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新闻报道中要以角度取胜

新闻报道中要以角度取胜

新闻报道中要以角度取胜
新闻报道中要以角度取胜

浅谈新闻报道中要以角度取胜

【摘要】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异军突起,新闻媒体问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转向了以选择报道角度制胜之路。报道如果能够抓住事件的特殊属性和特殊矛盾,选择最有特点的一面为报道角度,并通过具体的、新鲜的事实表现出来,就会别开生面,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新闻角度取胜特点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45-01

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不同新闻媒体的信息网纵横交织,新闻热线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新闻资源已不可能为一家媒体独有独享,而为媒体共有共享,新闻报道向同源化甚至同题化蔓延。在这种新的新闻生态环境中,任何一家媒体、任何一名记者,要获得独家信息,靠报道独家新闻取胜都几乎不可能。近些年来,一些媒体和记者审时度势,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在同源新闻报道竞争中转向了以选择报道角度制胜之路。

记者在观察、分析事物时,既有一眼就能看清楚的正面,也有需要转动一下身子,或近视远眺、或仰视俯瞰才能看清楚的反面、侧面、上面、下面、里面、外面。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可以得到不同的印象、认识和结论。不管哪个方面,都可以作为报道的角度。但是,在报道时,如果一味从人们都能看得很清楚的正面切人,选用大多数记者惯用的报道角度,那只能写出或内容陈旧、老生常谈、

百度新闻精神病报道的内容分析

百度新闻”精神病报道的内容分析 摘要:本研究使用内容分析研究法,通过对2001年至2008年“百度新闻”中精神病报道的抽样分析,旨在把握大众传媒对“精神病”议题构建的总体特征。研究发现,大众传媒对精神疾病的报道脱轨于健康传播路径,在“精神卫生日”和平日报道中存在着总体风向的差异。另外,大众传媒对精神病人存在“妖魔化”倾向,且缺乏对精神疾病防治和相关体制的结构性反思。 关键字:百度新闻;精神病报道;内容分析 研究目的与意义 据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现在各类精神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13.4%,全国约有1600万人受到精神病的折磨。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全民化和低龄化。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对精神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控制,如何保障精神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的利益,如何构建一个将精神病人融入其中的和谐的、充满人性色彩和人文关怀的社会是当下的重要课题。 在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中,我们从历时的维度看到在西方社会中,精神病人是如何作为一个具有特殊隐喻的群体被不断排斥在常人社会之外,并被加诸各种奇异的治疗方法和非人道的对待。时至今日,精神病患者依然被视为社会中的“异类”和“他者”,被贴上各种各样名不副实的标签,生活在人们怀疑和鄙弃的目光中。与作为“虚弱无力、需要他人照顾”的弱者化表征的一般性疾病相反,“精神病”往往让人联想到“狂躁”、“暴力”和“无理智”——在这种态度的形成过程中,大众传媒的符号构建和涵化功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当下媒体中对精神病的报道强度和方式,勾画出媒体报道的群像,可以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和理性判断媒体与塑造大众精神病相关文化心态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发现媒体语境对于“精神病”偏见与误读。另外,从更为实际和宏观的层面而言,精神疾病关涉到人类健康、疾病文化以及各种伦理、法律等各种重大课题。在健康传播维度中,大众传媒在专家意见与公众健康意识之间扮演着桥梁角色,成为疾病防治中的重要环节。因此,这项研究同时也有助于指导媒体如何在精神疾病防治和普及相关的健康知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关研究回顾 美国学者Burgner. G .Cross、Wahl. O. F、Roth..R、Rose .D、Wilson. C 、Stuart. H 等学者在对近十年来的纸质和电子媒体研究中发现,大众传媒是公众对于精神病患者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最主要来源。但是,不论在娱乐节目还是新闻报道中,媒体都倾向于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负面的再现,给他们贴上暴力和犯罪的标签。而且,媒体的负面呈现对公众态度具有一定的涵化作用,使公众对精神病患者产生了不恰当的排斥、歧视和恐惧心理。 在国内,目前大陆对精神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法学、犯罪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基于传播学的研究尚是一片空白。王正祥在《国外媒体精神病患者负面再现研究及启示》(2007)一文中回顾了国外学者对精神病患者在媒体中形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国内的同类研究提出了展望。港台方面,王美珍的《台湾报纸对精神病患烙印化之初探》(2004)探讨了台湾的纸媒对精神病患者形象塑造上存在的刻板印象。 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话语分析大师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与权力密不可分……话语是各种机构通过一种界定和排斥的过程运用其权力的手段”。在一个带有后现代特征的大众媒体环境中,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不再将媒体“看做传送信息和思想的中性的工具”,而是看做文化构建和权力生产的重要中介。“媒体和社会并不是分离的,相反,社会性不断在媒体里得到定义。或者,如后现代主义者所说,媒体即

