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太极拳走猫步的练习方法

:太极拳走猫步的练习方法

:太极拳走猫步的练习方法
:太极拳走猫步的练习方法

邓氏猫步经验谈

2011年八月份,我在是乐园跟意大利人邹邹推了好几次手。之后,邹邹对我说,邓,我跟你推手怎么感觉跟别人不一样?你要知道,我跟某国推手第一的某老师推过,我虽输,但是推手当中我也有些机会,推十次也能赢个一两次。只是跟你推,好像一点机会都没有,就是手搭在你胸口上了也没用。你脚底下好像有什么鬼,说出来听听。

我说,没有什么鬼,只是训练方法有差异。我接着说,我的根好,是因为我常常打坐,我练安般念,所以松得比较快。邹邹听了后,脸上露出一丝诡异的笑容。说,打坐,安般念,我都有练啊!接着邹邹跟我讲了,他最初是参加葛因卡在泰国的十天课程,后来在印度的菩提迦耶参加了马哈西的密集内观禅修,之后也经常在泰国和印度参加密集禅修。

我听了他的话,又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找到同好,惭愧的是我跟人家班门弄斧。讲到禅修,邹邹比我强多了。我后来才知道邹邹在意大利开班教授坐禅和太极拳很多年了。

两天之后,另一个意大利人小屁股跟我推手后要我教他走猫步。于是,我就用我的方法教他,我在前面走,他在后面跟。也就走了几步,邹邹从一旁走了过来,让我俩停下。他说,NONONONO,你们走的不对,完全不对。之后,他开始示范标准的传统杨式太极拳猫步。然后,他让小屁股跟着他走。

我没有插话,两个意大利人互相学习用不着我来多事。但我明白了,邹邹推手推不过我,是因为他走猫步走的是完全对的猫步,而我走的是完全不对的猫步。这才叫完全不对完全对。

说说我走猫步的缘起吧。以前看见过很多这种完全对的猫步,从深圳到曼谷,好多地方都有教。基本上都是一样,架子低,落脚后要转脚转身。但我似乎从来就不感兴趣。

08年五月初,我学拳差不多一百天时,我去泰国清莱府皇太后县,去给刚出生的小女儿上户口。坐了一宿夜车,下车后,想活动一下,就随便走了几步。当然,走时我是留意收着尾闾走的。我走了几十步后,看到有块地方可以打拳,就开始练拳了。我就觉得这次练拳的感觉很特别,上身及手臂的感觉极为轻灵。中午在朋友家吃饭,茶后,我还是先走几十步再练拳,还是那种特别轻灵的感觉。既然走步对打拳有好处,那就应该坚持走了。

回曼谷后,每天打拳之前都先走几十步。感觉就是好。后来,看郑曼青的一些弟子写的文章,郑曼青要求刚学拳的弟子,要每天走一百步,或打一百个搂膝坳步。我就先走一百步,再走一百个搂膝坳步。但之后却累得打不了拳了。之后,去掉搂膝坳步,每天只是走步打拳,感觉效果很好。到7月10日左右,再走路打拳时,感觉脚底下很轻,开始有变化了。数数,差不多走了一万步。

八月份决定加大走步步的运动量,开始每天走360步再打拳。那时我住的楼顶可以练拳,走一圈正好是180步,我就每天早上先走两圈,然后打拳。

九月份加多一圈,就是每天540步。

十月份又加一圈,就是每天720步。有一天走了1000步,用了一个半小时。太累,不行,还是720步好。

开始走时,只有两个要求,一是尾闾中正,二是要走平面猫步。

还有就是要放松。因为要放松,所以不能走低架。我开始时走得也很慢,200步要30多分钟,走时间久了腰胯腿适应了,就会越来越快。狮子说,走多了,步子和速度会自己调整,这是对的。这是过来人的经验。

十一月我搬家,搬到离是乐园较近的地方,我在楼道里走,一个来回是270步,我走3个来回810步,整好一个小时。以后就成了习惯,早晨起来,就先走一个小时。

十二月起,就开始每天走4个来回,也是一个小时,1080步。原来这一小时一千步,就像股市图谱上的压力线,突破后,很快就走到一小时1500步,突破1500,很快就是2000步。狮子一小时可以超过3000步。说起来也要感谢狮子,如果不是他发出博文,讲他一次走1800步,我也不敢讲我能走多少。不是藏私,我是怕人接受不了,认为我有病。

2009年4月,我在楼道里走近1000步时,呼吸一下子变了,走步时出现了自然腹式呼吸。这之后再走猫步,就都是带着腹式呼吸的猫步。也就在这时,我开始在新郎博客上发表连载博文,当时叫《成仙之路-般若太极拳法》。

出现腹式呼吸的猫步以后,再打拳,就真的松了,不用力了。我打杨氏太极拳时,不是不用力,是两臂根本就没力。所以说,放松不用力的打拳,是功夫。这时候,如果你跟人动手,对方都会说,你怎么这么大的力啊。

今天蒋涛先生问我,怎么样才叫松腹。给出答案,走猫步和打拳带着腹式呼吸的就叫松腹。但这只是开始,离腹内松静气腾然还有好大一段距离。

今年还虚兄和狮子老弟来曼谷时,两人的猫步都是带着腹式呼吸的猫步。还虚兄还测试了一下,他走猫步是一分钟5次呼吸。

最初出现的腹式呼吸猫步呼吸的速度应该是每分钟7到8次,我最初测量过是每分钟6次半,后来又测了一次是每分钟5次半。我只测过这两次,要是有人发我科学实验经费,我就天天测了。

六,七,八,九四个月,除了走猫步,打拳,我又增加了安般念的修习时间。到十月份,我发觉很多的一流好手推手也很难推赢我,而对一般的太极拳老师,我都可以玩推不动和推不着了。

此时在推手时化得不错了,但推人还得顶。

二太极内功

内家拳一定要练出内功,否则手舞足蹈,不外乎内家操。太极拳更是如此。

内功原理:如果人不是上帝造的,很可能遵循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化而来。人在直立之后,跟四肢爬行动物明显的不同有两点,人的颈椎轻松地托起头颅,气血的通畅使得大脑更发达,人成了万物之灵。但尾椎后翘,腰椎不松,气血不畅使普通人在动作上比其他动物要拙笨。人比猴子聪明但弹跳力和身体灵活程度明显不足。内家拳修的就是这条脊椎,松腰就是要尾闾回收摆正,颈椎部放松找到最佳位置就是虚灵顶劲,长久的做到这一点就能“尾闾正中神灌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人的交感神经和其他神经也主要依附脊椎之上。脊椎长直督脉就畅通,天长日久任脉也畅通,就会有气满丹田之感。所引起的变化包括带脉充盈,呼吸放缓等。

安般念不是太极内功,但如果和太极拳一起练,安般念就是最好的太极内功。

为什么说安般念是最好的太极内功?练安般念出现的腹式呼吸,跟杨门二轩及练八卦掌的刘孙二君讲的深长的腹式呼吸是一样的东西,只是把息调出来后再跟武功结合也是需要一些时间。如果用一年的时间坐出腹式呼吸,再用两年的时间跟武功结合,你三年可能就走完了别人三十年的内功之路。练太极拳呼吸与动作配合,需要很长的时间,靠练太极出现真腹式呼吸,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也

可能永远也练不出来。所以不如单练呼吸,先把腹式呼吸练出来,然后再来动作与呼吸相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数息观或称安般守意是佛教徒修定的最常用的十种方法之一。到后来又被唐朝智者大师改称为六妙门,数息观这种方法非常适合练太极拳的人。坐好后就不要动,把意念集中在呼吸,然后数呼吸,出息要数,入息也要数,零一,零二。零息进,一息出,零息进,二息出,一直数到一百。坐好就不要动,身体好比是装水的杯子,你的意识就是这杯子里的混水,修数息观就是要把这混水澄清。杯子不动水就会慢慢清下来,水清了就是真意,就是息,息就是自心。

修数息观而能引起身心变化的成功率为百分之五十。

安般念入门

第一步:

当你每分钟的呼吸速度降到十次时,并稳定在每分钟十次时,第一步的进度完成。第二步

由每分钟十次,变成每分钟八次,之后,当每次练习时的呼吸速度都少于每分钟七次时,第二步完成。

第三步

当你的呼吸速度为每分钟五次时,第三步完成。

每分钟五次呼吸为标准粗住呼吸,每分钟四次呼吸为标准腹式呼吸,每百次呼吸超过三十三分钟时的呼吸为细住呼吸,每分钟两次半的呼吸速度为标准细住呼吸。

每分钟五次以上的呼吸频率是风相,每分钟四次的呼吸频率是喘相,每分钟三次呼吸是气相,每分钟少于两次呼吸是息相。先找到气相再说。找到气相才能称为气功师。

当你只能感觉到鼻子出入息的感觉时,是可以观注人中这个地方的。但这不是最初入门的功夫。

通大周天是指气通任督二脉之后,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全通。大周天也叫练气化神。

