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儒家与音乐

儒家与音乐

儒家与音乐
儒家与音乐

一、前言

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着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二、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观点

1.主张善与美、仁与乐的统一

“美”(其最重要的本质就是“乐”)“善”(即合乎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合一,是孔子基于对音乐的体验而提出的对音乐的基本认识、要求。《礼记·乐记》说:“乐者乐(Le)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乐(Yue)首先能带给人以感官上的快感“乐”(Le),这是音乐“美”的基础。孔子对此十分重视、充分肯定,因为这也是孔子把音乐作为教化手段的基础。但是正如《史记·乐书》所说:凡作乐者,所以节(节制)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Yue)其如此也。所谓“和”,实指各种异质的谐和统一,各种对立性质的消解。音乐的功能正在于和合人心,当然只有“美”、“善”统一,“仁”、“乐”结合的音乐才具备这样的功能。强调“美”与“善”、“仁”与“乐”的和谐统一,是孔子为人生的艺术的最重要基础。

2.主张“礼”“乐”并重

所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又把“礼”“乐”“刑”“政”同举,认为“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史记·乐书》)。可见乐被赋予了何等重要的政治教化功能。当然,“乐”与“礼”与“刑”“政”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因为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是也。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因人心之乐(而以乐导之,,就是陶冶的功能。以美善合一,合乎“仁”的要求的音乐陶冶教化人,可以让人心之乐(le)成为追求“仁”的力量,使得出治道也。”这就达到了乐(yue)的目的。

3.提倡乐通伦理

儒家向来强调“修”(修身)、“齐”(齐家)、“治”(治国)、“平”(平天下),认为知识分子的个人修养通于天下,这是儒家的传统。“诗”、“歌”、“舞”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和人类的其他艺术相比较,这三者是不须借助于别的客观事物就可成立的,所以说“三者本于心”。因此金石丝竹这些乐器对于音乐而言本质上是第二义的,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应当也是基于上述原因而得出的结论,所以中国传统器乐缺乏独立性,有人说中国音乐史几乎就是一部“歌曲史”。更重要的是,儒家认为乐为“德之华”,乐“通伦理”,同时儒家又认定良知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美好的道德是人的本性的自然表现,“德者情之端也”,又说“乐者德之华也”,“乐者,所以象德也”。君子作乐用来陶情养性,教化万民,移风易俗,当然就是本乎情性的最自然的事。

三、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及其主导地位

孔子在音乐上总结先秦以来的美学思想,形成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精华,这些思想精华在后世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主导地位。

孟子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对后世影响很大。他认为音乐就是快乐,是内心欢乐之情不可抑制的自然外露;认为人生来就有享受音乐的欲求与能力,人对音乐有共同的美感;认为乐的内容应是“仁”“义”之德,因而闻乐可以知德、知政;主张“与民同乐”以使天下得治。孟子正是从这种人生境界出发来看待审美和艺术享受,反对国君垄断审美艺术,反对君主的“独乐”,并把“与民同乐”的思想纳入其“仁政”理论。孟子不反对俗乐新声,正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审美和艺术发展的需要,对后世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有很深的影响。

荀子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在某些方面还有所突破。荀子的《乐论》是我国古代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论着,对《乐记》以及后来的音乐美学思想有重大影响。《乐记》对音乐本质的解释,具有相当的深度。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后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旎,谓之乐。”“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它肯定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它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精神状态。它又是声音的艺术,由自然形态的声音变为艺术形态的音乐,正是艺术劳动的过程。因此,对于音乐这一人类社会意识形态成因的解释,有着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的认识。

在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上,《乐记》强调音乐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状况与社会风气,因而人们通过音乐又能认识国家的政治好坏,所谓“审乐以知政”。它说:“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它认为音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现实生活内容,因此音乐的审美感受是认识现实的重要形式,强调了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关系。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学派一贯的音乐主张,它也符合当时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历史要求。

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是《乐记》阐述的核心问题之一。它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利用音乐的美感作用,端正社会风气,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一致,这就是先王制定音乐的目的。所以《乐记》始终将礼、乐并列,指出以礼、乐的互相配合作为实行阶级统治的基础,把音乐与道德、法律、政治同等看待,对它在国家上层建筑中所起的作用,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乐记》还非常强调音乐的伦理教育作用,指出音乐必须接受政治、伦理道德的制约。这种适应统治阶级文治武功需要而形成的音乐观,在当时形势下,无疑能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儒家孔子的思想理论经过发展形成了一套体系,并且有其一定的历史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站在统治阶级立场的孔子当时就已经看到了音乐的政治意义和艺术意义,也为音乐的运用指出了道路,他对于音乐既有观点又有方法。孔子强调音乐与现实人生的联系是情与理的统一,是音乐为社会与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的一大闪光点。

