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基中诊复习资料

中基中诊复习资料

中基中诊复习资料
中基中诊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

痰饮饮停胃肠,悬饮饮停胁下,溢饮饮停肢体,支饮饮停胸肺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发病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发病的类型:

感而即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并与并病、复发。

感邪后立即发病,称为感邪即发。

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其体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多见于外感疾病和某些外伤。

徐发是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缓发。徐发与致病因素的种类、性质,以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

继发,是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原发病与新产生的疾病在病理上密切相关。

卒发,又称顿发,即感而即发,急暴突然之意。一般多见以下几种情况:

1.感邪较甚:六淫之邪侵入,若邪气较盛,则感邪之后随即发病。如新感伤寒或温病,是外感热病中最常见的发病类型。外感风寒、风热、燥热、温热、温毒等病邪为病,多感而即发,随感随发。

2.情志遽变:急剧的激情波动,如暴怒、悲伤欲绝等情志变化,导致人的气血逆乱,而病变顷刻而发,出现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胸痹心痛、脉绝不至等危急重证:

3.疫气致病:发病暴急,来势凶猛,病情危笃,常相“染易”,以致迅速扩散,广为流行;

某些疫气,其性毒烈,致病力强,善“染易”流行而暴发,危害尤大,故又称暴发。

4.毒物所伤:误服毒物,被毒虫毒蛇咬伤,吸人毒秽之气等,均可使人中毒而发病急骤。

5.急性外伤:如金刃伤、坠落伤、跌打伤、烧烫伤,冻伤,触电伤、枪弹伤等,均可直接而迅速致病。

真虚假实即“至虚有盛候”。

概念:指“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

气不足病证;同时又可见腹胀满(但时有和缓轻减),腹痛(但喜按)等假实之症。再如老年或大病、久病,气虚推动无力而出现的便秘,亦属此类。

表现:如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可见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胖嫩而苔润,脉虚而细弱等正形成:多由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气血运行无力所致。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实虚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阳或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发生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病理变化。

1.阴损及阳

表现:如肝阳上亢病证,病机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若病情发展,进一步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概念:指由于阴气阴液亏耗,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肾藏精气,寓真阴真阳,为全身阴阳之根本。因此,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脏阴形成:多由邪气亢盛,结聚体,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

表现:如热结肠胃,里热炽盛,可见大便秘结,腹满硬痛拒按,潮热,谵语等实热之症;同时因阳气被郁,不能四布,又可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之假象。再如小儿食积所出现的腹泻;妇科瘀血阻出现的崩漏下血等,亦属此类。

阴阳互损

防治原则

2.阳盛格阴

即是阴盛于,格阳于外,并向阴阳离决发展之危重病证。

绝阳虚阴盛基础上,突然出现面色泛红,烦热,口渴,言语过多,脉大而无根等假热之象,概念: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不能外达于肢体,特点:阴寒盛为疾病的本质,由于格阳于外,可表现出某些假热之象,即为真寒假热证。可表现出某些假寒之象,即为真热假寒证。

症,病势发展较重之时,又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即是阳盛格阴危重病证。

表现:如外感热病,邪热炽盛,可见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阳盛于,实热炽盛,为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实际是阳气不能外达),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表现:如极度衰弱之虚寒证,在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踡卧,脉微欲概念: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累及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阳损及阴

概念: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耗伤肾脏精气,损及肾阳,继而出现畏寒肢冷,夜尿清长,面色白,脉沉细无力等阳表现:如肾阳虚亏,水泛为肿病证,病机主要是阳气不足,气化失司,津液代障碍,水虚之症,即说明已发展成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病证。

1.阴盛格阳

液贮留,溢于肌肤所致。若病变发展,肾阳进一步虚损,耗伤肾中精气,则阴无阳以生,致阴阳格拒

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病证。

使肾阴亦日益亏耗,继而出现消瘦,烦躁升火,甚则瘛疭等肾阴亏虚见症,即说明已发展成未病先防

1.养生以增强正气

包括顺应自然、养性调神、护肾保精、体魄锻炼、调摄饮食(注意饮食宜忌、药膳保健),以及运用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方面。

2.防止病邪侵害

包括避其邪气、药物预防等方面。

既病防变

包括早期诊治、防止传变(如阻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等。

正治与反治

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本质和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而言。故说“逆者正治,

从者反治”。

1.正治:指采用与其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又称“逆治”。包括寒

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

2.反治: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原则。又称“从治”。但究其实质,仍是在治病

求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的治疗。主要包括如下四种:

(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指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如血虚的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纳呆和脘腹胀满病证、年老或久病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

(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指用通利之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实邪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如食积所致的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其治疗可分别采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

活血祛瘀,以及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即属“通因通用”之运用。

治标与治本

1.“本”和“标”的概念

本和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主要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如从邪正双方来说,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则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则旧疾、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是标。 2.缓则治本指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情况下,即应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

3.急则治标

指标病急重,甚则影响本病的治疗,则当先治,故急治其标病。如病因明确的剧痛,应先止痛;如肝病基础上的臌胀腹水,则肝血瘀阻为本,腹水为标,则当先治标病腹水;又如大出血而危及生命,不论何种原因所形成,均应紧急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再缓治其本。

4.标本兼治

指标病本病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则当标本兼顾,予以治疗。

扶正与祛邪

1.扶正与祛邪的概念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及康复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适用于各种虚证。

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而正安。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实证。

2.扶正祛邪的运用

单纯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亦不盛的虚性病证或真虚假实证。

单纯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或真实假虚证。

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病证。但在具体应用时,亦应分清是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实为主,以便确定其治法是扶正为主而兼顾祛邪,还是祛邪为主而兼顾扶正。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而正虚不甚,尚耐攻伐的病证,或邪盛为主,两者同时兼顾,则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均应先祛邪而后扶正。

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适用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证。因正气过于虚弱,

若同时兼以攻邪,则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祛邪。调整阴阳: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应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应适当配用补阴药。即所谓“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