当你感到你身体是透空的而又心无杂念时,且这种感觉能维持一定时间时,就是已入欲界止定。入欲界止定时呼吸速度慢过每分钟一次半,即呼吸时间每次超过四十秒。欲界止定的境界明显高于细住,因此当你在打坐时入欲界止定之时,而收功之后很容易就是细住的境界,你自然而然就能观注当下,很容易就能行卧立坐不离细住。

腹式呼吸刚成时感觉极为强烈,就像以前农村烧火时拉风箱一样。我小时有拉过风箱,所以我觉得用拉风箱来形容最初的腹式呼吸极为合适。对练武术的人来说,腹式呼吸是相当重要的东西;但对修行者来说,腹式呼吸不过是基础中的基础。腹式呼吸有顺腹式呼吸及逆腹式呼吸,又分真腹式呼吸与假腹式呼吸。象歌唱家一口气呼的很长,或用意念控制憋气做成的深长呼吸都是假腹式呼吸,真

腹式呼吸是在放松的状态下自然出现的深长呼吸。我给腹式呼吸下的定义是:以盘坐的形式,(单双盘或散盘,功态下,相同一个人在仰卧时的呼吸速度比其在盘坐时的呼吸速度慢很多)在放松的状态下,自然出现的每百次呼吸超过二十分钟时间的深长呼吸称为腹式呼吸。

高手盘练太极拳架,呼吸和动作一定是相互配合的。但这需要三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完全不考虑呼吸问题,因为在你能够尾闾中正之前,你要注意收尾闾,收小腹,这时你的气是向上提的。第二个过程是在你的尾闾中正之后(能做到尾闾中正已是太极拳的中级水平),你要把你的小腹松下来,不用再提气,呼吸开始深沉,但仍是顺其自然。第三个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之间,你的动作已经和呼吸配合在一起。但这需要你要有真腹式呼吸的基础(假腹式呼吸是没用的。顾某某在其《太极拳术》中讲授的是假腹式呼吸)。

但在练太极拳时,不要考虑呼吸。让修安般念练出的东西和太极拳的功夫自然结合。

内功变成内劲的方法就是打拳和走猫步。

腹式呼吸在修习太极拳里也相当重要。练太极拳时不能出现腹式呼吸的原因,是练拳时不能放松。哪里不松呢?腰腿不松。所以练太极拳先要做到不收腹,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走太极猫步。当你俩腿有力了就能松了。松了就不用收腹了,肚子放下才叫腹内松静。这需要十几万步的猫步和两千遍左右的杨氏太极拳。接着再走十来万步,猫步的腹式呼吸就来了。当你走猫步时出现腹式呼吸时,这就是内功转变成内劲的方法。什么是内劲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怎么练出内劲。猫步的腹式呼吸和太极拳的腹式呼吸至少差三十万猫步的功夫,所以要多走猫步。

有些博友修安般念已经把呼吸调出来了,但没有条件练太极拳。其实走矮步就行。像我一样,每天走一百步,到每天走一千步。感觉走一千步轻松了,晚上就加个五百步。每天一千五百步,走个一千五百天。明劲暗劲都有了,不练拳你也能上擂台了。呼吸调不出的人我不敢说,但你练不出暗劲,可以练出整劲。

何为内劲种子,在体方面,尾闾中正为内劲种子,在息方面,真腹式呼吸为内劲种子,在心方面,名色跟随为内劲种子。

内劲种子长成内劲主干最好评判的标准,就是在实战中能不能做到"脚打七分手打三"。若能做到"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稍要合全",即表示功夫的主干已经形成。此时可转在在枝叶上下功夫,手法的变化,而功夫大成者,仍需在壮大主干上下更大的功夫。壮大主干者即增长内劲也,方法也有很多。最有效率的应该是大量的简单重复动作,其中要与呼吸作配合,形神的合一,及最重要的尾闾中正。

郭云深壮大主干的方法就是勤练崩拳。郭云深在功夫初成之后仍然日打崩拳一万遍,这是郭云深最喜欢的基本功。功夫苦中来,苦中有乐只缘功夫天天长。从这点可以看出,真正的内家武功是练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

三太极与禅定

什么是神呢?在这里神就是定力。有些人打坐,打了几个月说找不到定,就不打了,其实定不是那么容易得的。要先攒一点定力,定力多了才能知道什么是定。

太极拳也有修定的能力,太极拳的高级境界是以定力念力击人。郑曼青说,他练了五十年才懂得什么是松,松就是放下布袋,何其自在,妻子儿女,皆为布袋。定力达到一定强度之时,心意识将逐渐有能力克服对外界所缘的引力。而此时,人们所守护六根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太极拳的高级境界是练神。李雅轩说,功夫不外神,气,体之修炼,然以练神为主,练气次之,练体为初步。李雅轩进一步说,练神者,不离气,不离体,不过以神为主。炼气者,亦有神,亦有体,不过神的成分较少,练体者,亦有神,亦有气,不过不知神之妙用而。

修安般念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定力,去掉执着。

其实卡尔迪特也是一位高人,他有他自己的哲学观点。他对我说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普通人的理念都是错的,一般人不是生活在过去,就是生活在将来,其实最重要的是现在。卡尔迪特说的很对,但人往往没有现在,因为普通人没有能力观注当下,由于业力的缘故,人们为妄念所控制,不是想过去,就是想将来。

细住就是随,细住仍不是道,但已离道不远。细住是一种境界,其特征是心念已细,妄念仍存,但你知道妄念是什么。你也知道你在想什么,由于大脑的放松,多余的养分进入到身体,脊柱自然挺直。神态也显得格外精神。细住就是你有观注当下的能力。卡尔迪特跟我讲的过去不重要,将来不重要,现在最重要。这就是观注当下,就是细住。

席不正而不坐,食不正而不食。这就是细住的境界,孔夫子行卧立坐,不离细住。行安般守意,到细住的境界,保持此境界,学孔孟之道,走人间正道。

细住不是道,离道已不远。这里谈的道,不是孔夫子的人间正道,而是所谓的仙道。行安般守意,到细住的境界,继续修行,就是修仙道。很多人修行,是希望能长生不老,永久住世。其实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观念,当你有神仙的水准时,你根本不会留恋这五浊恶世的地方。神仙住天界,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影响到人类,玉皇大帝虽受人间香火,但他根本就管不了任何人。他只能管他的天界众神。

修道的本质其实是放松你的大脑,当妄念与杂念彻底消逝时,你就明心见性了。人左右脑所占人体的重量及大小都很少,但大脑的耗氧量却占整个人体呼吸耗氧量的一半,大脑不能放松是业力的原因,我们打坐就是要消除这些业力。

此时在生活中,粗随阶段的境界是二祖慧可的调心境界,细随则是六祖慧能的行卧立坐不离禅。其实这根本不是禅的境界,这种境界叫细住。此时人的胸椎已直,自然而然的成为牌位先生。现在泰国东北的地方也有在教动中禅。其实佛陀教导婆醯悟道证果的方法就是这种方法,观注当下,行卧立坐,不离细住。观注当下,说来容易做来难,但如修安般念到细随的阶段,你很自然的就能观注当下了。

当你感到你身体是透空的而又心无杂念时,且这种感觉能维持一定时间时,就是已入欲界止定。入欲界止定时呼吸速度慢过每分钟一次半,即呼吸时间每次超过四十秒。

欲界止定的境界明显高于细住,因此当你在打坐时入欲界止定之时,而收功之后很容易就是细住的境界,你自然而然就能观注当下,很容易就能行卧立坐不离细住。

时时保持身念处,可以帮你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可以让你有更多的自知之明。可以使你的工作能更加顺利。有些人天生有这各方面的能力,我以前管这种能力叫天生细住,比如卡尔迪特。所以他事业做得非常成功。

保持身念住是一种能力,但仍须全神惯注,聚精会神。如果要能做到这一点,就要神气收敛入骨。要怎样才能神气入骨呢?先要两股前节有力。要把两条腿练出来,而且胯膝踝三个关节松开,做到我以前常说一腿三折。这两条腿是要下大功夫的。一般踝关节松了,胯关节松了,膝盖关节也就松了。擎起彼身借彼力,首先要能擎起自己。双腿擎起别人,单腿要能擎起自己。这其中非要吃大苦耐大劳不可。李雅轩可以连续走几个小时猫步,所以李雅轩的两股前节有力。李雅轩讲练拳要大松大软。真的大松大软是以两股前节有力为前提的。

能做到两股前节有力,大胯才能向下松沉。讲开胯的人很多,其实应该说沉胯才对。两肩的松沉关键在于脊椎,脊椎有感觉了,两肩才能说是真正的松沉。安般太极拳法强调的几个重点,一呼吸,二尾闾中正。尾闾中正做到了,胯就正了,腰也才能松。我打拳整十个月才找到尾闾中正,一年十个月虚灵顶劲的感觉自己来了,之后胸椎,腰椎,颈椎感受越来越深。半个月后感觉腰椎能向后拱,练一个月后感觉神意上身,整条脊椎向上挺拔。脊椎的感觉有了,才明白什么是松肩,什么是力由脊发。两肩就向汽车的方向盘,同它下面的轴连成一体。轴就好比是脊椎。汽车是用方向盘来控制转轴,而太极拳是用脊椎来带动两肩。

