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自主选修课

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自主选修课

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自主选修课
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自主选修课

让高中课程更有生命力——浙江省深化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摘要: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总体思路,我省制定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重点是加强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适当减少必修,切实增加选修,实行选课走班和弹性学制,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等制度,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

一、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与重要意义

我省2006年秋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经过几年努力,新课程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效。课程改革已成为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学校的课程意识大大增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关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正在形成。但在调研发现,高中课程依然还存在诸多问题:新课程理念尚未成为自觉行动,学生个性发展仍未得到应有关注,育人模式转型效果不佳,过度应试的局面尚未明显改变,学生负担仍未减轻,新课程推进与改革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2010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提出“课程改革进入到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为此,我省就着手研究深化课程改革工作,提出了“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深化课改总体思路,积极申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点。2010年10月,在教育部评审推荐的基础上,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点正式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一)通过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一步巩固前一阶段课程改革成果,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到底。新课程实验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确实遇到了不少问题和难题。普通高中教育越来越应试化,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升学竞争

越来越激烈。如果不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不仅已有的课改成果不能巩固,甚至改革还会出现倒退的现象。

(二)通过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教育培养大量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而现行普通高中教育课程单一、“千校一面”的现状,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多样化对人才的需要。

(三)通过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转变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现有高中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评价,显然不能适应人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培养的需求。必须转变育人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实现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

(四)通过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加快实现浙江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要求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先行,而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十分关键。通过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对推进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发展,顺应人民群众对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需求,顺应我省实现创新强省、创业富民的发展战略,加快实现浙江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坚持有利于培育普通高中的学校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的原则,加快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

(二)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

1.调结构,适当减少必修,切实增加选修

针对普通高中原有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学生自主学习、学校特色发展空间时间不足的问题,减少面向全体学生的统一设置、统一修习的必修课程,增加适合学生发展需要、供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程。大幅度提高选修课程的比例,选修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由原来的19.4%提高到33.3%,这不仅扩大了学生选择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也为普通高中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提供了可能。

把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类、职业技术类、兴趣特长类、社会实践类四类,分类建设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是一个层次递进、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它共同构成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体系。本次深化课改,进一步明确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学生的基本、基础性学习需要,选修课程着眼于满足不同学生的选择性学习需求,二者相互衔接,既为全体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又为学生按兴趣、按潜质发展提供了空间,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

2.减总量,为选修课程腾出时间和空间

针对当前学生课业负担依然过重、应试倾向依然明显的问题,在确保普通高中必修课程基本、基础性知识要求的前提下,修订教学指导意见,减少面向全体学生的必学内容及学习总量,梳理与整合各个学科的必修与选修内容,明晰不同学科不同层级的教学模块、教学要求、教学评价,形成各个学科结构合理、层次递进的课程格局,以满足不同兴趣、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可以在高中三年宝贵的时间里学习自己喜欢学的、学得会的、符合生涯规划的选修课程,让教育在过程中显示最大的公平性。

3.优方法,扩大学校课程自主权,实行选课走班和弹性学制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考什么教什么”应试过度、课改理论与教学现实极其相悖的状况,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着新课改实验的预期成果。这次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把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各个学校在符合课程开设规定动作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本校实际和办学特色,自行设计课程规划、自主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安排课表,实行选课走班组织教学。

本次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扩大学生选课空间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设想。普通高中学校在立足自主开发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机构等各种教育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

为学生选课创造条件。

学校要建立学生人生规划指导制度。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加强人生规划,制定个人修习计划、自主选择课程学习。选课走班不只是校内走班,还可以走校、走向社会学习;不只是学生走班,还可以教师走教;不只是选修课程走班,必修课程也可以走班。

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学行为,改革教学方式。严格控制教学进度和难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轻负高质,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实行弹性学制是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实现学生选择性学习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突破点。学生完成各项学业任务、可以提前毕业,这为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拔尖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超常学习、创新学习,提前进入大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4.改评价,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等制度

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等11门必修课程,各科目每年开考一次,分别在1月和6月施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修习计划,自主选择参加考试的时间和科目,参加同一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次数可达2次,以最好成绩记入档案。

进一步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在过程,重在导向,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全面准确地将课程修习情况、个性特长发展情况记入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要坚持进一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评价结果全面、客观、科学,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状况。改进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与程序,提高信息化程度,力求简洁、可操作。

5.创条件,整合各种有利于推进深化课改的资源

组织各级行政部门做好教育资源的统筹工作,各个学校在充分利用现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会课程资源。同时省厅明确提出要求,区域增量教育资源重点向课程改革倾斜,向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倾斜,加强选课走班设施与设备等方面的硬件保障,重视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逐步提高教师配备与培训、选课走班设施与设备等方面的课程支撑能力。

