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麻醉技能考核准则(神经阻滞)

麻醉技能考核准则(神经阻滞)

麻醉技能考核准则(神经阻滞)
麻醉技能考核准则(神经阻滞)

麻醉技能考核标准(神经阻滞)

得分:

神经阻滞麻醉

第六章神经阻滞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神经丛、神经干周围,暂时阻断其向中枢和外周传导冲动的功能,从而产生局部区域感觉、运动功能的消失,称为神经阻滞麻醉。 第一节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1 适应证 颈部手术如甲状腺腺瘤、囊腺瘤切除术;气管切开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甲状舌骨屡等皮肤及皮下浅表手术;颈部椎板减压。 2 禁忌证 呼吸道不能保持通畅的颈部手术;小儿及不合作者均不能选择颈丛阻滞麻醉。 二解剖 颈神经丛分浅丛和深丛,由颈1-4(C l-4)脊神经前支组成。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经过椎动脉后面到达横突尖端,过横突后,这些分支与上下相邻的脊神经分支连接,形成一系列的环。浅丛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从筋膜下穿出至表面,其分支主要支配皮肤和浅表结构;深丛在斜角肌间隙与臂丛神经处于同一水平,并同为椎前筋膜覆盖,主要支配颈部肌肉和其他深部组织。麻醉时浅丛、深丛神经均应给予阻滞,才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颈神经丛阻滞范围包括整个颈部、头的后部、肩及胸上部,犹如披肩样范围。 三操作步骤 (一)穿刺点定位 1 深丛 C2穿刺点在乳突下约1.5 cm、向后约 1cm处;C4穿刺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会点;C3穿刺点在C2-4连线的中点。 2 浅丛在C4穿刺点。 (二)操作程序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颈丛阻滞点和局麻药剂量。

1 三点法颈前阻滞法:传统的颈深丛阻滞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两上肢自然下垂、紧贴躯干;在肩背部垫一薄枕便于暴露颈部穿刺部位。用记号笔标记C2、C3、C4;消毒铺巾,左手示指尖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7#注射针头依次穿刺;C4横突比较浅、进针2一3 Cm即可触及颈椎横突,患者述有异感更可确认,针尖稍稍退离骨质避免损伤骨膜,左手拇、示、中指固定针头,右手持含局麻药注射器注药,注药前、中、后注意轻轻回抽,观察有无血液或其他回流液;然后再行C2、C3阻滞。浅丛阻滞可在C4深丛阻滞完成后将穿刺针退至皮下组织,突破胸锁乳突肌腹(将胸锁乳突肌提起便于操作)分别向头端及尾端各注人局麻药4一5ml,单侧总量不超过10ml。 2 改良一点法颈丛阻滞法:选C4一点深丛加浅丛阻滞。 (三)局麻药 0.25%布比卡因、0.375%罗哌卡因系长效局麻药,常用于颈深丛阻滞。1%利多卡因维持麻醉作用时间短,较少单独使用,可与0.25%布比卡因或0.375%罗呱卡因配置成混合液用于深丛和浅丛阻滞。 四、意外与并发症 (一)全脊麻 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系局麻药误注人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室内扩散,导致颈脊神经广泛阻滞。 1 症状 注药后立即出现意识消失、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等症状,甚至心跳骤停。 2 处理 立即面罩加压供氧或紧急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循环支持,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完整版)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精)

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 脊神经后支受机械牵拉压迫刺激,引起神经远端分布区疼痛,肌肉痉挛,临床以腰痛或腰腿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称脊神经后支(下称后支)综合征(spinal dorsal ramus syndrome). [诊断] 一、临床症状特征: 1.以主诉疼痛部位在下腰部,病变部位在上腰部为主要特点; 2.可因搬放物体,姿势不正,强制体位作业而发病; 3.疼痛部位多为腰骶部,骶髂关节,臀部,椎旁、髂嵴等处,并局部压痛, 偶有股外侧和股后痛; 4.急性腰痛时疼痛剧烈,不能起床,翻身及上、下床困难,步态缓慢,慢 性者主要表现为腰痛,屈伸活动受限,不能持久弯腰,或直不起来,行 走不受影响; 二、检查特征: 1.体见病人一般健康状况良好; 2.急性期腰痛僵硬前倾,腰肌痉挛,活动受限,可有腰椎侧弯,一侧骶棘肌,闊筋膜张肌痉挛,站立时髋膝关节弯屈,用足尖着地,足不能 踏平,直腿抬高,被动弯屈髋膝关节均加重腰痛,但无下肢放散痛及 感觉、肌力、反射改变等神经体征; 3.慢性体征少,疼痛部位压痛局限,主动、被动弯腰可加重疼痛; 三、腰痛定位方法: 1.是在主诉疼痛部位上方,后支分支处,先找到患侧棘突旁压痛点,然后检查该平面横突和小关节,如压痛向主诉疼痛部位放散即可确定为 疼痛原发部位。 2.痛点局麻与后支阻滞实验,用1%甲紫在原发部位相应皮肤上画出标记,皮肤消毒后内注射2%利多因卡0.1-0.2ml,改用心内针垂直穿刺 至横突上缘(在C型臂膀X线透视下进行更为准确),如主诉疼痛在中 线附近,穿刺至横突根部,如疼痛在小关节连线以外,穿刺稍偏外2

