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Word版含解析

语言,不仅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艺术性。有生命力的文章,往往都需要经过对词句的推敲琢磨。为了使语言更准确、生动、有趣、鲜明,离不开修辞和语体色彩。语言还是一种文化,与人的具体生命活动是紧紧相连的。

第一节主要介绍了选词炼句的基本要求,即词语的使用要符合准确、生动的原则,要言简意赅,语意连贯。语言表达要遵循的原则是切合语境和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一定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节主要介绍了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以及使用规范和注意事项。

第三节主要探讨了语言的各种“色彩意义”。

第四节主要讨论语言表达和民族文化的关系。

节序题目学习目标考点链接

1 语不惊人死不休

——选词和炼句

①了解选词和炼句的重要性及其要

求。

②理解选词和炼句的妙处。

③在实际语言表达中恰当选词和炼

句。

诗歌鉴赏的炼字和炼

2

语言表达的十八

般武艺——修辞

手法

①掌握辞格的定义和分类,能辨析并

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②提高在语言表达中准确、灵活地运

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修辞手法在仿写中的

应用

3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语言的色彩

①体会和掌握增强语言的色彩的方

法途径。

②正确运用语言的形象色彩表情达

意,提高表达和写作能力。

语言色彩方面的题目

4 入乡问俗——语

言和文化

①正确理解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②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体会汉语的特

点。

语言表达的“准

确”“鲜明”“生

动”

骆宾王替高适改诗

唐代杰出的边塞派诗人高适早年驻留边疆,熟悉军事生活。一天,高

适赴外地巡察,途经杭州清风岭,在山中僧房壁上题写了一首诗,其中有

两句是:“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写完之后,他就继续赶路

了。途经钱塘江时,高适发现月落时,江潮随风而退,却只有半江之水。

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决定在巡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可是,当他归来踏进房门时,发现这句诗已被人改过来了。高适感到很纳闷,忙问是谁改的。僧人告诉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员从此路过,偶然看见了这首诗,连声赞叹“好诗,好诗”,但惋惜诗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确,便不待作者回来商榷,径直把它改了。高适暗暗称奇,心想:“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后来经他多方打听,才得知那位改诗的官员就是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诗人骆宾王。

一字之师―→炼字出精彩⎩

⎪⎨⎪⎧可以化平庸为神奇使作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语言的“生命”→遗词造句⎩⎪⎨⎪⎧要注重选用和锤炼修饰语

要注重选择锤炼句式及动词性词语

1.什么是选词、炼句?

[明确] (1)选词就是从丰富的词汇中选用恰当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2)炼句就是对句子进行锤炼,要求我们不仅要把句子写得准确流畅,还应该在句子中显出比较丰富的情感。

2.选择和锤炼词语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3.选择和运用词语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1)精心挑选关键词语。

古人作诗行文常常讲究“诗眼”,就是指要用一个最关键最恰当的词来表达该句甚至全文的主旨和意趣。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顿时使人感到春风拂面、春意盎然。

(2)恰当使用修饰词语。

恰当的修饰点染,不仅能增加信息量,而且会使语句更富于感情色彩。如“赴南极访问圆满完成,吴弘、杨海蓝笑眯眯地回来了”,修饰语“笑眯眯”非常传神地表现出中国少年儿童为能参加南极科考活动而自豪和兴奋的心情。

(3)注意词语的巧妙搭配。

巧妙地配合使用词语,能大大提高表达效果,往往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锤炼句子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明确]

一、第1题中“真把我气死了”与“我真气死了”相比,将副词提前,感情更强烈。“别气啦,梅娘”比“梅娘不要气”更加口语化,语气词“啦”控制了碧如的语速,给人以老练成熟的印象。“得罚你”比起“我们要罚你”,还包含着一种嗔怪的情绪。第2题中四凤虽然对鲁贵的污蔑十分愤怒,但仍然称“您”,一定程度上还是按捺住了这种情绪,她不直接说“您说话的神气真叫我心里想吐”,而是让鲁贵自己看看自己说话的德行,既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厌恶又没有完全跟养父撕破脸皮。第3题是戏剧中的补白,改稿比原稿简洁,给了演员更大的表演空间。

二、修改建议的第①处改动较好,“鲁迅先生说过:‘野人怀土,小草恋山。’”紧接这句的“土”与“山”,以“故乡国土”作主语使前后句之间衔接紧密,而且过渡也很自然。把“怎能不怀念落入敌手的故乡国土”改成“背乡离井的人怎能不怀念”,长句变短句,反问的力度也因为语言节奏的加快而明显增大,从而更好地强调了人们对故土的依恋。修改建议的第②处改动不太好。这一句之前讲的都是“怀乡之情”,这一句之后则开始讲家乡口味了。从语意和文思的贯通上来看以“‘怀乡’之情”作主语是比较自然流畅的,而改成“家乡口味”在前,“‘怀乡’之情”在后就文气不通了。

三、第1题的电报是一种“字字珠玑”的通讯方式,费用是按字数计算的。电报的写作,言简意赅尤为重要,称呼、敬辞等常常可以省略。练习中发报人的主要目的是要公司的人接机,但电报语言啰嗦,信息重复且多余。拟改如下:“13日11时白云机场接。”第2题的短文主要强调一个人的自制力,但句子成分赘余,语义重复。拟改如下:“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制力,就不能抵制坏的影响。”

1.下列关于选词、炼句要求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词要准确精当,选择最能表达你要说的意思的那个词。

B.选词要善于选择使用新颖别致的词语,形象地表情达意。

C.选择的词语只要生动形象,且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就可以多用几个。

D.写作中正确而又巧妙地选择不同的句式很重要。

解析:选C。语言表达要抓住要害、切中事理,若能传情达意便无须多用。

2.写作中的遣词造句,首先是选择和锤炼________。选词要做到准确和生动,准确就是用词要精当,生动就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语不要堆砌陈词滥调

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4.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完成后面题目。

渔家傲·东昌道中[注]

张渊懿

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午睡觉来愁似织。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乡心缭乱垂杨陌。鸿雁自南人自北。风萧瑟,荻花满地秋江白。

