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

复习

第4课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代对外关系友好史实

遣唐使

唐朝时,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

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风俗习惯等传向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鉴真东渡

六次东渡日本,到日本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

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行

著有《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内容,说说唐朝时期对外交往

的特点吗?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什么呢?今天的中国正

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

什么启示?

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

家都有往来。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

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因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

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部编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

部编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几个事例: 1、遣唐使: 唐朝时,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派遣唐使来华。对日本的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 在唐朝与日本的交流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3、玄奘西行: 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称为佛学大师。主要贡献是《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贡献。 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前预习题 遣唐使 1. 时期,中日交往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日本派使节到中国,当时称“”。把唐朝先进的、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 2. 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行 3.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年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4.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记载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后自测题 1、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 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2、“遣唐使”“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A.对外开放 B.经济繁荣 C.政治清明 D.交通发达 3、唐朝僧人玄奘曾游学天竺,并根据亲身见闻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一部重要书籍,它是()A.《马可?波罗行纪》 B.《金刚经》 C.《大唐西域记》 D.《西游记》 4、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唐朝时称印度为波斯 B.玄奘游学的大昭寺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 C.玄奘回国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玄奘的亲身见闻被写成《大唐西域记》 5、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唐朝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有() ①鉴真东渡②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华⑤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大食旅行者陶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唐 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了解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史实故事。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运用列表的方法来归纳知识。 2、这阅读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日本与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2、通过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2、难点 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1、归纳比较法 2、自主探究法 3、史料展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准备 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PPT展示晁衡的诗,首先请同学们看一首日文诗,大家试试能不能看懂,有没有我们熟悉的内容呢? 中文就是: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这是一位在唐朝做官的日本人阿倍仲麻侣,思念家乡而做的诗, 日本诗里为什么会有汉字呢?日本人为什么会在唐朝为官呢?唐朝与日本有着怎样的

交流呢,除了日本,唐朝与其他国家还有往来吗?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共同探讨的课题,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感知理解】 中国和日本从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还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中的日本,对唐朝这个封建社会的盛世极为推崇。因此,它向唐朝派遣大量的遣唐使。 (一)遣唐使 什么是遣唐使? 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接下来我们看一段视频,同时注意几个问题: 遣唐使的成员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要来唐朝?这些遣唐使回国后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遣唐使的成员有哪些?有使臣、留学生、留学僧、翻译、医师、画师、工匠、乐师等很齐全。都是饱学之士,专家里手。 特点:官方使团,人才多元。 他们为什么要来唐朝呢?我们看一则材料。多媒体展示: 日本认为唐朝是一个制度完备的国家,应该经常去学习。 那么大批的遣唐使回国后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观看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将知识进行适当的渗透,增加知识的深度、广度。 (1)政治上:日本仿照唐朝制定律令,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 (2)文字上:日本留学生根据汉字创造了日文“假名文字”,造成“片假名”、“平假名”。日本人对书法非常喜欢。 (3)货币上:仿制货币,唐朝的货币在日本可以直接使用。 (4)艺术: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服饰等纷纷传入日本,深受欢迎。 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向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以上可以看出日本深受唐朝文化的影响,当时中日关系的密切就可以相见。在与唐朝长期交往的过程中,日本民族已经将许多唐朝的文明加以改造,变成了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 【过渡】唐朝时除了遣唐使在政府委派下来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外,同时也有一些中国人不远万里东渡日本,“舍己为人传道义”,而鉴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二、鉴真东渡 (二)鉴真东渡(送) 鉴真大师是扬州大明寺主高僧,他接受了日本僧人的邀请,打算东渡日本,传播佛法,当时他已经55岁高龄了,今天55岁不算什么,当时那是人活七十古来稀,55岁就不得了了。所以弟子们都劝大师不要冒这个险,鉴真为了弘扬佛法,毅然六次东渡日本。前四次种种原因没能成行,第五次一出海就遇上了风暴,还因暑热染病,双目失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已经66岁高龄的失明老人鉴真,毅然决然地第六次东渡日本,754年他终于如愿地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受到了日本天皇和民众的热烈欢迎。 多媒体展示图片,问:除了佛学理论外,鉴真还传播了哪些中国文化?我们看一看图片。 鉴真不光在日本传授佛法,还把中国的建筑、医药、文学、书法、绘画等传播到了日