今天,我们研究儒家音乐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我们当下的音乐教育与发展梳理一下历史的发展脉络,找到我们现今音乐中所蕴藏的民族文化的灵魂与精髓。我们今天的知识应该说是来自对前人的经验与理念的总结与提升,我们今天的音乐文化同样是来自对历史音乐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发展。正是通过文化的世代性传承,我们的生命才体现出历史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 一、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1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单选题】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表现特征为没有视觉性和()。 A、没有表现性 B、没有概念性 C、没有语义性 D、没有形象性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乐曲解说对音乐审美带来的影响是()。 A、强化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B、推动了音乐审美的发展 C、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理论 D、带来了音乐审美的误区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音乐的表现内容。() 我的答案:× 1.2音乐何需“懂” 1.【单选题】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 A、视觉感受 B、想象能力

C、语言能力 D、情绪体验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蝴蝶夫人哼鸣合唱》表现了()的情绪。 A、悲伤 B、热情 C、快乐 D、激昂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音乐何需懂,欣赏音乐只需要打开耳朵好好享受音乐之美。()我的答案:√ 1.3美术何需“懂” 1.【单选题】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 A、对现代派不熟悉 B、缺乏美术理论基础 C、理性思维受阻 D、缺少审美能力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 A、对称 B、层次丰富 C、平衡

D、色彩和谐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表现的形式,而在于表现的内容。() 我的答案:× 1.4文学何需“懂” 1.【单选题】“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 A、“黄昏”描述的时间段更精确 B、“黄昏”更押韵 C、“黄昏”更具理性色彩 D、“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下面文字属于文学表达的是()。 A、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B、我家后院有两棵枣树。 C、我到船舱外站了一会儿,看到了很多美景。 D、船靠岸了,我在船舱中听到了很多吵闹的声音。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要想体验到文学的艺术美,需要把文学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理解透彻。()我的答案:× 1.5如果生活缺乏“感性思维” 1.【单选题】()是最感性的艺术。 A、文学

儒家、道家、法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儒家、道家、法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本文作者:发论文找360期刊网网址:https://www.docsj.com/doc/e31503328.html,/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在与西方所谓专业音乐体系的对照与比较中,呈现出了鲜明而特有的审美特征。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问出现过入、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音乐发展中。 关键词:传统美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善、和 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代。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乐记》是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着作。《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乐记》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如书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乐情篇》)。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这就给我们一启示: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专业的音乐人才固然需要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扩展音乐素质,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更为重要。 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孔子认为音乐家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情感要有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论理准则。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238年)荀子在哲学上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生性的恶习的必须教育才能变善,因为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人的必然需要。他主张音乐从实际出发,并随着时代前进而发展变化,但在音乐思想上仍有崇雅贬俗倾向。 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自然、天人合一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揉合到了一起,它的核心是自然、虚静,渴望达到”大音希声“的境界。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老子崇尚朴素自然,追求平和;庄子认为主客体和谐产生美感,以内心纯朴自然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用乐调调和阶级矛盾,追求人类平衡,认为合乎

孔子的音乐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e31503328.html, 孔子的音乐思想 作者:黄辉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4期 摘要: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其音乐思想也对古代中国音乐思想的发展 产生过重大影响。先秦时期儒家音乐思想奠基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集大成于《乐记》。荀子的《乐论》成为中国第一部音乐美学专著,从而奠定了儒家音乐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地位。孔子具有高度的音乐修养和才能,对于音乐,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关键词:孔子;仁;和;尽善尽美 中国素以“礼乐之邦”之称,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音乐思想发展的源泉,对后世音乐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思想,作为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的主体,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构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迄今还在我们的音乐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主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统治地位,他的音乐思想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支柱 春秋之际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时期,其突出的特征是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礼崩乐坏。孔子发现单用“礼”已无法使人遵循周礼,周代已有的礼乐文化在当世的价值观念上以被冷落,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仁”不仅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其音乐思想的重要核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即突 出说明了这一点。面对这种文化秩序紊乱的局面,孔子试图通过自己的一套理论主张和思想学说来恢复和重建周代以来的人文传统,使礼乐教化合乎天道人心,合乎文明规范。要实现以礼乐为中心的文化价值理想,自然就先要实现具有本体意义的、人和万物所共有的“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是一种道德理性,是伦理伦常得以成立的人心根据,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感通和理解的精神动源。怎样达到“仁”境界?那就必须做到与人相亲相爱,亲即是仁的一个方面。同时还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的精神建立起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应该是疏离的、异化的,而应该是“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八佾》)的、有情有义并能互相交流和沟通的。只有在后者的基础上,“礼”所规定的上下 等级、长幼尊卑的秩序化社会才能实现。“仁”的精神既表现在“礼”中,也表现在“乐”中,就乐而言,仁是其生气盎然的基础;就仁而言,乐则是仁传达的精神载体。在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单用礼法去约束人的行为,要求人遵循外在的文明规范,很难达到理想化的效果,还必须强调乐的积极作用,即将“仁”的精神融人音乐,在尊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情操前提下,通过音乐审美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用“乐”去感化人心,陶铸人性调节人情,实现理想。

