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140113中国行政史总复习资料—论述名词解释

20140113中国行政史总复习资料—论述名词解释

20140113中国行政史总复习资料—论述名词解释
20140113中国行政史总复习资料—论述名词解释

中国行政史总复习资料

一、简答题

1、简答: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P69-p70

第一,神权政治色彩浓重。

第二,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

第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的“家天下”王朝。

第四,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2、简答: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有四个特点:p70-p71 第一,君主专制体制的时间长。

第二,权力集中的程度高。

第三,思想控制方法不同。

第四,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

3、简答:与中国奴隶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有三个特点:p71-p72

第一,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

第二,神权政治色彩有所淡化。

第三,行政法制逐步建立。

4、简答:简述夏商西周时期原始氏族公社痕迹的残留对君主权力的影响。P84

1)盛行于部落联盟时代民主制的某些残留使得诸侯国君和宗室贵族对朝政拥有相当的参与权,制约着王权的发展。

2)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

3)王权受到宗教信仰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王权的发挥。

5、简答:皇权主要包括:p94

1)最高立法权;2)最高司法权;3)最高军事权;4)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5)最高人事权。

6、简答:简述唐朝统治者针对尚书省权利过大所采取的措施p120

1)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完全变成奉行机构。首先是将再向议事之所从尚书省搬出,致使尚书省地位降低。其次是剥夺尚书仆射的决策参与权,规定尚书仆射如不加“同三品”、“同平章事”,便不能充当宰相,致使尚书省长官丧失当让宰相的资格,尚书省完全变成奉行机构。第三是尚书省内部进行全力调整,以架空尚书省长官的行政群攻,如规定尚书细务属左、右司,大事应奏着才关白左右仆射,使左右仆射的行政权又为其下级官员左右丞所架空。

2)提高中书、门下两省地位。首先是将宰相议事之所迁往门下省,宁改称政事堂,后又迁往中书省,此举提高了中书、门选两省的地位。其次是扩大了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中书舍人对口处理上述六部来文,并负责提出处理意见,其中兼草诏旨的“知制诰”幼犬封还尚书仆射的进呈文件,并有权参与宰相会议。

7、简答:简述隋唐对钱袋地方政府行政图纸调整的主要内容

1)对地方在行政层级进行调整。监狱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州郡设置的失控而造成中央对地方管理难以应付的历史教训,隋唐支出将与地方管理的周均线三级体制变革为州(郡)县二级体制,随后又在州(郡)之上设置作为监察区的道,以加强中央对全国的行政管理。

2)消弱地方政府的自主权。隋唐以前,地方长官由自辟属吏的权利,佐官属吏与主官之间关系亲密,其权势甚至超过中央直接委派的官员。一旦出现割据局面,这些属吏很快就可转变为割据着的政府班子。隋统一中国后,为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了地方自薜属吏的制度,

将管理的任免权一律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清华了中央集权,地方的自主权则大为缩小。

8、简答:简述隋唐时期行政监督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监察机构的主见健全和监察职责的日益分明。

2)对监察官员任用的特殊程序。3)分道巡察和分察尚书制度的确立。

4)参与司法审判。5)多种地方监察形式的并存。

9、简答:简述隋唐确立科举制有何意义

1)隋唐废除了门阀政治下的玄关制度——九品中正制,正式确立科举制度。所谓科举,即通过分科阿克哦是选拔人才,与两汉时期的察举制有本质区别。

2)在科举制度下,士人可不必经举荐二而直接报名参加考试,由国家择优录用,这该变量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状况,既有利于网罗治国安邦所需要的人才,也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需要。

1、论述:浅述中国古代行政体制发展中的稳定因素。P74-p75

第一,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这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在遭到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这种管理管理制度从结构上讲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官员的录用管理;二是官员的行为管理;三是官员的待遇管理。

第二,监察制度的相对完善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康。监察制度为维护封建秩序和保证中央政令的执行以及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三,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这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即时人所讲的“人主莅权、大臣审权、争臣议权”原则。二是为防止皇权的滥用,中国封建社会还有一些其他的办法。比如,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儒家治国思想倡导君主“修身以道”,从汉朝起就有儒生给皇帝和太子讲授经典的制度。

10、简答:简述宋朝行政决策会议制度的具体形式。P142-143

1)会议(朝会)制度发展到宋朝已十分成熟宋朝会一直到可分为例行常朝、便殿议政和临时朝议三大类。

2)例行常朝由皇帝主持,其目的是疏通君臣关系,为皇帝决策提供信息。

3)便殿议政是皇帝在便殿召见宰相、枢密使等中枢官员商议军国大事的一种会议形式。

4)临时朝议是皇帝就某种问题临时召集会议进行商讨,向大臣政求决策方案的会议形式,主要有皇帝亲自主持的朝议和皇帝授权宰相等高级官员主持的廷议。

11、简答:简述元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建树及弊端p164

1)元朝监察制度较前代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监察法规的制定,如《设立宪台格例》、《察司体察等例》、《行台体察等例》等。

2)元朝监察体系的弊端也十分突出。首先,主要监察职务被蒙古贵族垄断,严重影响了监察机构作用的发挥。其次,蒙古贵族享有特权,不受监察法规的制约,监察机构无权对一些特权机构,如宣政院、大宗政府、皇宫事务机构等进行监察。这些都无疑影响了监察机构正常功能的发挥。

11、简答:简述元代官员入仕途径主要有哪些p164

第一,一出身作为做官资格,勋臣、名门、儒吏等出身均可作为条件。

第二,从吏而官,称“吏员出职”。

第三,读书做官。有两条途径:一是供授,;二是科举。

第四,承荫制度。蒙古贵族拥有世袭特权,其他官员子弟也有承荫的机会。

12、简答:简述元代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标准有哪些?P165

元代官员考核分两种形式:一是对全体在职官员的考核;二是对某一任期届满官员的政绩考评。对全体官员的考核由吏部会同监察机构共同主持。考核地方官员以:1)所在地的

户口是否增加2)荒地是否开垦3)诉讼处理是否公正4)治安是否良好5)赋税征收是否公平。

13、简答:简述从角度讲内阁制度和宰相制的区别p168

1)从职务设置上看,历朝宰相皆定员定制。

2)从低位上看,宰相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及其他职能机构是其法定的下属机构,明朝内阁却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其首脑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六部也不是气法定的直接下属,有些阁臣品质还低于六部尚书。

3)从职权上看,历朝宰相拥有法定职权,即决策参与权和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权,而明朝大学士包括首辅在内仅充任皇帝个人的顾问和助手,仅有决策权,而不具有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权,即只遵旨草拟诏旨,而不参与实行,且其权利受制于皇权,随皇帝信任程度的不同而变化,作用和权利忽大忽小,十分不稳定。

