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刘邦用人之道

刘邦用人之道

刘邦用人之道
刘邦用人之道

刘邦用人之道

汉高祖刘邦,以一介布衣而提三尺剑,崛起于秦末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一生的丰功伟绩深为后世人赞许。汉高祖的成功,与其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有很大的关系。

●知人善任

汉高祖的知人善任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汉高祖用萧何治财政,用张良、陈平出良谋,用韩信征天下,部下的优点,都能被汉高祖挖掘出来。这是汉高祖用人成功的最大的一个原因。韩信曾经对汉高祖刘邦说,“臣所将兵”,“臣将兵,多多益善”,而“大王能将将”。

刘邦之所以能将将,就在于其能知人善任。人各有缺点,各有优点,用人者当取其长,而舍其短。萧何能“镇国家,扶百姓,结馈饷,不绝粮道”;张良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韩信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用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些人的才能刘邦都能认识到,并且能根据各人的优点,委以重任。内政交于萧何,刘邦不干涉;军事托付给韩信,刘邦信之任之;谋略由张良、陈平来定,刘邦言听计从。他只要求自己在大局上把握好,至于细节问题,都交给臣下去做。正因为此,刘邦能成为核心人物。

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就是北极星,居于正中央,众星拱之。刘邦非常明确地把自己放在北辰的位置,善于利用部下的智慧,使得以刘邦为中心的军政集团能够有机、高效的运作。这是刘邦最大的长处。

●不拘一格

刘邦出身于社会下层,为人落拓不羁,交游面广,了解各类人才的情况。他能对各种人才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用人所长,容人小过。刘邦的用人思想非常开放,在选择辅佐大臣时,能真正的做到不拘一格。刘邦所用的人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张良是贵族之后,陈平是游士,萧何本来和刘邦一样,是个小小的吏员;韩信曾受胯下之辱;智囊陈平曾有盗嫂受金之嫌;舞阳侯樊哙原为街头屠夫,以猪狗为业;绛侯周勃曾以编蚕箔为生,兼做丧事中的吹鼓手;关内侯娄敬是车夫;良王彭越曾以打鱼为生;淮南王英布,曾是秦朝受黥面之刑的犯人。正因如此,刘邦手下才能猛将如林、谋士如云,四方豪杰趋之若鹜,天下英才都乐为刘邦所用。

●善于利用敌人

在刘邦所用的各种人才中,来自敌人队伍的不少。刘项相争,项羽属下的许多人才纷纷投奔刘邦,刘邦照纳不误。刘邦礼贤下士的名声吸引了项羽营中许多经营人才,包括项羽的叔父项伯,都乐意为“沛公”所用。韩信、陈平都曾经是项羽的部下,在项羽那里,这些人才都得不到重用,但是一但到了刘邦营中,刘邦就会根据各人的才能充分授权,让其各尽所能。

楚汉战争中,项羽的部将季布英勇善战,是刘邦的死敌,曾被悬赏通缉,后经夏侯婴等人推荐,刘邦任用其为郎中,成为一名有口皆碑的郡守。

●宽宏大量,不计前嫌

刘邦的宽宏大量是其性格决定的,司马迁在描述刘邦的性格时说刘邦“仁而爱人,喜施,喜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可见刘邦很能平易近人,性格宽宏,度量豁达。

刘邦的部下也曾经因为认为刘邦封赏不公而尝试过谋反,刘邦听后,非常震惊,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于是马上采取了张良的建议,立即封自己曾经最为仇恨的雍齿为侯。雍齿一封,那些急着谋反的群臣立即平息下来了,因为雍齿曾经一而再、再而三的侮辱刘邦,刘邦正是要用这种行为让臣下知道自己不计前嫌。这也是刘邦深通韬略的一种表现。

●待人以诚,任人唯贤

刘邦对待部下,能够做到真正的待人以诚。司马迁在著《史记?高祖本纪》时,曾表示其著《高祖本纪》的基本宗旨是“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因此,在刘邦的传记中,司马迁特别重视刘邦与项羽的对比,战败势力强大的项羽,夺取天下是刘邦一生最大的业绩。在待人以诚方面,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项羽无法信任部下,项羽所重用的,都是自己亲近的人,是所谓的“诸项”以及由裙带关系、乡党关系发展起来的宗亲。对于真正有才能的人,项羽与其始终有隔膜,不能重用。陈平正是利用了项羽的这一弱点,向刘邦进谏,贿赂项羽部下的贪臣,使之离间项羽与其重要将领的关系。

亲眼目睹因为不能以诚待人而土崩瓦解的项氏集团,刘邦更意识

到待人以诚的重要性。

●善于纳谏

在纳谏方面,刘邦能做到从善如流。萧何月下追韩信,是因为萧何看到了韩信的军事才能。萧何向刘邦极力推荐韩信,刘邦开始不能接受,也只是将韩信当作一个不重要的角色。韩信见刘邦不能重用他,只好逃走,萧何连夜追赶,拦住韩信。并且再次说服刘邦重用韩信,刘邦准备任命韩信为将军,但是萧何认为这还不够,非得要刘邦任命韩信为掌握军事大权的大将。这项任命极为重要,但是刘邦在认真的听完萧何的分析后,还是听从了萧何的意见,仪节隆重的拜韩信为大将,将军事大权授予韩信。