最新 音乐美学的分析与感悟-精品

音乐美学的分析与感悟 一、引言 音乐美学听起来很深奥,也很专业,更接近抽象理论层面,距离音乐欣赏和音乐教学活动有些距离。其实音乐美学就在身边,也即在音乐人和音乐欣赏者身边,可谓之只要和音乐活动有关联,就必定和音乐美学有关联。尤其对于音乐人说来,这里包括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学音乐者,更是一门从理论到实践均不可缺少的理论武装与实践活动。譬如说,音乐人对于每一首音乐都需要反复的听、认真的揣摩、一次又一次的习练,这是因为什么,自然是为了把这首音乐的韵味把握好,在表现这首音乐时能够在自己所具有的音乐表现力的基础上把这首音乐表现的更加美妙动听需要。也譬如音乐欣赏者喜欢某一首音乐,会反复的听,在一遍又一遍的聆听中被不断地陶醉,有着“听你千遍也不厌倦”的心理感应和情感收获。无疑,在理论层面,音乐美学研究的式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在实践层面,音乐美学是以音乐的形式陶冶人们心灵和性情的一种事物。无论音乐人和音乐欣赏者都需要探知音乐美学,都需要在音乐美学的指导下获得更多的教益。 二、音乐美学的衍生和所要研究的问题 音乐美学作为概念性表述起源于18世纪末德国学者的著作中,以音乐美学的“激情说”引起音乐理论界的关注,及至而出现的“康德说”则将音乐美学与哲学阐释联系在一起。随后,音乐美学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路走来,不断被音乐界的先哲们所热议但蕴含于其中的音乐美学的问题研究分析则体现于各国音乐家更早些的研究活动,甚至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中国的音乐美学产生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先民的音乐意识,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进入活跃状态,儒家的音乐美学的诸多言论可称之为具有代表性的言论。魏晋时期,的美学思想被大大扩展,从总体上对于音乐理论问题的一般性考察转入对音乐中的某一门类的特殊规律的探索。在音乐历史长河的奔腾不止的进程中,中国对于音乐美学的研究与世界各国对音乐美学的研究共同推动了音乐美学的形成和发展。那么,音乐美学在当今所体现出的科学内涵是什么?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音乐美学所要阐述的是音乐的形式和内容的问题,包含了高度凝练的对于音乐美的理论性阐述和实践性阐述,其特点是音乐学与美学的结合。 三、音乐美学对音乐人和音乐欣赏者所发挥的能动作用 学习音乐美学,了解音乐美学,可以让音乐人与音乐欣赏者对音乐以及音乐美具有正确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将看似表面的简单的孤立的音乐现象与音乐审美联系在一起,以更有利于实现音乐审美来指导音乐领域的一切活动,发展音乐事业,创新音乐事业,让音乐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为人们提供更精致更唯美的精神食粮。乐于审美、正确审美、深度的独到审美,是音乐人和音乐欣赏者对每一部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实践活动的动机性源头。具体到音乐人这个音乐创造者和输送者的群体说来,进行音乐创作要把自己的音乐审美观建立在音乐审