14、简答:简述时代官员选拨的主要方式p198

1)荐举。荐举是洪武年间最主要的入仕途径。

2)学校。学校也是明初一条重要入仕途径。官员子弟和民间学业优异者可入国子监学习,后又在地方上建立里府、州、县学,其中成绩优异这可保送国子监学习。

3)科举。明朝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命题,按八股文格式取士,实行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制度。

4)其他选拨途径。承荫制度,即子弟依靠父兄功绩获得做官资格;由吏而官野史一条入仕途径,政府各机构吏官经三次考核合格后可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即获得担任低级官员的资格。

15、简答:简述清朝的地方监察制度p199

清朝对地方的监察采取双轨制。一方面由十五道监察御史按道对地方政府实行监控,对各级地方官员执行监督。另一方面清朝还有一系列地方监察系统。总督、巡抚例兼右都御使和右副都御史,对所辖地区地方政务富有监察责任。由此可见,清朝地方监察体制依然沿袭了明朝同一区域多种巡察的方式。

16、简答:简述清朝官员选拨的主要制度p200

1)科举2)学校3)荐举和捐纳4)世职和荫叙5)吏道

17、简答:简述清朝回避制度的主要内容p201

1)亲族回避2)职务回避3)地区回避

18、简答:简述近代中国行政体制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205-206

1)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建立

2)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到1928年6月奉系军阀统治垮台

3)从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 、简答: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特点p207--211

1)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的并存及双向演化

2)民主的形式和专职的实质3)以党治国,党政关系复杂多变

4)军政合一,以军干政相当普遍5)法律条文与实际情况相异

6)行政效率与社会效益的反差

20、简答: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p212-214

1)旧的管理体制已经崩坏,改革成为时代潮流

2)新的社会因素逐步壮大,行政管理日趋民主化和科学化

3)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为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1、简答:简述工农民主政权创造管理经验有哪些p214

1)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各级代表大会,由代表大会选举或任命行政机关领导成员,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制度。

2)行政机关贯彻精简和廉洁的原则,实行首长职数限额制和大体平均的供给制。

3)实行中央和地方适当分权,调动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4)贯彻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严格挑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5)实行调差研究、典型试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等工作方法。

22、简答:简述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也有许多独创性的经验

1)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充分发挥政权机关的积极性。

2)按照“三三制”原则组成行政机关,吸收各阶层人民参加行政事务的管理。

3)实行民主决策,重视征询和采纳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4)实行精兵简政和逐级负责,提高工作效率。

5)建立相对完善的监督体系。

6)严格干部标准,加强干部的教育培训和考核奖惩,干部的福利待遇以不高于熟练劳动者所得收入和以奉养为原则。

23、简答:简述“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实施了哪些改革措施p220

1)在行政机构方面,加强变法的决策机构,撤去闲散重叠的衙门。

2)在人事行政方面,改革保举人才条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3)在行政运作方面,提倡上书言事,严格办事规程。

24、简答:简述盛京改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p226

1875年,盛京改制的方案得到清政府的批准。其内容:

1)削盛京五部为兵、刑两部,使其专管旗地官庄行政,同时裁去府尹,由盛京将军兼管兵、刑两部机奉天事务。

2)在地方州县官员选用上,破除满汉界限,量才录用,并将办理地方案件之权归于州县,不在于城守尉等旗官会办,从而消减了八旗组织对地方行政的管辖权限。这次盛京改制是东北地区行政由军事统治向民政管理转换的开始。

24、简答:简述清末行政执行的新变化p232-233

第一,中央各部实行专任之法,做到权责一致。

第二,加强各部尚书的行政权力。

第三,建立办公会议制度。

第四,行政执行逐步规范化、标准化。

25、简答:简述清末行政官员任用制度的三项重要的改革p237

一是停止捐纳。二是裁汰书吏。三是职官分纪

26、简答: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p239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府,它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按照西方民主共和国的模式改革中国政体的一次大胆尝试。在政体上,南京临时政府基本上是依据“三权分立”原则建立起来的总统制政府。临时政府的行政系统由临时大总统、行政各部和直属机构组成。

27、简答:简述南京临时政府建制有那些显著特点p240

第一,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

第二,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

第三,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形势的要求。

28、简答:简述广州国民政府的行政体制与陆海大元帅大本营比较有哪些显著特点p252

第一,“以党治国”的原则更为明确。

第二,采取委员合议制。

第三,实行党政合一的“一权制”。

29、简答:简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执行混论乱的原因p270-271

其一,体制混乱,期限不清。

其二,政出多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其三,内阁派系复杂,互相牵制。

气死,内阁更迭频繁,政局动荡。

30、简答:简述文官的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p276

1)文官非受刑罚的宣告、惩戒法的处分不得免职

2)文官非经本人同意,不得转任同等以下职位。

3)文官的免职或休职须得上级长官执行。

31、简答:简述国民政府成立后威力保证行政决策的贯彻落实,加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在行政执行方面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p286-287

1)改委员会议制为首长集权制

2)改良公文处理,简化施政程序

3)推行省府合署办公制度

32、简答:简述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监督有哪三个发展趋势p287-288

第一,取消人民的监督。

第二,加强国民党的监督。

第三,扩大监察院的监督范围。

33、简答:简述抗战期间为了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国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改进措施p301

第一,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中设立执行委员。

第二,推行行政三联制。

第三,实行分层负责制。第四,推行幕僚长制。

第五,改进公文处理办法。

33、简答:简述行政监督的新形式p303

1)国防最高委员会的监督2)国民党对行政活动的控制

3) 国民参政会的监督4)巡回督导团的监督

5)法律监督和新闻监督

34、简答:简述”行宪“后南京政府的行政决策p312-313

1)总统处于行政决策中枢的地位。

2)行政院的决策。3)国民党对行政决策的控制。

35、简答:简述行政执行的困难p313-314

1)领导班子不力。2)系统缭乱。3)指挥失灵。

36、简答:简述行政监督的方式p314-315

1)国民党的监督。2)政府内部的监督。3)对施政过程的监督。

37、简答:简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p320

第一,采取”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一方面有利于直接反应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另一方面有便利人民选出的政权机关及时、有效开展管理活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第二,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门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体制建设也贯彻了这一原则。一方面,工农民主政权对人民实行最广泛的民主。另一方面,工农民主政权实行高度的集中。

第三,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其一,精简行政机构。其二,严格编制定员。其三,减少副职,不设虚职。

38、简答:简述苏维埃政府的行政监督体系p323-326

1)人民群众的监督2)工农检查机关的监督3)主管部门的监督4)审计监督

39、简答:简述主管部门的监督主要采取的三种形式p325

第一,由中央政府发布命令,规定统一的时间和要求,各自进行自上而下的工作检查。

第二,上级领导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深入基层,实地检查和指导下级政府的工作。

第三,下级行政机关按时向上级领导机关报告工作。

40、简答:简述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执行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工作程序和规范体系,有哪些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p334-335

