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

第六章神经阻滞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神经丛、神经干周围,暂时阻断其向中枢和外周传导冲动的功能,从而产生局部区域感觉、运动功能的消失,称为神经阻滞麻醉。

第一节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1 适应证

颈部手术如甲状腺腺瘤、囊腺瘤切除术;气管切开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甲状舌骨屡等皮肤及皮下浅表手术;颈部椎板减压。

2 禁忌证

呼吸道不能保持通畅的颈部手术;小儿及不合作者均不能选择颈丛阻滞麻醉。

二解剖

颈神经丛分浅丛和深丛,由颈1-4(C l-4)脊神经前支组成。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经过椎动脉后面到达横突尖端,过横突后,这些分支与上下相邻的脊神经分支连接,形成一系列的环。浅丛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从筋膜下穿出至表面,其分支主要支配皮肤和浅表结构;深丛在斜角肌间隙与臂丛神经处于同一水平,并同为椎前筋膜覆盖,主要支配颈部肌肉和其他深部组织。麻醉时浅丛、深丛神经均应给予阻滞,才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颈神经丛阻滞范围包括整个颈部、头的后部、肩及胸上部,犹如披肩样范围。

三操作步骤

(一)穿刺点定位

1 深丛 C2穿刺点在乳突下约1.5 cm、向后约 1cm处;C4穿刺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会点;C3穿刺点在C2-4连线的中点。

2 浅丛在C4穿刺点。

(二)操作程序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颈丛阻滞点和局麻药剂量。

1 三点法颈前阻滞法:传统的颈深丛阻滞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两上肢自然下垂、紧贴躯干;在肩背部垫一薄枕便于暴露颈部穿刺部位。用记号笔标记C2、C3、C4;消毒铺巾,左手示指尖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7#注射针头依次穿刺;C4横突比较浅、进针2一3 Cm即可触及颈椎横突,患者述有异感更可确认,针尖稍稍退离骨质避免损伤骨膜,左手拇、示、中指固定针头,右手持含局麻药注射器注药,注药前、中、后注意轻轻回抽,观察有无血液或其他回流液;然后再行C2、C3阻滞。浅丛阻滞可在C4深丛阻滞完成后将穿刺针退至皮下组织,突破胸锁乳突肌腹(将胸锁乳突肌提起便于操作)分别向头端及尾端各注人局麻药4一5ml,单侧总量不超过10ml。

2 改良一点法颈丛阻滞法:选C4一点深丛加浅丛阻滞。

(三)局麻药

0.25%布比卡因、0.375%罗哌卡因系长效局麻药,常用于颈深丛阻滞。1%利多卡因维持麻醉作用时间短,较少单独使用,可与0.25%布比卡因或0.375%罗呱卡因配置成混合液用于深丛和浅丛阻滞。

四、意外与并发症

(一)全脊麻

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系局麻药误注人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室内扩散,导致颈脊神经广泛阻滞。

1 症状

注药后立即出现意识消失、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等症状,甚至心跳骤停。

2 处理

立即面罩加压供氧或紧急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循环支持,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3 预防

进针切勿太深,注药前、中、后应回抽注射器,注意有无脑脊液回流;注药时应密切观察意识变化和监测生命体征。

(二)局麻药中毒

最主要的原因为局麻药误注入颈动脉或椎动脉未及时发现,血液中局麻药浓度骤然升高所致;其次为注药速度太快或局麻药的剂量和浓度超过临床使用范围,导致吸收后出现症状。

1 症状

立即出现以抽搐或惊厥、意识消失、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主要急性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心脏骤停。

2 处理

⑴立即停止局麻药物的应用;

⑵面罩加压供氧;

⑶抗惊厥:硫喷妥钠、安定等静脉给药直至惊厥停止;若惊厥仍然不能控制,可使用快速短效肌松剂如唬拍酞胆碱60~80 mg静脉注射,然后完成气管插管;

⑷循环支持: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3 预防

注药时应回抽注射器,注意有无血液回流;严格掌握局麻药的浓度和剂量;控制注药速度。

(三)霍纳(Horther)综合征

系颈交感神经节被阻滞所致,出现同侧头、面、颈部血管扩张。

1 症状

同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结膜充血、鼻塞、面部潮红、无汗。

2 预防处理

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局麻药物作用消失后上述症状即消失;准确的定位可以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

(四)喉返神经阻滞

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或失音,其主要原因是穿刺进针过深、导致喉返神经阻滞。(五)膈神经阻滞

膈神经主要由颈4脊神经前支组成及部分颈3、颈5脊神经小分支组成。深丛阻滞易被累及。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及胸闷,一般通过面罩给氧既可缓解。主要是因为腹式呼吸受限,但因胸式呼吸代偿性增强,基本可以维持每分通气量;若施行双侧阻滞,则会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临床强调一般避免双侧颈深丛阻滞。

(六)心动过速、血压升高

局麻药注至椎动脉旁,使其血管弹性降低,反射性引起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动过速是由于迷走神经被阻滞、交感神经相对兴奋所致。所以颈神经丛阻滞局麻药中一般不加肾上腺素。

五注意事项

(1)麻醉前准备好麻醉机、急救药品,以备及时使用;开放静脉通道;实施各项无创监测如血压、心电、呼吸、脉搏氧饱和度等。

(2)对于巨大甲状腺肿瘤、气管移位和/或气管狭窄或上呼吸道不能保证通畅者,绝对禁止选择颈丛阻滞。对甲亢尚未控制者,禁选择颈丛阻滞麻醉。

第二节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上肢及肩关节手术。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作或不愿使用该麻醉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年龄过大者,应慎用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

二解剖

臂丛神经是由C5-8及T l脊神经前支组成,偶有C4、T2脊神经分支加入其中。这些分支组合成上、中、下3个神经干,穿过前斜角肌、中斜角肌肌间沟间隙,向下通过第一肋骨中点,再经过腋窝顶部进入腋窝;在腋窝部这些分支又重新组合为3个神经束,分别支配肩关节、上臂的外侧、前臂和手部的感觉与运动。因颈部前中斜角肌间隙(肌间沟部)、第一肋骨中点(锁骨上部)和腋窝部臂丛神经密集、定位标志清楚,操作方便、比较容易掌握,故临床常选择这些部位作为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部位。

三操作常规

1 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g或安定10mg肌注。

2 准备麻醉机、氧气、气管插管用具及急救药品。

3 开放静脉通道,监测 BP、HR、SpO2。

四常用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一)前、中斜角肌间隙径路(肌间沟法)臂丛阻滞术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术为临床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适合于肘部以上部位的手术和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等。

1 穿刺点定位

患者平卧、头偏向对侧略后仰,充分显示颈部。从环状软骨向外侧画一横线至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肌腹,在其后方就是前斜角肌肌腹,在其外方为中斜角肌腹。两斜角肌之间有一个三角形的间隙,其位置基本上与颈外静脉并列,故穿刺点紧靠近颈外静脉的外侧缘。