-3mm,针尖触及内或外侧支时,会出现麻木,疼痛向主诉痛区放散,注射利多卡因2ml,腰痛即刻消失,活动恢复正常。而在主诉痛点注射,多数疼痛和肌肉痉挛不能完全缓解,活动也不能恢复正常,即使当时改善,半小时后多数疼痛再发。 四、X线检查: 1.脊椎旋转移位:正常人两侧椎弓根、小关节和横突对称,正位片椎弓根外缘与椎体缘重叠,小关节间隙等宽、横突等长,侧位片两侧 椎弓根相互重叠,只见一椎体后缘。脊椎旋转移位后,椎弓根关节 突连同椎体旋转,一侧椎弓根外缘与椎体缘不再重叠,部分椎体边 露出,小关节间隙也不对称,一侧变窄或消失,下关节突关节面朝 向对侧,关节面外露,横突旋转后一侧变短,侧位片旋转椎体由单 一后缘变为双边重影,两侧椎弓根上下缘不再重叠,露出对侧下缘, 有重影。 2.陈旧脊椎压缩骨折:椎体楔形变,多发生在胸12-腰2,局部后凸可能是造成后支在横突上受压引起腰痛的原因。 3.肥大性脊柱炎:中老年腰椎X线照片多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退变,几个脊椎或一个脊椎几处增生并非致痛原因,增生和腰痛定位一致 进才有临床意义,常规X线片对排除峡部裂、脊柱结核、肿瘤、强 直性脊柱炎、椎间盘突出、老年性骨质疏松等同样有重要参考意义。[治疗原则] 一.脊神经后支阻滞先在腰痛定位点做皮丘(2%利多卡因0.1-0.2ml皮内 注射),在C臂X线透视下换9号心内注射针,穿刺至横突上缘或横突根部,无C臂设备可按后支体表投影,穿刺点在定位平面相当上位棘突下缘外2cm处,垂直刺入3-4cm至横突上缘,病人有触电感或麻痛传至主诉痛区,注射局麻药3-4ml(2%利多卡因),可使疼痛立即解除,腰部活动恢复正常。急性腰痛多一次治愈,部分慢性腰痛病人药物作用过后仍痛时,可作冷冻治疗或射频电凝治疗。 二.经皮穿刺冷冻脊神经后支为达到长期止痛目的,冷冻较为理想,定位 准确通常只冷冻一处。本法操作安全,止痛完善,无副作用。

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 一.枕大神经阻滞疗法 枕大神经为混合神经,有感觉与运动纤维,就是第二颈神经后支的最大一分支。 1、解剖由C2神经之后支纤维构成,通过C (1、2)之间并紧靠寰枢关节的后外侧出椎管,绕头下斜肌下缘向上斜跨枕下三角并穿过半棘肌与斜方肌及其腱膜达皮下,并支配该肌运动。感觉纤维经过上项线中点之外2cm处紧贴枕骨上升,与枕动脉伴行,走在动脉之内侧,最后分布于枕后与顶部的皮肤,司颅后半部皮肤的感觉。 2、病因由于以上解剖特点,枕大神经在其行程中既接近寰枢关节,又多次发生曲折而绕穿枕下的肌层与筋膜,因此寰枢关节及枕下肌肉、筋膜的病变就会使该神经遭受刺激或压迫而产生继发性病变而产生症状。因此,枕大神经病变可由外伤、颈椎疾患、上颈部软组织劳损性等引起,也可由传染病如感冒等所引起。 3、临床表现最突出的症状就是疼痛,多呈针刺或刀割样放射性痛,主要位于一侧的枕下,并向枕上、头顶部放射,甚至可波及前额及眼眶区。疼痛常呈发作性出现,或自发或因旋转头部,尤其就是向对侧旋转而被诱发。有时颈部活动、咳嗽、打喷嚏等也可诱发或加剧疼痛。多数病人在疼痛间歇期仍感到患区钝痛或酸痛。此外,在疼痛发作期常伴有颈肌痉挛,多数病人平时也有颈部僵硬感。 4、检查可见颈肌紧张乃至强迫头位,如头微后仰并向患侧倾斜,患侧枕大神经出口处(C2棘突与乳突连线的中点,相当于风池穴)及顶结节、上颈椎棘突或椎旁等部位可有压痛,并可向头顶及前额部放射。有的在枕部头皮下可扪及痛性小结节。枕大神经支配区皮肤也多有感觉过敏或减退,少数病程较长者甚至可显示脱发现象。 5、操作 (1)两乳突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点(即上项线之中点)旁开1、5~2cm,在上项线下用手指触摸枕动脉搏动,枕大神经位于枕动脉的内侧。此处从内至外的排列为神经、动脉、静脉,即枕动脉内侧为枕大神经,外侧为枕静脉。如枕动脉跳动摸不到,可令病人俯卧,使动脉跳动更为明显。触及动脉搏动后,在其内侧垂直进针,深约2cm,刺中神经时局部有明显酸麻感,并向头顶部放射。穿刺成功后,注入常规配伍的合剂5ml。5~7d治疗1次。 (2)病人坐位,头部端正微前屈,在C↓2棘突(枕下第一个突出的棘突)与乳突尖连线的中点处(相当于风池穴),先以拇指尖或棉签深压,以找出向头顶乃至前额有放射感的痛点,并标记之,此点就为进针的穿刺点。在此点上穿刺,针进入皮下后使针尖朝上约45°缓慢推进,当出现放射性痛感时示针尖已刺中或接近枕大神经。若针尖已触到骨质仍无放射痛,则将针退至皮下,向左、右稍加调整再重新进针,直至出现放射痛为止。抽无回血,注入配制的合剂5ml。为取得长期的效果,也可先注入2%利多卡因液2ml,再注入95%酒精1~2ml。 因为椎动脉就在枕大神经稍外方,约在乳突尖与C↓2棘突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故在做枕大神经多次调整方向的穿刺时,勿靠外方,以免损伤椎动脉。 二.枕小神经阻滞疗法 枕小神经( lesser occipita nerve)为感觉神经,来自第二颈神经的前支。 1、解剖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出现后,沿该肌后缘向上,穿过颈深筋膜与跨过胸锁乳突肌止点到头颅外侧浅筋膜,在此分出耳支、乳突支与枕支,管理耳大神经与枕大神经中间区域的感觉。枕小神经自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起点处穿筋膜浅出,受嵌压时,可产生枕后外侧痛。

