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功能性肠病

功能性肠病

功能性肠病
功能性肠病

功能性肠病(一)北京协和医院宋志强方秀才

功能性肠病(functional bowel disease,FBD)是一种症状源于中、下消化道的功能性胃肠病,在罗马Ⅲ标准中被分为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胀、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和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五类,我们将分两期对此进行解读。

肠易激综合征

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具有排便异常的特征,腹痛或腹部不适伴随排便或排便习惯的改变。IBS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患者症状迁延起伏,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IBS诊断

IBS的诊断标准(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腹部不适为难以用疼痛来形容的不适感),最近3个月内每月发作至少3天,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

a 排便后症状改善;

b 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

c 发作时伴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罗马Ⅲ标准强调IBS的首发症状须出现在诊断前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中每月至少3天有症状,旨在将慢性功能性肠病与一过性的肠道症状区别开,并强调需要对患者目前疾病的活动性进行处理。

鉴于IBS症状的发作性,罗马Ⅲ标准特别强调,在IBS的病理生理研究和临床药物试验中,对受试者的筛选要更加严格,应将腹痛或腹部不适的频率设定为每周至少2天。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一样,常规相关检查并未发现其存在能够解释IBS症状的结构或生化方面的异常。

IBS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排便异常可表现为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以往的分型标准较为复杂。罗马Ⅲ专家委员会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充分考虑到分型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将分型标准简化为仅根据粪便性状来分型,粪便性状可参考布里斯托(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图1),其中1型和2型界定为便秘,6型和7型界定为腹泻。粪便性状反映了肠道传输时间。

根据表1的描述可将IBS分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IBS-U),并建议用交替型IBS (IBS-A)来特指腹泻型和便秘型亚型随时间而转换的患者。

罗马Ⅲ中还使用了一个清晰的二维图表示分型标准(图2)。IBS症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即腹痛/腹部不适与排便相关。一般来说,通过仔细的病史询问和细致的系统体检可作出拟诊。中国《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长沙)指出,当发现报警征象,如发热、体重下降、便血或黑便、贫血、腹部包块及其他不能用功能性疾病来解释的症状和体征时,应进行相关的检查以明确排除器质性疾病。此外,对被诊断的IBS患者要随诊。

IBS治疗

IB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考虑与肠道动力改变、内脏感觉高敏、脑-肠调节功能异常、遗传和环境因素、感染后遗留的轻微炎症以及社会心理障碍等机制有关。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手段。

1. 一般措施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病情,进行健康宣教(饮食、生活方式和运动等),避免诱发和加重病情的因素。

2. 药物目前可供选用的药物针对主要症状或症状群,如洛哌丁胺、膳食纤维制剂、乳果糖、聚乙二醇、平滑肌松弛剂(如匹维溴铵和曲美布汀等)、益生菌等。选择性5羟色胺(5-HT)3受体拮抗剂阿洛司琼可减轻女性IBS-D患者的疼痛、排便急迫感。5-HT4受体部分激动剂替加色罗可缓解女性IBS-C患者的疼痛,改善排便,但因药物安全性问题已被限制使用。

3. 精神心理异常治疗三环类抗抑郁药有时对缓解腹痛有效,特别是对伴有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帕罗西汀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 其他治疗如中医药等。

图1 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

图2 IBS分型标准二维图

表1 IBS的分型

便秘型IBS(IBS-C)

至少25%的所排粪便为硬便或干球便,

糊状便或水样便<25%

腹泻型IBS(IBS-D)

至少25%的所排粪便为糊状便或水样

便,硬便或干球便<25%

混合型IBS(IBS-M)

至少25%的所排粪便为硬便或干球便,

至少25%为糊状便或水样便

不定型IBS(IBS-U)

粪便性状的异常不符合上述IBS-C、D

或M的标准

功能性腹泻

功能性腹泻是指持续或反复排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即Bristol粪便分型中的6型或7型),不伴有明显的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的综合征。患者缺乏能够解释腹泻症状的器质性病因,也不符合IBS的诊断标准。在亚洲,约4.5%的人患功能性腹泻。

功能性腹泻的诊断标准(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至少75%的所排粪便为不伴有腹痛的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

诊断标准之所以以粪便性状为衡量腹泻的依据,这是因为大部分人认为腹泻是指排糊状便或水样便,而便次和排便急迫对衡量腹泻可靠性有限。

腹泻可由多种胃肠道疾病所致,临床诊断应当从仔细询问病史开始。结合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可帮助了解患者的排便习惯。报警征象包括体重下降、夜间腹泻、里急后重、近期使用抗生素、便血、腹泻量较大(>250 ml/d)、结直肠肿瘤家族史以及体检有异常发现。对有报警征象的患者应进一步检查。

功能性腹泻的发病可能与肠道传输过快、结直肠内脏敏感性增加及精神心理异常(如应激、焦虑和抑郁)等有关。

1. 一般治疗病情解释,健康宣教。

2. 饮食调整建议避免进食麦麸、蔬菜和水果纤维等有导泻作用的食物,避免服用可能加重腹泻的药物。

3. 药物治疗阿片类药物是主要的药物,如洛哌丁胺疗效较好。考来烯胺可结合胆汁酸,改善胆汁酸吸收不良。某些精神类药物具有轻度引起便秘的作用,提示可能对功能性腹泻有效。

反复腹痛腹泻2年一例

北京协和医院吴欢孙晓红

患者,女,36岁,反复腹痛、腹泻2年。2006年10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大便3~6次/日,糊状,时有黏液,无脓血。症状与进食有关,多在餐后半小时内出现。排便前左下腹痛,排便后缓解。服用苯丁哌胺,大便减至1次/日,成形,停药后腹泻再现,并有餐后上腹饱胀、烧心。近4个月腹痛加重,体重下降10 kg。

2007年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结肠镜示乙状结肠小息肉,直径5 mm,息肉被切除,病理检查为慢性炎症。