2 穿刺操作

左手示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7#穿刺针头垂直于皮肤进针,取略向脚侧针尖方向继续进针。当有筋膜脱空感,患者主诉上臂、手指有异感,说明穿刺针头已进人前、中斜角肌间隙。回吸注射器内无血液、脑脊液回流,即可注人局麻药20-25 ml。

3 并发症

(1)误入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主要原因是进针过深所致,一般进针不应超过3cm,否则应重新定位。注药前应常规回抽注射器,观察有无液体回流。注药时、后要加强对患者意识、呼吸、循环的观察与监测。

(2)气胸:针尖方向过深过下,刺破胸膜顶部所致。患者诉胸闷,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X线检查可确诊。一般情况下肺压缩<20%,不需特殊处理,进一步观察,吸氧,可自然恢复。若肺压缩>20%并有明显症状,应行胸腔闭式引流。

(3)霍纳综合征、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等原因、症状和处理同颈丛神经阻滞。(二)腋路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术

适合于腕及手部的手术,尤其适合于腕部尺侧正中神经减压、手和指的手术。

1 定位及操作

患者仰卧位,患侧肩脚下垫一薄枕,患肢外展外旋900,前臂屈曲、手掌心向上枕于头旁。在腋窝顶部先摸到腋动脉搏动后,左手示指固定腋动脉,右手持7#针头沿腋动脉上方刺人,有筋膜脱空感,针头固定且随动脉搏动而摆动,即可证实穿刺针头进入腋鞘内。左手指固定针头,右手持注射器与穿刺针连接,回吸无血液即可注入局麻药30~40 ml。有的病人桡神经阻滞效果差。

2 常用局麻药

(1)l%利多卡因40 ml+肾上腺素0.1 mg,用于较短时间的手术。

(2)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或0.375%罗呱卡因混合液30 ml,用于较长时间的手

术。

3.意外与并发症

局麻药中毒:最主要的原因系局麻药误注人血管或局麻药剂量、浓度过大血药浓度急剧升高,以中枢神经系统、呼吸与循环系统的急性表现为主要症状,如惊厥、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继而意识消失、呼吸停止、血压下降,最严重者循环、呼吸骤停。注药时应反复会抽。按照局麻药中毒反应处理。

(三)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术

适合于上臂、前臂及肘部的手术,尤其适合于前臂及肘部的手术。

1 定位及操作

患者取平卧位,患侧肩下垫一薄枕,头转向对侧,患侧肩尽量下垂,在锁骨中点上方1-1.5 cm处做一皮丘;注射器连接7#穿刺针头经皮丘向内、向后、向下刺人,进针1一2cm可达第一肋骨面,紧贴肋骨面寻找到异感,经回抽无回血即可注药20一25ml。

2 意外与并发症

(1)气胸

发生率高达1%,造成气胸的原因多在寻找第一肋骨时,穿刺针进人过深刺破胸膜所致。在穿刺的过程中,若遇咳嗽或有疼痛向腋部传导,则有可能刺破胸膜,应注意判断和细心观察,若出现呼吸困难、脉搏氧饱和度下降应及时面罩加压供氧等处理。

(2)血胸

误入锁骨下动脉,比较少见,若注射器回吸有血液,可将穿刺针退出少许,再探,出现异感往往能获成功。

(3)膈神经、喉返神经麻痹症状,原因及处理见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

第三节腰丛骶丛神经阻滞术

支配下肢的神经主要来自腰神经丛和大部分的骶神经丛,腰神经丛主要由胸12神经(T12)前支的一部分,腰脊神经1~3(L I~3)前支和腰脊神经4(L4)前支的一部分组成。腰丛有5根主要分支:骼腹下神经(L I)、骼腹股沟神经(L I)、股神经(L2~4)、闭孔神经(L2~4)及股外侧皮神经(L2~3)。本节主要介绍腰、骶神经丛阻滞的操作程序和临床应用的注意问题。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1 适应证

部分老年、高龄患者以及全身状况低下的患者实行下肢手术,不适宜选择全身麻醉及椎管内麻醉者。腰、骶神经丛阻滞主要用于下肢的疼痛治疗

2 禁忌证

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穿刺点周围或全身感染,神经疾病,患者拒绝使用此麻醉方法者。

二腰神经丛阻滞术

(一)解剖

腰神经丛中的3根主要分支股神经、闭孔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支配下肢感觉和运动,它们都包裹在腰大肌后内方的筋膜间隙中,局麻药注人腰大肌间隙,便可阻滞腰丛的神经。腰肌间隙的前壁是腰大肌,后壁是第1一5腰椎横突、横突间肌与横突韧带,内侧是第1一5腰椎体,外侧为起自全部腰椎横突上的腰大肌纤维及腰方肌。在此间隙处注人局麻药可以阻滞腰神经丛的传导,称为腰肌间隙腰丛阻滞法。包裹腰丛的筋膜,再随股神经下行,延伸到腹股沟韧带以下,构成股鞘;其内侧壁为腰筋膜,后外侧壁为骼筋膜,前壁为横筋膜。在此间隙处将局麻药注人股鞘,也能阻滞腰丛神经的传导,称为腹股沟腰丛阻滞法。(二)腰肌间隙腰丛阻滞法最好在外周神经刺激仪指导下实施。

1 定位两侧骼嵴连线的中点向尾侧3cm处,再平行骼棘连线向阻滞侧旁开5 cm处做局麻皮丘。

2 操作步骤

(1)患者取屈膝收腹侧卧位,把阻滞侧的腿放在上面。

(2) 22#穿刺针(长约10cm)经皮丘垂直进针,直达腰4横突,然后针干向尾部倾斜、针尖滑过横突上缘,再垂直进针0.5 cm,待有明显脱空感时,即进人腰大肌间隙。

(3)回吸注射器无血液,即可注人局麻药1%利多卡因试验量5ml,观察5min若无误人血管或椎管内征象,将局麻药0.375%罗呱卡因30 ml一次注人。

(三)腰丛的腹股沟阻滞法

(1)患者仰卧,两腿稍稍分开,阻滞侧的足部放松、转向外侧。

(2)将股动脉外侧1.5 cm、腹股沟韧带下方2一3 cm处定为穿刺部位。

(3)右手持22#穿刺针、向头端方向进针,和皮肤成30角;进针大约2一4cm深度有落了空感,即说明到位,注人局麻药0.2%罗呱卡因20ml,注药前一定要回吸,谨防误人股动脉或股静脉。

