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利弊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利弊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利弊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利弊

苏联模式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种新的实践经过人们总结,又上升为新的理论,即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然而从长远和总体来看,这种模式有严重弊病,不适合于各国正常条件下的发展,而且长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体制创新,是一种不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我们必须从

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我将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论述苏联模式的利与弊,即分析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初创、定型和失败三个阶段的特点及给其本国的历史带来的利与弊和苏联模式的建立给世界其他国家及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带来的利与弊。

(一)、纵向分析:

一、初创阶段(列宁模式)分析:

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后,20世纪首先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社会制度实践的代表人物是列宁。他依据时代的变化和俄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探索。而且不断调整自己的对策,使得革命成果——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维埃政权保存下来,并且走上一

条新的发展道路。

十月武装起义取得成功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完整的先例可循,只能

根据现实情况,摸索前进。

首先来分析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列宁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军事共产主义政策所反映出来的直接过渡思想,在战时的非常措施,不仅保证了红军给养,而且建立了工农国家对国民经济全面的有力的领岛,打击了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和生活制度。军事共产主义作为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初模式,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是,它对后来苏联模式的形成及改革的历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军事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政策,一种体制,一种模式,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高度来进行分析,作为小农经济环境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产物,它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军事共产主义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现实。在一个社会化生产程度很低的国家里,立即实行全面国有化,

强调在组织生产、管理和分配方面建立整齐划一的统一措施,并不能真正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脱离了农民的需求。十月革命后,82%的农民,从政治上讲,是支持苏维埃政权、拥护社会主义的,这是因为它解决了土地问题。但从经济上讲,小农经济同社会主义还有较大距离。他采用余粮征集制,完全禁止集市贸易和私人买卖,由国家直接实行工农业之间的产品交换。这脱离了农民的需求。

3、实行无货币社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其次,1920年春天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秋冬之时则完全结束。但是苏联陷入了经济危机和随之而来的政治危机之中。布尔什维克党被迫转向新经济政策,开始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它有以下重要特征:

1、以市场为取向。

2、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杭州师范学院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纸

3、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4、改革过分集权的政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

在列宁领导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共有6年的时间。前3年,列宁急于通过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3年,列宁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落后国家的国情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初步探索了通过新经济政策迂回、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路子。

二、定型阶段(斯大林模式)分析:

虽然新经济政策本来是长期的社会发展战略,但列宁去世后,这一政策实际上已逐步停止实行,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苏联领导层提前结束了新经济政策。这次转变的结果,是建立起了斯大林模式,即后来持续存在了半个世纪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扩大到欧洲、亚洲拉丁美洲一系列国家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1、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伴随着高速工业化、农业化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形成的。这三大运动是相互配合、互相促进的,彼此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最终催生了一个以过度集权为基本特征的斯大林体制。

2、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点:

其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这一特征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等诸多方面。

(1)在政治方面的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

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

(2)在经济方面的表现为: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管理方法,优先发展工业和军事工业。

(3)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为: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领袖言论成为真理与错误的唯一标准,舆论

一律。

(4)对外关系方面,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关系从20年代新经济政策阶段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转向冷战对峙,甚至准备并进行热战对抗。此外,斯大林模式还培植了一个

党政军高薪官僚特权集团,他们脱离人民群众的情况的确很严重,后来竟发展为苏联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掘墓

人。

三、苏联东欧剧变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东欧掀起的改革浪潮,只短短几年时间,局势就迅速失去控制。先上东欧国家,后是苏联,相继发生了社会制度的剧变。苏联东欧的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遭到重大挫折,使本来处于低潮的社会主义跌入谷地,同时也根本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极大地影响了国际形势的发

展。

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长期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先是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人从“左”的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并维护过度集权的体制和官僚特权集团;后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从右的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搞民主社会主义或自由资本主义。

(二)、横向分析:

一、社会主义苏联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但是他所表现的大党、大

国主义,使得很多国家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和束缚。

二战以后,社会主义从一国走向多国,但各国的情况都不一样,大多数国家是落后的国家,本身并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然而又大都是由苏联红军解放或者在苏联帮助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因此不得不接受苏联

模式的社会主义,有的国家虽然抵制

杭州师范学院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纸

苏联模式,但是终究未能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和束缚。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建设社会主义的好经验本来自然会得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高度重视。可是,苏联却自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具有普遍性,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普遍规律,具有国际意义,非要别国照搬不可,表现出了严重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

二、苏联模式的失败给世界各国尤其是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丰富的革命经验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我们可以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中汲取以下三点历史教训:

1、要警惕右的,但主要是纠正“左”的错误。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主要弊病,是“左”的教条主义与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相结合所形成的理论观念、具体体制和方针政策。但是借助于“左”的东西来反右,也只是一时管用,从长

远来看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2、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苏联东欧国家的一个惨痛教训就是它们的改革选择了错误的方向。我们认为改革要把握正确的方向,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在理论上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来进行改革,还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相互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来进行改革,还要正确对待共产党的历史和社

会主义实践

3、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苏联东欧的剧变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但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能否得逞,关键在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何种态度,采取什么样的对策。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为了防止和平演变而倒退到对外封闭、与西方国家冷战对峙的旧格局中去。在对外开放以及与西方和平共处、协作、竞争的过程中一定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与利益,不能迁就与退让,对西方腐朽、反动的思想与文化要进行抵制与批判。更要加快内部体制的改革,避免给西方的和平演变找到可加利用的突破口。

(三)总结:

一、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

1、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一个内部潜伏很多问题的国家,但在30年代到40年代的苏联,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顺利的时候,还是政策发生失误的时候;也无论是战争逼近的时候,还是进行战争的时候,整个社会都还是比较稳定的,多民族组成的党和国家也始终保持着统一。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

