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

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

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
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

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肠病(ICD-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4版)(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8版,第四篇第十章,人民卫生出版社),《罗马IV:功能性胃肠病肠脑互动异常》(科学出版社)。

1.临床症状:腹痛、腹胀、腹部膨胀、排便习惯异常(便秘、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

2.常规实验室检查、结肠镜检查或消化道造影未发现器质性疾病。

3.符合罗马IV功能性肠病的诊断标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4版)(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8版,第四篇第十章,人民卫生出版社),《罗马IV:功能性胃肠病》(科学出版社)。

1.基本治疗:包括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调整生活方式、注意饮食等。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①解痉剂;②止泻药;③导泻药;④肠道动力感觉调节药;⑤益生菌;⑥中枢神经作用药物等

3.补充和替代治疗中医药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心理治疗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7-9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功能性肠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心肌酶学;

(3)结肠镜检查或消化道造影;

(4)心电图、胸片。

2.诊断有疑问者可查:

(1)血淀粉酶、甲功、肿瘤标记物筛查、心肌标志物;

(2)腹部超声、立位腹平片、胃镜或X线钡餐、腹部CT或MRI。

(七)结肠镜检查。

1.入院前未检查者,应尽早进行。

2.检查前禁食4-6小时,检查前清肠。

3.如选择无痛内镜,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在内镜室观察至清醒,并经麻醉医师同意后返回病房。

4.结肠镜检查2小时后再进食

(八)药物治疗方案。

根据病情选择下述药物

(1)解痉剂:抗胆碱能药如阿托品、间苯三酚、东莨菪碱等改善腹痛等症状;

(2)止泻药:轻症者可选用吸附剂,如双八面体蒙脱石等;

(3)导泻药:常用的有容积性泻药如欧车前制剂或甲基纤维素,渗透性轻泻剂如聚乙二醇(PEG4000)、乳果糖或山梨醇;

(4)肠道动力感觉调节药:马来酸曲美布汀、匹维溴铵、奥替溴铵等;

(5)益生菌制剂:如枯草二联活菌胶囊、复方嗜酸乳杆菌片等。

(6)中枢神经作用药物:对于胃肠道症状与精神心理障碍合并存在或虽缺乏精神心理障碍表现,但胃肠道常规药物治疗(疗程4-8周)疗效不理想的患者,在进一步排查和排除器质性疾病的情况下,可试用中枢神经作用药物治疗。三环类抗抑郁药及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7)中医药治疗。

(九)出院标准。

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减轻或消失。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调整药物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需要进行心理及行为治疗,需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二、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肠病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9天

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

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 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江苏省中医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魏睦新教授介绍,不少人在受到一些刺激后都会表现出肠胃不适的症状:有些人进入寒冷的环境,受到冷气刺激后会经常出现腹部不适,多伴有急迫的便意,排便后症状可以缓解;有些人受到情绪刺激,紧张、生气后会出现以上症状,如考试的学生一进考场就想去卫生间;还有人在进食不久就感到腹部不适有便意。其他伴随表现如头痛、非心源性胸痛、背痛、心慌、乏力、性功能障碍等也可见到。这种情况就属于功能性肠病,在医学上又称为“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无论是腹泻型还是便秘型,患者的大便化验多无异常,其他检查如结肠镜、钡灌肠造影也均无明显异常发现。 随着近几年来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大,IB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以中青年居多,特别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白领、学生等从事紧张脑力劳动者高发。一项调查表明,IBS在我国城市中发病率为10%左右,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更高,约占总人口的20%~30%.该病多见于中青年人,女性发病数量是男性的两倍。治疗中医四大药方对症服药治疗。 魏睦新介绍,对于功能性胃肠病,除了西医的常规治疗外,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常用四大方法如下: 1.疏肝理气法 适应证:肝脾不和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满,嗳气频繁,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腹痛后就想大便,便后疼痛一时减轻。苔多薄白,脉弦。 辨识要点:功能性胃肠病症状+体质壮实或为女性伴有情志症状。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以痛泻药方为主 炒白术30g、白芍20g、陈皮10g、防风8g、木香8g、当归12g、元胡10g、川楝子10g、百合15g、钩藤25g、合欢花12g、生龙牡各20g、甘草6g。 2.辛开苦降法 适应证:湿浊(热)痞阻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痞满,或有烧灼样痛,泛酸嘈杂,厌食嗳气,有腹胀腹泻,口干口苦或口中粘腻,舌红,苔腻或黄腻,脉弦滑。 辨识要点:功能性肠病症状+胃脘痞满+苔腻。 处方:半夏泻心汤 半夏10g、干姜10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5g、陈皮6g、厚朴10g、枳壳10g、甘草3g、木香10g。

