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影响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影响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影响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影响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影响

摘要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各国纷纷进行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小到大,并在近十年保持高速增长,它的发展是否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在深化改革的今天,中国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任重而道远,对外直接投资能否,或者如何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因素,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线,产业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依赖技术进步与创新,由于我国自身技术水平及创新能力有限,引进FDI并充分利用的FDI溢出效应,成为推动我国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因素之一。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资本流动更加频繁,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成为大多数国家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对外直接投资也成为一国经济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本文将基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与动因,结合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演进,探讨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探究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是指FDI进入某一行业后直接增加了该行业发展的可用资金,该行业的规模马上增加。间接影响是指FDI 的溢出效应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即通过产业之间的前后关联、技术及管理经验的模仿、员工在企业之间的流动等途径,促进我国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影响非利用外资行业的发展,间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无论是对产业结构的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FDI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发挥需要东道国具备一定的条件,高效的金融市场融资水平及发达的金融服务体系,既直接影响FDI进入的规模和行业,又影响FDI溢出效应的发挥。

各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水平的高低和产业结构发展状态的不同会导致其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作用。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里过程

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也迈上了新台阶,尤其自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产业结构升级以后,更加速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进程。结合我国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特点,大致可以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979-1984年的起步阶段。1979年,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主要是一些经验丰富的专业外贸公司及省市所属的经济技术企业,它们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开展对外贸易、国际工程承包和国际劳务合作等活动。由于我国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企业竞争力较弱,使得这一时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还很小,投资方式和地区也比较单一。

1985-1991年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管理办法的进一步制定,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开始走出国门,使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显著增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也从原来单一的贸易领域扩展到资源开采、机械加工和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并且已开始向部分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1992-2000年的发展调整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出现过快增长,为了使过热的经济实现软着陆,政府实施了紧缩性的政策,同时加强了对我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管制,从而导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减缓,并且一直处于波动起伏的状态。

2001年至今的高速增长阶段。自年我国提出“走出去”的战略以来,对外直接投资得到了迅猛发展:投资流量从2001年的69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23万亿美元。

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2.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

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1993年的亿美元增长到年的2013亿美元(如图所示),年均增长率高达金额增长了32倍,尤其自2001年我国提出“走出去”的战略以后,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迅速增加。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名列按全球国家排名的第2位。

我国FDI 经过30 多年的发展,无论是流量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截止到2013 年,我国FDI 流量为1078.4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7.6%。其中:新增股本投资311.4 亿美元,占35.5%;当期利润再投资224.7 亿美元,占25.6%;其他投资341.9 亿美元,占38.9%。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5319.4 亿美元,其中:股本投资1689.1 亿美元,占31.9%;利润再投资2227.6 亿美元,占41.9%;其他投资1402.7 亿美元,占26.3%。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4 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1.39 万亿美元。以此为基数计算,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的6.3%,流量名列按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3 位,占比较上年提升1.9个百分点。图4.2 显示了我国历年FDI 规模发展走势。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2.2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

我国 FDI 涉及的行业分布广泛,门类齐全,投资也相对集中。2013年,我国FDI 几乎覆盖了所有行业,其中存量超过 100 亿美元的行业有七个行业,这七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 4913 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 92.4%。具体行业分布如下: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757 亿美元,占 35%;金融业 964.5 亿美元,占 19%;采矿业 747.8 亿美元,占 15%,批发零售业 682.1 亿美元,占 12.8%;制造业 341.4亿美元,占 6.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92.3 亿美元,占 5.5%;建筑业 128.6亿美元,占 2.4%;房地产业 95.8 亿美元,占 1.8%。如图 4.3 所示: 2013年我国FDI 存量主要行业比重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

据商务部统计,在我国FDI 区位分布中,其中投资主要流向亚洲和拉丁美洲,截至 2013 年,我国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累计存量达 4326.2 亿美元,占 81.3%,其中亚洲地区的投资存量为 3644.1 亿美元,占 68.5%,拉丁美洲 682.1 亿美元,占 12.8%。除此以外,对欧洲地区的存量为 369.8 亿美元,占 7%;非洲 217.3 亿美元,占 4.1%;北美洲 255 亿美元,占 4.8%;大洋洲 151.1 亿美元,占 2.8%。如图 4.4 所示:

2013年我国FDI 存量地区分布比重

6%

7%14%

15%19%

35%2%2%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

金融业

租凭和商务服务业

房地产

建筑业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4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主体

从我国FDI 的投资主体看,国有企业仍然起主导地位,但近年来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2013 年末,在非金融类存量中,国有企业占 59.8%,较上年下降 2.9个百分点,与 2006 年(80.1%)相比下降了两成,有限责任公司占 26.2%,较上年增加 1.7 个百分点;股份有限公司占 6.6%;股份合作企业占 2.9%;私营企业占 2.2%;外商投资企业占 1.1%;集体企业占 0.2%,港澳台投资企业占 0.3%;其他占 0.7%。

如图 4.5 所示:

2013年我国非金融类FDI 存量境内投资者注册类型分布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二、我国产业结构演化和发展现状分析