三骶神经丛阻滞术

可用于踝关节及膝以下的手术,内踝处应补充隐神经阻滞

(一)解剖

骶神经丛主要由腰骶干(L4的其余部分和L5的前支合成)和骶尾神经(S1~3)前支组成。重要分支有:臀上神经、臀下神经、阴部神经和坐骨神经,支配下肢及会阴区。坐骨神经是身体最粗大的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以后,在臀大肌的深面,经股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之间下降到大腿后面。此处的坐骨神经位于梨状肌和上孔肌之间,容易定位,局麻药在此可沿肌间隙扩散,达到阻滞骶神经丛的目的。

(二)侧卧位骶丛阻滞法

1 定位

患者侧卧位、阻滞侧向上,另一条腿伸开;上面的腿髋关节约弯30-400,膝关节约900。由股骨大转子和骼后上棘作一连线,在连线的中点向内侧作一垂直线,此垂直线与股骨大转子和骶裂孔连线的交点即为穿刺点,作局麻皮丘。

2 操作步骤

取长8一10cm的22#穿刺针,在穿刺点垂直皮肤进针直至出现异感即到位,若未出现异感而触及骼骨后壁,针可以偏向内侧再穿刺,直达坐骨切迹,出现异感后稍稍退针,注人局麻药15~20ml。

(三)平卧位骶丛阻滞法

此方法适用于不能侧卧位的患者。

1 定位

患者平卧,髓关节、膝关节均屈曲,足跟尽可能靠近臀部成。若有助手协助摆放体位,髓关节、膝关节均屈曲应在90度以上。在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画一连线,连线的中点即为穿刺点。

2 操作步骤

取长8一10 cm的22#穿刺针,经穿刺点垂直于皮肤进针(针干方向与床平行),针向头端方向偏内侧,直到出现异感,注人局麻药液15一20ml。

四腰骶丛神经联合阻滞法

既腰肌间隙腰丛阻滞联合骶丛神经阻滞的方法

适用用于髋部以下的下肢手术,特别适合于膝部的复杂手术或使用腹股沟处上止血带的手术。操作方法见前。

第四节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神经阻滞术传统的依赖病人“异感”进行经定位阻滞需要一定的临床经验;即使操作者经验丰富,有时也难以保证阻滞的精确定位和效果确切。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的使用使得神经阻滞术有了客观指标,提高了神经阻滞的准确性和阻滞效果。下面介绍神经刺激器及使用方法。一器具介绍

1 外周神经刺激器:可以发出频率1或2Hz的电流,强度变化范围为0~5mA。设置电流强度变化的目的主要有二:(1)在阻滞不同神经时,由于神经粗细不一,可选择不同起始电流强度。(2)通过减小变化电流强度,可获知穿刺针定位情况;起始电流强度下神经支配相应肌群出现运动时,减小电流如仍有肌群活动,说明定位较好;反之,说明穿刺针离神经仍有一定距离。一般认为在电流减小到0.2-0.3mA时如仍有相应肌群活动,即可给药。

2 刺激针:神经阻滞穿刺针根据其长度分为25mm、50mm、100mm和150mm四个型号,不同部位的神经阻滞可依据其穿刺深度选择不同型号穿刺针。可同时与神经刺激器和注射器连接,以便于在定位明确时即刻给药。除针尖斜面外,针体通过特殊材料包裹成绝缘体,以避免针体对穿刺径路上组织不必要的电流刺激。

二操作步骤

1 测试神经刺激器的性能。

2 安置皮肤电极,保证接触良好。

3 消毒刺激,作皮丘。将含局麻药的注射器接上阻滞针的注射管,用局麻药充满管腔。接地导线接上皮肤电极,连好电线形成一个回路。

4 打开刺激器,调好脉宽、脉冲频率和刺激电流。

5 穿透皮肤、将穿刺针置入皮下组织。

6 朝着神经置入刺激针,直至目标区域开始出现起始电流强度下神经支配相应肌群出现收

缩,减小电流到0.2-0.3mA如仍有肌群活动,说明定位较好。回抽无血,即可注人局麻药3-5ml。

7 在注人局麻药液3-5ml后,将刺激电流调回1.0mA,若定位不准确,刺激电流稍增加强的肌肉收缩就会重新出现。注药过程中,应反复回抽。

三神经刺激器用于外周神经阻滞技术

在使用神经刺激器行神经阻滞技术,其患者体位、穿刺点定位、麻醉药用量及适应证与传统的神经阻滞相同,其特殊之处在于可精确定位拟阻滞神经。以下以坐骨神经阻滞为例介绍神经刺激器的使用。

近端坐骨神经阻滞 (posterior lumbar plexus block)

(1) 病人体位:侧卧位,患侧下肢在上并屈膝成90度置于另一条下肢上。

(2) 麻醉用品:100mm穿刺针,局麻药一次用量在15-30ml之间。

(3) 穿刺点确定:找出股骨大转子最高点和髂后上棘、骶裂孔,前者分别和后两者作连线;在股骨大转子和髂后上棘连线的中点作垂直线,与骶裂孔线的交叉点即为穿刺点。

(4) 阻滞实施:神经刺激器电流定于2mA,在穿刺点垂直进针,一旦出现足的跖屈或背屈,说明已接近坐骨神经,此时将电流降至0.2-0.3mA,如仍有收缩,回抽无血后即可将局麻药注入。

(陈亚利)

神经阻滞麻醉

第六章神经阻滞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神经丛、神经干周围,暂时阻断其向中枢和外周传导冲动的功能,从而产生局部区域感觉、运动功能的消失,称为神经阻滞麻醉。 第一节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1 适应证 颈部手术如甲状腺腺瘤、囊腺瘤切除术;气管切开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甲状舌骨屡等皮肤及皮下浅表手术;颈部椎板减压。 2 禁忌证 呼吸道不能保持通畅的颈部手术;小儿及不合作者均不能选择颈丛阻滞麻醉。 二解剖 颈神经丛分浅丛和深丛,由颈1-4(C l-4)脊神经前支组成。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经过椎动脉后面到达横突尖端,过横突后,这些分支与上下相邻的脊神经分支连接,形成一系列的环。浅丛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从筋膜下穿出至表面,其分支主要支配皮肤和浅表结构;深丛在斜角肌间隙与臂丛神经处于同一水平,并同为椎前筋膜覆盖,主要支配颈部肌肉和其他深部组织。麻醉时浅丛、深丛神经均应给予阻滞,才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颈神经丛阻滞范围包括整个颈部、头的后部、肩及胸上部,犹如披肩样范围。 三操作步骤 (一)穿刺点定位 1 深丛 C2穿刺点在乳突下约1.5 cm、向后约 1cm处;C4穿刺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会点;C3穿刺点在C2-4连线的中点。 2 浅丛在C4穿刺点。 (二)操作程序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颈丛阻滞点和局麻药剂量。

