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

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
梁细兰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巴音郭楞841002)
【摘要】《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原的混乱局面。文中生动体现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传统用
人思想。探究《三国演义》中各路诸侯的用人之道,对我国当今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三国演义;用人


当今社会,我们国家大力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探究《三国演
义》中各路诸侯的用人之道,对我国当今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具有借鉴
作用。
1.失人心者失天下
墨子《尚贤》中说:“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
则国家之治薄”。在《三国演义》的开篇,活跃于历史舞台的是董卓、袁
绍及刘表,但最后他们都迅速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笔者认为,造成
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他们不会用人,不善于用人。
因用人不当而丢掉天下的诸侯首推董卓。董卓因平宦官之乱有功
而权倾一时,后因“行废立之事”和残暴无道而迅速灭亡。董卓曾派李
肃用宝马赤兔和金银收买吕布,成功地让吕布认他为义父。但董卓终
因貂蝉而疏远了吕布,招致吕布一戟刺咽喉而死。可以说,董卓用金银
玉帛来收买人才,只能得到象吕布这样的“有勇无谋,见利忘义”(李肃
语)的一介武夫。
董卓死后,最有实力一统天下的是袁绍。但袁绍多以门第取人,任
人唯亲。如其长子袁谭被封为青州刺史,中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
干为并州刺史。袁绍政权内部是一个体系严密的巨大亲属网,那些饱
学之士根本无法得其门而入。其次,袁绍用人多疑又忌才,导致内部不
合,人心涣散,人才外流。曹操谋士荀彧评价袁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
而不能用”。袁绍的这些用人缺点导致了官渡之战中他的最终失败。
刘表素有宽和爱士的名声,但和袁绍一样,用人易犯猜忌的毛病,
如对待韩嵩。韩嵩被其派往曹操军营探虚实,回来后却被刘表怀疑“反
为太祖说”。刘表想要杀了他,后经众人劝阻方免。刘表的用人而疑导
致他难成大器。
2.得人心者得天下
2.1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求贤若渴
曹操用人,德才兼备,唯才是举,不以地位高低论取舍。他礼贤下
士,广招贤才,天下贤士归附他,有如水之归海。如在第十回里,荀彧、
荀攸、程昱、郭嘉、刘晔、吕虔、满宠、毛玠等名士来投靠曹操。荀彧还是
从袁绍处跑来的,“操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 ’”遂即加以重用,
任为“行军司马”,参赞军机。这些人后来为曹操出谋划

策,成为曹操的
“智囊团”,荀彧、郭
嘉、刘晔、程昱、荀攸成为曹操的得力谋士。曹操还
重用了前来投靠的于禁、典韦,他们后来都一直跟随曹操东征西讨、南
征北战。典韦为保卫曹操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以死相报知遇之恩。
曹操爱惜人才,知人善任,最著名的莫过于关羽温酒斩华雄的例
子。在《三国演义》的第五回写诸侯会盟讨伐董卓时, 公孙瓒将刘备功
劳并其出身细说一遍,绍曰:“既是汉室宗派, 取座来。”命座。备逊谢。
绍曰: “吾非敬汝名爵, 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 及至华雄连斩数将, 众
皆失色, 关羽挺身请战。帐上袁术大喝曰: “量一弓手, 安敢乱言! 与
我打出帐去! ”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 必有勇略;
试教出马, 如其不胜, 责之未迟。”袁绍曰: “使一弓手出战, 必被华雄
所笑。”操曰: “此人仪表不俗, 华雄安知他是弓手?” 关羽温酒斩华雄
之后, 曹操大喜。张飞高声大叫: “俺哥哥斩了华雄, 不就这里杀入关
去, 活捉董卓, 更待何时?” 袁术大怒, 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 量一县
令手下小卒, 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曰: “得功者
赏, 何计贵贱乎?”袁术曰: “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 我当告退。”操曰:
“岂可因一言误大事耶?”众官皆散。曹操暗使人赉牛酒抚慰三人。这段
文字, 把曹操尊重人才、不计贵贱表达的淋漓尽致。相反,袁绍始终以
身世论人并嫉贤妒能的特点也被作者揭示无遗。
曹操用人最难能可贵的是用人不疑。徐攸自袁绍阵营来投奔曹操
的时候,曹操“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
当时张辽怀疑徐攸投向有诈,但曹操却深信不疑。徐攸也不负曹操重
望。他提出了劫乌巢军粮的妙计,使得曹操和袁绍之间的形势有了急
转而下的变化。拿袁绍的用人和曹操相比,曹操千方百计求贤,袁绍却
广聚贤才而不用;曹操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袁绍却非海内知名而不
用;曹操善于听取谋臣之言,广开言路,袁绍却心无主见,不能主张,逆
耳忠言全不纳。仅这几点,官渡之战,曹袁二人的确是胜负有凭。
2.2 孙权用人:善纳良言,启用新人
孙权用人首先以态度赢人。孙权刚继位时,就牢记其兄孙策的遗
训:“内事不决问张昭, 外事不决问周瑜”。在用人方面做到了从善如
流,并敢于启用新人。他听从周瑜的意见,重用鲁肃。鲁肃在后来赤壁
之战时,力排众议,主张联刘抗曹,为后来孙权江东称帝打下了牢靠的
基础。吕蒙也是如此,孙权在张昭引荐下任用吕蒙,吕蒙接任,亦是少