韩信后来建立了赫赫战功,要求刘邦封其为齐王,刘邦勃然大怒,几乎发作,但是张良、陈平以脚踢刘邦,暗示刘邦忍住,张良耳语,刘邦立即改颜色,大骂韩信,封王就封王,封什么假王,要封就封真的!刘邦纳谏之诚,心思之快,于此可见一斑。刘邦攻占咸阳,咸阳的宫殿楼宇、金银财宝令刘邦心花怒放,刘邦想据而有之,张良力谏不可,刘邦居然能听从张良劝告,折回霸水之滨,一场兵祸就此消弭。

就连在废立继承人的问题上,刘邦也能做到从善如流。刘邦晚年宠爱戚姬及其子赵王如意,疏远吕后,几次想废黜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惠帝)而立如意。但因大臣反对,只好作罢。

刘邦年轻时放荡不羁,鄙视儒生。战胜项羽,称帝以后,他认为自己是马上得天下,知识分子们所作的《诗》、《书》没有用处。但

是陆贾劝谏刘邦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陆贾以秦失天下的教训来告诫刘邦,刘邦醒悟,令萧何重新制订律令,制定了“汉律九章”。与民休生养息,恢复业已萧条数百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统筹全局,全面任用

刘项相争,是一场实力战。刘邦曾经节节败退,但是最终还是能全盘大胜,这得益于刘邦部下人才的完备。军事统帅韩信、彭越、英布,实战将领有曹参、周勃、樊哙、灌婴、付宽,智囊团则有张良、陈平、娄敬,管理国家、后勤供应有萧何和张苍,外交策反则有郦食其、陆贾等儒生游士。

刘邦的成功所依赖的是由各方面的人才组建起来的一个团队,而不是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项羽手下猛将如云,但是最终战场失败,后方不稳和后勤供应的短缺,是其致命的缺陷;而刘邦屡战屡败,仍然能够与项羽抗衡到底,主要得力于萧何和张苍在后勤供应和兵力征续方面的贡献。与此同时,刘邦听从陈平的意见,派遣郦食其、陆贾等携带重金,深入敌方,作策反工作,瓦解了项羽强大的将领集团,势力悬殊格局乃彻底改变。刘邦从被动走向主动,垓下一战,项羽自刎乌江,至死不悟自己身为一代霸王,为何最后众叛亲离。

●赏罚分明,激励到位

赏善罚恶,奖功罚过,这是能够保证所用人才始终保持积极性何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刘邦擅长采取极力的措施,这也是刘邦的用人的优点之一。刘邦得天下,封萧何之功为第一。萧何为刘邦推荐韩信,

这是萧何善于识别人才、任用人才;在刘邦占领咸阳,众将瓜分金银的时候,萧何不取分文,而取秦朝的各种律书、图册和文档,这些关系苍生社稷的重要资料,这反映了萧何以大局为重的气度;在刘项相争的过程中,萧何不到前方争功,而在后方从事繁琐的国事管理,征兵纳粮等有苦劳没功劳的工作,这也反映了萧何能从大局出发,有总理天下制裁。刘邦能够不被表面现象迷惑,究其本质,论功行赏,这是非常难得的。

刘邦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尤其在用人理念上值得现代领导者借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此,我们选取古代贤明“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机制留人”的经典案例,以飨读者。 刘邦的用人之道 文/程鹏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指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器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个优秀的上级领导,需有爱才之心,求才之渴,识才之眼,用才之能,容才之量,护才之魄,举才之德,育才之责,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用好干部、管好部门。这里,我们来看看汉高祖刘邦,是怎么在人才的辅佐下建立不朽功勋,成为我们后人学习之典范的。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起于草莽的布衣皇帝。他以一介布衣而提三尺剑,崛起于秦末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一生的丰功伟绩深为后世人赞许。汉高祖的成功,与其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刘邦的用人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来探究其详。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刘邦的知人善任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汉高祖用萧何治财政,用张良、陈平出良谋,用韩信征天下,部下的优点,都能被汉高祖挖掘出来。这是汉高祖用人成功的最大一个原因。韩信曾经对汉高祖刘邦说,“臣所将兵”,“臣将兵,多多益善”,而“大王能将将”。 刘邦之所以能“将将”,就在于其能知人善任。人各有长短处,用人当取其长,舍其短。萧何能“镇国家,扶百姓,结馈饷,不绝粮道”;张良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韩信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用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些人的才能刘邦都能认识到,并且能根据各人的优点,委以重任。内政交于萧何,刘邦不干涉;军事托付给韩信,刘邦信之任之;谋略由张良、陈平来定,刘邦言听计从。他只要求自己在大局上把握好,至于细节问题,都交给臣下去做。正因为此,刘邦能成就一番伟业。