变换在腿,两腿需能一腿三折。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这还是脊椎的事,脊椎上拔,自然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上于两臂相系,下于两腿相随。这要各大关节松的好。化时关节松开,发时关节合拢。关节能开能合,好像用离合器控制。

打太极拳能身心合一往往是高手的境界。先谈神气。神是心识,气是气感。普通人的心识受贪欲和掉举的影响,无法自控,你也不知道你在想什么,除非有特定的吸引你的目标。而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心识又被特定的目标所吸引控制。也就是心识很少有在家的时候。家就是你的心和身。练太极拳有收拢心神的作用,高手打拳,身心合一。平常人打拳,缺练。用心来关照自己的一举一动,这就是身念处。但保持念处需要你有这能力。张义敬讲李雅轩打拳跟别人不同,显出一个静字,也是如此。也是心与身合的的动作状况。

测试一下你保持念住的能力,如果你在刷牙时能够心无杂念,专注刷牙,就说明你很不错了。

最后一次见殷师大概是八八年在琉璃厂文化街的邮局前面,我见殷师在那站着,就赶快上前打招呼。殷师看见我很高兴,拉着我的手跟我谈个不停。看他那兴奋的样子,我感到一阵心酸,可怜的老人,一身绝学,身边连个讲话的人都没有。

散播慈心观是很重要的,我们早上起床后,要祝愿周围的亲朋好友一切安康。祝愿远方的亲朋好友一切安康。祝愿不喜欢我们的人,持不同见解的人,认识不认识的人一切安康。散播慈爱有利于散播慈爱的对象。但最有利的还是散播慈爱的人。

一名色跟随智

佛陀认为身念处至关重要。对待身念处,就要像随时在头上顶着滚烫的油锅一样时时留心。身念处在这里是指用自己的心来关注自己的身体,这是方法也是功夫。在佛教的名相当中,思想意识被称为名法,而由物质组成的身体被称为色法(所有物质都是色法)。当你有了身念处的能力时,你的心也就是你的名法可以跟着你的身体(色法)时,这种能力就叫名色跟随智。

名色跟随智在练太极拳当中是非常有用的,可以大大提高你练习太极拳的效率。操练拳架,从起势开始,两手上棚,心意识也要跟着上棚,两手下按,心也要跟着手下按。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的感觉就会不一样。按太极拳的说法,这叫神中有气,另一个说法是练气化神。当你练太极拳练出气感来时,气感就会增进神意。因为气感要用心来体验,气感越强,心力就越集中,走神的机会就越小。

但当你克服困难,功力加深,基本能全神贯注每一个动作时,你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名色缘觉智。

(郑曼青讲练拳时要想象是在水中游泳,这其实是名色跟随智的阶层。郑曼青称之为陆地游泳。郑的理论尚气,打拳时气感的作用感觉到身体在运动中有阻力,如在水中一样,气感越浓,感觉就越强,气感会带来神感。神意对有气感的肢体的感觉,就是名色跟随。李雅轩在谈到郑曼青时讲,郑曼青善于打一种摸准了之后挺身进步将身攻出的打法,人虽小,有功夫,有胆量,所以对方虽其有备,亦被其打伤。郑曼青善散手技击,李雅轩对其进攻发人的特点印象较深,所以多少年后还将其写出。)

二名色缘觉智

神意气方面的训练是属于太极拳高层次方面的训练。从前辈大家留下来的文字看,董英杰重神意,而郑曼青重练气。神意也好,练气也好,只要是觉得练习后能增长内劲就好了。郑曼青找到了最适合他自己的训练方法,因为有进步,所以感觉好。因为感觉好,所以有兴趣,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尽管如此,在最艰苦的阶段,他还是咬牙忍耐住了下肢关节痛如刀割的一段苦难时光。当疼痛感觉消失,浑身轻松自如时,劲力就会自然而至。忽一日,郑曼青在陈微明的家门前又遭到了前来嬉闹的赵敌七的拦路阻截。有些恼怒的郑曼青随手按去,人高马大的赵敌七一下子飞了出去,砸在陈微明家的大门上。

太极拳神意的练习,最初步的东西就是名色跟随智的练习,用你的心意识跟随你手臂的动作,手臂向上,心也跟着向上,手臂下落,心也跟着下落。脚向前迈,心意识也要跟着前行。神不离身,这是方法,也是功夫。当你功夫够时,心就能随时感觉到你手臂和周身的运行,想不跟着都不行。

要加深这种能力,如果你在这方面多加留意,甚至在日常生活中观注自己的每一个动作,你的这种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百分之百的名色跟随一般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你一举一动都能轻松的做到名色跟随十分中的八九分时,你就能发现你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这个新的层次就是你会发现,当你的手臂上行时,你是先有要手臂上行的心意,而你的手臂是跟在你的心意识之后上行;你的手臂下落时,也是先有向下落的心意,然后才有向下落的动作。当然这些动作都要缓缓而动,当动作快时,这种感觉就没了。尽管如此,如果你在行拳走路或做其他慢动作时出现这种感觉,就是名法走在色法之前的感觉时,就说明你观智的水平提高到了另一个层次,名色缘觉智。名色缘觉智在佛教中被称为缘摄受智。

名色缘觉智一般被译作缘摄受智。我最初有名色缘觉智也就是缘摄受智的体验是在很早以前,在跟刘高明老师学拳的时期。打第二遍打到一半时,突然发现原来可以用意念带领手臂来打拳。打第三遍拳时全部都是那种奇妙的感觉,身体的动作是由意识在前引导。真是用意不用力啊,那样打拳根本不可能用到力。

不过在我看来,唯一的太极拳理论大家武禹襄,是最早讲述有关缘摄受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之人,这也是我对这位前辈极为佩服极为尊敬的一个重要原因。武禹襄的打手要言,才是真正有用的唯一的太极拳论。

在武禹襄的太极拳论中,有一系列有关心神意识在行拳打手中应用的讲述。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先在心,后在身。

始而意动,继而劲动。

这些都是非常清楚明显的缘摄受智的描写。

只有气功师尹达非说,他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是慢动作,就能感觉到一举一动都是心识在前,而肢体的动作在后。尹达非具有这种观智极为正常,他练习气功打坐多年,而他的功法是出现腹式呼吸后,就不停的观注腹部随着呼吸一起一伏。这跟马哈西基本禅法非常接近。

我每天都坚持坐几次,当刚下坐时,手臂慢动作时,确实有心在身先的一点感觉,但不明显。由于有了一些马哈西内观禅法的知识,我之后经常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名色跟随。几个月后,缘摄受智的感觉来了。

三触受想思智

内观的第三阶名为触受想思智。触受想思智又称为思维连续智或触知智。这种观智的对身体部位也就是色法的观注能更全面,基本能很轻松的观注自己的周身动作,即便是走路,也能感到整个身体即象个虫子一样在扭动,甚至象个机器人一样不停地运动。触受想思智也有了对名法,也就是对心念观注的能力。心念的一个特性,就是连续性和独立性。你可能有个什么念头,你用心念去观注一下,那个念头就停了。因为观注念头的念头和被观注的念头不是一个念头,念头是不能观注自己的。所以打坐或做事时,如果你有杂念,你一观注那个杂念,那杂念

就停了,因为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念头。杂念可能还回来,你就再观注它,它还得停。

标准的触受想思智是一秒钟可以看到十二个念头。十二个念头加上观注这十二个念头,也同样需要十二个念头,所以一秒钟要感受到二十四个念头。这使我想到我们看电影时的情况,我们看的电影一秒钟是由二十四张胶片组成。

我以前博文中写过我骑摩托车摔倒时一瞬间可以查到五六个念头,那就是触受想思智。所以获得触受想思智的方法可以打坐,可以练太极拳,也可以学开摩托车。中国有句成语叫急中生智,就能生出这种智。

郑曼青在谈到技击时讲到,太极拳技击,关键在一接劲。而郑曼青对接劲能处理得非常之好,是因为一瞬间出现的触受想思智。就象水浒传中的林冲一样在打斗中能观的亲切,丈八蛇矛总能找到对方的破绽。出现触受想思智时,对方的动作好像慢了下来,一举一动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我记得很清楚,他举手时在先,我出手在后,狠狠地一巴掌,所有过程我看的清清楚楚。这就是触受想思智。只有观的亲切,看得清楚,才能走化的干干净净。我翻车时虽然只是一瞬间,但感到却象是慢动作。同样朱某的迅猛身手,在李雅轩当时看时,也如同慢动作一样,清楚分明。

有位博友留评说,他认识一个太极拳高人。那人告诉他,他跟人动手时,看到的动作是比常人看到的速度慢五十倍。这也是触受想思智。其实用不了五十倍,只要是能慢个五倍到十倍就够了。

武禹襄讲,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很多人不明白,只要你有了触受想思智的体验,你就全明白了。