2.1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化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也经历了不断调整和升级的过程,根据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特点,大致可以将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化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3%5%4%7%

13%68%大洋洲

北美洲

非洲

欧洲

拉丁美洲

亚洲

58%25%7%6%2%0%1%0%1%国有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合作公司

私营企业

集体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港澳台投资企业

其他

1978-1984年,我国农村开始进行全面改革的时期。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变动最大的特点是第一产业产值占的比重迅速上升,占比从1978年的28.2%上升到了1984年32.1%的;同期第二产业产值占的比重下降4.8%了,第三产业占比仅提高了0.9%。由此可见,我国农村进行全面改革使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使资源更多地配置于第一产业;同时,由于这一时期我国正在对国内重工业的发展进行调整,因此导致第二产业产值减少。

1985-1992年,我国非农产业发展较快的时期。这一时期,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从28.4%逐渐下降到21.8%,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一直维持在43%左右,第三产业占比从28.7%上升到34.8%。这一阶段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国内就业压力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显现,使得大量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1993-2000年,我国重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我国大力推进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我国经济的增长带有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特征,其中钢铁、建材、机械设备、化工、汽车、电力等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极大地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从而使第二产业的占比有所上升;同期第一产业占比从19.7%下降到15.1%,第三产业占比从33.7%上升到39%。

2001年至今,我国快速融入全球经济的发展时期。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内产品出口逐年增加,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不断向制造业转移,使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而导致第二产业占比又有所提升;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占比进一步增加43.4%。可见,积极融入全球经济,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2.2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排列顺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三次产业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目前已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自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基本情况为:第一产业产值占我国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占比基本保持在之间,比较稳定;第三产业占比逐渐上升,目前已达到43.4%。由此可见,我国三次产业对国内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出现了较大的差别,第一产业所起的作用在逐渐降低,而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国国内的产业结构在逐渐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但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还比较缓慢,三次产业的发展还不够协调,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构成中所占比重一直较高,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还仍然偏低。

2.3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和高级化,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三产业的发展仍比较滞后。首先,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年前世界平均产业结构中的第三产业占比就已达到,目前发达国家(如美国)第三产业占比已高达左右,而我国目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可见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很不足。其次,第三产业中的传统服务业仍占较大比重,而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商务服务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这严重制约了我国业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最后,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其它产业之间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与其它产业的关联度还较低,因此不能对我国工业化特别是新兴工业化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三次产业升级换代的速度都比较缓慢。首先,农业还未实现现代化和机械化发展,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生产技术仍没有得到改善,农业生产结构还没有达到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其次,工业结构升级进程缓慢,具体表现为工业产品附

加值和技术含量仍然偏低,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较差,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还较低,从而导致我国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较弱;另外,在国内市场上,随着我国引进外资额的不断增加,资本充足和具有竞争优势的外资企业不断进入,使我国国内部分市场被挤占,原有的很多优势产品被取代,导致一些企业难以继续生存和发展;再次,第三产业内部升级缓慢,目前在我国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仍占较大的比重,而能更好地满足现代化市场需求的通讯、保险和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所占比重还较低,从而导致服务业总体发展滞后。

制造业仍以组装加工为主,升级的内在动力不足。制造业是设计、研发、加工和营销服务等多个环节有机结合的整体,而我国所承接的只是发达国家转移的制造业中低附加值的环节,一般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工序,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较高的设计、研发和服务等环节都在国外,这种“两头在外”的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很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产业的生产组织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相似度高。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和地区的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政绩盲目地上开发新项目,而并不以社会真正的需求状况和市场导向为准则,所以导致很多地区制定的产业政策大多是相类似的,这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与升级很不利。

三、FDI对产业结构影响的机理分析

1.产业结构调整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相伴而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在不同部门、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调整各类经济行为构成的动态过程。即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调整,不断向高度化和合理化发展,主要特征为:第一,产业结构顺着产业梯度调整,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调整;第二,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调整;第三,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产业为主向高附加值产业为主调整;第四,产业结构从低加工度产业为主向高加工度产业为主调整。

2.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

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消费与投资间的比例关系。第一,消费需求总量为产业生存与调整创造条件,足够大的消费需求能促使产业发展到较大规模,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消费需求结构直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它主要由所处经济发展阶段、收入水平、人口数量和结构等因素决定,其中个人消费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最显著。一般地,个人消费需求包括对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需求,个人消费需求结构是指个人的消费支出比例关系,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生产部门,并间接影响中间产品生产部门,从而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第二,投资需求直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总量方面,投资需求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决定产业发展规模,大的投资规模有利于产业发展壮大。在结构方面,对不同产业采取不同比例的投资更有利于改造现有产业,减少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投资,增加对低碳、高附加值产业投资,不仅能逐渐淘汰落后产业,还能促进新产业的发展,并使各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出现差异,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第三,消费与投资间的比例关系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该比例关系及其变动会直接决定消费资料产业与资本资料产业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动,根据霍夫曼定理,这将对产业结构变化产生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对外需求,引起国内产业达到规模经济,从而降低成本

