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词二首 教案

词二首 教案

词二首 教案
词二首 教案

21 词两首

卜算子·咏梅

陆游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词的主要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体会到由于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遭遇、当时的心境等等不同,词中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过程

1.导入:花中四君子

2.欣赏感受梅花的精神气韵

3.分析题目,深入题意

卜算子:词牌名,

咏梅:以“咏梅”为题,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歌颂梅花的高洁品质

4.朗读欣赏

5.走进作者的世界,体会不一样的人生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一生志在恢复中原,因“喜论恢复”‘受到投降派忌恨,受人排挤,结果被黜免,回乡闲居至死。

陆游是创作力非常旺盛的诗人,《剑南诗稿》共收录9300余首诗词,加上遗稿,有一万多首。诗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陆游的一生

陆游,自幼聪慧过人,一十二岁便能撰写诗文,最擅长写七律,被称之为奇才。他的一生坎坷不断,刚出生不久,金兵入侵汴京沦陷,幼小的陆游便随家人颠沛流离,21岁奉母命休爱妻(唐婉),2年后再娶

王氏为妻,曾先后几次被朝廷削职罢官。陆游的一生坎坷不平,本是一位爱国的忠心之士却不得重用,因他一再强调抗金的主张,时常受到朝中反派官员的不满和排挤,当他六十五岁再次被罢官后便回到了老家山阴(今浙江绍兴)终老。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他一生中的三件后悔之事

郁闷,老婆被老娘赶走了

倒霉,仕途被秦桧给毁了

可叹,儿子成了一方恶霸

6.学生自由朗读

7.试译全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9、文本研读

(1)意象感受愁情

(2)自由朗读,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梅的孤独寂寞。

怎样理解“无主”这两个字?

主”二字,既点出这株梅并非养尊处优的官梅,也非占尽风流的园梅,而是野生之梅,

么主人对之护持与青睐。又突出了它独立荒野,孤芳高洁的品格。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愁”字是上句“寂寞”的承接和深化“独自”是上句“无主”的演变和强化“更著风和雨”这句进一步描绘了一幅凄惨阴沉的画面。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词的下半阙表达了梅的怎样的品格?从哪里体现的?

8.合作探究。

(1)词中的“梅”、“群芳”的形象各自隐喻什么?联系本词的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梅:饱经忧患的词人。

群芳:当权的投降派。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词又是如何这种手法,用梅花的意象来表现自己情操的?

答:1.“梅”实际是他人格的化身。驿外断桥,黄昏风雨,正象征着他一生艰难的政治处境和他所遭受的严酷政治打击;2.争春无意,妒任群芳,正写照了他不屑媚俗邀宠、有别于一般官僚政客们的傲岸性格;

3.成泥作尘,香犹如故,正突现出他即便粉身碎骨也还是要坚持爱国理想、民族气节、君子操守的顽强意志。

(3) 词中还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写梅花的?作简要分析。

①拟人。“寂寞”,表现梅的寂寞开放,孑然一身、孤苦无依、无人陪护、无人理会、无人欣赏。梅花与诗人的心境融合无间,灵犀相通。“愁”,是上句“寂寞”的承接和深化。在如此衰败肃杀、寒气袭人的暗淡黄昏,这枝独自开放的梅花怎能不愁情满怀。下片的“争”、“妒”大大超脱了草木无情的自然属性,完全赋予了人是思想情感,显示了不同人的不同的精神状态。写花写人,浑然一体,水到渠成、天衣无缝。而“苦”和“一任”更强化了品质的深度,增强了感人的力量,自然贴切,妙笔生花。

②反衬(衬托)。“零落成泥碾作尘”极写梅花寂寞野处、黄昏独愁、风雨交侵、群芳嫉妒深重困境下的悲怆命运——落地陨灭。同时也为下句作最鲜明的反衬和强有力的蓄势,将全词推向最高处。“只有香如故”,是梅花的庄严宣告:我的形体虽然消失,但我的清香——我的精神、我的品格、我的灵魂,丝

毫未泯,依然如故。这宣言是梅花心中的最强音,也充分体现了词人坚贞不屈、爱国不渝的崇高气节,咏物咏怀,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4) 有人认为陆游的咏梅词充满了消极悲观、孤芳自赏的情调,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9.小结