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制定其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1.因时制宜

即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如所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2.因地制宜

即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用药的原则。如所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即西北地区天气寒凉,其病多外寒而里热,应散

其外寒,而清其里热。东南地区天气温热,因阳气外泄,而易生寒,故应收敛其外泄阳气,而温其寒。

3.因人制宜

即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年龄:老年人生机衰退,气血阴阳亏虚,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虚证宜补,攻邪宜慎,药量较青壮年为轻;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忌投峻剂,少用补益,药量宜轻。

性别:妇女有经、带、胎、产之别,用药宜慎。妊娠期间,凡峻下、破血、滑利、走窜等伤胎或有毒之品,尤当禁用或慎用。

体质:阳盛或阴虚之体,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 )

A .邪气盛,正气末衰

B .正气虚,邪气也不盛

C .邪气盛,正气也虚

D .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耐攻伐

E .邪盛正虚,正气不耐攻伐

慎用温热之剂;阳虚或阴盛之体,则应慎用寒凉之药。

A.邪气盛,正气末衰——祛邪

B.正气虚,邪气也不盛——扶正

C.邪气盛,正气也虚——祛邪与扶正

D.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耐攻伐——祛邪

E.邪盛正虚,正气不耐攻伐——正气大伤,不耐攻伐,当以补为主,扶正培本以抗邪气

中医诊断学

1.自汗: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尤甚。气虚或阳虚证。阳气不能固摄津液。

2.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阴虚证,不能敛阳。

正常睡眠的生理:“阳入于阴则寐”-睡

3.绝汗:病情危重时大汗不止。亡阴或亡阳。

4.战汗: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外感病时,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是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若脉静身凉,则愈;若脉急躁,病人烦躁则正不胜邪,病情恶化。

温热之邪侵入营分,营阴受损,故表现为身热夜甚,为营分证之主要热型

肝郁脾虚证,由于肝气郁结,疏泄功能障碍,导致脾胃消化功能紊乱,出现大便时干时稀。大渴喜冷饮,壮热,大汗出者,为里热炽盛,津液大伤的表现。

口渴咽干,夜间尤甚,颧赤盗汗,五心烦热者,是阴虚津亏表现。

口渴而多饮,小便量多,形体消瘦者,属消渴病。

渴不多饮,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者,属温病营分证。

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者,多由痰饮停所致。

若漱口不欲咽,可见于有瘀血,系瘀血阻,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故口燥不欲饮。

腰痛连腹,绕如带状,多病在带脉。因带脉起于季肋部的下面,斜向下行,横行绕身一周久病时,耗伤机体元气,命门火衰,阳气虚弱,机体失去温煦,虚寒生,故可见畏寒肢冷,所以阳气虚则寒,必有寒象。

湿邪侵入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酸痛;

火邪窜至经络,阳热熏灼所致者,属实热证,为灼痛原因;

多因肾精不足,或气血亏虚导致的为空痛原因;

寒邪侵入,阻滞脏腑、阻滞、经络所致者,属实寒证,为冷痛原因;

精血亏虚,或阳气不足为隐痛原因

膀胱湿热蕴结,气化不利多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涩痛。而小儿遗尿多为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所致;脾虚无力升举,膀胱失约;肝经湿热循经下注则睾丸肿痛,小儿生殖器还未发育完全,容易造成遗尿;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固,则遗尿。

肾气不固证是肾气虚损,固摄作用减弱所致的病证。凡先天不足,年幼肾气未充,或房事过度,久病伤肾,年老肾气亏虚等均可引起本证

全身困倦,头目昏沉--痰湿郁遏清阳引起。

胸脘痞闷--病位在脾,痰湿困脾,气机不舒引起。因此本题答案选D。

而脾虚不运时多有肥胖壅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胸闷脘胀,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累后明显,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小便不利,便溏或便秘,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

肺肾气虚证指肺肾气虚,摄纳无权,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肾不纳气证

伤风表证和风寒表征最主要的区别:伤风表证有遇风则冷,自汗的表现,而风寒表证是无汗;伤风表证的脉象是脉浮缓,而风寒表证的脉象一般是脉浮或浮紧。

此外风寒表证还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而伤风表证是发热轻微,无明显恶寒的表现。

而风热表证可见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脉浮数

关于疼痛的性质,属于纯记忆的知识点,必须牢记。

1.胀痛:指疼痛兼有胀感的症状。是气滞作痛的特点。但头目胀痛,则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所致。

2.刺痛:指疼痛如针刺之状的症状。是瘀血致痛的特点。

3.冷痛:指疼痛有冷感而喜暖的症状。寒邪阻滞经络,为实证;阳气亏虚,脏腑经脉失于温煦为虚证。

4.灼痛:指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凉的症状。火邪窜络所致者,为实证;阴虚火旺所致者,为虚证。

5.重痛:指疼痛兼有沉重感的症状。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

6.酸痛:指疼痛兼有酸软感的症状。多因湿邪侵袭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亦可因肾虚骨髓失养引起。

7.绞痛:指痛势剧烈,如刀绞割的症状。多因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

8.空痛:指疼痛兼有空虚感的症状。多因气血亏虚,阴精不足,脏腑经脉失养所致。

9.隐痛:指疼痛不剧烈,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的症状。多因阳气精血亏虚,脏腑经脉失养所致。

10.走窜痛:若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称之为窜痛,多因气滞所致;四肢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多见于痹病,因风邪偏胜所致。

阳明潮热:此种潮热多见于《伤寒论》中的阳明腑实证,故称阳明潮热。其特点是热势较高,热退不净,多在日晡时热势加剧,因此又称日晡潮热。是由邪热蕴结胃肠,燥屎结而致,病在阳明胃与大肠。

细目三:问疼痛

(一)问疼痛的性质:

不通则痛是实证;不荣则痛是虚。

1.胀痛:气滞;特点:时发时止,排气后暂舒。但头目胀痛,则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所致,气郁集在头目。

