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无机纳米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

无机纳米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

无机纳米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
无机纳米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

无机纳米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

姓名:孙震

学号:9901090094

班级:粉冶工程试验班0901

无机纳米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团聚是纳米粉体材料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表面改性是有效解决此问题的一种方法。本文介绍了纳米表面改性材料的一些基本方法,并介绍了国内外改性材料的一些实例,并对表面改性的前景作出了展望。

纳米粉体是指线度处于1~100nm之间的粒子聚合体, 包括金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和其他各种各类的化合物。与普通纳米粉体相比, 纳米粉体的特异结构使其具有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因而在催化、磁性材料、医学、生物工程、精细陶瓷、化妆品等众多领域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被誉为面向21世纪的高功能材料, 成为各国竞相开发的热点。近年来随着粉体制备技术的发展, 人们已经成功制备出各种纳米粉体, 制备方法多种多样, 如化学气相沉积法、等离子体法、物理气相沉积法、沉淀法、微乳液法、溶胶一凝胶法、高能球磨法等, 并且许多己经实现了工业化。我国现在已能生产铁、钻、镍、镁、银、铜、铝等金属纳米粉, 二氧化硅、二氧化铁、二氧化错、三氧化二铝、氧化钙、氧化锌等氧化物粉末, 以及碳化硅、氮化硅等陶瓷粉末川。但制备出纳米粉体还只是第一步, 最艰巨的一步是针对不同使用介质、不同使用场合的表面改性和处理。因为纳米粉体粒径小、比表面积和表面能极大极易团聚而不能发挥纳米粉体的优异特性, 纳米粉体团聚已经给粉体技术及相关工业领

域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是其应用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川。另

外, 纳米粉体与介质的不相容性导致界面出现空隙, 存在相分离现象, 所以必须对纳米粉体进行表面处理。

1纳米粉体团聚的原因

由于纳米粒子所具有的特殊的表面结构, 所以在粒子间存在着有别于常规粒子(颗粒)间的作用能,即纳米作用能(F n )。定性地讲, 这种纳米作用能就是纳米粒子的表面因缺少邻近配位的原子, 具有很高的活性, 而使纳米粒子彼此团聚的内在属性, 其物理意义应是单位比表面积纳米粒子具有的吸附力。它是纳米粒子几个方面吸附的总和: 纳米粒子间氢键、静电作用产生的吸附; 纳米粒子间

的量子隧道效应、电荷转移和界面原子的局部产生的吸附; 纳米粒子巨大的比表面产生的吸附。纳米作用能是纳米粒子易团聚的内在因素。要得到分散性好、粒径小、粒径分布窄的纳米粒子, 必须削弱或减小纳米作用能。当采取适当方法对纳米粒子进行分散处理时, 纳米粒子表面产生溶剂化膜作用能(F s )、双电层静电作用能(F r )、聚合物吸附层的空间保护作用能(F p )等。在一定体系里, 纳米粒子应是处于这几种作用能(力)的平衡状态: 当Fn > F s + F r+ F p 时, 纳米粒子易团聚; 当F n < Fs + F r + F p时, 纳米粒子易分散。要使纳米粒子分散, 就必须增强纳米粒子间的排斥作用能: ( 1)强化纳米粒子表面对分散介质的润湿性, 改变其界面结构, 提高溶剂化膜的强度和厚度, 增强溶剂化排斥作用; ( 2)增大纳米粒子表面双电层的电位绝对值, 增强纳米粒子间的静电排斥作用; ( 3)通过高分子分散剂在纳米粒子表面的吸附, 产生并强化立体保护作用。

2纳米粉体的表面改性

表面改性是根据需要对粉体的表面特性进行物理、化学、机械等深加工处理, 控制其内应力, 增加粉体颗粒间的斥力, 降低粉体颗粒间的引力, , 使粉体的表

面物理、化学性质, 诸如晶体结构、官能团表面能、表面润湿性、电性、表面吸附和反应特性等发生变化, 从而赋予纳米粉体新的功能, 并使物性得到改善。表面改性的目的包括阁改善或改变粉体粒子的分散性。提高粉体粒子的表面活性。使粉体表面产生新的物理、化学、机械性能及新的功能。改善粒子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容性。改善纳米粉体的耐久性, 如耐药、耐光、耐热、耐候性等。

纳米粉体表面改性的方法很多, 分类的方法也很多, 其方法主要有:包覆改性法、表面化学改性法、机械化学改性法、沉积化学改性法以及新发展的微胶囊改性法等。

2.1 包覆法

包覆改性是一种较早使用的传统改性方法,是用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水溶性或油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及脂肪酸皂等)对纳米粉体表面进行包覆,对纳米粒子的团聚起到减弱或屏蔽作用,而且由于包覆物产生了空间位阻斥力,使粒子再团聚十分困难,从而达到表面改性的目的。根据包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表面活性剂法和无机包覆等

1)表面活性剂法

根据纳米粒子表面电荷的性质,可采用加入阳离子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其表面形成碳氧链向外伸展的包覆层。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具有亲水亲油结构,可降低表面张力、减小表面能,并能对溶液进行乳化、润湿、成膜等功能的有机化合物。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对固体的吸附性、化学反应活性及其降低表面张力的特性可以控制纳米粉体的亲水性、亲油性、表面活性,同时对纳米粉体的表面进行改性:①亲水基团与表面基团结合生成新结构,赋予纳米粉体表面新的活性;

②降低纳米粒子的表面能使纳米粒子处于稳定状态;③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在粒子表面形成空间位阻,防止纳米粒子的再团聚,由此改善纳米粉体在不同介质中的分散性、纳米粒子的表面反应活性、纳米粒子的表面结构等[11-12]。陈东丹等[13]用三乙醇胺、聚丙烯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乙二醇等四种表面活性剂对纳米TiO 2 进行表面改性,改善了纳米TiO 2 的分散状态,并有效的阻止了其团聚。马运柱[14]等用N ,N —二甲基甲酰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 W 、N i、Fe)复合氧化物进行有机包覆,大大降低了在干燥过程中的毛细管作用,减少了颗粒间团聚的机会,阻碍了颗粒向硬团聚转化。