患病后患者情绪差,入睡困难,每晚睡眠4小时。

查体一般情况可,消瘦,锁骨上淋巴结不大。左下腹可触及肠管,有轻触痛,未及明确包块,肠鸣音活跃。

诊断: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睡眠障碍

血常规白细胞3.6×109/L,红细胞3.94 ×1012/L,血红蛋白105 g/L,血小板291×109/L。尿常规正常。便常规(+),便潜血(+),苏丹Ⅲ染色(-)。

给予患者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500 mg tid,2周,自觉症状无明显好转,大便2~3次/日,不成形。加用匹维溴铵50 mg tid,艾司唑仑1 mg qn。2周后自述进餐后上腹胀、烧心及左下腹痛减轻,腹泻好转,大便2~4次/日,成形便或糊便。

4周后随访腹泻加重,糊便,4~5次/日;烧心、上腹胀明显。患者对疾病恐惧。睡眠差,早醒,醒后不易入睡,醒来即有便意,伴排便不尽感。

进一步检查结果为,直肠肛门测压示最大静息压、最大缩榨压低于正常,最初感觉、持续便意感存在异常(较正常值低)。24 h胃肠通过试验结果为排出50%,提示肠道通过加快。饮水试验显示,阈值饮水量为200 ml(340~630 ml),饱足饮水量为500 ml (780~1140 ml),提示患者胃容受功能受损。患者焦虑评分65分,抑郁评分73分(正常值<50分)。

检查结果提示患者胃肠感觉、动力功能异常,且伴明显抑郁、焦虑。加用劳拉西泮0.25 mg bid,帕罗西汀10 mg qd,1周后加至20 mg qd。

4周后症状基本消失,腹泻基本缓解,情绪、睡眠好转,体重增加2 kg。

点评

这是一例典型的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例,我们可从中看出,功能性胃肠疾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精神心理因素对患者胃肠道症状和治疗效果均有影响。

对严重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可进行相应的检查,了解患者可能存在的病理生理异常,帮助其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在诊治中,还要关注与解决患者同时存在的精神心理异常。(方秀才)

功能性肠病(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宋志强方秀才功能性肠病(FBD)是一种症状源于中、下消化道的功能性胃肠病,在罗马Ⅲ标准中被分为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胀、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和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4月9日D2版对IBS和功能性腹泻进行了解读,本版就功能性便秘与功能性腹胀进行解读。还有一种FBD被称为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主要是指患者肠道症状达不到前面任何一个综合征诊断标准的FBD。

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表现为持续排便费力、排便次数少、排便不尽感、大便干硬等。患者缺乏能够解释便秘症状的器质性病因,也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便秘在西方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27%,以女性和非白种人常见。我国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6%~20%,其中大部分为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1.必须包括下列2项或2项以上:

(1)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

(2)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便或硬便;

(3)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

(3)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或堵塞感;

(4)至少25%的排便需要手法辅助(如用手指协助排便、盆底支持等);

(5)每周排便少于3次。

2.不用泻剂时很少出现稀便。

3.不符合IBS的诊断标准。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病史和查体能为便秘患者的临床评估提供最有诊断价值的信息。《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07年,扬州)中强调,由于患者对便秘的理解差异很大,医生问诊时不要笼统询问“您是否有便秘?”,而应特别注意便秘症状的特点(便意、便次、排便费力及粪便性状等)、伴随症状、基础疾病、药物因素以及有无警报征象等,同时要注意患者的饮食结构、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心理状态等。这正是对罗马Ⅲ-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最充分的理解。

肛门直肠指检简易、方便,对便秘患者进行常规肛门直肠指诊可获得排除肛门直肠器质性病变、了解肛门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功能的第一手资料。大便常规和潜血试验应作为便秘患者的常规检查。即使对符合功能性便秘诊断的患者,也要注意排除其他导致便秘的原因。

对年龄>40岁、伴有警报征象者应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结肠镜、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器质性疾病。警报征象包括便血、大便潜血阳性、贫血、消瘦、腹部包块、明显腹痛、有结直肠息肉史以及结直肠肿瘤家族史。

对功能性便秘患者,应尽可能了解、确定患者的病理生理学亚型(慢传输、排便障碍),以便有针对性地给予治疗。罗马Ⅲ标准已明确将功能性便秘中的出口梗阻型归入功能性肛门直肠病,称之为功能性排便障碍,我们将在以后为大家解读。可使用不透X线标志物法、核素法测定胃肠传输时间(主要是结肠传输时间)。排便造影、肛门直肠测压、球囊逼出试验(图)以及肌电图等检查有助于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确定。

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制

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包括:①结肠传输减慢可能与结肠动力功能异常、自主神经功能异常、Cajal间质细胞减少以及结肠内分泌细胞减少等有关;②功能性排便障碍试图排便时盆底肌肉矛盾收缩或不能充分松弛或排便推进力不够,这些异常通常与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或需要协助排便等症状有关。有时两种机制可以同时存在。部分功能性便秘患者还存在精神心理异常。

功能性便秘的治疗

①一般措施病情解释,健康宣教,如规律排便、多饮水、多进行体育运动等。②补充纤维素和容积性泻剂如麦麸、全谷类食物、含可溶性纤维的容积性泻剂(如欧车前)、甲基纤维素等。③渗透性泻剂包括不吸收的糖类(如乳果糖、甘露醇等)和盐类泻剂(如磷酸氢二钠、硫酸镁等)。④聚乙二醇不被肠道吸收,安全性好,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其用于便秘的治疗。⑤刺激性泻剂如酚酞、番泻叶等,不建议长期大量使用。⑥灌肠剂可以刺激直肠引起排便,较适合排便障碍型患者。⑦促动力剂5羟色胺(5-HT)4受体部分激动剂,如替加色罗能刺激肠道的蠕动反射,加快胃肠传输,对慢性便秘患者的疗效优于安慰剂,但由于药物安全性问题已撤出市场。其他药物,如米索前列醇、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莫沙必利和甲氧氯普胺等疗效尚未被证实。⑧手术治疗结肠切除术只限于病情严重、经正规的非手术治疗无效、且患者结肠以上胃肠道功能正常者。

