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

主要内容

一、当前高中课程改革的现状和问题二、高中课程改革目标和任务

三、高中课程结构和内容改革四、课程实施、管理和评价要求

一、当前高中课程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初步变化

一是新课改理念得到普遍认同,学校的课程意识普遍增强(学校课程规划、课程管理、课程开发等)。新课程实验工作保持了平稳运行。

二是促进了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与重建(学分管理、选课指导、校本研训、师生评价等)。

三是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初步出现了积极地变化。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师生关系初步呈现;学生自主和探究学习的意识正在逐步增强。

四是进一步落实了教科研工作的先导地位,“校本研究”已初步形成风气。……

几个共性问题

教育内部及外部对课改认识的不协调问题(社会理解度、媒体舆论氛围、管理部门和学校的态度与力度等)

课改理念与实际行动的不协调问题(理念很先进,但缺乏具体化的标准和要求)

指导与操作者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教师究竟如何操作实施新课程,有关的具体指导跟进严重不到位)

课程评价与内容之间的不协调问题(缺乏课改实施的具体指导性评价方案;高考改革方案滞后等)教材及教参教辅等之间的不协调问题(仓促、滞后)

国家层面认识到的问题(摘自教育部朱慕菊副司长2006年2月在安徽报告)

新课程对学校传统的课程组织模式提出了挑战,学校适应起来存在困难;

高中课程内容新,模块多,教材变化大,师资数量、结构和整体素质一时难以适应,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教师培训经费与时间不足,内容与方式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实际需要;考试评价制度特别是高

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相对滞后,校长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普遍有所顾虑,放不开手脚进行课程实验;在一些本次课程改革作为亮点设计的领域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综合素质评价、通用技术、艺术等,由于缺乏经验积累和相应的专业支持,显得进展缓慢;

在外部支持方面,经费、政策、教师编制、舆论环境等方面尚未完全到位、形成合力。

进入新课程应重视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要重视教育行政决策者和学校管理者的观念转变和支持行动问题(态度与力度,这是关键的关键);

二要重视加强对学业水平与学分认定的监测问题;

三要重视“学校文化”的重建问题(变“功利文化”、“应试文化”为“全人教育”观和“诚信文化”等);四要重视教师评价制度改革,重视重建“教师文化”,促进专业发展(尤其是切实增强“课程意识”问题);

五要重视新课程培训方式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问题;

六要重视教材选用中的盲目性和教辅混乱问题;

七要重视高考制度改革研究的紧迫性与影响问题……

二、高中课程改革目标和任务

(一)普通高中培养目标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二)高中课程改革的五大任务

内容改革: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结构改革: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实施改革: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改革: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管理改革: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三)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四大特点

课程结构的领域、科目、模块设计(模块制)课程实施的普遍选修制

学习阶段划分的小学期制课程管理和评价的学分制

三、高中课程结构和内容改革

新高中课程体系结构的变化实现了纵横分合的结构划分,通过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让高中生在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从课程属性看,构建了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递进的课程层次;

从课程的管理看,形成了必修课程、选修Ⅰ课程、选修Ⅱ课程(校本选修课程)相互配合补充的灵活体系;

从课程的形态看,划分了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两类不同性质的课程类型。

政治领域-科目-模块结构设计的意义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形成逐级包容的三级课程,其中,学习领域和模块的课程设计概念,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计中是首次使用。这种新的三级课

程形式,特别强调学科的关联及多种学科的共同价值。既可以从宏观上整体规划课程,也有利于科目间的融合,还可以随时调整科目间的结构,使得课程结构不断趋于合理。

学习领域的设计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也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防止陷入学科本位。学习领域的设置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科目仍然是高中课程设置的主体,科目是学习领域的构成单位。在学习领域统摄下的各个科目不再局限于单科的逻辑体系,而是强调彼此间的关联,而且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向学生的经验与生活回归,学术性科目仍然受到相当的重视,各个科目都设计了学生必修模块。

模块是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每一科目都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各个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与传统课程单元相比,模块具有更强的综合性。

学科模块结构的类型(一)

必修模块+平行并列的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系列+递进的选修模块

学科模块结构的类型(二)

基础性学习模块:侧重概念、规律和知识的学习

扩展性学习模块:侧重深化学生的学科学习或开拓学生视野,如介绍科技发展、学科最新进展和文学艺术鉴赏方面的学习

体验性学习模块:侧重活动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如技术类、艺术类学习模块

模块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1)保证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2)保证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3)增加课程内容的灵活性。

(4)促进学校课程特色的生成。

(5)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模块设计的特点意味着高中课堂教学应强调什么?

1.强调某一模块的教学既要围绕一定的“主题”组织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又要保证与相关模块的逻辑联系和学科内在的系统性。

2.强调要注意学习的综合性,强调对知识的整合,强调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而非单一的课本知识灌输。

3.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要关注学生的“关注点”,并着力提升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

4.强调要注意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的学习,要注意是“引导”而非“强制”。

5.强调要注意围绕模块内容,及时将最新的相关成就(新知识)通过科学的改造而进入到教学中来,即:强调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而非机械“照本宣科”。

6.强调要对每一模块内容的教学都进行整体的考虑与设计,提出相匹配的整体的教与学的构想,而非孤立、单一的机械对应。

教学实施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1.许多学校出于应试惯性或师资问题而任意增减课时

2.至今仍未真正从模块整体上设计教学(备课习惯)

3.多种版本教材下,对教学内容处理尺度把握“心中无数”(知识选择能力问题)

4.模块课时量与教学内容量之间的矛盾突出(焦点)

5.教师“包办”或机械教条行事现象仍较普遍(教学传统观念与行为问题)

6.学习活动设计与开展的“两极”(垄断/盲目、幼稚)现象……

问题的成因及影响如何?