神经阻滞麻醉(精制知识)

神经阻滞麻醉----整形美容外科面部手术应用 手术范围较广的面部美容外科手术,如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受术者痛苦较大。尽管全身麻醉效果确切,但会增加受术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用1%利多卡因行面部8条神经阻滞麻醉,可取得满意效果。 颜面部手术有8条神经可供阻滞(图1),可根据手术范围阻滞其中几条或全部8条神经(表1),各神经的阻滞点(图1)和麻醉范围(图2)。

为减少术中出血和保证剥离平面的平整,根据手术需要,术区皮下可辅加浸润注射适量0.2%利多卡因肾上腺素(1:40万)溶液。 1. 颏神经:注药1~2ml,牵开上唇,在第2尖牙下方的颏区有时可以触及此神经。麻醉范围:下唇以下、两侧至颏面沟,下至颌骨下缘。 2. 眶下神经:穿出点约位于虹膜内侧缘垂线,距眶下缘 4~7mm处。左手食指置于眶下缘,受术者正视前方,术者右手握5ml注射器,自鼻面沟内侧与鼻翼沟之间进针,于眶下缘4~7mm处刺及骨面,多可直接进入眶下孔,或在此点周围注药1~2ml。麻醉范围:几乎整个鼻侧壁、全部鼻翼、鼻小

柱基底部、整个上唇及口裂外侧1~1.5mm,眼睑内侧下方的颊区,下眶部也会有麻木感。 3.鼻背神经:穿出点位于鼻骨与鼻翼软骨交界处,距鼻中线6~9mm处。左手拇指和食指触及鼻中线,触知鼻骨下端,在鼻骨中线外约6~10mm处注药1~2ml。麻醉范围:鼻软骨背面和鼻尖的皮肤。 4.眶上神经束(眶上-滑车上-滑车下神经):眶上神经自眶上切迹穿出。滑车上神经伴随同名血管走行,滑车下神经在滑车下方穿出眶壁。先在到达眶上切迹前于肌肉下注药 1~2ml,再稍向内移动,注药1ml,最后将针头触及鼻骨注药1ml。麻醉范围:(1)从颞中线或颞融合线至中线的额部皮肤;(2)上睑皮肤内侧约50%;(3)中线和上颞线之间的额顶部皮肤,向后可达两耳轮后缘所作垂直线以前的皮肤。 5.颧颞神经:为颧神经1支,经眶壁穿出到颞窝前部,其穿出位置约在外眦水平线下1cm。于眶外侧壁后方自颧额缝(可触及)向下刺入1~1.2mm,达外眦水平线下约1cm注药2ml。麻醉范围:上界与眶上神经额部阻滞范围相连,下界自外眦水平向后至发际内进入颞部头皮。 6.颧面神经:将左手食指放在眶下、外侧壁交界处,颧面神经正好位于指尖外侧约1.5cm直径的范围内,注药1~2ml。麻醉范围:约为一倒三角形,上界在眶下缘外侧1/3向外3cm,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个贴子最后由ysdmaz在2005/01/2002:04am第1次编辑]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适应症】 (一)颈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颈淋巴结清扫术、喉切除术、颈椎椎板切除术。(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 (三)肩关节手术(与臂丛阻滞联合)。 【禁忌症】 ?颈部畸形或有炎症、结核等。 【解剖】 (一)颈丛神经由颈2、3、4三对脊神经的前支组成,分深浅两丛。

(二)【深丛神经】出椎间孔经横突结节间沟下行,向外分布于颈部肌肉及其它深部组织,为肌 肉的运动神经纤维。 (三)【浅丛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冒出至表面,分为升支、横支和降支,支配于颈前 区皮肤和表浅组织,为皮肤的感觉神经纤维。 (四)颈丛神经的麻醉范围主要是在颈部的前面和侧面,但由于药物的弥散,常使颈脊神经的后分支也同时被阻滞。为此,麻醉范围常更波及头的后枕部、肩及胸上部。 【局麻药】 局麻药种类较多,举例见表,根据手术时间的长短,任选其一应用。 表颈丛阻滞的麻药选择 局麻药名称————————总量(ml)————作用维持时间(h) 2%普鲁卡因————————30————————2 1.5%普鲁卡因、0.1%地卡因—40————————3 1%利多卡因、0.15%地卡因——30———————4 0.5%布比卡因———————20———————3 如无禁忌,可加入1:20000肾上腺素 【操作方法】 (一)三针阻滞法: 1.病人仰卧,去枕头,头转向对侧。 2.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甲状软骨上缘的水平线相交处,可摸到第四颈椎横突,此为第一点。