四名法生灭智

观禅的第四阶为名法生灭智,一般认为,一秒钟内能看到两百个以上的心念的能力即达此观智。此观智又被称为生灭法。

科学安般守意实修方面只讲到未到地定,这只是修道的基础。

佛法最重要的论述乃是阿毗达磨论。

孙式太极拳的练习理论

孙式太极拳的练习理论 1、“三合一拳架” 什么是孙式太极拳的“三合一”,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下吧! “三合一”是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一,也就是说跳架子就是推手,就是散手,在跳架子时也就同时练了推手和散手。 我在练习中发现拳架的每一式都是推手或散手的精华用法。因此,我认为,练拳架时勤加体会,天长日久,必有感受,在推手和散手时自然就会运用出来。 孙式太极拳的所有的动作和拳架,都是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的。 准确地说,就是每一个动作都是武术技击的精华全息元,也就是每一个动作包含了无限的可能性用法。 所以说,初学者应该学一些具体用法,但必须明白,绝对不能仅仅限于这几个用法,随着水平的不断提高,应该突破具体用法而达到对全息元的理解,这样,才能理解为什么“无限胜有限,无招胜有招”、“无胜于有”。 2、“孙式太极拳修炼的三原则” 要练好孙式太极拳,必须把握“三原则”,一是高度协调,在孙式太极拳训练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要全身高度协调,而且身体和心灵也要高度协调。 在孙式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最主要的运动方法就是要锻炼自己身体的协调性。 一旦调性达到高水平,那就会出现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哈肯的《协同论》中所说的“协调产生新的力量”,在孙式太极拳的修炼中才能产生不可思议的整劲力量。 二是和合凝聚,和合凝聚是一种感觉,从一开始,练习者就应该把握这一点,所有的动作都必须体现和合凝聚。 和即和谐,合即合作,凝聚是力量、感觉、精气神,都要有一种凝聚在一起的感受,绝对不能分散,特别是感觉不能分散。 三是向内收敛,收敛和分散是对立的,所有的动作都产生一种感觉,向内收敛,而不是向外发散。 协调、凝聚、收敛,我认为这就是修炼中国各种功夫,特别是孙式太极拳功夫的根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练成功夫。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1、重视拳架的锻炼 拳架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是太极拳的本。所以强调拳先打低架,也就是拳走低架,裆走下弧。因为拳架里有丰富的内涵。 它包括人体整体素质训练的多种要素,如力量、耐力、灵敏、速度、松柔、丹功、意念力、智力、胆量、精神、技巧等多方面的训练。这些方面的训练内涵是其他锻炼项目(如推手、器械)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说,在学习拳架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 练架子是长功力的过程,是练“知己”功夫的过程,是推手中不能施展,而在拳架中淋漓尽致地施展,器械锻炼中,各种拿法以及各种手法难以得到锻炼,所以,每天安照要求尽可能地多打几遍拳。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2、单式训练 实质上是发劲锻炼。如果练拳着眼于护身、交手,必须进行单式练习。主要是从拳架中拆出一些认为最实用,最善于施用的招法。这样会很苦、很累,但功力会提高很快。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3、练推手 双方切磋,练推手其实就是听劲、喂劲、化劲、发劲诸手法的练习,切磋各种太极劲力彼此相生相克的关系,从而锻炼知彼

的功夫。 在太极推手中,“知己知彼”是取胜的关键所在。 提高触觉灵敏度,努力扩大自身引化来力的空间,尽可能将来力引向“强弩之末”的境地。练推手要从吃亏入手,着重提高化解来力的功夫,在这个基础上,再练习发劲。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4、器械训练 主要是锻炼臂力、腕力、腿力、腰力以增强自身功力,它是拳架功力的补充。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5、内功的训练 (即:意、气、力的训练) 意 首先是意念,每个式子,每个动作都加上意念,全神贯注,每个动作运行之中都想前面有各种阻力,叫做有敌情观念,也叫有功防意识。(也是我师傅常讲的一人玩二人)。 气 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要全面发挥人体的呼吸功能,在进行肺呼吸的同时,要重视丹田呼吸(即:腹式呼吸),以便有利于调节和发挥人体潜在的多种功能。 力 丹田力其实就是腰力,丹田的旋转滚动,带动四肢,带动整体运动。丹田运动时人体的调整有特殊的功效。 这三个方面的锻炼,是太极拳内功锻炼的三个重要部分。关键部位,贯穿于上面各种外功,内功的锻炼之中,万不可轻视。 提高功力,不管是外力还是内劲,都要做到外力和内劲的结

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

2008-07-31 13:20 起势实战用法(口诀: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在凝) 1、杨澄甫: 此为预备动作之姿势,……尤要精神内因。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 2、牛春明: 预备动作,灵活运用。 两臂上提是掤劲,即用掤劲接住(粘住)以待势反击,下落是采劲,采敌来力,化力借用,有四两拨千斤之用。 3、李雅轩传授陈龙骧李敏弟: 起势以安静心神,养其虚灵之气,以备对方不测之来手,周身各部都可相机而动,切勿轻视之。 4、崔毅士传授崔仲三: 用法(1):对方双手死握我双腕下压,我顺势向下沉肩,缷对方之力。趁着对方回抽瞬间,我力发于肢,提髋紧腰,双臂向前提起送出,破坏对方重心,使之向后倾倒。 用法(2):再如对方双掌向我迎面扑来,或如对方双掌抓我双肩,我以双肩虎口向上接应对方双肘或双臂下侧,将对方向后掀起,随之用双掌攻击对方胸部。 用法(3):对方正手或反手握我双腕,我松腰沉髋,沉肩垂肘,以挑掌动作结合弧形路线,赂内引进化解;使之身体重心前倾,脚跟拔起,力量落空。 用法(4):结合上势动作,我虽已破坏对方重心,但未解脱,此时,我即刻向下、向两侧分掌,使对方处于被动局面,在对方想撤手变化之时,我随之放长击远,双掌向对方胸部推按,以脚、脚、腰之力将对方推出。 用法(5):我双手进攻对方胸部,对方处于被动局面,对方由内外分拨我双掌时,我即时松肩肘,双手拿住对方双腕,迅速下落使之身体重心前倾,趁对方身体前倾时,起腿以膝关节顶撞对方。

发表于2008-08-01 09:18 揽雀尾(掤、捋、挤、按)实战用法(口诀:掤捋挤按雀尾生) (一)左掤右掤实战用法 1、杨振基: 《太极体用全书》上说:“敌人对面用左手击我胸部,我……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用横劲向前往上掤去。”这里的掤法是向前向上转腰横出,用的是横劲。 掤手是杨式拳的总手之一,也是推手中的接手。意念在腕的上缘,打手时一般以腕部与人相接,劲点也在腕的上缘。掤手在杨式太极拳中使用最多,也最有效。 2、杨振铎: 左掤:设对方以右掌或拳向我击来,我即将左臂提起,用掤劲(粘劲)将对方之臂架起,使其不得接近我胸,如果以腰带臂,使臂、手齐向外翻,变掌心向外,即可将对方之臂握住,利用采劲将其力引化至一侧,使其落空,失去重心,必为我制。 右掤(双手掤):设对方以左掌向我击来,我急上右腿,以右臂置对方左臂近肘处,并以左手掌心侧向外,接住对方腕部,握住对方手腕,再以右臂向上掤起,而左手在下面用采的手法向下采,再加以按劲,此时就会使对方两臂之间的肘部处于上提、下压被撅之势,轻则被动双脚离地,重则定被撅断臂。 3、郑曼青传授黄性贤: 实战中,如右手抓住对方右手腕,则上左步,此时有两种击法; 用法(1):如自己左手在对方手臂下,则用左小臂横劲对方胸腋部; 用法(2):如果自己左手在对方手臂上,则用左手臂掤对方臂部及胸口。 4、董英杰传授董虎岭: 对方从右侧面左拳打我胁部,我速向右转身,同时右手抬起将其拨开。对方继续用右手击我胸部,我左手提起将其掤开,同时左脚横迈一步,弓腿,两腿坐实。避过对方攻势后,我右手从下往内绕一小圈,转到对方胸部,右脚上步弓腿,全身整劲向其掤去。 (二)捋式的实战用法 1、杨振基: 《太极拳体用全书》上说:“设敌人用左手击我侧肋部……速将我右腕肘间,侧贴彼肘节上,侧仰左腕,以腕背粘彼之腕背臂上……内向胸前、左侧捋来”。捋是拖腕捋肘,施用时,顺对方的来力,向里引进,使对方力量落空,即转腰将对方向一侧捋出。 捋对方的手臂时要管住对方的腕、肘关节。杨式太极拳在推手中有一条重要原则是管活的,不管死的。意思是管住了对方身上活动的关节,则对方转动不灵,不易走化。就手臂而言,腕和肘是活动的关节,捋对方时,管住了这两个关节,就容易拿住对方。 捋式右手意念在手掌,劲点在掌下缘。左手意念在手背,劲点在手背或虎口处。实施捋法时,注意与对方“贴随”,因为捋时左手是用手背粘人,必须与对方贴住。才能随对方的变化而变化。粘连贴随这里重点突出“贴随”二字。

