 1)东顺水而东()东望武昌()

( 2)下下江陵()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3)望:七月之望()望佳人兮天一方()

( 4)歌:扣舷而歌()歌曰()倚歌而和之()

( 5)如: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如怨如慕()

( 6)然: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

( 7)长:抱明月而长终()而卒莫消长也()

二、虚词

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 2)凌万顷之茫然()( 3)哀吾生之须臾()(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5)苟非吾之全部()( 6)耳得之而为声()

(7)取之无禁,用之不断()( 8)吾与子之所共食()

三、词类活用

(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2)下江陵()(3)顺水而东也()( 4)舞幽壑之潜蛟()(5)乌鹊南飞()( 6)泣孤舟之嫠妇()( 7)正襟危坐()(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9)侣鱼虾而友麋鹿()( 10)渺沧海之一粟()(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四、文言句式

(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现在何在哉()( 4)凌万顷之茫然()( 5)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6)渺渺兮予怀()

五、要点语句翻译

1.月出于东山之上,彷徨于斗牛之间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六、作文链接

主客对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这篇赋里,客的

看法和感情是苏轼的平时的感觉和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

以后的哲学的意会。前者沉郁,后者达观;前者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触,后者则

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地。

文言文阅读拓展(第四课时)

班级姓名使用日期

阅读下边的文言文,达成6~9 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学多才。少不愿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

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念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辕

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

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坊,不事文墨

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念书,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②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

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欣喜,击节曰:“子文当名

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念书鸡鸣山,日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

经书题相商,动听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

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好,令再上,上之不好,又上,至四至五,房

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

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

元,龚三益次之,其他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

绔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

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

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祖传》,有删省)

6.对以下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A.不事文墨久已事:从事B.病目眚病:疲倦

C.詈不好詈:责备D.令五县会鞠之鞠:审问

7.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归纳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

项( 3 分)

A.张汝霖从前虽博学多才,但在科举方面其实不顺利,直至他父亲逝世都没有考中功名。

B.邓文浩公听信他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经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见解。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榜上无名,幸好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闻名。

D.黄贞父断案时碰到难题,没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确断案,黄夸赞他为奇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8 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念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动听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9.依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归纳当时科举考试的有关特色。( 4 分)

《孙权劝学》教案 15篇

《孙权劝学》教案15篇 《孙权劝学》教案1 课题名称:《孙权劝学》 课型:讲读 课时安排:1课时 内容分析: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 学情分析: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 能力目标 准确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并通过文章的朗读与分析了解 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学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文化养料;同时,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应该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认真的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语

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导入新课 听讲 二、简介作者生平、创作以及《资治通鉴》的基本情况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穿1362年史事。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组织学生进行材料交流并出示板书 将课后查阅的资料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范读课文并对学生进行“如何概括段意”的学法指导 概括段落大意 三、准确翻译课文,并识记重点词语 1、师生互动进行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学生设疑,教师答疑; 2、教师出示板书,检验讨论结果,并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劝学复习教案

《劝学》复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使用日期 目标: 1.背诵、默写全文 2.累积文中已、直、彰、绝等重要词语 3 .正确翻译文章 重难点: 1.累积文中重要文言现象2.试试运用《劝学》中的比喻手法 一、实词 ( 1)解说词语 ①学不可以够已 ()②木直()中绳③金就砺()则利④锲()而舍之 ⑤而闻者彰()⑥假()舆马者⑦而绝()江河⑧非能水()也 ⑨无以致()千里⑩吾尝跂()而望矣 ( 2)找出通假字并解说 ①輮认为轮()②知明而行无过()③君子生非异也()④虽有槁暴()( 3)古今异义 ①博学古义()今义()②帮凶古义:()今义:()③专心古义:()今义:()④黄泉古义:()今义:()( 4)词类活用 ①輮认为轮()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其曲中规()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⑤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⑥专心一也()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⑧故木受绳则直()⑨积善成德()( 5)一词多义 利:①金就砺则利()②非利足也()③便利在此月,六合正相应() ④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⑤非兵不利()⑥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二、虚词 而 (1) 吾尝整天而思矣()(2)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三、特别句式 (1) 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 輮认为轮() 四、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五、作文链接 《劝学》中的比喻灵便多样,运用自如。论述看法、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 反面设喻;有的独自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比较;有的只设喻而 把道理隐含此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使文章显得有条有理,生机盎然。学生 在谈论文中可试试运用。