2.刺痛:瘀血;特点:固定痛,夜间。

3.冷痛:冷感喜暖;寒邪或阳虚。

4.灼痛:热;喜冷;火邪或阴虚火旺。

5.重痛:沉重感;湿;头重如裹,腰重。

6.酸痛:湿邪;肾虚。

7.绞痛:刀绞;寒邪或有形实邪阻闭气机,如结石、蛔虫、粪块。

8.空痛:空虚感;喜温喜按;虚证(气血阴精)。

9.隐痛:绵绵不休;虚证。

10.走窜痛:部位游走不定,气滞或风邪。

疼痛的一般规律:

实证——新病暴痛;痛势较剧;或持续不解;痛而剧按。

虚证——久病痛缓;痛势较轻;或时有缓解;痛而喜按。

寒症——疼痛喜温;得温痛减;遇风寒加重。

热证——疼痛喜凉,得热痛不减。

(二)问疼痛部位

1.头痛

阳明经头痛——前额连眉棱骨痛

少阳经头痛——头两侧痛

太阳经头痛——后头部连项痛

厥阴经头痛——巅顶痛

2.胸痛(5个病特点)

胸痹:胸痛憋闷、痛引肩臂;痰瘀阻滞心脉。

真心痛:胸背彻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冷,心脉急骤闭塞所致。

肺痨:伴颧赤盗汗潮热,为肺阴虚。

肺热病:壮热面赤,咳喘;为肺热。

肺痈:咳吐脓血腥臭痰,为热壅血败肉腐成脓。

3.胁痛

胸胁部位是肝胆经循行。

胁痛多与肝胆病变有关。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火盛、肝阴亏虚及饮停胸胁(悬饮病,胸腔积液),均可导致胁痛。

细目四:问头身胸腹

头晕:分虚实。

头晕+ 胀痛,口苦,易怒,脉弦数==肝火上炎、肝阳上亢

头晕+ 头重,痰多苔腻==痰湿阻,清阳不升头晕+ 外伤后出现,刺痛== 瘀血阻滞脑络

头晕+ 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气血亏虚

头晕+ 耳鸣,腰酸遗精== 肾虚精亏,髓海失养

细目五:问耳目

(一)问耳

耳鸣、耳聋

①耳鸣

实证:暴鸣声大,以手按之更甚。为肝胆火扰、或痰火郁结,药毒损伤等。

虚证:渐鸣声小,以手按之可减轻。为肾精不足或脾气虚弱,耳窍失养。

②耳聋:同上

(二)问目

目眩

实证(或本虚标实):肝病(如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或痰湿上蒙清窍。虚证:由气、血、阴精不足,目失所养。

口渴与饮水

口渴咽干,鼻干唇燥——燥邪伤津;

口干微渴,发热,脉浮数——温热病初起,邪热伤津不甚;

大渴喜冷饮,壮热,大汗——里热炽盛,津液大伤;

口渴咽干,夜间尤甚,颧赤盗汗,五心烦热——阴虚津伤;

渴不多饮,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温病营分证;

渴不多饮,喜少量热饮或水入即吐——痰饮停,湿热蕴;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见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瘀血

(二)食欲与食量

1.食欲减退

久病食欲减退,兼面色萎黄,食后腹胀,疲倦者——脾胃虚弱;

纳呆少食,脘闷腹胀,头身困重,苔腻脉濡者——湿邪困脾;

纳呆少食,脘腹胀闷,嗳腐食臭者——食滞胃脘。

2.厌食

厌恶食物,或恶闻食味。多见于伤食,为食滞胃脘。厌油腻

湿热蕴胃(脘闷呕恶,便溏不爽,肢体困重);

肝胆湿热(胸肋灼热胀痛,口苦泛恶)。

3.消谷善饥

一般多为胃火炽盛。

消谷善饥,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者,多见于消渴病。

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泻者,属胃强脾弱。

4.饥不欲食

多属胃阴虚证。

(三)口味

1.口淡——多见于脾胃虚弱、寒湿中阻及寒邪犯胃。

2.口甜——多因湿热蕴脾;口甜而少食、神疲乏力者,多属脾气亏虚。

3.口黏腻——常见于痰热盛、湿热中阻及寒湿困脾。

4.口酸——多见于伤食、肝胃郁热等。

5.口苦——多见于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之证。

6.口咸——多认为是肾病及寒水上泛之故。

大便

1.便次异常

(1)便秘:排便困难,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甚至多日不便。

病因:

热秘—热结胃肠,腑气不通;冷秘—阳虚寒凝,肠道气机滞塞

虚秘—气阴两虚;气秘—恼怒忧郁,气机郁结

(2)泄泻: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水样)

病因:

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湿热疫毒之邪);

饮食所伤——便溏不爽或便秘;脾胃虚寒——如鸭便;

肾阳虚衰——五更泻;肝气乘脾——与情绪有关;

食物中毒——吐泻并作;寄生虫积于肠道——大便中有虫;

2.便质异常

(1)完谷不化——多见脾虚和肾虚。新起为食滞胃肠。

(2)溏结不调

时干时稀——肝郁脾虚先(头)干后稀——脾胃气虚

(3)下利脓血——痢疾或肠癌

(4)便血:若便黑如柏油是远血,血来自胃脘;若便血鲜红是近血,血来自肛门附近

3.排便感异常

(1)肛门灼热:大肠湿热。(2)里急后重:即便前腹痛,急迫欲便;便出不畅,肛门重坠,见于湿热痢疾。(3)排便不爽

泻下如黄糜而黏滞不爽者——为大肠湿热;

伴腹痛欲便,抑郁易怒——为肝郁脾虚;时干时稀

腹泻不爽伴大便酸腐臭秽——为食积化腐。

小便1.尿次异常

小便频数:尿急尿痛,量少色赤——下焦湿热;

