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慢性腹泻15年,中医治疗建奇功!

慢性腹泻15年,中医治疗建奇功!

慢性腹泻15年,中医治疗建奇功!

慢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体表现为:一天多次大便,不成形,有时候还带有血丝和果冻样黏条。病人甚是痛苦,会变得食欲差、体重下降、抵抗力下降、容易反复生病,有的还会引起恶性病变。因此需要重视起来,及时治疗,中医中药在治疗肠胃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帮助患者摆脱困境,走向康复。

下面分享一个案例,可供大家参考。

初诊:海某,男,32岁,于2018年11月14日来张仲景国医馆就诊。主诉:反复腹泻15年,一天3-5次。西医肠镜检查,诊断为结肠多发溃疡、结肠多发息肉。近来因为吃不洁食物导致腹泻2天,每天7次,有黏液,腹痛。舌稍红苔白,脉紧数,重按空。

中医诊断痢疾。证型:脾胃气虚,湿热蕴肠。用乌梅败酱汤加减。

乌梅15g败酱草30g黄连5g木香10g当归10g炒白芍10g枳实15g葛根15g人参15g炒白术30g茯苓30g炙甘草10g鱼脑石20g炒薏米30g制附子10g

六付,日一付,水煎服,早晚分服。

复诊:2018年11月20日,大便1天2次,偶尔有脓条和血丝,稍微里急后重。舌淡红苔厚体胖大,脉沉紧。

有血丝说明影响到血分,当加活血化瘀、止血药。故上方白芍换成赤芍10g,加白芨粉6g(冲服),三七粉6g(冲服),棕榈炭10g。用这些药活血化瘀、收敛止血,修复肠粘膜,防止再出血。

七付,日一付,水煎服,早晚分服。

复诊:2018年12月4日,大便1天2-3次,成形,无粘条、无血丝。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紧数。

出血消失,当去血药。再加健脾除湿、补肾之药善后处理。故上方去白芨粉、三七粉、棕榈炭,加莲子30g,芡实30g,炒白扁豆30g。

七付,日一付,水煎服,早晚分服。

随访:大便成形,一天一次。已经没有任何不适症状。

复诊:2019年5月26日,体重增加8斤,近来因为吃海鲜后引起大便1天3次,成形。舌淡红苔白体胖大,脉略数、软。

此乃脾肾阳虚、寒湿过重,用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

人参10g炒白术20g茯苓30g炙甘草10g陈皮10g桔梗10g砂仁6g清半夏15g炒白扁豆20g炒山药30g炒芡实20g莲子20g炒薏米30g焦三仙各15g补骨脂15g吴茱萸5g五味子15g肉豆蔻10g 六付,日一付,水煎服,早晚分服。

复诊:2019年6月9日,大便成形,一天1-2次,舌稍红苔白体胖大,脉略数。

效不更方,上方六付,日一付,水煎服,早晚分服。

随访,痊愈。

按:此例患者由于多年前治疗脸上痘痘,过分用清热解毒药,从此落下了慢性腹泻的病根。经人介绍来我这里看病,本来就属于脾胃虚弱,又因为饮食不注意,乱吃辛辣、油腻、生冷、水果、海鲜等食物,导致疾病缠绵难愈。前期由于便脓血,腹痛,诊断为痢疾,用乌梅败酱汤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此方是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名方。治疗长期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效果显著。

后来,患者又因为吃海鲜引起腹泻,由于这次没有湿热等问题,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这次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医讲:“久病伤肾”。所以脾肾同治,用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泄泻,四神丸治疗肾阳虚衰引起的泄泻,故药到病除。用此方善后解决即可。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特别是阳虚寒湿类型的肠胃病,更需要在饮食上注意,平时尽量少吃或不吃辛辣、油腻、生冷、水果、牛奶、肉类、海鲜等难以消化的食物,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减轻肠胃负担,让其慢慢恢复。脾胃虚弱的腹泻病人,平时食疗建议选用:山药、芡实、薏苡仁、莲子、人参、茯苓、白扁豆、黄芪等可以补气、健脾除湿、补肾的“药食同源”的中药,用来增强肠胃消化能力,尽

快痊愈。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泄 泻

泄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要点一概述 本病首载于《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鹜溏”、“飧泄”、“注下”等病名。并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盛则濡泄”,“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指出风、寒、湿、热皆可致泻,并有长夏多发的特点。同时指出病变部位,如《素问·宣明五气》谓:“大肠小肠为泄。”《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为后世认识本病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至隋代《诸病源候论》始明确将泄泻与痢疾分述之。宋代以后才统称为泄泻。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中提出:“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景岳全书·泄泻》:“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提出分利之法治疗泄泻的原则。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学上的里程碑。清代医家对泄泻的论著颇多,认识日趋完善,病因强调湿邪致泻的主导性,病机重视肝、脾、肾的重要作用。 泄泻可见于多种疾病,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或其他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 (一)泄泻的病因 1.感受外邪 生理——脾喜燥恶湿 病理——外感湿邪→易困脾土→升降失职,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泄泻 “无湿不成泄”;“湿多成五泄” 寒邪兼湿——寒湿→寒湿泄泻 暑邪兼湿——暑湿→暑湿泄泻 《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与湿者也。” 2.饮食所伤 饮食过量→宿食内停食滞 咨食辛辣肥甘→湿热内蕴→湿热→运化失职→清浊不分→泄泻 过食生冷→寒邪伤中寒湿升降失调 误食馊腐不洁之物→损伤脾胃 3.情志失调 忧郁恼怒,精神紧张→肝气郁结→横逆克脾 忧思伤脾→土虚木贼→脾失健运→泄泻 素体脾虚湿盛,逢怒时进食→脾伤失运升降失调