2)无机包覆改性

用无机物作改性剂,无机物与纳米粒子表面不发生化学反应,改性剂与纳米粒子间依靠物理方法或范德华力结合。一般利用无机化合物在纳米粒子表面进行沉淀反应,形成表面包覆,再经过一系列处理,使包覆物固定在颗粒表面,可以改变粉体在不同介质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提高其耐候性,降低了纳米粒子的活性并阻止其团聚。通常用SiO 2、A l2O 3 等金属氧化物对无机纳米粉体进行表面改性。O hm ori等[15]用正硅酸乙酯为原料,通过优化水解条件可以在Fe2O 3 表面均匀包覆一层SiO 2,使其易于分散在非水介质中。利用同样的方法,G iesche 等在碱性碳酸钇的表面包覆了SiO 2 层,有效的阻止了颗粒的团聚并防止其水解。

2.2 表面化学改性

表面化学改性法是利用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在无机纳米颗粒表面的吸附或化学反应对颗粒表面进行局部包覆,使颗粒表面有机化而达到表面改性的方法。表面改性剂的选用原则是必须能降低粒子的表面能、消除粒子的表面电荷及表面引力。常用的有偶联剂、高级脂肪酸及其盐、不饱和有机酸和有机硅等。

1)偶联剂改性

纳米粒子表面经偶联剂处理后可以与有机物产生很好的相容性。偶联剂分子必须具备两种基团,一种与无机物表面能进行化学反应,另一种(有机官能团)与有机物具有反应性或相容性。常见的偶联剂有硅烷偶联剂、钛酯酸偶联剂等。偶联剂都可用一个通式来表示:

R —A —X .A 通常是硅原子、钛原子或铝原子等;X 是某些易水解的基团,比如卤素、烷氧基、丙烯酞基等,这些基团与粒子表面的某些基团发生作用,在粒子表面化学成键;X 为有机基团,可以是甲基、乙烯基等,与聚合物分子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反应能力。蒋红梅等[17]用钛酯酸偶联剂对纳米M gO 进行表面改性,表面改性后的纳米氧化镁粒子表面呈疏水性,在有机溶剂中分散性变好,降低了其团聚程度。刘卫平等[18]用硅烷、钛酯酸偶联剂对氧化锌晶须( ZnO w)进行表面改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疏水化处理

疏水化处理是选择有疏水化基团(如长链烷基、链烃基和环烷基等) 的有机物取代粉体表面羟基,使烷基等牢固地结合在粉体的表面,呈现出较强的疏水性。该方法适用于表面有羟基的粉体,处理后粉体的分散性好,不易团聚,同时减水效果好。在制备纳米金属氧化物时,加入PV A (聚乙烯醇),PV A 包含大量自由的强极性羟基基团,在水溶液中这些基团与金属离子之间形成螯合键,紧密包覆在金属离子周围,形成一个有PV A 链限制形状的有限结构,使合成的纳米粒子的大小被限制,达到表面改性的目的。

3)聚合物表面接枝

聚合物表面接枝也是常用的表面改性方法。有些无机粉体粒子表面具有可以发生自由基反应的活性点,在适当条件下,高分子聚合物活性单体可在这些活性点上反应接枝于粒子表面上,再引发聚合反应。将聚合物长链接枝在粉体表面,聚合物中含亲水基团的长链通过水化伸展在水介质中起立体屏蔽作用,这样粉体在介质中的分散稳定除了依靠静电斥力外又

依靠空间位阻,效果十分明显。这种处理方法可使得接枝前团聚程度大的粉体,接枝以后团聚程度显著降低,不易再团聚,分散稳定性增加。与颗粒表面接枝的接枝反应一般有3 种:

1.颗粒表面的接枝反应。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完成聚合的同时,被无机粒子表面强自由基捕获,使高分子的链与无机粒子表面化学连接,实现了颗粒表面的接枝。此法仅适用于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捕捉能力的炭黑等,对于其它无机颗粒的接枝聚合反应不太有效。

2.由颗粒开始的接枝聚合。这种方法是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直接从无机粒子表面开始聚合,诱发生长,完成了颗粒表面高分子包覆。

3.在一定条件下,丙烯酸单体可以直接接枝在炭黑颗粒表面,从透射电镜(TEM )观察中发现,由于接枝上去的聚丙烯长链含有亲水基团,在水介质中能较好地伸展空间位阻屏障作用,阻止了炭黑粒子的再聚集,使得炭黑粒子分散均匀,分散稳定性增加。

2.3 胶囊化改性

胶囊化改性是在颗粒表面覆盖均质而且有一定厚度薄膜的一种表面改性方法。由药品药效的缓释性需求而出现的固体药粉的胶囊化是胶囊化改性的最初发展原因。胶囊化改性工艺中一般称内藏物为芯物质或核物质,包膜物为膜物质。胶囊的作用是控制芯物质的放出条件,相间隔离,达到稳定分散的目的。采用原位(In-situ)聚合法可制成聚甲基丙烯酸甲脂包裹

的氧化钛和氧化硅颗粒,颜料的无机质壁的改性也常采用胶囊化方法。

3展望

由于纳米粒子的团聚, 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直接关系到纳米粒子的应用。目前, 表面改性的方法比较多, 但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较少, 须进一步

研究探讨。另外, 在对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时, 还应考虑改性剂的复合使用, 以期达到更好的改性效果。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制备是纳米粒子应用的主要领域, 目前不同的表面改性方法只是集中于处理方法的本身, 忽略了处理方法与已处

理的纳米粒子之间的关系, 对它们在制备纳米粒子填充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的应

用尚未深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 有必要探讨经处理的纳米粒子的微观结构对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使纳米粒子的特殊效应在复合材料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最终使材料的力学、光学、热学等方面的性能都有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万冰华费敬银高文娟 .纳米粒子表面改性研究 2010.8