功能性腹胀

功能性腹胀是一种反复出现的腹部膨胀的主观感觉,它不同于进食后出现的饱胀不适感,有时伴有可以看见的腹围增加,即腹部膨胀,它不属于肠易激综合征等其他功能性肠病或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病的一部分。10%~30%的普通人群受到腹胀的影响,女性常见。

功能性腹胀的诊断标准

必须包括下列2项:

(1)反复出现腹胀感或可以看见的腹部膨胀,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3日;

(2)不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或其他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标准。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目前,功能性腹胀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包括肠道气体堆积、内脏感觉和动力功能异常、异常的精神心理因素、食物不耐受、液体潴留、腹壁肌肉力量薄弱等。

目前尚无经循证医学证实的、有效的治疗措施。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①避免产气的食物和添加剂,规律运动,减轻体重;②益生菌的治疗试验结果令人鼓舞,可以使用;③替加色罗能改善某些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女性患者的腹胀症状,但该药目前已撤出市场;④其他治疗药物如消胀药、胰酶制剂、活性炭、表面活性物质、抗生素等可能有效;⑤催眠治疗等。

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

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 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江苏省中医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魏睦新教授介绍,不少人在受到一些刺激后都会表现出肠胃不适的症状:有些人进入寒冷的环境,受到冷气刺激后会经常出现腹部不适,多伴有急迫的便意,排便后症状可以缓解;有些人受到情绪刺激,紧张、生气后会出现以上症状,如考试的学生一进考场就想去卫生间;还有人在进食不久就感到腹部不适有便意。其他伴随表现如头痛、非心源性胸痛、背痛、心慌、乏力、性功能障碍等也可见到。这种情况就属于功能性肠病,在医学上又称为“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无论是腹泻型还是便秘型,患者的大便化验多无异常,其他检查如结肠镜、钡灌肠造影也均无明显异常发现。 随着近几年来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大,IB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以中青年居多,特别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白领、学生等从事紧张脑力劳动者高发。一项调查表明,IBS在我国城市中发病率为10%左右,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更高,约占总人口的20%~30%.该病多见于中青年人,女性发病数量是男性的两倍。治疗中医四大药方对症服药治疗。 魏睦新介绍,对于功能性胃肠病,除了西医的常规治疗外,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常用四大方法如下: 1.疏肝理气法 适应证:肝脾不和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满,嗳气频繁,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腹痛后就想大便,便后疼痛一时减轻。苔多薄白,脉弦。 辨识要点:功能性胃肠病症状+体质壮实或为女性伴有情志症状。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以痛泻药方为主 炒白术30g、白芍20g、陈皮10g、防风8g、木香8g、当归12g、元胡10g、川楝子10g、百合15g、钩藤25g、合欢花12g、生龙牡各20g、甘草6g。 2.辛开苦降法 适应证:湿浊(热)痞阻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痞满,或有烧灼样痛,泛酸嘈杂,厌食嗳气,有腹胀腹泻,口干口苦或口中粘腻,舌红,苔腻或黄腻,脉弦滑。 辨识要点:功能性肠病症状+胃脘痞满+苔腻。 处方:半夏泻心汤 半夏10g、干姜10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5g、陈皮6g、厚朴10g、枳壳10g、甘草3g、木香10g。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1. 消化不良的定义 2. FD的流行病学 采用罗马III诊断标准对消化专科门诊连续就诊消化不良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符合FD罗马III诊断标准者占就诊患者的28.52%;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7.2%。 与FD发病的相关因素:脑力劳动;工作紧张;睡眠状况差;服用NSAID;饮食不当等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表现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III诊断标准 1. 罗马III:功能性胃肠病的分类 2. 罗马III: 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分类 B. 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 B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 B2. 嗳气病 B3. 恶心和呕吐病 B4. 成人反刍综合征 3. 罗马III: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定义 1)餐后饱胀: 2)早饱感: 3)上腹痛: 4)上腹烧灼感: 4.罗马III: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 5.罗马III: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分类 B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 B1a. 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 B1b. 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 6.罗马III: PDS & EPS诊断标准 7.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评估 症状严重程度与频率 饮食状况:患者体重与营养状况 症状与进食的关系 饮食习惯 重叠症状 精神状态与生活质量 发病因素与诱因 注意有无报警征象 消化不良的报警征象:消瘦、贫血、上腹包块、频繁呕吐、呕血或黑便、年龄40岁以上的初发病者、有肿瘤家族史等。对有报警征象者建议及时行相关检查。对有精神心理障碍者,也建议及时进行检查,明确排除器质性疾病对解释病情更为有利。 8.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相关检查 1)排除性诊断 胃镜检查作为消化不良诊断的主要手段。 其他包括肝、肾功能及血糖等生化检查、腹部超声及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必要时行腹部CT扫描。

2021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轻瘫:机制与诊治进展(全文)

2021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轻瘫:机制与诊治进展(全文)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和胃轻瘫是累及上消化道最常见的疾病。西方国家的FD患病率为10%~40%,亚洲的FD患病率为5%~30%。尽管胃轻瘫的流行病学尚不明确,但有研究估计胃轻瘫患者占全球总人口的1.3%~1.4%。FD和胃轻瘫的常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或烧灼感、上腹胀、呃逆、恶心、呕吐等。FD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与胃轻瘫的相重叠。本文总结了对FD和胃轻瘫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治疗的认识。 定义 1.FD是指具有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上腹部症状,经临床检查,包括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后,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根据2016年发布的罗马Ⅳ标准,FD患者在过去6个月中的3个月内必须表现出以下1种以上症状: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并且这些症状无法由其他结构性或器质性病因解释。FD分为2种临床亚型,即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这2种亚型可能重叠。 2.胃轻瘫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胃排空延迟而无机械性梗阻,主要症状包括进食后早饱、餐后饱胀、恶心、呕吐、嗳气和腹胀。