15《孙权劝学》复习教案

第15课《孙权劝学》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qīng 邪yé即更gēng刮目相待遂:suì 点拨:“邪”“更”是多音宇,可根据字义推测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 (2)但.当涉猎 ..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 (3)见往事 ...耳见:了解。往事:历史。 (4)及.鲁肃过.寻阳及:等到过:到。 (5)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6)卿今者才略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7)肃遂拜蒙母遂:于是,就(8)卿今当涂 ..掌事。当道当权 (9)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 3.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解释。 (1)成语:吴下阿蒙。意思是: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士别三日意思是:刮目相待。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初,权谓吕蒙曰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③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④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⑤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⑦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⑧蒙乃始就学。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⑨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⑩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人们分别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相看 ⑾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三、文学(文体)常识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朝代) 政治家、史学家(称谓)。 四、古今异义: 博士今义:一种学位名称古义:掌管经学的学官 孤今义:孤独古义:君主的自称 见.往事今义:看见古义:了解 但.当涉猎今义:但是古义:只 见往事 ..耳:今义:过去的事情古义:历史 及鲁肃过.寻阳:今义:路过古义:到 五、一词多义: 1、辞以.军中多用自以.为大有所益把 2、卿今当.涂掌事正在但当.涉猎应当 六、特殊句式 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省略句:肃遂拜蒙母 七、课文理解

《孙权劝学》教案 14篇

《孙权劝学》教案14篇 《孙权劝学》教案篇1 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 本课例有三大特点: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习; 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 二、关于本课例设计的思考 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习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习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习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 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关于教育与修养的论述。通过对《劝学》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本文旨在针对高中语文课程中《劝学》的教学与教案设计进行探讨,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劝学》,并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 教学目标 本节课程将重点突出学生跟据文本内容对于《劝学》的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文章解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启发学生从中领悟到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学习陈寿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看法,从而引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追求卓越,并铭记着“怀道、塑性、求实、创新的人生价值观”。 二. 教学内容 1.《劝学》内容概述。

2.内容大意。了解陈寿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进一步理解《劝学》的文化内涵。 3.文学鉴赏。学习《劝学》中的意象、情感、意义构成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修养教育。通过讲解陈寿的学习态度,引领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三. 教学设计 1. 准备工作 教学前,教师应提前阅读《劝学》全文,了解陈寿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对于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思想进行梳理,挖掘出授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提前准备PPT、制定教案、准备习题,以此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保证授课顺利进行。 2.课堂展开 第一节: 1.引入 用文学细节情节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场景: “日行访友,道路阻隔,要过荧荧灯影,有白发者,以手持灯,

荀子劝学教案

荀子劝学教案 荀子劝学教案「篇一」 《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学不可以已;二、用心一也,三、学也 者,固学一之也。这是月牙山人(朱金城)对荀子核心思想解释。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荀子《劝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荀子《劝学》教案 教学目的: 一、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 用实词; 2、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 通假字。 二、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 教学难点: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介绍作者、解题;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劝学》教案7篇

《劝学》教案7篇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劝学》教案四篇

Don't believe everything you see, don't say everything you know.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 《劝学》教案四篇 《劝学》教案篇1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__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__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 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__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__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__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6.教读:

《劝学》教案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教案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教案4 教案教学设计1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优秀教案,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本篇文章,将围绕着《劝学》一篇文章,探讨如何设计一份教案。本课教学的主题是“劝人读书”。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经典,掌握朱熹的「学」的概念,体会劝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案的整体结构: 课堂引入阶段: 在教学开始之前,学生通常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讲解之前,老师需要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采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学习的看法,在听取不同的观点之后,引入《劝学》的主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意义。 学习教案阶段: 首先,老师介绍朱熹和《劝学》的背景以及意义,并且解释「学」的概念。

紧接着,老师向学生阐述了《劝学》这篇文章的主要论点和论证方法,以及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接下来,老师会分享和学生一些基本学习方法和体系,如时间管理、阅读技巧、思考方式等。 在分享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劝学并理解其中的思想方法,比如如何提高自己的行动力,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业成就,在怎样的情况下应该追求个人事业等等。老师还会将朱熹的思想和当今社会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古代智慧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讲解教案阶段: 课程的讲解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老师应该将《劝学》的论点和思想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给同学们听,尽量避免过多的朱熹古文,要让学生们理解其中的真谛和思想,尤其是理解当代学习中“劝学”对于人生的启示,这是最为重要的。 课堂演习阶段: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需要自己思考如何将劝学中的思想理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将朱熹学“学”的概念与现代学习方法结合,从而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总结:

《劝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学设计 【所用教材】 《语文》必修上册,2019 年版。 【教材分析】 《劝学》为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该单元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单元之一。单元要求以“学习之道”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劝学》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是一篇文言议论散文,主要探讨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终身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学会学习”等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当引导学生结合当下的学习生活,思考古人的观点、态度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为我所用,助力自己的成长。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高一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学过了不少文言文,对文言文知识有了一定积累,具备了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次教学的开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劝学》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所学的第一篇古代议论性散文,高中阶段对文言句式的掌握及用法有较高要求,学生对部分虚词用法、文言句式的掌握不到位,因此,教师要注意从简到难来循序渐进地展开文言文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句的意义和用法,梳理积累连词“而”的语义关系; 2.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证方法,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3.结合学生自身独特的学习体验,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之道”。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论证思路。 【教学方法】 思维导图法,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任务1:理解文本,积累文言 一、导入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词语,这两个成语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走进《劝学》,看看这些词语的具体含义。 二、课前预习检查 1.教师在PPT出示去掉标点符号的课文原文,抽学生朗读,老师引导学生纠正读音,注重节奏、强弱和韵律。 2.教师范读课文。 三、读懂文意,理解文本 1.学生采用圈点批注法,结合注释与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梳理积累课文的文言知识,自主完成本课的文言词句数据库(表 1-1),老师适当补充。 2.请四位同学将自己预习时整理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自行画在本子上。教师查看学生整理的文言文语言现象。学生采用思维导图梳理的文言知识点,如图1:

古诗劝学教案

古诗劝学教案 古诗劝学教案 古诗劝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学生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书、学习,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吗?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师也找到了一些这们的名人名言。出示: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古人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后人,要从少立志读书自强、勤奋刻苦、珍惜时间,不能虚度过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会后悔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诗《劝学》。 二、检查预习。 1、教师提问:颜真卿这个人物很有名,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2、简介: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 三、朗读诗词。

1、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 4、个别学生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会写的字。 四、合作探究。 1、体会词意: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2、体会诗意:每天三更半夜到拂晓鸡啼,是男儿读书最好的时间,年少时不知道要早早地勤奋学习,到年老时会后悔读书太晚了 整体感知,读出感受。 3、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这首诗告诉我们只有珍惜少年时代的每一寸美好时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不断积累,勤学苦练,掌握多种本领,长大之后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至于再后悔小时没有好好学习。现在,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提醒小朋友要趁年少时多学习,多用功。 古诗劝学教案2

《劝学》教学设计(通用8篇)

《劝学》教学设计〔通用8篇〕 《劝学》教学设计〔通用8篇〕 《劝学》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的: 一、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二、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阐述。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阐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确定教学重点。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阐述、表达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络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

