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学生品德与道德发展

中学生品德与道德发展

中学生品德与道德发展
中学生品德与道德发展

1、结合实际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道德哲学三大假设的理解。

第一个假设的内容是指,“道德”“德行”不仅仅指的是人的行为,也不单单是态度和意图,而是至少由这两个因素组成的复合体;

就比如说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他的行为,或者说在道德教育当中,学生掌握了系统而完整的到的知识,但是他的行为并没有表现出恰当的道德行为,我们就能据此评判我们的道德教育成功了吗?我们能据此评判这个学生是有道德的人吗?道德同时指的是行为,也是后面的道德动机,没有道德动机只有道德行为是不行的,只有道德行为没有道德动机也是不行的,这对我们的启发是我们的道德教育既要关注学生道德动机,学生道德认识能力的提升,也要观察学生道德行为的掌握,同时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否则很容易培养心口不一,知行不一的人,这种人并不是真正有品德的人。就比如说那些生产地沟油的人,他们有充足的道德知识,但是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道德行为。

第二个假设指的是“道德的”不仅指服从和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和规则的行为,而且指个人在面临不同原则和行为时所做的选择行为,这些选择的标准往往超出特定社会的价值系统;

这代表了两种道德价值观,第一个代表了传统的德育理念,他强调已有的道德体系、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理念的学习、接受、遵守,更加注重规范;而后者代表了现代德育理念,更加注重个人在道德理解、道德选择中的独立选择和独立判断,更加注重理解。

就比如说,面对同一个道德困境,接受不同教育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接受传统德育理念的人会更加墨守成规,按照先人处理类似问题的方法来处理同样的问题,而接受现代德育理念的人更多的会结合自己的特点和社会背景做出更大程度上更为高瞻远瞩的决定。

第三是道德原则是道德生活,因而也是道德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道德生活、道德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原则是十分重要的,这决定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底线,在这之中,道德原则尤为重要。如果不进行道德原则的教育,那么实际上道德教育已经没有了意义。如果德育课没有了道德原则教育,那么我们难以想象受过这些所谓“道德教育”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道德原则在我看来实际上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底线,所有的道德教育都难以避开这个问题。

2、结合所学的知识,请谈谈你对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认识。

对于这个问题,要分别从初中生和高中生两个角度来说。

对于初中生而言,首先,他们初步理解道德知识的实质;道德评价能力有所提高,道德思维能力和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获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道德判断主要处在习俗水平,开始脱离了自我为中心德阶段,开始从社会、从他人、从法律的角度思考一些问题,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评价水平有所提高,认识到人的道德行为背后是有道德动机的,对道德主体的评价不仅要看他的行为,更要看他背后的行为动机,因此,他们也会对沽名钓誉的人有所反感,意味着他们的道德评价能力有所提高;

其次,初中生的道德情感从冲动、激动向理智发展;情感内容不断丰富,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不断地增加,不管是校园社会还是社会生活。

最后,他们的道德信念开始支配道德行为,也就是说他们做出道德行为的时候背后开始有了道德信念的支持;行为习惯获得了积极发展,行为习惯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意志的自觉性获得较大提高;

对于高中生而言,首先他们对于道德知识的理解更加概括,抽象和深刻,可以理

解一些抽象的道德原则、道德理论、道德知识、道德概念,能够把握道德当中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道德具有的相对性与绝对性;道德判断水平和道德评价能力不平衡,他们的发展不是同步的,所以有时会出现道德判断与道德事件的评价之间的不一致,判断的时候很理性,但是评价的时候就可能不一样了;

其次,社会性道德情感进一步提高,面向社会的一些公共道德事件的反应能力、素养进一步提高;道德情感发展仍不成熟,具有反复性,所以高中生在这一阶段的道德引导是十分关键的;

最后,他们的道德行为可塑性减小,行为习惯也趋于稳定,所以到了这一阶段,道德教育的重点已经不再放在学生道德行为的塑造上,道德行为已经趋于稳定;道德意志获得进一步发展;不良的道德思想开始影响道德行为,因为他们开始有更多的、更加开放的思考,所以他们容易受到不良的价值观念的影响。

3、假如你是班主任,请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结合中学生生活中的德两难情境,设计一堂讨论活动课。请阐明讨论目标、讨论内容、讨论重点、难点、方法,教学思路和过程安排。

①讨论目标:

以道德两难问题为基点,在讨论中促进学生对道德两难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②讨论内容