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1、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 (1)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释义 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是指周期性重复进行单一结构动作的身体练习。由于该类型练习动作相对简单、动作环节相对较少,因此,较易使练习者学习、掌握,并强化主要环节的训练。由于该练习的动作方式较易设计,因此,可以作为体能主导类速度性、耐力性运动项群的主要练习手段和其他项群的基本练习手段。 (2)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举例 ①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举例 A、各种快跑练习 不同距离或时间的跑的练习。步法可为向前跑、垫步跑、交叉步跑、后蹬步跑、并步跑。 B跳推杠铃练习 立姿,两脚自然站立,与肩同宽。两手翻握轻重量杠铃放置胸前。全身用力时,两脚交叉步或并步跳起,同时,两手上推杠铃到头顶至两臂伸直。连续练习若干次,练习若干组。 C拉测功仪练习 坐在功仪上,按划船动作,做全身性拉浆练习。练习时上下肢配合,全力做6~10分钟,做若干组。 ②局部周期性练习 A、快速挥臂练习 原地站立,头上方悬吊重沙袋,做扣排球动作。连续挥臂拍击沙袋若干次,练习若干组。B卧推杠铃练习 仰卧卧推凳上,两手与肩同宽握杠,由胸前上推杠铃至两臂伸直。连续上推若干次练习 若干组。 C拉橡皮带练习 立式上身前俯或俯卧式,两手由前方向后体侧拉橡皮带。反复多次3~10分钟。练习若 干组。 2、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1)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释义 多元练习手段是指将几种单一结构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由于该类练习动作相对 复杂、动作环节相对较多,因此有利于形成复杂动作的神经联系。提高技能的储备量,有利 于学习、掌握较为复杂的技术动作。 (2)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举例 ①全身混合性练习 A、跑动跨跳练习 中速跑,每跑3步跨步跳1次,连续跨跳10次。如固定距离可计时进行。每组练习3?5次,练习2?3组。

太极拳松功十法纲要

太极拳松功十法纲要---黄震寰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练拳又练功道艺两相丰 太极泰斗吴图南老师说:“根据我的体会,太极拳的功可概括为四种:一、松功;二、着功;三、劲功;四、气功”。吴老师一再告诫我们:“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练好太极拳松功”。因此,松功是太极拳的基础。 松功修炼就是说要集中练养“神形”,“放松,入静”,而后练养“沉气,通空,圆融,虚灵”。通过这样用功,就可心定气和,周体四肢百骸,关节,肌肉,韧带无不柔和,无不松沉,无不轻灵。“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遂”。 太极拳要求一松到底,放松入静,毫不含糊地进行“大松,大静,大柔,大软,大虚(空)”。只要神虚领(灵)不丢,就不会懈、塌和丢。 松要先心松、神松、意松、气松。而后形松。形松要达内松(五脏六腑)和外松(筋骨皮)。全体九大关节要节节松开,如九曲珠,又要节节贯串,通体无间,无微不至而周身一家。 松的意义是松展、松开、松柔、松软、松沉、松圆、松通、松空、松灵,这样练法就不会松懈,松塌和松瘪。 松要排除身上刚气、躁气、浮气、僵气而存积真气、元气、中气。

从而能卸僵、弃木、化柔、转活、轻灵而富弹性。 松功的目的要排除病气、养炼神气、积储内气、增长内功。 本功法的特点要求气沉涌泉,神领到顶,养时神气相合,练时神气相分,一举一动立足消除“力学效应”,而求内气鼓荡。 全套功法可以集中练,分散练,也可选择一式练,每一式可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要想功夫长得快,就要下苦功。 身形要求神虚领,脊正,沉肩垂肘,尾闾中正,虚实相分,动静相间,开合相寓,阴阳相生,上下相随,左右相应,八面支撑。 本套功法总结实践了十几年,对防治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低血压,五脏失调,关节炎,腰椎,颈椎,肩周炎,腰肌劳损等有效。对沉气通络获得“定功”来得较快。主要贯彻了“动静相兼,养练结合,形神双修,内外兼练”的养生练功法,同时遵循“养生中寓有技击基础,技击推手中求养生”的宗旨。以“用意不用力”的法则来修炼“神气相合和神气相分”,从而能够卸僵化柔,积柔蕴刚,调柔堪能。 第一法:无极桩静功――要求两会(百会、会阴)一点(涌泉联线中点)一垂线(中垂线)。 第二法:松肩带腕功――起于涌泉,气贴背。 第三法:沉气荡手功――气沉涌泉,荡双手。 第四法:擎指功 1.单指擎天理脾胃2.双指擎天理三焦3.双指前擎通大椎4.双指横擎气贴背 第五法:太极开合功――心开胯开形于手

孙式太极拳抻筋拔骨功动作练习步骤

孙式太极拳抻筋拔骨功动作练习步骤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孙式太极拳抻筋拔骨功动作练习步骤》的内容,具体内容:孙式太极拳里面有一个动作叫做抻筋拔骨功,这个动作练习起来会比较的复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阅读!第一动1.两脚站立,两臂手心向下向两侧平举,尽量伸展。特别是...孙式太极拳里面有一个动作叫做抻筋拔骨功,这个动作练习起来会比较的复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阅读! 第一动 1.两脚站立,两臂手心向下向两侧平举,尽量伸展。特别是用肩部向两侧缓缓伸展,一边深呼吸,一边伸,尽可能伸去。到受不了时再松下来。两臂仍平举。 两脚用脚尖脚跟转动向两侧同时开步,直到比肩宽一些停住。两脚尖外展成外八形。宽度与自己肩宽相等或稍宽即可。两脚尖朝外成外八字。两腿微曲不可过于下蹲。 2.两臂上举手心向上朝天,上举之手臂和和两腿成一样的角度。成X型。身子由双臂带动向后弯腰,头向后仰看天再看身后。形同伸懒腰。尽量伸展。只到完全不能再伸时再回复原形站立。可反复做多次。所有动作都要气沉丹田腹式呼吸,舌顶上鄂闭口扣齿。 第二动 1.由沙地立竿开始,两脚以脚尖和脚跟旋转而成开步,两脚向外成外八字。两膝微曲,两手在小肚前提起内翻手心向上,紧握手成拳,向腰两侧

拉到成抱拳。抽紧两肋腹式丹田呼吸。两肩尽力向后拉抻。至不能忍受时再松下来。两手变拳为掌,立掌曲腕,五指向上,掌心向前。 2. 由上动开始,两手立掌自腰间缓缓向前推出,五指分开。两臂高与肩平。手心向前。然后两臂向两侧分开,伸直后手心仍向两侧立掌,平直向两边抻拉。尽力抻拉。直至不能忍受再松下来。抽紧两肋气沉丹田腹式呼吸舌顶上颚闭口扣齿。 3. 慢慢放下两臂至两腿两侧,翻手变掌,掌心向上,再握拳重复动作。第三动 1. 接第二动之开步,两脚不动,双手抱拳在腰间向后抻拉结束后,反曲两掌,五指向下,手心向前,缓缓向前推出。尽力抻拉。 2. 向里曲腕,双手中指与大拇指捏紧成钩手。双手钩尖朝上。尽力抻拉。 3. 双臂内旋使双手钩尖朝下,向前用钩尽力抻拉。 4. 分开两臂缓缓向身两边打开,钩尖朝下,至双臂在身两边平举时,尽力曲腕同时尽力抻拉双肩。同时用腹式呼吸,抽紧双肋。只至不能忍受为止再缓缓松下。 5. 平举双钩反手向后旋转,逆时针方向旋转。尽力反手至不能忍受再由原路缓缓旋回,平举双钩,钩尖朝下,再抻拉。 6. 打开双钩,手心旋至向上,五指尽量伸直打开,向身两边尽力抻拉双肩双手。配合腹式呼吸抽紧双肋。至不能忍受为止。缓缓松下来。双臂伸直不弯内旋成手心向下再向身两側抻拉,至不能忍受再松下缓缓直臂垂落双手于身前,再重复。