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指导原则考试试题与答案.pdf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培训考试 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时,最安全的品种是() A. 氟喹诺酮类 B. 氨基糖苷类 C. β-内酰胺类 D. 氯霉素类 2.肾功能减退时可按原治疗剂量应用的抗菌药是() A. 阿奇霉素 B. 阿莫西林 C. 头孢氨苄 D. 阿米卡星 3.对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宜首选()类抗菌药 A. 碳青霉烯类 B. 氯霉素类 C. 大环内酯类 D. 氨基糖苷类 4.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儿童的抗菌药是()A. 氨基糖苷类 B.四环素类 C. 喹诺酮类 D. 糖肽类 5.主经肝脏清除,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发生的抗菌药不包括() A. 氯霉素 B. 利福平 C. 红霉素酯化物 D. 头孢他啶 6.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的是() A. 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菌药 C. 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 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7.下列关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抗菌药应用错误的是() A. 妊娠期禁用利巴韦林 B.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对母体及胎儿均有毒性 C. 头孢菌素类对母体和胎儿无明显影响 D.β-内酰胺类抗菌药对胎儿有致畸作用 8.关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门、急诊中常见的上、下呼吸道感染可以选用本类药物治疗 B妊娠期、哺乳期患者避免使用 C新生儿、婴幼儿、老年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明确指征时应根据血液浓度监测调 整给药方案 D本类药物不宜与强利尿剂合用

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庆阳市庆城县岐伯中医医院临床路径管理 实施方案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甘肃省卫计 委《甘肃省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 际,制订临床路径管埋实施万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二、工作目标通过临床路径管埋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 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通过明确病种的诊疗护理操作规程,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E患关系,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 三、组织体系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1、为了保证临床路径的顺利进行,使所有参与人员在 统一的领导下紧密协作,医院成立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蔡剑雄 副组长:张建功 成员:陈宇宏贾筱君白志玲吴鹏华李群玲张晓丽罗军玲封润医务科负责组织临床科室修订临床医师路径,护理部负责组织护士修订护埋路径。各科成立临床实施小组,所有成员必需对临床路径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对科室病种临床路径标准进行修订,有计划地组织科室医护培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2、工作职责 (1) 管理领导小组: ①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异组织实施。 ②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并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③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④组织人员培训。(2) 临床医生职责: ①参与修订临床路径中与医疗相关的措施。 ②决定病人是否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并在医嘱中注明。③ 临床路径表内治疗项目的确定、计划和执行。④进行病人的康复进度评估,是否合乎临床路径的预期进度。⑤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提议讨论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3) 护士的职责:①依据护理操作规程,讨论与确定与护理服务相关的部分。②监测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项目。

中心医院临床路径培训计划

宽甸中心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培训实施计划 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兼顾医疗质量管理和效率管理、促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具体探索。所以我院在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及时加强临床路径相关文件的学习,充分认识开展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迅速建立组织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工作要求 各试点科室和专业成立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临床药学人员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任成员。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临床路径的实施和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参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与分析,并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质控科、医务科、护理部、院办等职能部门根据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实际需要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二)开展培训指导原则 临床路径管理是一项全新的模式。因此,我院院办、质控科、医务科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试点科室、辅助科室、相关职能部门等人员的宣传、教育、培训和指导,充分调动其参与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要通过强化临床路径管理培训,让参与人员了解临床路径的概念和内容,掌握实施临床路径

管理的步骤、环节、措施、任务、时间和目标要求。要加强对试点科室的全方位指导,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培训实施方案 1、医院总体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并组织相关专家制定宽甸中心医院临床路径培训教案,临床路径的专科模板、实施流程、医患沟通等所有培训内容经过质控科严格制定把关,并制定培训时间表由质控科指定专家组负责实施。 2、质控科等职能部门负责监管和督导,保障培训计划按时、有序的进行,并进行中期调查反馈,期末总结评估培训成果。 3、建立临床路径绿色通道:临床路径管理和培训涉及到医院的多个部门和科室,涉及到多个学科。我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路径管理为核心,密切试点科室与相关部门、科室之间的联系与协作,使相关部门和科室能积极主动地按照临床路径培训要求,履行好各自的职责,落实好相关任务,配合试点科室做好临床路径管理各项工作。 4、严格考核。单病种临床路径培训考评结果与科室责任人职称评聘、评优晋级和劳务分配等直接挂钩。 (四)实施过程监控 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要求,试点科室及临床医师、护士要落实责任,加强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的环节监控,设立紧急情况警告值制度,严格按照既定临床路径、进出临床路径患者的条件及临床路径变异的处理原则,按