1)设立政务会议,依靠集体的指挥和力量,以保证各项行政决策的正确执行

2)赋予行政首长以较大的权力,将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结合起来

3)适当扩大下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实行逐级负责制

4)实施精兵简政,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

41、简答:简述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监督p336-337

1)共产党的监督2)参议会的监督3)行政系统内部监督4)群众民主监督

42、简答:简述群众民主监督主要有哪三种形式p337

一是平时监督。二是通过群众团体进行监督。

三是选举过程的监督。

43、简答:简述抗日根据地任用干部的标准p338

1)拥护并忠实于边区政府施政纲领;

2)德才资望与其所负职务相称;3)关心群众利益;

4)积极负责,廉洁奉公。

44、简答:简述未来解决政权建设迅速发展和行政干部严重不足的矛盾,人民民主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p349

1)结合民主选举,大量选拔工农积极分子,充实各级基层政权;

2)从军队中抽调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干部战士留在解放区担任行政干部;

3)通过增设副职,为夺取全国政权储备干部;

4)通过举办各种干部学校和培训班,为新政权培养和早就干部;

5)争取和改造旧政权人员,特别是旧政权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以解放新政权建设的需要;6)吸收党外民主人士参加民主政权,发挥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45、简答:简述1946年10月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布的《各级行政干部任免暂行办法》,规定担任行政干部的基本条件p349

1)拥护与实行民主政府的施政纲领;

2)忠实于人民事业,并有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3)大公无私,廉洁奉公,艰苦朴素,恪尽职责。

46、简答:简述解放区干部考核和奖惩方面有哪三个主要特点p350

1)把对敌斗争的表现作为干部考核和奖惩的主要条件。

2)重视司法干部的考核和奖惩。

3)严厉惩治干部的贪污行为。

二、论述题

1、论述:浅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影响。P91-p92

第四,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现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

第五,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经济基础。

第六,变法运动中,各国先后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

第七,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官僚制。

第八,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强化君主专制权力。首先表现在各国君主名号的升级上。其次表现在君主对权力结构控制方法的调整上,其主要措施是在官僚机构中实行文武分职制。

2、论述:试述景汉中央政府如何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p101

第一,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

第二,在南方归附地区,采取虽设置郡县和汉人长官,但对归附少数民族首领仍赐侯、王印,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轨制管理模式,这是一种高度的自治的方式。

第三,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国号和建制,程属国,另一方面,朝廷直接派出管理加以监督。

第四,持节领护官。这是汉朝对背部叛服无常的少数民族派出的进行羁縻的一类武官,如匈奴中郎将、西域都护、护鸟横校尉、护羌校尉等,这些武官对少数民族证券只采取武装江湖而不干预其内部事务。

3、论述:试述宋朝监察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p144-145

(一)台谏趋于合一

宋朝以前的御史、谏官职责分明,御史的任务是监察百官,掌握弹劾权;谏官的职责是批评君主,掌握谏诤言事权。宋朝开始出现台谏合一趋势,宋真宗时设言事御史,神宗改制后谏官可以行使御史的弹劾百官之权,哲宗时规定台谏官同时上殿,台谏官职责开始混杂,到南宋时台谏合一。台谏合一使得监察的锋芒集中于各级官员,特别是宰执收到严格监督,这和专制皇权提高的趋势是相适应的。

(二)赋予台谏官以特权

从庆历年间开始,不在用现任宰相推荐者为台谏官,后又取消了执政者亲属担任台谏官的资格,至北宋末年形成定制。从此以后,宰相不得推荐台谏官,台谏挂的任免“必有中旨”。台谏官由此脱离了相权的控制,成为皇帝加强专职权利的工具,其权利得到强化。

(三)轻重相制,交叉监督

宋朝不仅加强了对各级官员的监察,而且还加强了对监察人员本身的监察,形成轻重相制,交叉监督的格局。宋朝监察官员权利虽然很大,但同时也处在被监察的地位上。在地方行政监察上,路之各监司不仅相互监临,而且还要受到下属府、州官的监督。

4、论述:试述明代六部的构成及主要职权p169

明朝六部自全分明,各有其司,并可对外发号施令,具体执掌和组织情况如下:

1)吏部职掌全国人事大权,负责核定各级机构的编制,选拔、任免、考核各级官吏;设尚书一人为长,左右侍郎个一人为副,下设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吏司。

2)户部执掌猜拳,长官全国户口、土地和赋税事宜,同时也负责管理漕运、茶马、赈济和盐政等于财政有关的事务;设尚书一人为长,左右侍郎个一人为副,下设按当时省区划分的十三清吏司,分管各省财政事务。

3)礼部执掌礼仪、祭祀、宴、科举、外交和官印制造诸事务,同时还兼管皇族事务。

4)兵部主管武官人事、军用物资的管理和供给。

5)刑部为司法机关,专注审判,其职能和唐宋刑部不同。

6)工部主管营造制作、农田水利诸事务。

5、论述:试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特点p207--211

1)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的并存及双向演化

2)民主的形式和专职的实质3)以党治国,党政关系复杂多变

4)军政合一,以军干政相当普遍5)法律条文与实际情况相异

6)行政效率与社会效益的反差

6、论述:试述人民民主政权积累了哪些行政管理经验p214

1)试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当家做主。

2)加强党对政权的领导,保证行政管理的正确方向。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建立民族地区民主自治政府。

4)加强决策咨询,密切政府与群众的联系。

5)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办事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6)实行人民监督制度。

7)严厉惩治干部的贪污行为,保持行政机关的廉洁。

7、论述:试述“百日维新”期间的改革措施及遇到的阻力p231-232

采取的措施:1)任用新派人士。除重用康有为、梁启超外,又赏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事宜;2)对举办“新政”有力者予以奖励。如对积极推行“新政”的湖南巡抚陈宝箴多次给予奖勉;3)对举办“新政”不力者加以指责。4)对掣肘“新政”的旧党予以打击。如申斥文悌,将礼部尚书怀塔布等革职。遇到的阻力:1)最高决策权的二元化。2)改革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3)顽固派的顽强抵抗。4)地方官员的敷衍塞责。

8、论述:试述南京临时政府强化行政执行的主要措施及行政执行不畅的原因p244-246 采取的措施:

(一)严格办事规程,保证决策的贯彻执行

(二)改革文书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三)行政执行中的种种阻力

行政执行不畅的原因:首先,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破坏。

其次,临时政府内部成分复杂,意见极不统一。

第三,“次长内阁”难以有效运作。

第四,临时政府没有控制地方政权,难以将决策贯彻下去。

9、论述:试述抗战期间为了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国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改进措施p301 第一,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中设立执行委员。