再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乳突下一横指,为第三点(相当于第二颈椎横突)。 两点连线的中点为第二点(相当于第三颈椎横突)。 各用染料分别在皮肤上作好标记,并在三点上各作皮丘。 3.用22~24号针头连接5ml注射器,与皮丘垂直,顺序分别进针第一点、第三点和第二点。当针尖碰到横突结节(深度一般2~3cm,无需寻找异感),即可在每一点分别注射局麻药各5~8ml。注射前应仔细做抽吸试验,证实无血或脑脊液后,作缓慢注射。由此阻滞以颈2、3、4脊神经前支组成的【颈深丛神经】。 4.将第一点的穿刺针退出至皮下和颈阔肌之间,沿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向上向内(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及向下分别注射麻药各2~3ml,此为阻滞【颈浅丛神经】。 (二)一针阻滞法: 1.病人的体位同上法。 2.在上法的第一点处,术者用食中两指在前中斜角肌肌间沟处,触及颈4椎横突结节。将针 经两指间以稍斜向足及背的方向,刺入斜角肌间沟,直至颈4椎横突结节间沟处(无需寻找异感),注入局麻药10~15ml。然后将针退至皮下和颈阔肌之间,再注射麻药10ml。 【注意事项】 (一)注药前必须做好抽吸试验,需切实预防发生局麻药毒性反应或全脊髓麻醉。 (二)避免将局麻药注于颈总动脉鞘膜内,否则易同时阻滞喉上神经或喉下神经而声音嘶哑。(三)需注意病人有无胸闷及呼吸交换量减少的征象,一旦发生表示膈神经已被同时阻滞,

各种神经阻滞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

▲神经阻滞的适应征 1.创伤、手术后的急性痛 2.各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幻肢痛等。 3.慢性退行性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骨关节病骨性关节炎等。 4.各种头痛、如颈源性头痛、偏头疼、丛集性头疼、枕神经痛等。 5.各种血管疾病如雷诺氏症、闭塞性脉管炎、心绞痛、脑血管痉挛等。 6.癌性疼痛。 7.非疼痛性疾病、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颞关节紊乱综合征、突发性耳聋、视神经炎、过敏性鼻炎、顽固性呃转、自主神经紊乱症等。 ▲神经阻滞的禁忌征 1.未明确诊断者忌行神经阻滞以免掩盖病情。 2.不合作患者。 3.局部或全身感染。 4.有出血倾向者。 5.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 6.局麻药过敏者。

▲头面部神经阻滞 ?眶上神经阻滞术 【适应征】 1.眶上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痛者。 2.眶上神经带状疱疹或疱疹后神经痛。 【禁忌征】 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 上眼睑水肿:眶上神经阻滞后可出现,不需特殊处理,数日后可自行消退。 ?眶下神经阻滞术 【适应征】 眶下神经分布区疼痛。 【禁忌征】 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 面部肿胀:注射神经毁损药后部分患者出现面部肿胀,注射曲安奈德5-10ml/0.5-1ml可预防或减轻面部肿胀。 ?上颌神经阻滞术 【适应征】 1.三叉神经第Ⅱ支痛。 2.上颌神经分布区带状疱疹或疱疹后神经痛。 3.上颌神经分布区损伤性疼痛。 【禁忌征】 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 1.局部疼痛:注射神经毁损药后可出现一过性疼痛加剧,一般不特殊处理,严重者冷敷可减轻或解除疼痛。

神经阻滞及注射疗法

第七章神经阻滞及注射疗法 第一节概述 2008-10-23 【字体:大中小】【打印】 疼痛是一种由急性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引起的或以这些损伤来描述的不愉快的感觉及情感体验。疼痛治疗的方法很多,包括药物治疗、脊髓刺激及心理治疗、手术治疗、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治疗。神经阻滞术又称为神经阻滞疗法,它是在痛症患者的脑、脊神经的节、根、干、丛或末梢等处的神经内或神经附近注入化学药物或以物理方法阻滞神经传导功能,切断“疼痛——肌肉痉挛——缺血——疼痛”的恶性循环,以达到止痛、治痛治疗目的手段。注射疗法是指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将合理组合的治疗药液注射到炎症灶的局部区域,通过直达局部的、相对高浓度的少量药物,取得控制甚或消除局部病灶效果的注射方法。 自大约200年前劳动人民发现古柯叶汁有伤口止痛作用,到1936年Rovenstin首次利用神经阻滞术治疗痛症,神经阻滞疗法经历了局部麻醉药的发现、发展,注射器的发明使用及神经解剖、生理学的现代研究,特别是在近20~30年,神经阻滞疗法更是以其独特的手法、戏剧性的疗效促成了一个临床医学专业学科——疼痛(诊疗)科的新生与成长。 神经阻滞疗法既不同于神经阻滞麻醉,又不同于俗称的“封闭”。神经阻滞麻醉要求所阻滞神经辖区手术操作时必须无痛,肌肉松弛,亦即大多数情况下要求同时达到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完善阻滞。所用药液绝大多数为单纯的局部麻醉药,且局麻药的浓度远高于神经阻滞疗法所使用的浓度。而神经阻滞疗法使用的局麻药仅需较低的浓度,多不影响运动神经功能。注射的药液除局麻药外,多伍用抗炎、营养神经或活血化瘀药;以及毁损神经组织的药物,如乙醇、酚甘油、多柔比星等。 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疗法通过阻滞痛觉冲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和交感神经的反射性反应,改善局部血供,清除炎性致痛物质以消除炎症,调理引起疼痛的局部环境,达到止痛、治痛的目的。 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疗法,具有应用及时便捷,镇痛效果确切,阻滞范围随意可控,阻滞时效相对可调,阻滞操作可重复性强等特点。 作为一种介于有创手术疗法与无创药物疗法之间的一种治疗方法,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全身药物治疗常见的副作用和手术疗法常出现并发症且不易为患者接受的缺点,成为现代疼痛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医学基础研究的深入,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药物研究开发成果的不断涌现及对疼痛机制的更新认识,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疗法在现代疼痛治疗中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第二节神经阻滞疗法分类

