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流行病学调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流行病学调查

篇一:流行病学调查计划

附件20

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一、目的

(一)界定疫病发生情况,分析可能扩散范围,提出防控措施建议,提高突发动物疫情处臵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探寻病因及风险因素,分析疫情发展规律,预测疫病暴发或流行趋势,评估控制措施效果,提出政策措施建议。

二、范围

出现以下情况时,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组织本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本方案要求启动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工作,并及时填报紧急疫情调查表:

(一)疑似或确认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

(二)疑似或确认发生疯牛病、痒病、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或新发病病例的;

(三)疑似或确认发生牛瘟、牛肺疫等已消灭疫病;

(四)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布鲁氏菌病、结核病、蓝舌病等主要动物疫病发病率等流行特征出现异常变化;

(五)局部地区或养殖场(小区)较短时间内出现导致较大数量动物发病或不明原因死亡,且蔓延较快疫病的:(六)其他需要开展紧急流行病学调查的情形。

三、工作程序

(一)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疑似紧急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核实信息,进行初步调查并按规定报告疫情。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本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现场调查。

(二)现场调查人员进一步核实情况后,参照相应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采集有关信息,填写调查表。

(三)现场调查人员应根据调查获取的信息,描述动物疫情现状(空间、时间和群间分布等),分析疫病来源,判断疫情发展趋势,提出控制措施建议,形成评估报告。怀疑疫情扩散时,应在高风险地区开展追踪调查。

(四)省级专家组要对现场调查人员形成的调查评估报告和结论进行审核。

(五)必要时,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及相关分中心要派出专家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组织开展经济损失和防控措施评估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省级专家组要对现场调查评估报告和结论进行审核,审核意见作为重大动物疫情解除封锁的重要依据。

(二)疫情解除封锁后,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将流行病学调查表、监测评估报告和省级专家组审核意见报农业部兽医局,并抄送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三)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要进一步完善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软件,做好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并对紧急疫情应急处臵措施和扩散风险进行及时评估,汇总分析流行规律,定期报告农业部兽医局。

(四)地方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明确专人负责动物流行病学调查表填报工作。

附件21主要禽病专项调查方案

一、目的

了解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等常见禽病的流行现状和发展趋势,持续监视禽群疫病流行动向,分析流行规律,提出防控措施建议。

二、范围

江苏、上海、福建、山西、湖北、广东、贵州、青海、宁夏、吉林等省份。

三、方法与内容

(一)在上述省份,每省份根据空间分布在两个不同地区,(中国流行病学调查)各选取15个活禽批发市场或农贸市场进行采样调查。对没有活禽市场的省市,可选择15个养禽场户(存栏少于2000只)进行采样检测和现场调查。采样时间分别为3-4月、10-11月。

(二)在候鸟迁徙季节,在野鸟栖息地采集野鸟粪便样品进行禽病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四、承担单位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负责样品的检测、分析和结果报告,相关省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助开展样品采集和结果分析。

附件22

主要家畜疫病专项调查方案

一、目的

了解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流行性腹泻等猪群主要疫病,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等牛羊病的流行状况和发展趋势,及时提出疫病动态预警及相关政策措施建议。

二、范围

天津、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南、广西、四川、云南、新疆等省份。

三、方法与内容

(一)全国猪群疫病流行动态调查。在上述省份,每季度开展一次猪群疫病流行动态问卷调查(抽取一定比例场户进行现场调查),了解主要猪群疫病发病状况、流行强度、疫苗免疫效果等,并在部分养猪场采集组织及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及时研判疫情态势。

(二)猪群疫病调查。在上述省份进行采样检测。

1.临床健康猪群采样检测,每省份选5个采样点(县/市/区),共采集75份组织样品(淋巴结、肺脏、脾脏等)进行检测,3-5月、9-11月各进行一次。

2.发病猪群采样检测,每省份每半年向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畜病监测室送检一次临床发病猪组织样品,3-5月、9-11月各送检一次。

篇二: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新数据

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新数据:“四率”仍然不理想王金威,luxiazhang王芳刘力生,王海燕;全国慢性肾脏病工作组调查

据20xx年4月3日发表于《美国高血压杂志》的文章,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29.6%,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2.6%、34.1%与9.3%,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中血压

达标率为27.4%。

该调查通过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获取来自中国18岁以上一般人群的最具代表性的样本,旨在调查中国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达标率现状。血压值(bp)通过3次血压计测量获取,每次测量相隔5分钟。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或在自述过去2周内曾服用降压药物。

结果

(1)最终有50171名参与者完成整个调查;

(2)校正后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9.6%,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31.2%vs28.0%);(3)所有高血压患者中,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2.6%、34.1%和9.3%,达标率为27.4%;(4)多种生活方式因素与高血压患病相关,包括体育运动不足、习惯性饮酒、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慢性使用者、较高体重指数和腹型肥胖。

研究者指出,高血压是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负担,其控制情况仍然不理想。多种可调整的生活方式与高血压有关,因而可作为干预措施的潜在靶点,并重点关注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群体。