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提醒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p 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阐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考虑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实在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的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介绍作者、解题;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的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劝学教案4篇

劝学教案4篇 劝学教案篇1 在教《劝学》一课时,我事先并没有告诉学生这一节课要学什么,而是让学生做下面的“造句”练习: 1、事物经过变化,可以得到发展、提高,就像()一样。 2、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就像()一样。 3、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就像()一样。 4、做事情时借助外物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就像()一样。 5、在学习上,积累是很重要的,就像()一样。 6、做学问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取得理想的成就,就像()一样。 7、心不专是取得成就的最大障碍,就像()一样。 几分钟后,学生开始举手回答问题,这些答案中,有的很有创意,如: 1、答为“人类进化”, 2、答为“铁久炼而成钢”, 3、答为“牛顿说自己取得成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 4、答为“利用计算器可以算得更快”, 5、答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答为“滴水穿石”,

7、答为“小猫钓鱼”等等。 当然,也有些答案值得纠正的,如有的同学把4答为“考试作弊”、“谈恋爱要有资本”,7答为“脚踏两只船”等等,对这些答案必须正确引导,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然后,我对答案加以引导,依次把它们答为:青出于蓝、把刀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刀会变得更锋利、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借助车马可以走得更快更远、汇聚小河可以成为江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弱蚓心专能食土饮泉而强蟹心浮却只能寄居,我特别强调了第7句的答案,说是某班一个学生的答案,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讲到这里,学生已经隐隐约约地知道今天要学什么课文了,我便顺势问了一句:“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要学哪一篇课文吗?” “《劝学》──”学生异口同声。 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布置了下面一道题: 请从《劝学》一文中找出一些比喻句填在1~7中,看看古人的答案好还是你自己的答案好。 就这样,在无形中就已经进入了《劝学》的学习。事实证明这几十分钟没有白费,在分析课文重点的时候,稍加点拨,学生就理解了。真可谓:暗渡陈仓,出奇制胜。 劝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孟、推、剪”等8个字,会写“母、泪、孩”等7个字及本课的词语。 2、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荀子《劝学》教案

荀子《劝学》教案(总1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荀子《劝学》教案 荀子《劝学》教案 教学目的: 一、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二、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 教学难点: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介绍作者、解题;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

劝学(修正稿)

《劝学》 【教学目标】 一、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准确、熟练地诵读课文,并且能够熟练背诵、准确默写。 二、初步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理解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结构。 三、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荀子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围绕中心论点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多义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 2.领会作者运用多种比喻分三个角度论证论点的技法。 【知识链接】 1.时代背景资料:战国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2.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学法指导】 1、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虚词:阅读文言文,要时常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文中重要的多义词进行查索。一要读准字音、句读,读通文章;二要明确常用词义、用法,准确翻译文句。例如:“学不可以已”中的“已”常见义项有停止;从前;已经;完毕;同“矣”等义项,要对应字典上相应的课内例句翻译掌握。 2.熟读、勤记、多写:对文言现象的学习要读、写、记并用。 (1)通假字:明确其含义及字义的变化,尤其要熟知原文中的字形。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知”通“智”;“君子生非异也”中的“生”通“性”。这些通假字在背、默中要尤其注意。 (2)词类活用:明确词义,掌握常见用法。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意为“游水”,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3)特殊句式:倒装句。语句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较典型的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本课主要是定语后置。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是分别修饰“爪牙、筋骨”的定语,在现代汉语中的语序应该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4)易混字形:容易在默写中误写的别字,如“金就砺则利”,“而致千里、无以至千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要想不写错,关键是理解准确,常写常划。