汤国虎叶巧明连红芳. 无机纳米粉体表面改性研究现状 2003.9

王宝利朱振峰. 无机纳米粉体的团聚与表面改性 2006.5

纳米技术在高分子材料改性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高分子材料改性中的应用 (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132 朱梦成1308052064 ) [摘要] 纳米材料及其技术是随着科技发展而形成的新型应用技术。纳米材料的研究是从金属粉末、陶瓷等领域开始的,现已在微电子、冶金、化工、电子、国防、核技术、航天、医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将纳米材料分散于聚合物中以提高高分子材料性能的研究也日益活跃,并取得了许多可观的成果。 [关键词] 纳米技术;高分子材料;改性;应用 1纳米粒子的特性及其对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 1.1纳米粒子的特性 纳米粒子按成分分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非金属,包括无机物和有机高分子等;按相结构分可以是单相,也可以是多相;根据原子排列的对称性和有序程度,有晶态、非晶态、准晶态。由于颗粒尺寸进入纳米量级后,其结构与常规材料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其在催化、光电、磁性、热、力学等方面表现出许多奇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具有许多重要的应用价值。 1.1.1表面与界面效应 纳米微粒比表面积大,位于表面的原子占相当大的比例,表面能高。由于表面原子缺少邻近配位的原子和具有高的表面能,使得表面原子具有很大的化学活性,从而使纳米粒子表现出强烈的表面效应。利用纳米材料的这种特点,能与某些大分子发生键合作用,提高分子间的键合力,从而使添加纳米材料的复合材料的强度、韧性大幅度提高。 1.1.2小尺寸效应 当超细微粒的尺寸与传导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相当或更小时,晶体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导致其磁性、光吸收、热、化学活性、催化性及熔点等发生变化。如银的熔点为900℃,而纳米银粉的熔点仅为100℃(一般纳米材料的熔点为其原来块体材料的30%~50%)。应用于高分子材料改性,利用纳米材料的高流动性和小尺寸效应,可使纳米复合材料的延展性提高,摩擦系数减小,材料表面光洁度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史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史 物三李妍 1130060110 纳米科学与技术(简称纳米科技)是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面向21 世纪的综合交叉性 学科领域,是在纳米尺度上新科学概念和新技术产生的基础.它把介观体系物理、量子力学、混沌物理等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和以扫描探针显微技术、超微细加工、计算机等为代表的高技术相结合, 在纳米尺度上(0.1nm到10nm之间)研究物质(包括原子、分子)的特性和相互 作用,以及利用原子、分子及物质在纳米尺度上表现出来的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实现生产方式的飞跃。 历史背景 对于纳米科技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着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Richard Feynman于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的一次富有远见性的报告 . 1959 年他在《低部还有很大 空间》的演讲中提出:物理学的规律不排除用单个原子制造物品的可能。也就是说, 人类 能够用最小的机器制造更小的机器。直至达到分子或原子状态, 最后可以直接按意愿操纵原子并制造产品。他在这篇报告中幻想了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操纵和控制物质.他的设想 包括以下几点: (1)如何将大英百科全书的内容记录到一个大头针头部那么大的地方; (2) 计算机微型化; (3)重新排列原子.他提醒到, 人类如果有朝一日能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排列原子的话, 世界将会发生什么? (4) 微观世界里的原子.在这种尺度上的原子和在体块材 料中原子的行为表现不同.在原子水平上, 会出现新的相互作用力、新颖的性质以及千奇 百怪的效应. 就物理学家来说, 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构建物质并不违背物理学规律.这正 是关于纳米技术最早的构想。20 世纪70 年代, 科学家开始从不同角度提出有关纳米技术的构想。美国康奈尔大学Granqvist 和Buhrman 利用气相凝集的手段制备出纳米颗粒, 提出了纳米晶体材料的概念, 成为纳米材料的创始者。之后,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德雷克斯勒积极提倡纳米科技的研究并成立了纳米科技研究小组。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是在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1981 年发明了可以直接观察和操纵微观粒子的重要仪器———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子力显微镜(AFM), 为纳米科技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84 年德国学者格莱特把粒径6 nm 的金属粉末压成纳米块, 经研究其内部结构, 指出了它界面奇异结构和特异功能。1987 年, 美国实验室用同样的方法制备了纳米TiO2 多晶体。1990 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与第五届国际扫描隧道显微学会议在美国巴尔

无机纳米材料简介

无机纳米材料简介 无机纳米材料是纳米材料从物质的类别来划分出的一种纳米材料。指其组成的主体是无机物质。 无机纳米材料主要包括:纳米氧化物、纳米复合氧化物、纳米金属及合金,以及其他无机纳米材料。 一、纳米氧化物: 纳米氧化物指的是粒径达到纳米级的氧化物,比如纳米二氧化钛 (T25),纳米二氧化硅(SP30),纳米氧化锌(JE01),纳米氧化铝(L30),纳米氧化锆,纳米氧化铈,纳米氧化铁等等。 纳米氧化物的基本技术指标包含:粒径,含量,比表面积,pH, 以及一些金属成分的含量。 纳米氧化物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纳米催化剂具有表面效应,吸附特性及表面反应等特性,因此纳米催化剂在催化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实际上,国际上已把纳米粒子催化剂称为第四代催化剂。我国目前在纳米材料的研究应用水平在某些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已实现产业化的SiO2(如VK-SP30)、CaCO3、TiO2(如VK-T25)、ZnO等少数几个品种,这些制备出来的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中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用作主催化剂,二是作为纳米催化剂载体制成负载型催化剂使用。国际现在企业主要有杜邦,德固赛,国内的有杭州万景等企业生产纳米氧化物系列的产品。 2.1 石油化工催化领域 由于纳米材料颗粒的大小可以人工控制,又由于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的键态和颗粒内部不同及表面原子配位不全等,从而导致表面的活性部位增加。另外,随着粒径的减小,表面光滑程度变差,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原子台阶,这样就增加了化学反应的接触面。利用纳米微粒的高比表面积和高活性这些特性,可以显著提高催化效率。例如,纳米Ni粉可将有机化学加氢和脱氢反应速度提高15倍;超细Pt粉、碳化钨粉是高效的加氢催化剂;在甲醛氧化制甲醇反应中,使用纳米SiO2,选择性可提高5倍,利用纳米Pt催化剂,放在TiO2担体上,通过光照,使甲醇水溶液制氢产率

粉体表面改性复习要点(精简版)

第2章 纳米粉体的分散 1.粉体分散的三个阶段(名词解释) 润湿 是将粉体缓慢加入混合体系形成的漩涡,使吸附在粉体表面的空气或其它杂质被液体取代的过程。 ?解团聚 是指通过机械或超声等方法,使较大粒径的聚集体分散为较小颗粒。 ?稳定化 是指保证粉体颗粒在液体中保持长期的均匀分散 2.常用的分散剂种类 (1)表面活性剂 空间位阻效应 (2)小分子量无机电解质或无机聚合物 吸附--提高颗粒表面电势 (3)聚合物类(应用最多) 空间位阻效应、静电效应 (4)偶联剂类 3.聚电解质(名词解释) 是指在高分子链上带有羧基或磺酸基等可离解基团的水溶性高分子 4.对不同pH 值下PAA 在ZrO 2表面的吸附构型进行分析。 图.不同pH 值下PAA 在ZrO 2 表 面的吸附构型 a.当pH<4时,PAA 几乎不解离,以线团方式存在于固液界面上,吸附层很薄,几乎无位阻作用 δ δδ