季度临床路径分析

2014年上半年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统计分析 我院自2012年6月起试行部分病种临床路径管理,通过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我们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病种同比总费用、住院天数均较未进入路径者减少,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科室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密切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疗投诉和纠纷。 现对2014年上半年临床路径运行数据进行收集、分析。 一、2013年与2014年上半年临床路径病种效率分析评价 卫生部临床路径指南规定以上病种的标准住院日分别为:脑梗死,14天;急性ST段抬高袭击梗死,10-14天;急性阑尾炎,≤7天,腹股沟疝,5-7天;下肢静脉曲张,7-10天;硬膜下血肿,9天。除急性ST段抬高性脑梗塞住院日超过标准住院日外,其他病种基本符合要求,且其平均住院日亦呈下降趋势。 二、2014年临床路径病种治疗效果评价 治愈好转率死亡率 出院30天 内再住院 非预期再 手术率 并发症与 综合症 脑梗死73.26% 0.00 0 0 0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66.67% 0.00 0 0 0 急性阑尾炎81.25% 0.00 0 0 0 腹股沟斜79.37% 0.00 0 0 0 下肢静脉曲张100% 0.00 0 0 0 慢性硬膜下血肿90.91% 0.00 0 0 0 股骨干骨折90% 0.00 0 0 0

入径病种实行效果总体较好,治愈好转率平均90%以上,无死亡病例,无并发症与综合症,无出院14天及30天再住院案例,无非预期再手术案例。 三、2014年上半年临床路径病种实施过程评价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病种脑梗塞入径人次数量大,占全院93%以上,脑梗塞临床路径入径排除条件之一为患病超过72小时者不纳入路径,而事实上临床医疗

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

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 1 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 1.1 高血压流行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我国乃至全球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高血压是患病率较高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球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为1700万,占慢性病死亡人数的46%,其中高血压并发症死亡940万,已成为影响全球疾病负担的首要危险因素。2011年世界银行慢性病已经成为中国的头号健康威胁。在每年约1030万例不同原因导致的死亡患者中,慢性病所占比例超过80%,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位居慢性病死因首位,50%~75%的卒中和40%~50%的心肌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升高有关。2010~2040年,每年如果能够使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相当于每年创造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15%的经济收益( 2.34万亿美元),而如果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3%,每年经济收益将达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4%(5.4万亿美元)。相反,如果不能有效应对慢性病,这些疾病势必将加剧可以预见的人口老龄化以及劳动力人口降低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1959年、1979年、1991年我国分别开展的3次针对15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流行状况的调查,2002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4~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4次现场调查和2010~2012年的中国居民营养调查等均获得了大量高血压患病及控制数据。这些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不断升高,

已由1959年的5.11%升至2002年的17.65%,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估计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约为2.6亿;与2002年相比,高血压患病率明显上升,农村地区增长更加迅速。但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知晓率仅为46.5%,治疗率为41.1%,控制率为13.8%。与此同时,高血压危险因素(如吸烟、过量饮酒、高盐和高脂食物摄入、活动不足、超重和肥胖及总胆固醇升高等)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并且不断升高或居高不下,成为高血压、心肌梗死和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威胁。而美国2011~2012年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已分别达到82.7%、75.6%和51.8%。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的高血压患病人数多,虽然近年来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高血压控制率地区差异较大,为我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形势带来极大挑战。 为了有效控制慢性病,2013年WHO颁布了《全球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行动计划(2013~2020)》、我国十五部委联合颁布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旨在通过多领域、多部门合作,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增长,遏制或降低慢性病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慢性病造成的疾病负担。因此,为了加强我国居民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应多部门参与与制定相关政策,如制定降低低钠盐的价格、食品添加食盐量限制、增加体育锻炼设施和改善环境等,提倡全民健康生活方式,降低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流行水平;大力提倡通过医疗机构首诊测血压和居民健康体检加强高血压患病的筛查,提高居民高血压患病知晓率,以便早

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办法

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办法 为了加强我院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处方集》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办法。 一、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1、医师和药师在药物临床应用时须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指导原则。 2、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各种疾病临床诊疗指南和各种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根据临床诊断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症、药物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执行用药方案时医师、护士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医师要根据临床观察指征和检验结果及时修正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 3、医师制定用药方案时要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和药敏结果给以个体化用药,充分考虑到剂量、次数、疗程、给药途径和药物经济性。同时,应该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规定。 4、临床各科室应该按照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和方法实施临床