部编版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交流

部编版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交流 部编版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交流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日本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件袈裟。袈裟上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长屋王希望这些袈裟能送到大唐,以此与大唐的和尚结缘。下列能够体现中日“共结来缘”的史实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唐蕃和亲 D.郑和下西洋 2.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政治清明②经济繁荣③文化昌盛④对外开放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毛泽东曾郑重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民族友好、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流。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日本 D.回族的形成 4.唐代一位高僧,6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他在日本传授佛法,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

出了卓越贡献。这位高僧是() A.觉远 B.一行 C.鉴真 D.玄奘 5.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这说明了唐朝() A.民族和睦 B.中外文化交流活跃 C.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D.开放进取的社会风气 6.历史上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共同意义在于() A.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B.都是政府委派的宗教使者 C.加强了佛教文化的对外传播 D.都表明政府重视对外开放 7.唐代宫廷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都有多部外来乐,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安国等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等乐。促成当时音乐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唐朝军事实力的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8.“佛教自西而跨海,中华自古是桥梁。”材料描述的人物是() A.郑和 B.鉴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1

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1970年,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了两瓮唐代文物,其中有5枚日本银币,右图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即是其中的一枚,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 相同,钱文中的“珎”即为“宝”字,“开珎”二字便是仿自“开元通宝” 的简称。而且,两种钱文上的“开”字也非常相似,唐开元通宝中也偶 见银质的。这反映出 A.中日审美观念一致 B.中日文明相互借鉴 C.唐朝钱制对日本有重要影响 D.日本钱制对唐朝有重要影响 2.提取下列四幅图片的历史信息,归纳唐朝的时代特征。正确的是 A.对外交往频繁 B.铸币水平先进 C.繁荣与开放 D.音乐有了长足的进步 3.下列史实中,能够反映出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有 A.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B.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C.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D.754年,鉴真东渡,抵达日本 4.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表中空白处应为 表1 史实结论 唐朝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 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等 唐朝玄奘前往天竺取经 A.唐朝善于学习外国的文化B.唐朝中外交流频繁 C.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唐朝文化昌盛 5.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选项历史史实历史解释 A “遣唐使”对天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B 玄奘西行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C 鉴真东渡促进了中国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D 《大唐西域 记》 是玄奘记录的、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A.A B.B C.C D.D 6.中日山水相连,中国文化对日本有深远影响。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最能反映下列五幅图片信息的诗句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堂笔 记 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堂笔记 本课时主要介绍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包括唐朝与中亚、印度、朝鲜、日本、阿拉伯和欧洲等地的文化交流。 一、唐朝与中亚的文化交流 1、盛唐时期,唐朝与中亚地区的突厥人、吐蕃人等交流频繁,文化、艺术、技术都得到了广泛传播,促进了各自的发展。 2、唐朝从中亚地区引入许多文化、艺术和技术,如支纳火、 绿洲画等。 二、唐朝与印度的文化交流 1、盛唐时期,唐朝与印度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佛教传播进 行的。 2、唐朝从印度引入了佛经、佛像和佛教艺术等,这些文化成 果都对唐代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唐朝与朝鲜、日本的文化交流 1、盛唐时期,唐朝与朝鲜、日本的文化交流频繁。唐朝向这 两个邻国输出了文化、艺术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两

个国家的发展。 2、唐朝与朝鲜、日本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佛教传播进行的。 四、唐朝与阿拉伯的文化交流 1、盛唐时期,唐朝与阿拉伯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 2、唐朝从阿拉伯地区引入了伊斯兰教、波斯语、数学、天文 学等,同时也向阿拉伯输出了文化、艺术和技术。 五、唐朝与欧洲的文化交流 1、盛唐时期,唐朝与欧洲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中东、阿拉 伯地区的中间人进行的。 2、唐朝向欧洲输出了瓷器、绸缎、药材等商品,同时也从欧 洲引入了玛莎拉蒂、大象等动物。 六、唐朝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1、唐朝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 2、唐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后世的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历史故事小讲堂 1、讲述大唐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唐朝与印度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 2、讲述李白与杜甫的风流壮举和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唐朝文学艺术的繁荣。 以上就是本次历史课的主要内容,学生们通过了解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发掘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资源。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七年级历史下册课后培优练(部编版,含答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日本在支援湖北高校捐赠物的包装箱上附了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此诗句出自唐玄宗时期日本长屋亲王《绣袈裟衣缘》。当时唐朝一位高僧有感于长屋亲王的一片赤诚,毅然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大唐文化。这位高僧是()A.玄奘B.鉴真C.蔡伦D.郑成功 2.印度(天竺)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唐朝时候,与天竺有密切往来,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A.《史记》B.《大唐西域记》 C.《资治通鉴》D.《马可・波罗行记》 3. 2020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从武汉迅速向全国蔓延。抗击新冠病毒期间,日本向湖北高校捐赠物资的包装箱外,附上了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寓意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下列历史事件推动了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的是() A.玄奘西行天竺B.鉴真东渡C.郑和下西洋D.张骞出使西域 4.湖南卫视首播的历史穿越剧《梦回唐朝》,讲述了一个女博物馆研究员梦回唐朝,以武则天身份经历诡谲宫斗的故事,其中在《八方来客》(反映唐朝繁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剧本中,初拟了四个场景,下列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A.玄奘西游天竺研习佛经B.鉴真东渡传播中国文化 C.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D.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5.“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诗句与下列哪一人物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A.玄奘B.鉴真C.郑成功D.郑和 6.《西游记》以玄奘西行为原型,用神话的方式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其中的“西天”是指() A.大秦B.天竺C.波斯D.大食 7.中国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开放包容。下列对此叙述有误的选项是()

