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长期腹泻--龙胆泻肝汤合痛泻要方--王幸福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长期腹泻--龙胆泻肝汤合痛泻要方--王幸福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长期腹泻--龙胆泻肝汤合痛泻要方--王幸福

*腹泻一症临床很常见,尤其是慢性的,西医多谓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长期服用抗生素效果不理想,转治中医亦是疗效参半,所以有的医生就感到茫然,不知如何处理。下面借一例子说明。唐某,男,45岁,西安南郊东大人,2006年9月18日就诊。主述慢性腹泻多年,中西治疗多人,一直未有痊愈,甚为苦恼。刻诊:中等个子,面黄中带黑,舌红苔腻,脉弦滑有力,口苦不渴,饮食正常,就是每天3-4次大便,稀溏粘腻,臭味较大,偶有腹痛,粪便化验排除痢疾,肠镜捡查西医诊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辨证下焦湿热,郁滞肠道。

*处方:龙胆泻肝汤合痛泻要方加减。

龙胆草l5g 车前子30g 木通12g 黄连15g 黄芩18g 当归50g 生地15g 泽泻30g 柴胡15g 生甘草10g 白芍50g防风10g 陈皮12g 玉片15g 木香10g 五剂水煎服。并告曰:服后前两天可能泻得厉害,过后就会好了。

一周后复诊,病人一进门就说,你的药真灵,正向你说的,服完前两付拉得更厉害,一天五六次,后三天就不拉了,现在一天只便一次,有时两次。你真神了,我过去吃了长时间的补脾益肠丸和四神丸,越吃越重,好多老中医都是开了大量的补益涩肠药,说长期腹泻脾肾阳虚,必须进补,结果没有一点疗效。我说慢性腹泻不一定都是虚证,你以前药用反了,不对证,故无效。后又开葛根芩连汤合平胃散加乳香没药七剂,服完病愈。

按:慢性腹泻一证,临床上很常见,中医治疗一定要辨证,分清虚实寒热,切不可一咕脑都认为是虚是寒,大量温补固涩。实际上,还有很多是热是实,或者虚实挟杂。该案就是明例,湿热腹泻,其辨证要点为:舌红,脉实,大便稀臭粘腻。另外长期是温热收涩之药不

效也是反证非虚寒肠脱。这一点也是有参考价值的。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等症状。中医认为该病多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引起,治疗应以扶正祛邪、调理脾胃为基本原则。为了更好地规范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诊疗,本文将就病因病机、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外邪如寒、湿、热等侵入人体,与内湿相合,导致脾胃运化失常;饮食所伤,如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损伤脾胃,使湿邪内生;情志失调,如忧思恼怒,气机不利,导致肝脾不和;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湿邪内生,蕴久化热,导致肠腑湿热蕴结,引发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多依据《中医内科学》相关标准,具体如下: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水肿、充血、糜烂和溃疡形成; 还可结合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诊断,常见证型有湿热内蕴证、肝脾不和证、脾胃虚弱证等。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应遵循扶正祛邪、调理脾胃的基本原则,具体

方法如下: 湿热内蕴证: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痢为治则,选用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等方剂加减。 肝脾不和证: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为治则,选用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加减。 脾胃虚弱证:以健脾益气、温中散寒为治则,选用参苓白术散、理中丸等方剂加减。 针灸、推拿、中药灌肠等中医特色疗法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应注重调理脾胃功能,具体措施如下: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旨在规范中医诊疗行为,提高治疗效果。通过明确病因病机、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诊疗方案。然而,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还需结合个体差异和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同时配合西药治疗和心理调适,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

溃疡性结肠炎实用单方

溃疡性结肠炎实用单方 【西医理论】 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的黏膜,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严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具有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反复发作的特点。 【中医理论】 中医文献记载该病属“痢疾”“泄泻”“肠癖”等范围。 【临床特点】 主要症状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里急后重等。腹泻每日数次至数十次,多为黏液便、黏液血便或脓血便;腹痛常为轻度到中度,呈阵发性痉挛性绞痛,多位于左下腹或下腹部,里急后重是直肠炎症刺激所致,常伴骶部不适。急性期多有发热,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毒血症,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障碍,衰弱等。部分患者有肠道外表现,如结节性红斑,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及肝、肾损害等。约1/4的患者可以出现急性结肠扩张与溃疡穿孔,结肠和肛周疾病,结肠大量出血,假息肉形成及结肠狭窄和肠梗阻等并发症。 【辨证论治】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见图4-3。 1.湿热内蕴 (1)证候: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可伴发热,肛门灼热,下腹坠痛或灼痛,口苦口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2)治法:清热利湿,调气行血。 (3)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 2.脾胃虚弱 (1)证候:腹泻溏薄,粪有黏液或少量脓血,食少纳差,食后腹胀,可伴有腹胀肠鸣、腹部隐痛喜按,肢体倦怠,神疲懒言,面色萎黄,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苔薄白。 (2)治法:健脾益胃,理气和中。