供给包括自然禀赋、人力资源、资金供给和技术进步。第一,自然禀赋包括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一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看,优越的地理条件往往能最先带来商业繁荣,地理优势又会产生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自然资源的丰裕

程度会决定一国对资源开发型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第二,人力资源是指具有劳动技能的人口总和。在劳动力总量方面,如果一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则会倾向于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可能实现充分就业,逐渐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为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在劳动力素质方面,高素质劳动力有利于发展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其良好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实现更快地在产业内、产业间流动。第三,资金供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资本积累和储蓄率等因素影响,资金供给总量影响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资金供给结构决定具体产业的发展,充裕的资金供给会推动产业发展,资金匮乏会制约产业发展。第四,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技术进步会诱发新的生产技术,有助于改造传统产业,并促进新兴产业成长,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将催生新需求,从而使得产业结构发生相应调整。

制度和产业政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外生变量。以科斯、诺斯、舒尔茨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行为规则,制度通过改变交易费用和对人的激励与约束决定资源配置效率,好的制度安排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而不符合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制度管制会严重阻碍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政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因素之一,包括产业计划、税收结构、预算分配结构、经济立法等,通过调整供给结构来有效适应需求结构,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合理配置,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开放型经济下,除上述因素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也会深深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国际贸易通过两种途径产生影响,即出口增加本国需求和进口增加本国供给,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应该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世界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则与此相关的产业将得到充分发展。进口一国稀缺的生产要素、新技术和新产品,能扩大本国资源配置范围,而且国际贸易能带来制度创新、国际管理经验和新的商业模式。国际投资包括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引进外资能增加本国资金供给,由外资设立的企业能直接改变东道国的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数量和结构,东道国企业依靠“干中学”充分获得外溢效应,不仅可以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流程,也可以提高本国劳动力素质和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外投资主要通过逆向外溢效应影响投资国产业发展,这些因素都将推动一国产业结构调整。

四、中国FDI 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中国FDI 特点及动因分析

根据前文对中国FDI发展现状的说明,可以看出中国对第三产业的对外投资占到绝大多数,2013年末的FDI存量中第三产业份额达到70%以上,尤其是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这与中国近二十年鲜明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特点密切相关,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利用国内的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大量的境外投资是为了促进国内商品的对外出口的发展。其次是第二产业,2013年末的FDI存量中占到近25%,以采矿业和制造业为主要行业架构,其中尤以采矿业投资规模较大,反映出中国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中国对非洲进行的获取资源的投资行为也主要由大型国有企业实施,而国内相对体量较大且吸收劳动力较多的制造业,其对外投资规模与制造业的国内地位相比显著不相符。第一产业对外投资占比最少。

中国对信息技术、科学研究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所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并不多,且绝大多数投资分布于发展中国家,达到了总体FDI存量的89%,对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比重仍较低,特别是对于近邻日本,尽管与日本的贸易往来非常密切,也吸引了大量来自日本的外商直接投资,两国地理位置较近且又许多文化共同点,但中国对于日本的FDI存量仅有13.66亿美元,仅占FDI总存量的0.38%,这反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为主要动因。同时,对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的FDI存量比例分

别高达61.6%、6.9%、5.1%,反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进行“返程投资”以取得境外资金回流的政策优势或取得税收优惠为动机,而非实质性的对外投资行为。

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类型中,主要是市场寻求型、资源寻求型和政策优惠型,而相对的对技术寻求和战略资产寻求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并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仍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大量的民营企业因为难以取得政策上的扶持和金融领域的支持在“走出去”战略的实践深度上依然不够。

2、中国金融开放与FDI

伴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的,是中国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国内企业将资本输出境外进行投资,一个灵活和适应的金融开放环境是必不可少的。金融开放的深化使“走出去”战略的加速实施成为可能,并使得对外投资的退出机制产生效果。截止目前,中国仍然是实行资本管制的国家之一,资本管制有利于在经济不发达阶段保护国内相对缺乏竞争力的支柱性产业,但随着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不断提高金融开放程度,以促进国内企业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必然。我们以中国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借方余额和贷方余额之和作为考察中国金融开放程度的重要经济变量,从规模和占GDP比例的两个角度比较中国金融开放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变化情况。从以下图中可以看出,中国金融开放程度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非常接近,尤其是自2002年以来“走出去”战略的大力推动下,中国金融开放的大幅度提高之后紧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强劲增长。

3、中国FDI 影响产业结构的机理

如前所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多的以市场寻求型、资源寻求型和政策优惠寻求型的动因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内相关产业的竞争力,转移了部分过剩产能,优化了生产要素在境内外的配置,使得释放的生产要素能进入附加值更高生产效率也更高的新兴产业,从而调整了国内的产业结构。但中国绝大多数对外投资行为均难以为国内产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带来显著影响,大量非高新技术领域的服务产业的对外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境外的市场空间,而没有为国内产业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带来本质的变化。以制造业为例,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仍然严重依赖人口红利的存在,从而使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并不大,中国制造业没有通过产业转移的形式迅速形成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制造业开始面临各种挑战。总体来说,中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多种动因,尽管其投资结构存在不均衡性,但通过产业转移效应、产业竞争效应、产业关联效应、逆向技术溢出和模仿示范等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对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程度的动态影响。