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历史: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训练 1.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是() A.文明初露曙光B.从分裂走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D.从暴政到鼎盛 2.唐朝人充满自信和活力,他们以博大的胸怀学习和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下列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A.鉴真受邀到日本传授佛法B.玄奘游学天竺带回佛经 C.白居易的诗关注人民疾苦D.文成公主入藏带去技术和书籍3.“唐政府在中央设有鸿肺寺,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长安的太学里有为数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在唐朝政府机构中也有不少的外国人供职。”这反映了()A.唐朝完善合理的政治制度B.唐政府大力招揽外国人才 C.唐朝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D.唐政府十分注重教育发展 4.下列情形可能在唐朝发生的是() A.兵部接到金国入侵的消息B.商人用交子到扬州购买丝绸 C.儒生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D.瓦舍正在讲岳飞等英雄故事5.“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3月20日在成都举行,通报了三星堆遗址重大考古新发现了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现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为揭下古蜀文明神秘面纱提供了珍贵材料。出现了产自于大食、波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币以及唐朝的开元通宝,这些金币的同时出现能够说明唐朝() A.人们喜欢收集钱币B.随葬文物品种多样C.中外铸币技术高超D.中外经贸交流频繁 6.“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大诗人白居易对唐朝都城长安布局的描写,从此诗句中我们可以提炼的有效信息是 ①长安人口众多①长安城内分为市和坊 ①长安街道整齐划一①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7.由玄奘口述,弟子撰文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的概况,包含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这说明了《大唐西域记》() A.主要记载了佛学经典B.是中印友好交往的见证 C.有利于文明交流的研究D.是佛教中国化的史料依据 8.据史料记载,日本官方曾派出遣唐使十余次,其目的是() A.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B.加强中日之间的友谊 C.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D.求取佛经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填空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填空练习题 1、589年,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大趋势。 2、开凿的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以为中心,北抵,南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 的。 3、时,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4、唐朝建立者:(唐高祖,开国皇帝)建立时间:618年,都城:____ 5、(唐太宗)上台时间:626年,627年改年号“”。唐太宗统治时期,被誉为“”。 6、唐太宗时期,逐渐成为科举考试最重要的科目。 7、,著名谏臣,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8、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9、唐玄宗即位以后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史称“”。 10、唐朝时出现了新的农业工具,并创制了新的灌溉工 具。 11、唐朝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很高,闻名中外。 12、吐蕃人是今天的祖先。唐太宗把嫁给,唐蕃和亲促进了,也增进了。

13、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 14、唐朝诗人李白被誉为“”,杜甫被誉为“”。 15、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和。 16、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有:东渡日本;西行天竺,他留下的《》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17、后,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18、 19、宋朝实行的政策。 20、宋辽签订“”后,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21、北宋灭亡后,积极抗金。南宋灭亡后,积极抗元。 22、中国的瓷都是。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到时最后完成。 23、宋代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和。