考试还有十五分钟就结束了。小明坐在窗户边上,他的右手边有一本触手可及的资料书。他被卡在了一道题上,尽管他复习的很认真,但是这道题他实在是忘记了怎么做,但是手边的资料书可以帮助他,因为做不出来就要被任课教师惩罚,甚至因为这一分两分就会跟奖学金失之交臂。讲桌前面的监考老师四处环视,似乎没有注意到他的样子。他想了想,伸出了手,悄悄地翻开了书。

③讨论重点

这种行为应该如何看待?面对这种困境,你会怎么选择?从道德判断的内容与形式出发进行讨论。内容指的是对道德问题所做的该与不该、对或不对的回答。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理由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

④难点

如何在讨论中判定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在讨论中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

⑤方法

⑴讲授法

⑵讨论法

⑥教学思路

⑴教师提问并引入问题

⑵学生讨论

⑶教师总结

⑦过程安排

首先进入情境,让同学们进入小明的情境进行思考并反思对比,在言语中一定要突出道德争端:小明只是一时忘记了做法而不是完全的不会,再加上做不出来要接受惩罚,看起来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这属于作弊行为,是不道德的,对其他同学并不公平。接着提出问题:面对这种情景,你会怎么做?或者说你要怎么评价小明的行

为?

说明:做出前两个选择的学生处于前习俗阶段,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关心自身的利害;做出第三、第四个选择的处于习俗性道德阶段,已经内化现行社会规则,能遵从现行社会秩序,能较多关心他人的需求,行为价值以遵守规则为依据;第五第六个选择的学生处于后习俗阶段,这一水平道德决策取决于社会全部成员一致认可的那些权利、价值和原则。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在10岁前大多处于第一水平,12岁以后半数处于水平二,只有极少数人进入第三水平,16岁以上30%进入第三水平。

然后根据学生做出的不同选择判断学生所处于的道德水平,同时挑出学生进行详细阐释,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至少三名学生发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发言,让学生积极讨论、甚至辩论,使学生对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深入思考,同时也使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思想相互融合,让较低道德水平的学生接受或者内化高道德水平的学生的思想,进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道德发展阶段是固定不变的,但对每个人来说,时间有早有迟。所以,如果思想道德水平还是可以进步的,尤其是不断地接触高道德水平的同伴,可以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进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第六章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第六章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教学目标:了解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的心理结构;理解品德的含义和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培养良好品德和矫正不良品德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品德概述 一、品德 (一)品德的概念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所属范畴不同 反映的内容不同 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三)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他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主要表现在: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非常复杂,它是由多种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多层次、多水平的有机统一整体。 (一)品德的心理成分 迄今为止,人们在对品德心理成分的划分上意见并不一致。影响较大的是“四因素论”,它将品德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我国近年来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大部分都持这种观点。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它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既反映了人们的道德需要,又表现出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二)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 在品德结构中,品德的四种心理成分是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统一体中。它们的发展虽然是有阶段性的,但严格地说,它们是不能单独地割裂开来的,而是互为前提、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 根据对品德结构中诸因素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不同,大体上分为唯知派和行为派,他们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三)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 复杂性;整体性;历时性与共时性;稳定性与可变性 第二节品德的发展 一、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论: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6-7岁);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得体会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得 体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学习心得体会 听了这个课以后收获是什么 对你教育的启示 听了这个课之后你的问题是什么参考文献 时间匆匆,不知不觉《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这门课程已经接近尾声了。回想起这门课,应算是本学期的一道美丽的彩虹,它又是那么的短暂,但短暂中也会有瞬间的美丽,学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也是对我们的一次升华,就正说老师所说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自己和教育孩子。对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一、学习收获 (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学期的课程,学习了众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如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在学习中收获比较大的为: 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统合对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整合对失望。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有发展危机,危机的成功解决就会产生相应的自我品质,并对以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否则,就会造成发展障碍,一个阶段的危机没有解决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 自我统一性是人格发展的核心内容,贯穿人的一生,然而这个问题在青春期出现了危机。青少年的对自我的觉醒,以及及身体发展导致青少年急切想要认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人评价会对起产生重要影响。青少年会急切想要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面对着自我与客我的冲突。生理、心理和社会压力共同导致了青少年的自我统一性危机。在人生的阶段有重要他人,而老师在学生的人生的阶段中,特别是在青春期统合对混乱中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 在皮亚杰看来,智力发展是一个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即认知图式的进化过程。建构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认识建构既是一种发现,又是一种发明,建