1.“随意开课”——新课程改革意图如何落实?

2.“心中无数”——以“本”为本还是以“标”为本?

3.“课时不够”——“教”教材还是“用”教材?

4.“保险系数”——是否考虑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与负担?

5.“知识整合”——教师的视野是否够宽阔?

6.“认知包办”——智慧是“灌”出来的吗?

7.“目标单一”——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是否都关注了?

8.“弱化知识”——“基础性”真的不重要了吗?

9.“活动迷失”——让学生“活动”究竟是为什么?

(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不能不注意高中生与小学和初中生之间的差别)

10.“教学低效”——教师备课时是否注意模块(或主题)的“整体性”了?

问题的求解:如何实现新课程的教学新要求?

●启示与反思:

——所谓教材就是个“引子”,教师只有以超越的视野、创造性地运用,才可能借此引领学生走得更远,真正实现不断超越。……

——“不能在知识和学问中获得智慧的人,是真正的蠢人”(卡尔?威特)。那么,我们的教学呢?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的课堂教学又应当是什么样的呢?……

——“生成性教学资源”对学生而言往往是最具有意义和价值的资源,我们是否该切实关注?问题的求解:如何实现新课程的教学新要求?

●启示与反思:

——整合教学内容,实行主题教学,这既是解决课时矛盾的重要策略,也是模块课程的应然要求,我们在思想上是否已意识到了?

——没有思辨性,就没有智慧的生成与发展;人之为“人”,在于人所特有的“人”的丰富情感;“生活”是学科教育教学的生命之源。而这一切,对教师和学生又意味着什么?……

——课堂教学设计着眼点究竟是要注意抓“小”(教学细节)放“大”(教育主旨),还是应注意抓“大”放“小”?“大”与“小”的问题究竟怎样处理才合适?……

问题的求解:如何实现新课程的教学新要求?

●启示与反思:

——我们是否是在老老实实的真正按照学科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而施教?……

——模块课程下,评价课堂教学是继续仅仅看孤立的45分钟内的表现,还是更应当综合追踪衡量一个模块(或一个单元,或一个主题,或一个问题)的整体教学情况呢?

——我们的教学方式的确应倡导对话和引导,课堂教学应追求“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叶澜)……

问题的求解:如何实现新课程的教学新要求?

●启示与反思:

——“好”的课堂教学的追求应当是:

“活”字当头,顶“天”立“地”,

立足课标,依托教材,

有机整合,拓展超越。

应有的理性:课堂教学改革应防止走极端

高中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彻底颠覆”和“推倒重来”,而是一种扬弃。

高中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不应是“快乐而肤浅”的,而应是充满内在张力的,有体验提升的,有思想深度的。

高中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固然要重视合作学习,但决不能因此而放弃了对个体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与培养。

高中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固然要强调自主学习与探究式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彻底摒弃接受式学习。……

(二)必修课程、选修课程Ⅰ和选修课程Ⅱ

1. 必修课程

设置必修课程或必修模块是保证普通高中阶段学生必要的共同基础的手段,按照毕业学分的要求,普通高中学生必须修满116个必修学分的课程并取得合格的成绩才能毕业。这样,在高中毕业所要求的最低学分(144学分)中,必修模块比例高于80%。

2.选修课程Ⅰ

课程标准已经列出的供选择的必修模块或必修模块系列。跟现行高中课程计划相比较,选修课程Ⅰ基本上可以理解选择性必修课程或限定性选修课程,它与学生未来走向如选择高等学校入学专业、未来职业走向有密切关系。有些科目已经在课程标准中建议或暗示了不同走向的学生对选修模块系列或模块的选择,有的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方案并没有对选修课程Ⅰ的学分要求做硬性规定,但各科对各自学科内选修课程Ⅰ的模块有所要求。按照毕业学分要求,选修课程Ⅰ的学分应该不低于22学分,在最低毕业标准中学分占有比例为15%。从学校的实际操作看,选修课程Ⅰ的学分将不会低于22学分,学生取得的学分越多,选修课程Ⅰ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将越大。

3.选修课程Ⅱ

选修课程Ⅱ实际上是学校开设的任意选修课程,国家规定了高中学生毕业最低应该获取6个选修课程Ⅱ的学分。这部分课程主要是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出现。这样,我国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学校开设校本化的任意选修课程做了强制性规定。

选修课程Ⅱ范围内开设的课程都属于学校的校本课程,但高中校本课程的范围却并不仅仅限于这

个范围之内,例如,它还包括对选修课程Ⅰ范围内各个学科模块的开设和校本处理,还包括属于必修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处理等等。

模块化课程选择性的实质

课程以模块为单位提供,学生选择的基本单位缩小到模块,而非科目;

以科目齐步走为基础的班级体制被软化或消解,将学生考试结果与其它结果密切挂钩的评价方式遭遇困难。

实现课程选择性的意义和挑战

学生

教师

学校

(三)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在上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固定的课程形态。

为确立综合实践活动在新课程中的地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学分总数为23,在所有必修学分中所占的比例近20%,是所有学习领域中必修学分最高的。

综合实践活动被规定为三方面的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年共计15必修学分,其必修学分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学科类科目。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性质上属于实践性课程、活动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超越了任何学科逻辑的限制,它是学生的自主空间。