色清量多,夜间明显——肾阳虚或肾气不固。

癃闭:点滴而出为癃;点滴不出为闭。

实:湿热、瘀血、结石等。虚:久病、年老气虚、阳虚。

2.尿量异常

增多:虚寒证——肾阳虚,气化失常消渴病——下消病

减少:各种热证和水肿病

化源不足——汗吐下后津伤,水液停——兼浮肿,水肿水道不利——湿热蕴结,尿路损伤

3.排尿感异常

(1)尿道涩痛:湿热蕴、热灼津伤、结石或瘀血阻塞、肝郁气滞、阴虚火旺等所致。

(2)余溺不尽:(即排尿后小便点滴不禁)肾阳亏虚,肾气不固。

(3)小便失禁:多因肾气亏虚,下元不固,或脾虚气陷,或膀胱虚寒。

光伏板安装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一般施工方案(措施)报审表

本表一式三份,由施工项目部填报,监理项目部、施工项目部各存一份。 抚宁县20MWp(一期)农业设施光伏发 电项目工程 组件安装施工方案 批准:____________ 审核: 编写:____________

新疆海为新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章) 年月日

组件安装施工方案 一、目的: 用于指导抚宁县20MWP(一期)农业设施光伏发电项目工程光伏厂区组件安装。二、适用范围 本施工技术措施适用于抚宁县20MWP(一期)农业设施光伏发电项目工程光伏厂区组件安装。 三、编制依据: 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图纸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50009-2001)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碳素结构钢》(GB700-88) 《优质碳素结构钢》(GB/T699-1999)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钢结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221-95) 《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7-91) 《钢结构高强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通用验收规程》(JGJ82-91) 四、施工准备: (一)、作业准备 1.认真审核、熟悉施工图纸,做好图纸会审。 2.对施工班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安全交底。 3.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划分施工区域,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劳动力,具体细化到每道工序的作业部位及作业时间。 4.根据工程的需要选派熟练工人。特殊工种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5. 工作时必须穿工作服、工作鞋,佩戴手套、安全帽,在安装和维修组件时,严禁佩戴金属指环、表环、耳环等其它金属物品;

河北省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河北省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冀财农〔2009〕76号 各设区市、直管县财政局、林业局: 根据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综〔2002〕73号)和《河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财政厅关于省以下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冀政〔2008〕105号)等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河北省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 九年六月三十日 主题词:财政林业管理办法通知 河北省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根据《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综〔2002〕73号)和国家林业局《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令第2号)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森林植被恢复费属于政府性基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年终结余结转下年使用。 第三条森林植被恢复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应接受财政、审计部门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章征收 第四条凡勘查、开采矿藏和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建设工程需要占用、征用或者临时占用林地,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或批准的,用地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第五条森林植被恢复费原则上由被占用或征用林地所属单位的同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征收。

(一)占用或征用县(市、区)林地的,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征收;占用设区市直属单位林地的,由设区市级林业主管部门征收;占用省直属单位林地的,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征收。 (二)临时占用林地,按规定属于设区市、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批的,由同级林业主管部门征收;按规定属于国务院、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的,参照占用或征用林地的规定征收。 第六条森林植被恢复费具体征收标准如下: (一)用材林林地、经济林林地、薪炭林林地、苗圃地,每平方米收取6元。 (二)未成林造林地,每平方米收取4元。 (三)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林地,每平方米收取8元;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林地,每平方米收取10元。 (四)疏林地、灌木林地,每平方米收取3元。 (五)宜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每平方米收取2元。 城市及城市规划区的林地,可按照上述规定标准的2倍征收。对农民按规定标准建设住宅占用林地,暂不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 第七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使用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政府性基金票据,同时要建立健全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管理台账。 第三章缴库 第八条森林植被恢复费实行就地缴库办法。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自征收之日起3日内按照预算级次和规定的分享比例就地缴入国库。 森林植被恢复费分享范围和比例为: (一)占用或者征用林地,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征收的森林植被恢复费,省分享20%,设区市分享10%,县分享70%;属于省直管县的,省分享比例不变,省直管县分享80%。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征收的森林植被恢复费,省分享20%,设区市分享80%。省林业主管部门征收的森林植被恢复费,省分享100%。 (二)临时占用林地,按规定属于设区市、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的,设区市、县分享100%;按规定属于国务院、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的,各级分享比例参照占用或征用林地的规定执行。

中基原文背诵大全

中基原文背诵大全 《素问·脉要精微论》:“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壮满。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灵枢·刺志论》:“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

河北省林业厅 河北省财政厅关于上报2013年度林业贴息贷款项目计划的通知

河北省林业厅河北省财政厅 关于上报2013年度林业贴息贷款项目计划的通知 冀林计字〔2012〕74号 各设区市林业局、财政局,各直管县林业局、财政局,省林业厅直属有关单位:为做好2013年度林业贴息贷款项目计划申报工作,充分发挥林业贴息贷款在促进绿色增长、实现林业“双增”目标以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河北省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冀财农〔2010〕28号)及全省林业工作重点,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支持重点。2013年度我省林业贴息贷款优先支持工业原料林、木本油料经济林、林下经济、有利于改善沙区环境的种植业及林业小额贷款项目;积极支持国有林场(苗圃)、集体林场(苗圃)多种经营项目,以及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开展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继续支持省级林果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林产品加工类续建、扩建项目,重点扶持采用新技术进行节能环保、扩大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严格控制一般性流动资金贷款项目。 二、申报工作要求。各单位要严格按照《河北省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冀财农〔2010〕28号)认真组织本地区贴息贷款项目计划申报工作。要结合当地林业发展规划,突出区域优势和支持重点,积极选择带动能力强、信誉好的项目,提高申报项目质量。 三、材料要求。林业和财政主管部门联合申报文件、林业贴息贷款项目计划申报表、项目简介(申请当年贷款额度在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报送项目建议书)。林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提供相应的认定文件。 四、其它要求。为保证各单位有充分的时间对项目进行审核、筛选,提高申报项目质量,2013年度贷款项目计划上报时间截止到8月31日,请各地按时上报。所报材料一式两份分别报送省林业厅计财处、省财政厅农业处,同时报送电子文本,