1 三点法颈前阻滞法:传统的颈深丛阻滞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两上肢自然下垂、紧贴躯干;在肩背部垫一薄枕便于暴露颈部穿刺部位。用记号笔标记C2、C3、C4;消毒铺巾,左手示指尖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7#注射针头依次穿刺;C4横突比较浅、进针2一3 Cm即可触及颈椎横突,患者述有异感更可确认,针尖稍稍退离骨质避免损伤骨膜,左手拇、示、中指固定针头,右手持含局麻药注射器注药,注药前、中、后注意轻轻回抽,观察有无血液或其他回流液;然后再行C2、C3阻滞。浅丛阻滞可在C4深丛阻滞完成后将穿刺针退至皮下组织,突破胸锁乳突肌腹(将胸锁乳突肌提起便于操作)分别向头端及尾端各注人局麻药4一5ml,单侧总量不超过10ml。 2 改良一点法颈丛阻滞法:选C4一点深丛加浅丛阻滞。 (三)局麻药 0.25%布比卡因、0.375%罗哌卡因系长效局麻药,常用于颈深丛阻滞。1%利多卡因维持麻醉作用时间短,较少单独使用,可与0.25%布比卡因或0.375%罗呱卡因配置成混合液用于深丛和浅丛阻滞。 四、意外与并发症 (一)全脊麻 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系局麻药误注人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室内扩散,导致颈脊神经广泛阻滞。 1 症状 注药后立即出现意识消失、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等症状,甚至心跳骤停。 2 处理 立即面罩加压供氧或紧急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循环支持,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最新麻醉解剖-神经阻滞定位

头部 1.三叉神经节阻滞麻醉 从颧弓后1/3下方,口角外侧2.5cm稍上,正对第2磨牙处进针。沿下颌支内面刺向后内方,进针至翼突基底部,到卵圆孔的前方,用X线证实针位,再退针,改向后上刺入卵圆孔,到三叉神经节内,注射麻药。 2.上颌神经阻滞麻醉 稍张开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前上,经翼突外侧板前缘刺入翼腭窝,上颌神经经过此处(深度约4.5cm),注入麻药。 3.下颌神经阻滞麻醉 稍张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后上,经翼突外侧板后缘至卵圆孔,下颌神经经此处出颅(深度约4cm),注入麻药。 4.下牙槽阻滞麻醉 从口内下颌第3磨牙后1.5cm,相当于下颌支前缘内侧的颊粘膜处刺入,与下颌磨牙咬合面平行,沿粘膜及下颌支之间缓缓进针2.5~3.5cm,当下颌磨牙与舌前部出现异感,即可注入麻药。 5.面神经阻滞麻醉 在乳突前缘和下颌支后缘的中点或乳突尖前方0.5cm处,即在外耳道下方垂直刺入,触到乳突前缘后转向内上,沿骨面推进1.5cm,即达茎乳孔,注入麻药,治疗面神经痉挛。 第1段:是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位于乳突与外耳道之间的切迹内。此段长1~1.5cm,向前经过茎突根部的浅面,此段虽被腮腺所遮盖,但尚未进入腮腺实质内,故可在此处显露面神经主干,面神经阻滞即可在此处进行。 第2段:为腮腺内段,面神经主干与腮腺后内侧进入腮腺,在腮腺内通常分为上下两干,再发出分支,彼此交织成丛,最后形成颞,颧,颊,下颌缘,颈五组分支。 第3段:面神经穿出腮腺以后部分。面神经的五组分支,分别由腮腺浅部的上缘,前缘和下端穿出,呈扇形分布至各相应区域,支配面肌。 6.舌咽神经阻滞麻醉 在外耳门下方,乳突前缘稍前方垂直刺入,进针1.25~2.5cm,达茎突部位,过茎突后方继续进针1.25~2.25cm,针尖至颈静脉孔下方,注入麻药。 7.颊神经阻滞麻醉 在上颌第3磨牙后方的磨牙后窝表面黏膜进针,刺中时可有颊部电击样感觉,稍退针后注药。 8.耳颞神经阻滞麻醉 在外耳道与颞下颌关节之间或近耳部的颧弓上缘约1cm的发际处,也可在颧弓中点下1cm处,触到颞浅动脉的搏动。在颞浅动脉搏动点的同一水平处进针,刺入深度约0.5cm. 9.眶下神经阻滞麻醉 经眶外缘至上唇上缘重点做一连线,再经瞳孔中心做一垂直线,两线的交点即为进针点;进针方向应朝外上,稍偏后,穿刺针与面部中线夹角平均约为30度。 10.颏神经阻滞麻醉 经瞳孔中心垂直线,与下颌骨上下缘中位线的交点为穿刺点,进针方向应向前内下,稍偏后,与该处皮肤表面的角度约45度。颏孔的开口方向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上移和后移,在临床实施阻滞定位时应予考虑。 颈部 神经阻滞途径: 1.颈丛浅支阻滞途径 仰卧位、去枕,头偏向对侧。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即神经点)处穿刺进针。 2.颈丛深支阻滞途径 体位:仰卧位,略伸颈,头转向对侧。 阻滞点的定位:ⅰ. C4横突的定位方法:乳突尖与锁骨中点的连线中点即为第4颈椎横突的位置(相当于成年男子喉结上缘),该点一般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与颈外静脉交点附近。

麻醉解剖神经阻滞定位

1. 三叉神经节阻滞麻醉 从颧弓后1/3 下方,口角外侧 2.5cm 稍上,正对第2 磨牙处进针。沿下颌支内面刺向后内方,进针 至翼突基底部,到卵圆孔的前方,用X 线证实针位,再退针,改向后上刺入卵圆孔,到三叉神经节内,注射麻药。 2. 上颌神经阻滞麻醉稍张开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前上,经翼突外侧板前缘刺入翼腭窝,上颌神经经过此处(深度约4.5cm ),注入麻药。 3. 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稍张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后上,经翼突外侧板后缘至卵圆孔,下颌神经经此处出颅(深度约4cm),注入麻药。 4. 下牙槽阻滞麻醉 从口内下颌第3 磨牙后,相当于下颌支前缘内侧的颊粘膜处刺入,与下颌磨牙咬合面平行,沿粘膜及下颌支之间缓缓进针~, 当下颌磨牙与舌前部出现异感,即可注入麻药。 5. 面神经阻滞麻醉 在乳突前缘和下颌支后缘的中点或乳突尖前方0.5cm 处,即在外耳道下方垂直刺入,触到乳突前缘后转向内上,沿骨面推进1.5cm ,即达茎乳孔,注入麻药,治疗面神经痉挛。 第 1 段:是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位于乳突与外耳道之间的切迹内。此段长1~ 1.5cm, 向前经过茎突根部的浅面,此段虽被腮腺所遮盖,但尚未进入腮腺实质内,故可在此处显露面神经主干,面神经阻滞即可在此处进行。 第 2 段:为腮腺内段,面神经主干与腮腺后内侧进入腮腺,在腮腺内通常分为上下两干,再发出分支,彼此交织成丛,最后形成颞,颧,颊,下颌缘,颈五组分支。 第 3 段:面神经穿出腮腺以后部分。面神经的五组分支,分别由腮腺浅部的上缘,前缘和下端穿出,呈扇形分布至各相应区域,支配面肌。 6. 舌咽神经阻滞麻醉 在外耳门下方,乳突前缘稍前方垂直刺入,进针~ 2.5cm ,达茎突部位,过茎突后方继续进针~ 2.25cm,针尖至颈静脉孔下方,注入麻药。 7. 颊神经阻滞麻醉 在上颌第3 磨牙后方的磨牙后窝表面黏膜进针,刺中时可有颊部电击样感觉,稍退针后注药。 8. 耳颞神经阻滞麻醉 在外耳道与颞下颌关节之间或近耳部的颧弓上缘约1cm 的发际处,也可在颧弓中点下1cm 处,触 到颞浅动脉的搏动。在颞浅动脉搏动点的同一水平处进针,刺入深度约0.5cm. 9. 眶下神经阻滞麻醉经眶外缘至上唇上缘重点做一连线,再经瞳孔中心做一垂直线,两线的交点即为进针点;进针方向应朝外上,稍偏后,穿刺针与面部中线夹角平均约为30 度。 10. 颏神经阻滞麻醉 经瞳孔中心垂直线,与下颌骨上下缘中位线的交点为穿刺点,进针方向应向前内下,稍偏后,与该处皮肤表面的角度约45 度。颏孔的开口方向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上移和后移,在临床实施阻滞定位时应予考虑。