在金融相对开放的环境下,资本流动壁垒较少,行业限制也较少,一方面有跨国投资需求的企业可以顺利将资本输出到所要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以实现自己的投资目标并取得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境外投资收益可以顺利汇回国内以促进国内新兴产业发展,通过产业转移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或通过对外投资取得的竞争优势使境内外的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进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变迁升级。总体来说,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相对开放的金融环境有利于中国的资本要素在全球经济领域内进行优化配置,提升国内资本要素的投资收益率,从而实现比较劣势产业的转移和境内外的产业关联效应。

参考文献

1.王英,周蕾.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1月,13卷(6)

2.丁伟.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D]. 重庆师范大学

3. 杜甲奇.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D]. 暨南大学

4. 梁琨鹏.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5. 张明宇.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6.付春辉.利用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市场调查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市场调查 我国花卉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20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花卉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国内花卉生产仍以城市绿化为主,据国家统计局授权农业部发布的关于2000年全国花卉生产的有关资料,绿化专用花木的生产面积占全国花卉生产面积的50%以上,只有10%左右的面积用于切花、切叶和种球的生产。但随着近年居民花卉消费的迅速增长,鲜切花、盆花生产占地面积也在迅速扩大。花卉生产种类仍以传统名花、绿化苗木为主。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花卉进出口贸易有了较大的变化,花卉出口额逐年增加,但增长缓慢,出口花卉产品中优质花卉较少,在国际市场上以价格竞争为主。 在花卉进口贸易方面则表现为进口种类多、数量大、增长快速,进口时间由季节性变成近2年的周年进口。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花卉商品化生产起步晚,花卉生产技术和新品种选育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加之国际花卉生产格局的基本形成,为满足近几年来城市环境建设的巨大需求,花卉生产所需的大部分优质种苗、种球、种子及园林园艺机械都依赖进口。 总的来看,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大,但生产效益差,出口花卉种类单调且数量少,出口增长慢,花卉进出口贸易逆差很大,花卉生产缺乏特色。 随着国内外花卉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花卉生产和消费具有巨大潜力,花卉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前景。由于我国花卉产业起步晚,目前在花卉生产、销售、流通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政策法规不健全,科技较滞后,限制了我国花卉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入世后,随着花卉贸易国际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加速,更加迫切地需要认识当前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花卉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花卉产业面临的瓶颈问题 1、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 据有关机构预测,尽管国内花卉生产逐年扩大,但其中的大中型企业不到20%。总体上来说,生产规模普遍较小,专业化水平较低。正是目前花卉生产的状况造成国内市场上较缺乏优质花卉产品,从而导致国内市场对需求的优质草花种子、草坪种子、花卉种苗和种球、成品花

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学号;作者: [ 摘要]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本文从中国能源现状的分析入手,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四大主要能源现状作了初步考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途中对能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对策分析。 [ 关键词] 能源;现状;挑战;发展前景;中国 一直以来, 能源问题都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 因为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在过去的20 世纪中, 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四种, 就是原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假使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 不加节制, 那么,地球上原油、天然气、煤炭三种能源供人类开采的年限, 分别只有40 年、60 年和220 年了。进入21 世纪, 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更是越来越突出, 确切地说, 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 整个人类社会所要面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的现状 我国既是能源的消费大国, 也是能源的生产大国。虽然1990年以来能源生产总量已名列前茅, 但人均占有能源消费量只有发达国家的5%-10%; 但在另一方面, 每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方面则为世界各国之首, 为印度的2.2 倍, 为发达国家的4-6 倍; 使用能源的设备效率偏低, 又造成能源的浪费,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1]再者,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及石油为主,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煤炭资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然而, 煤炭利用严重污染环境, 据统计, 每燃烧1 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约26 公斤, 排放二氧化硫约24 公斤、排放氮氧化物约7 公斤。[2] 这不仅影响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还直接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石油资源 我国石油资源相对短缺。中国目前有待发现和探明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 但勘查难度比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预测, 到2020 年, 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 亿t, 届时石油的对外依赖度将有可能接近60%。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甚至称, 到2030 年中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需求的百分比将激增至80%以上。[3] (三)天然气资源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和使用方便的能源, 我国是开发利用天然气最早的国家, 天然气资源储藏量达380000 亿立方米, 目前已探明储量仅占5%, 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仅占2.1%,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目前, 国家已开始全国天然气管网的大规模建设,特别是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序幕性工程的"西气东输"工程, 为天然气的合理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电力资源 过去十多年, 中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 2003 年发电量为1990年的3 倍。2003 年, 发电装机容量391 40GW。到2004 年5 月, 发电装机容量达400GW。2004 年9 月, 水电装机容量达100GW, 居世界首位。全国1GW以上电站共有107 个, 最大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 已装机5 9GW; 最大火电站是山东德州电站, 2 4GW; 最大核电站是广东岭澳核电站, 1 98GW。[4] 但是, 中国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出现大范围缺电。造成严重缺电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体制问题, 包括: 高耗电产业过度发展, 电力预测和规划失误, 以及电力改革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垄断经营格局等。