中基中诊复习提纲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导论 1、中医四大经典 2、《诸病源候论》 3、金元四大家及其医学流派 4、《本草纲目》 5、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 6、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3)恒动观念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自然界、社会关系)的协调统一 辨证论治:病、症、证、辨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气的概念;气机和气化的概念 2、阴阳的概念与属性划分;阴阳的普遍性与相对性的含义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阴阳偏盛、阴阳偏衰。 中医学的病机纲要:“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概念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互根原理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5、五行的概念、五行的特性 6、五行的生克:正常生克关系――相生、相克顺序;五行的生克异常:相乘、相侮的概念。 7、根据相生、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及治法 第二章藏象 1、藏象的概念、脏腑的分类及生理特点、藏象学说的特点 2、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3、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的表现 4、脾与胃相表里关系表现在: 5、肺主宣发、肺主肃降的含义 6、三焦概念 7、“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降为顺”、“腑以通为补” 8、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气血津液 1、气的主要来源;气的生理功能;气的分类及其功能 2、血的生理功能 3、津液的基本概念及津液的区别要点 4、津液的代谢过程: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的过程; 津液代谢涉及的的主要脏腑(脾、肺、肾);津液排泄的主要形式;津液的功能 5、气与血、津液的关系; 6、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第四章经络 1、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与十二经别。正经包括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为“十二经脉”。 2、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流注次序、表里关系 3、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称为“一源三歧” 督脉:“总督一身阳经”,“阳脉之海”。任脉:“总任诸阴”,“阴脉之海”,“任主胞胎” 冲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 第五章病因与发病

中基中诊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 痰饮饮停胃肠,悬饮饮停胁下,溢饮饮停肢体,支饮饮停胸肺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发病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发病的类型: 感而即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并与并病、复发。 感邪后立即发病,称为感邪即发。 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其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多见于外感疾病和某些外伤。 徐发是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缓发。徐发与致病因素的种类、性质,以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 继发,是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原发病与新产生的疾病在病理上密切相关。 复发是指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 病机 阴阳互损 肾藏精气,内寓真阴真阳,为全身阴阳之根本。因此,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脏同时因阳气被郁,不能四布,又可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之假象。再表现:如热结肠胃,里热炽盛,可见大便秘结,腹满硬痛拒按,潮热,谵语等实热之症;如小儿食积所出现的腹泻;妇科瘀血内阻出现的崩漏下血等,亦属此类。 概念:指由于阴气阴液亏耗,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耗伤肾脏精气,损及肾阳,继而出现畏寒肢冷,夜尿清长,面色表现:如肝阳上亢病证,病机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若病情发展,进一步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1.阴损及阳 阴阳或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发生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病理变化。 形成:多由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气血运行无力所致。反见盛势 虚实至虚之病,真虚假实即“至虚有盛候”。 表现:如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可见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胖嫩而苔润,脉虚而细弱等正气不足病证;同时又可见腹胀满(但时有和缓轻减),腹痛(但喜按)等假实之症。再如老反有羸状”。 概念:指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大实之病,真实假虚即“大实有羸状”。 年或大病、久病,气虚推动无力而出现的便秘,亦属此类。 形成:多由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 防治原则 特点:阴寒内盛为疾病的本质,由于格阳于外,可表现出某些假热之象,即为真寒假热即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并向阴阳离决发展之危重病证。 绝阳虚阴盛基础上,突然出现面色泛红,烦热,口渴,言语过多,脉大而无根等假热之象,证。表现:如极度衰弱之虚寒证,在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踡卧,脉微欲 2.阳盛格阴 概念: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表现:如外感热病,邪热炽盛,可见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可表现出某些假寒之象,即为真热假寒证。 特点:阳盛于内,实热炽盛,为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实际是阳气不能外达),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症,病势发展较重之时,又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即是阳盛格阴危重病证。成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病证。 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累及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阳损及阴 成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病证。 白,脉沉细无力等阳虚之症,即说明已发展表现:如肾阳虚亏,水泛为肿病证,病机主要是阳气不足,气化失司,津液代谢障碍,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水液贮留,溢于肌肤所致。若病变发展,肾阳进一步虚损,耗伤肾中精气,则阴无阳以生, 1.阴盛格阳 概念: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致使肾阴亦日益亏耗,继而出现消瘦,烦躁升火,甚则瘛疭等肾阴亏虚见症,即说明已发展阴阳格拒 未病先防 1.养生以增强正气 包括顺应自然、养性调神、护肾保精、体魄锻炼、调摄饮食(注意饮食宜忌、药膳保健),以及运用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方面。

中基-英语_1

北京中医药大学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xamination Paper (2009至2010学年第一学期) 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 考试日期2009年11月21日 审核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管理处 2009年11月

一、选择题得分:_________ A型题:每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案卷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下列哪种情况不能组成一对阴阳属性?( ) A,内与外 B.动与静 C 寒与热 D.上升与外出 E.表与里 2.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下列哪项说明法不正确?( ) A.五脏为阴 B.六腑为阳 C.背部为阴 D.上部为阳 E.四肢为阳 3.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是( ) A阴阳对立 B.阴阳消长 C.阴阳互根 D.阴阳制约 E.阴阳互用 4.所谓阴阳转化,下列哪种说法不确切?( ) A.寒极生热 B.热极生寒 C.重阳必阴 D.阳胜则阳病 E.重阴必阳 5.事物的阴阳属性是( ) A.绝对的 B.相对的 C.必然的 D.人为的 E.恒定的 6.“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的什么关系?( ) A.相互消长 B.相互对立 c.相互转化