初中生品德评语

***:这个学期你成长了很多,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说真的,老师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遇到像你这样优秀的学生。你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作为班长,你工作认真负责,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榜样,帮老师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我们702班能够发展到现在这样优秀的状态,你功不可没,你始终是我们星光二班最闪耀的启明星。在学习上你也一直求上进,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如愿以偿。 ***:你是一个深受老师同学喜欢的好学生,在这个学期中,你也越来越让老师看到可你身上的能力。你性情温和,言语不多,但你待人诚恳、礼貌,思想上进,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学习上你也一直求上进,刻苦努力,我相信坚持下去,你一定会取得更加傲人的成绩。 ***:在这个学期中,你积极参加班级各项活动,并且为班级争得了不少荣誉,让老师看到,你小小的身体中,其实有大大的能量。你是一个坚强的女孩,老师为你感到骄傲。在学习中,你也一直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我希望你能继续保持,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来报答父母。 ***:这个学期你在表现上有很大的进步。你热爱班级,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对待学习也有认真的态度。老师希望你能继续发挥自己的优点,在学习成绩上有所突破。始终记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你有聪明才智,也愿勇攀学习上的高峰,强烈的上进心是你的动力,你爱动脑筋,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果你对待学习的态度能够更加踏实,你的成绩会有更大的进步。希望你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多参加体育、劳动,以及班集体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你乖巧、聪明、活泼、上进心很强、有集体荣誉感,这一年的小组长担任下来,你成长了很多。课堂上有你响亮清脆的回答,课后有你关心集体的身影。这个学期中你的成绩也有了一定的进步,老师希望你能继续保持踏踏实实的学习态度,相信,你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 ***:你平时文静、乖巧,作为学习委员,在学习上你对同学也是乐于帮助。但是,老师一直为你不稳定的成绩而担心。老师希望你在校园生活中要有踏实的态度,正确地处理好同学关系,毕竟,在初中校园中,对我们最重要的应该是学习成绩,而且是稳定的学习成绩。希望你能好好思考自己,确立目标,为之努力,老师相信你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你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小男孩,在班级当中的人气也很高,同学们都喜爱和你做朋友。在学习上你也有了比上个学期更加刻苦的态度,老师为此感到欣慰。但是老师希望你记住:老师对你的要求并不止于此,希望你也有勇登峰顶的魄力,要对自己提出高要求。 ***:这个学期你让老师和家长操了不少的心,我知道你其实是个明事理的孩子,你有自己的思维。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缺点,只是你缺少改正的定力。你有聪明才智,爱动脑筋,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老师真心的希望你能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多下苦功,这样你的成绩会有更大的进步。希望你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多参加体育、劳动

中学生道德现状探究

教育科研课题论文 教研《2011》3号 课题立项编号 FJG048 课题名称 《初中生道德观状况与德育对策研究》 当代中学生道德现状探究 xx市第x中学

当代中学生道德现状探究 【摘要】: 当代中学生的品德现状总体上呈健康向上的态势,他们关心社会、文明礼貌、追求公平、彰显个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方面,如:社会公德、责任意识薄弱;个人主义、自我中心主义;存在拜金主义倾向;价值取向错位等。了解当代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现状,采用正确的对策,提高当代中学生的道德水平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当代中学生道德状况原因决策 【正文】: “道德品质,亦称品德或德性,它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和凝结,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一系列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1]道德 品质直接影响中学生成长过程,制约其人格、心理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当代中学生,从其本身的特点看,他们正处在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形成,可塑性强,需要加强教育;从其生活的环境看,他们正生活在一个十分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并存,摆放在他们面前的既有“鲜果”,也有“毒瘤”

因此,对中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十分必要。要搞好道德品质教育,首先必须了解当代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现状,只有全面、正确地了解现状,才能制定正确的合乎实际的对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当代中学生道德品质现状如何呢?其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这就是本文要阐述的问题。 (一)当代中学生的道德品质现状 当代中学生的道德品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纵观目前中学生道德品质现状,总体现象令人振奋,他们的品德现状呈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方面,特别是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价值取向错位等。 1. 良好表现 当代中学生的道德品质现状总体上呈健康向上的态势,他们关心社会、文明礼貌、追求公平、展现自我是当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主流,逐渐形成现代公民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心社会、文明礼貌,具有较强的文明素质。新的时期绝大多数中学生都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的“书呆子”,他们关注国内外时事变化、关注文明礼貌的 要求和个人文明形象。 (2)主体意识、个性意识蓬勃彰显。在社会开放多元的今天,大部分中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意识,很多时 候,他们不再因条条框框而止步不前,机会面前,他们会