新闻评析角度

新闻评析角度 1、真实性分析 评价一篇新闻报道,内容就是否真实就是首先需要考虑的。真实就是新闻的生命,就是新闻报道的根本要求。 2、新闻价值分析 迅速而准确地判断某一事实的政治意义 及时判断某一事实就是否会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 及时判断某一事实就是否新鲜,就是否会对全局产生积极的影响 及时判断同一新闻事件中的许多事实的重要性大小 善于从复杂的事实中瞧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增强采访写作的计划性与新闻报道的预见性。 3、主题分析 新闻主题就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就是记者认识与提炼新闻事实的思想结晶,就是新闻作品内容所具有的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体现。 主题就是否符合新闻事实,事实就是否构成记者所定主题的依据。 主题就是否具有社会意义、针对性 主题就是否鲜明、深刻、集中 4、报道角度 新闻角度(视角):新闻记者发现、挖掘与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与侧重点。 如何评析: 就是否揭示事物本质或能说明问题,思想性的体现 就是否对某一方面工作具有影响或指导意义就是否适合受众心理 5、表达方法分析 (1)叙述就是消息写作使用的主要表达方法,包括顺叙、倒叙、插叙。准确恰当、清楚明白、有条不紊。 (2)描写——着眼于“样子”;以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分为人物、场景与细节描写。就是新闻素描、现场目击这类消息体裁的主要使用手法。 (3)说明:常用来对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事实有关背景资料进行介绍与解释,便于读者理解新闻内容。一般穿插在报道过程中。 (4)对比把相反或相对的新闻事件或同一事件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或相映衬,明确就是非,表达主题思想。运用时应该恰当、鲜明、典型、有力。(5)设置悬念:做扣子、关子。在新闻作品中,由于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较为曲折或具有一定戏剧性,作者为增加可读性,趣味性,在作品中能够设置悬念,引起受众兴趣,然后再解释、解除悬念。悬念要与事实相关,做到简而精。 6、语言分析 新闻语言就是表达新闻事实的手段,传播新闻信息的载体,新闻报道要锤炼语言,准确地阐述事实,体现较高的美学价值。

《新闻写作知识》讲义

《新闻写作知识》讲义 一、新闻的概念及基本要求 把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从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所著《德国新闻事业》算起,迄今不过一百多年。若以美国新闻教育和研究事业的兴起为标志,也仅为一个世纪左右。我国的新闻学研究迟于欧美国家,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进行。由于该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的研究对象起步较晚,所以,我们在学习新闻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一些著作的提法或者分类并不统一,但它们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理都是相通的。我国的新闻理论主要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新闻学理论,但又有所不同。 (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很多定义,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研究者对它有不同的定义。比如,在西方,对新闻的严肃定义有:“新闻就是变迁的记录”——英国《泰晤时报》,“新闻就是新鲜报道”——英国《牛津字典》等等,在国外对新闻的幽默定义也有许多,比如:“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美国《纽约太阳报》博加特等。 我国学者对新闻也有一些定义,比如:“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很重要事实”——范长江;“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 我们一般指的新闻,可以理解为: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这一定义体现了三个要点: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

新闻都是以事实为依据,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第一要素。 凡是新闻文体,不论消息报道,还是通讯、特写,在写作上都应当做到新、快、短、活。 (二)新闻的分类 新闻按体裁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消息、通讯、新闻特写、以及新闻边缘体裁。新闻边缘体裁主要包括:报告文学、调查报告、采访札记、工作研究、来信等。 新闻分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上段的分类是按广义的新闻进行分类的,它们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又称电讯(通过电报、电传、电子计算机传输的消息)。它是报纸上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一种新闻报道体裁,也是最直接、最简练、最迅速地向读者传播新闻信息的报道方式。 (三)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要素,是指新闻构成的主要因素。交待新闻要素,是把事实报道清楚的起码条件。一般来讲,在传统的新闻学讲义中,我们常提到的是五要素,所谓五个W(When,Where,Who,What,Why——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在西方新闻学有一个观点,认为新闻学除了五个W外,还应增加一个H(How——怎么样,何果),也称新闻六要素。新闻六要素近年来在国内一些教材中得到认可。 (四)新闻语言 在写新闻时,有的作者常用写散文或者写评论的方式写新闻,其实,它们之间的语言要求是不一样的。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评论语言是说理性语言,新闻语言则是表述事实的语言。

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平民化视角含义及平民化产生的背景 (2) 1.1 平民化的含义 (2) 1.2 平民化产生的经济背景 (3) 1.3 平民化产生的政治背景 (3) 第二章电视新闻平民化流行的原因 (4) 2.1 经济和技术的原因 (4) 2.2 独立受众形成的原因 (4) 2.3 受众本体论的原因 (4) 第三章平民化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表现形式 (5) 3.1 采用“平视”拍摄和采访 (5) 3.2 取材视角的平民化 (6) 3.3 传播方式平民化 (7) 3.4 后期编辑考虑受众审美需求 (8) 第四章新闻报道平民化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8) 4.1 出现的种种弊端 (8) 4.2 解决措施 (8) 4.2.1新闻工作者自身加强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8) 4.2.2实行有效舆论监督体制 (8) 第五章总结 (9) 谢辞 (10) 参考文献 (10)

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 摘要 当今电视新闻平民化成为传播媒界比较关注的话题,我认为平民化是这一阶段电视新闻的主流趋势。本文结合目前我国电视新闻的现状分析了电视新闻平民化的产生的原因、优势、表现形式、面临问题及对策等四个方面。 首先从经济和技术条件、受众心理等方面分析我国电视新闻平民化产生的原因。其次分析电视新闻平民化的优势:民本思想和平等对话交流模式的体现、是大众话语权的倡导、维护社会公正。再次是依照比较典型的栏目来阐述平民化在电视新闻中的具体表现,分别从镜头拍摄、取材、视角、文字稿件、主持人风格、后期编辑等方面陈述。最后由于当今社会媒体间的激烈竞争会使一些电视新闻平民化的品位下降、向庸俗化沦落,面临这样的问题文章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以便促使我国电视新闻的平民化的发展。 关键词:电视新闻平民化受众平民视角