D.互根互用 E.相互制约 7.“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 ) A.对立关系 B.制约关系 C.转化关系 D.消长关系 E.阴阳互用 8.前半夜在一日四时中的阴阳属性为( ) A.阴中之阳 B.阴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阳中之阴 E.以上均非 9.属阳的味是( ) A.酸 B.苦 C.咸 D.辛 E.以上均非 10.属于阴证的范围是( ) . A.热证 B.虚证 C.实证 D.表证 E.以上均非 11.下列阴阳失调病理变化中,“阴”中含有“阴邪”意思的是( ) A.阴虚则阳亢 B.阴胜则阳病 C.阳胜则阴病 D.阴损及阳 E.以上均非 12.阳偏衰的病机,主要是指( ) A.阳气虚衰 B.阴损及阳 C.伤及阳气 D.阳气受损 E.以上均非

调研河北

附件1: 序号: 编码: 2012年河北省大学生“调研河北” 社会调查活动 项目申请书 所属院校: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指导教师: 团队名称:萤之光 填写日期:2012年4月7日 河北省大学生“调研河北”社会调查活动组委会制 2012年3月

说明 1.申报者应在认真阅读此说明各项内容后按要求详细填写。 2.表内项目填写时一律用钢笔或打印,字迹要端正、清楚,此申报书可复制。 3.序号、编码由2012年河北省大学生“调研河北”社会调查活动组委会填写。 4.学校意见栏请加盖学校行政章。 5.所有上报材料须是中文,作品一式两份,每份作品都要填写本表。 6.作品请以三号仿宋体打印在A4纸上,附于申报书后,作品版面要求上下页边距2.54厘米,左右页边距3.17厘米,行距设置为固定值28磅。 7.作品须按要求由各校团委统一寄送。 8.其他参赛事宜请向组委会咨询。

表(一)调研选题介绍 调查题目河北省山区核桃产业现状调查 实地调查2012年 5 月 1 日至 11 月 30 日 实地调查地点邯郸市涉县、邢台市临城县、石家庄市平山县和赞 皇县、保定市 团队所属院校河北农业大学园艺 学院 指导教师 团队 主要成员姓名 性 别 年龄 年级、 专业 备注(负 责人) ①女21 二、园艺负责人 ②女21 二、园艺队员 ③女21 二、园艺队员 ④女20 二、园艺队员 团队联系方式通讯地址 河北农业大 学园艺学院 邮编071000电话手机 指导教师通讯地址 河北农业大 学园艺学院 邮编071000电话手机

1、问题的提出 2007年12月10日,省扶贫办通过学习十七大召 集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四市和涉县、临城、平山、赞皇四县扶贫办主管主任,并邀请有关县主管县长召开 了“河北省扶贫开发太行山区核桃产业带建设协调会”。 \ 本小组成员均来自石家庄和保定,通过亲身体会和调查 了解到四年多以来,这些地区的核桃产业已经有很大的 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出于对家乡的热爱,我 们决定成立此小组,调查核桃产业存在的问题,加以分 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使家乡的核桃产业能 有更进一步的发展,真正使山区的农民受益,并打造河 北省的品牌核桃,打入国际市场。 本小组的成员基于相同的理想组织到一起,有着相 似的爱好与兴趣,都希望为核桃产业做一份贡献。希望 将学校中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变为以后生活的技能。本小 组成员专业均为园艺,对于核桃的栽培管理及各项种植 要求都有一定了解。相信对于我们的调查是锦上添花,并对以后项目的实施也是一大益处。

中基(名词解释)

1、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或加释:奇,异也。恒,常也。因其形似腑,而功能似脏,非脏非腑,故名) 2、精——中医学中有三种不同的概念:⑴泛指人体一切有用的成分;⑵专指肾中所藏之精;⑶世界上所有气当中的精粹部分。(前二义必答) 3、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 4、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血液瘀结停滞成积的病理变化。 5、阳盛格阴——是指邪热极盛,阳气被郁,深伏于里,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1、肾主纳气——指肾有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2、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外环境——机体的外界环境指自然与社会环境而言,(1分)主要包括时令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生活居处与工作环境等。(2分) 4、逆治——又称正治,是指逆疾病的临床表现性质而治的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法则,即是采用与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2分)适用于疾病征象与疾病的本质相一致时的病证。(1分) 5、三焦——其一是指六腑之一,即脏腑之间和脏腑内部的间隙互相沟通所形成的通道。(2分)其二是指单纯的部位概念,即膈上为上焦,膈下脐上为中焦,脐下为下焦。(1分)1、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或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中医学把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之为互根。) 2、塞因塞用——指使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 3、药复——病后滥施补剂,或药物调理运用失当,而致复发者,称为药复。 4、离经之血——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即“离经之血”。 5、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精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精血互生互化;(2分)血、精都是以水谷精微为物质基础,二者的密切关系,称为精血同源。(1分)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2、阴胜则阳病——阴胜是阴邪侵犯人体,使“阴”亢盛所致的一类疾病。由于阴能制阳, 故阴胜时必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3、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不断运动、活力很强,无形可 见的精微物质。 4、血虚——指血液虚损不足, 营养功能减退, 脏腑组织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 5、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1、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2分)适用于食积腹痛、热结旁流等实性病证。(1分) 2、疠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中基知识点

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 (1)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 (2)沉降药: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 药物升降浮沉趋向的认定 (1)气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不同病势趋向。 (2)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 (3)能够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升降浮沉的含义 (1)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2)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沉实际上包含着向内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 (3)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性味合参 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1)气味相同,作用相近; (2)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 再如,麦冬、黄芪皆有甘味,麦冬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黄芪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3)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4)一药兼有数味,则标志其治疗范围的扩大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例如,紫苏、辛夷性味皆是辛温,都有发散风寒的作用。而紫苏发散力较强,又能行气和中;辛夷发散力较弱,而长于通鼻窍。 (5)性味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药物。五味的作用 (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活血)等作用,如: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滞血瘀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 辛润——使津液来也! (2)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某些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绿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 (3)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尿频遗尿、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证候,如:山茱萸涩精止遗,五味子固表止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 (4)苦:“能泄、能燥、能坚”; ①能泄的含义较广—— 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 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 清泄: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 ②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苦寒燥湿。 ③苦能坚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是直接作用; 苦能坚阴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 坚厚脾胃:增进食欲,如黄连、龙胆草。 (5)咸:“能软、能下”,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大便干燥、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痞块等病证,如:玄参、牡蛎、海藻、昆布能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消癥,芒硝泻热通便。 (6)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 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7)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如: 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五味的确定 ①五味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真实滋味,如: 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昆布之咸;