大的。

2、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作为这场战争的主力军,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这个胜利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随着红军在欧洲的推进,在东欧出现了一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后来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而在所有这些成就中,也都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功绩。

二、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

(1)民主范畴过于狭隘,容易产生个人专权;这就给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思潮的滋生和泛滥造成了可乘之机。可以说,后来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对斯

大林模式的一种反动。

(2)经济上管得过死,总体效益较差;过度集权制在站后苏联所产生的消极作用

越来越明显。

(3)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导致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在斯大林时期,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一条神圣原则,在这种体制和气氛之中,原本是充满批判意识、辩证法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不再是行动的指南,相反成为僵化的教条,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造成了严重的思想障碍。

(4)对外关系中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

2007-04-14 21:06:07

00

隐藏意见(1)

?

过客

121.32.16.*

几好

2008-06-09 20:20:13

还可输入300个字

提问者对最佳答案的评价

谢谢拉!

其他回答(1)

?苏维埃保卫者

会元

苏联模式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种新的实践经过人们总结,又上升为新的理论,即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然而从长远和总体来看,

这种模式有严重弊病,不适合于各国正常条件下的发展,而且长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体制创新,是一种不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我们必须从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我将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论述苏联模式的利与弊,即分析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初创、定型和失败三个阶段的特点及给其本国的历史带来的利与弊和苏联模式的建立给世界其他国家及世界社会主义革

命带来的利与弊。

(一)、纵向分析:

一、初创阶段(列宁模式)分析:

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后,20世纪首先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社会制度实践的代表人物是列宁。他依据时代的变化和俄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探索。而且不断调整自己的对策,使得革命成果——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维埃

政权保存下来,并且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十月武装起义取得成功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完整的先例可

循,只能根据现实情况,摸索前进。

首先来分析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列宁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军事共产主义政策所反映出来的直接过渡思想,在战时的非常措施,不仅保证了红军给养,而且建立了工农国家对国民经济全面的有力的领岛,打击了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和生活制度。军事共产主义作为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初模式,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是,它对后来苏联模式的形成及改革的历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军事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政策,一种体制,一种模式,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高度来进行分析,作为小农经济环境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产物,它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具体表

现在三个方面:

1、军事共产主义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现实。在一个社会化生产程度很低的国家里,立即实行全面国有化,强调在组织生产、管理和分配方面建立整齐划一的统一措施,并不能真正促进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

2、脱离了农民的需求。十月革命后,82%的农民,从政治上讲,是支持苏维埃政权、拥护社会主义的,这是因为它解决了土地问题。但从经济上讲,小农经济同社会主义还有较大距离。他采用余粮征集制,完全禁止集市贸易和私人买卖,由国家直接实行工农业之间的产品交换。这脱离了农民的需

求。

3、实行无货币社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其次,1920年春天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秋冬之时则完全结束。但是苏联陷入了经济危机和随之而来的政治危机之中。布尔什维克党被迫转向新经济政策,开始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它有

以下重要特征:

1、以市场为取向。

2、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杭州师范学院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纸

3、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4、改革过分集权的政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

在列宁领导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共有6年的时间。前3年,列宁急于通过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3年,列宁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落后国家的国情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初步探索了通过新经济政策迂回、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路子。

二、定型阶段(斯大林模式)分析:

虽然新经济政策本来是长期的社会发展战略,但列宁去世后,这一政策实际上已逐步停止实行,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苏联领导层提前结束了新经济政策。这次转变的结果,是建立起了斯大林模式,即后来持续存在了半个世纪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扩大到欧洲、亚洲拉丁美洲一系列国家的苏联

社会主义模式。

1、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伴随着高速工业化、农业化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形成的。这三大运动是相互配合、互相促进的,彼此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最终催生了一个以过度集权为基本特征的斯大林

体制。

2、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点:

其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这一特征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等诸多方面。(1)在政治方面的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软弱而低效的

监督机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

(2)在经济方面的表现为: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管理方法,优先发展工业和军事工业。

(3)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为: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领袖言论成为真理与错误的唯一标

准,舆论一律。

(4)对外关系方面,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关系从20年代新经济政策阶段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转向冷战对峙,甚至准备并进行热战对抗。此外,斯大林模式还培植了一个党政军高薪官僚特权集团,他们脱离人民群众的情况的确很严重,后来竟发展为

苏联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掘墓人。

三、苏联东欧剧变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东欧掀起的改革浪潮,只短短几年时间,局势就迅速失去控制。先上东欧国家,后是苏联,相继发生了社会制度的剧变。苏联东欧的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遭到重大挫折,使本来处于低潮的社会主义跌入谷地,同时也根本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

极大地影响了国际形势的发展。

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长期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先是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人从“左”的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并维护过度集权的体制和官僚特权集团;后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从右的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搞民主社会主义或自由资本

主义。

(二)、横向分析:

一、社会主义苏联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但是他所表现的

大党、大国主义,使得很多国家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和束缚。

二战以后,社会主义从一国走向多国,但各国的情况都不一样,大多数国家是落后的国家,本身并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然而又大都是由苏联红军解放或者在苏联帮助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因此不得不接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有的国家虽然抵制

杭州师范学院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纸

苏联模式,但是终究未能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和束缚。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建设社会主义的好经验本来自然会得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高度重视。可是,苏联却自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具有普遍性,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普遍规律,具有国际意义,非要别国照搬不可,表现出了严重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

二、苏联模式的失败给世界各国尤其是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丰富的革命经验和深刻的历史教

训。

我们可以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中汲取以下三点历史教训:

1、要警惕右的,但主要是纠正“左”的错误。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主要弊病,是“左”的教条主义与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相结合所形成的理论观念、具体体制和方针政策。但是借助于“左”的东西来反右,也只

是一时管用,从长远来看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2、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苏联东欧国家的一个惨痛教训就是它们的改革选择了错误的方向。我们认为改革要把握正确的方向,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在理论上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来进行改革,还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相互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来进行改

革,还要正确对待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实践

3、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苏联东欧的剧变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但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能否得逞,关键在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何种态度,采取什么样的对策。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为了防止和平演变而倒退到对外封闭、与西方国家冷战对峙的旧格局中去。在对外开放以及与西方和平共处、协作、竞争的过程中一定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与利益,不能迁就与退让,对西方腐朽、反动的思想与文化要进行抵制与批判。更要加快内部体制的改革,避免给西方的和平演变找到

可加利用的突破口。

(三)总结:

一、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

1、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一个内部潜伏很多问题的国家,但在30年代到40年代的苏联,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顺利的时候,还是政策发生失误的时候;也无论是战争逼近的时候,还是进行战争的时候,整个社会都还是比较稳定的,多民族组成的党和国家也始终保持着统一。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

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作为这场战争的主力军,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这个胜利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随着红军在欧洲的推进,在东欧出现了一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后来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而在所有这些成就中,也都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功绩。

二、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

(1)民主范畴过于狭隘,容易产生个人专权;这就给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思潮的滋生和泛滥造成了可乘之机。可以说,后来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一定

意义上说就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一种反动。

(2)经济上管得过死,总体效益较差;过度集权制在站后苏联所产生的消极作用

越来越明显。

(3)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导致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在斯大林时期,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一条神圣原则,在这种体制和气氛之中,原本是充满批判意识、辩证法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不再是行动的指南,相反成为僵化的教条,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造成了严重的思想障

碍。

(4)对外关系中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

2007-04-15 14:27:04

添加/查看意见(0)

还可输入300个字

请输入上图中的验证码,字母不区分大小写。

返回知识堂首页>>

政党政治最新提问中问题

更多

?上级领导来视察如何敬酒

?书记,主席那个大?各有什么区别?

?副科转正科组织荐定

?论政府在经济法中的作用

?反分裂斗争的整改

?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政党政治最新已解决问题

更多

?有关中央经济会议

?农田水利建设存在设施老化、基层水利水保服务站瘫痪译成英文?为什么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简述邓小平关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两个大局思想?小孩子经常问我为啥英国副市长非常少?

?国民党海外分部是包括大陆?

知识导航

?所有问答

?社会人文

o中华文明

o热点

o军事

o宗教民族

o节假日

o民俗

o文学

o曲艺

o中国史

o外国风俗

o法律

o世界史

o人物团体

o政党政治

相关链接

更多

?规范/ 积分规则/ 积分换礼

?空间/ 反馈邮箱/ 在线反馈

?提问入门

?回答入门

?如何贡献知识

股票理财大学

一年如何理出30万买房钱?

相关问答

更多

?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

?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建设照搬前苏联模式的原因是什么?

? 美国和前苏联经济立法的模式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各是什么?

? 前苏联新闻传播事业模式特点及其对今天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产生的历史根源

分类精彩知识问答 更多

? 婚礼操办有哪些过程?

? 谈恋爱或结婚有3、6、9的禁忌?

? "有一腿"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么叫?

? 为什么七夕节要对月穿针?

? 西藏人吃猪肉么 猜你喜欢看

更多

看日本红灯区 开放初期模特

暗访代孕网站

没公开的照片 明星的透视装 乱世美女间谍 苏联模式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种新的实践经过人们总结,又上升为新的理论,即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然而从长远和总体来看,这种模式有严重弊病,不适合于各国正常条件下的发展,而且长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体制创新,是一种不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我们必须从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我将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论述苏联模式的利与弊,即分析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初创、定型和失败三个阶段的特点及给其本国的历史带来的利与弊和苏联模式的建立给世界其他国家及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带来的利与弊。

(一)、纵向分析:

一、初创阶段(列宁模式)分析:

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后,20世纪首先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社会制度实践的代表人物是列宁。他依据时代的变化和俄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探索。而且不断调整自己的对策,使得革命成果——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维埃政权保存下来,并且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十月武装起义取得成功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完整的先例可循,只能根据现实情况,摸索前进。

首先来分析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列宁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所反映出来的直接过渡思想,在战时的非常措施,不仅保证了红军给养,而且建立了工农国家对国民经济全面的有力的领岛,打击了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和生活制度。军事共产主义作为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初模式,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是,它对后来苏联模式的形成及改革的历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军事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政策,一种体制,一种模式,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高度来进行分析,作为小农经济环境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产物,它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军事共产主义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现实。在一个社会化生产程度很低的国家里,立即实行全面国有化,强调在组织生产、管理和分配方面建立整齐划一的统一措施,并不能真正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脱离了农民的需求。十月革命后,82%的农民,从政治上讲,是支持苏维埃政权、拥护社会主义的,这是因为它解决了土地问题。但从经济上讲,小农经济同社会主义还有较大距离。他采用余粮征集制,完全禁止集市贸易和私人买卖,由国家直接实行工农业之间的产品交换。这脱离了农民的需求。

3、实行无货币社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其次,1920年春天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秋冬之时则完全结束。但是苏联陷入了经济危机和随之而来的政治危机之中。布尔什维克党被迫转向新经济政策,开始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它有以下重要特征:

1、以市场为取向。

2、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杭州师范学院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纸

3、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4、改革过分集权的政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