图4-3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 (3)方药:参苓白术散(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砂仁、薏苡仁、山药、白扁豆、莲子、陈皮、桔梗)。 3.脾肾阳虚 (1)证候:久泻不愈,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腰酸膝软,食少纳差,或伴有五更泄或黎明前泻,脐中腹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腹胀肠鸣,少气懒言,面白无华,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或尺弱。 (2)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3)方药:附子理中汤(党参、干姜、白术、附子、炙甘草)合四神丸(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生姜、大枣)。 4.肝郁脾虚 (1)证候: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大便稀烂或黏液便,腹泻常因情绪紧张或忧郁恼怒等诱发,胸胁胀闷,或伴嗳气不爽,喜长叹息,食少腹胀,矢气较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2)治法:疏肝理脾,理气燥湿。 (3)方药: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薄荷)合痛泻要方(土炒白术、炒白芍、防风、陈皮)。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 【概述】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属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1875年Wilks及Moxon首先对本病进行了描述,将其从慢性腹泻疾患中独立出来。1903年Wilks及Boas定名为“溃疡性结肠炎”,数十年来沿用此名。1973年WHO所属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IOMS)定名为“特发性直肠结肠炎”,但在临床工作上,国内一般习惯地称本病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是一种病变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可形成糜烂、溃疡、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多在直肠及乙状结肠。向上呈连续性非跳跃式蔓延,累及部分、大部分或全结肠。临床上以腹泻、粘液血便、腹痛为主要症状,病情轻重悬殊,多数病程缓慢,有反复发作的趋势,亦有急性爆发者。可产生严重的局部和远处并发症。急性爆发型死亡率高,慢性持续性癌变机会多。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为多。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明确。引起其发病的因素是多种的,目前一般认为与感染因素、精神因素、酶因素、保护物质缺乏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有关。组织学的基本特点是肠腺紊乱,基底膜断裂、以至消失,粘膜和粘膜下层各种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继发发生坏死,产生广泛糜烂或多发性溃疡。长期反复发作,可形成多发性炎性息肉。一般认为,隐窝炎及隐窝脓肿是原发病变。 祖国医籍中,虽然没有结肠炎的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泄泻、痢疾等病证相似。因所下之物如涕如脓、粘滑垢腻,排出噼噼有声,故《黄帝内经》中称之为“肠噼”。如《素问·太阴阳明篇》说:“饮食

《中医治疗泄泻》的病案分析

《中医治疗泄泻》的病案分析 病例介绍: 患者,男,43岁,腹痛,腹泻反复发作2年。泻后痛减,夹杂脓血,血色鲜红,结肠镜检查 提示肛门以上多发性溃疡病灶,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曾于多家医院就诊,服用美沙拉嗪等 药物病情控制尚可,但每遇饮食不慎或过于疲劳即复发。刻诊:除上述症状外,还伴有口苦,里急后重,舌红、苔薄白腻,脉弦细滑。辩证为肝脾不调,湿热蕴结,治疗以疏肝健脾,清 热化湿。处方: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木香5克,白术15克,山药15克,白 芍15克,防风10克,炮姜5克,大黄炭10克,地榆炭10克,元胡10克,仙鹤草30克, 白头翁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14剂。二诊:服药后,腹痛里急后重已除,仍有便溏,偶 有脓血,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细滑,前方去大黄炭,元胡,14剂,水煎服。三诊:脓血 便未见,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明显,前方去黄芩,防风,炮姜,地榆,加炒黄芩,厚朴,炒 防风。三诊方加减服用两个月,未见腹痛腹泻和脓血便,嘱服香砂六君丸两个月以善其后。 随访未见复发。 按:该案患者主症为腹痛腹泻,脓血便,综合四诊,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证,肝郁气滞, 湿热内滞为标,脾胃虚弱为本,因初诊脓血便严重,故在疏肝健脾,清热化湿之法中加入大 黄炭,地榆炭等炭类药以止血;三诊血已止,湿热渐除,而虚像渐显,故去白头翁及诸炭药,而加党参益气健脾,药后诸症皆平,又以香砂六君丸健脾益气善后,邪尽正复,故不易复发。溃疡性结肠炎以腹痛腹泻,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泄泻”,“久痢”等范畴,先天 不足,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是主要发病原因,病位在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尤 以脾胃为甚。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脾虚失运,肠失传导是主要病机。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下”。张景岳在《景岳全书》 中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患者素体脾虚或因饮食不节,外感湿热,七情内伤, 脾胃受损,运化无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壅塞大肠,使其传化失司,故而出 现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若脾气虚弱久不愈可使脾肾阳虚,中寒水湿不化凝结于肠,以致 长期迁延难愈。脾虚失运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肝郁湿热是主要致病因素。脾喜 燥而恶湿,肝喜调达。《临症指南》云:肝病必犯土,克脾则腹胀,便或溏或不爽。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肝脾不调,导致的泄泻,里急后重。久病伤阴,致瘀。本病迁延 不愈,脾胃虚弱,热毒内盛,气机壅滞,脉络不通,淤血阻络,血不循经,出现便血腹痛等。依据上述病机特点,溃疡性结肠炎早期虽显肝郁、湿热之象,但脾虚失运之证已存,后期虽 以正虚为主,但浊邪之实犹在,正虚邪实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故治疗中补虚祛邪兼施是理法 方药的基本原则。健脾助运是根本,疏肝理气辅其治,清热化湿贯其中,养阴化瘀勿放松。 综合半夏泻心汤,痛泻要方,香连丸等方剂,形成治疗本病的有效验方。方取白术,薏苡仁,山药等健脾助运治中虚之本,白芍,防风,木香等柔肝疏肝理气,半夏,黄芩,黄连清热燥 湿治其标。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清热化湿之功。脓血便多的,常加白芨,仙鹤草,便 有粘液泡沫者加马齿笕,扁豆。大便不爽的加枳壳,砂仁等。腹痛明显的加元胡,乌药。口 粘苔腻加藿香,佩兰。神疲乏力明显的加黄芪,党参。久病,久泻伤阳气的加桂枝,补骨脂等。总之,用药应该药用平和,苦辛配伍,寒热并用,气血同调,润燥兼施为原则。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长期腹泻--龙胆泻肝汤合痛泻要方--王幸福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长期腹泻--龙胆泻肝汤合痛泻要方--王幸福 *腹泻一症临床很常见,尤其是慢性的,西医多谓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长期服用抗生素效果不理想,转治中医亦是疗效参半,所以有的医生就感到茫然,不知如何处理。下面借一例子说明。唐某,男,45岁,西安南郊东大人,2006年9月18日就诊。主述慢性腹泻多年,中西治疗多人,一直未有痊愈,甚为苦恼。刻诊:中等个子,面黄中带黑,舌红苔腻,脉弦滑有力,口苦不渴,饮食正常,就是每天3-4次大便,稀溏粘腻,臭味较大,偶有腹痛,粪便化验排除痢疾,肠镜捡查西医诊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辨证下焦湿热,郁滞肠道。 *处方:龙胆泻肝汤合痛泻要方加减。 龙胆草l5g 车前子30g 木通12g 黄连15g 黄芩18g 当归50g 生地15g 泽泻30g 柴胡15g 生甘草10g 白芍50g防风10g 陈皮12g 玉片15g 木香10g 五剂水煎服。并告曰:服后前两天可能泻得厉害,过后就会好了。 一周后复诊,病人一进门就说,你的药真灵,正向你说的,服完前两付拉得更厉害,一天五六次,后三天就不拉了,现在一天只便一次,有时两次。你真神了,我过去吃了长时间的补脾益肠丸和四神丸,越吃越重,好多老中医都是开了大量的补益涩肠药,说长期腹泻脾肾阳虚,必须进补,结果没有一点疗效。我说慢性腹泻不一定都是虚证,你以前药用反了,不对证,故无效。后又开葛根芩连汤合平胃散加乳香没药七剂,服完病愈。 按:慢性腹泻一证,临床上很常见,中医治疗一定要辨证,分清虚实寒热,切不可一咕脑都认为是虚是寒,大量温补固涩。实际上,还有很多是热是实,或者虚实挟杂。该案就是明例,湿热腹泻,其辨证要点为:舌红,脉实,大便稀臭粘腻。另外长期是温热收涩之药不