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 一.枕大神经阻滞疗法 枕大神经为混合神经,有感觉和运动纤维,是第二颈神经后支的最大一分支。 1.解剖由C2神经之后支纤维构成,通过C (1、2)之间并紧靠寰枢关节的后外侧出椎管,绕头下斜肌下缘向上斜跨枕下三角并穿过半棘肌和斜方肌及其腱膜达皮下,并支配该肌运动。感觉纤维经过上项线中点之外2cm处紧贴枕骨上升,与枕动脉伴行,走在动脉之内侧,最后分布于枕后和顶部的皮肤,司颅后半部皮肤的感觉。 2.病因由于以上解剖特点,枕大神经在其行程中既接近寰枢关节,又多次发生曲折而绕穿枕下的肌层和筋膜,因此寰枢关节及枕下肌肉、筋膜的病变就会使该神经遭受刺激或压迫而产生继发性病变而产生症状。因此,枕大神经病变可由外伤、颈椎疾患、上颈部软组织劳损性等引起,也可由传染病如感冒等所引起。 3.临床表现最突出的症状是疼痛,多呈针刺或刀割样放射性痛,主要位于一侧的枕下,并向枕上、头顶部放射,甚至可波及前额及眼眶区。疼痛常呈发作性出现,或自发或因旋转头部,尤其是向对侧旋转而被诱发。有时颈部活动、咳嗽、打喷嚏等也可诱发或加剧疼痛。多数病人在疼痛间歇期仍感到患区钝痛或酸痛。此外,在疼痛发作期常伴有颈肌痉挛,多数病人平时也有颈部僵硬感。 4.检查可见颈肌紧张乃至强迫头位,如头微后仰并向患侧倾斜,患侧枕大神经出口处(C2棘突与乳突连线的中点,相当于风池穴)及顶结节、上颈椎棘突或椎旁等部位可有压痛,并可向头顶及前额部放射。有的在枕部头皮下可扪及痛性小结节。枕大神经支配区皮肤也多有感觉过敏或减退,少数病程较长者甚至可显示脱发现象。 5.操作 (1)两乳突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点(即上项线之中点)旁开1.5~2cm,在上项线下用手指触摸枕动脉搏动,枕大神经位于枕动脉的内侧。此处从内至外的排列为神经、动脉、静脉,即枕动脉内侧为枕大神经,外侧为枕静脉。如枕动脉跳动摸不到,可令病人俯卧,使动脉跳动更为明显。触及动脉搏动后,在其内侧垂直进针,深约2cm,刺中神经时局部有明显酸麻感,并向头顶部放射。穿刺成功后,注入常规配伍的合剂5ml。5~7d治疗1次。 (2)病人坐位,头部端正微前屈,在C↓2棘突(枕下第一个突出的棘突)与乳突尖连线的中点处(相当于风池穴),先以拇指尖或棉签深压,以找出向头顶乃至前额有放射感的痛点,并标记之,此点就为进针的穿刺点。在此点上穿刺,针进入皮下后使针尖朝上约45°缓慢推进,当出现放射性痛感时示针尖已刺中或接近枕大神经。若针尖已触到骨质仍无放射痛,则将针退至皮下,向左、右稍加调整再重新进针,直至出现放射痛为止。抽无回血,注入配制的合剂5ml。为取得长期的效果,也可先注入2%利多卡因液2ml,再注入95%酒精1~2ml。 因为椎动脉就在枕大神经稍外方,约在乳突尖与C↓2棘突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故在做枕大神经多次调整方向的穿刺时,勿靠外方,以免损伤椎动脉。 二.枕小神经阻滞疗法 枕小神经( lesser occipita nerve)为感觉神经,来自第二颈神经的前支。

神经阻滞麻醉课后作业

麻醉作业 1、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的入路有哪些?绘制不同入路的超声图像简图。 超声引导的臂丛传导阻滞: 1、腋路阻滞:在腋部和臂部,神经血管束是位于分隔臂屈肌的筋膜鞘和伸肌的筋膜鞘的肱二头肌内侧沟内。在此水平臂丛的终末分支位置表浅,通常位于皮下1-2cm内。因此,对这些神经进行超声扫描检查应采用10-15MHz探头。腋部的神经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结构,内部可能含有由神经外膜形成的强回声区。在超声引导下依次将局麻药注射到腋动脉旁三束神经周围,超声可以观察到局麻药呈无回声及注射时产生的小气泡的强回声,并可实时观察局麻药扩散,直至包绕腋动脉,麻醉效果确切,可解决传统腋路不能完全阻滞的问题。高频超声能在腋窝显示臂丛神经的主要分支,随探头频率的提高,超声浅表组织分辨率进而改善,肌皮神经也可以成像,为完善腋路阻滞提供了超声解剖的基础。 2、锁骨下路阻滞:在邻近喙突的锁骨下区,臂丛束是位于胸大肌和胸小肌的深面。紧靠喙突内侧,采用4-7MHz的线阵探头实施旁矢状面扫描可最清楚的显示臂丛。采用这种扫描方法,能显示与腋部血管相比邻的臂丛束的横断面的图像。臂丛束表现为强回声,外侧束大多

是位于腋动脉的上方,后束是位于腋动脉的后面。在该区域,虽然内侧束常见是位于腋动、静脉之间,但并非总能被观察到。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阻滞上肢手术,可缩短操作时间与阻滞起效时间,并且减少了各种并发症。 3、锁骨上路阻滞:在锁骨上区,最好是采用线阵探头对臂丛神经实施斜向冠状平面扫描。紧靠第一肋紧上方的锁骨下动脉是最明显的标志。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较神经刺激器辅助和传统方法下阻滞效果更好,起效时间更短。通过对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不同进针方向的效果比较,可发现两种进针方向的锁骨上路法臂丛神经阻滞均可提高成功率和精确性。