慢性腹泻的清热利湿法治疗

慢性腹泻的清热利湿法治疗 刘书红尹亚东 摘要:慢性腹泻,现代医学的病理研究比较清晰,治疗效果较差。祖国医学传统的认识,多从脾胃论治,也略显偏颇。在临床实践中,清热利湿法,对于相当一部分慢性腹泻病人,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慢性腹泻清热利湿 现代医学认为,腹泻是指粪便稀薄,排便次数增加的表现,是多种类似症状的统称。它的特点,就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对于病因,现代医学认为可以分为胃源性腹泻、肠源性腹泻、内分泌失常性腹泻、功能性腹泻,而根据病理生理学特征,可以分为四类:肠腔内渗透压增加超过血浆渗透压所引起的高渗性腹泻;吸收功能障碍引起的吸收障碍性腹泻;肠分泌增多引起的分泌性腹泻;肠功能失调,蠕动亢进引起的运动性腹泻。现代医学在治疗方面,尤其慢性腹泻,除了对症治疗、解痉止痛外,对因治疗的方法不多,且效果多不理想。 腹泻在中医学应该归属于泄泻的范畴。在《内经》中称腹泻为“泄”,汉唐时期多称为“下利”,宋代以后称为“泄泻”。先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泄。根据腹泻的病因、发病部位、发病特点、粪便形状等,又可分为:湿泄、火泄、暑泄、热泄、食泄、气泄;胃泄、小肠泄、大肠泄、肾泄、直肠泄;水泻、滑泻等。 中医比较传统的看法,认为本病与脾虚的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混浊内生,谷反为滞,水反为湿,混杂而下,并走大肠,而为泄泻。若平时脾胃素弱,复因情志失调,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运化失司,也可形成泄泻,若久病之后,损伤肾阳,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也可导致泄泻。但肝肾所致的泄泻,也多在脾虚的基础上产生的,故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张景岳)。 在中医典籍中,对腹泻一证,虽大多数医家认为与脾胃有关,亦有意识到是肠间疾患者,如《济生方》论久泄“邪气久客肠胃,则为不禁之患矣”。但是此方面的论述不多,认识不甚深刻,故临床操作起来不易。临床实践中,确实有些泄泻病人,大便常规往往见红白细胞及粘液,结肠镜检又可见溃疡、充血、水肿等炎性改变,可知病变的位置,确在肠间。若拘泥于调理脾胃,似乎有些偏颇。疗效也不理想。当然,祖国医学的精髓在于整体观、系统论,即便确定病在肠间,治疗仍然应该符合祖国医学辨证论治思想。黄帝内经治疗久病有“雪污”“拔刺”“决闭”“解结”诸法,张子和儒门事亲也有“陈莝去而肠胃洁”之说,所以此类有炎性表现泄泻的治疗,确乎应该遵循“腑以通为用”“久病多瘀”(而且此类病人溃疡、充血、水肿以及血液循环而导致的各种病理损害其机理是可以用中医理论来说明,和血瘀是有联系的)的古训,在湿热证型的治疗中,不离“通因通用”之法。选药的范围,清热解毒之“主胀满下痢,消痈散毒”(《本草通玄》)的金银花;“主五藏邪气,厌谷胃痹”(《神农本草经》)、“疗肠澼”(《名医别录》)的败酱草。“破宿血,补新血”(《日华子本草》)的白芷;“能健脾阴,大益肠胃”(《药品化义》)的薏米;“治一切疗疮、痈疡、红肿热毒诸证”(《本草正义》)的蒲公英,皆在必用之列。 以上为治疗此类泄泻有湿热病证表现之大法,运用于临床,仍需三因制宜,辨证论治。所以,亦有变法佐治。如祛风之法的运用,如果后重之证明显,脉浮而有外风之侯,可以推知初始病因于感受风木之邪有关。即所谓: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素

慢性腹泻15年,中医治疗建奇功!

慢性腹泻15年,中医治疗建奇功! 慢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体表现为:一天多次大便,不成形,有时候还带有血丝和果冻样黏条。病人甚是痛苦,会变得食欲差、体重下降、抵抗力下降、容易反复生病,有的还会引起恶性病变。因此需要重视起来,及时治疗,中医中药在治疗肠胃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帮助患者摆脱困境,走向康复。 下面分享一个案例,可供大家参考。 初诊:海某,男,32岁,于2018年11月14日来张仲景国医馆就诊。主诉:反复腹泻15年,一天3-5次。西医肠镜检查,诊断为结肠多发溃疡、结肠多发息肉。近来因为吃不洁食物导致腹泻2天,每天7次,有黏液,腹痛。舌稍红苔白,脉紧数,重按空。 中医诊断痢疾。证型:脾胃气虚,湿热蕴肠。用乌梅败酱汤加减。 乌梅15g败酱草30g黄连5g木香10g当归10g炒白芍10g枳实15g葛根15g人参15g炒白术30g茯苓30g炙甘草10g鱼脑石20g炒薏米30g制附子10g 六付,日一付,水煎服,早晚分服。 复诊:2018年11月20日,大便1天2次,偶尔有脓条和血丝,稍微里急后重。舌淡红苔厚体胖大,脉沉紧。 有血丝说明影响到血分,当加活血化瘀、止血药。故上方白芍换成赤芍10g,加白芨粉6g(冲服),三七粉6g(冲服),棕榈炭10g。用这些药活血化瘀、收敛止血,修复肠粘膜,防止再出血。 七付,日一付,水煎服,早晚分服。 复诊:2018年12月4日,大便1天2-3次,成形,无粘条、无血丝。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紧数。 出血消失,当去血药。再加健脾除湿、补肾之药善后处理。故上方去白芨粉、三七粉、棕榈炭,加莲子30g,芡实30g,炒白扁豆30g。 七付,日一付,水煎服,早晚分服。 随访:大便成形,一天一次。已经没有任何不适症状。

名中医治结肠炎(泻痢)八个秘方

名中医治结肠炎(泻痢)八个秘方 72.1 乌梅败酱方 【来源】路志正,《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9克(后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 克。 【用法】(1)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2)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 按原方配匀,烘干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服生药1.5克,空腹温开水送下,日服2~3次。【功用】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 【方解】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缠绵难愈、易于复发,临床治疗颇为棘手。其病理,既 有湿毒滞肠的一面,又有久病入络脾虚的一面、虚实夹杂。故治疗应扶正与祛邪并施。所以,方中以白术、太子参、茯苓、炙甘草(即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使脾健而行其运化水湿 之职,不止泻而泻止;乌梅、白芍柔肝、缓急、止痛,且乌梅擅涩肠止泻;木香、黄连擅 治泻剂;当归养血和血;败酱草辛苦微寒,功擅解毒排脓;葛根升阳止泻;枳实抑肝理气。诸药配伍为用,共奏健脾、抑肝、清热、利湿之功。 【主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黏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 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 【加减】大便脓血、口苦急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热盛邪实者,减太子参、白术 等健脾益气药,加白头翁、秦皮、大黄炭、炒槟榔片等清肠导滞之品;胃脘痞闷,舌苔白腻,湿阻气滞者,酌加苡米、白蔻仁。

