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②,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③,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才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 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④,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⑤。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⑥,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⑦,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 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⑧,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⑨。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⑩,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11),况其子孙也哉! 况巩也哉! 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12)。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13),其谁不愿进于门?

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 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

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论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14)。

【注释】①欧阳: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舍人:官名。宋代舍人主要是主管中书六房(吏、户、礼、兵、刑、工),承办各项文书,起草有关诏令。②先大父:祖父。曾巩的祖父曾致尧,字正臣。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进士,官至吏部郎中。墓碑铭:曾巩请欧阳修撰写的《曾公神道碑铭》。③铭:在器物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④通材:兼有多种才能的人。⑤勒:刻。

⑥非人:不正派的人。⑦畜(xu):积聚,储藏。⑧淑:善良。⑨兼胜:都好,同样好。⑩卓卓:卓著,突出的好。(11)衋(xi):悲伤,悲痛。

(12)睎(xi):仰慕,想望。三世:祖曾致尧、父太常丞博士曾易占、曾巩。(13)屯:《周易》卦名。谓处境险难。蹶(jue):挫折。否:《周易》卦名。谓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之义。魁闳(hong):高大。(14)不宣:古人信函常用的结束语。

【译文】去年秋天有人回来,承蒙您赐给我一封书信,以及您撰写的先祖父的《曾公神道碑铭》,我反复观看诵读,感激与惭愧的心情并存。

铭志这类文章昭著在世上,意义和史书接近,却也有和史书不同的地方。因为历史上对于善恶的事情,没有不写的,然而铭志,大概由于古代的人,有的有功勋、道德、才能、品行、志向、气节的美德,恐怕后代不知道,就必要写铭志来显扬他。有的纳入在宗庙,有的存放在坟墓,用意是一样的。如果这个人是恶棍,那么在铭文上有什么记载呢? 这就是他与史书不同的地方。那种词句的撰写,是为了使死者没有遗憾,生者能够表达对他的尊敬。善人喜欢被后人传颂,便勇于自立; 恶人没有什么好事记载,就因而惭愧惧怕。至于兼备多种才能和高明见识的人,义气壮烈和具有节操的人,好的言语、善良的表现,都表现在篇章里,就足以为后世效法。警恶劝善的道理,不和史书接

近,那将会接近什么呢?

到了世道的衰败,做子孙的人,一味想到表扬他的先辈,就不根据本来的事理。所以,纵然是坏人,都务必刻上铭志来夸耀后世。撰写铭志的人既没法拒绝不做,又因为他的子孙的请求,书写他的恶事,那么,从人情上说不过去,于是乎铭文开始不真实了。后世撰写铭志的人,应当看他的为人,如果请托的是不正派的人,那么撰写的铭志就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够在当世流行,在后代传诵。所以,千百年来,从公卿大夫到小街小巷的人,没有人没有铭文,然而流传的铭文大概很少。这个缘故没有别的,就是请托的是不正派的人,撰写的铭志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

既然这样,那么谁是那种正派的人,并且能够完全做到公正和正确呢? 不是具有积储道德修养,并且能够撰写文章的人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因为有道德的人,对于坏人就不肯接受而替他撰写铭文; 对于一般人,就能辨别他们。然而,人的行为,有的思想好但事迹不好,有的心意奸诈但外貌善良,有的好坏相差悬殊但不能够实实在在指出,有的实际超过虚名,有的虚名、奢侈超过实际。如同用人一样,不是具有积储道德修养的人,怎么能辨别他们不迷惑,评论他们不徇私情呢? 不迷惑,不徇私情,便是秉公并且正确了。然而,他的言词不精工,便还不能传世。于是还要求在文章上都好。所以说,不是具有积储道德修养,并且能够撰写文章的人是没有办法做到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然而,具有积储道德修养,并且能够撰写文章的人,虽然或者同时代有几个,或者隔了几十年、或者一两百年才有。这个铭志的流传是这样的困难,这种遇到会写铭志的人又是这样的困难。像先生的道德文章,原本说的隔了几百年才有一个。先祖的言论和行动卓著,幸亏遇到您并且得到您撰写的铭文,这篇铭文的评价是公正和正确的,这篇铭文传播、流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世上的学者,每逢观看传记所写的古人的事迹,到那些可以感动人的事迹,就往往悲痛得不知不觉地流下眼泪了,何况是他的子孙呢? 何况是曾巩呢? 那种追念先祖的德行,思考能传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在曾巩身上推广,也是对我及其我家三代的一种赏赐。我的感激和报答,应当怎样来实施它