24、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25、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 26、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也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王朝,它的建立者是。 27、元朝设“”,在澎湖岛设,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西藏由直接管辖,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28、宋词代表人物有:、、;元曲代表人物_______,代表作《》。 29、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北宋航海开始使用;宋元时期,_______广泛运用于军事。 30、1368年_______称帝,建立明朝,定都_______,他就是_______。 31、_______为了强化皇权,在中央,废除了_______和_______,皇帝直接管理六部。为了监视官民,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_______”。思想上,“___________”禁锢思想。 32、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最远到达_______和_______。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_______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_______与_______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2019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填空复习填空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填空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重建统一的人物(隋朝的建立者): ,定都长安。 2、隋朝统一的时间: 。 3、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达 ,南至 。 (1)目的: 。 (2)意义: 。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618年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贞观之治—— 。 (2)措施: ①虚心纳谏,重用人才(魏征、房玄龄、杜如晦);②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③经济:发展生产,轻徭薄赋。 (3)表现: 。 3、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 4、唐朝进入鼎盛(全盛)时期是在 ,历史上称为 。 第3课 盛唐气象 1、唐朝发明并推广的生产工具: 、 (灌溉工具)。陶瓷业有闻名中外的 。 2、唐朝都城 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商业繁荣,城内坊市分离(坊是居民区,市为商业区)。 4、唐朝的民族交往:(1)民族政策: 。天可汗: 。 (2)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的事例: 。 (3)意义(作用): 。 (4)启示: 。 5、 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诗仙)、 (诗圣)。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唐朝中外交流的事例:(1)中日交往: 。(2)中印交往: 。 2、唐朝的对外政策: 。 3、唐朝时期记录中亚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是 。 4、启示: 。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唐朝灭亡的标志: 。 2、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中间动荡分裂的时期历史上称为: 。 3、总结科举制: (1)科举制创立的朝代 ,创立的标志 。(2)唐朝:武则天创立 。 (3)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4)明朝: 。 (5)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 5、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 。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1、北宋(1)建立者: (2)建立政权的方式: (3)都城: 。 2、宋太祖强化 的措施:(1)军事上:收兵权。 (2)政治上:①中央:削弱相权。②地方:文臣知州,设置 分割知州权力。 (3)财政上:设 ,收财权。 3、北宋的基本国策: 。 4、辽、北宋、西夏、金这段时期的历史特点是: 。 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辽、北宋、西夏、金、南宋。 2、南宋建立者: ; 都城: 。 3、北宋和辽订下了(盟约): 。影响: 。 4、南宋抗金名将 。 5、南宋和金以 一线划定分界线,形成对峙局面。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1、宋代引进 占城稻。(“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 2、北宋商业城市:开封和杭州。城市中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形成“草市”。 3、宋代设立 管理海外贸易。 4、 前期, 地区出现的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5、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的时间是 。原因: 。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的元朝的建立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1、 统一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 。 建立元朝。 2、抗元英雄 。 3、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020-2021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 第一单元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遣唐使 ( 1 )背景: 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 2 )含义:为了学习中国的,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 称为“遣唐使”。 ( 3 )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鉴真东渡 ( 1 )概况:唐朝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 2 )贡献: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知识点2 唐与新罗的关系 3.贸易往来: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4.文化交往: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选拔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也传入中国。 知识点3 玄奘西行 5.时间: 初年。

6.概况 ( 1 )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 2 )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7.贡献 ( 1 )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 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 2 )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唐朝时,日本向中国大量派遣使节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B.传播日本文化 C.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D.求取佛教经义 2.( 黔西南中考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日本在支援湖北高校捐赠物的包装箱上附了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此诗句出自唐玄宗时期日本长屋亲王《绣袈裟衣缘》。当时唐朝一位高僧有感于长屋亲王的一片赤诚,毅然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大唐文化。这位高僧是() A.玄奘 B.鉴真 C.蔡伦 D.张骞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复习巩固五十九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复习巩固 五十九 第1题【单选题】 今年是中国与印度建交60周年。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说法表述正确的是( ) A、唐朝时称印度为波斯 B、玄奘游学的大昭寺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 C、玄奘回国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玄奘以亲身见闻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 ①都是唐朝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关与玄奘和鉴真相同之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唐朝著名的高僧 B、为完成使命而出生入死,历尽艰辛 C、求取佛经精义 D、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小文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朝的中外交往”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 A、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 B、日本派遣唐使来华 C、鉴真东渡日本 D、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文献与考古资料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 A、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中外文化的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D、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社会生活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某班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设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围绕主题准备出版以下四个内容,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内容不符合主题( ) 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C、鉴真东渡宣扬中国的文化 D、日本的遣唐使来华 【答案】: 【解析】: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时练习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时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高僧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A.开凿了丝绸之路B.加强了边疆管理 C.扩大了唐朝疆域D.传播了中国文化 2.李庆新在《海为上丝绸之路》中写到:“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 ④对外交通网络发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如图中的历史人物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和“律宗之祖”。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顺利东渡日本 ②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③他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④他只潜心研究佛经而不过问其他领域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4.2016年4月,由黄晓明主演的电影《大唐玄奘》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关于玄奘西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玄奘西游的目的地是日本 B.玄奘西游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C.玄奘西游回国后,其亲身经历被记载在《大唐西域记》