【疗效】多年使用,颇具效验。 72.2 姜莲养肠汤 【来源】胡翘武,《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干姜3克,毛姜、阿胶(另炖烊化)各10克,旱莲草20克,当归10克,黄连6克,白术10克,木香、防风、炙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头煎、二煎药液合并约400毫升,每日早、晚空腹分服。其中阿胶 应另炖烊化,分2次兑入药液中。症状缓解取得疗效后,可以上方剂量比例,研末(阿胶烊化)为丸,每服10克,日2次空腹吞服,以资巩固,以2~6个月为宜。 【功用】燮理阴阳,祛邪厚肠止泻。 【方解】慢性腹泻,机因复杂。因其经久不已,阴阳亏虚,精血不足自不待言;气血 郁滞、寒热湿浊壅遏不化更为习见。肠腑既失气阴阳精之温煦滋养,又遭内蕴结邪之侵扰,彼此互为因果,虚实两极分化,传导失职,变化不及,腹痛便泻有增无减。本方以干姜、白术、炙甘草温中健脾益气,合补肾温阳、暖土止泻之毛姜温补脾肾、煦养肠腑;阿胶、旱莲草、当归滋阴清热养血,其中阿胶必不可少。杨士瀛尝谓:“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 热毒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热毒留滞者,则能平安。”阴精耗伤之慢性腹泻,非此无以滋 填厚肠、如斯阴阳燮理,益气养血,虚损肠腑始有补益之望。毛姜、当归尚能活血行血,与行气止痛之木香为伍,可使郁滞日久之肠腔脉络流畅、气血通运;黄连清热泻火、燥湿厚肠,与辛热之干姜同用,久结之寒热可得清散,内困之湿浊亦能于苦辛通降中消化;更佐风中润药之防风,升散调运于胃肠间,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结者能散、郁者能达,醒脾悦胃、活泼气血,若此气血两调、寒温并投,壅遏之客邪可消,故用之效佳。 【主治】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等)。症见腹泻经久反复不已,大便溏薄,日二三次, 夹赤白黏液,腹痛隐绵、按之不减,形体消瘦、四末不温、神疲倦怠、纳谷不馨、脘腹不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秘方与偏方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秘方与偏方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秘方与偏方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更由于本病治愈难度大,且愈后又常易发,并与结肠癌的发病亦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1 医案 本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18~58岁;病程3个月~20年。全部病例符合1992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病学术研讨会制订的诊断标准:(1)有持续或反复发作性慢性腹泻,如黏液便、脓血便等;(2)排除肠道及寄生虫感染;(3)结肠镜检查或组织学检查有慢性炎症、腺体变形、黏膜溃疡等。 治疗方法本方药物组成:乌梅60g,细辛5g,炮姜8g,黄连8g,当归15g,附子8g,蜀椒8g,桂枝10g,党参20g,白头翁15g,地榆15g,炒枳壳10g。加减用药:湿热偏重者,去附子、干姜、蜀椒,加黄柏、秦皮;脾胃虚寒者,黄连减量为3g;脾肾阳虚者,加重附子量为15~30g,加补骨脂、赤石脂;腹痛甚加白芍;便血加侧柏叶。全部病例服用此方,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3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 本组39例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纤维结肠镜检黏膜正常,大便化验正常,停药观察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检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大便化验较前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镜检、化验均无改善。 结果本组39例痊愈16例(41.03%);有效20例(51.28%);

老中医内科秘验方都是无价之宝的秘方,效果神奇,立杆见影

老中医内科秘验方都是无价之宝的秘方,效果神奇,立杆见影行之医话 2022-07-11 09:33 发表于江苏 1.愈咳散 【处方】麻黄6g 杏仁9g 白前9g 黄芩9g 陈皮6g 甘草6g 枇杷叶9g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 【功效】发散风寒、止咳化痰 【主治】急性支气管炎、感冒引起的咳嗽 2.烧伤药膏 【处方】地榆50克、虎杖、紫草各30克、黄芩、黄连、大黄、白芨各20克. 【用法】用芝麻油600毫升浸泡72小时,文火炸至枯黄滤去药渣,立即加入蜂蜡10克,待药油温度下降到60度左右时再加入冰片5,待凉外敷。 【功效】清热解毒、敛疮生肌的功效,生肌长口快,愈合不留疤。 【主治】治疗烧伤的药膏,治好很多烧伤病人 3.狐臭酊 【处方】雄黄粉100克 【用法】用100毫升碘伏浸泡24小时即可,取药液涂患处,每天一次。疗效神奇,涂抹以后狐臭马上消失! 【主治】一般狐臭患者涂药数次便可治愈。 4.保胎汤 【处方】黄芪18克、人参、当归、杜仲、桑寄生、兔丝子各9克、白木15克、阿胶、砂仁、黄芩、炙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2次分3次服。 【功效】健脾和胃,补气养血、益肾安胎。 【主治】治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

5.淋巴结肿大奇效良方 【处方】玄参、浙贝各9克、牡蛎15克、金银花6克、白花蛇舌草、夏枯草各18克、全蝎、守宫各3克 【用法】研末吞服.。每日一剂,水煎2次分3次服。 【主治】治疗痰核瘰疠(相当于西医的淋巴结肿大) 【方源】消瘰丸(玄参、浙贝、牡蛎)化裁而来。 6.祛风蠲痹黑膏药: 【处方】 A、粗料: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羌活、独活、葛根各30克、肉桂15克、生马钱子60克、洋金花、生半夏、生南星、防风、苍术、细辛、白芷、川芎、秦艽、杜仲、牛膝、桑寄生、桂枝、白芍、麻黄、甘遂、巴豆、木鳖子、透骨草、急性子各20克、干蟾蜍5只。 B、细料:净生乳香、净没药、蓖麻子各10克、血竭(国产的不行)20克、炮山甲15克、川蜈蚣10条。研极细粉备用。 【制法】将A粗料放进芝麻油4000克中浸泡一星期,加热炸成棕褐色后,去渣炼油,待滴水成珠后加入铅丹粉1350克。待冷却至60度时,将B细料加入搅拌均匀冷却。然后膏药放进水中七天去火毒。七天后去水加热溶化后摊膏备用。临用前撒樟脑粉适量。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颈肩腰腿痛,疗效甚好,治愈患者数不胜数。 7.崩漏止血汤 【处方】炙黄芪30g 炒白术15g 红参9g 阿胶9g (烊化)海螵鞘9g 三七粉3g (送服)升麻3g 炮姜6g 灸甘草9g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 【功效】益气健脾、固冲止血 【主治】崩漏、月经过多、经期过长 【禁忌】禁食白萝卜、藜芦 8.黑玉点痣膏 【处方】生石灰粉60克、食用碱20克、鸦胆子15克、木贼、紫草、五倍子炭各10克

名中医论腹泻(二)