很经典的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直击窍要 赵建宇 第一章:明理篇 一、明确目的 (一)练习太极拳的作用 (二)练习太极拳的目标 (三)练习太极拳的练习方法 二、基本缠丝功是练好太极拳的根基 三、基本缠丝功法歌 第二章:太极拳法 第三章:例举技法 第四章:推荐太极拳理论 第一章:明理篇 一、明确目的 (一)、练习太极拳的作用 练习太极拳能起到什么作用?能达到什么目的?汇总起来分三个方面: 1、起到健全心理健康的作用,陶冶情操。通过练习太极拳的松、柔、轻、缓和刚柔相济,可以化去人们心理上因繁忙复杂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浮躁、郁闷、傲慢、恐惧、轻率、鲁莽等等不良情绪。练习太极拳讲究的是平衡的道理,心平气和,平衡中有起伏,起伏之中保持平和,即中庸之道。太极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意识体操,但它不是简单的体操,它是先有意识(主要是练意识),后有动作,用意识去指挥动作的运动,这里面处处富含哲理,妙趣横生;太极拳是拳术、也是艺术,练起来如行云流水,如波涛跌宕起伏,具有很雅致的欣赏价值,所以通过太极拳的长期锻炼可以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 2、全面增强体质。通过太极拳这种运动方式可以全面提升体质,因为太极拳的要求是由里到外,一动全动;自下而上,由上而下,节节贯串,意念不动,外形寂然不动;意念、内劲一动,外形随之而动,而且要符合阴阳平衡的哲理,从而调动了身体所有机能参与锻炼;因此对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有病的起到了治疗作用,无病的起到了增强体质的作用;肥胖的可以减少脂肪;瘦弱的可以使体格、肌肉健壮;可以增强骨骼的抗压、抗折性能;提高关节的活动性能和韧带的延展性;增强了腿部力量,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尤其是抗感冒等抵抗力的提高尤为明显。(请参阅我的“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一文) 3、武术技击作用更巧妙。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引进落空合即出,四两拨千斤;物来顺应,沾着不离,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二)、练习太极拳的目标 练习太极拳无论是技击还是健身都是让身体的机能达到空松圆活,化僵为柔,达到积柔成刚的目的。人在婴儿时期肢体是柔软的,但没有搏斗、生产能力。当人们有了生产、搏斗等生存能力后,肢体、劲力又变得僵硬,随着岁月的增长,

太极拳实战技法浅解

太极拳实战技法浅解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严昭法2012年 欲掌握太极拳实战技法要领,须有一年以上拳龄,会练整套拳架,在动作标准、熟练、规范的基础上,懂得多用意念,少用硬力,手脚能分虚实。此外,还需要多琢磨动作分解,体会招法的综合运用。技击动作运用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一招多用,一个动作有多种用法,要根据双方当时所处态势,目视或凭手上感觉(听劲),掌握对方袭我的意图,灵活变招。本文列举太极拳各式手法、技法、劲法运用的若干例子,供初学者参考,逐个体会,合理发挥。先慢练,接手要轻,定步是练腰胯,先练大圈,把腰胯拉松拉长,熟练后,圈子才会越练越小,速度反应就圆活连贯,才能轻灵得体,得心应手,做到意到劲到,使对方来不及考虑,已被封住或击出。 一、太极起势

对方两手向我胸前推来,我即双手向上前掤,两臂舒展,中指领劲,以脚底的沉劲经腰胯贯串至腕关节向上向前抖弹,用崩劲、抖弹劲,使对方仰面弹出。 二、下按式 对方两手向我腹部推来,我即垂肘沉胯,双臂下按,掌心斜向前,将对方双臂封住朝前下按,使对方即刻倒地。亦可腰椎后收,带动两胯及小腹里收的同时,两臂向下,掌指卡住对方指背下采,使对方在我脚前倒地。 三、揽雀尾左掤式 左棚式有正面掤,也有侧掤,同样使用。但正掤以挡和击胸、托颈为主,侧掤以扣脚斜掤为主,如对方用右拳向我胸腹袭击,我即用右手采住对方手腕下带,出左脚扣其脚跟,或踩其脚背,同时出左臂掤击对方胸部,或扣左脚,左手斜掤对方颈部和腋下,使对方无法动弹,斜向倒地。 四、右掤式 对方向我右侧用左手击我胸部,我即右转,用右手臂由下往上掤挡,掌心斜向上,左手紧跟其后,掌心斜向下,两手前后相距一掌,这是外形,实际我用右手封托住对方手肘,左手抓住对方手腕,有杠杆上抬之势,略带擒拿封住对方,使其无法动弹。 五、捋式 对方必用力争脱,我以腰带臂向左下划弧,将其肘关节反扭,并以右掌根连同小臂往左下捋挫之,使对方侧向倒地。 六、挤式 对方欲松化回抽左臂,我即右手转腕,变手背转向对方,并用左手上前搭附其右手腕处,以双臂之劲向前挤推,视当时情况,可正挤、横挤、往上挤、向下挤,把对方挤倒在地。 七、按式

体适能方法

1、常用的体适能评定方法 2、常用体适能训练手段与方法 一、灵敏的评定方法140 灵敏就是指人体在复杂的条件下,快速、准确、协调的变换身体姿势、运动方向与随机应变的能力,它与速度、力量、体型、疲劳与神经类型等因素有关。 二、平衡的评定方法167 平衡就是指人体维持身体稳定姿势的能力。 三、协调的评定方法173 协调能力就是指人的机体的各部分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相互配合、合理有效的完成动作的能力,也可以说就是迅速改变身体或某一部分的运动方向的能力。 四、速度的评定方法180 速度素质就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移动、快速完成动作与快速做出运动反应的能力。 五、爆发力的评定方法194 爆发力就是指肌肉在最短时间内产生最高收缩速度与最大力量来克服阻力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像火药爆炸一样,能在一瞬间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六、神经系统与感官就是控制与协调全身各种功能的主要调节系统。206 一、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 1、动力性克制收缩练习方法 就是指肌肉在拉长状态下以近端固定收缩克服外阻力的力量训练方法。各种负重力量练习与跳跃力量练习都属于这种力量练习方法 2、动力性退让收缩练习方法 就是指肌肉在拉长状态下以远端固定收缩克服外阻力的力量训练方法。跳深练习与有水平速度的单腿连续跳跃、双腿跳跃练习都可以很好的发展这种练习方法。 3、等动力量练习方法li

就是指在等动力量练习器械上进行的肌肉抗阻力始终恒定的力量练习方法。它被认为就是发展最大力量与避免受伤的最好的力量训练方法。 4、超等长收缩练习方法 就是指肌肉在外阻力作用下在缩短中被拉长,进行超等长收缩。例如跳跃运动员起跳腿伸肌群在脚着地时就就是这种收缩。 5、静力性练习方法 就是指不改变肌肉长度、张力变化的力量练习方法。 6、电刺激方法 就是指利用电刺激替代神经冲动使肌肉产生收缩的力量练习方法。 7、组合力量练习方法 将上述力量练习方法进行不同搭配组合进行综合力量训练的力量练习方法。 手段 1、负重抗阻力练习手段 负重物、杠铃、沙袋等克服外阻力的负重力量练习手段。 2、对抗性力量练习手段 将对手的力量作为阻力进行对抗力量练习。 3、克服弹性阻力的练习手段 利用弹性物体的变形阻力发展身体的局部力量。 4、利用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手段 利用自然环境如沙滩、水阻力、山坡等进行力量练习 5、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手段 各种徒手的蹲起、跳起、跳跃、跳台阶等力量练习 6、利用专门力量训练器械的练习手段 利用各种综合、单一功能的、专项的力量训练器械进行力量练习 7、电刺激力量练习手段 二、发展耐力素质的基本方法

太极拳是用盆骨来打人的!十二种松胯状态的练法与用法!

太极拳是用盆骨来打人的!十二种松胯状态的练法与用法! 近代太极拳重要人物杨露禅,教了吴全佑功夫,是为吴氏太极拳之始,后来杨露禅告老回乡,吴全佑尾随不舍,杨便下轿对他说:“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下,总之你记住?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所谓圈内即盆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盆骨发力范围以外。太极拳不是只以柔劲化解人家来势的,它可以发劲打人。而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盆骨,换句话说就是腰胯(原文该提法不够准确,骨盆系胯中一部分,并不完全等于胯一笔者注)。人体最大块的骨头是盆骨,而太极拳正是用盆骨来打人,这是厉害之一;盆骨的发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对方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何事,这是厉害之二(基于如此原因,有些拳师流传“教拳不传胯,传胯师傅差”之说,把胯的练法与用法视为珍贵的守功东西,传授腰胯要领时,不愿多作分解,顾虑徒弟把胯练好了会在功夫上超越自己——笔者注)。 林泉宝先生在《武当太极拳行功心悟》(可在上期太极养生堂阅读这篇文章内容)一文中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伙强盗在江河中抢劫客船财物,并把船上所有的人捆绑手脚后抛向江中,许多人虽会游泳但均因手脚被困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游泳自救而生。通常我们习惯于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这些姿势都是以手脚的动作来游划,而豚泳是以身体的扭动来前进的,可不依靠肢体的动作。虽然游泳和太极拳并无直接的联系,但这个故事对我们练习太极拳强调“以身领手”,以身法统帅太极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启迪的。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身,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然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每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一个比喻,以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用台下演员的手来指挥,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太极拳的胯动作也是同样道理,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通俗点说,通过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开张以及旋动整合起来,带动周身骨骼联动出击,化节节分开,发节节合拢,就是这样依靠胯部运动来发力传劲。譬如出右手,而不是右手要出击,乃是由胯裆(裆指会阴部分和两大腿根内侧)把手击出。再如要收回右手,也是胯裆把它收回来。收与放全凭胯间。又如推手练习,对方用手封住我