路径管理,遵循各病种的临床路径,规范诊疗流程,并同步填写病例临床路径表。 二、临床合理用药的组织机构 由管理部门、临床科室、药学部的专家组成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分管院长任组长,定期组织进行临床合理用药的监督、评议。 三、临床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 1、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每季度对督查结果进行分组讨论、汇总、确认存在的问题,最后结果进行通报公布,对确认存在不合理检查、用药情况的个人视情节轻重给予惩罚,对因不合理检查、用药而导致的医疗纠纷及事故等,按相关规定处理。 2、临床科室主任为各临床科室合理用药第一负责人,具体负责对本科合理用药、大处方进行督导管理,及时纠正本科室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督查结果纳入医疗质量考核内容,并与科主任考核、责任意识考核挂钩。 3、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要告知用药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登记,定期向临床合理用药评议小组报告。 4、建立超说明书用药的监控和干预机制,诊疗过程中医师不得随意扩大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如因医疗创新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查通过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临床合理用药应遵循四大原则

临床合理用药应遵循四 大原则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临床药物治疗遵循的合理用药原则 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调剂处方时要做到合理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当性”四大用药原则。 1、安全性用药的安全性是指要求使用的药品质量合格、毒性低、副作用小、风险小。用药首先强调的是安全性,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促进合理的用药。安全用药的目的在于用最小的治疗风险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为保证用药安全性,可以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等报告进行选择,慎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较多、临床毒副作用较大的品种。在需要联合使用多种药物的情况下,还必须注意联合用药时的配伍禁忌,避免毒、副作用的叠加。 2、有效性用药的有效性是指治疗疾病时,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做到辨明病症、对症下药、因病施治。药物的有效性是选择药物的关键。临床上,药物的有效性可分为:消除致病原,治愈疾病;延缓疾病的进程;缓解疾病的临床症状;预防疾病的发生;调节人体生理功能;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判断药物有效性包括治愈、显效、好转、无效等。 3、经济性在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以保证的前提下,还应该考虑用药是否经济,患者能否承受得起。用药的经济性并非单纯地指尽量少用药或只用廉价药品,其正确含义是指用药时获得相同的治疗效果所投入的用药成本应尽可能降低,以达到减轻患者及社会经济负担的目的。 4、适当性用药的适当性是指遵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来使用药物,以保证用药的安全和有效,用药的适当性包括6个方面: ①适当的用药对象。临床科室应该个体间的差异选择药物进行临床治疗,即使能用同一种药物治疗,也要进行全面权衡。 ②适当的时间。遵循药物在体内作用的规律,设计给药时间和间隔,以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 ③适当的剂量。应严格遵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剂量给药。4.适当的途径。一般情况下应首选口服给药,既方便又经济;对病情较急、危重的患者可先考虑静脉给药,病情稳定后改为口服给药。 ④适当的疗程。没有依据地延长给药时间,容易产生药物蓄积中毒、细菌耐药、药物依赖等不良反应,应严格控制用药时间。 ⑤适当的治疗目标。临床科室应积极、客观、科学的态度来制定双方可接受并能达到的治疗目标。

临床路径年度总结

自贡市贡井区中医医院 2016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根据《卫生部关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2016年结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活动和医院实际,我院临床科室对以下科室开展了如下病种的临床路径:内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科(颈椎病N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肛肠科(混合痔)、康复科(面神经炎、中风病)。针对以上病种临床路径我院制定了实施方案,2016年1月至今,我院严格按照卫生部要求执行临床路径规范,开展临床路径诊疗工作,按规定使用药物,如果病情变化,无法执行临床路径时,将退出临床路径,确保患者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得到正确的诊疗服务,根据疾病诊疗指南确定出院标准。 一、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各种制度 医院通过院委会、贯彻落实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营造试点工作氛围。一是建立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病案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领导小组下设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设于医务科,具体负责全院临床路径的上报,组织实施、检查、评估等工作。二为了加强管理、利于临床路径的推行,制定了临床路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及奖惩制度。 二、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修订路径病种、优化路径流程、完善路径文本。根据医院相关要求,部分科室调整了路径病种,由去年4个科室5个临床路径病种增加到4个科室6个临床路径病种。 2、临床路径入径率、完成率达到二级医院评审要求,加强对单病种管理。今年截至9月共完成临床路径256例,入径率39%、完成率80%,其中出现变异、退出的路径共50例(详见附表1)。 3、逐渐完善临床路径的内涵建设。医务科联合药剂科等职能部门对全院的临床路径模板合理性、规范性、基础药物的选择等进行了审核,给予了整改建议。 4、增加住院电子病历首页临床路径填写,建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平台,使临床路径更利于管理、统计。 5、医务科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变异及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进行统计。 三、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临床路径准入把关不严。主要原因是临床医务人员对临床路