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作者:任晓梅。(作者单位:洛阳大学师范学院音乐系) 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可追溯到二千八百年前的西周。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审美意识也在逐渐深化,形成的以孔子为代表的独特的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对于领悟现代音乐美学思想以及利用音乐的教育作用来提高当代青年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春秋战国时期,在音乐方面,儒家学派与墨家、道家所持的观点不同,但儒家观点占主流。孔子(公元前51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一生极其重视礼乐教化并一生积极躬行,其谈仁、谈礼、谈信等都影响了二千多年来的中国人的心灵。而其谈音乐则较少为人所注意。其实,孔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音乐家,他不仅懂得声乐韵律,而且会弹古琴,吹笛吹箫。他经常唱歌弹琴,以音乐表达情意和感受。孔子虽然没有建立非常系统的音乐理论,但他对音乐理论极其有研究,所形成的音乐思想已成为后人的宝贵财富,并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在理论上他强调音乐的政治作用,要求“乐”与“礼”相配合,以巩固国家统治。 孔子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在政治上崇尚“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承认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善”和“美”来评价音乐,凡合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著名的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孔子认为音乐家可以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但在感情上必须受到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伦理准则。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了“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不免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孔子认为,音乐美是作为一种艺术的范畴来与“善”(道德范畴)相对应的,而道德范畴所包括的,是大家所熟悉的“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伦理学说,音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道德同时也渗透进音乐,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于是便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孔子在美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以“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其“美善合一”的观点,是深刻而成熟的音乐美学观点。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思想,还相当完整地表现在《乐记》一书中。《乐记》代表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即音乐的起源是人的心灵受到外物的刺激,而以声音表现出来。音乐的作用在于“和”,即作用于人的情感;《乐记》在强调礼与乐的结合时认为“乐也者,情之不可变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关乎人情矣”。这样音乐在政治的指导下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也足以说明儒家强调音乐社会功能的特点。《乐记》提出了音乐艺术相关的许多问题。如:音乐的成因和特征、音乐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这种音乐美学思想,有的内容和审美标准到现在仍还是适用的,如《乐记———乐情篇》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乐记》作者主要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秩序的需求,利用音乐作为端正社会风气使整个社会和谐一致,达到王天下的目的。美善的统一是儒家美学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对美与善的认识与追求标志着古代中国人审美意识的成熟。 孔子还有两个著名的观点,一个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这里孔子是把诗、礼、乐作为人生修养的三个互相关联和依赖的方面或层次来看待的:首先,以诗来激发和引导人的审美感性,培养想像力与创造力;其次,以礼来规范和塑造人格品性,培养道德意识;最后,无论是创造力的激发还是道德人格的培养都要靠音乐来完成。也可以这样说,智性和诗性教育主要以诗来进行,德性教育靠礼来进行,而乐则是在更高层次上对二者的融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以说是孔子的审美教育思想的三个方面或阶段。另一个著名的观点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句话具体地说明了德性教育与智性教育的关系。在“立于礼”中,“礼”还没有完全摆脱外在的、强迫性规范的因素,而在这里,德性教育已完全内化为一种心理本身的要求:“道”是要达到的目标,这一目标的依据是人的内在的德性与仁爱之心。正由于有“德”与“仁”的内在心理依据,人才不把理想的“道”看成是外来的、强加的,而是从内心乐于接受它。因此,道德的要求转化为审美的快感,故“游于艺”在最后。显然,“游于艺”是最高的境界或层次,它包容了“道”、“德”、“仁”的内容,并且是实现这三者的最终途径。由于有“游于艺”的层次,“道”、“德”、“仁”才最终成为人们发自内心的要求,从而成为自由完美的人性的组成部分。这里还可以引一句孔子的话作为对上述分析的印证,那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深知审美对人的力量,因而把它看成是教育人和人自我修养的最有效的途径。 儒家的音乐思想,一方面,充分肯定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尤其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鼓舞前方将士勇敢征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温良礼让等;另一方面,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评价标准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美育和音乐发展有着较深远的影响。 二 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说:“礼者,所以立身也;乐,所以成性也。”“礼使人获得行为规范,具体培养人性,树立人格,启迪性情,启发心智,使人开始走上人性之道;乐则使人得到人性的完成。”从以上的论述来看,音乐的作用是十分强大的,使人的人性在“乐教”中完成。李泽厚又指出:“教远非传授知识,讲解义理,锻炼技艺,而重在整体人格的塑造,所以音乐(乐教)重要。乐无关知识,技艺,而直接作用于心灵,陶冶性情。”音乐已经上升到这样的高度了,我们不禁要问:单凭一点好听的旋律就能使人的人格得以完成,它有那么大的魔力吗?李泽厚《美学三书·华夏美学》引孔安国注:“乐所以成性”,又引刘宝楠《论语正义》注:“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显然,孔子所指的“乐”,并非单纯的音乐,而仍是带有他的儒家是非道德伦理观念的“乐”,只不过是较前面的“乐”更高了一个层次。“乐无关知识、技艺”,孔子的弦外之音使我们认识到,音乐是与他的儒家学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起来的,同“仁”、同“善”结合在一起,初步阶段是以“诗”熏陶,接着授以礼制知识,到最后则以一种美学层面的方式———“乐教”(或者称“美育”)来潜移默化,使之成为孔子所要求的“仁”。“美”与“善”在这里已经以一种更高的层次合一了。“善”的内核与“美”的形式已经无须区分了,音乐不仅用以传情达意,还用于“传道”,孔子的儒家之道,及其圣人境界、道德心情,正潜藏在美的旋律中,所以乐能“直接感染、熏陶、塑造人的情性心灵”,已经具有“美育”的功能了。 今天,中国儒家的“乐教”思想已深深地影响着当代音乐美学思想。在二千多年后,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正是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之说。著名音乐史研究者黄自曾说:“作曲家作一曲,必定有所感于心故发为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使更多的人致力于美学原理的研究,美学对象可以是所有现实的美,比如对感情认识的研究,对艺术美的研究,对审美心理的研究,包括对音乐美育的研究。 音乐是情感艺术,提高完善音乐教育不仅对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全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将起到重要作用。作为每个音乐工作者,都应担负起这样的责任,在科学的美学思想指导下,充分发挥音乐在素