关注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类学科课程形成一有机整体。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领域存的联系

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

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通常每个模块按周4学时安排,在一个学段内完成;

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学生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原则上每个模块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

学生每学年应参加1周社会实践,可获得2学分;

三年内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并持有相关证明,可获得2学分;

通常情况下学生三年内可获得180个学分。

普通高中为什么要用学分制

既能考虑到所有学生共同的教育质量,用毕业学分、领域/科目/模块学分要求的方式表示,又能照顾到个别差异,通常用最低毕业学分、领域最低/最高学分、科目最低/最高学分来体现,这样,就能实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程度或种类)的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新方案将为高中学生提供100多门可选择的课程,这为每位高中生设计自己的课程方案、规划自己的高中生活、选择自己的课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选课制如果不用学分制加以管理,就会导致个人兴趣主义、课程不均衡、课程不连续、共同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

能力的挑战: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

●课程设计、课程整合与课程开发的能力

●科学处理教材与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二度开发)

●捕捉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能力

●指导学生多样化学习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

●合作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协作、教研共同体)

●现代教育技术和对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

培训的挑战:教师对专业引领的新要求

●培训要解决实验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忌主观空论

——如何科学处理教材和选择教学内容?

——如何进行教材及其他知识的整合?

——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指导?

——如何在课堂上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如何开发课程资源?

——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才富有实效性?

——如何进行模块试卷命题设计?……

培训的挑战:教师对专业引领的新要求

●培训方式要多样化,具有针对性

——反思式培训

——案例式培训(最重要)

——问题式培训

——现场式培训

——菜单式培训……

教师作为研究者

教师是教育教学行动研究的主体

教师是教育案例研究的主体

教师是教育叙事研究的主体

教师是有效教学研究的主体

教师的行动研究

教师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理论上的产出,而是为了教学实际本身的改进。

传统上,“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真理”,并认为这些研究出来的“真理”能够通过教师很好地再现于教育实践之中。这种将教师视为一个简单“中转站”的观念,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估计得过于简单。

行动研究方法与成果的表达形式

教育日志

教育叙事

教育案例

教育反思

教学课例

一位教师的教学反思

把课上到学生们的心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情感撞击;其二,心灵对话;其三,学会分享。所谓情感撞击,意味着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习中的有效保证。所谓心灵对话,它既是优秀课堂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又是艺术课堂教学的一种具体操作。

所谓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和共同的拥有。分享,意味着教师有更多的唤醒,而不是灌输;更多的引领,而不是强制;更多的平等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学科课程视野中的课程资源开发

明确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从资源层面拓展课程范围

教材是核心课程资源

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重视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

促进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程资源开发

加强校内课程资源设施建设

高中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

选课制度与现有教室和教学管理之间会有很大的矛盾

图书馆建设与课程改革要求不相适应

实验室运转很紧张

有关课程资源的购置预算程序不科学

网络配备和应用程度不高

试卷和练习册作为重要补充资源需要更加科学管理

新教材应提前到位,充分发挥教材的资源作用

教师条件仍将是最大的课程资源问题

评价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原则

1.理解性评价:致力于尊重和理解学生

2.综合性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

3.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和提高

4.多元化评价: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要多元化

5.过程性评价:评价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

6.自我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发展性评价的特征

1. 有具体、明确的发展目标

2. 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目标的实现而不是为了检查

3. 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与发展变化的过程

4. 重视发展中的个体差异

5. 对某个领域进行多次评价

6.不断给予评价反馈,不断改进教与学

1、基于模块的学业成绩评价

⑴模块学业成绩测验

⑵模块学业成绩与过程性评价

⑶模块学业成绩与学分认定

⑴模块学业成绩测验

性质与功能:

为检查学业达到的水平而进行的终结性测验。

三类模块,两种测验方式

基于知识学习的模块;开拓视野的模块;基于活动与实践的模块。

书面笔试;开卷考试或表现式评价。

由学校自主组织实施

采用等级制计分的方式,分为A、B、C、D、E、F、U七个等级

模块学业成绩测验应该由学校自主进行。原因在于:

第一,考虑差异,更有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测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二,减少统考频密程度,减轻学生与学校的压力。

第三,只有将模块成绩测验的权力交给学校,学校才能够有足够的空间逐步建立自己学校的特色,创建独特的校园文化,这是新课程所努力追求的目标。

⑵模块学业成绩与过程性评价

模块学业成绩:

终结性成绩测验

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

过程性评价结果的报告

资料性的

描述性的

等级

两种结果不能简单相加,应分别加以报告。

⑶模块学业成绩与学分认定

学分的授予权在学校,接受督学的监督;

学分的认定必须与模块学业成绩挂钩;

模块测验成绩为U,一般来说不应该赋予相关的学分;

学生不能获得相关学分,应重修或改修其它模块;

三年里未能完成规定的学分作为肄业处理;

离校后可继续补修或重修。

2、毕业水平评价

⑴毕业水平考试

①基于必修模块的统一考试

②基于选修模块的学校自主考试

③开放式考试

⑵针对学习水平与过程的质性评价

①基于必修模块的统一考试

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的必修模块;

省或地区负责组织实施;

培育中介机构;

作为学生是否毕业的依据之一;

考虑作为大学报名资格。

②基于选修模块的学校自主考试

不一定要举行;

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的选修模块;

每名学生只根据自己的意向参加1-2门课的考试。

③开放式考试

学校为主;

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艺术等学科;

计算机操作、英语口语、通用技术的部分内容;

方式多样。

新课程下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种思路与尝试

方案一:广东——“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

方案二:海南——“3+3+基础会考”