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bf5920803.html, 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分析 作者:陈妍 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7期 摘要: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备受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并且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的要求。通过访谈的方式以两位青少年为对象,收集他们生活和学习中的道德两难事件,并着重分析了他们的道德发展处于科尔伯格的哪个阶段,从中也发现他们道德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帮助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水平。 关键词: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7-0142-02 国家的未来属于青年一代,国家的发展依靠青年一代。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发展情况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从来都不缺少关注。从国家层面看,我国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国家政策都是专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保护他们的权益而制定的。从社会层面看,青少年所享有的社会福利也是其他群体所不能及的。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是他们三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确保他们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等都能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这其中道德发展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但也是青少年儿童发展过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环。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犯罪事件频发,青少年偷盗、抢劫、性侵等案件屡屡登上社会头条,引發全民关注,因此,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建设刻不容缓。 探寻青少年儿童道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清楚他们的道德发展所处的阶段,有助于我们更了解他们的状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从而提升青少年道德发展的水平。因此,本文通过访谈的方式,深入了解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状况,希望对道德教育的实施有所帮助。 一、理论依据 20世纪伊始,中西方的心理学家就开始聚焦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并在此领域进行 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低层次认知到高层次认知的转换过程,也就是道德发展阶段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这一研究为探究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发展状况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最被广泛认可。 三水平六阶段是科尔伯格提出的关于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阶段划分。三水平包括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处于第一阶段的儿童往往根据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这一阶段他们往往为避免惩罚从而服从于权威。即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

学生道德品质表现评语_学生思想品德鉴定评语

学生道德品质表现评语_学生思想品德 鉴定评语 学生评语它不仅要评价学生学习的优劣,更是对于学生在校的思想道德等综合表现做出的评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学生道德品质表现评语,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通往精彩评语的高速通道 对新教师的评语 新教师考核鉴定评语 大学生综合表现评语 幼儿园保育员考核评语

对实习幼儿教师的评语 学生道德品质表现评语 1.该生是一个聪明活泼可爱的学生,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喜欢课外活动,理解能力强,学习接受能力强,踏实勤奋,吃苦耐劳,一贯保持旺盛的拼搏进取精神,学习非常的刻苦自觉,成绩优秀,关心集体,助人为乐,与同学相处融洽,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2.该生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自觉性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性格开朗热情大方。做事负责干练。主动参与班级活动并能做好组织工作,深得老师的信任。成绩较稳定,保持前列。 3.该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强,尊敬老师,喜欢帮助老师做事,与同学相处和睦,不计较个人得失,懂得谦让,爱劳动,能吃苦耐劳,诚实勇敢,积极参加

体育锻炼,是一名优秀的学生。 4.该生是一个文静可爱的好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发言,作业能认真完成,学习上脚踏实地勤奋好学,懂得方法技巧,成绩优秀,生活上艰苦朴素,尊敬师长,关心集体,与同学能和睦相处,是一个优秀的中学生。 5.该生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忠厚诚实,性格开朗,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能够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人生态度积极乐观,对待学业认真,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互相帮助。 6.该生性情敦厚,诚实可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行为举止文明,谦虚诚实,乐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小事做起,默默为班集体争荣誉。能严格遵守学校纪律,自觉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学习上有钻研精神,是一个优秀的中学生。 7.该生为人善良,单纯,乐于助人,关心集体,体贴老师,明是非,懂道理,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并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毅,有理想,目标明确,并能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关心集体,做事认真,不计较名利得失。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是以品德心理学和德育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第一讲品德· 道德· 德育 一、品德、道德与德育 (一)道德的内涵: 道德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道德的职能是抑恶扬善。 道德的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形式发挥出来的。 道德的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二)品德的内涵 品德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 品德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 品德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 品德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 品德的定义: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个性特征。 二、德育的概念与德育本质 什么是德育 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德育概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概念: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一)德育的定义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德育的本质

道德转化品德 德育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其本质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 如何使学校德育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1.德育内容注重思辩性。 2.德育过程突出实践性。 3.德育活动讲究品牌性。 (三)德育的特征 从活动的目标指向看----培养品德 从活动的内容看——传输社会道德 从活动的方式看——强调亲身体验、感悟 从解决的特殊问题看——是态度、情感、价值观 (四)衡量德育活动的三个基本标准 标准1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 标准2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 标准3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 第二讲品德形成的一般特点、规律与教育 一、品德的结构 (一)品德的构成要素(心理形式)——知、情、意、行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 (二)品德各要素的表现形式及作用 1、道德认识 概念——是人们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掌握。 表现:道德概念(知识)的理解;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确立, 作用:其它几要素形成发展的基础;行为的先导; 2、道德情感 概念: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规范评价、体验对象时所产生的情感。 表现: 直觉性的情感体验;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伦理性的情感体验, 作用:影响人的选择;调节人的行为——中介 3、道德意志 概念: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道德抉择和行动时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毅力。 表现: 完成动机斗争;选择行为方式;执行道德决定 作用:控制、调节人的行为——调控 4、道德行为(习惯) 概念: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要求作出的外部反映活动。 表现: 顺从行为(他律);认同行为(模仿);信奉行为(自律), 作用:品德形成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其它要素起着巩固、提高的作用——标志 (三)品德的构成要素(社会内容) 社会公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