贝多芬音乐中的标题音乐元素

贝多芬音乐中的标题音乐元素 贝多芬是跨越两个世纪,连接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音乐巨匠。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充分反映了前辈的成就,诸如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因素与巴赫深邃的哲理性和宏伟的气魄。如果从音乐风格的历史演变来看,他的创作从形式、体裁到风格都承袭了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风格,具有音乐逻辑感、均衡感和以动机为基础材料构建“宏伟大厦”的方法。由于社会变革和自身的才能,贝多芬极大的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的风格。他一共写了七部器乐协奏曲,其中有五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协奏曲。在这些作品中除了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属于他早期的作品外,其余都是他在创作成熟时期所写的作品。他的这些协奏曲无论在形象的生动丰富、规模的宏伟,以及构思的严谨集中方面都可以和他的交响乐相媲美。协奏曲为贝多芬提供了一种大众喜爱的形式。最流行的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他的第三、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本文将重点介绍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在西欧古典派前期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给曲调标示题目,它们直接叫作《第×号奏鸣曲》、《第×号弦乐四重奏》、《第×交响乐》等。这种音乐,称“无标题音乐”或称“绝对音乐”,这种音乐并不因为没加“标题”就没有它内在的艺术内容。相反,它们的音乐感情不是用语言(文字)来直接表达的,它是以美的音响组合来使人们得到感受的;它不借助于文字提示,完全由音乐本身来抒发情感。正如诗人哥德所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指这种“绝对音乐”而言。 西欧音乐作品使用标题来提示、说明曲调内容的,首先是贝多芬。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便是著名典型,它标明《田园》,而且五个乐章又各有文字说明。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被唤起的愉快的心情”;第二乐章:“溪边景色”;第三乐章:“农民快乐的聚会”;第四乐章:“雷电、暴风雨”;第五乐章:“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感恩的心情”。这部交响乐的艺术内容就与它的标题相符合。但我们不能把它看成是自然主义的模仿或者是简单的音画。1809年3月贝多芬给出版商的信里说:“F大调交响曲的标题是:田园交响曲或乡村生活回忆,感受的表现多于绘画。”可见,标题音乐和图画不同,它着重表现人的精神世界,抒发人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感受,从而反对了庸俗的自然主义手法;它是高级的音乐文学化。 总之,音乐的标题有其深刻的、重要的艺术意义,我们对这种音乐的理解,正如贝多芬所说的那样:“各种情景应由听众自己去聆听。”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发表时间:2018-09-27T15:29:20.36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9月作者:武文婧[导读] 本文主要以先秦时期儒家孔子音乐思想为探究对象,深入分析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以便全面的了解儒家思想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发展。 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纷争四起,在思想上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思想主要分“倡乐”和“非乐”两部分,以儒、墨、道三家最具代表性,各流派在对于音乐的价值性和功能性问题上提出不同观点。本文主要以先秦时期儒家孔子音乐思想为探究对象,深入分析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以便全面的了解儒家思想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发展。 关键词:孔子;儒家;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美学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周代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时期,周室依旧掌控着统治天下的权威,直至东周,王室日渐衰落,只落得天下共主的虚名并无实权。中原各国之间开始相互兼并和争霸,群雄四起,纷争不断,在历史上出现了著名的春秋五霸。周王室岌岌可危,早已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二、儒家学派代表孔子及其主要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世界闻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有“圣人”之称。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晚年致力于教育,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的准则是“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讲究“仁”与“乐”,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强调音乐在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认为改善社会风尚再也没有比音乐更好的手段了。并且,认为音乐与成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重视音乐对人身心成长及修养所产生的重大作用。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所提出的一系列见解与主张是入世的。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其音乐观在本质上也是相对保守的。他的思想极大的影响了整个封建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其崇高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一)“礼”与“仁” “礼”与“仁”是孔子音乐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部分.在孔子看来,“礼”与“乐”一样,都是一种综合体,“乐”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礼”则是典章、道德规范、礼仪形式的综合体。至于“仁”,简言之为“爱人”二字,其基本精神则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即从积极方面说,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消极方面说,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既是一种道德观念,又是一种人生理想。 在孔子音乐美思想中,“礼”与“仁”均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认时”、“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说明其思想确实有反对暴政,反对过分压迫与剥削的一面。他自己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奋斗目标,四处奔走,凄凄惶惶;这一切都足以说明他是以“礼”为本,而不是以“仁”为本。另外,“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行“仁”是手段,复“礼”是目的,强调“仁”不是为了否定“礼”,而是为了有效地维护“礼”。这是他在“礼坏乐崩”的社会制度大变动时代所持的根本态度。(二)“成于乐” 在人格培养、人性发展问题上,孔子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主张。在人类的思想感情的交流上,诗与乐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而作为统御二者的交叉点,“兴”对于内在情感动力和艺术思维能力的造就,就从基本素质上保证了“成于乐”阶段的音乐审美主体的欣赏水平和制作表现水平。 (三)“尽善尽美” 孔子之前的思想家,早已探讨过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要求与对于审美感受的追求之间的矛盾问题。孔子“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的思想方法,使他在音乐功能论上,十分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而在音乐本体论上,又充分注意到音乐美的特殊性质。“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朱熹《集注》:“美者,声容之盛。”在这里,孔子强调的当然是以社会价值论为主的音乐批评标准,同时也揭示了并非作为善的对应物或等价物而存在的音乐之美,揭示了音乐的独立自足性,开始从客体音响构成中的基本要素(如“声容之盛”)这一层次去把握音乐的特殊本体和特殊之美。他一方面重视音乐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也并没有因为《武》“未尽善也”而忽视其音乐的艺术本体价值。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对这一章的解释是:“孔子举出四种演奏原则,即翕如、纯如、绎如。(四)关于“思无邪” 音乐以何种方式与人相关,孔子对于这一问题的考察是从不同的层次、角度上分别进行的。他承认音乐的独立自足性,又高度重视情感在音乐与人之间的媒介作用,但也坚决反对那种毫无境界的表情方式。 据《史记·孔子世家》载,“《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是说孔子一面按照已谱有的曲调,用琴瑟之类的乐器伴奏,将《诗经》的5篇作品全部演唱出来;一面采用《韶》《武》《雅》《颂》的律制,从音乐组织(音律、音阶、调式及调性等)方面对其中的部分乐曲进行了整理。《墨子·公孟》说,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在艺术表现方面,师挚的《关雎》音乐运用“乱”的曲式,华丽、热情,音区和力度充分开拓扩展,配器雄浑有力又色彩斑斓,由乐声组织的这种形态与品格创造出的意象连续的空间,托出一派“洋洋乎”的音乐形象。在艺术欣赏方面,“盈耳哉”的音响形式通过同构同态关系直接引起情绪的动态反应,又通过动态与色调的对应关系唤起情绪色调,再通过艺术想象活动产生“洋洋乎”的音乐意境。 结语: 综上所述,儒家认为音乐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及教化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先秦儒家的音乐思想初步奠定了我国音乐美学的思想体系并贯穿其后两千多年的历史,对我国音乐史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也丰富了世界音乐美学史,其保存下来的音乐论著成为后人研究音乐文化史学不可多得的重要财富。