参考文献:

wang,etal.prevalence,awareness,treatment,andcontrol ofhypertensioninchina:ResultsFromanational

survey.

americanjournalofhypertension.april3,20xx.全

文.pdf

篇三: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时间:20xx-04-23字体:大中小

为掌握我国现阶段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和乙肝病毒感染率,评价1992年我国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20xx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的效果,卫生部在20xx年开展了全国人群乙肝等有关疾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乙肝免疫预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据介绍,本次调查工作由卫生部统一组织实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调查方案设计及技术指导。为使调查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卫生部成立了调查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工作小组,先后4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对该方案进行论证,并在江苏省和山东省分别开展了现场预试验。本次调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个“疾病监测点”上进行。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城市、农村的1~59岁人群共81775人。

卫生部公布了本次调查的结果:

一、全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

城市、农村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差异不显著,西部地区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于东部地区。1~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低,为0.96%。5~14岁人群为2.42%。15~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高,达8.57%。1~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明显低于15~59岁人群。

二、全国人群乙肝抗体阳性率为50.09%。城市高于农村,西部高于东部地区。1~4岁人群乙肝抗体阳性率最高,为71.24%,5~14岁人群为56.58%。15~59岁人群最低,为

47.38%。

三、乙肝疫苗接种情况。本次调查1~14岁儿童40129人,其中有乙肝疫苗接种史32732人,占81.56%。1~4岁和5~14岁调查人群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9.39%和

50.59%,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73.37%和43.91%,乙肝疫苗全程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西部,医院出生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高于在家出生儿童。

四、乙肝疫苗免疫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有乙肝疫苗接种史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明显低于无乙肝疫苗接

种史人群。在有预防接种史的儿童中,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者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低于未及时接种人群。

卫生部的调查结果表明,乙肝免疫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大幅下降。本次调查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与1992年调查发现的9.75%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相比,下降26.36%,而且年龄越小,下降幅度越大。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提出的根据1992

年和20xx年两次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1992年以来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数减少了近8000万人,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减少了1900万人。

专家分析认为,《20xx~20xx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中提出的要在20xx年将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二、乙肝疫苗接种率大幅度提高。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由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时的30%提高到20xx年出生儿童的93%;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由1992年的22%提高到20xx年出生儿童的82%,接种率有大幅度提高。

卫生部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我国乙肝防治工作仍然面临严峻形势。按本次调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7.18%推算,我国仍然有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约9300万人。尽管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出现下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并且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大量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终身携带,成人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不会出现明显下降。受预防保健服务可及性的限制,快速、大幅度提高西部地区、边远农村地区和流动人口聚集地新出生的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特别是

提高首针及时接种率难度较大。

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卫生部将进一步加大乙肝预防控制工作。一是充分认识我国乙肝危害严重性和长期性。加大贯彻落实《20xx~20xx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的力度,加大对乙肝预防控制的投入。二是继续坚持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策略。认真落实儿童乙肝疫苗免疫规划,做好重点地区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特别要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逐步开展新生儿以外人群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鼓励对重点人群、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三是加大对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提高中西部农村地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以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

资料链接:用语解释

1、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指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所占的百分比,是表示人群感染水平高低的指标,携带率越高显示人群感染越严重。

2、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指人群中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者所占的百分比,是衡量人群免疫水平的指标。抗体阳性率高显示人群免疫水平高。

3、行政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9个省(直辖市);

中部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

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10个省;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

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

区、直辖市)。

4、乙肝疫苗全程接种: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在1

周岁以内完成3针乙肝疫苗接种。

5、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

针乙肝疫苗。

6、1992~20xx年为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时

期,期间出生儿童年龄为5~14岁;20xx年起卫生部将乙肝

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20xx年以后出生到调查之日满1岁

的儿童年龄为1~4岁。

1111

中国居民口腔健康状况——第四次中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中国居民口腔健康状况——第四次中国口腔健康流行病 学调查报告 口腔健康是人体整体健康不行轻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的经济进步和个人的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和人们对口腔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国居民口腔健康状况逐渐得到改善。为了全面了解中国居民口腔健康状况,第四次中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本次调查遮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城市 和农村居民,选择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域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口腔卫生习惯、口腔疾病患病率、牙龈出血状况、龋齿患病率、牙周炎患病率等。调查结果显示,整体而言,中国居民口腔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起首,个人口腔卫生习惯方面,中国居民的口腔卫生意识普遍增强,刷牙次数和刷牙时间有所增加。然而,调查结果显示,仍有部分居民存在刷牙不彻底、不规范等问题。此外,口腔保健知识的普及度仍有待提高,许多居民对于如何正确使用牙线、漱口水等口腔清洁工具仍不够了解。 其次,口腔疾病患病率方面,调查表明牙龈出血以及其他牙周疾病的患病率较高。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包括口腔卫生习惯不良、吸烟、饮酒、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因素。此外,龋齿患病率依旧较高,主要是由于过多食用高糖食品、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以及不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等原因所致。 再次,口腔健康状况在不同人群之间存在差异。调查结果