【注】作者乘船北上,在东昌道中写下的纪行之作。

“午睡觉来愁似织”,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答: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炼字的题目,抓住关键的字,解释其在词作中的含义,然后分析效果。

答案:“织”。“织”字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愁绪的繁密、杂乱与绵长。

诗歌鉴赏的炼字和炼句

本节内容对应“词语辨析”“选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以及“古诗词阅读鉴赏”中的“炼字”“炼句”等。本节着重学习选词和炼句的基本要求。炼词和炼句都是锤炼语言的需要,是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本节内容对应高考考点及题型较多,在此重点对古典诗歌的“炼字”“炼句”加以解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词阅读鉴赏中的炼句。回答问题可以从诗歌描写的内容和使用的手法入手分析。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声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答:

(2)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答: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炼字”。首先明确哪个字更好,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望”是指站在高处向远处看,照应了诗题,引出下面所望之物。“空”是指诗人内心之空,有种目空一切的意思。“空”字营造了一种空旷之境,是诗人超然心态的反映。

(2)首联写诗人端居不出户,闲望云山;颔联写了日落鸟宿、秋野空阔之景;颈联写在小台上往自己的居处望去,房屋已被远林遮住了;尾联写主人多半会邀客乘月出游,告诉仆人们不要早早关门。整首诗围绕“闲”字,写了登台远望之景,写出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

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考点一炼字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单篇作品中,作者反复锤炼的某一个字,往往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现作者独具匠心的字。因此,一首诗词也往往会因一字而境界全出。

古诗词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和虚词。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虚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从艺术效果的角度理解炼字艺术,要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艺术效果举例

动静转换结合,追求画面的动态美苏轼《蝶恋花》中“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运用想象、联想,追求化无形为有形的可感性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最为精辟,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语意双关,追求表达的含蓄与丰富之美苏轼《西江月》中“人生几度新凉”中的“凉”字,指出了自然气候的变化,营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同时借写气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指出了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表达诗人独特的个体感受,常常收到妙趣横生之效王驾《雨晴》中“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中的“疑”字,可谓“神来之笔”,不仅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一“疑”字让小园、蜂蝶、春色焕发异彩,新鲜生动

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5.某句中的某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6.某字另一版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方法归纳】

赏析字词的“四看”“一结合”

1.看是否传神

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字词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把该诗歌中的重要词语予以标注,然后反复比较,看看哪些字词最为传神。

【特别提醒】

古诗词炼字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种词语中,且每种词语因种类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功用。

2.

所谓“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诗歌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思。

3.看是否造境

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

4.看是否显性

所谓“显性”就是词语里能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5.结合语境品味炼字的妙处

结合语境分析语法特点或修辞手法。回答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

考点二关键语句的赏析(炼句)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炼句,有时是出于格律上的需要,突破常规语序而收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有时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借助于一些艺术手法,使诗句变得更凝练,更精美,更生动,更深刻,产生赏心悦目、意境深远的艺术魅力。高考对炼句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浅层面上对句意的理解,二是较深层面上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的挖掘和评析。

【常见设问方式】

1.分析某一诗句的含意。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词)的首句(承上启下句或结句)。

3.请对这首诗的××联进行赏析。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诗句的妙处。

【方法归纳】

(一)赏析诗歌中的关键句的四大角度

1.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

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2.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凝练的美。

3.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是要分析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来。

4.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如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二)答题步骤

步骤一:理解诗句含意,描述诗句内容。

步骤二: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步骤三:根据诗句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分析诗句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步骤四:点出诗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句子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国文物信息网日前公布了已入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24个项目名单。这些“新发现”________了从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文化遗存。

②经检查,该车为偷运违禁物品的套牌车,警方当机立断,将车上物品和押车人员全部________。

③市场上蜂蜜产品________,有的消费者发现,大价钱买回家的蜂蜜其实就是一瓶糖水。

④来自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政协委员就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进行讨论,委员们________,积极建言,会场气氛热烈。

A.囊括扣压鱼目混珠推心置腹

B.涵盖扣压鱼龙混杂推心置腹

C.涵盖扣押鱼目混珠各抒己见

D.囊括扣押鱼龙混杂各抒己见

解析:选C。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重点考查近义词语辨析。涵盖:包括,包容;囊括:把全部包罗在内。根据语境,“从石器时代到宋元时期的文化遗存”,所以①应选“涵盖”。扣押:扣留,拘留,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扣压:把文件、意见扣留下

来不办理。根据语境,警方办案是将物品和人员扣留,所以②选用“扣押”较好。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根据语境,蜂蜜产品属于物品,所以③应选“鱼目混珠”。各抒己见: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推心置腹: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待人。根据语境,强调委员们充分发表意见,所以④选用“各抒己见”合适。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那些作家们在一________暗黄的灯影里________的时候,他们________不会预先知道,在时光的另一岸,肘边这叠稿纸将成为人们精神上永恒的珍藏。在那一岸,许多的日子已经逝去,许多的歌声已经喑哑,________有前辈们如丰碑一般永不改色的著作依然鲜亮如初,令人们恒久感动。

A.晕奋笔疾书或许唯

B.抹笔耕不辍兴许却

C.片埋头苦干也许更

D.缕舞文弄墨可能只

解析:选A。晕: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抹:用于云霞、阳光等(数词多用“一”)。片:用于景色、气象、声音、语言、心意等(数词限用“一”)。缕:用于细的东西。与“暗黄”搭配,选“晕”更合适。奋笔疾书: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笔耕不辍:长期不放弃地从事文学创作。埋头苦干:形容工作勤奋努力。舞文弄墨:指玩弄文字技巧。“奋笔疾书”更能显示出在艰难的环境中作家坚持创作的状态。“兴许”“或许”意思都是“也许”,但“兴许”口语色彩浓厚。也许:表示不很肯定。可能:①可以实现的,能成为事实的;②能成为事实的属性,可能性;③助动词,表示估计,不很确定。根据语境,“或许”“也许”都可以。唯:单单;只。却:表示转折。更:更加。只:只有;仅有。最后一空用“唯”更合适。

3.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解析:选A。根据押韵、平仄及情境即可得出答案。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本着语言简明、清晰的原则,完成后面的题目。(只填序号)

当记者、编辑,当然不是搞文学的,但是你①要报道、要知道的东西方面极广。自然科学方面,最大的门类是六个字:数、理、化、天、地、生;社会科学一般地②是文、史、哲,其实③还有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个方面,这么广泛,④而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⑤都是人们日常要⑥接触的,不多学一些东西,怎么能行呢?