第二,推行行政三联制。

第三,实行分层负责制。第四,推行幕僚长制。

第五,改进公文处理办法。

10、论述:试述行政执行的困难p313-314

1)领导班子不力。2)系统缭乱。3)指挥失灵。

11、论述:试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p320

第一,采取”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一方面有利于直接反应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另一方面有便利人民选出的政权机关及时、有效开展管理活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第二,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门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体制建设也贯彻了这一原则。一方面,工农民主政权对人民实行最广泛的民主。另一方面,工农民主政权实行高度的集中。

第三,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其一,精简行政机构。其二,严格编制定员。其三,减少副职,不设虚职。

三、名词解释

1、名词:p85-p87

巡狩:是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

朝觐:是诸侯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述职的一种礼仪。

朝会:是诸侯间直接拜访,细分为“朝”和“会”两种形式。朝指诸侯国君彼此到对方宫廷

去拜会,会则是诸侯彼此在国度之外的郊野拜会。

世卿世禄制:是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世卿是指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他们父子之间官职世袭,故称世卿。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国的封君,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

2、名词:p95

随着皇权的上升,汉武帝开始贬斥丞相。

名词:中外朝制:是指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

中外朝制的实行,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确保了皇帝作为国家行政首脑的地位,皇帝通过中朝可以更直接、更有效地指挥和控制国家行政活动。

名词:三公宰相制,汉武帝以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揭开了汉朝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到汉成帝时,又从宰相制度本身入手,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即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

3、名词:p105

察举:察即是考察,举即是荐举,就是在考啥的基础哈桑予以荐举。察举是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其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下诏制定举荐科目,丞相、列侯、公卿和郡国守相按科目要求考察和荐举人才,然后由皇帝亲自对被举荐者进行策问,根据对策问等第高低授予相应官职。

4、名词:p122

九品中正制:从汉朝察举制演变而来的,其具体方法是由在中央任制的官员担任原籍的大中正或中正,负责考察本州人士,总和他们的门第和德才定出品和状。

4、六部:隋唐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人事、财经、文教礼仪、军事、司法监督和建设等食物,是执掌政令的重要职能部门。

5、名词:p125

羁縻府州:唐初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一种带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羁縻府州皆宜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容许其世袭其职。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收边州都督和各都护府的统领。

6、名词:p130

门荫:为贵族及官员子弟承袭政治特权而设置的制度。贵族或关燕字第经服役一定年限或出钱呆役即可取得吏、兵部考试资格参加选官。

行伍:是指士卒通过积累竣工而获得低级武职或勋位,然后再技工省钱为官的制度。7、名词:p138

两府三司制:两宋时期是君主专制权利不断强化的时代。由于皇权不断发展,相对则进一步遭到消弱。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称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司使,又称“计相”。故一般将宋朝中央行政体制成为两府三司制。

8、名词:p147

磨勘制度:定期勘察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包括勘验官员簿历文状的一系列程序,簿历文状包括解状、举状、家状、考状等。

9、名词p150-151

北面官制:辽朝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北面官的一般是契丹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

南面官制:辽统治者模仿唐朝制度而设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制度。南面官以汉人为主,但是也有契丹人。南面官系统不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南面官制由于杂采了几朝制度,

故其官号极为缭乱,隶属关系错综复杂。

世选:是指在有世选特权的家族中按在某些标准挑选一个和个人来继承某一官职和爵位。

10、名词p171

承宣布政司:简称布政司,明朝先后在京师和南京两直立区外的全国各地设十三布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未收,下设参政、参议协助处理政务。直属机构有经历司掌文书事务,照磨所掌文卷勘理,理问所掌刑名。布政使的制作是宣布和执行中央政令、考察官吏、掌握一省田土与户口、征收赋税。

11、名词p175

票拟与批红:正统初年,因皇帝年幼,太上皇和太后委权与内阁,有专职阁臣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称“票拟”,票拟从此成为内阁最大的特权。票拟对奏章提出的处理意见,仅供皇帝裁决是参考,能否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决策形式——诏书还有待皇帝的旨意。内阁票拟后由皇帝做出最高裁决,即用红笔在奏章上批答,称为批红。

12、名词p176

封驳制度:内阁在行政决策过程中除有票拟权外,还有封驳之权,即内阁如认为皇帝诏书因不合时宜而不便下达时,可将诏书封还并加以驳正。

13、名词p181

考满:考满是针对每一个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主要是考核官员的从政资历和政绩没办法是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过,分成上中下三等,以此为据决定其升降去留。

14、名词p185

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议”,是清朝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议政制度的雏形可追溯到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明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设置议政五大臣。这种议政大臣和八旗旗主的联席议政会议构成了建州女真政治、军事的中枢决策机构,并对清朝前期政体产生了深远影响。

15、名词p188

理藩院:是清朝为管理蒙古、回部和藏族事务而新增设的中央机构,初名蒙古衙门,崇德三年(1638年)改称理藩院,这时的理藩院和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合称“三院八衙门”,是重要的中央机构。

16.名词p189

宗人府:是清朝管理皇族事务的机构,其长官为宗人令,由亲王或郡王充任,其下属为左友宗正和左右宗人等,均从满族贵族中遴选。宗人府排在政府机关的首位,高居内阁、六部之上。其具体职责是掌管皇族属籍、篡修“玉牒”、议叙或议处皇族内部的诉讼案件。

17、名词p192

保甲制度:为加强对基层的控制,清统治者实行了一项有效的乡里组织形式。保甲的组织编制独立于服役体系之外,不受其变化的影响和制约,能将所有土著和流动人口均包括在内,具有强化封建治安的功能。因此,在雍正以后,保甲成为清朝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

18、名词p219

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从6月11日到9月12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9、名词p241

《临时约法》:为了用法律的形式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确立下来,临时参议院根据孙中山的指示精神,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并于1912年3月11日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正式公布。这是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是南京临时政府立法建制方面最重要的成果。

20、名词p243

军政分府:军政分府一般设在省的某些重要地点,如前清的原道站或特别府站所在地,是低于省一级的军政机关。军政分府下辖数目不等的州县。其特点是军政、民政、财政合一。21、名词p258

超责任内阁:身为国务总理和陆军总长的段祺瑞,依凭其军事实力,并以责任内阁为由,破坏三权鼎立的体制,有意将总理即内阁职权超出《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范围,将内阁凌驾于总统和国会之上,试图把总统变成自己的傀儡实现个人独裁。因此,人称段祺瑞内阁为“超责任内阁”