神经阻滞麻醉流程

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流程(内部资料) 1、术前评估 评估内容重点关注饱胃、困难气道、局麻、神经阻滞、全麻的选择,择期手术应该在术前一天进行评估。 饱胃患者重点评估其局麻药的毒性反应有可能引起意识障碍、恶心、呕吐、返流误吸;困难气道是神经阻滞的适应症之一,但有必要提前准备好气道开放设备;不能因为饱胃和困难气道就使用局麻,而放弃有相对优势的神经阻滞;全麻和神经阻滞的合理复合使用也不失为一种良好搭配。为了评估神经阻滞能否满足手术区域的镇痛和肌松要求,手术医师必须在术前一天用记号笔在患者皮肤上明确的标示出手术切口部位和切口长度,麻醉医师也应该在术前一天用记号笔在患者皮肤上明确的标示出麻醉穿刺点的位置。 对于有以下情况的应该选择除外神经阻滞的其它麻醉方式: ①对于麻醉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有皮疹、红肿、感染、溃烂等异常情况的; ②对于患有中枢和周围神经相关疾病,存在相关区域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脊髓灰质炎、脑出血脑梗塞后遗症、外伤引起的运动及感觉神经断裂急诊修复等; ③对于术中或术后早期需要观察相关区域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患者;如:神经探查、修复术、骨筋膜室综合征等。 2、知情同意书 内容包括麻醉方法的选择、麻醉风险、麻醉方式的优点和一般副作用的详细描述,有可能需要辅助使用镇痛或镇静药,有可能神经阻滞失败而不能进行手术。 3、术前用药 消除患者焦虑,保持情绪稳定而合作,预防局麻药中毒。常用咪达唑仑1-2mg入室后静脉注射。 4、麻醉前准备 ①给予面罩吸氧,连接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无创血压、呼末二氧化碳监测; ②手术安全核查表逐个认真核查(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穿刺点部位与标示); ③抢救药:阿托品0.1mg/mL、麻黄碱6mg/mL、肾上腺素0.1mg/mL、司可林10mg/mL; ④物品准备:20mL、10mL注射器、穿刺针(22G-25mm等)、消毒棉签、皮肤消毒液、无菌包装一次性治疗巾、纱布;紧急气道开放设备(开口器、牙垫、吸引器、直接喉镜、气管导管、喉罩等)建议常规准备。 ⑤局麻药配伍:1%利多卡因溶液、0.298%罗哌卡因溶液、0.25%布比卡因溶液。配置局麻药时需要注意,玻璃瓶的安瓿先划砂轮再消毒再掰开,推荐使用溶液过滤器抽吸药液,以过滤掉其中的玻璃残渣;西林瓶消毒后再配药。 5、麻醉实施 ①患者体位摆放以患者舒适和麻醉医师操作方便为准; ②无菌纱布+清洁剂清洁麻醉穿刺点及周围皮肤; ③麻醉穿刺点周围的体表标识:可在患者皮肤上用记号笔标注; ④麻醉穿刺前的消毒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消毒铺巾,消毒范围要足够宽。聚维酮碘消3遍(中间间隔1-2min),穿刺时不要擦掉穿刺部位皮肤表面的聚维酮碘(推荐);碘酒消毒一遍,待干后酒精脱碘2遍。 ⑤有经验的麻醉医师可小心选择“盲穿”;经验不足者可复合使用神经刺激仪和超声引导穿刺(推荐)。 ⑥穿刺注药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的主诉和意识情况,有强烈难忍的疼痛或异感主诉,有迅速出现的寒战、瞻望、昏迷、呼之不应等表现均应立即退针停止穿刺给药,迅速救治处理,同时呼叫其他医师求助。(待更新) 2013年6月14日创建者:苏莽