临床合理用药考核标准

临床合理用药考核标准 序号项目分值考核要点检查办法得分扣分原因 一组织领导 5 有合理用药检查小组、制度、职责缺一项扣 1 分 二制定本科室检 查细则方案 10 1、有合理用药检查细则; 2、《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3、《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 4、《抗菌与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5、《长葛市人民医院抗菌与临床应用管理方 案》 6、《处方管理办法》 无不得分 三质量控制10 1、医院质控部门督导反馈问题,有整改措施、 有落实及记录; 2、科室检查小组每月2次,检查结果有反馈、 有评价、有整改结果; 3、有持续改进方案。 1、质控部门反馈检查结果缺失扣 1 分,无落实 整改扣 1 分; 2、每月少一次扣1分,无内容或不完善扣1 分; 3、无持续改进方案扣1分,方案不完善扣1 分。 四特殊药物的管 理 5 1、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一 品多规。或多机型药品,必须专柜加锁,有 高危药品标识,使用全院统一“警告标志” 2、相关人员知晓 1、一项不达标扣 1 分: 2、随机提问,一人不知晓扣 1 分。

五麻醉药品规范 化管理及临床 应用管理 10 1、对患者使用麻醉药品时,是否签署知情同意 书; 2、医师能否正确掌握按阶梯给药; 3、医师对癌症患者是否能正确使用吗啡制剂 4、医师是否能对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正 确防治。 1、无告知书扣 1 分; 2、一项不达标扣 1 分 六处方或医嘱在 转抄和执行时 有严格的核对 程序 10 1、所有处方或医嘱转抄和执行者签字; 2、住院患者护士按时发药,确保服药到口; 3、开具与执行注射剂的医嘱要注意药物配伍 禁忌,按药品说明书应用; 4、有静脉用药调配与使用操作规范及输液反 应应急预案。 1、一次未签名扣 1 分; 2、现场查看一次不到位扣 1 分; 3、有配伍禁忌扣1分,未按说明书应用扣1 分; 4、未按操作规范要求扣 1 分,无输液反应应急 预案扣 1 分。

临床药师与合理用药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的应用

临床药师与合理用药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的应用 摘要】本文研究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的临床药师与合理用药,提高用药合理性。通过研究分析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的临床药师用药,医院相关工作人员应采用科 学的药学干预措施,能够促提高临床用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临床药师;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2-0023-02 医师用药操作不符合要求或是对药学知识掌握不全等因素均会造成用药出现 不合理。在这样的形势下,医院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临床的 用药体系,通过应加强临床药师对临床医师的用药指导,尽量避免不合理用药的 情况发生。本次研究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患者病历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常规组,该阶段内患者未接受药学干预,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 12月本院患者病历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实验组,对其实施药学干预,对比两个年 份内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及不合理用药干预措施,详情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针对患者不合理用药药学干预相关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选择2013年12月 至2014年12月本院患者病历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常规组,另选择2014年12月 至2015年12月本院患者病历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实验组,常规组及实验组各取 处方数量2200份。 1.2 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患者病历作为研究对象,该阶段内患 者未接受药学干预,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患者病历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药学干预,常规组及实验组各取处方数量2200份,对比两个组的 临床药师不合理用药情况及不合理用药干预措施。在给予临床医师嘱咐以及审核 的过程中,临床药师一定要综合分析药物合理使用相关资料,同时进一步分析药 品使用说明书,大概统计出临床不合理用药相关项目。之后,组织富有丰富临床 经验的医师,发起讨论和研究,假如讨论过程中一致认为某项用药应纳入不合理 用药范畴,则将其归入不合理用药。针对不合理用药开展分类,一般可划分为6 大类型,第一种类型是配伍禁忌类;第二种类型是药物使用剂量不合理;第三类 是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第四类是药物选择不合理;第五类是药物使用存在重复; 第六类是药物使用时未考虑其相互作用等。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统一应用SPSS 19.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 t检验计量资料,若两组对比结果显示(P<0.05),则表示数据有差异。 2.结果 2.1 实验组和常规组不合理用药率分析 常规组2200份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处方共计1198份,本组不合理用药率为54.50%;实验组接受药师药学干预后,不合理用药处方共计374份,本组不合理 用药率为17.00%.实验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对比存在显著 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 实验组及常规组不良反应及用药偏差情况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00%;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0%,实验