在列宁领导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共有6年的时间。前3年,列宁急于通过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3年,列宁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落后国家的国情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初步探索了通过新经济政策迂回、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路子。

二、定型阶段(斯大林模式)分析:

虽然新经济政策本来是长期的社会发展战略,但列宁去世后,这一政策实际上已逐步停止实行,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苏联领导层提前结束了新经济政策。这次转变的结果,是建立起了斯大林模式,即后来持续存在了半个世纪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扩大到欧洲、亚洲拉丁美洲一系列国家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1、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伴随着高速工业化、农业化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形成的。这三大运动是相互配合、互相促进的,彼此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最终催生了一个以过度集权为基本特征的斯大林体制。

2、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点:

其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这一特征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等诸多方面。

(1)在政治方面的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

(2)在经济方面的表现为: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管理方法,优先发展工业和军事工业。

(3)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为: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领袖言论成为真理与错误的唯一标准,舆论一律。

(4)对外关系方面,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关系从20年代新经济政策阶段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转向冷战对峙,甚至准备并进行热战对抗。此外,斯大林模式还培植了一个党政军高薪官僚特权集团,他们脱离人民群众的情况的确很严重,后来竟发展为苏联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掘墓人。

三、苏联东欧剧变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东欧掀起的改革浪潮,只短短几年时间,局势就迅速失去控制。先上东欧国家,后是苏联,相继发生了社会制度的剧变。苏联东欧的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遭到重大挫折,使本来处于低潮的社会主义跌入谷地,同时也根本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极大地影响了国际形势的发展。

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长期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先是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人从“左”的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并维护过度集权的体制和官僚特权集团;后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从右的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搞民主社会主义或自由资本主义。

(二)、横向分析:一、社会主义苏联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但是他所表现的大党、大国主义,使得很多国家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和束缚。

二战以后,社会主义从一国走向多国,但各国的情况都不一样,大多数国家是落后的国家,本身并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然而又大都是由苏联红军解放或者在苏联帮助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因此不得不接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有的国家虽然抵制

杭州师范学院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纸

苏联模式,但是终究未能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和束缚。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建设社会主义的好经验本来自然会得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高度重视。可是,苏联却自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具有普遍性,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普遍规律,具有国际意义,非要别国照搬不可,表现出了严重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

二、苏联模式的失败给世界各国尤其是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丰富的革命经验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我们可以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中汲取以下三点历史教训:

1、要警惕右的,但主要是纠正“左”的错误。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主要弊病,是“左”的教条主义与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相结合所形成的理论观念、具体体制和方针政策。但是借助于“左”的东西来反右,也只是一时管用,从长远来看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2、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苏联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模式,是指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决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环境。事实雄辩证明:苏联如果不是利用“社会主义计划管理”的优势,就不能在一个落后的国家短期内集中调动国家有限资源实现工业化、打败法西斯侵略、拯救自己的国家。当然斯大林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也有深刻教训,对苏联工业化、现代化发展中的这些教训是应认真总结和汲取的。 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 第一,苏联模式高度集中和高度集权的特征,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规划和宏观调控。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的高度集中,就是把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全部集中于中央,把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配权集中于中央,实行部门管理。 第二,在落后的国家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十月革命后,苏联在当时非常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依靠苏联模式所蕴涵的积极性,仅用了20年不到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化道路,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成强大的工业国。 第三苏联模式创造了苏联难得的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苏联模式为苏联创造了难得的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 第四,取得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捍卫了社会主义的胜利成果,推动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苏联模式的弊端 不可否认,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前苏联的建设之初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理论上缺乏创新,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苏共建党伊始,列宁便强调必须重视理论创新。但苏共后来未能继承列宁这一思想,反而将列宁主义教条化。其所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到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寻找理论依据,缺乏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进而丧失了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和批判能力。二、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动摇执政基础列宁时期曾不断调整经济决策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斯大林上台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强调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衡。 三、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官僚腐败,执政体制问题突出苏联社会的特权阶层产生于斯大林时期。战争年代为了稳定干部队伍采取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在战后继续得到巩固。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采取了稳定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专业: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姓名:段建丽学号:05020108100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然而,苏联社会模式并不是完善的,而是存在着严重弊病,不适合各国正常条件下的发展,而且长期没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体制创新,导致了最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解体,东欧剧变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以下部分将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历史成就及其弊病三个方面来展开说明这一模式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 1、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等方面。 (1)政治方面: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 (2)经济方面: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管理方法,优先发展工业和军事工业。 (3)思想文化方面: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领袖言论成为真理与错误的唯一标准,舆论一律。 (4)对外关系方面,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关系从20年代新经济政策阶段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转向冷战对峙。此外,斯大林还培植了一个党政军高薪官僚特权集团,他们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后来发展成为苏联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掘墓人。 2.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成就 苏联社会主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可总结为以下主要两点:第一,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一个内部潜伏很多问题的国家,但在30年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学号:1154155 姓名:洪伟 对斯大林的分析和评价,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所谓“斯大林模式”的问题,因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政击斯大林的言论,如果是带有理论色彩的,也就是具有根本意义的,正是集中在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和抨击上。因此,我想就如何全面正确地分析和评价“斯大林模式”谈一谈看法。应该说明的是,这些看法侧重于方法论上,因而没有更多地引用材料。 一、不同阶级、不同政治派别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截然相反 观世界上谈论“斯大林模式”的著作,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贬之者居多,褒之者甚少,全盘否定乃至恶意攻击成了主流。这也许是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一种侧面反映吧。历史表明,每当革命处于低潮,许多人,甚至曾赌咒发誓忠于革命的人,往往用咒骂革命来炫耀或者表白自己。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实际上是对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20年代末以后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抛弃社会主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止的近70年社会主义实践的评价。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系到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等一系列带根本性原则是非的事情。不同阶级、不同政治派别以及不同思潮的代表人物有着不同的看法,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出于反共反社会主义的阶级本性,因而是不足为怪的话,那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出现一股全盘否定斯大林个人、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的浪潮,倒是值得认真对待的。作为一名学者来说,既不能同意西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也不能同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象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这样背叛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者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我们主张,第一,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来评价“斯大林模式”。今天,离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已有大半个世纪,而且作为“斯大林模式”的典型代表的苏联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被颠覆,我们再来评价“斯大林模式”,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发泄一下什么情绪,而只是为总结历史教训,以便把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目的是搞好社会主义,而不是搞垮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国家遭到颠覆而幸灾乐祸甚至弹冠相庆,决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第二,必须实事求是地评价“斯大林模式”。必须把“斯大林模式”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切忌从现在已经变化了的情况出发进行评价。同时,必须全面地分析“斯大林模式”,既看到成绩、正确的一面,又看到失败、错误的一面。切忌只看一面,忽视另一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固然不对,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或者不符合自己既有结论的材料故意视而不见,更是不对。而且对这两方面必须分清主次,简单地罗列这两方面的材料而不分析哪一方面是主流,哪一方面是支流,貌似“全面”、“公正”,实际上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 二、就发展战略而言,必须结合历史条件评价“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摘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根本突破 , 前者与后者有诸多方面 的不同 , 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 , 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在正确路线指引下 ,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 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正确认识、科学分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 就要把它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 , 要用唯物史观来科学评价 , 要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态度。 关键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 比较 ; 评价 ; 唯物史观 最近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彻底否定” , 并认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死路一条” , 这不是唯物史观的科学态度 ,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异同、科学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向何处去 , 世界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问题 ,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不同之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 ,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形式和方法。它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 而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坚持、发展和创新 , 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 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 中国特色”表征其特殊性与个性; “社会主义”则是同质社会的共同本质 , 是普遍性与共性。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统一 , 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别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1、当时国际环境对苏联模式形成的影响在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是相当险恶的,一直都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国际反共势力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在十月革命的鼓舞下,欧洲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潮,像芬兰、德国、匈牙利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然而,这些革命最终却因为帝国主义的镇压、社会党人的背叛和共产党人的错误而导致失败,到1923年欧洲革命再度陷入低潮,苏联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受到了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当时的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始终是处在世界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始终处在战争与备战的特殊条件下。苏联不仅经历了国内战争,而且经历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大规模的卫国战争,可见,在当时战争的阴云是非常浓重的。这种持续的反共战争威胁的国际形势必然会对斯大林思考如何建设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正如列宁所说的:“要么是灭亡,要么是开足马力奋勇前进。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因此,斯大林明确指出:“我们不能知道帝国主义者究竟会哪一天进攻苏联,打断我国的建设。他们随时都可以利用我国技术上的弱点来攻击我们,这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党不得不鞭策国家前进,以免错过时机,而能尽量利用喘息时机,赶快在苏联建立工业化的基础,即苏联富强的基础。党不可能等待和应付,它应当实行最高速度的政策。”在战争阴云十分浓重的形势下,抵御外来侵略,巩固和捍卫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当时斯大林及其他苏联领导人最为关注的问题。为了保卫苏维埃国家以防止突变的发生,为了随时准备捍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联不得不把尽快建立工业强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和方式,就是在当时特定的国际形势下做出的选择。2、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发展的要求苏联从沙俄继承来的经济遗产是十分落后的。斯大林指出:“苏维埃政权不能长久的建立在落后的工业的基础上,只有不仅不逊于而且过一个时候能够超过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的现代大工业才能成为苏维埃政权的真正的和可靠的基础。”然而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大工业的发展道路是十分艰难的:原有的经济十分落后,财力、物力匮乏,苏联由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决定,又不能像英国、美国、德国发展重工业那样,或者靠巨额借款,或者靠掠夺其它国家,或者同时采用这两种办法,苏联只能靠自力更生来实现工业化,显然这是一条“需要有重大的牺牲”、“应该公开和自觉的忍受这种牺牲”[4]的道路。于是斯大林在具体分析当时苏联的状况,在国民经济得以恢复的基础上,决定有计划的全力推进工业化。苏联高速推进工业化,必须消灭能够产生资本主义份子的个体小农经济,大力推进农业集体化。因为“苏维埃政权不能长久的建立在两个对立的基础上,建立在消灭资本主义分子的社会主义大工业上和产生资本主义分子的个体小农经济上。”[5] 短短的几年内在苏联这样复杂的大国实现工业集体化,集中不能不借助于政府的强有力的行政命令。这一切对形成高度集权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俄国历史传统的影响俄国的历史传统对苏联模式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就是皇权主义和封建宗法文化。皇权主义是俄国历史文化传统中一个显著的特征。由于俄国国家政权的核心是封建沙皇,因此,俄国国家主义的实质就是皇权主义。在俄国历史当中,没有形成任何独立从事有效活动的社会自治力量,也没有形成任何对国家政权进行监督的社会组织和社会集团,所以,国家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一切活动皆有至高无上的以沙皇为核心的国家所操纵和决定。因此,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形成的政治上的集权,经济上的集中和文化上的控制现象,多少受到俄国皇权主义残余思想的影响。封建宗法文化是俄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又一个显著特征。在以沙皇为代表的至高无上的国家政权下面,是处在宗法制和半宗法制之下的广大农民。由于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十月革命以前的很大一部分农民从事的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由于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十月革命后形成的俄国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工业化高潮中,大批宗法农民涌入了工人行列,虽然改变了农民身份,但其历史传统中的宗法文化心态、价值观