方案三宁夏——“3+小综合(文综/理综)”

方案四:山东——“3+X(文综/理综)+1(基本能力)”

广东高考方案的设计原则

一、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确保方案实施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

二、要确保方案实施后被选拔出的学生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共同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三、确保不同年龄、性别、地区、报考专业的考生享有相同的权利。

四、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科类高校选才的需要,设置可供选择的考试和录取办法。

五、要能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六、方案实施要使考试组织、中学备考组织、高校录取等方面的操作简便、直观,易为考生、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理解并接受。

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以写实性文字表述方式分项目记入考生电子档案。内容包括中学期间各科目学分获得情况,技术领域、艺术领域、体育与健康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表现情况或获奖情况等等,取代现行考生电子档案的毕业考试成绩、毕业鉴定,录取时供高等学校参考,作为高校录取依据之一。

对高考改革问题的几点初步认识

1、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究竟应如何定位?一种意见认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因此,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就应当是“一个有利于”而不能再是“三个有利于”。应当为高考本身“减负”。然而,在目前的现实形势下,这还只能是一个理论上的“理想”。在现阶段,四省区不约而同地还是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在“两难”情况下所作出的比较务实的无奈抉择。

2、高中新课程强调了选择性,选修课程的份量大大加重。这种课程结构上的变化,必然使高考科目的结构随之发生形式与内容上的变化。即便是单科考试也已经与原来的单科有了质的不同。现在的单科是由必修与选修模块组合成的,基于选修的原因,这个单科就只是一个形式,其内容则是千变万化的。综合科的情况则比单科更加复杂多变。因此,高考科目设置在形式上发生的变化只是表面现象,其内容所发生的变化才是关键所在。这就意味着,试卷必然将会打破原有的单一结构,而出现一定数量的选做题目。可见,课程结构的变化对高考方案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3、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材的多样化所带来的内容的多样化问题。尽管所有的教材都是按照统一的课程标准编写的,但是由于编写水平不一,各版本的教材在知识的范围、数量、难度、梯度的把握上有很大差别的。这就决定了未来的试题不可能以某一种版本的教材命题,而必然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的基本依据。但是,由于许多学科的课标只给出了一些原则性要求,知识内容并不具体,因此,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课程内容中提炼出课标所要求的内容进行试题设计,是一项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

4、高中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必须要考虑体现这种新的评价理念,即学生在学校中所获得的过程性评价的结果不应在与高校录取新生时毫无关联,它应当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当然,诸如究竟如何科学地进行结合,学生所获得的综合性评价结果在高考录取时要不要发挥作用,应发挥多大的作用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棘手问题。其关键在于如何保障制度上的公正、公平、安全和操作过程中的公开、透明。

勇于面对挑战:我们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了吗?

某实验区的一位高中校长尖锐指出,前一阶段高中新课改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妖化”。一切问题“都是课改惹的祸”;

二是“神化”。课改是教育的“百病之灵药”;

三是“俗化”。实施中的庸俗化、形式化、教条化、虚假化;

四是“风化”。课改是“一阵风”、“跟风”;

五是“窄化”。课改就是“换教材”……

勇于面对挑战:我们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了吗?

面对高中新课改启动以来所经受的风风雨雨,面对新课改仍然需要面对的诸多新问题,我们究竟应当持何态度?这是需要我们作出理性判断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更是一再拷问着我们每一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的良知的不容回避的问题。那么,我们究竟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和回答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计划,自2009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精神,为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地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立足我省实际,借鉴先期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省份及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工作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核心,全面、准确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管理体系和课程资源体系,努力提高全省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一)构建河北特色课程体系。结合河北省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二)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认真落实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开阔国际视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三)提高课程行政管理能力。在国家课程方案框架下,构建我省高中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各设区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建设与管理课程的能力,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四)努力实现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课堂教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我省从2010年秋季普通高中新生入学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号),结合《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教育公平。 (二)坚持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三)坚持有利于各类高等学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四)坚持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稳步推进高考改革。 二、高考科类和科目设置 考生报考科类分为文史、理工、体育、艺术。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科目设置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必考科目。其中,数学分为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 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 报考体育类和艺术类的考生还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专业考试。 报考外语、外贸类院校及英语专业的考生,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英语口语考试。 三、考试时间与分值

高考总分750分。 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数学(文、理)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 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各300分。 2013年、2014年英语笔试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35分,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分值为120分试卷,按考生卷面成绩乘以135除以120记入考生英语科成绩;听力考试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分值为30分试卷,按考生卷面成绩乘以15除以30记入考生英语科成绩。 2015年及以后英语笔试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听力考试时间20分钟,分值30分。 英语听力在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二级)听力部分中进行,考生可在高中第三学年第一学期9月和第二学期3月参加听力考试,若考生参加两次考试,以考生最高成绩记入高考英语科目成绩。 其他外语语种(含听力)考试按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规定执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分值150分。 四、命题及考试范围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 高考命题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语文等9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 考试范围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中规定的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见附件)。 五、招生录取