公共心理学第六章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第六章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自发形成的,它的形成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和掌握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将有利于我们在品德教育中提出恰当的教育措施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本章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品德的心理实质,品德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阐明品德教育途径和措施的心理学依据。 第一节品德概述 一、品德的涵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例如,某个学生一贯诚实友爱、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我们则认为这个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与品德密切相关的是道德,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们按照这些行为规范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并以此来要求和评价他人的举止。品德和道德固然都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但是却不能相互等同,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人们依据规范来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指导或调节行为。遵守它们会受到舆论的赞许并感到心安理得;否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并感到内疚。它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制约。品德支配和调节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意识形态范畴。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对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可见,从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物质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等社会关系,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的发展而制定了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正是这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赋予了道德的力量。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个人为了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社会所接纳,就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正是人的这种社会性需要(归属、交往与尊重的需要)促使人们的自觉地按照道德要求发展与完善自我品德。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他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体在社会化的 过程中、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个人品德面貌的变化,品德的形成、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前提。可以说,离开了社会道德,品德就无从谈起。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即众多的个人品德能构成和影响着社会的道德面貌和风气。某些具有代表性人物的品德可以作为社会道德的典范,对社会风气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离开了社会中具体人的道德品质表现,道德就只能成为无实际意义的行为规范了,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更谈不上发

中学生的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中学生的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教育就是对人的社会改造,让学生获得在社会中生存的技能是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责,在中学阶段,学生仅仅学习数学、语文、外语等这些知识还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那么除了书本知识以外,中学生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够创造自己未来精彩的人生呢? 一、要拥有自信的人生 一个人如果不自信,只会一事无成。自信是人格的核心,作为人的发展,自信是步入成功大门的一把钥匙。因为,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制约的,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依靠自信这样一种自我感觉。这种感觉会引你勇往直前,战胜困难取得成功。作为中学生如何获得自信呢? 第一,要悦纳自己。也就是自己要清楚地知道“我是谁”,能找出自己的突出的优点。如果能够很快的说出自己的优点就证明很有自信,说明能接纳自己。作为中学生,要学会客观地剖析自我,无论处于什么不利的状态,都应该看到自己的长处,充满信心,取得进步。 第二,要相信自己行。一个人在成长中还要相信自己行,要记住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在逆境中不断进取;在逆境中充满自信战胜困难。报刊曾报道一个12岁的小孩子遇到海难,在冰冷的海水中漂流了几十个小时,能够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就是牢牢记住爸爸对他说的一句话“相信自己能行……”他相信一定会有人能来救他,他一定能够回家,相信自己使他战胜了严酷的现实,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每个人面对人生都应该相信自己行。 第三,要正视自己的不足,战胜自己的弱点。什么是成功?成功不是说我超

过了某某人,真正的成功是战胜自己,改变自己过去的缺点。战胜自己不是一下就能做到的,需要从小处开始改变,一点一点地克服自己的弱点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次,要从小就坚持自我反思,不断的促进自己的改变和发展。时常问问自己,有没有什么不足,并想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在学习上,争取每天下午自习课的时候就把作业写完,晚上的时间,反思一天学到的内容,总结已经掌握的知识,找到自己不理解还需要与同学、老师探讨的问题,第二天及时解决。不仅仅是学习,在做人方面也要不断地进行反思,良好的行为、习惯都需要通过反思来调整、完善。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取得成功,从而积淀自信。 二、要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首先,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否则就不要承诺。作为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向父母、向老师、向同学、向集体承诺一些事情,一旦承诺的事情,就应该学习“玄奘西天取经”的精神,想方设法来完成,一定要取信于他人。 其次,自己决定做的事情一定要坚持。作为中学生经常自己给自己定一些规则,比如,每天几点到学校晨读,晚上定时看电视,双休日安排学习时间。只要是自己决定的,一定要坚持做,对自己不能放松,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努力做到。有时尽管没人监督,也能做到,这是一种自我约束,也是一种诚信。 另外,学习时更要讲诚信,特别是考试的时候,不会就是不会,绝对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在考试中作弊,出现不诚信的行为。知识的获取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做到诚信也需要付出努力,战胜自我。 三、要遵守规则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则的,没有规则什么事情都无法完成。美国911事件发生的之时,由于电梯已经瘫痪,在世贸大楼中的所有人都必须走防火楼梯逃生,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方案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方案 为了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落到实处,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根据《德育大纲》、《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拟定此方案。 一、思想品德评定的意义: 1、学生思想品德评定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使其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在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实现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向道德信念的转化。 3、坚持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的原则,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4、坚持思想品德评定的民主化,发挥班、组等学生集体和家长在思想品德评定中的作用。把自我评定作为学生思想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5、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思想品德评定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各任科教师,各有关部门及人员参与学生的思想品德评定,政教处负责评定结果的审核。 6、在学生思想品德评定中,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做到周密严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评定结果准确、客观,符合学生实际,同时又便于应用,具有可行性。 二、学生思想品德评定的指标体系。 我校学生思想品德评定的质量指标体系主要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德育大纲》的基本精神,结合我校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实际而确立。 三、学生思想品德评定方法。 我校对学生思想品德评定结果,由行为规范得分,思想品德等级和操行评语三部分组成,其评定方法如下: (一)行为规范得分评定方法: 1、学生本人是行为规范得分评定的主体,学生对照思想品德评定指标体系,经自己评定分数,学生自我评分每学期进行一次。 2、行为规范得分的计算为:行为规范得分=基础分+加分+奖励分-减分