慢性结肠炎治疗

治疗: 1、补充蛋白水解酶加多酶复合物、嗜酸菌、大体积纤维物清肠剂(ABC)、维生素A、E及复合维生素B,按说明书使用。 2、苜蓿胶囊或液体可提供疾病恢复所需的维生素K和叶绿素,按说明每日3次。 3、芦荟有助于结肠恢复,减轻疼痛,每次饮1/2杯,早晚各一次。 4、黄春菊、蒲公英、小白菊、番木瓜、红三叶草、滑榆、西洋耋草对结肠火效果很好。 注意: 1、禁穿紧腰的衣服。 2、急性疼痛者,请大量饮水,有助于清除结肠裂口处颗粒,减轻疼痛。 3、发病时,仅食用软食,直到疼痛减轻,如把燕麦麸或蒸过的蔬菜混合或将其加入食品和果汁中,增加清肠用的纤维质物;或者将1汤匙需氧大体积纤维清肠剂加入果汁、饮料中,起床后空腹服用。 4、试用易于消化的婴儿食品2周,同时服用纤维素。(不要同时服用纤维补充品及其他补充品和药物) 5、做伸展运动,服用蛋白水解酶,以促进消化。 6、使用2杯温水做清洁灌肠,有助于祛除结肠中未消化的食物,减轻疼痛。 7、要避免急性发作,改变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慢性结直肠炎由于病因不明,病程长,反复发作,故在治疗上亦十分棘手。我院肛肠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独特治疗方案,收治大量慢性结、直肠炎病人,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治疗方法如下: 1、中药治疗:应以健脾补肾、益气除湿为治本之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治标之用,辨证施治,最忌长期应用大苦大寒之剂,亦可配合中药针如麦注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静滴以扶正。 2、西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炎症明显时可短期使用抗生素,配合口服丽珠肠乐、得舒特等药物调节肠道功能。 3、中西药结合灌肠:采用独有中药配方“肠炎I号方”配合西药研粉混合保留灌肠,经临床验证疗效满意。 4、心理治疗:该病患者常有焦虑、忧郁、紧张、多疑等精神心理改变,严重者可予抗抑郁治疗。 5、其它治疗:如①营养饮食治疗:可予高营养、低脂、少渣易消化饮食,或嘱患者可予山药、白扁豆、苡米等煮粥,常食健脾养胃;②高压氧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尢佳水针疗法降服慢性结肠炎,中医水针疗法是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将针刺与药物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疗法,即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将有效药物通过穴位皮下注射注入相关穴位,使局部产生酸、麻、胀的感觉。其主要特点是见效较快,疗效确切,不易复发。其机理是通过针刺的机械作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穴位开阖与传导作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机体产生强烈刺激,从而达到恢复肠道正常功能,使病灶愈合的目的。 参考资料:https://www.docsj.com/doc/ec19065368.html,/2004/05/12/23/article220092315.shtml 慢性结肠炎的食疗药膳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与护理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与护理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影响结肠和直肠。其 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肛门不适等,严重的病例可能会伴随贫血、疲劳、体重下降等症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全球发病率不断上升,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普遍,但 在亚洲等地区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了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信息,对于患 者和家属及医护人员均十分重要。 一、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因与发病机制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是研究表明可能与免疫系统 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以下是详细介绍: 1.免疫系统异常:免疫系统异常可能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因之一。 由于某些因素刺激,如细菌、病毒等,免疫系统对肠道内的菌群和食物成分进行 攻击,导致肠黏膜发生炎症。 2.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重要病因。研究表明, 一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这些基因包括NOD2、ATG16L1、IL23R等。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可能会导致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例如空气污染、食品中添加的化学物质等。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主要表现为免疫系统异常、肠 道菌群失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异常等。这些因素导致肠道内的细菌、毒素和代 谢产物等与宿主免疫系统发生异常反应,形成炎症反应,导致肠黏膜和肠壁发生 破坏和溃疡,最终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主要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其中,结肠镜检查和组织活检是确诊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关键步骤。这些检