6、麻醉与护理

【第六章麻醉与护理】 一、名词解释 1、全脊髓麻醉:是硬脊膜外麻醉中大量局部麻醉药误入蛛网膜下腔所致,表现为呼吸困难, 血压下降,甚至呼吸、心跳骤停。 2、全身麻醉:麻醉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意识消失,全身痛觉消失、肌肉松弛、,反射活动减弱。 3、局部麻醉:麻醉药物作用于外周神经中的某个部位,使其支配的相应部位的痛觉消失、运动障碍、反射消失,但意识清醒。 4、复合麻醉:几种麻醉药物和(或)方法(如低温、控制性低血压)的配合使用称为复合麻醉。 5、基础麻醉:为保证麻醉的顺利进行,在实施麻醉前使病人进入类似睡眠状态,这种麻醉前处理称为基础麻醉。 二、填空题 6、局部麻醉分为(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表面麻醉)、(椎管内麻醉)。 7、基础麻醉是使用某些药物使病人进入(类似睡眠状态),并同时给(局部麻醉)。 8、麻醉前用药的目的在于(安定镇静)以缓解病人的焦虑,缓解术前(疼痛),抑制(呼吸道分泌物),减少(麻醉药)不良反应,使麻醉过程平稳。 9、全麻后易造成呼吸道阻塞的原因包括(呕吐与误吸)、(舌后坠)、(粘液阻塞)、(喉痉挛)。 10、手术中血压下降的可能原因有(麻醉前血容量不足),(术中失血失液),(内脏牵拉反应)或(麻醉过深)等。 11、全麻后病人即将苏醒的表现,如(眼球)活动、(睫毛反射)恢复、(瞳孔稍大)、(呼吸稍快),甚至有(呻吟)、(躁动)。 12、局麻药毒性反应常见的原因有(药物浓度过高);(用量过大);(药物注入血管);(局部血循丰富);(对局麻药耐受力低);(药物间相互影响)等。 13、术后卧位,全麻未清醒病人应取(去枕平卧);蛛网膜下隙麻醉病人应(头侧向一边)以防头痛;硬脊膜外隙麻醉病人应取(去枕平卧6~8小时)。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后,(平卧4~6小时)、(颈胸腹)手术病人一般应取半卧位。 三、简答题 14、麻醉前用药的目的? 答:①稳定病人情绪,减轻紧张、焦虑及恐惧等心理反应,使之能充分合作。②抑制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防止术后肺部并发症。③对抗某些麻醉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某些不利的神经反射(特别是迷走神经反射),以减少麻醉并发症。④提高痛阈,减轻原发疾病或麻醉前有创操作引起的疼痛,并能增强麻醉镇痛效果。 15、腰麻后头痛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答:多发生在术后1~2日,多数在1周内消失。当穿刺针较粗或反复穿刺刺破硬脊膜时,脑脊液不断漏入硬脊膜外腔,使颅内压下降,颅内血管扩张而引起血管性头痛。为预防头痛,术中和术后应补充足够量的液体;术后平卧24小时。出现头痛时,嘱病人平卧休息,给予镇痛剂,鼓励多饮水;严重者可硬脊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或右旋糖酐。16、麻醉期间的监测指标有哪些? 答:①体温。②循环系统:包括脉搏、血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及肺毛细血管嵌楔压、心脏排出量、失血量、血容量及心电图等。③呼吸系统:包括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动脉血气分析及呼吸末二氧化碳等。④肾功能:主要监测尿量。⑤肌松弛度。⑥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电图、脑血流图、脑代谢、脑氧饱和度、颅内压及诱发电位等。

麻醉解剖神经阻滞定位

头部 1. 三叉神经节阻滞麻醉 从颧弓后1/3 下方,口角外侧2.5cm 稍上,正对第2 磨牙处进针。沿下颌支内面刺向后内方,进针至翼突基底部,到卵圆孔的前方,用X 线证实针位,再退针,改向后上刺入 卵圆孔,到三叉神经节内,注射麻药。 2. 上颌神经阻滞麻醉稍张开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前上,经翼突外侧板前缘刺入翼腭窝,上颌神经经过此处(深度约 4.5cm),注入麻药。 3. 下颌神经阻滞麻醉 稍张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后上,经翼突外侧板后缘至卵圆孔,下颌神经经此处出颅(深度约4cm),注入麻药。 4. 下牙槽阻滞麻醉 从口内下颌第3磨牙后1.5cm,相当于下颌支前缘内侧的颊粘膜处刺入,与下颌磨牙咬合面平行,沿粘膜及下颌支之间缓缓进针2.5?3.5cm,当下颌磨牙与舌前部出现异感,即可注入麻药。 5. 面神经阻滞麻醉 在乳突前缘和下颌支后缘的中点或乳突尖前方0.5cm 处,即在外耳道下方垂直刺入,触到乳突前缘后转向内上,沿骨面推进1.5cm,即达茎乳孔,注入麻药,治疗面神经痉挛。 第1 段:是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位于乳突与外耳道之间的切迹内。此段长1?1.5cm, 向前经过茎突根部的浅面,此段虽被腮腺所遮盖,但尚未进入腮腺实质内,故可在此处显露面神经主干,面神经阻滞即可在此处进行。 第2 段:为腮腺内段,面神经主干与腮腺后内侧进入腮腺,在腮腺内通常分为上下两干,再发出分 支,彼此交织成丛,最后形成颞,颧,颊,下颌缘,颈五组分支 第3 段:面神经穿出腮腺以后部分。面神经的五组分支,分别由腮腺浅部的上缘,前缘和下端穿出,呈扇形分布至各相应区域,支配面肌。 6. 舌咽神经阻滞麻醉 在外耳门下方,乳突前缘稍前方垂直刺入,进针1.25?2.5cm,达茎突部位,过茎突后方继续进针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个贴子最后由ysdmaz在 2005/01/20 02:04am 第 1 次编辑]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适应症】 (一)颈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颈淋巴结清扫术、喉切除术、颈椎椎板切除术。 (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 (三)肩关节手术(与臂丛阻滞联合)。 【禁忌症】

颈部畸形或有炎症、结核等。 【解剖】 (一)颈丛神经由颈2、3、4 三对脊神经的前支组成,分深浅两丛。 (二)【深丛神经】出椎间孔经横突结节间沟下行,向外分布于颈部肌肉及其它深部组织,为肌 肉的运动神经纤维。 (三)【浅丛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冒出至表面,分为升支、横支和降支,支配于颈前 区皮肤和表浅组织,为皮肤的感觉神经纤维。 (四)颈丛神经的麻醉范围主要是在颈部的前面和侧面,但由于药物的弥散,常使颈脊神经的后分支也同时被阻滞。为此,麻醉范围常更波及头的后枕部、肩及胸上部。 【局麻药】 局麻药种类较多,举例见表,根据手术时间的长短,任选其一应用。 表颈丛阻滞的麻药选择 局麻药名称————————总量(ml)————作用维持时间(h) 2%普鲁卡因————————30————————2 1.5%普鲁卡因、0.1%地卡因—40————————3 1%利多卡因、0.15%地卡因——30———————4 0.5%布比卡因———————20———————3 如无禁忌,可加入1:20000肾上腺素 【操作方法】 (一)三针阻滞法: 1. 病人仰卧,去枕头,头转向对侧。

2. 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甲状软骨上缘的水平线相交处,可摸到第四颈椎横突,此为第一点。 再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乳突下一横指,为第三点(相当于第二颈椎横突)。 两点连线的中点为第二点(相当于第三颈椎横突)。 各用染料分别在皮肤上作好标记,并在三点上各作皮丘。 3. 用22~24号针头连接5 ml注射器,与皮丘垂直,顺序分别进针第一点、第三点和第二点。当针尖碰到横突结节(深度一般2~3 cm,无需寻找异感),即可在每一点分别注射局麻药各5~8 ml。注射前应仔细做抽吸试验,证实无血或脑脊液后,作缓慢注射。由此阻滞以颈2、3、4脊神经前支组成的【颈深丛神经】。 4. 将第一点的穿刺针退出至皮下和颈阔肌之间,沿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向上向内(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及向下分别注射麻药各2~3 ml,此为阻滞【颈浅丛神经】。 (二)一针阻滞法: 1. 病人的体位同上法。 2. 在上法的第一点处,术者用食中两指在前中斜角肌肌间沟处,触及颈4椎横突结节。将针 经两指间以稍斜向足及背的方向,刺入斜角肌间沟,直至颈4椎横突结节间沟处(无需寻找异感),注入局麻药10~15 ml。然后将针退至皮下和颈阔肌之间,再注射麻药10 ml。 【注意事项】 (一)注药前必须做好抽吸试验,需切实预防发生局麻药毒性反应或全脊髓麻醉。