呢?但是,又想到像曾巩这样学识浅薄、个性愚笨,先生却鼓励他,先祖的一生艰难挫折,不得志直到郁郁死去,先生却传扬他,那末世间的伟大的豪杰的避世隐居的读书人,哪一个不愿意到您的门下呢? 潜藏避世、隐蔽抑郁的读书人,哪一个不希望在世上出人头地呢?善事谁不愿做,而恶事谁不感到惭愧和惧怕?做父亲、祖父的人,谁不想教育他的子孙? 做儿子、孙子的人,谁不想娇纵偏爱他的父亲、祖父? 这几多美事,完全归功于先生。

已经拜受赏赐的屈辱,并且敢于说明自己为什么这样感激。先生所说我的氏族的辈次,怎敢不奉承您的教诲,并且详细地写出来。非常惭愧,不能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鉴赏】宋仁宗庆历六年,欧阳修为曾巩的祖父曾致尧撰写了《曾公神道碑铭》。曾巩是欧阳修的门下士,写了《寄欧阳舍人书》对欧阳修表示感谢。由于庆历八年至翌年,欧阳修任起居舍人地方官吏,此信称之为“舍人”。

这封感谢信叙写了铭志的主要作用、重要性和写作要求,也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感激之情。全信六个自然段:第一段,简述撰写《寄欧阳舍人书》的原由;第二段,叙说铭文与史书的同异之处,突出铭文的作用和特点;第三段,抨击有的铭文撰写者为徇私情而夸大其词,导致铭文不公正和不真实; 第四段,阐明铭文撰写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和较强的写作能力; 第五段,在上文强调撰写铭文的高难度之后,对欧阳修大加推崇,充分肯定此碑铭“传播、流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 第六段,再次陈述对欧阳修的感谢之意。此信婉转曲折,疏密有致,迂缓流畅,层层推进,语言得体。

文言文曾巩《寄欧阳舍人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①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②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21.填入第②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A.矣B.哉C.乎D.欤 2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铭志开始不真实、是因为代写铭志的人拒绝不写真实的情况造成的。B.如请托代笔的人会批评人,那么写出来的铭志也不会公正和真实。C.有道德的人对于恶的人,不会接受请托为他们写铭志。 D.铭志流传较少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把过世者写得太好了。 23.从内容方面看,本文第一、二段分别论述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 24.作者认为铭志能够流传后世的关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5.对于人们的行为,作者说“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21.D 22.C 23.铭志不能流传的原因铭志能够流传的条件 24.要找到具有道德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来写铭志。 25.这句话意思是人们的行为品德,有的人心地善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那么好;有的人内心奸邪,而外面表现得很善良。启示我们不能只从外表去看一个人的行为,只有表里结合,才能正确评价、看待一个人。【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注意原句后面是问号,表达的是疑问语气。 A. 矣,一般用于陈述句中,表达陈述语气; B. 哉,一般用于感叹句中,表达感叹语气; C. 乎,一般用于疑问和反问句中,表达疑问或反问语气; D. 欤,一般用于感叹或疑问句中,表达感叹或疑问语气。 疑问句中,“乎”一般纯属有疑而问,语气直率而有力;“欤”重在征询,态度和婉。此句实际作者心中已有答案,因而表达征询的语气。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判断文本内容的能力。 A.“是因为代写铭志的人拒绝不写真实的情况造成的”分析错误,原文是“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应为写铭志的人不拒绝不写,又因为人情关系不能写主人的恶迹,于是铭志就不真实了。“拒绝”应为“不拒绝”。

唐宋散文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

唐宋散文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 巩顿首载拜2,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3,反复观诵,感与惭并4。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5,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才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现之,或纳于庙6,或存于墓,一也7。苟其人之恶8,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9。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10,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11。警劝之道12,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13,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14,以夸后世。立言者既美之拒而不为15,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以其人16,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17,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蓄道德而能文章者18,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19。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20,有意奸而外淑21,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22,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23,犹之用人,非蓄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24,议之不徇25?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日非蓄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蓄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26,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27,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 译文 寄欧阳舍人①书 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注】①欧阳舍人:即欧阳修;舍人,官名。②衋xì:悲伤苦痛。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严:威严 B.故虽恶人,皆务勒铭勒:刻 C.有名侈于实侈:超过、多 D.辨之不惑,议之不徇徇:徇私