病理生理学 1.FD: FD为多因素疾病,涉及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胃容受性受损、胃排空延迟、内脏高敏感、胃电节律紊乱、十二指肠黏膜改变等(图1)。据报道,30%~40%的FD患者存在胃容受性受损,胃容受性受损与早饱和体重减轻有关;约35%的FD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这与恶心、呕吐和餐后饱胀,以及较低的生活质量有关。通过电子恒压器评估,约37%的FD患者存在内脏高敏感,内脏高敏感的程度与FD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胃电描记术(electrogastrography, EGG)检查发现,36%~60%的FD患者有胃起搏活动异常,其特征是在禁食和(或)餐后,其正常胃慢波占比减少。有研究认为,十二指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和十二指肠低度炎症也与FD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尤斯灌流室检测发现FD患者的十二指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并且存在十二指肠低度炎症,表现为黏膜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加。十二指肠高通透性和炎症标志物与胃固体排空有关。有研究报道,有些FD患者并无上述的病理生理机制异常,并且这些病理生理机制异常与FD的特定症状之间无明显关系或根本无关。

如何诊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如何诊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罗非非(四川体育职业学院医疗门诊部;四川成都 610043)功能性消化不良是 一种常见的消化科疾病,一般是由于胃炎症、十二指肠炎症以及肠胃运动功能失 调等多方面引起的,还有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和其他的疾病器官病变和消化道器官 病变或者肿瘤等都有关系,必须去医院做全面检查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一般 功能性消化不良会有腹痛、腹胀、打嗝恶心等多种症状,并且此病症状具有反复性,长的可超过一个月。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消 化不良,而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通常会出现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 组临床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的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超过一个 月或在过去的十二月中累计超过十二周,若是出现这样的症状,建议到医院及时 治疗,以免加重病情的发展。 1.食量减少我们没有吃任何食物的时候,从早到晚 我们都不会感觉到饥饿,并且还会觉得自己的肚子很撑,随后食欲开始出现降低 和减弱。一般情况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吃些东西就会饱,有明显的食量减 少症状。 2.腹胀一般来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会出现腹胀,进食后腹胀会更严重。因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由胃肠功能障碍引起的,所以我们在进食后受到 刺激,不能消化正常食物,所会引起严重的腹胀。腹胀往往会伴有打嗝或恶心呕吐,如果患者在胃排空期出现明显的延迟,一般会出现呕吐现象。 3. 上腹部位置 出现疼痛这种功能性消化不良当中最典型的一种症状,至少有90%以上的患者都 出现了上腹部疼痛的症状。这种疼痛主要表现为没有规律性的疼痛,追究其疼痛 的原因和患者的饮食习惯有较大的关系,很多人在饥饿状态之下疼痛就会比较明显,当我们开始进食之后腹痛的现象就会开始有所缓解。 4.焦虑与头痛许多患者 还患有失眠、焦虑、头痛和记忆力减退,这些症状一般是由患者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会引起许多肠道疾病,由于患者接受能力差或身体状况差, 会有部分患者出现失眠或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这是属于一种功能消化不 良的并发症状,因为肠道长时间消化不良之后,身体就会变得越来越差劲,患者 的身体综合素质也开始减弱,各种肠道问题、免疫力问题都开始逐渐浮现,导致 患者心理出现恐慌和高强度的压力,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患者就会开始出 现明显的精神焦虑,和强烈的疼痛感觉,甚至还会伴有记忆力下降、失眠的问题。 5.腹泻或便秘由于患者肠内的平衡被打乱,因此腹泻也算是一种保护机制,这样 可以把体内的毒素排出,但是如果过早服用止泻药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如梗阻。饮食不洁,饮食不规律是胃肠疾病的万恶之源,如果平时吃太多油炸的、油腻的、生冷的、辛辣的食物就会导致这些食物堆积在一起,造成便秘,毒素堆积,形成 恶性循环。二、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注意事项 1.适当抑制胃酸胃酸分泌过多是 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溃疡性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明显 腹痛的情况下,应使用抑酸剂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对酸的敏 感性增加,可以适当的用一些抑酸剂减轻病人不良腹痛的症状。 2.及时诊治有些 患者只是简单地认为自己是胃病,只愿进行胃镜检查,拒绝其它形式的检查;有 些甚至连胃镜也不愿做,自认为多年的老毛病,吃些助消化的药就行。如果长此 以往,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有些疾病开始是良性病变,反复多年后可演变 为恶性疾病,如慢性肝炎或胃溃疡可能会演变成癌症,后果十分严重。我们在诊 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时既要防止过度检查,又不能过分节省造成误诊。 3.注意日常 饮食如果出现了功能性消化不良,应该有一个好的生活规律和饮食规律,最好选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是指具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返酸、恶心、呕吐等上腹部不适症状,且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组消化内科最常见的临床症候群,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表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术语较多,主要有非器质性消化不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特发性消化不良、原发性消化不良、胀气性消化不良、上腹不适综合征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十分普遍,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曾有过消化不良的症状,只是持续时间的长短、影响正常生活的程度不同。消化不良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欧美消化不良人群发病率为19%~41%,平均为32%;中年人群曾出现上消化道症状者高达78%,其中53.3%的患者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性别、婚姻、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对本病的发病率没有影响,但本病患者中焦虑、疑病者居多。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但我国尚无消化 不良发病情况的资料。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有环境、 胃酸、精神、幽门螺杆菌、消化道运动、内脏感觉异常等因素参与。 目前对胃酸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仍有争论。部分学者认为胃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确有影响,应用抑酸剂治疗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短期内可缓解。但多数学者认为胃酸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没有关系,他们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酸分泌无增加;胃酸分泌虽与溃疡有关,但与溃疡样症状无关;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程度也与胃酸分泌量无关。 慢性胃炎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是常见的。我国有报道认为75%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内窥镜下诊断为慢性胃炎,63%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组织学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很多欧美学者完全将慢性胃炎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幽门螺杆菌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关系,尽管还有争议,但两者之间的联系基本确立。 神经和应激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疑病)和/或精神异常状态的出现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精神因素与消 化不良症状关系十分密切,应激事件的发生也与患者消化不良症状有直接关系。 内脏感觉异常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之一。研究证实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 有胃感觉过敏和中枢抗痛性下降。 部分环境和遗传因素可以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如吸烟、饮酒和药物等,其原因可能是吸烟增加了胃酸分泌,降低了胃粘膜血流;酒精可造成急性胃粘膜损害,损伤胃局部神经;非类固醇消炎药直接损伤胃粘膜等。 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包括食管、胃、小肠、胆系等运动异常可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无特殊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返酸、恶心和呕吐。病程多在两年以内,症状反复发作,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有多个症状的重叠。有些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但多数难以明确引起或加重病情的诱因。 上腹痛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无明显规律性,可表现为夜间痛、饥饿痛和餐后痛,部分患者应用抑酸剂后可缓解。早饱,即进食后不久患者感到饱感,所摄入食物量远远小于以前食量,约70%~8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出现早饱。腹胀主要发生于餐后,或进餐加重腹胀程度,约80%~9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出现腹胀。嗳气也多发生于进食后,部分嗳气症状为吞气所致,约7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嗳气。早饱和腹胀往往