显示,农村居民的口腔健康状况相对较差,牙周疾病和龋齿患病率均高于城市居民。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居民普遍存在缺乏口腔卫生知识和意识,以及经济条件限制等因素所致。 针对以上问题和差距,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实行了一系列措施,以改善居民口腔健康状况。政府加大了口腔卫生知识的普及力度,通过举办宣扬活动、开展义诊、培训口腔卫生志愿者等方式,提高居民的口腔保健意识。此外,政府还鼓舞建立更多的社区牙科诊所,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口腔保健服务。 将来,我们还需要深度探究和分析口腔健康的相关问题,探究提高居民口腔健康状况的有效方法。加强口腔卫生宣扬教育,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习惯,以及加强口腔医疗资源的建设和分配,都是改善中国居民口腔健康状况的关键所在。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信任中国居民口腔健康状况将会持续改善,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乐观贡献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口腔健康问题。然而,中国居民口腔健康状况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差距。这可以归因于多种原因,包括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吸烟、饮酒、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因素。 起首,口腔卫生习惯不良是导致口腔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人缺乏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不定期刷牙、不使用牙线和漱口水等口腔保健产品。这导致口腔中的细菌滋生,形成牙菌斑和牙结石,从而引发龋齿和牙周疾病。 其次,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口腔健康问题的原因之一。吸烟和饮酒会对口腔健康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会导致口腔黏膜和牙齿的毁伤,增加患口腔癌的风险。酒精会使口腔黏膜干燥,缩减唾液分泌,从而影响

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与原则

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与原则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流行病学调查的定义。流行病学调查是一种 研究人群中疾病暴发和传播情况的科学方法,其目的是了解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控制措施。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详细介绍流行病学调查的 步骤与原则。 一、确定目标及问题定义 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目标和问题。研究 者需要明确所要研究的疾病或健康问题,并将其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变量。例如,研究者要调查某地区的疟疾发病情况,可以将目标定义为“研究该地区疟疾的发病率和相关因素”。 二、设计研究方案 在明确目标和问题之后,研究者需要设计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包括 研究的类型、调查方法、抽样、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例如,对于 目标是调查某地区疟疾发病情况的研究,可以选择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收集数据,然后使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 三、选择受试者和抽样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选择适当的受试者并进行抽样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受试者的选择要准确代表流行病学调查对象的人群。抽样方法可 以是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或整群抽样等。在确定了适当的受试者和抽 样方法后,可以着手进行实地调查。

四、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是流行病学调查中的核心环节。在数据收集过程中,研究 者需要制定明确的调查表格、问卷或观察指南,并在实地进行数据采集。同时,研究者还需要对数据收集过程进行监控和质量控制,以确 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五、数据分析与解读 数据收集完成后,便可进入数据分析与解读阶段。数据分析的方法 可以根据研究问题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进 行数据分析时,需要注意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结合流行病学的 概念和原则进行合理的解读。 六、结果报告和应用 流行病学调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出结论,并将结果应用于公共卫 生实践中。因此,在完成数据分析和解读后,研究者需要撰写结果报 告并将其与相关人员和组织分享。报告应包含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和建议,并以清晰和简明的方式呈现。 七、质量控制与伦理 在整个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质量控制和伦理问题都是需要重视的。研究者需要保证数据的质量、真实性和可靠性,并遵守相关的伦理原则。研究过程中应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并获得相关伦理审批。 综上所述,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包括确定目标及问题定义、设计研 究方案、选择受试者和抽样、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与解读、结果报告

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

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在中国,胃癌也是一种高发的疾病,其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因素与世界其他地区有所不同。本文将探讨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以期提高人们对胃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中国胃癌的流行病学现状具有以下特征: 1、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差异:在中国,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胃癌发病率 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地区的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有关。而农村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可能与农村地区的饮食结构、生活环境等有关。 2、年龄段的差异: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年龄段差异。中老 年人发病率较高,尤其是50-60岁的人群,这与该年龄段的人群暴露于各种致癌因素的时间较长有关。 3、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胃癌发病率也存在差异。东部地区发病率 较高,可能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而西部地区发病率相对较低,可能与西部地区的饮食结构、生活环境等有关。 胃癌的致病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结构、吸烟和饮酒等。其

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的致癌因素之一,大约有60%的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此外,饮食结构不合理、吸烟和饮酒等也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针对胃癌的筛查和诊断,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内镜检查、生化指标检测、影像检查等。其中,内镜检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筛查方法之一,可以发现早期胃癌并进行组织活检。生化指标检测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等生化指标来辅助诊断胃癌。影像检查如钡餐造影、CT等也可以帮助诊断胃癌。 胃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手术是治疗胃癌的首选方法,早期胃癌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可获得较好的生存率。化疗和放疗则主要用于辅助手术治疗,帮助控制肿瘤的扩散和缓解症状。 要降低胃癌的发病率,需要从多方面加强预防措施。首先,加强幽门螺杆菌的防治,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降低感染风险。其次,优化饮食结构,减少高盐、熏制、油炸等不健康食品的摄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量。此外,加强吸烟和饮酒的管控,降低这些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总之,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城市和农村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的差异。为了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病率,需要深入研