D.玄奘西游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5.观察如图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唐代墓葬出土的文物多样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与欧洲、阿拉伯交往密切 6.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日本向湖北捐赠物资的包装箱外,附上了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寓意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这句诗来源于哪一历史事件() A.玄奘西行天竺B.鉴真东渡 C.张骞出使西域D.郑和下西洋 7.如图是七年级(9)班为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收集的资料,由此判断此主题是() A.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B.唐朝民族交往频繁 C.唐朝商业贸易的繁荣D.唐朝中外文化交流 8.谢同学正在收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专题学习资料,并整理出“奈良唐招提寺”“佛教” “六次东渡”等关键词。据此可知,她研究的内容是() A.唐与日本的交流B.唐与天竺的交往 C.唐与新罗的关系D.唐与大食的往来 9.唐朝时期传到日本的螺钿铜镜(见图),把南海的夜光贝、东南亚的琥珀、中东的宝石、阿富汗的蓝宝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五彩缤纷的图案。这体现了唐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的统一 1.隋朝建立三要素:时间: 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北周外戚)都城:长安 2.隋朝统一:概况: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二、开通大运河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时间:隋炀帝 605年开始开凿 概况: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两长:全长2700多千米 三点:中心洛阳、北端涿郡、南端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评价:积极:①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②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看重门第而不注重才能(实行九品中正制) ②隋文帝时,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创立: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①政治上: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②教育上: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文化上: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四、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害,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唐高祖李渊时间:618年人物: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1.唐朝的第二个皇帝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他就是著名的唐太宗。 2.措施:①用人上:虚心纳谏、广纳贤才。魏征—“镜子”,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 ②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政绩。 ③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注:评价唐太宗: ①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②他在位期间,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1.武则天即位:她是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女皇帝。 2.措施: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 3.效果:经济继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评价武则天) 四、“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1.唐玄宗即位:唐玄宗李隆基是武则天的孙子,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在位前期年号“开元”。 2.措施:①整顿吏治,裁减冗员,重用姚崇、宋璟②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注:唐出现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清明; ③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④生产工具革新促进经济发展;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注:汉唐出现盛世局面给我们的启示: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要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 1、581年,XXX(XXX)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XXX,统一南北。 隋能统一全国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④XXX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隋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隋统一后采取的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XXX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位置:全长2700多千米,是现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5、四个组成局部(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6、毗连五条河道(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7、开通的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8、评价:⑴积极:①经济上: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北方的掌握)⑵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繁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沦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 1、XXX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XXX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点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隋的建立:年,(隋文帝)夺取政权,建立朝,定都 2.隋的统一:时间:年,隋朝灭,统一南北。 隋统一原因:①,。 ②, 。隋朝,。陈 朝,。 意义:结束了,实现了,为 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一“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②隋文帝,③统治者。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 知识点2: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巩固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奠定经济基础。②隋 朝。③有为基础。 3.时间、人物:帝从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4.中心、起始点:以为中心,北达,南至。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 8.开通的作用:加强了、。

9.评价大运河的开通:(1)积极: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②政治上:有利于(加强了对)(②)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加速 了。(隋亡的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知识点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过程: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オ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的创立,标志着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扩大了,使有,同时也推动了的发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多年。 知识点4:隋朝的灭亡 1.背景: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2.概况: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灭亡:公元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广。(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国) 第2课“贞观之治” 知识点1: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建立:年,建立唐朝,定都。李渊就是。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2.即位:年,李世民()即位,年号“”。 3.统治措施 (1)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开卷考试知识点速查提纲(附150道选择题专项练习题及答案全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开卷考试知识点速查提纲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 1.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意义: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文帝措施:(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4.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认可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文帝统治期间,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4.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二、开通大运河(隋炀帝)从605年起开凿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长度和地位:全长2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6.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科举制(隋炀帝)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3.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③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约1300年。 三、隋朝的灭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