年英俊,才华横溢,败关羽于荆州,为东吴夺回了这一战略重地。
其次,用人不
疑,以气魄胜人。充分信任、充分授权是人们开展工
作、成就事业的基本条件。孙权一方面信任人。在蜀兵压境时,东吴诸
葛谨利用与诸葛亮的关系去为孙权“说和”。张昭向孙权进言,说诸葛
谨会借机“背吴入蜀”,孙权则充分相信诸葛谨。说:“孤与子瑜,有生死
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另一方面孙权能够大胆放权。
孙权在授予陆逊大都督之职时, 也把相应甚至更大的权力交给了他,
他告诉陆逊“阃之内,孤主之;阃以外,将军制之”。正是有了这种爱才
的好机制,才有了黄盖拼着老命为孙权诈降,阚泽脑袋拴在裤腰为孙
权下书,才有了韩当、甘宁拼死为孙权保驾。
孙权的这些做法使吴君臣有“相知之雅”,君知人善任,臣尽忠相
报,君臣一心,一致对敌,终于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使吴国最终成为一
个雄据东南、北抗曹魏、西拒蜀汉的军事强国。
2.3 刘备用人:礼贤下士,以情感人
刘备用人史上最精采的一笔是三顾茅庐。三顾茅庐表现了刘备的
礼贤下士、思贤若渴。诸葛亮最终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这位经国济民
之才未出草庐而知天下三分, 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将军欲成霸业,
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
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蜀国后来基本上
是按照隆中对来建设自己的国家的。不仅如此,诸葛亮最后决定出山,
亲自辅佐这位皇室后裔。诸葛亮为他妙计得荆州,使“ 困龙”得以入海;
诸葛亮为他智取益州,使刘备最终称帝;诸葛亮还为巩固与发展刘蜀的
基业八面应酬,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直至最后的
“星落秋风五丈原”。可以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后来的蜀国。刘备这
一次用人的成功,奠定了他日后的整个基业。
刘备的另一用人妙笔是“以情感人”。他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
拜为异姓兄弟,义同一体,誓同生死。关、张二人死心踏地地跟随他出
生入死,驰骋疆场,成为刘备创业的股肱大将。刘备靠了关、张二人的
帮助,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由一个“贩履织席为业”的贫民小儿
一跃成为县尉,从此跨入逐鹿中原的行列,并最终成为一个强有力的
军事集团。
刘备用人可谓登峰造及。但他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导致后来蜀中
乏人。
通过以上对《三国演义》中各路诸侯用人的分析,可以看出善于用
人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重要原因。可见,善于用人

是事业成功发展
的关键所在。唯有善于用人,大胆启用新人,我们的事业才能长足发
展。我们不仅要“求贤”、“用贤
”,而且要大力“育贤”。只有“育贤”,事业
发展才能后继有人。

用人之道一: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这是讲到领导艺术时,经
常要说到的一个词。什么叫知人善任?知
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
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
之明,这个是很难,确实很难。而刘邦却
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
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
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下属都有什么才能,
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
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
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也是一个领导最
大的才能,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
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
个领导,要做好的是掌握一批人才,把他
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
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
业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刘邦深谙此理,用
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都安排得
有条不紊,刘邦也因此而成为他这个集团
的一个核心。
用人之道二:不拘一格
刘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
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
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
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
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
待业青年,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刘
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
人家说他是一个杂牌军。他要求的是,所
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历
史证明,刘邦的用人策略是对的。
用人之道三:不计前嫌
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
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
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
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如
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
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
邦。陈平走的路更多,陈平原来是魏王手
下的人,不能发挥作用投奔项王,又不能
发挥作用再投奔汉王,刘邦“大悦之”,并
立即任命他做都尉。其实,一个领导者也
应如此,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
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恐怕连帐下之人
也会离他而去。
用人之道四:坦诚相待
坦诚相待,不仅仅是反映一个人的素
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世的一条原则,你坦
诚以待别人,别人通常也会坦诚的对待你。
对于人才,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应得的酬劳,
而更