麻醉护理

麻醉前的护理: ⑴禁食:常规我们都是禁食12小时。对于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4-6小时。孕产妇排空时间更长。所以禁食至少6小时。 ⑵局麻药物过敏试验:如普鲁卡因。 ⑶术前用药:术前30-60分钟进行 【4】作好手术后护理的准备:根据手术的不同,为病人回病房提前准备:监护仪,吸氧装置,吸引器,吸痰管,输液架,呼吸球囊,急救药等物品。 麻醉后护理: 一。椎管内麻醉----硬膜外或者腰麻 (1)先取平卧位,6-12h后若无禁忌,可根据病情改变卧位。嘱患者禁食水6小时。 (2)应了解麻醉平面是否已消失,并测量血压、脉搏及呼吸,如有较显著的变化,应立即报告有关医师。二。全麻术后 (1) 麻醉尚未清醒者,应有专人护理,每15min测血压、脉搏、呼吸1次,至清醒时止。如氧饱和度《90,收缩压<90mmHg,脉搏>110/min,应立即报告医师。监护仪的用法。 (2) 全麻后即使病人清醒,残留的药物对机体的影响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在药物未完全代谢之前,随时可出现循环、呼吸等方面的异常,特别是苏醒前病人易发生舌后坠、喉痉挛、呼吸道黏液堵塞、呕吐物窒息等,引起呼吸道梗阻。各种呼吸道梗阻均需紧急处理。患者清醒前,应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醒后可根据病情改变卧位。呕吐时,应立即将呕吐物擦净或吸除,以防呕吐物吸入气管内,发生窒息。(3) 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患者呼吸运动及皮肤、指甲颜色,如有发绀或呼吸困难,应立即报告有关医师,并同时给氧及(或)作人工呼吸。(简易呼吸球囊) (4) 警惕患者躁动,防止坠床。病人苏醒过程中常出现躁动不安和幻觉,应加以保护,必要时加以约束,防止病人不自觉地拔除静脉输液管和各种引流导管,造成意外。 一、麻醉学概念的发展 麻醉(anesthesia,narcosis)的原意是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整个机体或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 镇痛(analgesia) 则是可逆性的使整个机体或局部痛觉消失,多用于手术或某些疼痛的治疗。 麻醉也就是研究消除病人手术疼痛,保证病人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的一门科学。 二、常见的麻醉方法 根据作用部位、所用药物不同分为: 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 区域麻醉(area anesthesia) 神经阻滞(nerves block)

麻醉解剖神经阻滞定位

头部1.三叉神经节阻滞麻醉 从颧弓后1/3下方,口角外侧2.5cm稍上,正对第2磨牙处进针。沿下颌支内面刺向后内方,进针至翼突基底部,到卵圆孔的前方,用X线证实针位,再退针,改向后上刺入卵圆孔,到三叉神经节内,注射麻药。 2.上颌神经阻滞麻醉 稍张开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前上,经翼突外侧板前缘刺入翼腭窝,上颌神经经过此处(深度约4.5cm),注入麻药。 3.下颌神经阻滞麻醉 稍张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后上,经翼突外侧板后缘至卵圆孔,下颌神经经此处出颅(深度约4cm),注入麻药。 4.下牙槽阻滞麻醉 从口内下颌第3磨牙后,相当于下颌支前缘内侧的颊粘膜处刺入,与下颌磨牙咬合面平行,沿粘膜及下颌支之间缓缓进针~,当下颌磨牙与舌前部出现异感,即可注入麻药。 5.面神经阻滞麻醉 在乳突前缘和下颌支后缘的中点或乳突尖前方0.5cm处,即在外耳道下方垂直刺入,触到乳突前缘后转向内上,沿骨面推进1.5cm,即达茎乳孔,注入麻药,治疗面神经痉挛。 第1段:是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位于乳突与外耳道之间的切迹内。此段长1~1.5cm,向前经过茎突根部的浅面,此段虽被腮腺所遮盖,但尚未进入腮腺实质内,故可在此处显露面神经主干,面神经阻滞即可在此处进行。 第2段:为腮腺内段,面神经主干与腮腺后内侧进入腮腺,在腮腺内通常分为上下两干,再发出分支,彼此交织成丛,最后形成颞,颧,颊,下颌缘,颈五组分支。 第3段:面神经穿出腮腺以后部分。面神经的五组分支,分别由腮腺浅部的上缘,前缘和下端穿出,呈扇形分布至各相应区域,支配面肌。 6.舌咽神经阻滞麻醉 在外耳门下方,乳突前缘稍前方垂直刺入,进针~2.5cm,达茎突部位,过茎突后方继续进针~2.25cm,针尖至颈静脉孔下方,注入麻药。 7.颊神经阻滞麻醉 在上颌第3磨牙后方的磨牙后窝表面黏膜进针,刺中时可有颊部电击样感觉,稍退针后注药。 8.耳颞神经阻滞麻醉 在外耳道与颞下颌关节之间或近耳部的颧弓上缘约1cm的发际处,也可在颧弓中点下1cm处,触到颞浅动脉的搏动。在颞浅动脉搏动点的同一水平处进针,刺入深度约0.5cm. 9.眶下神经阻滞麻醉 经眶外缘至上唇上缘重点做一连线,再经瞳孔中心做一垂直线,两线的交点即为进针点;进针方向应朝外上,稍偏后,穿刺针与面部中线夹角平均约为30度。 10.颏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及注射疗法