浅谈高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高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6-01-22T11:12:03.84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12月总第176期供稿作者:刘玲张金梅 [导读]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第一职业高中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意义就在于为学生和教师展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尊重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第一职业高中251700 摘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意义就在于为学生和教师展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尊重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高中音乐教学有效性 随着我国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正在进行之中,广大音乐教师对音乐新课程展开了积极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就这四个方面进行了现状分析: 一、现状分析 1.对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我国高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实际,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且,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没有兴趣的音乐课,则形同虚设。 2.对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繁、难、多、旧,有些教学内容出现过杂、太乱、知识无序的情况,没有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科之间缺乏综合性。 3.对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在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单纯地灌输音乐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与形式过于外在和花哨,与教学内容相脱节。而音乐的学习过程则是一种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探究和创造的过程,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人们往往采用没有突出音乐艺术特点、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音乐教学,教学过分知识化、理性化,重视教师的讲授,轻视学生的参与体验;重视教学的结果,轻视教学的愉悦过程;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轻视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好。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 4.对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评价相一致,都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重分数、轻素质,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也增加了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评价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多“以智商式思维”为理论依据,以纸笔测验为唯一方法。 二、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的高中音乐教学对策 1.在教学目标方面。高中音乐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也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地、有个性地发展。 2.在教学内容方面。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能性的特点,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理解而教,因为教学内容可以促进多种智能的发展,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发展某种特定的智能。高中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觉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音乐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多元化,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还将不断出现。多元智能课程的方法就是一种努力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的方法。“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做到以美育人、以美感人。”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的“艺术推进项目”认为:“当我们把音乐当作一种智能来看的时候,我们所进行的音乐教育就和音乐教育课或音乐技能训练有所不同了。我们应该本着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表演、欣赏、创作及思考等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态度,并理解音乐和学习的关系,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多元智能教学是通过尽可能丰富的教学方法以开启学生的多种智能,达成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学目的。 4.在教学评价方面。课堂教学评价是指依据教育方针、一定的教学目标,利用可能的评价技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等做出价值上的判断,以期改进教学工作。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它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起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在多元智能的评价中非常重视真实测验。 三、结束语 多元智能理论是我国近年来关注的国外教育思潮之一,加德纳把智能定位为我们今天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我国今天的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新支点;同时提出了智能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我们的教育观应该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呼唤我们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而随之变化。 总之,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应该立足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与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融合,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们学生的教学实际、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而服务于我们的音乐教育改革。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微探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微探 发表时间:2014-07-14T10:08:58.763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1期供稿作者:段运丽[导读] 新课改必须进行下去,但要完全实施,还得多站我们的角度看问题,更要站在本土上来谈课改。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第三中学段运丽摘要:随着新一轮的英语课程和高考改革对英语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英语是一门语言,情感态度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解决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培养人,是把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即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的人。这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推脱的任务。如果新课标所提出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三个 方面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真正地体现在评价体系中,如果它还是和现实遥不可及的话,那它就永远只是一纸空文。怎么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把人文素养的培养贯彻到新课程中去,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新课改人文素养英语是高中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学科。然而,在英语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在实施新课程的授时遇到了以下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给出了相的对策。 1.部分老师和学生不重视。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在部分学校,学生水平较差,平时就搞清楚课本的一些内容已是花去大半课堂时间。稍微讲一些人知识或布置一些小组作业都被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有学生就过我:“老师,我承认你上课讲的很多知识我们都没听过,都有用,我们这样上课也很开心,但是你讲的这些还有叫我们做一些作业考试都不考啊,那学来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多划划重,讲讲题。”很多老师也认为给学生讲这些还不如分析分析语,傲多点题来的实惠,甚至学校本身也就是看考试成绩,对这面的教育比较忽视,因而人文精神的培养迟迟看不到曙光。 2.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呼唤新的考核形式。 那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归根到底就是考拔标的问题。虽然《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提供多种选择,应个性需求”高度褒扬了人本主义,也体现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文性,但是事实从检验学习的考试形式看来,却没有和这种理接轨。无论什么学生到头来都是考一种题目,没有哪个教育部专门为每个学生设计一份符合他特性的考题。一考定终身的考机制使学生很难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还是沉浸在背语言、记单词、做考题的苦差事中。为什么现在还存在为语言而语忽视人文精神的英语教育?就是在于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和评脱离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从最根本的高考开始列现的英语考试题型来一次变革:增试口语,内容以必修模块各个元的主题为基础,设置情景英语的考核;阅读题应该出能考出生真正蒯读技能的题目,形式应该有问答题、归纳演绎或其他式而不只是多项选择;减少语言知识点方面的考核,更多的设一些有关文化背景的或是开放性的题型。 3.部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教师缺乏对新课改的情。 现在大家都知道globalization(全球化),任何东西都要与国接轨。外语教学更是这样,过去我国实行的科举、应试教育,法是简单的,甚至是落后的,如果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实践力和心灵智慧的方法,就必须实行课程改革,而且势在必行。么要课改,也势必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可能会面临失。因此新课程改革,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我们教育部门应该领导到普通教师,都应该去学习,去适应。但事实却与此相,许多领导都不愿在教育改革中出风头,不敢“轻举妄动”,果失败谁负这个责任。他们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要不影响教学成绩就行。这样,作为普通教师,如果没有领导大力支持,谁还敢放开手脚去干,这确实束缚了教师新课改的情。 4.教师课堂活动设计形式化。 新课改理念下的英语教学要求对语言实践活动作精心组织、巧妙设计和具体指导。教师对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把握不好,每位教师都有一本教师教学用书,可有些时候老师们照搬教案,没有从教材出发,没有从学生出发,没有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包括很多,有课堂,教材,及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创新,让学生乐于去学习,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及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面对这样的问题,要在有限的时间、固定的教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完成英语教学,难度是相当大的。英语教师迫切要求拥有浓厚、宽松的学术氛围,也希望能通过各种形式和类别的培训,提高英语综合素质,使自己顺利地完成英语教学工作,做到教学相长。为此,本人有以下几个观点 1.立足教育实践,为教材编写和评价提供依据。没有任何事物在一诞生时就是完美无缺的,一套新教材也是如此,它也需要在长期的使用中经历见证、不断完善。由于经济文化环境不同、教学条件不同、使用者不同和认识角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对一套教材的使用体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也是常有的事。况且,基础教育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教材编写和教材试验也是一个逐渐摸索的过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2.强化英语教师的英语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 继续教育强化口语、听说训练,就是为了帮助英语教师真正实现用流利英语进行课堂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升个人素质,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目的。要做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集体备课,提高教学效益。 不要让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每周两节课为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依据分工,每位教师精心准备指定的内容,包括组织材料,。通过对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查找资料,网上查询,课件的制作集体讨论、分析,集思广益,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质量。各备课组制定反思教学研究的计划表,包括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上课、说课、集体评课、教学反思等程序。 总之,新课改必须进行下去,但要完全实施,还得多站我们的角度看问题,更要站在本土上来谈课改。我们的国情和英国、美国等英语语言国家不一样,我们有我们中国的把英语作为外语来教学的实际。国情和学情的不同直接影响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不同,教法、学法和学习策略也不一样。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doc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第一部分前言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公民的外语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 英语是高中阶段外语教育的主要语种。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之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总体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特制订本标准。 一、课程性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语言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外国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学习和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英语课程是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要课程。高中学生学习外语,一方面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开设英语课程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基本理念 (一)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自然延伸,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要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为他们今后升学、就业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并使他们具备作为21世纪公民所应有的基本英语素养。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 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因此,高中英语课程必须具有选择性。而课程的多样化是实现课程可选择性的基础。高中英语课程既关注社会的需求,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完成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高中英语课程力求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选择中提高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的精神,优化育人模式,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现根据国家教育改革试点要求,特制定?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一、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适应现阶段形势,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今时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高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但目前普通高中“千校一面”、高度同质化的局面,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必须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转变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发展的需要 课程是育人的关键。转变育人模式,首先应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现阶段以必修课程为主的普通高中课程设臵,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要。深化普