(1)应删去的两处语句是________。

(2)应当增加词语使内容清晰的一处是________,应增加的词语是“________”。

(3)应写得简略的一处是________,可以改为“________”。

答案:(1)①③(2)④的内容(3)⑤这些东西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①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艺术遗产,具有各不相同的表现特征和风格。中国元素,就是经过时间的锤炼与锻造,从传统文化遗产中提炼出的精华。民间艺术的粗犷朴实,宗教艺术的博大深邃,人文艺术的典雅隽秀,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也构成了中国元素的艺术基石。

②象征性图形在中国元素中占有很大比重,其内容相当丰富,涉及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道德审美观念等各个层面。古人对天、地、宇宙充满想象,也渴望从宇宙自然的规律中找到人类起源、生存、发展的规律。这种渴望,来自于古人对生命的崇拜。这也就可以理解,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生命树”为何能够成为一个经典的象征图形——它表达着对生命的尊崇。生命树不仅存在于中国,据专家撰文,古老的波斯王国的生命树是云杉;印度的生命树是菩提树;而中国的生命树以扶桑为母体。生命树以及其他代表生命的植物图形,从原始的彩陶、汉画像砖以及近代民间剪纸中都可以找到。同样,人类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类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动植物,都成了与“生命树”相通的生命图腾。在后世的服饰、器物、建筑的装饰图形中,葫芦、石榴、莲花以及鱼类、蛙类都被用来象征生命的繁衍。

③在中国元素中,抽象几何图形也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们简洁、凝练,完全具备现代符号的基本特征,如太极、八卦等图形,集现实与幻想于一体,表现出中华先人超然的造型能力。这些图形部分来自天地、宇宙、星辰等自然景观现象中的图形,其准确地把握了宇宙自

然的基本规律,并具备了现代符号的基本特征,富有延伸性。部分图形来自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形态,被广泛地运用在食器酒具之上,将信仰、审美融于日常生活之中。还有部分图形来自古代哲学观念和宗教的祥瑞观念,又被运用在寺庙之中,如浙江普陀寺寺庙建筑中就大量运用了这一类图形。

④汉字是中国传统图形中最富想象力、最具概括性的抽象图形。作为人类传递信息的基本工具,汉字的形态不断演变,从具象到意象再进入抽象,以实现更加简便、迅速的交流。经过几千年的锤炼,汉字已经摆脱自然形态的束缚,形成以纵横为主的框架式图形。这种框架式图形使得汉字的形态和结构独具特色,从而让汉字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和创意性,为再创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汉字所派生的书法、篆刻艺术就是汉字形态结构的再创造的有力明证。

⑤中国元素中的象征性图形造型优美,庄重典雅,充满吉祥、祥瑞、祈愿的感情因素,完全符合现代人对和平、安定、幸福的追求,具有现实意义,因而具有很强的再创造潜力。对其进行再创造,一方面应尽量理解其内涵及运用场所,另一方面应熟练掌握其变化转换的形式和表现规律,以便达到最佳效果。

(选自张晨《中国元素与艺术智慧》,有删改) 5.下列对“中国元素”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元素是从传统文化遗产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元素就是中国远古文化的一种象征。

B.展示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民间艺术、宗教艺术和文人艺术等传统文化瑰宝构成了中国元素的艺术基石。

C.中国元素的构成并不复杂,象征性图形和抽象几何图形构成了它的全部,其中,占主要比重的是象征性图形。

D.作为有生命图腾内涵的中国元素,传统艺术中的“生命树”是一个经典象征图形,因而它表达着对生命的尊崇。

解析:选B。A项,“远古文化”错,应为“传统文化”。C项,“象征性图形和抽象几何图形构成了它的全部”错,原文无此信息。原文只是强调了“象征性图形和抽象几何图形”在中国元素中占有“很大比重”和“重要的位置”。D项,“因而它表达着对生命的尊崇”错,因果颠倒,原文中“表达着对生命的尊崇”是生命树“能够成为一个经典的象征图形”的原因。

6.下列对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切入,指出文化艺术遗产的丰富性,表现特征和风格的多样性,接着引入“中国元素”的概念,最后指出其艺术基石之所在。

B.②段介绍象征性图形在中国元素中的地位,并以生命树佐证象征性图形的表达力;③段阐述抽象几何图形在中国元素中的重要位置、特点和来源。

C.④段阐释汉字作为抽象图形的再创造性,汉字的形态经过演变成为框架式图形,使汉字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和创意性,为再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D.⑤段从中国元素中象征性图形的特点以及现实意义入手,得出其具有很强再创造潜力的结论,并指出进行再创造的条件。本段是对全文的总结。

解析:选D。D项“本段是对全文的总结”错,本文并非总分总结构。

7.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太极、八卦等图形都来自天地、宇宙等自然景观现象中,它们准确地把握了宇宙自然的基本规律,简洁、凝练,集现实与幻想于一体。

B.浙江普陀寺寺庙建筑大量运用来自古代哲学观念和宗教祥瑞观念的抽象几何图形,由此可见,它在寺庙建筑文化中最能体现中国元素。

C.汉字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块字,它的结构和笔画具有图形符号化的特点,是最富想象力和最具概括性的中国元素。

D.因为中国元素中的象征性图形的特点和感情因素,完全符合现代人对和平、安定、幸福的追求,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有很强的再创造潜力。

解析:选D。A项,“太极、八卦等图形都来自天地、宇宙等自然景观现象中”错,原文为“部分来自天地、宇宙、星辰等自然景观现象中”。B项,无中生有,“它在寺庙建筑文化中最能体现中国元素”在原文中并没有体现。C项,张冠李戴,“是最富想象力和最具概括性的中国元素”错,原文为“汉字是中国传统图形中最富想象力、最具概括性的抽象图形”。

三、表达运用

8.“任性”已经成为网络上使用频率最高的流行词之一,请根据语境,解释它的具体含义。

①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各级政府都要建立

..