名中医论腹泻(二)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每日排粪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慢性腹泻,可见于过敏性结肠炎、非特异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和慢性肠炎等。其病在于大肠。便检往往见红、白细胞或粘液,结肠镜检见溃疡和充血、水肿。 以下是一些名医的经验跟方子,提供给大家学习参考,共同进步—— 十五、林鹤和(1928,~,萍乡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一号方:太子参、白头翁、白芍、木香、秦皮、山楂、厚朴、芩、连、术、附、桂、草。 二号方:参、术、苓、草、木香、炮姜、芪、药、莲。二号方主要是善后固疗效,服药时间应6月以上。 十六、马新云(1919~,河北中医学院教授): 以钱乙七味白术散或益黄散:苓、术、药、陈皮、木香、丁香、诃子。中气下陷者另升柴,肾虚合四神,食滞加枳术或消导。木香炒用理气消胀止痛,多用则有破气之虞,小儿慎用。诃子虽固涩止泻,但久泻便下味臭,肛门潮红灼热不可宜用。 十七、朱进忠(1933~,山西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寒热夹杂者,证见胃脘痞满,食欲不振,吃冷、硬、肉食后加剧。 其中热多者痞满而不痛,时见腹中雷鸣,用生姜泻心汤,胃脘压痛者加枳实; 吃肉食后另重者加山楂; 寒多者,时见脐腹冷痛,或饮冷遇寒时腹痛,用连理汤。 手足冷加附桂; 恶心脉弦者,宜黄连汤; 阴虚者,时见口舌生疮,五心烦热,舌质红而少苔,吃辛辣则口舌痛,用缩脾饮加减:陈皮、木瓜、菖蒲、连翘、乌梅、炭砂仁、炙

甘草。 十八、谷振声(1919~,温州医学院教授): 有小儿疳积经验方,不敢自秘,愿公诸于世:莲子草(长萼鸡眼草)、儿童草(地胆草)、谷精草、夜明砂、望月砂、赤芍、蝉衣、焦谷芽、生甘草。施之临床,治数千例,每获奇效。本方多为平肝泻火之品。其治泄之理在于:泻肝重于补脾,肝火一平,脾土不受贼。若再加木香诃子黄连与上方同用,效果更佳。 十九、陈景河(1917~,齐齐哈尔中医院副主任医师)治泻三法: 1、补脾固肠法:黄芪建中汤加味(芪、芍、桂、姜、草、连、升、槟、枣、赤石脂); 2、补命门扶少火法:附桂参芪鹿药二萸泽肉蔻羌防; 3、补心阳煦水土,清肠中郁滞法:参、附、桂、补骨脂、芡、药、术、苓、肉蔻。 二十、任继学(1925~,辽宁中医学院教授):我治慢泄之反复发作者,常从肝肺入手,用危氏和安散:前胡、桔梗、川芎、木香、青皮、柴胡、当归、甘草、茯苓、莲肉。久服不效者,加乳汁浸三日荜拨,其效显著。 二十一、陆永昌:(1917~,山东中医学院教授)用刘惠民法: “温补命火以生土,暖脾固肠以止泻”。参术诃味砂芍萸泽曲豆草楂木香。用之不效者,加炒米壳肉豆蔻;虚寒腹痛加附姜并重用参术。 二十二、张志秋(1909~,上海龙华医院名老中医,主任医师): 痛泻要方为基础方:术芍皮防。 外感加荆桂;内寒加萸姜;寒湿加朴苍半砂; 虚寒合附子理中汤去芍; 热泻加芩连翁葛,去术;

中医对腹泻的认识和治疗

中医对腹泻的认识和治疗 腹泻,俗称“拉肚子”,是一种消化道疾病。通常指超过日常习惯的排便频 率(排便次数增多),根据WHO的报告,全世界五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有近两成是 腹泻造成的。每年大约有180万儿童死于腹泻,因此,了解腹泻是有必要的。我 国中医对腹泻的记载由来已久,那中医对腹泻记载是怎样的呢?又是如何治疗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中医上对腹泻的记载 中医学中,腹泻属于“泄泻”“注下”范畴,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卷:“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认为热邪侵犯脏腑,就导致腹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盛则濡泄”,认为湿气重是腹泻的重要原因。《景岳 全书·泄泻》:“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张聿青医案):“肾泄又名晨泄,每至黎明,辄暴迫而注者是也……”。由此可见,腹泻由来已久。西医上常把腹 泻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那么中医对腹泻的分型又是怎样的呢? 二、中医上对腹泻的病症分型及症状表现: 在中医上通常将腹泻病辨证分为寒湿型、湿热型、食滞型、肝气乘脾型、脾 胃虚弱型、肾阳虚衰型等腹泻证型。 (1)湿热型:泄泻腹痛,泻下如注,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臭秽,肠鸣腹痛,肛门灼热疼痛,或伴有寒热,口干,胸闷,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 (2)寒湿型:大便清稀,如水样。腹痛肠鸣,喜温、喜按,不思饮食,肢 体沉困,小便清长,苔白,脉濡或缓。 (3)食滞型:腹痛即泻,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闷,嗳腐 吞酸,腹满厌食,舌苔厚腻,脉滑。

(4)肝气乘脾:肠鸣作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 张而发生泄泻,两胁胀闷或窜痛,食欲不振,吞酸,嗳气,矢气等症,舌质淡红 苔白,脉弦。 (5)脾胃虚弱型:大便稀溏,迁延反复,进食生冷油腻或较难消化食物则 腹泻加重,甚则完谷不化,食欲不振,食后腹胀,面色萎黄,体倦神疲,舌质淡胖,苔白,脉沉弱。 (6)肾阳虚衰: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大便稀薄,完 谷不化,腹部畏寒,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夜尿增多,舌质淡胖, 多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三、中医上对不同类型的腹泻的治疗 (1)寒湿型,表现为排便清稀,甚至像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恶 寒发热,鼻塞,头痛,疗法为芳香化湿,代表剂藿香正气散:藿香10g,白芷6g,苏叶10g,白术12g,茯苓12g,制半夏12g,厚朴10g,大腹皮10g,陈皮10g (2)湿热型,泻急,或泻而不爽,色黄褐臭秽,肛门灼热,或身热口渴, 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代表剂葛根芩连汤:葛根 15g 黄芩12g 黄连8g炙甘草6g。 (3)食滞型,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厚腻,脉滑。治疗原则消食导滞,代表方剂为保和丸:神曲15克山楂15克茯苓15克制半夏10克陈皮10克莱菔子10克连翘12 克 (4)脾气亏虚,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明显增多而发生泄泻,伴有不消化食物,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防治原则为健脾益胃,代表方剂为参苓白术散:党 参15克山药15克扁豆15克白术15克莲肉15克茯苓15克砂仁10克桔梗10 克