逐步实行普通高中学分制收费。以不增加学生经济负担为前提,将学费分为注册学费和学分学费两部分,实行学分制收费。在2012~2013学年选择若干普通高中进行试点。2014年秋季入学,在全省全面执行普通高中学分制收费制度。

三、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与初步成效

(一)不断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统一思想认识

在《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研制过程中,省教育厅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论证和征求意见工作。2009年始,省厅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对全省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实验作全面调研,并与国内外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作比较研究。2011年10月,第一次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印发至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和普通高中学校征求意见。11月起,省教育厅赴设区市先后召开座谈会34次,参会人员738人,充分听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和各个普通高中学校意见。2011年12月,教育厅召开省内课程专家座谈会,听取对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意见。2012年2月,教育部基教二司在北京召集有关专家研讨会,听取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2012年3月,教育厅在上海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专家汇报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2012年4月,第二次向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高中学校征求课改深化方案意见,要求各学校同时帮助征求学生及家长意见,并在省教育厅门户网站上向社会公布方案征求意见稿。这期间,我们还向教育部主要领导汇报了课改深化方案。

历经两年多时间的广泛调研与征求意见,通过多角度的调研比较研究,多层面的面对面征求意见,不仅向各级教育行政、校长、教师宣传了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统一了思想认识,不断坚定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信心,同时,也让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案更趋科学、完善、可行。

(二)启动选修课程建设试点工作,示范引领实践

2011年4月,省教育厅启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选修课程建设试点”工作,组织试点学校申报与评审。7月,在全省范围内确定30所试点学校,成立了“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指导小组”,明确各个试点任务,研制各类选修课程实施方案。30所试点学校积极行动,率先制定学校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开发选修课程,建立和实行选课走班制度,省教育厅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形式,指导推动试点工作,为2012秋季在全省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深化课程改革起到很好的引领

示范作用。

(三)建立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专业指导

2011年11月,为加强课程改革的专业指导,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研制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与学业质量标准,指导学科课程实施与评价(尤其是选修课程的实施),研究解决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成立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下设30个专业组,有264名学科专家(高中11个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以来,由大学教授、特级教师、教研员组成的高中学科专家组直接参与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必修课程调整方案”、“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指导意见”“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等方案的起草工作,研究制定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省普通高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实施方案”等,梳理与整合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必修课程基本、基础性知识要求,明确选修课程如何与必修课程构成层次递进、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四)建设普通高中选修课程资源库,统筹课程资源

针对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及城镇薄弱学校开发选修课程的资源和条件相对不足问题,省教育厅各相关单位正在通过各种途径面向高校、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社会机构征集课程资源,如省教研室组织的“高中精品选课程”征集活动,厅基教处组织的优秀选修课程电子教材征集活动,厅高教处计划发动在浙高校为普通高中开发大学初级课程等。在征集基础上,组织课程评审,开发网络课程和电子学习平台,建立选修课程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免费为普通高中选用。目前,共收到选修课程400多门,经过专家审议后,将把精品选修课程推荐至浙江教育资源网。我省计划在2012年至少开发100门网络课程,供全省普通高中选用。

(五)落实课程改革各项培训,提升课程领导力

为配合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2011年9月起,省教育厅全面部署深化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2011年9月开始,对全省569所普通高中校长分6期组织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培训。全省教育行政、教研人员、校长、骨干教师分别参加了省级层面组织的各项培训,培训内容突出学校课程规划、选修课程开发与管理等。通过行政与校长培训,切实转变教育理念,统一思想认识,提升了课程领

导能力;通过教研员与教师培训,明确改革重点,把握课程标准,提高选修课程开发开设能力。

(六)构建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评估体系,加强考核督查

2011年11月,为推动我省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省教育厅印发《浙江省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建设标准(试行)》(浙教基〔2011〕157号),决定以创建课程特色为主要内容,开展省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建设评估工作。2012年9月,省教育厅将正式启动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申报工作。同时,省教育厅把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情况纳入对地方政府教育现代化的达标评估,纳入对教育局的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督查,促进各地积极推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各方评价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开始制定到实施,受到教育部领导、课程专家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深化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向

在2012年2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有关试点项目工作会”和3月教育部体制改革咨询委员召开的素质教育座谈会上,我省就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案作专题汇报,相关专家充分肯定了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思路,认为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继续坚持了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现普通高中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发展”的课改方向,坚持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较直观的三维课程目标;把深化普通高中课改、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增强选择性作为重点,强调学生的选择权,特色鲜明,思路清晰,体现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既有对传统课程缺陷的超越,也有对未来挑战的应对,既解决当前普通高中办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又在未来预设中超前先走一步,对于全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富有启发意义。