浅谈孙式小架太极拳养生

浅谈孙式小架太极拳养生 李国华 孙式小架太极拳为杨有俊老师在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中医阴阳五行、人体经络理论,结合师承、家传和个人数十年习武、授拳、点穴、为人治病的实践经验精心编排的太极拳。流传于镇江、苏州、南通、泰安、徐州、广州等地。正宗传人有谈万麟、史超、李振华、邱军、包信春等。 杨有俊(1924~2008年)河南商丘人,出身于武术世家,为民国武术家“盖黄河”吴志超入室弟子,兼从王元志、王永年等名师学习,深得武术内、外家之精髓。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经岳父名医刘玉山介绍,得缘与太极大家张祚玉先生游,尽得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之真传。一生嗜武,精勤不懈,研摩参悟,终臻化境。编有孙式小架太极拳、太极形意八卦九宫缠丝掌、太极形意八卦对练套路等,编著《孙太极套路(小架)》、《孙式小架太极拳与养生》等。诚为当代难得的太极大家。 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系太极宗师孙禄堂晚年集太极、形意、八卦于一炉所造之拳。以“进退相随、虚实转换、动作敏捷圆活,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每左右转身以开合相接(尤志心语)”为特点,其卍字手型为太极拳中独有。该拳重螺旋内劲,行拳时全身处处上弦,立身中正,处处注重平直圆。该拳由孙禄堂在镇江秘传一代儒医陈建侯,再传于张祚玉。再后有周德良、陈九皋、孔小安等传其拳。是镇江人值得骄傲的武术瑰宝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孙式小架太极拳是孙氏太极三十六手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极具技击和养生功能。 现浅谈孙式小架太极拳养生。 一、练习该拳的准备运动方法,可以强健筋骨、肌肉,提高人体平衡能力。孙式小架 太极拳有一整套完备的准备运动方法,它包括肩、肘、腕、胯、膝、踝的运动,即通过一定方向的转动,使这项部位的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滑膜等结缔组织得到有效的拉伸和运动,从而使这些部位的筋骨得以强健,确保行拳时这些部位的筋骨皮,自如而有弹力,不易发生扭伤,使学习该拳的身体基础得到保证。这是因为人体有一个贯通全身的筋系统,上述部位是这个系统中的节点所在,对它们的锻炼,起着连接周身筋经的作用,全身的气血得到有效畅通,使以波动和震荡的方式在筋组织中传导的力,传导更加顺畅,及时向下一肢节传递和延伸,从而完成力的传达。这便是传统武术中所谓“外炼筋骨皮”。其实如果将上述训练方法的速度减慢到可与腹式呼吸相配合,进行练习,也完全可以起到“内炼一口气”的作用。这些部位的强健,增强了人体肌肉力量和神经传导系统的平衡能力,可避免不必要的跌伤。 二、身、手、步法的运动变化,带动手、足三阴三阳和任督而脉的贯通和气血运行, 起到提高脏腑功能和强身健体的作用。该拳手法多而变化丰富,如招式中有双剪手、车轮手、十字手、开合手等,手型有剪刀手、龙招手、叼手、卍字手等,拳型有金刚拳、豹拳等,毕竟是集太极、形意、八卦之长的拳种,手法多变可想而知。其中尤以卍字手最具特色,为他式太极拳所无,其精妙变化,正是“四两拨千斤”,被誉为“王手”。手法运动的丰富变化,促进了手三阳、三阴经的和谐运动,促进了心、肺、小肠、大肠、三焦的强健。步法有丁八步、半弓步、内扣步等等,步法的运动变换,促进了足三阴、三阳经的通达和谐,使肝、胆、脾、肾、胃、膀胱功能得到加强。身、手、步的协调运动变化,使人身十二经络、任、督二脉及全身经络得到促进,从而带动五脏六腑的康健、和谐,起到却病延年的功效。大家知道,人体有一个经络系统,它是联结脏腑和各经络肢节,沟通内外、运行气血的通道,脏腑通过经络把人体诸窍连成一个整体。脏腑的病变,通过经络,把信息传导与四梢、体表。气血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和源泉,血来源于气,

太极拳内劲功力训练法

太极拳内劲功力训练法刘嗣传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 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 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 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动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太极拳的内劲,正是按照这一劲力原理,通过由内及外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它不同于外家拳由刚硬、直出、快猛、吐气开声等训练方式而获得的劲力。太极拳是由缓慢、轻松、柔和、曲旋,并通过走螺旋、划圆疑难、腕缠丝、胸腰伸长叠化而由内到外产生劲力。太极内劲特别注重内中意识的锻炼,主张“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经的指导又有独特的运行路线,再配以肢体的圆运动,练就一种混圆一体的圆匀力场。活动在这个圆匀力场内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凹不凸的太极体,且是应付一切外来侵入的变化无端的圆形体。时时慢练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发的攻防意识,形成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主要特色的劲路,加以灵活多变的和、眼、身劲、步的同步习练,从而显示出太极拳独到的攻防技击特色。 太极拳内劲中的刚发,是在得机得势时,即“中实”之后的突发,这时内劲的来源是靠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及练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及练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转身必以开合动作相承接,因此有人叫它开合活步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迈步必跟,退步必撤 练习时要舒展圆活,进退相随、上下一致,无左右歪斜的形体,全套练之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全身放松,不僵不滞,进行中无起伏,要各式相连贯,要一气哈成。无论动作的虚实变化,速度要均匀,不可忽快忽慢,更不可有停顿的地方。 在练拳过程中始终要保持自然,要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万不可努气(拙力),由于中正平稳,所以才能不前俯不后仰,不左歪不右斜,这些在练拳以前,从思想上就应该注意。 孙式太极拳的练习,讲究自然协调,协调就要求我们周身各部位达到统一。 孙氏太极拳特点提要: 首先,孙氏太极拳所依据的最高理论指导是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之名称”,该文揭示了太极拳的特质,也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拳术的分水岭。由于孙氏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不是“太极拳论”,也不是“太极拳图说”,因此,孙氏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与陈杨武吴各家太极拳都不相同。这是孙氏太极拳极为重要的一个特质。 其次,孙氏太极拳的无极式、太极式与其他各家的太极拳都

不同,孙禄堂先生明确指出无极式与太极式是拳术的基础,因此这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现象。孙氏太极拳的创立要晚于陈杨武吴几家太极拳,这时候孙氏太极拳在这个拳术的技术基础上的特立,反映出孙氏太极拳对太极拳技术基础的改造,所以孙氏太极拳一出现,就卓然独立,自成一家。 第三,孙氏太极拳的步式结构及其步法特征不同于陈杨武吴几家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的步式架构以孙氏三体式为基础,步法特点是活步、身随步动、足下藏身、进步必跟、退步必撤。拳术之法大者有五:手眼身法步,其中最重要者是步法,步法是五法中之根本。孙氏太极拳步式、步法的特点反映出孙氏太极拳对太极拳的关键技术的改造。 第四,孙氏太极拳的身法特征不同于陈杨武吴几家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的身法特征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快慢间一、圜研相合。其身法融合进了孙氏八卦拳的特征。身法在拳中的作用是规定了劲力的特征,同样在这个极为重要的技术上孙氏太极拳不同于陈杨武吴各家太极拳,反映出孙氏太极拳对太极拳技术体系的改造。 第五,以开合手连接各式。这也是孙氏太极拳的一个特点,其周身劲路的运行特征尽合于此式中。 于是,研修孙氏太极拳者,就不得不问: 1、为什么孙氏太极拳的最高理论依据是“太极拳之名称”?为什么孙氏太极拳依据的理论与陈杨武吴各家皆不相同? 2、为什么孙氏太极拳的无极式、太极式要与陈杨武吴各家都不相同?

太极拳的两种步法练习

太极拳的两种步法练习 太极拳的两种步法练习 太极拳步法是太极拳基本功,也是每位习武之人必练的功法,想要达到周身轻灵,首先要学会迈步轻灵。 我年轻的时候常随先师表演太极推手、大捋及抹角行步、散手以及武当太极对剑、三才对剑。当时我二十多岁,由于也算刻苦,身手还算矫健,步伐也还轻快。先师当时已是七十多岁,但对起剑来,推起手来,仍然身手矫健异常,有神威不可逼视之感。尤其脚下之轻灵,可谓龙行虎步,衣袂飘飘,翩若惊鸿,脚下快而无声。而我等虽勉强跟随,两腿虽也快速跟进,但不免触地咚咚作响,处处受制,与先师之步法轻妙绝伦,完全是两回事。 先师传拳时除强调大松大软外,首重脚下太极步法的练习。一般人练太极拳也讲迈步如猫行,但由于传授者腰胯以下未真正彻底松开,行步时未顶起头来,塌下胯去,所以走起步来,迈不出大步,而且脚跟后滑,并美其名曰“弓步时后脚跟可以向后调整”,为他的这种出步找借口,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全不知太极拳之步其根在脚,脚跟一动,劲力全消的道理。 太极步法如同猫步,轻灵、善变,练好腿脚力量,有助于提高身体稳定性,上身施展也很放松。 如若勉强跨大步,势必猫腰撅屁股,出脚沉重如秤砣触地,咚然有声。故练出之拳架,姿势不优美,更说不上雄伟之气势。