细说中医治疗腹泻

细说中医治疗腹泻 前面关于腹泻的文章中,对于中医治疗腹泻的探讨过于简略,这里再单独细说一下。前面说中医治疗便秘时,我指出其实便秘的有效中医疗法基本都可以用现代医学原理解释清楚,对于腹泻也是这样。有中医说现代医学原理与中医理论不相容,用现代医学理论解释中医不科学。其实,试图用现代医学理论解释中医疗法的,恰恰是中医自己,这里面包括中医院医生,中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甚至中医院士等等。民间中医要说这些人不是中医的正宗,那是你们中医界的门户之争,不能怪我们。 中医对腹泻的治疗,即便有效,也依然没有在现代医学药理学的可解释框架之外。这里再复习一下现代医学药理学对止泻药的原理分类,广义的止泻药可以包含任何对引起腹泻的疾病治疗的药物,比如抗生素、抗炎药等等,这里只谈单纯针对腹泻症状的药物,即狭义的止泻药。狭义止泻药按原理有三类:抑制肠道蠕动、促进水电解质重吸收,以及吸附剂。前两类药物的药效往往集中在一种药物当中,也就是常用的止泻药既能抑制肠道蠕动,也能促进重吸收,后一种类似于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可以将水分和毒素吸附在其身上。这些药物只能短期应用,比如高考这样的重要活动。长期应用会有依赖性,反而导致便秘。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本不是治疗腹泻的药物,其副作用也可以减轻腹泻,原理也是抑制肠道蠕动,大家最熟悉的大概要算吗啡了。吗啡可以缓解便秘的原理在于其与胃肠道的阿片受体结合,使肠道蠕动减弱,还能减少消化液的分泌,这是外周性的,此外还能够降低胃肠道内部刺激的反应,削弱便意,长期用甚至可以导致便秘。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人们不可能使用吗啡来治疗腹泻。后面还要提到类似的作用。 前面已经说过,急性腹泻大多无需治疗,慢性腹泻有器质性病变的中医疗效不能得到公认。有些研究显示中药成分可以抑制细菌生长,比如国人常用的黄连素,但也有研究证实其抑菌作用很弱,对大多数

实践者说:肺结节,慢性腹泻,小便异常,自己来调理

实践者说:肺结节,慢性腹泻,小便异常,自己来调理 路新宇:经络是空间,是肌肉与肌肉、肌肉与骨骼、肌肉与血管之间的缝隙。十二经络是十二脏腑的延伸,它本身不治病,但它们的空间畅通意味着气血正常运行,可以投射出脏腑的功能正常。 疏通十二经络的易堵塞穴位,保持十二脏腑功能正常,恢复身体的智能,身体不舒服的「象」,也就慢慢消失了!这就是疏通经络易堵塞穴位,「病痛」缓解或消失的逻辑。 实践者必受益 1.肺结节的调理案例 群内学员凤的分享: 元月3号体检查出两肺多发磨玻璃结节,最大的29mm,接着就去北京人民医院随诊,大夫说结节大让做手术,需要等一个多月时间才排到。 我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家等医院通知,在我害怕、恐慌、迷茫的时候,117群的崔玉玲姐姐带我接触了路老师公益课,整整50天的时间我认真学习路老师的每次讲课,认真按揉穴位,等我再次去复查,肺结节缩小了5mm,看到诊断书我激动万分,中医真是太神奇了,路老师太伟大了[强][强] 感恩路老师给我们搭建这么好的平台,感恩崔玉玲姐姐把我带进这个平台学习,实践者必受益。因为疫情期间到目前为止北京人民医院还没有对外开放。我会跟着路老师继续努力好好学习,3个月以后我再次去复查,兴许我不用再做手术了呢!中医一定会出现奇迹,我把这好消息分享给大家,如果爱自己那就跟着路老师好好学习吧!

附:肺结节的经络处方 第一周,疏通肺经、脾经、肝经的易堵塞穴位。 第二周,疏通心经、肾经、心包经的易堵塞穴位。 【路老师点评】:结节,就是过去自己的行为、生活方式、心智模式日积月累的投射。改变了自己,身体通畅了,心里放松了,投影源变了,投影自然不见了。 肺结节,病灶在局部,但整体看来与五脏都有关系。所以肝、心、脾、肺、肾、心包的功能都要调节,同时还要舒缓情绪,避免焦虑。在现代医学看来,大于10mm的肺结节就要手术取出,所以过大的结节还是要定期复查,如果有咳嗽、胸闷的情况还是要及时就医。

暑湿季节小心腹泻,两个中药方收藏吧!

暑湿季节小心腹泻,两个中药方收藏吧! 结肠炎是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的在结肠段发生的炎症,又称非特异性溃肠性结肠炎。因为结肠炎通常以溃疡为主,炎症主要发生于肠道粘膜层。结肠炎发病一般都比较缓慢,如果不注意治疗,极易反复发作,并且会逐渐加重,也有少数人呈急性暴发,因此结肠炎的治疗也需要重视,并坚持治疗。如果对慢性结肠炎不予以重视,很容易引发结肠癌。 中医没有结肠炎的病名,对它的治疗主要还是进行辨证论治,根据它的症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进行治疗。比如:寒邪犯胃,可以选用良附丸进行加减治疗,如果是宿食停滞导致的症情,可以用保和丸进行加减治疗,如果属于肝胃气滞,可以选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如果是因为湿热内蕴所导致的结肠炎,可以选用黄连温胆汤进行加减治疗。如果属于淤血滞乱,可以选用失笑散和丹参饮进行甲减治疗。如果属于脾胃虚寒的,治疗的时候要以温阳健脾、益气为主,选用黄芪建中汤治疗,因为肝郁化黄所伤胃肠的这一种,可以选用益胃汤进行治疗。因此,对于中医治疗结肠炎,主要是进行辨证治疗,同时还可以用一些药物进行保留灌肠,这样可以增加治疗的效果。今天分享两个中药方剂,对腹泻有着不错的效果。 一益肾健脾抑肝汤 方药组成:补骨脂10克,肉豆蔻10克,吴茱萸10克,白芍10克,防风10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主治:慢性腹泻。 按:本方温肾健脾,泻肝木,方药由四神丸,理中汤,痛泻药方数方合一,功效方面远胜于单从脾肾着眼组方论治。 二肉桂丸

药方组成:上等肉桂若干。 制法:研成细末,水泛丸如黄豆大。密封收藏。 用法:每次服用0.6到1克,每日两次,开水送服。 主治:胃肠道因寒作痛者及阳虚慢性泄泻。 按:肉桂丸是江苏名医汤承祖治疗虚寒性胃痛,阳虚慢性泄泻秘方,只要辩证准确,临床有相当疗效。唯独肉桂必须选用上品。 三黄腊炒鸡蛋 药方组成:鸡蛋一个,黄腊10克,二丑粉10克,百草霜3克。 制法:先将黄腊放入锅内文火融化,再打开鸡蛋与二丑粉、百草霜一同入锅内搅匀炒熟。 用法:每日一次空腹吃下,再吃饭菜。三天一疗程,服药后大便呈黑色不用惧怕。如大便稀二丑减量即可。 适应症:结肠炎。症见腹痛腹泻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大便不畅,甚至里急后重,便脓血,肠鸣等。 注意事项: 1 黄腊必须是真品。 2 取百草霜不能带铁屑。 3 二丑取头末,以免产生副作用。 注:土方,偏方为主,不仅易找,易买,易用,而且疗效神奇,当患者有疑难病,久病不愈,久治不愈时,不妨试一试,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疗效。不过先人留的我们的,还未经现代科学论证的医学魁宝,病家在选择这些偏方之前,宜明确诊断,偏方也是因人而异。选择整理的流传验方,偏方,秘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治疗和诊断依据。 秘方千例精中选优,大病小病号中求解。 偏方奇效古今传用,疑难杂症奇方妙治。 觉得本文不错,请给个小小赞赏哦!