第六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第六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近年来,口腔健康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口腔健康状况,中国口腔医学会于2015年进行了第六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这一调查涵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25,000名受访者,涉及口腔疾病、口腔卫生、口腔行为等方面。 一、口腔健康状况 1.龋齿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岁儿童龋齿患病率为70.9%,12岁儿童龋齿患病率为38.2%,成年人龋齿患病率为87.1%。其中,35-44岁人群中,龋齿患病率最高,达到了90.2%。这些数据表明,龋齿在我国仍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口腔疾病。 2.牙周疾病 我国成年人牙周疾病患病率为47.2%,其中轻度牙周炎最为常见,占比为37.5%。牙周炎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50岁以上人群中,牙周疾病患病率达到了70.2%。 二、口腔卫生状况 1.刷牙

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中,平均每天刷牙次数为1.46次。其中,农村地区平均每天刷牙次数为1.38次,城市地区平均每天刷牙次数为1.51次。与此同时,调查发现,使用电动牙刷的人群中,每天刷牙次数更多,刷牙效果也更好。 2.牙线 口腔卫生不良是牙周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中,只有7.6%的人使用牙线清洁牙齿。与此相对应的是,使用牙线的人群中,牙周疾病患病率更低。 三、口腔健康行为 1.吸烟 吸烟是口腔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中,吸烟率为27.1%。其中,男性吸烟率为51.4%,女性吸烟率为2.1%。随着吸烟年限的增加,口腔疾病的患病率也逐渐升高。 2.饮食 饮食健康与口腔健康密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中,甜食食用频率高达72.6%,膳食纤维、维生素C、钙等营养成分摄入不足。这些不良饮食习惯容易导致口腔疾病的发生。

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新冠肺炎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随着病例数量的不断增加,我们需要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疾病传播的方式和范围,从而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本文将讨论针对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研究对象的选择很关键,应该优先选择确诊的病例进行研究。同时,应该尽力扩大样本范围,包括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和接触者。这些样本可以反映出该地区疫情的真实情况,更好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二、研究内容 1、病例特征 针对确诊病例,需要记录其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家庭住址、症状发生时间、就诊医院、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等。通过对其基本信息和治疗情况的收集,得出患者病情发展和病愈情况的分布规律,为今后的防治疫情提供科学的依据。 2、传播途径 在调查过程中,需要认真搜集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家庭成员、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数据,包括与病毒接

触途径、疫情暴发时间、症状、检测结果等。加强对传播途径和风险人群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预防和控制疫情。 3、社区分布情况 对社区范围内的情况也要进行调查。针对社区范围内的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搜集相关病例的基本信息和密切接触者等。加强对社区防疫的投入,加强监管,减少疫情传播。 三、研究方法 1、流行病学调查问卷 主要对病例及其密切接触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生活、医疗接触史、疾病症状、家庭环境等方面的情况,能够清晰的了解每一位病人的病史信息,有利于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2、数据分析与统计 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概率论、统计学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去了解疾病的传播方式和规律,帮助科学家制定对应的防疫措施,对预防疾病的疑点提出有利于决策的建议。 3、大数据研究 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挖掘并结合其他辅助数据,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病毒传播、社区范围内流行、不同人群感染率、防控措施效果等情况,更准确地掌握疫情传播规律,更好地指导疫情防控措施。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 结核病(TB)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结核病的流行状况和特征,为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我国卫生部门开展了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调查的结果和结论。本次调查采用了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抽取了315个县(区),每个县(区)抽取了1000名15-69岁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的内容包括: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患者发现和治疗的现状、密切接触者筛查和预防性治疗情况等。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总体较低,仅有9%的受访者能够正确回答什么是结核病, 6%的受访者知道结核病的传播途径, 8%的受访者知道如何预防结核病。 调查发现,我国肺结核的患病率为459/10万,而报告率仅为64%。其中,涂阳肺结核的患病率为64/10万,治疗成功率为86%。调查还发现,部分患者存在治疗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和治疗不彻底等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仍面临严峻的形势。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结核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加强患者发现和管理工作,提高报告率和治疗成功率。 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提高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增加投入,提高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经费保障水平。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预防和控制结核病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24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 调查工作圆满完成。本次调查报告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全国结核病的流行病学数据,为制定更有效的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岁以上的人口进行了抽样调查。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医学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样本进行了全面的结核病相关信息的收集和评估。 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结核病的感染率为48%,相较于2019年的第四 次调查结果(04%)有所上升,但总体上仍保持稳定。这表明,尽管 我们的防控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结核病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公共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一、前言 传染病是人类历史上一直以来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当前人类 生态危机的重要表现。传染病流行的时空变化,病原体演变趋势,以及疫情爆发和传播规律等都需要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得到 深入分析,以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二、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概述 (一)调查研究的传染病分类 传染病可以根据发病特征、致病机理、病原体生态等多方面进 行分类。根据病原体类型,一般可分为病毒、细菌、真菌、寄生 虫等类别,而实际上某些疾病可能涉及多个病原体的共同作用。 此外,传染病还可根据病原体的不同传播途径和暴露途径来进行 分类。 (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是对人群中疾病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科学, 其研究方法包括: 1. 传染病防控现场调查:主要通过现场调查、抽样调查等方式 收集数据,了解靶群体中传染病的发病特征、传染途径、暴露来 源等;