通高中课程改革,确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必将会有力地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扩大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实现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 (三)巩固和发展课程改革成果,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我省起始于2006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课程改革较好地推进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加强了学校的课程意识,催生了一些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但改革并没有改变教学过度应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局面,新课程理念还远未转化为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的自觉行动。改革不进则退。只有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巩固前一阶段课程改革成果,才能把新课程理念贯彻到底,实现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有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二、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四)指导思想 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坚持有利于培育普通高中学校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原则,加快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臵权交给学校,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 摘要:新课程改革形式对教育领域的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改造要求, 其中不仅结合了社会对未来人才的各种能力期盼和诉求,而且还综合考虑了我国 教育事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对高中音乐教学所提出的要求也就更 加适应当下高中阶段教学模式的进行,因此,高中音乐教师需要通过在教学过程 当中的课堂创新来完成高中音乐课堂的新面貌改造。 关键词: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教学创新 引言: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体制和教学理念的限制,音乐教学在高中阶段的进行情况 一直都不被重视,但是在新课标改革的大力推行过程当中,高中英语的教学情况 在当下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前景。东京教育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不仅实现 了学生的兴趣拓展,而且还通过教学课堂时间形式的创新为音乐教学带来了更多 的生机,从而在高中音乐的教学过程当中完成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 一、创新高中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是由于传统教育和高考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让音乐教学在高中教学体 系当中一直没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形式下面临了相当多的创新难题。比如,由于素质教育的硬性要求,一部分高中学校所开展的音乐教学课堂形 式化严重,这种情况下所开展的音乐教学课堂流于形式而又浮于表面,教学效果 完全没有在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当中得到应有的体现。 其次,新课程改革形式下的教育环境更加有利于高中音乐课堂的创新改造, 这种良好的发展环境为高中音乐课堂实践的有效开展创造了更加理想的构建氛围。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应该充分把握这一良好的形式机遇来进行高中音乐课堂的优 化升级,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效的音乐课堂来实现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最后,高中音乐课堂在高中阶段为学生带来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来放松高 中生紧绷的神经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当下高考制度仍然备受重视的一个教育环 境之下,借助音乐课堂的开展来放松学生的状态和释放学生的情绪都是高中音乐 课堂的教学任务。因此,高中音乐教师需要创新音乐课堂的教学形式从而为学生 构建能够舒缓身心的音乐课堂。 二、具体的创新教学实践 (一)设计游戏教学环节 在音乐课堂当中设计游戏教学的环节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帮助高中阶段的学 生放松身心,也能够更加轻松地投入到音乐课堂的享受氛围当中。因此,高中音 乐教师可以在创新音乐教学课堂的实践过程当中尝试结合音乐教学来设计课堂游戏,比如“歌词接龙”,音乐教师随机提供一首歌曲的伴奏,由学生自主点名来进 行歌词的接龙演唱,通过这种形式来锻炼学生当众演唱的勇气。游戏形式的教学 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怀着饱满的兴趣心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从而让高中 音乐课堂进行得更加真实有效。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去 进行歌曲的学习,让这种创新形式在提高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当中发挥作用。 (二)借助现代教学技术 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来进行高中英语教学的创新是互联网时代对音乐课堂进行 创新的必经之路,因为现代教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中教学,提供了更多先进的 教学设备,来支撑新型课堂的开展。多媒体教学设备为音乐教师带来了诸多音乐 教学的便利,例如,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音乐剧的形式来感受歌曲当中的发生背