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其亚型患者的抑郁焦虑状况及其对生活质量

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其亚型患者的抑郁焦虑状况及其对生活质量影响的调查谢涛 发表时间:2018-11-15T17:26:28.92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7期作者:谢涛 [导读]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包括难治性和非难治性两种。 邵阳市中医医院内镜室湖南邵阳 422000 【摘要】目的分析和调查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RFD)及其亚型患者的抑郁焦虑状况及其对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350例,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行体检的健康者50例,回顾分析受检者抑郁焦虑状况和生活质量。结果 350例FD患者中有85例RFD、265例NRFD,RFD患者在焦虑率、抑郁率、HAMD和HAMA评分明显高于NRFD与健康体检者,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NRFD,RFD亚型中RFD-EPS+PDS型患者的抑郁焦虑发生率、情绪评分等均明显高于RFD-EPS型,不同亚型患 者中的RFD-EPS+PDS型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EPS型(P<0.05)。结论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多伴随着抑郁焦虑状况,且较严重,尤其是RFD亚型患者,而患者生活质量也会严重降低。 【关键词】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亚型;抑郁焦虑状况;生活质量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包括难治性和非难治性两种,其发病原因与患者心理因素、精神状态等有关,发病后通常伴随着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且多数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再加上近几年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大,身心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现象,为了保证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需要深入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及亚型患者抑郁焦虑状况,尤其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以此有效改善患者身心状况[1]。此研究选取3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析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其亚型患者的抑郁焦虑状况及其对生活质量影响,详细研究步骤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350例,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行体检的健康者50例,FD患者纳入方法:患者病情检查均符合罗马Ⅲ标准者;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实验研究,且自愿签署实验同意书;经2种及以上药物治疗超过半年后均无好转迹象者;排除方法:经内镜检查可见食管炎、肿瘤、溃疡等严重病变者;存在精神病、糖尿病者;需哺乳或妊娠者;经历过腹部手术者;心肝脾肺等脏器存在严重疾病者[2];患者年龄15—74岁,均值(40.35±11.54)岁;其中女性患者207例、男性患者143例。所有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在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上无异(P>0.05)。 1.2方法 采用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设计,待患者就诊后进行问卷调查,在相对安静环境中,由2名经专业培训的消化内科医师实行一对一面谈,了解患者基本资料和信息,其中包括文化学历、职业、性别、年龄等,并根据罗马Ⅲ标准将功能性消化不良(FD)分成三种亚型,即餐后不适综合征(PDS)、上腹痛综合征(EPS)、混合型(EPS+PDS),并采用1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前者评分标准:无焦虑(评分≤7分)、轻度焦虑(评分介于8—14分)、中度焦虑(评分介于15—23分)、重度焦虑(评分≥24分),后者评分标准:无抑郁(评分≤6分)、轻度抑郁(评分介于7—17分)、中度抑郁(评分介于18—24分)、重度抑郁(评分≥25分),抑郁率或焦虑率=轻度率+中度率+重度率,并采用生活质量指数(NDI-QOL)指标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其中包括睡眠打扰、食物饮料、认识和控制、日常生活工作干扰等4项内容,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小[3]。 1.3统计学处理 将研究结果和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检验用独立样本t,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检验用x2,当P<0.05时,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RFD及亚型患者抑郁焦虑状况分析 350例FD患者中RFD85例、NRFD265例,针对85例RFD患者焦虑率、抑郁率、HAMD和HAMA评分明显高于NRFD与健康体检者,而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写在课前的话 近年来,由于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等原因,功能性胃肠病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临床实践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功能性胃肠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入,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常诉餐后腹胀、进餐时早饱、上腹痛、腹部烧灼感等不适症状,但进行客观检查往往无明显异常,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医生,又该如何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进行哪些检查?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认识和诊治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功能性胃肠病中的一种。 (一)功能性胃肠病与Rome诊断标准的发展 1、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指有消化系统症状,而应用生化、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等未发现有器质性改变的一大类病症。 2、Rome诊断标准的发展 从最早的Rome1诊断标准,到后面的Rome2、Rome3诊断标准,其不断更新修订过程体现了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2006年罗马委员会提出的新标准,即罗马3标准,是基于更多的循证医学基础提出的,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诊断标准。 罗马3标准将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分为成人和儿童,今天重点讨论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成人功能性胃肠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它隶属于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病,症状主要来源于胃和十二指肠。FGID罗马Ⅲ分类(2006)(成人) FGID罗马Ⅲ分类(2006)(儿童) 罗马3标准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中,关于时间关联性,要求症状至少存在()。 A. 6个月 B. 12个月 C. 3个月 D. 1个月 正确答案:A 解析:罗马3标准要求,诊断前消化道症状至少存在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满足诊断标准。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 1、罗马3标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 以下症状具备一项或多项:餐后饱胀不适(即进餐后感觉上腹饱胀、不舒服);早饱感(指进餐时吃少许食物即感觉胃已经充盈,从而导致进餐终止或进食量减少);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 无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存在的证据。 诊断前症状存在至少6个月,近3个月内症状满足诊断标准。 符合以上标准,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2、罗马标准的解读 (1)限定了消化不良症状应来源于上腹部(胃、十二指肠区域),即剑突下端与脐之间及两侧锁骨中线以内的区域。这种限定有利于与源于下消化道的FGIDs 鉴别。 (2)强调症状的慢性历程。 (3)强调要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 综上所诉,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基本上是一个以症状为基础的诊断标准。 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查 (1)FD是一种全球性多发病、常见病。 (2)西方国家FD患者为内科病人总数的2%~3%,占消化系统疾病的20%~40%。 (3)国内FD约占胃肠专科门诊患者1/3以上。 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良性疾病,但由于严重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同时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医疗负担,因此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严重性也日益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4、FD病因和发病机制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食物以及各种化学、物理、生物因子对胃肠道的局部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心理社会因素和应激,以及遗传机制等,都与本病的发病有关。 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脑肠轴调控理论,认为上述致病因素进入人体以后,导致人体的胃肠动力与感知的神经网络调节系统出现异常,从而出现胃肠动力障碍或者是内脏高敏等,最终导致消化不良的各种症状。目前认为胃肠动力障碍和内脏高敏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两个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 5、功能性消化不良分型 罗马3标准以病理生理机制为基础,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两个亚型。 (1)餐后不适综合征是以进餐诱发或加重的早饱和餐后饱胀症状为特点。此亚型病人可能存