这是一首咏物词。表面看,这首词歌咏的是梅花,实际上,它是通过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和比拟手法,用梅花来表现词人自己的坚贞品质和高尚情操。

作者以爱国获罪,在漫长的一生之中屡遭打击。但他矢志不移,始终坚持抗金报国的远大理想,表现出一种崇高民族气节。这首词就是诗人这一节操的形象化的反映。

10.比较阅读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比较一下这两处梅花在内容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

(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4)都以梅花自比。

不同点

(1)梅花的形象不同

陆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象征屡受排挤的主战派。

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斗争的精神。

(2)感情基调不同

陆游:低沉孤高。

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

11.拓展:你还读过哪些咏梅的诗,喜欢哪一首或哪一句?为什么?

卜算子咏梅

1.教材分析: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是毛泽东读了陆游的同题词后写的,题后注有:“反其意而用之。”词的大意是:刚刚把春天送回来,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来到。已经是冰封雪冻最寒冷的时刻,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虽然美丽,但并不炫耀自己,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信息。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将感到无比欣本文在编排上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后面附有陆游的同题词。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纵横古今,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有利于挖掘学生个人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

陆游的原词是他坚贞不屈的品格的写照。陆游面对山河破碎的现实,他力主抗战,然而遭到的却是投降派一次次击和排挤。词中那株生在荒郊野外的梅花,在断桥边自开自落,无人理睬,同时遭到风雨的摧残,这显然是陆游遭遇的缩影。但他矢志不移,就像那株梅花一样,不想去争艳夺宠,任凭百花的妒忌与排斥,即使粉身碎骨,也变坚定的信念和坚贞不屈的品格。

这两首词,虽然写的都是梅花,但由于毛泽东和陆游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心态不同,审美情趣不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毛词气韵豪放乐观,陆词的基调却是婉约感伤。这是理解上必须注意的一面。

2.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 熟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 能想象出词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梅花的品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花?你们喜欢梅花吗?为什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出示课题算子·咏梅

(1)卜算子词牌名。强调“卜”的发音。学生介绍词牌名的有关知识,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咏梅题目“咏”是什么意思?(依着一定的腔调缓缓地诵读)(2)作者要歌颂梅花的什么品质呢?

二、学习课文

1.一生示范后自由读,组内练读,齐读2、比赛读,生读生评,师指导并范读。3、齐读上阕,你的脑海里浮一幅什么画面?

生汇报。

梅花的生存环境怎样?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百丈冰”,看到“百丈冰”让你想到什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梅花开得怎么样?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俏”,你仿佛看到梅花怎么样?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梅花依然开得热烈、俏丽,这是什么样的梅花?学生回答后板书:勇敢坚强不怕困让我们心里想着画面,再读上阕,读出梅花的坚强勇敢。4、齐读下阕,你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一幅什么画面生汇报。

这时候是什么情景?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山花烂漫”,看到“山花烂漫”让你想到什么?在这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梅花样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笑”,你仿佛看到梅花怎么样?

这是什么样的梅花?学生回答后板书:谦逊无私

让我们心里想着画面,再读上阕,读出梅花的谦逊无私。

5.介绍毛主席写词背景,再读诗词,体会所蕴含的深层思想感情。

三、总结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了本课,你想了解哪些知识?A:毛泽东的其他诗词。B:其它的写梅花的诗词。板书:

卜算子咏梅

己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傲霜斗雪,凌寒独放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胸襟宽广,豁达无私。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篇一: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 申的悲愤心情。 2.教学重点/难点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 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

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 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 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 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 喝彩!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 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 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 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五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11诗词二首语文s版

11诗词二首 1.读拼音,写词语,并完成以下题目。 毛泽东的诗词大气pánɡ bó(),在他的笔下,wēi yí()的五岭山就像是翻滚的细浪,绵延的乌蒙山也就像是小小的ní wán(),真让人感到震撼和钦佩。 (1)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毛泽东诗词的用词特点是。 (2)画横线句子用了的修辞方法,把五岭山比作,把乌蒙山比 作。 2.读句子,给加点字标注正确的读音。 (1)以后,我们再不会被这些事束缚.(),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番。 (2)我最喜欢战争年代儿童团员那手握长缨.()枪在山上站岗的样子。 3.解释诗中加点的字词。 漫卷西风。 (1)六盘山上高峰,红旗 .. 红旗: 。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等闲: 。(写出带有加点词语的诗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写两句含有反义词的诗句) 1.这两首诗词的作者是,他不仅是伟大的家、家,也是独树一帜的大诗人,取得了不朽的文学成就。 2.“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中的“苍龙”原指一种凶恶的龙,在词中 指。这里用的是的修辞方法,所起的作用是陈述式的句,表达了红军战士将消灭,夺得最后胜利,抒发了将革命 的壮志豪情。 3.“更喜千里雪,过后尽开颜。”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千里雪”中的“千里”是虚指,用来表现雪山面积之,直抒胸臆,塑造了一幅(四字词语)的画面。 (3)“尽开颜”的意思是,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 容。这里既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的之态,同时也预示了长征的。 4.“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这两句分别提到了两个地名和,指两个长征途中惊心动魄的故事和。 (2)对这两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涉水时的英雄气概