2. 疫情监测:通过建立包括实验室监测、临床监测、病例报告系统、机场、口岸、港口、火车站等传染病集中监测点等方式来进行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 3. 疾病模型:基于数学和统计学原理,模拟出人群中传染病的发生及传播规律,推断出控制措施对疾病的影响程度,以及评估预防和控制策略。 (三)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1. 报告传染病发病情况及病原体的变异情况,如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疫情报告、疫苗研制、病毒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了基础数据; 2. 探究传染病发病的人群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如人口特征、气候环境、社会经济因素等,从而为疫情预测、预警和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科技支撑; 3. 研究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其影响因素,如空气传播、食品传播、虫媒传播等,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指导; 4. 研究传染病致病机理及其病原体的变异规律,如多工程协同作用的多重病原体促进致病力的快速提升等,为制定疫苗研制、药物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三、调查研究的工作步骤

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XX县报告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由XX县疾控中心组织开展。 一、调查目的 掌握新冠肺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病与就诊经过、暴露危险因素、与其他病例或者聚集性疫情的关联等情况,查明其感染来源,追踪、判定并管控密切接触者。进一步分析聚集性疫情的传播特征和传播链,评估风险人群和地域范围,为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奠定基础。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新冠肺炎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以下简称密接的密接)以及家庭成员和接诊医生等知情者。如被调查人员不配合调查,应协调政府、社区和公安部门协助调查。 三、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基本信息、发病与诊疗、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可疑暴露史、密切接触者信息和行动轨迹等。重点对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发病或采样阳性前14天内的暴露史进行调查,包括发热人员、疑似病例、境外人员、中高风险地区人员接触史,医疗机构就诊史,农贸市场暴露史、进口冷冻食品接触史等。调查应于接

到疫情报告后24小时内完成。 四、调查准备和启动 (一)前期准备。成立流行病学调查专业技术队伍,对成立的流行病学调查专业技术队伍开展技术培训,熟练掌握局部地区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的流程和内容。 (二)启动调查 1.启动调查。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报告、医疗机构和其他单位及个人报告的新冠肺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信息后,XX县疾控中心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启动现场调查工作。 2.获取支持信息。向相关部门报告病例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电话(微信)、关键时间(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发病前14天至隔离时间,以及无症状感染者采样阳性前14天至隔离时间前)等信息,尽快获得病例的行动轨迹、可能接触人员的名单和线索,帮助明确疫情波及的风险地区和人群。 五、调查步骤和方法 (一)调查和应急处置。采用面对面访谈方法,特殊情况可采取电话方式,对感染者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同时根据访谈提纲开展调查。结合相关部门信息和流调结果,判定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并对病例及密接人员进行集中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方法研究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方法研究传染病是指由感染源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易感人群引起的一类疾病。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状况对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流行病学调查与 分析是了解传染病的疫情、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传播规律的重要方法。本文将介绍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的方法与研究进展。 一、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1. 基本原则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应遵循科学、客观、真实的原则。调查前应明 确调查目的、对象、内容以及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方法。 2. 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根据一定的概率方法,从总体中选择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以此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抽样方法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可推广性。 3.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是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关键环节。采集数据应具体、准确、全面。采集方式包括问卷调查、样本采集和实地观察等。 4.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环节。数据分析应采用合适 的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学和推论统计学,以得出结论和提供科 学依据。

二、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1. 流行病学指标 流行病学指标是评价传染病流行程度和发展趋势的定量指标,包括 发病率、死亡率、感染率等。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 的指标进行分析。 2. 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是通过对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传染病的病因、临床特征、传播途径等,以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传播机制。 3. 聚集性分析 聚集性分析是对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群等聚集性分布特点进 行分析,以找出聚集性现象的原因和传播途径,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 依据。 4. 疫源溯源分析 疫源溯源分析是通过对传染病流行病学数据和病原学数据的比较研究,确定传染病的疫源和传播途径,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的应用 1. 疫情监测和预警 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可对传染病的疫情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 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遏制传染病的蔓延。

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指南

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指南 为规范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本指南旨在指导各地疾控机构掌握病例发病情况、暴露史、接触史等流行病学相关信息,分析聚集性疫情的传播特征和传播链,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判定,防范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和传播。 一、调查目的 本指南的调查目的主要包括:调查病例的传染源,追踪和判定密切接触者;调查病例发病和就诊情况、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等;调查分析聚集性疫情的传播特征和传播链。 二、调查对象 本指南的调查对象包括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以及聚集性疫情。 三、调查方法 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病例就诊和发现无症状感染者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县(区)联防联控机制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单位应当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明确调查目的,制定调查