22、名词p282

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是省政府的派出机关,是适应国民党部署反共内战的需要而设立的。在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普遍实行以前,部分省为加强对县政府的监督和办理特别事宜,已有省县间特殊组织的设立。

23、名词p301

行政三联制: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国防最高委员会根据蒋介石的指示,从1940年开始推行行政三联制,即按照行政运行的顺序,将一切工作过程分计划、执行、考核三个阶段。每项工作在实施之前,必须有实施计划及经费预算;执行中,必须按计划逐步实施;实施结果必须进行严格考核。

24、名词p308

国民大会:国民大会为全国最高权力机关,由依法选出的国民大会代表组成,代表全国国民行使职权。其职权有:选举和罢免总统和副总统;写该宪法;复决立法院提出的宪法修正案。国民大会代表在会议期间的言论及表决,对会外不负责任。

25、名词p318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0年5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全国苏维埃区域大会,决定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经过认真筹备,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选举了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正式宣告了中央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

26、名词(p329)

陕甘宁边区政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通过谈判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结束了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9月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撤销,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

27、名词(p330)

行政公署:各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除外)为便于推行政务,加强对下级政府的领导,按照实际需要,划分若干行政区,设置行政公署,代行边区政府的职权。

28、名词(p331)

区公署:在多数根据地,区公署(或区公所)是县政府的助理机关,承县政府指令监导所属乡行政,区长、副区长由县政府任命,对县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

29、名词(p343)

军事管制委员会:为了迅速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建立革命新秩序,以保证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中共中央于1948年11月5日发布《关于军事管制问题的指示》,决定在新收复的大城市中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子哦为解放区城市的过渡性的政权组织形式。军事管制委员会在人民解放军总部、军区级前线司令部的领导下,为该市军事管制期间统一的军政领导机关。

【参考借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doc

1、内外服制: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外服”诸候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 2、三公宰相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汉武帝时代以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揭开了汉代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三公宰相制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3、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的中央行政体制。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使司,又称“计相”。二府三司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过分集权于皇帝影响了国家机关整体职能的发挥。 4、北面官制:是辽代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北面官的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且其核心一直是宗室和外戚。因此,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5、中央设计局: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 6、简述清朝“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执行遭遇的主要阻力? (1)最高决定权的二元化。尽管光绪名义上已是“权归于一”的皇帝,但慈禧太后几十年垂帘听政所形成的最高决策者的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由于最高决策权不统一,政令往往前后相左,使下级执行起来无所适从,行政效率自然低下。 (2)改革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当时清政府的军事大权被慈禧的亲信荣禄所掌握,光绪仅仅靠几个没有实权的维新派推动改革,显然是难奏其效的。(3)顽固派的顽强抵抗。慈禧先是迫使光绪将支持改革的大学士翁同和开缺回籍,后是规定新授二品以上官员须向太后谢恩,再后来是怂恿后党官员多方掣肘改革,致使新政令难以落实。 (4)地方官员的敷衍塞责。在地主,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外,其余督抚或借诩推诿;或粉饰应付。 7、简述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特点? (1)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实际设置的机构非“因人而立”,而是根据客观需要,将能合在一起的机构尽量归并。 (2)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总长直接受总统指挥,次长也由总统“简任”,总长、次长各为1人,形成总统—总长—次长三层独任制的领导方式,避免了副职过多,纠缠不清的矛盾。 (3)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形势的要求。由于受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建制并不很完善,权限划分也比较粗放。当然,与历代封建王朝的六部建相比,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化的中央行政体系。 8、保持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系统稳定的因素主要包括哪几方面? (1)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员的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遭到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中国封建社会官员的管理制度与中央集权管理管理体制的需要相适应,这一套管理制度既控制官员本身,又为专制统治服务,封建统治者以之来调节封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矛盾,弱化社会内部的摩擦,使官僚队伍按封建统治的要求形成合力。(2)监察机关的人事监督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全。监察制度为维护封建秩序和保证中央政令的执行以及整个封建国家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一定作用。(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9、禅让制:尧舜时代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民主推选军事首长的制度。 10、人民委员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行政机关,在行政组织系统中居于最高领导地位。 11、简述秦汉时期的官员考课制度? (1)对各级中央政府主管官员的考核。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在皇帝不亲政事的情况下,由尚书代皇帝行使考核权,并交皇帝核准。 (2)对地方郡国长官的考核。通常由丞相、御史三府通过上计形式进行。上计考课分为常课和大课。(3)郡对县的考课。 (4)对各级官府的非主管官员,由各部门主管官员负责考核。 (5)考课完成后,按官员政绩和品德分别作出结论并给予奖罚。 12、简述唐代的行政决策形式? 唐代的行政决策既是一种专制的个人决策形式,同时又是一种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群体决策方式,把这两种截然对立的决策形式融为一体的就是皇帝在行政决策过程中掌握最后裁定之权。体现出群体决策特点的是唐代的各种丰富多彩的会议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组织形式: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 40.简述美育的特点 41.简析“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 42.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43.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44.以王昌龄《采莲曲》为例试阐述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 附诗:荷叶罗裙一色载,芜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参考答案 40.(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感、乐而忘返的。(3)使人不得不然,是动之以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41.(1)“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有对也有错。(2)对在它指明了美感与动物性性选择的关系。(3)错在它没有看到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本能。 42.(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所表现的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中的美、丑,均可成为美的艺术品的表现内容,艺术的创造性是最美的。(2)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43.(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44.(1)美感包括着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2)美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气息和触觉等这样一些永远在变化的形式因素。(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 美学试题(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简述审美关系的特征。 31.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32.简述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33.悲剧的基本特征。 34.美育的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36.举例说明艺术中技巧的审美价值。 参考答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是人与世界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存在。31.(1)审美经验的第一个阶段是呈现阶段,指的是主体借助感知对对象的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从而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 (2)审美经验的第二个阶段是构成阶段,指的是主体在想象等心理要素的作用下,完成审美对象的构 成活动; (3)审美经验的第三个阶段是评价阶段,指的是主 体对已经构成的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评价的过程。 32.(1)审美意象是精神性的,存在于心理活动中, 还未呈现为形式符号,有待凝定于一定的物质实在 中; (2)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 来,赋予—定的形式符号; (3)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 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 (4)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 品,形式符号和物质实在便是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 直接结果。 33.(1)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 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 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 验。 34.[参考答案] (1)诉诸感性。(2)潜移默化。(3)能动性。 35.(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 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 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 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36.(1)艺术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2)艺术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操作的过程。 (3)艺术操作技能与技巧是艺术中不可逾越的环 节。 (4)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不能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 与技巧,否则就会沦为匠艺。 美学试题(三)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30.如何理解美学研究方法的多层次性特点? 31.简评朗吉诺斯的崇高观。 32.简述美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33.简述形式因素在美感中所起的重要中介作用。 34.艺术的接受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 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做法既是不 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36.结合苏东坡谈文与可画竹:“其身与竹化,无穷 出清新”,来谈审美感受的特征。 答案: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小题,36、37小题每题3分, 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36.(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2)把美育看成娱乐 与道德教育的统一。(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 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37.美学研究的对象:(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2)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研 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 和美学思想。 38.(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2)他认为生命的 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 滞、机械化。(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 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4)这种说法不能囊 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 39.(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 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 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4)这是一种从起 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小 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0分) 40.(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 地把一切生活都看作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 活。(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 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 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 就出现了矛盾。(3)主观上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 足是“美是生活”在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前一方面容 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后一方面则容易走向庸俗的 生理学观点。 41.(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心理现象。(2) 笑的感情必须与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 不相容。(3)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 里产生的。 42.(1)区别:①方式不同,体育以锻炼身体为主, 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②目的不同,体育的目的 在于增强健康体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能力。 (2)联系:①现代健康的特征是身心协调,体育 不仅有生理学特征,而且有心理学特征。身体的运 动促进着心理的发展和提高。②美育中的情感活 动促进着身心的全面发展。③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 一种途径,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五、论述题(本大题小题,43小题12分,44小题14 分,6分) 43.(1)联想使得美感比一般动物的快感更加丰富多 彩。(2)联想使得既有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 不已的审美意象。(3)联想使得美感在时间和空 间两个领域得到拓展。(4)分析出“瞿塘贾”与“弄 潮儿”的对比联想。 44.(1)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郑板桥的话 即描述了这一过程。(2)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 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3) 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 物在这种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体则激发 起创作的冲动。(4)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 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意义转化成 了外在的形式符号。 美学试题(四)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什么是优美?其特征有哪些? 2.美感的产生是哪些因素的因缘汇合? 3.丑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哪些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1.结合艺术作品,分析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具体事例,论述美育是如何转移人的心理气 质和精神面貌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又称秀美、阴柔美、典雅美等,是人类活动中目 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作为社会实践 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现实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是人对这种和谐 关系的情感肯定。 (1)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 存关系之中。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 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 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 (3)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轻 盈、妩媚、秀雅、圆润、清新等品格。 2.美感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从逻辑上看,它是多种 因素因缘汇合的结果,这些因素有: (1)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 (2)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 (3)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 (4)一定的审美环境。 3.丑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有碍于人生的一种否定 性价值形象,丑的美学意义主要有: 首先,就在于它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 没有丑就没有美,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丑是刺激人 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 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原 始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就充满了以丑为美的审美现 象。 最后,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可 转为艺术中的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 的艺术力量。 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 起。 (3)唯物辨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关系问题。 (4)有巨大的历史感。