《苏轼词二首》教案

《苏轼词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教育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风。 2、诵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诗词的意境。 3、比较阅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4、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诗歌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教学重点: 1、诵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诗词豪壮的情调。 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教学难点: 1、感受作者抒写胸中块垒的豪壮情调。 2、探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所体现的情感和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教学方法: 朗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研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导入新课: 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他豁达的人生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他,成了后世文人仰慕的偶像。现代作家林语堂对他极其崇拜,并写有《苏轼传》,说“他是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仍然对苏轼的人生哲学有相当大的认同。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日趋增大的今天,苏轼的作品像一付清凉剂,让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得到丝丝的抚慰;它们亦如晨钟暮鼓,时时提醒我们要安顿好自己的心,要以一颗宁静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苏轼,走进苏轼的诗词,看一下这位历史文人将要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

最新苏轼词两首原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3,余独不觉,已而4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5,何妨吟啸6且徐行。竹杖芒鞋7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8。料峭9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10却相迎。回首向来11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2。 译文 1、《念奴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2、《定风波》: 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这一切无所谓,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穿着草鞋,拄着竹仗,比骑马坐车更加一身轻松。谁怕风风雨雨?我漠视这些,一生任凭烟雨迷蒙,与我同行。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斜阳的山头却来迎接我。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

高中语文同步教案:辛弃疾词两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新课标必修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教案:2.6辛弃疾词两首《京口北固亭怀 古》(人教新课标必修4)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新人教版 必修4 教学目标:s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 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新授 (一)、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苏轼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完美版

◆14苏轼词二首 责任 1920年,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在当时,12.5美元是笔不小的数目,足足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我。”从此,男孩开始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12.5美元这一“天文数字”,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微感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集》 赏读:君子的行为,应安静地修养自己,用俭约来培植德行。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德高莫高于博爱人,为政莫高于博利人。——《新书》 赏读:道德高的没有高过对人普遍施爱,当政者最高的治理方式莫过于对广大人民有利。拥有博爱之心,是为人之道。 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子》 赏读:用善行来洁身自好,就可以比拟尧舜。可见人们加强自我修养是多么重要啊。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赏读:《易》这门学问,走到尽头就要变化,变化以后就能通达,通达以后便能(使你的事业)长久。变通一词,启示人们遇事不必死钻牛角,而应该懂得通融、屈伸。 一、作者视窗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

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二、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当时苏轼与张怀民同被贬到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 “快哉亭”,并作此词。此词通篇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的胸襟,凛然的正气充满全篇。 《定风波》:作于苏轼贬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他通过偶遇风雨这件小事,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即景生情。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骤然遇雨镇定自若,竹杖芒鞋而自得其乐。表达了他旷达超脱的胸怀,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偓佺..( ) (2)欹.枕( ) (3)杳. 杳( ) (4)天籁.( ) (5)料峭. ( ) (6)没????? 没.孤鸿( )没.有( ) (7)卷????? 绣帘卷.( )试卷.( ) 答案 (1)wò quán (2)qī (3)yǎo (4)lài (5)qiào (6)mò méi (7)juǎn juàn 2.词语释义 (1)欹枕.. 江南烟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杳杳.. 没孤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得.. 醉翁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刚道.. 有雌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点浩然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何妨吟啸.. 且徐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竹杖芒鞋.. 轻胜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料峭.. 春风吹酒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躺着看风景的悠然自得的情态 (2)遥远迷蒙的样子 (3)体会到 (4)偏说,硬说 (5)最高的正气和人格节操 (6)吟唱长啸,表示泰然自若的情态 (7)草鞋 (8)形容微寒 3.名句背诵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及必要的历史典故。 2、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3、情感目标 感受词人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上,南宋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宋朝统治者渡江之后,虽一度有北上复国的志向,但这一志向很快就在声色犬马中被遗忘了,所以,南宋的很多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都会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收复失地的决心,当看到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之后就会产生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的苦闷,比如陆游、比如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词两首》,来看一看辛弃疾是如何抒发自己这样心情的。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三)、解题 登: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古人云“登高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登得高,才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 (四)、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北方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五)、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正字正音。 2、学生齐读,把握节奏。 (六)、品读诗词,把握情感。 1、自读诗歌,对照书下注释理解课文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编号:gswhywbx4----004 文华高中高二语文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董华山审核人:陈海霞编制时间:2015/6/26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和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学习过程: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苏轼(1036 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嘉佑进士。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散文堪称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等。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苏轼擅长书画,善写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注重提携后人,有出自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对词的革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柔靡纤细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查慎行等,都明显受到他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一】 【课前准备】 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 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 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 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一年之后的1141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辛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朝廷。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因此,他的许多作品