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

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肠病(ICD-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4版)(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8版,第四篇第十章,人民卫生出版社),《罗马IV:功能性胃肠病肠脑互动异常》(科学出版社)。 1.临床症状:腹痛、腹胀、腹部膨胀、排便习惯异常(便秘、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 2.常规实验室检查、结肠镜检查或消化道造影未发现器质性疾病。 3.符合罗马IV功能性肠病的诊断标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4版)(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8版,第四篇第十章,人民卫生出版社),《罗马IV:功能性胃肠病》(科学出版社)。 1.基本治疗:包括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调整生活方式、注意饮食等。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①解痉剂;②止泻药;③导泻药;④肠道动力感觉调节药;⑤益生菌;⑥中枢神经作用药物等 3.补充和替代治疗中医药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心理治疗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7-9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功能性肠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心肌酶学; (3)结肠镜检查或消化道造影; (4)心电图、胸片。 2.诊断有疑问者可查: (1)血淀粉酶、甲功、肿瘤标记物筛查、心肌标志物; (2)腹部超声、立位腹平片、胃镜或X线钡餐、腹部CT或MRI。

59 脾胃科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国际罗马委员会2016年在DDW上发布的“罗马IV标准”。 FD罗马IV诊断标准:①符合以下标准中的一项或多项: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感c)上腹痛d)上腹部烧灼感;②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等),必须满足餐后不适或上腹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上腹痛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上腹痛(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上腹部烧灼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1天。餐后不适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餐后饱胀不适(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早饱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3天。以上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嗳气,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心烦,嗳气频作,善叹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4.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或纳呆,疲乏,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口干或口苦,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研究 发表时间:2016-07-08T14:14:12.08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9期作者:苟彦禄[导读] 消化系统疾病已成为现代流行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最常见一类消化系统疾病,占门诊的3%~4%,占专科门诊的1/5[1]。 苟彦禄 甘肃省会宁县新庄乡卫生院,甘肃白银730726 【摘要】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评价中医辩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疗效安全性。方法:2015年全年,对照组、实验组各入选门诊收治的FD患者120例,两组均常规医嘱,对照组给予安慰剂,采用胃苏颗粒,联合苦味剂等调配为类似口感等颗粒剂,实验组据辩证给予方剂治疗,两组均1日2剂,冲服,联用4周,对比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痊愈率41%、愈显率78%高于对照组29%、56%,无效率4%低于对照组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实验组出现1例肝功能异常、1例头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FD可增进疗效,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辩证;随机对照;临床疗效 消化系统疾病已成为现代流行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最常见一类消化系统疾病,占门诊的3%~4%,占专科门诊的1/5[1]。FD以消化功能改变或障碍为主要表现,患者常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正常生活受到干扰,是饮食无规律的重要原因,久治不愈者发生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等疾病风险明显上升。FD病因病机尚未被完全阐明,西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胃酸改变、环境、Hp 感染等因素有关,常采用抑制胃酸、根治Hp等疗法治疗,疗效欠佳,痊愈率低、复发率高[2]。中医药诊治FD经验丰富,本次研究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评价中医辩证治疗FD疗效安全性。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5年全年,门诊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采用中医、西医诊断标准明确诊断;②排除其他类型严重器质性、系统性疾病,如冠心病;③未合并其它慢性疾病,需长期用药;④既往体健,否认胃溃疡等病史;⑤年龄18~75岁;⑥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长期使用抗精神类药物;②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无法进行调整,如消防员、长途车司机;③无法获得随访;④依从性差;⑤妊娠期、哺乳期女性。退出标准:①采用其他药物治疗;②出现严重的负性事件,如车祸、骨折、亲人去世;③误漏诊;④未获得随访。共入选患者240例,其中男110例、女130例,年龄33~53岁、平均(40.8±5.2)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1.7±0.7)年。症状典型171例,其中餐后不适综合征78例、上腹疼痛综合征93例。湿热壅滞证70例、脾虚气滞证61例、肝胃气滞证63例、肝胃郁热证46例。从事体力劳动75例、脑力劳动126例、无业或待业39例。SDS评分(41.3±10.5)分。Hp阳性136例。吸烟130例。饮酒55例。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1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证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均常规医嘱,要求调整饮食,调整作息,劳逸结合,少喝茶、咖啡,尽量戒烟。做好防寒保暖,避免服用抗炎药物。对照组给予安慰剂,采用胃苏颗粒,联合苦味剂等调配为类似口感等颗粒剂。实验组:据辩证给予方剂治疗,肝胃郁热型,主清肝泻热,给予左金丸加减,黄连、陈皮、青皮、白芍、丹皮、栀子各10g,吴茱萸3g,炙甘草6g。湿热壅滞证:主清热化湿,给予泻心汤加减,黄连10g,旋覆花、柿蒂、炒白术、枳壳、焦槟榔各12g,代赭石20g,黄苓15g。脾虚气滞证,主疏肝解郁,给予柴胡舒肝散加减。方剂研磨成颗粒剂。两组均1日2剂,冲服,联用4周。治疗前后,检查肝肾功能,三大常规,统计不良反应。 1.3疗效判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于消化不良的疗效评价标准[3]。不良反应发生例。 