三国用人之道

职业经理人成长的历程 三国用人之道 刘备与曹操及孙权相比,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谋略及学识都远在曹孙之下,但在知人善任、尊重人才方面则远超曹孙。因其精通用人之道,终成一方霸业。 选人 刘备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要求所用之人在某些方面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 孔明及“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在选人才时,他能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礼请诸葛孔明出山,已成为尊重人才之美谈。他还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存在种族地域歧视。当时西凉不属中原,但收服马超后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 用人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刘备用人的策略。他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样生性多疑。桃园三结义后,刘备虽得了关张俩虎将,但个人势力仍是非常弱小,在相继被出卖追杀和如丧家之犬东奔西走中,意识到如没有一位能谋略善统筹之高人,是不能取得长足持续发展,所以就设丞相之岗,并四处揽才,最终锁定诸葛亮。这是他在用人方面因事设岗,适才所用的体现。充分授权也是刘备用人的一个成功之处。请得孔明出山后,刘备就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干预,这样才使孔明有机会把才能挥洒的淋漓尽致。 刘备还能取人之长,优势互补。关张赵黄马及诸葛亮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能攻能守。刘备注重平衡,岗位设置互不重叠,权责明晰,使他的团队形成了核心的竞争力。敢用比自己强的人,也是刘备的高明之处。曹操也爱才,但同时也忌才,杨修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才气未能内敛,也是未能遇到一位开明的君主。 刘备忠厚侠义,能善始善终。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或者怕功高盖主,来个“杯酒释兵权”或“兔死狗烹”的结局。刘备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成就了大业。 留人 感情留人:刘备最善于作感情投资,以笼络人心,使自己的中坚团队牢而不破。 “桃园三结义”,使关张二人死心塌地。建安五年,曹操攻打袁绍,擒获了关羽,曹操对关羽渴募已久,便以礼相待,关怀备至,封为偏将军,赏赤免宝马,而关羽却“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还是弃曹奔刘;“三顾茅庐”“白帝托孤”又使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阳长阪坡,刘备被曹操大军追杀,弃妻丢子仓皇逃命,赵云杀入曹军多个来回,最后救出刘阿斗,刘备却顺手将阿斗摔于地,说“为汝孺子惜失吾一员大将”,此情此景,谁不为之感动?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附翻译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①,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②,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④;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⑤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导读: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大获全胜,他之所以能据有天下,“善于用人”是取胜的重要法宝。注释:①列侯;汉代制度,王子封为侯的,叫诸侯;不姓刘的大臣因功封侯的,叫列侯。朕:皇帝的自称。 ②因:就。以与之:即“以之与之”,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③夫(f ):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文议论。④子房:张良,子房,刘邦的谋士。本是战国韩国人,他家曾五世相韩,秦灭韩后,张良用全部家财访求刺客,要给韩国报仇。后来请个力士,袭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没击中秦始皇本人。张良改名换姓逃避于下邳(在今江苏省邳县东南),跟黄石公学了兵法,辅佐刘邦灭了项羽,封留侯。⑤范增:项羽的谋士。年七十,辅佐项羽起兵成霸业。项羽尊他为“亚父”。灭秦后,项羽约刘邦在鸿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的项王营)会见,范增劝项羽借机会杀刘邦,项羽不听。后来刘邦进行离间,项羽果然怀疑范增,夺其权。他愤怒辞去,到彭城,背上生疮而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 1.列侯、诸将毋敢隐朕( ) 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 3.有功者害之( ) 3.给饷馈( ) 5.群臣说服( ) 6.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二、翻译 1.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汉高帝刘邦在洛阳南宫摆下酒宴。皇上说:“列侯、诸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你们的想法: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掉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就分封给他们,和天下人同享好处。项羽不是这样,有功劳的就嫉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这就是他失掉天下的原因。”皇上说:“你们只知道问题的一个方面,不知道另一面。在军帐中运筹谋略,能决定胜利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粮道,我比不上萧何;联合百万军兵,战必胜,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任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啊。”群臣听了,心悦诚服。一、1.隐瞒 2.夺取 3.嫉妒 4.供给、供应 5.同“悦”

刘邦用人之道

刘邦用人之道 1、用人不疑。 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见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这个,明天猜 忌那个。刘邦他就有这个魄力,他一旦决定用某某人,绝不怀疑,放手使用。 2、论功行赏。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的贡 献是实实在在的肯定。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根据各个人的不同功绩,对功臣论功行赏,不 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 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就汉室大业,与他善用人才有很大的关系。企业经营的核心是管理,管理的关键在人才。我们搞企业管理也不妨学习一下刘邦的人才管理理念,在经营管理中 善待比我们更强更优秀的人才。 3、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之先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刘邦非常清 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他用韩信带兵,张良 出谋,萧何保后,一切工作都安排得有条不紊,由此他就成为这个集团的核心。 4、不拘一格。 刘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他把贵族张良、游士陈平、县 吏萧何、狗屠樊哙、商贩灌婴、车夫娄敬、强盗彭越等各色各样的人组合起来,使其各就 其位,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历史证明,他的用人策略是十分英明的。 5、不计前嫌。 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 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如韩信、陈平, 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其实,一个领导 者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恐怕连帐下之人也会离他而去。 6、坦诚相待。 坦诚相待,不仅仅是反映一个人的素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事的一条原则。对于人才, 他们不仅需要应得的酬劳,而更需要尊重和信任。刘邦之所以能够得到张良、韩信等人的