浅谈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评价

浅谈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评价 摘要: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是苏联历史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年代。这一时期,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国内斗争异常复杂,斯大林在无所前鉴的情况下,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提出的一些理论,结合苏联的实际情况,领导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形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特殊性。 关键词:苏联模式,形成,特征,评价 一、苏联模式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二,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代时代的特点。”[1]这种对苏联模式的定义是科学的而且是符合实际的,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去了解和评价它。斯大林是苏联模式的主要创造者,因此苏联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二)苏联模式的形成 苏联模式的产生与当时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国际环境分析 国际上危险的环境是苏联模式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原因。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及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诞生之日起便被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视为的敌人,并一直对其敌视、封锁以及侵略。由布尔什维克执政的苏维埃政权成立伊始的三年国内战争,从表面上看是内部的反动势力对抗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然而反动势力中包括被推翻的剥削阶级、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都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1918年3月,协约国以俄国无力保护中立国为名,先后在苏联北方重要港口摩尔曼斯克登陆。同年4月,日本和英国的军队也在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一战期间,协约国由于要集中军力对付德国,并未抽出大量的军队来攻打苏联,多以支持俄国反革命势力的手段来镇压革命。一战结束之后,协约国于1919—1920年对苏联发动了三次武装进攻,日本也在远东不断骚扰。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不断攻击,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岌岌可危,在这个关系到整个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国内经济本就面临崩溃的苏联必须最大限度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夯实社会主义物质基础,通过发展重工业以及对农民利益的暂时忽视来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抵御外国侵略并镇压国内反叛,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制度也就是在这种十分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 2、国内因素分析 十月革命将俄国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农奴国家在制度上过渡为世界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这个曾经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在社会、文化和思想上的影响却持续很久,尤其是在民主方面。十月革命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胜利,俄国既没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在思想上彻底消除封建的启蒙运动,也没有给无产阶级政党足够的时间来消除封建残余的影响,因此,国内普遍缺乏民主思想。苏联刚刚成立时,国内文盲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在旧的沙皇俄国时期,社会等级森严,最高层次的皇权和统治官员严重压迫人民;农民阶级在宗法制的统治下求生,思想上深受宗法制的毒害,民主意识非常薄弱。在这样一个缺乏民主意识的国家

苏联模式的特点与弊病

论苏联模式的特点与弊病 苏联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的命运归宿,但对于苏联模式的功过是非,我们不能一言以蔽之,必须历史地辩证地看待。 一、苏联模式的特点 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 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是过渡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国家权力过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过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全力过度集中于斯大林个人。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随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开始逐步建立起一套与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相适应的、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民主选举制的原则。软弱低效的监督机制:在执政党内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由列宁提出的,但到斯大林时期,党的监察委员会地位受到严重削弱,权力受到限制,只有自上而下的监督而没有自下而上的监督,最后监察机构成为打击反对派的工具。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斯大林时期国家安全机关由他个人直接领导,拥有特殊的地位。 在经济方面。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都高度集中于国家,财务上实行统收统支制度,职工缺少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计划具有法律效力,计划具有无所不包的广泛性,计划具有过度集中的统一性,计划完全排斥市场调节。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部门管理便于实现集中的计划运作,部门管理便于对企业实行专业管理,大批企业收归中央,中央经济管理部门直接控制企业的人财物大权和产供销活动。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很少发挥甚至完全排斥市场因素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了追求数量不计成本代价,实行过度集中指令性计划体制,以行政手段实行农业集体化,实行低工资政策。 思想文化方面。文化团体国家化,党中央对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一方面通过自上而下干部任命规制,另一方面党中央激斗对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直接控制。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比较 讨 论 报 告 组长:李昕阳 组员:霍坚旭屈红艳陈媛王慧 陈烁帆谢彩玲张丽欣 刘昕昕徐唱李政通 发言人:刘昕昕 成绩:8.7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比较 目前国内外都在热议中国模式,但褒贬不一,意见分歧很大。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模式,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从中国模式和苏联模式的比较研究中,认识苏联模式是怎样从成功走向失败,中国是怎样从学习苏联模式到突破苏联模式而形成自己的模式,实现纵向突破和横向超越。中国模式取得巨大成功,但并不十全十美,需要在深化改革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根本突破,前者与后者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在正确路线指引下,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正确认识、科学分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就要把它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要用唯物史观来科学评价,要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态度。 在社会主义史中最早提出“模式”一词的是柏林大学讲师杜林。1953年,英国研究苏东问题学者休.塞顿-沃森所发表的《从列宁到马林科夫》一书导言中,首次提出了“苏联模式”一词。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关键要害在于树立个人崇拜。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则,以长官意志取代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往后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接班人。邓小平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社会主义模式科学内涵的基本内容有三。一是制度。这里说的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一个国家选择什么社会制度对该国的发展至关重要。苏联的社会制度就是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制度是体制的基础,是发展的依托。二是体制。制度就是基本制度,体制就是具体制度。基本制度的优越性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在于选择和实行什么体制。体制是基本制度的体现。三是道路,即发展道路。发展是硬道理,任何国家最重要的是通过探索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快速发展道路。发展道路包括为实现发展目标而实施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总起来说,发展模式是社会制度、体制和发展道路的统一。发展模式包括发展道路,比发展道路宽泛。 马克思认为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发展,都表现为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合一,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在社会形态发展历史中的体现。 一、统一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相同之处) 在俄国,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本国实际情况之中,率领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成功,这标志着俄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苏联社会主义建立的理论依据,其主要内容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当时处在黑暗无助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 1921 年,中国有志之士在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按照当时俄国政党原则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真倾听老百姓的呼声与心声,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与信任因此,中国共产党成为人民夺取国家独立民族自立革命实践的领导核心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在其周围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终使一个独立民主和平富强的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苏联模式评析