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②政协发言人吕新华在回应反腐问题时表示,党和政府以及群众在反腐问题上态度是一

致的,套用一个网络热词,就是“大家都很任性

..”,在这点上大家没有分歧。

答:

解析: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关键是结合具体语境。“有权不可任性”是不可滥用权力的意思,“大家都很任性”是对反腐而言的坚决态度。

答案:①滥用权力;②坚持反腐不停步。

9.用四个反问句重组下面的语句。可以增减个别词语,但须保留原意,并保持语意连贯。

每个人都是一根蜡烛,既然你被点燃了,就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你自己并不会燃烧得更快,世界却因此变得更加光明美好。

答:

答案:(示例1)每个人不都是一根蜡烛?难道你不该被点燃?难道不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你自己并不会燃烧得更快,世界不因此变得更加光明美好吗?

(示例2)每个人不都是一根蜡烛?既然你被点燃了,难道不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难道你自己会燃烧得更快?难道世界不因此变得更加光明美好?

用词“准确”的五种技法

1.符合情境

例: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如果在白天,与李凝关系亲则“推”,关系疏则“敲”,而当时是半夜里(连鸟都在树上的窝里睡着了),李凝住的又是幽居,因此“敲”门很符合情境。

再如: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其中“扶”“失”两字用得相当准确。“扶”字把“轻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柔美之感。恬静的月亮已经辉照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用一个“失”字,就勾画出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2.符合事理

例:今日洞庭,诗意盎然,彩笔难绘,简直是一个用珍珠砌成的崭新世界。

其中的“砌”字用得不准确。“砌”是层层垒起之意,用颗粒状的珍珠来“砌成”,不

大可能。可把“砌”换作“缀”,它有连缀组合和装扮的意思,能形象地描绘出洞庭的新气象。

3.符合心理

例: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更”字用得准确,写出了诗人越走近家乡,越是担心家里的变故超乎想象的惶恐心理。4.符合程度

比如:陶醉、沉醉、迷醉,“醉”的程度是不同的。

5.符合对象

例:有一个贝壳迷花了近十年的心血,收集到几千种远东出产的贝壳。

“收集”用得不准确。句中有“花了近十年的心血”,找寻的程度应该很高,所以,用“搜集”才准确。

“用词准确”与“同义词辨析”有交叉,比如都要注意程度、对象、范围等。

高中语文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学习重点 1.认识选词和炼句的妙处。2.学会选词和炼句。 阅读引子“一字之师”,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语言的生命”,思考:语言的生命来源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什么叫炼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第六课第1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2含解析

教学设计:《语言文字应用·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人教版选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选词炼句的基本内涵,理解选词炼句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选词炼句的一些基本方法。 3.能运用选词炼句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言语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体会选词炼句给文学作品带来的生命力。 2.课堂训练,加强对选词炼句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赏析,激发学生热爱阅读和创作的激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曾国藩在向皇上汇报“年终总结”时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的例子,从而造成截然相反的效果。说明选词炼句的重要性及其妙处。( 二)回眸经典。(引导学生鉴赏) (1)选词炼句的内涵引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告诫其优秀弟子莫泊桑的一段话:“无论你所要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都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2)经典文段鉴赏“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找或挑)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

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鉴赏过程,师生互动。突出修饰语的作用. (三)活动 1.“修饰不只是‘装饰’” (1)划出选文中的修饰语,然后齐声有感情地朗读选文;(2)分析讨论:何为“修饰语”?(此内容在前节课已明确)根据示例分析,概括修饰语在文章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课堂活动,掌握课文重点内容)(3)扩展演练:之一:根据下面主干成分,添加适当的修饰语,扩展、补全句子。我……看着老师的眼睛,……说:“……” (要求学生写在纸上,然后抽学生读出来。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无框定答案,教师随机点评。)参考示例:我自信地看着老师的眼睛,清晰地说:“这道题,我能做。” 我害怕地看着老师的眼睛,轻轻地说:“我……不……不……不知道……”我勇敢地看着老师的眼睛,倔强地歪着头说:“我的解法,没错!之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有关问题。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注:“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走”就是“跑”。这是李清照早年写的一首描写一位少女的可爱姿态的诗歌。找出词中的修饰语,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畅所欲言。注意抓住“罢、慵、纤纤、薄、和羞、把青梅”等修饰语作分析。)参考答案:少女的心理活动应是: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少女的形象特点应是: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四)总结方法对于“选词”:一要准确,即“唯一的一个词”;二是生动,即“最妙的一个词”。(4)列举炼字佳话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早梅》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 四、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选词炼句的故事。 如:(1)臧克家曾将毛泽东《沁园春?雪》这首词,中的“原驰腊象”的“腊”字改成“蜡”字。 (2)张逸生曾将郭沫若编写的话剧《屈原》中婵娟痛斥宋玉的台词:“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五、探讨小结:

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练习:20、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含答案)