刘邦的用人之道

刘邦的用人之道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唐太宗李世民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尤其在用人理念上值得现代领导者借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此,我们选取古代贤明“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机制留人”的经典案例,以飨读者。 刘邦的用人之道 文/程鹏 我国古代着名思想家荀子指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器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个优秀的上级领导,需有爱才之心,求才之渴,识才之眼,用才之能,容才之量,护才之魄,举才之德,育才之责,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用好干部、管好部门。这里,我们来看看汉高祖刘邦,是怎么在人才的辅佐下建立不朽功勋,成为我们后人学习之典范的。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起于草莽的布衣皇帝。他以一介布衣而提三尺剑,崛起于秦末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一生的丰功伟绩深为后世人赞许。汉高祖的成功,与其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刘邦的用人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来探究其详。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刘邦的知人善任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汉高祖用萧何治财政,用张良、陈平出良谋,用韩信征天下,部下的优点,都能被汉高祖挖掘出来。这是汉高祖用人成功的最大一个原因。韩信曾经对汉高祖刘邦说,“臣所将兵”,“臣将兵,多多益善”,而“大王能将将”。

刘邦之所以能“将将”,就在于其能知人善任。人各有长短处,用人当取其长,舍其短。萧何能“镇国家,扶百姓,结馈饷,不绝粮道”;张良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韩信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用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些人的才能刘邦都能认识到,并且能根据各人的优点,委以重任。内政交于萧何,刘邦不干涉;军事托付给韩信,刘邦信之任之;谋略由张良、陈平来定,刘邦言听计从。他只要求自己在大局上把握好,至于细节问题,都交给臣下去做。正因为此,刘邦能成就一番伟业。 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就是北极星,居于正中央,众星拱之。刘邦非常明确地把自己放在北辰的位置,善于利用部下的智慧,使得以刘邦为中心的军政集团能够有机、高效的运作。这是刘邦最大的长处。 知人善任的意思是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他。这是我们讲到领导艺术时经常要说的一个词,但我们要分析一下什么叫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此,一般人做不到,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他非常清楚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做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 不拘一格用人所长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目录 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2)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2) 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与才 (3) 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廉与贪 (5)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降与叛 (5) 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大与小 (6) 二、曹操是个好老板 (8) 1、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9) 2、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10) 3、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11) 4、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12)

陈寿的《三国志》为曹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陈寿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曹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曹操一生做的一个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曹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 曹操的的用人做法可以总结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也就是说曹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

《项羽本纪》《刘邦本纪》原文及译文赏析

《项羽本纪》《刘邦本纪》原文及译文赏析 (一)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

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不如也固:坚决 B.不如因善遇之遇:对待 C.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组:绳索

论刘邦的用人之道

论刘邦的用人之道 尹茂国江苏沛县汉城国际学校历史教研组 刘邦出身农家,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揭竿而起,逐鹿中原,终于推翻了暴虐的秦朝。在楚汉战争中,他再展雄风,击败项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此后,他完善了政治体制。削夺了异性诸侯的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刘邦的这一切成就与他的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社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用人是一门大学问,今天我们研究刘邦的用人之道,就是为了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下面我就来谈谈刘邦的用人之道。 (一)慧眼识人、明察秋毫:刘邦对人才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楚汉战争后,刘邦向大臣解释自己胜利的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1)由此可见刘邦对人才的长处和短处有着准确的认识:自己的优点在于吸引人才,治理部下。萧何的长处在于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安定后方,调度物资。张良擅长创造性地制定战争策略和方针。曹参灌婴等人骁勇善战,但在统帅大军,出奇制胜方面非韩信莫属。因此刘邦整合了他们的长处,使他们各尽其才,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取得了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 刘邦临终时,吕后到病床前询问刘邦对后事的安排。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之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但陵少戆,陈平可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2)其后的历史真象他说的那样,萧何死后,由于曹参为相,吕后不敢轻举妄动。在吕氏乱刘的关键时刻,陈平和周勃合作智夺北军和南军,消

晋商的用人之道 )

晋商的用人之道 当时的晋商主要从事长途贩运的贸易和票号,交通极不发达,又没有电话互联网等现代通信工具,也没有商业法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店铺或资产交给外人打理,很容易出现化公为私,卷款逃走等所谓代理问题。 而晋商的经营特点,恰恰是两权分离,东家出钱不出力,掌柜和伙计出力不出钱。东家将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两的资产交给掌柜的之后,一般不再过问号事。 。 空公司,在于用“好人”。人力资源经理,要从众多应聘者中挑选出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好人”。有了这些“好人”,飞机自下降到起飞,只用20分钟就可以搞定。结果,西南航空公司的飞机,在地面停的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都在天上飞。而飞机只有不停地飞才能赚钱。所以,我把西南航空公司称为“好人”公司。 晋商非常注重选人。中国传统文化对晋商的影响颇深,将儒家的伦理道德与经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商号的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对

人的选拔培养使用考察长都体现了到了。 晋商在对掌柜的聘用上,不分门户,不附裙带,不徇私,不嫉贤,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对掌柜的聘用,注重在平时的实践中考察。 在确定此人有谋有为,能攻能守,足以担任票号经理之责任,则以礼招聘,委以全权,专采用人莫疑疑人莫用之旨。 晋商在用人上还形成可一套独特的规矩,即用乡不用亲。山西票号都有这样的明文规定。晋商用乡不用亲,这里所说的乡,即小至同一村,大到同一省,非本省一律不用。这样就可以杜绝用“自己人”的弊端,为商号的稳健发展提供了 则易失,急使以观其信;财则易贪,委财以观其仁;危则易变,告危以观其节;杂处易淫,派往繁华以观其色。 学徒短则三、五年,长则七、八年,有的甚至长达九年。对学徒的艰辛,有这样的描述:“十年寒窗考状元,十年学商信加难”。 在学徒期间,由于吃住在店内,可以对每个人进行全天候、近距离的观察;由于派到最艰苦的分号进行磨练,由于既要做商号的工作,又要端“三壶”,由于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对