腹泻用药大全(实用收藏)

腹泻用药大全(实用收藏) 展开全文 每年的5月至8月是感染性腹泻发病高峰期,一般每日大便3次以上,称为夏季腹泻。很多人觉得引起腹泻的原因一般是饮食不当、饮食不洁或低温刺激等,就随便吃点止泻药、抗生素,甚至是置之不理。 治疗腹泻,我一般建议是治+养+护三种方案结合,才能更好对待腹泻好了又复发的问题,缓解症状的同时又能减少复发,这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案。 一、治 治疗我们主要是对因治疗,才能达到好的治疗效果,有很多人一有腹泻就自己去买药吃,有可能买的药根本不对病因,所以效果就没有那么好。常见腹泻西药有以下: 抗菌药物 痢疾、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轻度腹泻需要使用到抗生素。一般有:复方黄连素片、诺氟沙星、呋喃唑酮、环丙沙星等。 微生态制剂 此类药如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制剂、乳酸菌素制剂、复方胰酶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可补充生理性肠道益生菌、维持正常肠蠕

动,缓解腹泻、便秘等症状。 解痉药 腹泻疼痛厉害时可以用些解痉药或收敛药,例如匹维溴铵片。 肠道黏膜保护剂 目前最常用的止泻剂的通用名为蒙脱石散(思密达、必奇、肯特令)。此类药本身不被吸收,药物口服后附着在肠壁,减缓肠蠕动而达到止泻效果。可以用于成人及儿童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腹泻。

补液盐 腹泻治疗的首要原则也是预防脱水和纠正脱水,应从腹泻一开始就及时使用口服补液盐来预防脱水,不要等到已经脱水了再给予,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 对症下药,腹泻找准病因是关键

细菌性腹泻 病因:食用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品或饮用了被污染的饮料等就可能发病。 症状: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大便呈脓血样。患者有肛门坠胀、大便想拉又拉不出的感觉。这是因为痢疾杆菌主要侵犯乙状结肠和直肠,人的直肠壁内有胀满感觉感受器,炎症会对感受器产生刺激,使人总有便意,但每次排出的量并不多,医学上称里急后重。 治疗原则:一旦确诊要及时用抗生素治疗。有痉挛性腹痛者,不可随意使用解痉剂或抑制肠蠕动的药,以免导致大量毒素和细菌滞留在肠道而加重中毒症状。 病毒性腹泻 病因:大多由轮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起病比较突然。 症状:大便每日3~10余次。大便稀薄。可伴有腹胀和肠鸣等。大便会稀得像蛋花汤似的,同时会伴有发热和食欲减退。 治疗原则:为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合理用药,加强护理。由于是病毒引起的,因此不能乱用抗生素,抗生素不会杀病毒。

罗大伦:腹泻一个月,吹冷风都会拉肚子,吃啥拉啥,平胃散建奇功

罗大伦:腹泻一个月,吹冷风都会拉肚子,吃啥拉啥,平胃散 建奇功 基本上每天都要泻几次,也不是特别难受,每次泻过还觉得轻松了,但是因为腹泻,不敢走远路,腹泻之前会肚子疼,一疼就要上厕所。 他的这位朋友多吃点、吹冷风都会拉肚子,还能看到食物没有完全消化,渐渐吃的也少了,人也瘦下来了。 罗大伦听到这些描述,觉得有些像是寒热错杂腹泻,但是观察这位朋友肚子比较大,脸色发白,又觉得他应该是脾虚,于是问他一个问题: 平时,会不会听到肚子里有水流动的声音? 朋友的回答证实了猜测: 肚子里面经常有声音,有的时候是气的声音,有的时候是水的声音。 再看看舌象,舌头非常明显的脾虚湿盛:舌苔满布、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面满是水液。 仔细看,会发现舌质并不是红色的,而是淡白的。 这种情况其实很有代表性了,他判断这位朋友是脾虚,导致脾土无力控制水湿,水湿又更加加重了脾虚,这样脾无力运化水饮,因此导致了腹泻。可以说大堤已经制不住水的泛滥了 于是,罗告诉他,可以去买一个中成药,叫平胃丸,试着吃两天。 结果,第二天这位朋友就反馈说,只吃了一天,腹泻居然就停止了! 后来再吃了几天平胃丸,罗大伦让他改服参苓白术丸,加强补脾的效果,这个持续了一个多月的腹泻居然就这样好了。 这个恢复速度这么快,超出了罗大伦的想象,然后这种情况很多中医医生都遇到过,有很多中医非常擅长使用这个平胃散。 罗大伦对湿气的分析

现代人湿气特别重,这是我在研究舌像的时候发现的,在读博士的时候,我的电脑里面有很多舌图,有三千多张,我每天就是习惯地看这些舌图,有一天,我蓦地发现其中有几乎一半的舌像水湿都很重,这让我很疑惑,从古代医案来看,水湿的比例并没有这么大,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我想,可能和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有关。 第一,现代人冷饮喝得比较多 现在无论冬天夏天,大家都喝冷饮,即使是很冷的天了,到超市里面一看,很多饮料还是放在冰柜里呢。 古代没有这事,古代要想喝凉的,挖地窖挖好深的,然后储冰,基本是皇上才有这个条件。这么冰凉的饮料喝下去伤脾阳,一下把阳气给伤了,阳气是控制水湿的,结果水湿控制不住,湿气越来越重,男性喝冰啤酒,干杯,咕咚咕咚下去了。 很多经常喝凉啤酒的人,都会有慢性腹泻的毛病,一吃凉的就腹泻,其实这就是脾肾阳虚了。 第二,现代人空调吹得多 中医最重要的原则是天人相应,我们的身体会随着季节不同有变化,本来夏天应该是热了,皮肤开泄了,肺主皮毛,毛孔开张,汗就出来,肺气会使得津液往外走,中医说,夏天这个季节阳气在外,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开空调了,一下汗出不来,喝的水都没有地方出了,会伤到肺,把肺的阳气给伤了,肺主水,结果它又没办法运化水了,水湿很多。 第三,现代人运动的机会太少了 要锻炼身体,要晒太阳,要出汗。我们现在很多人怕出汗,其实出汗正是身体气血运行,排出湿气的一个途径,尤其是孩子,现在的孩子作业多,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室内,很少有挥汗如雨的机会,其实这样不利于水湿的排出,我们要让孩子多参加户外运动,这非常重要。 如果确实身体被水湿困住了,那也需要药物来调理,《伤寒论》里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五苓散等很多祛湿的方子,后世,在宋代的