合理用药点评制度及处罚标准

合理用药制度及处罚标准 为加强药品使用管理效能,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自觉性,防止商业贿赂行为,加强用药监督,保障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提高医疗质量,我院建立阳光用药制度,依据《广东省医疗机构阳光用药制度实施意见(试行)》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1、医师和药师在药物临床应用时须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指导原则。 2、医师在诊疗过程中要根据临床诊断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症、药物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并根据临床观察指征和检验结果及时修正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程记录上作出分析。 3、临床医师不得随意扩大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如因医疗创伤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查通过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辨症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4、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药理作用的药物不得联用或长期交替使用(包括同类的抗菌药、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及肽类、蛋白水解物等) 、医师制定药物方案时要根据药物的作用特点,结合患者的病情和药敏结果给以个体化用药,充分考虑到剂量、次数、疗程、给药途径,

同时考虑药物经济实用性,对可用可不用的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的坚决不用高档药,尽量减小药物对机体的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降低药品费用,用最经济的药物达到预期目的。 5、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处方的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告知用药医师,情况严重的要拒绝调配并登记,定期向合理用药小组汇报。 二、处方的管理及评价标准 ㈠、合理用药小组定期或不定对门诊处方及病历医嘱进行检查。㈡、处方点评小组每月随机抽查门诊处方100张及病历医嘱不少于30份。并将不合理用药处方及医嘱上交医院质控小组进行评定。㈢、处方及病历医嘱的检查标准 1、按卫生部[2010]28号颁布的《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附表1)的要求进行。 2、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要进行分级使用,选择药物要严格遵循卫生部印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附表2) 三、不合理用药的处罚 将规范合理用药情况纳入科室考核和医师定期考核指标体系,与医德考评挂钩,与个人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晋升、职称评聘挂钩,达到相互监督和自我约束的目的,促进医务人员廉洁从业。 ㈠、处方点评:

临床药师与合理用药

第十一章临床药师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的深入发展,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现。2011年卫生部颁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对医院药学部门的临床药学工作进一步明确。要求各医院药学部门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要求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并建立由医师、临床药师和护师组成的临床治疗团队,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工作。 2011年4月6日,日瓦-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WHO呼吁应通过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延缓耐药性的发展,解决目前很多感染性疾病难以治愈,治疗时间延长、费用昂贵、死亡风险上升的世界性问题。随后,我国卫生部也出台了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并作为推进医改的一项重要措施。 临床药师作为治疗团队中的一名专业人员,应顺应国际形势和国医改的发展趋势,以临床药物专家的专业角色,直接参与到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工作中。以病人为中心,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治疗作用,减少或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延缓细菌耐药,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目标,用专业的药学服务对患者的治疗结果负责。 一、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条件 临床药师应通过持续的教育、培训和直接面对病人的临床实践,树立专业理念,积累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运用临床药学思维、临床经验与判断能力。在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中,充分发挥药学专业人员在药物使用方面的独特专业知识与技能,以达到为患者提供完善的药物治疗和优化病人治疗结

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

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肠病(ICD-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4版)(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8版,第四篇第十章,人民卫生出版社),《罗马IV:功能性胃肠病肠脑互动异常》(科学出版社)。 1.临床症状:腹痛、腹胀、腹部膨胀、排便习惯异常(便秘、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 2.常规实验室检查、结肠镜检查或消化道造影未发现器质性疾病。 3.符合罗马IV功能性肠病的诊断标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4版)(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8版,第四篇第十章,人民卫生出版社),《罗马IV:功能性胃肠病》(科学出版社)。 1.基本治疗:包括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调整生活方式、注意饮食等。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①解痉剂;②止泻药;③导泻药;④肠道动力感觉调节药;⑤益生菌;⑥中枢神经作用药物等 3.补充和替代治疗中医药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心理治疗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7-9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功能性肠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心肌酶学; (3)结肠镜检查或消化道造影; (4)心电图、胸片。 2.诊断有疑问者可查: (1)血淀粉酶、甲功、肿瘤标记物筛查、心肌标志物; (2)腹部超声、立位腹平片、胃镜或X线钡餐、腹部CT或MRI。