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

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

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包括对其政治、思想、道德、行为、法纪和心理等方面的认知和行为方面的评价。具体为: (1)政治素质评价政治素质评价是指对学生的基本政治立场、观点、态度和行为的价值判断。评价学生政治素质,主要应看对党和国家的情感,看其对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理解。例如是否热爱祖国的山河、语言文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驱、文化名人;是否尊重国家标志、维护国家尊严、荣誉和安全;是否热爱和平、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是否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等。 (2)思想素质评价思想素质评价是指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思想观念的价值判断。它是关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人生目的意义的问题,它的形成完善会直接引导学生的具体行为和今后的发展。评价学生的思想素质应主要看能否做到尊重、关心他人和团结友爱;是否热爱班级、热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是否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关系;学习目的、初步的职业理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否明确;是否勤奋学习、立志成材,树立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人生理想,是否坚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3)道德素质评价道德素质评价是指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判断。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素质水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道德水准。评价学生的道德素质主要应评价其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是否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掌握所规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并能用这些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否具有坚强的道德意志;是否具有崇高的道德信念;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遵守社会公德,分辨是非,践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 (4)法纪素质评价法纪素质评价是指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社会主义组织纪律等基本知识的认识态度,以及坚持民主,遵守和维护法律,遵守组织纪律的行为品质的价值判断。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应当懂法、知法、守法、用法,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评价未成年人的法纪素质主要看他们是否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是否形成了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是否懂得同丑恶现象、不良现象、违纪违法犯罪现象做斗争,是否知道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5)心理素质评价人的心理素质体现为心理健康状况。未成年人心理素质评价,主要是指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所进行的判断。因此,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素质进行评价,主要看其能否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不断开拓进取;生活情趣是否健康,是否人格健全、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是否有坚强意志、不向困难和挫折低头;是否善于与人相处,团结友爱。 一、遵纪守法 1、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能制止违反纪律的行为。A 2、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自觉维护纪律。B 3、遵守学校、班级各项规章,能较好正确处理纪律与自由的关系。C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实践作业