精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科--王丽芝 一、解剖:臂丛神经由C5-8和T1脊神经前支组成,有时C4或T2脊神经的小分支也参 与。支配上肢的感觉和运动。组成臂丛的各脊神经从椎间孔发出后,在锁骨上部前、中斜角肌间隙内,向外、向下走行,形成上、中、下三干。 上干:由C5和C6脊神经前支组成 中干:由C7单独构成 下干:由C8和T1脊神经前支构成 三支神经干从斜角肌间隙下穿出,伴同锁骨下动脉一起向前、向外、向下延伸,行至锁骨与第一肋之间。每个神经干再分成前后两股,在锁骨中点后方经腋窝顶进入腋窝,在腋窝部各脊神经又重新组合成束,三个后股在腋动脉的后侧形成后束,上干与中干的前股在腋动脉的外侧形成外侧束,下干的前股延伸形成内侧束,位于腋动脉的内侧,三束与腋动脉共同包在腋血管神经鞘内。熟悉以上臂丛神经的解剖结构和走行,为穿刺定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决定阻滞效果的关键。 二、适应症: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上肢各种手术以及肩关节的手术和复位。 三、阻滞方法:有肌腱沟、腋路和锁骨上入路三种: ①肌间沟阻滞法: 定位:患者去枕仰位,头偏向对侧,上肢紧贴体旁,手尽量下垂,显露患侧的颈 部。然后先令患者抬头,显露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在锁骨头的后缘可摸到一条肌 肉即前斜角肌,前斜角肌的后缘可摸到一条肌肉即前斜角肌,前中斜角肌之间的间 隙即为肌间沟,也就是我们所要的穿刺点,于该点重压,患者诉手臂麻木、酸胀或 有异感,证明定位无误。 操作:常规消毒后,右手持一长3-4cm的22G穿刺针于穿刺点垂直刺入皮肤,针 尖指向脚侧,直到出现异感或触及横突为止,出现异感为较可靠的标志,若无异感,只要穿刺部位、方向、深度正确也可取得良好的阻滞效果。穿刺成功,回抽无血及 脑脊液一次注入局麻药20-25ml(成人)。 优缺点:优点易于掌握,上臂、肩部及桡侧阻滞效果好,不会引起气胸。缺点是 尺侧效果差,需增大药量才被阻滞,有误入蛛网膜下腔的可能,有损伤椎动脉的可 能,禁止同时进行双侧阻滞,以免双侧膈神经或喉返神经被阻滞。 ②腋路臂丛阻滞 定位:患者仰卧,患肢外展90度,前臂外旋,手臂贴条,呈“举手礼”状,先 在腋窝处摸到腋动脉的搏动,再沿动脉上摸,至胸大肌下缘处动脉搏动将消失处可 扣到的动脉最高点为穿刺点。 操作:常规消毒,左手食指按在腋动脉上作为指示,右手持穿刺针斜向腋窝方向 刺入,穿刺针与动脉呈20度夹角,缓慢推进,直到出现刺破纸样的落空感,表明 针尖已经刺入腋神经鞘,松开针头,可见穿刺针随腋动脉的搏动而摆动,穿刺成功,左手固定针头,接注射器回抽无血,即可注入局麻药30ml。注射完毕可见一梭条状 的包块,证明局麻药注入神经鞘内,可按摩局部帮助药物的扩散而达到良好的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 【禁忌症】 双上肢同时进行手术。 【解剖】 (一)臂丛神经 由颈5~8及胸1脊神经的前支所组成。上列脊神经自椎间孔穿出后,走行于颈椎横突的前与后结节之间(结节间沟),离开横突后,向下向外走行于前、中斜角肌之间(肌间沟),到 达肩胛舌骨肌的后面时已基本汇集成束,继续下行到达第一肋骨平面时,走行于锁骨下动脉 的外侧,并与它并行继续下行至腋窝顶,围绕腋动脉的周围,分为肌皮、桡、正中及尺神经 等分布于上肢。 (二)前斜角肌 起自颈椎3~6横突前结节,垂直向下走行,最后汇集成细腱而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的斜角肌结节,后者位于第一肋骨面上的锁骨下动脉沟的内侧。本肌肉的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前面,下行至第一肋骨的附着部时,它与臂丛神经之间被锁骨下动脉所隔开。锁骨下动脉则在 本肌肉止点的内侧。 (三)中斜角肌 起自颈椎2~7横突的后结节,向下走行汇集成细腱,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在臂丛神经的外侧。本肌肉在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后面。 (四)锁骨下动脉 由胸腔穿出,在相当于锁骨中点处,跨过第一肋骨,并弯向腋窝顶方向走行,构成腋动脉。 锁骨下动脉在第一肋骨面上的位置恰好在锁骨的中点,而臂丛神经则紧挨在它的外侧伴行。(五)从上述解剖看,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点可取以下四处:

1. 前中斜角肌之间,称“经肌间沟法臂丛阻滞”。 2. 锁骨中点偏外第一肋骨水平上,称“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 3. 腋窝顶腋动脉周围,称“经腋窝法臂丛阻滞”。 4. 锁骨下胸小肌三角区,称“经锁骨下法臂丛阻滞”(甚少采用)。 这四处的神经束比较集中,局部的解剖标志也比较清楚,根据穿刺点的不同,临床上分别予 以上述命名。 【局麻药】 见下表。可根据手术时间长短选用其一。麻药中宜常规加用肾上腺素0.1 mg 。 表臂丛神经麻醉的常用麻药 局麻药名称————————剂量(成人)——————作用维持时间(小时) 2%利多卡因————————20 ml——————————3~5 h 2%普鲁卡因————————25~30 ml————————1.5~3 h 1%利多卡因、0.15%地卡因—20~30 ml————————2.5~5 h 0.5%布比卡因——————15~20 ml————————3~6 h 【操作方法】 一、【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术】 (一)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术者面向病人。嘱咐病人一旦出 现放射异感时,立即告诉术者,但不能任意转动头部。 (二)在锁骨上缘的中点部位,认真摸清锁骨下动脉的搏动点。以此点为准,在其外测0.5 cm、上1 cm处做好标记,即为穿刺点。如果恰好有颈外静脉通过此点,将穿刺点稍向外移。(三)先作皮丘。术者左手食指按住锁骨下动脉,右手持连接1 ml 注射器的22号注射针,刺入皮丘,而后向内、下、后方向缓缓刺入1~2.5 cm(其方向相当于指向第三胸椎椎体)。针刺入过程中一旦出现异感,表示针尖已接触及臂丛神经,应稳妥地固定好针头,抽吸证实无 血或无气后,缓缓注入麻药,注药中需随时做抽吸试验。

麻醉解剖神经阻滞定位

头部1.三叉神经节阻滞麻醉 从颧弓后1/3下方,口角外侧2.5cm稍上,正对第2磨牙处进针。沿下颌支内面刺向后内方,进针至翼突基底部,到卵圆孔的前方,用X线证实针位,再退针,改向后上刺入卵圆孔,到三叉神经节内,注射麻药。 2.上颌神经阻滞麻醉 稍张开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前上,经翼突外侧板前缘刺入翼腭窝,上颌神经经过此处(深度约4.5cm),注入麻药。 3.下颌神经阻滞麻醉 稍张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后上,经翼突外侧板后缘至卵圆孔,下颌神经经此处出颅(深度约4cm),注入麻药。 4.下牙槽阻滞麻醉 从口内下颌第3磨牙后,相当于下颌支前缘内侧的颊粘膜处刺入,与下颌磨牙咬合面平行,沿粘膜及下颌支之间缓缓进针~,当下颌磨牙与舌前部出现异感,即可注入麻药。 5.面神经阻滞麻醉 在乳突前缘和下颌支后缘的中点或乳突尖前方0.5cm处,即在外耳道下方垂直刺入,触到乳突前缘后转向内上,沿骨面推进1.5cm,即达茎乳孔,注入麻药,治疗面神经痉挛。 第1段:是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位于乳突与外耳道之间的切迹内。此段长1~1.5cm,向前经过茎突根部的浅面,此段虽被腮腺所遮盖,但尚未进入腮腺实质内,故可在此处显露面神经主干,面神经阻滞即可在此处进行。 第2段:为腮腺内段,面神经主干与腮腺后内侧进入腮腺,在腮腺内通常分为上下两干,再发出分支,彼此交织成丛,最后形成颞,颧,颊,下颌缘,颈五组分支。 第3段:面神经穿出腮腺以后部分。面神经的五组分支,分别由腮腺浅部的上缘,前缘和下端穿出,呈扇形分布至各相应区域,支配面肌。 6.舌咽神经阻滞麻醉 在外耳门下方,乳突前缘稍前方垂直刺入,进针~2.5cm,达茎突部位,过茎突后方继续进针~2.25cm,针尖至颈静脉孔下方,注入麻药。 7.颊神经阻滞麻醉 在上颌第3磨牙后方的磨牙后窝表面黏膜进针,刺中时可有颊部电击样感觉,稍退针后注药。 8.耳颞神经阻滞麻醉 在外耳道与颞下颌关节之间或近耳部的颧弓上缘约1cm的发际处,也可在颧弓中点下1cm处,触到颞浅动脉的搏动。在颞浅动脉搏动点的同一水平处进针,刺入深度约0.5cm. 9.眶下神经阻滞麻醉 经眶外缘至上唇上缘重点做一连线,再经瞳孔中心做一垂直线,两线的交点即为进针点;进针方向应朝外上,稍偏后,穿刺针与面部中线夹角平均约为30度。 10.颏神经阻滞麻醉

脊神经后支

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 发表者:冯智英 (访问人次:526) 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 脊神经后支受机械牵拉压迫刺激,引起神经远端分布区疼痛,肌肉痉挛,临床以腰痛或腰腿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称脊神经后支(下称后支)综合征(spinal dorsal ramus syndrome). [诊断] 一、临床症状特征: 1. 以主诉疼痛部位在下腰部,病变部位在上腰部为主要特点; 2. 可因搬放物体,姿势不正,强制体位作业而发病; 3. 疼痛部位多为腰骶部,骶髂关节,臀部,椎旁、髂嵴等处,并局部压痛,偶有股外侧和股后痛; 4. 急性腰痛时疼痛剧烈,不能起床,翻身及上、下床困难,步态缓慢,慢性者主要表现为腰痛,屈伸活动受限,不能持久弯腰,或直不起来,行走不受影响; 二、检查特征: 1.体见病人一般健康状况良好; 2.急性期腰痛僵硬前倾,腰肌痉挛,活动受限,可有腰椎侧弯,一侧骶棘肌,闊筋膜张肌痉挛,站立时髋膝关节弯屈,用足尖着地,足不能踏平,直腿抬高,被动弯屈髋膝关节均加重腰痛,但无下肢放散痛及感觉、肌力、反射改变等神经体征; 3.慢性体征少,疼痛部位压痛局限,主动、被动弯腰可加重疼痛; 三、腰痛定位方法: 1.是在主诉疼痛部位上方,后支分支处,先找到患侧棘突旁压痛点,然后检查该平面横突和小关节,如压痛向主诉疼痛部位放散即可确定为疼痛原发部位。 2.痛点局麻与后支阻滞实验,用1%甲紫在原发部位相应皮肤上画出标记,皮肤消毒后内注射2%利多因卡0.1-0.2ml,改用心内针垂直穿刺至横突上缘(在C型臂膀X线透视下进行更为准确),如主诉疼痛在中线附近,穿刺至横突根部,如疼痛在小关节连线以外,穿刺稍偏外2-3mm,针尖触及内或外侧支时,会出现麻木,疼痛向主诉痛区放散,注射利多卡因2ml,腰痛即刻消失,活动恢复正常。而在主诉痛点注射,多数疼痛和肌肉痉挛不能完全缓解,活动也不能恢复正常,即使当时改善,半小时后多数疼痛再发。 四、 X线检查: 1.脊椎旋转移位:正常人两侧椎弓根、小关节和横突对称,正位片椎弓根外缘与椎体缘重叠,小关节间隙等宽、横突等长,侧位片两侧椎弓根相互重叠,只见一椎体后缘。脊椎旋转移位后,椎弓根关节突连同椎体旋转,一侧椎弓根外缘与椎体缘不再重叠,部分椎体边露出,小关节间隙也不对称,一侧变窄或消失,下关节突关节面朝向对侧,关节面外露,横突旋转后一侧变短,侧位片旋转椎体由单一后缘变为双边重影,两侧椎弓根上下缘不再重叠,露出对侧下缘,有重影。