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深入领会诗人情意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上片赏析: 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康通判任上。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是应有之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登临纵目,江天辽阔)(览江山,书愁绪)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移情于物。“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个短语,一幅画面)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动作细节见心性) 下片赏析: 比起上片来,下片在理解上就要更用心思。因为这里用了几个典故,不了解典故,就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怀。

古诗二首

11 古诗二首 主备人:柳瑞平封晓伟从备人:五年级语文教师 教材分析: 《渭城曲》和《别董大》两首古诗,从内容和情感上讲都属于“送别诗”或“赠别诗”。 《渭城曲》原名《送元二使安西》,因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又名《阳关曲》。诗的前二句紧紧抓住富有特点和代表性的景物来写,展现了一幅清新明朗、和谐悦目的画面。这里非单纯的景物描写,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景物。杨柳是离别的象征,寓意依依惜别的挚情。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离别的依依不舍、深情体贴的叮咛及殷殷祝愿,化作一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达到了顶点,强烈而深沉。 《别董大》诗的前两句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纯用白描手法。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伴随着纷纷飘扬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以及诗人的气质心胸。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下,诗人正在送别董大,其执手依恋之态,我们是可以想见的。但是,高适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他以理驭情,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中又充满信心和力量。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被天下传

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 这首诗之所以卓越,之所以能为志士增色,是因为作者“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以气质自高”。正是因为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所以他才能把临别赠言说得如此贴切入微,坚定不移,朴实无华,感人至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渭”、“浥”、“君”、“曛”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4.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从景入情,学习鉴赏送别诗,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写法;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唐诗的语言特色,读中悟情,理解写景与表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通过学习唐诗,了解我国悠久、文明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难点分析: 诗词的用词高度凝练,教师课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品词析句,在同学的交流中,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通过学生自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生)