理解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新要求

理解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新要求 一、理解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理念 随着对教育民主化、国际理解教育、回归生活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等等的强调,世界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强调学生的全人发展、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以及课程回归生活等等。我国的高中课程改革离不开国际课程发展的大背景,因此,国际视野中的课程改革新理念同样也应该在我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体现出来。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观。在人类已步入新的世纪、普通高中英语教育不断加强的今天,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精神要求每一位高中生都拥有平等地接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全面教育的权利。在这种意义下,学校课程应该是服务于每位高中生的完整、和谐发展需要的,而且对每一位高中生的终身发展是有价值的。因此,把高中生从“考试文化”中解放出来,使高中生被束缚的心灵重获自由,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就成为我国当前这次史无前例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主题。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在其课程价值体系中,不仅包括了“升学”和“就业”,而且还包括了素质培养、文化辐射、社区服务、自身发展等多个方面,真正做到了“升学、就业和育人”三纬度的整合,体现了课程价值的多重性、全面性。 (二)强调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建立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在西方,科学和人文的争论反映在课程领域里,便形成了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和人文主义课程文化观。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精神的养成,而人文主义课程文化观强调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养成。而事实上这两种知识是人类生活经验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人类一方面内在地探索自我世界,形成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外向地向自然世界探索,形成科学知识,这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两类不可缺少的经验。 因此,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整合了这两个方面,既重视了对自然科学知识等客观知识体系的掌握,又认识到了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多元性、内在性和境域性,而且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于课程的“文化内涵”之中,使科学和人文走向融合。科学人文性成为普通高中课程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毋庸置疑,科学人文课程是科学主义课程和人文主义课程整合建构的课程,它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倡导“科学人道主义”,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尊重、理解和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当代教育理念贯穿到普通高中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2]这样,普通高中教育塑造的就不是一个抽象的人,而是一个不仅能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而且也能认识自己,不仅能够经世致用,而且还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健全人格的活生生的人。 (三)回归生活世界,寻求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课程生态观。以科学知识为主的现代课程,建构了一个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科学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3]这是因为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过程丰富的社会历史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授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代替,“生活世界”里那种“生动的主观性”荡然无存,人的主体性失落了。因而,学校课程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学生失落的主体意识,确立一种新的课程生态观,是当代普通高中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关系到新世纪普通高中教育的成败与人类自身的命运。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因此,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便成为现代课程生态观的基本命题。对普通高中而言,学生所面对的最根本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和抉择问题。因而,普通高中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实施,突出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并规划人生,形成合理的人生观,形成合作、分享等良好的行为品质,具有

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 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教育厅发布了《广西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两个文件确立了我区新的高校考试制度基本框架,。如何抓住这一改革发展的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进而形成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是当前每位校长、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一、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改革措施各具特点,但基本处在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实施阶段,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将高中课改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同时,也为高中学校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应主要围绕以下六大问题展开: 一是对学校课程改革价值功能的重新审视。真正实现从分数唯一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意味着对考试文化的根本性突破。 二是在行政班基础上,推进必修课程全面而实质性的走班制。 三是新高考方案赋予学生前所未有的考试选择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规划人生;同时对教学实施和学生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是考试内容和考试重点的转变,要求学科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结构的重组将带来教师专业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五是新高考方案中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学生的依据和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招生录

取依据,考试的区分度降低,如何实施真实有效公正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校必须研究的重要议题。 六是在进一步加大学校自主排课权的情况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如何建构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推进模式和方式,从而进一步形成个性化的办学特色。 另外,学校教学的具体安排也面临诸多新问题。如有些学校没有看到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将其窄化为排课表等教务工作,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产生纠结;学校为应对学生选定的高考科目,在课程设计上出现偏科,在教学上甚至重新回到唯分数论的老路上,实施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我校也面临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问题出现等。 以上问题都是我校改革前进中的问题,分析和把握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围绕主题、聚焦问题、交流研讨、才会取得共识。 二、应统筹设计与实施课程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学校课程体系的统筹设计与实施是推进新高考方案落到实处的关键,当务之急是围绕主题,聚焦问题,研究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下五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当前必须思考和认真解决的。 1. 把握新高考方案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实施新高考方案,实现学校课程统筹,实质在于形成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在这方面,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立足学生发展,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2)坚持现代课程观,正确处理课程综合整体设计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重点突破的关系、学生夯实基础与发展个性特长的关系。(3)体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特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形成新思路、新举措。

浅谈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

浅谈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 【摘要】音乐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在音乐教学中倡导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但在师资力量上和教材上仍存在着问题,重视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学做了一个全新的注解。 【关键词】音乐课改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的倾向,即中小学音乐教育没有很好地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以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往往在实践中变成了非中小学的、非音乐的教育。现代社会,音乐正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音乐知识、文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同时,我国的音乐教育基础不高,发展失衡,尽管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仍存是着的。 在上述问题中,虽然有了一些成效,但是也存在这一些实际性的问题;我在实习期间做了很多关于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了解,例如;音乐教育的管理和管理队伍不健全,开课不平衡,有的还很低,对音乐教育认识不科学不全面,教师素质低,具体表现在,并不是没有音乐课而是音乐课被文化课教师占用,文化课教师还嘲笑着说“音乐课没有用,就是带孩子们唱歌,还不如让学生多学点知识”。其实,学生都很渴望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只不过,音乐课时间被文化课教师给占用了。还有就是音乐专职的教师学历低,口头上说的多,学历高的音乐教师真正在音乐课上投入却很少,在实习期间我了解到。音乐课上,音乐教师还是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授课,音乐课不用琴,唱几句就自习了,对工作不认真等等。这些都是很严重的问题。 教材编写具有两个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要依据,具体到中小学音乐教材,前者则主要表现为以音乐学习的主体——中小学生为中心,后者则是以教师为中心。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各种版本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不断的进行改革和修订,无论从教材编写上,还是教材的质量上都有很大的革新和提高,但整体来说,仍是在传统专业音乐教育教材体系的束缚下,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的选择都没有突破,没有创新,教材封闭、刻板,理性化,专业化,而忽视了音乐教育自身的特点。 我们要改革传统的音乐教育手法音乐教育长期受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过于强调音乐知识传授的系统性,专业性较强,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的理性化色彩浓厚,忽视音乐教育的作用和愉悦性。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喜欢音乐而对音乐课没有兴趣。