多的是需要尊重和信任。要尊重这些
人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实话实

说。刘邦就有这个优点,张良、韩信、陈平
这些人,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跟刘邦
谈,提
出问题,刘邦全部都是如实回答,不说假
话,哪怕这样回答很没面子,他也不说假
话。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
第二天要派兵来剿灭刘邦,张良曾问过刘
邦,大王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的回答是“固
不如也”。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问了
这样的问题,说大王自己掂量掂量你的能
力、魅力、实力比得过项羽吗?刘邦虽然
沉默了良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固不如
也”。之所以这些人能够帮助刘邦提出自
己的计策来,是由于刘邦有一个前提,就
是如实相告,绝不隐瞒,这样信任对方,尊
重对方,得到了对方同样的回报,同样的
信任和尊重,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
这也是我们一些做领导的,非常值得借鉴
的经验。
用人之道五:用人不疑
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一天到晚
看见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这个,
明天猜忌那个。刘邦他就有这个魄力,他
一旦决定用某某人,就绝不怀疑,放手使
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陈平从项羽
的军中投靠刘邦以后,得到刘邦的信任,
让很多刘邦的老随从不满意,所以就有人
去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然而刘邦还
是坚持对陈平委以重任。当时,刘邦和项
羽正处于一个胶着的状态,谁也吃不掉
谁,为了让陈平能够成功的实施反间计,
刘邦拨款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并且不问出
入,可以想见刘邦对陈平的信任程度。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邦的用人之术
是典型的帝王之术,一方面你看他好像用
人不疑,另外一方面,肚子里极度地猜忌,
只不过他猜忌的不动声色。但他手腕高
明,这是一切所谓有为君主的通例,也非
刘邦一人而已。
用人之道六:论功行赏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
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
贡献的实实在在的肯定。不能老拿好话迎
和人,说这个人不错,是个难得的人才,是
我们的骨干,就是一分钱不给,这个是不
行的。有贡献就得奖励,奖励要奖励得合
适。确实是工作做得好,贡献大的,要多
奖;做得一般的,一般的奖;做得差的,
不奖,甚至罚。做到赏罚分明。刘邦夺取
天下以后,根据各个人的不同功绩,对功
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
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
的人——雍齿。
刘邦可以说是很懂得领导艺术的典
范,正是由于他能够信任人才

,使用人
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地
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
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
化组合,这样一来,他夺得天下也是必然
的事情。

一国时代的
曹操、孙权、刘备都
一是争天下的枭雄。那么,在三
国鼎立中,曹操为何最为强大,三分天下
有其二呢?
可以说,曾孙刘三方的强弱、疆域大
小,是与三方所得人才多少成正比的。三
人中曹操最为狡黠,也最善用人,天下人
才2/3投归了曹操。
求才:计出百端
公元208年,曹操平定荆州,举行封
赏宴会,起用荆州士人。当时避乱荆州的
文学家王粲被任用为丞相掾。王粲说出了
曹操用人之道:“明公您平定冀州,一下车
就忙着整顿军队,收录豪杰,委以重任,依
靠他们雄霸天下。现在打下荆州,您又起
用这里的贤才,让他们担任官职,使天下
人民归心。愿意做你的臣民。文才武才都
愿替您尽力,这是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才
做到的事啊!”
曹操千方百计网罗人才,主要的招数
有五个方面。
征辟。征,是征召地方名人;辟,是择
优选拔中下级官吏。征辟是两汉选拔杰
出人才的正常途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
破格起用人才。袁涣、张范、凉茂、国渊、
田畴、邴原、毛阶、蒋济等,皆征辟署职。
曹操破格用人,发挥到了极致。公元210
年,曹操下《求贤令》,向全国公开召用人
才,明确提出,天下未定,急用人才,不必
要求廉洁之士,即便是有盗嫂受金过失
的人才,都可任用,并鼓励臣僚举荐人
才。
投效。天下纷乱,有才能的人都想找
一个好主子。主动投靠曹操的人有很多天
下奇才。曹操倚重的五大谋士荀或、荀攸、
郭嘉、程昱、贾诩等人的投效,最有典型意
义。荀或、郭嘉两大奇才都是从袁绍鼎盛
的营垒投到当时名微众寡的曹操营垒。郭
嘉初见曹操,就倾心悦服,逢人就说:“真
吾主也。”由此可见曹操的魅力。
推荐。荀或为曹操推荐了一大批人
才,荀攸、郭嘉、钟由、陈群、司马懿、郗虑、
华歆、王郎、荀悦、杜畿、杜袭、辛毗、赵俨
等,或为卿相,或为地方大吏,有数十人。
纳降。曹操征服一个集团,都大量录
用对方的人才。陈琳,袁绍记室;张邻,袁
绍大将;辛毗、王倚、管统,袁谭部属,这些
人失败后投降曹操,曹操量其才用,一视
同仁,委以重任,得到丰厚回报。张辽,吕
一代集维学揉
用人之道
维普资讯 https://www.docsj.com/doc/818850973.html,
布部将;徐晃,杨奉部将;庞德,马超部
将,他们投降曹操后,效尽死力,成为
名将。
强征。曹操初