论汉高祖刘邦何以得天下

论汉高祖刘邦何以得天下 领导者用人是一门领导科学艺术,要成为一名卓越的领导者就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求才、知才、育才的能力,这是决定领导成败的关键,汉高祖总结的成功经验,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必须有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另一方面,有人才必须保得住。因此,我认为汉高祖刘邦的天下得原因就是在于他的用人之道课归结为以下四方面: 一、要会选拔人才,知人善用,用人唯贤 选拔人才不能看什么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学历高低等等。当然,选拔人才,一定要谨慎,人才也有难识别的时候,像那些善于恭维、奉承、拍马屁的人正是最容易把事情弄坏的人,而那些能够经常提出批评意见,指出缺点与错误的人,却是对事情最有帮助的人,最可贵的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以此为鉴,擦亮双眼,把真正有才华,道德素质好,有着强烈事业心、责任心的人用到合适的岗位上来。同时,要有识才之眼。不独具慧眼,人才虽在眼前,也会错过,所以领导者要善于发现、挖掘人才。就刘邦而言,他就有自己独特的选才之道!汉初三杰之一萧何是沛主吏椽,谋士张良是失魂落魄的游泳者,大将军韩信是个讨饭的叫花子。周勃是一个编席打篓子兼作吹鼓手的人,曹参是狱椽,张苍为秦御史,叔孙通为秦待博士,樊哙是剥狗的屠夫,娄敬为车夫,灌婴是小商贩,还有陈平、夏候婴等皆白徒,但他们各有其长,才为刘邦大胆任用,都成了刘邦手下的谋臣战将,忠心耿耿为刘邦效劳,形成了以刘邦为首领的中坚力量,对刘邦统一天下起到了极其决定的作用。 二、敢于用人,同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领导者的另一个用人之道就是要敢于用人,对于人才的任用应该不拘小节,只要杨浦才能,就应该受到重用,同时不偏听偏信,更不轻易怀疑所用之人。刘邦在对韩信的作用上,更是不拘一格,大胆使用,使其在平定项楚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韩信投奔项羽后,项羽不予重用,又投刘邦,又不被了解和重用,于是又想逃跑。可是,萧何深知韩信的军事才能,灭项楚定天下,没有韩信不成。于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并说服刘邦要重用韩信。刘邦立即采纳萧何建议,破格提拔韩信为“大将军”,统帅全军。并下令,若有不服者“杀头”,使韩信感动不已,竭力扶汉诛项,四年一统天下。还有就是陈平弃楚投义,刘邦观其有才,便大胆使用,封为都尉,兼掌拥军,后陈平又升为护军中尉,监督全军将领。陈平十分感动,全力匡扶汉室,矢志不渝,曾六出奇计,为汉朝立了大功。于刘邦用人有方,故四方贤士武将前来投靠,甘愿为刘邦效劳,形成了一个以刘邦为首的中坚集体。故而使刘邦能由小及大,由弱变强,五年一统天下,创建雄汉之伟业。 三、善于用人,用活人才 人才工作,无论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还是引进人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换句话说,培养、发现、引进是手段,使用才是最终目的。人才只有用好了,才能进一步得到培养锻炼,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实现全面发展;才能体现价值、发挥效能,成为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汉高祖刘邦作为统帅,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汉高祖的三杰是楚汉战争期间质量最高的人才。其中,张良是战略家、政治活动家,不仅能制订正确的战略,而且能通过自身的政治活动来实现。他的天才在楚汉战争时期独一无二;韩信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天才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萧何是杰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协调才能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三个独一无二的人才皆在汉高祖之手,战争的胜负不言而喻。 四、有人才必须保得住,保不住反受其害。 人才只是少数人,所以人才更是来之不易的,因而必须要保住人才,更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汉高祖重用人才,是中国帝王中的典范。他对张良敬之如师,自始至终保持着这种特殊关系;他对韩信,以军权王爵相付,稳住了韩信,保证了对项战争的进行;他对萧何,推心置腹,从不怀疑。 从汉高祖刘邦的身上,我觉得一个杰出的领导者要的不是他自身有多么优秀的才能,而是得看他能否有能力驾驭有杰出能力的人才!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会用人,这在历史上几乎是公认的,他可以说是深知“用人之机”。但问题并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是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术”,而是“道”。曹操的用人之道的“道”究竟是什么呢? 曹操用人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二是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哪种类型的人才;三是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 第二是“推诚取信,用人不疑”。这是用人的一般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会用人的人都是这么做的。对于曹操而言,他所处的环境是特殊的,他身处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而且曹操阵营复杂,里面有原来东汉王朝的官员,有新招聘和新选拔的官员,有曹操自己带出来的人,也有别人阵营里投靠、投降和投奔曹操的,这些人相互之间也相互猜疑。也就是对于曹操来说,信任和诚意在这种环境下格外地重要。曹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并以相互信任架起了与人才沟通的最佳桥梁,因此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所以曹操往往在失败的边缘能够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尤其是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乱世,这更显出了曹操的诚意与宽容。 第三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曹操治军是很严的,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因为曹操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而且曹操还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割发代刑”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曹操罚得重,赏得也不含糊。曹操如果要奖赏部下,一定是这个人立下了赫赫的功劳;而且曹操的奖励一定十分到位,就是给的奖励一定超出对方希望的那个份额,在奖励的时候他考虑得非常周到。曹操作为一个统帅,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他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他的