河北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

河北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批准部门】河北省政府 【批准日期】1988.10.11 【发布部门】河北省林业厅 【发布日期】1988.10.18 【实施日期】1988.10.18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失效依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废止和宣布失效29件省政府规章目录 河北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8年10月11日批准省农业厅林业厅于1988年10月18日发 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植物检疫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省农业、林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省植物检疫工作。具体实施检疫由省植物检疫站(负责国内农业植物检疫)、省森林植物检疫站(负责国内森林植物检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石家庄植物检疫站(负责进出口植物检疫)负责。 各市(地)、县农业、林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植物检疫工作。由植物检疫站(植物保护站)(以下简称植检(植保)站)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以下简称森防森检站)负责具体实施检疫。未设检疫机构的县,由农业、林业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执行。 第三条各级植物检疫部门可根据任务需要,配备相应数量的专职检疫人员,并应保持相对稳定。根据工作需要,可在科研、教学、生产等单位聘用兼职检疫人员协助工作。 第四条检疫人员进入车站、机场、港口、仓库、种苗繁育地、农贸市场、销售单位、交通要道及其他有关场所执行检疫任务时,各有关单位应给予配合,提供方便。 在毗连疫区、种苗和农林产品调运的要道,必要时植物检疫部门可派人参加公安机关的检查站进行检疫工作,公安机关应积极协助。 第五条驻石家庄市的省农业、林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直属单位的检疫任务,由省植物检疫部门负责。地区行署植物检疫部门和省辖市植物检疫部门在同一城市的,地区行署农业、林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直属单位的植物检疫任务,由地区行署植物检疫部门负责,其他单位的植物检疫任务,均由市植物检疫部门负责。 第二章国内检疫

中基问答题

1、述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心思想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孽生、发展和变化着的,五行学说则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由于这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而构成了物质世界。 2、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阳病治阴”的阳,是指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执证;治阴,即用滋阴壮水法。“阴病治阳”中的阴病,是指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治阳,即用扶阳益火法 3、简述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引伸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特性。引伸为具有湿热、升腾作用。土爱“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伸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伸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伸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作用。 木克土,我克者为土,土为木之所胜;克我者为木,木为土之所不胜 土克水,我克者为水,水为土之所胜;克我者为土,土为水之所不胜 水克火,我克者为火,火为水之所胜;克我者为水,水为火之所不胜 火克金,我克者为金,金为火之所胜;克我者为火,火为金之所不胜 金克木,我克者为木,木为金之所胜;克我者为金,金为木之所不胜 4、什么叫五行的生克乘侮?其顺如何? 五行生克乘侮,含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四个方面: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的资生作用。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乘:乘,即以强凌弱。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顺序与相克同。相侮:侮,有这里是“反侮”,亦称“反克”。是指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克。顺序是相克关系的反向。相生和相克属自然或人体生理正常的现象,相乘和相侮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 5、五行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如何? (1)用于诊断方面:由于内脏有病可以反映到体表,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异常变化,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归属于五行。所以,根据五行的归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诊断疾病,推断病情。(2)用于治疗方面:一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各脏之间的关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控制疾病的传变。二是根据相生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6、简述脏腑的概念及其分类。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脏腑的生理特点分为三类:(1)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共同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2)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共同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3)奇恒之府,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在形态上多为中空的管腔或囊性器官,类似于腑;在功能上主贮藏精气而不泻,类似于脏。

中基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心得 在还没有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时,我对中医的映像大概就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中医给病人把脉,然后开一堆很苦的中药。小时候生病时最不喜欢喝的就是中药了,因为真的太苦了,而且见效还挺慢,所以一般都是爸妈捏着我的鼻子硬灌下去的。可以说,由于我对中医的不了解,导致我对它有点偏见。我一直都觉得中医是一种很虚幻的存在,因为通过一些渠道总是听到阴阳,五行,精气等看一些不见摸不找的东西。 不过现在,我真的觉得中医还是挺有趣的,但是我还是不咋地喜欢喝中药。我也确实认识到了中医不仅仅涉及医学领域,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医的确称得上博大精深。 学着学着,发现学习中基不仅需要学习物理时的发散性思维还要有一定学习语文的文言文基础,更要积累一些医家名句。 一个学期下来,对中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学,中医临床学,其中中医基础理论是入门课程,是学习中医的第一步。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科学,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

维方法的课程。该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医学各科及中医经典著作奠定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学习和掌握该课程的内容对认识中医基础理论的全貌是极为重要的。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中医的哲学基础,中医对人体的生理认识,中医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的三部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阐释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以及中医学的思想特点。中医学对人体的生理认识,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内容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学说四部分。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主要阐释介绍中医学关于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病变机制,预防和治疗的理论,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预防原则四部分。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却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则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而其中许多的治病原理,纵使科学发展如今也无法完全解释清楚。在毫无中医知识的情况下,难以接受。中医基础理论就如同一块敲门砖,大大降低了对中医的理解难度。掌握中医基础理论,接着在登堂入室,就不那么困难了。无论是否学医,了解了中医基础理论后,都会对中医有了新的,全面的认识。从而纠正以往很多错误的观点。如很多人认识中医治病毫无科学依据,完全的崇西排中。甚至有些人认为中医和中国古代的巫婆治病一样不

河北省停止商业性采伐天然林落界核定办法(试行)

河北省停止商业性采伐天然林落界核定办法(试行) 【法规类别】林业管理 【发布部门】河北省林业厅 【发布日期】2016.03.01 【实施日期】2016.03.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河北省停止商业性采伐天然林落界核定办法(试行) (河北省林业厅 2016年3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我省天然林资源的保护、经营和管理,规范停止商业性采伐天然林落界核定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次落界核定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最新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等资料为基础数据。