双基限时练(二十)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一、课内基础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________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 (2)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________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 (3)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________的荒村。 (4)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________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A.吻擎萧条无法挽救 B.吻擎萧索不可救药 C.拍托萧索无法挽救 D.拍托萧条不可救药 解析(1)“吻”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波浪的温柔。 (2)“擎”有高举的意思,体现了郑重严肃的意味。 (3)“萧索”有缺乏生机的意思,将荒村的“冷落,没有生机”表现了出来;而“萧条”侧重于经济衰微。 (4)“不可救药”比“无可挽救”更形象、更贴切。 答案 B 2.下面是余光中《沙田山居》中的几个句子,依次填入各句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 )现在阒黑的海面。 ②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 )的鸟雀泄漏了他愉悦的心境。 ③马鞍山奇拔而峭峻,( )于东方,使朝暾姗姗来迟。 ④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 )。 A.出噪阻踞B.浮鸣屏卧 C.浮噪屏踞D.出鸣阻卧 答案 C 3.从下列句子中,选出最恰当的一句填在语段横线处( ) 他作案之后,迅速逃离现场,藏在山中一个鲜为人知的山洞里,过起了野人般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 A.八年后,警察还是找到了他,送他进了应去之处 B.警察八年后还是找到了他,把他送进了应去之处 C.八年后,还是叫警察找到了,被送进了应去之处 D.警察八年后还是把他找到了,送他进了应去之处 解析语段的陈述主体是“他”,为保持陈述主体的一致性,应选用被动句。 答案 C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________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②那儿的景色真美!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习题 第6课 第1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第六课第一节 一、课内双基 1.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1)写出本段中用得精彩的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动词刻画出了“黑的人”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嚷、抢、扯、裹、塞、抓、捏、哼。 (2)这一段中用的动词既简洁又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那人”的神情、动作、语言,表现了他蛮横、凶残、贪婪、奸诈的性格。 2.蒋捷词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你认为哪个词是词眼?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红”和“绿”是词眼,因为形容词用作动词,除了富有色彩感外,还富有动态感。 3.(1)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 (2)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两段中用了模仿摇橹的拟声词,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选词造句别具匠心。前一句用拟声词形象描写出妇女轻轻的动作,悠悠的水声,这是一幅和平时期优美的生活画面。第二句较前一句水声急了,但仍是有规律地划,因为青年妇女并未发慌。写出了青年妇女的勇敢机智。 4.有一次,苏东坡宴请好友黄庭坚时,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给他们出了一道题,要他们在“清风()细柳,淡月()梅花”的括号里各填一个动词,变成两句五言诗,黄庭坚用了“舞”和“隐”,苏东坡用了“摇”和“映”,最后,苏小妹摇了摇头,于是随口说出了两个动词,使苏、黄两人连声称赞,妙!妙!妙!请问是哪两个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扶”和“失”。 5.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有些地方表达不简明,去掉哪一组最合适?() 我们学校今年全校①有90%的学生自己②自行订阅了各种报刊③和各种杂志④,这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实在是令人欣慰的事情⑤。但是,由于目前社会上⑥的出版物良莠不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同步训练:第6课第1节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积累与运用 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前后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埋伏处要能轻轻一笔,若不经意;________。要使读者看不出斧凿痕迹,只觉得______,如一丛花,如一棵菜。虽由人力,却似天成。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应,________。 ①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②照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③清清爽爽,简简单单④ 自自然然,完完整整⑤便成死症⑥便太浅湿 A.①④⑤B.①③⑥ C.②③⑤D.②④⑥ 解析本题可从音韵和谐的角度来解析。“营”、“成”、“整”、“成”、“症”等字押韵。 同时,“水到渠成”是“顺理成章”的结果,句③不能和“如一丛花,如一棵菜”相衔接。 答案 A 2.分别比较下列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 也没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干过,连见也 没见过。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①叙述角度前后不同,前句是“山顶上”,后句是“宝塔”,文意不够贯通。③句法单调、板滞,不如④用“这些活”与上句宾语(即“这些活”指代的内容)相接,自然、紧凑。

答案 D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春夜,一轮晕月映着灿烂的垂樱,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园山夜樱花。我早就神往于这般美景了。 这天,我赶到园山公园的时候,还见不到月亮,________。花仰望着月,月俯视着花,瞬间,一切都陡然静止下来,在这清丽的天地间只有月和花。 ①近景是一株身着淡红色盛装的垂樱树 ②远景是暮色苍茫的东山 ③山顶上渐渐发亮,月亮悄悄地升上淡紫色的夜空 ④地上竟然没有一瓣落花 A.④①②③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D.①②③④ 解析这一段文字叙述了月亮的变化(时间)以及眼前所见景色(空间),从“还见不到月亮”之时所见的“远景”到“近景”再到“地上”,视角从上到下;从“暮色苍茫”到月亮升空,时间在向前推移,因此答案为C。 答案 C 4.下面四句话,分别强调“年龄经历”和“处所”的一组是() ①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一代青年终于走进了大学校园,从田间地头,从工厂车间,从军营哨 卡。 ②一代青年,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终于从田间地头,从工厂车间,从军营哨卡走进了大 学校园。 ③从田间地头,从工厂车间,从军营哨卡,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一代青年终于走进了大学校 园。 ④一代青年终于从田间地头,从工厂车间,从军营哨卡走进了大学校园,不同的年龄,不同的 经历。 A.③和④B.②和① C.④和①D.②和③ 解析④将“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从修饰限制“青年”的定语中剥离出来放在句末表强调;①将状语“从田间地头,从工厂车间,从军营哨卡”放在句末表强调。 答案 C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①它们有时候是那样,有时候是这样,莫衷一是的模样 ②那种石库门弄堂是上海弄堂里最有权势之气的一种

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练习:第六课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Word版含解析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人文掌故 话说“大人” “大人”这个词,既指成年人,又是封建社会对上级长官的称呼。清朝嘉庆年间,闽浙总督汪志伊去军工厂验收战船。这位汪大人十分严厉,下属见了都很害怕,甚至连话都不敢说。于是地方上派了一个能说会道的达泰陪着总督大人。 验了船,总督很满意,达泰总插嘴说话,敲敲边鼓。又去查看辅助设施,到了一口淡水井旁边。这里靠海,要提取淡水,那井要打得很深。总督也知道这一点,笑着说:“这么深的井,小孩子掉下去准得淹死。”这位达泰立刻接上话茬说:“不光小孩子,就是大人掉下去也活不成啊!” 本来,他是想用成年人和小孩子对比着说,忘了这“大人”也是对总督的尊称,他的话刚说完,别人就在一边偷偷地笑,而总督大人却一脸的不高兴了。 ?名句有约 1.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2.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杜甫《石壕吏》) 3.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8.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素材积累 从“赌局”中领悟父亲的良苦用心的贝克汉姆有谁统计过,贝克汉姆在球场上到底吸引过多少人的目光?每当这位世界顶级球星的身影出现在球场,无数的尖叫声立刻响遍全场,相机快门也闪个不停。小贝从3岁就开始踢球,尽管那时还是“玩”球多于“踢”球,但父亲一直苦心栽培他,顽皮的他渐渐奠定了对足球事业的热爱。 上小学时,小贝跟父亲之间甚至还约定了一个“赌局”:如果小贝能站在禁区边不助跑射门,每次把球踢中门柱,就能从父亲那儿赚到50个便士。总是赢到零花钱的小贝很开心,直到长大成人后他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选自“励志网”)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Word版含解析