新闻的基本结构与要求

新闻的基本结构与要求 魏俊宝 新闻结构,指的是一条新闻报道的外部架构的组织形式和内容的内部组织结构形式。 新闻外部架构的组成由: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六个部分。 组织形式指的是新闻报道的外部架构组络,就是把导语、主体、背景等基本零件有机的结合。新闻内容的内部结构形式一般有:倒金字塔式、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电视新闻还有总分式) 一标题:标题是新闻结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 标题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三大作用①揭示主题②表明观点③吸引观众 如:臧天朔:成也朋友,败也朋友(央视),升井!升井!生命奇迹(智利矿难、央视) 突破!李娜闯入决赛创造历史 娜样怒放!李娜荣夺得法网冠军 李娜成亚洲球员大满贯第一人 标题写作要点: 标题要鲜明、准确、简洁,以实题为主,讲究文字的排列美; 尽可能将新闻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写入标题; 标题中尽可能多地纳入新闻五要素; 电视专题标题一般不超过七个汉字。 二导语:是新闻整文的第一个自然段,要求用一句话或简短的一个自然段。将新闻的最新鲜、最主要、最重要的内容进行概括地交待。 一般导语里至少要具备三个以上要素。 导语形式一般有:①叙述式②小结式③描写式④设问式 导语的作用①反映新闻主题②概括新闻基本事实③吸引受众④表明媒体观点 三新闻主体:导语通常是对新闻主体的高度艺术概括,新闻主体承担着进一步具体表现和说明新闻主题的任务。 导语与主体的关系可以看着是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略叙与详叙的关系。 新闻主体部分应注意的问题: 紧扣主题 选材要具体、充实 层次段落分明、起承转合自然 新闻主体写作务必注意层次。如果层次混乱,那么这条新闻就不知所云。什么叫层次呢?层次是新闻主要内容的表现次序。通常也叫意义段,逻辑段。我们在撰写新闻文稿时,是将内容分成若干部分,按照一定的关系安排其先后次序,一层层有步骤地表现出来,前后连贯,组织成一条完整有机的文稿。所以,我们安排层次时,一定要做到清晰、连贯。 新闻层次的方式,我们一般采用记叙文的层次结构方式: 一、按照时间的先后安排层次; 二、按照空间的交换安排层次 三、按照材料的性质安排层次 这里特别提醒的是,会议报道中的会议内容、领导调研活动中的讲话。层次安排尤为不能混乱。 “认为”一般指“看法” “指出”一般指“问题”

党报新闻报道平民化初探

党报新闻报道平民化初探 [新闻工作者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从某种意义来理解就是要树立平民意识。用民众的语言进行新闻报道。换言之,就是要努力实现党报的平民化。深入到新闻事件第一线,特别是要走到群众当中,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素材,以平等交流的姿态,讲生活中真实的故事,消解群众的疑难,抚慰群众的内心。 一、新闻报道平民化的必要性 有些人将老百姓不爱看党报归结为老百姓政治觉悟低。其实不然,主要是我们的报道没有写出让老百姓关心的东西。党报记者跟着领导转、跟着会议跑,写出来的报道大而空;党报编辑见领导名字就发、见会议就报,使党报版面上充斥这类难为平民读者关注的内容。试想,有谁会愿意整天去看一份充满会议语言的报纸?其实大部分党报报道的内容都和老百姓息息相关,可惜却很少有人用老百姓能理解的方式去报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主旋律己不再是单纯由上到下传递的一种声音,而是具有了更广泛的含义。领导同志深入基层“访贫问苦”是主旋律,围绕中心发展经济是主旋律,平民百姓战天斗地奔小康是主旋律,通过舆论监督促进改进工作造福于民也是主旋律…… 党报同样要以读者为中心,面向广大的受众市场,向读者提供大量的鲜活的新闻。无锡日报提出的“大报品位,大众口味”,就是平民化在党报办报理念中的最好诠释。 二、新闻报道平民化的几个例证 所谓平民化,就是报纸立足平民,以平民为本,以占社会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所能接受的内容和形式,以平民化的视角,为平民服务,不再是过去那种高高在上、单纯强调教育功能。报纸要强调平民视角,用平民的眼光去发现、寻找、报道新闻,用平民的心态去感受事物。 寻找平民视角,贴近百姓情感。要学会从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搞报道。例如,凤凰卫视《时事直通车》总是能看到国家领导人在聚光灯外的另一面。同样是报道温家宝总理出席亚太地区抗SARS会议,凤凰卫视的电视画面的重点播出温家宝总理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诚的表示自己一直无法入睡的一段录像,给人印象深刻。吴仪副总理兼卫生部长出席WHO部长级会议,央视等的报道都是以会议的进程为核心,而凤凰卫视的新闻独辟蹊径,报道了吴仪部长在休息的时候跟香港记者聊天的录像,坦言自己每天晚上以安眠药入眠并坚定的表示中国政府和人民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能力。这些报道强于多篇的社论、观点、纪实,让民众增强信心。避开竞争对手在做“正”新闻上的一些优势,以柔克刚,也算是响应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提出的“新闻报道平民化”的主张做点有意的探索。选择平民视角,要求记者从贴近观众的角度,在题材的选择和新闻价值的判断上,突出以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切度和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为重要标准。例如,2003年上半年,