b.随pH值增加,链节间静电斥力使其伸展开 c.ZrO2表面电荷减小直至由正变负,PAA的负电荷量增加,其间斥力增加, 使得PAA链更加伸展,可在较远范围提供静电位阻作用 5.用聚电解质分散剂分散纳米粉体时,影响浆料稳定性的各种因素有哪些? 1、聚电解质的分子量 当聚电解质分子量过小,在粉体表面的吸附较弱,吸附层也较薄,影响位阻作用的发挥。 分子量过大,易发生桥连或空位絮凝,使团聚加重,粘度增加。 2、分散剂用量 适宜的分散剂用量才可以使分散体系稳定。 用量过低,粉体表面产生不同带电区域,相邻颗粒因静电引力发生吸引,导致絮凝。 用量过高,离子强度过高,压缩双电层,减小静电斥力;同时,还易发生桥连或空缺絮凝,稳定性下降。 3、温度 研究表明,为了获得较好的分散效果(以最低粘度为衡量标准),随温度的升高,所需分散剂的用量随之增加 6.结合下图,分析煅烧为什么能够改善纳米Si3N4粉体的分散性? 煅烧改善纳米Si3N4粉体的可分散性 ?此前提到,球磨可有效降低粉体的粒度。但球磨过程可能造成分散介质与粉体发生化学反应。 ?以乙醇为介质球磨Si3N4粉体时,表面的Si-OH可能与乙醇反应生成酯。 ?酯基的生成对粉体的分散性影响很大: a、酯基是疏水基团 b、屏蔽负电荷,影响分散剂的吸附 ?采取煅烧去除酯基,可改善其分散性 第3章纳米粉体表面改性(功能化) 1.表面改性有哪些重要应用? 改善纳米粉体的润湿和附着特性。 改善纳米粉体在基体中的分散行为,提高其催化性能。 改善粉体与基体的界面结合能等。 2.纳米粉体的表面改性方法? 气相沉积法 机械球磨法 高能量法

简述纳米材料的发展历程

简述纳米材料的发展历程 纳米材料问世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大致已经完成了材料创新、性能开发阶段,现在正步人完善工艺和全面应用阶段。 “纳米复合聚氨酯合成革材料的功能化”和“纳米材料在真空绝热板材中的应用”2项合作项目取得较大进展。具有负离子释放功能且释放量可达2000以上的聚氨酯合成革符合生态环保合成革战略升级方向,日前正待开展中试放大研究。 该产品的成功研发及进一步产业化将可辐射带动300多家同行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联盟制备出的纳米复合绝热芯材导热系数可控制为低达4.4mW/mK。该产品已经在企业实现了中试生产,正在建设规模化生产线。 联盟将重点研究开发阻燃型高效真空绝热板及其在建筑外墙保温领域的应 用研发和产业化,该技术的开发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节能环保技术水平的提升,带动安徽纳米材料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纳米金属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后来相继问世的有纳米半导体薄膜、纳米陶瓷、纳米瓷性材料和纳米生物医学材料等。 纳米级结构材料简称为纳米材料(nanometer material),是指其结构单元的尺寸介于1纳米~100纳米范围之间。由于它的尺寸已经接近电子的相干长度,它的性质因为强相干所带来的自组织使得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并且,其尺度已接近光的波长,加上其具有大表面的特殊效应,因此其所表现的特性,例如熔点、磁性、光学、导热、导电特性等等,往往不同于该物质在整体状态时所表现的性质。

纳米颗粒材料又称为超微颗粒材料,由纳米粒子(nano particle)组成。纳米粒子也叫超微颗粒,一般是指尺寸在1~100nm间的粒子,是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从通常的关于微观和宏观的观点看,这样的系统既非典型的微观系统亦非典型的宏观系统,是一种典型的介观系统,它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当人们将宏观物体细分成超微颗粒(纳米级)后,它将显示出许多奇异的特性,即它的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以及化学方面的性质和大块固体时相比将会有显著的不同。 纳米材料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当物质尺度小到一定程度时,则必须改用量子力学取代传统力学的观点来描述它的行为,当粉末粒子尺寸由10微米降至10纳米时,其粒径虽改变为1000倍,但换算成体积时则将有10的9次方倍之巨,所以二者行为上将产生明显的差异。 纳米粒子异于大块物质的理由是在其表面积相对增大,也就是超微粒子的表面布满了阶梯状结构,此结构代表具有高表面能的不安定原子。这类原子极易与外来原子吸附键结,同时因粒径缩小而提供了大表面的活性原子。 就熔点来说,纳米粉末中由于每一粒子组成原子少,表面原子处于不安定状态,使其表面晶格震动的振幅较大,所以具有较高的表面能量,造成超微粒子的热性质,也就是造成熔点下降,同时纳米粉末将比传统粉末容易在较低温度烧结,而成为良好的烧结促进材料。 一般常见的磁性物质均属多磁区之集合体,当粒子尺寸小至无法区分出其磁区时,即形成单磁区之磁性物质。因此磁性材料制作成超微粒子或薄膜时,将成为优异的磁性材料。

纳米技术发展史

纳米技术发展史 【摘要】纳米技术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是新工业革命的主导技术,它将引起一场各个领域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将改变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使得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纳米技术的发展史。纳米技术的发展史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广泛应用的过程。 【关键词】发展纳米技术纳米材料 纳米技术基本概念 纳米技术是以纳米科学为基础,研究结构尺度在0.1~100nm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及其应用,制造新材料、新器件、研究新工艺的方法和手段。纳米技术以物理、化学的微观研究理论为基础,以当代精密仪器和先进的分析技术为手段,是现代科学(混沌物理、量子力学、介观物理、分子生物学)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核分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纳米领域,各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各学科高度交叉和融合。纳米技术包含下列四个主要方面: 1、纳米材料: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0.1—100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这种既具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的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如果仅仅是尺度达到纳米,而没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也不能叫纳米材料。 过去,人们只注意原子、分子或者宇宙空间,常常忽略这个中间领域,而这个领域实际上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只是以前没有认识到这个尺度范围的性能。第一个真正认识到它的性能并引用纳米概念的是日本科学家,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用蒸发法制备超微离子,并通过研究它的性能发现:一个导电、导热的铜、银导体做成纳米尺度以后,它就失去原来的性质,表现出既不导电、也不导热。磁性材料也是如此,象铁钴合金,把它做成大约20—30纳米大小,磁畴就变成单磁畴,它的磁性要比原来高1000倍。80年代中期,人们就正式把这类材料命名为纳米材料。 2、纳米生物学和纳米药物学,如在云母表面用纳米微粒度的胶体金固定dna的粒子,在二氧化硅表面的叉指形电极做生物分子间互作用的试验,磷脂和脂肪酸双层平面生物膜,dna的精细结构等。有了纳米技术,还可用自组装方法在细胞内放入零件或组件使构成新的材料。新的药物,即使是微米粒子的细粉,也大约有半数不溶于水;但如粒子为纳米尺度(即超微粒子),则可溶于水。 3、纳米电子学,包括基于量子效应的纳米电子器件、纳米结构的光/电性质、纳米电子材料的表征,以及原子操纵和原子组装等。当前电子技术的趋势要求器件和系统更小、更快、更冷,更小,是指响应速度要快。更冷是指单个器件的功耗要小。但是更小并非没有限度。纳米技术是建设者的最后疆界,它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纳米技术的发展史 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预言,人类可以用小 的机器制做更小的机器,最后将变成根据人类意愿,逐个地排列原 子,制造产品,这是关于纳米技术最早的梦想。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开始从不同角度提出有关纳米科技的构想,1974年,科学家 唐尼古奇最早使用纳米技术一词描述精密机械加工 1982年科学家发明研究纳米的重要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揭示了一个 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对纳米科技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举办,标志着纳米科