(二)提供了学生自主选择、发展个性的机会

2012年6月18日,省教育厅召开全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视频会议以后,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光明网、浙江在线等,对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都作纷纷了报道。各媒体报道以后,不少网民也在论坛与微博发表评论:“这样的课改真的很好,真正从孩子兴趣出发,让更多的

高中生从进入高中那刻起,思索自己的兴趣所在,初步规划自己的人生轨迹。”、“这样的课改,让高中的小孩有了更多发现和培养兴趣爱好的机会。”

我省部分选修课程建设试点学校的学生先行尝试自主选择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四类选修课程,面对几十门选修课程的菜单,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方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生们认为,拥有了更多的课程自主选择权,就是拥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时空,他们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一定会更丰富、更有收获。

高中校长们认为: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直面了学生的共同基础——人之为人的现代公民素养;直面了学生的差异发展——顺应学生的选择;直面了学生成长的质量——基于每个人的幸福成长;这是现代教育最人性的风采、最理性的光芒。

(三)提供了教师专业提升、学校多样化发展的契机

当今“高考第一”、“分数唯一”的评价导致了所有普通学校的应试过度,“千校一面”,造成了学生苦、教师累、学校压力大的现实。如果说浙江普通高中2006年进入新课改实验是自上而下地展开,那么深化课程改革就进入到一个自下而上的阶段,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师实际出发,做好实践推进的文章。高中校长们提出,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校教学要从分数导向的课程形态走向选择导向的课程模块,从校长中心的课程管理走向师生中心的课程合作,从集约式的课程组织走向个体化的课程学习,从分层型的课程评价走向分类化的课程诊断,在探索增强课程选择性的同时,高度关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关注教师的专业提升,关注学校的多样化、内涵式发展。

(四)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对接的探索

浙江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公布以后,在省内高校引起了较好反响,大家普遍认同深化课改方案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认为课程改革方向正确,理念先进、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符合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符合高中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方向,符合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高校校长和教授们认为:作为高校,对基础教育这样的改革充满期待,高等教育应该尽快实现有效对接。一是做好大学与高中知识体系的有机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二要指导高中开设选修课程,积极参与开发既适合基础教育,又有利于高中

与大学衔接的网络课程和视频课程,丰富高中选修课程库;三是直接为高中生开设选修课程,允许学有余力的拔尖学生到大学走班上课,利用暑期等时间为优秀学生开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拓展类课程;四是在学生思想教育上保持一致,积极引导学生做好终身学习规划。

(五)重视了对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本次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出要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扩大学生选课范围。鼓励职业高中、高等院校、企业和社会办学机构开发开设符合普通高中学生需要的选修课程。省科技馆等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这样的设计表示赞同。社会拥有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都希望被整合、被利用。社会各界建议,要向世界发达国家学习,建立健全的校内外合作机制,改变目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科技馆和博物馆少有人问津、学校与社会隔绝的现状,从制度上保证学校与社会机构合作渠道的畅通,提高学校和老师利用现有校外资源开展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任重道远。目前全省各级教育行政和普通高中已积极行动起来,纷纷按照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组织专题学习和各种培训,部署开展相关工作。普通高中认真分析学校实际,根据学校定位制定学校课程规划,大力开发各类选修课程,精心设计学校开课计划,确保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中小学课改实施方案

水冶镇中小学课改实施方案 (讨论稿) 一、指导思想 课改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促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实现,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促进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的学,创造有利于发挥教师潜能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工作目标 (一)转变教学行为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新课程呼吁以人为本,教学要重人的发展。教师应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努力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功效。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林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教育的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已经很不适合当今教育的发展和需要了,要培养教师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是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是主体,学生是教师的工具,这是以教定学。我们要研究“从学生如何学”来决定“教师怎样教”的新型教学行为思路,不能再以“教”为主,而要以“学”为主,要调整好角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传统的教学只看最终结果,而新课程下的教学,要重视看教学过程,即学生是怎样在学,教师是怎样在引导,让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 (二)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开设相关的学习活动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 2、变“我要学”为“我能学” 让学生学会学习,变“我要学”为“我能学”,从对学生学法指导入手,以学生的学习实践为切入点,针对学生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 3、变“我积累”为“我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支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4、变“我介入”为“我投入” 体验性是现代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强调主动参与和重视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而是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的非智力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在学习过程中才会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自身得到发展。 5、变“我相同”为“我不同” 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要求所有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相同的学习条件下,以自己的学习情感、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去学习和掌握相同的学习内容,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性。 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自信自强,成人成材。 三、评价方法与评价表 新的课程评价理念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一定要本着为师生发展服务的原则,既要关注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对教学过程的优化情况,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这样才可