1.4统计学处理 以WPS xls数据表录入数据,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描述统计,组间比较采用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实验组痊愈率、愈显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实验组出现1例肝功能异常、1例头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n(%)] 注:与实验组相比,*P<0.05。 3讨论 西医治疗消化不良,主要针对胃动力不足、胃酸分泌过多、病理性心理状态,控制病因,但治标不治本,尽可改善针对的症状,整体疗效欠佳。中医从整体观念认为消化不良与五脏、情志、气血关系密切,不同类型消化不良病因病机不尽相同,治疗需辩证论治。有报道显示,消化系统疾病确实与脏器功能状态关系密切,如消化溃疡类型与中医证型关系密切,从整体角度治疗FD,更有助于控制症状,改善患者机能状态,获得理想的生命质量,减轻负面情绪,调节生理-心理系统,形成良性循环。本次研究显示,相较于单纯生活管理联合胃苏颗粒,中医辩证治疗FD疗效更优,实验组痊愈率、愈显率高于对照组。辩证论治中各种组方组成药物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普遍具有抗炎、清除氧自由基、改善代谢等功能,口服中药起到多靶点作用,全面改善脏腑功能,减轻植物神经紊乱,行气去滞,获得满意疗效。实验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这可能与中药方剂药有效成分较多,增加了肝肾代谢负担有关。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FD可增进疗效,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参考文献】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5-04-14T15:23:29.28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3期供稿作者:钟立琴 [导读] 功能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诊断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连续腹胀,在腹部叩诊时呈现鼓音。 钟立琴 黑龙江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中心卫生院黑龙江塔河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生理因素、精神因素和年龄因素等等。根据相关因素的分析,我们从生理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等方面对症进行治疗,要求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患者的营造舒适的环境,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消化不良;相关因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78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3-346-01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一)功能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食腹内脏器无器质性改变,由于胃肠蠕动异常或消化腺的分泌水平而导致食物不能进行正常的消化和吸收[ 1]。功能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诊断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连续腹胀,在腹部叩诊时呈现鼓音。第二是便秘,三天以上未便秘的患者,第三是精神状态差,出现厌食的状态。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出现的原因进行治疗和护理,治疗的效果是好的,达到95.77 %。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因素 由于生理因素导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主要是因为长时间的卧床或者不喜欢运动的患者出现的胃肠蠕动减弱的现象。根据临床医学研究的结果,部分患者由于缺乏运动或者活动量小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还有一部分患者因为慢性疾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时间地接受抗生素的治疗,导致活动量很小,并且肠道菌群失调,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 2、年龄因素 不同的年龄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成因是不同的,比如说,儿童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情况,一般都是由于吃牛奶或者高蛋白的食物导致的,只需要让儿童增加消化功能就可。但是对于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就由于患者的生理器官损坏或者功能下降导致的消化不好的。 3、饮食因素 主要是由于患者平时有偏食的习惯或者饮食不当造成的消化系统不良,比方说有的患者不爱吃蔬菜水果,只喜欢吃肉或者零食导致的胃肠道消化不良。还有一部分患者生病后疯狂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食物,导致消化不良。 4、精神因素 很多患者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之后,出现了消极抑郁的情绪,饮食量逐渐减少,导致病情更加严重。还有一部分患者出现焦躁和恐惧的心理影响患者的治疗。例如有一些年纪大的患者在排便过程中,伴随着胸闷、大汗淋漓的情况。所以会对排便产生恐惧的心理,潜意识里就拒绝排便,加重了病情。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应该采取的护理对策 1、呼吸锻炼 通过加强腹式呼吸的方法,可以解决由生理性问题引起的消化不良,腹式呼吸主要是利用肺呼吸系统的血氧水平,增加肺动力,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一般我们要求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锻炼,每天锻炼40分钟左右,可以分3到4次进行,每次10多分钟即可。具体操作的方法是利用隔肌和腹肌的运动增加肺通气量,一般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膈肌的上下移位距离大概在2cm左右,但是经过腹式呼吸的锻炼,可以达到8cm左右的距离,大距离的牵拉运动有利于对五脏六腑起到按摩的作用,有利于胃部分解胃液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起到一定的作用[ 2]. 2、腹肌锻炼 通过腹肌锻炼来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可以通过增加腹肌强化的运动,每天增加腹肌的收缩频率或者是仰卧起坐时保持膝部伸直。对于由于生活习惯和饮食差异造成消化不良有一定的作用。 3、注意饮食 针对于暴饮暴食导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最重要的就是注意饮食,比如患者现在有一个腹胀的情况,就必须不能再吃一些产气或者纤维素高的食物,否则就更加腹胀。对于便秘的患者则可以多吃纤维素高的食物来改善便秘。当然,饮食调节的同时英爱积极地进行腹肌锻炼,这样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于消化不良的患者要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和恶劣的生活环境。尽可能保持一颗愉快的心情生活,不需要想太多,平静舒适的生活就可。比如对于卧病的患者,要及时地给予照顾,给他的生活提供便利。患者的家属不仅要对患者的身体给予照顾,还需要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争取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并且充分全面地认识这个病情,通过正确的方式来加强康复训练。 5、社会和家庭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社会和家庭要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家人给予患者充分的照顾。并且对于一些困难的家庭,社会要给予帮助,给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和生活环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因素时多方面的,所以我们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时候,需要分析患者得病的具体原因,根