无机纳米材料在聚合物改性中的作用

无机纳米材料在聚合物改性中的作用摘要:通过添加填料、组分对聚合物改性,能使聚合物的的刚性、耐热性、耐候行及化学特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聚合物材料的强度、韧性、耐热性等方面的要求更是愈来愈苛刻,愈来愈趋于综合化,但是大量研究及生产实践证实,在相同的填充条件下,超细填充体系的力学性能高于普通填料填充体系,即超细体系的填充改性效果更好,改性效率更高,因此超细填料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纳米粒子的出现是制造技术的一大突破它的出现对高性能陶瓷、合金、塑料等复合材料的研制和开发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纳米材料的纳米尺寸效应、大的比表面积、表面原子处于高度活化状态、与聚合物强的界面相互作用产生声、光、电、磁等性质,将其应用于聚合物的改性,开发新型的功能复合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纳米SiO2: 1.1 纳束SiO2/UP 玻璃钢虽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等特点,但其耐磨性、硬度、耐热性、耐水性等性能仍需进一步改善。因此,人们开始研究利用纳米材料卓越的特殊功能来改善玻璃钢材料的性能缺陷。 未明等通过在UP中加入纳米SiO2,得到了耐磨性、硬度、强度、耐热、耐水等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的玻璃钢。通过实验发现:当向UP中添加3~5的纳米SiO2后,其耐磨性可提高1 ~2倍;奠氏硬度从原来的2级左右提高到2.8 ~2.9级,接近天然大理石的硬度;拉伸强度从133 k g/c m 增加至277 k g/c m ,即大大增加了材料的韧性;耐水性能也明显改善。此外研究者还对纳米SiO2改性UP的改性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 1 ) 由于纳米SiO2颗粒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原子数多、表面能高、表面严重配位不足,因此表面活性极强,易于与树脂中的氧起键合作用,提高分子在高分子键的空隙中,而其又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故使添加纳米SiO2的树脂材料强度、韧性、延展性均大大提高,即表现在拉仲强度、抗冲击性能等方面的提高。( 2 ) 由于纳米SiO2其分子状态是三维链状态的羟基,与树脂中氧键结合或镶嵌在树脂键中,可增强树脂硬度。由于纳米SiO2的小尺寸效应,使材料表面光洁度大大改善,摩擦系数减少,加入纳米颗粒的高强性,因此使材料耐磨性大大提高,且表面光洁度好。( 3 ) 由于纳米SiO2颗粒小,在高温下仍具有高强度、高韧、稳定性好等特点,可使材料的表面细洁度增加,使材料更加致密,同时也增加材料的耐水性和热稳定性。 葛曷一等通过比较不同粒径粒料对不饱和树脂改性作用的差异,得出微米级粒料对不饱和树脂无增韧作用;纳米级粒料对UP具有一定的增韧教果,粒径相同,比表面积越大的粒料对UP的增韧作用越大,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加入3%的比表面积较大的纳米SiO2可使UP的冲击韧性提高60%,由此说明,比表面积大的纳米材料表面缺陷少,非配对原子多,表面活性高,与UP发生物理或化学结合的可能性大,增强粒子与UP的界面结合.因而可承担一定的载荷,吸收大量冲击能,具有增强增韧的功效。从纳米SiO2加入量超过3%后,UP冲击韧性开始下降可以推断复合材料的韧性受超微细粉粒料的加入量影响可能与UP基体层厚度L和UP/粒料的L1有关。当2L1

纳米材料改性水性聚氨酯的研究进展

纳米材料改性水性聚氨酯的研究进展 综述了纳米材料改性水性聚氨酯几种常用方法的特点和研究进展,指出了纳米材料改性水性聚氨酯存在的问题。 标签:水性聚氨酯(WPU);纳米材料;方法;改性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水性聚氨酯(WPU)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WPU是以水为分散介质的二元胶态体系,具有不污染环境、VOC(有机挥发物)排放量低、机械性能优良和易改性等优点,使其在胶粘剂、涂料、皮革涂饰、造纸和油墨等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1~4]。但在制备WPU过程中由于引入亲水基团(如-OH、-COOH等),因此存在固含量低,耐水性、耐热性和耐老化性差等缺陷,从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纳米材料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殊性质,为各种材料的改性开辟了崭新的途径。通过纳米材料改性的WPU,其成膜性、耐水性和耐磨性等性能均得到显著提高[5]。 2 纳米材料改性WPU的方法 2.1 共混法 共混法即纳米粒子在WPU中直接分散。首先是合成各种形态的纳米粒子,再通过机械混合的方法将纳米粒子加入到WPU中。但在该方法中,由于纳米粒子颗粒比表面积大,极易团聚。为防止纳米粒子团聚,科研工作者对纳米材料进行表面改性来提高其分散性,改善聚合物表面结构以提高其相容性。 李莉[6]等利用接枝改性后的纳米SiO2和TiO2与WPU共混,制备了纳米材料改性水性WPU乳液。研究发现,纳米粒子在乳液中分散均匀,无团聚现象;改性后的WPU乳液力学性能比未改性前得到改善和提高;当纳米粒子添加量为0.5%时,WPU乳液的力学性能最佳,吸水性降低了70%,添加的纳米粒子对波长290~400 nm的紫外光有吸收。 李文倩[7]等采用硅烷偶联剂(KH560)对纳米SiO2溶胶进行表面改性,然后将其与WPU共混制备出了WPU/SiO2复合乳液,考查了改性纳米溶胶含量对复合乳液及其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纳米SiO2/KH560物质的量比为6:1时,改性后的纳米SiO2溶胶的粒径最小且分布较均一。KH560的加入使纳米SiO2粒子更均匀地分散在聚氨酯乳液中,且SiO2粒子与聚氨酯乳液之间存在一定键合作用,使涂层的耐热性得到显著增强。当改性SiO2溶胶添加量为5%~10%时,涂膜的硬度、耐磨性、耐划伤性、耐水性等性能明显提高。