学生抄袭说谎案例分析 在海兴县第三中学顶岗实习的时候,带着八年级6个班的课,其中八年级5班的抄袭作业的现象最严重,而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班里的一位叫张丽娟的女生。 我带着八年级5班的化学课,在最开始的时候,学生们没有练习册可以做作业,在将近一个月之后,学校才给学生们定了导学案这本练习册。由于练习册是班主任领来直接发给学生的,所以,我晚了一步把答案撕下来。当我把导学案都收上来打算把答案撕掉的时候,已经有一部分学生把答案自己撕掉了,所以不得已我得自己去找学生把答案要过来,要不然后果就严重了。当我把那部分学生的名单找出来挨个要答案的时候,都不情愿的把答案给我了,而唯独有两位同学没有给我,其中一位就是这位叫做张丽娟的女生,我问她导学案的答案呢,她说她手中没有,无论我怎么说她都不承认她把答案撕下来自己流着了,无奈之下我只得放弃。但是,对于这位爱说谎的学生也有了注意。 在接下来的时候,每次留作业让学生们交导学案的时候,我都会注意一下那位教张丽娟的女生的作业,果不其然,她的作业几乎每次都跟答案一模一样,这让我很气愤,因为每一个班只要有一份答案存在,那么这个班的作业就相当于没质量,又会有很多的学生去抄袭,所做的作业根本看不出来一个学生他到底对于这些知识掌握了多少。 一次周一,交上导学案后我就开始批改,正巧那天5班的班主任杨老师有事情,没能来上课,他的课就让我给他到班级里去盯着,于是我就抱着导学案到班级里去批改了。学生们在下面上自习,我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越批改越气愤,于是我就开始看完一份导学案就点一个人的名字让他自己上来拿导学案,看到不是自己做的作业我就气愤的点那位学生的名字,当看到张丽娟又不是自己做的作业的时候我就更火了。 我把她叫到讲台前就问她,作业是自己做的吗。她回答说是。我又问她为什么跟答案一模一样的时候,你的答案呢。她就又改口了,说不是自己做的,是抄袭7班的,然后还跟我说7班的化学老师讲了。这就让我更加生气了!我就问她是真的吗,她还理直气壮的跟我说是真的,7班的化学老师真的已经讲完了。她还在那理论着想要拿回自己的导学案,这时候我就跟她说,7班的化学老师讲完了,我怎么不知道哦,你知道7班的化学老师是谁吗。后面有学生悄悄地告诉她,7班的化学老师就是咱化学老师,这次她无话可说了,沉默了。我也继续批改我的作业,不在搭理她,也不把导学案给她。如果单单是抄袭答案,自己承认了的话我还可以原谅,但是竟然撒谎骗人,这就不可原谅了。 下课后,我就把张丽娟叫到办公室跟她聊了很长时间,说了很多,至于她听进去多少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当时她并没有把她手中的那份答案给我,但是过了不久,她就主动把那份答案给我并向我承认了错误。 我知道,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压力很大,尤其是在第二学期又新开设了化学课这门新的课程,作业压力负担就更大了,虽然平时我给他们留的作业并不是很多,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会轻松,其他科目的作业照样有增无减。所以,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抄袭作业可以很快的完成作业,不必接受老师完不成作业的惩罚,但是,他们这样,只是应付了作业,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这样对自己学习只是一点好处也没有。可能也跟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有关系,虽然他们认为自己比较成熟,可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但是事实上,他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只顾眼前,并没有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更有甚者就出现了撒谎这样的后果。其实,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善良的,他们并没有恶意,只是他们还不知道怎样约束自己而已,尤其是对于青少年使其学生,如果不加以劝导,可能后过会很严重。 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教师只是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但是并没有考虑学生到底是怎样完成的,有一部分教师会管着不让学生抄袭作业,但是效果不佳,因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一)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一,从时间跨度上讲,心理发展毕生持续,贯穿于生命全过程 第二,从内容上讲,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第三,从性质上讲,心理发展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变化 第四,从影响因素上讲,心理发展是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五,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简答) 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 例如,在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的发展最早,然后是运动技能、情绪、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通常最迟 3.具有不平衡性 如婴儿期与青春期发展较快,成人期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 4.具有个体差异性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个体心理发展根据一定的标准被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这些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 11、12-14、15岁)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其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在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并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辈间的交往和认同增加,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浅谈中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养成的教育策略

浅谈中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养成的教育策略 加强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学校日常工作中的重点及难点,据调查显示,多数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都是从不良行为习惯开始的,而初中阶段是不良行为的高发阶段。作为中学德育工作者,要使中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最终达到“习惯改变命运”,就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中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养成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针对中学生这一年龄特征,他们正渐渐从儿童的天真单纯与幼稚走向半幼稚与半成熟,自制力薄弱且逆反心理极强,因此,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尽量采取激励、引导的方式,尽量避免高压政策,激起中学生的反叛情结。 2.教师应有意识地坚持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是日常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持之以恒,认真落实德育要求,同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我教育,从而达到目的,点点滴滴切实按照中学生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 3.班会教育在整个道德行为规范养成的教育策略实践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举足轻重的作用,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中,学校都可选择一个相关的主题,让学生自己加入到其中来探讨,来总结。形式可多样化,例如以小品、歌舞等中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来开这类班会。一周

一个主题讨论,一月一次操行评比,效果良好。 4.将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与校纪校规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养成教育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并组织学生利用校、团委会加强学习。为此,我们把教育部颁发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学习、生活的行为准则,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本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如《学生行为十不准》、《课堂常规》、《文明班级、学生评比标准》《纪律卫生评比细则》、《违规违纪学生处理办法》等,特别是学生行为“十不准”的制定及持续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项内容主要包括:文明礼貌、班级卫生、两操、午餐纪律、上课纪律、课间休息制度、爱护公物、完成作业。德育工作人员根据可控可检原则,对每一项措施都进行监督实施,具体做法是组织开展“学习行为规范,创建德育窗口班”活动。这项活动的评分方式是多样的,充分征求各方的意见,力求做到公正合理。既有行政领导的亲自检查,又有科任教师的情况汇报,既有团委“文明礼仪监督岗”的工作记录,又有来自普通学生的问卷调查。每周评比出一定比例的“流动红旗”班,既让学生们产生了对规范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了他们遵守规范的自觉性,得到了全体学生的关注、参予和认可,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养成教育工作的开展。由于制度齐全,抓得紧,管得严,学生组织纪律性增强了,文明语言率达98%以上,出操、观影及各种集会都做到了快、静、齐。 5.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人生道德、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起着启蒙境界的重要作用,但目前,在家庭教育问题上,一些家长在教育理念、态度、方式、方法上还存在某些不良因素,致使一些青少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且又在此基础上萌发出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2、定向性和顺序性:这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水平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不尽相同,表现出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1、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