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计划,自2009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精神,为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地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立足我省实际,借鉴先期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省份及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工作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核心,全面、准确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管理体系和课程资源体系,努力提高全省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一)构建河北特色课程体系。结合河北省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二)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认真落实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开阔国际视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三)提高课程行政管理能力。在国家课程方案框架下,构建我省高中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各设区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建设与管理课程的能力,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四)努力实现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课堂教

选修课课程活动实施方案范本(完整版)

方案编号:YT-FS-5978-47 选修课课程活动实施方案 范本(完整版) Develop Detailed Rules Based On Expected Needs And Issues. And Make A Written Plan For The Links To Be Carried Out T o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eme.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选修课课程活动实施方案范本(完整 版) 备注:该方案书文本主要根据预期的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步骤。并对将要进行的环节进行书面的计划,以对每个步骤详细分析,确保方案的顺利执行。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根据教育部教基[20xx]7号文件和《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安排与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结合我校的教学工作实际,决定从20xx年秋季开始,在全校全面开设选修课程,课程实施的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培育学生特长,增强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二、组织领导 组长:王运祥张成权 副组长:李孟刚孙贵权潘克强熊鹏武陈光弟吴祖爱 成员:曾永强段朝刚毛征王文刚汪光远何其刘苓

喻安杰姚仁义 三、实施原则 1、“三定”原则。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根据学生选课情况,编成教学班,教师按教学班授课,学校指定教学班班主任负责管理; 2、“三性”原则。趣味性:要能结合贵州遵义的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要能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能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性:强调学生要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自己动手,自我总结,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性:选修课的科目将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方方面面。 3、“三管”原则。由课程领导小组统一安排,教务处、年级组具体实施,教学班班主任、授课教师、学生干部共同管理。 四、职责划分 课程领导组负责课程方案的设计和组织协调。课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我省从2010年秋季普通高中新生入学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号),结合《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教育公平。 (二)坚持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三)坚持有利于各类高等学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四)坚持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稳步推进高考改革。 二、高考科类和科目设置 考生报考科类分为文史、理工、体育、艺术。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科目设置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必考科目。其中,数学分为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 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 报考体育类和艺术类的考生还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专业考试。 报考外语、外贸类院校及英语专业的考生,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英语口语考试。 三、考试时间与分值

高考总分750分。 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数学(文、理)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 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各300分。 2013年、2014年英语笔试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35分,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分值为120分试卷,按考生卷面成绩乘以135除以120记入考生英语科成绩;听力考试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分值为30分试卷,按考生卷面成绩乘以15除以30记入考生英语科成绩。 2015年及以后英语笔试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听力考试时间20分钟,分值30分。 英语听力在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二级)听力部分中进行,考生可在高中第三学年第一学期9月和第二学期3月参加听力考试,若考生参加两次考试,以考生最高成绩记入高考英语科目成绩。 其他外语语种(含听力)考试按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规定执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分值150分。 四、命题及考试范围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 高考命题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语文等9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 考试范围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中规定的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见附件)。 五、招生录取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概述(课件)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概述 概要: 一、课程及其本质 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三、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四、新课程结构 五、新课程标准 六、新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

一、课程及其本质 (一)课程概述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的本质 1.课程是知识; 2.课程是经验; 3.课程是活动; 4.课程是育人指南。 影响学校课程的主要因素: 环境因素:社会与文化经济与技术水平 对象因素:青少年的特点,发展的规律 内部因素:教育方针,教育体制特点,教育观 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一:时代的变迁 近几十年来几个对教育有重大影响的背景问题: 1.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需求 1995年《哥本哈根社会发展宣言》指出:“全球化,是增多的人口流动、改进的通讯设施、极大提高了的贸易和资本流动以及技术发展的结果。它向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机会。全球化还使各国能分享经验及从彼此的成就和困难中相互学习,并促进着理想、文化价值和愿望的相