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办法

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办法 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安全、经济、有效,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法律、规章和指南,经院药事管理与治疗学委员会、院办公会研究决定,制定此办法。 一、组织管理 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成立“临床合理用药暨抗菌药物监督管理小组”,负责全院的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工作。 工作小组设在办公室设于医务科,由黄勇兼任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负责对日常事务的处理。 2.工作小组职责: (1)工作小组应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2)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3)制定医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监督实施; (4)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检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5)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公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宣传教育; (6)定期向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汇报工作; 二、监督管理基本原则 1.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比例≦30% 2.自费药品采购金额比例占总药品采购金额≦5% 3.科室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与强度不得高于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制定的目标值,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静脉用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7%,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基本药物使用率(品规和金额)不低于50%。 4.遵循合理用药原则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是为了在充分发挥药物疗效的同时,尽量避免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应当遵循“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当性”四大用药原则。 5.遵循药品说明书、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路径等。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必须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可参考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路径等,使用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医师、护士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医师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 三、合理用药检查范围与判断标准 检查范围:我院所有具有处方权医师开具的门诊处方和所有管床医师所下达的医嘱,以抗菌药物、中成药及专科用药等的临床应用是否合理为主要内容。

临床合理用药规范标准

临床合理用药规范 (版本号:HLYY00) 为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管理,建立统一、规范的药物临床使用管理机制,推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细则。 一、抗生素使用原则 1.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凡怀疑细菌感染者,必须采集标本作细菌培养且应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作细菌培养 2.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 (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需氧菌+厌氧菌,G+球菌+G-杆菌);二重感染 (细菌+真菌);需长期用药且细菌易产生耐药的感染 (结核病);以两联为宜,且相互间具协同或相加作用。未经全院讨论,一律不允许使用三联抗菌药物。 3. I类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常见手术,要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1)选择抗菌药物。以下手术原则上不允许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甲

状腺、乳腺、腹股沟疝、关节镜检查、颈动脉内膜剥脱、颅骨肿物切除、白内障手术、冠脉造影等血管介入诊断手术。I类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给药方法及时间:在术前~2小时内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4. 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根据临床反应或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决定是否更换所用抗菌药物。感染患者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可再继续用药3天。 5.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6. 抗生素品种见“常州市中医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2015版)”。 7.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见附件1。 二、神经(含脑细胞、脊髓)营养药、脑细胞保护药、改善颅内血管循环药物(静脉用或肌注用)使用原则 第一诊断为脑血管病或脑神经病变的患者同时使用不超过两种。第一诊断为其他疾病但伴随有脑血管病或神经病变的患者,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不得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必要时结合口服西药、中药汤剂进行调整。超出以上范围使用的需要有临床诊治指南Ⅰ级推荐或循证医学A级证据支持,否则视为不合理用药。

临床药物治疗合理用药的管理规定.doc

临床药物治疗合理用药管理规定 一、为加强医院临床用药管理,临床医师在临床用药治疗应遵循合理用药原则、药品说明书、“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路径”的相关规定,合理使用药品。 二、合理用药是指医务人员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针对具体病人选用适宜药物,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达到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保护人体不受与用药有关的损害。医师和药师在药物临床应用时须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指导原则。 三、临床医师在使用药品给病人治疗时,必须遵照药品说明书的适应症、用法用量正确使用药品,对禁忌症、不良反应、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情况要熟知,并详细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或对所拟使用的药品既往药品不良反应情况,避免禁忌症患者使用该种药品,因不负责任所致的医疗差错或引发的医疗纠纷,当事医师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路径”中规定使用的药品,医师应根据规定,优先使用。医院药物治疗和药事管理委员会应首选引进此类的药品供临床选用。 五、药物与治疗学委员会是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机构,负责全院合理用药管理工作。下设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成员包括:药剂、医务、院感、护理、检验、临床专家,主要工作包括:结合实际制定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根据医院合理用药情况提出合理用药目标和干预方案,并组织实施;定期开展合理用药评价,对各科室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通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定期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教培训,努力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六、医务人员应加强合理用药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及学术水平。 七、医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证、药