纳米材料发展史

纳米材料发展史 专业 --------- 姓名—————— 学号 _________ 一、什么是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100nm)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这大约相当于10~100个原子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尺度。 从尺寸大小来说,通常产生物理化学性质显著变化的细小微粒的尺寸在0.1微米以下(注1米=100厘米,1厘米=10000微米,1

微米=1000纳米,1纳米=10埃),即100纳米以下。因此,颗粒尺寸在1~100纳米的微粒称为超微粒材料,也是一种纳米材料。纳米金属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后来相继问世的有纳米半导体薄膜、纳米陶瓷、纳米瓷性材料和纳米生物医学材料等。 纳米级结构材料简称为纳米材料(nanometer material),是指其结构单元的尺寸介于1纳米~100纳米范围之间。由于它的尺寸已经接近电子的相干长度,它的性质因为强相干所带来的自组织使得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并且,其尺度已接近光的波长,加上其

具有大表面的特殊效应,因此其所表现的特性,例如熔点、磁性、光学、导热、导电特性等等,往往不同于该物质在整体状态时所表现的性质。 二.纳米材料的发展历程 1959年12月29日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在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做了题为“在底部有很多空间”的演讲。虽然没有使用“”纳米这个词,但他实际上介绍了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1974年 日本教授谷口纪男(Norio Taniguchi)在一篇题为:“论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的科技论文中给出了新的名词——纳米(Nano)。 1981年 格尔德?宾宁(Gerd Binnig)和海因里希?罗雷尔Heinrich Rohrer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它使科学家第一次可以观察并操纵单个原子。 1985年 赖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富勒烯(fullerenes)(更为人熟知的名称是“布基球(buckyballs),由著名未来学家,多面网格球顶的发明人巴克明斯特?富勒(R. Buckminster Fuller)命名,它可以被用来制造碳纳米管,是如今使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 1986年 在苏黎世的IBM研究实验室中,卡尔文?夸特(Calvin Quate)和克里斯托?格柏(Christoph Gerber)与德国物理学家宾尼(Binnig)协作,发明了原子力显微镜。它成为在纳米尺度成像,测量和操作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这是纳

纳米粒子表面与界面改性

纳米粒子表面改性 摘要:本文介绍了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原理,对几种纳米粒子ZnO纳米粒子、Fe3O4纳米粒子、SiO2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方法进行了总结。 关键字:纳米材料;表面改性剂;改性机理 1 前言 在制备纳米材料的过程中,由于纳米粒子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纳米粒子很容易团聚;另一方面,纳米粒子与表面能比较低的基体的亲和性差,二者在相互混合时不能相溶,导致界面出现空隙,存在相分离现象。只有对纳米粒子在材料中的团聚问题解决得好,纳米粒子的特殊效应才会在材料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最终使材料的力学、光学、热学等方面的性能都有较大的提高[1]。 所谓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就是让纳米粒子表面与表面改性剂发生作用,以改善纳米粒子表面的可润湿性,增强纳米粒子在介质中的界面形容性,使纳米粒子容易在有机化合物或是水中分散。选用特殊的表面改性剂可以使纳米粒子获得特殊的性质。 2 表面改性剂 表面改性剂可以是无机化合物,比如通常采用Al2O3,SiO2,ZnO作为改性剂对纳米TiO2进行表面改性。经过处理后的锐钛矿型TiO2具有较强的紫外吸收能力,可安全地应用到化妆品、造纸、涂料等领域。用氟化物改性α-Al2O3,可制得分散均匀、平均粒径<50nm的氧化铝粉。 也可以是有机化合物,特别是聚合物。实际上有机化合物是主要的纳米粒子改性剂。上面提到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SiO2过程中,用聚合物为表面活性剂对粒子进行改性的过程。实际上,聚合物对纳米粒子表面改性就是以聚合物网络稳定纳米粒子。在聚合物网络中引入羧基盐、磺酸盐等,经硫化氢气流处理成硫化物纳米粒子,粒径平均仅几个纳米,受聚合物网络的立体保护作用,提高了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实现了纳米粒子特殊性质的微观调控,聚合物优异的光学性质及易加加工性,为纳米粒子的成型加工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无机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的应用

无机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的应用 班级:材料科学与工程(1)班 姓名:何丽莉 学号:201473030107

摘要:主要介绍了几种介绍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碳等非金属类纳米材料,以及磁性铁、氧化铈、银纳米粒子、金纳米粒子、镍等金属类纳米材料,比较了不同来源无机纳米材料的发展、特点、优势,明确了无机纳米材料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生物相容性好及低毒性等特点,综述了无机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临床诊断、疾病预防等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无机纳米材料生物医学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several kinds of the mesoporous silica, nano carbon and other non metal nano materials, and magnetic iron, cerium oxide, silver nanoparticles, gold nanoparticles, nickel and other metal nano materials, compared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sources of inorganic nano materials, features, advantages, the inorganic nano material i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low cost, good biocompatibility and low toxicity characteristics, the application of inorganic nano materials in the biomedical, clinical diagnosis, disease preventio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biomedicine. Keywords: inorganic nano materials biomedicine