名词解释整理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中国行政史易错题集

2012年10月中国行政史 一、单选题 3、中国古代王位的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6、我国最早的独立而自成体系的行政法典是() A、行台体察等例 B、大清律例 C、唐律 D、唐六典 7、唐朝的法规制度中,以敕的形式颁布,涉及的范围较为具体,并因实际情况而常发生变化的具体行政法规形式称为() A、格 B、令 C、律 D、式 8、宋代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关是() A、军机处 B、枢密院 C、兵部 D、都督府 10、元代的最高监察机构是() A、枢密院 B、谏院 C、御史台 D、都察院 11、影响明代官员升迁的最主要因素是() A、出身 B、口碑 C、资历 D、政绩 13、清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实行的特殊行政管理制度是() A、蒙旗制度 B、伯克制度 C、土司制度 D、旗民分治制度 14、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地位的法律文件是() A、《中华民国宪法》 B、《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法》 C、《训政纲领》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近代中国第一个监督研究机构和监察官员培训机构是() A、军机堂 B、督察研究所 C、都察院 D、方略馆 17、北洋军阀政府于1914年成立的行政弹劾机关是() A、肃政厅 B、总检察厅 C、平政院 D、大理院 18、抗战前,南京民国政府为适应国民党部署反共内战需要而设立的省政府的派出机关是() A、绥靖公署 B、军政分区 C、特别行政区 D、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依修正的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中华民国元首是() A、中政会主席 B、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C、国民政府主席 D、行政院长

20、抗战前,国民政府地方人事的统一管理机关是() A、监察院 B、考试院 C、行政院 D、立法院 21、工农民主政府的基层政权机关是() A、省苏维埃 B、县苏维埃 C、区苏维埃 D、乡(市)苏维埃 22、各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最高行政机关是() A、边区政府委员会 B、边区参议会 C、人民委员会 D、中央执行委员会 23、抗战期间,抗日根据地推行政务的枢纽是() A、专员公署 B、乡政府 C、县政府 D、区公署 二、多选 26、在西周中央国家机关体系中,周天子的地位最高,权利最大。周天子在全国范围内拥有的权利有() A、主祭权 B、册封权 C、官吏任免权 D、赏罚权 E、军队统帅权 2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殊行政区主要有() A、王国 B、乔州郡县 C、属国 D、都护府 E、左郡县 29、清朝议政会议的形式有() A、临时朝仪 B、阁议 C、九卿议 D、廷议 E、议政王大成仪 30、下列属于抗战期间地方县以下“民意机关”的有() A、区民大会 B、区民代表大会 C、乡(镇)代表会 D、保民大会 E、甲民大会 三、名词解释题 31、世卿世禄制 32、世选 33、封驳制度 34、“百日维新” 35、军事管制委员会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八章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 1、钟面上从2点到4点有几次时钟与分钟成60度的角,分别是几点几分?2、8点20分针和时针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3、在3点和4点之间(包括3点、4点),何时时针与分针成90度?4、十点到十一点之间时针与分针什么时候恰好成一条直线.(不重合)5、在八点到九点之间,时针与分针什么时候重合. 6、在八点到九点之间,什么时候时针与分针成15度 7、在一昼夜之间,时针与分针有多少次重复 . 数字问题 1. 求2000的正约数的个数, 以及所有正约数的和。 2. 将5个人分成2组, 每组至少一人, 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3. 用2、3、4这三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的三位数 (1)求所有这些三位数的数字和的和。 (2)求所有这些三位数的和。