辟司马懿,司马懿不
就征,使者往返多次。曹操对使者说:
“司马懿三请不来,就把他抓起来。”司
马懿害怕了,接受曹操的委任。曹操征
阮璃,阮璃逃入山中,曹操派人放火烧
山。终于得到了阮璃。
上述五种手法,以征辟、投效、推

荐三者为主要形式。曹操聚集人才,用
为椽属,在身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智
囊团,粗略统计,在《三国志》及裴注中
留下记载的就有90余人。
用才:恩戚并施
人才难聚。而聚了人才如何用人
更为艰难。因为庸主驾驭不了人才,而
忌才之主容不下人才。曹操是怎样驾驭
人才的呢?突出的特点也有五个方面。
人尽其才,不求全责备。这话说来
容易,做起来很难。凡人才,首要的是
有用武之地,要给他安排合适的岗位。
凡人才,都有个性,免不了有这样那样
的缺点。曹操懂得人才的心理,他能知
人善任,不求全责备,明确地说:“治平
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这一原则就是
不拘一格录用人才,并能兼容并包。陈
群持正,郭嘉不治行检,曹操对两人都
喜欢。
诱以官禄,赏罚分明。公元207
年,曹操平定河北,大封功臣20余人
为列侯, 同时又下分租令与诸将椽属
及死事之孤。公元208年,曹操下荆
州,封侯15人。曹操部属,功勋卓著
的,不断增加封邑。曹操认为,只赏不
罚,不是完善的国法。公元203年,下
《败军令》,明确规定诸将出征,打了败
仗要治罪。史称曹操赏罚严明:该得重
赏的,不吝惜千金;无功想要恩惠,丝
毫没有。
笼以权术,辟为椽属。曹操录用人
才,不直接委官任职,先要做曹操的部
属。曹操的智囊团90多人,出宰州郡,
入为公卿,但身份都是曹操的椽属。既
为椽属,则有主仆之分,他们不知有国
家,但知有曹操。椽属无定员,可以无
限扩大。曹操的椽属有四个系统。第

, 丞相开府治事,有长史、司直、主
薄、东西曹椽等各种行政椽属。第二,
曹操征伐四方,建立了庞大的军事曹
椽。名称很多,有军师、军师祭酒、军谋
祭酒、军祭酒、军谋略、参军事等。第
三,文学椽、记室,相当于秘书处。第
四,曹丕为五官中郎将,魏国既建为太
子。所以有五官中郎将椽属、太子椽
属。此外,曹操领冀州牧,又有州牧系
统椽属。曹操后期把许多椽属转给太
子。例如司马懿,曹操辟为丞相文学
椽,转主簿,又令与太子游处为舍人,
以便“渐臣使之”。
容人之过,度释前嫌。曹操具有雄
略之主的气质,能容人之过,有忍人之
量。魏种在吕布偷袭兖州时。背叛曹
操。投了袁绍。后来曹操活

捉了魏种,
曹操惜其才而仍然信用,委任为河内
太守。陈琳为袁绍草檄文,辱骂曹操,
辱及三代,陈琳被俘谢罪,曹操宥而不
问。张绣在与曹操敌对战争中不仅杀
了曹操的长子曹昂和侄儿曹安民,而
且还伤了曹操。后来张绣投降,曹操不
计前嫌。曹操与张绣,还结为儿女亲