先师所传之拳架,要求步幅宽大而迈步又轻灵沉稳,确需下一番苦功夫。 太极拳的步法练习第一种为慢步练法 要求迈步时要有虚无之气势,要顶起头,拔起背。他说:“太极拳步法之情形,如出右脚时,必先收全身之重量徐徐移于左脚,然后徐徐提起右脚。在提右脚时,如脚腿从水里泥里抽出来的情形。右脚这样子提起来,而后虚虚落地,慢慢踏实,其落地踏实用劲的情形,如将脚腿徐徐插在地下去;提左脚的情况与提右脚时的情况同。 按照这样子的练法,日子久了,脚步才来得柔弹而稳固有力,身体才能经得起冲撞,不至被人推出或打倒。在身势与步法动作的形式上,是要有龙行虎步,身形相配的神气。这就是说,身心内外要全部完整,全身力通气通。否则,就不是练太极拳的意思了。”这是第一种慢步练习的要领。 初学太极拳要慢练,当练习到一定境界后,要快慢结合,练习太极步法也是如此,掌握快慢转换规律。 太极拳的步法练习第二种练法为行步快步练习 这是在第一种练法有基础后的必不可少的练习法。两腿要异常轻灵,要如像绳儿吊着一样的松沉,落步轻,发步快,所谓步随身换,忽隐忽现,进退神速,灵妙异常。太极行步运动起来,可谓来去如穿棱,忽隐忽现,矫若游龙。脚下只见步伐移动,而来去无声。这种步法练好以后,运用于推手散手,可谓拳来不知,脚去不晓,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将发挥很大的威力。 先师散手时,多以手挥琵琶为开手势,右腿微屈,左脚尖虚

孙存周传授孙氏拳基本功练法

孙存周传授孙氏拳基本功练法 孙存周强调练基本功练要练的准确、坚实、明白。孙存周把基本功浓缩为无极式、三体式、劈拳、崩拳、单换掌、懒扎衣。孙存周说:“练技击有三个台阶,第一步是基本功,把基本功练通了,浑身都是拳。但到了这一步也还是个拳匠。还不能称师。第二步是知拍,与人对打,感应确切,应对自如,如是才出得来节奏。一般人不易做到,到了这一步可以称师。第三步是拳与性合,遇敌制胜,尽情尽性,喜怒哀乐因拳而出,皆能制敌,则可称家。如今能至是者极少。最终至木呐虚无,动静无兆,制敌于不觉中,如家严也。” 孙存周根据自己的切身实践认为,传统武术若得真传是完全不需要添加拳击练习的。也无需十年、八年才出门。孙存周认为形意拳比拳击更精简实用。孙存周自己的实践是仅随父亲苦练三年,便闯荡江湖,未遇敌手。孙存周认为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出在对基本功的掌握,孙存周还认为,很多名家、老师所以练、用脱节,平时练的东西,对抗时大多用不上。尤其是一些名家,把拳路都快练成杂技了,看起来很有功夫,但是一打起来,就全没了。一是对基本功掌握的不准确。二是实战练习少,距离感差,不知拍。三是体力不足。四是意不知毒。五是志不能坚。这些都与拳术练习的方法有关。因此,从这时起孙存周已开始深入系统地研究拳术的教学教法问题。提出“学习拳术,门派之见,实属万不可有。然选择拳术,首戒标奇立异。若二三其志,尤易误入歧途。但既经选择之后,尤应继循正轨,所谓探骊得珠,贵得其窍。坚持习练,持之以恒,不特真诠可得,且其成功亦指日可待。 孙家拳的劲是各派拳术中最锐利的,渗透力极强,当你还没有什么感觉时,里面已经受伤。孙存周教的拳架子更低,其鹰熊合演几乎是贴着地皮练,鹞子翻身的束身几乎是团成了一个球,但不能有低头、猫腰、撅屁股之嫌。八卦掌走转起来行如奔马,劲力也非常浑厚。若说孙式拳有明师,刘树林老师无疑是一位。刘树林是孙存周先生的弟子,因为现在练拳,孙式拳的要领依然无法做到,依然是事倍功半。练套路其实不是目的,练拳得有干货,所谓干货则是说得练真正的功夫,而不是花架子。刘树林老师推荐的入门功夫包括无极桩和马步云手,其次就是劈拳步和定步崩拳。主要是无极桩和马步云手,无极桩的目的是静心、活气血、训练头、颈、腰、跨、腿、脚等部位使其达到孙式拳的要求、进而达到心无所思、意无所动、浑浑噩噩、空空洞洞、一气浑然的境地。马步云手目的是训练整劲,使周身一体,要练到随手一拨一般人就能出去的地步,这种训练方法才是真正的练功夫,到了这一步就有了一定的功夫了,再开拳势必事半功倍,单纯太极拳套路练习,水分太大,难以出功夫。无极桩和马步云手练成了,方可进行劈拳步、定步崩拳和太极拳的训练。 孙氏太极拳的基本规矩如“九要”、“内开外合”以及“两肾相磨”都是来自孙禄堂先生对所习形意拳、八卦拳基本规矩的总结和提炼,关于“九要”的内容在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和《八卦拳学》中皆有说明。关于“内开外合”在《拳意述真》“述李奎元先生言”一节中有相关论述。“两肾相磨”这个词虽然未在孙禄堂先生的著作中出现,但是其意及其状态在《八卦拳学》中有详细论述。孙氏太极拳中的虚实转换两肾相磨之理来自八卦拳。孙氏拳即是技巧更是功夫,尤其是对于初习者更是要从功夫做起。练功夫是枯燥和艰苦的,对于初学者练功夫要过五关,这五关就是酸、热、涨、沉、空。初练三体式,大腿奇酸难忍,最终抖动不止,每次犹如上刑。但要坚持,站到后来,手臂与大腿都奇酸难忍,说明对路。练三体式,开始是大腿酸,后来是手臂与大腿一起酸,说明你的劲力开始均匀。转八卦,则正好相反,开始是两膀发酸,到后来两膀与腿一起酸,说明你练对了。太极拳开始

杨式太极拳步法的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杨式太极拳步法的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杨式太极拳步法的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如何迈太极步,即如何做到“迈步如猫行”?宜注意以下几点(兹以传统杨式太极拳右弓步之后迈左步为例): 1、坐腿转腰胯。重心自右脚涌泉穴略后移至右脚跟,腰右转,收右胯,撇右脚,渐渐坐实右腿(重心100%在右脚),右膝与右脚尖上下相应,臀部与脚跟齐平。 2、一动无有不动。当以右脚跟为轴外撇时,合左胯;当右脚掌一着地,左脚跟应随之离地外展,以便身法、步法相随,动作顺达。 3、肩胯相合。腰右转时,肩在转,胯也应同时右转。如果腰肩转而胯不转,则成了扭腰,因此说转腰胯比转腰更为确切。 4、内劲潜转。腰胯右转时产生的内劲,经腿、膝至脚跟,象钻头似的右旋入地,右腿稳固了,迈左步方能做到轻灵、稳健。 5、两肩齐平。腰胯右转时,不应出现右肩低、左肩高的现象,以免破坏立身中正。 6、点起点落。提左脚不要蹬地而起,不要擦地拖起,也不要全脚掌同时离地;而是脚跟外侧先离地,然后脚掌内侧离地,犹如从泥浆中轻轻地、慢慢地将腿拔起。点起点落是迈太极步的规律之一。 7、旋踝转腿。提右脚时,左腿(膝)应内旋;左脚前伸时,左

腿(膝)要外旋。当然,其旋转的幅度,要比旋腕转臂小得多,不要做得太明显。 8、以腰带脚。腰胯略右转(约15度),带动左脚提起,以利于移动腿松柔、自然。 9、提脚莫高。左脚不要提得过高,以免牵动自身的重心,离地不宜超过一拳,但也不可拖地,脚尖自然下垂。 10、虚腿放松。提脚伸腿,均以大腿带小腿,左踝关节、膝关节和左腿肌肉应放松、自然。 11、脚走弧形。左脚提起后,不要直向前迈,应略近(不是靠拢)右踝旁前伸,呈弧线状;但也不要做作,使弧度太大。 12、轻轻出步。右膝微屈,以最小的力使左脚前伸。 13、敛臀。左脚前伸时应敛臀,切切不可突臀或扭臀,以影响身法中正。 14、松胯。左脚前伸应与腰胯左转同时开始。左胯松开,使胯关节周围较紧的韧带松弛,腿膝则灵活,迈步会轻灵;另外,松胯后又可以使迈步开阔,以确保左弓步两脚的横向距离。 15、实腿送虚腿。右腿坐实,重心稳定,但左脚前迈时,右腿微微下蹲(当然不能太过,以免造成起伏),送左脚软着地。 16、脚趾引领。出左脚时,宜用脚趾将腿领出去,有拉长动作的意念,而不是向前跨出去。 17、边伸边落。左脚前迈时,应边伸边落,当左腿伸直(非挺直)时,脚跟正好着地,切莫在空中伸直后再慢慢着地。 18、自然伸直。左腿伸直时,不可呈笔直状态,关节应略为弯曲,以免大腿肌肉紧张和影响腰胯转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