计划,确定调查组人员及职责分工。调查组接到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报告后,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 四、调查内容 本指南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个案调查和感染来源调查。个案调查应尽可能于24小时内完成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基本信息、发病与就诊、危险因素与暴露史、实验室检测等调查。感染来源调查应通过大数据收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活动轨迹,确定旅行史、接触史、暴露史等相关信息,分析可能的感染来源。如无法明确感染来源,应对发病前14天内的密切接触人员进行新冠病毒核酸和血清学筛查,同时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和环境进行采样检测,必要时开展病毒基因测序,尽可能查明其感染来源。 一、追踪密切接触者 为了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需要对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活动轨迹进行追踪,并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判定。这样可以及时隔离和观察密切接触者,减少疫情的传播风险。

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和流程

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和流程 流行病学调查是一种研究人群中疾病传播和流行情况的科学方法。 通过明确的步骤和流程,流行病学家能够了解疾病的起源、传播途径 和控制措施。本文将介绍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和流程,并探讨其在疾 病控制中的重要性。 一、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 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之前,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研 究目标可能是了解疾病的流行情况、确定病因、评估防控措施的效果等。研究问题应该具体明确,有助于指导后续的调查设计和数据收集。 二、设计研究方案 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设计适合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包括研 究类型、研究对象、样本大小、数据收集方式等。常用的研究类型包 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根据研究设计,制定详 细的调查计划,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和时间安排。 三、确定研究人群和样本 确定研究人群是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一步。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人群进行调查。人群可以是社区居民、学生、医院患 者等。确定样本后,需要考虑样本的大小和抽样方法,以保证调查结 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四、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是流行病学调查的核心环节。数据收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测、临床观察等。问卷调查是常用的数据收集方式,可以通 过面访、电话访问或在线调查等方式进行。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需要 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确保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 五、数据分析和解读 在数据收集完成后,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数据分析可以使用统计 学方法,比如描述性统计、推断统计等。根据分析结果,对疾病的流 行情况和相关因素进行解读,探索病因和传播途径。 六、结果呈现和报告撰写 将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呈现和报告撰写。结果呈现可以使用表格、 图表、文字描述等形式,以清晰、准确、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示调查结果。在报告撰写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和逻辑性,以及语句的通顺 和流畅,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结果。 七、结果解释和应用 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结果解释和应用。结果解释包括对研究问题的 回答和假说的验证。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预防策略,以 减少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结论 流行病学调查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并控 制疾病的流行情况。通过确定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人 群和样本、数据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获取有关疾病流行情况的信息,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在人群中传播和发展的学科,通过对传染 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揭示疾病的传播路径、发病规律以及预防和 控制策略。本文将介绍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过程和方法,并以疫情 为例进行分析。 一、疫情背景 中国某城市的某种传染病疫情近期逐渐发展,各级卫生防疫部门决 定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确定传染源、传播途径和高发人群等要素,以 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二、调查目标和假设 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前,我们需要明确调查的目标和假设。针对此 次疫情,调查目标可以设定为:了解疫情的发展趋势、传播途径和病 例分布情况。假设可以设定为:该传染病与特定地点或特定人群相关。 三、研究设计 根据调查目标和假设,我们可以设计相应的调查研究方案。一般流 行病学调查包括三个主要步骤:选择研究对象、收集数据、分析数据。 1. 选择研究对象 在本次调查中,研究对象应为该城市所有相关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包括已确诊和疑似病例。 2. 收集数据

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问卷调查、流行病学调查表、医疗机构档案调查等。 a. 问卷调查 可以设计针对患者和接触者的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疾病症状、流行病学史、生活方式等内容。 b. 流行病学调查表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等相关机构的标准流行病学调查表, 收集并整理病例的信息,如病程、传染源、传播途径等。 c. 医疗机构档案调查 分析医疗机构的档案记录,获得患者的诊断、治疗、分布等信息。 3. 分析数据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分析,通过描述统计学和统计推断等方法, 获得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如发病率、流行趋势、高发人群等。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炼出重要的结果和结论。以该 城市传染病疫情为例,可能发现以下结果和分析: 1. 病例分布情况

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报告

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报告 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报告 一、引言 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是一种科学的方法,旨在研究和分析特定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发病率、病因及相关因素等。本研究报告旨在对某地区某疾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便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支持。 二、方法 2.1 研究地点和人群:本次调查针对某地区的居民进行,共选 择了500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 2.2 数据收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研究对象 的年龄、性别、职业、个人卫生行为等相关信息都进行了登记。 2.3 数据分析:收集到的数据经过整理和统计分析,使用SPSS 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三、结果 3.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5%,女性占55%。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40-60岁之间,占总数的65%。