医疗卫生:麻醉学练习题及答案(1)

医疗卫生:麻醉学练习题及答案(1)医疗卫生: A型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临床麻醉的工作内容 A.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查、病情评估与准备 B.为手术顺利进行提供基本条件 C.对各种急、慢性疼痛进行诊断与治疗 D.开展术后镇痛工作 E.提供完成手术所必需的特殊条件 正确答案:C 2.大多数的麻醉药的治疗指数是 B型题: [6-10] 行神经干(丛)阻滞时的麻醉选择 A.颈深丛阻滞 B.颈浅丛阻滞 C.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D.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E.指神经阻滞 6.左手无名指第二指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7.斜颈行左侧胸锁乳突肌离断 8.右尺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9.甲状腺腺瘤切除 10.右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 正确答案:E;A;C;B;D X型题: 11.下列哪项可由蛛网膜下隙阻滞引起 A.尿潴留 B.硬膜外血肿 C.头痛 D.马尾神经综合征 E.局麻药中毒 正确答案:ACD

12.全身麻醉苏醒延迟的常见原因有 A.麻醉药物过量 B.低温 C.高血压 D.肝肾功能障碍 E.糖代谢异常 正确答案:ABDE 13.下列哪项是影响氧耗的因素 A.温度 B.烧伤、创伤或手术 C.感染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D.高代谢状态或摄入高糖饮食 E.疼痛刺激 正确答案:ABCDE A.3~4 B.30~40 C.100~300 D.500~800 E.1000~2000 正确答案:A 3.下列哪种手术不宜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 A.左尺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B.前臂动静脉造瘘术 C.左斜颈胸锁乳突肌离断术 D.肱骨软骨瘤切除术 E.肩关节脱臼手法复位术 正确答案:C 4.外科手术病人需注意补充液体,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原因有 A.术前禁食水 B.胃肠道准备 C.术中开放胸、腹腔导致体液丢失 D.手术失血 E.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E

麻醉习题、答案

麻醉学习题及答案 1.有关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下列哪项正确 A、I 级病人体格健康,发育营养良好,重要器官功能正常 B、Ⅱ级病人重要器官轻度病变,但功能代偿健全 C、Ⅲ级病人重要器官功能受损,已丧失工作能力 D、Ⅳ级病人重要器官功能已失代偿,麻醉手术风险很大 E、Ⅴ级病人病情危重、濒临死亡,麻醉和手术异常危险 2.肥胖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下列哪项不对 A、使肺-胸顺应性降低 B、使肺活量、深吸气量减少 C、使功能余气量增加 D、使通气/血流比值失调 E、使肺泡通气量降低 3.下列哪项不能提示病人呼吸功能不全 A、肺活量低于预计值的60% B、通气储量百分比<70% 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60%或50% D、呼气时间短于3 秒 E、屏气时间短于20 秒 4.有关麻醉前禁食禁饮哪项不正确 A、在应激情况下胃排空加速 B、成人择期手术前禁食12小时,禁饮4小时 C、小儿禁食4~8 小时,禁水2~3时 D、急症病人病情紧急时,不能等待禁食,应立即手术 E、饱胃病人必需立即手术时,应采取避免呕吐误吸的措施 5.有关高血压病人术前评估和准备哪项正确 A、术前宜使用中枢性降压药控制血压 B、术前一天应停用所有抗高血压药 C、术前血压应降至正常才能手术 D、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升高危害小 E、麻醉危险性主要决定于重要器官是否受累以及其受累的严重程度 6.麻醉前用药的目的不包括 A、清除病人紧张、焦虑及恐惧心情 B、预防术后感染 C、提高病人痛阈,缓解术前疼痛 D、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功能 E、减轻或消除手术或麻醉引起的不良反射 7.麻醉前用药的基本原则下列叙述哪项正确 A、老人、小儿宜用麻醉性镇痛药于手术前缓解疼痛 B、老人、小儿术前抗胆碱药宜首选东莨菪碱 C、婴幼儿代谢率高镇静药相对较大 D、小儿腺体分泌旺盛,术前抗胆碱药量可偏大 E、选择椎管内麻醉者一般不用抗胆碱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