肠炎、急慢性腹泻‖文小叔

肠炎、急慢性腹泻‖文小叔 急性腹泻寒湿吃藿香正气,湿热用加味香连丸,寒热都有可以用甘草泻心汤。 慢性腹泻:党参9克白术9克怀山药30克甘草9克白芍9克柴胡9克陈皮9克升麻6克茯苓15克车前子9克防风9克五味子9克芡实30克 河南有一位朋友,突然说来大理旅游了,想见一见小叔。见面后,朋友就开始向小叔诉苦,说自己二十多岁就有肠炎了,现在已经有十八年多了。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在意,医院也只是开了一点消炎药,最后不了了之。现在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了,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是对他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比如公司上午开会,开着开着他就要上厕所了,比如去外面旅行,刚坐上车没多久肚子就不舒服了,必须请司机停车,遇到不能停车的高速公路只能憋着,肚子那种翻江倒海的感受别提了。朋友肠炎的表现就是腹泻,不是那种急性的拉水一样的腹泻,而是大便不成形,便溏,大便很稀,有点像糊糊,这是慢性腹泻。现在的他肠子很脆弱,吃点寒凉的生冷瓜果会跑厕所,吃点辛辣的麻辣烫会跑厕所,吃点油腻的红烧肉也会跑厕所,稍稍与朋友喝点小酒也会跑厕所,情绪不稳的时候也会跑厕所,比如自己的股票突然遇到重大好消息,一高兴肚子就不舒服了,必须上个厕所才好。久治不愈的慢性腹泻让他苦不堪言,折磨了他快二十年。 更让他郁闷的是什么检查都做了,什么也没有发现,就是肠炎要么换一个说法叫什么肠易激综合征。曾经一度怀疑自己是肠癌,但肠镜做了后什么都没有,连肠息肉也没有,肠子也没有溃疡。这真是奇了怪了,什么都没有为什么这个肠炎就是好不了呢。小叔说,恭喜你,你的肠道没有什么器质性的病变,如果有器质性病变中医也不好调理。你这个属于功能性病变,这种肠炎只能找中医了。中医调理这种肠炎并不会抓着肠道不放,会找出真正的原因,然后综合调理。朋友说,肠炎与肠子没有关系,那与什么有关系?

近代中医名家对慢性腹泻的辩证用药心得

近代中医名家对慢性腹泻的辩证用药心得 慢性腹泻,可见于过敏性结肠炎、非特异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和慢性肠炎等。 其病在于大肠。便检往往见红、白细胞或粘液,结肠镜检见溃疡和充血、水肿。 一、刘树农(1895~1986,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名老中医):本病叠进健脾燥湿益气补中无效。清利湿热、佐以活血化瘀:银花、红藤、公英、夏枯草、败酱、黄芩、黄连清热利湿;丹参、红花活血;苡仁利湿;二活、荆防等风能胜湿,以为痛泻之法,凡久泻而腹胀痛,里急后重较甚者,皆可用之;木香、槟榔、白芍理气行滞并可加消导之品。有寒象者,可予附桂、炮姜之属;其间可少用伏龙肝、赤石脂、山萸秦皮诃子粟壳等以涩之。 二、陈继明(1919~1990,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肝气横逆者,以痛泻要方,如柴枳香附保和丸等。如伤阴者,酸苦泄热、酸甘化阴:沙参乌梅木瓜牡蛎白芍左金川楝石斛等;脾肾阳虚者,用四神丸加鹿霜巴戟菟丝羊藿当归小茴苓术姜草赤石脂等颇效。寒甚阳衰用真武汤消导药合硫磺(硫磺与豆腐同煮至豆腐呈黑绿色,去豆腐阴干研末入胶囊。每服1.5克,日二次;瘀滞者,反复发作,痛而有粘液(结肠炎),可予芎归丹赤桃红枳草香附元胡等。 三、焦树德(1922~,中日友好医院专家室副主任):脾肾两虚以理中汤真武汤四神丸加伏龙肝诃子粟壳效好。但需坚持10付

以上,其间加少许辨证药即可。肝郁乘脾用痛泻要方加朴苏升柴香附秦皮泽泻。 四、丁光迪(1918~,南京中医学院教授):脾肾阳虚以四神丸无效者,改升阳止泻法:用羌活胜湿汤加升柴荷。痛而有粘液者,为湿积阻滞气机虚中挟实,用芩连芍二陈吴萸木香等。有以半夏治粘液者,粘冻较多者,必用苍术。泄燥交加者,加枳术或归桃;善后以参术芍芎红花。 五、程焕章(1930~,程门雪之子,上海龙华医院副主任医师):粘冻较多者,必用苍术并以马齿苋白头翁香连丸。本病常寒热并见,故可温清并用。冷痛甚者,加附桂干姜姜黄。粪便干结如羊矢外裹粘冻脓血者,当养阴血,以归杏桃等。有粘冻之时,不宜收涩。但有的药既能收涩,又能清热化湿:秦皮椿根皮石榴皮乌梅五倍子等可用之。对病情反复者,三七亦可用之。 六、孟景春(1922~,南京中医学院教授):慢泻药对:参芪、药豆、二术、二姜、苓泽苡、羌防、瓜梅芍。 七、王少华(1929~,兴化市中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少量大黄3~6克与粟壳为药对,以大黄附子汤加减。以连附为药对。 八、衣震寰(1913~,鸡西中医院副主任医师):甘遂半夏汤治肿泻,泻后舒,有粘液。甘草10,半夏10,白芍15,甘遂3.5,蜂蜜150。先煎草夏芍,取汤100毫升合蜜,将甘遂研末兑入,再微火煎沸,空腹顿服。可至痛泻。泻后即愈。但宜久泻它法无效且有上证之人用之。此法要点:久泻,多晨泄,脘腹或胀或痛,泻后痛减,减而腹满,脉沉或伏或弦或细或滑。临床见此脉证,悉投此方,不必疑虑。药后泻下脓痰水液样便,便见转机,稍事调理即可。亦有此法后再用先法取效者。