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特点

儒家音乐思想的特点浅识 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著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音乐家、教育家。其主张音乐贯注以“仁”的道德内涵,要求音乐必须有“仁爱”的精神;另一方面他认为音乐不是单纯的艺术,而是人格修身立世的根本,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策。他是儒家思想集大成者。 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观点 1.主张善与美、仁与乐的统一 “美”(其最重要的本质就是“乐”)“善”(即合乎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合一,是孔子基于对音乐的体验而提出的对音乐的基本认识、要求。《礼记·乐记》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乐首先能带给人以感官上的快感“乐”,这是音乐“美”的基础。孔子对此十分重视、充分肯定,因为这也是孔子把音乐作为教化手段的基础。但是正如《史记·乐书》所说: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所谓“和”,实指各种异质的谐和统一,各种对立性质的消解。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把“仁”作为了衡量事物的最高尺度。所谓“仁”就是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孔子提倡的“爱人”,是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

最新整理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复习过程

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 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表现特征为没有视觉性和(C)。 A、没有表现性 B、没有概念性 C、没有语义性 D、没有形象性 2 乐曲解说对音乐审美带来的影响是(D)。 A、强化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B、推动了音乐审美的发展 C、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理论 D、带来了音乐审美的误区 3 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音乐的表现内容。(×) 音乐何需“懂” 1 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D)。

A、视觉感受 B、想象能力 C、语言能力 D、情绪体验 2 《蝴蝶夫人哼鸣合唱》表现了(A)的情绪。 A、悲伤 B、热情 C、快乐 D、激昂 3 音乐何需懂,欣赏音乐只需要打开耳朵好好享受音乐之美。(√) 美术何需“懂” 1 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C)。 A、对现代派不熟悉 B、缺乏美术理论基础 C、理性思维受阻 D、缺少审美能力 2

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C)。 A、对称 B、层次丰富 C、平衡 D、色彩和谐 3 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表现的形式,而在于表现的内容。(×) 文学何需“懂” 1 “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D)。 A、“黄昏”描述的时间段更精确 B、“黄昏”更押韵 C、“黄昏”更具理性色彩 D、“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2 下面文字属于文学表达的是(A)。 A、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B、我家后院有两棵枣树。 C、我到船舱外站了一会儿,看到了很多美景。 D、船靠岸了,我在船舱中听到了很多吵闹的声音。

3 要想体验到文学的艺术美,需要把文学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理解透彻。(×) 如果生活缺乏“感性思维” 1 (C)是最感性的艺术。 A、文学 B、美术 C、音乐 D、舞蹈 2 下面思维方式不属于艺术审美的是(D)。 A、好不好听 B、好不好看 C、美不美 D、像不像 3 五粮液大楼、福禄寿大楼等都是缺乏感性思维与审美的建筑。(√)