第 【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 的有关知识。2.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3.反复诵 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 言美、韵律美。4.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烘托的手法和从生活 小事中提练哲理的方法。5.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 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重点难点】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 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通过景物描写与人 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 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元佑中,旧党执政, 苏轼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 旧党所恶,再次外调,等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重重的打击。 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 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 “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 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 和黄庭坚并称“苏黄”。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 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书画方面, 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淘.()故垒.()公瑾.()纶.()巾樯.()橹.() 还酹.()同行.()吟啸.()一蓑.()烟雨 2.选出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部分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风流人物:有文采有功绩的人物。故垒:古老的营堡。 B.雪:喻浪花。英发:勃发。 C.纶巾:黄色的毛巾。强虏:劲敌。 D.故国:故地。尊:通“樽”。 3.探究《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阅读节奏和语气。 上阕高起然后低回,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雄风浩荡,热烈 奔放,读的时候要铿锵有力,读出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 英雄的仰慕。下阕斗笔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 复归于沉静旷远,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但要读出内敛的洒脱与豪 迈。 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 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其实,苏轼所游 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 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 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品读·鉴赏·探究】 一、初读——感基调,明词意(反复诵读,理解词意) 整体感知性诵读提示:全词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即情感 基调如何);全词该用高昂激起的语调来读,不是用沉郁舒缓的 语调来读;上下阕有没有区别,最后一句呢。 二、再读——品语言,入意境 1.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 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应该以怎样的语速、语气、 语调去读?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属于哪种表达方式? 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应该怎么读?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词最具表 现力?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说 说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对下文周瑜 形象的刻画有何作用?该如何朗读?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在全词中起何作用?如何朗 读? 三、三读——展想象,塑形象 1.“遥想”的内容有哪些? 四、四读——析主题,悟情感(探究交流) 1.赤壁之战中,有那么多的英雄,包括我们在《赤壁赋》中作者 极力歌颂的“一世之雄”曹操,作者为什么只对周瑜钟爱有加? 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最后几句的感慨有何关系?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赤壁赋》中的哪些语句表 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及作者的生平,谈谈你对作 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此时悲观消极吗? 3.最后几句应该怎么读? 五、五读——评词作,知手法 1.下列是关于苏轼词的诗论,同学们结合诗论深入地理解苏轼词 “豪放”的风格。探讨:《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怎样营造出这 种豪放、壮阔的意境的? ①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 对曰:?柳郎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 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②苏辛,词中之狂。 ③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 施之效捧心也。 ④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 (以上②③④则摘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2.本词最重要的艺术技巧有哪些? 高一语文必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轼词二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轼词二首》教案 教案 2009-04-11 22:04 苏轼词二首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苏轼词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了解怀古词的特点。 2.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3.欣赏苏词的语言特点,感受婉约与豪放的不同魅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文学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2.难点: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导入 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豪放词风格 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 二作者简介 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有《东坡全集》。 (参考内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 一言以蔽之:《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超越》 三:词的简介: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延安市新区高级中学贾梅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用典、对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目标:了解辛弃疾,掌握用典手法,理解词人年老被用的心境。 一、导入新课 (板书辛)请以“辛”字组词。(艰辛、辛酸、辛辣、悲辛、辛劳、辛苦……) 被人们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一生怀着“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的块垒,似乎和辛字极有缘,正如他自己的戏说:(出示《永遇乐戏赋辛字》) 正如他所说,其一生只有艰辛、辛酸辛苦、辛辣,而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晚年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回顾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出示辛弃疾简介 (师)他本是带着“到南方后,我一定可以打回北方,收复我的故乡”的信念南归的,却没想到南投40多年间,就有20多年的时间被闲置一边,而在断断续续的启用历程中又有37次频繁调动。朝廷不重用他,可他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何职,总不忘初心,不断上书。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时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三、自主学习 1、反复诵读,结合下文注释读懂词义,理解关键词。 2、齐读,谈谈初读感受。

苏轼词二首

《苏轼词二首》教学案 一、走近苏轼,重温经典 1、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2、复习背诵《水调歌头》,并用一句话概括其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本词将古人对团圆的渴望表达到了极致。——康震 二、再读东坡,指明目标 1、学习目标: ?吟咏、背诵《定风波》。 ?领会作者思想情感。 ?学习对比、双关的手法。 2、读小序,明确背景 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 已第三年。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三、感知文本,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 吟啸:吟咏长啸。一蓑烟雨料峭萧瑟 2、内容理解: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四、静心品味,深入探究 1、上片中用了哪些对比?他们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作用? 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闲适、轻松、自如的心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竹杖芒鞋--步行所用,属于闲人。作者两年后离开黄州,《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竹杖芒鞋与马的对比传达出词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以及无官一身轻的感受。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参考答案:阳光总在风雨后。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南宋]辛弃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预热 1、正字音(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 2、辨字形(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 3、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正音。 提示:①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赏析探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上阕即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阕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门的愤懑、怨恨和痛苦。

《定风波》导学案教师版

《苏轼词二首》导学案【课题】《唐诗宋词》(选读)第三单元【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11 【课时】第1课时【使用日期】12月2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苏轼的了解。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全诗的内容、主旨并背诵。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清叙述角度的变换,读出诗 歌的感情起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轼宠辱不惊笑对挫折的人生态度。【学习重点、难点】加深对苏轼的了解 【学法指导】 1 【诵读时要注意】:①掌握诗的节奏变化;②分清语调语气;③把握感情基调;④理清思路和情感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使诗歌“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2.参照学案“问题探究”练习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定标自学 一、关于作者:?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考中进士。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着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二、其他材料:? 1.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 2.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 3.东坡的父亲,喜欢到处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东坡问母亲:他日儿要做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