语言,不仅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艺术性。有生命力的文章,往往都需要经过对词句的推敲琢磨。为了使语言更准确、生动、有趣、鲜明,离不开修辞和语体色彩。语言还是一种文化,与人的具体生命活动是紧紧相连的。 第一节主要介绍了选词炼句的基本要求,即词语的使用要符合准确、生动的原则,要言简意赅,语意连贯。语言表达要遵循的原则是切合语境和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一定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节主要介绍了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以及使用规范和注意事项。 第三节主要探讨了语言的各种“色彩意义”。 第四节主要讨论语言表达和民族文化的关系。 节序题目学习目标考点链接 1 语不惊人死不休 ——选词和炼句 ①了解选词和炼句的重要性及其要 求。 ②理解选词和炼句的妙处。 ③在实际语言表达中恰当选词和炼 句。 诗歌鉴赏的炼字和炼 句 2 语言表达的十八 般武艺——修辞 手法 ①掌握辞格的定义和分类,能辨析并 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②提高在语言表达中准确、灵活地运 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修辞手法在仿写中的 应用 3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语言的色彩 ①体会和掌握增强语言的色彩的方 法途径。 ②正确运用语言的形象色彩表情达 意,提高表达和写作能力。 语言色彩方面的题目 4 入乡问俗——语 言和文化 ①正确理解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②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体会汉语的特 点。 语言表达的“准 确”“鲜明”“生 动” 骆宾王替高适改诗

唐代杰出的边塞派诗人高适早年驻留边疆,熟悉军事生活。一天,高 适赴外地巡察,途经杭州清风岭,在山中僧房壁上题写了一首诗,其中有 两句是:“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写完之后,他就继续赶路 了。途经钱塘江时,高适发现月落时,江潮随风而退,却只有半江之水。 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决定在巡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可是,当他归来踏进房门时,发现这句诗已被人改过来了。高适感到很纳闷,忙问是谁改的。僧人告诉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员从此路过,偶然看见了这首诗,连声赞叹“好诗,好诗”,但惋惜诗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确,便不待作者回来商榷,径直把它改了。高适暗暗称奇,心想:“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后来经他多方打听,才得知那位改诗的官员就是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诗人骆宾王。 一字之师―→炼字出精彩⎩ ⎪⎨⎪⎧可以化平庸为神奇使作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语言的“生命”→遗词造句⎩⎪⎨⎪⎧要注重选用和锤炼修饰语 要注重选择锤炼句式及动词性词语 1.什么是选词、炼句? [明确] (1)选词就是从丰富的词汇中选用恰当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2)炼句就是对句子进行锤炼,要求我们不仅要把句子写得准确流畅,还应该在句子中显出比较丰富的情感。 2.选择和锤炼词语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3.选择和运用词语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六课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Word版含答案

我们之所以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因为有那蕴义丰富的《四书》《五经》,有那众说不朽的《三国演义》《红楼梦》,更是因为有那“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字精神,有那“含而不露,敛而不扬”的表达艺术。语言的艺术是一种无形的艺术,它就在我们身边。学好这门艺术,我们就要认真研习文本,结合实例,深入研究语言表达的各个知识点,多想,多练。同时我们更要通过阅读课本上及该书各模块补充的风趣幽默的事例,体会语言和民族文化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将理念贯彻到平时的语言学习中。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主题展示 引子感悟 一字之师―→炼字出精彩⎩⎪⎨⎪⎧ 可以化平庸为神奇使作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活动探究 语言的“生命”―→遣词造句⎩ ⎪⎨⎪⎧ 要注重选用和锤炼修饰语要注重选择锤炼句式及动词性词语 要点归纳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比原文和改稿,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选词炼句能力。这三组改稿都是尽量把信息量大、细致准确的长句改成简练明快、易于上口的短句,这符合戏剧人物语言的要求。修改之后的戏剧语言都具有了强烈的动作性。 参考答案:第1题中“别气啦,梅娘”比“梅娘不要气”更加口语化,语气词“啦”控制了碧如的语速,给人老练成熟的印象。“得罚你”比起“我们要罚你”,还包含着一种嗔怪的情绪。第2题中四凤虽然对于鲁贵的污蔑十分愤怒,但仍然称“您”,一定程度上还是按捺住了这种情绪,她不直接说“您说话的神气真叫我心里想吐”,而是让鲁贵自己看看自己说话的德行,既充

分表达了自己的厌恶又没有完全跟父亲撕破脸皮。第3题是戏剧中的补白,改稿比原稿简洁,给了演员更大的表演空间。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原文和修改建议的比较,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选词炼句能力。 参考答案:修改建议的第一处改动较好,“鲁迅先生说过:‘野人怀土,小草恋山。’”紧接这句的“土”与“山”,以“故乡国土”作主语使前后句之间衔接紧密,而且过渡也很自然。把“怎能不怀念落入敌手的故乡国土”改成“背乡离井的人怎能不怀念”,长句变短句,反问的力度也因为语言节奏的加快而明显增大,从而更好地强调了人们对故土的依恋。修改建议的第二处改动不太好。这一句之前讲的都是怀乡之情,这一句之后则是开始讲家乡口味了。从语义和文思的贯通上来看,以“怀乡之情”作主语是比较自然流畅的,而改成“家乡口味”在前,“怀乡之情”在后就文气不通了。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电报和短文的修改,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选词炼句能力。 参考答案:第1题的电报是一种“字字珠玑”的通讯方式,费用是按字数计算的。电报的写作,言简意赅尤为重要,称呼、敬辞等常常可以省略。练习中发报人的主要目的是要公司的人接机,但电报语言啰嗦,信息重复且多余。拟改如下:“13日11时白云机场接。”第2题的短文主要强调一个人的自制力,但句子成分重复,语义赘余。拟改如下:“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制力,就不能抵制坏的影响。” 1.选词、炼句是修辞问题,同时也常常是语法问题。选词要求________、________。前者就是要求用词要________,选择最能表达你要说的意思的那个词;后者就是不要________,要善于使用新颖别致的词语,形象地________。 答案:准确生动精当堆砌陈词滥调表情达意 2.锤炼句子要求________、________。前者说的是要用________的句子形式表达________的思想,力求言简意赅;后者说的是前后句子在________上要恰当地衔接,做到行云流水。 答案:简洁连贯最经济最丰富内容和形式 3.下列关于选词、炼句要求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词要准确精当,选择最能表达你要说的意思的那个词。 B.选词要善于选择使用新颖别致的词语,形象地表情达意。 C.锤炼句子,力求简洁,要求抓住要害,切中事理,只能“少”不能“多”,只能“减”不能“加”。 D.写作中正确而又巧妙地选择不同的句式也很重要。 解析:简洁不是单纯的语句简短,而是取决于内容的需要。如能传情达意,只言片语也可,但有时“多”一些,甚至“增加”些内容也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 答案:C