关于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想法

关于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想法 【摘要】新课改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中,高中音乐教学也要赶上课改的步伐,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以新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对学生的音乐涵养进行培养。自1996年开始,全国高中音乐课程统一开设了艺术欣赏课,并且国家颁布了《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使得高中音乐教育长期空白的状况得到改善。当前社会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就是全方位人才的竞争,这就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高中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如何针对课改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积累及生活经验而探索出一套好的教学方法,已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程改革体会 1、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像一股股清新的风吹进了校园,给学校的音乐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高中音乐课程作为新的高中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块,已经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高中音乐课程

作为中学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一定发展的同时,尚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尤其是高中音乐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高中音乐课程的开展能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1提升思维形象性 音乐形象主要是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思维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者。 1,2提升审美性 现代谁会中经发展十分之快,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学生手里都有音乐的相关播放器,学生每天MP3耳机总不离身,这边显出学生群体对音乐的热爱,但是每到音乐课,对于教师在上面放着音乐,不但不知道基本背景,甚至对于很多优秀名曲表现出抵触情绪。原因就是现在学生所喜欢、所追求的音乐流派内容上层次较低,不具高雅内涵。通过改革音乐课程,加强音乐鉴赏课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气息,让学生喜欢高雅的艺术,提升学生的审美性。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于1951年公布了《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其中包括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和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它明确了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规定了学生在高中三年中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各年级的教学重点、任务和教学内容。1963年,在全面总结外语教学和教材编辑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制订并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这是建国以来教学要求最高、教学内容最多、课时也最多的一部大纲,但1966年以后被迫停用。“十年动乱”期间,各地自行制订大纲,编写教材。1978年,教育部制订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部大纲是我国唯一的一部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教学大纲。 为了适应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变化,原国家教委基教司在其他学科大纲不变的情况下,于1991年单独组织编写了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后来,实验初中新大纲和教材的初三毕业生于1993年升入高中,为了解决衔接问题,教委又组织人力制订高中新大纲并送交审查。《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在这一背景下产生。这个大纲为所有高中学生设计了一个目标和要求。1996年,供试验地区用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根据课时减少这一情况,对教学要求和内容都作了相应的调整。1996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为学生设计了一级和二级两个不同的目标要求,高中一、二年级英语为必修课,高三英语为选修课。一级或二级要求为基本要求,“上不封顶”,即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超过大纲规定的要求。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所有的学校和所有的学生都基本按照同一课本、一个进度、一个目标、一个要求开展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此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常常对有些地区和学校偏高、偏多、偏难,但对其他的地区和学校则又偏低、偏少、偏易。我国高中现行的大纲是2000年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它是在1996年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的基础上修订的。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速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经过充分酝酿和研究,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改革目标。它明确指出,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它以“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及“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九个部分纲领性地规范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2000年1月至6月,通过项目申报、评审、复审等程序,由数百名专家参加的18个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成立。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标准研制工作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并在内部征求意见。2001年3月,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的精神,优化育人模式,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现根据国家教育改革试点要求,特制定《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一、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适应现阶段形势,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今时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高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但目前普通高中“千校一面”、高度同质化的局面,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必须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转变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发展的需要 课程是育人的关键。转变育人模式,首先应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现阶段以必修课程为主的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确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必将会有力地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扩大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实现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 (三)巩固和发展课程改革成果,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我省起始于2006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课程改革较好地推进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加强了学校的课程意识,催生了一些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但改革并没有改变教学过度应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局面,新课程理念还远未转化为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的自觉行动。改革不进则退。只有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巩固前一阶段课程改革成果,才能把新课程理念贯彻到底,实现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有力推进教育涵式发展。 二、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四)指导思想 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坚持有利于培育普通高中学校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原则,加快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

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自主选修课

让高中课程更有生命力——浙江省深化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摘要: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总体思路,我省制定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重点是加强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适当减少必修,切实增加选修,实行选课走班和弹性学制,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等制度,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 一、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与重要意义 我省2006年秋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经过几年努力,新课程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效。课程改革已成为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学校的课程意识大大增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关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正在形成。但在调研发现,高中课程依然还存在诸多问题:新课程理念尚未成为自觉行动,学生个性发展仍未得到应有关注,育人模式转型效果不佳,过度应试的局面尚未明显改变,学生负担仍未减轻,新课程推进与改革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2010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提出“课程改革进入到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为此,我省就着手研究深化课程改革工作,提出了“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深化课改总体思路,积极申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点。2010年10月,在教育部评审推荐的基础上,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点正式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一)通过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一步巩固前一阶段课程改革成果,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到底。新课程实验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确实遇到了不少问题和难题。普通高中教育越来越应试化,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升学竞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