新闻报道拍摄策划方案教学总结

新闻报道拍摄策划方 案

新闻报道拍摄策划方案 一.新闻体裁 系列报道、专题报道、特别报道 二.体裁分析 1.系列报道:围绕同一新闻题材、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多次、连续的报道,各条报道之间没有外在的时态连续,却集合在同一主题思想下,以求对新闻事实作比较系统、全面、深度的报道。(如:临沧脱贫攻坚系列报道、鉴证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系列报道) 2.专题报道:对现实生活中某些具有典型意义和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人物、事件、问题、社会现象等,进行记录调查分析解释评述等,深入系统而又生动反映其发生发展和结果及影响的全过程,揭示主题的深刻意义。 3.特别报道:是针对特别事件和重大选题,以时序为主线,运用解释、对比、分析等手法,进行事件性报道,使观众全面了解

新闻事实。(如:2013清明记忆-清明节特别报道) 三.选题分析 1.题材分析 针对事件、人物、问题现象进行分析,发现亮点、寻找特别、确定主题。 2.角度分析 以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的事件、人物为切入口,从不同角度报道篇目的主题。 3.内容分析 以时间为维度,将本单位的工作亮点、工作经验、发展特点、发展成果、发展方向等,运用对比、分析的手法机进行报道。四.前期准备 1.搜寻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整理。 2.采访对象,与事件有关的不同职位、不同年龄的相关人员,使得采访内容具有深度。 3.采访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支撑文章的说服力、确保报道的真实性。 五.方案的实施与运作 1.把采访内容进行总结整理。 2.写稿时要通过事实、人物、事件来体现,使文章主题突出。具有深度。 3.写作时选择切入点要细,注重事情或事件及人物,点和面结合的报道,使文章具有可读

最新整理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docx

最新整理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当前,社会新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反映社会问题、社会风气、社会兴趣、社会生活等内容的渠道。相较于其他新闻,社会新闻的趣味性更强,题材也更加广泛,因此,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喜爱。当今社会,我国社会新闻的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其中还存在一些媚俗化、庸俗化报道,部分新闻工作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忽视了人文关怀,肆意披露新闻当事人的隐私,过度渲染犯罪场景,或忽视对弱势群体的xx。这无疑对社会新闻的进一步发展极为不利。因此,若要提升社会新闻的吸引力,就必须在报道中加强人文关怀,全面了解新闻当事人的情况,并充分考虑新闻报道对他们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社会新闻的可读性,进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一、社会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现状 1.不尊重个人隐私 当前,部分社会新闻中过度披露当事人的生活经历、个人情感、生理情况等隐私,对一些中奖者和受资助者的个人信息也缺乏应有的保护。这很可能对新闻当事人的心理、生活、名誉和形象造成严重危害。例如,在报道邓玉娇案件时,一些新闻媒体将邓玉娇的成长经历、出身背景、父母亲人等都进行了详细报道,在判决之后,甚至将邓玉娇的薪金工资和工作地址都展现在公众面前。这种毫无选择的披露和报道对邓玉娇的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目前,社会新闻中频频出现不尊重个人隐私的现象,新闻人物的信息经常被公开。社会新闻报道虽然应当满足受众的求知欲,并努力为受众提供详尽的新闻报道,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毫无底线的披露他人信息。对于那些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应当事先征求新闻当事人的同意才能够进一步报道。此外,在社会新闻报道中还应当自觉保护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新年新面孔。《传媒周刊》从本期起开辟新栏目《版话版语》,每周遴选出3~4个版面供读者赏析。这些版面,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过目不忘;这些版面,记录一周来的大事或变革。欢迎各报同行为我们推荐优秀版面。 编者按中国新闻奖——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是很多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检验和推出新闻精品的最佳激励。2012年12月19日~22日,在由中国记协主办、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进行了评析,希望通过对获奖作品的解析为提高新闻作品引导力、传播力提供借鉴。 这些获奖作品,有对宏大主题的精确把握,有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示,也有对热点话题的前瞻思考,但不论哪一篇,背后都凝聚了创作单位的集体智慧、倾注了编辑记者的大量心血。本期《传媒周刊》在6版刊登部分获奖作品的创作体会,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与读者共飨。 从获奖作品中感受真实的中国 对于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来说,它们究竟有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令人眼前一亮的“色彩”,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次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让我们为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也让我们读懂了这些作品以及蕴涵在其中的那个真实的中国。 小场面也能牵动大主题 2011年对中国新闻界来说似乎格外“重大”,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新中国成立62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在这一年中,还发生了很多至今依然令我们记忆犹新的大事:“7·23”动车追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