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6课语言的艺术第1节语不惊人死不休_选词和炼句精学精练新人教版

第六课语言的艺术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1.(2015·邢台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浣溪沙·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注]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噀:xùn,喷。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 【解析】这两句写的是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而“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回答时应从字面意和表达出的情态和效果的角度分析。 【答案】“惊”“怯”二字最为传神。“惊”:吃惊、惊讶。“怯”:胆怯、害怕。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 2. (2015·宝鸡调研)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的题目。 [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 刘庭信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春事成虚,无奈喜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①,谁肯与莺②花做主? 【注】①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②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的景物。 请赏析“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中“丝丝” “点点”两词的表达效果。 【解析】作者扣住题中的“春日”,用工细绮丽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形象生动的春景

图。风衬杨柳,显杨柳更风流;雨衬梨花,显梨花更圣洁。杨柳随风,梨花带雨,风与杨柳,雨与梨花,皆互为映衬,相得益彰。风乃“丝丝”风,雨乃“点点”雨,“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把春天特有的轻柔、甜美的韵味尽情透出;同时也隐含着柳摇若风,花落如雨的比喻。这两句对仗工整,实际上是以诗入曲,借对仗艺术而使这幅春景图形象更鲜明,色调更和谐。 【答案】①“丝丝”指风轻,“点点”指雨柔。②“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把春天特有的风轻雨柔的美好韵味尽情透出,同时暗含了柳摇若风、花落如雨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妙画面。③为下面的抒情做好铺垫。(或叠词还起到了音韵和谐的效果) 3. (2015·柳州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云沙①,回首见山家②。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注】①云沙:云海。②山家:山那边。 简要说说曲中“眠”“戏”二字的作用。全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解析】本题要求炼的是动词,可以从这个动词涉及的对象是什么,即写出了这个对象什么特点,这个词是否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等方面来组织答案。要回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可以从由这两个字构成的画面考察。 【答案】“眠”指睡觉,写出了野鹿在山草中悠闲卧睡的情形;“戏”指嬉戏,写出了猿在野花中欢跳嬉戏的状态。构成了一幅恬静、平和、有动有静的画面。表现了作者陶醉云山,恬然自得的隐居后的生活情趣。 4.(2015·太原摸底)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杂诗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请赏析“一树梨花一溪月”中“溪”字的表达效果。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师用书:第6课 第1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 ——选词和炼句 相传,北宋声誉斐然的文学家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拍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我们在选词炼句时,不妨学学古人,好好斟酌一番。

本节内容对应鉴赏古代诗歌语言中的“炼字”“炼句”这个考点。赏析诗歌的语言是高考考查内容之一,而“炼字”属于赏析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加以重视。 “炼字”指锤炼词语,即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炼句”指锤炼诗句,试题中通常要求对指定的诗句进行赏析。前人论诗有“句乃诗之眼”之说,名篇之中不可没有格外精警动人的佳句。如我们所熟悉的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6-1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课后强化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6-1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课后强化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一、课内双基 1.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1)写出本段中用得精彩的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这些动词刻画出了“黑的人”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1)嚷、抢、扯、裹、塞、抓、捏、哼。 (2)这一段中用的动词既简洁又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那人”的神情、动作、语言,表现了他蛮横、凶残、贪婪、奸诈的性格。 2.蒋捷词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你认为哪个词是词眼?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红”和“绿”是词眼,因为形容词用作动词,除了富有色彩感外,还富有动态感。 3.(1)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 (2)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两段中用了模仿摇橹的拟声词,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作者选词造句别有匠心。前一句用拟声词形象描写出妇女轻轻的动作,悠悠的水声,这是一幅和平时期优美的生活画面。第二句较前一句水声急了,但仍是有规律地划,因为青年妇女并未发慌。写出了青年妇女的勇敢机智。 4.有一次,苏东坡宴请好友黄庭坚时,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给他们出了一道题,要他们在“清风( )细柳,淡月( )梅花”的括号里各填一个动词,变成两句五言诗,黄庭坚用了“舞”和“隐”,苏东坡用了“摇”和“映”,最后,苏小妹摇了摇头,于是随口说出了两个动词,使苏、黄两人连声称赞,妙!妙!妙!请问是哪两个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秋语文语言文字应用练习:第6课 第1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含解析

2020秋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练习:第6课第1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含解 析 第六课第一节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练案[20] 一、课内双基 1.下面各句中,语言最不简明的一项是(B) A.我看,这件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必大惊小怪。 B.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工作一直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和破坏,造成了不能快速发展的现象。 C.一篇文章总是由若干段落构成的,一个段落则由若干句子组成,一个句子又是运用若干词语造成的.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赢得了伟大胜利。 【解析】“造成了”“的现象”赘余,应删去。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①冬日的暖阳会吸引蚂蚁们倾巢出动 ....。在阳光下,它们活动筋骨,悠闲踱步,一旦感到寒意,就会立刻躲进温暖的洞穴。 ②市人才市场有关负责人说:“政府和企业都在处心积虑 ....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只要毕业生对就职条件要求不太高,找工作并不是一件难事。” ③狭窄的空间和严格的管理,会让人对航母生活心生厌倦,但