家,曹操娶张绣之女为儿媳。张绣立功
封侯。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缴获
了许多部属、公卿以及地方大吏通敌
的信件,曹操当众烧毁。曹操说:“袁绍
责编,蒋海洋
强盛时,连我都有些害怕,何况众人
呢!”显得十分豁达自信。曹操待人接
物,平等谈话,没有架子,有一种亲民
的情结。也许曹操是作秀,确也给人好
印象。
严密掌控,威以刑杀。凡雄略之
主,均有刚毅深刻的一面,更何况曹操
的哲学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所以
他有残贼之行,更有奸险诈伪的特点,
使人害怕,毛骨悚然。孔融以言论罪被
族灭,崔琰以腹诽罪被赐死,毛价因牢
骚而下狱。曹操对椽属,动不动就加以
刑杖,何夔经常在身上带有毒药,誓死
不受辱,才幸免于刑仗。荀或是曹操的
首席谋士,立有大功,又是儿女亲家,
曹操之女阳安公主是荀或长子荀恽的
妻子。荀或对曹操晋爵魏公表示不满,
立即遭到逼杀,毫不手软。曹操在搜查
袁绍记室,发现阳安都尉李通没有与
袁绍通信。并断定这是赵俨劝说的结
果。这一条记载说明曹操在当众烧书
信之前,早已录了黑名单。崔琰之死,
毛价之叹,都有人告密,说明曹操组织
特务网,暗中监视臣僚。监视臣僚,敢
于杀戮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震慑百
僚,使之不敢轻易背叛,另一面又遏制
了人才的充分发挥,更使一些人才流
向了刘备、孙权。 .
曹操与袁绍最初起兵讨董卓时,
曹操曾感慨:“我要任用天下一切有智
慧、有能力的人,用道义来统率他们,
这样,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取得成
功。”后来的事实证明,曹操用人,取得
了很大成功。同时,他的缺失助成了东
汉末人才三分,曹操未能笼尽天下英
才,因此未能完成统一的重任,不能不
使人遗憾。(作者单位:中央社会主义
学院


“他起用年轻的霍去
病就有分卫青之权的用
意,而后来他将二人同时
拜为大司马,更是明摆着
让他们互相牵制。这一用
人方略虽然—时发挥了奇
效, 却不能保证永远管
用。”
元光年间,司马相如
为西南夷事上书武帝,其
中有句话,意味深长:“盖
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
非常之功
必待非常之人
———闲说汉武帝的用人之道
!韩巍





领导艺术
!"
文萃


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
武帝对这话非常欣赏,以至二十多年后他在命令州郡举荐贤才的诏
书中还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武帝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
位“常人所异”的帝王,他一生中所用的也确实多是“非常之人”,做的

是“非常之事”,成的是“非常之功”,让平庸的后人感到不可思议。不
过在研究历史的人看来,这一连串“非常”的背后,有一个更大的背
景,那就是“非常之世”。
与历史上的其他帝王相比,汉武帝大概是最少受“传统”约束的
一位,也许对他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必须遵循的“传统”。汉室起自
草民,开国君臣都没有什么文化素养,以致朝堂之上大呼小叫,不成
体统。汉初奉行清净无为的黄老之教,与其说是一种自觉的选择,不
如说是被迫接受现实的无奈。等到武帝即位时,这种治国之术已经退
化为习惯和惰性,根本无法与系统化的儒家学说抗衡!电视剧特别强
调景帝至武帝初年黄老和儒学“两条路线”的斗争,实有言过其实之
处"。因此窦太后一死,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碍武帝推行他的治国
方略。
武帝本人的头脑其实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混合体,其中有儒家的
政治理想,法家的权谋治术,也有方术神仙家的迷信,处处折射出那
个时代特有的混乱和生机!电视剧把他描绘成“儒家代表”,实在是过
分简单化"。他崇尚文学,也醉心于武功,追求长生不老更是他一生的
梦想。他身上既体现了那个时代最为“精英”的文化,也集中了那个时
代最为“底层”的愚昧。作为天下至尊,他从不缺乏勃勃雄心、丰富的
想象力和坚强的意志;更重要的是,他手中握有空前强大的皇权,可
以把任何想法付诸实践。于是,在他身边很快聚集起一批形形色色的
“非常之人”。
武帝即位时,占据中央政府的主要是外戚和世袭勋贵,多数不学
#$