治肠炎(泄泻)妙方9首

治肠炎(泄泻)妙方9首 1加味戊己汤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歌诀】加味戊己吴茱萸,黄连赤芍瓦楞子, 泻肝和胃止泄泻,火郁热泻用之良。 【组成】黄连9克,吴茱萸3克,赤芍15克,煅瓦楞子30克(先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泻肝和胃。 【方解】方用黄连泄火降胃,使火热不致迫便下行;吴茱萸温肝解郁,合黄连能健胃制酸;芍药平肝以和脾止泻;煅瓦楞子制酸并能止泻。合而用之,共奏泻肝,和胃,止泻之功。 【主治】功能性腹泻(火郁热泻型),症见腹痛泄泻(以情绪波动时为甚)、痛一阵、泻一阵、肛门灼热、吐酸烧心、胃脘嘈杂、甚则可见下利完谷、舌绛无苔、脉弦数。 【附记】本方可以与痛泻要方配合使用,二方同以治肝为主,一以健脾,一以和胃,如肝盛病伤脾胃,则以二方合用为宜。若泻下黏稠不爽,可改本方为大柴胡汤加瓦楞子(煅)30克治之。 【加减】印氏经过数十年临床之反复实践,现本方已作为其临床常用的“抓主症”之方。凡见痛泻而同时胃酸过多者,率皆用此,效果良好。 2辟瘟丹 【来源】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歌诀】辟瘟丹术乌连羌,芎辛紫独藁荆防, 甘芷附麻姜松桂,皂奈麝芍用麻黄。 【组成】茅术500克,白术250克,台乌药250克,草乌125克,黄连250克,羌活250克,川芎125克,细辛125克,紫草125克,独活125克,防风125克,甘草125克,藁本125克,白芷125

克,香附125克,荆芥125克,天麻125克,官桂125克,甘松125克,干姜125克,山奈125克,麻黄125克,牙皂125克,麝香125克,芍药12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以红枣肉为丸。每服6~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化湿辟浊,发散,止呕止泻。 【方解】本方主要用于治疗湿浊中阻,或中暑发痧,寒热胸闷,腹痛吐泻之证。方用羌活、防风、独活、荆芥、细辛、藁本、白芷、天麻、麻黄等祛风散寒;以茅术、白术、官桂、干姜、甘松等温中燥湿;麝香、牙皂辟秽开窍。诸药合用,共奏发散,辟秽,燥湿,和中之功。 【主治】湿浊中阻或中暑发痧,症见恶寒发热、恶心胸闷、腹痛吐泻、舌苔浊腻、神志不清。可用于急性肠炎、病毒性腹泻、急性菌痢、急性胃肠炎、婴儿腹泻、中暑等病症。 3纯阳正气丸 【来源】清·《胡庆余堂丸散膏丹全集》 【歌诀】纯阳正气用藿香,陈皮茅术半夏襄, 丁香白术白茯苓,官桂再配青木香。 【组成】藿香30克,陈皮30克,茅术30克,半夏(姜制)30克,丁香30克,官桂30克,白术30克,青木香30克,白茯苓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以胡椒15克,煎汤泛丸,红灵丹12克为衣。每服15克,小儿减半,温开水送服。 【功效】温化寒湿,暖中止泻。 【方解】方用丁香、官桂温中散寒;茅术、陈皮、藿香燥化湿邪;白术、茯苓健脾渗湿止泻;青木香理气止痛。合而用之,共奏温化寒湿,暖中止泻之功,以治疗寒湿泄泻。 【主治】寒湿中阻、腹痛泄泻、泻物清稀、色黄或青、或伴恶寒发热、舌苔白腻。可用于急性肠炎、婴幼儿腹泻、急性痢疾等病症。

民间治肠炎腹泻偏方秘方大全

民间治肠炎腹泻偏方秘方大全 1. 腹泻(包括小儿.婴儿拉黄、绿便): 大蒜头一只,火烧至皮焦蒜熟,再煎半碗汤,加红糖适量,一次服下,一日三次,一天显效,连用三天,无不痊愈,并可治细菌性痢疾。 2. 玉米棒治腹泻: 玉米棒500克,新石榴皮(老皮用量加倍)120克,用砂锅焙黄,研末,过箩,装入瓶内备用。每次服9克,日服3次。对消化不良所致腹泻疗效显著。 3. 马齿苋治痢疾、泄泻: 每次用干马齿苋*半两(鲜者一两),煎一碗水空服汤,一日二次,连用3天可消炎解毒,治久泻不愈特别有效.。 4. 生姜茶叶治腹泻: 取100克生姜或30克干舰5克茶叶,加入800克清水煮,水沸后改用文火,将水熬至500克左右,然后加入15克醋,1日内分3次服用,可治腹泻、腹痛。 5. 红白痢疾:(上海李国治) .芝麻120克,绿豆120克,两药捣碎冲服,1日3-5次,即愈。

6. 洋葱糖浆止泻: 将洋葱100克捣烂,在温水中浸泡2小时,取汁加糖制成洋葱浆。用法:每天服3-4次,每次10-15毫升。此方有杀菌止痢功效,适用于肠炎、腹泻、菌痢诸症。 7. 治水泻验方: 车前子30克,用纱布包水煎后服用。一剂可止,不必再服。 8.盐醋水治腹泻: 吃东西不慎或着凉导致腹泻时可取食醋20毫升加食盐少许.时针轻轻搅拌待食盐充分溶解后服下,饭前饭后均可,每天三次。 9. 绿茶治久泻: 取绿茶3-5克,大枣5个,红糖适量,水煎,分4次温热饮用,每6小时一次,对久泻难愈者有良效。急性菌痢初期不宜使用。 10.三红治腹泻: 红糖30克,红果(山楂)30克,红茶(亦可用花茶代)10克,共煮饮汤,分2-3次服完。 11. 急性肠炎: 大蒜瓣2~4个,加白糖适量,捣烂,用开水冲匀,一次服下,一日二次,一、两天即愈。 大蒜治痢疾肠炎效果好: 用紫皮蒜3至4瓣捣成蒜泥,敷在肚脐眼上,外面贴上纱布再用胶布固定好,见效快。皮肤过敏者,垫一块沙布。 12.胡椒红糖治腹泻: 夏季因饮食、受凉而引起的腹泻,可用热红糖水送服4粒胡椒,每日3次。 13.腹泻 .大蒜明矾治婴儿腹泻法将2瓣大蒜,捣烂去渣取汁;再将1粒黄豆大的明矾研末,与蒜汁调匀,每日1剂,可治婴儿腹泻。 14.鲜桃能治腹泻: 腹泻初,速吃鲜桃(每饭前吃鲜桃一个,饭中食大蒜1一2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