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苏轼词二首》学案

《苏轼词二首》学案

《苏轼词二首》学案
《苏轼词二首》学案

濠头中学《苏轼词二首》学习设计

课型:诗歌鉴赏学科:语文年级:高二主备人:董金星徐晓红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学习重点:体会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方法指导:结合词人身世背景与作品风格,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正确评价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引导先学:

(一)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在宋词的发展史中他具有开疆拓土之功。

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为艳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为人们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认为词只宜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认为这才是词的正宗。而苏轼登上词坛后,他以其超拔的才气,凭他在文坛的地位和影响,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卷四)的程度,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起到“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的作用。他在写作传统的婉约词的同时,大量写作豪放词,豪放词风就是由他开创的。这对宋词的繁荣昌盛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二)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

2、注重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快哉亭,在黄州。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题一作《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张偓佺,即张梦得。

⑵湿青红,青红指油漆之色,湿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涂,色泽鲜明。

⑶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按:"山色"句本王维《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⑷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江水广阔,明净如镜,倒映出两岸碧绿的山峰。

⑸一叶白头翁:一叶,指小舟。白头翁,指舟上船夫。郑谷《淮上渔者》"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

⑹未解庄生天籁

....:《庄子·齐物论》:“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庄子谓天籁”乃发于自然的声响,此借指风。

⑺刚道:硬说,偏说。

⑻一点浩然气

...:《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浩然气”,指最高的正气和人格节操。

⑼千里快哉风

...:《风赋》:“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

二、学习过程

(一)课文品读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此词通篇将表达方式熔为一炉,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的胸襟,凛然的正气充满全篇。(主旨)作品描写的重点不在快哉亭的本身,而在它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景象。“长记平山堂上”以下五句,是通过回忆和联想来描写眼前景色,表现手法为。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回忆。于是用这种记忆中的景象和眼下所见之景进行比较,二者非常相类似。这样把快哉亭和平山堂融为一体了。

下片用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以及远处的景色。开头五句,用特写的笔法描写亭前广阔江面的倏忽变化、、风云开阖的壮观,由此生发出江湖豪兴和对人生的见解。“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呈现出一幅平静优雅的山水画卷。

“忽然浪起,掀起一叶白头翁”,写一阵巨风,江面急剧变化,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恶浪中掀舞。这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惊险镜头,但是渔翁并不惧怕,他对这种与狂风恶浪搏斗习以为常,这实际是作者面对政治祸难的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堪笑兰台公子”直至结束,化用宋玉《风赋》中的典故,借对风的议论,将作品的题旨进一步点明和深化。而作者在此却故意在鸡蛋里挑骨头,批评宋玉这位“兰台公子”不懂得庄子所说的天籁。《庄子·齐物论》中认为事物有天籁、地籁、人籁之分,风是属于“天籁”,是大自然演奏的乐曲。宋玉却把风硬分为雌雄,岂不可笑?作者认为,只有具备这种浩然之气,才能领略“千里快哉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豪迈的胸襟,他与张怀民同被贬官黄州,他们都能“不以贬谪为患”,“不以物伤性”,“自放山水之间”(《黄州快哉亭记》),何等旷达!

《定风波》

此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襟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风很大,雨点很猛,穿林打叶,风声呼叫,面对这样的情势,一般人都会惊惶失措的,可是作者用“莫听”二字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所谓,从容处之。“竹杖芒鞋轻胜马”,超旷达观之状可掬。“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而骑马的当然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认识水平,所得的感悟结果是不同的。没有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是不可能有这种体悟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点明了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为什么在“穿林打叶”的时候,“我”能够那样从容不迫地“吟啸且徐行’’呢?因为我早就预料到,狂风骤雨肆虐的景况很快就会过去的。这是“我”在政治生涯中的心理体验。只要能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风丽日跟着到来。“也无风雨也无晴”。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颓丧沉沦。

(二)练习和测评

1、“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用了什么的典故,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感?

2、讨论:“莫听

..?”刻..穿林打叶声,何妨

..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3、思考:“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三、课后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

当?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具体分析。

四、学习后记

参考答案: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写景、抒情和议论;虚景实写;虚实结合

《定风波》: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

练习:1、“浩然气”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快哉风”语出宋玉《风赋》,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只要胸有"浩然之气",就能享此"快哉风",并无"大王"、"庶人"各享"雄风"、 "雌风"之别。

2、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3、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诗歌鉴赏: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分)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只答

“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