最新-浅析艺术歌曲的民族性音乐元素 精品

浅析艺术歌曲的民族性音乐元素 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至今,以独特的表现内容、结构形式以及抒情手法,成为我国声乐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艺术歌曲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扬,正是由于这些民族性音乐元素的运用,使中国艺术歌曲拥有了民族音乐艺术魅力。 文章分析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从音乐创作的角度,对中国艺术歌曲中民族性音乐元素的运用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发掘优秀民族音乐艺术的精华。 中国艺术歌曲;民族性音乐元素;民族曲调;调式与和声;伴奏艺术歌曲作为一种从欧洲传入中国的外来音乐体裁,以丰富的表现手法、独特的艺术形态以及高雅的音乐内容,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艺术歌曲在借鉴和吸收外国艺术歌曲精华的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元素,对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从由青主创作的中国第一首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到萧友梅创作的《问》《南飞之雁语》以及黄自的《花非花》《玫瑰三愿》等,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中国艺术歌曲不断发展,出现了一批以反帝反封建,要求民主科学、个性解放为主要内容的优秀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发展,许多优秀的作曲理论与音乐书籍被引入国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 与此同时,作曲家在创作中积极运用中国民族性音乐元素,从而创作出许多民族风格鲜明的艺术佳作。 如由施光南创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尚德义的《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等。 改革开放后,随着新的艺术思想与艺术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进入到空前繁荣的阶段,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富有才华的作曲家与优秀的歌曲作品,如改革开放初期,由罗忠镕创作的《涉江采芙蓉》《黄昏》,进入21世纪后由印青创作的《江山》《走进新时代》等。 作曲家将多样化的作曲理论运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使艺术歌曲的作曲技法和题材内容等在表现手段上更加多元化。 中国艺术歌曲永恒的民族魅力与作曲家对民族性音乐元素的运用有着必然

浅谈对音乐美学的认识

<浅谈对音乐美学的认识> ---音乐美学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08级作曲系 王雅慧 080310 27

总述 1.音乐美学概论。2.什么是音乐美学?3.音乐美学的研究角度。4.音乐美学的历史发展。

1.音乐美学概论 ①远古时期 早在上古时期,起于西周礼乐制度的乐教组织,当“乐”被纳入教育系统、意识形态系统,“乐”已经就是一门独立学科系统。 ②现代时期 音乐美学Aesthetics of Music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同一般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学、音乐评论等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往往离不开从上述这些领域的成果中吸取营养。 2.什么是音乐美学? 提起音乐美学,许多人感到陌生,甚至有一点神秘感,但就对象而言,每门学科一开始都会研究两个问题,一、这个对象是存在的。二、这个对象是什么? 3.音乐美学的研究角度。 对象和不同的研究角度

但是音乐美学在研究对象上却同上述的这些领域不同。一般美学把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从总体上研究艺术的本质和普遍规律,而音乐美学则把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特殊种类,研究它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音乐技术理论(如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配器法等)研究音乐创作的技法、音乐构成上的具体准则,而音乐美学则把音乐作为一个总体,从更概括的角度考察它的本质和规律;音乐评论从实践上把具体的音乐现象作为它的分析和评论的对象,而音乐美学则对音乐的总体进行基础理论性的学术研究,为音乐评论提供理论前提。 音乐美学的研究角度 音乐美学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进行:哲学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广义社会学的角度以及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学特性的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哲学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下列一些问题:音乐的本质是什么?音乐的内容是什么?音乐同现实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这些问题同哲学认识论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具有根本性质,是音乐美学中首先要探讨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音乐艺术所要回答的问题,诸如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的心理过程是怎样的?人们究竟是如何感受音乐的?音乐是以何种方式作

论爱乐之城电影音乐的戏剧性功能

论爱乐之城电影音乐的戏剧性功能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优秀的电影音乐可以最凝练的传递出电影的主题与气质。本文以第第89届奥斯卡获奖影片《爱乐之城》为例,探析电影主题曲及其配乐对影片戏剧性叙事的影响。总结出电影音乐的四个戏剧性叙事功能,主要表现为:为影片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作为剧作元素,推动剧情发展;控制影片节奏,形成独特声画蒙太奇;连接时空,连贯画面,展现电影梦幻之境。以期为当代电影音乐加强电影结构叙事能力的良性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电影音乐;电影结构;戏剧性叙事功能 电影从诞生以来,就从来没有完全“无声”过。早在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在英国上映时,在放映的现场就有钢琴演奏流行歌曲作为配乐。那时欧洲和美国的主要电影院里都配有乐师或乐队,影片在发行时都要附上配乐说明。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声音作为一种艺术存在,与视觉画面共同构筑成无限广阔的视听空间和丰富多彩的视听形象。它有效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丰富了视听语言的传达手段,使

电影创作能够自由的处理真实与虚拟的关系,充分发掘各种题材的内涵意蕴,灵活表达人类各种思想感情,使“形美以感目,声美以感耳”的美学理想得以实现。电影中的声音元素有多种不同形态,主要分为音乐、音响和人声三个部分。音响基于纪实和再现的需要,营造氛围、展示环境空间,以表真为主;人声是传递信息的基本方式,以表意为主;而音乐则提供一系列无意识的支持,最直接而强烈的激发情绪及想象,以表情为主。因此,音响与人声可以说增强了电影艺术的逼真性,音乐则提供了电影成为艺术的可能性。因此,电影音乐可以被视为电影“灵魂的伴生物”,它与电影画面紧密结合,成为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它即保持着自身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丰富的情感表现形式,又服从于电影情节的总体构思,配合视觉语言完成表意的功能。同时,音乐充沛的情感因素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深层心理,形成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直指人心的力量。从此而言,“电影音乐是一种功能性音乐”1。研究电影音乐的功能性,使它更好的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才能使电影艺术更完美,更具感染力。在第8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歌舞片《爱乐之城》一举斩获六项大奖,其中包括最佳配乐及最佳原创歌曲。整部电影将复古元素融入了一个钢琴乐手与怀揣梦想的女