查可以确定病变部位、病变程度和病变类型等,对于指导治疗和评估疗效具有重 要意义。 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首要治疗方法。下面将针对主要的药物治疗方法 进行详细介绍。 1.氨基水杨酸类(5-ASA类)药物:这类药物包括美沙拉嗪、桂林西瓜霜、硫糖 铝等,是治疗轻度和中度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首选药物。它们通过减轻炎症、降 低免疫反应、抑制黏膜细胞凋亡等作用,可以显著缓解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等 症状。不过,5-ASA类药物的副作用相对较少,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不适。 2.免疫抑制剂:这类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主要作 用是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反应来减轻炎症。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急性发作和重度慢 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物,但是副作用较多,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骨质疏松、 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良反应。硫唑嘌呤和甲氨蝶呤是长期控制疾病的重要药物, 但是需要注意肝、肾功能和血液学指标的变化。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般是针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严重病例,如病变广泛、难以控制或伴有肠道狭窄、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的患者。手术可采用全结肠 切除术、直肠乙状结肠吻合术、回肠末端造瘘术等,但需要注意手术风险和术后 并发症等。 4.其他辅助治疗方法: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还可以采用其他辅助治 疗方法,如中药治疗、饮食治疗、心理治疗等。中药治疗主要是通过中药的复方 调理,协助药物治疗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饮食治疗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 膳食纤维、减少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缓解肠道炎症和症状。心理治疗可通 过心理咨询、支持性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情绪紧张、焦虑 等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的轻重、病变部位和范围、患者年龄、病史、其他病史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需要注意,不同治疗方法 有着不同的优缺点和适应症、禁忌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选择和应用。

结肠炎憩室病

结肠炎憩室病 一、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基础方乌梅丸加减;慢性腹泻基础方为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加味黄连丸。简易方:金银花炭,炒金银花;五更泻基础方为四神丸、附子理中丸、逍遥丸。 患者脾阳不足,湿邪就得不到化解。湿邪郁滞日久,患者就会生湿热。脾阳虚和湿热留滞的局面,就这样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体内了。这个情况,其实在慢性肠炎患者里很普遍。久病,伤阳。肠炎日久,确实容易形成脾阳虚。而湿邪郁久,也确实容易化热。所以,具备这个特点的慢性肠炎、泄泻患者不少。治疗起来,也比较麻烦:过于温阳,则助长热邪。过于清热,又怕进一步伤了脾阳。 两个连理汤。理中丸加上茯苓、黄连,是《秘传证治要诀类方》里的连理汤。还有一个,是《症因脉治》里头的连理汤。后者,没有茯苓,只是理中丸加上黄连。 连理汤能干啥呢?就是在温补脾阳的同时,解决湿热。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甘草,能温中祛寒,补气健脾。黄连,恰好可以清热燥湿。如果再加一个茯苓,清湿热的效果更好。 (一)、胡希恕:过敏性结肠炎用乌梅丸原方 乌梅15,黄连6.黄柏6,制附片9,干姜6,细辛6,党参9,当归6,桂枝9,川椒9, (二)、罗大伦:乌梅丸的核心药+茯苓白术山药 慢性腹泻基础方:乌梅9克、黄连6克、黄柏6克、制附子6克、炮姜6克、艾叶3克、党参9克、茯苓9克、白术9克、山药15克20剂 (三)、高忠英 乌梅12 g,黄芩炭10 g,炒黄柏10 g,肉桂6 g姜炭10 g,银花炭10 g,党参15 g,当归10 g,白芍15 g,炒槐花10 g,赤石脂10 g,枳壳10 g,地榆炭10 g (四)蒲辅周治疗慢性腹泻:理中汤加味,补中益气丸 (五)、朱良春治疗慢性腹泻:仙桔汤:仙鹤草30g,桔梗8g,

名中医论腹泻(二)