纳米四氧化三铁的制备与表面改性.doc11

纳米四氧化三铁的制备与表面改性 化学与材料科学系09级应用化学1班刘立君李淑媛 摘要:由于纳米Fe3O4在光学、电学、热学、磁学、力学等方面独特的性质,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多,且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本文详细介绍了纳米四氧化三铁的各种制备方法,对其制备工艺的优缺点、应用前景、产品性能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并综述了纳米四氧化三铁的表面改性的方法,如有机改性、无机改性、偶联改性、小分子改性、大分子改性等改性手法,以及表面改性后各种纳米Fe3O4的特征与用途前景。 关键词纳米Fe3O4 综述表面改性 1引言 四氧化三铁的性质:四氧化三铁在常温常压状态下是一种具有强磁性的黑色粉末状晶体,潮湿状态的四氧化三铁在空气中容易氧化成三氧化二铁,二价铁离子被氧化成三价铁离子。四氧化三铁具有强磁性,四氧化三铁固体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因为在磁铁矿中,由于Fe2 +与Fe3 +在八面体位置上基本上是无序排列的,电子可在铁的两种氧化态间迅速发生转移,所以四氧化三铁固体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X 射线研究表明,四氧化三铁是铁( III) 酸盐,即Fe2 +( Fe3 +O2 -2)2,称为“偏铁酸亚铁”,化学式为Fe( FeO2)2。在四氧化三铁里,铁显两种价态,所以常常将四氧化三铁看成是由FeO 与Fe2O3组成的化合物,也可表示为FeO·Fe2O3,但不能说是FeO 与Fe2O3组成的混合物,它属于纯净物。常见的天然磁铁矿中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的晶

体。 磁性纳米粒子的性质:纳米材料指颗粒尺寸在1-100nm间的粒子,及由其聚集而成的纳米固体材料,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使得其与同组成的材料相比,显示独特的光学、电学、热学、磁学、力学及化学性质。当磁性纳米材料的尺寸减小到纳米尺度时,尺寸和形状这两个关键参数强烈影响着其磁性能,使磁性纳米粒子呈现超顺磁性,高矫顽力,低居里温度和高磁化率,同时,磁性纳米粒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第一,磁性纳米粒子具有可控性的粒径(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小于或相当于细胞(10-100nm),病毒(20-450nm),蛋白质(5-50nm),基因(Znm宽10-100nm 长)的尺度,这表明磁性纳米粒子能够接近我们所感兴趣的生物实体.事实上,它们可以被生物分子修饰后连接到生物实体上,由此提供了一种可控的标一记方法;第二,磁性纳米粒子的磁性遵从库仑定律,能够通过外加磁场加以控制;第三,磁性纳米粒子能够对磁场的周期性变化产生响应,从激励场获得能量,由此微粒能够被加热,从而可用于热疗,传输大量的热能到靶区,如肿瘤;第四,磁性纳米粒子可从尿液及大便中排泄,其中经肾脏排出较多,肠道排出较少。这也使其在工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都有着特殊的应用。常用的磁性纳米材料有金属合金及其金属氧化物,由于镍、钴等存在毒性,在生物、医药等方面受到严格的限制,而铁的氧化物(Fe3O4,γ一Fe2O3)因其低毒(LD50约2000mg/kg体重,远远高于目前临床应用剂量)、易得等特点被广泛推用。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中无机纳米粒子表面改性方法的研究进展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中无机纳米粒子表面改性方法的研究进展 摘要:纳米粒子和纳米复合材料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如药类、纺织、化妆品、农业、光学、食品包装、光电设备、半导体设备、航天航空设备、建筑行业以及催化剂中。纳米粒子能被添加到纳米聚合材料中。由无机纳米粒子和有机高分子组成的新一类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他们组成成分本身不具备的性能。因此具有工业应用的前景。无机纳米粒子和聚合物基体的合并能显著提高基体的性能。新聚合物可能会在热力学性能、力学性能、流变性能、电力性能、催化性能、阻滞性和光学性能上获得提升。提升的性能受添加的纳米粒子的大小、形状、浓度以及和聚合物基体融合程度的影响。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防止颗粒凝聚。在聚合物基体中很难形成均匀分散的纳米粒子颗粒,因为纳米粒子颗粒的比表面积和体积效应容易造成粒子的凝聚。通过对无机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改性能提高无机粒子和聚合物基体的表面相互作用。有两种方法对无机粒子表面进行改性。第一种方法是使表面和一些小分子反应或者镶嵌一些小分子,比如硅烷偶联剂;第二种方法是基于通过共价键将聚合物与粒子上的羟基相连接。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好的地方是,嫁接后的粒子能通过对嫁接单体的种类和嫁接方法的改变而得到想要的性质。 关键词:无机纳米粒子;表面改性;嫁接;硅烷偶联剂;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第一章.简介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粒子的发展,经常是通过在无机粒子上嫁接合成高分子或在聚合物基体上添加改性纳米粒子(NPs)来提高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其他性能。一类新材料,以无机纳米粒子和有机高分子组成的纳米复合材料为代表的,当和它们各自本身的组成成分相比时,能展现出更好的性能。无机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已经吸引了很大的关注。无机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已经吸引了很大的关注,因为它能很好的融合纳米粒子和聚合物基体,并且提高它们的表面性能。 无机纳米粒子改性的聚合物基体能同时具备聚合物基体的性能和无机纳米粒子本身独特的性能,如更轻的重量和更好的可成形性。加入了具有如下性质的

纳米材料

聚丙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摘要少量纳米粒子可同时实现对聚丙烯(PP)基体的增强增韧并对其力学性能、结晶性能、抗老化及抗菌等性能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用无机纳米粒子改性PP 可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聚丙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是目前复合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综述了无机纳米粒子改性聚丙烯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介绍PP 纳米复合材料体系和制备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对PP 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 结晶和抗老化等性能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少量纳米粒子可大幅度提升基体材料的综合性能, 但目前许多文献报道的表面改性和制备技术仍没有解决纳米团聚的难题, 特别是要实现工业生产则纳米粒子在PP 基体中的分散性尚需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无机纳米粒子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 Latest Resear ch Development of Polypropylene/Inorganic Nanocomposites Abstract Small amount of nanoparticles can reinforce and toughen polypropylene (PP) and have much effect on the machanical properties, crystallization behavior, anti-aging 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of PP matrix. High performances andmultifunctional PP/inorganic nanocomposites can be prepared by modification of PP with nanoparticles, which is a new generation composite and has attached great interests. The newest developments, preparations, machanical properties, morphology, crystallization and anti-aging properties of PP/inorganic nanocomposites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low loading of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may lead to tremendous increase of comprehensive properties, but the surface-modification and preparation methods reported in many articles do not resolve the aggregation ofnanoparticles. The dispersion of nanoparticles in PP matrix needs to be improved