语文同步导学粤教唐宋散文选读 文本助读:第三单元 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 Word版含解析

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 1.通假字 (1)则必铭而见. 之 同“现”,显现,表彰。 (2)至于通材. 达识 同“才”,才学,才能。 (3)非畜. 道德而能文章者 同“蓄”,积蓄,富于。 (4)恶人无有所纪. 同“记”,记录,记载。 2.古今异义 (1)于众人.. 则能辨焉。 古义:一般的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2)而世之学者.. 。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则勇于自立.. 。 古义:建立功业。 今义: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 3.一词多义 (1)铭????? 夫铭.志之著于世:名词,墓铭则必铭.而见之:名词作动词,写铭文 (2)一?????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一样一.欲褒扬其亲:一心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数词,一一.归于先生:全,都 (3)书????? 寄欧阳舍人书.:名词,书信书. 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动词,写 (4)乎????? 则与铭乎.何有:句中舒缓语气,无实义警劝之道,非近乎. 史:相当于介词“于”

(5)恶?????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形容词,坏的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副词,相当于“何”,怎么 4.词类活用 (1)则必铭. 而见之:名词作动词,写铭文。 (2)非畜道德而能文章.. 者:名词作动词,写文章。 (3)则不受而铭. 之:为动用法,为……写铭文。 (4)而先生显. 之:使动用法,使……显耀,表彰。 (5)孰不欲宠荣.. 其父祖:使动用法,使……获得荣耀。 (6)敢不承教而加详. 焉:形容词作动词,详细考证。 5.文言句式 (1)则与铭乎何有:宾语前置句,“何有”应为“有何”。 (2)其将安近:宾语前置句,“安近”应为“近安”。 (3)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宾语前置句,“莫之拒”应为“莫拒之”。 (4)其谁不有望于世:介宾短语后置句,“于世”应在“有望”前。 (5)苟托之非人: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 一、结构图解 二、中心主旨 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先大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并批评了当时阿谀墓中人的不良风气。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 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

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①欧阳舍人:即欧阳修;舍人,官名。②衋xì:悲伤苦痛。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严:威严 B.故虽恶人,皆务勒铭勒:刻 C.有名侈于实侈:超过、多 D.辨之不惑,议之不徇徇:徇私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体现作者推崇道德文章的一组是() ①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②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③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 ④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寄欧阳舍人书

寄欧阳舍人书 古代文化 0101 1348 寄欧阳舍人书① 〔宋〕曾巩 【介绍】 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官至中书舍人。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如《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备,近似欧阳修文。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记叙中纵谈古今。曾巩亦能诗,今存诗400余首,以七绝成就较高,但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视。著作今传《元丰类稿》50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2)夏,曾巩奉父亲之命,写信请他的恩师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撰写墓碑铭。庆历六年秋,曾巩收到了欧阳修写好的《尚书户部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次年,为了向欧阳修致谢曾巩写了此文,时年29岁。 【原文】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②,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③,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④,或纳于庙,或荐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⑤,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⑦,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②,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③,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才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 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④,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⑤。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⑥,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⑦,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 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⑧,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⑨。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⑩,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11),况其子孙也哉! 况巩也哉! 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12)。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13),其谁不愿进于门?

《寄欧阳舍人书》翻译及注释

《寄欧阳舍人书》翻译及注释 《寄欧阳舍人书》翻译及注释 《寄欧阳舍人书》是曾巩创作的一篇文言文章。下面我们为你带来《寄欧阳舍人书》翻译及注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寄欧阳舍人书 朝代:宋代 作者:曾巩 原文: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译文】 曾巩叩头再次拜上,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 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积极建立功业;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及译文)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及译文) 〔宋〕曾巩 原文如下: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譔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荐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媿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脪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幸甚,不宣。巩再拜。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曾巩集》 译文如下: 曾巩叩头再次拜上,舍人先生: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 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发奋有所建树;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