名中医论腹泻(二)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每日排粪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慢性腹泻,可见于过敏性结肠炎、非特异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和慢性肠炎等。其病在于大肠。便检往往见红、白细胞或粘液,结肠镜检见溃疡和充血、水肿。 以下是一些名医的经验跟方子,提供给大家学习参考,共同进步—— 十五、林鹤和(1928,~,萍乡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一号方:太子参、白头翁、白芍、木香、秦皮、山楂、厚朴、芩、连、术、附、桂、草。 二号方:参、术、苓、草、木香、炮姜、芪、药、莲。二号方主要是善后固疗效,服药时间应6月以上。 十六、马新云(1919~,河北中医学院教授): 以钱乙七味白术散或益黄散:苓、术、药、陈皮、木香、丁香、诃子。中气下陷者另升柴,肾虚合四神,食滞加枳术或消导。木香炒用理气消胀止痛,多用则有破气之虞,小儿慎用。诃子虽固涩止泻,但久泻便下味臭,肛门潮红灼热不可宜用。 十七、朱进忠(1933~,山西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寒热夹杂者,证见胃脘痞满,食欲不振,吃冷、硬、肉食后加剧。 其中热多者痞满而不痛,时见腹中雷鸣,用生姜泻心汤,胃脘压痛者加枳实; 吃肉食后另重者加山楂; 寒多者,时见脐腹冷痛,或饮冷遇寒时腹痛,用连理汤。 手足冷加附桂; 恶心脉弦者,宜黄连汤; 阴虚者,时见口舌生疮,五心烦热,舌质红而少苔,吃辛辣则口舌痛,用缩脾饮加减:陈皮、木瓜、菖蒲、连翘、乌梅、炭砂仁、炙

甘草。 十八、谷振声(1919~,温州医学院教授): 有小儿疳积经验方,不敢自秘,愿公诸于世:莲子草(长萼鸡眼草)、儿童草(地胆草)、谷精草、夜明砂、望月砂、赤芍、蝉衣、焦谷芽、生甘草。施之临床,治数千例,每获奇效。本方多为平肝泻火之品。其治泄之理在于:泻肝重于补脾,肝火一平,脾土不受贼。若再加木香诃子黄连与上方同用,效果更佳。 十九、陈景河(1917~,齐齐哈尔中医院副主任医师)治泻三法: 1、补脾固肠法:黄芪建中汤加味(芪、芍、桂、姜、草、连、升、槟、枣、赤石脂); 2、补命门扶少火法:附桂参芪鹿药二萸泽肉蔻羌防; 3、补心阳煦水土,清肠中郁滞法:参、附、桂、补骨脂、芡、药、术、苓、肉蔻。 二十、任继学(1925~,辽宁中医学院教授):我治慢泄之反复发作者,常从肝肺入手,用危氏和安散:前胡、桔梗、川芎、木香、青皮、柴胡、当归、甘草、茯苓、莲肉。久服不效者,加乳汁浸三日荜拨,其效显著。 二十一、陆永昌:(1917~,山东中医学院教授)用刘惠民法: “温补命火以生土,暖脾固肠以止泻”。参术诃味砂芍萸泽曲豆草楂木香。用之不效者,加炒米壳肉豆蔻;虚寒腹痛加附姜并重用参术。 二十二、张志秋(1909~,上海龙华医院名老中医,主任医师): 痛泻要方为基础方:术芍皮防。 外感加荆桂;内寒加萸姜;寒湿加朴苍半砂; 虚寒合附子理中汤去芍; 热泻加芩连翁葛,去术;

『消化系统』处方:胃肠炎(腹泻)处方集

『消化系统』处方:胃肠炎(腹泻)处方集 【胃肠乐】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利水消肿。苍术10g,川朴10g,陈皮10g,甘草5g,云苓15g,泽泻10g,猪苓10g,白术10g,半夏10g,砂仁6-10g,木香6g,丹参15-20g等随症加减。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各一次。共为细末,空腹温开水冲服,日二至三次,每次10g 本方适用于因痰湿所致的慢性胃肠炎等病。症见:脘腹胀满,时而隐痛,呕吐泄泻,舌淡,苔腻,脉滑。禁忌症脉弦数,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者禁用。 (捐献秘方验方名称解放区——邢苏斌)【自拟健脾涩肠汤】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扶正化湿、解毒止泻防风12克,秦皮15克,木香6克,白头翁36克,肉蔻12克,故子12克,吴芋10克,王味子12克,黄芪30克,党参20克,焦白术15克,云苓12克,川黄连8克,赤石脂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健脾温肾,益气固本,除湿敛疡,清热解毒。用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食品 (捐献秘方验方沁阳市——王元金) 【急慢性肠炎16个名医秘方】 1.健脾固肠汤补脾健胃,固肠止泻。慢性腹泻(肠炎)、慢性痢疾党参、炒白术各10克,炙甘草6克,木香5克,黄连、炮干姜、乌梅各5克,秦皮10克。水煎服,日服2~3次。也可按用量比例制成丸剂服用。 【加减】气虚下陷加黄芪、升麻;若兼见晨起则泻、泻而后安,或脐下时痛作泻、下肢不温、舌淡苔白、脾肾阳气不足者,加补骨脂补命门火,辅吴茱萸、肉豆蔻暖肾温脾、五味子涩肠止泻;久泻不止,加诃子;因气郁诱作痛泻,症见胸胁痞闷者,加枳壳、白芍、防风以泄肝益脾。多年使用,治验甚多,收效颇著。彭澍《名医治验良方》 2 慢性泄泻方清化湿浊、抑肝扶脾。肝木克脾所致的慢性泄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秘方与偏方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秘方与偏方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秘方与偏方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更由于本病治愈难度大,且愈后又常易发,并与结肠癌的发病亦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1 医案 本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18~58岁;病程3个月~20年。全部病例符合1992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病学术研讨会制订的诊断标准:(1)有持续或反复发作性慢性腹泻,如黏液便、脓血便等;(2)排除肠道及寄生虫感染;(3)结肠镜检查或组织学检查有慢性炎症、腺体变形、黏膜溃疡等。 治疗方法本方药物组成:乌梅60g,细辛5g,炮姜8g,黄连8g,当归15g,附子8g,蜀椒8g,桂枝10g,党参20g,白头翁15g,地榆15g,炒枳壳10g。加减用药:湿热偏重者,去附子、干姜、蜀椒,加黄柏、秦皮;脾胃虚寒者,黄连减量为3g;脾肾阳虚者,加重附子量为15~30g,加补骨脂、赤石脂;腹痛甚加白芍;便血加侧柏叶。全部病例服用此方,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3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 本组39例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纤维结肠镜检黏膜正常,大便化验正常,停药观察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检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大便化验较前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镜检、化验均无改善。 结果本组39例痊愈16例(41.03%);有效20例(51.28%);