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升级对策研究

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升级对策研究 在对齐齐哈尔市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所处的工业阶段、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两个方面对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现行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标签:产业结构;产业升级;高度化 “十二五”时期,是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五年,与此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齐齐哈尔市经济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抓住国家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研究齐齐哈尔市产业升级对策,有利于加快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产业和产品层次,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2013齐齐哈尔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30.4亿元,比上年增长8.5%。第一产业增加值280.3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451.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498.8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结构为22.8:36.7:40.5。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4.4%、44.5%和4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396元,增长9.5%。 二、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分析 (一)所处的工业阶段分析 工业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重要阶段,工业化程度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达程度〔1〕〔2〕。为了分析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的现状,根据我市人均GDP相关数据,运用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三阶段模型〔3〕,判断当前齐齐哈尔市工业化所处的阶段。 根据《1996-2012齐齐哈尔市经济统计年鉴》人均GDP数据和《2013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汇率均价,把2000-2012年齐齐哈尔市人均GDP折算为美元,并把折算后的人均GDP与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模型进行对比,以1996年为标准进行判断,2011年齐齐哈尔市人均GDP为3081.53美元,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11年以前齐齐哈尔市工业化水平基本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齐齐哈尔市的经济发展不但落后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而且落后于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时距实现成熟的工业经济阶段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 (二)高度化分析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一国或地区在动态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产业结构所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程峻峰 摘 要: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F DI)发展很快,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际贸易。本文通过对传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F DI理论的回顾,阐述这些理论提出的意义,并分析这些理论的局 限性。在对FDI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当前FDI理论领域的研究的不足和 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理论 发展 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F DI)起源于发达国家,相关理论的研究对象早期也主要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F DI,探讨它们FDI的动因、投资决策和投资方向。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形成了以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为代表的F DI理论。80年代后,由于发展中国家F DI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FDI的理论研究也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积累产业升级理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FDI的理论体系,对FDI的实践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也对中国企业FDI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在6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独立的F DI理论。有关FDI理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跨国界的企业活动,其代表性研究有:完全规范的资本运动(I versen,1935)、有关F DI区位影响因素的学术研究(Southa rd,1931; Dunning,1958)、对一些行业内部化要求修正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认识(W illiams,1929)、企业跨国界的所有权并非完全是国际卡特尔的替身的评论(Plammer,1934)、FD I至少可以理解为纵横整合的观点(Penrose, 1956,1958;Bye,1958)、基于H O模型的贸易和投资相互替代(M undell,1957)。 (一)以发达国家FDI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论 1960年,海默(S.H.H ymer)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他将跨国公司的行为置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研究,正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使跨国公司获得了某种特有优势。此后,金德尔伯格(C.K indleberg er, 1969)、凯夫斯(R.Cav es)、阿列伯(R.Aliber,1970)等人从多方面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和论述,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维农(R.V ernon,1968)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比较优势原则运用于分析美国的FDI行为,提出了美国FDI的变动与产品周期密切联系,并认为FDI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随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而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又取决于美国F DI的动机、流向和时间。内部化理论(Buckley&Casso n,1976;Rug man,1981)以科斯产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本来在外部市场进行的交易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化市场,减少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 邓宁(J.H.Dunning,1977)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等理论,形成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他尝试将已有的各种FD I理论相互补充、融合,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做出了统一的解释。邓宁认为,只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优势都存在,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才会发生。跨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东道国的区位优势这三个条件的满足情况,决定了采取FDI、商品出口、技术转让之中哪种国际化经营活动形式。该理论较全面的分析了企业进行F DI的动因和决定因素,并企图 创建一个关于国际贸易、F DI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克莱格,1987)。 (二)以发展中国家FD I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论 邓宁(Dunning,1981)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在这一理论中邓宁将经济发展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认为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能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其人均GN P成正比关系。技术地方化理论(https://www.docsj.com/doc/d28724752.html,ll,1983)指出,即使发展中国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摘要]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区分布不尽合理,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高效统一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机构;海外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我国海外投资风险尚缺乏有效的防范制度和措施。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问题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流量 从我国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虽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但从总体规模上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1990 年的13倍。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 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是增速惊人。在5月举行的第四届东亚投资论坛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在论坛上透露,该年一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FDI) 为193. 4 亿美元, 同比增长353%。 2.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 从投资区域结构看,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更为广泛, 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已经遍及世界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在亚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0%,在非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例约为3%,在拉美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拉美已经取代亚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可以说, 我国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投向了亚太地区, 相比之下, 欧洲其他地区所占份额极小。 3.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与投资方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逐渐放宽了对外投资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逐渐由国有企业主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国有企业占整个投资主体的比重由2003年的43%降至2006年的26% ,而有限责任公司由2003年的22%上升至2006年的33% ,超过国有企业跃居对外投资主体首位,私营企业则位居对外投资主体的第三位。这表明有限责任公司和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另外, 跨国并购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缺乏清晰的境外发展战略,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往往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完整的全球战略,以世界市场作为角逐的目标,对再生产周期的各个环节实行国际化安排。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是企业在市场中取胜的主要因素。目前, 我国还处在技术引进阶段, 在关键技术上, 还难以与国外具有高新尖技术和成熟产品的企业抗衡。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许多引进的先进技术缺乏消化吸收, 创新能力不强, 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甚至某些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因而无力参与国际竞争, 甚至连国内的