寄欧阳舍人书文言文翻译

寄欧阳舍人书文言文翻译 导语:《寄欧阳舍人书》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写给其师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文章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寄欧阳舍人书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寄欧阳舍人书 宋代:曾巩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巩顿首再拜”原文逐句翻译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巩顿首再拜”原文逐句翻译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巩顿首再拜”原文逐句翻译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譔先大父墓碑铭。曾巩叩头再次拜上,舍人先生: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 反复观诵,感与惭并。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荐于墓,一也。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 此其所以与史异也。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媿而惧。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发奋有所建树;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

2020秋高中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三单元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

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 哎!考官所掌握的果真是优质的考试标准吗?为什么长时间不进行改革呢?何况像曾巩这样的学业水平,他的优秀文章,本已达到雄伟杰出的境界,一般文章,也合乎考试标准;但考官淘汰了他,真是奇怪啊!然而曾巩没有指责同考的录取者,不怪罪于考官,把回家乡攻读的想法告诉我,想继续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有特色。我起初惊叹他的文章,现在又赞叹他志向豪壮。正如农夫不责怪灾年收成不好而依然勤奋地开荒播种,那些水旱之灾危害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能像这样有所收获,那岂不是能得到很多吗? (欧阳修《送曾巩秀才序》)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美 字 体 赏美文 感受曾巩散文之美

曾巩不是为文而文的文学家,但他见之于世,主要是他的散文。虽然在当今,曾巩之散文并不如东坡、欧公的受人称誉.但其文在当时曾一度仅次于欧公,在后代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汉江星之斗。”能享其盛名,巩之文章必定有其独特之美。 关于曾巩的散文,前人因为各自的审美情趣不同,或称古雅平实,或称自然淳朴,或称从容柔婉,或称严谨醇正.所谓“文如其人”。其文意在于达到“明圣人之心”,因此思想深沉,感情凝练,很少用炽热奔放的言辞表达感情思想,而是以朴实典重的言语来蕴含自己内在的深意。而我认为曾巩之散文处处都透露出平正雅洁、柔婉幽深之美. 曾巩之文章不同于欧阳修的流畅婉转、兴致勃发、文思如涌,也不同于王安石的感情激荡,更不同于苏东坡的汪洋恣肆、一泻千里,而是锋藏不露,敛气蓄势

感激之情写得既真挚而又自然,文中没有一句泛泛的 赞誉之辞,却能显示出自己与感谢之人的关系非同一 般。 曾文之纡徐婉曲虽不具欧文那种摇曳生姿的情韵与风神,但却显示出一种极深厚的底蕴,于婉曲中见 涵养。这不仅是因为文章取法的原因,还因为他本于 六经之道,深厚的儒学修养和渊博的学识的缘故。 (选自梅丫头的家的博客,有删改) 一门五胞亲兄弟,同年同日中进士 曾巩一共弟兄五个,还有九个妹妹。他是老大。在他的带动下,弟兄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准备积极应试。没想到头一年就名落孙山。以后连续好几年都未考中进士。他的家乡有个不喜欢曾家子弟的秀才,就做了一首诗揶揄曾巩.诗曰:“三年一度科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恰似梁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曾巩对此毫不介意,也不灰心,他每天带领诸弟学习不止,每发现哪个弟弟稍有懈怠或放松学习,他就批评教育,多方鼓励。由于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及赏析(最新)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及赏析 原文 朝代:宋代 作者:曾巩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①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②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③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④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⑤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⑥,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⑦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

阅读答案:《寄欧阳舍人书》(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寄欧阳舍人书》(含答案解析)-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寄欧阳舍人书 [宋]曾巩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细1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希2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3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4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幸甚,不宣。巩再拜。 注:1细然:伤痛的样子;2希:仰慕;3屯(zhūn)蹶:艰难颠仆、频受挫折的样子;否塞:困厄不得志;4魁闳:俊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者得致其严致:表达 B.故虽恶人,皆务勒铭勒:雕刻 C.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悬:悬挂 D.孰不欲宠荣其父祖宠荣:使荣耀 9.下列各组语句中,全能说明墓志铭“行世”而“传后”应具备的条件的一项是①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②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③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⑤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细然不知涕之流落也 ⑥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