新闻专题报道分析

新闻专题报道分析

新闻专题报道分析 ——广州恒大夺取亚冠冠军 一场亚冠决赛的胜利,一个俱乐部赛事的夺魁,何以成为整个中国足球界的盛事,甚至刺激到了整个社会的兴奋点。如果仅仅用足球运动是世界第一大运动的说辞进行解释,恐怕是不够充分的。除却足球本身的魅力,足球与民族主义情绪的勾连非常值得注意。作为非战争时期的集体性对抗项目,22名队员和全场数万名球迷聚合在同一时空下,所碰撞和制造出的激情,折射的是一种民族共同体的想象。 北京时间11月9日,在亚冠决赛的次回合比赛中,广州恒大坐镇天河体育场1-1战平韩国球队首尔FC,虽然双方总比分战成3-3平,不过凭借客场进球优势恒大最终力压对手捧杯,这也是中国球队第一次问鼎亚冠冠军。 这一则新闻在近期也成为了各家媒体报道的重点,在广州恒大参加亚洲冠军联赛开始,就引来了媒体的强烈关注,24年后亚冠冠军又重新回到中国,全国人民在欢庆的同时,媒体也做出了不同的报道。 ·《新闻联播》 作为央视的头号栏目《新闻联播》对恒大亚冠之旅给予了特别关注,开创了央视新闻联播报道足球俱乐部的先河。 央视《新闻联播》重点关注了亚冠决赛次回合比赛,在《新闻联播》开播后的要闻介绍中,播音员王宁说道:“今晚8点,2013年亚洲足球联赛决赛次回合比赛将在广州打响,新闻联播将直播连线天河体育场的央视记者,届时本台多个频道将同时直播。”接着《新闻联播》以“广州恒大队今晚冲击亚冠冠军”为题进行了报道。随后李修平连线了现场记者刘建宏,李修平询问刘建宏现场的情况,但刘建宏表示电话断了,因此连线只能搁浅,李修平表示只能接下来进行报道。2分钟后央视再次连线刘建宏,刘建宏说:“首发阵容和第一回合相比有一个位置上的变化……”《新闻联播》介绍当晚的比赛以及连线刘建宏用时3分30秒。《新闻联播》用如此时长报道一场足球比赛无疑创造了报道历史。新闻频道及时报道恒大夺冠不足为奇,但是《新闻联播》能在重播时插入现

如何选择新闻报道的角度

如何选择新闻报道的角度 新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一个新闻事件,记者站在 什么立场、什么角度去寻找和选择新闻报道的侧重点影响着新闻事实的表现,其新闻价值也会相距甚远。好的新闻角度不仅能使受众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易于接受新闻,更能大大提升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反之,新闻报道简单化等现象则极有可能发生。 记者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素材,应该选取怎样的主题、选用哪些材料、采用何种结构报道新闻事件,关键是要把握好新闻的主题角度、新闻的选材角度和新闻的表现角度这三要素。 新闻的主题角度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不可轻视 的重要环节。选择新闻的主题角度应把握好以下两方面:报纸被称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要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因此,新闻的主题角度也就必须紧扣党和政府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心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新闻报道的主题角度。受众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新闻信息流通的终端接受者;媒体不懈努力希望得到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所以媒体要想与受众建立一个有效的传播体系,新闻报道不仅要有指导性和引导性,而且必须具有针对性。现在新闻界有一

个说法,人们的注意力是世界最宝贵的资源,有人把媒体的竞争称为眼球争夺战,而新闻媒体要想获得胜利,就必须面向受众。受众关心的、有利害关系的和能引起共鸣的,新闻报道就必须针对这些做出选择,确定主题。 在具体的采访写作中,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把受众放在首要位置,写受众想看的东西,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新闻素材进行堆砌。 新闻主题决定了新闻素材的选取,选择什么样的主题就需要与之相应的素材作支撑。不同的主题需要不同的素材,因此报道的主题一旦确定,新闻素材就必须围绕主题作出选择,凡是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的材料一定要抓住不放,凡是与新闻主题无关的材料则坚决割舍,一切素材都为表现主题服务。 新闻的表现角度,指记者对同一主题、同一材料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达到最佳的新闻效果。语言怎样表达、结构如何安排、怎样构思新颖,都是表现角度涉及的范畴,它们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能否成功地吸引住受众的注意力。在主题突出、素材充分的基础上,巧妙的安排素材和新颖的构思才能写出别具一格的新闻作品;反之则可能导致报道的 一般化等情况。因此,新闻报道的成功离不开好的主题角度和选材角度,但表现角度也是不容忽视的。 新闻贵在“新”,无论是新闻的主题角度、选材角度还

(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案5概括新闻内容分析报道角度(含解析)

概括新闻内容分析报道角度 一、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材料一: 3月24日,在渭南师范学院,汉阳陵博物馆工作人员向大学生讲授穿着汉服的礼仪。 当日,一场主题为“传承历史文化培育人文情怀”的穿汉服、学礼仪活动在渭南师范学院举行。大学生通过学习汉服文化知识、汉族礼仪、汉服展示等活动,感受中华文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身着汉服在汉阳陵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汉代体育游戏——投壶,在互动与交流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渭南新闻网记者崔正博报道) 材料二: 我们小组就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与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 途径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楚雄师范学院在校学生。在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在社会上 的影响力”进行评价时,选择“比较大”的比例(37%)最多。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最主 要的途径是课堂教育,我们选取了三个历史典故——“闻鸡起舞”“投笔从戎”“三顾茅庐”进行调查,有67.5%的同学仅仅是“了解一些”,还有16%的同学甚至“不了解”。我们还就大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进行了调查,以“对武则天评价”为例,选择“没考虑过此问题”和“不 清楚的”分别为15%和17%,“完全否定”的占16%,“完全肯定”的占20%,而选择“功过参半”的占31%。对四大文学名著, “都没有看过”和“没有看过并且也不打算看”的受访者共计5%,而“多次看过”“都看过”和“看过其中一两部”的比例分别为20.7%、31.5%、42.8%。 (摘编自《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 报告——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 材料三: 我不赞成对民国文化和上海30年代文化的简单肯定和赞美,特别是虚构出来的关于民国文化 和上海30年代文化的美丽“神话”。我并无意于简单地彻底否定什么,只是想提醒,我们应该用一种更全面的眼光和胸襟,去对待文化,去看取历史。 2003年参加上海城市精神大讨论,我在《城市:寻找精神的力度》一文中写道:“当我们赞美着名门淑媛从豪宅楼梯上风情万种款款而下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到杨树浦走在瑟瑟寒风中面黄肌瘦的芦柴棒、小珍子。” 其后,我在各种文化研讨中不断提出,民国文化和上海30年代的文化有其鲜明特色,也有它值 得肯定的历史业绩,特别是作为民族历史进程的一个环节,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简单、粗暴地否定,不是科学的态度。但我不赞成对民国文化和上海30年代文化的简单肯定和赞美,特别是虚构出来 的关于民国文化和上海30年代文化的美丽“神话”。