中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摘要 中医方面中医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已积累了许多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方法主要是在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同时,对紊乱的胃肠功能进行调节,从而消除溃疡病的复发因素。本病是迄今为止消化道疑难疾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反复发作,病程缓慢,久治不愈。针对这一问题,从中医整体出发,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不同时期的优势。缩短疗程,减少复发,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辨证论治 1前言 1.1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症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胃肠道疾病。其临床表现以腹痛、便血、血性腹泻为主,患有该病的患者身心健康会受到其影响,变得心情郁结、暴躁,生活质量往往变得比以前差。临床研究表明,20-30岁人群是该病的主要人群。现在临床治疗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多是使用药物治疗。其中柳氮磺吡啶水杨酸制剂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但治疗效果仍有待提高。随着针对该病的研究增加,现在发现使用中医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较之传统西药治疗有明显的疗效提升。 1.2中药学对本病的认识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中医大多认为外感六淫、饮食不当、情绪障碍、禀赋不足等相关因素可单独导致疾病。更有可能是多种病因混杂,通过破坏脾胃功能而致病。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神经和精神因素会对人体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比如会导致大脑皮质功能紊乱、皮层下中枢兴奋,对结肠、肠胃也会产生影响,如结肠运动亢进、肠血管平滑肌痉挛,微观方面,精神不好会导致组织细胞缺血从而降低人体的抵抗力。

结肠长时间处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体内的废物积累,血液堵塞是外部原因,以气血损伤为靶点,是最终的转归。由此可见,该病病因复杂多变,难以确认真 正的病因,而且该病的患者往往要长期忍受病痛,无法短期内被治愈,由于病变 部位在肠道,所以该病与肝脏、脾胃、肾脏都可能有关系。脾虚湿积在发病过程 中常有病理变化,脾肾虚是本病的必然结果。 2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 2.1辨证论治 溃疡性结肠炎早期的发病机制多为大肠湿热积聚、肠气机能障碍、湿热熏蒸、高热肉糜烂、肠络损伤、腹痛、腹泻、内急及后期体重。肥舌黄苔,脉滑数,肠 络热积,络脉断瘀,化脓血,大便红,治热湿寒血。以葛根黄芩汤和白头翁汤为 主要加减剂。在临床应用中,除清热、寒热、燥湿、解毒等外,还应遵循刘赫建 的“理气、自愈、治瘀”的训练方法。 要把理气活血的产品包括在内,要兼顾脾胃之气,以免引起苦寒和胃损伤。 临床上常采用枳实、当归、元胡、牡丹皮、赤芍、绿皮、大肚皮、槟榔、川芎、 红藤、败酱、三七、榆树的辨证加减法。各种药物的组合可以清除肠道,解毒, 调节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并治疗胃气。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期,病因难以捉摸,体内废物堆积在结肠处、血液停滞 淤积堵塞血管导致脉络不通,更多人体内的废物在结肠处堆积,陷入了恶性循环,病情胶着纠结,难以化解,气血停滞废血瘀积,结肠部位不通畅导致病患感到疼痛,所以病患腹部会长期疼痛,而且疼痛点刺痛,排便不通畅且带有黑紫色的黏 状物,舌苔呈现出暗紫色且分布黯淡的斑点,脉象沉涩等。中医认为治疗该病首 先要做的就是从根源解决问题,先疏通肝脏,使得脾胃强健,理清气,血液流通,清理肠内堆积的废物,使得脉络通顺,治疗时选择痛泻要方、膈下逐瘀汤,根据 病人情况加减二陈汤。 溃疡性结肠炎中期发病机制多为杂病,痰浊血瘀阻肠络,互为因果,胶结困难,气滞血瘀,不相容痛,腹痛,刺痛痛,腹泻不适或见黑紫黏冻,舌暗或见血 瘀斑,脉郁结涩。治疗当舒肝健脾法、理气活血法、清肠通络法,选用通泻逍遥

泄泻(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泄泻(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本病首载于《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鹜溏”、“飧泄”、“注下”等病名,并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治 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学上的里程碑。清代医家对泄泻的论著颇多,认识日趋完善,病因强调湿邪致泻的主导性,病机重视肝、脾、肾的重要作用。泄泻可见于多种疾病,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或其他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主症者,均可以泄泻进行辨证论治。 二、西医诊断 (一)临床表现 除少数患者起病急骤外,一般起病缓慢,病情轻重不一。症状以腹泻为主,排出含有血、脓和黏液的粪便,常伴有阵发性结肠痉挛性疼痛,并里急后重,排便后可获缓解。轻型患者症状较轻微,每日腹泻不足5次。重型每日腹泻在5次