互丰富。与此同时,日益加剧的贫穷、失业和社会解体却伴随着迅速变革和调整的进程。对人类幸福的各种威胁也已成全球化现象。进而言之,世界经济的全球性转变正深刻地改变着所有国家的社会发展之特征。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驾驭这些进程和威胁,以便增强它们带给人民的利益而减少其消极影响。” 2.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信息爆炸”:“信息爆炸”指的是由于科技发展而带来的知识信息迅猛增长的现象。 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要跟上知识发展的步伐,必须终身学习。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本领,让学生懂得:(1)如何通过多种不同渠道找到并获取信息;(2)如何理解信息的含义;(3)将新信息与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网络结合起来;(4)判断信息的价值;(5)将有价值的新信息应用到实践中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我们对公民的基本素养重新进行思考,什么是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1.健康的体魄和心理。2.健全的人格与道德修养。3.对传统的、民族的、世界的文化有大体的了解。4.某一领域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5.终身学习和自我反思的欲望和能力。 6.团队精神和合作、沟通的能力。 7.开放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 8.人生规划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 现行的课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明显滞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等状况; 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仍普遍存在; 6)学科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学习,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

网络课程是公共选修课改革方向

网络课程是公共选修课改革方向 【摘要】国外大学公开课仅仅是每一节课的视频,却风靡网络,全球诞生了“网课组”,说明网络课程正被越来越多的学生认可。我们搞了几年的精品课建设,能够吸引学生的课程却很少,还比不上国外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视频课程。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做好我们能做到的事情,利用好我们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从基础开始,转变观念。本文通过网络课程教学的实际应用阐述了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开展网络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网络课程;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一、公共选修课的作用 公共选修课是高职院校等职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关于教育培训的修改备忘录(2001)》提出,在设定与职业技术教育过程相关的目标时,一定要考虑跟人的需求和愿望,因此,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应当做好以下四点。 1.允许个性与个人特质的协调发展,培养精神和人类的价值观,培养理解、判断、批判性思考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2.通过开发必要的智力工具,发展技术技能和创业技能以及态度,为个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3.发展决策能力,积极、明智地参与工作的能力,在工作和社区中进行团队合作和领导的能力。 4.让个人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进步中能够及时应对。 以上四点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指明了方向。公共选修课正是为了培养我国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开设的,不但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公共选修课却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但不受重视,而且教学效果不好,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学风。 二、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1.课时少,人数多,势必影响教学质量 公共选修课一般每学期课时在30节左右,每周2节课,班级人数少则三四十人,多则八九十人,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互动和交流只在少数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教学过程以“讲”为主。课后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为每个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在职业院校,下午7、8节课是学校安排活动最频繁的时间段,“正课”补课、各种针对学生的文化娱乐活动,如红五月歌咏比赛、技能大赛等,都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给学生不上公共选修课一个“正当理由”。如果再遇到节假日、教师生病等因素停课,公共选修课课时进一步缩减,造成同一门课同一位教师不同学期教学质量不一致。 2.课堂讲授为主,缺少辅导材料 选修公共选修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很难组织有效的互动活动,因此一般公共选修课以知识传授为主,难以调动已经疲惫的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学习效果。扩展学生好奇心,促进学生广泛阅读,为学生解惑人生是公共选修课重要目的之一。在职业院校,公共选修课一般没有教材,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一些参考书,但能够主动购买的学生少之又少,这就造成学生无法预习、复习,仅有教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积极的学生会向老师索取幻灯片,课后又找不

2020中小学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2020中小学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一、总体目标 我校坚持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宗旨,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教师教学行为为前提,按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优化教学管理,深化课堂改革,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基本目标 1、教师观念切实转变。高效课堂构建对教师是一次教育观念的大变革。通过这一工作的开展,使我校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对有效教学理论的理解与运用,提升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增强推进素质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教学工作的理论水平,改善教学行为与管理行为。 2、课堂教学优质高效。构建高效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通过构建高效课堂,力争做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果、高效益”;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学习的课堂,实现由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探究的时间、空间得到保证;让课堂由知识传授的场所,发展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平台。 3、教学管理全面优化。我们学校要抓住机遇,以高效课堂建设为抓手,统领学校教学工作,全面促进学校发展,在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水平的同时,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促进学生学业水平普遍提高,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学校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均衡发展逐步推进。高效课堂构建是一个促进教师学科教学、学校教学工作均衡发展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学校内部能够实现学科间、教师间教学水平的均衡提升。 三、基本思路 1、注重统筹协调,系统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管理、评价等许多环节,必须通盘考虑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所有要素、环节及其主次关系,突出重点,要坚持“学校统筹、学科实施”的推进策略。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参与意识。学生是高效课堂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员、全程、全面参与高