浅谈对中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

浅谈对中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 [引语]:在一个世界性社会将在阵痛中诞生的时候,教育比任何时候更处于人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的人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就要求每个人都有自我负责和实现个人计划的能力。提高当代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人格,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和道德建设的伟大任务,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也是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举措,更是中学德育实现教育目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的形势下,中学德育工作者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拓宽中学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努力探索加强中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 结合中学教学的实际,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使其真正地发挥作用,我认为最为主要的应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全面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准,特别是道德人格乃是全社会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因为道德人格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角度的总和,体现了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及人的价值意义。抓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他们健全的道德人格素质修养,我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中学生的道德人格,首先要使中学生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使人格建设根植于科学的世界观之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培养中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前提,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基础,也是加强学生道德人格建设、培养和塑造学生高尚情操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今天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要紧密结合我国现阶段已发展了的实际情况和日益变化发展的国际新环境,从而加强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鉴别一切复杂的社会问题,同时还要积极寻求社会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需求与中学生提高自身素质需求的结合点,帮助和引导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二、加强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支配着人们生活中各种观点和行动,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引起了当代中学生人生观的改变,诸如人生理想的失重,个人主义的抬头,拜金主义的兴起等不良倾向,这些都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客观分析社会变革的复杂现实,增加学生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时结合时代发展变化全面灌输人生观的正确含义;另一方面,要教育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与金钱,道德与利益、奉献与索取,培养学生胸怀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引导他们健康的成长。 三、加强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行为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当代中学生是思想丰富,活跃的群体,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根据学生的思想脉博,积极探讨加强中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注重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古人说:"正人先正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第七讲 青少年的道德发展

第七讲青少年道德与价值观发展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 ?皮亚杰是从儿童对规则的态度、对行为责任的判断、儿童的公正观念以及对惩罚公正性的判断几个方面,来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特点进行研究的(皮亚杰,1984)?1.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与5-13岁的孩子玩弹子游戏,问:“这些规则是从哪里来的?”“这些规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吗?” ?观察发现,年幼儿童虽然都说自己是按规则进行游戏的,而实际上却是各自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玩着“自己”的游戏,而不理会规则的规定。年长一些的儿童由于产生了真正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逐渐意识到有义务去遵从这些规则,只有在此时,单纯的规则才变成了行动的准则,规则才成为对儿童行动具有约束力的东西。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年幼儿童往往根据行为造成的客观损失后果的大小来判断行为的严重程度,即注重行为的客观责任;年长儿童则能够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行为,即注重行为的主观责任 ?对偶故事: ?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 ?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三个主要时期 ?7岁前的孩子认为听话的行为就是好的行为,按自己意愿行事就是坏的行为。 ?10岁左右的孩子认为平等(公平)的行为就是公正的。 ?13岁左右的孩子已能用公道不公道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 ?公道是一种高级的平等,是公正的高级形式。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在儿童心目中什么样的惩罚最公正?什么样的惩罚最有效?结果表明:年幼儿童认为犯了过错,遭到成人惩罚是理所当然的。所犯错误的内容与惩罚的性质可以无关,惩罚就是为了抵罪。年长儿童认识到,犯过错的内容与惩罚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效的惩罚应该是报应性惩罚。例如,损坏了别人东西,应该用赔偿来惩罚。 ?(二)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 ?皮亚杰根据研究事实,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渐进更替,体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脉络。 ?1.自我中心阶段 ?5-6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处于无规则阶段,他们虽然已能接受规则,但往往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规则对于他的行动还不具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 ?6-8岁的孩子绝对地顺从权威,认为独立于自身之外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遵从权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他们把规则看作是固定的、神圣的、不可改变的,因而处于他律道德水平。 ?3.可逆性阶段 ?9-10岁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大家共同约定的,只要大家同意,规则也可以修改。 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间可以发展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规则不再是权威人物的单方面要求,而是具有保证人们相互行动的、互惠的可逆性特征,这意味着儿童开始进入自律道德水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