3.2 疾病发生情况:调查发现,在过去一年中,研究对象中有64%的人曾经患过本次调查关注的疾病。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两个年龄段分别是40-45岁和55-60岁,分别占总发病人数的28%和25%。 3.3 疾病与个人卫生行为的相关性:分析数据后发现,研究对象中个人卫生行为与疾病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疫苗接种率较高的人群中,患病率明显低于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此外,勤洗手、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卫生习惯的人群,患病率也相对较低。 四、讨论 4.1 疾病流行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关注的疾病在该地区的发病率较高,需要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 4.2 年龄与疾病的相关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年龄与本次调查关注的疾病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40-60岁之间的人群患病率最高,这可能与该年龄段的身体免疫力下降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4.3 个人卫生行为与疾病的相关性:本次调查发现,个人卫生行为与疾病发生有一定相关性。个人卫生习惯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疾病的发生率和传播速度。因此,加强个人卫生教育和改善人们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 五、结论

2023中国慢性咳嗽流行病学调查的现状与展望(全文)

2023中国慢性咳嗽流行病学调查的现状与展望(全文) 摘要 慢性咳嗽是内科门诊最常见的主诉之一,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公共卫生资源负担。目前我国仍未开展大规模的、高质量的慢性咳嗽流行病学研究,相关综述也比较缺乏。本文结合国内已发表的慢性咳嗽流行病学有关文献,分别从患病率、危险因素、病因分布、生活质量状况、经济负担5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慢性咳嗽流行病学学科发展进行了展望及建议。 咳嗽按病程通常分为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慢性咳嗽。全球各地区对慢性咳嗽定义基本达成共识: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成人咳嗽持续>8周,儿童咳嗽持续>4周者为慢性咳嗽[1, 2, 3, 4, 5]。慢性咳嗽常被认为是多种疾病的症状而被忽视,然而最近的证据表明:慢性咳嗽是一种以咳嗽高敏感性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学特征[6]。慢性咳嗽是内科门诊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占呼吸专科门诊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公共卫生资源负担[7, 8, 9]。因此,开展慢性咳嗽的流行病学研究,重视其疾病负担显得尤为重要。慢性咳嗽的流行病学不仅能加强临床医生对慢咳防治工作的重视,还可为进一步规范治疗与管理、预防控制、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提供参考依据,这对于提高我国国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国内有关慢性咳嗽患病率、危险因素及疾病负担等方面的综述比较缺乏,本文结合国内已发表的慢性咳嗽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对中国慢性咳嗽流行病学的调查现状进行综述。 一、慢性咳嗽的患病率与人口学特征 由于环境以及遗传因素的差异,不同国家地区的慢性咳嗽患病率不尽相同。2015年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全球成人慢性咳嗽患病率为9.6%(95%CI:7.6%~11.7%),其中亚洲的患病率为4.4%,欧美国家的患病率高于亚洲[6]。近年来,各国也在更新患病率结果:加拿大为15.8%[10],美国为5.0%[11],日本为4.29%[12],德国为1.4%~2.1%[13]。目前国内少见基于普通人群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只有一项在年龄≥40岁的成人中开展的横断面研究[14]。我们团队对我国发表的36个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总结,成人慢性咳嗽患病率为1.55%~24.04%,儿童为1.60%~26.42%(表1)。不同地区的患病率存在差异,北方地区患病率普遍高于南方地区,可能与南北方气候差异等环境因素相关[6,24]。基于一般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中,男性慢性咳嗽患病率普遍高于女性[14,16, 17, 18, 19,21,23,29,35,37,39,43, 44,48],但就诊的慢性咳嗽患者中男女比例相近,30~40岁的患者最多[52]。而全球调查认为慢性咳嗽患者中有三分之二为女性,最常见的发病年龄是60~69岁[53]。中国和欧美国家患病率、慢性咳嗽人口学特征的差异原因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我国现有研究存在以下缺陷:大部分文献都属于中质量,只

2023中国老年特应性皮炎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2023中国老年特应性皮炎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摘要 目的调查并分析我国老年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基于全国2型炎症性皮肤病临床研究与均质化诊疗项目,收集项目中172家三甲医院自2021年6月至2023年2月就诊的年龄≥65岁并诊断为AD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特征及疾病严重程度评估量表信息等,共2 281例。将老年AD患者分别根据性别、有无过敏史(有过敏性疾病个人史或家族史与无过敏性疾病个人史或家族史)进行分组,分组后分别对临床特征(发病部位、AD体征)及评估量表等进行组内比较。所有计量资料采用M(Q1,Q3)表示。 结果2 281例老年AD患者年龄为73.02(68.83,79.62)岁,其中男性1 649例(72.29%),女性632例(27.71%)。起病阶段共记录2 244例,老年期起病1713例(76.34%)。过敏性疾病个人史或家族史共记录2 136例,有过敏性疾病个人史或家族史者1 076例(50.37%),无过敏疾病史1 060例(49.63%)。皮损累及主要部位为腰背臀部,AD体征主要为面颊部和(或)头皮和(或)四肢伸侧的湿疹样皮损。中度及以上严重程度AD患者占60.58%(1 327例),中重度瘙痒占81.32%(1781例),焦虑及抑郁分别占比46.14%(1 011例)及39.27%(860例)。男性湿疹