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自主选修课

让高中课程更有生命力——浙江省深化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摘要: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总体思路,我省制定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重点是加强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适当减少必修,切实增加选修,实行选课走班和弹性学制,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等制度,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 一、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与重要意义 我省2006年秋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经过几年努力,新课程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效。课程改革已成为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学校的课程意识大大增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关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正在形成。但在调研发现,高中课程依然还存在诸多问题:新课程理念尚未成为自觉行动,学生个性发展仍未得到应有关注,育人模式转型效果不佳,过度应试的局面尚未明显改变,学生负担仍未减轻,新课程推进与改革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2010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提出“课程改革进入到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为此,我省就着手研究深化课程改革工作,提出了“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深化课改总体思路,积极申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点。2010年10月,在教育部评审推荐的基础上,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点正式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一)通过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一步巩固前一阶段课程改革成果,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到底。新课程实验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确实遇到了不少问题和难题。普通高中教育越来越应试化,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升学竞争

开设选修课的意义

专家回答几大热点问题选修课 学生是不是必须上 是否影响学生学业 对升学有没有好处 中小学校选修课程越来越多,越来越潮,它对学校教育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学生和家长们能否接受?针对这些有关选修课的热点问题,昨天,记者采访了教科院中教研究所所长万礼修。 记者:选修课是每个学生都必须上吗? 万礼修:去年我市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整个课程体系已经完全改变,选修课当然是高中生必须学的内容,要计入学分的。对于初中生和小学生,则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来自主决定。 记者:选修课盛行,会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业? 万礼修:应该不会。学校虽然开设上百门选修课,每个学生每次最多只能选两三门课程,不会占用他们太多的时间。而且选修课没有考试压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它只会让学习更轻松。 记者:去上选修课,对升学有没有好处? 万礼修:过去学校开设兴趣班、特长班,不少是为了升学加分。但现在学校的选修课不同,它们都与升学无关,是真正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着想。从功利目的而言,选修课对升学好处不大,但对学生人生的发展将有重要的意义。 记者:家长是否支持这些于升学无多少帮助的选修课? 万礼修:去年我们曾做过一个调查,84%的家长都对高中开设选修课表示支持和欢迎。很多家长表示,选修课能让学生们对自己要学的东西作主,能选取他们真正有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学习的动力非常大。 记者:选修课是未来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吗? 万礼修:课程改革已明确要求了初高中设置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对于初中和小学只能是有条件的部分学校进行开设虽然还没有全面普及,但是越来越多的学校会以兴趣班的形式让学生进行选修,提高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小学也开选修课 有烹饪有越野还有农艺 华龙网讯中小学课程已不是几门简单的学科知识传授,记者昨日获悉,近年来,随着我市基础教育课改革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起五花八门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选修课。 如巴蜀中学在高中开设了131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去年该校最受学生喜欢的前十门选修课排名是:优雅少女俱乐部、博弈论、击剑、烹饪、武术、台湾偶像剧赏析、财道与商道、影视配音、健康饮食与搭配、无土栽培技术。 南开中学的选修课有35门,虽然数量上不算太多,但门门都很精彩,如全英文上课的微观经济学、英语演讲和辩论,有训练动手能力的趣味物理实验、电子小制作等课程,还有棒球、跆拳道等国外青少年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 记者了解到,选修课已逐步普及。一些小学也开设了选修课程。部分小学开设了“亲亲课堂”选修课,开设了烹饪、手工制作、电脑信息、计算机绘画、机器人制作、气象观测、定向越野、简单农艺等80多门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 而选修课的意义分为以下几点: 1、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必修课程关注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生的一般发展奠定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基础。选修课则为学生提供了知识与技能的多样性,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领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理念

第三章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理念 作者:佚名点击数:473 更新日期:2006-4-17 本章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这是我国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本章阐述了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我国中小学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课程观等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变革。 第一节中小学新课改理念下学生观的变革 一、中小学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一直是教育史上争论的重大问题,其中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它把教师看成是可以随意涂抹的一张白纸,一个可以任意填灌的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对教师来说,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它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①全部的教育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教师只能处于辅导地位。这两种观念都不适当地贬低或抬高了学生的地位,是不科学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学生作为教育教学认识的客体是指学生相对于社会的要求、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认识来说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将一定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内部需要,将新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承认学生的客体性和客体地位,就是强调教育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外界的一切影响并不是简单地输送或移植给学生,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主动吸收、转化,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只是外因,任何知识技能的领会与掌握都要依靠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不可能包办代替;任何有效的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学习规律为前提。因此,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从学生的地位来看,就是要改革传统的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被动的、依赖的客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根本属性,发展人就是发展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发展人、完善人。新课程视野下的学生主体性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自主性。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把学科课程内容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其次,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主动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教师质疑、请教、相互研讨,从而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这点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表现尤为突出。 (2)能动性。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他能根据学校教育的要求积极参与并以此作为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其次,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积极、主动的特性,如在学习中主要表现为有迫切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热情和认真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安排与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顺序,主动获取知识,并能按照各自的方式,把它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改造和发展。 (3)创造性。创造性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独特的新事物,创造性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身,使“旧”我转变为“新”我,实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创造性对学生而言,更多的是指以下方面: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像力,喜欢出“新点子”和解难题;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等。创造性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的精神,优化育人模式,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现根据国家教育改革试点要求,特制定?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一、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适应现阶段形势,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今时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高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但目前普通高中“千校一面”、高度同质化的局面,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必须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转变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发展的需要 课程是育人的关键。转变育人模式,首先应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现阶段以必修课程为主的普通高中课程设臵,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要。深化普