苏联模式评析 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征: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有高度集中性、全面性和强制性的特点。首先: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其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战略。再次:否定和限制商品的计划经济。 2、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第一,高度集权的党的领导体制。党和国家融为一体,国家完全隶属于党,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绝对控制。 第二,限制以至取消党内民主。 第三,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滋长了官僚主义,干部只对上级负责。 第四,总书记个人专权模式建立。总书记独揽党政军大权,不受任何组织和法律的限制而可以随意决定重大国务。斯大林执政期间,不需要召开党政大会了。 3、高度集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管理体制 第一,文化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和党的领导人说了算。例如:《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由斯大林审定。 第二,个人迷信、个人崇拜盛行。个人崇拜是国家高度集权的需要,是为执行高度集权制服务的。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 第一,建成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苏联模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第三,苏联模式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控制和管理,改变了苏联的工业布局。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 第一,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经济发展。 第二,干部特殊化和官僚化严重。 第三,文化专制导致社会意识贫困和教条主义盛行。

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所谓苏联模式,如果仅就其内涵本身而言,那可以从经济和政治这两个方面加以解释。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严格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理论主张和学术观点的取舍,均受官方意志裁定。 苏联解体后,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70年历史即苏联模式成败得失的评价大体有两种:一是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如戈尔巴乔夫之流。还在1984年,戈尔巴乔夫在会见瑞士记者时,就说这个制度“一切都腐烂了,必须用民主化、公开性的手段促其变革”;一是持辩证分析的态度,既承认它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指出其自身存在的严重弊端。 对于苏联模式,我们应该结合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对其作客观公正的评价。斯大林时期的苏联面临两个生死抉择:旧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必须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否则“落后就要挨打”;同时面临法西斯入侵的威胁,必须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能否渡过这两个生死关是检验“斯大林模式”的唯一实践的标准。列宁斯大林模式实施的效果,苏联由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为一个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十月革命的召唤下,在苏联社会主义榜样的鼓舞下,在世界上建立起了一个和资本主义平分天下的社会主义阵营,这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境况下产生的客观效果。 但我们也应看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曾被认为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曾被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或者效仿。不可否认,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前苏联的建设之初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其弊端突出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理论上缺乏创新,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 苏共建党伊始,列宁便强调必须重视理论创新。他认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党,才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但苏共后来未能继承列宁这一思想,反而将列宁主义教条化。其所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到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寻找理论依据,对列宁著作教务式的解读和引用逐渐成为一种习惯的思维模式,缺乏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无法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进而丧失了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和批判能力。 二、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动摇执政基础 列宁时期曾不断调整经济决策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斯大林上台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片面强调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衡,人民生活无法得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区别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相对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生了根本的突破和发展,并走出了属于中国的特有的发展道路。前者与后者相比较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在正确路线指引下,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正确认识、科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区别,就要把它们放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分析,要用唯物史观来进行科学评价。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辩证区别 一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区别的现实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科学评价,是一个重大而又疑难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问题。有的在斯大林在世时,神化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有的在斯大林去世后,完全否定其所有的历史贡献和作用。然而,对苏联模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失败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失败? 苏联的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苏联的剧变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的意义。内因是指苏联国内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外因是指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但和平演变之所以奏效,关键原因还是出在苏联内部,正是因为苏联传统模式(计划经济模式)已经过时又迟迟得不到更新,进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内部危机日渐加重。再者,苏联共产党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2)、苏联的剧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历史的原因是深层的基础性的东西,而现实原因则是直接的导火线。历史原因包括过时的僵化的经济体制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之间的矛盾;严重的官僚主义与广大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和人民之间的矛盾。现实原因是苏联共产党把体制改革变成了社会制度的转轨,即执政的共产党在改革中的路线失误,就成了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 (3)、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苏联解体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和对外政策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经济因素起者决定性的作用。苏联几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固然巨大,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这和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有直接联系。逐渐使人民对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信心,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4)、就苏共本身而言,导致苏联剧变的既有思想路线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方面的原因。思想路线在这其中起着根本的作用,因为,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都是在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制定的。苏联共产党从斯大林开始到80年代,始终没能从根本上摆脱执导思想上的僵化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左”的路线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又从“左”的极端一下子跳到了“右”的极端,表现为全盘否定了苏联的历史,终于引发了一场毁灭性的总危机。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应该始终抓住这个中心不放。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局。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在思想上必须提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在组织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4)、“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即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权,苏联的经验告诉我们,批判“左”的教条主义要用历史的观点,要全面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历史。 (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改革必须深深扎根于本国国情,改革的成败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经济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衡量标准。 (6)、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这种开放不仅内部是开放的,而且对外部也应该是开放的。 (7)、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平演变”。

浅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形成于斯大林时期的一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探,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后来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照搬这一模式。新中国的成立后,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再加上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国开始学习移植苏联模式。该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其又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僵化模式”。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才开始彻底摒弃这种模式,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巨大的成功。 [关键词]苏联模式;高度集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即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的体制。该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该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在经济上,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在政治上,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文化管理体制,领袖言论成为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苏共当对思想文化的控制表现在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实现对文化部门的控制。有通过党中央宣传鼓动部等机构对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直接控制。社会文化团体本属于群众性组织,最后通过大规模改组,变成准国家机关。领袖的言论和思想被绝对化、神圣化,不容置疑。 2 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及其影响