文萃
无术,尸位素餐。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必须拉起自己的一班人马,于
是武帝按照前朝成例,下诏求贤。凡有一技之长者,几乎都能找到进
身之阶,或由地方诸侯、官员举荐,或只身闯京城,拉关系,找门路,只
要能想方设法让皇帝知道你是个人物,多少都能捞到一官半职。当时
的热闹景象,用班固的话来说,那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这样的求
贤诏在武帝时期每隔几年就有一道,各地的“异人”也源源不断地被
输送到宫廷中。这些人最初多是在皇帝身边做侍从顾问,以后逐渐因
才施用

,委以各种要职。其中有满腹经纶的儒生,比如董仲舒、公孙
弘,前者用公羊家“大一统”的理念影响了武帝,后者曾经做过丞相;
有学习“纵横之术”的权术家,如主父偃,为武帝设计“推恩令”,削弱
诸侯,立下大功;也有商贾出身的“兴利之臣”,像桑弘羊,武帝一朝的
重大经济决策几乎都出自其手,最后还成了“托孤”重臣。更多的恐怕
是舞文弄墨、插科打
诨、逗主子开心的近臣,其中官运好的像吾丘寿
王、司马相如,也能混个地方官,不过运气不佳如东方朔、枚皋者就只
好一辈子被“倡优畜之”。武帝的“求贤”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战国时代
的“养士”之风,实际上在西汉早期,地方诸侯的宫廷中往往蓄养着大
批门客,有名的如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武帝实际上是在诸侯被
削弱之后将“养士”的权力收归了中央。
那时候靠“贤良对策”上来的人毕竟数量有限,要维持庞大的国
家机器运转不辍,还得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形于案牍之中的“文法吏”。
汉承秦制,治国用严刑峻法,熟习法令制度的官吏才是国家的柱石。
翻开《史记》、《汉书》的《酷吏传》,满眼都是从小学习法令政务做吏
员,勤勤恳恳一步步爬上来的人。很多人位至公卿,顶不济也是郡守
一级的地方要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严格依法办事,尤其是打击
豪强贵戚,手段残忍,铁面无私,动不动就杀得血流成河。武帝要加强
皇权,让国家机器发挥出最大功效,这些嗜血猛兽当然是最合适不过




领导艺术
!"
文萃


的工具。然而专制帝王对待这些“爪牙”也一样残酷无情,工具不好用
了就可以随时丢弃。西汉一朝绳治官吏之严苛简直让后代望洋兴叹,
三公九卿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掉了脑袋,地方官员更是动辄获罪。酷
吏们勤苦一生,结局往往是自己挖坑埋自己,作法自毙。著名的酷吏
张汤,一生参与大案无数,杀人如麻,官至御史大夫,深得武帝信任;
可临了因为几个小吏的构陷而被迫自杀,家里穷得只能用牛车送葬,
连棺椁都备不齐。“用人”用到这个份儿上,是一个时代的制度文化使
然,后世帝王就是想仿效也未必仿效得成。
帝王家最怕的就是大权旁落,即使布置下重重法网,安排了无数
爪牙,照样寝食难安,因此他们梦寐以求的就是能让自己放心的人。
人要可靠好用,第一必须跟皇帝关系亲密,第二必须无根无基,没有
自己的小算盘,只有这样,他才能死抱着皇帝这棵大树,忠心不二。符
合这些条件的人大概不出两层干系:一是“裙带”,就

是老婆家的人,
古代叫“外戚”;二是“奴才”,甚至是去了势的宦官。自古凡雄才大略
的君主,往往是权力欲极强的专制狂,汉武帝在这点上表现得尤为突
出。他在关键位置上任用的“非常之人”,多是“裙带”和“奴才”关系。
卫青和霍去病是武帝讨伐匈奴的左膀右臂,第一流的军事人才。
但是卫青不过是县吏与女奴的私生子,平阳公主的家奴,连“卫”都是
冒姓。他能够平步青云是由于姐姐卫子夫受武
帝宠爱,后来立为皇
后。霍去病是卫青另一个姐姐的私生子,也是家奴出身,靠着舅舅和
姨妈的关系,年纪轻轻就得任要职。卫、霍二人可以说是“裙带”和“奴
才”两重关系的产物。他们能建立不世之功,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才
干,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武帝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武帝要大举反击匈
奴,就必须改革军制,建立一支能随时调遣的常备军。这支军队的指
挥权不能交给军人世家出身、威望极高的李广,却可以放心大胆地交
给出身微贱、在军中毫无根基的卫青和霍去病。为了这场战争,武帝
!"