通高中课程改革,确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必将会有力地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扩大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实现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 (三)巩固和发展课程改革成果,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我省起始于2006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课程改革较好地推进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加强了学校的课程意识,催生了一些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但改革并没有改变教学过度应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局面,新课程理念还远未转化为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的自觉行动。改革不进则退。只有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巩固前一阶段课程改革成果,才能把新课程理念贯彻到底,实现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有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二、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四)指导思想 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坚持有利于培育普通高中学校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原则,加快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臵权交给学校,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论语》选读 一、课程标准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的教学目标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连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 把《(论语>选读》的l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主要考虑到三点原因:一是教学时间只有36课时,二是学生的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尚浅.三是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有待积累。为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规定10课为教读课文,5课为自读课文。自读课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自学,建议不作为各类考试涉及的依据。5课自读课文分别为“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三、对于选修课教学和课型的建议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该部分是对“教学要求”的具体体化,同时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作了提示。 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应该说,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探索各种能够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型。根据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习惯,遵循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借鉴各地选修课教学的成功经验,我们对《(论语)选读》的课型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1.教师串讲课型:以文言文传统教读方法为主,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进行思想文化的评析和探究。 2.主题讲座课型:规定一个文化主题(话题),以课文选段为材料,以教师讲座为主要形式,阐发课文内容,探讨该话题的文化意义。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指导学生选课]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2006年秋季,我省开始新课程改革,八闽大地各个高中学校都同时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我校被确定为新课程改革实验样本校,子课题是《山区贫困县高中学校课程方案的实施与学生选课指导研究》。为此,学校制定了课程方案,为全体高中教师提供了纲领性文件。在文件的指导下,每位教师开始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对学生选课进行切实可行的指导。三年过去了,我对三年来的课题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以下仅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敬请各位专家、同仁赐教。 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现出对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发展需求的满足,由于学生自身的局限,在选课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盲目性,很容易在选课的过程中出现忙乱和不知所措的现象,表现为随意性大、杂乱和零散的倾向。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全面发展。《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导功能更全面;不仅规定了学生学习内容,而且指导学生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内容标准部分包含必修课内容标准、选修课内容标准两个具体内容。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人具有多元智能,只有尊重选择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选择是人的基本素质,学会选择与包容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必须承认个人爱好、兴趣和能力的差异,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以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应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认真做好学生选课的指导工作。 一、加强选课工作的宣传,制定《永泰一中学生历史科选课指导手册》 首先,我校认真贯彻普通高中的课程目标,做好选课指导的宣传与发动工作。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的文件和规定,提高对选课指导的认识,了解高中阶段学校所开设的学习内容、模块、学分等总体要求,了解选修课的总学分及模块要求;做好选课指导的组织工作,协调各方力量、综合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选课提供物质和智力准备;成立学校选课领导办公室和学校选课指导委员会。同时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大力做好宣传工作。 其次,我校要求各教研组编写各学科选课指导手册。我做为历史教研组长,组织编写了《永泰一中学生历史科选课指导手册》,并参与编审学校选课课程表,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中三年历史课程结构简介,如介绍各学科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或系列的主要内容等;另一方面是历史科目的课程设计方案,如开设的模块、学段、课程、周课时和总学时数、学分以及高中三年的课程设计总表等。 二、教师如何做好学生选课指导工作 《永泰一中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制订后,学校就以教研组为单位,对高一、高二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如何做好选课指导工作,这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一个崭新的课题。笔者在认真学习有关指导意见,经过实践努力,认为教师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要明确选课指导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责任分摊原则:何谓责任分摊原则?就是把选课责任分配给每位教师,同时请家长做好配合工作。由于学生选课科学与否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和教育教学效益,而且关系到