刘邦《大风歌》赏析_古诗大全

精心整理 刘邦《大风歌》赏析_古诗大全 大风歌 朝代:两汉 作者:刘邦 得到勇士去守卫国家的边疆啊! 注释 兮——表示语气的词,类似现在的“啊”。

海内——四海之内,也就是全国。 【赏析】 ”( 。 字就是那样生动贴切地阐明了各路诸侯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的脚下,一个“威”字也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糜,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巨无霸的冲天豪迈气概。这样的荣归故里,刘邦的心情是何等的荣耀与八面威风!刘邦是在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正如

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从这一点来说,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实属偶然。尽管他的同时代人在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样的幸运,而他之终于获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与才智;但对于刘邦这样出身于低微的人来说,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时代,他的努力与才智又有多少用处呢?所以,无论怎么说,他之得以当皇帝,首先是靠机运,其次才是自己的 河山? 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他自己却无从回答。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扞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也正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

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首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音,这就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汉书?高帝纪》)了。

汉代风云人物之刘邦用人之谜

汉代风云人物之刘邦用人之谜 秦末动乱,刘邦在势力并不强大的情况下,凭借高超的领导艺术,把萧何,韩信,张良,陈平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从而形成集体的力量。在反抗清朝的斗争中屡战屡胜,在推翻秦朝后,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为什么当时的人才,都愿意集结在刘邦的麾下,心甘情愿听他的指挥,他在用人上有何过人之处。 胜利之后,在朝堂上就和大臣们探讨,为什么,我们得到了天下,而不是项羽?当时朝只有两位大臣回答了刘邦的问题,一位叫高起,一叫王陵,说我们认为,陛下你这个人很傲慢不尊重人,项羽这个人仁而爱人。刘邦就说像我这样傲慢不懂得尊敬人的人打到了天下,而不是人而爱人的项羽打得天下?陛下每次打下新的城池,都分给了功臣们,所以我们乐意拥护你打天下。刘邦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你们只是看到了这一面,而没有看到那一面。 刘邦说“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张良。在指挥部制定战略方针,然后指挥远方的战场,取得胜利的这一方面我不如这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就是说治理一个国家,保证后勤的供应,这个我不如萧何。“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带领军队去前方作战,战必胜,攻必取,这一方面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可是我们当代天下的人杰啊,可是这三个人都为我所用,所以我就能够夺取天下。而反观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范增,项羽他还不能用,所以,项羽丢掉了天下。刘邦认为这就是他,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刘邦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刘邦的成功之道,也就是他的领导才能。 刘邦用人的特点就是“知人善任”,我们就分析一下什么叫做,“知人善任”,我认为,“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而刘邦却恰恰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作为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是调动部下的积极性。知道自己的部下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点,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个是一个领导最大的才能,领导不是说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只要你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让它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说刘邦他成为这个集团的一个核心。 孔子治理国家讲施就说了这样一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就是北极星,众星拱之,北极星是永远不会动的,北极星外面,是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领导的核心就是个不动的,让别人动起来,刘邦就是他们这个军事集团的北极星,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周柏,曹参,这些人,就是他的北斗七星。所以刘邦能取得成功。不知你们对刘邦的用人之道怎么看?

论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道

论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道 领导者用人是一门领导科学艺术,要成为一名卓越的领导者就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求才、知才、育才的能力,这是决定领导成败的关键,汉高祖总结的成功经验,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汉高祖的用人之道总结有以下四点: 1、要会选拔人才,知人善用,用人唯贤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下“求贤诏”在全天下广招贤士人才的皇帝。他的部下萧何是沛主吏椽,谋士张良是失魂落魄的游泳者,大将军韩信是个讨饭的叫花子。周勃是一个编席打篓子兼作吹鼓手的人,曹参是狱椽,张苍为秦御史,叔孙通为秦待博士,樊哙是剥狗的屠夫,娄敬为车夫,灌婴是小商贩,还有陈平、夏候婴等皆白徒,但他们各有其长,才为刘邦大胆任用,都成了刘邦手下的谋臣战将,是刘邦统一天下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以此为鉴,把真正有才华,道德素质好,有着强烈事业心、责任心的人为自己所用,要善于发现、挖掘人才。不惧任何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学历高低等。 2、敢于用人,同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刘邦在对韩信的作用上,更是不拘一格,大胆使用,使其在平定项楚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韩信投奔项羽后,项羽不予重用,又投刘邦,又不被了解和重用,于是又想逃跑。可是,萧何深知韩信的军事才能,灭项楚定天下,没有韩信不成。于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并说服刘邦要重用韩信。刘邦立即采纳萧何建议,破格提拔韩信为“大将军”,统帅全军。并下令,若有不服者“杀头”,使韩信感动不已,竭力扶汉诛项,四年一统天下。领导者的用人之道就是要敢于用人,对于人才的任用应该不拘小节,只要有才能,就应该受到重用,同时不偏听偏信,更不轻易怀疑所用之人。 3、善于用人,用活人才 汉高祖刘邦作为统帅,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张良是战略家、政治活动家,不仅能制订正确的战略,而且能通过自身的政治活动来实现。韩信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天才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萧何是杰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协调才能在当时无人能及。三位高人都在刘邦旗下效力,其战争结果不言而喻。人才工作,无论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还是引进人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人才只有用好了,才能进一步得到培养锻炼,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实现全面发展;才能体现价值、发挥效能,成为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领导人只有活用人才,才能发挥人才的最大绩效。 4、有人才必须保得住,保不住反受其害 汉高祖重用人才,是中国帝王中的典范。他对张良敬之如师,自始至终保持着这种特殊关系;他对韩信,以军权王爵相付,稳住了韩信,保证了对项战争的进行;他对萧何,推心置腹,从不怀疑。人才来之不易的,因而必须要保住人才,更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领导人必须尊重每一位员工,给予员工足够的信任、尊重才能保证人才为自己所用。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豁达大度的皇帝。他的用人之道是值得后人学习。 20102070202 王瑶瑶 2010级滨江公管2班