4. 用数字0、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 (1) 四位数。 (2) 四位偶数。 (3) 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 (4) 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偶数。 (5) 没有重复数字的正整数。 5. 三封信,随机地投入四个信箱中,共有多少个不同的投信方法。 6. 有多少个被3整除且有数字9的三位数。 7. 由1、2、3、4、5这五个数,可以组成多少个 (1)四位数 (2)四位奇数 (3)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这其中有多少个是3的倍数? 生活中的数字问题 例1、有人带了一头羊、一条狗和一筐菜要过一条河。因为船太小,一次只能带一样东西,但是人不在时,狗要吃羊,羊要吃菜,请大家帮他想一想,应该怎样安排过河。 例2、下图是一个工厂区的平面图,一条公路(粗线)通过这个地区,七个工厂A1、A2、A3……A7,分布在公路两旁,各由一些小路(细线)与公路相通,现在要公路上设一个汽车战,使各工厂到汽车站距离之和最小。 (1)这个汽车站应设在何处?为什么? (2)若在A8处又设一个工厂,并且沿图中虚线修一条路,那么此时车站应设在什么地方好? A 1 A 2A 3A 4A 6 A 5A 7 A 8 B C D E F 例3、一个楼梯共有10级台阶,规定每步可以上一级或二级台阶,最多可以上三级台阶,从地面上到最高一级共有多少种上法。

美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美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然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3、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7、美学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0、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整理的一些名词解释

庆幸;为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高兴,是一种侥幸的心理。 无所事事:做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 惹人注目:招引(别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种事物上。 伤脑筋:形容事情难办,费心思。 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大事不妙:指遇到坏事,想不到办法 无懈可击: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 莫名其妙:没有谁能说出其中的奥妙来,有称赞意。现在则用以形容事情的稀奇古怪,难以理解。 诚惶诚恐: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无微不至: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无可挑剔:挑不出一点毛病或瑕疵,指非常完美。 仰慕; 敬仰思慕 截然不同:形容两者毫无共同之处;或同一个物在不同的时间不一样 小心翼翼: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仓促:做事急急忙忙,时间不充足,侧重指没有准备。 从容:镇定,不慌张。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杳无音信; 没有一点消息。 潜移默化;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一贫如洗:形容十分贫穷 无所不用其极:现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 干预:是指过问(别人的事): 胆战心惊:发抖,哆嗦。形容非常害怕。 无可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不可终日; 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极其恐慌不安。 冷嘲热讽:指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不屑一顾; 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言而不信,不知其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庆幸:为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高兴,是一种侥幸的心理。 无所事事:做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 惹人注目:招引(别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种事物上。 伤脑筋:形容事情难办,费心思。 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大事不妙:指遇到坏事,想不到办法 无懈可击: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 莫名其妙:没有谁能说出其中的奥妙来,有称赞意。现在则用以形容事情的稀奇古怪,难以理解。 诚惶诚恐: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无微不至: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无可挑剔:挑不出一点毛病或瑕疵,指非常完美。 仰慕; 敬仰思慕 截然不同:形容两者毫无共同之处;或同一个物在不同的时间不一样 小心翼翼: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仓促:做事急急忙忙,时间不充足,侧重指没有准备。 从容:镇定,不慌张。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杳无音信; 没有一点消息。 潜移默化;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一贫如洗:形容十分贫穷 无所不用其极:现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 干预:是指过问(别人的事): 胆战心惊:发抖,哆嗦。形容非常害怕。 无可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不可终日; 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极其恐慌不安。 冷嘲热讽:指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不屑一顾; 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言而不信,不知其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中国行政史真题及答案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题 课程代码:0032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开创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的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中国封建社会始于【】 A.春秋时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3.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称为【】 A.朝觐 B.朝会 C.巡狩 D.巡查 4.从西周至春秋前期,无论是王畿还是诸侯卿大夫的邦畿,都实行【】 A.郡县制 B.行省制 C.巡抚制 D.国鄙制 5.秦汉时期乡里官员中主管乡中治安的是【】 A.三老 B.游徼 C.亭长 D.党长 6.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权主要集中于作为皇帝耳目的【】 A.御史台 B.尚书台 C.中书省 D.门下机构 7.唐初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以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A.路 B.羁縻府州 C.道 D.北庭都护府 8.唐代官员身体欠佳或年逾七十可以退休,称为【】 A.告归 B.休沐 C.致仕 D.丁忧 9.五代时期各政权中枢机构中掌握军政两方面决策大权,和皇帝共同决策,并拥有军务方面执行权的机构是【】 A.三司使 B.中书门下 C.尚书省 D.枢密院 10.宋代科举最主要的类型是【】 A.常科 B.制科 C.武科 D.文科 11.辽代统治者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法,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即契丹官制,统称【】 A.东面官制 B.西面官制 C.北面官制 D.南面官制 12.元代中央总理政务的部门是【】 A.枢密院 B.宣政院 C.通政院 D.中书省 13.明正统初年,因皇帝幼冲,太皇太后委全权于内阁,由专职阁臣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称为【】

中国行政史真题及复习资料

全国2006 年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题 课程代码:0032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 1 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开创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的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 中国封建社会始于【】 A.春秋时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3. 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称为【】 A.朝觐 B.朝会 C.巡狩 D.巡查 4. 从西周至春秋前期,无论是王畿还是诸侯卿大夫的邦畿,都实行【】 A.郡县制 B.行省制 C.巡抚制 D.国鄙制 5. 秦汉时期乡里官员中主管乡中治安的是【】 A. 三老 B.游徼 C.亭长 D.党长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权主要集中于作为皇帝耳目的【】 A.御史台 B.尚书台 C.中书省 D. 0下机构 7. 唐初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以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A.路 B.羁縻府州 C.道 D.北庭都护府 8. 唐代官员身体欠佳或年逾七十可以退休,称为【】 A. 告归 B.休沐 C.致仕 D. 丁忧 9. 五代时期各政权中枢机构中掌握军政两方面决策大权,和皇帝共同决策,并拥有军务方面 执行权的机构是【】 A.三司使 B.中书门下 C.尚书省 D.枢密院 10. 宋代科举最主要的类型是【】 A.常科 B.制科 C.武科 D.文科 11. 辽代统治者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法,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即契丹官制,统称【】 A.东面官制 B.西面官制 C.北面官制 D.南面官制 12. 元代中央总理政务的部门是【】 A.枢密院 B.宣政院 C.通政院 D.中书省 13. 明正统初年,因皇帝幼冲,太皇太后委全权于内阁,由专职阁臣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 称为【】 A.批红 B.票拟 C.奉诏 D.制诏 14. 清朝掌管皇族事务的机构是【】