中国花卉企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中国花卉企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作者:??? 中国花卉产业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我们每年都关注它的产值、面积以及行业动态,却很少关注企业的整体状况。本文试图从数量、构成、投资及盈利等方面对企业这个群体进行一些分析。文中数据主要引自每年农业部发布的全国花卉统计数据,由于没有更多的具体统计数据,许多情况只能根据笔者对花卉产业的有限了解作粗浅描述。 花卉企业成长历程 中国花卉栽培历史悠久,拥有一大批传统名花,形成了不少集中产地,发展出了丰富的花文化,例如洛阳、菏泽的牡丹,长江流域的梅花,江浙的山茶,等等。明清时代北京花乡逐渐成为专门为宫廷服务的花卉生产基地,广东等地的农户也在那个时期开始生产“年花”,挑着担子走街串巷销售,是我国本土花卉商品化的发源。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饱受战乱之苦,民生凋敝,园林残破,花卉栽培受到很大影响。建国后,花卉生产逐渐得以恢复,国家也建立了不少国有苗圃为城市建设提供花卉、苗木。文革期间,花卉被视为“封资修”、“资本主义尾巴”,花卉栽培遭受空前重创。改革开放以后,百业兴旺,传统花卉栽培全面恢复,与此同时国外花卉也开始进入中国,带来了现代的栽培模式、经营理念,真正意义上的花卉产业开始形成。花卉企业群体的形成也始于该阶段,传统花卉产区的一批有经营头脑的花卉爱好者和农户开始建立苗圃,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企业。紧接着又有大量外资、港台商人陆续进入大陆,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扶持花卉业的发展,许多其它行业的投资者纷纷涌入,花卉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万马奔腾”的局面。 花卉企业当前状况 基本情况据农业部公布的花卉统计数据,2005年全国有花卉市场2586个,企业64908个,其中种植面积在3公顷以上或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8334家,花农1251313户,从业人员4401095人,专业技术人员132318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花卉企业数量从狭义上说也就是6.7万家(含花卉市场)。花农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一般没有在工商注册,但有些生产规模和产值不低于花卉企业。从概念上讲,他们类似于花卉发达国家的种植者(Grower)。发达国家都将种植者视同小企业,因此,从广义上说,中国花卉产业共有大小企业130余万家。 资金来源中国花卉企业资金来源比较复杂,有企业自身积累、政府扶持、其它行业投资等。靠自身积累的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创办的企业(还有一些花农),那个时候从事花卉业是填补市场空白,积累迅速,凡生存到现在的,多数都已经实力雄厚。90年代,正逢花卉业迅速发展的良好时期,许多港台花卉企业来大陆投资。政府增加投入,大力扶持花卉业发展,以及来自二三产业的投资也主要集中在90年代,包括规划建设各类花卉示范园区,引进温室,建立一批规模较大、生产设施较先进的花卉生产基地。总体来说,花卉企业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靠自身积累、自己筹措。 企业家的“成分”上世纪80年代初白手起家的花卉企业家多数出于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地的传统花卉苗木产区,家里有地,爱好花卉,掌握传统的栽培技术。90年代一些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论文

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非公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如何摆脱地域、资源、市场等多种因素制约,不断发展壮大,是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充足,不仅在总体上为资本输出提供了资金保障,也使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同时,我国又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资本输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压力。另外,国际上各种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为扩大对外贸易,企业必须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设立贸易公司等各类企业,以规避壁垒。从民营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上讲,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吸取先进技术,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民营企业在进出口方面己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国际贸易经验,在产品、品牌、设备、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开始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据全国工商联与商务部有关机构的联合调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生力军。按企业数计算,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的母体民营企业为2573家,占我国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64%. 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以浙江省为例来说,该省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其平均投资规模不足30万美元。这样的投资规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约600万美元的平均规模,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子公司平均约260万美元的规模。 另外,就总体数量而言,中国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方面尽管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甚至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很大。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显示出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中国民营企业在1992年才开始对外投资,而且一直处于边缘化生存状态。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相关对外政策出台,以及中国加入WTO的大好时机下,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是相当迅速的。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在2011年3月份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揭示,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投资净额(即流量)为5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93%.截至2010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49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即存量)448亿美元。这说明就总体而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2010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流量与存量分别占到了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0.9%和0.55%.而按对外直接投资的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1、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能源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动力,人们对更高生活水平得追求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得增加。2005~2009年,中国得GDP年增长率都在10%上下,与此想对应得就是,能源需求平均增速为7、45%,远高于同期世界能源消费得平均增速为1、65%(见图1)。 图1 世界与中国能源消费增加速度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在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得同时,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相对不合理,主要体现为:新能源比例低,常规能源“多煤、缺油、少气”。 2005~2009年,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比例低于3、1%,而世界得平均水平为12%;常规能源中,煤炭得比例占74%以上,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为主,煤炭比重略高于天然气(见图2、3)。 图2 2005~2009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图3 2005~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3、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 能源消费需求得快速增加,使常规能源面临枯竭得危机。如果以2009年得能源探明储量、生产量、消费量为基础,中国已探明储量得常规能源仅能开采、消费不足35年,而这一数字得全世界平均值也仅不足80年。在无重大能源发现或能源消费结构无重大变化得情况下,全世界常规能源在未来100年内消耗殆尽,而石油可能就是最先枯竭得能源(见图4、5)。