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是指新闻这种文体的“结合构造”的样式。 新闻有无结构,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任何一种文体都是有结构的。这里要讨论和研究的是:新闻这种文体的结构有没有特点?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新闻在广义上说,分新闻(指消息,下同)、通讯和特写三大类。这三大类中,通讯和特写的结构,我们以为至今还没有什么特点,它们与一般写实记事文体的结构大体相同。如果一定要套用“凤头、猪肚、豹尾”等说法,也只能衍化出“生动的开始,曲折的过程,巧妙的结束”等一类大同小异的模式来。因此,可以这样说,通讯和特写作为一个总体,它们的结构还说不上有什么特点或特色。 新闻则不一样了。它在漫长岁月的演变中,特别由于它的功能——快速传播信息的功能的突出发展,它已经在结构上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或特色。换句话所,新闻作为一个总体,它和通讯、特写不一样,它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结构样式了。 “倒金字塔”式结构 这是来源于国外(美国)的一种有关新闻结构的说法,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了。 所谓“倒金字塔”式结构,是指新闻的结构样式,如同倒过来的金字塔,把最重要的事实放在最前面,紧接着的是次要事实,然后是

再次重要的事实……,以此递减到结束。例如—— 尼克松耳后切除一块癌肿块 美联社纽约8月8日电纽约市康奈尔医疗中心的医生上周为前总统尼克松做了四小时的手术,从他左耳后面切除了一个一平方英寸(六点五平方厘米)的癌肿块。 上星期四用一种当地的麻醉剂为尼克松做手术的普赖奥洛医生说,“肿块已全部切除”。 普赖奥洛昨天说,尼克松患的是一种基础细胞癌,类似于从里根总统结肠内切除的皮癌。这是一种“非常轻微类型的癌,实际上永远不会向别处扩散”。 普赖奥洛说,“这是一个大肿瘤。”并说他从尼克松左肩取下一块皮肤移植到伤口上。 尼克松在切除肿瘤的当天便出了院,并到他的新居休养。 这种结构样式的新闻,有助于最迅速地传播新闻消息,并方便编辑编发稿件、读者阅读新闻,因此至今仍为大多数新闻工作者所接受。 “倒金字塔”式结构的说法也有缺点: 第一,它容易使人机械地理解,新闻结构非要这样严格地按照“第一重要内容”、“第二重要内容”、“第三重要内容”……这样的排行来安排不可,而客观事实的重要性,时常是很难像用天平那样秤得准足的。 第二,新闻工作实际中的情况也非完全如此,有时候最重要的内

新闻角度的魅力

新闻角度的魅力-新闻学 新闻角度的魅力 陶克强 清人张潮说过: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这是因为,文章出于人工创作,山水则为天工造化。何处为山,何处为水,何处是高耸入云的山峰,何处是蜿蜒连绵的伏脉,何处为涓涓细流,何处为汪洋大海,布局巧妙,景色宜人,正似上天的神来之笔。而被喻为“案头之山水”之“文章”,也能安排有序、新巧、独特、宜人,正最佳角度所释放出的神奇魅力。 角度选择得好,就能获得较好审美效果。“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何以会有如此绝妙效果?这是因为:楼上看山,看得高;城头看雪,极目远望,一片白茫茫;灯前看月,灯光与月光相映成趣;舟中看霞光,水天一色,水映霞光,更见迷离,平添几分朦胧之美。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欣赏自然景色,需要找准一个最佳角度。也就是说,你能找准一个最佳角度,就能看到绝美的风景:反之,则只看到人人眼里有的“平常之景”。这与新闻要找到最佳表现视角十分相似。 最佳视角是出佳作精品之关键 “一树梅花万首诗”。新闻事实往往是多面体的,有多个侧面、多个观察点、集合点和切人点。只有真正找到最佳表现角度,才能够把新闻事实的最大价值挖掘出来。 之所以要选取角度,这是因为一篇报道,文字有限,不可能将大干世界全