第七章神经阻滞及注射疗法 第一节概述 2008-10-23 【字体:大中小】【打印】 疼痛是一种由急性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引起的或以这些损伤来描述的不愉快的感觉及情感体验。疼痛治疗的方法很多,包括药物治疗、脊髓刺激及心理治疗、手术治疗、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治疗。神经阻滞术又称为神经阻滞疗法,它是在痛症患者的脑、脊神经的节、根、干、丛或末梢等处的神经内或神经附近注入化学药物或以物理方法阻滞神经传导功能,切断“疼痛——肌肉痉挛——缺血——疼痛”的恶性循环,以达到止痛、治痛治疗目的手段。注射疗法是指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将合理组合的治疗药液注射到炎症灶的局部区域,通过直达局部的、相对高浓度的少量药物,取得控制甚或消除局部病灶效果的注射方法。 自大约200年前劳动人民发现古柯叶汁有伤口止痛作用,到1936年Rovenstin首次利用神经阻滞术治疗痛症,神经阻滞疗法经历了局部麻醉药的发现、发展,注射器的发明使用及神经解剖、生理学的现代研究,特别是在近20~30年,神经阻滞疗法更是以其独特的手法、戏剧性的疗效促成了一个临床医学专业学科——疼痛(诊疗)科的新生与成长。 神经阻滞疗法既不同于神经阻滞麻醉,又不同于俗称的“封闭”。神经阻滞麻醉要求所阻滞神经辖区手术操作时必须无痛,肌肉松弛,亦即大多数情况下要求同时达到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完善阻滞。所用药液绝大多数为单纯的局部麻醉药,且局麻药的浓度远高于神经阻滞疗法所使用的浓度。而神经阻滞疗法使用的局麻药仅需较低的浓度,多不影响运动神经功能。注射的药液除局麻药外,多伍用抗炎、营养神经或活血化瘀药;以及毁损神经组织的药物,如乙醇、酚甘油、多柔比星等。 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疗法通过阻滞痛觉冲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和交感神经的反射性反应,改善局部血供,清除炎性致痛物质以消除炎症,调理引起疼痛的局部环境,达到止痛、治痛的目的。 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疗法,具有应用及时便捷,镇痛效果确切,阻滞范围随意可控,阻滞时效相对可调,阻滞操作可重复性强等特点。 作为一种介于有创手术疗法与无创药物疗法之间的一种治疗方法,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全身药物治疗常见的副作用和手术疗法常出现并发症且不易为患者接受的缺点,成为现代疼痛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医学基础研究的深入,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药物研究开发成果的不断涌现及对疼痛机制的更新认识,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疗法在现代疼痛治疗中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第二节神经阻滞疗法分类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古鸿教你怎么摸在我们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有位牛人,叫邓琴南,现在已经在美国有自己的私立牙科诊所了,我6年前听他讲过一次课,当时他就说口腔科医生无论干到多牛打下牙槽麻醉也有失败的时候,而且失败的频率还不是很罕见。既然这样那这个东西就很值得研究研究了,今天就把我惯用的几招小伎俩露一下。当你发现一针打下去病人就是不麻,这时候怎么办?1、如果是年轻男性,先问问他是不是平时经常饮酒,如果是,那直接换必兰或斯康杜尼。2、其他人群也先问问他以前有没有打麻药不麻的经历,如果有,也直接换必兰或斯康杜尼。3、看他面型是不是比较特殊。下面这3条是口外教材上的: (1)下颌升支的宽度愈大,下颌孔到升支前缘的距离愈大,进针深度应增加。(2)下颌骨弓愈宽,注射针尖应尽量往对侧的磨牙区后靠,即加大与中线所成的夹角角度,以使针头避开下颌骨内斜嵴的阻挡,容易准确到达下颌孔。(3)下颌角的角度愈大,下颌孔的位置相应变高,注射时进针应适当加以调整。4、特殊人群,9-19岁正在发育阶段,这个年龄段的人下颌孔的位置与成年人相比要高而且要靠后。所以打的时候要注意。5、以前经常有实习的学生问我:这个病人长得是不是有变异,我给他打的嘴唇也麻了舌头也麻了可就是牙还有感觉。这个时候多数是颊长神经在作怪,一般出了这种情况,就在患牙远中颊侧骨膜上再加一针浸润即可。如果什么特殊情况都没有,还不麻,那就是没打

准。好,我们先重新来温习一下教材上正规的下牙槽神经阻滞是怎么打的,注射标志:患者大张口时,可见磨牙后方,舌腭弓(前柱)之前,有一索条样黏膜皱襞,即翼下颌皱襞。另在颊部有一由脂肪组织突起形成的三角形颊脂垫,其尖端正居翼下颌韧带中点而稍偏外处。此两者即为注射的重要标志。若遇颊脂垫尖不明显或磨牙缺失的患者,可在大张口时,以上下颌牙槽嵴相距的中点线上与翼下颌韧带外侧3~4mm的交点,作为注射标志。注射方法:患者大张口,下颌牙合平面与地面平行,将注射器放在对侧口角,即第一、第二前磨牙之间,与中线成45度角。注射针应高于下颌牙合面lcm并与之平行。按上述的刺入点标点进针2.5cm左右,可达下颌骨骨面的下 牙槽神经沟。回抽无血,即可注入麻药1~1.5ml。约5分钟后,患者即感同侧下唇口角麻木、肿胀,探刺无痛。书上说的多好啊,描述的多详细啊,今天我们还就不用这一套方法,我们来讲一套新方法,……好,接下来进入本文高潮…………怎么摸!!!!!!!!!!…………先看看下颌孔的位置, 一般下颌孔位于下颌支的中心,如果把下颌支分成4个象限的话,局麻药打在第二象限,离下牙槽神经的走行不很远的话,一般都能麻醉。 看这个图:在下颌支前缘与颞肌嵴中间有一条凹陷的沟,下颌神经沟,我们就是要摸这条沟。

科普一下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小知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181146431.html, 科普一下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小知识 作者:尹建军 来源:《人人健康》2019年第08期 在人体中最粗大的神经结构就是坐骨神经。一般在进行足手术以及膝部以下的手术时都会使用坐骨神经阻滞技术,单独使用坐骨神经阻滞技术能够使患者的小腿部位以及足内侧面部位之外的所有膝盖部位以下的手术区域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 第一,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主要适用于坐骨神经痛以及梨状肌受到损伤之后产生的综合征的治疗诊断,针对于坐骨神经根性痛以及坐骨神经干性痛的诊断鉴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第二,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能够应用在患者的足外侧以及足部第3.4.5趾的手术,如果同时阻滞股神经,也可以应用在患者的下肢手术麻醉中。 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禁忌症 第一,未进行明确的诊断的患者,不能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避免造成对病情产生掩盖的现象发生。 第二,不能良好的配合的患者。 第三,需要进行注射的部位皮肤出现一定的感染,或者有一定的炎性病灶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全身感染者也要谨慎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第四,有一定的出血倾向的患者也不能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第五,心肺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不能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第六,对于局麻药物有一定的过敏症状的患者不能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第一,传统后侧入路。患者应当保持侧卧、阻滞侧在上方,同时也要保持屈膝屈髋。通过股骨的大转子与髂后上棘作一连线,连线中点作一条垂直线,以及通过股骨大转子与骶裂孔做出一条连线,两线的相交点即位穿刺点。采用穿刺针经由穿刺点垂直剌入,直至感受到异样。如果没有出现异样,但是触及到了骨质,这时可以将穿刺针稍微倾斜偏向内侧之后在进针。直到划过骨面,最终抵达至坐骨切迹。出现异样之后要将针退出数毫米,并将20ml的局麻药物注入。 第二,膀胱结石位入路。患者呈仰卧的姿势,并由助手对患者提供帮助,使患者的髋关节能够弯曲90°并略内收,使患者的膝关节弯曲90°,患者的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的连线中点就被称为穿刺点。由穿刺点刺入,并使穿刺点能够与床保持平行,穿刺针偏向头侧并略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