儒家与音乐

一、前言 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着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二、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观点 1.主张善与美、仁与乐的统一 “美”(其最重要的本质就是“乐”)“善”(即合乎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合一,是孔子基于对音乐的体验而提出的对音乐的基本认识、要求。《礼记·乐记》说:“乐者乐(Le)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乐(Yue)首先能带给人以感官上的快感“乐”(Le),这是音乐“美”的基础。孔子对此十分重视、充分肯定,因为这也是孔子把音乐作为教化手段的基础。但是正如《史记·乐书》所说:凡作乐者,所以节(节制)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Yue)其如此也。所谓“和”,实指各种异质的谐和统一,各种对立性质的消解。音乐的功能正在于和合人心,当然只有“美”、“善”统一,“仁”、“乐”结合的音乐才具备这样的功能。强调“美”与“善”、“仁”与“乐”的和谐统一,是孔子为人生的艺术的最重要基础。 2.主张“礼”“乐”并重 所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又把“礼”“乐”“刑”“政”同举,认为“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史记·乐书》)。可见乐被赋予了何等重要的政治教化功能。当然,“乐”与“礼”与“刑”“政”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因为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是也。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因人心之乐(而以乐导之,,就是陶冶的功能。以美善合一,合乎“仁”的要求的音乐陶冶教化人,可以让人心之乐(le)成为追求“仁”的力量,使得出治道也。”这就达到了乐(yue)的目的。 3.提倡乐通伦理 儒家向来强调“修”(修身)、“齐”(齐家)、“治”(治国)、“平”(平天下),认为知识分子的个人修养通于天下,这是儒家的传统。“诗”、“歌”、“舞”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和人类的其他艺术相比较,这三者是不须借助于别的客观事物就可成立的,所以说“三者本于心”。因此金石丝竹这些乐器对于音乐而言本质上是第二义的,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应当也是基于上述原因而得出的结论,所以中国传统器乐缺乏独立性,有人说中国音乐史几乎就是一部“歌曲史”。更重要的是,儒家认为乐为“德之华”,乐“通伦理”,同时儒家又认定良知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美好的道德是人的本性的自然表现,“德者情之端也”,又说“乐者德之华也”,“乐者,所以象德也”。君子作乐用来陶情养性,教化万民,移风易俗,当然就是本乎情性的最自然的事。 三、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及其主导地位 孔子在音乐上总结先秦以来的美学思想,形成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精华,这些思想精华在后世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主导地位。

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doc

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小学音乐: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摘要】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着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在这其中儒家音乐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观点,并梳理了其发展轨迹,从而确立了其主导地位。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孔子音乐文化 一、前言 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着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二、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观点 1.主张善与美、仁与乐的统一 “美”(其最重要的本质就是“乐”)“善”(即合乎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合一,是孔子基于对音乐的体验而提出的对音乐的基本认识、要求。《礼记·乐记》说:“乐者乐(Le)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乐(Yue)首先能带给人以感官上的快感“乐”(Le),这是

音乐“美”的基础。孔子对此十分重视、充分肯定,因为这也是孔子把音乐作为教化手段的基础。但是正如《史记·乐书》所说:凡作乐者,所以节(节制)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Yue)其如此也。所谓“和”,实指各种异质的谐和统一,各种对立性质的消解。音乐的功能正在于和合人心,当然只有“美”、“善”统一,“仁”、“乐”结合的音乐才具备这样的功能。强调“美”与“善”、“仁”与“乐”的和谐统一,是孔子为人生的艺术的最重要基础。 2.主张“礼”“乐”并重 所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又把“礼”“乐”“刑”“政”同举,认为“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史记·乐书》)。可见乐被赋予了何等重要的政治教化功能。当然,“乐”与“礼”与“刑”“政”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因为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是也。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因人心之乐(而以乐导之,,就是陶冶的功能。以美善合一,合乎“仁”的要求的音乐陶冶教化人,可以让人心之乐(le)成为追求“仁”的力量,使得出治道也。”这就达到了乐(yue)的目的。 3.提倡乐通伦理 儒家向来强调“修”(修身)、“齐”(齐家)、“治”(治国)、“平”(平天下),认为知识分子的个人修养通于天下,这是儒家的传统。“诗”、“歌”、“舞”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和人类的其他艺术相比较,这三者是不须借助于别的客观事物就可成立的,所以说“三者本于心”。因此金石丝竹这些乐器对于音乐而言本质上是第二义的,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应当也是基于上述原因而得出的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