临床路径培训知识

临床路径培训知识 简答题 一、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的概念 二、临床路径的病种选择标准 三、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四、临床路径的变异处理步骤 五、进入和退出临床路径标准 六、临床路径科室实施小组的职责 七、临床路径科室个案管理员的职责 八、简述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关系 九、临床路径管理质量指标监测中效果指标及抗菌药物使用指标有哪些? 十、如何进行临床路径评价与改进 答案:一、是指由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对一定的诊断和手术作出最适当的、有顺序的和有时间性的临床诊疗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护品质。临床路径在医院管理中是一种质量效益型医疗管理模式,核心理念是实施标准化管理,对医疗质量实时控制,并不断改进医疗质量,主要作用是规范“服务行为”,有效控制医疗成本,减少无效支出,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二、1、常见病、多发病;2、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3、优先选择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三、1、经治医师完成患者的检诊工作,会同科室个案管理员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的准入评估;2、符合准入标准的,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根据临床路径表开具诊疗项目,向患者介绍住院期间为其提供诊疗服务的计划,并将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3、相关护理组在为患者作入院介绍时,向其详细介绍其住院期间的诊疗服务计划(含术前注意事项)以及需要给予配合的内容;4、经治医师会同个案管理员根据当天诊疗项目完成情况及病情的变化,对当日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做好记录;5、临床路径表中的诊疗项目完成后,执行(负责)人应当在相应的签名栏签名。 四、变异定义:临床路径的变异是指患者在接受诊疗服务的过程中,出现偏离临床路径程序或在根据临床路径接受诊疗过程中出现偏差的现象。 变异的处理: 1、记录。2、分析。3、报告。4、讨论。 对于较普通的变异,可以组织科内讨论,找出变异的原因,提出处理意见;也可以通过讨论、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探索解决或修正变异的方法。对于临床路径中出现的复杂而特殊的变异,应当组织相关的专家进行重点讨论。

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指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而无器质性改变的胃肠道功能性疼痛,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包括咽、食管、胃、胆道、小肠、大肠、肛门)的相关症状,如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等。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达到23.5%~74%。在胃肠门诊中,约42%~61%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常表现为焦虑障碍(惊恐和广泛性焦虑)、抑郁障碍(情绪低落和心境恶劣)和躯体形式障碍(疑病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以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多见。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定义(FD): 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在我国,占胃肠病专科门诊患者的50%左右。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1.胃肠动力障碍 2.内脏感觉过敏 3.胃底对食物的性舒张功能下降:常见于有早饱症状者。 4.精神和社会因素 5.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痛、上腹灼热感、嗳气、食欲不振、恶心等。常以某一个或某一组症状为主,在病程中症状也多变。起病缓,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许多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 上腹痛为最常见症状,常与饮食有关,表现为餐后痛,亦可无规律性,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灼热感。 餐后饱胀和早饱常与进食密切相关。餐后饱胀是指正常餐量即出现饱胀感;早饱是指有饥饿感但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 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6.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1.有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症状之一,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罗马III标准规定病程超过6个月,近3个月症状持续) 2.上述症状排便后不能缓解(排除症状由肠易激综合征所至) 3.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根据临床特点,罗马III标准将本病分为两个临床亚型(两型可重叠): 1.上腹痛综合征:上腹和/或上腹灼热感 2.餐后不知综合征:餐后饱胀和/或早饱. 诊断程序:在全面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应先判断患者有无下列提示器质性疾病的“报警症状和体征”: 1.45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有消瘦、贫血、呕血、黑便、吞咽困难、腹部肿块、黄疸等;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 2.对有“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必要进行全面检查直至找到病因。 3.对年龄在45岁以下且无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可选择基本的实验室检查和胃镜检查。亦可先予经验性治疗2-4周观察疗效,对诊断可疑或治疗无效者有针对性地选择进一步检查。 五、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主要是经验性治疗。 ⑴抑制胃酸药:适用于以上腹痛、上腹灼热感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选择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质剂。 ⑵促胃肠动力药:适用于以餐后饱胀、早饱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分别选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或依托必利。均在餐前15-30分钟服用,疗程2-8周。 ⑶助消化药:辅助用药,改善症状。 ⑷抗抑郁药:上述症状欠佳且伴精神症状者可试用。常用的有三环类如阿米替林、选择性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如帕罗西林。宜从小剂量开始,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症状:在服药过量后,主要表现为美利曲辛中毒症状,特别是抗胆碱能的症状较突出。氟哌噻吨所致的锥体外副作用则极少发生。 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尽早洗胃,可以服用活性碳。可用安定抗惊厥治疗,锥体外系症状可用二环已丙醇治疗。采用必要措施维护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功能。此时禁忌使用肾上腺素。3.其他:针灸、理疗 六、生活护理: 1.饮食调节少食多餐,进食富含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过冷、过热和有刺激性的食物(姜、葱、蒜、辣椒、芥末等)。 2.心理障碍凡可能引起本病的负性心理因素,均应尽量避免,特别对有恐病症或恐癌症者,要使患者明白本病是功能性疾病,绝对不会危及生命,使其消除顾虑,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3.饮食保健: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七、预后: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低风险和预后良好的疾病,特征包括: 1.处置得当不会有病情加重甚至影响生命的不良预后; 2.经过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和适当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能够得到较明显的缓解和控制;3.如果诱因不能去除,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可能会反复发作。 充分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引导患者规避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诱发因素,减少症状复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