古诗刘邦论得天下之道翻译赏析

古诗刘邦论得天下之道翻译赏析 文言文《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帝置酒雒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注释】帝:指汉高祖刘邦。上:尊指刘邦使:派与:赐予隐:隐瞒子房:张良,字子房,刘邦的谋士。晌馈:军饷。范增:项羽的谋士。连:联合。略:夺取填:通“镇”安宁。这里是“使安宁”的意思。禽:同“擒”擒获。然:这样者:的人因:就然:同说:陈述害:嫉妒置;安排、安置【翻译】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

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众大臣心悦诚服。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刘邦的用人之道及其团队构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论文《中国管理智慧和现代企业经营》 刘邦的用人之道及其团队构建 指导教师:史振厚 所在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学生姓名:王猛 学生学号:090205225

摘要:刘邦能以布衣与群雄角逐中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能在楚汉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建立大汉天下,实有赖于刘邦阵营内部两个强大的实力集团即封侯者集团和诸侯王集团。驾驭两大集团,合理的团队结构,守弱积强,熟谙阴阳之道,取得巨大成功。封侯者集团由丰沛故人集团与归依集团构成。其中,丰沛集团对刘邦集团势力起着凝聚作用,是其实力核心。而归依集团是刘邦势力的谋略层,与丰沛集团归合,结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团结的作战和谋略核心,它是刘邦立于不败之地的智力基础和西汉初期政权的支撑力量。诸侯王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央的集权,它的形成是刘邦在敌强我弱形势下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刘邦在起初对他们是重在利用,兼有防备,直至项羽破亡后,刘邦就开始了剪除诸侯王的政策。 关键词:西汉刘邦功臣集团用人之道 刘邦,沛县人,而他的第一班也是最亲近的一班人就是丰沛集团。刘邦巧妙的利用自己性格的优点,广交朋友,为人够义气,虽说有流氓习气,但在当初,在他那一批人中确实大哥形象,利用感情的投资,为后来在起兵反秦到楚汉相争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丰沛集团是籍贯在刘邦早年活动频繁、颇有影响的丰、沛、砀及其附近地区,并且与刘邦关系密切的一个人物关系群体。秦末,刘邦为泗水亭长时,这个集团已经有些规模了,在彼此的频繁交往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认同和心理依赖,这就构成他们事业的基础。因此,在未起事前,它就作为一个以刘邦为中心、相互之间有归同趋向的帮派出现了,其实也就是无所事事的流氓而已,但在后来却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即“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而且,刘邦触犯秦法,夏侯婴“坐高祖系岁余,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主动为其开脱责任。丰沛故人集团是沛县起义的基本力量,当刘邦率领砀郡的部下兵临沛县城下时,其中一部分人与刘邦里应外合,夺取了沛县,他们与砀郡的人员一起初步构成了刘邦军事政治集团。刘邦部队反秦义军主力地位的奠定,主要是丰沛故人集团的功劳,他们以作战勇猛为刘邦集团树立了威信。《史记》在樊哙传中载其“先登”10余次,“斩敌首”11次,“益爵”加官16次之多,就是这样的战功,使刘邦立足于众诸侯之中,获取了角逐天下的地位。 充分的了解,充分的授权,充分的信任,充分的利益,就有充分的回报,刘邦知人善任,充分信任下属,在感情、利益上建立紧密关系,并用自己的统帅地位,恩威并用,可谓阴阳的和谐之道啊。 丰沛故人集团在反秦和楚汉战争中对整个刘邦军事集团起着凝聚作用,是刘邦集团的实力核心和权力资本。在战争中,战事激烈频繁,胜负无常,而刘邦势