纳米材料的发展史

纳米材料的发展史 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工学院教授费曼(R.P.Feynman)曾在1959年预言:“如果有一天可以按照人的意志来安排一个个原子,将会产生怎样的奇迹?” 时间仅仅过去了二十几年,到了1982年,费曼的预言便成了现实。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研制成了扫描隧道显微镜(简称STM),它不仅能使人类观察到了原子,而且能够利用仪器的针尖来操纵原子,德国科学家宾尼(G.Binnig)等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在镍板上将硅原子组成了“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英文缩略语)的字样。不久,日本科学家又将硅原子堆成了一个金字塔。 于是,人类也像大自然一样,成了主宰原子和分子的主人,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去认识和利用大自然造就的原子和分子。这样,到了20和21世纪之交,人类正在悄悄地进入一个崭新的科技时代──纳米科技时代。 纳米科技是在纳米的尺度上研究和应用原子、分子及其结构信息的高新技术,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用具有纳米尺度的原子、分子制造有特定功能的材料,被称为纳米材料(由粒径1~100 nm的粒子组成的固体材料),它是21世纪很有希望和前途的新型材料。 (1)纳米材料的发现 组成材料的物质颗粒变小了,“小不点”会不会与“大个子”的性质很不相同呢?这便是纳米材料的发现者德国物理学家格莱特(Grant)的科学思路。 那是1980年的一天,格莱特到澳大利亚旅游,当他独自驾车横穿澳大利亚的大沙漠时,空旷、寂寞和孤独的环境反而使他的思维特别活跃和敏锐。他长期从事晶体材料的研究,了解晶体的晶粒大小对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晶粒越小,强度就越高。 格莱特上面的设想只是材料的一般规律,他的想法一步一步地深入:如果组成材料的晶体的晶粒细到只有几个纳米大小,材料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或许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吧! 格莱特带着这些想法回国后,立即开始试验。经过将近4年的努力,终于在1984年制得了只有几个纳米大小的超细粉末,包括各种金属、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超细粉末。 格莱特在研究这些超细粉末时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众所周知,金属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如金子是金黄色的,银子是银白色的,铁是灰黑色的。至于金属以外的材料如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它们也可以带着不同的色彩:瓷器上面的釉历来都是多彩的,由各种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染料更是鲜艳无比。 可是,一旦所有这些材料都被制成超细粉末时,它们的颜色便一律都是黑色的:瓷器上的釉、染料以及各种金属统统变成了一种颜色──黑色。正像格莱特想像的那样,“小不点”与“大个子”相比,性能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什么无论什么材料,一旦制成纳米“小不点”,就都成了黑色的呢?原来,当材料的颗粒尺寸变小到小于光波的波长(1×10-7m左右)时,它对光的反射能力变得非常低,大约低到小于1%。既然超细粉末对光的反射能力很小,我们见到的纳米材料便都是黑色的了。 “小不点”性质上的变化确实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著名的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制备出了一种纳米金属,居然使金属从导电体变成了绝缘体;用纳米大小的陶瓷粉末烧结成的陶瓷制品再也不会一摔就破了。 格莱特的发现已经和正在改变科学技术中的一些传统概念。因此,纳米材料将是21世纪备受瞩目的一种高新技术产品。 (2)纳米材料的应用

纳米TiO2的分散及表面改性的研究综述1-4

史建新1,徐惠1,张艳君2,陈金妹1 (1.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2.兰州石油化工公司,甘肃兰州730060) 摘要:概述了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对纳米TiO2粒子表面进行改性,讨论了反应机理.有机物改性是改善纳米TiO2颗粒表面的 润湿性和分散性,无机物改性是为了提高纳米TiO2颗粒的耐久性和化学稳定性,降低粒子的表面能,提高粒子与有机相的亲和力和应用性或赋予新功能满足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和新产品开发的需要.文中所用的改性剂和改性工艺可供其他纳米颗粒的改性借鉴. 关键词:纳米TiO2;分散性;表面改性;机理 中图分类号:TB3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439(2007)01-0005-05 纳米TiO 2的分散及表面改性的研究综述 DispersionandsurfacemodificationofnanometerTiO2 SHIJian-xin1,XUHui1,ZHANGYan-jun2,CHENJin-mei1 (1.Coll.Petrochem.Eng.,LanzhouUniv.Technol.,Lanzhou730050,China; 2.LanzhouPetrochem.Co.,Ltd.,Lanzhou730060,China) Abstract: NanometerTiO2particlesweresurfacemodifiedphysicallyandchemically,andthereaction mechanismwasdiscussed.Themodificationwithorg.matterswasforimprovingthewettabilityanddispersibili-tyoftheparticles,andthatwithmineraloneswasforincreasingthedurabilityandchem.stability.,loweringthesurfaceenergy,improvingtheorganophilicityandapplicationpropertiesoftheparticles,orgivingnewfunctionstotheparticlessothattheycouldsatisfytherequirementsofthedevelopmentofnewmaterials,newtechnolo-giesandnewproducts.Themodifierandmodificationprocessusedbytheauthorscouldbeusedasreferencewhenmodifyingothernanometerparticles. Keywords:nanometerTiO2;dispersibility;surfacemodification;mechanism 收稿日期:2006-04-14 作者简介:史建新(1980-),男,陕西延安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纳米复合粒子的研究工作. 纳米表面改性通常是指用物理、化学、机械等方法对纳米粉体材料进行处理,改变粉体材料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表面组成、 结构、官能团、表面能、表面湿润性、电性、光性、吸附和反应特性等,满足现代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发展的要求.纳米级TiO2粒子的粒径很小、表面能高,容易发生团聚形成二次粒子,故无法显示其令人满意的面积效应、体积效应及量子尺寸效应等.改善和提高纳米粉体的分散性及在复合材料中的相容性,优化其表面或界面性能是纳米TiO2能否得到广泛应用的关键.本文讨论了所涉及的不同改性方法和多种改性剂以及相应的改性机理. 1纳米TiO2的结构性能 纳米TiO2由晶体组元和界面组元构成.晶体组元由所有晶粒中的Ti和O原子组成,原子都严格位于晶格位置上,界面组元由处于各晶粒之间的界面原子组成.无论是锐钛型还是金红石型,其Ti—O键的距离都很小且不等长.锐钛型为1.937×10-10m和1.946×10-10 m,金红石型为1.944×10-10m和1.988×10-10m.Ti—O的 不平衡使其极性很强,表面吸附的水因极化而发生解离,易形成羟基.TiO2颗粒的比表面积越大,表面羟基数量越多.随处理温度的升高,TiO2的比表面积和表面羟基的量迅速下降.[1]羟基的存在可提高TiO2作为吸附剂及各种载体的极性,为表面改性提供方便.尽管TiO2本性是亲水憎油的,但因其表面不可避免地吸附着数量相当多的空气、水和其他杂质,又会降低其在水性 印染助剂 TEXTILEAUXILIARIES Vol.24No.1Jan.2007 第24卷第1期2007年1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