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指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而无器质性改变的胃肠道功能性疼痛,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包括咽、食管、胃、胆道、小肠、大肠、肛门)的相关症状,如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等。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达到23.5%~74%。在胃肠门诊中,约42%~61%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常表现为焦虑障碍(惊恐和广泛性焦虑)、抑郁障碍(情绪低落和心境恶劣)和躯体形式障碍(疑病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以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多见。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定义(FD): 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在我国,占胃肠病专科门诊患者的50%左右。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1.胃肠动力障碍 2.内脏感觉过敏 3.胃底对食物的性舒张功能下降:常见于有早饱症状者。 4.精神和社会因素 5.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痛、上腹灼热感、嗳气、食欲不振、恶心等。常以某一个或某一组症状为主,在病程中症状也多变。起病缓,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许多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 上腹痛为最常见症状,常与饮食有关,表现为餐后痛,亦可无规律性,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灼热感。 餐后饱胀和早饱常与进食密切相关。餐后饱胀是指正常餐量即出现饱胀感;早饱是指有饥饿感但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 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6.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1.有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症状之一,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罗马III标准规定病程超过6个月,近3个月症状持续) 2.上述症状排便后不能缓解(排除症状由肠易激综合征所至) 3.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根据临床特点,罗马III标准将本病分为两个临床亚型(两型可重叠): 1.上腹痛综合征:上腹和/或上腹灼热感 2.餐后不知综合征:餐后饱胀和/或早饱. 诊断程序:在全面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应先判断患者有无下列提示器质性疾病的“报警症状和体征”: 1.45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有消瘦、贫血、呕血、黑便、吞咽困难、腹部肿块、黄疸等;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 2.对有“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必要进行全面检查直至找到病因。 3.对年龄在45岁以下且无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可选择基本的实验室检查和胃镜检查。亦可先予经验性治疗2-4周观察疗效,对诊断可疑或治疗无效者有针对性地选择进一步检查。 五、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主要是经验性治疗。 ⑴抑制胃酸药:适用于以上腹痛、上腹灼热感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选择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质剂。 ⑵促胃肠动力药:适用于以餐后饱胀、早饱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分别选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或依托必利。均在餐前15-30分钟服用,疗程2-8周。 ⑶助消化药:辅助用药,改善症状。 ⑷抗抑郁药:上述症状欠佳且伴精神症状者可试用。常用的有三环类如阿米替林、选择性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如帕罗西林。宜从小剂量开始,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症状:在服药过量后,主要表现为美利曲辛中毒症状,特别是抗胆碱能的症状较突出。氟哌噻吨所致的锥体外副作用则极少发生。 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尽早洗胃,可以服用活性碳。可用安定抗惊厥治疗,锥体外系症状可用二环已丙醇治疗。采用必要措施维护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功能。此时禁忌使用肾上腺素。3.其他:针灸、理疗 六、生活护理: 1.饮食调节少食多餐,进食富含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过冷、过热和有刺激性的食物(姜、葱、蒜、辣椒、芥末等)。 2.心理障碍凡可能引起本病的负性心理因素,均应尽量避免,特别对有恐病症或恐癌症者,要使患者明白本病是功能性疾病,绝对不会危及生命,使其消除顾虑,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3.饮食保健: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七、预后: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低风险和预后良好的疾病,特征包括: 1.处置得当不会有病情加重甚至影响生命的不良预后; 2.经过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和适当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能够得到较明显的缓解和控制;3.如果诱因不能去除,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可能会反复发作。 充分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引导患者规避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诱发因素,减少症状复发。

功能性肠病

功能性肠病(一)北京协和医院宋志强方秀才 功能性肠病(functional bowel disease,FBD)是一种症状源于中、下消化道的功能性胃肠病,在罗马Ⅲ标准中被分为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胀、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和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五类,我们将分两期对此进行解读。 肠易激综合征 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具有排便异常的特征,腹痛或腹部不适伴随排便或排便习惯的改变。IBS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患者症状迁延起伏,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IBS诊断 IBS的诊断标准(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腹部不适为难以用疼痛来形容的不适感),最近3个月内每月发作至少3天,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 a 排便后症状改善; b 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 c 发作时伴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罗马Ⅲ标准强调IBS的首发症状须出现在诊断前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中每月至少3天有症状,旨在将慢性功能性肠病与一过性的肠道症状区别开,并强调需要对患者目前疾病的活动性进行处理。 鉴于IBS症状的发作性,罗马Ⅲ标准特别强调,在IBS的病理生理研究和临床药物试验中,对受试者的筛选要更加严格,应将腹痛或腹部不适的频率设定为每周至少2天。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一样,常规相关检查并未发现其存在能够解释IBS症状的结构或生化方面的异常。 IBS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排便异常可表现为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以往的分型标准较为复杂。罗马Ⅲ专家委员会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充分考虑到分型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将分型标准简化为仅根据粪便性状来分型,粪便性状可参考布里斯托(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图1),其中1型和2型界定为便秘,6型和7型界定为腹泻。粪便性状反映了肠道传输时间。 根据表1的描述可将IBS分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IBS-U),并建议用交替型IBS (IBS-A)来特指腹泻型和便秘型亚型随时间而转换的患者。 罗马Ⅲ中还使用了一个清晰的二维图表示分型标准(图2)。IBS症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即腹痛/腹部不适与排便相关。一般来说,通过仔细的病史询问和细致的系统体检可作出拟诊。中国《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长沙)指出,当发现报警征象,如发热、体重下降、便血或黑便、贫血、腹部包块及其他不能用功能性疾病来解释的症状和体征时,应进行相关的检查以明确排除器质性疾病。此外,对被诊断的IBS患者要随诊。 IBS治疗 IB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考虑与肠道动力改变、内脏感觉高敏、脑-肠调节功能异常、遗传和环境因素、感染后遗留的轻微炎症以及社会心理障碍等机制有关。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手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