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EASI)评估分数高于女性[9.67(4.77,19.28)比8.45(3.98,17.11)分](P=0.040),有过敏史患者EAS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焦虑及过去1周最严重瘙痒数字评分量表(WI-NRS)评估分数均高于无过敏史患者[9.79(4.84,19.96)比8.96(4.05,18.31)分,P=0.015;7.22(3.49,10.00)比6.81(3.12,9.33)分,P=0.012; 7.64(5.62,9.07)比7.38(5.35,8.91)分,P=0.036]。 结论老年AD患者有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老年AD患者多为老年期起病,男性高于女性,皮损分布以伸侧为主,且疾病负担较重。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在我国学龄前儿童中发病率达12.94%,成人中达4.6%[1-2]。全球现有数据表明其疾病负担在所有皮肤病中排名第一,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3]。根据不同年龄段可将AD分为婴儿期(出生至2岁)、儿童期(3~12岁)、青少年与成人期(13~60岁)和老年期(>60岁)4个阶段。随着全球老年化进程加快,老年AD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发病率在部分发达国家为1.3%~4%[4-6],临床皮损多为躯干和四肢伸侧广泛分布的湿疹样皮疹,并可表现出肘膝部皱褶部位不受累而周围出现苔藓样皮损的“反向”分布特征[7]。目前较为广泛采用的诊断标准如Hanifin & Rajka标准、Williams标准及张氏标准、姚氏标准等,主要用于儿童及成人AD的诊断,尚无针对老年AD临床特征建立的诊断标准。为了解我国老年AD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制定针对性诊断和治疗策略,本研究对全国2型炎症性皮

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是一种研究人群中疾病的传播、发生和控制的重要方法。通过了解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 对各种疾病的流行趋势。本文将介绍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步骤和常用 方法,帮助读者对该领域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 1. 确定研究目标: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 目标和问题。目标可以是探索某一特定疾病的流行情况、确定疾病的 危险因素、评估某种预防策略的有效性等。 2. 设计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是流行病学调查的核心,其设计应该合 理和科学。在设计研究方案时,需要确定研究的类型,是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还是队列研究。此外,还需要确定样本量、研究人群的 选择、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等。 3.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流行病学调查中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调 查问卷、医学检查、实验室检测等方式收集需要的信息和数据。此外,还需要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分析和解读:在完成数据收集后,需要进行统计学分析和解 读数据。常用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和建模 分析等。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并进行解释,以回答研究的问题。

5. 结果报告和解释:最后,需要将研究结果进行报告和解释。研究报告应该包括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并结合相关文献对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同时,还可以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方向。 二、流行病学调查的常用方法 1. 横断面研究:横断面研究是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通过在某一特定时间点对人群进行调查,了解疾病的患病率、分布情况和危险因素等。常用的横断面研究包括健康调查和流行病调查等。 2. 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比较患病者和非患病者的暴露因素,来确定某种危险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病例对照研究常用于研究罕见疾病或疾病的病因学问题。 3. 队列研究:队列研究是一种前瞻性研究方法,通过在起始时对人群进行测量和暴露因素的评估,并在随访中观察其患病情况,来确定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常用的队列研究包括前瞻性队列和回顾性队列等。 4. 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一种实验性研究方法,常用于评估某种预防策略或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试验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试验,可通过对照组和干预组的比较来评估治疗效果。 5. 生态学研究:生态学研究是一种用于探索环境因素和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地区、群体或环境之间的疾病流行情况,来寻找可能的危险因素和防控策略。

中国流行病学调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流行病学调查 篇一:流行病学调查计划 附件20 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一、目的 (一)界定疫病发生情况,分析可能扩散范围,提出防控措施建议,提高突发动物疫情处臵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探寻病因及风险因素,分析疫情发展规律,预测疫病暴发或流行趋势,评估控制措施效果,提出政策措施建议。 二、范围 出现以下情况时,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组织本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本方案要求启动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工作,并及时填报紧急疫情调查表: (一)疑似或确认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

(二)疑似或确认发生疯牛病、痒病、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或新发病病例的; (三)疑似或确认发生牛瘟、牛肺疫等已消灭疫病; (四)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布鲁氏菌病、结核病、蓝舌病等主要动物疫病发病率等流行特征出现异常变化; (五)局部地区或养殖场(小区)较短时间内出现导致较大数量动物发病或不明原因死亡,且蔓延较快疫病的:(六)其他需要开展紧急流行病学调查的情形。 三、工作程序 (一)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疑似紧急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核实信息,进行初步调查并按规定报告疫情。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本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现场调查。 (二)现场调查人员进一步核实情况后,参照相应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采集有关信息,填写调查表。 (三)现场调查人员应根据调查获取的信息,描述动物疫情现状(空间、时间和群间分布等),分析疫病来源,判断疫情发展趋势,提出控制措施建议,形成评估报告。怀疑疫情扩散时,应在高风险地区开展追踪调查。 (四)省级专家组要对现场调查人员形成的调查评估报告和结论进行审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