“装”进去,必须有所取舍,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而找准了最佳角度,就能够把该“装”的一切 “装”进去,把不该“装”的一切“筛”出去。 这里以第21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八卦话题“打败”抗日老兵》为例,一个描写中国远征军的电视剧发布会,竟然出现如此尴尬的场面:92岁的中国远征军老战士被媒体晾在一边,留下蹒跚步出会场的孤独背影,甚至没有人上去搀扶一把,扮演远征军的演员却被娱记们簇拥着大谈私生活。冷静观察现场发生这一切的另外两位记者,以意味深长的细节和对比强烈的事实,反映了电视剧《滇西1944》新闻发布会现场的这一真实情景。而此文最让人警醒的一段话是:眼看着娱记们将探求明星私生活作为“己任”乐此不疲,而民族历史中真正有价值的片段却只能从背影里看到,这是何等悲哀。这篇最佳视角表达的通讯既有立场又有深度,有力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经刊登后便迅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从而收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同样一件新闻事实,由于选择的角度不同,因而写出来的作品“高下立见”。比如.2004年11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召开庆功会,庆祝袁隆平院士获世界粮食奖。 当地四家媒体报道了这一新闻。第一家媒体从《50万元奖给“杂交水稻之父”》视角切入;第二家媒体从《湖南50万元奖励袁隆平》视角着手;第三家媒体从《省长三祝袁隆平》视角聚焦;第四家媒体从《袁院士,请您坐中间》视角突破。 谁抓取的角度最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就知晓。第一家与第二家强调的是“50万元的奖励”。重奖科学家当然可以作为报道的价值依据,但这样的报道

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

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研究 内容摘要: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在业界得到高度的重视并引起热议。平民化以其内容的实用性,广泛性和充满人情味的特点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必然方向。从报纸(日报、晚报、党报)这种媒介出发,分析现有报纸中新闻报道的情况,提出不足之处以及认识的误区,进而分析出平民化视角运用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平民视角;现状;人文情怀 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的含义是:新闻报道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投向普通老百姓;在新闻报道内容上,坚持平民立场;关注同普通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在新闻报道方式上,坚持平民方式,用亲切朴实的语言和形式传递信息,为民代言;在新闻报道的取向上,坚持平民利益,反应普通百姓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弘扬朴素的人性之美;在实践中,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报道普通老百姓的工作,学习,生活及喜怒哀乐,让他们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 一、“平民视角”出现的原因 (一)时代转换的大背景。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亦是如此,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新闻媒介之间竞争激烈,为了迎接挑战,适应受众的需要,新闻报道也由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而“平民视角”是这一转变的进一步发展。 (二)“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以人为本”的“人”的概念是相对于“物”,“神”,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而“本”这个概念,在这里是事物的“根本”的“本”。提出以人文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源。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去关注。 我想“以人为本”不是四个字那么简单,只有理解深层的含义,才能更好地区贯彻它。 “以人为本”思想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必然要求从人,我们可以理解为民众。

谈新闻报道最佳角度的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dd319876.html, 谈新闻报道最佳角度的选择 作者:叶凌 来源:《采写编》2014年第02期 角度,泛指客观事物的出发点。新闻角度指记者以新闻敏感,挖掘、表现事物的新闻价值时所取的角度,是记者采访报道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一个新闻事件,可以有多种报道角度,有人从工作角度报道,有人从生活角度报道;有人从经济角度报道,有人从社会角度报道。选取报道的角度不同,体现的新闻价值、表达的思想意义自然不同。而“选择最佳报道角度,就是选择新闻事实的最好观察点,是选择表达主题思想的最佳集合点,是实现新闻的社会价值最好切入点”,这是许多记者苦苦追求的目标。那么,怎样选取新闻报道的最佳角度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运用宏观思维,从全局高度选取报道佳角角度 所谓宏观思维,就是整体的思维、全局的思维、历史的思维。“宏观思维就是记者从各个侧面,各种角度全面审视、考察报道对象及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有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能力”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能把记者“托”到一个制高点,鸟瞰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从纵览全局中透视问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运用这种思维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思考问题具有前瞻性、大局观。 新闻是时代的镜子和脉搏,它要反映历史的进程,时代的动向。所以任何新闻报道都要顺着时代风向标指向,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政治家的头脑和眼力纵观全局,审时度势,著名记者艾丰有句名言:“记者要想总理的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记者要善于运用宏观思维,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把鲜活的新闻事件拿到时代的高度,全局的高度去俯视、衡量、把握、比较,从而“掂量”出被报道对象在全局中的地位作用,正确估量出其新闻价值。如果选取某个角度新闻报道,能够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能揭示重大主题,和时代合拍,和大局合拍,和党的方针、政策合拍,则所选的角度就是好角度。 郭梅尼说:“作为一个记者,首先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心中要有一杆时代的秤,要把你所采写的新闻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下来衡量,放在时代的天平上来称称,才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出它的新闻价值。新闻实践表明:记者要选准新闻报道的最佳角度,吃透中央精神,了解全国情况和当地具体特情况,善于从身边多姿多彩的新事物、新变化中捕捉到最具时代特征的东西,这样才有可能报道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新闻作品。 二、运用创新思维,求“新”求“异”选取报道最佳角度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但要立意深刻,而且要角度新颖,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言别人所未敢言,写别人所不曾写”,这样才会使受众感兴趣。所以,记者要善于用创新思维,选取新闻报道角度。

新闻评析角度

新闻评析角度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新闻评析角度 1、真实性分析? 评价一篇新闻报道,内容是否真实是首先需要考虑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报道的根本要求。 2、新闻价值分析? 迅速而准确地判断某一事实的政治意义 及时判断某一事实是否会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 及时判断某一事实是否新鲜,是否会对全局产生积极的影响 及时判断同一新闻事件中的许多事实的重要性大小 善于从复杂的事实中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增强采访写作的计划性和新闻报道的预见性。 3、主题分析?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思想结晶,是新闻作品内容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主题是否符合新闻事实,事实是否构成记者所定主题的依据。 主题是否具有社会意义、针对性 主题是否鲜明、深刻、集中