图4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产比 图5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消比储产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生产量;

储消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消费量。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2010年6月 常规能源得消费带来一系列得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酸雨。 常规能源得消费产生正在使全世界得温室气体浓度快速上升。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得《温室气体公报》,全球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得平均浓度比工业革命前(1750年前)分别增加了38%、158%与19%。温室气体增加带来得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贫乏等诸多环境灾难。 2010年中国监测得443个城市中,189个城市出现酸雨,8个城市(区)酸雨频率为100%,也就就是说逢雨必酸。 4、新能源繁荣与困境 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得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无疑就是不二选择,而目前技术最成熟得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成为各国最佳选择。 1)新能源得繁荣 今年年初得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二五能源发展得主要目标就是: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29、2亿吨标煤,即2010~2015年得年均增速低于7、4%(前文提到,2005~2009这一数字为7、45%)。就目前瞧来,这一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十二五末达11、4%,十三五末达15%。即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折合标煤约4、6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0、9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

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 析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 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 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 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 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 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04—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5亿美元,同比增长93%;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更高达123%。在国家不断提升政策支持以及企业日益主动对外直接投资之时,理论学界仍存在反对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声音,在如何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也是观点各异。究竟应否大规模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其未来发展的具体趋势又如何?本文将以我国国情为依据,在评价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剖析。 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问题 目前学界有一种消极观望的观点认为,不宜大规模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其理由是:目前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处于国内急需建设资金的状况,如果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减少这种国内资金的存量,从而不利国内经济建设;同时,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在较低的水平,按照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我国将长期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二阶段,即起步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2000美元,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为负值,且负值有扩大趋势”,而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将人为超越这种经济规律。此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监管制度并不

健全,若放开对外直接投资,将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如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国有资产大幅流失等等。对此,笔者则认为我国无论当前还是以后都应大规模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理由如下: (一)符合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21世纪前10年,国际直接投资出现停滞或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其规模将会继续扩大。理由有二:一是尽管遭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的反对,经济全球化仍会继续向前推进,各国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将会继续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根据WTO有关协议,在21世纪前10年,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的过渡期也将基本结束,这将进一步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二是一些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如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内部成员之间的直接投资可能会不断扩大。既然国际直接投资的未来趋势是继续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其组成部分,也应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二)未超越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律 前文消极观点称我国未来仍应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的定位并不十分准确,它不是在科学预测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上作出的结论。诚然,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致在1300美元左右,但我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如果能保持在8%左右,21世纪初期的20年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望超过2000美元,并进而达到3000美元以上。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则可能处于第三阶段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说明山东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d28724752.html,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作者:冯福升 来源:《商情》2015年第39期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但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国内改革有待深化,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多方面问题的出现,制约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资本输出同其他国家相比,仍然是小国。因而,本文对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并针对其发展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探索摸索阶段(1984-1991):改革开放的初期,只有国有企业才可以进行直接投资,而且每一项都要经过国务院的严格审批。从1984年开始,政府逐步取消了一些限制,包括非国有企业在内的更多的企业可以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活动。但是1991年8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出台了一项规定,不允许我国企业到除到港澳地区和苏联、东欧之外的其他国家开展境外投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自主权受到复杂的审批程序和资金的限制。在上述政策环境下,我国1991 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为10亿美元。 逐步起步阶段(1992-2005):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中央政府开始鼓励企业实施外向型战略,海外投资获得肯定。1992年9月,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 鼓励企业拓展跨国业务的政策目标。1997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布新规定,标志着我国限 制境外投资的政策开始松动,逐渐向鼓励境外投资转变。2001年在中国加入WTO前夕,中央政府开始鼓励企业从事促进出口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加工贸易项目;鼓励纺织品、机械设备和电子设备等轻工行业到海外设厂,促进中国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出口。为此,国务院相关部门给予了出口税收减免、外汇协助和融资等方面的优惠,并且逐渐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稳定发展阶段(2005至今)在这一阶段,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也不失时机地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法规和配套措施,涉及到简化审批程序、提供资金支持、扩大进出口经营权范围、财税管理、外汇管理、外派人员审批、海外经营保险等,为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基础,这标志着国家发展战略在全球的延伸和体现。2009年,商务部发布多条规定,旨在多管齐下进一步继续推进和完善对外投 资的便利化,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同时放松对企业海外投资活动的外汇管制。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力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 力 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力》,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贸易大国和引进外资大国,但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则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可靠的官方统计数据公布.事实上,近年来伴随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已成为受世界瞩目的新兴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地。2004年,商务部首次正式发布中国(大陆)2003年度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可视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以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未来,伴随着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不仅作为世