1美学专题(名词解释 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美: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制度、各种活动方式等之中的美。社会美又可分为人的形象美、内在美、生产劳动美、社会变革美等方面。 2、悲剧性:指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物和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到侵害或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同时又被其崇高精神所感动,从而因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的由痛苦感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形态的美感。 3、鉴赏式审美:这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方式,即接受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对象的美,了解美之为美的特性,并且能够以对象的美的存在方式去采取接受的审美方式。它不仅是对涵义方面的接受,而且也同样地关注对象的形式方面。 4、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美育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在方式上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和潜移默化的。 2、喜剧性:是悲剧性的对应概念,又称滑稽,它反映各种在实质与外貌之间具有内在矛盾性和不一致的生活现象。 3、研究式审美:是以理性分析为手段,以获取知识性结论为目的的审美接受方式。其接受主体往往是美学家、理论家、批评家、科学家或者其他各类专家学者,他们往往能够在自己的知识领域,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力或独特视角去剖析、阐释对象,并进而得出各种知识性论断。 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这种审美属性或范畴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的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崇高的具体涵义存在于不同的审美对象之中。 3、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组合的过程。它与感知、联想都发生联系,但它是在知觉表象和联想基础上的新的形象的创造。想象一般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心理距离说:1、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的爱德华?布洛上世纪提出的,认为人在审美时应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距离 2.丑2、否定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人生;形式凌乱,不能怡人。 1.讽刺:讽刺是以夸张的手法对不合理的事物和现象所作的辛辣的嘲笑和非难。 2.艺术: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和最典型的呈现形态。 3.审美净化:审美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审美对象的体验、品味 和领悟,从而受到激励与鼓舞,使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提高,精神境界得以升华的一种接受效果。 4.审美品味:审美品味就是对美的回味,即一种对美的整体意味和内蕴的审视、把玩与反思。1.审美注意:就是审美主体在初次面对审美对象时,由于对象的美的特质而被吸引,也可以说是对象的可以引发美感发生的特质对于主体的审美意识的点燃。 2.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就是审美者对美的一次感性的经历。 3.审美评判:是指批评家从一个公认的审美标准对仳评对象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做出评估,或做出褒贬判定。 本质论美学:是指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 语言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期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于20世纪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美学流派。

【整理】名词解释

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神农、燧人(祝融、女娲) 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分封制: 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又称为“封建”制,即封邦建国,是帝王按照宗法的等级秩序分封诸侯,使之在封域建立邦国,众建亲戚,以藩屏周的一种政治制度。其核心内容是授民授疆土,对象是王室子弟、异姓诸侯及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制下,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创立军队等权利,但诸侯需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定期朝觐述职、进贡、拱卫王室的义务。分封制在前期对巩固和扩大西周王朝起了积极作用。但分封制在某种程度上也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利的集中,后期随着地方诸侯势力的强大,周王室的逐渐衰微,分封制的弊端逐渐显露,至秦朝终被郡县制所取代。 宗法制: 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区分“大宗”和“小宗”,确定“大宗”才有继承权和主祭权,“小宗”则需敬“大宗”,以此维护宗法统治;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目的在于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最大程度避免因王位而引发的纷争甚至战乱,稳定国家。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物质条件; ②私学的兴趣,造就了一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同时为学术繁 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③封建制刚刚确立,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动,不同阶级、 阶层都要寻找自己的代言人。 百家争鸣: 春秋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也是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自由争论的风气。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言人对宇宙万物提出种种解释,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设想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这些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言人著书立说,广收门徒,相互间进行激烈的争辩,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特别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儒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

中国行政史试题

中国行政史试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部落酋长议事会 32.停年格制 33.弼德院 34.《划一令》 35.考试院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中国奴隶社会以血缘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的表现。 37.简述汉代“三公宰相制”的基本内容与作用。 38.简述清朝官员回避制度的主要内容。 39.“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实施了哪些主要改革措施? 40.简述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行政监督的主要发展趋势。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论述隋唐对前代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 42.试论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主要特点。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内外服制 32.三公宰相制 33.磨勘制度 34.百日维新 35.超责任内阁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清末官员任用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37.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38.简述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显著特点。 39.简述宋代为适应君主专制的需要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的主要内容。 40.简述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论中西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差异。 42.试论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行政监督的发展趋势。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三公宰相制 32.六部

33.改土归流 34.省府合署办公制度 35.行政三联制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春秋时期赋税改革的内容及其对行政体制的影响。 37.简述元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建树及其弊端。 38.简述晚清“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39.简述北洋政府文官保障的具体内容。 40.简述抗日民主政权行政监督的基本方式。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析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 42.试析南京临时政府强化行政执行的主要措施及行政执行不畅的原因。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边区行政公署 32.三公宰相制 33.“因俗而治” 34.《临时约法》 35.国民大会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苏区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主要采取哪些形式? 37.简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为提高行政机关工作效能采取的改进措施。 38.简述清末行政官员任用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39.简述明六部构成及其主要职权。 40.简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析中国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的特点。 42.试析人民民主政权在干部考核和奖惩方面的特点。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家臣制 32.六部 33.封驳制度 34.盛京改制 35.行政公署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军事民主制时期进行社会管理的主要机构及其职能。 37.简述五代时期中枢机构的名称及其职责。 38.简述清朝官员回避制度的主要内容。 39.简述广州国民政府行政体制的基本特点。 40.简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

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一

2012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1章 引言: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家天下”模式的特色:1、是父家长制为君主****提供了原型,在君主****体制下,君主拥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君位终身并世袭,而父系大家长在大家庭内的角色已大体具备以上的特点,即已产生了君主****的萌芽;2、是以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这和秦汉以后各王朝不同,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在设官分职上也体现出随意性,各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职、权、责十分不明,表现政府的双重职能,宗法管理与行政管理相互补充,使商周奴隶制很像一个一个大家族的扩大,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作为一种历史的残留存在于秦汉三公九卿之中;3、是以“家天下”观念进行统治,宗法制度是在父家长制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宗法制度下,天子、诸侯、卿大夫既是一种君臣关系,又是兄弟叔伯或甥舅关系,各级贵族处于不同的等级阶梯上,享有不同的特权,并以原则制礼作乐,规范天下。 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的原因:1、是部落时代民主议事的遗风仍在商周的会议制度中有所反映;2、夏、商、周三代都十分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这些也当是原始民主的残留。

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的特点:1、中国的封建集权体制时间长,一种体制持续2000余年;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4、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有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这一套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管理体制上的一大特色,为世界古代所绝无仅有的。 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与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的区别:1、形成了一套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3、法制的日趋完备; 中国中央集权****体制主要矛盾: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中国封建社会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预防社会动荡的稳定因素:1、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员的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在遭遇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2、监察机关的人事制度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全;3、在中国中央集权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弊端的机制。 中国中央集权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弊端的机制:1、是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2、为防止皇权的滥用,中国封建还有一些其他的办法:1)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儒家治国思想倡导君主“修身以道”,从汉代起就有儒家给皇帝和太子授经典的制度;2)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大臣可以利用灾变向失道的国家提出意见;3)大臣可以利用皇帝生前的“尊号”,死后加“谥号”或“庙号”的尊褒贬来对皇帝造成心理压力,促使其刷新政治;4)

名词解释整理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