以上,为水泻或血便,腹痛较重,有发热症状,体温可超过38.5℃,脉率大于90次/分。暴发型较少见。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腹泻量大,经常便血。体温升高可达40℃,严重者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疾病日久不愈,可出现消瘦、贫血、营养障碍、衰弱等。部分患者有肠道外表现,如结节性红斑、虹膜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小胆管周围炎等。 (二)辅助检查 (1)纤维结肠镜检查 (2)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 三、中医诊断 1.湿热伤中证 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燥湿,分利止泻。 主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药物:葛根、黄芩、黄连、木香、甘草、车前草、茯苓。加减:若有发热、头痛、脉浮等表证,加用银花、连翘、薄荷疏风清热;若夹食滞者,加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导滞;若湿邪偏重者,加厚朴、茯苓、猪苓、泽泻健脾祛湿;气机不畅者加柴胡、枳实疏肝理气。 可配合连草泻痢胶囊 1.5克,日三次口服。

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集笔者所在科室2012年1-10月收治入院的慢性结肠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根据患者不同症型采用中医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总有效率提高35%。结论: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有着明显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标签:芍药汤合痛泻要方;慢性结肠炎;临床分析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的多发性的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为主的疾病,多是指直肠和结肠由于各种致病因素而引起的肠道炎症性的水肿、溃疡、出血等症状,而患者多出现腹泻、里急后重、排便有血或排便有黏液。临床通常根据患病原因将该病分为特异性或非特异性两种,而中医诊断认为该病为痢疾[1]。而在西医治疗中,药物治疗未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严重者采用手术切除病变部位。笔者所在科室不断对此病进行临床研究,发现引用芍药汤合痛泻要方对此病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现特将临床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笔者所在科室2012年1-10月收治入院的慢性结肠炎患者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20~75岁,平均(46.1±12.1)岁;病程2个月~15年,平均(6.0±1.8)年;其中特异性患者49例,非特异患者31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0~75岁,平均(48.2±9.8)岁;病程2个月~15年,平均(6.0±3.9)年;治疗组患者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20~75岁,平均(45.2±13.4)岁;病程2个月~15年,平均(6.0±1.1)年。 1.2 临床诊断方法 1.2.1 西医诊断腹部X线检查可协助确定病变范围及有无肠穿孔,诊断中毒性巨结肠。肛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接触点有出血,血管纹理不清,增生假肉芽组织。 1.2.2 中医诊断患者主诉腹痛、里急后重、有脓血便、或伴有发热、不思饮食等,按照症状类型可分为热毒痢、湿热痢、寒湿痢、休息痢[2]。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其为磺胺类抗菌药,药物初始剂量为1 g,每6小时一次,用药时需要同浓度为2%甲硝唑100 ml和5 mg

慢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指直肠结肠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症状为左下腹疼、腹泻、里急后重、时便下沾液、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下断、反复发作。慢性结肠炎是慢性结肠通常根据致病原因分为特异性,即有明显原因的结肠炎,和非特异性即致病原因不明的结肠炎。 症状体征 1.消化道症状 常呈现间断性腹部隐痛、腹胀、腹痛为肠炎主要表现。遇冷、进油腻之物或遇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尤著。大便次数增加,日行几次或数十余次,肛门下坠,大便不爽。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时,可见高热、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大便急迫如水或粘冻血便。 2.腹泻 是结肠炎最常见的症状,多有粘液性血便、水样便、粘液便、稀便等粪便异常。轻者每1~2小时排便一次,有时全为粘液脓血便或水样便而无粪质。溃疡性结肠炎病人5%可有便秘,这种情况多为之肠炎型病例,因其便时带有血,常易误认为痔出血。 3.便秘 结肠炎、直肠炎是导致便秘的原因,从全身性代谢紊乱、神经系统疾患,到肛门局部的细小肛裂均可引起。 4.肠出血 是溃疡性结肠炎最初的主要症状之一,多数情况下血混于液体粪便中,便时可附着于粪便外面。 5.肠炎体征方面 长期腹部不适或少腹部隐隐作痛,查体可见腹部、脐周或少

腹部为主,有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脱肛等。 6.腹痛 慢性反复发作的病人常伴有腹痛,多为轻度到中度痉挛性腹痛,多在左下腹及左侧腹部,多数情况下呈阵发、短暂、轻微的腹痛、腹泻发作时腹痛显著,有腹痛-便意-排便后减轻的规律。重症病人可引起持续性剧烈性疼痛,直肠受累严重多伴有里急后重的症状。 7.便血 便血是本病主要症状之一,轻者血液附于表面,重者鲜血下流,以至休克。 8.里急后重 这是结肠炎的主要症状之一,本病常见。 9.全身表现 呈慢性消耗症状,面色不华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喜温怕冷。如在急性炎症期,除发热外,可见失水、酸中毒或休克出血表现。 各类型症状 1.轻度型:最多见、起病慢、病状轻、轻度腹泻,每天少于4 次,并与便秘交替,便中不含或仅有少量血液粘液无全身症状,病变多局限在直肠或乙状结肠,血况正常。 2.中度型: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腹泻每天5—6次,并有轻度全身症状。 3.重度型:有发热、倦怠、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腹泻每天多于 6 次,血便或粘液脓血便。可以造成死亡。 治疗方法 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程较长,因此治疗起来比较困难,西医对此病主要运用抗生素进行消炎止痛,抗感染治疗。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可以针对不同病因,多角度进行治疗,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因而疗效显著。由于本病具有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特点,调理病人的肝肾脾胃,增强人的体质,以此达