荀子劝学教案设计

荀子劝学教案设计 导语:《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范文 一、教学理念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完成《劝学》的教学目标,我采用逐层剥笋的方法,分别从解读内涵、探求手段、推广应用三个层次来引导学生,不仅分析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而且从议论文写作角度认识了喻证法的精妙之处;利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基点来讲述课文,同时结合学生的自主发挥和多媒体应用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二、任务分析 课文分析: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篇,本专题强调了人类走向理性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就是读书。本文的教学也将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激发学生思考读书的作用和学习的基本原则。要求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语句逻辑。《劝学》主要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进一步论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本文在语言上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文辞流畅节奏感强。文章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

学生分析:学生需要掌握“劝”等实词和“于”等虚词的用法,理清文章结构。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鉴赏能力。但对于本文多角度的论证方法的掌握上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涵泳法”、“提问探究”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本文将花2课时上完。 三、目标阐明 知识与能力 1、学生需要掌握“劝”等实词和“于”等虚词的用法。 2、说出文中对比说理的方法和效果,解释文中的比喻句。 3、背诵并默写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掌握诵读的方法 2、在积累的过程中运用查阅字典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2、说出文章中论证得出的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劝”等实词和“于”等虚词的用法 2、说出文章中论证得出的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是什么教学难点:1、文中对比说理的方法和效果,解释文中

《劝学》高三复习教案

必修教材梳理劝学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虚词“于”、“焉"用法,掌握虚词“而”的用法。 2.复习巩固实词“劝”、“就”、“致”、“绝”、“用”词义,掌握实词“致”“安”“被"。 学习过程: 一、梳理积累: (一)落实本课重点实词: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劝.学() 2.金就.砺则利( ) 3.声非加疾.也() 4.假.舆马者() 5. 学不可以已. ( ) 6。善.假于物也( ) 7。而绝.江河() 8.故.木受绳则直() 9.用.心一也( ) (二)落实本课典型虚词用法:分析加点的虚词用法 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6.故不积跬步,无以 ..至千里()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词并解释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 (四)一词多义 1.就 金就砺则利()草创未就 ( ) 诸侯各就国 ( )侯嬴乃谢客就车 ( ) 就极刑而无愠色 ( ) 2.疾 声非加疾.也()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 3.望 吾尝跂而望.矣( ) 日夜望.将军至() 先达德隆望.尊()适冬之望.日前后( ) 4。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二、重点积累 (一)掌握重点虚词“而”用法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⑤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劝学》教案-4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范文汇总7篇 《劝学》教案篇1 一、教学要求 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2. 了解比喻论证的写法。 3.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 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В�、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却又有气势充沛有说服力。 二、教学重点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诵读教法 六、教学设想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理解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瘛笔切紊�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róu通��有y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劝学》教案9篇

《劝学》教案9篇 《劝学》教案篇1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板书) 二、作者简介、解题 1、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我们看一下注释① 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故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荀子》这本书现存32,今天我们要学的《劝学》就是这本书第一篇的节选。 2、题目中“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提问) 明确:劝勉、勉励。《勾践灭吴》中“国人皆劝”中的“劝”也是这个意思。“劝”的繁体字写作“勸”,这是一个形声字。凡是“力”作形旁的字大多有勉励的意思,如努、励。因此,“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习的意思。那么,荀子是怎样勉励人们学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疏通文意 1、首先,听老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 __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5、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讲解。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同时板书) 6、重点讲解 ①学不可以已(停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已”也是此义。) ②于: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用在形容词后的介词“于”都当“比”讲)蓝 ③指名翻译:木直中(合乎)绳,輮以为轮,其曲(弧度、弯度,形容词作名词)中规。 明确: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④虽有槁暴(即使,如《勾践灭吴》中“虽无四方之忧”的“虽”也是此义) ⑤不复挺者(直) ⑥指名翻译:君子博学而日(名词作状语)参省乎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 明确: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⑦指名翻译:顺风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动词的“而”往往表修饰。)呼,声非加疾也,而(表转折)闻者彰(明显,显著。同“欲盖弥彰”的“彰”)。 明确: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很清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