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而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投资,也将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参与全球经济竞争。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的地位较低,并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展望未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28.5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82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65倍,相当于1990年的3.4倍。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高速增长导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迅速扩张,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85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253倍,相当于1990年的13倍。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据商务部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 从国际排名来看,也可以看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成绩不俗。在基本上由发达国家垄断的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在196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位次稳中有升,投资存量的位次大幅提升,目前流量和存量的排名均在第20名上下(见图1和图2)。

中国花卉现状及趋势

观赏植物学论文 学校:河南科技学院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农管131 姓名:孙财政 学号:20130224111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对生活环境的改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 多的人开始关注花卉,中国花卉市场前景看好,未来新型花卉和特色花卉将会备受关注。我国已经是世界花卉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流通网络初步建立,质量、效益稳步提高,花卉业30年来奠定的良好、坚实的基础,为产业应对危机提供了条件,国家拉动内需的些大的工程尤其是西部中小城市的建设、绿化、对绿化 苗木起到了推动作用。 摘要 关键词:中国、花卉、现状、发展、前景、趋势、经济 2008年中国花卉生产面积已达53.6万hm2,成为世界花卉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随着对外开放水平以及国内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中国花卉产业将迎来一个更快的发展阶段。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花卉产业在生产技术、产品结构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尽快采取相应对策措施,才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国际挑战。经过30多年发展,中国花卉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逐步成为中国的一个新兴产业。特别是近10年来,由于花卉市场需求旺盛和国家对农业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中国花卉年产值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在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国花卉产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年来,花卉业迅猛崛起,成为我国种植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花卉作为商品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消费品。花卉业已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是部分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的温度差异,给树木花草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非常好的自然条件,许多珍奇名贵的花卉植物成为我国特有的品种,因此,中国被世 界公认为“园林之母”。面积产值继续增长据新华社北京2002年2月11日,目前我

中国能源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能源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是对一次能源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产生了很多的问题。煤炭开采的安全、利用率、深加工的研发,石油对国外进口的依赖所带来的安全问题,煤层气等个别气体产业化建设问题等等都在制约着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发展在20年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现GDP翻2 番,能源消费翻1 番,完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的目标。 一 对中国能源现状的认识 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资源储量的勘探也越来越清楚。中国地大物博,能源资源丰富,据2006 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全国主要能源的基础储量为:石油248972.1 万t、天然气28185.4亿m3、煤炭3326.4 亿t;但若以“人均拥有量”来衡量,中国却是资源贫瘠国,2006 年人均石油储量只有1.9t, 人均天然气储量2168m3,人均煤炭储量256t,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中国的人均资源储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二 中国能源存在的问题 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以煤占主导地位,偏离了世界能源结构以油气为发展趋势主流。落后的用煤方式、生产设备、管理方式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中国经济现代化正面临能源的严峻挑战:能源供需矛盾尖锐、转换方式落后、能耗高、效率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1、 人均能源资源少,供需有差距 中国人口众多,占世界人口的21%,能源矿产人均探明储量相对较少,煤炭资源可以满足较长期需求,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则需要以国外资源作为重要补充,才能满足当前和长远的需求。中国是世界能源大国, 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 2、 能耗强度高,效率低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与管理技术上的落后,尽管在能源消耗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大量使用高耗能的落后技术和产品,现有的近400 亿m2建筑中, 99%属于高能耗建筑。中国发电、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消耗全部一次能源的80%左右,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于国际先进水平20% ~30%。 3、结构不良,污染严重 能源资源决定了中国能源长期以来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不论是火力发电还是工业用煤, 都会造成大量污染排放。SO2和CO2排放量分别

浅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策略

浅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策略

浅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策 略 提要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我国政府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直接投资得到了长足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发展策略。 关键词: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65.3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2010年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流量),对外投资流量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存量)。图1显示了从1990年到2009年这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图1)可以看到,加入世贸组织后,从2002年到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包括金融类和非金融类)从27亿美元上升到565亿多美元,增长20多倍,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5%,从世界第26位上升为第5位,发展速度相当可观。但是,

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是相当弱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金额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比较小;同时,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主体规模较小,一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另一方面是投资的资金量较小。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绝大多数的投资规模仅为几百万、几十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 (二)投资结构有待改善。首先,从对外投资区域结构来看,存在着投资区位相对集中的问题。其中,亚洲是我国对外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他地区的流量则相对较少,造成企业之间为了争客户互相压价、封锁消息,致使海外投资环境不断恶化;其次,从对外投资流量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了商品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行业。这样的行业结构既不甚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也不尽依据FDI理论的学习动机。中国拥有低廉劳动力、大国规模经济和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真正体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建筑业在FDI投资存量中的比例偏低,高新技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