浅析刘邦的用人之道

浅析刘邦的用人之道 发表时间:2012-01-18T09:02:07.497Z 来源:《赤子》2011年第24期供稿作者:康凯[导读] 知人善任也就是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的使用人才,熟知各人的能力,分别委以胜任的职务,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人才。 康凯(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摘要:通过分析历史上刘邦在用人之道上的谋略,指出刘邦的成功就在于其高超的用人之术,这种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当代,在当代人才的任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关键词:刘邦;用人之道;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刘邦在战胜争霸对手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在洛阳南宫酒会上总结了一段自己成功原因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在这里刘邦指出他的成功在于用人,项羽的失败在于不能用人,刘邦的用人政策是其成功的主要因素。 1 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刘邦最初看不起知识分子,对戴儒冠来求见他的儒生非常傲慢。刘邦与楚人陆贾论治国之策时,“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局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从“乃公”一词可以看出刘邦对儒生的态度。对于刘邦的这种作法,郦生给予了批评。“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并提出在陈留建立根据地,囤积大量粮食的发展策略,刘邦听取了郦生的建议,并逐渐改变了对儒生的态度。 刘邦称帝后不久,“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面对这种情况,“高帝患之”。这个时候儒生叔孙通向刘邦提出建议,“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徵鲁诸生,与弟子共进朝仪。”刘邦采用了儒生叔孙通的建议,在一次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朝拜皇帝的岁首大典上,整个仪式秩序井然,“自诸侯以下莫不振恐肃敬”,“无敢哗失礼者”。大典结束,刘邦感慨“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此后刘邦对儒生的态度发生了进一步的改变。这以后,叔孙通向刘邦进言,给自己的弟子讨官做,刘邦“悉以为郎”。公元前198年“高帝徙叔孙通为太子太傅”教导刘邦的继承者。公元前195年,刘邦“以太牢祀孔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祭拜孔子的皇帝。至此,刘邦已主动接近儒生,利用儒生巩固天下。 2 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也就是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的使用人才,熟知各人的能力,分别委以胜任的职务,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人才。“为政之本,莫大择人”,择人务必知人善任。刘邦对他的部下都有很深的了解,知道他们的长处,并能根据他们的特点安排具体的工作。如任用张良,陈平在其身边做谋士;任用韩信、英布、樊哙、彭越、曹参,灌婴等做为将帅;任用萧何、王陵,张苍等担任国家机关中重要的治国大臣;任用郦生、陈贾,周昌等为其出谋划策。 韩信曾在项羽手下担任郎中一职,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都不予采纳,后离开项羽投奔刘邦。刘邦认为韩信有将才,便重用韩信,韩信在刘邦的极力支持下指挥了著名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且都以其胜利告终,韩信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伐、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 张良出身贵族,祖先五代相韩,富有政治经验,经常向刘邦提出良策。每次都能使刘邦从危险的处境中转危为安。如公元前207年张良提出降宛取蛲的入关策略。刘邦采用了此策略,解除了其西进的后顾之忧,使刘邦兵威大振,终于比项羽抢先一步进入关中。刘邦大军进入咸阳后,以“关中王”自居。看到那豪华的宫殿,美貌的宫女和大量的珍宝异物,刘邦有些留恋,准备就此住下。张良阻止刘邦进入秦宫,劝刘邦还军灞上,防止了腐化和军心涣散。劝说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此来麻痹项羽,后建议刘邦虚抚韩信,此建议最终帮助刘邦打击了项羽,使得项羽乌江自刎。 萧何曾在小沛任功曹,在刘邦起以后一直跟随辅佐刘邦,帮助刘邦成就伟业。萧何一直坐镇地方,督办军队的后勤供应。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其起义军进入咸阳。众人皆留恋秦国的宫殿、美女、珠宝,唯独萧何,进入咸阳后,对金银珠宝,美女都视而不见,直奔秦丞相御史府,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将这些资料收集起来,留待日后查用。萧何收藏的这些秦朝的律令图书档案,对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作用,功不可没。萧何做官多年,得到了全军上下的佩服。 刘邦在这些“贤人”的帮助下,取得了秦末农民战争的胜利,建立了西汉政权,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 3 用人不疑 刘邦一旦决定任用某人,就对其完全信任,把事情交给他后就不再管此事,放手让他们去开展工作、履行职责。刘邦对陈平的任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陈平原是魏王咎手下的一名官吏,后遭至猜疑,投奔项羽,在项羽手下又得不到项羽的重视,郁郁不得志。他在鸿门宴上见到了刘邦,觉得刘邦气度不凡,此后必定成就一番大事,后投奔刘邦,辅佐刘邦完成大业,刘邦手下的大臣纷纷向刘邦进言,说陈平三易其主,是个反复无常的人。陈平在家时曾与其嫂子关系暧昧,人品不好,说其在担任护军都尉时曾收受贿赂,大臣们认为这样的人不应该值得信任,刘邦并没有轻信谗言,而是在做了细致的调查后更加重用陈平。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候。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内达一年之久,并被断绝了外援和粮草通道。面对这种情况,刘邦很是担心,这时陈平献计让刘邦从仓库中拨出四万金使其实施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刘邦采取了陈平的建议,“乃出黄金四万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刘邦的充分信任使得陈平对刘邦更加信服,更加忠信。陈平也不负众望,成功的解除了项羽对刘邦的威胁。设计封韩信为齐王,借韩信之刀杀了项羽,使刘邦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 4 对臣下坦诚相待,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 刘邦对臣下都能坦诚相待,对臣子提出的问题都能据实回答,刘邦尊重臣子。刘邦先入关中,项羽认为刘邦会阻碍自己的争霸大业,想借鸿门宴除掉刘邦,刘邦得到消息,向身边的谋士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时张良问刘邦,“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沉默一会回答说“固不如也”。刘邦对自身的情况毫无隐瞒,全都据实回答。刘邦的这种坦白使得其手下能根据刘邦军队的实际情况制定对敌策略,取得战争的胜利,政权的稳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