苏联模式的弊端

苏联模式的弊端与当代中国的发展 苏联模式曾经使苏联击溃了法西斯的进攻,保卫了苏联,将苏联有一个落后的国家建成为世界第二的强国。也同建立了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而苏联模式也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发展模式。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之初也同样存在苏联模式的影子,但苏联模式却存在着一些弊端和不足,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些苏联模式的弊端,同时简单阐述当代中国的发展。 一、苏联模式 苏俄为解决生产力的窒息破坏并引起的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自1921 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去世不久,斯大林就在1927 年提出向资本主义全面进攻的方针,实际上结束了新经济政策。经过20 年代后半期和30 年代一系列对国民经济的改造和建设,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经济计划化,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即苏联模式。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的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任何个人的意志不能左右社会发展的走向。因此,苏联模式不是斯大林个人一时的产物,而是当时苏联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苏联模式虽然是当时苏联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但是也仅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苏联。当时的苏联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家,苏联刚刚建立之初面对着西方国家的围剿,尤其是当时的老牌帝国英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在苏联建国之初对苏联进行了战争,同时苏联国内以高尔查克为首的反对武装同时进行了国内战争,在面对粮食危机的时刻列宁曾使用了战时的政策,二次政策也同时遭到了国内很多人的反对尤其是农民,苏联是以城市为中心的,不向我国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所以群众基础很差。战争结束后列宁实施了新经济政策,以缓解国内矛盾。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接手,斯大林并没有接受不哈林的意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为了快速的发展重工业,以免再次遭到西方国家的武力干涉实施了我们所说的苏联模式。从而是苏联的国力的到了迅速的提升,也是日后战争胜利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在日后苏联并没有根据自己的社会历史条件而进行变通,发展新的模式而是继续以不变的模式进行发展是使其解体的根源。 二、苏联模式的弊端 对于苏联模式,必须作具体的历史的评价。在苏联模式中,既有反映社会主义共性的方面,也有体现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特殊性的方面。对于社会主义共性的方面,要认识到它们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长途中一个特定阶段内关于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普遍规律,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都应坚持的。对于苏联模式中反映社会主义特殊性的方面,一定要看到它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苏联模式中存在着一些弊端,有的在模式形成时错误就是明显的,有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凸现出来的。二战以后,苏联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要求经济从粗放经营发展为集约经营,苏联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苏联没有适时有效地进行改革,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苏联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是各种合力的结果。苏联由盛转衰,最后解体,我认为根本原因不能归责于苏联模式具有严重弊端,而在于这种弊端没有随着历史条件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及时得到改革和改革失误。 苏联模式就是指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推行的一种模式。主要指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和政治体制模式,它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实行中央部门高度集权管理体制,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高度集中的党的领导体制,以党代政,党内民主和人民监督机制不健全等等。但是,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独特的模式,它基本上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是在革命和战争的年代里形成的,有许多因素对该模式的设计和选择产生了影响。比如苏联当时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本身特定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等。在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恩并没有解决,在当时也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资借鉴。斯大林创造了苏联模式,尽管有种种弊端和不完善,但不能不说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可贵的尝试。 苏联模式的历史局限性是很难避免的,它具有明显的历史相对性,其形成初期适应了经济落后、结构简单和以增强国防能力为经济发展首要目标的状况。随着条件的变化,苏联国内外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模式也就开始了僵化。种种弊端,要求执政党应当在尽量发挥这种模式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认真果断地加以改革和完善,把这种模式转换成新的、符合本国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新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苏联错过了六次自我改革的机会。如果能早点改革,弊病是有可能改得掉的。斯大林晚年没有要改革的醒悟,对要改革的人都加以清洗。斯大林的继任者在近半个世纪之中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领导集团并没有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贻误了改革的时机。勃列日涅夫统治集团拒绝改革这一重大的历史性错误最终把苏联引向了危机的边缘,但是这并不等于当时的苏联已经处于无可挽回地注定要失败的境地。从80年代初期的形势来看,苏联60多年中积累起来的国家实力尚未耗尽,如果勃列日涅夫的继任者能坚持正确的改革路线,苏联还是能够振兴的,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特别是在他抛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后,开始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削弱和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改变共产党的性质,放任和鼓励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发展壮大,结果,便导致苏共逐渐变质,丧失政权,社会主义制度被颠覆。 苏联模式的失败给了我们许多历史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一、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照搬照抄。斯大林时期,苏联模式还适用于当时环境,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的发展。但是之

斯大林模式弊端引起的苏联解体

斯大林模式弊端引起的苏联解体 范明成 09历史学34号 摘要: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斯大林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种种弊端,这些弊端在苏联建设中不断地暴露出来,而且是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暴露。最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无疑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次沉重冲击。而盘根与苏联社会各方面的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剧变最大的原因。 关键词: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苏联解体 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人们一般称为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 或表述为斯大林—苏联模式(本文简称为斯大林模式) 。它是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 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随着二战的结束,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发展不仅没有促进的效果,反而成为了阻碍苏联继续向前发展的因素。苏联体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暴露出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一) 政治体制上苏共高度集权,以党代政。 贾文华等人认为:“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以党代政领导体制;以人治代替法治,有法不依,长官意志盛行,民主法制遭到破坏;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党和国家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① 1、苏共长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包揽国家和社会事务,党陷入日常管理事务之中,客观上削弱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领导。斯大林强调:“我们的苏维埃组织和其他群众组织,没有党的原则指示,就不会决定任何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或组织问题——这个事实应该认为是党的领导作用的最高表现。”②这表面上是加强和实现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实际上是贬低了苏维埃的地位和作用,削弱党的政治领导。 ①贾文华等著:《苏联改革》,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6~36页. ②《斯大林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7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