有航母梦的追梦人却甘之如饴 ....,他们执着的追求凝结着奋发进取、刚毅有为的精神。 ④在大好形势下,执黑棋的一方走得非常不冷静,先是走出两 手昏棋,几手后竟然又鬼使神差 ....地走出了一步让人看不懂的败棋. ⑤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 ....,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心中的活雷锋。 ⑥前几日的“极寒天气”给我国南北地区都带来了五风十雨 ....,对交通运输造成极大影响,让旅客归家的路充满艰辛. A.①③④B.③④⑤ C.①②⑥D.④⑤⑥ 【解析】①倾巢出动:出动全部力量,(多含贬义).②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③甘之如饴:感到像糖一样甜,表示甘愿承受艰难、痛苦。④鬼使神差:好像鬼神暗中差使一样,形容意外地发生某种巧合的事或不由自主地做出某种意想不到的事。⑤亦庄亦谐:(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既庄重,又风趣。⑥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A.耐克公司高级副总裁肖恩·欧哈伦表示,贸易战对双方都不利,美国单方面行动必将产生负面后果,不仅损害美国消费者和进口商利益,也会损害中方利益. B.野蛮摇晃樱花树、硬闯高校大门的行为,应纳入旅游部门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纳入记录,并加强处罚力度,让当事人为自己的不文明行为付出代价。

【金牌学案】2022秋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运用》练习:6.1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第六课 语言的艺术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一、夯基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闲适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殊。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收”“出”的赏析,两个动词意思相对,并且一般状况下动词的使用往往和拟人手法的运用紧密结合在一起。组织答案:时,首先解释这两个词在诗中的具体含义, 然后结合写作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和作用。 ,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赐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爽明丽的春景图。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导学号50720024) 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伴侣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 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 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只是凝视着银烛青烟。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运用了衬托手法。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沉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 一个“没”字,表明时间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的时刻最终到来了。 ,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荫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沉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间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诗中的“蘸”字运用奇妙,请简要赏析。 蘸”字,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下过春雨 ,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蘸”是动词,运用拟人手法,写两岸的桃花盛开;写出桃花明丽饱满的形态,烘托诞生气盎然的春天的奇特景象。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严郑公① 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 ,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 晚 ,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色侵书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影随光线移动渐渐扩大之态,“晚 ”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 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乐有儿童。 ) :喻雪花。 ,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刻画了一个闲适拘束的钓翁形象,下阕借着对钓翁生活环境的描写,烘托了钓翁简朴而拘束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憧憬之情。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古代诗词语言表达技巧的力量,这两句主要描写了钓翁雪天垂钓的场景,写出了垂钓的安静环境以及钓翁垂钓时的专注等,分析时应扣紧诗句塑造的钓翁形象,同时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的具体字的赏析上,如“ 振”“但”。 箬笠”“蓑衣”勾画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安静、钓翁的安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 国, , , , , , 。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平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加消费平安感。 ①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②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环消灭漏洞都会给食品平安带来严峻威逼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 --选词和炼句》09

语不惊人死不休 ——炼句 石桥中学杨明红 教学目标 1.理解“炼句”的重要性,掌握炼句的基本技能。 2 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择和锤炼语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炼句”简洁、连贯的技能。 难点:引导学生根据语境的需要选择和锤炼语句。 课时安排:3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咬文嚼字,激趣导入 用“咬文嚼字”的方法,辨析“炼”与“练”的区别,激发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兴趣。 二、千锤百炼,所为何来 为何炼句-----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没有文采不可能流传久远,语言的优美含蓄离不开锤词炼句。 三、回归课本,明确要求

炼句要求——简洁和连贯 (1)炼句之简洁:多少、增减 例1:欧阳修《醉翁亭记》 原稿:“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修改稿:“环滁皆山也。” 例2:“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修改: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两耳轰鸣。 (2)炼句之连贯:衔接、照应 例3: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算到一九五0年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虚岁二十,周岁十九。(赵树理《登记》) 例4: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叹,却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红楼梦》第29回 四、归纳方法,巩固训练 1 方法小结:繁简得当,特殊句式 话题统一,衔接照应 2 以修改学生习作为例,引导学生体会炼句的基本方法。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 课堂小结:用心积累、精心选词、潜心炼句 2 作业:请学生将课上修改后的语段再次修改,使语句的表达更加简洁、连贯和生动。 六、板书设计:语不惊人死不休 ——炼句 简洁连贯 炼句 表情达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六课第1节《语不惊人死不休 --选词和炼句》教案

人教版高中选修模块语言文字运用 第六课语言的艺术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天津市宝坻区第九中学张艳 一、学习目标:学习鉴赏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借以规范答题步骤||,掌握答题技巧||。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的理解||,激发热爱民族文化传统的文学形式的思想感情||。 二、重难点:解读举例作品||,掌握答题规律||,有效组织答案||,做到准确答题||。 三、教学方法:试题演练、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四、课型模式:分析考试题型——归纳解题方法——变式练习巩固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体味炼字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请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二、理解概念||,初识炼字 品炼字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赏环节理解字词特定意义||,借以赏析诗歌语言描绘的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三、题型归纳||,点拨释疑 1、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对某字进行赏析或简析某字的表达效||。

3、某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诗的诗眼是什么? 5、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试题变形: 1、请抓住诗歌中的某个字词谈谈作者是怎样营造意境的? 2、此诗有的版本作这样||,有的版本是那样||,你觉得这两 个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3、比较两首诗中的某个字||,哪个更好?为什么?请分析||。 4、某诗评中(前人论述中)提到||,诗歌中的某个字用得 好||,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你的看法是什么? 四、试题演练||,再识炼字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五、掌握步骤||,规范答题 第一步释含义、明手法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二步用联想、描景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 第三步点情境、表感情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六、真题演练||,提升能力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