第三条本次落界核定对象为停止商业性采伐的天然林,已列入国家级公益林和已享受生态效益补偿的地方重点公益林中的天然林不在本次落界核定范围内。 第二章落界核定 第四条本次落界核定的天然林范围,包括连续面积在0.0667公顷(1亩)及以上,天然形成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乔木林、灌木林、疏林和未成林封育地。 第五条落界核定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或国有林场管理处)具体组织,县级落界核定外业工作由具有丙级以上林业调查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六条落界核定成果 (一)落界核定说明书,包括工作组织,核定任务、范围,面积、权属、地类、树种等内容。 (二)落界核定资源情况统计表(表1)。 (三)落界核定汇总表和小班一览表(表2、3)。 (四)落界核定电子图件。采用ARCGIS矢量格式,小班属性数据与小班一览表一致。 第七条落界核定结果应当在核定相关的村或国有林场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公示无误后,将落界核定成果报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同时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备案。省林业厅直属单位直接向省林业厅上报审批。

中西医结合医师笔试考前必背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助理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绪论 1、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瘛疭方》) 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3、提出"五善七恶"的著作是(《圣济总录》) 4、正宗派的代表(陈实功) 5、全生派的代表(汪洪绪) 6、心得派代表(高锦庭) 第二单元中医外科证治概论 一、中医外科专业术语 1、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2、疮疡――广义指一切浅显外科疾患。狭义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4、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5、胬肉――肉芽组织 6、痈――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7、疽――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8、根盘――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9、根脚――肿疡之基底根部 10、护场――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约束邪气使之不外散 11、痰――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的或软或硬、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 12、结核――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 二、治疗 (一)内治总则――消、托、补 (二)外治法 1、膏药――适用于一切外科病症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 2、油膏――肿疡期;溃疡期; 3、箍围药――肿疡初期促其消散 4、掺药 5、酊剂――疮疡未溃及皮肤病 6、洗剂――适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 第三单元无菌术 1、消毒――用化学的方法消灭微生物 2、手术区皮肤消毒的范围,应距切口周围(15cm) 3、手术室的面积应为(24-40平米) 4、手术室的湿度一般为(48%)

5、灭菌――杀灭芽孢类微生物 第四单元麻醉 一、麻醉方法 1、针刺镇痛与辅助麻醉 2、全身麻醉(吸入麻醉;非吸入性麻醉) 3、局部麻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区域阻滞;椎管内麻醉) 4、复合麻醉 二、麻醉前用药 (一)麻醉前用药目的: 1、减少病人精神紧张; 2、使麻醉过程平稳 3、增强麻醉效果 4、减缓病人疼痛感 (二)麻醉前常用药物 1、镇静安定药:苯二氮?类(地西泮,咪达唑),丁酰氨类,吩噻嗪类 2、催眠药:苯巴比妥,戊巴比妥 3、麻醉性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镇痛新 4、抗胆碱类药:阿托品,东莨菪碱,格隆溴胺 5、稳定血流动力学药:可乐定,右美托咪啶 6、防治恶心呕吐药:丁酰苯类药,胃动力,抗胆碱药 7、预防误吸及其危害药:H2受体阻滞剂 三、局部麻醉 1、常用药物:丁卡因,利多卡因,达克罗要,布比卡因 2、不良反应的处理 局麻药加肾上腺素目的:延缓药物吸收,延长作用时间 局麻前给巴比妥类药目我:减少局麻药中毒 出现中枢兴奋或惊厥时用:苯巴比妥钠肌注或安定 四、椎管内麻醉 1、腰麻(蛛网膜下腔麻醉) 适应证:下腹部及盆腔手术;下肢手术;肛门及会阴部手术 并发症:术后头痛;腰背痛;尿潴留;下肢瘫痪 2、硬膜外麻醉 适应证:胸壁,上肢,下肢,腹部和肛门会阴区各部位手术 颈椎病,腰背痛及腿痛等急慢性疼痛的治疗 并发症:血压下降,咀嚼抑制,恶心呕吐 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脓肿,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五、气管插管

儒学对翻译的影响

浅谈儒学与汉英翻译 王宠爱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455002 摘要:本文从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其对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的影响说起,分析了儒学在翻译活动中的对于译者,翻译标准,翻译方法以及对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名著的翻译的影响,认为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第一学说的儒学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 是翻译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关键词:儒学,文化,译者,翻译标准,翻译方法 Abstract: Beginning with the position of Confucianism in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nese society and Chinese peopl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on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standard and translation method in translation activity and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four Chinese classical works which represen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Confucianism, as the most important school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has great impact on translation and i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ranslation. Key words: Confucianism, culture, translator, translation standard, translation method 引言 纵观中国文化史,说儒学是中华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一点也不为过。两千多年来,它以其浩瀚典籍构成了中华民族学术殿堂中作光彩夺人的一部分,儒学创始人孔子更被称为“至尊”。儒学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后由孟子继承和发扬,而后荀子的儒学又兼收了法家思想。后世儒学大家汉朝的董仲舒更是在振兴儒学的同时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宋代儒学大家朱熹的儒学是把学和中国古代诸家如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等融合在了一起的新儒学, 儒学又吸收了对中国也有深远影响的道教和佛教之精华,使儒学在心理上和哲理上与道佛两家抗衡,从而增强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到了明代的儒学大师王阳明,入学又发展为心学。即使到了现代,儒学也曾面临批判,但它依然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于中国人所到之处,便是儒学所到之处。 一、儒学与翻译 翻译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起码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所以翻译活动必然包含着至少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融合与相互影响,而文化的作用有时更加突出。奈达(1998:308)就指出,“对真正的翻译来说,双文化能力甚至比双语能力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是在其发挥功能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译语的产生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背景,翻译者在翻译工作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当时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以至于整个的翻译活动,从翻译材料的选择,到翻译技巧的使用绝对都是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的。而儒学作为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自然对翻译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