2020中小学最新课改实施方案

2020中小学最新课改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改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和提高课堂效益为重点,实现在新课改中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及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构建达标课堂。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具体目标: 1、以导学案编写和使用作为本期课改的重点,一方面抓导学案的编写,要求教师动手编写导学案,另一方面,很抓导学案的使用落实情况,通过常规检查,跟踪听课评课等,最大限度的发挥导学案的作用,体现导学案的价值。 2、课堂基本要求: A、教师主导:民主授课,教师前后累计讲授时间不超过20分钟左右,师生互动带动生生互动。 B、学生主体:学生在课堂内表现积极主动,情绪热情饱满,勇于自我表现。 C、课堂活动:学生能积极动脑、动手、动口、,体验知识获得和能力形成的全过程。 三、建立健全组织,明确互相分工 组长:郭 职责:负责全校课改工作的总体规划及协调 副组长:肖 职责:负责全校课改的具体事务的组织筹划 成员:语文学科数学学科 组长:谭组长:周 成员:全体语文教师成员:全体数学教师 英语组 组长:崔 成员:代、谢 职责:负责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课改的相关材料及工作的实施

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在学习中进步,在研究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时代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挑战。素质教育呼唤着高素质的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需要。为此,在新的阶段下,我校将立足于新课改的实施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培养力度,派教师去参加上级安排的新课改培训,多去听上级组织的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 五、初步尝试 由于我校教师队伍年龄上呈两极分化,年纪大的近五年陆续退休,再就是近几年招聘的年轻老师,中间层次的没有几人,因此,可以想象我校实施课改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学校领导班子经过认真讨论,觉得我校实施课改步子不宜过大在去年五年级实施课改的基础上,新增六年级参与课改,逐步实施。 1)、召开课改专题会议,让教师了解新课改意义和方法。通过网络观看别人的授课方式,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 2)、授课模式供参考: 数学: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观察实践(或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发散思维,拓展应用,发散思维,,课后,畅谈感受 语文:创高情景,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解决问题,读写结合,总结升华,词句,巩固检测。 英语:创高情景,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单词,读写结合,词句,巩固检测。 进一步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馈交流,拓展升华”的和谐课堂模式,形成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相融共济的课堂气氛。 六、实施途径 1、在去年五、六年级实施课改的基础上,今年全校(一年级和六年级不作要求)参与课改。每位教师精心准备一节新课改教案,准备讲公开课。从低年级开始到高年级。通过听课的形式让所有老师了解新课改的要求。 2、领导平时经常推门进教室听课,起督导作用,对课改有进步的老师予以表彰,对没进步的老师给予鼓励和帮助。

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 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教育厅发布了《广西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两个文件确立了我区新的高校考试制度基本框架,。如何抓住这一改革发展的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进而形成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是当前每位校长、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一、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改革措施各具特点,但基本处在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实施阶段,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将高中课改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同时,也为高中学校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应主要围绕以下六大问题展开: 一是对学校课程改革价值功能的重新审视。真正实现从分数唯一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意味着对考试文化的根本性突破。 二是在行政班基础上,推进必修课程全面而实质性的走班制。 三是新高考方案赋予学生前所未有的考试选择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规划人生;同时对教学实施和学生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是考试内容和考试重点的转变,要求学科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结构的重组将带来教师专业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五是新高考方案中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学生的依据和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招生录

取依据,考试的区分度降低,如何实施真实有效公正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校必须研究的重要议题。 六是在进一步加大学校自主排课权的情况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如何建构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推进模式和方式,从而进一步形成个性化的办学特色。 另外,学校教学的具体安排也面临诸多新问题。如有些学校没有看到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将其窄化为排课表等教务工作,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产生纠结;学校为应对学生选定的高考科目,在课程设计上出现偏科,在教学上甚至重新回到唯分数论的老路上,实施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我校也面临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问题出现等。 以上问题都是我校改革前进中的问题,分析和把握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围绕主题、聚焦问题、交流研讨、才会取得共识。 二、应统筹设计与实施课程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学校课程体系的统筹设计与实施是推进新高考方案落到实处的关键,当务之急是围绕主题,聚焦问题,研究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下五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当前必须思考和认真解决的。 1. 把握新高考方案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实施新高考方案,实现学校课程统筹,实质在于形成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在这方面,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立足学生发展,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2)坚持现代课程观,正确处理课程综合整体设计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重点突破的关系、学生夯实基础与发展个性特长的关系。(3)体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特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形成新思路、新举措。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必修模块) 高一地理(下) 必修《地理Ⅱ》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一、课标内容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5.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本章建议用7课时完成,课时分配如下表: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2课时,第四节2课时。 2.教学方法 (略)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课标内容 1.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 二、教学要求 4 .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课时分配 本章建议用5课时完成,课时分配如下: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1课时,第三节1课时,第四节2课时。 2.教学方法 (略) 必修《地理Ⅲ》 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课标内容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5.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6.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1.1 认识大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