4、报道角度? 新闻角度(视角):新闻记者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如何评析: 是否揭示事物本质或能说明问题,思想性的体现 是否对某一方面工作具有影响或指导意义是否适合受众心理 5、表达方法分析 (1)叙述是消息写作使用的主要表达方法,包括顺叙、倒叙、插叙。准确恰当、清楚明白、有条不紊。 (2)描写——着眼于“样子”;以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分为人物、场景和细节描写。是新闻素描、现场目击这类消息体裁的主要使用手法。 (3)说明:常用来对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事实有关背景资料进行介绍和解释,便于读者理解新闻内容。一般穿插在报道过程中。 (4)对比把相反或相对的新闻事件或同一事件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或相映衬,明确是非,表达主题思想。运用时应该恰当、鲜明、典型、有力。

试谈新闻的平民化和记者的平民意识

试谈新闻的平民化和记者的平民意识 [“平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普通的人民”。新闻传播中的“平民化新闻”就是指普通人民的新闻。这种新闻报道的主体是普通老百姓,报道的内容是普通百姓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喜怒哀乐等等。 所谓“平民意识”,就是指新闻从业人员摒弃因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带来的优越感,改变居高临下和俯视一切的思维方式,自觉地关注平民并和他们平等交流的意识。 平民化新闻是近几年叫得很响。1992年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开始,到现在遍布全国各个地方电视台形成的固定的“说新闻”阵地,可以看出平民化新闻强劲的发展势头。 平民化新闻之所以发展势头强劲,就在于它关注了民生,反映了社会生活;在于它贴近了群众,拉近了与普通百姓的距离;在于它走进了普通百姓心中,与百姓产生了共鸣,使百姓接受了它。平民意识作为新一轮新闻改革的突破口,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在报道上要有平民视角,新闻作品中要有平民意识,报道题材是平民关心的人和事,写作上是平民喜闻乐观的形式,社会效果真正让平民满意。平民意识就不会有俯角、仰角,而是平视、平等——真正的平民意识、平民心态、平民视角,用大信息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服务于平民大众,用卓有成效的服务,为平民排忧解难。时刻关注百姓的经济现状、社会地位、民主权利、生活环境、物质需求、文化生活、精神状态、人际关系等生存状态。让每一名记者都时刻认识到我们自身就是平民一分子,彻底改变居高临下的心态,让平民意识牢固地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要牢记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除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外,绝无半点私利。作为编采人员,我们本身也是一个平民,要用手中的笔,全心全意为平民服务。 实施平民化原则,有许多方面的举措,其中最重要的首推题材。题材平民化,自然就会得到平民的喜爱。 从目前来看,平民关注的题材很多,从经济生活到社会事件都已融入市民的生活中,但是,其中最受关注的无疑还是批评性或焦点性事件报道以及重大事件报道。但是在题材不能满足的情况下,选择能引起平民化关注的角度来报道一个并不为市民关心的题目,也会起到不同的效果的。 事实上,在我们目前的新闻报道中,各种各样的会议报道占了我们新闻的不小的份额,当然有些也是必须的。这时候,如何选择报道角度就非常重要了。上述的报道,可以单纯地进行会议报道,也可以跳出会议谈整体的情况,但也可以只谈其中某个局部的话题。这时候,有效运用平民化原则就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怎样报道市民最关注、最能引起注意、最能让市民感到有用,那么就用这种报道方式。为此,需要每个记者时时都要把握新闻平民化这一基本原则。

【新闻大视角广播稿】哲学视角在新闻报道中的意义及方法论文

【新闻大视角广播稿】哲学视角在新闻报道中的意义及方法论文 摘要为了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本文研究了新闻报道中如何选择正确的哲学视角。首先,分析了哲学视角在新闻深度发掘中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哲学视角;然后,研究了提高新闻报道策划深度的哲学视角;最后,提出了新闻报道文化的哲学视角。 关键词哲学视角新闻报道意义及方法 新闻深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思想性,另外一个是指导性。因此,为了提高新闻报道的思想性和指导性,从哲学的视角来探讨新闻报道方法是一个可取的路径。 一、哲学视角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一)哲学视角能够使新闻报道具有更深化的主题。 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地针对事件的表面现象,还应该从哲学的视角来审视复杂变化的社会现象,由表及里,从事物的外部联系发现事物的核心内容,发掘出事物的本质,进而帮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 (二)好的哲学视角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加具有高度和针对性。 应该牢固地树立唯物主义思想,这样就能够极大地提高政治理论水平,进而更加明确党的政策方针以及各级政府的决策和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正确地了解人们的思想,找到突破口,使新闻报道更加具有高度,更加具有针对性。 (三)哲学视角能够丰富新闻报道的内涵。 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观点深入到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只有正确地利用这一原理,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地克服各种矛盾,增强新闻报道的内涵。 二、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哲学视角 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对事实进行正确地判断,而且应该对事实的价值进行判断。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会面临价值的是与非的正确判断,因此,在这些情况下,就应该选择恰当哲学视角把握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 (一)作为职业要求,新闻一定要真实。 针对这一点,在新闻报道中只存在对事实的取舍问题,而不应存在事实的真假问题。报道虚假新闻是绝对不允许的,尽管这些虚假的新闻信息可能能够达到某些目的。所以,在哲学的视角中,目的的正当性并无法成为手段的正当性的依据。 (二)并不是所有的事实呈现在新闻报道中都是有利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