文萃
动员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动辄出动十几万大军,而对卫、霍二人在前
方的具体方略却不加任何干涉,让他们放手去干。究其原因,除了武
帝本人出众的眼光和魄力以外,还在于卫、霍出身“奴才”,没有家族
背景和朋党关系,对皇帝感恩戴德,绝对忠诚,让人“放心”。等到卫、
霍二人功勋卓著,羽翼丰满,武帝就起了戒心。他起用年轻的霍去病
就有分卫青之权的用意,而后来他将二人同时拜为大司马,更是明摆
着让他们互相牵制。这一用人方略虽然一时发挥了奇效,却不能保证
永远管用。武帝后期重用的大将李广利是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也是靠
裙带关系爬上高位。他才能平庸,屡战屡败,耗费国家大量钱粮人命
也没立多少功劳,却一直受武帝信任。直到最后投降匈奴,被满门抄
斩。卫青、霍去病这样的“非常之人”毕竟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
武帝临终托孤的四位大臣中,位处第一的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
异母弟弟,出身底层,靠哥哥的关系做了皇帝的侍从,出入宫禁二十
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深得武帝信任。《汉书》却说他“不学亡
!无"术”,可见其文化水平不高。金日!是匈奴休屠王太子,被俘虏成
了奴隶,在宫中养马,得到武帝宠幸,又救过主子的命,于是竟做了顾
命大臣。一个“非我族类”的奴才能爬到如此高位,除了武帝头脑开
通,没有狭隘民族观念以外,更重要的恐怕是专制皇权空前强大,没
有任何力量

可以牵制,皇帝才可以为所欲为。武帝一生对外戚专权深
怀戒心,早年他废黜陈皇后,立卫子夫,个人感情的好恶以外,很可能
还有政治上的考虑:卫子夫出身奴婢,无须顾忌外家的势力。后来他
宠幸的李夫人和钩弋夫人,也都出身寒微,没有家族背景。尽管如此,
当他晚年决定立刘弗陵为嗣时,为了避免母后专政的危险,仍然残酷
地将其母钩弋夫人赐死;同时指定四位辅政大臣,而让贫贱出身,忠
诚谨慎的霍光为首,让他们互相牵制,避免大权集于一人
之手。做好
了这一切安排,武帝才放心而去


开国皇帝的用人之道
作者:吴榆山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刘邦和项羽在鸿门那个地方喝了一次酒。很多年以后,人们把这次聚会叫做鸿门宴。
那天一大早,刘邦就到了鸿门参见项羽。项羽紧急召见他,是因为他已经办成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秦国,被他灭亡了。当时,刘邦带了一百多号人,但心里仍然很不踏实,因为他听说,项羽要对他下手了。他一路上都在想如何应付这次会面,等他一看见项羽,就喊上了:“大王,我们两个兄弟当年约定合力攻秦,我真没想到自己能先入关破秦,能在这里和大王相见,真是想煞兄弟了。听说有个奸人挑拨我们兄弟间的关系,你可得相信我!”这番表白,既套了近乎,又表了立场。说得那项羽有些不好意思了,忍不住说:“都是你手下的那个曹无伤说你的,要不然我哪会怀疑你啊。”这话笨得可以,人家还没问呢,他项羽就把自己的内线交待出来了。于是两个人开始喝酒,刘邦表现的很谦卑,捡了一个下手坐下。喝了几杯之后,项羽手下的智囊范增似乎觉得他的玉佩很漂亮,一次又一次地举起来,还用眼睛盯着项羽看。原来他是想趁此机会,让项羽除掉刘邦。哪知道项羽视而不见。结果,范增一看这招不灵,便溜了出去找到项庄,要他进去敬酒,并舞上一段剑,然后趁机刺杀刘邦。那项庄也不含糊,进去就开始舞剑,寻机而动。哪知道项羽他叔叔项伯早就被刘邦收买了,还结成了亲家。他也拔剑起舞,挡在刘邦面前,项庄自然刺杀不了刘邦。刘邦的智囊张良一看情况不对,马上也溜了出去,找到了樊哙。樊哙是屠户出身,勇猛过人,冲进大帐后表演了一段啃生猪腿,喝大杯酒的生猛戏,然后对项羽喊道:“大王,我姐夫可真是冤枉啊,他辛辛苦苦打下咸阳,什么东西都没动,就盼着大王来主持大局,您怎么能听小人的谗言,一来就要拿我们开刀呢?”刘邦也挤出几滴眼泪配合了一下,弄得项羽无话可说。过了一会,刘邦借口如厕