肾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肾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肾泻又名晨泻、鸡鸣泻、五更泻,与西医的慢性结肠炎相当。临床多以肾虚论治。然除肾阳虚衰外,尚有其他因素可以导致,分述如下。 (一)肾虚火衰 【病因病机】《素问·六节脏象论》:“肾主蛰,封藏之本。”肾为水脏、主封藏,前阴利水,后阴利谷。明·张景岳说:“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泻不止也。”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脏,脾运不健,分利无权并人大肠而为泻。临床症见黎明必泻,腹痛连腰,肢冷膝软,畏寒神倦,消瘦乏力,食少面黄,舌淡、苔白,脉沉细。 【辨证用药】本证病机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治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法则,治以温肾健脾,固肠止泻。方用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处方:干姜、补骨脂、人参、白术、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细辛。 方中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四药为四神丸,“是制生之剂也,制则生化,久泄自瘳矣。”干姜辛热温脾胃而祛里寒;补骨脂辛苦性热补命门,为壮火益土之要药;人参补气,助运化而正升降;白术健脾燥湿;肉豆蔻温脾肾而涩肠止泻;吴茱萸暖脾胃,散寒除湿;五味子温涩,固肠止泻;细辛味辛性温以温脏祛寒,又可引药入肾。诸药合用能温肾暖脾,固肠止泻,可愈诸症。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诃子、罂粟壳、石榴皮等固涩之品。 【典型医案】崔某,男,50岁,工人。1984年6月18日初诊。患者于1970年始每于黎明时腹痛肠鸣,即行人厕则便,便后而安。经检查诊断为慢性肠炎,遂用小檗碱(黄连素)、呋喃唑酮(痢特灵)及中药等不断治疗,病情时轻时重,缠绵不愈。 症见五更而泻,足冷肢重,消瘦乏力,体倦少食,舌质淡、苔薄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进展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进展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结、直肠慢性炎症性疾病,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发病率明显增加。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副作用大、疗效有待提高。本文就近年来中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从辨证论治、专方专药及外治法等方面展现中医药在该领域的独特优势,并讨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工作提出设想。 标签:中医药;溃疡性结肠炎;辨证;专方专药;外治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发生于结、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在粘膜层和粘膜下层,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为主。患者年龄段多见于20-40岁,儿童及老年人也可发病。该病在欧洲及北美高发。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目前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应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胺吡啶(SASP)、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由于传统药物副作用较大,而新型药物价格昂贵,给病人带来较大负担,故临床效果欠佳。我国传统医学并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根据该病腹痛、泻下赤白,迁延难愈的特点,可将其归属于“腹痛”、“痢疾”、“泄泻”、“肠风”,此外尚有医家以“肠痈”理论,从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通过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在中医药辨证论治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体现出中医药毒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的独特优势。现就近年来中医治疗该病的进展综述如下。 1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临床上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表現,辨证施治,常能收获令人满意的效果。赵克华[1]根据临床经验将其分为四型:脾虚湿热型治以清化湿热、行气导滞,方用四君子汤合白头翁汤加减;脾肾阳虚型治以温补脾肾,方用真人养脏汤加减;阴血亏虚型当以健脾补血、养阴清肠,给予驻车丸合归脾汤;肝脾不和型则应泻肝补脾、调节气机,方用痛泻药方加减。张喆[2]等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溃疡性结肠炎(休息痢)临床方案为指导,对溃疡性结肠炎细化辨证,将43例病人归属于大肠湿热证、寒热错杂证、脾虚湿蕴证、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等七个证型,按照方案分别处以口服汤剂及中药灌肠,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结果完全缓解3例,有效3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7%。范素琴[3]将46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按临床症状分为3型,均予口服中药汤剂,脾肾两虚证治以健脾补肾、湿热内结证治以清热利湿、气滞血瘀证治以调理气血,并配合中药灌肠,治疗一个月后,评价疗效明显优于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组。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且发作期与缓解期的临床表现明显不同,故而有些医家主张对本病应分期治疗,在临床上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路广晁教授[4]总结三十多年临床经验,主张将本病分为三期:急性期湿热蕴结肠腑,以清热利湿,凉血止泻治标为主,尤其重视祛湿,务使湿去热

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与四神丸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60例疗效观察(转)

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与四神丸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60例疗效 观察(转) 【摘要】慢性结肠炎在临床上属多发病,其特点是易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日久而损伤人体正气。中医认为其病因是由于正气内虚,饮食、情志、外邪等损伤脾胃所致,病机是脾虚、湿盛、气滞。 【关键词】慢性结肠炎;痛泻要方;四君子汤;四神丸 笔者在1993至2008年以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四神丸加减慢性结肠炎60例,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根据1978年中华医学会杭州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60例慢性结肠炎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5~35岁10例,36~45岁19例,46~55岁22例,56岁以上9例;病程最短1年,最长20年。 1.2 治疗方法方药:白术20 g,白芍15 g,陈皮12 g,防风 15 g,人参15 g,茯苓 15 g,炙甘草6 g。脾肾虚寒者加肉豆蔻12 g,补骨脂20 g,五味子12 g,吴茱萸10 g。热毒者加白头翁12 g,气滞者加木香10 g,槟榔 10 g;湿热者加黄芩10 g,黄连10 g;食滞者加山楂15 g,神曲15 g;便脓血者加地榆15 g。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二次服。10天为1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正常,肠黏膜病变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体征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好转,肠黏膜病变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纤维结肠镜复查无好转。 2.2 治疗结果 60例中痊愈45例,占75%,好转15例,占25%,总有效率100%。 3 典型病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