初中作文辅导古诗鉴赏:(选修)《寄欧阳舍人书》的文言翻译

初中作文辅导古诗鉴赏:(选修)《寄欧阳舍人 书》的文言翻译 到了世道衰败,作为人的子孙,都一心想褒美称扬他故去的亲人,而不再依据事理。所以即使是行为丑恶的人,都力求刻石立铭,用来向后代夸耀。撰写碑铭的人既然不能拒绝而不写,又由于他的子孙所请托的,如果写上墓主丑恶的东西,就是不合人情,于是碑铭开头不真实了。后代要写碑铭的人,应当要观看所撰写的对象。如果所托非人,就会记载得不公正和不正确,所写的碑铭也就缺乏以流地于当代并流传到后代。所以千百年来,朝迁的公卿大夫直到乡里的人士,无不撰有碑铭,但能够流传下来的也许很少。它的缘由不在别的,就是所托非人,记载得不公正和不正确的原因。 既然这样,那么,谁是撰写碑铭而能尽到公正和正确的适宜人选呢?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也许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他对于恶人,就不会承受为他写碑铭的恳求,对于一般的一般人,他就能辨别清晰。而人们的行为品德,有的人心地和善,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那么好;有的人内心*邪,而外面表现得很和善;有的人善恶相差悬殊,而不简单照实地指出来;有的人实际表现要大于他的名声;有的人的名声要大于他的实际表现。犹如用一个人,不是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怎么能够辩别他而不受迷惑,评议他而不徇私情?能够不迷惑不徇私情,就到达公正而且正确了。如果所写的人文辞不擅长,那么,

在人世间还不能流传开来,于是又在于他的文章能加倍胜人了。所以说: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莫非不是这样吗? 然而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虽然有时在当代并存,或许几十年或一二而年才能消失。这种人传世是这样的困难,遇到他又是这样的困难。像先生的道德文章,原来就是所谓几百年才能消失的。先祖父的言行卓然出众,幸而遇到先生,得以写出公正和正确的神道碑铭,这碑铭能流行于当代并流传到后代是毫无疑问的了。而世上的读书人,每每看到传记中所记古人的事迹,到了他可以感人的地方,就往往极为难过,在不知不觉中流步了眼泪,何况读的人是他的子孙呢?更何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慕仰视先祖父的德行,而考虑用什么方法使他的事迹流传,就可以知道先生推恩一次赐我的神道碑铭,可以泽及我的三代,我感谢和报答之心,应当怎样回报呢? 可是我又想到,像我这样的浅薄迟钝,而先生加以嘉奖提携;先祖父的困难颠沛,境遇不好,始终到死,而先生加以表彰显扬。这就使世上魁伟出色的罕见人士,有谁不愿进拜于先生的门下呢?那些隐世之士,有谁不盼望世道的转煤变呢?善行,有谁不情愿去做?干坏事,有谁不惭愧而畏惧呢?作为人的父亲,祖父的,有谁不想教育他的子孙呢?作为人的子孙的,有谁不想让自己父亲,祖父得到尊宠荣耀?这几种美行,全都归功于先生。既拜受承蒙赏给神道碑铭,且冒昧进言说了要请你撰写的缘由。

【诗歌鉴赏】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原文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 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 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 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 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 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 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 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 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 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 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 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 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 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愧甚,不宣。巩再拜。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注释 、去秋:当指庆历六年。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寄欧阳舍人书》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写给其师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篇古文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 宋代:曾巩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

寄欧阳舍人书文言文及答案

寄欧阳舍人书文言文及答案 寄欧阳舍人书文言文及答案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荐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荣幸之至,书不尽怀,曾巩再拜上。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 22.作者写这封书信的缘由是。(2分) 23.分析铭和史的不同之处。(3分) 24.对“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后来的'为他人作铭的人,应该看看那个让我写铭的人。 B. 后来的作铭刻碑的人,应当考查逝去者的人品和为人。 C. 后代想要自己作碑铭的人,应当注重考查自己的为人。 D. 后代想给先人作碑铭的人,应考查碑铭写作者的为人。

寄欧阳舍人书文言文翻译

寄欧阳舍人书文言文翻译 寄欧阳舍人书文言文翻译 导语:《寄欧阳舍人书》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写给其师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文章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寄欧阳舍人书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寄欧阳舍人书 宋代:曾巩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