溜了出来,在樊哙的劝说下,由几名勇士护送着,撒丫子从小路开溜了,只留下张良带着几件玉器辞谢项羽。那项羽不知道怎么想的,什么也没说,收下了玉器。范增大怒,拔剑击碎玉器,叹息道:“竖子不足与谋!”
在鸿门宴的过程中,项羽和刘邦用人水平的高下昭然若揭。首先,刘邦善于团结人,连项伯都被他争取过去,他的手下也都围绕自己共度难关。张良审时度势,出谋划策,樊哙勇敢向前,唱起黑脸的角色,其他人也都服从调配,共同应付项羽,保护刘邦的安全;而项羽手下,则分化的
厉害,范增想让项庄舞剑刺杀刘邦,结果被自己人项伯破坏了。其次,刘邦还很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注意听取正确意见;而项羽就差远了,对于范增的建议不理不睬,错失良机。最后,在利用内线方面,项羽也单纯得很,两句话就把自己的内线给暴露了;而刘邦则很好地利用了项伯这个内线,脱离了危险,开始与项羽争霸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中国传统史学界认定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星皇帝”。盛世局面的形成除了归功于他出众的文才武略,而高超的用人艺术更是关键所在。其用人思想历经重重岁月而光辉不减,直到今天还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
才行并举 唐太宗以才行取人的思想,不同于曹操的“唯才是举”,其人才标准更为全面,是兼顾才能与德行两个方面,其中的“行”作为人才标准,则更具有动态性和实践性。唐太宗在人才评价标准上突出德的首要地位,强调人才道德素质的首要价值。德是才的统帅,决定才发挥作用的方向和力度;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和范围。无德之才必将对社会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
弃怨用人 唐太宗非常赞赏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举人胸怀。他一贯主张:“只要是真正的人才,即使是子弟和仇人,也不得不举。”宰相是朝廷重臣,任命时皇族是十分慎重的。唐太宗皇帝生涯23年,在先后任用的12个宰相中,有的是前朝的皇族,有的是高祖李渊重用过的人,这些人能为太宗所用,正体现了唐太宗非同凡响的择人标准和胆识。与朱元璋“吾当以投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的用人思想具有相似之处。魏征曾经是李建成的心腹,也是谋害唐太宗的罪魁祸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后来竟成了他的高参和宰相。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是中国封建帝王时代最理想的君臣关系。魏征病逝,唐太宗亲临吊唁,放声痛哭,并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施恩御人 唐太宗常以“亡隋为戒”,任贤纳谏。当贞观盛事已经形成后,回顾自己的用人思想时,他颇有感触地对大臣们说:朕即位之初,上书者皆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朕从其语,天下大宁(《旧唐书?魏征传》)。是“威权独运”以用人,还是“布德施惠”以用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用人思想,必然造成不同的君臣关系、上下关系,并且最终造成不同的人脉关系和政治局面,这已为历史所反复证明。唐太宗接受魏征的
建议,在用人时除了牢牢掌握权力驱动之外,还大力培植与臣下的亲和关系,即同时运转权力驱动与情谊驱动这两个动因去驾御人才。
赏罚分明 赏罚乃统军御众之柄。唐太宗在《贞观政要?卷三?封建篇》中强调“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他的堂叔李神通,既是开国元勋,又是他的救命恩人。封官定爵时,李神通不甘人后,李世民当即指出,“叔父首倡举兵反隋有功,救我之命终身难忘。但后来窦建德吞并山东,你曾全军覆没;刘黑达卷土重来,你又望风而逃。我不能因为你是皇亲国戚就滥行赏赐。 ” 唐太宗在用人治事时,对各级官吏始终严格考察,按照政绩来决定升降,不受诌媚,赏罚严明。为此,他还设立了专门的考功机构,制定了“四善”、“二十七最”的考功标准,以此作为监察官吏的尺度。
如器用人 唐太宗把用人比作好木匠做家具:“智慧的人取其谋略,愚笨的人取其力量,勇敢的人取其神威,怯懦的人取其谨慎,各种人物要兼而有之。良匠不放弃任何木材,明君不放弃任何人才。不要因为有一样短处就忘掉他的长处,也不要因为毛病而掩盖他的功绩。可以取长补短,人尽其用。”正因为唐太宗对大臣总能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所以贞观时期群英荟萃、人才济济。有的学富五车,有的深谋远虑,有的英勇善战,有的刚正不阿,有的办事干练,有的沉稳慎重,有的热情洋溢,四方辐辏,八面来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